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章

有兩個原因要講這個課程:第一個原因,就是今天我們整個的世界,科學的發達同神秘主義、神秘的思想幾乎已經到達了並駕齊驅了。不單只是我們這個地區——台灣,全世界各地的文化學說的沒落,人們的好奇心,想追究物質世界之外的東西這個思想趨向,(也)越來越濃厚。因此各種宗教、各種修證的學識也越來越發達。比如像佛教來講,在世界上現在最流行的兩個宗派、兩個方法:一個是禪、禪宗,一個是密宗,尤其是近幾年以來,在我們這裡還不覺得啊,我們這裡很亂的密宗不談;在國外,像美國、歐美,對於這個所謂密宗的研究、愛好、趨向也越來越嚴重了。

那麼使人們對於真正求證佛法、佛法的正見——正知正見,以及一個人求生命超越、求生命自己怎麼樣能夠證得另一個超越這個物質思想世界的這個知見,也越來越分歧了。

那麼由於這個道理,我們看到佛法的正法實在是越來越衰落了。如果說今天不是末法時代,那無法使我們覺得這一句話是正確的,換句話說,是不正確的。怎麼說呢?實在是到了末法時代。正知正見幾乎完全沒落了。因此我們對於法相中觀學說的研究,不能夠不作一個重新的提倡、重新的整理。

過去有很多人注重唯識法相這一門的學問。譬如在這個世紀中間,所謂從楊仁山居士以後,乃至於他的弟子歐陽竟無先生,乃至於說由歐陽竟無先生之下的,跟他老師兩個相反、反對,後來變成冤家叛徒一樣的熊十力;再由熊十力先生之下,目前也許有人認為是熊十力先生的弟子,年紀都是相當大了,我們都不便說了。因為熊十力先生乃至於他的老師歐陽先生在我個人來講都是朋友輩、忘年之交,當然他年齡跟我們都差得很大,但是因為我對這個走的路多一點、經驗深一點,這些老前輩們我都很熟。那麼由這一類的、這一列系的唯識、中觀的學問,在過去已經發現問題太多,到現在來更加是混亂了,更加錯誤了。因此,唯識、中觀正見,我們是不能夠不重新討論。

但是我們討論這個法相唯識、中觀這兩門正見的學問,請諸位同學在座的乃至諸位先生、女士們特別注意,這是佛法裡頭的一個真智慧的法門,不是只作普通的佛法或者三皈五戒吃素拜拜就能夠了事的。這不能夠只作信仰方面來聽。真正摸到佛法的中心,絕對是要學問的,要思想、要智慧的。如果光作信仰,光這樣聽,是沒有用的。希望大家特別注意,必須要特別地注意!

所以大家只當成情緒化的信仰,或者聽經就有功德,這是我所反對的——聽經不一定有功德,也許你聽了迷信加重了。沒有正知正見,同時,等於不帶耳朵來聽,沒有用;帶了耳朵,沒有帶腦筋,沒有用;帶了後腦,沒有前腦,也沒有用——後腦管記憶,前腦管思想。

所以這個課程,在我個人今天為什麼要開這樣一個吃力不討好的課程?在我個人的觀念,的確是基於一種悲天憫人,覺得這個人類的思想太混亂,尤其佛教的正法太凋零、太沒落了,因此,不得不講。

實際上在我個人講這個課也很痛苦,很吃力的。比如像我現在晝夜給講課的時間差不多佔了大部分,一個禮拜,都沒有時間,加上許多事務性,也就是可以說自己沒有一點時間可以休息了。

那麼尤其這個份量非常重的課,是希望大家聽了,以自己的修證真能夠求證到一點成果來。如果作為普通學術的演講,我還不願意講。原因是什麼?那就等於浪費。

一個人講一門學問,對別人沒有利益的,對自己是光造成自己的講學上課的威望的,那是犯菩薩戒的,那是不該的。所以一種課程的說法講出來,是希望別人能夠得到利益的。因此我對這個課程看得非常嚴重。

過去曾經為這個(目的)我們在這裡自己開(講)過《瑜伽師地論》(的課)。當然《瑜伽師地論》的課程,要把它一百卷全部仔細研究完,而同自己修行、證果、證得菩提有準確路線的,恐怕照我們的研究的方法那麼精細、那麼的周到,恐怕要十年以上的課才講得完。

因此,《瑜伽師地論》我們去年為一般同學們開(講)短短的一點,只提到小乘證果的主要的法門。但是我看同學們接受的程度、接受的能力非常差。在一個人等於說拿出大量的黃金珠寶要佈施出來的時候,結果碰到一批鄉下老百姓,他黃金不知道是什麼東西,珠寶對他沒有用,這就喪失了那個價值,所以這個課程趕緊就又結束了。

這個講課在宗教的立場是「說法」,對象也很難——聽眾的對象也很難,並不是講課很難。當然有好的聽眾對象,像我們過去的經驗也發現,真是實在很難。所以我們現在再來實驗,試講這個課,希望諸位自己不要浪費這個時間,希望我們這次研究不是白費的。這是第一點,為這個正知正見而說明這個原因。

第二點我講這個課的動機,為了今天全世界的人類,文化也是到了末劫了。今後的世界,物質文明的發展、科學的再進步,勢必比現在比現在、比今天還要嚴重的,還要進步,還要發展。因為物質文明的發達,科技的進步,工商的發展,文化、人類的精神文明一落千丈,不但我們國內如此,全世界都是如此。乃至說我下面年紀輕的一代、學生輩,現在都當了國外的教授,他們已經感覺到一代不如一代。而發現每個國家每個地區都是非常需要的。例如在國外的各國我們很多年輕的中國人,在那裡稍懂了一點打坐,稍懂一點太極拳,稍稍懂一點亂七八糟的陰陽八卦,在國外現在都是大師了。那麼他們也知道自己不足以真正領導人、真正教化人,所以回到國內再向——我用商業的一個笑話(講)——我說回來進貨。這一類的情形越來越嚴重。

這樣有兩個看法:一個看法,我們知道中國文化前途是看漲,但是中國文化的前途看漲——中國文化包含了三大系統的儒釋道——我們佛法的正法是不是在世界文化的前途裡頭看漲呢?這我可不敢說了!問題不是佛法不好,佛法是絕對第一!只是我們研究佛法學佛法的人,不足以領導這個世界了。被世界所領導了,被社會所領導了。個個發願,本欲度眾生,事實變成反被眾生度了,這是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因這兩個因素的刺激,我們可以看到全世界學術、人類文化的思潮。在未來,現在是二十世紀的最後了,1981年到1999是最後了,馬上二十一世紀開始哦!我們如何迎接這個新的世紀的思潮,使科學文明、科學的思想如何歸到哲學的路線?因為哲學是天然地給一切科學作結論。

那麼哲學的最後必須要走入形而上學。形而上學的最高處,全世界學術文化,據我所知,除了正知正見的佛法以外,更無第二法門。也許我所知的不對,但是在我今天的立場,告訴諸位,據我所知是如此!

可是我們自己站在正統佛法的立場,把佛法真正的正知正見,如何弘揚到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中心去,如何告訴世界人類的人們:人,活著,全體應該如何走我們人生平安、安定、和諧的路線;死後或者是現生我們怎麼樣可以證到與天人合一,超越天人,證得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形而上道的佛地境界。因此向你們—— 諸位大學畢業或者是研究所拿到碩士甚至拿到博士的——(介紹)這個路線,是為了使你們有非常遠大的前途。可是沒有這個本錢呢?一樣的沒有前途。

今天這些個學位只是專家的一個代號,不是一個通才、更不是一個通達學問的一個名稱。所以自己假設被目前教育制度的學位困住了,那是很可憐的一個愚痴人。那麼今天的學位對整個人類世界的學問來講,(只是)滄海之一粟、九牛之一毛的知識,不值一提!

又如我們在座的同學,我們平常有接觸的,你們學各種的專長的,拿到學位也很多,為什麼我們一討論的時候,我一問到你哪一方面你就不知道了?其原因為什麼呢?因為你沒有根本智慧。

所以佛法有個東西叫根本智,這就是「道」。得了根本智的人,無師而自通,而且一通而百通,這就是佛法的正知正見道。

所以我們今天開始開這個課程,為了大家配合現代的科學的思想,為了開創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流,乃至使東方文化的真正的精神要建立起來,弘揚出去,必須要大家瞭解這一面的學問,而且不允許一般隨便講唯識自己沒有深入的、錯誤的觀念摻進來。

這是兩個動機,需要講這個法相唯識、中觀的道理。現在因為我有這兩個動機,所以開這樣嚴重的課。

在我這幾天跟在座的幾位同學、老同學談,我說一邊我想開這個課,一邊(覺得)很沒有意思!我說不知道大家聽受的能力,大家真地研究的能力到什麼程度是個問題。根據我個人的講課的經驗,也許我這個是偏見,我每次都覺得是白費的,所以自己對自己很難過。

現在我把這兩點的動機給大家講完了,我們現在回轉來,講佛法的修證(與)真正佛法的正法的衰落,為什麼今天我們不能不承認在開始到末法的時候?因為佛法的中心、佛教的中心就是修持、證果、證道,可是我們現在真正從事修持、從事證道的人多不多呢?不少!證得沒有?很少!為什麼?因為缺乏了正知正見。大部分所走的是偏差的路線。所謂偏差的路線,(是)我們用現在的名詞;用古代的來講這就是學的邪魔外道,佛法的正知正見沒有;所以證果的人自然就很少。那麼何以沒有(證果、)證果的少呢?——理不通。

尤其從現在開始,乃至說我們在現代的教育的普及之下,科學文明發展使思想的傳播更快速,以及物質文明發達、科技的進步幫助我們瞭解形而上道的許多的方便,應該求道證果比古人要快,不會是慢的。我們不要輕易看不起科學文明,科學文明發展的確幫助了修持上許多的方便。可是因為今天世上的人沒有真正的修持的正知正見,盲目地輕視了科學,也不曉得如何利用(科學,不曉得)科學對修持有那麼大的幫助,就因為自己理不透、知見不夠。

現在我們轉來講到法相中觀對佛法正法的發展,有個歷史需要知道,好像我看大家研究佛學的人,真正瞭解這一方面的,不太多。也有許多佛學概論的著作,也有許多印度哲學的著作,但是畢竟的,外行的多,內行的少。所謂內行,學得(一點皮毛),寫佛學概論,寫印度思想史概論,(但由於)自己沒有證果,沒有修證,碰到真正證的地方就不懂。

我們曉得釋迦牟尼佛的一生,大家如果研究佛的傳記,我常常說一般人寫佛教史佛教概論都寫些不相干的事——什麼釋迦牟尼佛十九歲了,今天出東門、明天出南門、後天出西門,出了四門看了人家死、看了人家生病他就感覺到:哎呀,生老病死苦!——這個講得這個青年人好糊塗哦!十九歲了,生老病死隨便提一句都懂嘛!他還非要到外面看了,看了肚子漲了、生孩子了,才曉得是苦,有那麼笨嗎?把佛描寫得好笨!

是,一些古代經典上是那麼說的。相距三百年(後),尤其在印度教育普及,那是說明人家故事的時候說佛曆史是那麼說啊!

你研究佛的傳記,在他十六歲以前,一切世間的學問,文的武的都是啊,沒得老師、全國沒有一個老師可以教他了,他反是……[斷錄]一個大象可以甩到城外去,那個武功練得多高啊!知識到了多高的程度——結果十九歲還不懂事,看到棺材還問:這是干什麼的?「這是抬死人。」還問人家人為什麼會死啊?經人告訴說人生了就會死,自己才曉得「哦,那真沒有意思」——你說這個釋迦牟尼佛給他們描寫得多笨!一般佛教史、佛學概論硬都是這樣呆板地(寫)。

站在中國文化就是說,他的幼年少年時早就瞭解了,生老病死人生四大過程都有所考慮。(結果把)這些不相干的事拚命寫。

相干的,是因為他覺得即使到了當了帝王,使這個世界太平了,(但是)根據歷史的經驗,一個太平的日子不會超過三十年。你看人類的歷史,沒有說十幾年沒有戰爭的,沒有說十幾年不出變亂的。雖然不出大的,小的(不斷),東區冒火、西區冒煙。所以他想自己即使做了統治世界的帝王,(也)不足以為人類求得永遠的永恆的福祉,不足以解決世界人類永恆安樂和祥,也更不足以解決人生生老病死的問題。因此他走出世的路子,他是追求這個!為了追求這個,釋迦牟尼佛從十九歲出家,他遍學了印度所有的外道,都學完了,所以邪門諸道他樣樣都學。

我們要注意他,在家(的時候),他由幼年一直到少年,世間一切學問(都)成就了,第一流的數學家教他數學的時候最後(都)答覆不出來他的問題。所有的學問都成就了。所謂婆羅門教的四典,婆羅門教的聖經哲學,他(也)研究完了,各種各樣的修持的方法,然後自己經過十二年苦修實證。學了各種外道以後,他並不是像我們大家哦,譬如傳記上說他修「無想定」三年,他修成了。無想定,坐在那裡打坐在那裡什麼思想都沒有,腦筋停擺——他修成功了,三年。

無想定,你們注意啊,打坐修定,如果以為「什麼思想都沒有」就叫做「定」,是個大外道修法——無想定。但是雖然是大外道的修法,我們試試看,做得到嗎?你坐在那裡把腦子完全停止了思想,做得到做不到?做不到。你沒有實驗過,而且你也做不到。釋迦牟尼佛是做到了、修到了。所以經典下面四個字就是:「知非即舍」,他認為這個不是道,拋掉了。

這是什麼道理呢?就是同我們現在講的課有關的——因為你做到無想,是意識的境界、唯心的力量。第六意識加強了控制自己的思想的力量,第六意識加強了把自己進入到無記的狀況。還是第六意識的境界。

所以有許多人因此研究錯誤的禪宗思想——六祖所講的「不思善,不思惡,那(哪)個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一般人看六祖壇經看錯了,認為不思善不思惡就是禪——那是死人!那是屬於無記、無想。

六祖當時接引惠明不是這樣講的,你們翻開《六祖壇經》看,六祖壇經是當時白話的記錄,六祖叫慧明:你現在起,不思善——不要想好的;不思惡——不要想壞的。好事不想、壞事不想,你把腦子清理掃蕩乾淨一點。掃蕩完了,好了,那(哪)個是你的本來面目?「那(哪)個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這句話是問號。唐宋人說的「那個」,就是說「你這樣,你的本來面目在(哪裡)?」應該拿閩南語講,我的閩南語不標準。「你(的本來面目)在哪裡?」——是問他的。可是後世人看六祖壇經呢?說:哎喲!不思善不思惡,六祖就說「那一個就是你的本來面目!」——完了!統統錯了!這一錯,把外婆家裡都錯到底了,完全一路錯下去,把開天闢地的老祖母那裡的本錢、那裡的思想根源統統搞錯了!

所以,我們曉得無想定它的意思,因此佛「知非即舍」,他實驗過了,把它拋掉了,另外又去學——一切外道學完了他還學這些,做實驗,去學——「非想非非想處定」。非想非非想定——你說這個是什麼想?非想,就是不是思想;非非想,不是(不)思想的那個想。你說這是什麼想?黃魚鯗、白魚鯗?這是什麼東西?非想,非非想,不是不在想。還在想不在想呢?你想想看!我們大家光讀佛經看佛經都看過去了。非想非非想,非想是個名詞,不是思想,中間這個「非」是動詞——不是;非想——不是不是思想。那麼換句話說就是思想,可是又不是思想。這是個什麼境界?你們去研究過沒有?

這是一種功夫,一種定的境界,最高的目標達到這樣。到達了非想非非想定的境界,那已經到達了欲界天、色界天以上的無色界天人的境界。拿現在的觀念說:不是物質的,不是生理的,也不是精神的。那麼現代人很會造些名詞——「超」,什麼超生理、超冥想、超直覺,反正給它來個超字就是了。「超」字將來用得不願意用了、討厭了,再來個「超超直覺」。

這是個什麼東西?可是他也去修了三年。修到了,「知非即舍」,拋掉了。他知道這個是錯了,這不是道。因此走了,所以後來又雪山苦行六年。

苦行裡頭就很多了,凡是我們今天你認為不吃飯、餓飯、拜佛、夜裡不睡覺啊、不倒褡哪,這一切一切都在苦行裡面,他都去實習了。最後六年下來(共)十二年,苦行非道!走掉了。但是要加一句,苦行雖然非道,可是苦行是助道品。換句話說你證得菩提以後,不但苦行是助道品,無想定、非想非非想定都是助道品。沒有證得菩提以前,你縱然學得大乘知見,還(仍然)是外道思想,有這樣嚴重。因此唯識中觀不能不瞭解。

可是,釋迦牟尼佛過世以後,他的弟子們在(他過世後)三五百年(之內)出家弟子、在家的弟子證果的還有;再過四五百年以後就很難。可是那個時候,我們曉得,唯識的道理,只有大乘經典一提。(但是)我們要想修持,尤其你們諸位出家的同學,舍利子所著的、佛的大弟子舍利弗所著的《阿毗達摩論》不能不研究。要想修禪定證果,《阿毗達摩論》不能不研究。可是我講出這個經典的名字,恐怕許多同學是聽成「阿鼻達摩」了——摸摸鼻子不知道,那真是阿鼻達摩了。那是舍利子著作的,舍利弗著作的聽佛所講的筆記,如何修持、如何解答。另外譬如大目連尊者——神通第一——(他的)《阿毗達摩蘊諸論》不能不看。《阿毗達摩蘊諸論》,目連尊者所著的,不能不看。所以你看我們佛教佛法(多少的寶藏)!而這些經典,我們今天現代的青年僧,現在的法師僧、僧眾們幾個去摸啊?幾個去看啊?甚至我們提到這種經典的名字都是茫然(不知),尤其你們在座的高級班的同學更要留意。那麼講修行,唯識法相、中觀正見同這些所謂小乘證道、證果的經典有關聯沒有?絕對地關聯,基礎就在那些地方。

講唯識中觀,我們曉得小乘的經典(沒有提到這些),不是說舍利弗、目連尊者反對大乘,不要搞錯了。他們當時只講小乘修證、證果的重要,大乘的道理沒有加以新的發揮,所以他們的弟子們對於大乘的經典是否認的。所以講我們現在南傳佛教,緬甸泰國南洋的所有巴利文系統的佛教根本不承認大乘佛學的思想,絕對不承認,認為是假的。那麼他們自己巴利文南傳佛教所保有的這些小乘經典,絕對靠得住嗎?又是大問題。

所以我們曉得佛法在(於)修證,在佛過世以後三四百年之間,除了禪宗單傳一脈,一代只傳一個人,正統只傳一個人,其他雖然說了證果了也不能傳正統的。單傳一脈維繫這個文化的命脈之外,就靠這些大乘菩薩的修證,同時也是禪宗的住持。所以五百年後馬鳴菩薩出來著作了《大乘起信論》。這《大乘起信論》是唯識宗五經十三論必定要研究的東西,也是淨土宗三經五經一論的最重要的一論。那麼有馬鳴菩薩出來親證,大乘的思想(於是)興起。興起以後,所謂唯識中觀、真如自性、妄想真如這個道理建立。可是這個時候佛教佛法的修持,已經走入了另外一個方向了。印度固有文化的婆羅門教、瑜伽術等等風起雲湧,使一般學佛的佛弟子尤其[似有斷錄]不及他們,因此佛法的威勢慢慢地受影響。

所以,馬鳴菩薩以後——馬鳴菩薩是禪宗第十一代祖師——隨之第十四代祖師龍樹菩薩出來,建立了密宗。密宗這個系統就是容納了印度當時古今中外一切修持的方法,乃至包括正道邪道都把它堆到一個爐子裡燉了一下。這是建成般若中觀的這個法門、方法,樹立在這裡,所有的密宗經過龍樹菩薩的整理,那麼密宗變成正統的佛法,使佛教重新博大精深起來,而且擴大。

不過,龍樹菩薩以後不到兩三百年,大乘的佛法還是抗不住時代的趨勢。所以在修持的方法上,外道的修持方法超越了佛法正統的東西。所以我們要注意,大家上早晚課的時候,無量法門誓願學,因為要負責挑起如來正法,而(想)要弘揚如來正法的人,(你)一切世間法的學問、一切魔道外道的三教九流不會,那你弘揚的方便就沒有。我們看這些佛以及大菩薩、諸位祖師,他這一切都通達。所以到了龍樹菩薩以後又衰落了。

那麼,所謂彌勒菩薩這一系統——法系,世親無著菩薩出來整頓這個佛法,建立中觀、建立唯識的法門。所以無著菩薩聽彌勒菩薩的教化記錄下來,(成為)《瑜伽師地論》。可是這門學問在印度當時弘開也很難,因為佛教漸漸在衰落。再過四五百年以後碰到我們自己中國一位青年法師——玄奘法師——唐三藏法師,到印度留學。

那麼唯識中觀,彌勒菩薩這個系統——唯識法相到了一位學者居士——勝軍居士手裡,去親傳《瑜伽師地論》傳給玄奘法師。那麼龍樹菩薩的中觀正見呢,由戒賢律師——一位老和尚,活了一百二十歲,自己快要死了,夜裡夢到文殊菩薩託夢要他慢一點,儘量拖拖。因為印度的法緣完了,他說正有震旦,就是China,東方中國有一位傳佛的慧命的年輕和尚要來,你要把這個法門傳完了你才能夠死。他聽文殊菩薩的警告,所以一百二十多歲修定硬拖住,玄奘法師一到他高興得眼淚都掉下來,說我責任可以交出了。在這個時候所以玄奘法師集中了這些回到中國。這已經距離釋迦牟尼佛一千四五百年的時代,但是在中國的佛教正是開花、鼎盛的時候,黃金的時代,就是唐代的唐太宗這個時代。我們先休息一下,大家鬆鬆腿。

現在我們關於這個課程的研究,再次採用固定的課本就是《楞伽經》與《成唯識論》。為什麼這樣的用這兩本經典來研究呢?第一,也是針對現在世界各地所流行兩個東西——禪宗與密宗的道理(而)來。現在很少有真密宗,很少有真的密宗。假定有真的密宗,沒有不通唯識的教理(的)。你們大家充滿了神秘的思想,這也是密宗那也是密宗,現在密宗特別多。反正我不跟你講,我要騙你一下我這個是密宗,嘿,就變成這樣了(註:老師可能此時做了個動作)——笑話了。一個真正修密宗的人沒有不通唯識教理的。就是說,《瑜伽師地論》一百卷如果沒有通,沒有辦法學密宗。華嚴經一百卷同法相中觀的理論、這個理論配合不起來,你沒有辦法學密宗,那換句話說你學的就是外道,這我可以大膽地負責地說這個話。

此外你說你是學禪、禪宗,(如果)唯識中觀《瑜伽師地論》一百卷沒有通,楞伽、法華經等等沒有通,你不要隨便談禪宗。我們知道禪宗的初祖達摩祖師到中國來傳禪宗的時候,他是以《楞伽經》印心哪!《楞伽經》就是唯識宗的五經中重點的經典,第一部經。所以研究法相唯識不能不通《楞伽經》,換句話說研究密宗不能不通《楞伽經》,那麼研究唯識的人更不能不通《楞伽經》了。因為現在我們這裡有現成的印的《楞伽經》,又加上我自己曾經簡單明了地用白話把它翻譯了一下,前面又放上玄奘法師的八字律《八識規矩頌》,也使你們看起來方便,研究起來方便。

第二點,我們曉得《成唯識論》是玄奘法師綜合揉攏了——揉,就像做湯圓,麵粉白糖這樣,桂花啦,什麼芝麻啦,和在一起那麼搓攏來一個東西——把世親菩薩以下,月稱、護法、印度的歷代的大師的唯識的**(註:似是「理論」兩字)跟它高深的思想,都把它糅合成為一起了,所以玄奘法師著了《成唯識論》。

那麼你這兩個瞭解了以後,你們以自修求證的,應該對於修持之路認識得很清楚了。那麼你去修禪也好,修淨土唸佛也好,還是學密也好,知見希望不會錯了。至少朝這條路上走,前面指示燈的亮燈方向是準確的。至於能不能走到那個目標目的地,那就看個人自己的努力,至少向目的地這條路上走,前面指示燈的亮燈不是暗的,頭腦是清楚的。這樣縱然這樣這一生不證果,至少在佛法知見上種下很清楚的種子,他生來世再出世間做人,一聞正法,一聞千悟,不至於迷失了。

因此,我對這一次的重新叫你們研究這個唯識法相中觀正見,是好多種非常沉重的心情加攏來,希望你們諸位在這一方面努力地用功,不要敷衍自己。你們覺得敷衍了師長,實際上是自欺的事,都敷衍了自己,欺騙了自己。

那麼上一次我提到過,解說講唯識中觀以前,我問你們諸位讀過研究院的同學們有沒有上過《八識規矩頌》的課,你們有幾位勉強地舉手,好像上過了。我們這裡是研究佛法,千萬要打破什麼面子啊人情啊那個妄想,不要管。哪幾位是上次舉手的啊?好像現在都溜下四樓去聽擴音器了。哦都在那兒!你還背得來嗎法承師?你們幾位?背得來是不是上來先講一下?你要曉得,你不要認為老師在整我,你錯了!就是要你在大眾前面——,你講對了非常大的歡喜,講錯了是應該——因為你在當學生。「如果我都對了還來做學生呀?!」對不對?這個是當然的,沒有關係。這是你最好的一個測驗自己的機會,看能記得到多少。甚至於你照這個本子來講,好不好?我跟你商量,不是命令,好不好?試試看!你到這裡來我跟你來分半座(眾笑),試試看!好不好?因為麥克風拿不過去嘛。有沒有拿得的?可以移動的?(註:下面有人答「沒有」)沒有?那你就來吧,來試試看!你(先)想啊!我們順便先提一下:

五識同依淨色根,九緣八七好相鄰,
合三離二觀塵世,愚者難分識與根。

這個就很好講嘛。(註:這時老師又對下面的那位同學說:試試看,因為你……好不好?啊!你素來膽子大,來來來!你素來很勇敢,快來,來講講看!但是不勉強你啊。好不好你來報告一下看?或者是別位同學?)

這個道理啊,我是希望你們今天講學問,你把唯識的道理學會了,在家居士們乃至在座法師們,瞭解了現代的心理學醫學的發展,你出去到世界上,決定保險你(成為)絕對吃香的一個大學者。現在國外非常需要,因為今天歐美各國覺得思想沒有人領導,痛苦在這裡。

唯心哲學的思想搞了幾千年,被馬克思的資本論、恩格斯馬克思唯物思想打,都沒有打垮,所以(唯物思想)吃癟了。現在世界戰爭還是兩個東西:唯心與唯物,思想的戰爭。可是現在唯物思想呢?因為歐美的經濟發展、工商業的發展,自然把唯物思想的看不起了;再加上科學發展下來,從愛因斯坦相對論以後一直到今天,唯物思想站不住了,沒有基礎了。但是你唯心思想也拿不出證據來啊!所以今天心、物兩個思想不足以領導人類文化,一個新的哲學文明產生不了。你說:「讓我來!我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我是唯識。」好!我聽你的,你來講!

非常需要!

可是你看今天世界上(的人),歐洲、美國有一個敢講不?站不出來啊!而人家非常需要。尤其在今天心理學的發展上極需要!

今天心理學的進步,幾乎同原子能的發展同樣進步得快。你看現在心理學已經用到治病的方面去,已經用到政治方面的領導指揮,心理學用到這個範圍去了;已經領導了工商業,打入它的中心去了。

但是心理學依我們看起來並不高明,不及唯識的周詳;可是你唯識學拿不出來,沒有人,站不出來,還在老套的那個外衣裡頭轉來轉去。它無比的財富、知識學問的財富,而埋藏在最古老的草堆裡頭。要特別注意!

所以現在我要求大家,從你們認為最普通的做起,玄奘法師《八識規矩頌》一定要把它背(誦下)來,就是希望你們背。《八識規矩頌》在我們的手邊拿著的《楞伽大義今釋》這本書「自敘」之後,在「自敘」之下有個單獨的一頁,這一頁《八識規矩頌》,這個整個的希望年輕同學要背。那麼其他的居士們曉得,這些男居士女居士、善男子善女人,諸位不在乎,你們自己肯用功更好,我更所希望。

在我們這裡,不管高年班的同學與碩研部的同學,千萬注意,不是為我讀書哦!

我們說要講八識,現在要(開始)解釋。奇怪啊,世界上有唯心、唯物的哲學,只有佛家來一個唯識;而且更奇怪,佛經上提出三個東西——(心、意、識。)你看禪宗祖師經常講,學禪叫你參話頭:「離心、意、識,參!」這個要了命,對不對?你們雖然沒有去過禪堂,沒有聽過祖師們說法,常常老前輩說:「參話頭怎麼參?離心、意、識,參!」

這個不是活見鬼嗎?!而且我心意識離得開了我還參個什麼呢?!那就不要參了撒!(註:四川口語)他還要你「參」。這就是禪宗的教育法──離心、意、識,參!

不過你要注意啊,你們看禪宗的語錄把五個字連起來了,「離心意識參」,連起來變一句了。祖師們禪師們在禪堂裡說法,那個威風大得很,眼睛一瞪,比那個古代大元帥大都督帶部下要出兵以前的境況、那個威風還要嚴,誰都不敢動一下,(好像)動一下就犯了軍法立刻就處死(似的)那樣大的威風,他叫你們:「離心、意、識----」不說話了,停留半天,然後來一句----「參!」走了!他自己下座走了。是這樣念的。

所以語錄真難讀啊!那麼現在你拿禪宗的語錄,一來一唸成「離心意識參」,那等於念「南無阿彌陀」,這有什麼關係啊?他是當時在那裡說法的時候:「你們不准妄想啊!離心、意、識——!不准動!」然後來個「——參!」自己走了,你去參去。是這個東西。

你說有一個人,假設我們同學,很調皮,學禪,(就講:)嗯,老師你千萬不要講這個話!你說離心意識參,我站起來就走!我離心意識了還需要參個什麼?那就罷參了,我不要參了!就是因為心意識離不開,所以受你的騙,只好在這裡參!我心意識都離開了以後一切大解脫,我還在這裡參個什麼?叫做「罷參」,不參了。不參、罷參,不是說不信佛法哦——大徹大悟了嘛!心意識都離開了,立地成佛,我還參,參個什麼?你來攙我(還)差不多,攙我慢慢走路了,我要做老太爺了,還是那個「攙」了!所以啊,你注意,現在為什麼講這個事?

好!那麼現在問題來了,心、意、識,這三個部分怎麼講?

現在我們曉得心,佛法講一切唯心,什麼是心?不是心臟,也不是腦神經,不是腦筋,更不是我們的思想。我們現在這個人,把他分開兩部分:一個知覺,一個感受。

知覺,譬如昨天一個朋友來講,講個現場的話,這次遠東航空公司失事。「唉!」他說他是站慘了!我說我也曉得你嘛,一個朋友,他的最好的朋友,大概你們有許多也都認識他——曹開階,七十多歲了,海軍的老長官,戰務局的局長也做過——死了。死了以後啊,他的大兒子也從美國回來,這個朋友也是他的把兄弟,也是老部下,也是海軍老同事。幾十個人的屍體擺在那裡,他說老師啊,這一回我是三天吶,就在那裡頭轉啊轉,他說憋的啊,那個味道熏得難受!那個氣味,人燒焦了,他說,哎呀,老師!過去聽你講白骨觀沒有什麼印象,我現在才曉得佛呀真聰明,怎麼教人修白骨觀。向這個裡頭一看,不是白骨啊,那個人燒的那個味道啊……不能講!可是老師你說怪了,可是每個人都變成羅漢了!我說,怎麼會每個人都變成羅漢呢?他說被燒的人的每個手都這樣(註:老師做個動作),像那個木雕的木羅漢一樣。你說什麼心理?你們學佛的(說說看),這是什麼道理?這一次一共燒了一百多具屍體都這樣。他說那真難看!再說人那個肉啊,烤乾了,烤了以後啊,他說你就看到纖維都穿了出來,露出一條一條像樹葉子幹了那個纖維,一片一片,啊,他那個腸子,哎呀!黃的呀,哎呀這個……不能看了!這個問題,你看,學佛的人,你們講修道、學唯識樣樣是問題,為什麼這個人燒了會這樣?你再到殯儀館去看燒,燒了一個人,好好躺在棺材裡,火一燒,燒了以後,坐起來了!大家講迷信 ——哦,他起來打坐了(眾笑)!

