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農藥枯草桿菌在植物病害防治上之應用
台中區農業改良場/陳俊位
前言
自化學農藥開發出來後,因其具長效性與速效性的效果,在病蟲草害的控制上可達到非 常好的效果,除節省人工外,並可增加作物品質及收益,而使農民穫得之利潤比以往提高許 多。農民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因而大量使用這些化學藥劑,來達增產的目的。但在農民為 求利益而大量施用農藥的情形下,農藥濫用及誤用的情形屢見不鮮,如歷年來的毒葡萄事 件、柳丁退酸劑事件及日前的毒茼蒿事件等,皆是農民為了獲得高利潤因而不當使用農藥的 例子。在面對化學農藥濫用,破壞生態平衡及危害人類安全的情況下,生物農藥的開發,為 解決此一問題的有效方法。生物性農藥係利用自然環境中的細菌、真菌、病毒等或其毒性物 質,作為防治病蟲害及雜草之藥劑,由於其具專一性且對環境生態影響少,且目標病蟲草害 不易產生抗藥性,開發生物性農藥已成為目前農藥研究的重點,現今市面上的蘇力菌、核多 角體病毒、蟲生線蟲等殺蟲劑為已開發應用的商品化製劑,而應用在病害方面則以木黴菌 ( Trichoderma spp.)、枯草桿菌( Bacillus spp.)及螢光細菌( Pseudomonas spp.)等為主,這些拮抗微 生物對病害之控制效果在許多研究上已證實其可行性。
枯草桿菌之特性及拮抗範圍
桿菌屬( Bacillus spp.)細菌普遍存在於土壤及植物體表,本屬細菌中部份種類由於可產生 對植物病原真菌、細菌甚或有害昆蟲等具有毒害作用之抗生物質,因此常被加以研究並發展 應用於植物病害或虫害的生物防治上;其中如蘇力菌( Bacillus thuringiensi ),其所產生之一種 結晶蛋白對鱗翅目害虫的幼虫具有毒害作用,此一細菌已被大量培養並經商品化推廣應用於 實際虫害防治工作上多年,是本屬細菌應用在植物病虫害之生物防治上最成功的例子;在植 物病害防治上,本屬細菌常被研究應用的有 B.subtilis、B.cereus、B.megaterium 以及 B.pumilus 等,其中尤以枯草桿菌 B.subtilis 在生物防治上之應用最具潛力。根據學者們多人之研究,可 被枯草桿菌拮抗抑制的植物病原菌種類包括有 Alternaria solani、Fusarium oxysporum f.sp.lycopersici、Monilinia fructicola、Penicillium digitatum、Rhizoctonia solani、Sclerotinia sclerotium、Uromyces phaseoli、Verticillium albo-atrum、V.dahliae、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 以及 Xanthomonas campestris 等, 此種廣效性的抗生作用極適合應用於植物病害的防治上,這 方面的研究在國外已有諸多成功的例子。枯草桿菌在植物病害防治上的應用範圍極廣,包括 土壤病害、葉表病害(如菜豆銹病)、儲藏期病害(如桃褐腐病、柑橘青黴病)等,其中以土壤病 害方面有關之研究最多,值得一提的有康乃馨莖腐病( Fusarium oxysporum f.sp. dianthi )、洋蔥苗 腐病( Sclerotium cepivorum )、馬鈴薯炭腐病(Charcoal rot,由 Macrophomina phaseolina 及 Botryodiplodia solanituberosi 所引起)、楓樹維管束病害( Verticillium dahliae )、以及Olsen氏等在苗 期舞病( Rhizoctonia solani )防治上的應用,Turner氏等並發現以枯草桿菌處理花生種子,可促進 種子發芽、出土、固氮菌( Rhizobium spp.)的纏據、並抑制 Rhizoctonia solani AG-4的感染,因而 促進根的生長,進而提高花生產量;此外台灣Tschen 氏等在綠豆苗立枯病及其它 Rhizoctonia solani 所引起的根部或莖基部病害防治上的應用等,效果亦相當卓著。而在台灣有關枯草桿菌 於植物苗期病害防治,以吳氏及陳氏分別應用於菊花、聖誕紅等扦插苗苗期病害防治效果最 為顯著。
