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自http://www.xxzyxy.cn/read.asp?big=3&small=16&id=82&page=7#view
民族醫藥是少數民族的傳統醫藥。近10年來,民族醫藥的繼承發展全面展開,專業科研隊伍逐步形成,文獻整理、臨床研究和藥物研究取得較大進展。
一、民族醫藥文獻整理和發掘整理
發掘和繼承是民族醫藥發展創新的基礎。民族醫藥科研工作首先從全面繼承開始。對一部分歷史上有文字、有醫學文獻的民族醫藥如藏、蒙古、維吾爾、傣、哈薩克、彝、朝鮮等民族醫藥文獻進行收集整理,將其中一些重要著作譯成漢文。這部分稱之謂文獻整理。對一部分歷史上無文字或無通行文字因而沒有醫藥文獻的口傳心授的民族醫藥如壯、苗、瑤、土家、侗、畬等民族醫藥,在田野調查的基礎上,收集了大量的醫藥方技,總結了基本經驗,整理表述了它的醫藥歷史和理論框架,稱之謂發掘整理。在「十五」期間,文獻整理和發掘整理都取得了不少成績。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十五」期間設立了全國民族醫藥文獻整理研究專項,投入300萬元,對藏、蒙、維、傣、壯、回、朝、苗、彝、布依、瑤、哈薩克、土家、羌、侗、仫老、毛南、滿等19個民族的83種醫藥文獻及口述資料進行了發掘和整理,內容包括民族醫藥發展史、基礎理論、臨床醫學、藥物方劑各個方面,凡列項者大部分已完成了整理、編撰、漢譯和出版工作。
各民族地區先後出版了200多部民族文字版的民族醫藥著作。截止目前已有35個民族發掘整理了本民族醫藥資料。西藏藏醫藥研究所整理和編寫出版了一批具有很高價值的論著如《藏傳天文歷算大全》、《甘露本草明鏡》、《四部醫典八十幅曼唐釋難·藍琉璃之光》、《晶境本草》、《藏族歷代名醫略傳》、《梵文五種拼合讀本註釋》、《四部醫典總冊本集新注》、《四部醫典要注》、《四部醫典大詳解》等,其中2006年出版了《藏藥方劑大全》,書內記載了3500個藏藥處方的來源、配方和功效,青海省 「十五」期間整理藏醫藥古籍文獻78部,出版20餘部。甘肅省10年來共先後收集了藏醫藥古籍1700多冊,整理研究出版20多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整理出版了150餘種維吾爾醫藥書籍,其中包括維醫藥古籍《卡農且》(小醫典)、《代司土如力意依吉》(治療指南)、《提比阿孜克》(高明醫生指南)等。廣西民族醫藥研究所重點發掘整理壯、瑤醫藥,編著了《壯族醫藥史》、《中國壯醫學》、《中國壯藥學》、《中國瑤醫學》及《壯醫內科學》等著作,使口頭的、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表述和載體。湖南湘西、湖北恩施等地的土家族在大量調查的基礎上編著出版了《土家族醫藥學》、《土家族醫藥史》、《土家族醫學概論》、《土家族藥物誌》等著作。另外,國家組織了《中華本草》藏、蒙、維、傣、苗5種民族藥卷的編纂工作,其他民族藥本草的發掘整理和開發利用,成績也比較顯著。
民族醫藥文獻整理和發掘整理的成果主要反映在圖書出版方面。近10年來出版的民族醫藥圖書(漢文)名錄96種。為1996年以前出版的民族醫藥圖書(漢文)40種的兩倍以上,為了保持資料的完整性,現將136種民族醫藥圖書(漢文)列表於下。其中,綜述類7種,藏醫學30種,蒙醫學5種,維吾爾醫學5種,傣醫學10種,壯醫學11種,苗醫學19種,瑤醫學2種,彝醫學12種,侗醫學2種,土家族醫學7種,朝鮮族醫學10種,回族醫學7種,其他(佤、畬、拉祜、仡佬、布依、水、羌、納西)10種。從中可見民族醫藥發掘、整理、總結工作的一斑。
(一)綜述類(7種)
書 名
|
作者、編者、譯者
|
出版社及出版日期
|
中國民族藥志(第1—3卷)
|
衛生部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等17個單位編著(編委會主任:周海鈞、曾育麟)
|
人民衛生出版社,第一卷1984年4月
第二卷1990年4月
四川民族出版社,第三卷2001年11月
|
中國傳統醫藥概覽
|
陳士奎、蔡景峰主編
|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7年11月
|
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醫藥大系
|
奇玲、羅達尚主編
|
內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3月
|
中國民族藥炮製集成
|
田華詠、瞿顯友、熊鵬輝主編
|
中國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
|
殊方醫藥
|
|
|
中國民族藥志要
|
賈敏如、李星煒主編
|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5年11月
|
中國民族醫藥散論
|
諸國本著
|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6年8月
|
(二)藏醫學(30種)
書 名
|
作者、編者、譯者
|
出版社及出版年月
|
四部醫典
|
宇妥·元丹貢布等著
李永年譯
|
人民衛生出版社,1983年10月
|
