close

 澳洲還有種族歧視嗎?


在澳洲,種族歧視是一件很敏感的話題,也是相當嚴重的一件刑事罪。很多人不願意談,也避免碰觸到它,但不表示它不存在。事實上連國人最想去的美國和英國,種族歧視的情況已經到了明目張膽,公然進行的事了。前陣子美國黑人教堂被燒的事件,總統柯林頓也公開承認,美國確實存在著種族歧視﹙discrimination﹚。

每次在各種場合中,家長或同學除了諮詢留學適宜外,一定會補上一句:『澳洲還有種族歧視嗎?』。事實上,澳洲過去的問題,充其量是『白澳政策』,距離英國,美國,法國等主流社會的種族歧視,膚色歧視,明目張膽的街上或公共場合,明叫著『黑鬼』,『老中』,澳洲真的是安靜多了。

 


澳洲不想造成美國和南非那樣的種族糾紛局面.

 

 

每一個國家都有權自由處理自己的內政事務

 

.移民是國家內政以內的事, 澳洲歡迎那種人, 可以自由決定.就像有人請客時沒寄給你一份請帖, 你並沒理由生氣一樣.我想我們有色人種必定十分了解澳洲人的心情. "白澳"兩字並不存在澳洲正式文獻內(至少在目前看不到), 澳洲的移民政策也不停地在改變,在放寬.

種族岐視最主要的是我優彼劣的成見

 

,我們遇事應該反躬自問,如果易地而處,我們將會採取怎樣的態度.種族與種族,社會與社會,國與國間,原本沒有感情可言.如果一方面不知道自強,而希望另一方面牢牢記住"上帝之前人類平等"這句話,結果一定免不了痛心和絕望.

最近在澳洲的移民事實

 

自一九四五年迄今,大約有五百四十萬人移民至澳洲,二次大戰後的五十年內,拜移民所賜,澳洲人口自七百萬上升至一千八百五十萬。

今天,全澳洲人口中,每四人就有一人

 

(23%)是在海外出生:約 7% 是在英國和愛爾蘭出生,其餘依為 6.4% 在歐洲大陸、4.8%在亞洲,2.1%在大洋洲,1.2%在中東,2%在其他區域出生。

澳洲採用一視同仁,毫無歧視的移民政策。任何人,不論種族、原籍、性別或宗教都可申請移民是否獲准完全在於申請人的能力是否合乎移民標準。該標準是根據澳洲國家利益及需求所擬定。

 


寶玲.韓生的軒然大波

 

  •  

  •  

 

自從澳洲無黨籍國會議員寶玲.韓生於一九九六年,九月十日發表演講以來,關於澳洲境內移民及種族等問題,在澳洲國內外廣泛地為媒體所報導。某些報導對澳洲政府之無歧視移民政策的承諾,及對種族歧視的態度,投以懷疑的眼光。

雖然韓生的言論的確觸動了不少澳洲人的心弦

 

(尤其是那些傾向把失業等經濟困境和移民做聯想的人),但大多數的報導卻是誤導的。尤其是用所謂的“民意調查”,指出大部份的澳洲人支持韓生的觀點。這些民調的本質或所問的問題,都不禁讓人對這些調查的有效性及結果,產生懷疑。

澳洲政府和所有主要政黨都己強烈保證,澳洲會信守無歧視移民政策的承諾,同時也表達了對種歧視及偏見的憎惡。這些都詳載於一項在一九九六年十月三十日,眾議院無異議通過的動議案內。無異議支持一項國會動議,在澳洲頗不尋常,所以這一次,清楚地反應出澳洲上下對無歧視原則和平等權利的支持,不論其種族、膚色、宗教和原籍為何。這項動議:

  • 重申朝野兩黨承諾,所有澳洲人都享有同等權利。無論他們的種族、膚色、宗教和原籍為何。

  •  

  • 重申朝野兩黨對無歧視移民政策的支持:種族、膚色、宗教或原籍都不是澳洲移民計畫中的決定因素。

  •  

    • 在最近的一些聲明中,澳洲政府包括總理霍華德,對澳洲境內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這些年來對澳洲社會、文化和經濟發展的貢獻,給予極高的評價。

    • 特別是,總理以及各部會首長明文記載他們對種族偏見的憎惡,並且承認和歡迎澳洲亞裔的寶貴貢獻。這些亞裔澳洲人的權利,就像其他所有澳洲人的權利一樣,都應該得到同等的尊重。

