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藥資訊服務網 http://pesticide.baphiq.gov.tw/web/Insecticides_MenuItem3.aspx
農藥類別及其毒性
前已述及,農藥依其防治對象分類為殺菌劑、殺蟲劑、除草劑、殺蟎劑、殺鼠劑、殺線蟲劑、植物生長調節劑、除螺劑、除藻劑等。而如考慮農藥之毒性及其有效成分,大略分為生物性農藥(biological pesticides, biopesticides)及傳統化學農藥。
(一)生物性農藥
生物性農藥係指由天然物質如動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所衍生之產品,包括微生物製劑、天然素材農藥及生化製劑。一般而言,生物性農藥較化學農藥對人畜安全無毒害,且具專一性,不會危及鳥類及其他非目標生物,對生態環境較安全。國內已登記生物性農藥約15種,包括微生物製劑之蘇力菌、枯草桿菌,天然素材之除蟲菊精、印楝素及生化製劑甜菜夜蛾費洛蒙、斜紋夜蛾費洛蒙等,早期曾登記生物農藥包括惠農粉劑、魚藤精,現已不再使用;而美國約有175種生物性農藥。
1. 天然素材
天然素材農藥指天然產物不以化學方法精製或再加以合成者,如菸鹼(nicotine)、除蟲菊精(pyrethrum)、魚藤精(rotenone)、藜蘆鹼(sabadilla, vertrine)、印楝素(azadirachtin)、皂素(saponins)等。上述生物性原料可能先經脫水乾燥等保存處理,壓榨、磨粉、製粒等加工程序,凡不以提高有效成分含量為目的之製程,不視為經化學方法精製。
2. 生化農藥
生化農藥則包括昆蟲費洛蒙等以生物性素材經過化學粹取或合成,惟其作用機制無毒害者,如甜菜夜蛾費洛蒙、斜紋夜蛾費洛蒙等。
3. 農用微生物製劑
農用微生物製劑係指用於作物病原、害蟲、雜草防治或誘發作物抗性之微生物或其有效成份經由配方所製成之產品,其微生物來源包括:細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動物等,一般由自然界分離所得,唯也可再經人工品系改良,如人為誘變、汰選或遺傳基因改造。國內產製之微生物製劑,該微生物分離自國內自然環境,且未經人為誘變或遺傳基因改造者,其毒理資料僅需提供口服急毒性/致病性或肺急毒性/致病性資料即可。
農委會由86年度即開始執行包括病害防治用微生物與天然製劑之開發應用計畫,並將所建立技術移轉產業界商品化應用。國內生物性農藥多由國外引進,已登記蘇力菌殺蟲劑,年銷售值約1,400萬元,目前有20家進口及製造業者。目前已研發病害防治之枯草桿菌、放線菌及黏帚黴菌等生物農藥量產技術,並已公告接受廠商申請辦理技術轉移。其中枯草桿菌及放線菌已技術移轉業者。
(二)化學農藥
化學農藥目前仍屬農藥之大宗,依其化學結構可分為有機磷劑(organic phosphate)、有基氮及雜環化合物(organic nitrogen and heterocyclic compounds)、氨基甲酸鹽劑(carbamates)、合成除蟲菊精類(pyrethroid)、尿素系(Urea)、三唑系 (triazole)、三氮井系(atrazine)、苯氧酸系(benzoic acid)、二硫代氨基甲酸鹽類等(dithiocarbamate)。
一般有機磷劑對哺乳動物之急性毒性較強、其次為氨基甲酸鹽劑;合成除蟲菊精類一般對水生物毒性極高,使用時應小心勿污染水體;三唑系、三氮井系、二硫代氨基甲酸鹽類及尿素系農藥一般急毒性較低。
國內登記農藥中有機磷劑農藥種類仍屬最大宗,佔63種,有基氮及雜環化合物次之,佔58種,再其次為氨基甲酸鹽劑31種、合成除蟲菊精類18種、尿素系 15種、銅劑11種、三唑系9種、苯氧酸系9種、二硫代氨基甲酸鹽類(有機硫磺殺菌劑)6種、生物性農藥15種;詳如下表。
|
||||||||||||||||||||||||||||||||||||||||||||||||||||||||||||||||||||||||||||||||||||
備註:A-殺蟎劑;P-植物生長調節劑;G-除藻劑;N-殺線蟲劑。 |
農藥使用時應注意事項
(一)農藥標示
「農藥標示「為農藥使用者(農民、噴灑業者、工廠工人)瞭解農藥產品特性、有效使用最主要的工具,同時也是政府與使用者溝通之重要途徑。農藥標示上記載經審核通過之使用方法、稀釋倍數、防治對象、注意事項及警告標誌。目前並於警告及注意標誌上以背景帶表示農藥之急性毒性,如紅色背景帶為劇毒、黃色為中等毒、藍色為輕毒、綠色為低毒。
農民或噴灑業者使用時應先詳閱農藥產品之標示、仿單及其說明,除瞭解農藥一般之特性外,亦應注意個別農藥之特性,包括農藥類別、眼刺激性、毒性等,並詳閱標示並依警告及注意標誌背景帶之毒性分類,確認藥劑之毒性,及使用時應注意事項,遵守標示上規定之藥劑用量、方法;對水生物毒性、鳥類或蜜蜂毒性較高農藥,亦應依標示規定限制使用,以確保使用者、消費者及環境之安全。
常見或毒性較高農藥摘要如下表。
農藥類別 |
農藥普通名稱 |
毒性 |
雙吡啶(Bipyridyl) |
巴拉刈 |
劇毒、無解毒劑 |
有機磷劑 (0rganic phosphate) |
愛殺松、托福松、陶斯松、甲基巴拉松、達馬松、福瑞松、美文松、大滅松 |
劇毒、中等毒 |
氨基甲酸鹽劑 (Carbamates) |
納乃得、加保扶、加保利、滅必蝨、免賴得、貝芬替、培丹(thiocarbamate) |
劇毒、中等毒、 |
有機氮及雜環化合物(organic nitrogen and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撲殺熱、亞賜圃、賓克隆、甲基多保淨、三賽唑、施得圃 |
中等毒、輕毒 |
有機氯及含硝基化合物(organic chlorine and nitro compounds) |
四氯異苯睛 |
輕毒 |
合成除蟲菊精類 (Pyrethroid) |
賽滅寧、百滅寧、亞滅寧、芬普寧、護賽寧 |
輕毒、魚毒高(污染水體 ) |
有機硫磺殺菌劑 (Dithiocarbarmates) |
鋅錳乃浦、甲基鋅乃浦、免得爛 |
輕毒 |
有機銅劑 (Organocopper) |
快得寧、氫氧化銅、 |
低毒、魚毒高 |
有機砷劑 (Organic arsenic) |
鐵甲砷酸銨、甲基砷酸鈣 |
輕毒 |
氯醯胺系 (Chloroacet anilide) |
拉草、丁基拉草、除草靈、 |
輕毒 |
次瞵酸(Phosphinic acid) |
嘉磷塞、固殺草 |
輕毒 |
吡唑(Pyrazole) |
芬普尼 |
中等毒 |
燻蒸劑 |
溴化甲烷、好達勝、氯化苦、磷化鎂 |
極劇毒 |
(二)依據農藥一般特性與毒性,使用時應注意事項如下:
1. 使用前先看產品標示上記載之使用方法、稀釋倍數、防治對象、注意事項、及警告標誌。並依警告及注意標誌背景帶之毒性分類,確認藥劑對哺乳動物之毒性。遵守標示上規定之藥劑用量及使用方法範圍,此外,對水生物毒性、鳥類或蜜蜂毒性較高農藥,亦應依標示規定限制使用,以確保使用者、消費者及環境之安全。
2. 農藥一般均有毒性,部分農藥具眼刺激性、皮膚刺激性或皮膚過敏性,勿直接接觸,應備防護口罩衣物,方得使用。
3. 如發現有巴拉刈除草劑瓶破裂,應特別小心處理,該農藥無適當解毒劑,誤食中毒死亡率高,勿沾及口、手及其他皮膚,如不小心吞服,應以水沖淡,並即送醫,並告知農藥名稱特別處理。
4. 如發現有燻蒸劑,應防範其呼吸極劇毒。
5. 部分農藥對水生物毒性高,田間噴灑使用時應注意標示上是否註明「對水生物毒性高,禁止使用於水體」,且清理容器時污水避免污染水體。