四部醫典
|
宇妥·元丹貢布著
馬世林、羅達尚、毛繼祖、王振華譯注
|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年10月
|
醫學四續
|
宇妥·元丹骨袞波著
李多美譯
|
西安出版社,2000年6月
|
四部醫典系列掛圖全集
|
強巴赤列注,王鐳譯
|
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7月
|
《四部醫典》考源
|
蔡景峰、洪武娌編著
|
大眾出版社,1999年3月
|
月王藥診
|
藏文翻譯:和尚馬哈亞那、畢如扎那
漢文翻譯:馬世林、王振華、毛繼祖
|
甘肅民族出版社,1993年3月
|
敦煌吐魯番醫學文獻選編
|
羅秉芬、黃布凡編譯
|
民族出版社,1983年8月
|
藏醫四部醫典八十幅曼唐釋難·藍琉璃之光
|
強巴赤列主編
|
民族出版社,2006年9月
|
敦煌本醫學文獻精要
|
羅秉芬主編
|
民族出版社,2002年9月
|
藏醫藥選編
|
羅桑卻佩著
李多美譯
|
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
|
西藏醫學
|
日瓊仁頗且·甲拜袞桑編著
蔡景峰譯
|
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
|
西藏醫學史
|
王鐳著
|
譯林出版社、地平線出版社,1991年9月
|
西藏傳統醫學概述
|
蔡景峰編
|
中國藏學出版社,1992年5月
|
中國藏醫學
|
蔡景峰主編
|
科學出版社,1995年10月
|
中國醫學百科全書·藏醫學
|
土旦次仁主編
|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11月
|
藏醫學通史
|
蔡景峰著
|
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
雪域養生秘典
|
毛繼祖著
|
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
|
晶珠本草
|
帝瑪爾·丹增彭措著
毛繼祖、羅達尚、王振華、馬世林譯注
|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12月
|
藏藥志
|
楊永昌主編
|
青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10月
|
中國藏藥
|
青海省藥品檢驗所、青海省藏醫藥研究所編
|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10月
|
中華藏本華
|
羅達尚主編
|
民族出版社,1997年6月
|
中華本草·藏藥卷
|
噶瑪曲培主編
|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12月
|
新修晶珠本草
|
羅達尚主編
|
四川出版集團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年6月
|
青藏藥用礦物
|
邢振國等合編
|
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9月
|
青藏藥用動物
|
葉寶林、郭鵬舉主編
|
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年3月
|
青藏高原藥物圖鑒(第1—3冊)
|
青海省生物研究所、同仁縣隆務診療所編
|
青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9月—1978年9月
|
甘南藏族自治州藏醫志
|
王鍾元主編
|
甘肅民族出版社,1993年7月
|
中國藏藥浴
|
黃福開主編
|
中國藏學出版社,2003年11月
|
藏醫藥研究文集
|
黃福開主編
|
中國藏學出版社,2003年11月
|
中國藏醫藥文獻目錄索引
|
黃福開主編
|
中國藏學出版社,2003年11月
|
(三)蒙醫學(5種)
書 名
|
作者、編者、譯者
|
出版社及出版年月
|
中國醫學百科全書·蒙醫學
|
白清雲主編
|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年12月
|
內蒙古醫學史略
|
伊光瑞主編
|
中國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
|
蒙古醫學簡史
|
巴·吉格木德著
曹都譯
|
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
|
現代蒙醫學
|
琪格其圖主編
|
遼寧民族出版社,2002年7月
|
中華本草·蒙藥卷
|
柳白乙拉、武紹新主編
|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年9月
|
(四)維吾爾醫學(5種)
書 名
|
作者、編者、譯者
|
出版社及出版年月
|
維吾爾藥志(上下冊)
|
上冊:劉勇民、沙吾提·伊克木主編
下冊:劉勇民主編
|
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7月
新疆科技衛生出版社,1999年9月