     

    對澳洲而言,移民是發展國際關係的重要元素

     

    特別是對亞太區域而言。區域內人與人之間的牢固關係,可促使澳洲在亞太區域內的廣泛參與,更形穩固。澳洲政府承諾,將繼續加強澳洲在亞太區域內的參與。她將視區域內的夥伴如朋友、鄰居。除此之外,澳洲的國家利益-經濟的、策略的、政治的和社會的-和我們在亞洲的雙邊關係,以及區域合作的參與,密不可分。

     


    所謂的台灣留澳學生的種族騷擾

    有媒體報導指出,維多利亞科技大學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

     

    50%的台灣留澳學生有被口頭辱罵,15%曾遭肢體攻擊。對此報告,澳洲政府感到十分驚訝。後來查出,澳洲科技大學的調查,其實是針對不同的團體,包括學生在內,就不同的主題(觀光、移民、留學生活等),進行問卷調查,該項調查仍在進行中,預計將在1999年完成。

    主持該項調查的威甫功(譯名)教授指出,資料初步分析顯示,澳洲在高水準教育、環境和自由方面有極正面的形象,但是也有學生指出,曾遭受類似歧視的情況發生。值得注意的是,該項調查的樣本數非常小,總共只有103人受訪,其中只有數名台灣留澳學生,因此很難從這樣的資料中,得到一個值得信賴的結果。

    澳洲近年來從台灣招收了近萬名學生,而澳洲確實從亞洲招收學生已有多年,澳洲政府從沒有見過類似的報告。我們跟不少留澳歸國學生及留學仲介顧問談過,他們以前也沒有聽過類似的報告。澳洲做為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擁有一項世界性記錄:那就是在過去五十年來,和諧、有序地接納大量移民,包括學生、生意人、移民、觀光客等的長短期訪客。


    歷史的時空背景

     

     

     

     

     

     

    時至今日,如果提到澳洲,便必須聯想到

     

    "囚犯""種族歧視",未免犯了思想偏狹的毛病。十六世紀以來,英國政府習慣的把國內罪犯送到美洲殖民地去,一七七六年美國宣佈獨立,英國只好另覓地盤來處理這項問題。那時英國的班克斯爵士(Sir Joseph Banks)認為發現的澳洲南部"新南威爾斯"(New South Wales) 可以利用,一七八八年開始,澳洲便成了英國政府新的"流刑殖民地"

    澳洲收容囚犯所佔的百分比並不大,一八四

     

    O年這項制度廢止,澳洲不再是流刑放逐的地方。黃金的被發現,大批人湧到澳洲掏金營利,接著世界各地陸續有人移民到澳洲去。除去早期的一部分人,後來到澳洲拓荒的人們,知識水準都相當高。其中不少牛津,劍橋兩學府所培育的專材。他們在澳洲艱苦經營,致力研究如何利用與控制這塊極難利用與控制的新地。一八六O年到一八九O

    年,澳洲人口由一百萬增到三百萬,如果世人無法忘記澳洲的囚犯,也不該忘記更多拓荒者的存在和他們的功績。

    澳洲人不諱言他們的祖先是囚犯,可見他們率真坦誠的性格。事實上也因為這一點,使他們有份自卑感,因而引發為謙遜美德。然後更因此嫉惡如仇,進取奮發,自強不息,所以即使澳洲人的祖先都是囚犯,他們所流傳下來,給與後代的並不是玷污,而是一份無形的精神財產。更因為他們的祖先,曾經在那極頑強的土地上,和大自然作過艱苦的搏鬥,因而有了不畏艱難和百折不撓的毅力。

    地廣人稀,便覺得同伴的重要,所以注重友誼,愛人如己。如今,水的問題和土地的問題都逐漸得到解決,地下大量的礦產資源,一天天被發現,

     

    "最貧瘠的土地"

    已證實並不貧瘠,澳洲人兩百年來所流的血汗,滴滴顆顆,都化為最動人的花朵和最珍貴的果實。

    今日我們可以看到世界一流的城市如雪梨,墨爾本。最美麗而最整潔有序的首都坎培拉,人民生活水準不斷提高,處處接觸的到濃厚的英國精神和美國文明

     

    ;