6. 農藥一般劑型以粒劑、乳劑、可濕性粉劑及溶液為多,其包裝以玻璃瓶裝及袋裝,應帶防護衣物,防範粉劑之粉塵及玻璃破碎。
7. 應預防有機氯劑之燃燒可能產生之有毒氣體。
農藥安全混用和使用六原則、六注意、六禁忌
不少農民朋友在防治農作物病蟲草害過程中,為了方便、節省人工和提高藥效,經常會將幾種農藥混在一起施用。但如果盲目混用、亂用、濫用農藥,不僅起不到應有的效果,還極易使農作物產生藥害、增加用藥成本、造成人畜傷亡等事故。
要保持各有效成份的化學穩定性。混用農藥時一般不應讓其有效成份發生化學變化。一是混合後發生化學反應致使作物出現藥害的農藥不能混用:如波爾多液與石硫
合劑不能混用。石硫合劑與松脂合劑、有機汞類農藥、重金屬農藥等也不能混用。二是酸鹼性農藥不能混用:常用農藥一般分為酸性、鹼性和中性3類,酸鹼性農藥
不能混用。三是具有酯、酰胺等結構的農藥不宜與鹼性農藥混用,以免引起脂或酰胺水解。四是一些含硫殺菌劑如代森鋅、福美雙等不宜與殺蟲劑敵百蟲、久效磷混
用。五是某些離子型農藥,特別是除草劑如野燕枯、2甲4氯胺鹽、草甘磷等在混用時也可能發生反應而降低藥效。
不能破壞藥劑的藥理性能。兩種乳油混用,要求仍具有良好的乳化性、分散性、濕潤性。兩種可濕性粉劑混用,則要求仍具有良好的懸浮率及濕潤性、展著性能。這不僅是發揮藥效的條件,也可防止因物理性能變化而失效、減效或產生藥害。
必須確保混用後不產生藥害等副作用。例如,有機磷殺蟲劑不能與敵稗混用,混用後會使水稻產生藥害。
要保證混用後的安全性。農藥混用後要確保不增加毒素,對人畜要絕對安全。
農藥的混配要合理。一是品種間的搭配要合理。如防除大豆田禾本科雜草,單用拿捕淨、蓋草能即可防除。若兩者混配,雖然從藥劑穩定性上可行,但既不能增效,
也未擴大防治範圍,沒有必要混用。二是成本要合理。混用一般要比單用成本低些。如較昂貴的新型內吸性殺菌劑與較便宜的保護性菌劑品種混用,較昂貴的菊脂類
農藥與有機磷殺蟲劑混用等。
要明確混配藥劑的使用範圍。要明確混配農藥混配後的使用範圍與其所含各種有效成份單劑使用範圍之間既有關係,更有區別。農藥混用前要仔細閱讀說明書,並在
混用前先做可混性試驗。混用農藥品種要求具有不同的作用方式和兼治不同的防治對象,以達到農藥混用後擴大防治範圍、增強防治效果的目的。混劑使用後,農副
產品的農藥殘留量還應低於單用藥劑。同時,農藥混用還應達到降低使用成本的目的。混配混用農藥只有在使用範圍上和效果上有自己的特點,這樣混配才有意義。
農藥安全混用和使用六注意
混用農藥前要仔細閱讀說明書。要按產品使用說明書上的要求去做。
混用的農藥品種不宜太多。一般品種類型不要超過3種,否則它們之間發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失效或藥害的風險也就增加。
農藥混配後要盡快用完。混用農藥要做到現配現用,儘量在較短的時間內用完,不要存放太長時間。
噴藥要均勻周到。大多數內吸殺蟲劑和殺菌劑,以向植株上部傳導為主,很少向下傳導。因此噴藥時必須均勻周到,不重噴不漏噴。
堅持輪換用藥。輪換用藥可延緩有害生物抗藥性的產生。為此,在使用農藥時要合理輪換使用不同種類的農藥以延緩抗藥性的產生,提高農藥使用壽命。
注意適時用藥。不同發育階段的病、蟲、草害對農藥的抗藥性不同。適時用藥,可達到「藥半功倍」的效果。在防治病害時,要在病源菌萌發時、病原菌孢子抗藥性
減弱時用藥。在防治蟲害時,提倡3齡前用藥,因3齡前幼蟲抗藥力弱防治效果較好。在防治草害時,在雜草萌芽和初生階段對藥劑較敏感時用藥效果理想。所以,
在使用農藥時要根據病、蟲、草情及天敵數量調查和預測預報,及時用藥防治。
農藥安全混用和使用六禁忌
忌用井水、污水配藥。井水中含有鈣、鎂等礦物質較多,與藥液易起化學反應生成沉澱物,從而降低藥效。而污水含雜質多,配藥後噴灑時會堵塞噴頭,同時還會破壞藥液的穩定性,降低藥效。
忌在風雨天和高溫下用藥。颳風時噴藥會使農藥飄散,易造成不必要的藥害和損失,雨天用藥藥液易被雨水沖刷降低藥效,高溫下用藥易發生作物藥害和人員中毒。
因此,儘量在天氣晴好、無風或微風時用藥。而在一天中用藥的最佳時間為:上午8時至11時,下午4時至6時。
忌濫用農藥。應根據作物種類、防治對象和藥劑性能的不同而採用相應的農藥,做到對症用藥。切忌盲目增大用藥量,造成害蟲抗性增強,降低防治效果。
忌在花期、採摘前噴藥。農作物在花期對藥劑很敏感,此時噴藥容易發生藥害。若在採摘前用藥,農藥在作物上產生的殘留會造成人員食後中毒,應在作物收穫前與噴灑農藥之間有一個間隔期,而間隔期的長短要因作物、藥劑的不同而異。
忌隨意加大用藥量。隨意加大用藥量,不僅增加投入,還會使農作物產生藥害,增加農產品中農藥的殘留量。農藥標籤或說明書上推薦用藥量一般都是經過反覆試驗才確定下來的,使用中不能任意改變,以防造成作物藥害或影響防治效果。
忌使用過期農藥。過期、變質的農藥,其藥效下降甚至無效,用後不僅不能撲滅病蟲害,還會貽誤病蟲的最佳防治時機。
合理使用農藥應注意的事項
使用農藥一直是病蟲防治的主要手段,而現在人們在使用農藥過程中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影響農藥藥效的發揮,本文就人們在日常使用農藥時存在的問題,從農藥的性質、使用方法、合理混合以及交叉使用等幾個方面,總結了如何提高藥效。
化學防治病蟲害以其高效、速效、特效等特點,已經在農業生產中被廣泛應用。而目前在使用農藥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不合理的地方,造成農藥的浪費、環境的污 染、病蟲抗藥性的產生等等。為了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護生態環境,國家明文規定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的農藥。因此,在使用農藥時如何做到經濟、安全、有 效,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做到對症用藥
各種病菌、害蟲、雜草,其機體構造、生理機能、生活習性不同,對藥劑的敏 感性或抵抗力差異很大,同一種藥劑對不同防治對象的藥效不同;同一種防治對象對不同的藥劑也表現出不同的抵抗力。因此,要根據不同的防治對象和作物,選擇 適宜的農藥品種。在選擇農藥時,一定要弄清防治對象的生理機制和危害特點,以及瓜果、蔬菜、農作物的品種特性及生育期,做到「對症下藥」。
目前,在農村亂用、濫用農藥現象突出,主要表現是:不明白農藥的防治對象,不明白髮生了什麼蟲害、什麼病害,而是胡亂用藥,常發現用甲胺磷防治田裡各種 害蟲,用多菌靈防治多種病害的現象。所以,必須對所用農藥有所瞭解,如蟎死淨對蟎類防治有特效,而對潛葉蛾防治效果就差;溴氰菊酯對鱗翅目(蛾類)幼蟲、 直翅目害蟲等有特效,但對蘋果葉蟎防治效果就差;魚藤酮對蚜蟲、蟎類毒力很強,但對夜蛾科(地老虎、蘋梢嬰夜蛾)幼蟲卻無效;滅幼脲對鱗翅目、雙翅目幼蟲 毒性很強,但對鞘翅目和捕食性蜘蛛毒性小。因此,在施藥之前,一定要根據被防治的對象,選擇它敏感的農藥使用。
另外要考慮到被害植物的 生長特點去選擇農藥,避免發生藥害。樂果對核果類果樹,敵百蟲對巴梨易發生藥害,桃樹在生長季節不宜使用波爾多液,金冠、紅玉等蘋果品種對其也非常敏感。 瓜類、豆類是對農藥比較敏感的作物,在瓜類作物上應慎用敵敵畏、乙膦鋁、敵克松、殺蟲雙、滅病威;豆科作物應慎用敵敵畏、敵百蟲、殺蟲雙、滅病威等。瓜、 豆類作物用以上農藥品種極易產生藥害,最好用其它農藥品種代替。生物農藥應用範圍相對較窄,具有嚴格的選擇性,如春雷黴素只防治稻瘟病,魯保一號僅防除菟 絲子。