|
維吾爾醫藥學
|
朱琪主編
|
雲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3月
|
維吾爾醫氣質、體液論及其現代研究
|
哈木拉提·吾甫爾主編
|
新疆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年7月
|
中國醫學百科全書·維吾爾醫學
|
易沙克江·馬合穆德主編
|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9月
|
中華本草·維吾爾藥卷
|
阿不都熱依木·卡地爾
|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12月
|
(五)傣醫學(
10種)
書 名
|
作者、編者、譯者
|
出版社及出版年月
|
嘎牙山哈雅
|
林艷芳、刀志達、波玉波、巖落翻譯
|
雲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10月
|
傣醫四塔五蘊的理論研究
|
李朝斌撰寫
巖喊譯
|
雲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4月
|
傣族醫藥學
|
李朝斌、關祥祖主編
|
雲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8月
|
中國傣醫藥彩色圖譜
|
林艷芳、依專、趙應紅編著
|
雲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4月
|
檔哈雅龍
|
康朗臘著
|
雲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12月
|
竹樓醫述
|
康朗侖著
|
雲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12月
|
傣族醫藥基礎理論
|
林艷芳、依專、玉臘波編著
|
雲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12月
|
傣族診斷學
|
林艷芳、依專、玉臘波編著
|
雲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12月
|
風病條辨譯注
|
林艷芳、玉臘波、依專
|
雲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12月
|
中華本草·傣藥卷
|
茶旭、詹文濤主編
|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9月
|
(六)壯醫學(11種)
書 名
|
作者、編者、譯者
|
出版社及出版年月
|
廣西民族醫藥驗方彙編
|
黃漢儒主編
|
廣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7月
|
歷代壯族醫藥史料薈萃
|
王柏燦主編
|
廣西民族出版社,2006年11月
|
發掘整理中的壯醫
|
黃漢儒、黃冬玲編著
|
廣西民族出版社,1994年1月
|
壯族醫藥學
|
楊順發、關祥祖主編
|
廣西民族出版社,1995年7月
|
壯族醫藥史
|
黃漢儒、黃景賢、殷昭紅編著
|
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年12月
|
中國壯醫學
|
黃漢儒主編
|
廣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12月
|
中國壯醫內科學
|
龐聲航、王柏燦、莫滾編著
|
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年8月
|
中國壯藥學
|
梁啟成、鐘鳴主編
|
廣西民族出版社,2005年5月
|
壯醫藥線點灸療法
|
呂琳主編
|
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年9月
|
壯醫藥物竹筒拔罐療法
|
曾振東、呂琳主編
|
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年9月
|
壯醫刺血療法
|
呂琳主編
|
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年9月
|
(七)苗醫學(19種)
書 名
|
作者、編者、譯者
|
出版社及出版年月
|
苗族藥物集
|
陸科閔著
|
貴州民族出版社,1988年1月
|
湘西苗藥彙編
|
湖南少數民族古籍辦公室
歐志安編撰
|
岳麓書社,1990年11月
|
苗族醫藥學
|
貴州省民委文教處
貴州省衛生廳中醫處
貴州省中醫研究所編
|
貴州民族出版社,1992年10月
|
苗族醫藥學
|
田興秀、關祥祖主編
|
雲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12月
|
貴州苗族醫藥研究與開發
|
色駿、冉懋雄主編
|
貴州科技出版社,1999年8月
|
苗醫藥發展史
|
杜江、田華詠、張景梅主編
|
中國古籍出版社,2001年2月
|
苗藥資源
|
胡成剛主編
|