    最重要的,上述澳洲人自己特具的優良品性,那是不曾經歷過如他們所遭遇的環境的人們,所無法領略獲得的。而我本人,則在過去的十年留澳期間,點滴的體會出來,也努力的看齊與融入。

    澳洲面積是台灣的兩百倍,人口卻比不上台灣的多。澳洲多年來鼓勵移民,怎奈他們欣賞的人,並不想離開自己的國家。希望到澳洲去的,又不見得能被澳洲欣賞。目前澳洲國內的人種已多達

     

    200多個民族,這其中難免不發生問題和摩擦。在澳洲就可以遇著好多人,發表"新澳洲人" 得不到公平待遇的怨言,說話的人是否存著偏見和私意,且慢去論。澳洲政府的"難做人"立場,的確無庸贅言。努力的分析起來,澳洲人可歸納為三類:
    • 沒有把自己看做母國的人,也沒把自己看做澳洲人。吃澳洲,住澳洲,把澳洲當作對自己有利有用的地方,要他為澳洲出血出汗時,立刻想念到他是屬於某某祖國,他的答案立刻是一個不字。

    • 吃澳洲,住澳洲,而心在自己祖國的人。他們把澳洲看做旅館,在澳洲賺了大把金錢向口袋裏塞。口袋滿了,就忙著向國內送,或是過了若干時候,拿著護照滿載著財物回國了。

    • 真正的愛澳洲,願為澳洲生,澳洲死的忠貞澳洲人。這類人可說並不少,但拿偌大面積的國家,和不過一千七百萬人口的情形來打算盤,這類澳洲真正需要的人實在嫌不夠。

    在這種情形之下,澳洲政府選人任事的時候,自然不能不十分慎重。因為萬一看錯了對象,就可能後患無窮。這一來,自認誓死效忠澳洲的英倫三島,以外地區移民來的澳洲人或

     

    "新澳洲人",就覺得受了委屈,覺得政府不公平,枉費了自己"一片愛國心"

    。於是滿懷抑鬱,怨聲載道,影響了移民心理,也影響了整個移民的政策。

    上面所述問題的發生,似乎都不該是誰負責的過錯。而是這種情形下必然存在的結果。澳洲希望真正愛澳洲的人多生些子女,但二十世紀的今天,大家提倡節育,何況養育一個孩子,要他成人衛國起碼得等二十年。移民的制度已在放寬,在澳洲住上十五年方可算為澳洲人的規定,也已經改短為三年。甚至努力的放寬讓大量高學歷的人才,留在澳洲。但那種人澳洲歡迎,那種人願意到澳洲,而一定效忠澳洲,都是耐人尋味的問題。

    目前讚美澳洲,和嚮往澳洲的人比比皆是。發展下去的情勢將是:移民往澳洲的,不難覺悟出澳洲是和他本身休戚相關的地方,他們因澳洲的保障,而能夠安居樂業。他們也必須付出每分心力,愛她護她以為報答。政府選民以國家的利益為大前題,不曾盡公民責任的人,一旦了解本身的錯誤,也就了解所謂

     

    "不公平待遇",是由他們自己所手創。


    白澳政策的由來

     

     

     

     

     

    社會上有地位和聲望的聞人,名教授,學者,學生,私人企業機構,和商店餐館裏的人,大家都會異口同聲的告訴你:他們懷念祖國,也喜愛澳洲。有色人種要想進入澳洲固然不容易,但一旦澳洲接受了你,大家都得到平等的待遇。

    白澳政策曾是澳洲最有名的國策,追溯根本,最主要的是對付華僑,

     

    (以後擴及太平洋島民(Kanakas), 進一步凡是有色人種如印度人,日本人都在排斥之列。)原因複雜,而且 "冰凍三尺, 非一日之寒"。許多澳洲人提到這件事,都會表示遺憾的說:『不要再提"白澳政策"

    這句話,這已經成為過去的歷史名詞了。』

    一七八八年菲律浦船長率領第一艦隊在雪梨灣登陸時,澳洲只是罪犯充軍的地方,既沒有人打算獨占,也沒有誰料想得到有日它會被建立為一個國家。既然計劃中要把這塊土地化為英國的倉庫,第一件事便是招募勞工來墾荒。研究的結果,都認為中國人最合理想。

    一八二九年

     

    E.G.Wakefield,在他有名的"Letter from Sydney"