2 注意使用時期
要搞好病蟲草害的調查,掌握最佳的防治時期,適期用藥是提高施藥效果的關鍵所在。為了保證防 治效果和避免濫用農藥,應採取「兩查兩定」的方法,即查蟲害,一般是查蟲口密度,定防治對象;查害蟲發育進度,定防治適期。而對病害,通常是查發病率,定 防治對象;查發病程度,定防治適期。根據害蟲的發生規律及生活習性適時用藥,能夠明顯地提高藥效,減少噴藥次數,降低使用濃度。
化學防 治要求以預防為主,治早、治了。殺蟲劑在卵孵化期至幼蟲2齡前使用,殺菌劑在發病初期,病葉率5%時噴施,效果較好。用卡剋死防治蘋果全爪蟎,最好在蘋果 開花前或落花後,噴5%卡死克乳油1000 ~ 1500倍液,有效控制期可達2個月。各種病害應在孢子沒有再侵染時施藥,如葡萄黑痘病防治關鍵時期在花後,蘋果腐爛病應該在初春就刮除病部,不讓孢子傳 播。一般若蟲期、3齡以前幼蟲耐藥性低,是各種害蟲的最佳防治期,如桃潛葉蛾應在越冬或成蟲產卵高峰期,即謝花後噴1次內吸性殺蟲劑防治效果好。
3 講究噴藥濃度及次數
噴施農藥要做到濃度配製適宜,噴藥次數科學間隔。合理的使用濃度及噴施次數既能達到防治要求又能節省開支。每種農藥都在說明書上標出了使用濃度,一般指 的是最宜濃度,超過時易發生藥害或產生其它不良結果(病蟲抗性增強、污染嚴重等),在噴霧時最好不要超過這個使用濃度。採取盲目加大濃度來提高防治效果的 做法是不可取的,因為植物、害蟲的不同發育階段對濃度的敏感性也有所不同,植物幼苗、開花期及幼嫩部位易產生藥害,使藥濃度易低,防治幼蟲比防治成蟲要求 濃度低。
噴藥次數取決於病蟲發生程度及農藥的施用有效期等,在病蟲達到田間防治指標時就應及時噴藥。如防治桃小食心蟲,田間卵果率達到 1%時就應防治,平均每片葉有山楂紅蜘蛛2 ~3頭時就應噴藥防治,有效期過後蟲口還在防治指標以上就應再噴第2次,如果沒在防治指標以內就可以暫停,等蟲口數量回升上來後再防治。而對各種病害應以 預防為主,保證每半月噴1次保護劑,如波爾多液或多菌靈,在病害發生初期就應開始噴殺菌劑,陰雨天多病蟲害易發生,就要多施幾次,晴天可以少噴幾次,不能 造成殘留超標。
4 合理混用農藥
根據農藥的理化性質可以合理地混配幾種農藥使用,不但能擴大防治範圍,提高防治效果,還能延緩病蟲抗藥性的產生。混合時可適當降低各種農藥單獨使用時的濃度,也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農藥混用時,其配製應注意下列問題:①混用的藥劑中不能有劇毒藥劑。②混用的藥劑若有一種是可濕性粉劑,先配可濕性粉劑再配其餘藥劑。如:可濕性敵百蟲 粉劑和有機磷乳油混合,要先將敵百蟲粉劑稀釋,再用此液去配製有機磷。③先配波爾多液,後配其它藥劑。④兩種可濕性粉劑混合使用,要先將可濕性粉劑混合均 勻,再加水稀釋。⑤凡遇到鹼性物質分解或失效的農藥,不能與鹼性藥物混合。如樂果、敵敵畏等有機磷殺蟲劑都是帶中性或微酸性的農藥,在鹼性液中會很快分解 失效,所以這些農藥不能與鹼性的農藥和其它鹼性物質如氨水、石灰、肥皂、石鹼等混用,否則會降低藥效,並引起藥害。⑥敵百蟲雖屬酸性農藥,但因具有特殊化 學性質,與一定量的肥皂或鹼混合後,能很快轉化為觸殺作用很強的敵敵畏,同時藥效期變短。⑦殺菌劑中的代森鋅、代森銨等遇上強鹼性農藥也會分解失效,因而 不能與石硫合劑、波爾多液等混用。⑧混合後會產生化學反應,能引起藥害的農藥和肥料不能混用。例如,石硫合劑和波爾多液混合,生成多硫化鉛,破壞了波爾多 液和石硫合劑,增加了銅的溶解量,會發生嚴重藥害,噴過波爾多液以後,需要相隔30d左右才能再噴石硫合劑。⑨各種可濕性粉劑與其它藥劑及肥料混合後,如 果產生大量絮結沉澱現象,也會降低藥效,並可使作物產生藥害。
5 適時交替使用
在生產中,一種新農藥有的被連續不斷 地使用,防治效果降低以後就盲目提高濃度,增加施用次數,結果新農藥很快就沒有最初的防治效果而被淘汰;也有的因連續使用同一種藥劑或作用機制相似的藥 劑,會導致害蟲、病菌對該藥劑抵抗力不斷提高,導致防治效果降低,給防治工作帶來不利。因此,為避免抗藥性的形成,應交替使用不同品種和不同作用機制的農 藥。如殺蟲劑中的有機磷、菊酯類、氨基甲酸酯、有機氮、生物製劑、植物殺蟲劑等,其作用機制各不相同。在殺菌劑中,抗生素和苯並咪唑類與硫黃製劑、銅製劑 及代森類輪換使用,防治效果非常好。有機磷類與除蟲菊酯類交替使用,觸殺劑與內吸劑交替使用要比單施一種農藥防治有效。應注意,波爾多液與退菌特使用間隔 期應在20d以上,否則易發生藥害。
總之,化學防治應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具有選擇性的藥劑使用,結合新型殺蟲燈的推廣應用,還要 積極推行綜合防治技術,做到化學防治、物理防治與生物防治相結合,儘量減輕農藥對害蟲天敵及周圍生物的影響,減少環境污染,防止公害發生,以減輕化學農藥 給環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這是提高農產品質量,發展綠色農業的保障。
殺蟲劑簡介
英文: Pesticide. Insecticide 主要用於防治農業害蟲和城市衛生害蟲的藥品.使用歷史長遠、用量大、品種多。在二十世紀,農業的迅速發展,殺蟲劑令農業產量大升。但是,幾乎所有殺蟲劑都會嚴重地改變生態系統,大部分對人體有害,其它的會被集中在食物鏈中。我們必須在農業發展與環境及健康中取得平衡。
殺蟲劑的分類
按作用方式
可分類為:
②觸殺劑。與表皮或附器接觸後滲入蟲體,或腐蝕蟲體蠟質層,或堵塞氣門而殺死害蟲,如擬除蟲菊酯、礦油乳劑等。
③燻蒸劑。利用有毒的氣體、液體或固體的揮發而發生蒸氣毒殺害蟲或病菌,如溴甲烷等。
④內吸殺蟲劑。被植物種子、根、莖、葉吸收並輸導至全株,在一定時期內,以原體或其活化代謝物隨害蟲取食植物組織或吸吮植物汁液而進入蟲體,起毒殺作用,如樂果等。
按毒理作用可分為:
①神經毒劑。作用於害蟲的神經系統,如滴滴涕、對硫磷、呋喃丹、除蟲菊酯等。
②呼吸毒劑。抑制害蟲的呼吸酶,如氰氫酸等。
③物理性毒劑。如礦物油劑可堵塞害蟲氣門,惰性粉可磨破害蟲表皮,使害蟲致死。
④特異性殺蟲 劑。引起害蟲生理上的反常反應,如使害蟲離作物遠去的驅避劑,以性誘或餌誘誘集害蟲的誘致劑,使害蟲味覺受抑制不再取食以致飢餓而死的拒食劑,作用於成蟲 生殖機能使雌雄之一不育或兩性皆不育的不育劑,影響害蟲生長、變態、生殖的昆蟲生長調節劑等。
按來源可分為:
①無機和礦物殺蟲劑。如砷酸鉛、砷酸鈣、氟硅酸鈉和礦油乳劑等。這類殺蟲劑一般藥效較低,對作物易引起藥害,而砷劑對人毒性大。因此自有機合成殺蟲劑大量使用以後大部分已被淘汰。
②植物性殺蟲劑。全世界約有1000多種植物對昆蟲具有或多或少的毒力。廣泛應用的有除蟲菊、魚藤和菸草等。此外有些植物裡還含有類似保幼激素、早熟素、蛻皮激素活性物質。如從喜樹的根皮、樹皮或果實中分離的喜樹鹼對馬尾松毛蟲有很強的不育作用。
③有機合成殺蟲劑。如有機氯類的DDT、六六六、硫丹、毒殺芬等,DDT,六六六曾是產量大、應用廣的兩個農藥品種,但因易在生物體中蓄積,從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在許多國家禁用或限用;有機磷類的對硫磷、敵百蟲、樂果等約400個品種以上,產量居殺蟲劑的第一位;氨基甲酸酯類的西維因、呋喃丹等;擬除蟲菊酯類的氰戊菊酯、溴氰菊酯等;有機氮類的殺蟲脒、殺蟲雙等。