中國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
|
中國苗族藥物彩色圖集
|
汪毅主編
|
貴州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11月
|
貴州省中藥材、民族藥材質量標準(2003年版)
|
貴州省藥品監督管理局編
|
貴州科技出版社,2003年11月
|
苗族生成哲學研究
|
雷安平主編
|
雲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12月
|
苗家養生秘錄
|
滕建甲、滕敏、陳亮編著
|
中醫古籍出版社,2005年9月
|
中華本草·苗藥卷
|
編纂單位:貴陽中醫學院
貴陽省中醫藥研究院
貴陽省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
|
貴州科技出版社,2005年12月
|
湖北苗藥
|
彭再生、祝均輝主編
|
中國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
|
苗族醫學
|
陸科閔、王福榮著
|
貴州科技出版社,2006年5月
|
風濕病苗藥本草薈萃
|
祝均輝主編
|
中國古籍出版社,2006年6月
|
苗族藥物學
|
唐海華著
|
貴州民族出版社,2006年11月
|
苗家實用藥方
|
滕建甲、黃愛輝編著
|
中醫古籍出版社,2007年6月
|
苗醫基礎
|
杜江、張景梅主編
|
中國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
|
苗醫正骨
|
張東海、田華詠主編
|
中國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
|
(八)瑤醫學(2種)
書 名
|
作者、編者、譯者
|
出版社及出版年月
|
中國瑤醫學
|
覃迅雲、李彤主編
|
民族出版社,2001年12月
|
中國瑤藥學
|
覃迅雲、羅金裕、高志剛主編
|
民族出版社,2002年12月
|
(九)彝醫學(12種)
書 名
|
作者、編者、譯者
|
出版社及出版年月
|
彝族醫藥史
|
李耕冬、賀廷超著
|
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5月
|
明代彝醫書
|
方文才、關祥祖、王步章、郭雲仙
註釋
|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1年12月
|
啟谷署
|
王榮輝、關祥祖主編
晏和沙譯
|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1年12月
|
醫病書
|
關祥祖、方文才、王步章、錢應喜編著
|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1年12月
|
醫病好藥書
|
關祥祖、方文才編著
|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1年12月
|
哀牢本草
|
王正坤、周明康編著
|
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年9月
|
哀牢山彝族醫藥
|
方開榮等編
|
雲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9月
|
彝族醫藥學
|
關祥祖主編
|
雲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9月
|
彝族醫藥薈萃
|
楊本雷主編
|
雲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8月
|
彝醫攬要
|
王正坤編著
|
雲南科技出版社,2004年8月
|
中國彝族醫學基礎理論
|
楊本雷主編
|
雲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12月
|
彝藥本草(第一卷)
|
張之道、昆明龍潤天然藥物研究所編著
|
雲南科技出版社,2006年8月
|
(十)侗醫學(2種)
書 名
|
作者、編者、譯者
|
出版社及出版年月
|
侗族醫學
|
陸科閔著
|
貴州科技出版社,1992年6月
|
侗族醫藥探秘
|
蕭成紋編著
|
岳麓書社,2004年6月
|
(十一)土家族醫藥學(7種)
書 名
|
作者、編者、譯者
|
出版社及出版年月
|
土家族醫學
|
田華詠等編著
|
中醫古籍出版社,1994年8月
|
土家族醫藥學
|
彭延輝、關祥祖主編
|
雲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10月
|
土家族醫學史
|
田華詠主編
|
中醫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
|
土家族醫藥學概論
|
趙敬華主編
|
中醫古籍出版社,2005年6月
|
土家醫方劑學
|
彭芳勝主編
|
中醫古籍出版社,2007年9月
|
土家族醫藥
|
朱國豪、杜江、張景梅主編
|
中醫古籍出版社,2007年10月
|
土家族藥物誌
|
趙敬華主編
|
|
(十二)朝鮮醫學(10種)
書 名
|
作者、編者、譯者
|
出版社及出版日期
|
