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百法次第
目前分類:唯識 (55)
- Oct 30 Thu 2008 20:51
百法明門論研究之九 作者:台中蓮社 簡金武先生
- Oct 30 Thu 2008 20:50
百法明門論研究之八 作者:台中蓮社 簡金武先生
捌.伍位百法
- Oct 30 Thu 2008 20:48
百法明門論研究之七 作者:台中蓮社 簡金武先生
本論第一大段「承聖言以標宗」,在上一回已大致研究過,現在繼續探討第二大段「設問答以明宗」。這又分兩段,即先問後答,如下表所示:
- Oct 30 Thu 2008 20:46
百法明門論研究之五 作者:台中蓮社 簡金武先生
伍.譯者簡介
- Oct 30 Thu 2008 20:46
百法明門論研究之六 作者:台中蓮社 簡金武先生
陸.如世尊言―― 一切法無我
- Oct 30 Thu 2008 20:44
百法明門論研究之四 作者:台中蓮社 簡金武先生
肆.略釋題意
- Oct 30 Thu 2008 20:41
百法明門論研究之二 作者:台中蓮社 簡金武先生
貳.論主簡介
- Oct 30 Thu 2008 20:41
百法明門論研究之三 作者:台中蓮社 簡金武先生
參.明造論意――為利樂有情
- Oct 30 Thu 2008 20:37
百法明門論研究之一 作者:台中蓮社 簡金武先生
壹.研究的目的
- Oct 30 Thu 2008 20:32
八識得名 作者:台中蓮社淨常
上期說到我們的心理活動,雖然十分複雜,然而最顯著的有八種,所謂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及阿賴耶識。我們研究唯識,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先要清楚這些名相之意義,以及了解安立這些名相的所以然,而後進一步研求唯識義理,方可勢如破竹,不會觸處生障。
那麼這八識的名稱,唯識學者是如何安立的?相宗綱要說:「前六從依得名,第七相應立號,第八功能受稱。」此義云何?今述如下:
- Oct 30 Thu 2008 20:30
心法名義略說 作者:台中蓮社淨常
在百法明門論一百個法當中,最先提到的就是心法。百法說心法是「一切最勝故」,亦即在一切有為法中,以心法最為殊勝!何以呢?因為佛法告訴我們:一切眾生造善、作惡是這個心,六道輪迴也是這個心,乃至成佛作祖更是這個心!我們常說:學佛的目的,在於了脫生死,離苦得樂,或者說在於破迷啟悟,斷惑證真。說得固然是不錯,但是一個行者真正要達到這個崇高目標之前,最重要的前提,便是如何將我們的心改善、淨化,使之得到最極清淨光明的地步,這是一個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問題。佛言:心淨則國土淨,心穢則國土穢。又說:心雜染故,有情雜染:心清淨故,有情清淨。由此可見得「心」是一切諸法的中心,世間一切法,都是依著心在左右與指揮!因此,我們學佛而忽視了心法這個問題。那麼,一切的作為與努力,皆屬枉然!今天我們研究百法,對於心法,自然不可不給予特別的重視!
