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海洋農業 大有可為
2001-06-09   摘自: 中國農業信息網
2001年6月5日光明日報訊:海洋面積佔地球總面積的70.8%,據專家測算,整個地球生物生產力的88%來自於海洋,全球海洋每年的初級生產力約為1350億噸有機碳,海洋每年可向人類提供30億噸水產品(魚類、貝類、藻類、蝦蟹類),能滿足300億人的蛋白質需要。21世紀全面進入開發和利用海洋資源新時代,合理開發利用海洋成為解決資源短缺、人口增長、環境惡化的重要出路。目前,世界各沿海國家都把海洋開發列入國家發展戰略,其中海洋農業在海洋開發中處於重中之重地位。發展海洋農業是實現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中國位居太平洋西海岸,有著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海洋農業發展已成為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托。政協全國委員會科教文衛體委員會自1997年以來兩次對我國海洋資源進行了考察,考察專題組認為,海洋提供的食物不僅數量大,而且質量高,增加海產品產量對改善人們的飲食結構,提高生活水平有重要作用,為解決今後我國糧食短缺的困難,必須把發展海洋水產業作為增加食品供應的重要途徑。

  發展海洋農業是我國解決21世紀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戰略途徑。據有關專家預測,我國目前農村剩餘勞力在1.8億左右,2010年可能接近3億。也就是說,21世紀我國就業壓力十分沉重。充分利用海岸帶的區位優勢和海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海洋農業,能提供相當大的就業機會,可有效地緩解人口增長、勞動力過剩帶來的就業壓力。以山東為例,開發300多萬畝淺海灘塗能直接安排產業勞動力100多萬人,而間接轉移的勞動力數量更大。

如果全國圍繞海洋產業發展起來的產前、產中、產後服務業等幾十個行業迅猛發展壯大起來,一大批農業剩餘勞動力及貧困地區的人口必將湧向海洋,成百川歸海之勢,匯聚成一支龐大的中國海洋產業大軍,中國21世紀的就業壓力會得到有效緩解。

  我國正處於海洋捕撈業與海水增養殖業並重的時代,海洋農牧化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正處於初級階段,海洋農業發展潛力巨大。一是海域開發利用空間潛力大。中國海是北大西洋西部的陸緣海,水深200米以內近海漁場面積為281萬平方公里,0—20米淺海面積約為15.7萬平方公里,沿海灘塗面積約為2.17萬平方公里,可用於發展水產養殖的灘塗面積有0.67萬平方公里。目前,灘塗的利用率只有20%左右,20米等深線以內的淺海利用率僅為0.5%,擴大海水增養殖面積潛力巨大。二是現代海水養殖業發展潛力巨大。我國海域已鑒定到的海洋生物資源有2萬餘種,海洋生物淨生產能力為28億噸,目前海洋水產品產量僅為1100萬噸,全國各省(區)養殖規模較大的主要有海帶、紫菜、貽貝、牡蠣、蟶、蛤、蚶、對蝦、魚類等,海水養殖產量主要是以直接利用光合作用或初級生產力(浮游生物)的貝藻為主,以集約化養殖為代表的現代海水養殖業還處於起步階段,發展潛力巨大。

三是海洋農牧化技術的開發利用潛力大。和陸地開發相比,海洋農業更是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息息相關。我國自80年代以來,海洋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得到了長足發展。遼寧省自1993年實施建設海洋牧場以來到1995年3月,優質水產品累計新增產值8.4億元;

 山東長島縣近期已在30—40米水深的海域養殖成功,開發前景廣闊;生物工程技術為改善海產品的質量開闢了新途徑,如用重組DNA技術生產的生長激素使魚的體重比對照魚增加了近一倍,而牡蠣、蛤、扇貝、貽貝和鮑魚的產量則提高了25%。以上這些先進經驗和技術的推廣,必將大大推進海洋農業的發展。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沿海地區經濟發展迅速,但由於缺乏海岸帶協調管理機制和作為海岸帶及海洋開發管理的功能區劃,海洋管理的法律框架不健全,多數地區的海洋開發還處於「無償、無序、無度」狀態,海洋生態系統遭受嚴重破壞,突出表現在近海捕撈過度造成漁業資源衰退和貝類資源的大量流失,部分近岸水域養殖過度以及內地和沿海區污染物排海量增大對海域污染嚴重等諸多方面。這些問題直接影響到海洋農業優勢產業的拓展和潛力區域的開發。因此,海洋生物資源的開發與養護成為當前海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我們要有規劃、有要求,尤其要強化對具有高生產力的生態系統的保護;要面向市場,有計劃有重點地開展科技攻關,包括海水養殖技術、海洋農牧化技術、海洋生物深加工技術、海水利用技術等等,以帶動海洋農業產業結構升級;要搞好海洋農業科技示範基地建設,以實現重點突破,整體推進,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進一步規範海洋資源綜合開發行為,減少陸地及沿海污染源,切實保護海洋健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feexplor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