中國醫學百科全書·朝醫學
|
蔡春錫主編
|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年4月
|
朝鮮族醫藥學
|
盧得子、許香蘭、關祥祖主編
|
雲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10月
|
中國朝鮮民族醫學史
|
編委會編
|
延邊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
|
中國朝醫學全書
|
金弘德主編
|
延邊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
中國朝醫學
|
李濟禹、崔正植主編
|
延邊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
《東醫壽世保元》校釋
|
主校譯:玄哲男
|
延邊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
《濟眾新編》校釋
|
樸志賢主編
|
延邊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
《鄉藥集成方》(76—85卷)校釋
|
樸明傑主編
|
延邊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
《漢方醫學指南》校釋
|
許香蘭主編
|
延邊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
《東洋醫學要論》校釋
|
樸仁范主編
|
延邊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
(十三)回醫學(7種)
書 名
|
作者、編者、譯者
|
出版社及出版年月
|
回族醫藥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
編寫組
|
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年9月
|
回回藥方考釋
|
宋峴考釋
|
中華書局,2000年7月
|
古代波斯醫學與中國
|
宋峴著
|
經濟日報出版社,2001年1月
|
中國回族醫藥
|
馬成義、陳衛川主編
|
寧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
回族醫藥學簡史
|
單于德主編
|
寧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
回族醫學奧義
|
單于德主編
|
寧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
回藥本草
|
單于德主編
|
寧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
(十四)其它(10種)
書 名
|
作者、編者、譯者
|
出版社及出版年月
|
中國佤族醫藥
|
郭紹榮、段樺、郭大昌主編
|
雲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4月
|
畬族醫學
|
陳澤遠、關祥祖主編
|
雲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10月
|
中國畬族醫藥學
|
雷後興、李水福主編
|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年10月
|
中國拉祜族醫藥
|
張紹雲主編
|
雲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12月
|
者米拉祜族藥用民族植物學研究
|
淮虎銀著
|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5年6月
|
水族醫藥
|
王厚安主編
|
貴州民族出版社,1997年7月
|
仡佬族醫藥
|
趙俊華、潘爐台、張景梅主編
|
貴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1月
|
布依族醫藥
|
潘爐台、趙俊華、張景梅主編
|
貴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7月
|
羌族醫藥
|
張藝、鍾國躍主編
|
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3月
|
納西東巴醫藥研究
|
雲南中醫學院編著
|
雲南科技出版社,2006年11月
|
二、民族醫藥科研成果和學科發展
隨著民族醫學教育的建設和進步,民族醫藥學科開始得到發展。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於2004年啟動了西部重點扶持學科建設項目,設立了民族醫藥重點扶持建設學科4個,分別是藏藥學(製藥)、藏藥學(生藥)、蒙藥學(生藥)、維吾爾醫內科學(心血管學科),各民族地方也相應建立並扶持了一批民族醫藥重點學科,並於「十五」期間組織了民族醫藥本科規劃教材編寫工作,其中藏醫藥本科教材25門,蒙醫藥本科教材25門、中專教材10門,維醫藥本科教材25門,傣醫藥本科教材7門,以上國家規劃教材已經基本出版發行。各地還先後編寫出版一批民族醫藥教材,如甘肅中醫學院藏醫學院編寫出版了17門藏醫大專教材,廣西中醫學院編寫並出版了壯醫藥學12門本科教材。
