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肆.心有所法 ―― 根本煩惱
--------------------------------------------------------------------------------
四.煩惱六者:一貪,二瞋,三慢,四無明,五疑,六不正見。
「四」是指六位心所中的第四位。前三位的遍行五、別境五及善十一,皆已研究過,今繼續探討第四位的「煩惱法」。
何謂煩惱?
唯識述記云:「煩是擾義,惱是亂義,擾亂有情,故名煩惱。」百法直解云:「煩躁擾動,惱亂身心,故名煩惱。」總之,煩惱就是眾生心理的搗亂份子,它能令吾人感到煩悶懊惱,恒處生死!
又煩惱是一種惡法,什麼是惡法呢?比例上述之善法可知,即:
1.違損此世他世,是為惡法。
2.自惱惱他,自性垢穢,是為惡法。
當知:吾人學佛的目的,雖說是為了了生死、成佛道!但是其先決條件卻是要伏斷煩惱,因為煩惱正是吾人了生死,成佛道之大障礙!學佛若未能將煩惱斷盡,則了生死、成佛道,決不可得,如此,雖曰學佛,亦是白費力氣!是以學佛若不想了生死便罷,若想了生死,如何伏斷煩惱實為最主要的課題。
可是要伏斷煩惱,卻先要認識煩惱,如欲擒賊,先要認識賊之長相,才能知所防患,乃至一網打盡,而達到學佛之最終目標!今百法即用分析的方法,將煩惱之行相,一一詳細道出,共有二十六種,此二十六種又大分為二,細分為四,如表所示:
今先研究第一類:根本煩惱六種。為何稱為根本煩惱呢?約有二義:
(1)因為這六種煩惱,是一切煩惱的根本,由此能生出其餘種種的煩惱,好像草木之根, 能生出枝葉花果,故名「根本」。
(2)因為這六種煩惱,是造作萬惡的根本。眾生一切罪業,如殺盜淫妄等,都是由這六種 煩惱所發動造成,故名「根本」。如普賢行願品云:「由貪瞋癡,發身口意,作諸惡 業,無量無邊!」可見貪瞋癡是眾生造惡的源頭,故名根本煩惱。
茲即分別簡介根本煩惱如下:
一、貪
何謂貪?就是耽染愛著,百法直解云:「於有具染著為性,能障無貪善根,生苦為業。」文分兩段:(一)體性(二)業用。今先言體性。
(一)貪之體性
於有、有具染著為「貪」。何謂有、有具?
1.有:指「三有」,也叫「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即六道眾生生死輪迴之所在,眾生自久遠劫來,在三界之中,生了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或上天堂,或下地獄,或鑽馬腹驢胎,苦不忍言,總是逃不出三界之外!故古德云:「三界如牢獄,生死如冤家!」
可是一般愚癡眾生,雖然天天處在牢獄之中,日日與冤家聚會,卻是木然不知,習以為常,不覺其苦!不但不覺其苦,甚至還留戀於三界牢獄,耽著於生死冤家,而不求出離,不想解脫,這與糞坑中之蛆,又有何差別?
當然,眾生留戀於「死」的,自然不會有,但是留戀於「生」的人,卻是很多很多!殊不知這種想法,根本就是大大的顛倒!因為根據佛法言:「死依生來,吾若不生,因何有死?宜見其初生知終死,應啼生勿怖死!」今既人人貪生惡死,豈非愚癡之極!可憐之至!而「貪生」正是「於有染者」的表現!
2.有具:指「三有資具」,「資」是資糧、「具」是器具。上句「三有」約果言,此句「三有資具」則約因言,意即:眾生到三界六道去輪迴生死,必須準備何等資糧器具?即對五欲六塵等器世間,耽染愛著,起惑造業,則必定招來三界的苦果!故八大人覺經云:「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謂眾生之所以在三界中生死輪迴不停,都是由於貪愛五欲六塵生出來的!而「貪欲」正是「於有具染著」的表現!
以上言貪之體性已竟,以下言貪之業用。
(二)貪之業用
又分兩點:
1.能障「無貪」善根──「無貪」是吾人造作眾善之原動力(故名善根),而「貪」是一切諸惡之根本,二者互相對立,「貪」能障礙「無貪」,使不生起。
2.生苦──「貪」能招來生死大苦故;又「貪」與三途相應故。以上言貪之業用已竟。
如上研究可知:「貪愛」之過患極大,行者亟須警惕(按:貪之與愛,名別體同── 瑜伽論記云)!尤其是淨土行者,於此更應著眼,以免誤了了生死之大事!憨山大師云:「念佛求生淨土,原是要了生死大事。若不知生死根株(入土曰根,在土上者曰株)畢竟向何處念?古人云:『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淨土!』是知愛乃生死根株,自有生死以來,生生世世,捨身受身,皆是愛欲流轉!而今念佛,念念要斷這愛根!即日用現前,在家念佛,眼見兒女子孫,家緣財產,無一不愛,則無一事一念,不是生死活計。正念佛時,心中愛根,未曾一念放得下,如此佛只聽念,愛只聽長!且如兒女之情現前時,回光看這一聲佛,果能敵得這愛麼?果能斷得這愛麼?若斷不得這愛,畢竟如何了得生死?以愛緣多生習熟,念佛才發心,甚生疏,又不切實;因此不得力!若目前愛境主張不得,則臨命終時,只見生死愛根現前,畢竟主張不得!故勸念佛人,第一要生死心切,要斷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上念念斬斷,則念念是了生死時也。」
(三)貪之對治
貪愛既是吾人生死之根株,那麼如何使貪愛心由濃稠轉為淡薄呢?明幽溪大師淨土法語云:「欲輕其愛者,莫若杜其境,眾境皆空,萬緣都寂,一念自成,一念若成,則愛緣俱盡矣!杜境有道乎?曰:杜境者,非屏除萬有也,亦非閉目不觀也,即境以了其虛,會本以空其末也。萬法本自不有,有之者情故,情在物在,情空物空,萬法空而本性現。本性現而情念息,自然而然,非加勉強!楞嚴所謂:『見與見緣,并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原是菩提妙淨明體,云何於中,有是非是?』(經文「見」指能緣見分,「見緣」指所緣六塵相分,「想」即六識妄想,「相」即六根身相。)是以欲杜其境,莫若體物虛,體物虛則情自絕,情絕則愛不生,而唯心現,念一成!故圓覺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去一留,不容轉側,功效之速有若桴鼓,學道之士,於此宜盡心焉!」(桴,是鼓槌。桴之與鼓,必互相感應,漢書李尋傳:「猶桴鼓之相應也。」所謂大叩即大鳴,小叩即小鳴,不叩即不鳴,藉此以比喻吾人苟能體悟萬法緣生,虛幻不實,如夢幻泡影,則貪愛之念自然漸漸淡薄乃至止息不生!)