④昆蟲激素類殺蟲劑。如多種保幼激素、性外激素類似物等(見昆蟲激素類農藥)。 少數傳統藥劑,如礦油乳劑等的作用機理主要在體表起物理殺蟲作用,而絕大多數有機合成殺蟲劑都 進入害蟲體內,在一定部位干擾或破壞正常生理、生化反應。進入害蟲體內的途徑,有的是隨取食通過口器進入消化道、滲入血液中,有的是通過表皮,也有的是通 過氣孔和氣管,進入體內的藥劑與害蟲體內的各種酶系發生生化反應,一些反應使藥劑降解失去毒力 ,但也有些藥劑被活化使毒力增強 ,未被降解(或活化後的化合物)的藥劑因作用機理不同而在一定部位發揮毒殺作用,如作用於神經系統或作用於細胞內呼吸代謝過程。
最新產品
新產品簡介
最近,EDEN Bioscience 公司開發成功了一種新的農作物生產和保護技術。這種新的技術將能夠讓農作物提高產量,並且使得其更清潔,更有利於人體健康。 EDEN Bioscience 公司利用該技術開發的第一種應用產品是一種發聲的產品,叫做——Messenger(R)。它給農作物種植者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新工具,它能夠讓種植者控制 農作物的生長,使其很少生病,提高產量,這種工具還能殺滅害蟲,其中包括極小的線蟲類害蟲。 這樣,農作物種植者就可以減少或者不用對環境有害的化學殺蟲劑,從而降低對環境的污染,也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而生產出來的產品又更健康。 目前,該公司正在為這種新產品申請銷售許可證。而美國環境保護署將在幾週內給這種新的產品完成註冊登記。
殺蟲劑的製備方法
這種殺蟲劑利用納米硅基氧化物所具有的大吸附量和緩釋作用,從而使得該殺蟲劑的藥力能夠從納米硅基氧化物中長期持久地釋放出來。克服了現有技術殺蟲劑的 殘效期很短,對光不穩定,容易分解失效,而且其有效成份瀰漫空間之中對人產生一定的危害,其殘餘之不可分解成份對環境造成一定污染等缺陷。而這種方法則為 製備這種殺蟲劑提供了一條途徑。
生物源殺蟲劑的種類和使用方法 |
在 蔬菜無公害生產中,使用農藥進行病蟲害防治,必須對農藥及其劑型、防治對象、農藥的各種使用手段和使用方法、農藥的毒性等具備正確的認識,合理的使用,這 樣才能控制住農藥中有害成分在蔬菜產品中的殘留量,達到蔬菜無公害生產的目的。現將蔬菜中無公害生產中常用農藥及其實用技術進行介紹。 魚藤作用特點及劑型。魚藤屬於豆科多年生藤本植物,殺蟲有效成分主要存在於根部,其中殺蟲效力最高的是魚藤酮。魚藤酮對人、畜毒性中等,對魚、豬劇毒;對作物無藥害,使用後無不良氣味,不影響農產品風味,無殘留,不污染環境。魚藤酮對害蟲有很強的胃毒和觸殺作用。製劑有魚藤酮粉劑和魚藤精。 防治對象:主要用於蔬菜、果樹等作物上,防治蚜蟲、二十八星瓢蟲、黃條跳甲、菜青蟲等。 使用方法:現將魚藤根切成薄片,經50℃左右乾燥,磨成細粉,通過150號篩目,製成粉劑,即可應用。每公頃用魚藤粉15kg—20kg,拌細土或草木灰120kg—150kg,在清晨露水未乾時揚撤,可有效防治蔬菜害蟲;用魚藤粉1kg,加水300l—500l,製成懸浮液噴霧,可防止多種作物上的蚜蟲;防治菜青蟲、二十八星瓢蟲等,一千克魚藤粉加水200l—300l,不可用熱水浸泡;用魚藤粉1kg加入10l煤油中,加蓋,浸泡1天到3天后,過濾,慢慢加入乳化劑約700ml充分攪勻,即得煤油魚藤乳液原液,使用時用水稀釋100倍—150倍噴霧藥效更好。 注意事項:魚藤根所含殺蟲物質被纖維所包圍,整條根存放於乾燥處,數年也不致失效。但磨成細粉後,就易於分解,必須存放在陰涼乾燥處。配成的藥劑及時使用,不可與鹼性農藥混用。 煙鹼 作用特點及劑型。殺蟲有效成分主要是菸草中的煙鹼。菸草中煙鹼含量因品種和產地而不同。捲菸廠的下腳料(菸草粉末)約含煙鹼1%—2%,煙莖和煙絲含煙鹼1%左右。煙鹼對害蟲具有觸殺、燻蒸、胃毒作用,以觸殺作用為主。藥效快,但持續期短。有40%的硫酸煙精劑型。 防治對象:主要用於防治蔬菜果樹等作物的蚜蟲、薊馬、椿象、卷葉蟲、潛葉蛾、菜青蟲等。 使用方法:捲菸廠的菸草粉末每公頃45kg—60kg,直接噴粉,可防治飛蝨、椿象、跳甲、紅鈴蟲成蟲;將菸草粉末或粉碎的煙莖、煙筋加適量的清水浸泡1天,濾去煙渣。按每千克菸草粉末加水10l—15l,或按每kg煙莖、煙筋加水6—8l的比例稀釋,逐漸噴霧;用菸草粉末1kg、生石灰0.5kg、水40l。先用10l熱水浸泡菸草粉末半小時,揉搓後撈出,放在另外10l清水中再揉搓,直到沒有較多濃汁液揉搓出為止,合併揉搓液。另用10l水配石灰乳,濾去殘渣。使用時將煙葉和石灰乳混合,並加水40l攪勻噴霧。 棉油泥皂棉油泥皂是用棉油泥(精製棉子油時的沉澱物)加燒鹼熬製成的肥皂,黑褐色在水中呈乳狀液,成鹼性反應。對害蟲具觸殺作用。 防治對象:用於防治多種植物上的蚜蟲、紅蜘蛛。 使用方法:將肥皂切成片,加熱水化開後,加水到40—50倍,攪拌均勻噴霧。與化學農藥使用,能改善藥液化合浸潤性能。 熬製方法:棉泥油100kg,波美33度燒鹼水23kg,水5—8l。將油和水放入鍋內,徐徐加熱,保持70度左右,最高不超過80度;慢慢加入鹼水,邊加邊攪拌,加完後繼續攪拌1小時,直到液體稠厚;鍋面皂液起黑皮提起攪棒皂液沿棒流下形成了透明的薄膜,表示皂化完成。停止加熱再攪半小時,靜止,冷卻成固體,切塊備用。製成品總量約105kg。 松脂合劑松脂合劑是由松香和燒鹼或純鹼製成的黑褐色液體,主要成分是松香皂,對害蟲具有強烈的觸殺作用。因其粘著性和滲透性很強,能侵蝕害蟲體壁;對介殼蟲的蠟紙層有很強的腐蝕作用。 防治對象:用於防治果樹及其他作物上的多種介殼蟲、粉蝨、紅蜘蛛等。 使用方法。用20—25倍液均勻噴霧。防治介殼蟲應在卵盛孵期,大部分幼蟲以爬出洞,並固定在枝條上開始噴藥,隔7—10天再噴一次。松脂合劑是強鹼性藥劑,不能同任何有機合成藥混用,也不能同含鈣的波爾多液、石硫合劑混用。在使用波爾多液後15天—20天內不能噴松脂合劑,使用松脂合劑後要隔20天才能噴石硫合劑,以防產生藥害。 熬製方法。原料的配比,松香:燒鹼:水為1:0.6—0.8:5—6。水加入鍋中,加鹼,加熱煮沸,使鹼溶化。在將碾成細粉的松香慢慢的均勻撒入,共煮,邊煮邊攪,並注意用熱水補充,以維持原來的水量。約半個小時後,松香全部溶化,變成黑褐色液體,即為松脂合劑原液,其比重為1.2g/cm3左右,松香皂含量約為14%,含游離鹼約10%。 巴丹(殺螟丹)巴丹屬沙蠶毒素類殺菌劑。沙蠶是生活在海灘泥沙中的一種環節蠕蟲,經研究分離出有毒物質為殺蠶毒素,進行 仿生合成,找到了一系列可用於農業害蟲的農藥,巴丹是這類藥劑第一個商品化的殺蟲劑。巴丹對害蟲具有觸殺和胃毒作用,具有一定的內吸作用和殺卵作用。對鱗翅目幼蟲和半翅目害蟲特別有效,常見的劑型為50%可濕性粉劑。 防治對象:主要用於蔬菜、果樹、水稻等作物上。 使用方法:防治蔬菜的小菜蛾、菜青蟲、蚜蟲,每公頃用50%的可濕性粉劑1500g—1800g,對水噴霧,或用50%的可濕性粉劑1000g—1500g液噴霧;防治馬鈴薯甲蟲、跳甲、象甲等,每公頃用50%可濕性粉劑1500g—2250g,對水噴霧。巴丹對家蠶毒性大,不能在桑園使用。十字花科蔬菜幼苗對巴丹較敏感,不要在高溫時使用。 殺蟲雙殺蟲雙是我國研究開發的沙蠶毒素類殺蟲劑,殺蟲作用同巴丹。對人、畜、禽等均安全。在環境中易降解,殘留量低。在動物體內排泄較快,很少蓄積。製劑有25%水劑、3%和5%顆粒劑、5%大粒劑。 使用方法:防治對象同巴丹。對蔬菜上的菜青蟲、小菜蛾的低齡幼蟲,每公頃用25%水劑2250g—300g,對水噴霧;對危害水生蔬菜的鑽心蟲可用5%大粒劑撒施;對小地老虎,在幼蟲期用25%水劑%500倍液噴霧,或用藥劑進行拌種。殺蟲雙水劑不含濕潤劑,葉面噴霧時,在藥液中加入0.05%—0.1%洗衣粉,可增加藥液對作物和蟲體報表免得濕展能力。從而提高藥效。 殺蟲環(易衛殺)殺蟲環屬沙蠶毒素類殺蟲劑。