在臨床科研方面,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於2001年下達全國民族醫重點專科(專病)建設項目共14個,其中一類重點項目為藏醫心腦血管專科(北京藏醫院)、藏醫外治專科(西藏)、蒙醫五療專科(內蒙)、維醫白癜風專科(新疆)、傣醫傳統特色療法專科(雲南)、藏醫藥浴專科(青海)。二類重點項目為藏醫胃病專科(四川)、藏醫胃病專科(甘肅)、壯醫目診專科(廣西)、朝醫前列腺專科(吉林)、苗醫皮膚病專科(貴州)、蒙醫肝病專科(黑龍江)、苗醫、土家醫風濕病專科(湖北)、苗醫、土家醫結腸炎專病(湖南)。以上民族醫重點專科集中反映民族醫的臨床水平,建設進展基本順利,其中13個專科(專病)建設項目已通過驗收。內蒙古在落實蒙醫專科專病建設工程中,重點加強蒙醫五療薩病的研究,堅持突出蒙醫傳統特色療法,將蒙醫五種療法與現代醫學多種療法相結合,在頸、肩、腰、腿痛及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病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還開展了薩病(腦卒中)早期康復等新項目。
在民族醫藥的標準化研究方面,內蒙古自治區目前已初步編寫完成《蒙醫病證診斷與療效標準》、《蒙藥製劑規範》、《蒙藥材炮製規範》、《蒙藥標準》。維吾爾醫藥和藏醫藥的名詞術語,常見病診斷標準和成藥標準的制訂工作均已啟動。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維吾爾醫醫院負責制訂的《白癜風維吾爾醫診斷標準及療效判斷標準》、《白癜瘋的維吾爾醫診療指南》、《銀屑病的維吾爾醫診療指南》、《宮頸糜爛的維吾爾醫診療指南》、《骨性關節炎的維吾爾醫診療指南》已作為新疆地方標準通過試行。吉林省為加強朝醫藥科研工作管理,特批成立了朝醫藥研究室,先後組織完成了《朝醫體質治療學研究》、《朝醫治療更年期綜合症規律研究》等2項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課題;
近10年來,全國民族醫藥的科研成果總計近300項,其中省部級成果30多項。如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醫藥科研成果就達40多項。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維吾爾醫醫院承擔「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銀屑病等5種優勢病種維吾爾醫診療技術規範化研究》等科技項目26項,已通過驗收8項。青海省「藏藥七十味珍珠丸藥效及作用機理研究」被評為2000年中國醫藥科技十大新聞之一。成都中醫藥大學「藏藥佐塔中汞的作用特點和安全性研究」 獲得2003年四川省科技進步獎。
近10年來召開了40個全國性的民族醫藥學術會議,涉及藏、蒙、維、傣、朝、壯、苗、土家、彝、侗、瑤、畬等12種民族醫藥。其中,藏、蒙、維、傣、朝醫藥都召開了國際學術研討會。蒙醫藥和維吾爾醫藥的國際學術會議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分別和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聯合召開。
三、民族藥開發研究和資源保護
全國民族藥資源十分豐富。以藥材資源而言,西南地區遠勝於西北地區。經1980年代的中藥資源普查,民族藥的基本面貌也同時呈現。近10年來,又經過各民族地區的多次調查和民族藥本草著作的編寫,基本摸清我國民族藥的品種約8000餘種,佔全國藥材資源總數18207種的75%左右,其中有一部分藥材是中醫和民族醫交叉通用的或在民族藥中屬於少常用的。大體上看,除了中藥本草學所載的中藥以外,基本上都是民族藥和民間草藥。由於《中國民族藥志》編了一二三冊以後(收載民族藥約400種),未能繼續編寫,2005年出版的《中國民族藥志要》(賈敏如、李星煒主編)收載了44個民族的民族藥5500餘種。同時,各民族地區根據多年來的野外調查、臨床觀察及實驗研究,出版了一批民族藥的專著。儘管專著收載的品種比調查資料為少,但它是從普查資料中篩選出來的,選材比較嚴謹,臨床應用引之有據,對基源、形態、性狀、功用、主治、配方和現代藥理研究的表述比較精確和全面。收載的藥品,一般可視為該民族醫藥的常用藥,是該民族常用民族藥的確切數字,足以反映近10年來民族藥研究的進展。如《中華本草·藏藥卷》收載藏藥396種,《中華本草·蒙藥卷》收載蒙藥421種,《中華本草·維藥卷》收載維吾爾藥423種,《中華本草·傣藥卷》收載傣藥400種,《中華本草·苗藥卷》收載苗藥391中,《中國壯藥學》收載壯藥500種,《中國瑤藥學》收載瑤藥970種,彝藥本草(第一卷)收載彝藥200種,《土家族藥物誌》收載土家藥2172種,其中常用品種1500種,少常用品種422種,《朝藥志》收載朝鮮藥200種。1743年成書的藏藥學經典著作《晶珠本草》收載藥物2294種,去掉一物多用和一物多名者以外,實數為1167種。《中華本草·藏藥卷》稱其常用品種為396種,是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維吾爾醫醫院研製內部制劑100多種,其中36種被收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品標準維吾爾分冊》,如祖卡木顆粒、石榴補血糖漿等19個品種投放市場後,已取得良好效益。