以上略釋「貪」之一法已竟。
二、瞋
何謂瞋?瞋就是瞋恚念怒。按「瞋」字本義作「張目」解(見說文),是說人心中一有違逆憤慨之事,則睜大眼眶,怒目直視,謂之「瞋」。今日世界,戰亂頻繁,災難不斷,人與人爭,國與國爭,乃至家庭中的成員不能和諧相處,無一不是吾人心中之瞋毒作祟使然!依佛法言:瞋心重者,死後當墮毒蛇!即使生於人趣之中,五官也是不端正,或者是諸根不具全,由此可見,瞋之禍患,是何等之重大!是以吾人對於瞋之一法,不可不給予相當的重視!
百法直解云:「瞋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瞋善根,不安隱性。惡行所依為業。」文分兩段,(一)體性(二)業用。今先言體性。
(一)瞋之體性
於苦、苦具憎恚者為「瞋」。何謂苦、苦具?
(1)苦── 逼惱為義。佛地經約:「逼惱身心名苦。」法華經曰:「三界無安,眾苦充滿。」俗話也說:「世間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當這些苦境或不如意事,加諸吾人身心時,一股憤懣不平之氣,於焉發生,是為「瞋」!
眾生所受苦果無量無邊,取要言之,有下列五種:
1.依自身方面言,則有疾病老死、饑渴疲勞、醜陋殘廢等苦。
2.依內心方面言,則有貪瞋癡慢、嫉妒怨恨,憂悲怖懼等苦。
3.依外界方面言,則有水火雷電、寒暑風雨,以及旱潦瘟疫的災患,虎狼蛇蝎的毒害等苦。
4.依人事方面言,則有刀兵盜賊,侮辱侵害,威脅壓迫,譏罵嘲誚,怨毀仇殺,拘禁刑罰, 乃至內亂外患等苦。
5.死後則有墮落惡趣的可能。
以上依自身和內心所受之苦,稱之為內苦;依外界所受之苦,稱之為外苦;依人事所受之苦,稱之為共苦;死後所受之苦,稱之為後苦。眾生生在這五濁惡世之中,其所感受的,無論正報(身心)和依報(國土及一切外境),無一不苦。一般人不明事理,遭受此等痛苦的逼迫,難免會失去理智,感情衝動,怨天尤人,橫結惡緣,是為「瞋」之體性。
(2)苦具── 即生苦之資具,指的就是惑業。貪等一切煩惱及殺等一切惡業,皆是生苦之原動力,是為苦具!「於苦具憎恚」是說吾人對於煩惑及惡業,生起憎恨心,厭惡它!咀咒它!名之為「瞋」。又可分五種:
1.對自己的惑業起憎恚(不知惑業無性,但不起惑,造業則已,何勞瞋之?)
2.對他人的惑業起憎恚心(不知他人惑業,亦復無性,但應憐愍,更不須瞋!)
3.對過去的惑業起憎恚心(不知過去惑業已滅,節名懺除,亦不須瞋!)
4.對現在的惑業起憎恚心(不知現在惑業不住,勿令相續即可,亦不須瞋!)
5.對未來的惑業起憎恚心(不知未來惑業,今尚未有,防令勿起即可,亦不須瞋!)
若不明理老,對以上五種惑業起瞋心,此即更加一層惑業,如水益深,如火益熱,如此則惑業轉劇,將來受苦更重,惡性循環,情況更不可收拾矣!故吾人對貪等煩惱,起現行時,但當作「緣起性空」觀,煩惱亦是因緣所生法,凡是因緣所生法,都是空無自性的,現在它雖然生起現行,但轉瞬之間,即將消滅,吾人只要提高警覺,勿令相續即可,何必對它起憎恚心呢?是以古德教人,於貪等煩惱起時,不必太與它作對,但也不要隨它而去,只要默默的摒除它即可。孔子曾說:「你對待一個小人,你若厭惡他太過分了,他反而容易為非作歹,犯上作亂!」(論語泰伯篇載,子曰:「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總之:吾人對於「苦具」,但默摒即可,不必瞋恨之!
以上釋瞋之體性已竟。
(二)瞋之業用
文分三點:
(1)能障「無瞋」善根── 故大智度論云:「瞋恚者,失諸善法之本,隨諸惡道之因,法樂之怨家,善心之大賊!」
(2)不安隱性── 謂瞋心起時,身心熱惱,唯識心要云:「身心熱惱,故云不安隱性」。即身體方面,怒髮沖冠,咬牙切齒,面目猙獰!生理方面,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呼吸急促!心理方面,怒火攻心,理智喪失,不辨是非邪正,忘其身,以及其親!是為「不安隱性」。
(3)惡行所依── 謂一切惡業,皆依著填心而發作起來。故華嚴經云:「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
由上研究可知:「瞋」毒甚為可怕!雖與「貪」毒同列為三毒之一,但其禍患,有時甚至比「貪」之為害更為嚴重!故決定毘尼經云:「寧起百千貪心,不起一瞋恚,以違害大慈,莫過此故。」大意是說,貪心雖然不好,但也有好的一面,如學佛的人,想要積極的修習善法,想要多多的接近眾生,進而去教導他,使他皈向佛門,離苦得樂,這便是「貪欲」心理之驅使,佛法叫「善法欲」,由此善法欲之推動,行者才能向無上的菩提大道勇猛精進,不疲不厭!故經曰:寧可生起百千貪心,也不許生起一念瞋心!因為瞋心只有百害而無一利,瞋恚之火,不但能毀壞善根,燒盡功德之林,而且與佛家之根本要義:「慈悲」精神,大相逕庭!與菩薩的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大相違背!故遺教經說:「瞋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
(三)瞋之對治
瞋心之禍患,既如此之重大,行者應當如何防護對治?略說三點:
(1)修慈悲觀—四教儀云:「多瞋眾生慈悲觀。」意即:多瞋恚之人,於請違逆境界,輒生忿怒,當修慈悲觀以對治之!即當觀想對方之所以惱害我、誣陷我,多是由於被瞋火所燒、被癡心所迷之故,當他被煩惱擾亂時,他自己也作不了主,內心已痛苦至極,我何忍再給予報復,增加其痛苦呢?故行者應當愍念那些迫害我的人的無奈,不應於彼處而起瞋心!