什麼道理呀?你們諸位同學都是高階層的,你說是什麼道理?我這個話告訴你們,注意哦!將來的時代出去當老師當法師尤其講佛法,這樣的每一個問題你都要能夠答覆得了,不是亂答覆的。這裡是學識問題。這個學識怎麼來呢?就要你心通哦!

他為什麼是這樣子的(師做動作)?那麼殯儀館燒的為什麼人又是坐起來而不是這樣(師做動作)?什麼道理呢?——心意識的關係。

人在急難的時候,飛機向下掉下來爆炸,人在急難的時候都想跳出來向上抓,就在這個時候剎那之間就燒死了。人在急難的時候都想那麼抓起來,但是很快就死掉,爆炸給火燒了,所以每個人變成羅漢(那個樣子),因為都想抓一個東西。

後來,他說怪了,老師啊,這一回我真服了氣了!他說翻了找了三天也找不出哪個屍體是他,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也分不開了。沒有辦法,每個都翻。那麼有人跟他建議說:這個東西沒有辦法,誰都認不得,最好把嘴唇拉開看牙齒來認。我這個朋友就講,我的天哪我的地呀!也沒有辦法,只好去掰這個牙齒。結果他說(後來)我們就叫:哎!曹大哥啊,我們很辛苦啊!你兒子也回來了,你顯個靈啊!你趕快顯個靈啊!顯個靈使我們找到你的屍體!我們就禱告,他兒子也禱告:爸爸你要顯個靈給我啊!我們分不出來哪個是你啊!

他講了以後——你想燒完了,人都烤焦了,那裡有血呢?而且過了三天了——嘿!結果他鼻子流血出來了。可是流了血還不算,這個鼻子流了一點血,這個血哪裡來的?都烤焦了嘛!而且已過了三天。

最後他說他(曹)流血了。

這一流血旁邊還有人講笑話:我們還沒注意呢,這一會兒看到了——哎?!這個流血了,怎會出一點血呢?奇怪啊!那麼旁邊就有個人講笑話、也是一起(來)的:嘿!曹局長說我們笨死了,他已經顯靈給我們看了,是我們這些笨蛋都不認得。那麼旁邊有人說:咦?那個流血的是不是啊?那他兒子又跟他禱告:爸爸你再顯一點靈給我看是不是你?——結果鼻血又出來了!這下斷定了,一定是!然後把衣服拉開看,噢,這個是!因為有一件汗衫,是件老汗衫,把這件汗衫撕開,然後取出一張名片,燒焦了,還有點印象。(所以)這個人就找著了。

他說:那才怪呢!他說真有這個事啊!真有靈啊!跟我講了很多。

現在我們講唯識,這個問題就來了。我現在問你,那個是唯識所變、唯心所造呢,還是唯物所生?提出一個問題——話頭。而且這個人在空中失事燒了,炸了,掉下來三天了。當然烤都烤乾了的,哪裡來的血?結果還有血會擠出來。這些都是問題。

這幾個人的頭腦都是不相信的,最後不相信也只好求,很誠懇地求,求了以後有這樣的事!

這些問題在唯識學裡頭、在《瑜伽師地論》裡頭都很切實地告訴你,所以對生來死去、生命的來源、生死的關係都講得很清楚。所以我們提到(這個故事),你們諸位想想看,這個作用是心意識哪一種的關係?不是心臟的關係,已經燒掉了,死掉了;更不是腦神經的關係。那麼這個心就包括心物一元,普通所謂講靈魂。

那麼,靈魂是心意識中的心呢,還是意或者識呢?這是問題來了。

那麼講識,什麼是識呢?在古文裡邊註解,只有一句話:分別的是識——分別心,有思想;不分別的是智,智慧的智——般若。我們有妄想分別這個就是識,唯識的識。不起分別妄想那個是智,就是般若、得道的智慧。但是這是明朝憨山大師講的話,「分別就是識,不分別是智」。那麼憨山大師講這個話,學理上,在唯識的範圍——你們注意啊,叫做什麼?他講的話叫「觀待道理」。(師指點板書:觀,觀想的觀。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待,對待的待。道理。)不是證成道理。(師指點板書:證果的證,成功的成,證果的證,啊,證成道理。)唯識要注意哦!唯識有些學問啊,是理論上邏輯的、哲學的。換句話說,止觀、觀待,智慧上要看清楚,分別得清楚的,一點不能含糊的。有一點含糊,你所證果、證的道就不對。

但是有些人可以證果了。觀待道理不清楚呢?證的果位就低,他不能證入大乘菩薩,證個小果位。他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二不知其三。

所以憨山大師講「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我們可以說,這兩句話在唯識學界常常引用,認為是了不起的名言。不然!不一定是了不起的名言。這只能屬於觀待道理的說法。證成道理的說法,還並不太承認這兩句。

好了,我們曉得《華嚴經》也經常提到心意識的問題,比如我們常常念的這四句話是《華嚴經》[斷錄]如果是現代人不瞭解的心意識的心。我承認你們現在前面都沒有茶,現在你們眼睛閉起來打坐,心裡想一杯茶,泡得好好的放在前面,想想看,想的出來嗎?想不出來,就不是一切唯心造。你造不出來嘛!你心想發財,偏偏蝕本。心想飛起來,偏偏爬不動。心想病好了,病偏偏加重。怎麼說一切唯心造?那麼說佛法的哲學是騙人的了?佛是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會騙人的!

那麼一切唯心造這個心是什麼心?這要搞清楚了,對不對?這個是實證問題啊!等於我當年年輕學佛,跟金陵大學一個心理系的系主任,叫李清源,老一輩人都知道。我們兩個談,那個時候他也研究。他就談——你說他反對佛學麼?不。他拚命在研究唯識,正在開始。後來他就(說)——證成道理他認為沒有辦法求證啊!他說我們現在講——當然他是老牌的美國留學生了,他跟我們談話在金陵大學裡面,他就把桌子一邊講一邊擦這樣子的,很實際,書啊什麼都拿開了,桌面上光光的 ——哎,請你理解的你是學禪的,你給我坐在旁邊打坐,想一個金的雞,黃金的雞,這個雞的屁股啊生個金蛋,一天給我生一個金蛋在這個桌子上。現在我桌子是空的,你無中——真空——可以生妙有,你給我一切唯心造,造一個出來!

大家都沒有法子!

好嘛!科學就是這樣求證啊!嘿,一切唯心造,造出來嘛!你說哎呀我現在想一個事情,想想很相信,所以我眼淚哭起來了,這也是一切唯心造。他說那是普通心理學作用啊,何必要你這個佛法呢!你說我痛的時候念起阿彌陀佛,開刀的時候不痛了,唸佛唸得專心,忘記了。他說那是精神統一了,忘記了時間的感受,心理學很容易解答嘛!他說何貴於你這個佛法呢?我們當年學佛法都是碰到這些都是要答案的,問題不是說信就好。

是,我要信哪!你信,你這個門關著有什麼東西,你打開給我看看好不好?我不進去,你給我開一點門縫了,我知道有東西我就信啊!你不能亂講啊!佛法是講求證的呀!假設求證不到,那同普通看小說一樣、武俠小說一樣:一道白光,呵,就飛到那個山頭去了,他的頭就掉下來。那我都會想,那有什麼用啊?!

所以這個心是什麼心?

剛才也提了,這兩天這個朋友找這個屍體(遇到的事),也是心意識的大問題啊!那麼他的那個問題你就可以解答了。他(曹先生)死了剛剛過三天,尤其是這個橫死的,他中陰身沒有離開;中陰身就具備了五通,尤其加上他兒子、朋友在旁邊,藉這個真誠的、藉這個心物的力量,他就可以發揮作用。如果他平常修養高一點,豈止屍體上可以流血,屍體上還可以起別的花樣。這是中陰的道理。

那麼這個問題啊,將來唯識學裡頭都有的。現在我們要回過頭來,這個心是個什麼心?意,我們曉得,現在我們思想的,現在所講的心臟的、腦筋在想,這個腦裡頭在想,知覺與感覺,這個統統是意識狀態。這不是心,這是意識作用,第六意識作用。乃至我們身體內外,這個兩手一舉,身體,人體曉得科學上這個光圈,這個所達到電感光圈範圍,包括腦子的思想,心理的感覺知覺,統統是意識的範圍,第六意識範圍。所以現在心理學講的下意識,不是第八阿賴耶識,是第六意識。

你們特別注意啊!不要把心理學現在講的下意識當成佛法的第八阿賴耶識,那你是錯到外婆家裡去了,大錯而特錯!我看有許多新的佛學文章就這麼寫。那真是——哎呀,恐怕有三副牙齒都笑掉了!這是完全不對的。這是第六意識範圍。

所謂心的範圍呢?——第八阿賴耶識範圍。這範圍是包括三界宇宙、心物一元的,形而上一體。最難研究的就是第八阿賴耶識了。但是我們這次研究,希望大家能夠好好地深入。尤其你們想打坐學佛做功夫的,你們想唸佛往生淨土的,這個理透了以後,必定往生。

這是心、意。

識,是個什麼呢?沒有辦法比了。我們只能作個什麼東西比呢?

大家都曉得大海,大海我們看到過沒有?明光法師你看過海沒有?沒有。我都沒有看過,你還看過?我年紀比你大。那學唯識就在這裡,「因明」。我們是看到海面上這個水。海是個什麼?是個抽象的名詞,這許多鹹水累積起來這個東西叫做「海」,海是個名稱,這是個名;這個名代表這麼一個相、一個現象。實際上我們說船走在上面,不過是在水的皮上走。叫它在海上走,在因明的觀念是錯了。在文學觀念是可以,對不對?你懂了吧?(師問下邊的同學:你是學科學的,應該懂了,對吧?)所以你說真的以邏輯研究來講,你看過海沒有?誰都沒有看過海。看過那麼大一個地方用水堆積起來,說,我們人為地假定它有一個名詞叫做海,是這麼個現象,這是個名相而已。

對海,好了,我們瞭解了這個名相。

這個海,我們看到海上有浪,對不對?看到浪上面有浪花有水泡,對不對?這個都有,啊。那你看到海動過沒有?這話你不敢答了,我可以代表你答,因為你沒有研究過海洋學。海水深部根本沒有動,只是上面表層的波浪在動。海水深處也沒有漲落。看到了,對不對?上面波浪在動。假設把這個波浪是當「意」,我們思想就是那個海水波浪的「意」。那麼海水上面的波浪上面的小浪花那個東西就叫做「識」。這是比方,在因明裡頭是「宗因喻」這個「喻」的作用。我現在這個說法,學因明、學邏輯的就曉得這是個比喻,因為沒有辦法把這個話說明,只好拿比喻來說明這樣叫做「識」。心意識(的識)。所以「唯心所造,唯識所生」啊!這個是識。

但是,你說我們曉得,唯心可以造成這個物質境界,所謂「境風吹識浪」,怎麼會造成這個境界呢?怎麼會造成物質?我們今天科學對我們有很多幫忙。你看一個海水的浪花,天然構成的,有一種石頭,你們看到過沒有?海邊的人都看到過。海水上面,海上的浪,第一重,這個我們比喻它是「意」;浪的上面有浪花,還有細的浪花,(這個比喻為「識」。)(卷一終,2007-04-11。)

(備註: 在文字處理方面的說明:空難的那一節的文字我按懷師所講的故事順序重新排了一下,這樣可讓人看得通順一些。第二,懷師介紹《八識規矩頌》在《楞伽大義今釋》中的位置,我給簡明了一下,而且查對了《楞伽大義今釋》,確是在「自敘」之後。

 

第02章

……「境風吹識浪」,能夠成就一切東西。所以我們的業力構成,生命的根源、生死的構成,把心意識這個道理非要徹底研究通不可。

比如我剛才叫這位同學出來講,前五識的「五識同依淨色根,九緣八七好相鄰。合三離二觀塵世,愚者難分識與根。」這個我們就要作實驗。

怎麼叫「合三離二」?我們的眼睛看東西,看見東西,照唯識來講九個因緣才能看見,缺一不可。有眼睛,有眼神經,有眼識,有光,再加上空間,要有距離──空間嘛,這樣才能看見,要有個空。這個空是有相的虛空──空間。如果這樣眼睛這樣(師做動作)沒得空間,眼睛就看不見。所以眼睛(看東西)要空。

耳朵只要八個因緣,因為它不需要光,但是耳朵要空間。那麼哪三樣要合攏來才能起唯識作用?呼吸,鼻子,鼻識要呼吸,進來給鼻子來碰到、合攏來。鼻子需要合攏來,它不需要光,不需要空間,所以這個鼻子只要七個因緣。嘴巴要吃東西知道味道,也只要七個因緣。身體的感覺(也只要七個因緣),因為它不需要光,不需要空間,有了空間反而沒有感覺了,必須挨攏來才有感覺。身體譬如說,我們陳教授坐在這裡,陳教授我說我錐你一下,因為我們兩個有距離有空間他不會感覺。必須要錐到身上才曉得感覺。

所謂「離二」,眼睛跟耳朵必須要空間的。鼻識,舌識(嘴巴)、身識要「合三」──這三樣要合攏來。「合三離二觀塵世」。你看世上的人們只曉得自己哎呀我會想我會感覺,愚笨,他不懂。「愚者難分識與根。」唯識這個識在哪裡?難道它是神經作用嗎?既不是神經又不是細胞又不是什麼,這個究竟是個什麼東西?

我們感覺神經啊反應、細胞在反應,這是根源。這六根六體上的根,不是識。識,它起作用是靠神經啊、細胞啊,是靠生理的機能啊,靠那個東西的後面有個東西,叫做「淨色根」。像是洪醫師,我們大醫師在這裡給你們上醫學的課。我從擴音器聽到洪醫師跟你們同學的論辯,再三告訴你「淨色根」是什麼東西。洪醫師上去告訴你們「淨色根」是什麼東西。這個「淨色根」。

「五識同依淨色根」。「淨色根」,俗話說神經的細胞也不是了。這微妙的很吶!「五識」要靠這個東西起作用,等講到這裡再討論。那麼今天我們還沒有進入正題。

首先跟大家講,我們這一次動機,為什麼要研究唯識法相與中觀?中觀又是一個問題。求證的、修證的功夫,唯識是唯識、中觀是中觀。換句話說唯識法相的學問是世親菩薩、無著菩薩、彌勒菩薩這個系統;中觀般若是龍樹菩薩這個系統。這兩個綜合起來才談修持、修證。

那麼因講了這個序論,說為什麼這次要研究這個,然後對於現代人類文化衰落,等於現在人,文化、整個的文化是個空白。我們怎麼樣對時代文化思想,挑起一個良心上的責任,如何自己來求證這個東西,尤其對於佛法的正知正見。那麼第三,我們才順便討論到研究的方法,要把《楞伽經》,還有這兩天我找我們那些管出版的同學趕印,趕快來印這個《成唯識論》單行本的原文,大概下個禮拜可以印出來。我們大概這一次的方向是走這個路線。

所以希望你們諸位把玄奘法師的《八識規矩頌》背來。前五識,它三首詩,這三個偈子。他把八識分為前五識、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四個部分,每一個部分他都有三首偈子,前面兩首偈子是講那個識的作用,後面一首是講怎麼樣修證到這個識境界變成證道的境界。

比如我們前面前五識的頌三。前五識,就是我們眼睛、耳朵、鼻子、身體等。這首偈子:

「變相觀空唯後得,果中猶自不詮真,圓明初發成無漏,三類分身息苦輪。」

請你們注意,大家修持,我們坐在這裡打坐,為什麼身體沒有辦法忘掉,丟不開?受這個肉體的限制。肉體的作用,前五識──眼、耳、鼻、舌、整個的身體,前五識。你要能夠修持到變相,色身都轉變了,整個把這個肉體能夠修持變成空了——「唯後得」,要得到後得智的。菩薩到八地以上才能轉。「果中猶自不詮真」,果位上的羅漢沒有辦法把身體變得了。但是這個身體不是另外的物質哦,心物是一元的哦。

可見果位羅漢轉了內在的意識以為「心」轉了,實際上肉身沒有轉啊!還是沒有轉了整個的身、心。是「果中猶自不詮真」啊!他對於真如道理還不知道。

如果是大菩薩的境界,初地菩薩到十地菩薩,立刻把肉身就轉了,前五識。「圓明初發成無漏」證得無漏果。

「三類分身」,然後這個肉體可以千百萬億化身出去,度眾生。「三類分身息苦輪」,可以化身在地獄、化身變畜生、化身變惡鬼,才能夠度一切眾生。「三類分身息苦輪」。每第三個偈子都是講那個識證果的境界,都告訴你了。

只是我們大家一般現在講唯識啊,因為學者講唯識不敢碰後面這個偈子啊!韓老師講,不要說沒有修定,連打坐都不會打,打坐兩條腿翹起來還可以頂住下巴的,他還敢講「果中猶自不詮真」啊?

所以唯識法相是(講)求證的,不是空洞地講理論,是佛法的中心。我們今天就到這。

重要的序論向諸位要討論,先報告,不過後來經過再三的考慮研究,我們這次要講唯識學的這個序論,在大家研究的這個熟悉、熟練的程度,好像很有困難。因此,我想放到中間或者放到後面我們來做討論。現在發現,我們同學們,甚至於外來諸位居士們關於八識、唯識的《八識規矩頌》還不清楚,還不深入。那麼,後來我們這一次的《成唯識論》的困難增加了很多。所以我們現在只好犧牲一兩次的時間,把這個《八識規矩頌》再要講一道,簡單地講一道。至於這裡的住院的同學們,《八識規矩頌》這一次講完了,希望(學得)非常仔細哦!不但將來口試隨時能夠答得出來,筆試都能夠默寫背得出來,不是為了學問,是為了自己修證的,有極需用的道理。

總之關於這個唯識方面,有兩個觀念要認清楚。佛學裡頭之所以有唯識這一門學問,這是佛過世以後八九百年之間,等於我們中國歷史的東晉時代、兩晉這個時間,整個的完成同昌明,再加上幾百年的修習研究,一千多年,就是中國歷史唐代的初期、初唐,唐太宗唐高宗這個時代,經過玄奘法師的細心的翻譯,把它構成了中國唯識宗的一個大系。這個也就是整個的佛法,顯教、密宗,甚至於說各宗各派,包括世間法必須要知道的一個學問。

尤其是現在,現在文化整個沒落了,甚至於說中外各個宗教哲學都在破產的狀況中。幾乎人統統被唯物的思想——儘管不懂唯物思想,因為科學的發展,工商業、科技的發達,人自然迷惑在唯物的這個環境中。少數各方面講精神玄學的,乃至精神科學的,如何脫離物質世界,而能夠找到人的生命的本來的,都在摸索,但是非常混亂。

所以不管在哪一方面,唯識的瞭解都非常重要。為此就有兩個道理:我們曉得要研究唯識,就要依據一個主要的論著,所謂《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這部書在佛學裡頭、佛經《論》部是很重要的。所以這個課程,一般講修持的同學,我希望都不要放過了。《瑜伽師地論》之中分十七地。瑜伽就是現在一般講巴利文的後代的梵文翻譯。在英文裡叫yoga。所以經常說一般人以為學這個動作啊,打坐啊,練身體這個就是yoga。Yoga的意思、瑜伽(qie2)的意思,那是身yoga,作這些動作啊、打坐的姿勢啊,這叫做身yoga,身體的身。還有唸咒語是聲yoga,修聲音的瑜伽。印度本身的心瑜伽——心yoga——沒有了,所謂心的瑜伽,真正的瑜伽,都到中國來了,就在佛學裡頭——這部《瑜伽師地論》。

講到這個說明,我們要注意的,瑜伽我們為什麼翻譯成「yoga」?在古代的梵文裡頭,這個一般人修持,拿中國話來講:修道的人。這個道不一定講道家的道、佛家的道或者哪一家的道,不管(它),這個道是個代名詞。在印度來講一般修出世的人,都叫做修yoga,瑜伽(jia1)。攏總叫修道就是瑜伽 (jia1)。那麼真正一個人,專門修道有功夫的,就叫「瑜伽(qie2)師」,不叫yoga,叫瑜伽師。實質上中文翻譯它的意思,那就不叫「瑜伽 (jia1)」了,叫「瑜伽(qie2)」,所以中國的佛經裡頭有「瑜伽(jia1)」「瑜伽(qie2)」兩種唸法。換句話說,「瑜伽(jia1)」就是yoga了。這是一個修道的總稱、統稱。一個是修持,有所成就的,那叫瑜伽(qie2)。瑜伽師,就是說在修持有所成就的人。由一個普通人修持而到成佛,尤其佛法,他把整個的佛法,由人到天;由人天之際,到達如何證小乘羅漢比如聲聞緣覺的果位,乃至大乘菩薩道的果位,如何成佛,他的著作裡頭分成了十七章的範圍。所以叫作「瑜伽師地」,一地一地就是一層一層,這個層次,這個「地」代表層次,所以是《瑜伽師地論》,一共有十七地。

那麼假設你學佛的觀念不要搞錯了,大乘菩薩分十地,為什麼《瑜伽師地論》分十七地?不是的。他這一部的著作裡頭就是分十七個步驟,說明了由一個人如何到達修持成佛,要成就這個階段分十七地。

那麼,所有唯識宗,《瑜伽師地論》是他基本的一部大論。把印度的佛學,由釋迦牟尼佛起,顯教、密宗各個宗派的修法的大原理以及方法統統攏裝在內了。所以真正要研究佛學必須要研究這一部書。它是真正的佛學大綱,也就是真正的佛學概論。

那麼,所有的唯識的道理是《瑜伽師地論》的前面,「五地」,最重要的說明,是唯識。前面「五地」,分成哪個「五地」呢?前面第一地第一章,就是「五識身相應地」。就是人的五官,五官這個作用──五識身相應地。「相應」就是yoga、瑜伽(qie2)的意思。怎麼樣子相應、互相感通感應,這個是第一地。

第二是意地,意識地,意地的在《瑜伽師地論》裡包括最多了。我們特別注意這句話。就是「意」,我們這個能夠思想的意,就包含了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就是第六意識地這個唯識所形成的,唯心唯識。

那麼後面三個地,「有尋有伺地」、「無尋有伺地」、「無尋無伺地」。這個「尋伺」的道理,這兩個字古代的翻譯(這個我們先報了,免得他等著寫黑板),還有「有餘依地」、「無餘依地」。「有餘依」就是說證得涅槃的,如何「有餘依」、「無餘依」。那麼這樣合起來,這幾地,它唯識討論的,這五種最重要。至於說中間,所講到「三摩呬多地」,如何真正得定,(不在黑板上寫了啊)。「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一般人打坐走錯了的,不是聖境,他以為是定。也有敘述,分析得很精詳。「有心地」,怎麼叫有心?「無心地」,禪宗經常說證到無心,怎麼樣是無心?說涅槃,「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的道理在哪裡?那麼《瑜伽師地論》一共十七地的一百卷,好像古今以來研究唯識,很少有人把一百卷的《瑜伽師地論》——不要說研究到滾瓜爛熟;把他好好看完的人就很少,幾乎看得你會不懂了。第一文字的關係,文字的翻譯特殊;第二太科學化了,邏輯的層次太嚴密了。

尤其我們中國人的頭腦不大喜歡搞邏輯,大致上是醬油跟醋倆差不多。所謂指頭一舉就開悟了,這個中國民族很歡迎;究竟悟了沒有悟不知道,反正當成悟了—— 「啊,這個很好!」所以那麼分析的精詳是不大歡迎的。不大歡迎的原因,第一,就是說這個民族缺乏了邏輯科學的頭腦,也就是劉教授前天也講得缺乏,我們大家慣性地,並不是我們沒有。沒有經過這個教育嚴格的訓練,數學的頭腦、科學頭腦太缺乏。第二呢,我們的天生有一點麻煩,所以很少有人研究完。但是你們要注意,真正講修持,尤其對現在這個時代、未來的時代,《瑜伽師地論》是更重要。

這個《瑜伽師地論》十七地一百卷同華嚴經一樣的多,比華嚴經還多,華嚴經只有八十捲。華嚴經的翻譯有兩種,一種叫六十捲的華嚴,先期的翻譯;後期翻譯完畢的叫八十捲的華嚴。可是《瑜伽師地論》是一百卷,講卷數本書更多。

那麼《瑜伽師地論》這一部書道理、重點在哪裡?講修持。「修持」名詞在唯識學叫做「證成道理」,我們上次提到過。不過這些名詞希望大家最記得「證成道理」。證明的「證」,成功的「成」,修證完成,這個道理——怎麼樣修道,能夠證到這個道。不是觀待道理,也連帶著觀待的道理。這都是唯識學的名詞。

什麼叫觀待道理?觀,就是觀察;待,就是相對的。換句話說,證成道理是功夫,觀待道理是思想。所以講唯識學有些是觀待道理,在邏輯上分別得非常清楚。但是要修持做起功夫來,這個觀待道理配合這個證成道理,事跟理兩個真合起來,那是非常難的,非常非常難!因此我們一般後世以來研究唯識學多半落在講觀待道理上,所以能夠把唯識學配合或者是唸佛或者是學密宗、學禪、學什麼,觀待同證成道理配合起來幾乎很少。

比如我們曉得有兩個東西,一個是學禪。禪,都曉得基本上達摩祖師吩咐的是依《楞伽經》為印心根本。《楞伽經》就是唯識宗的主要一部經,也是禪宗的主要一部經。換句話說,各宗各派都離不開的,這一部經。那麼,它重要的是在證成道理,修證完成。那麼,同時密宗呢?學密宗的人對於《瑜伽師地論》、楞伽、華嚴等等都非要徹底瞭解不可,不然密宗學起來很危險,多半學成外道,學成魔道。說學成外道是很客氣,學成魔道是很容易。

為這些道理,所以我們把玄奘法師的《八識規矩頌》一定先弄清楚,這是初步的,等於說學唯識學,它是小學一年級的課。玄奘法師因為唯識學,講唯識有那麼地困難,所以他翻譯了這些(經典)以後,以自己的心得、瞭解,再把唯識的大綱的綱要,簡要——不是詳細地——簡單的要領,歸納又歸納,所以他作了這個《八識規矩頌》。我們想,《八識規矩頌》大家現在手邊都有,就是這個《楞伽大義今釋》上面有的。《八識規矩頌》有個《貫珠解》,就是幾十年前一位研究唯識的居士范古農,稍加簡單明了地註解,他這個注得比較更簡單更要好。諸位假設沒有書的,在座有書的可以跟他換一個位置,幫忙一下,沒有書的找有書的旁邊去坐一下。

那麼玄奘法師的《八識規矩頌》,他把八個識分成四個部分。前五識、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四個部分。每一個部分給它作三首偈子,分三部分。

那麼我們曉得,第一要瞭解玄奘法師為什麼把八識分成四個部分來作偈子呢?這個就是學唯識首先要瞭解的。唯識學認為一個人、普通的人成佛,普通的人、凡夫的心,結果成佛,不像別的宗派說,把人——譬如說我們普通人都聽到禪宗是空的,或者說學佛是空的,空了就成佛,這個觀念很錯誤的。空了就成佛啊?是什麼人的見解?是我們一般人自己下的註解,不是佛說的註解。佛經上很少找到說「空了就是佛」,沒有這個話。這是一般人自己對佛學錯誤的見解相傳。況且你還空不了,沒有修空了的。

那麼怎麼樣能夠空?這個空這個問題,依邏輯來講,什麼叫做空?空有很多種啊。譬如說這個虛空也是空的。譬如講,我們現在拿唯物的思想來講,一個東西沒有了就是沒有了,沒有了就是空的。人死了,死了就死了,死了就沒有這個人。那麼這種這樣叫做空嗎?這個空在佛學叫做「斷見」,斷掉了,這個東西沒有就沒有了。所以空有很多種。拿般若經來講,空,一直連下來有十八個空。你說「空了就是佛」,哪一個空啊?拿我們來講,空間也是個空。理性觀念上對於這個東西沒有了也是個空。沒有了是絕對否定了。沒有這東西就是沒有。

那麼拿我們意識境界閉起眼睛來,覺得腦子不大思想,清清淨淨地、迷迷糊糊地,那個自己認為也是空——這是你意識境界,是你第六意識的現狀,並不能算是空。你如果認為這是空,你大錯而特錯了!如果這樣認為是空,打坐下去呢?越來腦子越白痴了,會糊塗了,將來什麼東西也不會想。所以依佛經(講)的果報,坐起來迷迷糊糊,什麼都沒有,也沒有什麼感受,坐在那裡,以為自己是空,坐久了,他生來世是變豬。變成頭腦沒有思想的東西。不要說他這種,假設一個人在(這樣的境界)——統統哦!以為我自己這樣空——坐久了,三年以後,你文字都不會寫了,什麼都想不起來,思想非常遲鈍。這不是空。這是意識停留在一個無記位,喪失了記憶力。你意識可以把自己喪失,造成喪失記憶力。所以偷懶的人、不肯用腦筋的人,往往智慧出不來。這個腦筋是越用越出來,它不用了以後,它慢慢就變成什麼智慧也沒有,一天就是這樣(師示)懶洋洋的,就會到這個程度。所以人到了自己整天腦子靈光出不來,慧力出不來,可以說前生你就是這一類的頑空境界坐慣了,所以腦子會笨,思想會混亂。我講腦子是借用的名詞哦。

所以佛法不承認這些亂講。「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所以後來又批駁。

所以唯識告訴你成佛是「轉識成智」,只有這一轉。是一個東西,把你轉過來就成佛。凡夫也是人,佛、聖人也是人,轉凡夫成聖人,只是這一轉。所以轉識成智,八識轉成四智,前五識轉成「成所作智」;在凡夫是識,在聖人得道叫做智,智就是般若,成所作智——前五識。第六識意識轉了,轉成「妙觀察智」;第七識我執的這個作用,轉成「平等性智」;第八阿賴耶識轉成「大圓鏡智」。這叫「四智」,轉八識為四智,這時凡夫成佛。轉識成智,這唯識的道理。所以成佛的了,不是功夫的了,是智慧的了。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的成就。智慧成就,是轉八識為四智,轉識成智。

所以玄奘法師以八識分成四智的四部分,每一部分寫三首偈子,他所以寫了《八識規矩頌》。頌就是佛教文學,非詩非詞,又像詩、又像詞,是印度的文學的韻味與中國文學詩詞的韻味的參合攏來一種變體,所以在佛經裡經常有頌、偈,這是印度文學、佛經文學與中國詩詞文學參合的變體的一種作品。

那麼八識轉四智呢,我們曉得順便提到禪宗裡頭,說六祖到底是開悟的人,六祖就講過,轉八識為四智,是——轉其名而不轉其實。還是這個東西,轉了,轉其「名」,這個理上轉了、名詞上轉了、現象上轉了,這個實際本質的還是這個東西——轉其名而不轉其「實」。是這個道理。

那麼,現在我們大概介紹一下,先把這個《八識規矩頌》瞭解一下。

第一首,「性境現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嗔痴。」所以有些同學我要你們背啊,你覺得很痛苦,背是很痛苦,不要說是你,我認為背書的記憶力比你們都高明,當年我要背這個的時候也很花時間。因為它不是詩詞,很拗口。但不論用什麼方法,你必須要把它背來。這個背呢,不像詩詞的背法,好的文章情感上背很容易就背來。這個東西,是理性上背,要分析地背,你就背來了。所以往往看到是四言八句,你也總想讀詩一樣的「月落烏啼霜滿天……」用感情去背,絕對背不來。

現在我們提到前五識這個偈子,看下面註解——「性境現量通三性」。我們先講這幾個名詞。我們先拿現量這個名詞來講,這個名詞必須要講一道,因為有許多新進的同學,好像也有聽過也沒有聽過,一看,聽這個課很吃力的,所以……