近10年中,全國各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積極發展地方經濟,不少民族地區把發展民族藥作為發展地方經濟的支柱產業,在民族藥的研發方面投入較大,其核心是開發民族藥成藥。 1997年6月19日,衛生部公佈了藏藥部頒品種批准文號200種。1998年10月1日,衛生部公佈了維吾爾藥部頒品種批准文號87種。1998年11月1日,衛生部公佈了蒙成藥部頒品種批准文號143種,另有蒙藥藥材57種。這一點,有人理解為民族藥的國家標準只有藏藥、維藥、蒙藥三種。其實,到2002年12月,由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經專家評審將435個民族藥地方標準轉為國家標準,其中包括藏藥106種、傣藥35種、蒙藥50種、苗藥154種、維藥9種、彝藥81種。至此,民族藥的國家標準共計1209個。其中,民族藥藥材313種,民族藥成藥896種,即:藏成藥322種,蒙成藥204種,維成藥96種,傣成藥37種,苗成藥154種,彝成藥81種,蒙藏合用成藥1種、景頗族成藥1種,民族藥的範圍隨著發掘、整理工作的進展而逐步擴大,也隨著科研、開發的深入而不斷提高。其中如傳統藏藥「七十味珍珠丸」、「仁青常覺」、「仁青芒覺」、「潔白丸」、「二十五味松石丸」、「二十五味珊瑚丸」等均有很好的臨床療效和社會信譽。藏藥「奇正消痛貼」、「獨一味膠囊」、彝藥「燈盞細辛注射液」、「燈盞花素注射液」年產值均在一億元以上。
民族藥成藥的大批量生產,對藥材資源和生態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尤其是藏藥紅景天、冬蟲夏草、藏茵陳、水母雪蓮、獨一味等,資源已瀕臨枯竭。目前紅景天、獨一味已有栽培,冬蟲夏草制劑普遍應用人工培養的蟲草菌粉,其產品如「金水寶」、「百靈」等。
四、民族醫藥特色療法和面向農村社區的適宜技術的整理研究
民族醫藥的臨床經驗非常豐富,就地取材善用鮮藥和長於簡易外治療法,苗醫常稱有「三千苗藥,八百單方」。廣西壯族自治區於1980年代組織了200多人的專業調查隊伍,歷時6年,普查了70多個縣市,收集民族醫藥驗方秘方三萬多個。(見黃漢儒主編《廣西民族醫藥驗方彙編》序言),湖南麻陽苗族自治縣滕建甲、黃愛輝主編《苗家實用藥方》(2007年6月出版)一書收載當地的苗醫驗方一萬多個。
藏醫傳統特色療法主要包括放血療法、火灸療法、奄熨療法、藥浴療法、推拿療法、針刺療法、瀉脈療法等多種外治療法。2002年至2005年,西藏衛生廳投入50萬元為全區地、縣藏醫院和縣人民醫院藏醫科以及鄉鎮衛生院配置了200套藏醫藥特色療法器械,包括金針、火罐、火灸和放血器具,編寫出版了《農牧區藏醫藥適宜技術(特色診療技術)推廣手冊》,每年舉辦藏醫特色診療技術骨幹培訓班。目前,西藏地區級以上藏醫院都普遍使用上述療法,青海省藏醫院對藏藥浴治療風濕性疾病、皮膚病等積累了大量經驗。並起草了《藏醫真吾病(類風濕)診療標準》,經2006年全國藏醫藥學術研討會討論通過,並開始試行。蒙醫對五療技術即針刺放血、灸法、塗擦推拿、敷療、浸浴等5種主要外治法進行整理研究和系統總結,並作為一種特色專科加以推廣,另外對蒙醫溫灸(柳條灸、火把灸、蒙古灸)、敷療(沙敷、鹽敷、紅粘泥敷、海藻敷療)、尼如哈療法(相當於灌腸療法)等,也都進行了臨床觀察和深入研究。
雲南省西雙版納州民族醫藥研究所和州傣醫醫院把「傣醫外治法的技術規範研究」列為科研課題,針對傣醫10種外治法,即傣醫十大傳統療法烘雅、暖雅、阿雅、喃雅、沙雅、果雅、過、咱雅、抱、閉進行研究。烘雅(熏蒸療法)、暖雅(睡藥療法)、阿雅(洗藥療法)、難雅(坐藥療法)、沙雅(刺藥療法)、果雅(包藥療法)、過(拔罐療法)、咱雅(擦藥療法)等療法技術成熟,療效肯定,正在推廣。
廣西自治區衛生廳組織開展壯醫目診對腫瘤、消化性潰瘍、痔瘡、高血壓、糖尿病、腰椎間盤突出等病症的診斷研究,壯醫望診診斷肝病的研究及舌診、甲診、指診、耳診、聞診、詢診、按診、腹診、脈診等其他診法的初步整理,將這些診法編入《壯醫內科學》推廣應用,同時開展了壯醫藥線點灸治療支氣管哮喘臨床研究、壯醫藥罐療法治療痺病研究、壯醫針挑療法、壯醫穴位剌血療法及壯醫經筋療法研究等。對療效肯定、技術成熟的壯醫目診法、藥線點灸療法、藥物竹罐療法和瑤醫火功療法、瑤醫藥浴法、苗醫薰蒸療法。加以全面推廣,編寫出版了《壯醫藥線點灸療法》、《壯醫藥物竹筒拔罐療法》、《壯醫刺血療法》等書籍做為推廣適宜技術的培訓教材。
湖南省對民族醫特色臨床診療技術的整理研究也取得了較大成效,編寫出版了《土家醫方劑學》一書,在充分徵求老土家醫、土家醫老藥匠意見的基礎上,編入土家醫常用代表方335首,附方193首,單驗方253首。同時對某些療效較佳的方劑列項科研,其中「土家藥龜龍丸治療慢性結腸炎臨床與實驗研究」先後獲湖南省中醫藥科技進步獎、湘西自治州科技進步獎。湘西自治州民族醫藥研究所的「龍山縣張氏苗醫正骨手法及柏林接骨散臨床應用經驗」獲湖南省中醫藥科技進步三等獎、湘西自治州科技進步二等獎。