(2)修忍辱行—法界次第云:「內心能安忍外所辱境,故名忍辱。」行者在遭遇對方之漫罵、譏諷時,先當觀察對方是何等人?是君子還是小人?若是君子,我自己就得反省一切言行,是否有不合理、不合法之處?君子是不隨便批評人的,現在來指責我,我言行一定有瑕疵,目己不知耳!因此我不但不應對他生起瞋心,反而應該恭敬接受,並改正過咎。反之,對方若是小人,小人之特徵之一是沒有慚愧心,專門破壞賢善,因此他來侮辱我,是理所當然,我又何必對他生瞋,與他一般見識呢?
大智度論十四云:「菩薩自念,我不應如諸餘人,常隨生死水流,我當逆流,以求盡源,入泥洹道。一切凡人,侵至則瞋,益至則喜,怖至則畏。我為菩薩,不可如彼,雖未斷結,當自抑制,修行忍辱,惱害不瞋,敬養不喜,艱難不應怖畏,當為眾生,與大悲心!復次,菩薩若見眾生來惱亂,當目念言,是為我之親厚,亦是我師,益加親愛,敬心待之。何以故?彼若不加眾惱,我則不成忍辱,以是故言:是我親厚,亦是我師。復次,菩薩心知,如佛所說,眾生無始,世界無際,往來五道,輪轉無量,我亦曾為眾生父母兄弟,眾生亦皆曾為我父母兄弟,當來亦爾,以是推之,不應惡心,而懷瞋害!」
(3)持名念佛—這是最簡易殊勝的辦法。即一念瞋心起,趕緊念十句佛。據觀經載,吾人苟能至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以「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既然,念佛可以滅罪,可知只要吾人一心持名,一句頂著一句的,淨念相繼,即可降伏瞋火,獲得竟解脫。
以上略釋「瞋」之一法已竟。
三、慢
何謂慢?慢就是貢高我慢,自恃凌他的意思。對於他人,不管是德學不如我自己的,或者是程度與我相等的,甚至對於德學超過我自己的人,我都表現出輕慢、蔑視的態度,叫做「慢」。
(一)慢之體性
「慢」的體性為何?百法直解云:「慢者,恃己所長,於他有情,心生高舉為性。」何謂「恃己所長」?唯識音義云:「恃己所有學問、伎術等能,或族姓、色力、富勢等勝。」意即:一個人或倚仗著自己廣學多聞、或多才多藝、或族姓高貴、或容貌美麗、或有錢有勢,遂不把其他人看在眼裏,自以為高高在上,舉世無雙,這就是「慢」的體性。
我們平素常說「憍慢」一詞,以「憍」釋「慢」。若依唯識論言,此二法略有不同。如何不同?
1.「憍」是小隨煩惱之一,以「貪愛」一分為體。而「慢」則是根本煩惱之一。
2.「憍」唯在自,「慢」則對他說,即憍乃於自盛事染著,醉傲為性,正憍醉時,未必凌他,故「憍」與「慢」有別。
(二)慢之種類
至於「慢」的種類,由於所觀的對象,則有七種或九種的差別。成唯識論卷六云:「此慢差別,有七九種,謂於三品、我、德處生。」
今略述於後,先說七種慢:
(1)慢── 又分二種1不敬等類,即「於等謂己等」,內懷高舉之心,不尊敬德學和自己同等的人。2藐視劣類,即「於劣謂己勝」,內懷高舉之心,看不起德學比我拙劣的人。
此種慢心是依中、下二品有情而生起的。
(2)過慢── 又分二種 1.於等類妄視為劣,即「於等而謂己勝」,內懷高舉之心,對於德學和自己同等的人,卻硬說自己比他強。 2.於勝類妄視為等,即「於勝而謂己等」,內懷高舉之心,對於德學勝過自己的人,卻偏說自己與他一樣!這種過分的慢心,叫「過慢」。
此種慢心是依上、中二品有情而生起的。
(3)慢過慢── 即「於勝類反視為劣」,內懷高舉之心,明明是他的德學勝過我,我卻翻過來說我勝過他這種慢心比「過慢」更加過分,所以叫「慢過慢」。
此種慢心是依上品有情而生起的。
(4)我慢── 這是七種慢的根本,因為眾生內執有「我」,故於他人生起高慢之心,一切人皆不如我。又外執有「我所」,故起高舉之心,以為凡是我所有的東西,都比他人所有的都要高尚珍貴,這就叫「我慢」。
此種慢心是依著「我」而生起的,一切凡夫,皆有「我執」,凡有「我執」者,皆有「我慢」,不過有輕重之分而已。
(5)增上慢── 增上者,強盛之義。因「我慢」未除,於精進修行時,得到一種相似境界,便生起高舉之心,謂我已證得聖果,這叫做「增上慢」。
昔妙高禪師,誓成佛道,曾於僅容一人之峭壁上,精勤靜坐,藉資警策,日久昏沈漸生,一念失察,便栽下台下,以精勤故,感動韋馱菩薩相救。因問韋馱菩薩:「世上如我精進者有幾人?」韋默菩薩以其心生貢高,遂謂廿世不予護法!後經妙高禪師痛自悔罪乃已!
此種慢心,是依著「德」而生起的,而且,此種慢心,唯有在修行者身上才有,如妙高禪師,在修行過程中,稍微有一點相應,就生起高舉之心,自以為了不起,自以為得到禪定,或神通力量,這就叫「增上慢」!