唯識學有三量,這個「量」有三量,這個名詞必須要記得:現量、比量、非量,這三個量要記得。實際上還有個名詞,在三量以外還有個「聖教量」。

我們曉得,這個現量,「量」是什麼東西?首先要搞清楚,量是一個邏輯上的觀念。勉強拿現在觀念來講就是「範圍」,也可以說它內涵的意思,拿邏輯來比方,量是這麼一個意思。[斷錄]

這個是眼睛當時的現量。等於一個照相機對好了一個鏡像的鏡頭,這個是現量,照相機就呈現出來,這個叫現量、現量境。呈現出來。好了,我們曉得現量是這樣。

那麼現量在唯識學上的名詞,用處最多是意識方面的比方。意識方面這個三量比方用處比較多。因為說我們這個意識的現量,意識就是我們譬如講打坐吧,我們拿證成道理來講,作功夫求證,一個人打坐坐起來,六根一擺,身體腿一盤,手一收,這個時候,也不要唸佛、也不要修氣功、也不要唸咒,什麼都沒有,這一剎那一擺的時候,心裡頭什麼都不去分別,這一剎那之間,就是六根的現量擺在這兒,裡頭沒有思想,可是都知道,這是意識清淨的現量,意識境上的現量。

所以講我們參禪的,或者修密宗的,或者是修淨土的,譬如淨土宗經常講一句話:唸佛唸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句話唸到阿彌陀佛都沒有了,念不起來了,想不起來;不是想不起來,沒有阿彌陀佛這一念了。可是你說我睡著了?——不是睡著,很清醒。那麼心裡有別的雜亂思想沒有呢?——沒有;雜亂思想都沒有,阿彌陀佛也沒有,他這個時候就是意識的現量。

那麼這種現量的境界,參禪的,修密宗的,乃至於是這個唸佛,經常會呈現。實際上有時候人,普通一個人乃至一個寫文章的文人,一個藝術家也經常碰到這個境界。一個文人,思考一個問題,想寫文章,寫寫寫……有時候下筆啊,筆拿著,呆住了,好像怎麼……沒有思想了。可是說,前面一個人過來知不知道?——知道啊!街上有車子是否聽見了?——聽見啊!什麼都知道。知道以後,可是呢,一下好像停頓了,也可以說這個時候是很輕靈,心境很空靈。這個情況是意識的現量。

所以一般學佛的人,乃至一般哲學家、心理學,把這個第六意識的現量到達了這裡,加上自己意識的比量,比量就是比較性的,「哦!哎喲!這個就是道!」這個是比量。怎麼比量?比量不是你那個原有的知識,(而是)比較性、相對地來下註解。

所以世界一切的學問、一切的理解都屬於比量,沒得現量。

到現量來的時候沒有比量。

勉強拿邏輯來講,這個心理是絕對的,不是相對的。

那麼現量的境界,就是以第六意識這個現量境界,就是我們普通講,六根大定,六根清淨,不過是現量而已。「一念不生全體現」,意識的現量而已。乃至密宗所講的,像西藏的密宗最高的無上瑜伽的大手印,這麼一拍之下,萬念皆空,認為這個大手印是道,實際上還是第六意識現量而已,沒有什麼。不過有許多人因為在這個地方悟到,認為就是悟了。這個時候悟了,大家沒有智慧的比方,他就錯了。這個是現量中間你起了一個比量的念頭了——「唔!這一下是空,這個就是道,這個是本來面目。」實際上,這個是比量的作用。

所以現量在第六意識用的最多。我們第六意識,平常我們所有的思想,任何的學問(都是屬於比量。)[斷錄]比量就是分別意識,就是意識在分別。那麼這個意識的分別,習慣性地,比如我們一個學哲學的人,經常他講話、他的動作,乃至於做人,我經常,因為我們也教哲學,經常我就笑那些哲學系的同學,你看那個一身的細胞都變成哲學了,那個樣子都是哲學味,成了神經兮兮的樣子。他那個比量的意識已經形成一個意識的形態了。就是說每一個思想,他構成一個習慣了,所以我們現在心理學一般的翻譯,叫「意識形態」。這個習慣性的意識,這個比量的作用,已經變成了一個固定的形態了。這是凡夫境界的心理,是屬於比量。

實際上,我們這個現量,第六意識,那麼,我們加上——唯識學講到這裡,我們現在講的唯識、我的唯識了,就是告訴大家,經典上所有,包括哪一個經啊……太麻煩了,簡單明了告訴大家。一般人講唯識都在觀待道理上說到這樣已經很了不起了,況且很難到達。如果拿證成道理來講,你這個現量也就是比量,這個意識的現量是比量。這個道理。

所以你們這個,在我們住院的同學聽唯識,要非常非常注意了啊!如果真好好地聽,大概你們這個課程下來,你們的思想智慧要開了。不用心是沒有辦法的,這種地方處處(要用心)。所以要給你們開邏輯的課,就是訓練這個思想的觀待的這個頭腦習慣。

剛才因為我講到這裡,我說嚴格地講,意識的現量也屬於比量,有一位同學坐在後面在點頭,因為他已經領悟到了。那個當時一念清靜,你只要曉得這一念清靜,認為這就——「是的!」,這個「是的!」這一念已經落入比量了。「是的!」這一點頭,對待的道理就出來了。(這是現量和比量的道理。)

接著這個三量的講解。

至於「非量」呢?「非量」有幾個解釋。我們普通的人,一般不管你學問多好,乃至於說拿唯識的道理,一般哲學家沒有悟道、證道以前,你哲學家、邏輯學家、不管你什麼高明,統統在比量的境界,沒有得道。意識的現量都沒有拿到。比如我們舉一個例子,西方有名的哲學家笛卡兒講了一句話:「我思即我存」(我思故我在)——因為我有思想,所以我存在。這句話拿唯識道理(講),他在比量上玩,意識的現量都沒有看到。意識現量看到的時候,意識現量那個時候不起分別,無所謂我思了。所以有我在思想,這個思想——這個是意識作用,這個意識是比量境界,不是現量。那麼至於這些個亂七八糟的思想,乃至於說一般有精神病的、神經病的那一種思想,一個人或者是受情緒影響,思想想歪了的,一個人想到無緣無故情緒、心理情緒變化影響,受它的牽其走,或者是心裡非常高興、非常悲哀乃至於想自殺,乃至於有時候高興起來,「幾度心狂欲上天」。「每(一)回渴飲思吞海」,渴時海水說不準也能用酒杯一樣把它喝下去;「幾度心狂欲上天」。這種境界 ——非量,非正常的思想。可以說是——幻想。幻想的境界說輕點是「非量」。我們拿這個三量先作介紹。先來研究意識的(三量)。

所以這個三量,我們現在是講唯識名詞介紹,有個範圍,啊。這個三量很重要。

但是唯識學進一步講呢?我們現在介紹的,拿第六意識做個目標來說明這個三量的作用。可是唯識所告訴我們的?整個的這個世界,宇宙萬有、這個世界、物理世界以及我們的身心,一切擺出來,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現量。這問題來了。

這個整個的世界,這個宇宙萬有,太陽月亮星星,山川人物草木,乃至雲怎麼樣飛、風怎麼樣吹、水怎麼樣流,乃至我的身心怎麼樣活著,這一切滿眼萬像是第八阿賴耶識所呈現的現量境。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先插進來一個問題。所以學唯識宗的批駁什麼《楞嚴經》啊,批駁其他經典。那麼其他經典也一樣,《楞嚴經》上佛告訴阿難:「虛空生汝心中」,整個的虛空在你的心裡頭,「如片雲點太清裡」。整個的虛空、整個的宇宙、無邊的宇宙在你心體裡頭、在我們自己心性的本體裡頭,不過萬里虛空當中的一點雲那麼(微小)。你看他講我們的心量有多大!——「虛空生汝心中,如片雲點太清裡」。何況其他的世界、十方世界還依虛空所生呢!整個的十方世界還包含在虛空裡頭。就是說,這個文章反過來:整個的——比如地球、星球、月亮、太陽在這個虛空裡頭。但是,佛說整個的虛空在你的心性本體裡頭,不過是萬里青天裡頭一點灰塵而已。就是說我們的心量有如此之大。

那麼,這樣看來《楞嚴經》所提出來這個要點,唯識所講的:這個山河大地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現量,同一道理。

現量境。所以瞭解了這個現量境,我們曉得了。這是現在我補充出來給大家討論。

本來這個課程,像我們這樣上,是要給佛學很有很有基礎,不敢說很有很有基礎,甚至我們擴大一點,相當有造詣的人可以討論了。現在也許我這樣講大家有些吃力,大部分的聽眾希望多多留意,也許以後、再聽到的這個機會還有沒有不知道啊!

這個現量,山河大地是第八阿賴耶識整個的呈現的現量。那麼好了,我們曉得這個道理,所以不要走小乘人的路線。這個物質並不討厭啊!

修小乘人的路線有兩個路線:一個路線是討厭世間,討厭物質,要離開外物好像才證得內心的清淨,才能得道。實際上都在玩弄意識!對不對?第二點呢,小乘的見解呢,把外物——外面的世界,同精神的「心」分成兩個世界,等於柏拉圖的西方哲學的分類法——精神世界和物理世界,分成兩個世界。實際上非也!

就是說整個的三千大千世界,心與物這兩方面,都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現量。就是等於我們現在所講心物一元是一體。

既然瞭解了一體,小乘的修法,是空外界、空掉身、拋掉四大,而證得清淨的這一面,認為是究竟涅槃——錯了!所以是外道。

我們翻開第八阿賴耶識的頌,第八阿賴耶識的偈子:

「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受薰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

這些將來都會講到的,現在只引用「受薰持種根身器」這一句來說明這個道理。

根——就是前五根,眼、耳、鼻、舌、身。意——意識的思想。身——就是這個肉身、這個身體。身,特別著重提出了這個身。根、身。因為根呢,是生理上的機能,前五根。身呢,把機能包含進來,整個的身體,活的這個身子,乃至死了的這個身子;器,是物理世界。(根身器)都是阿賴耶識所呈現、所變出來的,這個現量。

那麼我們曉得現量是這麼一個東西。在一般的唯識講,大家忘記(忽略)了,把這個現量範圍說得很少,(講的)多屬於第六意識。

那麼現在有個問題來了,我們要進一步(對大家講解)。

我是經常有個感嘆,這一百年來,這個唯識學,乃至說明朝以後,都給他們搞得範圍縮小了,一塌糊塗。你要注意呦!

好了,我們人——凡夫為什麼有思想?這個思想都是比量,這個比量也是阿賴耶識的現量。

這是我特別提出來告訴你們,這是很嚴重的一個問題!

假如有過去的唯識學家、前一輩的歐陽竟無先生——我們是忘年之交的朋友——在這裡,一定是聽得鬍子會起翹了,呵!他一定要跟我來論辯。當年我跟馬一浮先生也是忘年之交,他是蔣介石先生的舅舅,馬一浮先生那個時候他已經鬍子頭髮都……在他的著作裡有這樣一句話:「『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那是果位上的事。」我說:哎?馬先生啊,你講過這個話?!他看我這樣一講,「哎呀!」他就說,「我現在很後悔著作,很想把他燒了!」我就不講話了。前輩的談話高明得很。曉得我這麼一問,問題來了,他馬上警覺到了,「哎呀!過去的著作我很想把他燒了!」因為我要(提出)的問題:「靈光獨耀」不一定是性、果位上的事;一切凡夫都有「靈光獨耀,迥脫根塵」的一面,聖凡不二。

正要跟他辯這個問題,你看還沒有等到我開口提出來、我一字都沒提,前輩的機鋒好厲害,「哎呀!」他說,「這個這個……哎呀!我都很後悔當年輕易地著作,想把這些著作都燒掉啊!」你看多高明!

我們先休息休息。

剛才說的,我最後一句告訴大家,我所提出來的哦,再加一個範圍說明。一般講的唯識是以觀待道理,是用唯識學的原來的名詞——觀待道理(剛才黑板上寫過的),拿現在講叫邏輯思想辯別的範圍,而說意識的現量、比量、非量這三量的差別。

如果進一步由阿賴耶識的道理講,即使非量與比量,也都是阿賴耶識的現量。但是要加一個註解,這個現量是將阿賴耶識呈現出來幻有的、幻有存在的這一剎那;這一剎那又要加註解(所以唯識的道理處處要用到邏輯),這一剎那——萬古千秋也只是這一剎那。等於佛經說,你看每一本佛經只有「一時,佛在哪裡……」萬古千秋,無前後際,只有「一時」。這個道理要瞭解它。

那麼剛才劉教授劉老師、劉世綸老師也來談論過,給她一提她當然就懂了。那麼後來有同學來問,我說你找劉老師討論,我剛剛下來想休息一秒鐘,你再問我,把我的休息現量打破了(一笑)!所以我不肯用比量,因為劉老師那裡你可以去比量一番!後來跟著有一位我們的同學來問,他就問,他說「老師啊,………」思想的思維意識,剛才據他說所聽的意思也是阿賴耶識的比量。我說:「你這個問題也去找劉老師。」他跟劉老師那裡聽了一下跑回來跟我講,劉老師所講的同我的意思稍有差別。我說那你先抄出來,這個問題大家都可以討論;我答覆一個人也是答覆,一千一萬個人一起答覆(多好)!這就是佛經的辦法。你看佛經上面的記錄,有許多人,他懂了的問題,還怕別人不懂,(比如像)阿難或者文殊菩薩,他都要提出來再問。不是為他自己問;為別人問。所以問一個問題,我一個人懂了,希望大家懂,這也是慈悲心。那麼,我(就對他)說,你寫吧寫出來一起答。結果他一寫出來,我說你已經自己有了答案。

他(的問題)說,「思想思維也是阿賴耶識所呈現的比量,這個意思是否是由於我們的身心物質等等都由於阿賴耶識所生起的這個道理這個邏輯而來的?」對不對?好!我說你本身就是答案,對了!那就不要我來解釋了。(師問下面)不過我剛才念他這個所提的這一道,是這樣講的。但是要注意哦,聞者自負,言者(自負),言語的責任、說話的責任自己負責,這是我說的,這樣我要自己負責起來。

不過又說回來,回到一般所講唯識道理,多半把這個,譬如說現在前五識的這個,前五識說:「性境現量通三性」,眼耳鼻舌身是現量的境界,不屬於比量,也不是非量,你注意哦!就是講,我們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舌頭、身體,這叫前五個識,你注意哦,我再說一道哦,我們的眼識,不是眼睛哦!眼睛是叫做眼根;耳識,不是耳朵,耳朵叫做耳根。佛學名詞叫根。我們現在名詞,眼睛是視的器官,看東西的器官;耳朵是聽的器官,鼻子是呼吸器官,舌頭嘴巴是嘗味道的器官,身體是感覺器官。這是簡單地說。拿現代觀念還要加上,這個感覺的器官,拿現在醫學裡叫——現在思想懂了,至少到目前為止,這個身體依醫學的立場是九大系統 ——所謂骨骼的系統,這個身;神經系統;神經系統又要分類,中樞神經系統、自律神經系統,就多了。所以今天研究佛學講修證非懂科學不可。當然我也不懂。但是你要非常留意現代科學常識,一定要有。我也不懂科學,我一看許多同學連基本常識都沒有,今天談修證講佛學,太可怕了!不可能。

比如說,細胞是個系統,荷爾蒙又是個系統,比方講人體的內部(學醫學就知道)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所以醫學分類、科學分類那麼嚴密。哦,這是腸胃科主要醫生,他最後專門研究消化系統去;這是一個肺病的專科醫生,他醫學都學過了,最後是專研究到呼吸系統去。那麼這許多的學問知識,在佛學唯識學裡都屬於「身根」。

所以今天你們青年同學要承先啟後,弘揚佛法的文化,乃至(融會)古今中外東西(方文化),希望比我要高明,我已經很差勁了。因為我還沒有時間進去過科學去。我相信我有這個頭腦,因為很多學科學的同學乃至到了他的專業的大問題解決不了,結果問我。我有這個經驗,問我我(開始)什麼也不懂,我說你把你那門(專業知識)給我上課講,講完了,你的關鍵在哪裡(我就知道了)。(他就講)這個地方我怎麼樣試驗都進不去,我說你這樣一來(試試看)?哦!他進去了。他說老師你怎麼知道,我說我也不曉得(一笑)。因為(是)你告訴我,你懂嘛!我是跟你學的哦。

這個地方就給你講證明,一個思想、學識,我們人的生命裡頭的慧力、智力是無窮的,只要你曉得去應用。這是附帶說的。

現在我們講的這個三量的道理,剛才提出來這個前五識,眼耳鼻舌身是屬於現量境。那麼我們眼睛為什麼——你看,因此告訴你們,像催眠術——現在我講了就是傳給你們法哦!照密宗就叫傳法哦!拿密宗就不得了了,這樣每一個法,不曉得你要磕多少頭拿多少錢。我現在都把它叫科學道理。所以像密宗有許多修持,現在研究佛學,要想證得這個身心道理,的確的確可以設計物理的機械,幫助人,(使人)容易昇華、超脫。

譬如密宗、瑜伽(yoga)、後來的催眠術——世界上催眠術是yoga裡面脫出來的一支;那麼乃至道家,中國的道家,很多是利用光來修的方法。譬如人假設對著鏡子對著光,眼睛再一定好,一定,自然空了,一剎那之間就空了。但是要明師指導哦,吩咐一句話啊,不指導很危險,也許人就精神分裂了,業識就走了。這一剎那空了,他是利用什麼?這個眼識現量,眼對著明。你們大家可以試驗哦!

把眼閉起來,突然張開對著前面,意識不加上分別,也不管它前面是個人也好、什麼也好,這一剎那是眼識的現量。

等於那個照相機,我們把它一架上,對準那個景象,照相機後面有個人,這個人不按(快門)下來,這照相機永遠對著那個景象;我們的眼根、眼睛就是照相機,外面景象就是照相機所相對的現象。那麼眼睛看到東西,馬上我們曉得,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好看不好看,那是第六意識加上的分別。第六意識不加上,眼睛就是這個現量。

所以你說,好,現在告訴你,意識的現量,有許多人比如禪宗的參話頭、淨土宗的唸佛、密宗的修唸咒子啊,又結手印、又搖鈴鼓、又觀想,意識忙得很啊!修密宗,那意識忙極了的,又唸咒子「轟隆轟隆」,又結手印,這個指頭彎過來、那個指頭彎過去,搞了半天,又要散掉(手印);這是花了供養了,這是茶了給佛了……完了,忙得很,又鈴子鈴鈴鈴、咚咚咚,腦子要觀想:幾個頭哦……忙活完了,那個意識累到極點,一下來以後啊,意識疲勞了,就擺出意識現量。意識現量一擺出,哦!呈現了!禪宗也如此啊。那麼一般人認為是:「啊!悟了!」空了。

實際上我們曉得,許多學禪修道,這裡空了以後——所以清朝的雍正皇帝他是學禪的,他就講,禪宗有三關:所謂破初關是第六意識被打破了。有道理,沒有錯。一般禪宗所謂破關哪,初步開悟了——參破了——第六意識現量境。這還要修,這不算數的。所以初關破了沒有什麼稀奇。

那麼我們現在講,假如破初關,我過去的經驗,隨時要你破就破初關,把你引到那個空的境界很容易。因此你們也懂一個道理了。比如說打坐以後我們這個身體上,氣脈發動,有個觀念很重要,你們浙江有兩個同學日記上都寫出來,很嚴重的問題。什麼任督二脈啊、奇經八脈打通了……你要曉得,任督二脈、奇經八脈通了沒有什麼稀奇,這不是道啊!換句話說,這是身上面身根的現量而已!因為一般人覺得:哎喲!任督二脈、奇經八脈打通了,得了道——不相干啊!你們是中了武俠小說的亂講(的毒),就是拿武俠小說來亂講。任督二脈、奇經八脈打通了他不死嗎?還是要死;他不病嗎?還是要病。不過少病、慢一點死。因為他氣脈通了,生理正常。生理上保持(現狀,延緩)脈的老化,有這個效果。所以氣脈通流不過是身根與身識達到某一種現量的境界而已,不加意識破壞。

譬如我們每一個人的氣脈都在通的呀!你們注意哦,每一個人任督二脈都是通的哦!在座的人,凡是活人(就是通的),不通它就死了。那麼你說我怎麼沒有個東西在流動的感覺呢?那因為你的意識用在某一個追求觀念非常緊的時候,影響了身識的神經也緊張起來,緊張起來自然感覺到有個東西在轉動。這個東西一轉動反轉來影響你的意識,「啊!這個東西好!」意識進入了另外一個現量境界上,是誘導性的進步。就是這個道理。不是不對,也是對。

但是,你認為任督二脈都通了,或者奇經八脈通了,乃至於密宗講三脈四輪通了就成功、就得道了——不是的!錯了!這個將來給你們講,講到那一部分再詳細告訴你們。

所以第六意識的現量是這樣一個東西。

因此,許多,我們看古人,不要說現在沒有禪師,古代許多的禪師充其量是第六意識破了的悟,不算究竟。幾乎歷代的禪師沒有幾個大成就的。因為教理不通。唯識是非通不可的,有這樣嚴重。

所以現量的道理懂了哦。

前五識,你看玄奘法師在偈頌第一個,性境,前五識屬於性境,它屬於現量不屬於比量。因為比量、非量是第六意識的境界。前五識是現量。

所以你假設一個人修持懂了這個理,不管你……,你坐起來就是傻拉瓜唧坐著都可以,你的意識不起比量、非量、不起分別的作用,你身體坐久了,這個現量自然起變化。但是你要注意哦,身體起變化,剛才譬如提到奇經八脈、任督二脈乃至身體內部到了某一個氣脈、到了某一步功夫,你坐在這裡,身體內部是亮的,發各種彩色的祥光哦!在普通,你理不通呢?認為得道了!(那)你這一觀唸錯了,就屬於外道哦!雖然不屬於魔道,卻不是真正的佛法。但是這個功夫呢?外道也好,佛法也好,一樣(身體)內部發亮。至於這個是什麼境界呢?這是五蘊裡的「受陰」境界。「受陰」是什麼呢?就是感覺,還是感覺範圍。這個感覺的東西哪裡來?感覺就是第六意識的分別。

懂了吧?這樣懂了吧?尤其明光(師呼人名)啊,你要特別注意呦!你是學科學的,對這個課要很側重,我希望你特別注意哦!要挑起這種擔子來哦!

這個都屬於這個境界——這是受陰。那麼這個五陰同唯識的關係太嚴重了,將來再說。現在我們暫時把現量的討論到這裡為止。所以說你要整理這個講稿恐怕很難哦!(上次你們要整理)要很邏輯的啊!

第二關於性境。要注意哦,唯識有三境,哪三境?性境、獨影境、帶質境。這三境。「三境三量」是唯識名詞,剛才上面「三量」已經介紹了。

這個三境的研究,境就是境界。現在我們用原玄奘法師的《八識規矩頌》明顯地告訴你,直接告訴你,所謂直指人心見性(一笑)。

他說我們這個身體是性境,不是獨影境,也不是帶質境。

性境是阿賴耶識所呈現的,阿賴耶識的功能所變出來的。

換句話說,進一步(講),我們這個四大、所有的身體、前五識這個作用,是它的性境,本身自然的功能所呈現的。

所以我們要死以前,把這個好的眼睛捐掉的時候,這口氣沒有斷,腦神經沒有毀壞,趕緊就捐了。當然有一點點痛苦,這是菩薩道,犧牲了,給後面人用,這個好的眼睛挖出來馬上冰凍。這是假設說已經死亡的人,一個眼睛,為什麼接到好人上面還起作用?一個學科學的問你學佛的,這是什麼道理?講物理的,唯物哲學就是物理,因為它眼神經細胞在沒有死亡以前先把它保留。那麼請問,你所謂靈魂、心性、這個意識作用哪裡去了?在哪裡?馬上要告訴你哦!

這個禪宗、唯識學裡頭都有人問過這個問題,古人也已經問過。一條蚯蚓、一個蛇,把它斬成三節或者兩節,那個蚯蚓把它一剁三節,它兩頭都在動,請問:本性在哪一頭?

一條蛇,把它剁成三節,它的尾巴、中間、頭都在滾,尤其是毒蛇,很靈的蛇,你把它剁成兩節,那個頭馬上跑了,那個半節的蛇頭它會去找藥,把草藥找來以後,這樣接上,自己把自己兜攏來就好了。雲南白藥就是這樣發現發明的。

那個雲南人到山上採藥,因為割草藥把蛇給割斷了。結果他看到那半截的蛇就拚命跑,跑了後嘴裡含了草來,自己把自己這麼一放(那麼)一放,兩個身體(這麼)一兜,那條蛇等一下又(能)走了。喲!他很奇怪!這是什麼東西啊?那個採藥的人啊,腦子一動,又去找到這個毒蛇,一刀就把它砍斷,砍斷了後那個頭就又跑去找藥,一找來他就把它(藥)搶下來。所以發明雲南白藥是這樣來的,這是個真實的故事。

你說這蛇、蚯蚓,怎麼講這個道理?那麼這個問題,唯識答覆你很簡單:這叫做「余命未斷」。余命——這個時候阿賴耶識沒有完全分開。也就是說,一個物理的作用——餘力未斷,我們把電風扇的開關關了,可是電風扇還要轉動好多圈它才停。一個東西旋轉很厲害的時候、生命活動很厲害的時候,突然把它停掉的話,它生命還要旋轉一下,最後才完全靜止。這在物理的道理是「餘力未斷」,生命意識的道理呢?是「余命未斷」。所以人一死了,別的地方(還沒有死),意識(先)死亡,我們要死的時候第一個——迷,腦子迷糊了、心裡迷糊了,意識先死亡。前五識性境還死得比較慢。尤其這個時候他的余識還在——他是性境,性境是阿賴耶識。說白了(阿賴耶識)我是這個阿賴耶識,你也是這個阿賴耶識,他也是,萬物共一個阿賴耶識。所以它接上(仍)可以起作用啊!這是生命。

當然這一段還要詳細地分析呦!所以真正的佛學是個大科學。你們要注意,光是在那裡辦刊物,所以我反對辦佛教刊物,一天十八界、十二根塵、六根六塵,倒來倒去的,就是那幾桶水——不要再講了,講了幾十年已經夠煩了,聽都懶得聽了!現在要向科學裡頭進軍,要懂得這個。

所以前五識性境,阿賴耶識呈現變的。好!那麼我們懂了是這個樣子。普通顯教講四大皆空,一講了四大皆空啊,我們下意識有個註解,就是——很討厭!很討厭的東西。對不對?那麼再加上小乘的見解不淨觀、白骨觀啊,把它看得一毛錢都不值。

到了大乘的見解不同哦!所以大乘菩薩道自己把自己傷害,出了一點血,是犯菩薩戒的、犯殺戒的。因為你這個肉身就是菩薩身。假設你一旦悟道成佛,它就是個肉身菩薩,那麼我就是個肉身菩薩,我自己出我的血也犯戒。所以修密宗的人,乃至自己洗澡洗下來的那個洗澡水不能馬上倒,自己還要喝了三口才倒掉。你們覺得很可笑,一點都不可笑。第一,是不垢不淨;第二,你本身那下來的東西,它是壞的呀?也不是壞。為什麼?它做肥料,會幫別的、其他的生命又成長了。腐朽就是神奇,所以化腐朽為神奇;神奇也就是腐朽。

所以大乘道的四大——四大不錯啊!六塵也不惡啊!所以禪宗祖師講,「六塵不惡,便同本覺。」(原文在三祖《信心銘》:六塵不惡,還同正覺)。六塵六根有什麼壞?用不著空哪一面——取一面,舍一面啊——不取不捨。「六塵不惡,尤同本覺。」它是自性所變的性境。所以依菩薩道來講,等於中國的《孝經》上講:「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你看曾子著《孝經》,看起來那麼愚腐,(其實不然!)

換句話說,你愛惜自己的生命,也就是愛惜父母,也就是愛惜菩薩。它是性境所呈變,也是你生命功能的一部分。為什麼四大皆空?這四大是不值錢的啊?!——非常值錢!

所以他是報身佛啊!因此要修報身啊!

好!性境。

怎麼是「獨影境」呢?「獨頭意識」所發生的(境界)。「獨影意識」裡頭有個「獨頭意識」,也叫「獨影意識」,注意啊!這兩個名詞翻譯不同,是一個東西。「獨影意識」也叫「獨頭意識」。我們現在西方文化裡頭心理學研究的,「下意識」也翻譯叫「潛意識」。現在的心理學只到這一步。實際上於第八阿賴耶識和第七識他都沒有懂。現在的心理學所講的「下意識」、「潛意識」不過是只懂得「獨影(頭)意識」而已。

怎麼叫獨頭、獨影呢?它不靠前面五官,做夢的時候那個意識,那個夢就是「意識」的變化,但是夢的境界叫「獨影意識」,也叫「獨頭意識」。為什麼獨一個頭?只有意識在動。因為你眼睛沒有動,這個眼睛還閉著睡覺,耳朵也聽不見外面的東西。可是在夢中你也聽見其他的聲音——那是夢中的聲音,那是夢中的看見、夢中的感受、夢中的吃東西味道也很好,夢中的前五識都在動,跟第六識配合起來,這個是叫「獨影意識」。第六意識單獨放出來,不靠我們現在的前五根,也不靠前五識起作用,所以叫做獨影、獨頭意識。我們在夢中——,這個「獨影意識」、「獨頭意識」你們注意呦!特別注意!

第03章

……搞清楚了?[斷錄]所以前五識的轉,隨第八阿賴耶識的功能一起轉。這個道理,所以你們年輕啊,聽了一點點……年輕的同學們提了問題,你們在日記上提,我說我懶得答了,越是年輕、程度不夠,問題越多。其實啊,給老人家看,這不是問題。像大人提的問題,像我們(就)很願意答了,(因為)問題打到中心來了,好辦。不是說你們問題不對;太多太囉嗦!等於一個幼稚園的學生向一個研究所的老教授提的問題,你說怎麼辦呢?只好摸摸他的頭說:孩子啊,你乖,先吃糖,明天告訴你啊!只好如此嘛!(要不)怎麼辦呢?不然我一個禮拜看那麼多日記、批那麼多日記,哎呀你們有些問題,好幾個卡片、好幾個條子夾在裡頭,讓我坐下來寫文章答覆你,我要寫一個禮拜了,不是要了我的老命了!