對人、畜口服毒性中毒,經皮毒性低,無慢性毒性。作用及防治對象同巴丹。製劑有50%可濕性粉劑和5%的顆粒劑。對蔬菜的菜蚜、菜青蟲、小菜蛾、豌豆蛾、黃條跳甲、馬鈴薯甲蟲、茄葉甲等均有防治作用。 白 僵菌白僵菌是由微生物發酵法培養生成的一種真菌殺蟲劑。殺蟲有效物質是白僵菌的火孢子。孢子接觸害蟲後,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發芽侵入蟲體內,產生大 量的菌絲和分泌物,使害蟲生病致病。死亡的蟲體白色僵硬,體表長滿菌絲及白色粉狀孢子,這些孢子又可以隨風擴散,或通過死蟲屍體接觸,繼續侵染替他害蟲。 白僵菌粉劑為白色或灰色粉狀物,菌體遇到較高溫度會自然死亡,因此要存放在陰涼乾燥的地方。 防治對象和使用方法:主要用於防治鱗翅目幼蟲。使用方法,每公頃用7.5kg粉劑,每克含70億左右的孢子,與5kg沙子摻和,撒於植株上,每株約2g;也可採用噴菌液法,用水將菌液稀釋到每升含5億孢子的菌液,噴灑害蟲,在將著藥的蟲子放回株間,讓其自由爬行,傳染其他蟲體。白僵菌對家蠶染病力強,在蠶區不能使用。配好的菌液在2小時內噴完,以免孢子過早萌發,失去致命力。 殺螟桿菌殺螟桿菌是一種細菌性殺蟲劑。殺蟲有效成分是有細菌產生的毒素和芽孢。對害蟲以胃毒作用,很快以胃毒作用為主。害蟲取食菌藥後,由於毒素的作用,很快就停止取食危害;同時芽孢萌發,侵入蟲體內繁殖,致使害蟲逐漸死亡。這些害蟲屍體可以收回,用水浸泡後,噴灑治蟲。殺螟桿菌對害蟲有選擇性,只對部分鱗翅目幼蟲有效。製劑為粉劑,每克含活孢子100億個以上。 使用方法:對菜青蟲、燈蛾、卷葉螟等的幼蟲,每公頃用菌粉1200g—1500g,加水稀釋噴霧;對小菜蛾、甘藷天蛾等幼蟲,每公頃用菌粉1500—2250g,對水噴霧。殺螟桿菌對蠶毒性大,蠶區不得使用。蟲屍的回收及在利用。將田間蟲體發黑變爛的蟲屍收集起來,裝入紗布袋內,在水中搓揉,一般用50g—100g蟲屍的洗出液,加水50l—100l噴霧。 金桿菌蘇雲金桿菌是一種生物性殺蟲劑,殺蟲有效成分是由細菌產生的三種毒素。對害蟲以胃毒作用為主。製劑有菌粉,每克含活孢子100億個—200億個;BT乳劑(蘇雲金桿菌製劑的商品名稱),每毫克含活孢子120億個,並含0.2%除蟲菊酯類殺蟲劑。 防止對象。對多種鱗翅目幼蟲有致病力和毒殺作用,如菜青蟲、小菜蛾、玉米螟、天幕毛蟲、蘋果巢蛾等。使用方法。菌粉噴霧,一般用300—800倍液;BT乳劑噴霧,一般每公頃用1500g—2250g,對水噴霧。 愛比菌素愛比菌素又稱愛力蟎克或愛極滅,是一種紡線菌產生的抗生素。對害蟲具有胃殺和觸殺作用,害蟲幼蟲接觸後即出現麻痺症狀,不活動、不取食,2天—4天后死亡。因不引起害蟲迅速脫水,所以致死作用緩慢。該藥在土內被土壤吸附不會移動,並且被微生物分解,因而環境中無累積作用。劑型有1.8%乳油,為國外進口,國內也有類似的產品,如7501、威霸、愛福丁殺蟲劑等。 防治對象及使用方法:目前主要用於防治小菜蛾。1.8%愛比菌素1500倍液噴霧。 |
殺真菌劑的種類與特性
現已登記使用的殺菌劑,依其主成份估計約有120種(Hopkins, 1996)。依其特性,大略可分為「保護劑」及「治療劑」。
保護劑
保護劑主要使用於病害發生前或發病初期,一般而言,其作用範圍較廣,價位較低,殘效較長,稀釋倍數較低,因此用量較大,比較有農藥殘留的顧慮。常用的保 護劑有礦物油劑、銅劑、硫磺劑、苯二甲醯亞胺劑、有機氯劑、部分呼吸作用抑制劑、黑色素合成抑制劑及生物製劑等,分述如下:
礦物油劑:主 要提煉自石油,種類多、名稱複雜,如夏油、灑佈油、窄域油等,為了保障品質,減少藥害,我國目前要求農用礦物油未磺化值需在92%以上。油劑對表生病害, 例如:白粉病、黑星病、銹病、灰黴病及煤煙病等防治效果良好,此外,對移動性差的小型昆蟲,例如:薊馬、介殼蟲、蚜蟲、紅蜘蛛等防治效果也非常顯著。其優 點為價格便宜,耐雨水沖刷,效果持久,有機農法亦可使用,另外也可作為許多藥劑的協力劑;缺點則是品質不良的產品或使用不當時易引起藥害。
銅劑:可 分為無機銅及有機銅兩類。無機銅如波爾多劑、氫氧化銅、醋酸銅、氧化亞銅等;有機銅則有草酸銅、松香脂銅、快得寧。一般而言,銅劑尤其是無機銅,對卵菌類 (Oomycetes)引起的病害防治效果極佳,但無機銅因酸鹼值高,易造成植物藥害,且過度使用會導致蟎類和蚧殼蟲等猖獗;有機銅則較無此顧慮,但藥效較為遲緩。
硫磺劑:分 為無機硫磺劑及有機硫磺劑。無機硫磺劑較常用的有硫磺粉、可濕性硫磺及石灰硫磺,前兩者主要用於防治白粉病,也可防治介殼蟲及類,效果良好,但高溫時極 易發生藥害。石灰硫磺則常被當作溫帶果樹休眠期的消毒藥劑,以往需蒸煮配製,如今有商品化的溶液成品。有機硫磺劑種類頗多,如富爾邦(ferbam)、得 恩地、甲基鋅乃浦(propineb)、錳乃浦(maneb)、鋅錳乃浦(mancozeb)及銅鋅錳乃浦等,對大多數真菌性病害都有極佳的預防效果,而 且價格低廉,目前是使用量最大的殺菌劑種類,根據統計,2003年鋅錳乃浦在我國年使用量高達1,014公噸(方麗萍, 2004),為殺菌劑用量的第一名。近年來,由於機硫磺劑的不純物ETU有致腫瘤的風險,已被禁止擴大使用範圍。
苯二甲醯亞胺劑(phthalimide):大 部分已遭禁用,包括福爾培(folpet)、四氯丹(difolatan)、蓋普丹(captan)等。其中原已禁用的蓋普丹因致腫瘤證據不足, 2000年起又重新接受申請登記,但申請擴大使用範圍時,仍需進行安全性評估。本類藥劑稍具滲透移行性,田間對許多真菌性病害防治效果極佳。
有機氯劑:廣 為農民使用的殺菌劑為四氯異苯睛(chlorothalonil),該藥劑防治對象廣泛,一度因不純物-六氯苯(HCB)為致癌劑而禁止擴大使用範圍,但 在限制不純物含量及改成安全劑型後,於2003年又重新開放田間申請。本劑田間保護效果極佳,殘留期長,但過量使用易致藥害,尤其對幼嫩的組織。2003 年在我國殺菌劑的使用量上排名第八,年使用約104噸(方麗萍, 2004)。
pyrrole系殺菌劑:廣 義而言計有三種,分別是fludioxonil (護汰寧)、fluoroimide(三菱化工公司)及fenpiclonil,主要作用為抑制胞子發芽,因此大致上只有保護而沒有治療效果。護汰寧係由 前諾華(Novartis)公司於1990年代開發的新藥劑,屬雜環類,是一種胺基酸的衍生物,原為細菌(Pseudomonas pyrrocinia)的代謝產物,但現在已人工合成。它的作用機制在造成細胞膜上的過氧化作用,導致細胞呼吸作用異常而死亡,對子囊菌類 (Ascomycetes)、擔子菌類菌類 (Basidiomycetes) 及不完全菌(Deuteromycetes)有效,但容易誘發病菌抗藥性,且國外的試驗證明其與二甲基氮環及環狀炭氫化物有交互抗藥的現象(Knight et al., 1997)。我國引入該藥已有數年,田間對灰黴病防治效果似乎仍佳,但其田間抗藥性的風險仍需仔細評估。
凡殺同(famoxadone):凡殺同構造式與史托比系(strobilurins)藥劑非常不同,但作用機制卻極相似,主要也是抑制粒腺體細胞色素c的氧化酵素。由於本劑只有局部滲透性,但卻有抗藥性風險,因此原廠將本劑與其他的系統性殺菌劑調配成混合劑上市(Gullino, 2000)。
黑色素抑制劑:部 分植物病原真菌發芽時會產生附著器以便於侵入寄主。附著器的形成過程通常會產生黑色素(melanin)以抵抗不良環境,抑制黑色素的形成有助於抑制病原 菌侵入寄主,因而達到防治效果。這類的藥劑大多應用於稻熱病的防治,如三賽唑(tricyclazole)、熱必斯(fthalide)及加普胺 (carpropamid)等(Lyr, 1995)。