(6)卑劣慢── 又分二種 1.「自實甚劣,妄謂少劣」,即自己的德學,和他比起來,實在相差太遠,雖然自己也承認卑劣,但是還要「慢」一下,說是自己不過少分卑劣而已!2.「雖知彼勝,不肯起敬」,即雖然完全承認他德學比我強,自己實在是卑劣,但是決不肯虛心下氣的,向他學習。反而生起慢心說:「你高你的,我卑我的,還不都是一樣吃飯睡覺?你又有什麼了不起?」唉!這種「卑劣」卻還要「慢」的人,真是可笑亦復可憐了!
(7)邪慢──「成就惡行,恃惡高舉者」,即社會上有一種惡人,仗恃著他所作的惡行,生起「高舉」之心,叫做「邪慢」。例如:惡人作惡,犯法坐牢,可是他不但不以為不名譽,反而以為坐監牢的次數愈多,愈是好漢!又如惡人殺人,不但不知悔改,反而以為殺人愈多,愈是英雄!噫!這種邪慢之人,在世之日,為害社會國家,死後一定墮入阿鼻地獄!真是害人亦復害己了!
此種慢心,也是依著「德」(於無德中,謂己有德)而生起的。
總之,以上七種慢,於五處生起,所謂於上、中、下三品有情起四種「慢」( 即於中下品起「慢」,於上中品起「過慢」,於上品起「慢過慢」又於上品起「卑劣慢」。)於我處起「我慢」,以及於德處起「增上慢」和「邪慢」。
至於九種慢,不外就是七種慢中之三種慢(慢、過慢、卑劣慢)所攝,如下表可知:
以上略釋「慢」之體性竟。以下再談「慢」之業用:
(三)慢之業用
百法直解云:「能障不慢,生苦為業。」即業用有二:
1.能障「不慢」── 相宗綱要云:「不慢即慚心所之一分」。而「慚」是善法之一,它是一種羞恥心,一種反省、自覺的能力,一個人若能每天從反省、自覺中,發現自己的身口意三業,實在有很多不合道德的地方,於是羞恥之心,油然而生,謂之「慚」。而「不慢」就是「慚」之一分。具此慚恥心者,「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印祖開示語可見)「慢」與「不慢」,互相對立,故曰:
「能障」。
2.生苦── 是說由慢心為因能生出苦果來。即七慢或九慢中,不論那一種慢,都會阻礙吾人向上向善向光明!因為一有慢心存在,自然就會滿足現狀,再也不求上進。書經云:「能自得師者王,謂人莫己若者亡。」慢心重者,認為別人都不如我,其結果只有一天天的墮落,沈淪於苦海而無以自拔!是以阿毘達磨集論稱慢心為「慢結」,「結」是繫縛義,為煩惱之異名,謂慢心能繫縛眾生,而不使解脫,故稱為「慢結」。集論云:「慢結所繫故,於我我所,不能了知,不了知故,執我我所,廣行不義,不行諸善,由此能招未來世苦,與苦相應!」唯識心要卷六亦云:「若有慢,於三寶真淨德中,及一切有德之人,心不謙下,競生人我,由此生死。輪轉無窮,受諸苦故。」由此可見慢心過患,是如此之重大,吾人不可不小心防患!
上蔡語錄載,昔謝上蔡(良佐)與伊川別一年,復見,問其所進,自論為學功夫曰:「但去得一矜字耳!」且曰:「點檢病痛,盡在此處!」伊川歎曰:「此所謂切問近思者也。」
當知:「矜」之一字,豈但上蔡先生一人而已!實在是一般學者的通病啊!考察佛理,法華經方便品云:「我慢自矜高,諂曲心不實」,「矜」(自賢、自誇)之一字,實際上和根本煩惱中的「慢」是相通的!儒佛二家,皆以之為重大的煩惱之一,而極力要伏斷之!
今研百法至此,區區伏願吾等平素多效法法華經上的常不輕菩薩,此菩薩凡有所見,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行菩薩道,當得作佛。」常懷慚愧心,藉以對治自是非他,自讚毀他的我慢心!
以上略釋「慢」之一法已竟。
四、無明
就是無所明了、愚癡、沒有智慧之義,乃一切煩惱之總稱。本業經云:「無明者,名不了一切法。」俱舍論云:「不了知諦(四諦)、寶(三寶)、業(業因)、果(果報)」即謂之無明。百法直解云:「無明者,亦名為癡。」謂無明就是迷惑之心。茲更依往例分兩點研究:
(一)無明之體性
百法直解云:「無明者,於諸理事迷闇為性。」迷闇就是迷惑愚昧之意,謂無明如酒,能令人心昏沈、顛倒,使人對於種種真理和事相,看也看不明白,聽也聽不清楚,想也想不通達,故名「無明」。唯識心要卷六云:「獨頭無明,多迷諦埋;想應無明,亦迷事相,故云『於諸理事迷闇為性』也」。
何謂「獨頭無明」與「相應無明」?依大乘起信論言,業相、轉相、現相這三細之間,不緣外境,無明獨起,是為「獨頭無明」。至於六麤與餘惑相應而起,是為「相應無明」。
又,「獨頭無明」亦名「迷理無明」,迷於我法二種空理,此為迷真所起之一念不覺,是無明之根本。「相應無明」亦名「迷事無明」,迷於五欲六塵之事相,此為眾生妄見萬法為實有所起的見思煩惱,是無明之枝末。
由此可知,此處所謂「無明」,並非如世俗所謂「白癡」之類!而是說,此人亦有聰明智慧,可惜卻是「世智辯聰」,對各種真實事理認識不清楚,分別不明白之邪知邪見,謂之「無明」。
以上言「無明」之體性竟。
(二)無明之業用
百法直解云:「能障無癡善根,一切雜染所依為業。」此中又分兩點說明:
(1)無明能障無癡善根── 三善根之一的「無癡」,乃是對一切事理皆能清明照徹之智慧;今「無明」則是對一切事理皆不能如實明了之迷惑心。無明如長夜之昏暗,無癡如慧曰之朗然,慧曰能破長夜,故無明與無癡二者互相對治。
(2)無明為一切雜染所依── 凡能染污真性,令不清淨之一切有漏法,皆是雜染法。顯揚聖教論將一切雜染法歸納為三種,即 1.煩惱雜染(亦名惑雜染)指貪瞋慢等一切煩惱。 2. 業雜染,指或因煩惱所生,或因煩惱緣助,而發動身口意,造作殺盜淫等惡業。3.生雜染(亦名苦雜染),指因惑、業所生之三苦、八苦等果報。
總之:惑業苦三雜染,皆因「無明」所起,故云「無明為一切雜染所依。」
三細六麤