所以你們年輕同學多注意多看看就懂了。

現在我們簡單答覆我們年紀高一點的道友們的好幾個重要問題。有一位道友提出來:所謂現量,是不是相當於現代心理學所稱的直覺、直覺的境界?不是的!不是的!現量境——我們常常看到,現在有許多人把西方哲學裡的心的「直覺」這個名稱,解釋禪宗的第一步——開悟,認為悟道那個就是哲學家柏格森所說的直覺,這是錯誤的。

那麼同樣的,現量境,條子上寫的這個問題:所謂現量——我們現在講因明、講邏輯了——是不是相當於心理學所稱的直覺?我們先討論這個提出來的問題本身。所以你們學了佛要懂得因明,思辨是非常細膩的。現在我們要曉得,講哪一種現量?需要下個範圍。我們要改這個題,這個條子上的問題:「所謂意識現量是不是相當於心理學所稱的直覺?」那麼答覆還簡單。假設照原來寫的條子所講:「所謂現量是不是相當於心理學所稱的直覺?」這個問題大了。剛才講過,擴大來說,山河大地一切皆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現量。那麼,不是心理學所講的直覺了。這個懂了吧?就等於已經答覆了。

那麼為什麼——我補充一下,所以叫你們注意華嚴經。——為什麼說山河大地等等宇宙萬有都是第八阿賴耶識所起的現量、是它的性境呢?好,我告訴你們。你們光看唯識學、《成唯識論》或者看一些……那,你死了!充其量你到了熊十力、歐陽竟無先生這個境界。當然楊仁山先生不走這個路子,他最後還是歸之於淨土,他修持得很高明;那你們完了!所以唯識宗第一本大經《華嚴經》,我提出《華嚴經》你們大概就可以懂了,悟進這個道理,不是禪宗的開悟,道理上悟。《華嚴經》重要的話,很多重要的:「一切皆從法界流」,一切皆從法界流出來,法界代表自性——自性真如——阿賴耶識的清淨面(庵摩羅識)。「一切皆從法界流,(師囑板書的同學要寫得正楷一點。)一切還歸於法界」,你就懂了,不用再說了。所以呀,光研究唯識論,你看唯識學家,都拋開了華嚴境界。啊,華嚴境界你都懂了。

那麼現在我們回轉來,這個條子所提的:大的現量——一切皆從(法界流)——宇宙萬有都是自性的流露、天然的流露,可以加個名稱——「如來」真性的流露。是凡夫自性的共業,如來真性的流露。好,這兩句話要命了!現在我做的文章,[斷錄]半天了。這就是要命。所以我不敢用古文寫,我這樣順便就講出來了,用現代話一大堆。我們有些學理高深的道友們已經懂了我這兩句話了。

所以啊,直覺、心理上的直覺,是第六意識的境界。第六意識的什麼境界呢?你們注意唯識學,你翻開《瑜伽師地論》前五識裡就有:率(suo3)爾心。率,現在念「率(shuai4)」。這個字是破音字,有好幾個讀音。兜率(suo3)天,有人念兜率(lv4)天,不是兜率(lv4)天,兜率(suo3)天;匯率(lv4)。這個字好幾個讀音,破音字。

率爾心,第六意識率爾心,有種的突然而來——這個直覺。乃至一般心理學所講的第六感、靈感,都屬於第六意識範圍,同第八阿賴耶識的影子都沒有,不相干。所以啊,柏格森所謂的直覺,這是第六意識,依唯識裡頭的率爾心而已,這個是直覺。那麼你說它屬不屬於現量呢?當率爾心起的一剎那,不加分別的時候,它也是意識的現量;加分別了,不是現量,那叫分別心了,那叫分別了,意識的分別、分別境界。所以講這個唯識啊,它的邏輯的範圍嚴格得很!要懂了唯識,你的修行的路子不會錯了,你就有資格去學密宗,有資格去學禪宗了。

直覺是率爾心的一種。啊,這個問題答覆了。還有更好的問題,精彩的都在後面。

還有,有人提的問題:假設從第八阿賴耶識——就是有一個名詞叫「種子識」——的相分來看,當然就有所謂現量、比量、非量、聖教量等等的名稱,相分——就是現象來講。如果從證分——就是悟道了,證了道,最後一著,這個用禪宗的話,從證分的最後一著來看,就是徹悟了、悟了道了,那麼無所謂現量、比量、非量、聖教量。那麼,他的問題說,「此種理解」,他說我的這種見解——是否是恰當的?要我答覆,「祈示」,很客氣呀!祈禱的祈,告示的示。那麼很謙虛的講。

你所問的問題的習氣、你的問題的習氣、問題本身用的習慣,(是)禪宗的問法的習慣——「最後一著」了不可得,那(麼)一切「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什麼八識!十六識都不管。——這是禪宗的、叫做「籠統真如,顢頇佛性」,拿學教理來講。所以學禪宗的人就容易犯這個毛病,「籠統真如,顢頇佛性」,學密宗的大手印的人也有這個毛病,學密宗大手印方面也有這個毛病。這個道理,也就是佛教說:通宗不通教,開口便亂道;通教不通宗,好比獨眼龍。所以教也通、宗也通,這就叫禪悟。

(師指點板書)顢頇,閩南語有哦,廣東話也有哦,這個小孩子亂搞就是顢頇,閩南語台灣話還有保持,所以呀,你要曉得,研究禪宗的語錄、研究詩、研究詞,要通廣東話,要通閩南語,就對了。

所以你這個問題本身是這樣,「相分」來講。實際上我們用正思維,當我們證得大徹大悟就證得菩提,證得菩提,大智慧的成就;大智慧成就了,一念之間,具備萬法。那麼這個各種相,果然說證到了自己自性的時候,相分依然,能變所變,同時具在。所以當他要發表(演)講的時候,一樣可以講相分,而他當時的境界裡頭一樣也有相分,何必說相分沒有呢?懂了沒有?這個道理就是如此。再拿禪宗道理明白告訴你:一念之間具備八萬四千法門,難道相分不在八萬四千法門以內嗎?!懂了沒有?好,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比較借重一個事實,說第八阿賴耶識我們生命帶來的種子識裡頭,各種量的呈現、顯現並不一定要在現在這一生,整個……這個文字我不講了,照你這個文字寫的,恐怕講出來別人也不懂,因為你這個邏輯文字……你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生命帶來的有種子——前生帶來的種性;學唯識要知道啊,我們的種性,比如說天才兒童,為什麼不是他父母遺傳?父母遺傳是四個因素裡頭的一個因素,他本身帶來、阿賴耶識前生帶來的種性特別偏向於某一點的,那麼這個種子發生現行。我們這一生所作的行為——現行,變成來生的種子,所以啊,種子起現行,現行生種子。所以三世因果就建立在這個地方。我們「若問前生事,這一生受者是」,這一生的感受;若問來生事呢?問來生會變人、變狗呢?還是變貓、變老鼠呢?還是升天呢?還是成佛呢?「今生作者是」你這一生的行為。這個就是種子識的道理。

因為這位問的先生也是教授,他曉得這個道理。種子識的現量,我們帶來這一生的生命,不要這一生的現行有了經驗,它的種子識也會呈現。他提出一個事實——也是每一個人啊,個個都有經驗,個個不敢說。你要知道,研究佛法要破了一切的虛幻的層面,敢說出來。——他譬如青年的時候,男女都有哦,沒有男女講戀愛的經驗,也沒有犯過性、犯戒的經驗,不要說沒有男女兩個性關係;也沒有犯過手淫,也沒有遺精。他說,可是當第一次犯遺精做夢的時候,要夢遺,夢到有對象的,有女性的。而這一個女性啊,並不認識,那麼而且這個時候,並沒有後來真正的性的行為,好像一接觸一看見了,就有遺精的行為來了,這是第一次的遺精。而且平常在夢中這個女的經常出現,究竟看清楚了沒有?沒有看清楚。比如有一個同學告訴我說:奇怪了!老師,我始終夢中遺精,又不是我的愛人、又不是我的太太,夢得就奇怪,始終是一個穿黃衣服的女的,這個穿黃衣服的女的只要一看見,我就非遺精了不可了。他說也沒有動慾念啊!(類似的問題)男性女性(都有)。

還有人夢想第一次性的行為的經驗,在夢裡頭大家有。這就是金聖歎批評的,這種事啊,人人都有,個個不肯說,表面上假裝起來都是道德。如果研究佛法,這個地方就值得研究了。所以人學佛不能偽裝,這就是妄語,偽裝「我沒有!我沒有!」,已經打了(妄語),自己犯了(妄語),心理犯了妄語,對自己犯了妄語,照菩薩戒(來講)。不一定給別人知道,你心裡卻知道是假的,叫蓋覆。在自己的心理上下意識的缺點拚命遮住,這個屬於蓋覆。蓋覆的道理:就是犯的錯誤自己遮起來、就把它蓋起來、掩飾起來,這是犯戒的。比如我們講這種心理行為大家有。

還有,譬如很多人,假設我在外國我就做了,在外國我就發表;在中國我就不好意思,我也有點蓋覆了。為什麼呢?譬如許多人,夢中的性經驗的對象,就同弗洛伊德所講性心理學,牽涉到弗洛伊德也瞭解到意識的關係啊,但是他不懂第七識、第八識。但是弗洛伊德性心理學,在唯識學中有一部分、很小一部分道理他是對的,並沒有錯。可是他自己沒有進一步啊,所以弗洛伊德最後自己也發瘋了、神經了。他解決不了問題了。如果到東方來,一學佛,他就可以得救了。

許多人夢遺的對象,夢中性交的對象是父母,差不多這種成分,如果做調查的話佔了十分之六以上。我所講的,可以說我負責告訴你,經過調查的。因為許多同學碰到了這些問題,他跟我倆談得很坦白。那麼我就告訴他從哪個地方下手,修行,把自己這個根本習氣才能夠轉過來。但是這不是習氣的問題,這是前生種子問題。所以這一位先生、道友問的,他說這個經驗,是不是我夢中第一次那個異性的對象,是我前生的業果的因緣種性,在種子裡?不錯!是這樣。這就是阿賴耶識業果的種子。

所以佛經上說:「縱使經百劫」,一個人縱使經過一百劫,我們做了的行為、做了的事,「縱使經百劫」,第二句你還記得吧?「業果終不失」吧?是不是這樣?這是戒律上的一個偈子。「因緣會遇時」,第三句;「果報還自受」。所以一切起心動念一個行為,修行人之重要。縱使經過了一百劫呀,「縱使經百劫,業果終不失」,始終沒有丟掉的。丟不開。你說我證得空了,你以為把業也空了?果報不空啊。「縱使經百劫,業果終不失,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所以有時候你遭遇的因緣,假設你上街,到街上過、到馬路在巷子裡過,人家樓上一個洗馬桶的水,咚,一倒,好,你淋了一身!你說這是什麼因緣呢?是不是?為什麼剛剛淋到你呢?「縱使經百劫,業果終不失,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所以有時候,像一個同學告訴我,為什麼我夢中碰到夢遺了的那個異性的對象總是穿一件黃的衣服?我說我告訴你,那個面孔你想看仔細,一定看不仔細。他說:「對了,老師你怎麼知道?我在夢中的時候老師你是不是在神通看到我做夢啊?」呵呵,就是這個道理。

但是也有人很清明地,夢中這個對象就是看得很清楚,乃至可以跟你倆說話,乃至把你害得病。那麼你迷信啊,以為狐狸精了什麼——你多生累劫以前,你以淫慾的事情害過人家死掉的,現在「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照樣照受不誤。所以夢中的因緣很多都是前生現生種子的。[此時引磬已響過兩分多鐘]這個糟糕了!只答覆了兩個,還有很精彩的問題,還有沒有答覆完的。這樣一來,唯識不能……先答覆問題了。先休息一下再說。

有道友提出來說,一個問題:「不思善、不思惡,於麼時,」這三句話就是《六祖壇經》上六祖接引惠明的時候,六祖叫惠明不思善、不思惡,「於麼時」,「於麼」就是唐代的術語,客家話裡頭好像有這一句。這個還保存。閩南話有沒有相(似的話?)……這個時候——「於麼」這一句話,中原、湖北人還有這句話—— 「么子」,你來做什麼?有什麼事啊?么子,就是「於麼」的么子。「於麼時」,這個時候,「那(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這個「那(哪)個」是問號。後來有許多人講禪學的,把「於麼時」、正是這個時候,不思善,「那個」——變成肯定語了,他說這個就是本性,完全錯了,這個禪學這樣講很危險了!

現在這位道友提得很明白,就對了,他說:不思善、不思惡,於麼時——這個時候是哪一種「量」?是哪一種「境」?是現量呢?還是比量呢?還是非量呢?是性境呢?還是獨影境、帶質境呢?「不思善、不思惡」是「無記性」呢?還是叫做「無念」呢?這個問題,所以講,我告訴我們這個學員部、研究部的同學們,你注意,像提出的這種問題,我答覆起來就比較起勁一點了,提的問題也簡明、扼要、明了,(這)就要懂得邏輯了。羅羅嗦嗦、寫一大堆王大娘的裹腳布,我懶得開水龍管來洗了,裹腳布洗了半天,不知道。

不思善、不思惡,這個時候,你要曉得,如果有一般人認為這是得道的境界,剛才首先提過,是錯誤的。「不思善、不思惡」,你所問的問題的本身都有,怎麼樣都有呢?當我們不思善不思惡,你就要看自己;有時愣住了,也沒有想好的、也沒有想壞的,這是屬於「無記性」。

那麼無記性你說是哪一種「量」呢?這就很難講。怎麼很難講呢?這個拿「三量」來講,意識境界——不思善不思惡是意識停止作用一下,暫時——不是「停止作用」,這個話有語病,講唯識講因明就不可以亂下一個名詞了。不思善不思惡,意識——暫時,用三個字,唯識的:「流注住」。這個留住一樣、停留。流水的「流」、注意那個「注」,停住在那裡。我們意識之流之流注,像一股流水在流。不思善不思惡,並沒有兩頭切斷,不是「三際托空」,這個時候啊,愣住了的境界是「無記性」。那麼「無記」當然不是意識清明的現量。如果說這是意識糊塗的現量啊,這個「現量」可以用。但是「現量」幾乎限制在清明。那麼它是屬於非意識的現量。那麼這個時候,不思善不思惡,無記性不是無念,正是有念,這個「念」是什麼?念在無記。

所以啊,我們宋朝以前,有禪宗的大師到西藏來傳禪宗的佛法。說禪宗以什麼為宗?無念為宗。把六祖的無念拿到了一半。《六祖壇經》自己有解釋,六祖把這個名詞分開了,「無」是無妄想、沒有一切妄想,「念」是念真如。這個叫無念。《六祖壇經》自己有解釋。那麼一般人把無念當成什麼都不想,不思善不思惡,那很糟!那是無記性。無記性當然不是「性境」。(也)可以說是性境,什麼性境?糊塗的性境,就是糊塗性境,它不能算是「獨影」,它也不能算是「帶質」。

所以啊,這個無念要注意,所以學佛、一般人的學佛,尤其大家學佛,以為打坐學佛,到達了無念什麼都不知道是入定,很糟糕的!你們許多打坐學外道也好、學佛也好、學密宗也好、學顯教也好,認為什麼都不知道,目的也想達到自己什麼都不知道,沒有感覺、沒有知覺,以為(是)入定……你恰恰到了「無念境」,無念境無記性。你這樣修持來生的果報走入畜生道,資格最高的是變豬。變成動物,吃飽了,頭腦沒得思想。

不要說這個,我可以告訴你(我)本身的經驗。我曾經修過無念定,修了半年以後,我所有的文字忘記了,拿起筆來不會寫字,一個字也寫不出來。我馬上可以做到。統統丟光了。馬上自己警覺到這不是(道)。所以宗喀巴大師也曉得,所以西藏人大批駁漢人沒有佛法、沒有(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就在西藏,就是這樣來的。這個無念怎麼是佛法呢?無念是無記性、大昏沉。所以它是這個道理。

那麼六祖接引惠明禪師呢?看《六祖壇經》你要注意哦,他是一個教育的方法。他(惠明禪師)不是趕六祖嗎?從那個山嶺上大庾嶺,江西朋友有好幾位,蔡生就是江西人,大庾嶺他曉得的,大庾嶺頭翻過去就是廣東了,廣東境界了。爬上那個大庾嶺(氣喘噓噓的),這樣趕上去呢,那麼六祖沒有辦法了,已經趕到人,都看到啦。六祖所以把衣缽一丟,扔在那個石頭上,人就躲到草裡頭了。那個惠明法師軍人出身,是個將軍,(實際上什麼軍人出身呢?唐代好幾個軍人出身的。)那麼他出家了以後——他武功很高,所以他就趕到了,那麼,很多的師兄弟還沒有到。結果一看到衣缽啊,他一邊喘氣一邊趕緊搶這個衣缽,衣缽拿不動了。這個裡頭就是問題了,一件衣服一個飯碗,他當過軍人,武功也很高,大庾嶺爬得那麼快上來,一個衣服都拿不動了。難道手麻痺了?怎麼樣都拿不起來,他就叫了,叫六祖,說:能上座呀,我不是為衣缽來的啊!我不是搶衣缽、不是為傳位來的呀!我是為求法來的啊!六祖才鑽出來,「是真的呀?」「真的!」那麼他要傳法。那麼你想在那個氣喘噓噓的,那個一身汗流,六祖趁這個時候,六祖的禪宗的教育方法來了!

人到疲勞勞累到極點,這個雜念妄念自然少了。所以文人不運動,那個思想永遠停不了,腦子越來越靈光,身體越來越差勁,一個個有病,眼睛的近視越來度數越高,那就是缺乏運動了。他那個運動之下,那個上來,然後叫他,——

「唔,這個時候,你好好站著!」沒有叫他打坐哦。想像(中),當然(應該)是站著,你看那個書上記載。「不思善不思惡」,你什麼都不要想。一個那麼講,一個就聽他的樣子了,就站在那裡什麼也不想,那麼六祖講:「於麼時,」這個時候,問他了:「那(哪)個是你的本來面目?」這個「那(哪)個」是問號,提起來的參究、思維,(善惡)也不想,什麼都不想,不想的時候,哪個是你的本來面目?雖然不思善不思惡,你知道自己不思的靈知之性還在撒!所以這個時候——啊!悟道了。

不是說「不思善不思惡」就是禪哪!大錯而且特錯啊!那個是豬禪。拿閩南話叫「嘀嗊禪」,那還叫禪啊?!。

所以啊,不思善不思惡,再進一步說,真達到無念境界,不是不思善不思惡。所謂禪宗的語錄上經常:「善惡路頭相次絕」,這就對了。很多祖師講,「相次絕」。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路頭」,兩條路,兩頭的路。相對的,相次的。絕,那麼當中(中)間的空靈、自性靈明現出來了。所以要注意哦!

所謂不思善不思惡,唯識教了你,研究《成唯識論》的(知道),無想定就可以做到這樣。無想定不是正定,外道定,沒有悟道的,所以無念無想,特別注意。所以你看,通宗不通教很嚴重。佛法教你三十七菩提道品,(從)四念處開始。四念處,「念」是中國的翻譯,所以唸佛也是念。這個念實際上代表了什麼?你研究了唯識,念就是代表了心量,整個的心量的統稱,心的量。這個叫做念。第一條我想答到這裡差不多了,你們大概瞭解了。

第二條,(師指字條:以後啊,這個原子筆要鮮明一點哦!這個老眼昏花,太淡了,尤其不帶眼鏡的,看起來……)第二個問題:「真帶質境」與「性境」,怎麼樣分別、區分?

好,「真帶質境」與「性境」,這兩個唯識學的名詞,都是拿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撇開,對於第八阿賴耶識來講的。第八阿賴耶識「真帶質」。

所謂帶質,有兩種:真帶質、假帶質。

假帶質上次給大家講過。譬如我們黑夜走路,看到茶几當成狗,看到樹影當成鬼,這是假帶質。什麼鬼影幢幢……沒有鬼影幢幢。你學了唯識學以後你不會怕鬼了,什麼鬼影幢幢?深山隘路里頭沒有什麼鬼影,也沒有什麼鬼聲。眾生的生命到了夜裡出來活動的生命比我們人類不曉得多幾千倍,昆蟲細菌很多都喜歡夜裡那個黑光的。所以我們看到那些影子啊,都是那些東西;那麼加上我們意識,「哎喲,有鬼!」它變成鬼了。沒有鬼,是你意識境界變成鬼了,這是假帶質。

真帶質可以說這個山河大地、我們這個肉體是第八阿賴耶識種子變來的,業報變來的,這個就是真帶質;帶這個肉體過來,業報變出來。所以真帶質啊,是第八阿賴耶識的性境。所以帶質,帶第八阿賴耶識的本質來的,不是完全是帶物質的解釋哦,千萬不要用「帶到物質來的」這個解釋、這個文字哦!帶第八阿賴耶識的本質來的,叫真帶質。那麼你可以解釋,我們物質世界、物理世界乃至這個肉體也是第八阿賴耶識業力種子變現的,所以它也可以說是帶物質來的。這樣加註解可以,不加註解這就在因明上邏輯上不許可,含糊了,這個注意啊。

那麼真帶質與性境(有)什麼區分呢?性境,等於說,——我們借用一個名詞,借用啊,這個名詞不對的——「直覺」的呈現,這個是性境。這個性境就是「能」變的本性,能變這個功能變出來的,是性境。真帶質啊,是「所」變出來的,帶阿賴耶識本質的道理。

「能」、「所」的差別,搞清楚了吧?不曉得我講得清楚了沒有。我這個嘴巴很笨,辯才有礙,呵,所以表達不高明。你聽不聽得懂不是你們的錯,是我講得不好。不過你們也要努力一點,努力一點、慧力高一點,我講得不好你也會懂了,慧力差一點就很難懂。

第三個問題:觀中——在觀想的時候,所現的境界,這一生從來也沒有經過過的,有時候啊,呈現了,這是現量還是非量?是性境還是獨影意識境呢?

觀想境界,你正在打坐,如果你不帶觀想,打坐裡頭看到什麼東西,這個兩種,現在我給你們講證成道理了,不是觀待道理了。照唯識的道理,我們曉得定中所呈現的境界是獨影境。因為獨影境三種情況之下出現:心理錯亂、神經病的時候出現;夢中出現;定中出現。這個是獨影境,不是性境。從來沒有經驗過的境界,沒有見過的人,在打坐的時候出現,這是什麼呢?——阿賴耶識的種子的爆發。也可以說,這個裡頭有差別,我剛才限制是在定中,不是在觀想中。定中所呈現的境界,打坐裡頭的境界,等於夢中的境界差不多同一道理,你從來沒有經驗過的出現了,這個人看過了。

譬如我告訴(你們)我的經驗,像我年輕的時候,我沒有見過的人,我沒有經過的地方,我早就經過了,因為夢中我都看過了。所以我十幾歲出門,坐車坐到前面,哎,我說那個地方(要)轉彎了,轉彎了就有一條橋,因為我夢中來過。所以我到了峨眉山去閉關,那個廟子還沒有到,等於這個廟子還在排達那邊,我已經到這裡了,山上爬上,一看到一個小土地廟,嘿,我說我知道了,前面是什麼、什麼、什麼……到了廟子給當家的講,我說這一邊你們左邊是個山坡,那一邊下去是懸崖,還有條小路。那個當家說,你怎麼知道?我說你不管,有沒有條小路?他說你怎麼知道?!我說師父你不管嘛,你告訴我有沒有這條路?他說這條路我們封鎖了一百多年了,從來沒有……是停掉的,木欄杆釘掉的,你怎麼知道?我說,哦是這樣啊,那我是幻想出來的嘛!我故意跟他講。——我夢中來過。

所以後來我叫他把木欄杆打開了,那條路我還自己下去走走,走到某一個山峰,我常常躺在那裡玩,那很舒服。一條小路下去,兩邊都是懸崖,路是這樣子的,掉下去沒有命。可是腳踏在那個路上啊,那是舒服啊!走在沙發的床上面一樣。幾百年來那個樹葉子、草爛了的,爛下來,就是沙發棉花,嘿,一腳踏下,軟的、香的,路上是香的。很多的花香都埋在裡頭。然後過了這條路有個山峰的頂,下面尖的、上面有個蓮花一樣,人坐在上面、躺在上面,哎呀!大概天人看得見我啊,鬼是看不見我。那舒服得很!脫掉曬太陽,我把自己脫得光光的,那個時候什麼都不怕,四顧無人,除了空中的飛鳥,或者天人從上面過才看得見。

比方,像這種境界——阿賴耶識種子的呈現。

由這個題目連帶講到「夢」。夢分五種,一種是「病夢」,生病所做的夢。譬如說,我們夢到給鬼壓到了,給人趕了,後來跑不動了——腸胃不好,或者有風濕、關節發炎,就會發生這個夢。譬如身上水多了、水大腫了,覺得漲大水;某個地方發炎,覺得起火了;這個是病夢。一種是「想夢」,「日有所思」,白天想多了,「夜有所夢」,兩種作用。一種是「思夢」(憶夢),這個思夢啊,你覺得沒有想,對某一件事情你愛好得太厲害,比方說想錢,表面上不要錢,心裡非常想錢,呈現錢財的夢。還有一種呢,「曾更夢」,你看每一個人幾乎做的夢,你所看的東西、所經歷過的東西,沒有一樣你不知道的,都知道,你第六意識都有的。你總沒有夢見一個東西,頭是長在腳上的、手是長在頭頂上的,你們看到過沒有?那個名字叫「憨不楞登」,你知道你這個夢絕對沒有做過!因為你這個意識裡頭沒有這個東西嘛!所以夢多半都是「曾更」——經驗來的,離不開意識的經驗。

但是不然,有一種是阿賴耶識種子爆發的——「引起夢」。就像我年輕時候的經驗。未來的事情、未來的人還沒有見過,哎,看到這個人,我心裡曉得了——哦!這個人見過的。哪裡見過的?一邊跟他談話一邊在想,「哦!夢中見過。」所以這個人好與壞,對我怎麼樣我都曉得了,那麼這個是引起夢。就是說,我們本性裡頭能知過去、能知未來的作用,這個本性的功能,阿賴耶識種子功能包括過去、現在、未來。所以呀,定中的境界有許多是這個東西來的。

但是你注意哦,有許多定中的境界——剛才講了,夢你就懂了——有時候境界的呈現,不是阿賴耶識種子,也不是獨影意識,是你生理上的刺激變化來的,有病,同第六意識、獨影意識上反映出來的,兩個東西配合。譬如在定中眼睛容易看到東西,是你氣脈通過這一部分(師比劃指點),學過生理的都知道;我們這裡有幾位大醫生博士呀,是西醫,蔡登仁,蔡博士,大醫生,是我請他來上課的。氣脈通過了這一[斷錄]夢中,夢境界,夢中獨影意識作用。所以夢,為什麼變成夢?那是另外一個邏輯。(以後)再說,也是個問題啊!夢分好多種。那是獨影意識的作用,這個夢,獨影意識在夢中呈現。

還有呢,神經病、精神病的人,他說看到東西啊,看到什麼、聽到……真的!不是假的,他的獨影意識起作用。他的明了意識、分別意識壞了。好的思想意識不堅強了,被獨影意識所支配。所以獨影意識就看到,「哎,有一個人跟我講話」——真的!他的真的。所以我常說,到神經病院看病人,很多病人,你去看,現在到台大,哎喲好多呀,一進去都關著,我站在那裡以後,我馬上感覺到,究竟我是神經還是他是神經?搞不清了。因為那麼多的神經看我這樣一個人:這傢伙是神經!實在不正常——一個邏輯上講。在我們認為他是神經,很難分辨。你要懂得這個道理。本來世界上誰是神經誰不是神經,是很難講!

獨影意識兩個地方(出現),夢中出現;第三種,入定的時候出現。嘿,所以你們有時候打坐說看到什麼,「哦!天眼通天耳通」——通你的鬼呀!那是通的弟弟、神通弟弟,叫神經。實際上(是)那個獨影意識出現。

但是那個獨影意識你說有沒有靈感作用?那又是一個問題了。真正學佛,問的範圍要搞清楚。我並沒有告訴你獨影意識是不對的,對與不對我沒有下結論,懂了吧?學唯識要處處用邏輯哦!而且你不能夠把我的話也不能隨便下一個結論。你們常常聽了別人的話、看了佛經聽了我的話,常常我經常(生)氣、你們同學們(常亂講:)「哎老師這麼說的!」我說我幾時說過啊?!我講一句話,你們自己去下註解,然後認為就是我說的,結果倒霉的是我!傳錯了就說南老師那麼說,我說我沒那麼說。你沒有通邏輯頭腦,聽不清楚。所以我常常說有些同學問我問題,當我很難答覆你,不願意同意你,又不願意跟你面子過不去的時候,我就說:好嘛好嘛,再說再說。有很多同學回去,老師說好嘛好嘛,已經答應了。我幾時說答應?後面還有個再說再說哎!再說,不是說(同意你)——你現在不要給我講,慢慢來啦!「好嘛好嘛」是客氣話哦,不是說「對了對了、可以可以」呀!這就是邏輯頭腦問題。

那麼,獨影意思懂了,獨影境,啊。

還有個叫「帶質境」。帶質境分兩種,有「真帶質」與「假帶質」。真帶質是什麼呢?

依第八阿賴耶識,整個的山河大地、我們這個身體、宇宙萬有的——真帶質。

什麼是真帶質?我們這個生命怎麼來的?因為依業的果報,業力所生,帶了我們四大這個身體。這是真帶質。

所以你說我這個身體生來怎麼這麼多病?我的腦筋怎麼那麼笨?你既然學佛,你要追究三世因果,你前生不肯去用心、不肯去參究。或者現在遲鈍一點,慢慢開發了就懂了嘛!這是帶質來的。所以每個業果不同,所帶的四大的質就不同。

第八阿賴耶識山河大地,像我們眾生的共業,這個世界——我們的阿賴耶識的共業所形成的,是我們的真帶質。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同等願力、同等修持的造成了西方極樂世界。藥師如來的世界是藥師佛的那一種同等願力、同等的修行、願所造成的那個共業的世界。這些就是真帶質。

真帶質,阿賴耶識作用、種子,種子造成了那個現行,種子造現行。

要注意哦!這個名詞:種子造這個現行,現在的現象、這個行為。所以我們人生的過程,一切的遭遇,那麼種子變成現行這個業報。現在這一生的作為,帶給來生的現行跟未來的種子。所以種子變現行,現行變種子。

還有個假帶質是個什麼意識境界呢?唯識上講——意識境界。譬如我們走夜路,或在黑暗的地方,如果我們擺一個擴音器在這裡,假設進來是黑的,突然我們門一開進來,一進來,不知道這個地方的環境,一看不得了!那個檯子上有個菩薩的手有個魔鬼的手,唉喲抓我!——這是幻境,就是說,獨影境、非量的境界就出來了。這種獨影、非量的境界、這種非量的境界出來了——假帶質來的。把茶几看成老虎。

就是我也經常講我有個親身經歷的故事。我以前(民國)三十九年在基隆住,有一天夜裡——那個時候建築都不是這樣,有兩個熱水瓶擺在那兒。我一個小老弟給我當會計主任的,跟著我,兩個床睡覺。那個時候的床是隨便一個木床竹床,都搖動的——睡到半夜,我正在打坐完了躺下去睡,——哎?我怎麼聽到他的床「嘎嘎嘎……」很有規律的「噠噠噠……」我聽一下,幹什麼呢?我越聽越不對,我就叫他,「喂!某人!」燈都關了,黑的。我聽他牙齒都在戰抖,我想不得了了!不要得了什麼急病吧?我拚命叫某人某人,他說:「哦!哦!」我問什麼事?他說「有鬼啊!有鬼啊!」我問鬼在那裡呀?壓到你了?「沒有啊,你看,鬼在叫啊!」我說在哪裡呀?我一聽,哦,是有個鬼叫,「噓噓噓……噝噝噝……」,是很嚇人。我聽了半天——我平生有個願望,我說有鬼你就要給我看看哪!我想這下好,有機會看到了!聽了半天——鬼在哪個方向?格老子非把他抓住不可!後來啊,我終於聽曉得了這個鬼在哪裡,我「啪嗒」一下把燈打開,我說:我來,抓到鬼了,給你看!燈一開,他還在抖啊。我說好了,燈已經亮了,你睜開眼睛看看!哦,一張被都濕了。我說鬼被我抓到了,不要怕。鬼在哪裡呀?在這!熱水瓶沒有蓋緊,水燒開了,那個「噓噓噓……噝噝噝……」就把他嚇得啊!……

我說鬼在這兒,你聽,這不是鬼嗎?他說:「啊!是這樣的啊!」我說還是那樣的啊!我說你這個年輕人一點出息都沒有!現在讓鬼不要叫!把熱水瓶一塞好了嘛!這種情形叫假帶質,懂了吧?

