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症狀
葉片染病
初在葉片正面或背面出現針尖大小淡黃色病斑,後擴大為淡紅色突起斑,表皮破裂露出紅褐色粉末狀物,即病菌夏孢子。下部葉片先發病,漸向上擴展。葉上密生夏
孢子堆後,很快變黃乾枯,似火燒狀。葉柄、托葉、莖、果柄和果殼染病 夏孢子堆與葉上相似,橢圓形,但果殼上數量較少。 |
|
|
病原 Puccinia arachidis Speg.稱落花生柄鏽菌,屬擔子菌亞門真菌。我國花生上未見冬孢子。夏孢子近圓形,大小22-34×22-27(μm),橙黃色,表面具小刺,孢子中軸兩側各有一發芽孔。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該病在廣東、海南等四季種植花生地區輾轉為害,在自生苗上越冬,翌春為害春花生。北方花生鏽病初侵染來源尚不清楚。夏孢子借風雨形成再侵染。夏孢子萌發溫度11-33℃,最適25-28℃,20-30℃病害潛育期6-15天。春花生早播病輕,秋花生早播則病重。 |
施氮過多,密度大,通風透光不良,排水條件差,發病重。水田花生較旱田病重。高溫、高濕、溫差大利於病害蔓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