若依大乘起信論則以「三細六麤」總攝一切雜染法,如是雜染法皆由「根本無明」迷真所起!故起信論云:「當知無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覺相故。」茲略述三細六麤於後,藉此以了解由無明生起雜染法之原委。
先述三種細相(因對「六麤」故名「三細」):
1.業相── 節從員起妄方初動之相也。本覺心源,離念寂靜,因無明故,覺成不覺,遂成「業相」。「業」是動作之義,起信論云:「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即此心動,名為業相,如夢依睡也。
2.轉相── 「轉」是「起」義。轉相亦名「能見相」,謂依前業識轉起而成為能見之相(能見初動之相)。起信論云:「以依動故,能見。」如依夢而有夢心。
3.現相── 亦名「境界相」,依前能見相,分別初動之相,能現境界,故名「現相」。起信論云:「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如依夢心而有夢境。
此三種細相,能障於中道實相之理,使之不能顯發。此微細之無明,品數雖為無量,姑分為四十二品,於初住以上至佛果之四十二位斷之。
再說六種麤相(因對前之「三細」故稱為「六麤」):
1.智相── 謂依三細中之第三境界相以為實有,不知是自識所現之幻影,妄生智慧而分別染淨之相,於淨境則愛,於染境則不愛,是名「智相」。
2.相續相── 謂依前智相之分別,於愛境則生樂受,於不愛境則生苦受,種種迷妄,續起不斷,是名「相續相」。
3.執取相── 謂依前相續相,以不了違順境如空華,不了苦樂心如幻化,堅固停止,無有變改,執持不捨,是名「執取相」。
4.計名字相── 謂依前妄執,更立假名。肇公云:「物無當名之實,名無得物之功!」由此名故,不待眼見違順之相,但耳聞善惡之名,便生喜怒,是名「計名字相」。
5.起業相── 謂依前名字,尋名取著,依此儀惑,發動身口七支,(人身有三支,殺盜淫。口有四支,妄言、綺語、惡口、兩舌),造善、惡、不動等,無量差別之業。於中雖有善業及不動業(屬於上二界之禪定意業),然而俱是有漏業,皆是苦因,是名「起業相」。
6.業藥苦相── 業因已成,招果必然,故書經云:「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涅槃經亦云:「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無有地方所,脫之不受報。」眾生繫於善惡之業因,而感生死之苦果,三界輪轉,無有已時。正法念云 :「如繩繫飛鳥,雖遠攝即還,眾生業所牽,當知亦如是!」是名「業繫苦相」。
以上「三細六麤」若與三種雜染(惑、業、苦)相配合,則六麤中之前四相(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乃至上溯到根本無明,盡名為「惑」因;第五相(起業相)為「業」緣;第六相(業繫苦相)為「苦」果。有漏雜染法雖多,不出三界因果惑業,今起信論以「三細六麤」攝之,罄無不盡!如是雜染,皆由根本無明不了真如而起,故百法云:「無明為一切雜染所依。」
如下圖所示:
以上釋「無明」一法已竟。
(三)無明之對治
八大人覺經云:「愚癡生死」,愚癡就是「無明」,可見「無明」為因,「生死」為果,眾生無量無邊之生死,皆由無明而來!楞伽經言:無明為父,貪愛為母,二者和合,則招感生死苦果。無明禍患既如此之大,吾人當該如何對治之?依佛法言:愚癡眾生,當修因緣觀!觀萬法緣生,自有入處!其法云何?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佛慈悲,開示吾等眾生,當對一切世間法上,觀察其變化無常,如同夢、幻、泡、影、露、電一般,莫非虛假,一切皆空,到底一無所得!使此心洞明一切諸法,不過緣會時現有生起之幻相耳!實則生即無生,從此可知:表面雖萬象森羅少而其底裏,全然烏有!時時處處,如是觀察覺照,便有不可思議功德!何謂功德不可思議?當知觀諸法緣生之理,若領會得一切法當體即是空,便能契入諸法空相,相空則性自顯。何以故?有相則諸法千差萬別,相空則諸法一如故。諸法一如,即是性光顯現故,性光顯現,即是「無明」已明故。雖「無明」未必遽斷,未必遽與如如不動冥合,而智理冥合,實奠基於此!當知博地凡夫,欲對治無明迷闇,回光返照,捨此因緣觀,實無下手處也!
五、疑
就是懷疑,對於事理,依違難決,徬徨無主,莫知所從,謂之「疑」。大乘義章六曰:「疑者,於境不決猶豫曰疑。有二種:一者疑事,如夜觀樹,疑為是人?為非人等?二者疑理,疑諸諦等。小乘法中,唯取疑理,說為疑使(「使」以驅役為義,行者為疑惑所驅役,而流轉於三界,謂之疑使。)大乘通取,皆須斷故。」
今依二點研究,一體性,二業用。先說體性:
(一)疑之體性
百法直解云:「疑者,於諸諦理猶豫為性。」猶豫,遲疑不決貌,本是兩種野獸之名。猶,玃屬,是猿類之一種。豫,象屬,象之大者謂之。老子十五章:「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形容人之小心謹慎,好像大象冬天涉足於河川,不敢遽進;又好像獼猴提防四周窺伺,不敢妄動。)總之:此二種野獸,生性皆進退多疑,人之多疑惑者似之,故取之為喻。人對何者疑惑?曰:「諸諦理」(諦,真實不虛之義),所指為何?曰:「苦集滅道四諦理。」遺教經言:「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今僅列四諦簡表於後:
由此可見四諦之本質,不外因果二字,集諦是因,苦締為果。道諦是因,滅諦為果。換言之,集為苦之因,苦是集之果;道為滅之因,滅是道之果。沒有貪等之集因,怎能招感生死之苦果?若無精修道法為因,安得涅槃寂滅之果?綜觀世出世間一切諸法,均逃不出因果二字!