枯草桿菌之作用機制
枯草桿菌屬內有許多 Bacillus spp. 對植物病原真菌和細菌具有拮抗作用,此因枯草桿菌在 其代謝過程中,至少會產生66種不同的抗生素。會產生抗生素的枯草桿菌除可將菌體直接噴 灑植物葉片保護其免受葉部病害為害外,並可製成粉劑或純化出其抗生物質,進行種子覆被 或土壤處理。枯草桿菌屬產生的抗生物質為分子量範圍在270~4500 Da 間的胜呔類抗生素, 而同一種枯草桿菌常可同時產生分子量相近的多種抗生素,其組成結構為多個胺基酸以環狀 結構聯接,故其較不易被動植物的蛋白酸水解,本屬微生物產生抗生素的種類依其所在細胞 位置及分子結構可分為三類,分別為胞內環狀胜呔脂類 ( Intracellular cyclic peptido-lipids)、胞 外環狀胜呔脂類(Extracellular cyclic peptidolpids)及胞外胜呔環狀類 (Extracellular cyclic peptides) ,其所產生不同類之抗生素可對不同的病原菌產生抑制作用,如 Cercospora kikuchii 、 Verticillium dahliae 、 Fusarium oxysporum f.sp. lycopersici 、 Alternaria mali 、 Rhizoctonia solani 、 Pyricularia oryzea 、 Xanthomonas oryzea 及 Pseudomonas lachrymans 拮抗範圍廣,為一具生物農藥 發展潛力的菌種。
枯草桿菌之應用實例
利用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所研發生產之枯草桿菌( Bacillus subtilis ) 生物製劑,應用於菜 豆栽培上,以期能減少苗期病害的損失及增加其產量。溫室試驗利用盆缽栽植菜豆(台中一 號),於種子播種後施用枯草桿菌製劑500倍,於種子發芽後調查其發芽率,處理者之發芽率 比未處理者高兩倍。田間試驗於種子播種後一週以500倍枯草桿菌溶液灌注於土壤中,隔週處 理一次共二次,於第四週調查菜豆植株之園藝性狀,發現處理枯草桿菌者其株高、葉長、葉 寬及地上部鮮重皆高於未處理者。而在根系固氮根瘤菌的形成上,處理枯草桿菌者其感染率 100%高於未處理者之30%,平均每株根瘤數5.9個也高於未處理者的3個。在植株隨後生長 上,處理組可提早花期一星期,植體內氮素含量5.09%高於未處理組之3.99%,而在菜豆產量 上處理組每株平均0.531公斤高於未處理者之0.368公斤。由結果顯示施用枯草桿菌製劑,除可 增加菜豆苗期的發芽率外,並可促使根系固氮根瘤菌的形成,進而使植株在生長、發育及產 量上皆優於未處理者。
結語
台灣枯草桿菌生物製劑的研究,除了有吳氏、中興大學及生物技術開發中心篩選具拮抗 能力的枯草桿菌,研究其製劑化之可行性外,其它的研究則甚少。台灣位處亞熱帶地區,作 物種類繁多,病害發生嚴重且複雜,以往農民偏重使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治工作,然而常發生 農藥殘留問題。為此,篩選適合各病害生物防治的拮抗微生物為當前研究的重點,而在篩選 到拮抗菌株後,如何將其量產製劑化、拮抗成份分析及確定、規格化及商品化、儲運、施用 技術和環境影響評估,皆有賴研究人員的努力。期望能量產有效的生物農藥,以降低農藥的 使用,除能防止農藥殘留的問題外,並可保護環境免受污染,使達永續經營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