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果莢黑斑病研究之回顧與展望

鄭安秀 陳紹崇 葉忠川

摘  要

鄭安秀、陳紹崇、葉忠川.1997.落花生果莢黑斑病研究之回顧與展望。台南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34:74~84。

落花生果莢黑斑病從何時開始在本省發生,沒有明確的記載可查。因為其病原菌有好幾種,因此可以推斷由來已久,只是 過去落花生以收穫乾莢果為主,而且本病發生不若目前嚴重,所以未被重視。直到十年前冷凍花生上市以後才浮出抬面,該病也因為本省過份依賴農藥與化學肥料之 生產模式,導致土壤中生態系不平衡而病害日益嚴重,且缺乏有效之防治方法可供農民使用。對本病害之生態及防治方法之研究,台南場自1986年開始前後共進 行約十年,其研究結果如下:造成本病之病原微生物主要有Fusarium solani、Rhizoctonia solani(AG-4)、Sclerotium rolfsii、Pythium myriotylum 及寄生性線蟲等。P. myriotylum及S. rolfsii多在粘質土壤而且排水不良時造成水浸狀腐爛型病徵,F. solani及R. solani則多在較乾燥之土壤造成點狀黑斑型病斑,砂質土壤中寄生性線蟲較多,其所造成之傷口有利於病菌之侵入。一般而言砂質土壤比粘質土壤發病輕微, 同一種土壤則含水量高者其發病較嚴重。花生田土壤之pH值與病害之發生並沒有相關性。前作物包括水稻、玉米、甘藷、根菜類、葉菜類或瓜果類與果莢黑斑病之 發生情形亦無相關性,唯與水稻輪作可降低土壤中線蟲之密度。處女地或多年未種花生及客新土之落花生田,其發病均低於15%以下,河床新生地發病率亦低。目 前推廣之栽培品種間,台南選九號之發病比台南十一號略輕,但兩種均屬感病型。至於配合育種所進行之抗病檢定工作,雖有一些較抗病品系,但表現不大穩定,亦 即在不同期作其表現常不一致,因此仍缺乏具良好抗性之品系,可供育種之利用。種植前施用土壤添加物或殺線蟲劑,然後於結莢初期分別灌注免賴得可濕性粉劑或 鋅錳滅達樂可濕性粉劑,其防治效果因地而異,此乃因不同試區其土壤微生物相不一樣所致,而且使用藥劑成本太高,無法推廣。土壤用溴化甲烷或蒸氣消毒,可有 效殺死病原菌,再種落花生,可以明顯降低病害之發生,但使用溴化甲烷危險性高,該藥也將禁用,加上成本太高,因此不可行。使用蒸氣全面消毒土壤,雖無危險 性,但實際上之可行性尚待評估。本場曾採行提早採收、輪作、施用尿素及深耕打破犁底層等各種耕作方式,但均未能有效且經濟的控制病害的發生。

關鍵詞:落花生果莢黑斑病、Fusarium solani, Rhizoctonia solani(AG-4), Sclerotium rolfsii, Pythium myriotylum、防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feexplor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