百法說:「心法略有八種: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末那識、八阿賴耶識。」為何說此八種為「略」呢?蕅祖直解說:「心性離過絕非,尚不可名之為一,云何有八?若論相用,浩然無涯,今就有情分中,相用最顯著者,略有八種」。由上述可知:所謂八識,乃是就心性之相,用上說的,並非在本體上說話。既是就相、用來說,則心性之相用,可謂無量無邊,何止八種?今百法說心法有八種,乃是就有情眾生之心理現象與作用中最顯著的來說,此點不可不知。
- Oct 30 Thu 2008 19:10
百法要旨 作者:台中蓮社淨常
- Oct 30 Thu 2008 03:05
唯識宗之傳承 作者:台中蓮社淨常
唯識宗之傳承 作者:淨常
- Oct 30 Thu 2008 03:00
唯識三量 作者:台中蓮社淨常
在我國古書上,有這麼一段記載:從前有某甲這個人,以砍柴維生。一天上山砍柴,不小心把斧頭丟了,到處都找不到,其鄰居有一小孩,一看到某甲,就有些膽怯,畏畏縮縮,於是某甲就懷疑是這個小孩偷的。某甲既存有這樣的心理,所以一看這個小孩一舉一動都是小偷模樣,就是不看小孩時,某甲也一肚子是這小孩鬼鬼祟祟的影子!後來有一天,某甲又到山上去,竟然在山上找到了斧頭,一時心中迷惑解開,回來再看到那位怯怯生生的小孩,事情卻也奇怪,這小孩已不再是小偷的模樣了!這不是某甲心理在作怪嗎?外境不是隨著心理在轉變嗎?從這個故事顯示出: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像這種錯誤的認識,實在不勝枚舉。由於我們無始以來妄情執著的作祟,貪瞋痴等煩惱的驅使,經常使得我們是非不辨、善惡不分、邪正錯亂、黑白顛倒!致使我們糊裏糊塗的造了許多罪業,掉進痛苦的深淵,永遠不能自拔!因此,我們平素以心對境,在起心動念之際,應回光返照,詳予審察:我這一念心是正確的思慮呢?還是錯謬的認知呢?若是正確的心理,則可以讓它繼續發展,反之,錯謬的認知,則應立刻給予遏止。佛法要旨所謂「自淨其意」,即是從增益善良、正確的心理,撲滅罪惡、錯謬的心理做起。
唯識學對於我們心理活動的說明,十分詳盡。唯識學以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認識外境時,心理活動的相狀有三種差別,即所謂「三量」:現量、比量、非量。量,就是量度、計慮的意思。譬如:以尺量布,就可以計算出布的長短,此即稱之為「量」。同理,我們以心量境,即可分辨境的黑、白、斜、正等等,此亦稱之為
- Oct 30 Thu 2008 02:53
唯識三境 作者:台中蓮社淨常
唯識義理,雖然無量無邊,但總括來說,不出境、行、果三個階段而已,所謂:明唯識境,修唯識行,證唯識果是也。就是說:我們研究唯識學,先要認清境界。其次才能習聞思修三慧,最後才能永滅諸障,證得菩提涅槃之果。有謂:修行如行路,若能認識環境,走上正路,則成佛路途雖遠,只要步步踏實,終有成就之期。反之,若不認識環境,誤入歧途,則只有隨波隨流,永遠在生死海中浮沉而已。因此,修學佛法,境界不可不知。
唯識論言:能了別境界之心識有八,稱之為八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及阿賴耶識。任何一種心識之生起,必有境界為彼所依,所謂:「識依彼起,復了別彼。」然則識之境界,為如何耶?若約各個識而言,彼等所緣之境界,當然很多,然就境界之自體是假抑是實則有:性境、帶質境、獨影境三種。茲分別介紹於後:
- Oct 30 Thu 2008 02:52
唯識名義 作者:台中蓮社淨常
- Oct 30 Thu 2008 02:47
唯識簡介(十九) 作者:台中蓮社淨常
- Oct 30 Thu 2008 02:41
唯識簡介(十八) 作者:台中蓮社淨常
五重唯識觀
- Oct 30 Thu 2008 01:09
唯識簡介(十七) 作者:台中蓮社淨常
唯識修觀—三性觀法
- Oct 30 Thu 2008 00:55
唯識簡介─三量(十六) 作者:台中蓮社淨常
前幾期在討論諸識四分時,曾說第一相分,唯是所緣,後三分皆是能緣所攝,其中第二見分,但緣第一相分;第三自證分,能緣第二見分及第四證自證分;第四證自證分,唯緣第三自證分。現在要更進一步討論:當諸識後三分緣慮之時,是正確抑是錯謬?若是正思維,當然要讓它繼續發展!反之,若是錯謬知見,則應立刻遏止它!吾人研究唯識學之方法,即是從日常生活,起心動念中,如何增加善良,正確的心理,以及降伏罪惡,錯謬的心理做起!這樣才算是個善學唯識者!否則名相自名相,道理自道理,與自家身心性命毫無關係,縱然熟讀三藏教典,而且舌燦蓮花,也如同說食數寶,徒然浪費時間而已!
唯識學在研究吾人心理活動之正確或錯謬方面,有所謂「三量」的說法,三量即現量、比量與非量。量,就是思慮、度量的意思,譬如以尺量布,即可得其長短,名之為「量」;同理,以心量境,即可分辨其黑白邪正,因此亦稱為「量」。在三量之中,現量和比量都是正確之度量,而非量則是錯謬之度量。唯識學又說:在八識中,前五識和第八識都是現量,第六識通三量,第七識唯是非量。約如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