有一個東西,比如我們有時候做夢,突然夢到一個人;或者一個東西掉到地上,你夢到打一個雷——這就叫假帶質。

(那麼,)按過去的講唯識的先生們講,夢是獨影境,不能說是帶質境。過去有一次我講這個道理,有一位學佛的老居士就偷偷來跟我講:「哎,先生啊!你那個恐怕有問題吧?」我說怎麼呢?「根據唯識道理,這個這個……夢境只能說是獨影境啊,不能說是帶質境啊,你講夢境也是帶質境恐怕你講錯了吧?」我當場不好意思,他好像給我留面子,我說「是是是!」,因為他是老前輩嘛,我說「謝謝謝謝!」但是我也只講是是,我也沒有答覆他我錯、你錯。因為老前輩了、幾十歲了,跑來跟我講。講的有道理,一般唯識就是那麼呆板,他沒有參通,就是整個的《瑜伽師地論》沒有研究完,通不了。

夢境,大部分夢是獨影境,有些夢是帶質境,不一定。所以有時候做夢眼睛動啊,那時眼神經、眼識、眼根已經有一點醒了,滴溜溜在轉;那個轉、眼睛沒有完全張開,但是眼睛開了一點縫,已經看到某一個東西有一點影子,那麼,配合意識的獨影境形成夢,是其一。第二有些病,比如說人生有一種病:夜遊症、夢遊症,夢遊症的人夜裡睡著了他還會起來做事。乃至夢遊症嚴重的還會起來開車子的,自己可以把汽車打開,還到外面兜風一圈,回來以後車子停在車庫,然後關門睡覺,第二天早上他自己不知道,這種屬於夢遊症。夢遊症的人更是屬於帶質境的非量境界,因為它不是比量,(是)非量境界,帶質境,可它也是獨影境,有些是屬於獨影境。因為他在夢中有個幻想,另外一個幻想。

可為什麼一醒來就忘了呢?所以要曉得,每一個人,沒有人沒有夢,人人都有夢,因為幾乎你醒起來以後你已經忘記了。所以修行修得好的,醒夢一如,那不是帶質境也不是獨影境,第六意識現量境永遠清明、明了。那麼自己在夢中能夠作主,作主的成分看有多少,這個裡頭有差別了。這所謂三境。現在瞭解了玄奘法師《八識規矩頌》前五識是性境。

那麼我們嚴重來講,前五識也是阿賴耶識共業所形成的獨影境啊!現在我說我的唯識。要證實彌勒菩薩唯識、彌勒菩薩傳的要他自己作證明去。何以故呢?娑婆世界的形成的現象同他方世界、每個星球不同,共業不同;每個獨影構成業力不同,帶質不同。拿阿賴耶識講、拿阿賴耶識說來的道理。

所以啊,我們要把,唯識因為共業所生或者是所生的別業與共業不同,帶質不同;別業的不同,獨影同帶質不同,那是意識的業力的結果。阿賴耶識種子所形成的共業,這個帶質境、獨影境不同,所以形成各個世界的業報不同,現狀不同。這個是我們特別要瞭解、要注意的。

所以三境、三量。現在我們再看第一句,前五識屬於性境,不屬於帶質境,也不屬於獨影境,嚴格的分別啊!所以因此,我們上座打坐的人不管你修哪一宗派,神智(身子?)一定,意識只要不加分別,你本來就清淨嘛,又何必另外去求個清淨呢?性境現前了嘛!這懂了吧?

那麼你自己在這個前五識、前五根擺好的時候,偏要自己求一個清淨境界——你第六意識破壞了前面的性境的清淨了。所以,般若告訴你「不增不減」。一般人用功啊,不是走「增」的路線,就是走「減」的路線。「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懂。性境現前,你為什麼不知呢?——(因為)你理不通。

所以前五識是性境,前五識也就是現量,阿賴耶識現量。所以前五識聲、色,我們這個六根——六根六塵不惡啊!「還同本覺」,它有什麼對錯啊?你硬要把它拋了,厭棄它,那麼痛苦幹什麼啊?!這不是凡夫自造愚蠢嘛!當然它也並不是值得你非常酷愛非常寶貝。酷愛與寶貝那是意境的差別念;不要加意境。

「性境現量通三性」,三性,放在後面講。哪三性?三性有兩個東西哦,普通所講三性:善、惡、無記——三性。(怕有些新的同學不知道,有部分人不知道,要寫一寫給他們看。)這叫「三性」。唯識還有個名詞也叫三性,可以加這個(無)——三無性,那個再說。所以學了唯識更要知道,我們講善惡,轉識成智啊,拿儒家的道理講就是「去惡為善」。所以真正的佛法就是八個字,沒有什麼,你不要認為打坐啊、神通啊……「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轉惡為善」,就是佛境界。

不過善惡這兩個相對中間,中間還有個路線的——無記。我們這個無記等於是中性。我們這個人性,這個人性不是講本性啊!阿賴耶識後天的人性染污以後,我們這個思想心理不屬於善的、就屬於惡的,善惡兩個。

昨天我在下面聽我們顯明老法師講《法華經》,很大膽的告訴大家一句話,《法華經》的道理,他說,一切佛還有惡法,不要搞錯了,認為一切佛沒有惡;也有惡。我在下面聽著,哦,好!這位師兄不錯,很大膽的;也是真正佛法,並不是大膽,是天台宗的道理。不然的話,佛的種性就不具足一切;具足一切——具足一切善,也具足一切惡。[引磬響]但是,成了佛的人,純善無惡,唸唸惡起來他就轉了,轉成善的一面。等於善惡是陰陽面,他陰面一轉了,他就翻過來是陽面了。凡夫是翻不過來。但是有三面,有個中性的一面,陰陽兩界中間是無記。

無記我們很多哦!常常有時候我們思想停留住,腦子愣住了,發愣了、發呆了,看花也好、讀書也好,你們讀書經常你看,讀了半天看不進去,就是這麼……尤其年輕人看書所以記憶力沒有,記憶力不好,書也看不進去,你們年輕讀書,都造的無記業太多,腦子昏的,真的哦!畜生道、豬、牛就是無記多,無記生昏沉,昏昧狀況。所以我們記憶力不夠,容易失念等等。所以失念也是過錯,造無記業。因此大家不要搞錯了,以為打坐啊、學佛啊、求空啊,你拚命求空,這修的是無記啊!無記不得了的啊!所以諸佛菩薩慈悲,尤其是彌勒菩薩吩咐無著菩薩著《瑜伽師地論》,把這個修持道理非常清楚地分析告訴你。往往把無記的境界當作入定,很多很多不計其數的人這樣下去,很嚴重!

佛者,覺也,是覺性清明啊!不是無記啊!呆住了、停留不起念頭,正在無記中啊!要注意啊!

但是修持的境界、經過呢,有時候必然要想讓它有這樣一個經過,不經過這個又不行,理由很多。所以說,真正的修持要依師而修。當然要找個明師,但是我們的明師只有一個人:釋迦牟尼佛,可惜他老人家過去了。我們現在只好照他的遺教來修啊,否則是非常危險的!所以修行一步之差,一個見解之差,就造無窮的業果。見解上的差別就造無窮的業果。這個道理哦。

我們今天,(下課引磬)敲了?我無記!(一笑)

……看了《華嚴經》,不敢接觸了。現在我們重點還是歸到《華嚴經》來。至於十三部大論,譬如說我們這次要講《成唯識論》。真正的唯識,一部大論,包括一切經,最重要的:《瑜伽師地論》,因為大家對這些經論沒有下過功夫,實際沒有。

我們現在目前大家所看到的是,這個幾十年,可以說是一百年來,滿清末年到民國以來的這七十年代當中的,差不多有九十年、一百年當中,楊仁山居士之後,這一般唯識的著作,尤其現在人看唯識著作很嚴重,還有日本的唯識著作更嚴重,問題更多,你們特別注意哦!這不是對日本人有一種片面的反感,不是這個意思;學術就是學術。楊仁山居士的下面大弟子,唯識學兩位大師,他的弟子,梁啟超還等於是他後輩的後輩了,梁啟超還跟過這個歐陽竟無先生是師友之間。所以他兩位唯識的大弟子,所謂:南歐、北韓。南面是歐陽竟無先生,北方就是我們劉教授劉老師劉世綸老師的父執,就是她父親的把兄弟韓清淨,這位大師。南歐北韓。跟著下來,歐陽竟無居士之下,比較專門研究唯識的王恩洋,熊十力還是其次的。那麼這以後啊,越來越不同(通?)了。熊十力已經是對於唯識論,自己又轉到儒家研究易經,把易經跟唯識兩個配起來,所以著《新唯識論》,那麼後來很多人駁他不對……這個中間很麻煩,我們暫時不去討論它。那麼對與不對?當然不太對。——不是「不太對」,是客氣話——不對。那麼他等於說犯了一個錯誤,易經也沒有搞通,唯識也沒有搞通。

但是你看熊十力的文章很難看,因為文字大家覺得寫得看不懂!越看不懂啊,越高了!學問就是這樣,寫的書給人家看不懂文字啊,就高了!等於馬克思寫的《資本論》,大家越研究越不懂,那個文字的彆扭!就是他本國人都看不懂。熊十力先生這個文字——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學的文字——連歐陽竟無先生都有這一點點的文學上的毛病——學的《瑜伽師地論》玄奘法師的翻譯體的文章。玄奘法師兩性化,佛學、佛法都很高明,可文學並不高明,翻譯的東西很差勁。所以《瑜伽師地論》我們讀不懂,除了唯識學的本身實在很艱難以外,玄奘法師要負責任,那個文字翻得呀——很老實,就等於現在人翻譯一樣很老實。「吃飽了沒有你?」「吃飽了我。」——等於這樣翻譯。我們中國人講「你吃飽了沒有?」我們答覆的話:「我吃飽了」。照外國文翻譯就是「吃飽了沒有,你?」,「已經吃飽了,我。」就是這樣翻譯的。唉,這個翻譯要命!

所以你看玄奘法師的傳記,他想把佛經照什麼路線翻譯呢?照鳩摩羅什法師的路線翻。譬如說《大般若經》六百卷,嗨呀!我們當年看大字的佛經,堆積了好幾個書櫃,結果我看了幾十捲以後,以後就是翻就是了,就是翻過去了,六百卷很快看完。它是個什麼道理呢?

翻譯的東西三個重點:信、達、雅。要很老實、很信實、不能夠變了樣的。這個中文翻英文,英文翻中文,要很信實、忠實地翻譯。但是要把道理說清楚啊!外文跟中文兩個倒裝的啊!要通達,兩方面,換句話說,達還包括你中文好,還要梵文好;不是「好」,要「達」——很高手的,兩方面的文字都很高手。然後翻譯的文章要雅緻,文學要高。鳩摩羅什翻的《金剛經》、《維摩經》,那沒有話講,那個文字多美呀!可玄奘法師不行啊!

所以啊,譬如說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心經》,兩百六十個字,把頭、尾、序言,不重要的拿掉了,它中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句話,下面還有四個:「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同這個道理一樣,就完了嘛!如果要「信」的話,要翻譯怎麼翻譯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異空,空不異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識不異空,空不異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反正啊,一大堆!那麼玄奘法師翻譯,他本來想走這個路子,「亦復如是」,就過了。正想那麼做,夜裡做個夢,很糟糕!不敢了,呵,白天起來還是照翻!所以啊,「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後面啊,六根六塵十八界,給它翻完了頭已經看得呀鬥一樣大了!這是翻《般若經》。

所以六百卷《般若》濃縮了。所以在玄奘法師以前,古人翻譯的《般若經》重點的《放光般若》,比他翻譯得好,意譯到達了。但是「信」呢?忠實呢?這是要選玄奘法師的翻譯。

要理解、合於中國人、很快地透過中國人的思維的法則,很容易接受這個高深的道理而悟進去的——鳩摩羅什法師的翻譯。那玄奘法師翻譯的《瑜伽師地論》這些都是那麼彆扭,所以看哪,很吃力!這一很吃力,好麼,後來他們學這個文字,糟糕了!所以到了歐陽竟無先生寫的文字已經很艱辛了;再到了熊十力手裡啊,那不是十個力量做得到,要一百力來讀他的文章了!所以我們看看呢,看看文章,就笑了——何必如此呢?

所以我常說,告訴你們大家寫文章要注意,我們尤其寫傳世的文章,像佛學的文章,我們的目的是,拿佛教的名詞度人,使人家看得懂。所以我們常常寫了東西,我有時候寫東西,你看,這些同學們都改過我的東西。高中程度的,都改過我的東西。為什麼?哎,我說你都看不懂,我這個寫出來幹什麼呢?!我目的要你們懂撒!你儘管改,改了不對,我又改回來;對了,就照你的辦。這個東西不是說寫一篇《滕王閣序》啊,給人家搖頭擺尾去念;你要玩那一套文字我們也會玩,那個是獨自欣賞的呀!尤其現在變成王大娘裹腳布,可以擺到故宮博物院的,有什麼用啊?!我們的文字寫出來就是說,要普及,人人(都看得懂。)但是也不想寫得太白話,太白話,過了幾十年要沒有用了,變古文了。這一段話插進來耽誤了很多時間,就是說翻譯的名詞,所以唯識學難研究。

那麼我們現在的觀念,一般,在近代一百年中間,乃至最近的這些唯識的文章,都看,越搞越不是唯識學了,這很嚴重!因此唯識拿來做功夫是毫無道理。你要曉得彌勒菩薩叫無著菩薩記錄,講出來兩部大論:一部是《瑜伽師地論》,告訴我們怎麼樣作功夫成佛的,怎麼樣修道、成佛。另外一部是《現觀莊嚴論》,中文沒有翻譯,藏文有翻譯。所以到民國以來,太虛法師的弟子……,像太虛法師也是楊仁山先生的學生。所以楊仁山居士對於近代以來的佛教那是影響之大,無與倫比;這些大法師們都出自他門下。

我剛才講到著作方面,你們千萬注意,現在我們這個問題不想扯開了,所以我剛才腦子想停留一下,不要拉長了。

現在,我們把這三個觀念搞清楚,三量,基本上的道理在唯識啊,依因明而建立。因明就是佛法的邏輯,就是在世界上——這個裡頭有個道理,講邏輯學的人素來有個辯論:站在東方學者,不只中國,包括中國、印度、日本乃至中東一代學者(的立場的人),認為西方哲學家之所以有邏輯,(是)受佛學裡頭、受印度因明的影響,而慢慢有了西方文化裡頭的邏輯學的產生;站在西方文化立場的人,認為佛法裡頭的因明學,是受了希臘邏輯、辨證這些道理的影響,而產生因明的。這個東西文化的論辯我們不參與,太麻煩了。

不過因明是非常久遠的東西。像我個人的觀念,認為西方的邏輯是受因明的影響,可以拿出很多的證據來;但是不去討論它,太學術化了。

因明,所以菩薩、學佛的人要通「五明」。「內明」是得道,「因明」就是懂邏輯。拿現在來講,因明就是:一個學佛的人,第一內在要得道;外面的學問,因明 ——就是邏輯哲學、宗教哲學,一切等等都包括在因明裡——辨證、思辨清楚。所以因明的道理,我們講有三支因明、五支因明,學唯識都要瞭解。譬如說佛經裡頭,你們講看大藏經,大藏經原始的翻譯,有一本論:《因明入正理論》,陳那菩薩作的。(註:查了一下資料,發現陳那菩薩所造的是《因明正理門論》,而《因明入正理論》乃其弟子商羯羅主菩薩造,是介紹陳那菩薩論理學的書籍,是一本言簡意賅的入門書。老師講的疑是《因明正理門論》)幾乎你很難看得懂,翻譯的文字也很困難。

這個因明裡頭,講的道理有三個東西:宗、因、喻。宗——宗旨,因——不是原因,引申理由,有演繹的因、有歸納的因。

這個「宗」字,譬如說——因明我們大概講一下,注意一下。

聲是無常的,這是「宗」。聲音是無常的,不是永恆存在的。我們人講話的聲音、耳朵裡聽到聲音,它是無常的,立刻變去了。「因」,因緣和合,它是空響的。講出的話,人為什麼會(講話呢?)有喉嚨、聲帶、嘴唇、牙齒、舌頭,種種的關係,意念一動,促成了這個生理乃至腦神經的思維,那麼多的因素構成了聲音。這個聲音是因緣參合攏來而發出來偶然的、暫時的、表達性的作用,因此,用過了便空,所以他是無常。聲音的宗、因。

「喻」,聲音像什麼?就像人兩個掌拍一樣,像水流、像風聲,一切皆是無常。宇宙間一切音聲皆是無常。那水流、拍掌、呼響,叫做比喻。所以「宗因喻」,喻就是比喻,有時候一個道理,我們用道理講不清楚,用一個比喻就說清楚了。那比喻的方法就很多了,到了中國禪宗,有歇後語,有藏頭語,譬如說我們大家講,「唉,怎麼樣,你最近好不好哇?」中國人講老話,外甥打燈籠——「照舊(舅)」,照著娘舅。這還不說。嗯,你這個事不要說了,和尚不吃葷——知道了,嘿嘿,大家一笑——「肚子裡有數(素)」。就是這個意思。那麼這個也是「喻」的道理。有時候理講不清楚,但是用比喻呢,就清楚了。這也是因明的道理。

所以三量的東西,開出的重點,擺著因明的道理,換句話說,三量的東西,在唯識的觀待道理上比證成道理更重要。三量的東西偏於講意識境界的東西,尤其是第六意識境界,第六意識清淨的現量。清淨面的現量是意識不起分別,意識清淨面的現量,這是我給它加的啊——「清淨面」,加了三個字——這個是現量。

我們一切思維分別,能夠講話、能夠思想、能夠感覺的,這些意識都是比量來的,比較性的,因為比量是因緣所生,就是各種因緣所生。

譬如我們的思想,中國人的思想跟外國人的思想習慣性的、同一個東西,思想觀念兩樣。為什麼兩樣?第六意識作用是一樣,為什麼中國人、外國人兩樣?譬如說我們學英文,中國人學不好,因為我們大家學英文,腦子裡肚子裡講話、思想,是用中國話來講,等於上海當年「洋涇濱」的英文一樣,點頭「Yes」,搖頭「No」,因為大家是想表達出來,拉車子的就講了,點頭「Yes」,搖頭「No」,知道了就好了,腦子裡頭、心裡頭講的是中國話,嘴裡頭要說的是英文。它兩個比量搞出來,很麻煩了。等於外國人說中國話講不好的也是一樣。所以學外文有個原則,你的思想裡頭、心裡頭講的話、意識講的話都是那個作用,那就很容易學得好了。所以現在有種語文訓練走禪定的路線。開始是蘇聯發明的,現在美國國防部大家都很流行了,三個月可以把一個人訓練成功,通外文。那是用什麼方法?打坐的方法。怎麼樣把你的思想、平常的思想習慣一概叫你空空空……拿掉了,等於白紙一張,沒有思想了。然後教你語文哇哇哇哇,你思想只能有這個東西,一下就會了,逼得就會了。這個方法我一講已經十幾年了,十幾年前他們告訴我,說蘇聯有這個方法訓練人,後來我告訴一個美國的朋友、將領,我說你們國防部不曉得去偷啊?哎,這個東西……後來他們告訴我已經弄到了,說就是打坐這個辦法,就是學禪的辦法。哦!我說對,這個辦法很快的。腦子空白了嘛,新的(就能)接受。做任何學問皆是如此啊!

所以說三量是這樣來的。至於非量呢?就是亂七八糟的思想,原則上不合於因明。但是,也不限制於用因明。所以這個我們曉得,擴大一點,這個現量境界,你譬如說講前五識的現量,性境它屬於現量,通三性,這個三性(是)講善、惡、無記。人性分三種,我們講的注意哦!講人性究竟是善的惡的?這就是佛家的哲學最高明了。我們普通東西方的辯論人性總是兩面在辯——陰、陽,不是善就是惡,不是好就是壞。佛學是三個,有中性的——不能叫它中性,這是勉強講——無記性,屬於非善非惡,不善不惡的。

我們於人性中間,有時譬如說,現在我們注意啊,一般人做錯了一件事或做對了一件事——我這個是下意識的,是沒有意識做的。——不然!這還是意識境界,這屬於意識無記性的範圍,不是「下意識」,這下意識是借用西方心理學講的;它還是屬於無記性的。

所以啊,我們曉得,再擴大來講呢,現在我們的觀念,所謂有同學懷疑說,老師大概講錯了。沒有錯!整個的宇宙、一切萬有都是阿賴耶識的現量,都是它的現量。何以見得?

(你們還早,有幾個年輕學生聽了,在這裡……,慢慢看唯識的書,不要早期來問我。早期問我,我怎麼辦呢?把後面的書都要搬到你肚子裡去。啊,做學問不要著急。你說他這書還沒有搞好呢!慢慢來,後來就會講到的。這就是告訴你們思想的方法,你把《八識規矩頌》讀完了,大概也會知道一點。)

那麼上次我特別提起你(注意,)告訴你,第八阿賴耶識所、它呈現什麼呢?根身器——都是它變的。生命作主——「去後來先作主公」也是它。那麼山河大地「器世界」,佛學講器世界就是我們講的物質世界,就是這個宇宙,都是它變化出來的——第八阿賴耶識。那麼「器世界」裡頭具備了宇宙萬有,萬有都是它變的,好壞都是它變的,是它「所變」。阿賴耶識具備能變、所變的道理。一切都在變化。所以前五識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現量境。

所以,前五識我們修道成佛了——你要曉得最容易成功、悟道是第六意識呦!第六意識容易清淨。前五識很難嘍!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要最後成功了,前五識才跟著轉過來呦!所以它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現量。你說我們打起坐來,意識很清淨,說格老子兩個腿痛——腿就是身識啊——我不理它!你不理它,它愣痛得你汗流浹背。

第04章

……痛苦得很,每一個細神經打通都很痛苦。尤其你們有近視眼的,五官有一點不好,都要大病一場。連我的眼睛都開過刀,我告訴你。我曉得那個氣脈通眼睛的時候,我眼睛裡頭長出一個東西來,當時我想,《封神榜》上,眼睛裡頭長出一個手,手裡頭還有眼睛,「天眼」就那麼長出來,結果我到醫院裡把它割(la2)掉了,我曉得這一部分氣脈不通。但是學醫的知道,這一部分的氣脈不通,眼球的眼白上長東西啊,一定同那個氣候的這個感冒啊,同風寒有關,氣血循環系統不好。當然我割(la2)掉了以後我也不肯帶眼眶,還看書呀,眼睛還在流血,結果裂得更大,裂得更大我也不管,準備你瞎了算了,它也犟不過我,它又好了。但是你們不要這樣玩,你們玩不得的,這個東西不是好玩的。

那麼就是告訴你們,很多大家看到的東西啊,就是腦部的這些氣脈不通所呈現的,那麼這種呈現的呢,是非量的境界,非量跟個獨影。如果是種子……好,現在答覆了你這個(問題了)。但是你裡頭有個問題,你是觀中所呈現的影像,這又同定中不同了。因為你在做觀想嘛。你在做觀想,你第六意識做觀想,你第六意識的觀想,你譬如說修准提菩薩、修白骨觀,你觀一點,你觀想沒有達到專一的時候不能算止,不能算定。所謂專一,觀想某一點、觀想一個亮光,這一點亮光要一念萬年、萬年一念而不變,忘掉身心,這個叫做專一,這個叫得止,或是說得定。沒有達到這個時候,你意識境界沒有到達這個專一的這個階段呢?那你不算「奢摩他」,不算得止。那麼你的意識也在跳動像電子一樣,意識跳動刺激了生理、腦子、生理神經,然後配合上獨影境界,這是非量境,還不能算它是獨影境。換句話,嚴格講有些是獨影境,有些是非量境。你提的問題是「觀」中,提問題隨便寫。

如果是「定」中呢?同「觀」中是兩樣。我講定中啊,已經不是止觀了,只一念,第六意識的現量境,一念清淨擺在這裡,這個是定中。此中的差別、用功夫的差別是非常細的,特別注意。所以有許多認為有神通的人,都在非量境界上、獨影境界上,那麼這種境界叫不叫做通呢?叫做凡夫境界有少分的依通。依通不是真正的神通。問題大得很。說小事啊,我告訴你,不管是算命、看相,中國外國許多有神通的人,乃至包括這些什麼大師啊教授呀,一言以蔽之,我可以給你舉……有兩句話你要記得:小事保險你靈,大事是保險你不准。這不叫做神通了。小事靈沒有用啊!這些都屬於依通。大事是保險你不准,大事他也不知,他也不說,啊。

乃至說,他知道了自己的過去未來了,宿命通了以後,發的神通差不多了。但是通了宿命的人,自己有神通也不敢玩了,曉得這個嚴重得很,不能錯一點因果的。這是第三個(問題),還有第四第五個,好多哦。

(第四個問題,)「修到醒夢一如的時候,在夢中知道自己的夢,」(師說:這個字看不清楚)「醒來以後覺得依然知夢,此夢乃是獨影意識,還是比量、現量,還是非量?」夢,剛才我有講過,不需要答覆了,你這個夢境(台下提問的學生在口述問題)哦,醒夢一如時(師在傾聽……哦哦哦,好好好!)夢中知道夢是第六意識清明、第六意識的作用。那個的夢境界,這個時候,就是說獨(台下提問的學生又補充口述)兩個都在並用,拿生理上講,腦子、神經並沒有完全睡熟,那麼有一半是醒了,這個是,這所有的境界都可以說是第六意識的非量;但是擴大來講,非量也是現量——第六意識所表達的。可是你這個問題中間有個問題哦,「醒夢一如」不是這樣解釋,不是夢中(台下提問的學生又補充口述)

這個醒夢一如啊,不是說夢中做得了主不叫醒夢一如,修到了,在夢幻境界,所以下面這境界是醒夢一如:「時人見目前一株花,如夢中相似。」是幻觀境界成就,所謂「幻三昧」叫作醒夢一如。07:06三校你這個所問的是夢中可以作主,不算是醒夢一如。啊,這個就要糾正,你現在插話……

(台下提問的學生又補充口述,大意是說:在夢中,身體在打坐,心裡在發光,你說夢中打坐發光,是夢嗎?)

當然是夢啊!當然是夢啊。所以你要研究唯識啊!你以為這個是真的啊?我問你,你剛才犯了一個邏輯錯誤,你認為夢中,你講的「我夢中夢到,我正在打坐在放光,你能說它是夢嗎?」我不答你的話了。

(台下提問的學生又辯說)

這個還是獨影境,獨影境所變現的功能,是有這個關係,獨影境跟著帶質兩個來了,兩個配搭了。你說帶質、獨影啊,這些所以,你看,我們講啊,有幾個同學的問題,就是把觀待道理同證成道理搞不在一起。每個名詞啊,解釋(接觸)名詞以後啊,思想被名詞困到了。這幾個東西有時候剎那之間它變化很快,配搭著用的。但是它還是夢,那個境界還是夢,不是不是夢。千萬搞清楚哦。如果搞不清楚這個理,就往往走入那個夢境,你當成神通了,當成真的了。久而久之會不會起神通?絕對會起。起了以後這個是什麼?你查《楞嚴經》想陰陰魔的境界,就進入魔境了。因為,犯了——這就利用《楞嚴經》的道理了,雖然慢慢地意識上受這個影響,就作為聖解了。——你剛才講的話(就)犯這個邏輯。你很肯定說:這能叫它是夢嗎?!已經下意識中間把它作為聖解了。知道吧?(是)這個道理。所以這個唯識更要留意了,非要搞清楚不可。

豈止如此,因此你學了意識的現量,你要曉得,把《楞伽大義今釋》前面的「八識規矩頌」翻開,第六意識的頌怎麼講?「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輪時易可知,」對不對?(我背得沒有錯吧?不要打我手心了,老師啊!當小孩子背書給老師打怕了的!)一個字都不能背錯哦。「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輪時易可知,」所以你翻開《瑜伽師地論》,第六意識佔了十幾卷哪!一、二十捲。這個三界六道統統在意識裡頭。

所以第六意識在夢中豈止會做夢,我告訴你,你不是讀過《子》書上,《列子》裡頭,說一個神仙,挑擔子的。然後挑擔子,這是道家的神仙嘍,叫做「壺中別有天」,知道嗎?這是中國的子書上、道書上(的故事)。擔子挑在這裡路上休息,然後擔子裡頭搬出一個盒子,盒子裡頭、掫起來:「出來!」太太從盒子裡跳出來。(如果你看現在買飛機票如果有這個本事的話,有家屬可以放在洋火盒身上一帶就出來了,太太放在裡頭帶走了!)「出來!」出來以後哇,跟太太兩個酒食、廚房都搬出來吃酒啊、喝酒,喝完了跟太太……,喝醉了以後休息,這個神仙吃醉了休息,太太沒有醉。太太又在身邊摸出來一個盒子:「出來!」,她的愛人又出來了。那麼,兩個人又在玩一套,玩完了以後看到這個道士神仙快要醒了,那個太太叫這個愛人:「快點進去快點進去,他要醒了!」一進去,放在口袋裡了。那麼這個道士修道的人醒了,「哎呀!可以走路了。」看到太太,「還沒有睡啊?進來進來。」放到盒子裡一裝,又挑個擔子走了。叫「壺中別有天」。

意識境界的重重獨影,如果你定力深啊,豈止夢中知道做夢而已哦,「三界輪時也(易)可知」。

所以一個神經病的人,你看一個神經病,你到神經醫院看看,我們在座有好幾位醫生就知道。譬如我有一個朋友發了神經病,在我家裡住二十多年了。他坐在抽水馬桶,以前的那個抽水馬桶日本式的,埋在地下的,他一邊拉大便一邊發了神經,把那個抽水馬桶兩手一拉,就站起來。然後啊,這個房子,那個日本式房子矮是矮一點,他一跳就上去了——他神經發了。當然誰都把他沒辦法。但是我一到一叫:「下來!」他規規矩矩就下來了,「放下!」他就放下了。當然他下一次有點怕我。你看這個人,普通你做到嗎?

所以身體的體能同意識境界的功能,我們凡夫沒有經過修持都埋沒了。所以神通一切境界都是有的。但是你不要認為那個是真的。搞清楚啊,對了沒有?解決了!

第五條,「如一切量、一切境、一切性都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獨影意識的現量。那麼,禪宗的語錄上講,『時人見此眼前一株花,如夢中相似。』這個是否這是第八阿賴耶識現量的證成道理?」——差不多了。但是告訴你,第八阿賴耶識的證成道理差不多了,這是南泉祖師講的,馬祖的大弟子:「時人見此眼前一株花,如夢中相似。」要證入菩薩道的如幻三昧,是第八阿賴耶識轉了。

但是,下面的不對了!下面說:「這個同『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的道理不相干。」怎麼叫不相干?所以日本的禪宗,同中國有些講禪學的認為,常常引用這三句話:「未悟道以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道以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最後大徹大悟以後,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這個話你查《指月錄》、查《傳燈錄》,不是大祖師的話。這是偶然用功境界。拿這個話判斷禪定悟與不悟,毫不相干!我告訴你,一個發了神經病的人、一個受了刺激的人,他也見人不是人、見鬼不是鬼,也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你不能說他悟了。這個所以我的詩上,有兩句詩,「眼見空花,心病狂。」這個不對!這個是不對的。我這個詩好像在《楞嚴大義今釋》上面,還是……所以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用功到某一個境界,眼識還在、意識不起分別,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真證的道理,叫證量。如果一個病態,一個變態心理的人,意識落在無記上、受了重大的——現在心理學上,所謂人格的變化,——受了重大的刺激,意識沒得思想了,傻了。但是他眼識在,第八阿賴耶識功能還在呀,他也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個同悟道不悟道沒有關係!所以啊,這幾句話一般講禪學都引用來講禪,很危險!很錯誤!很嚴重!悟與不悟同描寫的這個境界沒有關係。悟與不悟是「智」。第六意識轉妙觀察智,待第八阿賴耶識整個的轉,八識轉成四智才開禪宗的證悟,這個不相干的。所以說:「時人見此眼前一株花,如夢中相似。」這個不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兩樣。應該說,這是「菩薩境界如幻三昧」。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個境界很難講。如果是病相,屬於非量的境界。如果這個人,(這是用如果了,假定)假定這個人入了靜(正)定呢,「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那是他下的語句用錯了,(應該是)「見山非山,見水非水」,進入夢幻境界可以。那麼徹悟了以後,「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還是」兩個字也下錯了。徹悟的人啊,隨時在夢幻空花境界,說它是山也可,說它是非山也可。這些呆板的語句不足以斷定悟與不悟。所以這些個問題不要扯在一起,扯在一起犯邏輯上的錯誤。這是這個道理。

唉呀我的媽!問題答覆完了,好吃力呀!我看唯識課呀,我想退堂了,不上了,這樣耍下去不得了哦!(一笑)

所以啊,講到唯識,我很高興你們後面這幾位道友們問的問題。可以說會問問題了。一個喜歡答覆你問題啊,你問問題要搔到癢處,搔到癢處啊才可以答覆你問題。所以我上次唯識講完了,同陳森科教授等幾位朋友談,談到我上次翻《楞伽經》後面的幾首詩,偶然現在自吹一下啊!在菩薩戒犯戒的,叫做「自讚」了,犯了「自讚」,沒有毀他哦。算不定也帶一點毀他哦,先聲明,有比丘在座,先懺悔了,再來犯戒,哈!