生物製劑:其作用機制主要為抗生、寄生及競爭作 用,但由於其應用易受環境影響,因此在溫室、設施或土壤等較穩定的環境較較易表現效果。例如Ecogen公司出產的AQ10,其主成份 Ampelomyces quisqualis為白粉病菌的超寄生菌,可攻擊約64種白粉菌,目前在歐美用於有機栽培葡萄園防治葡萄白粉病。芽胞桿菌屬(Bacillus spp.)在病害防治上的效果近年也頗受重視,由於芽胞桿菌普遍存在環境之中,對人畜毒性極低,容易產生芽胞,因此極適合大規模的發酵生產,極具商業化潛 力(Copping, 2001.),其中Bacillus brecis可分泌gramicidins,對許多病原真菌有抑制效果;B. subtilis(枯草桿菌)為常見的土壤細菌,一特殊菌株FZB經測試對鐮胞菌Fusarium oxysporum所引起之病害有防治效果,且可以促進植物生長(Copping, 2001.)。目前我國也有一種國人自行篩選出來的菌株登記上市,用於防治豌豆白粉病。木黴菌(Trichoderma spp. )近年亦有小規模的量化生產,一商品化菌株Bio-Trek 22-G係經原生質融合菌株,具有抑制Pythium spp., Rhizoctonia spp., Fusarium spp., Sclerotium spp. 及Sclerotinia spp. 等菌的效果(Copping, 2001.)。
治療劑
廣義的治療劑包含兩類,一為局部治療劑(curative fungicides),此類藥劑具局部系統移行性,可以在病原侵入寄主後尚未出現病徵前將病原殺死;另一類為治療劑(eradicant fungicides),具有系統移行性(systemic),可以在寄主體內移行散佈進而殺死病原。治療劑一般價位較高,作用對象較專一,用量較低,藥 效較短,但效果極佳。根據作用對象的不同可分為卵菌類用藥、子囊菌及不完全菌類 (Ascomycetes and Deuteromycetes)用藥、擔子菌類(Basidiomycetes)用藥及灰黴、菌核菌類(Botrytis spp. and sclerotium-forming fungi)用藥等數大類。茲就不同類真菌性病害的主要防治藥劑舉例如下:
卵菌類:包 括疫病(Phytophthora spp.)、腐黴病、猝倒病及苗腐病菌 (Pythium spp.)、露菌(downy mildews)、露疫病菌(Peronophythora sp.)等。其主要防治藥劑有:(一)醯基苯胺系(phenylamides):滅達樂(metalaxyl)是前Ciba-Geigy公司最早研發成功 用於防治卵菌類的系統移行性藥劑,與其構造式類似的藥劑尚有本達樂(benalaxyl)、毆殺斯(oxadixyl)等,這類藥劑主要抑制卵菌類核糖核 酸的合成,強烈抑制菌絲的發育與生長,但不能抑制遊走胞囊的釋放及遊走子的發芽。由於具有良好的系統移行性,因此療效突出。缺點則是病菌非常容易產生抗藥 性,而且一旦對其中一個藥劑產生抗藥性,也會對其它相類似的藥劑有交互抗性(Gisi and Cohen, 1996)。(二)克絕(cymoxanil):由杜邦公司所研發,具局部的系統移行效果。對茄科晚疫病及葡萄露菌病非常有效,但對其它的卵菌類病害卻口 碑不一。本藥劑最大的特色是分解迅速,通常在寄主上僅殘存數天而已。(三)依得利(etridiazole):主要抑制卵菌類的呼吸作用,但對其它生物則 影響不大。具系統移行性,尤其容易被根吸收,因此對苗期或種子傳播之疫病或腐黴病具有良好的效果。(四)福賽得(fosetyl aluminum):主成份為磷酸鋁鹽,在生體外幾乎毫無殺菌效果,但在植物體內滲透吸收非常迅速,且表現強烈的抗病性,其主要機製為促進植物合成抗菌物 質,對藻菌類效果尤其顯著。(五)達滅芬(dimethomorph):氰胺公司發展出來的系統移行性藥劑,可強烈抑制菌絲生長,但不能抑制遊走胞子釋放 及發芽。本藥劑可能的作用機制是抑制細胞壁的合成,因此,不會與滅達樂類發生交互抗藥性。(六)亞托敏(azoxystrobin):屬於史托比類藥劑 (下節詳述),為近年新興的藥劑。具滲透移行性,主要抑制真菌的呼吸作用,對其它生物的影響極小,預防效果極佳,治療效果則較其它藥劑遜色。
子囊菌與不完全菌類:本 類真菌種類繁多,例如葉斑病菌 (Alternaria spp., Cercospora spp.)、黑星病菌(Venturia spp.)、炭疽病菌(Collectotrichum spp.)、枝枯病菌(Phomopsis spp.)、房枯病菌(Botryosphaeria spp.)、鐮胞病菌(Fusarium spp.)等。其主要防治藥劑有:(一)免賴得系(benzimidazole):除免賴得(benomyl)外還包括腐絕 (thiabendazole)、貝芬替(carbendazim)、甲基多保淨(thiophanate methyl)等,主要機製為抑制子囊菌的細胞核分裂。1964年上市後反應極佳,但由於作用位置專一,病菌在田間很快便產生抗藥性,並對同類藥劑有交互 抗性。(二)麥角醇合成抑制劑(ergosterol biosynthesis inhibitors):主要作用機製為抑制麥角醇的合成,而麥角醇合成是子囊菌及擔子菌特有的代謝循環,因此這類藥劑對卵菌類毫無抑制效果。本類藥劑包 括嘧啶(pyrimidines)類、乙唑(imidazoles)、丙唑(triazoles)、賽福寧(triforine)、得滅多 (buthiobate)及三得芬(tridemorph)類。常見的藥劑如撲克拉(prochloraz)、三泰芬(triadimefon)、菲克利 (hexaconazole)、護矽得(flusiconazole)、得克利(tebuconazole)、芬瑞莫(fenarimol)、依瑞莫 (ethirimol)等共約有20種。這類藥劑是目前最大的一群殺菌劑,全球年消耗量超過20億美元,約佔殺菌劑總消耗量之30%。雖然這類藥劑的作用 位置專一,室內試驗也顯示病菌極易對其產生抗藥性,也有交互抗藥性的現象,但在田間抗藥性似乎不容易發生。在我國這類藥劑最主要用來防治白粉病、炭疽病、 黑星病、葉斑病。這類藥劑略有植物生長調節劑的功能,過量使用會發生藥害(Hopkins, 1996)。(三)史托比類(strobilurins): 1980年代末期才發展出來的新型系統移行性藥劑,最早是從一種菇類(Strobilurus tenacellus)上萃取出來的物質,殺菌效果優異,但部分藥劑滲透性良好,也易因蓄積而造成藥害。經過化學家作修飾改良後,專利的衍生物超過400 種以上,目前上市的約有九種,如前捷利康(Zeneca)公司的亞托敏(azoxystrobin),巴斯夫(BASF)公司的克收欣(kresoxim methyl)及pyraclostrobin (BAS500)、dimoxystrobin及orysastrobin,拜耳(Bayer)公司的三氟敏(trifloxystrobin)及 fluoxastrobin,先正達(Syngenta)公司的picoxystrobin及鹽野義公司的metominostrobin等。這類藥劑主 要在抑制菌類的呼吸作用,但對哺乳類及植物的影響很小。由於抑菌作用明顯,施用後在寄主上會造成「綠化」的效果。本劑藥效廣泛,對子囊菌、擔子菌及卵菌類 都有效,使用單一藥劑可同時防治多種真菌病害,因此,有人誇稱其為「廿一世紀的藥劑」。但與其它系統性藥劑相同,本類藥劑誘發抗藥性的風險較高,對一些較 敏感的作物也會造成藥害(Lisky, 2003)。