然而因果道理,看似簡單,其實是錯綜複雜!良以眾生業行不純,忽善忽惡,以業不純,所以報有精麤,或貴或賤、或苦或樂、或智或愚、或賢或不肖,千差萬別,或因同果異、或果同因異、有異時而熟、有異類而熟、有變異而熟等,其事匪一,吾人乃薄地凡夫,無如佛之大澈大悟,具備「知三世業報智力」(十力之一),於是疑惑之病,便油然而生:
或疑:精進奉戒,應得長生,而見短命?屠殺之人,應見促齡,而反延壽?或疑:清廉之士,應招富足,而見貧苦?貪盜之人,應見困躓,而更豐饒?如此疑惑,人誰無之?即博學如太史公對因果道埋,也大惑不解,在史記伯夷列傳中太史公說:「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言天道公正無私,惟降福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絜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糖不厭,而卒蚤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盜蹠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軌,專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後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余甚惑焉!儻所謂天道,是邪?非邪?」太史公對古德所言:「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語出老子七十九章)或「天道福善禍淫」(書經湯誥)是對?是錯?甚為迷惑,莫知所從,即謂之「疑」!
以上言「疑」之體,以下言「疑」之業用:
(二)疑之業用
百法直解云:「能障不疑及諸善品為業。」
1.能障「不疑」── 「不疑」,即不懷疑,乃善法之一,或唯識論第六卷以為「不疑」即是「信」、「正勝解」、「正慧」所攝,其體無異,故於善法十一中不另安立之。如下表所示:
以上「不疑」之三種解釋,皆當於理。「不疑」既即是「信」、「正勝解」、「正慧」,故恰與「疑」之行相「猶豫」相對立,故曰:「疑」能障「不疑」。
2.能障諸善品── 諸善品,指世出間善,如五戒、十善、六度、萬行等。如上所言,行者既對因果事理,有所懷疑,對「天道福善禍淫」之理,也不能印可認同,行者自然不肯孳孳不倦,不疲不厭於善言善行,濟世救人之事業矣!尤有進者,以懷疑不信因果故,不但自己不能為善,若見他人為善,則障礙之,如障人布施、障人持戒、障人精進、障人念佛等,乃至見他人起一毫之善,亦障礙之。憶!疑惑之罪過大矣哉!
(三)疑之對治
「疑」之罪過,既如此重大,行者當如何對治之?蕅祖在唯識心要中開示云:「若欲除疑,惟有虛心博學,審問慎思,憑正教為指南,依師友為眼目,又須如舜之好問好察,如孔之善惡皆師,方能永斷疑根,直至不疑之地!」
中庸第六章載,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以大智之孔子,尚稱舜為大智,舜智之大,可以想見!其所以成為大智之主要原因,即為好問(喜歡不知則問,或有疑則問)、好察(喜歡細察明辨平凡淺近之言語!)
論語述而篇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此章言聖人為學無常師,孔子隨時隨地隨人都在求學,善固可使其得益,不善也可藉以啟發其思想。正如老子所謂:「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善人可以做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可以做為善人之警戒!)
又論語子張篤載,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賢者識大,不賢者識小,皆有文武之道存在,亦即人盡可師,故孔子師項橐(魯國一神童),入太廟每事問,學禮於老聃,問官於郯子,學琴於師襄,訪樂於萇弘,俱是無常師也。故能如百川匯海,以成其大!
蕅祖勉勵吾等,若能好問如舜王,好學如孔子,則能智慧朗然,事理明達,永斷疑網,直至不疑之地!
以上略釋「疑」之一法已竟。
六、不正見
就是不正確的見解。此與前一條煩惱有關,三藏法數二八六頁云:「不正見煩惱,謂因前疑心不了,所見不正,遂起邪見,含藏結縛而生煩惱,故名不正見煩惱。」意即:一般凡夫對於錯綜複雜的因果道理,猶豫不決,莫知所從(疑),由此煩惱蘊藏心中,遂生出撥無因果,毀謗因果等「不正見」煩惱來。
「不正見」,在成唯識論,稱為「惡見」,因這種見解,違背真理故。今依例,分體用二點研究之:
(一)不正見之體性
百法直解云:「不正見者,於諸諦理顛倒推求,染慧為性。」是說:「不正見」是以染污的智慧(即別境中「慧」心所之一分)為本質,對於種種真實不虛的道理,作一種上下顛倒,錯亂的推求研究,謂之「不正見」。譬如凡夫有四種顛倒之妄見,即於生死之無常、無樂、無我、不淨四種真理,執為常、樂、我、淨,即是「不正見」,如表可知:
是以蕅祖在唯識心要卷六云:「何謂顛到?即是妄執實我實法而已!」
(二)不正見之業用
百法直解云:「能障善見,招苦為業。」
1.能障善見── 「善見」就是「正見」,以屬於善法,故謂之「善見。」相宗綱要云:「善見,正見也,即慧心所(善慧)。」即是對於一切法,有正確的簡別力和抉擇力,此恰與「不正見」相反,故云:「不正見能障善見。」
2.招苦── 謂知見不正之人,其身口造作,常常會偏離正軌、真理,故今生災禍不絕,來世輪迴不停,故云「招苦」。
當知:一般人初入佛門,有兩件事情最為重要,即在解門方面,應先求「正見」(知見正確),而在行門方面,則要求「正命」(依著正當的方法去謀生活命,如不要經營有傷善良風俗及惱害眾生的職業等)。其中,又以「正見」為首要,古德曾言:「貴爾見地、不貴爾行地。」吾人學佛,最難能可貴的是見地,只要見地正確,依之而起的言行,自然合乎正軌,方向亦不會有誤,此時,雖然距離成佛的路途尚遠,但只要依教奉行,步步踏實,終究有成就之期!反之,吾人學佛若見地不正,平素又以邪命過活,則學佛決定不成就,只有永遠在生死海中浮浮沈沈而已!故成唯識論云:「惡見者,多受苦故。」蕅祖注云:「九十六種外道,何嘗不求出離生死,只因我法二執所纏,故種種苦行,無非唐喪!此世他生,不能解脫。然則,欲出生死,可不以破惡見為急務也哉!」
不正見種類
以上總說「不正見」之體用已竟,以下別用「不正見」之種類:
(1)薩迦耶見── 俱舍論十九卷云:「執我及我所,是薩迦耶見。」按「薩迦耶」三字是梵語,約其意義翻成「積聚」。世間萬法,內而根身,外而器界,無一不是因緣和合積聚而成,但其中以根身為本,故「薩迦耶見」,亦名「身見」。何謂身見?成唯識論卷六云:「於五取蘊,執我、我所。」「五取蘊」是所緣之法,「執我我所」是能緣之心。「五取蘊」之「取」,是煩惱的別名,計有三義:1.蘊從取生─即五蘊以煩惱為因而生,故名「五取蘊」。2.蘊屬取故─即五蘊常從屬煩惱,故名「五取蘊」。3.蘊生取故─即五蘊能生煩惱,故云「五取蘊」。總之:五取蘊,即指有漏之五蘊身。一切眾生對此有漏之五蘊身,生起迷情來,不知此身是五蘊和合之假法,無常無我,今卻計度之以為真實之我,是為「我見」。又不知我身邊之諸物:無一定之所有主(五家共有故),今卻計度之,以為是我所有物,是為「我所見」。合此「我見」與「我所見」二者,則為「身見」。平素常略去「我所見」,而單曰「我見」,因此所謂「身見」即是「我見」,不過二者略有差別,即「身見」是約所緣之法而立名,而「我見」則是約能緣之迷情而立名(即先起常、一想,方執我故。)
以上說明「薩迦耶見└之體性,以下再說其業用:
百法直解云:「一切見趣所依為業。」述記云:「趣,況也,或所歸處也」廣五蘊論云:「一切見品所依為業。」意即:「身見」是種種不同品類的邪知邪見所歸投趣向之處所,吾人一有了「身見」,則一切邪知邪見,立即來依附它,歸向它,故述記云:「以此我見為所依本,諸見得生。」大乘起信論亦云:「一切邪執,皆依我見而起,若離我見,則無邪執。」依佛法言,此「我見」是煩惱之根源,是生死之由來,以我見故,眾生不得離苦得樂,轉識成智!故學佛以破我見為急務,以我見一日不除,生死即一日不了!然則如何破我見?佛法講「修觀斷執」,佛說八大人覺經之第一覺悟即開示吾人破我見(即身見)之方法,彼經云:「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佛開示吾人要常修無常觀、苦空觀、無我觀、不淨觀,時時如是作意,智慧自可增長,我見自可破除,而一切邪知邪見,亦可隨之消滅,這是吾人學佛,求了生死之下手處!
(2)邊執見── 又名「邊見」「邊」有二義 1.邊,偏也,或斷見或常見,皆是偏於一邊之惡見,謂之邊見。2.邊,指後邊,即起於身見後邊之妄見,謂之邊見。
百法直解云:「邊執見,謂即於身見,隨執斷常。」謂外道之人,就在五蘊身見之中,生起增上力量,或妄計我身,死已不生,無有死此生彼,六道輪迴之事,如瓶既破,更無盛用,是為「斷見」!宋儒謂:人死之後,形既朽滅,神亦飄散,縱有剉斫舂磨,將何所施?此即「斷見」論者!或妄計我身,死已再生,如人死再生仍為人,畜死再生仍為畜,恆常不變,是為「常見」!世間果真如上所言,則毫無因果法則可循,作善何為?作惡何畏?壞人心術,斷人善根,否定吾人一切的進修努力!邪知見中,莫此為甚!故為惡見!
以上說明「邊執見」之體性,以下再說其業用:
成唯識論卷六云:「障處中行,出離為業。」「處中行」,即指四諦法中之道諦,謂吾人在因地中修行,應當處在中道之上,既不可偏於斷邊,也不可偏於常邊!如此修行才能「出離」─出離生死,究竟解脫!「出離」二字指四諦法中之滅諦!今斷常二見,均偏在一邊,正障此中道出離解脫之行!
或曰:「如何才能處中行出離生死?」蕅祖在唯識心要卷六中開示我們必須通達「緣起正理」!所謂「緣起正理」是說世間一切諸法,都是仗因托緣而生起,絕無自然生或無因生者。世間諸法,既依緣而生,亦必是依緣而滅,所謂「緣聚則生,緣散則滅。」生起與存在皆是由於因緣!還無與消滅,也是由於因緣!既是依緣而生滅,則生非實生,滅亦非實滅,一切皆是如幻假有,無有實體,常亦非常,斷亦非斷,不落兩邊!故唯有通達「緣起正理」,方能正處中道出離解脫之行!