講到翻譯這個唯識,講到唯識感慨得難。這四首詩把《楞伽經》翻完了,就是《楞伽經》的敘言,我寫的《楞伽經》的敘言裡頭的,第八頁。有四首詩,就是講這個東西的痛苦。因為張尚德教授、陳森科教授,我們下課以後談起,談到唯識這一次的,他們覺得稱心,張尚德還講:老師這次講完了,下次一定不講了,害怕、真怕我要「捏個盤子」走了的樣子。我還端一個碟子(呢)!還「捏盤(涅槃)」!(一笑)

四首詩第一,「風雨漫天歲又除」,因為我《楞伽經》翻完了以後啊,正是過年,陰曆過年。「泥塗曳尾說三車」,這個三車啊,聲聞、圓覺、大乘就是「三車」,叫三乘。「崖巉未許空生坐」,「空生」就是須菩提,自己不好好地在那裡清淨打坐。「輸與能仁自著書」,我說我倒霉,不及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一輩子沒寫過一個字,都是學生們記錄的。我最倒霉了,不只自己寫,還捧學生。所以我有個學生叫王紹繙、那個活寶在美國,他說:「老師啊,所以我不希望你作釋迦牟尼,希望你作孔子啊,孔子專門自己寫書捧學生的,顏回呀、子路啊,都是孔子捧出來的。釋迦牟尼不寫一個字,都是學生捧他的;我們做你學生,希望你作孔子啊,你著書,捧我們啊!」所以我也有這個感慨,「輸與能仁自著書」「能仁」是釋迦牟尼佛。所以我這一輩子輸了,自著書。

(第二,)「靈鷲風高夢裡尋」,「靈鷲」就是靈山會上。「傳燈獨自度金針」,搞到自己一個人沒有人可以談,一個人,古人有句名詩「鴛鴦繡出憑君看,不把金針度與人。」我繡個鴛鴦給你看,怎麼樣繡的功夫絕不教給你。(我)現在繡的功夫這個也教你。古人兩句名詩,「鴛鴦繡出憑君看」,這個你去看;「不把金針度與人」,這個秘訣不告訴你。但我翻了這個書啊,已經把秘訣已經說了,這個意思啊!不要講了吧?「鴛鴦繡出憑君看,不把金針度與人」古人的事,現在翻它的意思,「傳燈獨自度金針」。「依稀昔日祇園會,猶是今宵弄墨心」。這是自吹的啊!自讚的話,犯戒的。想想當年在「祗樹給孤獨園」會上在討論這個問題,好像現在在翻譯這個經典,就像是在當年、當時一樣的。這是瞎吹的,我不是獨影境,我也沒有到,啊,亂講,是詩人打妄語!

第三,「無著天親去未來」,唯識宗是世親菩薩兩兄弟,世親也叫天親,他兩個弟兄,《瑜伽師地論》是無著菩薩記錄彌勒菩薩的講演。「無著天親去未來」兩兄弟走了,唯識是他兩個大家提出來的。「眼前兜率路崔嵬」,彌勒菩薩在哪裡?還在兜率天,我要去問他嘛我又沒有錢買飛機票,兜率天入境證也沒有給我,去不了。所以啊,我翻譯到這裡有時候痛苦啊!怎麼辦呢?「人間論義與誰證」,這個人世間啊想找一個人討論一下這個關鍵道理在哪裡;「稽首靈山意已摧」,沒得人可以問,沒得人討論,只好上座盤坐一打,向釋迦牟尼佛一低頭。後來問題解決了,我就再翻譯下去。就講這個痛苦。

第四:「青山入夢照平湖,外我為誰傾此壺。」舍了命,把我都丟掉了。幹這種事情,把經典翻譯,這種吃力不討好、賣不到錢的事情,拚命干。「徹夜翻經忘已曉」,連夜連夜地翻譯經典,這本經翻譯,完全一個人獨立搞成的。我翻《楞嚴經》時,葉曼還在幫助我,翻這個經的時候一個人幫的也沒有,一個人自己搞,—— 「徹夜翻經忘已曉」。「不知霜雪上頭顱」,經翻完了,我對著鏡子一照,兩邊頭髮一下子就白了,沒有功勞哦!所以我兩邊的白髮叫做「楞伽頭髮」,哈,因它而白的(一笑)。[引磬響]好了,今天沒有辦法講到本文了,對不起啊!所以,因此看來,你看你們問題還是不要拿給我,拿給我,完了。這個本文不曉得拖到幾時去了。今天只好如此啊。(師自語:「徹夜翻經忘已曉,不知霜雪上頭顱」啊!)

……有了兩次的課,等於沒有開始。那麼現在研究《成唯識論》中間,以《成唯識論》來講的。不過我們為了瞭解《成唯識論》,開始啊,大概把玄奘法師的《八識規矩頌》先作一個瞭解。本來這個是大家應該很熟的。可是為了有一些少數同學們不熟的,所以重新要提起注意。

這個《八識規矩頌》我們這兩次課程都耽擱了。那麼現在我們還是從《八識規矩頌》大概先作一個認識。不過講《八識規矩頌》以前,可能我們又需要耽誤一點時間。我們瞭解唯識學整個的法相的道理,有一個重點,尤其這個重點是根據唯識學的大經《楞伽經》來的。整個的唯識學,《楞伽經》的範圍,就是: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這個是佛法的修證全套的理論。所謂五法就是五樣東西,三自性,八識,二無我、兩種無我,這個基本需要認識,研究唯識的,也就是研究全部佛法了。

所謂五法,什麼叫五法?名、相、分別、正智、如如,這是五法。三自性,我們不用《楞伽經》舊的翻譯,用玄奘法師的翻譯,用唯識學唐朝以後慣用的,就是依他起、遍計所執、圓成實,這是三自性。那麼八識,我們不要介紹了,我們都知道了,前五個識──眼耳鼻舌身,如果把前五識和第六意識作一個階層,作一個前哨、一個部隊一樣,是前線,中間是第七識──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這就是八識。所謂八識,是解釋了我們講萬法唯心這個心的作用,分成八個部分、八個層次來解釋。這個特別要注意的。就是說,宇宙萬有一切,不管是物理的、心理精神的,都是這個心王的能變所變出來的,所變化出來的。「能變」者是「心」,這個心呀,是包括了「心物一元」的心;「所變」就是變出了精神世界、物理世界、萬有的現象。所以用八識——八個部分、八個層次來說明心的道理,使我們要求明心見性而達到菩提證果得更明白、更容易,有理路可尋,有它的體繫條理,有它的程序可以把握。這是八識。

那麼整個的八識為了達到、證到菩提,證到兩種無我:一種是「人無我」,是「人」空;一種是「法無我」,「法」也空。這是《楞伽經》所概括了法相唯識宗的大綱要——這個「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

現在我們現在在五法講這個《八識規矩頌》,這是幫忙大家恢復記憶的,很多同學們都很熟。不過現在為了大家疏懶了,我們再恢復它的記憶。《規矩頌》就是學八識唯識學的道理,基本上等於我們過去讀書的《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一樣的基本,就是研究學問的一個基本,古人叫作「規矩」,不依規矩不能成方圓。

所以這個《八識規矩頌》,是玄奘法師把全部的佛學,唯識唯心的道理歸成簡單明了一個體系。那麼這個體系在我們唯識的道理裡頭講,盡在講「名」與「相」—— 一切的名詞,一切的名字——所包含、它內涵的現象是什麼。我們曉得整個的世界,我們所有的世界,一切皆是「名相」來的。所以簡單明了的佛學一個名字就叫做「名相」。甚至於我們研究佛學的人,把佛學研究得非常好,只能說是「名相之學」。對佛學的名詞,佛學的內涵暫時地很清楚,自己成佛沒有?沒有!不相干,那都在名相方面轉。

所以這個「名」,拿現在的觀念,包括了一切理性的,抽象的理、思想、理念同實際的這許多事、許多物,這些東西,萬有的世界。精神世界屬於「名」,物理世界屬於「相」。這些「名相」哪裡來的?我們特要研究講一個「名」。比如現在手裡,中國人現在這個手裡端的這個叫「茶杯」。不過現在這個茶杯不同了,叫做「暖水杯」。這是我們人為地把它取一個名詞。假設開始這個名字這個東西叫「抽水馬桶」,現在我們一定說拿抽水馬桶來。這個名,世界上一有了名,人為地取一個觀念,把一個現象,構成了一個理念上名詞的內涵。可是每一個人,都把這個名詞的內涵死死抓得牢牢的,抓得很牢。譬如人家罵你:南懷瑾是一個混蛋!那南懷瑾只不過是三個中國字,它是混蛋跟我沒有關係。等於我常說有一次在火車上,我隔壁坐一個人在看《楞嚴大義》,是在坐到高雄,快到了,我說你看什麼書哇?「看《楞嚴大義》」,「哦,這是個什麼書啊?」他說是佛學的書,這麼講一頓「非常好啊……」怎麼樣的。問我你認不認識這個人啊?我說不認識。本來我不認識,那是「南懷瑾」啊,跟我沒有關係。我這個時候在火車上並沒有研究佛學,所以同我更沒有關係。

不需要去崇名,爭到名啊,著相,執著那個現象。崇名著相,永遠不得解脫。所以名相哪裡來呢?是(先)由自己第六意識去分別生來的。第六意識所有的妄想就是分別心。所以我們人最會分別,尤其是個性分別慣了、妄想多的人,特別愛分別、愛挑剔。穿的衣服啊這裡穿歪了,扣不好啊、這個地方擺不好啊,這個人看到很難過啊……都在那裡分別,這些都是凡夫妄想。

那麼凡夫的分別心哪裡來的呢?第六意識為什麼那麼多分別心呢?因為被「名相」困住了,遍計所執──「遍」,普遍地存在,「計」,自己下意識地把這個虛名、假造的、人為的觀念而抓得牢牢的,計就是計較。「所執」,抓得非常牢、不肯放。因此構成業力的生死、輪迴,是由「遍計所執」來的。所以,名相由分別來的。自己分別以後,又遍計所執,永遠不得解脫。如果自己觀察清楚了,反省過來,得「正智」,曉得一切皆是虛妄,都是自己欺騙了自己。那麼悟到了正智,那就是普通我們講「悟道」,說得道了,「如如」,回到自己的生命的本來。那個如如不動,你叫他佛也好、上帝也好、主也好,你叫他是「憨不楞登」也好,叫他什麼名字都可以,那只是名相,沒有關係。所以看到世界上、在華嚴經上,什麼主啊、神啊、佛啊、上帝啊,都是一個「如來」的別稱。他都講了,你叫他是鬼也可以、叫他是神也可以,佛也說了;可是一切眾生不知道,就在這裡轉。

像這個「五法」,就講得很清楚了。那麼我們這個名相這些道理。此心怎麼動呢?一切皆是「依他起」,依他而起。依他起的道理,就是「境風吹識浪」。外境界一動啊,內心就波動了。但是你看唯識這個名詞很嚴重了,拿我們這三四百年來的思想,從西方文藝復興以後,一直到十九世紀唯物思想的恢復地發達,注意哦!唯物思想恢復發達。因為希臘當時、希臘文化裡頭,乃至希臘、埃及以前,唯心、唯物這兩派的思想是始終存在,同人類的生命知識文化早就有了。不過到了十九世紀以後,因為科學文明的進步,唯物思想更發展了。唯心思想在下去,這是西方。

那麼以唯物思想來看,看了唯識上「依他起」這個名詞,如果他只抓到一點的話,那麼,佛學會給他拉去走了,很嚴重。我們研究佛學的人,第一個思想要注意,「空」是個什麼東西?如果認為空了就是沒有,正是唯物思想。唯物思想也講空了就是沒有了。生命死了,人死如燈滅,燈熄了一樣,沒有什麼果報,沒有什麼輪迴,一點用不著怕的。這是唯物思想,「斷見」。生命斷在這裡,空了嘛。

所以你要曉得,東南亞小乘的佛學,恰恰給唯物思想、共產主義拉著跑,那個鼻子牽在人家手裡,因為錯解了空,小乘的空的毛病就有如此嚴重。我們尤其研究佛學的人,特別注意!隨便談空,正是唯物思想所牽著走。你要曉得唯物哲學也講啊,你如果研究唯物的心理學,說人的心理,那根本假的嘛,機械的,人是習慣來的。所以譬如講,巴甫洛夫的定律,蘇聯過去那個心理學家,所以共產主義、某某黨員就用這一套理論來的。試驗狗的心理。吃飯的時候要狗吃飯,把盤子一敲,狗就來吃飯。敲慣了,狗到時間就曉得來吃飯了。那麼最後呢?盤子裡不放飯不放牛肉,「噗噗噗」一敲,狗又來了,看看盤子沒有飯,狗站在那裡,口水呀,想吃的那個食慾發了,口水緊流,可見這個心理作用完全是唯物來的,等於依他而起。哎,你也覺(要曉)得唯物心理很厲害哦!所以因此依這套思想控制人,人也就是那麼一個機械了。一切心理思想觀念都會轉變了,由唯物的物質環境把他轉變了、整個轉變了。一切都是唯物的。這是簡單明了講,我們不專講這個東西、不專講這個哲學。順便提到,大家對現在的思想裡頭特別留意。

再進一步說,就是現在西方歐美心理學的發展看起來很了不起——還是在唯物的思想範圍。這一點我們學者、搞文化的人特別注意!西方的思想儘管有唯物唯心的爭論,可是到今天為止西方的思想,它基本立場始終還是在唯物的範圍,在那裡脫不出來。

我們順便帶到人類思想的未來的危機。由這個觀點看來非常嚴重,並不是那麼太平。我們曉得近一百年來,世界所有的戰爭,不是原子彈在戰爭,(是)思想在戰爭、心物兩個思想在戰爭。那麼未來,所以我經常感嘆,今天全世界的文化哲學是一張白卷,空白的,沒有東西。尤其是我們這一代,很丟人,紅面孔。最怕,羞死了,我們這一代,對人類文化沒有交代的。所以扭不轉來這個世界的危機,在思想上現在是空虛的呀!東方和西方都是空虛的。那麼由這些道理,這是因什麼而有這個感想呢?講到唯識學這個名相,一切皆是「依他而起」。

「依他而起」,比如諸位在座的,假設一個沒有宗教信仰,沒有學過佛,一張白紙的人,他腦子里根本沒有佛,從來也沒有看過佛像,也沒有聽過這個東西,哎,他心裡也很安詳呀。夢也不會夢到佛啊。但是學了佛以後呀,來去作佛裡佛氣的夢,而且受了許多糊裡糊塗的影響。等於任何一個宗教,所以現在心理學有一個病,很難治的「宗教心理病」,信了基督教、信了天主教、信了回教、信了佛教,他走錯了路,思想那個錯誤變成心理病的,宗教心理病沒有辦法治療的。

那麼這種宗教心理思想怎麼來的呢?「依他而起」。沒有這套學識加上,他的意識形態裡頭沒有這個東西啊!

但是話說回來,好像我們前天,我們顯明法師講《法華經》[斷錄]身上都帶的,隨時打開擴音機在聽他講經。我也有到場去聽的。這個講得很好。我可以補充一個道理,這個故事大家都曉得。

我們中國佛教與中國文化有兩個故事,老話了。一個故事大家很流行,一個和尚在山裡頭,討厭這個是非人間,討厭、厭惡極了,所以呀,收了一個小徒弟,孤兒,小孩子。幾歲就把他帶大,沒有下過山,什麼都不知道。等他到了十七八九歲,也成人了。老和尚有一天要下山了,想一想,這個孩子我要試驗試驗看。就把小和尚帶下山,下山以前告訴他:下去啊,很多,這個世界花花綠綠啊,你當然都可以看。有個東西最可怕的,你要注意哦,那個東西呀同我們一樣,這個頭髮是怎麼樣梳起來的──古代嘛,女人梳頭髮的;穿的衣服是怎麼樣的;腳、清朝的時候包小腳的——那個很可怕!那個東西叫老虎——這個故事大家都知道。那麼小和尚帶下山來,走一陣看了以後,問小和尚,街上什麼最好看?哈,老和尚吩咐他這個老虎不能看喔。小和尚講老實話,他很坦然,他心裡沒有什麼,說:師父啊,看來看去還是那個老虎最可愛啦!

好,那麼這個問題來了,我們這個故事。你說這個心是「依他起」的嗎?是,「依他起」!他本來沒有看到過這個老虎,也沒有什麼可愛,也沒有什麼可怕。但是,他那個「依他起」的那個本能呢?他是有的;不是完全外物所引誘起來的。正是前天有人提到,一個青年,不管男女青年,第一次做到愛慾的性關係那個夢境,並沒有對象而呈現對象的,那個作用。所以,「依他起」是講第六意識境界,沒有錯,都是依他起。

比方我們世界上有許多民族也試驗過,拿異國的民族,比如說拿我們黃種人、中國人一個小孩、孤兒,外國人收養。收養去了以後,他從小在那裡長大,他一定說他們的話,講他們的文字,動作言語都有他們的習慣。絕對同我們習慣兩樣。可是,人、他的確是黃種人、中國人。因為他從嬰兒開始受的教育,這個教育是「增上緣」,因緣裡頭屬於增上緣,四種因緣的增上緣之一,後天的教育叫增上緣。這種增上緣加上父母的遺傳也屬於增上緣。父母的遺傳也是增上緣之一。後天的教育也是增上緣之一種。那麼這個人,我們假設看到,你看,這個傢伙,是我們的種族的人,淨是一股洋氣,很討厭!但是他從一歲就給人家收養。可是你仔細研究,他那個根子裡頭,黃種人的根性還是黃種人的根。不經過三代以上幾乎沒有辦法變。如果經過三代到七代,能不能完全變了還是問題。這個裡頭有一個東西不是「依他起」。這個不是「依他起」的,就是第七識與第八識之間的,「遍計所執」非常牢固的那個業識的種子、種性。楞是像植物的種性一樣,那個種子不同就是不同。譬如說,一顆植物的種子移到其他的國家、其他的土地上去種,那個植物出來味道是變了,(但)那個種性很難變、很難變掉。這是「遍計所執」所生的種子。

假定悟道了的人,對境不「依他而起」了,等於說對境心不起。對境心不起,第六意識壓制的功夫不算道。「對境無心」,對境無心了,啊。那麼不「依他起」了,但是無心的、空的這個境界也不執著了;因為執著了,「空」也落在「法執」;這個也不執著了。那「遍計所執」也去掉了、舍掉了。那「遍計所執」也舍掉,對境而無心——如如自性本來現前,個個是佛。那就是等於禪宗六祖所講,「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本來清淨。

我們瞭解了「五法、三自性」這些道理以後,現在我們再回來,把《八識規矩頌》不拖了,不停留了,先把它趕快弄完了,好轉入《成唯識論》的正式的研究。我們在這個本子上的《八識規矩頌》的前五識頌,兩首。第一首偈子它屬於性境的,像前五識,他屬於現量境的,前五識。這個都曉得了。什麼是性境,什麼是現量境,已經解釋了。

「通三性」,眼耳鼻舌身前五識,注意這個「通」字,通於三性。換句話說,哪三性?善、惡、無記。這三性。注意哦,唯識有這個三性,常常搞混淆了。另外剛才講的也叫三性,不過加一個名字,叫「三自性」,或者「三無性」,就是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圓成實性,這三種叫做三自性,也叫做三無性。現在講「性境現量通三性」,這個三性不是那個三性,這叫做人性上的善性、惡性,(還)有一個不善不惡的無記性,非善非惡。這要注意了。我們問題不討論了,因為討論要耽誤下去。為什麼前五識啊,眼睛有善有惡,又通無記,耳朵聽聲音也是如此,這個中間討論下去就很多很多了。記住,通三性。

眼耳身這三個識,本來前五識,眼、耳、身(之外),(還有)鼻(呼吸)、舌(嘴巴舌頭)兩識,這兩個不談了。

眼識、耳識、身識(身體的感覺、感覺到有身體)這三個是「二地居」。怎麼叫「二地居」呢?第一地:五趣雜居地。地獄、畜生、惡鬼、人、天。阿修羅包含在天裡頭。天人與我們世界不同,可以說是外星球另一個世界的人;天人同我們人、這個地球上人類,乃至畜生、惡鬼、地獄這三種(同)在(第一地),叫「五趣雜居地」,普通的凡夫。

在這個高級的天人、天人裡頭就有分別了。欲界天,欲界天還有欲哦,同我們一樣有欲哦!再上去是色界天的初層,這所以叫大家你們同學們,「三界天人表」一定記清楚啊!如果我們基本講佛學,現在也要重新講三界天人(表)了。就是宇宙生命的分類,分成三十三層。嚴格地分,六十多層。[斷錄]

……借用來用。外太空的生命,在佛學、兩千多年、認為是六十多層,是有生命存在的。到今天自然科學太空總署你問他,月亮、月球裡面究竟有沒有人,他真正的負責人不敢答覆這個話。還不知道誒!你不要認為人到月亮裡頭去了,已經證明沒有人了,——這是不懂科學的亂講話。真正科學家到今天為止不敢下這個定語。還不知道。那麼我們並不一定說它有沒有,我們現在是講佛學。在佛學的理念的範圍,你看兩千多年前就有這樣高明的理論。

那麼我們人,當然在「五趣雜居地」以內的。當然有眼睛、耳朵、鼻子(呼吸),鼻、舌前五識都有。如果到了初禪的境界,初禪就是「二地」了,超過了「五趣雜居地」到了色界天的初禪天了。這個時候,鼻識、舌識兩個不起作用,只有眼睛、耳朵、身體三識還存在。怎麼講法呢?入了定的人、初禪的人,呼吸沒有了、停止了麼,所以鼻識不起作用了。嘴巴當然不吃東西,連口水都不嚥了。你們初學打坐的還嫌嚥口水啊咕嚕咕嚕還在咽,到了真正入初禪定以上,連口水也不需要嚥了。那麼呼吸自然停止了麼。鼻、舌兩識不起作用了,不是沒有哦,潛伏了、不起作用了。只有眼識還存在、耳識還存在,所以入定的人,你叫他,有時候聽不見。你拿引磬,這個引磬「叮——叮——」這麼一敲,他就可以出定了。

有時候定了自己出不來的時候,你們學打坐的注意哦在家裡。萬一瞎貓撞到死老鼠的時候,你們在家偶然入昏沉定,出不來定,這就拿著這個東西,吩咐旁邊人千萬不要碰你身體,千萬不要碰;更不能搖動。那麼,就拿這個引磬,在耳朵邊上慢慢地敲,慢慢地敲、慢慢敲,他就會出定了。所以這個叫引磬。也就是通「官印閥門」,是什麼道理呢?講物理的道理,這是中國的醫學,中國道家:耳通氣海,所以「官印閥門」效果大,其理由如此。拿物理的、生理的道理,耳通氣海。那麼這是附帶告訴大家的。

所以「眼耳身三二地居」,這眼、耳、身三個識還都存在。如果超過了二禪以上,那前三識也慢慢退化了。所以真得眼神通的不是這個肉眼了,所以叫「天眼通」,不是這個肉眼。得天耳通也不是這個耳朵了。所以你們注意啊,你們一般打坐修道的,包括……這個眼睛閉起來打坐,實際上腦神經沒有休息。腦神經屬於什麼?身識。所以腦神經沒有休息,在昏沉境界裡頭,哦看到什麼,自己以為眼通,你還正在眼識那裡玩呢!哪裡是眼通哦!那是神通的兄弟、老三,叫做神經。千萬注意啊!有時,打坐覺得耳朵邊上有菩薩跟我講話,教我什麼,也是耳神通的老弟、老四,也叫做神經,不要搞錯了。換句話說,在這個時候,前三識沒有離開。所以入定,不管如何走,身識。識,我們講唯識這個識,你們注意哦,千萬注意!要記得!識是三種東西一定連在一起的,心物一元的道理:暖、壽、識。暖、壽、識三樣連在一起的。

所以真正入定的人,剛才為什麼告訴大家吩咐家裡人真正打坐的時候不要碰呢?真正入定了,身體整個的骨節、整個的經脈,軟得跟棉花一樣、跟麵粉一樣的。你就拉拉他的手,算不定把手拉拉拉出來一丈多長,因為這個柔弱無骨了。所以入定了以後,他身上的溫暖、溫度,低溫,沒有退的。甚至溫度還有高溫的。你看到很低的溫度,摸到還有一點暖,可是你拿別的東西,拿物質的東西一接觸到,假定你用個小茶壺,放在他身邊,肚子、胸口這麼一放,算不定過個個把鐘頭,那個茶壺開水會滾起來了。生命活著,暖氣永遠存在的。死亡就冷凍了,就僵硬了。所以暖氣在的時候,生命在,它一定有暖。所以老年人為什麼骨頭硬了?雖然叫做老啊,老就是死亡的前面一半啊!所以啊,本省話、閩南話就叫做「頂殼殼」了,硬都可以打鼓了,他越來越……所以有暖氣在就越來越柔軟。所以我們曉得,經典上有時候翻譯,善行功德到了,「軟地」,又翻譯成「柔地」,那麼我們講教理的人啊,「軟」的解釋啊,這個惡業輕了叫做「軟」。實際上「軟」也講真正功夫的境界。禪定功夫證到了,這個肉體你不要練什麼武功、不要修什麼氣脈,它自然柔軟,越來越柔軟。

那麼說「暖」一定存在。壽,凡是暖、沒有冷卻以前、沒有冷凍以前,它生命仍然存在的。所以真正入定的人,縱然一定八萬四千劫,乃至於說十二萬年,他只要體溫還存在,他並沒有離開;第八部分的阿賴耶識沒有離開過身體。

那麼這裡又有人要問了,道家所說的出陰神、出陽神,那是第幾識啊?這裡是個問題,你們去研究研究看。有沒有這回事?那是第幾識的作用?第幾識帶什麼作用?第六意識帶質境。出陰神是第六意識帶質境;出陽神不同了,假定修到了,幾乎近於佛所說《楞伽經》佛法所說的「意生身」的境界。等於「意生身」的境界。

所謂「意生身」的境界呢?報身、化身兩個合在一起的。這都是實際的功夫。

所以暖、壽,暖壽存在,識的作用就在那裡。識,這個要注意。這個是「眼耳身三二地居」,這個作用。

第三句呢?第三句是講意識所起的心理現狀。現在我們注意,年輕的同學,還在讀研究所的你們諸位博士們注意,這個就是最新的「心態學」。這就是新名詞,外國人愛弄個名詞,中國人隨便翻譯又是一門新科學。前幾年,大家流行研究心理行為,現在心理行為學過去了。心靈學、心態學,又是最新一門學科了。心理的形態,其實也就是心理行為的那個形態。實際上呢,你如果跟著外國人一迷糊啊,你都搞不清楚了。實際上翻來覆去,人類玩不出新花樣。還是那套舊酒,不過取一個名字你就不懂。

我們曉得唯識學裡頭心理行為學包括了政治領導學、工商業的領導學、心理行為學一切等等不在話下,這許多名稱。心靈學、心理能力學、現在乃至心態學,這個分門別類太多了。你要把《百法名門論》有心理意識部分都要搞清楚,你就可以創作了,可以發展了。溝通東西文化、形而下的作用,我可以保證你可以寫一百篇的博士論文(也)寫不完,有一百個不同的題目可以做。

那麼這個重點呢,研究唯識必須要研究一本書,叫做《百法名門論》,世親菩薩作的。《百法名門論》,換句話說,它把一切唯心的心法、色法,色法就是物理。心法、色法,有為法同無為法歸納起來。這個心的作用,歸納又歸納,不是分析啊,假如像我們現在走科學的路線,要分析再分析。但是你曉得古代歸納又歸納你覺得不過癮哪?非常過癮。因為正好給你現在去拿學位。這個裡頭包含的東西你拿出來,把舊瓶裡頭拿出來,變成新酒去賣,你把那個舊東西歸納性地拿來分析再分析,這學問就覺得你,唉喲!好淵博哦!而實際上,古今以來,什麼叫學問?唬人的,都是一切眾生自生妄想。

但是,你不要(輕)看妄想哦!妄想就很偉大。諸佛菩薩神通智慧有多大,眾生的妄想本事就有他那麼同樣的大。不要輕視了眾生的妄想。科學是妄想出來的。但是呢今天科學是非常可怕!你不要認這個科學不是智慧哦!它屬於什麼智慧呢?是般若裡頭的方便般若的「工巧明」這一部分。你研究了唯識就懂了,屬於方便般若裡頭的「工巧明」的這一部分。這是科學的這個智慧的範圍。所以下面,講前五識,包含的心態作用有幾種呢?有遍行——五遍行它具足的。五遍行,具備的。我們對於五遍行特別要注意啊。現在如果名詞沒有分析,暫時不管它了。下面表都有,什麼叫五遍行?這個諸位如果你手邊有這本《楞伽大義》,你翻開下面《八識規矩頌》的法相表,裡頭都有了。什麼叫五遍行?都有了。

所以五種遍行它是具備的。前五識,別境,有特別的境界,它也具備。善法具備了十一。講這個前五識啊,心態作用。換句話說,有第六意識幫助它。乃至第六意識,現在心理學注意哦,所講的「潛意識」、「下意識」,乃至於說「第六感」這些等等,還是唯識學第六識的範圍哦,沒有跳出來哦。

有人認為說,現在心理學講的「下意識」,所謂「潛意識」就是第八阿賴耶識,那你不曉得錯到哪裡去了!那是大錯而特錯的事,不要跟著錯哦!那我的門牙更要笑掉了,連我的假牙也笑掉了!不能玩的哦,不要搞錯了。

你要曉得,這些所講的是前五識配闔第六識所引發的心態。「中二」,它前五識,有中煩惱的心態兩個、兩種。「大八」,大根本煩惱、大煩惱的心態有八種。不具全啊,不像第六識。第六意識那壞了,善、惡、無記樣樣都俱全。前五識有些有、有些沒有。根本三種煩惱前五識都俱全,「貪嗔痴」。這是一切眾生的根本煩惱,三種,貪嗔痴它都俱全。

那麼我們先講根本(煩惱),大概提一下啊,不作詳細(講),詳細在《成唯識論》裡頭再研究。比如眼睛它具備了根本煩惱──貪。眼睛一看到好的色相,那個眼睛就給它吸住了,它就貪起來了,貪看色相,貪住了,所以眼睛給它拉住了。別人好看的東西,譬如說這兩天買金幣。我看到那個台灣銀行,起來一瞅,唉喲,我說街上怎麼排隊排到我們門口來了。我下了電梯,我說這是干什麼的?說買金幣的。哎呀我說這是……正好看到一切眾生的貪嗔痴。這個事有什麼那麼好玩嘛!(據)說還有人行軍床啊,夜裡就鋪在那裡等了。這很奇怪,我想我們當時如果看到金幣,那兩個眼睛……說「走吧!走吧!」「哦,好嘛!好嘛!」眼睛一定給它拉住,眼睛會這個貪,眼睛貪色。

耳朵貪聲。所以我們文學人講,好的歌聲,聽好的音樂,語音嘹喨,這個什麼繞樑不絕啊!其實那個音樂早過了,那個語音在裡頭哇,那個就是耳朵對於音聲的貪。所以眼睛嗔不嗔恨人啊?我們一切眾生都是嗔恨眼睛看人。尤其人看到那個討厭的人,就是這樣,那個眼睛就馬上嗔恨,這個眼睛壞的很吶!識都具備的。

但是眼識啊,譬如拿眼睛來講,它根本三煩惱是具備的。除了悟道的菩薩、佛,能夠轉化了,是佛眼看眾生,沒有這一套。一切眾生具備。可是你要曉得前五識啊貪嗔痴三樣,三個根本煩惱具備的;哎,它沒有犯罪。幫忙它犯罪的是第六意識。它是教唆它犯罪的。前五識啊,等於一個不大懂事的孩子,它很天真,有這個貪嗔痴這些根本煩惱的成分,它沒有強去貪嗔痴,那個後面那個壞東西、第六意識,加上去啊,它根本煩惱了,犯罪的行為大了。所以換句話來說,第六意識想去犯罪、那個理想想去犯罪啊,前五識不幫它的忙,第六意識也沒辦法。它們是互相在因果在作伴的。那麼前四句偈子大概扼要,詳細的我們由《成唯識論》的時候再作研究。先休息一下。

大概的內容如此,詳細的,去查後面的表。

第二個關於前五識的偈子,很難了,又一個、碰到一個難題:

「五識同依淨色根,九緣八七好相鄰。合三離二觀塵世,愚者難分識與根。」

非常討厭的問題來了。前面五個識「眼耳鼻舌身」,這個我們知道了。前面五個識,靠什麼起作用呢?靠「淨色根」起作用。現在我們先研究解決一個問題、佛學的一個名詞,什麼叫「根」呢?根就是我們生理上的「官能」、「機能」,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拿身根來講,身體什麼是根呢?整個生理上、身體上的神經,所有神經系統包括腦神經,這些都是根;即使這樣講還不夠,神經是什麼組成的?這個神經拿醫學來講是什麼東西變的?細胞、蛋白質組合攏來變的,這些各種各樣組合攏來的。有些是現代醫學科學上知道的,有些還不知道。就變成我們這個身體,整個的神經,這個都屬於身根。乃至我們腦子的大腦小腦這一些都是身根。就是現在人要追求的間腦,大腦小腦中間有一點,現在還不知道哦。醫學正在研究間腦。這個東西一般認為,研究科學的認為現在我們人之所以有五種神通:天眼通、他心通這些「通」,有特別靈感,是這個間腦的作用。但是你注意啊,這個理論並不一定是確定了的哦。現在醫學上在追求這個東西。只有研究這個間腦,還在研究。但這點東西啊,同我們丹田一樣,所以西醫過去不承認丹田,現在不同了,因為針灸一流行,承認了。以前所謂中國人講有個丹田在肚臍下一寸三分,把屍體拿來解剖,這裡沒有東西嘛。腸子這個綜合體。但是中國過去人解剖過沒有?我們過去呀上古以來也解剖,不是拿死人解剖,(而是拿)活人解剖。而這個東西,活著的時候呼吸,這個裡頭起作用的。一死了,它是腸子嘛,沒有什麼,沒有氣了。間腦也是這樣,現在間腦,我們曉得,活著的這個間腦是液體,等於說冷凍起來的這個布丁一樣一點東西,假使一死了它(就)硬了。所以是不是間腦這個東西,同神通有沒有關係?不去管它,我們順便帶到這個。

剛才講,就是現在所謂間腦,也不過是身根的一種而已,一個小部分,還不是「淨色根」。譬如我們的眼睛,眼睛的眼神經,沒有病的、很健康的這個眼神經,認為眼神經的細胞,有人認為這個就是唯識學所講的「細子」——這個「淨色根」,也錯了,不對的,也不是。所以「淨色根」這個根我們瞭解了是指這些「官能」,古代的佛學名詞叫做「根」。

那麼什麼叫做「色」呢?要注意了,所以就要研究佛學《百法名門論》了。什麼叫做「色」?色法:「有表色」、「無表色」。(「有表色」)可以表示的,譬如說紅黃藍白黑、大小長短方圓等等都是可以表示出來。有一種東西「無表色」,無法可以表示的。這個無法可以表示的色呀,已經到達了,拿現在的觀念,已經到達了「精神」的領域。好了,我們又出來一個名詞了。那麼,我們中國文化裡頭講人的精神,精神是個什麼東西誰敢下一個定義?這麻煩了。等於我們以前在學校上課,幾十年前,有一個同學,我自己本人就擔任這個課程,承擔任(這個課)。哎,今天有沒有你的課?有。上什麼課?《精神講話》,我自己擔任講《精神講話》這個課。不過自己心裡頭笑,別成神經講話哦!怎麼說精神?精神是個什麼東西嘛?《精神講話》。換句話,講話就要精神的,沒有精神就不會講話。我講完了,精神講話講完了麼!這個精神是什麼?