擔子菌類:包括銹病菌(rust fungi)、黑穗病菌(smut fungi)、褐根病菌(Phellinus sp.)及餅病(Exobasidium spp.)等。其主要防治藥劑有嘉保信(oxycarboxin),該藥劑為呼吸作用抑制劑,對由銹病、黑穗病及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 spp.)引起的病害有效。此外,上述的麥角醇合成抑制劑及史托比類對擔子菌類也有效。
灰黴、菌核病菌:灰 黴病菌為Botrytis spp.,於罹病組織或殘體上可形成菌核,以抵禦惡劣環境,其他會形成菌核的病原真菌還包括白絹病菌(Sclerotium rolfsii)、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pp.)、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 spp.)等。主要防治藥劑有dichlorophenyl dicarboximide類,例如:依普同(iprodione)、免克寧(vinclozolin)、撲滅寧(procymidone);環狀炭氫化 物(aromatic compound),例如大克爛(dichloran);苯甲醯胺苯(benzanilide)類,例如:滅普寧(mepronil)、福多寧 (flutolanil),及有機磷劑─脫克松(tolclofos-methyl)等。前二類藥劑雖化學結構相異,作用機制卻相同,主要為抑制粒腺體及 細胞壁的合成,這二類藥劑非常容易產生抗藥性,資料顯示,一個栽培期連續用藥超過4次必然造成抗藥性(Lyr, 1995)。
植物主要病原細菌以往有Agrobacterium、 Erwinia、Pseudomonas、Xanthomonas 、 Clavibacter 、Streptomyces (如馬鈴薯瘡痂病)及Xylella (如梨葉緣焦枯病)等屬,但隨著基因分析技術的進步,其分類也更加複雜,其中屬於 Erwinia 內的細菌被分為Erwinia (如軟腐病菌) 及 Pantoea (如鳳梨花樟病) 二屬;原屬於 Pseudomonas 的病原細菌變化最多,除原有的Pseudomonas (如芫荽細菌性班點病,楊桃細菌性班點病)外,部分被歸為Acidovorax (如玉米細菌性條班病,瓜類細菌性果班病),Burkholderia (如康乃馨萎凋病), Ralstonia (如青枯病)、Herbaspirillum等屬;原 Xanthomonas (如茄科細菌性班點病,火鶴花細菌性葉枯病)中引起葡萄葉枯病的病菌被移至 Xylophilus。這些主要病原細菌中,Streptomyces為絲狀,其他均為桿狀。桿狀細菌中Clavibacter為革蘭氏染色陽性,其餘均為革蘭氏陰性。
可以用於防治作物細菌性病害的藥劑種類稀少而且效果有限,必須於病菌侵入組織前施用,才能獲得滿意的效果。主要防治藥劑有: (一) 抗生素類:在臺灣登記用於防治植物細菌性病害體的抗生素有四環黴素(tetracyclin)、鏈黴素(streptomycin)、嘉賜黴素 (kasugamycin)、及歐索林酸 (oxolinic acid),其中鏈四環黴素為鏈黴素與四環黴素的混合劑。鏈黴素屬於aminoglycosides抗生素,抑制革蘭氏陰性細菌的效果優良,對革蘭氏陽性細菌則效果較差,其作用機制是黏附於細菌核醣體30S次單位的S12蛋白質上,阻礙蛋白質合成過程的轉譯(translation)階段;四環黴素為廣效型抗生素,對革蘭氏陰性及陽性細菌都有效,其作用機制是防止aminoacyl tRNA's黏附於核醣體的30S次單位,抑制細菌蛋白質的合成(Hancock, 1981);嘉賜黴素也屬於aminoglycosides抗生素,由放射菌Streptomyces kasugaensis產生,對細菌具靜菌作用(bacteriostatic),也可用於防治部分真菌(Umezawa et al., 1965);歐索林酸屬quinolon抗生素,抗菌範圍只限於少數之Enterobacteriaceae(如Erwinia spp.)及革蘭氏陰性細菌,其作用機制與nalidixic acid相似,為干擾DNA gyrase 因而抑制原核生物的複製(Norris and Mandell, 1988;Staudenbauer, 1976),原使用於防治水產生物細菌性疾病,已正式核准使用於防治檬果黑斑病。(二)銅劑:常久以來被廣泛用於防治植物真菌及細菌性病害,其作用機制可能為:1.銅鹽(如波爾多混合劑的主成份)使細胞原生質凝固。2.銅離子(Cu++)被吸附於細胞表面後,與細胞膜上之幾丁質或蛋白質的 H+、 Mg++ 、K+等離子置換,致使細胞過度氧化、SH系酵素功能受阻,細胞因而無法進行正常的生理作用。3.銅離子滲入細胞內,與原生質中的蛋白質(包括酵素)結合,形成安定的錯化合物,阻礙細胞正常的生理作用(廖, 1980)。目前我國核准用於防治細菌性病害之銅劑或其混合劑有嘉賜銅(kasugamycin+copper oxychloride)、亞納銅(nonylphenol copper sulfonate)、銅快得寧(oxine-copper+copper hydroxide)、三元硫酸銅(tribasic copper sulfate)、波爾多混合劑(Bordeaux mixture)、氧化亞銅(cuprous oxide)、嘉賜快得寧(kasugamycin+oxine-copper)、鹼性氯氧化銅(copper oxychloride)、鋅波爾多(basic zinc sulfate+basic copper sulfate)等。(三) 抗病誘導劑:目前在我國核准使用的有克枯爛 (tecloftalam),商品名為Shirahagen-S是日本三共公司(Sankya Company Ltd.)開發的產品,依據該公司的技術資料,克枯爛在生體外沒有殺死白葉枯病菌的能力,但進入植物體內後會抑制細菌的增殖及在導管內的移轉,並減低細菌的致病力,在田間施用時,防治白葉枯病的效果良好而穩定;另一藥劑為撲殺熱 (probenazole),由日本明治製果(Meiji Seika)公司於1973年開發成功,商品名為Oryzemate,其作用機製為激發水稻抗病基因RPR1的表現,增加水楊酸的產生,因而獲得系統抗病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 SAR) (Sakamoto et al., 1999),對水稻稻熱病及白葉枯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殺菌劑抗藥性問題
殺菌劑抗藥性一直是困擾病害防治的問題,病原菌對殺菌劑產生抗藥性的原因,可能是突變或病原族群內自然發生的抗藥族群。現有資料顯示,許多抗藥族群原先便已存在大自然中,只是未使用藥劑前,族群數量極低,但經藥劑大量使用選汰,導致族群增加。以滅達樂為例,早在1977年該藥劑未引入德國以前,便發現有抗藥菌系存在,如今抗藥性菌株遍佈全世界(Gisi and Ohl, 1994)。自遺傳學觀點言,抗藥性約可分為單基因抗藥性與是多基因抗藥性二類。前者由核酸或質體單點突變造成,許多作用位置專一的殺菌劑多屬此類,如免賴得、滅達樂等;後者則是多個基因的變化造成抗藥性,其中一組基因的變化影響抗藥性的程度,這類藥劑中最著名的便是麥角醇合成抑制劑。單基因的抗藥性常導致藥劑在田間驟然失效,容易判別;多基因抗藥性則有賴常期的田間監測才可以發覺。