    中討論到勞工問題,提及印度人和太平洋島民,有關中國人的部份他這麼說:『在亞洲人中,中國人最勤勞而且能幹,他們願意向外移殖,相信可以在一世紀內,把這片荒地化為綠洲。』。

    一八五零年代開始,數以百計的中國人應募到了澳洲,就是所謂的契約工

     

    (Contract Labour)

    ,訂的是五年的合約,期滿後可以聽其自願留在澳洲,這可說是中國人在澳洲最受歡迎的時期。中國人和歐洲人最初發生衝突,是在黃金礦場上。從一八五四年開始到候來愈鬧愈烈,那時候的情勢是這樣釀成的:

    礦場上的黃金漸漸被掘盡,歐洲人跋涉萬里到澳洲的目的是掏金,不但所得的不如理想,有時候連所付的代價也白白花費了。中國人有耐性,肯吃苦,易滿足,遇事契而不捨,歐洲人決定拋棄的

     

    "廢墟",到了中國人的手中,卻成為藏金量豐富的礦脈。當時澳洲流行的一句俗話--"中國人的好運氣" (Chinaman's Luck),到現在還時常有人提起。跟著"好運氣"

    來的是歐洲人的嫉妒和隱憂,認為中國人將要搶盡他們的機會,同時會使他們的生活水準降低。

    當時到澳洲的中國人,既然是應徵而去的勞工,教育程度和知識水準自然較差,他們當中幾乎沒有人會說英語,語言的隔閡,影響了雙方面的諒解和合作。東西風俗習慣不同,部份中國人不知道講求衛生,凡是中國人聚集的地方,

     

    都被認為齷齪的地區。而且在西方人的心目中,中國人走到那裏,鴉片煙和賭博也就跟到那裏,他們認為那是中國人的習性。

    這些史蹟都可以在昔日的礦場博物館中見到。加上清廷腐敗,喪權失地,多次訂城下之盟,國際地位日低,無法給人民有力量的支持。於是連帶的中國人所建的廟宇,所穿的衣服,所蓄的長辮子,也成為西方人輕視和調侃的對象了。

    一八五四年雙方在維多利亞州發生摩擦,雖然次數頻仍,但都被及時鎮壓住。一八五七年在

     

    Buckland River邊,終於發生了大衝突,中國人死傷很多,物質的損失也不輕。一八六一年新南威爾斯州Young附近的Lambing Flat,又有一次排華的暴動,歐洲礦工開會,決定把中國人趕走。接著,州議會通過條例,限制華人入境。.

    一八六一年到一八八O年的二十年間,中國人和澳洲人的感情愈加惡化,澳洲人的排華心情,逐漸變為白澳的論調,這時正逢澳洲的勞工運動勃興,勞資鬥爭日趨激烈。一八七八年十一月海員罷工,資方雇用中國人為海員,這一來激起勞工的憤懣,中國人被視為資本家的工具,而成了勞工運動的叛徒。於是"中國人問題",更成為澳洲的一個重大的問題。

    一八八

    OIntercolonial Conference在雪梨召開,新南威爾斯州首相Henry Parkes為主席,呼籲各殖民地採取一致行動,以遏止因中國人所引起的嚴重後果,這一動議立被通過,但是南澳代表保留意見,因為他們決定由政府出資招募華工。

    一八八八年澳洲排華情緒進入最高潮,華僑處境苦不堪言。那時又值澳洲經濟不景氣,人民情緒低落,加上強烈的民族意識,排華已不限於勞工階級了。當時美國舊金山也醞釀著排斥華人。

    清廷便採取行動,派員出國調查。駐英公使劉瑞芬向英國政府提出抗議,以一八六

    O年中英條約為根據,要求英國尊重約文,制止這種情勢繼續發展。

    這一場抗議並沒有收到什麼效果,英國人對清廷敷衍一番,澳洲方面卻很不愉快,帕克斯憤怒的說:中國公使要英國注意澳洲行動,實在愚不可及,他簡直把澳洲人當作一群小學生,可以隨時受英國首相的責罵。