(3)見取── 「見」,指外道之一切惡見,瑜伽師地論說有六十二見。(六十二見,謂外道人於色受想行識五陰之中,每一陰各起四見,如 1.計色大我小,我在色中 2.計我大色小,色在我中 3.計離色是我 4.計即色是我,是為四見,色陰既爾,受想行識亦然,則成二十見。再約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通而論之,則成六十見。以斷常二見而為根本,總成六十二見。)「取」,是執取之義。「見取」是說:外道之人,以劣慧故,自負所見,於六十二見,一一別計,為最為上,為勝為妙,堅固取執,隨起言說,唯此諦實,餘皆虛妄!自謂由此見故,能得清淨解脫,而得出離,是名「見取」。
俱舍論十九卷云:「於劣謂勝,名為見取。有漏名劣,聖所斷故,執劣為勝,總名見取。」
以上說明「見取」之體性,以下再說其業用:
百法直解云:「一切鬥諍所依為業。」佛世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每一種外道,都建立有自己一套的見解和理論,並且各個外道都堅固地執著於自己思惟所得的見解理論,最殊勝奧妙,是唯一的真理,其餘都是虛妄不實的!由於自是非他的結果,此見和彼見之間,就唇槍舌劍地,互相諍論起來,誰也不肯讓誰!正如今日之下世界上的兩大思想集團,一是民主集團,一是獨裁集團,為了各自爭取思想上之領導權,遂造成當今世界上緊張的局面,雙方且有不惜一戰之趨勢!故蕅祖云:「由有見執故,互相違反,而鬥諍滋生!」
(4)戒禁取── 「戒禁」就是戒律、禁制;「取」就是執取,意謂外道之人,於所受之戒律、禁制,妄計為最為上,為勝為妙,隨起言說,唯此諦實,餘皆虛妄,自謂由此戒禁,能得出離,是名「戒禁取」。
俱舍論十九卷云:「於非因道,謂因道見,一切總說,名戒禁取。」此中有二種:
1.非因計因── 如外道之持雞戒〈學雞之一足立〉、狗戒〈學狗之食糞穢〉等,以為是升天之因,是為非因計因之戒禁取見。
2.非道計道── 如外道之修塗灰〈以身投灰或以灰塗身〉、斷食等苦行,以為是涅槃之道,是為非道計道之戒禁取見。
以上說「戒禁取」之體性,以下更說其業用:
百法直解云:「無利勤苦所依為業。」意謂由持邪戒,故枉受勤苦,而空無利益!大智度論二十二云:「外道戒者,牛戒、鹿戒、狗戒、羅剎鬼戒、啞戒、聾戒,如是等戒,智所不讚,唐苦無善報!」〈按「唐」即「虛」義〉。
試舉一公案為證:昔有二外道,一名布剌拏雉迦,受持牛戒,二名額剃剌羅棲?迦,受持狗戒。二人異時往佛所,種種愛語相慰問已,時布剌拏問世尊曰:「此棲?迦持狗戒,修道已滿,當生何處?」世尊告曰:「汝止莫問!」再三請佛,佛乃告言:「受持狗戒,若無缺犯,當生狗中,若有缺犯,當墮地獄!」彼聞佛言,悲泣哽咽,不能自勝!世尊告曰:「吾先告言,止不須問,今果懷恨!」時布剌拏言:「不意此人當生狗趣,故我悲泣!然我長夜受持牛戒,將來亦當爾耶?唯願大慈,為我宣說!」世尊告曰:「准前狗戒!」
由以上公案可知:外道之人,勤苦修行,卻墮惡道,此等皆由不了真道〈非道計道〉,妄執邪因〈非因計因〉所致!
(5)邪見── 一切顛倒見、邪推度,皆名為邪見,甚至於前述之四見,亦名邪見。今何以又特別安立此邪見呢?據瑜伽師地論五十八卷云,邪見略有二種:
一者增益邪見── 指前四見。
二者損減邪見── 特指第五種邪見,以撥無因果故。〈俱舍論十九卷云:「於實有體,苦等諦中,起見撥無,名為邪見。」
以上二種邪見,在成唯識論述記三十六卷中亦有記載,謂:「此有二種,一增益,謂餘四見,二損減,此謗因等,名損減故。」
然則此一「損減邪見」之內容為何?據唯識諸論言,略有四種:
1.謗因── 謂世無可招果之因!
2.謗果── 謂世亦無由原因而生之結果!
3.謗作用── 撥無從此世往他世之作用〈即撥無「死此生彼」作用〉
4.壞實事── 撥無世間阿羅漢等〈即撥無涅槃〉。
又據成唯識論言,此第五種之邪見與前四見之不同點有二:
一者名寬── 此見名寬,不正名邪,一切不正見,皆此見所攝。
二者義遍── 此見義遍,如增上緣,諸邪解者,餘所不攝,皆入此攝。
以上略說「不正見」五種已竟。
以上五種不正見,又名「五利使」,使是驅役之義,即煩惱別名,謂此五見,能夠驅役眾生身心,令諸眾生,造諸惡業,而墮入三惡道中,故稱為「使」。五利使是對五鈍使〈貪瞋痴慢疑〉而說的,所以名為五鈍使者,以貪等五惑性較鈍,難以制服,要在修道位中,才能慚斷故〈鈍故難斷〉。而身見等五惑,所以名為五利使者,以惑性較為銳利,遇境輒生分別,如聞正法,於見道位中,即能頓斷〈利故易斷〉!
略述正見
不正見之行相,已如上述。然則「正見」為何?今順便略述之:
瑜伽三十八卷云:「正見者,能善通達真實法。」然真實法究何所指?瑜伽八十四卷又云:「能了知四聖諦故,名為正見。」由此可見,真實法即指四聖諦苦、集、滅、道。據俱舍論廿六卷言,此四聖諦之下,各有四種行相,名為「十六行相」,行者若能修十六行觀,見解自然正確!
十六行觀內容為何?今試言之:
(甲)苦下四行── 無常、苦、空、無我,略釋如下:
1.無常── 觀因緣生,念念生滅,故無常。
2.苦── 為無常所逼故苦。
3.空── 世間萬象森羅,都不過是因緣聚會時,所暫時現起之幻相耳,若追究其底裏,則全然子虛烏有,無有自體,一切了不可得,當體即空!
4.無我── 四大本空,五陰非有,我及我所,俱不可得故。
(乙)集下四行── 集、因、緣、生,略釋如下:
1.集── 有漏和合〈指惑、業〉,能招苦果。
2.因── 觀於六因能生苦果。六因如下表:
3.緣── 觀於四緣能生苦果。〈四緣即親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
4.生── 觀於身後還生後有苦。
(丙)滅下四行─滅、盡、妙、離,略釋如下:
1.滅── 涅槃諸煩惱滅。
2.盡── 涅槃一切苦盡。
3.妙── 涅槃為一切第一。
4.離── 涅槃超過生死。
(丁)道下四行── 道、正、跡、乘,略釋如下:
1.道── 道品能至涅槃。
2.正── 道品非顛倒法。
3.跡── 道品是聖人行處。
4.乘── 道品能運行者至之解脫。
如是行者修此十六行觀,觀察四諦明白,即得正見!
- Oct 30 Thu 2008 21:00
百法明門論研究之十四 作者:台中蓮社 簡金武先生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