好,那麼,拿中國道理,科學有沒有道理呢?有!

精,譬如講老子也提到過,「恍兮惚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惚兮恍兮,其中有信。」信,你講它是唯物,不是唯物;唯心,不是唯心;有個東西呀,老子的觀念。如果研究《黃帝內經》我們中國的老祖宗的這一部醫書,也就是啊,生理哲學的物理哲學最高的這本書,它整個申量的獨有定義。但是不屬於唯物的範圍,已經超過了物,進入了另外一個東西了。所以「精」和「神」兩個東西把它合攏來,我們後世講精神兩個字啊,是理念上、抽象的。在中國文化裡頭,這兩個字在定義名相,它的名詞,不是抽象的,精是精,神是神。但是這個「精」字不是現在醫學所講的男性生理上那個精蟲,不是這個。所謂男性生理的精蟲,女性身體上的卵藏,是精神那個精的範圍的一個小部分。

這是剛才提到精神兩個字,又解釋了這個名詞。

好,那麼我們曉得「淨色根」,無表色已經到達了精神的領域。還有,「極微色」,極微,《百法名門論》還有個東西叫做「極微色」,還有一個「極迥色」。

色法,你看看佛學的科學啊,注意哦!色法,歸納又歸納,分這四大個範圍。有表色,有表色我們很簡單,都看得見的。無表色已經是要我們的通過這個思想經驗(來理解),困難了。還有「極微色」,「極微色」等於什麼?現在所講的原子、核子,是「極微色」。所以極微色分七分,「極微色」再把它分析,它還包括七分、七部分,這七部分怪了,「極微色」包括了七部分。哪七部分?「色、聲、香、味、觸、法、覺」,這奇怪了,「極微色」。

那麼有人要問了,不過我在《楞嚴大義》上已經解釋過。「極微色」,物質分析到極微。古代只好用這個名詞了。現在說極微,顯微鏡都沒有辦法看。原子能的這個能量是什麼?爆炸開了,空的,電子原子到了最後是空的,一爆。但是,空的東西呀,比方像什麼?我們這個電燈泡,中間是真空哦,把空氣都抽了。所以真空的東西,你再把它一爆破那個聲音大得很,爆炸的力量也大得很。還有,我們動物,河裡頭有的魚,鯉魚那個膽,兩頭(我們做小孩子的時候家裡吃鯉魚,那個膽都拿來玩的)空的,所以鯉魚的力氣很大。所以夏天釣那個鯉魚,在我們鄉下釣,這麼粗的竹竿有一二丈長,剛好釣到鯉魚的一個壯丁,拉著這個鯉魚,總要跟它玩個個把鐘頭才敢拉上來,不然拉不上來。那個粗的釣竿都給它拉的彎得,那個釣線都幾乎給它拉斷。緊拉著跟著它走走走,等到鯉魚實在疲倦了,才把它拉上來。為什麼它鯉魚力氣那麼大?它中間有兩個膽,這個膽是真空的。所以我們小孩有時候玩夠了,放在地下把腳一踩「bia4」鞭炮一樣的大聲。是真空的東西,它爆破的力量很大。所以原子爆破了以後啊,(比方啦,當然我不是原子,我也不懂原子,同一般人的科學一樣,寫一個「原子理髮店」,我說這就是中國人的科學!啊,跟著科學的時髦。「原子冰淇淋店」,我說不要吃啊,吃了會爆炸的!中國人的科學,跟著名詞亂來。愛因斯坦講一個《相對論》,我們講《易經》啊,陰陽相對,哎,這就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這就是……哎呀,只好搖頭!就是中國人的科學。)

但是這個「極微」為什麼分七分呢?一個真空分到最後極微,空到沒有、爆破的時候,它放光,它出來味道了。所以色、聲、香、味……如果人碰到那個真空爆破,你這個細胞受感受哇,就死亡,傷了。是嘛,它是具備了七分啊!可是我們這位老人家——釋迦牟尼佛,三千年了,他早就說出了,極微到最後還具備七分。

「極微色」,我們拿、因為有現代的自然科學的一點點的很粗淺的知識還可以解釋了;到了「極迥色」就沒有辦法了。「迥」是代表遠大、很高深遠大,豈止肉眼看不見,恐怕顯微鏡、科學儀器是不是看得見它,我也不知道了。只好在理論上解釋「極迥色」。等於我們現在太空科學一樣,發現最近不是……這兩天不是有、發現太空裡頭有個黑洞是無比的大,可以容納這個銀河系統幾千個進去,還寬大有餘。現在這個宇宙越來越神妙了!當然今天科學,第一我們不是學科學的,只曉得一點點皮毛又皮毛的皮毛的常識,隨便來比方。但是要注意。

第05章

推翻,有一個新的發現就推翻了。所以你把科學當成定理在用啊,那是非常笨的,它永遠不到位、(在)前進,還在追求嘛,還是未定之天。所以我們千萬小心!就是說借用了今天一點點皮毛的常識,姑且拿來,因為沒辦法別的比嘛。尤其我們現在的青年同我一樣,都是原子理髮店的科學家、原子冰淇淋的科學家,都有點皮毛常識,只好皮毛對皮毛了,拿來比一下。

「極迥色」它是已經介乎心、精神跟物理之間的東西。這個色,「色」字我們介紹了。所以你們研究《心經》要注意呦,「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四句話可不好講啊!嚴格講不好講啊!拿唯識學來講《心經》要你的命了。碰到這個就要你的命。但是也很好講。所以過去都講,眼睛看到色,等於宋儒所講的,「座中有妓,心中無妓」呀,我眼睛看到色不動心,我是把色空了——笑話!那個眼睛色相而已,那不相干啊!

佛法的色是講這個「色法」。

那麼佛法還有個歸納,我們四大,地、水、火、風。拿物理世界呢?這個大類也歸起來,「地、水、火、風」,四大,佛經經常用。實際上佛經重要的地方用到「五大」——地、水、火、風、空。哎,你們注意啊,青年同學,如果研究印度文化、東方文化的交流,「地、水、火、風、空」與中國的「五行」是一樣的;中國的標記:金、木、水、火、土,一個東西。你們要注意!

所以佛學所講的十二因緣,與中國陰陽學的十二時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是)一個東西,兩個表達不同。千萬千萬要注意!不然你所研究的佛學、你所理解的佛法都是錯誤了。因此看古人所講的,到現在許多註解的錯誤啊,不可計數!很多就是。

好了,現在我們又回轉來講到本題。色法:地、水、火、風物理世界這四大類,所以叫做「四大」。在我們的生理上呢?四大的假合為身,譬如說像骨頭、堅固的,我們身上的,拿現在的醫學上所講,骨骼系統的,這屬於「地大」的範圍。我們身上的血液、荷爾蒙呀,這些東西屬於液體的,(屬於)「水大」範圍。我們身上的熱能,這個屬於「火大」範圍。我們的呼吸系統,(屬於)「風大」範圍。地、水、火、風四大,媾(構)合攏來,成我們這個身體。「地、水、火、風」是色法哦!不是「淨色」呦!就是(拿)身上的細胞(來講),細胞是水大哦,(是)水大所構成的色法哦,不算「淨色」呦!這問題大了。所以如果認為「淨色根」就是細胞的話,錯了!不對。細胞都是蛋白質所構成。

那「淨色根」是個什麼東西?譬如說,我們這個精蟲,你把它再分析由蛋白質、酸性的這些東西構成的。它也沒有什麼啊!(可是)精蟲也不是「淨色根」啊!我們再要研究了,那個男性的精蟲碰到女性的卵藏,為什麼兩個一進去、一結合了以後,它為什麼會變出一個人來呢?人這兩個精蟲卵藏一結合了一半一半、一陰一陽,等於兩半這樣配合攏來。你要注意哦。所以真講修持,我們人體的氣脈有所變化,你看到我們人是這樣坐著的,他說整個來講人體氣脈變化是這樣的哦。他說人者一陰一陽,等於我們這個地球的軌道;我們這個地球軌道指南針不是正指南,不是指著正南的哦,(而是)偏東南的,一定西北偏。所以我們的身體真正的靜是這樣的,一半一半哦、左右一半一半。這個道理你們很難體會了。等到你們禪定的功夫慢慢到了,到了那一部分體會。

所以說精蟲卵藏結合了以後,他第一天、胎兒入胎第一天,那兩個東西一結合以後,第一根變化起來的是中脈。所謂中脈是中空的哦,由底下到頭頂。那個時候第一個七天的變化,你叫它是一個——現在西醫有個翻譯的名詞也是有形——「腺」,月字旁邊坐個泉那個「腺」。荷爾蒙所經過的地方,這個東西叫「腺」。我們可以說這個東西幾乎有一點相近——相近於「脈」,所以修佛法講修持氣脈的那個脈,等於是個「腺」的東西。譬如荷爾蒙分佈的是那種「腺」,它不就是神經系統。這個大家在座學醫學的這幾位應該是知道的,正式學西醫的朋友們。但是我們要知道這個還不是「淨色根」。

「淨色根」等於什麼呢?很難表達了。我們回轉來瞭解一些舊東西。譬如說我們講中國文化的陰陽學十天干、十二地支。由五行變出了十個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拿五行的歸納,甲乙都屬「木」,丙丁都屬「火」,戊己都屬「土」,庚辛都屬「金」,(像今年是辛酉年,屬於金。)壬癸都屬「水」。好了,既然十個天干,所謂「天干」這個「天」是代表宇宙與這個地球彼此在放射、彼此在干擾,彼此干擾、放射、干擾的那個作用,交互干擾、交叉干擾那個作用,所以叫「天干」。

甲乙都屬「木」,那個甲「木」——不成形的木,不成形、不成形態、還沒有變成物質,那個所謂指木的「氣」。乙「木」,是成形的木了,成了形態的木頭了,這叫「乙木」。丙丁都屬「火」,那個丙「火」是火的「氣」。這個「氣」是什麼東西呢?我們借用現代的自然科學觀念說是那個「能」,沒有變成東西的那個能量。

總算我們把吃奶的力氣也拿出來了啊,從小長到大的所知的範圍拿出來解釋「淨色根」的「淨色」是這個「色」。但是如果拿中國文化籠統地解釋它,很簡單,什麼是「淨色根」呢?氣!這個「氣」是什麼東西?問題就來了。

所以「五識同依淨色根」,這個「氣」、這個「能」。

什麼叫「九緣八七好相鄰」呢?這個「九緣」幾緣,(《楞伽大義今釋》)下面有表,你們翻開一看就知道了。唯識學講,我們人這個眼睛要看見對方一個東西的話,眼睛的相對就叫做色相了。眼能夠看到色,要九個因素才能看到,不然看不見。第一個眼睛看東西前面一定要有空間,要空、要有距離,沒有距離你看眼睛把它矇住了(就)看不見了,所以要有空;要有光,等等,要九個因緣(才能)看到,所以叫「九緣」,眼睛要九緣。

耳朵聽聲音呢?只要八個因緣就可以聽見,因為耳朵不需要光線,不要色相。所以只要八個緣。

至於鼻子呼吸、舌頭吃東西、身體的感覺冷暖、快感不快感、痛苦不痛苦等等,需要七個因素。

所以眼睛要九緣,耳朵是八緣,鼻舌身是七個因素就可以發生作用。所以他歸納結果,玄奘法師,你說他文學我平常都遺憾這位法師的文學不高,但是啊,《八識規矩頌》我服了他,沒辦法用文學作,可是他能夠作到這樣的詩句一樣的,已經了不起了。「九緣八七好相鄰」,在比鄰這樣一路連下來的。「合三離二觀塵世」,身識──身體的感覺、鼻子的鼻識與舌識三個識要合攏來才起作用。怎麼講呢?這個身體,沒有接觸到它沒有感覺的。我們把衣服穿在身上,接觸了、皮膚接觸了,「唉呀,不舒服!」脫掉。那衣服套得嚴一點,還有一分的距離,有時候當然有感覺了,這一分的距離與身體已經發生作用了,它必須要配合起來。比如舌頭,我們這個舌識啊,這個菜、這個吃的東西要到了嘴裡,舌頭牙齒一嘗,「唉喲,太鹹了。」這個時候就有感覺了。它不接觸、不合攏來,吃空氣有沒有味道?有味道。有點淡味,它的味道是淡味,沒得味道的味道。那麼這樣一吃、合攏來,我們就知道了。所以這三樣是「合三」。

眼識跟耳識,它要有距離性,「離二」。說「合三離二觀塵世」,這個世界上這些作用前五識、這個五官機能的作用,有這麼些道理在。像這樣講還沒有詳細啊,這是大綱的大綱,詳細的要看要研究《成唯識論》。

所以「愚者難分識與根」,沒有智慧的人啊,分不出來。我們眼睛看東西,只曉得是眼神經反應的作用,透過腦神經,眼識這個神經反應的作用。現在醫學所謂講唯物的這是神經反應的作用。我們拿現在的觀念(這)屬於唯物的論點。

拿唯識的論點,這就是「愚者」只知道是根的作用,他不曉得識的作用。識是個什麼東西根本他就不知道。說愚者只認為「根」的作用,「根」就包括神經啊、細胞啊,這個機能反應的作用,叫「根」。

識呢?你注意第一句,「五識同依」,它像電一樣,要依賴這個電燈它才發光。那個「能」呢?現在把「識」變成那個「能」,所以要依賴「五色根」,它(才)起作用。他說,說沒有真的開悟,沒有定慧等持、見道以前,愚者難分什麼是識、什麼是根,它兩個分不開。我們普通只覺得,我的眼睛看不見了。沒有辦法說識看不見了。這一點注意,《楞嚴經》上佛有提到這個問題,不過《楞嚴經》提的不同,佛跟阿難討論,問阿難說,你說瞎子看不看得見?阿難說看不見,佛說:你錯了!瞎子也看見,瞎子他永遠看見前面看不見的那個東西。瞎子在看見、看到什麼?他永遠看到自己看不見的那個東西,那個瞎子在看的那個就是眼識的作用。等於我們把眼睛如果蒙著,完全閉起來,看見看不見?看見!你是看見我們那個看不見的那個東西。眼識還是存在的。瞎子有沒有眼識呢?有眼識的作用。但是為什麼叫瞎子?他沒有這個根——眼根。所以不能面對色相的現實,現量就出不來了。但是瞎子看見了也有瞎子眼根的現量哦,他那個現量都是黑洞洞的。

同樣的道理,聾子有沒有聽?聾子也在聽,聾子聽到自己「嗡啊嗡噠悶」,我們耳朵老化了都聽到悶悶的,永遠覺得悶悶的。那在聽不在聽呢?耳識還在聽。那麼耳根壞了,耳識沒有壞,要注意這個。所以「愚者難分識與根」。

同樣的道理,我們割一塊肉,假設開刀的時候,活的肉把它割下來,它的細胞還有一個短時間的跳動,那還是身根上面的跳動,餘力、生命的餘力在。這個時候,這個識,身根的身識的作用還帶一點在,沒有完全散去。那麼身識的歸返第八阿賴耶識,細胞的死亡歸到色法裡頭去了。歸到四大里頭去了。這個要注意。

所以前兩首是介紹前五識的大要的作用,要我們研究唯識以前就要懂。到了第三首,講修道的。

「變相觀空唯後得」,你要修道,一個人修道,得了道、悟了道、證得菩提、開悟了,前五識能夠「變相」,起變化的作用、起大變化的作用。簡單地、勉強說,拿我們中國儒家的文化,氣質變化了,前五識的作用與普通人不同了。譬如說,真得了道、禪定功夫到了,到達了真正定力夠了以後,近視眼的不近視了、好了;老花眼不老花了。一切都變了,譬如前五根返老還童了。這是他的前五根的變相。乃至前面前五根變成三神通了:天眼通、天耳通、身體有神足通。比方,到這個時候,需要怎麼樣呢?修到身能夠空,空掉了,身根空了,眼、耳、鼻、舌,五根都能夠觀空,都證得了空性。由空以後,性空以後緣起,再修妙有。這樣才能夠證到這個報身,色身、身體與五官轉變成佛身、報身的佛身,要得到「後得智」的人才辦得到。得「根本智」還做不到。悟道明心見性是得「根本智」。到十地菩薩、八地菩薩以後的程度,得「後得智」,才能夠做到《楞嚴經》上佛所說的:「心能轉物,即同如來」。這是要實證的,不是空洞講理論,(那是)不行的啊!「變相觀空」唯有後得智的人,得了「後得智」。你說見一個空、悟一個道、一念不起,以為這個就是禪、就是道了,那是騙騙你的啊。過去說是空拳哄小兒,「是不是老師啊?這個對不對?」「哎,對了,對了。」先給你來點安慰,不然你要氣得自殺。怎麼辦?哈,只好騙一下。那個不是啊!那個還不是「根本智」。「根本智」得了還不能轉,要得「後得智」。所以說「果中猶自不詮真」啊!

你要曉得,悟到了、成了四果羅漢、得九次地定、可以灰身滅智、具足五神通的人,他對於這個前五根啊,這個生命的道理有形的,還不懂、還不能透徹。要到什麼程度的人呢?四果羅漢、聲聞、緣覺,有神通、可以變化騰空自在、可以知道前五百劫後五百劫都知道了,本體的道理、功能還沒有瞭解,「果中猶自不詮真」。要等到什麼?「圓明」、八地以上到了佛地了,大圓鏡智、第八阿賴耶識是轉成大圓鏡智了;乃至初地的菩薩登歡喜地——「圓明初發成無漏」變成無漏果了;一到了真正的無漏果來呀,這個肉體的色身才能變化掉。能夠變化掉了這個肉體的根與前五識,「三類分身息苦輪」,才能修到千百萬億化身。化各種類身,下地獄、上天堂、變畜生、變螞蟻、變狗變豬隨便你去變化就是。「三類分身」千百萬,度一切眾生。菩薩的境界。後面四首(偈子)是講功夫、證道、見地,果位上事。前面兩首是先介紹識與生理的作用,如此而已。後面的特別注意,尤其我們這裡講修證的,「變相觀空唯後得,果中猶自不詮真」啊!

真正的道理你懂不進去,四果的羅漢懂不……你初學會打坐,入一點定,那根本不相干,你揀一點空的境界不相干的。因此你曉得呀,我們唯識學的前五識轉了,變成什麼智啊?「成所作智」。轉前五識變成「成所作智」,那就叫成就。換句話說,以禪宗來講,「言下頓悟」,大致上十分之八九悟到了法身清淨的一面,你這個肉身的報身你就轉不了在那裡。當然像六祖一樣轉了,像前兩天有人照過來的六祖現在肉身的照像,還在。但是六祖肉身的照相這個照片你們看到的,同普通肉身照片完全不同。那真是就跟活著的人一樣的。這個又不同哦。可以說他自己故意把它變的。所以要「圓明初發」才能夠轉這個身。

所以我們普通打坐學佛,得到一種心境的清淨或者自己覺得妄念都不起、很清靜,七天也好、半個月也好、三個月也好、一年也好,一念清明很自在是第六意識的境界而已啊!前五識毫不相干啊!那是第六意識的偶然境界而已。不要認為第六意識的這一點清明——當然理解上也懂了很多了,哎呀,或者看佛經也懂了、什麼也懂了,或者我已經得了道了、悟了,——你給自己第六意識又欺騙了自己,統統落在「法執」上,「法空」都沒有做到。這個需要注意的。那麼前五識的三首我們瞭解了。

現在開始第六意識。它的綱要給我們介紹了。第六意識不像前五識,也不像後來的第七識、第八識。「三性」它具備了,「三量,通三境」,「三界輪時易可知」。這個第六意識啊,這個東西啊,所以我們中國人《西遊記》小說啊,就把它叫做孫悟空,是這個東西。(我們這個心理第六意識思想)它最壞了,也最高明。我們現在普通人講,這個「心」,籠總,佛學也好、普通人講這個「心」啊,在唯識,這個是在第六意識的範圍。

第六意識無所不通,它具備三性、三量——現量、比量、非量都具備的。通三境,都通。「三界輪時」,你要曉得,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六道輪迴,乃至於說現在變凡夫、將來成佛都靠它。你不要輕視了它——第六意識。哎,雖然壞,你不要輕視了它哦!沒有第六意識的思想你還成不了呢!所以「三界輪時易可知」。它這個第六意識的心態呀,包括多了,跟它相關的「心所」(不是心的「能」哦,注意啊!心的「所」,不是「能」。「能變」是第八阿賴耶識呦!第六意識也是「所變」哦。所以對第八阿賴耶識的立場來講,第六意識也是它的「所變」而已。不過是它的「當家」的兒子——「老二」在當家。「大兒子」是第七識,不大管事的。等於我們唐朝一樣,當家老二兒子李世民,當了皇帝了。呵,老二當了皇帝。)相應心所,它包括的心所(不是心「能」)有五十一個,「善惡」一切壞的、好的它都有,「善惡臨時別配之」,第六意識它的善、它的壞,不一定的呦!非常不定。當它去做它要得到前面前五識的幫忙。臨時對境依它起的時候、對境依它的時候,善惡的境界所得的業果、所起的作用不同,「善惡臨時別配之」。

他說,這個「性界」——它自己的意識自性、它的界別,經常受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的支配,「恆轉易」隨時在變化。所以像我們的心一樣,前面一個思想正想做壞事,後面馬上一個思想第六意識另外一面又來了,「哎呀!」自己勸自己,「這不是造業嗎?哎呀,算了算了不要做了,還是去打個坐、拜拜佛吧!」它隨時在變化自己,「性界受三恆轉易」。

「根」,意根,意有根哦。哈!意根在哪裡?意根在哪裡?腦神經!那麼我們這個腦神經是意根所在。過去人家認為(是)心臟,不過心臟是發動器。腦神經(是意根),所以意一動啊,它腦神經發動,前面五根跟著都動,前面五識跟著五根都來幫忙。他六個兄弟是一幫,在西門汀啊專門搗亂的,這六個兄弟一霸,眼、耳、鼻、舌、身。「根隨」,好的時候啊,所以大家要學佛了,這個信念來了,「哎呀,我要信佛、我要做好人!」對自己有信心,這個「信」是好東西。但是當信念一起,六根一齊起作用,「根隨信等總相連」,所以第六意識(是)最厲害的東西,我們下地獄上天道、成佛成凡夫都是它。「動身」,身體的作用。乃至每一個細胞的發生作用,「動身」;「發語」,講話。你說有些人這個嘴巴壞,所以常常發現有一些人「佛口」,佛的嘴巴滿口佛話。「蛇心」,古人說的啊,「佛口蛇心」,佛口、蛇的心理毒蛇的心理——兩面刀,這個嘴巴造口業。但是你不能推諉給嘴巴,「哎呀,我這個嘴巴不對,我心裡沒有這回事啊!」我也常常說,有許多人講:「哎,某人心很好啦,就是嘴巴壞。」空話!嘴巴講話哪裡來?意念動的,就是心動啊,心就是壞。好就是好,這個好人,滿口善言,都是好話。所以「動身發語」,你要知道,就是這個「意」最厲害,統統是它造的,「貪嗔痴慢」都是它。

說這個人「我脾氣壞了、我心好的。」哪有這個理?你不要下地獄都原諒你。脾氣是什麼?就是意動啊!不是偏袒脾氣,脾氣還有另外一個東西呀?脾氣不是什麼識呀?有個「脾識」吧?都是這個意!「動身發語獨為最」唯有它最厲害了。意業造滿了等於拉弓射箭了一樣,惡貫滿盈的時候,「引滿能招業力牽」。它的現行、現在的行為、意念這個思想,構成了現在的行為。現在行為累積多了,變成習慣,這個習慣就是業力的因子變成未來的種子。過去生的那個意識的習慣變成習氣,習氣就是業力,變成這一生的個性,就是過去生業力意識的種子、種子生現在的現行——現在的行為;現在這一生的行為,變成未來的種子。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天上天下、惟我獨尊,都是它搞的事。所以《瑜伽師地論》意識地捲數佔了二十幾卷,最多,都是講這個東西。但是變聖人、變凡夫都是意識的作用。

這個意識的心態呀,最可怕了。所以「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引」就像拉弓一樣,要拉滿,所以中國文學裡頭講因果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日子未到」,那個力量沒有拉滿哪;拉滿了以後,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你自己就發出去了,拉不住了,都是這個意業。

所以我們搞了半天修行,你修禪、修個一念空、清淨,是轉意業把它轉清淨。唸佛的人把佛唸成意業,把它唸成習慣,變成那個正念,如此而已。學密宗人搞了半天,也就是練習那個意業,拚命向好的路上轉;但是意業貪著太多啊,那密宗就給你許多花樣給你貪嘛,你愛想得很美麗給你想得很美麗,你愛十八隻手,給你四十隻手好不好?而且說「哎喲,每個手心裡更有一個眼睛……」更厲害!你愛什麼給你什麼。哈,那個誘導法之高明!佛法教育法、誘導法非常高明。統統在轉你這個意業。我們今天先到這裡。

說明這個意識證道,所謂聖位。我們普通所謂感覺到心境的清淨,念頭的空了,或者打坐的人做到自己無念、空,這是非常難得的啊。真做到完全空靈、無念,這是意識、第六意識這個分別心完全如如不動,清淨了,這個(是)很難得的事。但是雖然說難得啊,沒有什麼了不起。這個意識心很容易空掉。例如一般修禪的,一般人用工夫的,把這個意識心,做到「三際托空」。這個「三際托空」這個觀念,就是說把心理的狀況,前面這個思想過去了,後面思想沒有來,「三際托空」,這個中間當下這一唸好像空了,就是清淨了,這個在學禪的人非常有名,叫做「三際托空」,也叫做「三心空性」。就是說,前面這個念頭、後面這個念頭、中間這個念頭——假定的啊,我們人為地把它分開。我們的思想連起很密切,分不開這三段。但是一個修定用功久了的人,可以把這個心理狀況把他切開了分成三段。前念,譬如唸佛的人,「南無阿彌陀佛」,這就算前唸過去了;下一句還沒有念,就是後面一句沒有念,南無阿彌陀佛的這個「南」字還沒有起來,那麼中間,(假定這個中間,)中間沒有念,就停住了。在淨土宗唸佛的人,比如說,有時候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唸得很久很多、一心不亂專一了。突然,往往有些人,自己不知道,這個佛號念不上來,沒有,連「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南」字都不會起來了,就愣住了一樣;可是自己並沒有昏迷,也很清醒;可是想提「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念頭,提不起來。往往很多唸佛的人到這個情況,就著慌了,自己反是驚慌了,覺得糟糕了。實際上也有很多人把修持上這些情況來問,我們經常講一句話,就是說你好葉公之龍。就是春秋戰國時候一個故事,「葉公」,「葉」是一個春秋戰國時一個小國家的名字,湖南、山東這一帶一個縣,葉縣,過去是個國,那麼這個國家的諸侯、小諸侯,在舊代制度的階級封為「公」——葉公,素來好龍、喜歡龍,房子柱頭地上到處畫的都是龍,因為他的愛好龍,感動了真的龍來了,這個龍真來了,把他嚇死了;平常喜歡龍,畫的到處都是龍,結果把真龍感動來了,反而把他嚇死了。

所以我們經常說,一般人唸佛修佛想求到空,真正空的那個境界現前呢?他又嚇住了,甚至嚇瘋了。所以《金剛經》你要注意,《金剛經》上佛再三提到,如果有人見到這個空,而不恐怖者,不嚇住;空的境界來了,並不受嚇住了,不起怖畏心,不怕了,他說「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不是在一個少數佛前面種了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才有這個氣魄,才有這個智慧的認識。不然呢,天天求空,一達到空的境界,個個害怕。

其實這種,我們避開了空與不空這個問題不談,我們普通人心理狀況,偶然碰到好像思維、思想、意識突然切斷了,人好像用我們普通的話叫愣住了,那個意識切斷,佛經有一句形容的話:「截斷眾流」。好像一股流水,長流水,我們打一個堤防把它切斷了,兩邊這個堤防一隔開,中間一段流水就沒有了,空掉了。所以「截斷眾流」。可是普通人也有這麼個狀況、心理的狀況,偶然一斷,前後念斷了、切斷了。這個時候——要注意的啊,在心理狀況——如果說身心絕對的健康而達到這個境界,那是好事情。但是有時候我們普通人心理狀況忽然到達這個情況,那是什麼道理呢?那在唯識學上叫做「悶絕位」。悶絕,譬如說一個人,不是暈過去了,不是死過去了,(而是)悶住了。我們悶絕的這一個心理狀況同睡眠的心理狀況是一組的,是一個範圍。悶絕位同睡眠這個位子是根本上「無明」的境界,不是好事。所以我們有時候,作功夫的人,經常在這個悶絕位上,以為自己是「空位」,念頭空了。這個樣子的下去,現生腦子越來越笨,可以現生、這一生變成白痴。至於這種修法他生來世的業果,那絕對是變成豬啊、變牛啊,不用腦筋的(動物)。

所以我們千萬不要把悶絕位的「悶絕」的這個境界當成了三際托空,這非常重要!