吉林延邊民族醫藥研究所研究並應用朝醫中一些比較特殊的治療技術,如太極針法,導引療法、朝藥泡腳療法、朝藥洗浴療法、熏鼻療法、熏臍療法、藥枕法、熱敷法等並廣泛推廣。
五、民族醫藥治療優勢病種和特色病種研究
民族醫學在處理一般常見病的基礎上,對某些疑難病症有突出療效。例如藏醫治療腦血管病、中風後遺症、高原病、癲癇、肝膽疾患、胃病、關節炎;蒙醫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甲狀腺機能亢進、骨傷、銀屑病;維吾爾醫治療心血管病、哮喘、白癜風;瑤醫治療惡性腫瘤、紅斑狼瘡;朝醫治療前列腺炎,均有較好的聲譽。對一些常見病、多發病,如感冒、腸胃病、婦科病、骨折、關節病、蛇咬傷等,民間民族醫藥有不少隨手拈來的靈驗的單方、草藥、土法和手法,使偏僻農村小病不出門,小傷不出村,甚至對某些疑難病也有出人意外的絕招,
西藏藏醫藥研究所在對經典方、驗方進行篩選的過程中,總結和整理了治療肝病、骨折、皮膚病、婦科病等各種疾病的優良配方,經臨床觀察和資料分析,為新藥開發研究提供了寶貴經驗。近10年來,藏藥的劑型改革取得較大成績,改變了原來藏藥藥丸粗、大、硬、難以服用、不易崩解等缺點,如潔白丸、十味龍膽花顆粒等劑改都比較成功,從而提高了療效、方便了患者,擴大了銷售。
貴州省民族醫藥以苗醫藥為主,在皮膚病、骨折、燒燙傷、結核病 、骨髓炎、婦科病、蛇咬傷等疾病的治療方面都有獨到的療效。如黔南州中醫醫院苗醫皮膚科用苗藥解毒湯、苗藥白癜風祛風湯,通過內服、外搽、熏蒸等方法,治療牛皮癬、白癜風,有效率達50%~60%。黔東南州中醫醫院苗醫結核病科,運用苗藥處方天雲散治療繼髮型肺結核,明顯改善病人症狀,使痰菌轉陰,胸片滲出灶吸收,黔東南州民族醫藥研究所門診部用侗族醫藥班鳩站、過路黃、鏵口菜、蛇莓等鮮藥,經簡單加工後敷於患處治療骨髓炎,具有止痛、拔膿、排毒消炎、生肌活血、 促進受損壞死骨修復和瘺管傷口癒合,治癒率為90%以上。
六、中國民族醫藥與國際傳統醫藥的學術交流
除了藏醫學、蒙醫學、維吾爾醫學、傣醫學、朝醫學分別召開了國際學術會議以外,在國際傳統醫藥和中外醫學史研究以及國外醫學文獻譯述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
民族地區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走廊。民族醫藥學術研究的另外一支,就是關於中外醫學文化的交流,其中涉及到某些民族醫學的源流問題。鄢良主筆的《亞太地區傳統醫藥概述》一文,對東亞、南亞、東南亞、中亞、西亞、大洋洲的38個國家和中國港、澳、台地區的傳統醫藥作了介紹。(《亞太傳統醫藥雜誌》2005年第8期)。中國社會科學院宋峴研究員作了《回回藥方考釋》。《回回藥方》全書36卷,現存殘本4卷。宋峴研究員不僅仔細考釋了《回回藥方》,而且通過《回回藥方》與古代阿拉伯醫學之間關係的考證,對認識《回回藥方》的學術淵源具有重要價值。同時,宋峴所著的《古代波斯醫學與中國》一書,被列入季羨林先生主編的《東方文化集成》叢書。我國的藏醫學與印度古典醫學有密切聯繫,但釐清其相互關係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印度傳統醫學的瞭解。十二世紀伊斯蘭教在印度興盛以前,印度古代的醫學體系主要有三個,即「生命吠陀」(Ayurveda,又譯阿育吠陀)、佛教醫學和悉達醫學(Siddham,又譯鍚達)。其中,佛教醫學隨著佛教的衰亡在印度本土已失去生命力。悉達醫學是南印度達羅毗荼文化的一部分。而生命吠陀才是印度古代醫學的主流體系。但《生命吠陀》並沒有一本代表性的原典,它主要分佈在三大家即遮羅迦的《遮羅迦本集》、妙聞的《妙聞本集》和婆跋吒的《八支心要集》等三部著作中。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廖育群的《阿輸吠陀—印度傳統的醫學》(2002),北京大學陳明的《印度梵文醫典「醫理精華」研究》(2003)和陳明的《殊方異藥:出土文書與西域醫學》(2005)對我國古代西域地區(具體指敦煌以西帕米爾高原以東的區域)出土的胡語醫學文書,主要指梵語、于闐語、粟特語、龜茲語(吐火羅語B)、健陀羅語(佉羅文)、回鶻語、敘利亞語、藏語(象雄語)等,其中特別其對印度古典醫學《生命吠陀》體系做了全面介紹,並且翻譯和研究了基礎材料《鮑威爾寫本》(卷1~3)和《耆婆書》殘卷。《鮑威爾寫本》(The Bower Manuscript)是指1889年出自新疆庫車附近一個古代遺址中的七個殘卷,其中有三卷醫藥文書,均寫在樺樹皮上。1890年被英軍中尉鮑威爾獲得,後藏於牛津大學圖書館。此事引發了當時東西方大規模的西域考察。陳明這兩本著作是近10年來研究中外醫學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吉林省延邊民族醫藥研究所對朝鮮醫學古籍《東醫寶鑒》和《東醫壽世保元》的研究,新疆阿勒泰地區哈薩克醫醫院對烏太波依達克·特列吾哈布勒(1388年生於今哈薩克斯坦的傑特蘇)所著的《哈薩克醫藥志》的研究和漢譯,都為我國民族醫學和世界傳統醫學史的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資料。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