    一連串的限制法令變本加厲的實行,全國一心,不遺餘力。由於

    "中國人問題"各殖民地聯合起來,不但排斥了中國人,並且全力對付英國政府。『白澳政策』既然形成,也促使澳洲早日實現了聯邦政府。

    Percy Campbell在他的"Asiatic Immigration into Australia"一書中有這樣的一段話:『..........無疑地,在一八七六年以前,如果想創立聯邦政府,必定不容易成功,因為缺乏共同意志所產生的力量作動力。在一八七六年到一八八八年間,中國人大批湧入,澳洲社會面臨被破壞的危機,使得各殖民地覺醒起來,認為需要一個完整的政治體制來維護自己。』

    這的確是一件令人痛心的往事,但時至今日,大家已開始了解並冷靜的對這問題,有更客觀更公允的看法。澳洲有識人士早就提議修改這項政策,何以遲遲未見徹底實行,說起來也有他們的一份苦衷:一百多年來『白澳』是澳洲第一國策,人們對它既已習慣,又彷彿是件自然的事,一旦改變誰也不知道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自由黨也好,工黨也好,誰也不敢冒這風險把這問題提出來,一提出來,競選時就沒有人願意投他的票。

    然而

    1980年時這項包袱政策,終於壽終正寢,澳洲也因此進入了一個新的多元文化世代。


     

     

     

    附錄:今天的澳洲:一位亞裔移民的觀點

    澳洲移民局商務顧問團主席

     

    納維.洛奇

    納維.洛奇先生於

     

    1961年自印度遷居澳洲,他在"移民辯論"的議題中,還提供了不少"亞-澳"

    觀點。

        最近,洛奇在一個商業領袖的聚會中發表演講提出:「我們在近卅年之內已建立一套真正無種族歧視的移民政策,創造出舉世最具包容性、幾無種族壓力的多元文化社會。」

      澳洲移民措施晚近的一些改變,引發此間民眾的關切,對於這些改變您是該有些比較正確的認識。澳洲正處在高失業率期間,有些人便對我們的移民容納量非常關切。我們移民政策的成功及移民的福祉福利均有賴民眾廣泛的支持,而社區本身也需要對整個系統具有信心。為了讓澳洲社會持續地開放、接納移民,我們是有些移民量的降低,再予以平衡的動作。基本上,技術、商業及投資移民的數額予以增加,而依親類的移民額則加以減量。而依親類移民仍持續受理,移民總數仍然很固定。澳洲會和某些國家保持活躍的移民計畫。我特別向各位保證的是,澳洲會和某些國家保持活躍的移民計畫。我特別向各位保證的是澳洲對商務移民是遠比過去開放許多的。

      受到台灣及亞洲各國甚為關切的是,澳洲突然出現一個不見容異族的聲音。這個嚴重的議題似乎已經在損毀我們的觀光及教育產業。我確知種族議題不是唯一傷及這兩大產業的因素,但是這已經被視為今年台灣學生遽減

     

    20%的主要成因。整個問題是由胡言亂語、言不及義的獨立國會議員寶琳.韓森和政府當局未能充分因應所引發的。且讓我再次向您保證,澳洲仍是世界上最具包容性、最無種族壓力的社會。是的,我們並不完美。我們當中是有些較不能包容外族的人,但這些人只是少數。況且,若是硬要在這個嚴重的議題上設立高標準,我有信心,就算澳洲和美、加、紐、英諸國的水準相比,我們仍舊是世界上最具包容性的國度,移民和觀光客都能獲得"公平待遇"

    的保證。

      當然,澳洲重視包容性的確據,正是我們不論出生的移民社會的成功所在。去年,年度澳洲公民中就有一位華裔人士余約翰博士;而最受愛戴的年度澳洲人士也是華裔的著名心臟手術醫生陳維特。最起碼,您們有我為例,我是一個

     

    1961

    年到澳洲的短期商務專業人員,由於當時無可置疑的「白澳政策」,讓我根本沒想過永久居留一事。而我現在卻主持全國多元文化顧問協會暨商務顧問團。這兩個職務全是現任移民部長菲力.盧達克指派給我的。盧達克的前一任部長急切地要我儘快返回印度。所以一切事務都往好的方向改變。當我來到澳洲時,當地有太多的白人酋長,印第安人反而不夠多。現在,印第安人大可以在澳變成大酋長!而且最可喜的事是,老實說,大部分澳洲人都不去刻意重視亞洲人驚人的成就。因為這己經是稀鬆平常的事。亞裔澳洲人儼然是社會主流的一部份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feexplor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