1980年代後,「國際化學物製造聯盟」鑑於抗藥性的重要性,在其下成立常設的「殺菌劑抗藥性行動委員會」(FRAC),負責新藥劑基準線的測定及抗藥性風險評估,同時也對舊藥劑進行抗藥性定期監測,但這類工作多僅於歐美等國家進行,在殺菌劑使用量較高的熱帶、亞熱帶國家卻無類似工作進行(Brent, 1995)。近年來對醯基苯胺系及史托比類藥劑抗藥性的研究最多。醯基苯胺系的藥劑包括滅達樂、毆殺斯、本達樂、furalaxyl及ofurace等藥劑,對露菌目病原有很好的保護及治療效果,其作用標的為核糖體的核醣核酸聚合酵素,使合成uridine的rRNA受阻,但抗藥性菌株卻不受影響。由於醯基苯胺系藥劑的抗藥性風險極高, FRAC於1982年成立醯基苯胺系工作群(PA-FRAC),並著手訂定抗藥性防止策略,而由於抗藥性族群發生快速,愛爾蘭及荷蘭等國於 1981~1984年間即相繼禁止滅達樂單劑的使用。真菌對史托比系藥劑的抗藥性在許多國家也已極為普遍,快者登記使用後兩年內便發生,這類藥劑與凡殺同均屬於quinone outside inhibitors(QoI),作用機制都是抑制呼吸作用的酵素,與同類藥劑有交互抗性的現象,因此,國外對其使用劑量、頻度及次數均有極為嚴格的規定。
台灣有關植物病原真菌抗藥性之研究起步較晚,因此研究報告亦較少,最早的報告出現於1981年,內容為柑橘綠黴病 (Penicillium italicum)對免賴得之抗藥性研究,以後逐漸有菊花白銹病(Puccinia horiana)對嘉保信、葡萄晚腐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對滅紋(Mon)、四氯丹、免賴得、撲克拉;炭疽病菌(Glomerella cingulata)對benzimidazole;萵苣灰黴病(Botrytis cinerea)對dicarboximide;灰黴病對甲基多保淨(thiophanate-methyl);水稻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對有機砷(arsenic acid)及維利黴素(validacin)等之抗藥性調查研究(楊, 1991);以及近年晚疫病菌對滅達樂及依得利的抗藥性調查(安寶貞, 未發表 )。
在殺細菌劑方面,由於可輪替使用的防治藥劑甚少,抗藥的作物病原細菌菌株容易發生。以往國外已有許多關於植物病原及表生細菌抗鏈黴素或銅的研究報導,這些細菌包括 Erwinia spp.、Pseudomonas spp.及Xanthomons spp.。細菌抗鏈黴素,可歸因於染色體突變(chromosomal mutation),包括16S 核醣體核酸 (ribosomal RNA)或核醣體蛋白質(ribosomal protein) S12的基因突變,致使鏈黴素無法正常作用,細菌因而獲得抗性,此種類型的抗性程度通常較高,因基因突變而抗鏈黴素的E. amylovora,其抗性程度超過4000mg/ml(Chiou and Jones, 1995);細菌也可因獲得帶抗藥基因對strA-strB而產生藥劑修改酵素(modifying enzyme),破壞鏈黴素的功能,這個基因對是轉移子(transposon)的一部分,可插在細菌染色體、大小不等的轉移性 (conjugative)或非轉移性質體(plasmid),此種類型的抗性程度通常較低,一般介於500-1000mg/ml(Chiou and Jones, 1993);此外,細菌也可能因染色體突變,失去攝取抗生素的功能,而對鏈黴素產生抗性(Hancock, 1981),這種類型的抗性因研究不多,抗性程度如何不得而知。植物病原細菌的抗銅性主要因獲得cop基因組而產生黏結蛋白質(copper binding protein),將銅蓄積於細胞膜隙(periplasm),cop基因組也可插附於細菌染色體、大小不等的轉移性或非轉移性質體(plasmids) (吳等1995;Cooksey and Azad, 1992)。
軟腐病(Erwinia chrysanthemi)是台灣蝴蝶蘭上最普遍的病害,由於鏈黴素使用頻繁,據調查,其抗鏈黴素菌株於1988年即已出現,但比率不高,且抗藥菌株只侷限於臺東某一特定蘭園(黃等, 1998)。於1998年再度調查,發現抗鏈黴素、四環黴素或具雙重抗性的菌株都已出現,雖總比率都還不高,但抗藥菌系已不再侷限於臺東地區,在少數蘭園抗藥菌株且已成為優勢族群(黃, 2003)。茄科細菌性斑點病菌(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vesicatoria)對銅及鏈黴素的抗藥性國外早有報告(Ritchie and Dittapongpitch, 1991)。許與徐 (1991)在台灣自甜椒分離茄科細菌性斑點病菌58 個菌株(21個屬race1、6個屬race2、31個屬race 3),測試結果發現所有race1菌株不抗鏈黴素,但13株抗銅;所有race2菌株(1個除外)同時抗鏈黴素及銅;所有race3菌株均不抗鏈黴素或銅。吳等(1995)爾後繼續研究,發現X. axonopodis pv. vesicatoria菌株抗銅比率為18/59,而絕大多數抗銅菌株都帶有一種200kb的質體,該質體能以高或低頻率被轉移到其他同種細菌的不同菌株,但也有些菌株內的質體不會被轉移,至於該質體是否有cop基因組,因未深入研究不得而知。黃於2001年自台東主要茄科作物栽培區分離番茄及甜椒細菌性斑點病菌株進行測試,發現抗鏈素菌株已相當普遍,其次為抗銅菌株,且許多菌株兼具雙重抗藥性,但未發現抗四環黴素菌株(黃, 2003)。在檬果黑斑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mangiferaeindicae)方面,於1994-1995年間,自屏東縣枋寮、枋山及台南縣縣玉井左鎮、官田、新化、楠西等檬果栽培區分離病菌,測試結果發現94個菌株中35個具抗銅性,顯示抗銅菌株已相當普遍(鄭等, 1996)。
有關預防抗藥性發生的策略方面,根據在以色列進行的模擬試驗,以混合10﹪抗性族群的馬鈴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族群,在60天內連續使用毆殺斯單劑3次,及加鋅錳乃浦或加鋅錳乃浦再加克絕3種處理,結果第一種處理60天後完全變成抗藥性族群,第二種則有70﹪產生抗藥性,第三種則僅有20﹪抗藥性族群(Cohen, 2000)。因此,FRAC對抗藥性的預防及管理提出以下策略:1.避免使用單劑:以混合農藥降低抗藥風險,同時增加防治對象、降低防治成本。2. 嚴格限制各栽培期的最高用藥次數:合理的用藥次數,需依栽培環境、栽培制度、藥劑抗藥風險數值推算,一般建議多在2~4次之間。3.不任意改變推薦濃度:藥劑的推薦濃度乃根據室內測得之完全抑制濃度或致死濃度乘以一個定值而成,任意提高或降低濃度都會影響藥劑在田間的藥效及抗藥性風險。4.避免治療性的用藥:許多試驗資料顯示,一旦病原族群繁殖速率進入指數期後,藥劑效果極難發揮,而且治療性用藥會提高抗藥性風險,尤其是對單基因抗藥性的殺菌劑使用在多年生的作物,或短期作但重複種植次數高的作物,因此,應把握髮病時機,提早施藥預防。5.增加殺菌劑的化學歧異度:同一栽培期儘量使用不同作用機制的藥劑,不同作用機制的藥劑輪替使用,可以有效壓制對特定機制有抗性的病原族群暴增,從而達到抗藥性管理的目標。6.整合性防治(IPM):從改善栽培管理制度著手,配合非農藥防治技術的應用,以減少農藥的使用(Brent, 1995.)。這些策略也同時適用於殺細菌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