再其次[斷錄]

……以後,應該知道我們這個思想、第六意識容易空掉的、容易切斷的。這個要特別注意啊。實際上是你很容易切斷。所以有許多人,尤其學密法的、學密宗的或者學禪宗的人,偶然——你不是大家聽到我經常講的一句話:「唉,你這個傢伙,瞎貓撞到死老鼠。」那也就是這種境界,偶然來一個空靈:「哦!這個就是。」那是誘導你,這是意境上偶然一段的空靈,等於說「三際托空」。意識的三際托空並不難,很容易。

很多人學禪,到了這個境界,這個念頭空了,慢慢影響身體,也是一堵牆一樣,就是像達摩祖師所講的:「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你要注意,學禪的人,達摩祖師的這四句話:「外息諸緣」,一切外緣空,沒有了。「內心無喘」,怎麼弄個喘氣這個喘呢?這個心理的心波啊,心波浪不跳動了,同時呼吸好像停止了,「內心無喘」。這個時候心啊如牆壁,心怎麼如牆壁?身體嘛,梗起來了,寂然不動的樣子。心怎麼如牆壁?內外隔絕了。外境界任何都不動心,打不進來。達摩祖師說,到這個境界,「可以入道」,他並沒有說這個就是道。所以一般人看禪宗祖師的語錄,(要)特別注意!達摩祖師說,你如果修持到這個境界,可以入道了,可以入門了,慢慢地可以入門了。並不是說這樣就是對噢!那麼我們現在引用達摩祖師這個話,這個時候心如牆壁、三際托空,普通人容易做到的,修持很容易做到。我們注意啊,一般乃至於古人,《指月錄》上、《五燈會元》、《傳燈錄》裡都記載,很多禪師到達這裡以為自己大徹大悟了——都沒有到家的,這只是意識的空。

比如說,我們現在一般講禪學的,到了這個境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因為對境心不動了。換句話說,見人不是人。「見人不是人」是什麼?看到別人在前面一站,也曉得你是人啊,也曉得你是張先生、李小姐、王大娘,都知道啊。不過看起來你這個人啊就像個電影上的影子一樣,看這個世界都是夢中一樣。這個第六意識的空靈到這個程度,可以是這樣。所謂這種情況是第六意識的境相。

不過話說回來諸位,像我現在的講法,把這些境界,一般認為很了不起的都批評了,一個錢都不值,不要傲慢哦!諸位能夠修持到這一步,已經很值得恭喜了,第六意識能夠經常空掉哦。所以修密宗的大手印的人,到達了這一步經常空掉,那的確你後面的路好走了。達摩祖師也講過啊:「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就容易了。

可是我們現在大家,唸佛的也好、修淨土的也好、修密宗、修禪的,最困難的是這一點切不斷,不能「切斷眾流」,這個念頭空不掉,這還不叫做空。這只是第六意識的三際托空。但是我們要知道哦,第六意識的三際托空是容易的。

在道理上我們要瞭解,我們這個人,嬰兒投胎,就有了我們這個生命。這要第八阿賴耶識入胎。(陳祖光先生特別請你注意啊,到了那個講第八阿賴耶識你再提醒我注意講人怎麼樣投胎出胎的事啊,我要詳細報告一下。)我們人第八阿賴耶識入胎以後,慢慢胎兒成長,第八阿賴耶識的現量、前五識、前五根都成長了。第七識跟著,當然發生「我」,與生命俱來人就有「我、我」這個觀念,這個第七末那識的作用。但是嬰兒出生的時候沒得第六意識哦,所以嬰兒沒有意識分別心,一個剛生下來的嬰兒你拿牛奶喂他(與)你拿大便的紙去喂他都差不多。你說那麼有沒有分別?嚴格講有分別。牛奶放他嘴裡(會吃),苦的藥放他嘴裡他還是不大接受。但是那個不接受的不是意識,那是「五陰」的感受的「受」。真正意識完全是像我們現在的人——思想清楚、分別觀念大,這是意識。所以啊,我們要知道,等到嬰兒這個頭頂上那個「嘣嘣跳」的這個地方一封口了,開始會講話,意識慢慢形成了。

所以我經常說,我們普通罵人,像我們這些年紀大的,人家罵:「老奸巨猾、老頑固。」哎,我承認。為什麼?這個意識,由嬰兒到老大這個年齡,越老越頑固,這個頑固就是現行,又變來生的種性了,這個習慣就變種子了。所以這個意識是後天慢慢塗上的。譬如我們的言語啊、思想啊、習慣啊,就是一個嬰兒生下來,你不會講英文,不會講西班牙文、葡萄牙文,這個都是後天意識給你加上的,乃至也不會講中文啊!就是我們中國人能講中文,這個也不是嬰兒先天帶來,也是第六意識加上的。

第六意識後天一切的教育、家庭的教育等等,讀書學識,這都是意識慢慢、慢慢給你累積起來,累積這個意識的現行,變來生的種性。所以我們這一生的生下來的相貌、態度、習慣等等是前生的根、作今生種子帶來的現行,這講到意識。

那麼這個意識我們瞭解了以後,所以這個意識後天的加上,我們容易把它切空了的,容易把它空靈了。

譬如說,我們講一個現實的,聽了唯識以後,尤其對中年以上的朋友應該注意。有些人到了中年、到了老年,不管你修道(與否),大部分是失眠、睡不著。其實啊老年的睡不著很天然的,沒有什麼了不起,沒有什麼可怕叫做失眠。因為人在意識當中後天有些習慣,都認為人應該睡眠多少——不一定的。我常講的台大有一位教授,也常見面了,很多年前來問我,他失眠三十年,他來問我的時候六十歲了、六十多一點。我說:「哎呀!你真是的!這不是問題,你盡考慮這個問題。」「哎呀,我總覺得不好嘛!」我說怎麼呢?他說:「我總想這個不正常嘛,人總要睡眠。」我說你今年六十幾啦?「六十二啊。」我說你沒有死吧?他說不是開玩笑吧?我跟你倆講話你怎麼講死呢?!我說你這樣失眠三十年沒有死掉,已經六十幾,精神蠻好,那個睡眠對你有什麼關係嘛!而且你活六十年等於別人活一百二十年,別人一半還在床上黑夜過來。啊,你黑夜還清醒,不是比別人都劃得來!為什麼有這個觀念?睡眠完全是習氣,你知道嗎?修道的人要斷除了「財、色、名、食、睡」,特別是飲食睡眠修持上還要特別把它斷除了,既然自己不想睡,還認為是毛病,這個就是在修道的人,那不是愚蠢到極點嘛?!本來還想斷除睡眠,拿道家來講,功夫到家的人有一句話:「身輕如葉」。身體輕到像個樹葉都在虛空中飄一樣;「晝夜常明」什麼叫晝夜常明?白天黑夜都是亮的,沒有昏迷(睡眠是昏迷、無明),晝夜都常明,永遠都是光明、亮的在那裡。你還不好嗎?哈,我們在座就有一個老修道的朋友,今天還跟我講這樣的話,所以我講你該打屁股,道理都不懂,還說修道呢!

但是老年人,自然睡眠少了。嬰兒的睡眠就多,年輕人睡眠譬如說,中學生階段我們像經常有許多家長啊、教導的老師都不知道,所以小孩子眼睛都搞壞了。中學生小學生我們現在的受教育的小學中學這個階段的兒童,真的睡眠要十二個鐘頭。結果我們現在教育制度之下,十個鐘頭也睡不到了,背那麼重的書包,又拚命地用腦子,真可憐!糟蹋自己的根苗!實在不應該!可是誰也不懂。所以這個年齡要十幾個鐘頭睡。

當然普通人老年上愛睡。像人家問我,說你睡眠(怎麼樣)?我說我沒有睡眠(問題),老了,那個不要緊,分期付款,有時間就睡,沒有時間不幹了。但是真要使我睡得痛快(得)滿足二十個鐘頭。這一覺睡上二十個鐘頭以上,那麼我今天總算過了癮了,覺睡夠了。可是平常沒有機會睡覺,還不就是算了,怎麼辦呢?!

睡眠、飲食、男女等等都是意識習氣;這個習氣不能斷,不談修持作功夫。但是我們講到失眠是什麼道理?譬如我們覺得失眠,你說失眠的那個痛苦、那個是病態(還)是什麼?第六意識作用,(同)生理沒有關係。(同)生理有關係啊,你感覺上,或者血液流動非常快,躺在枕頭上,也聽到心臟的咕咚、咕咚,氣血在流動,好像血壓一量馬上高。你們還有一個啊,現在人一般很習慣的隨時量血壓,我從來不量的。人家問我,我說現在血壓正在高。像我現在你來量我可能就高。因為我故意把精神要提上來。不然我要睡眠去了,要休息了,誰願意講這些話?什麼八識?九識我也不管!但是為別人只好提起精神來,強調它。啊,這個血液會向上衝的。血壓高與低不是決定健康不健康的絕對的問題,有關聯(而已)。可惜一般人有一點點的皮毛的醫學常識,經常注意自己的血壓,沒有病也找個心理病來,這叫做是「恐怕血壓病」,這不是完了?但是你那個睡不著,血壓還是會高的。如果你心理呀,第六意識曉得、知道了,他不要睡。

我們睡眠是兩種,所以佛在經典上佛這個問題答覆得很好,過去,有弟子們問佛,(不是這本經典。)人為什麼會睡眠?佛說兩個因緣:一,心疲勞,思想心理的疲勞會睡眠。一個人碰到倒霉了、心思灰心到極點,就一天到黑想睡了,什麼精神都沒有。一種是身疲勞,體能的疲勞,要睡眠。心裡並不想睡眠,可體能過分疲勞,他要睡眠。所以佛說:「睡眠者,有二因緣:一心,一身。」(一個是)四大疲憊,一個是心理疲勞。但是這是普通人。

如果是一個修持的人,身、物,身與心兩個一元的,又進一步了,那可以停止了睡眠;乃至靜坐入定,它不但替代了睡眠,比睡眠恢復身心的疲勞比睡眠好。因為我們這樣躺下來睡眠,這個五臟六腑是摺疊在一塊的那麼一坨擺在那裡,你仰著、這樣擺著、後面趴著(都是)。只有坐起端正,以背脊骨為中心,它這個心肝脾肺腎很整齊地掛著,它是完整地掛著,不容易疲勞,所以睡眠久了很疲勞。

那麼以中國的醫學講起來,久睡傷身體,睡眠過度了。久睡就傷氣,元氣受傷。久行——這個做事多了、勞動多了,不使它休息呀——傷血。很多啦,譬如久坐傷肉,久站傷骨。所以人體自己要調平這些道理,都出在《黃帝內經》裡頭,有書自己去看了,不要貪便宜。像某一個同學說啊:「哎呀,老師,我們不行的啦,腦子也不如你,多聽聽你講,免得我省了看書的力氣了。」這成什麼話?這都不對的。這都自己不檢討、不反省,不是修道人的話。道是智慧的透明。那如果不靠自己,那三藏十二部,佛對成佛的經驗都擺在那裡,那你說我出幾萬塊錢買一部大藏經,佛成就的功夫智慧都在大藏經裡,你把大藏經煎湯吃下去了,你不是成佛了?那不行的呀!非要自己參究(不可)!同時你要知道,我有時候給你們講的並不是書上看來的呀。但是你翻開書去看,決定有;我還可以說出哪一本書上的,(而)那一本書我摸都沒有去摸它,第幾頁我都可以告訴你。噢,所以要自修啊!不要貪這個便宜。講到這個意識的這個作用。

所以我們人睡不著的時候,你如果能把意識三際真能夠空了,不配合生理血液的循環,不理會這個身體四大,一點問題都沒有。當然最起碼,你會睡著了。高明一點,身心兩個分開了。分開了什麼情況呢?那就也叫做定了,那(是)真正的定境了:你看到自己身體在那裡睡,看到身體還在打呼嚕,「哧呀呼啊」呼吸來往,自己這個清醒的、清明的這個意境啊就照見這個身體。所以有時候自己還可以偶然跟自己開個玩笑:格老子你給我睡好一點啊,精神睡夠一點等一下起來我要用你的啊!——這個肉體我們要借用它的。——就是這樣一個境像。所以第六意識,是這麼一個情況。假定我們修定的作功夫,到達了這個境界,你說以禪宗來講,「三際托空,意識清明在恭」,算是開悟沒有?很多人在這個地方認為「就是這個!就是這個!」哪個經典告訴你「就是這個」?那是誘導方法,不得已。

所以《法華經》上說:「指黃葉為止兒啼」。佛說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因此佛就有八萬四千法門。總而言之,「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那是大徹大悟的話。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呢?

那麼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佛有八萬四千)法門。等於一個小孩在哭、哭了,沒有辦法哄他,只好拿著一個樹葉子、黃樹葉子說:「不要哭!不要哭!這是黃金,你不哭我就給你。」把小孩子哄得了不哭,就好了嘛!管它是真的金子假的金子。所以佛在《法華經》上說:一切法都是「空拳誑小兒」。說你不要哭,我給你糖吃,你哭不給你,你停了哭我給你。實際上,這個(拳)裡頭沒有東西,一切法皆是如此,空拳誑小兒。

所以在意識清明這一段,有時候學禪的人給他一個方便說:「你這個就是了。」你認為清明這個就是了,是什麼?哈!現在告訴你,第六意識偶然清淨的現量的一面,還是意識的境界。你所謂空,還是意識上的空嘛。對不對?你不清醒睡著了以後你還有沒有這個空的境界?就沒有了嘛,那個意識進入睡眠位了,所以這個清明沒有了。你說我醒來又空,當然又是意識造成了這個空嘛。「嘿呀我現在好空喔,空、空……啊,我都懂了,世界都是空的呀,哎呀!我真的,我現在總算清醒了。」你說他在說夢話嘛!所以我們站在旁邊說:「呣,好,懂了啊,有道了,嗯,這個悟了」。實際上我們回頭蒙著嘴在笑。這還不是意識自己造的境界?但是意識造成(的)這個境界(是)真的假的呢?話說回來,你真能從此如達摩祖師所講的「心如牆壁」,可以入道,這是個鑰匙拿到了,你可以去開發它。

所以,我們可以說,禪宗不是分三關嗎:破初關、到重關、破末後牢關。我們勉強地可以講,的確是這個樣子,拿《八識規矩頌》的階段。把意識的這個習氣之流、業力之流,破得開,見到意識無自性的空,可以說破初關。那麼功夫到達這個境界,要行、住、坐、臥,隨時隨地都意識空靈,無分別、無妄想的境界。你說這個時候能做事嗎?當然更能做事。意念都是空,儘管在講話,講完了沒得意念了。在空中能夠講。那麼可以說是破了初關的境界。但是沒有破重關。要到把第七末那識破掉,破掉以後,快到破第八識的邊緣了,可始到重關。

破末後牢關,就是超越了精神世界、超越了物理世界、打破了第八阿賴耶識,始證到大圓境智、如來藏性,那再說破末後牢關,叫做「牢關」,堅牢而不可破的。這也是三關之說,禪宗方便之談。

現在我們瞭解了第六意識這個樣子,所以玄奘法師,在《八識規矩頌》上關於第六意識這一首(偈子)說:「發起初心歡喜地」,菩薩、大乘菩薩、登地菩薩,就是以普通一個人修菩薩道、作功夫。初步、初地的菩薩,剛剛上地,等於我們上樓梯第一層樓梯,電梯上來,到了第一層了,十層房子到了第一層,初地叫做「歡喜地」。

所以呀,第六意識真的破了,(所謂破是方便的話,意識怎麼叫「破」?這是人類語言的表達的一個方式。)第六意識真達到無分別、無妄想、空靈了,我們剛才講,假定一個名稱叫它「破」了,沒有什麼破不破;就是把這個妄念比較切斷了,空靈而能起用。不是三際空靈事。這是菩薩登初地以後第六意識才能空。

說「發起」,剛剛發心,那麼普通講發心,這個樣子,發明自己第六意識心地的空靈。所謂「發起初心,(菩薩登)歡喜地」。這是說入門。所以,分別妄念不空,你說你得定了、你學佛修道了,都不算數的。到第六意識空,隨時能夠做到性空、無自性,能夠做到了以後,你這個人才夠得上說是學佛的了。說「發起初心歡喜地」。

但是第二句話「俱生猶自現纏眠」哪!注意這個「眠」字,睡眠的眠,不是感情纏綿、綿綿不絕的那裡「綿」。這個「眠」字用得比那個纏綿的「綿」還要高明。他說第六意識空了的時候啊,你把這個人初悟道的初地菩薩就了不起麼?沒有什麼了不起。「俱生」,與生命俱來的那一個習氣、所有的習氣還在,習氣的根根統統在,所以不算成佛哦。「俱生猶自現纏眠」,纏繞著你。眠,「隨眠」,眠是一個佛學(名詞)、唯識學叫「隨眠煩惱」,它跟隨著你,永遠使你無明、你無知的狀態,無知這樣子,等於睡眠、永遠睡在你旁邊的。哎,你起來它(也)起來,你坐它也坐,你躺下它就躺下,它纏繞著你,使你永遠是沉迷不醒。所以啊,俱生「我執」,等等,俱生以來這個煩惱習氣,「俱生猶自現纏眠」,它跟著你。

第六意識真的完全乾淨了、空了,所謂要教理來講,沒有頓悟的,都是漸修的。由一個凡夫發心,修到了第六意識能夠空、登菩薩初地,那不得了,要一大阿僧祗劫以上的,有規定的啊,有一定的數字,不過我現在報的數字不準確。由見了道以後,修到了到第七地的菩薩叫「遠行地」,又要一大阿僧祗劫;三大阿僧祗劫才能成佛。所以要把煩惱習氣的根根修斷哪,(要)「遠行地」以後,「遠行地」即第七地;第八就是「不動地」了,就不退轉了。沒有修到第八,即使到了第八地,就是禪宗講的破了「重關」了,可以不退轉了。

所以我們學禪的人,禪宗的話、有一句話——你們年輕的同學這個要閉關那個要閉關,唉,我看還是叫警察把你關到禁閉室容易——「不破本參不入山」。第六意識初關不破,入山都沒有資格。「不到重關不閉關」,真正要閉關要到了「遠行地」以後的,第八「不動地」的重關境界才可以閉關。真正的閉關關房裡一本書都不準有的,佛經都沒有,什麼都沒有,就是一個茶杯一個碗,然後有個坐的地方。四壁畫都不准掛,什麼也沒有!什麼都沒有!說閉關還可以看經啦、看大藏經、看書嘛,還弄個搖椅搖一搖嘛,還弄個清茶來熬一熬,哎呀你看,我喝一杯清茶,還點個檀香——那還是在玩弄習氣耶!不行的啊!所以真正閉關,你們怎麼去閉呀?啊?所以到了「遠行地」後,「純無漏」,第六意識真正轉了,所以得「無漏道」。

你們注意啊,外道有五通,羅漢才有六通,第六是漏盡通。所謂漏儘是什麼漏盡?外道的解釋:男女只要不漏丹就漏盡了。切!那你不吐口水呀?你眼睛張開多看看,眼睛的神也漏掉了,耳朵喜歡聽音樂也要漏掉了,六根都在漏啊!

漏盡——意識無漏(才叫)漏盡,所有煩惱習氣、無始以來習氣根根統統轉了,所以普通叫做「空」是方便名稱,無所謂空——清淨圓明了。並不是空並不是沒有,轉成清淨圓明了。那麼到了這個境界、第八地的境界,第六意識轉了,轉識成智了,不叫「第六意識」了,叫「妙觀察智」。所以得道的人、諸佛菩薩在定中,用的是什麼?還是用的意識,可是不是凡夫境界用的意識了。你知道吧?所以,百丈悟道的時候跟馬祖講,拿起那個拂子:「即此用!離此用!」就是這個東西,還是這個東西,可是不是凡夫的意識。這個時候意識轉了叫做「妙觀察智」,是「觀察圓明照大千」,第六意識變成智慧境界。變成個什麼呢?變成我們的照見三千大千世界的大的雷達網,這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眾生、風吹草動、乃至一個螞蟻、一個灰塵動,在這個第六意識圓明清淨、大圓境智上清清楚楚。這是第六意識。所以「遠行地後純無漏,觀察圓明照大千」。

那麼我們一般所謂學佛的,偶然心清淨那個境界是第六意識偶然清淨,所以禪宗祖師有時候講,一般人想想,「唉喲,達到空了!」來告訴師父:「哎呀,你給我印證一下。」哦,現在青年很多,常常有些青年寫信來,自己認為已經悟道了,要求我印證。我又不學禪,我也沒有悟。哎呀,或者「你不給我印證?!」那個火氣之大啊!「啊,你不給我印證?!」好像罪該萬死。還有一個青年當面跑來,說:「我這個硬是悟了。」我說我不懂禪吶,你找我幹什麼?他就說:「我悟了,你要給我印證。」我說印證什麼啊?我又不懂禪,我又不是禪師,你叫我印證?「那不行啊,你不給我印證!」我把桌子一捶、痛罵一頓,我說:你給我滾開!你神經了?跑到這裡來?!我這裡又不是道,也沒有道,也沒有佛,我是個普通人,我還給你印證?

你看這樣的人——好幾個。這個可怕吧?呵,這個!所以呀,學佛啊,什麼叫做入魔?這些人叫做入魔。頭腦還清醒得很,講些都有道理,實際上這個道理他講得對不對呢?他也覺得自己:「哎,我現在跟你講話,我都覺得沒有我誒,我都空的呀!」其實他跟我講,我絕對相信他是真的啊!不是假的,因為他不是神經;神經的眼神、意識都看得出來。但是第一個,他做人的基本已經不夠了!哪裡冒冒然跑來這樣認,也不認識,好像我就欠他有個禪有個什麼的!啊,很多啊!還有一些寫信來,只好一丟。連基本的做人的道理都不懂這個時代你說怎麼得了呢?!

其實這種境界我們普通人都有的意識狀況。禪宗祖師叫做什麼?——「孤光偶露」。偶露,這是形容詞。所謂你們看禪宗的語錄就知道:「孤光偶露」,偶然撞到一下。譬如我們人走夜路,忽然碰到一個木頭,一嚇:「呃!哪一個啊?」好像還是「三際托空」的啊!中間這一剎那之間一個念頭都沒有。好像也是「三際托空」意識空的境界。我講「好像」這個裡頭有個竅妙哦,也可以說不是「好像」,這是把你切斷了。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所以受重大的刺激,受嚇、喜怒哀樂中間都可以碰到意識狀態這個境界;要就發瘋,要就大智慧、開悟。就這樣一個情況。所以開悟也沒什麼了(不起),這個悟這不是禪宗悟道的悟哦。我講開悟就是:理解了,就是第六意識那麼一個清明的境界,有時候可以保持得很久。那麼保持得很久是很舒服的,身心是很舒服的。但是有一點哦,你上座坐久了,你兩個腿的氣不通的話,你坐在那裡照樣地腿痛腿麻,麻得你第六意識一點都不清明了,所以靠不住的啊,不是道啊。所以第六意識空,就是要習氣的徹底空。

再說第六意識,譬如我們學密宗的人有個討論,前五識我們都曉得在哪裡,身體、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舌頭、味覺、嗅覺都知道,(這是)前五識。

第六識在哪裡?過去人講在心臟——不是。第六意識在腦。所以我們思想運用多了,腦越停不了,第六意識的機關開得越大。那麼後來討論到第七識在哪裡?第七識無所在,五根、六識裡頭都有、都在,哪一點都有我見、我執。說第八阿賴耶識在哪裡?在我們當年學這個密宗討論的,兩派的爭論,一說第八阿賴耶識在中脈,在背脊骨的中間;有一說在腦子裡。其實都不是。他們都忘記了第八阿賴耶識「受薰持種根身器」,那就我們這人體啊,手(伸開)有多寬,人體放射的能、人體自己的電與光就有多高、多大。在這個範圍不但有第八阿賴耶識的功能;超這個範圍以外跟宇宙通的,都是第八阿賴耶識整個的功能。你說它通過督脈、或者是通過中脈、通過間腦而起作用可以;說第八阿賴耶識就在這裡,或者在海底、在哪裡,那都是著相的,是錯誤的觀念。

我們先休息一下。

(八識規矩頌)簡單地、快一點瞭解了,好正式研究《成唯識論》。現在是講第七識。第七識一般的習慣沒有辦法翻,不翻意,翻音、叫「末那識」,這個「那」字在過去讀「諾」。這個「末那識」第七識,尤其現在研究心理學的同學們更要注意,現在心理學所講的潛意識、下意識,乃至什麼這個「第六感」等等,並沒有超過第六識的範圍。所以「末那識」沒有辦法翻譯成什麼識,理念上的理解它,它是真正第六識(的根),叫做「意根」,意的根。那麼我們如果加以進一步的理解,普通叫做「念」,這個就是「念」,念頭那個念。因為第六意識我們容易分別瞭解它,人的思想分別、頭腦的清楚,對於事情的思考周詳,是第六意識的作用。第七識所謂之「意根」啊,有時候好像不起分別、沒有分別,那個境界、裡頭、這是我們有念,尤其我們在這裡,大家都是注重修行求道,打坐的時候進一步覺得自己一點雜念都沒有,覺得清清靜靜,那個正是念,那個正是第六意識的根、意根。

所以「念」,普通經典翻成「念」,這個「念」,我們經常拿一個笑話的辦法、可以說是笑話的辦法——測字攤,一般算命看相測字那個辦法。中國字這個字,你看「今」字下面一個「心」,現在心,這個就是「念」,今心嘛!說睡眠睡著了,什麼思想也沒有。那個睡眠境界就是「念」。也是念。這個念進入睡眠昏沉的狀況;心理狀況在睡眠昏沉當中。所以剛才特別提出來,做功夫的朋友們特別注意,你覺得自己完全放下、睡眠、空掉了,身體感覺都沒有,這個中間你要分辨清楚,算不定這個完全放下連身體感覺都沒有正如普通人在「睡眠位」(心理的位置)或者是「悶絕位」(悶過去了)相同的。這個正是意識的境界,不要認為這個時候不是意識,這個意識接近到第七識末那識境界。

所以末那識,普通地也有解釋,很普通的解釋叫做「我執」,叫做「俱生我執」,與生命同時來的覺得有個「我」。那麼一切眾生之所以不能成佛,就是「我執」第一空不了。但是這個我執哪裡來的呢?「俱生我執」,當我們入胎的時候已經有「我」,乃至沒有這個肉身、變成中陰身的時候,這個「我」也沒有離開、第七識沒有離開,所以「俱生我執」。(你們沒有書的人可以跟他們有書的坐在一起借一下,啊。)所以第七識末那識叫「俱生」、與生命同時來的。例如這個嬰兒生出來,第六意識、現行的第六意識(剛才講的一段啊,要特別注意)嬰兒沒有現行的第六意識,但是第六意識習氣的根同樣地在,沒有爆發而已。受後天教育等等灌輸,再來爆發那個根。那麼嬰兒沒有第六意識分別、思維、思考等作用,但是嬰兒的第七識的「我執」早就存在。比方說,兩個雙胞胎都餓了的時候,一個早有奶吃,遲有奶吃(的那個)他還是不高興的,覺得我怎麼吃遲了?那個我執與生命俱來;有生命就有我。這個「我」就叫做第七末那識。

第06章

也作了三個頌:「帶質有覆通情本,隨緣執我量為非」。第七識哪裡來?是帶質境,由第八阿賴耶識的、帶第八阿賴耶識的本質所呈現的。所以有「我」,就會起帶質的作用,它的境界屬於帶質境。

「有覆」,因為有「我」,把自己的第八阿賴耶識本來的功能遮住了,「有覆」就是這麼蓋起來,像這個東西拿個毛巾那麼蓋起來,看不著了、看不見了。

所以第六識我們自己也可以體會呀,我們這個思想曉得:哎,這個是第六意識作用。自己找自己這個生命上第七識在哪裡,很難找到。因為它這個「有覆」的作用,把第八阿賴耶識蓋覆了,自己也偽裝地蓋覆了,這個「我相、我見」在哪裡找不到。我們覺得自己「哎!我這個人無我了!」嘿,這句話就是「我」!「我這個人啊都無我的!」這句話正是「我」。所以帶質境,有「蓋覆」的。

「通情本」,我們有許多情緒變化、一個人情緒變化,喜怒哀樂、心裡煩悶啊,有時候你看,我們看有些人天生的啊,每一個人生下來、有許多人坐在哪裡無緣無故啊,都是帶一種憤怒的形態,看起那個面孔都好像是討債的面孔。有些調皮的面孔,你一看就是調皮,他一生都表現出來。為什麼?它是帶質境。所以這個肉體上的變化,都是那個第七識的那個我相所表現的。「通情本」,一切眾生、一切有情發生這個情緒的作用也都是它所變。所以我們普通講:「哎,你注意呦!我這個人個性不同。」我們普通講話、現在人講話,這個個性就是第七識的「我執」。是有不同,每個人個性不同,由第八阿賴耶識種子所爆發出來的。所以這一點,就比較講到第七識深刻一點了,很難懂一點。帶質境有「蓋覆」的,「通情本」。

「隨緣執我」,這個他,從生命一來他就抓住這個「我」,「我」在哪裡表現?並不是單獨有個「我」——「隨緣執我」,碰到事情,做什麼有思想,那個我見、這個主觀,所謂我見就表達出來了。個性、主觀,這個我見越強的人,個性也越強。所以「隨緣執我」。

但是這個「我」有個什麼東西呢?沒有東西,它是「非量境」,非量。其實呀,自性中本來「無我」;所謂本來無我,本來是「大我」,非常偉大的我。可是因為我們沒有證得道以前,所以始終抓著一個「隨緣執我」的這個小我,所以父母給我這個身體以後,就抓住這個是我,很看得牢——非量境界,所以「我」的境界是非量境界。

那麼第七識所包含的心理、心態,「八大」,八種大煩惱都有,那麼這個註解上有,哪八種大煩惱,本書註解上有的,不需要我們講了。因為我們講什麼是根本煩惱,什麼是這種心理狀態,都在《成唯識論》將來都要仔細地討論。討論到了以後才曉得,自己打坐作功夫哪一種狀況是屬於什麼心態的,不要搞錯了,以為自己得道了。

所以,第八識的最密切連帶關係:八個大煩惱,五種遍行。我們注意這個五遍行,五遍行八識裡頭都有,五遍行好厲害。什麼是五遍行?作意、觸、受、想、思,這是五個遍行。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裡頭它普遍地存在,五遍行。所以我們注意哦,修道的人,不管你修淨土、修禪、修密宗、修止觀,有時候覺得自己第六意識空了,有許多修道打坐身體上功夫氣脈也做得蠻好,也覺得打起坐來:我也沒有思想沒有念頭——你不要自欺了!沒有粗的想,正在「思」的境界。那個細微,「我都知道!」這是思的境界,正在五遍行中。你什麼空了?那就真叫做空了,你空搞一場,是「空(kong4)」了,鑽了空子了。所以這個五遍行要認得清楚得很。但是五遍行最可怕,它八個識裡都存在的。

所以第七識裡頭,有大煩惱八個、遍行五個,但是有「別境」,別境裡頭有幾個心態,有一個心態是「慧」,「慧」是別境哦!怎麼叫別境?我們普通人心理狀態裡頭,沒有得道以前,有思想、有妄念,沒有智慧;悟道的時候有智慧。這個智慧是「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引用《中庸》的話,「不思而得」,不要去思考它,不要去研究它,一通百通、自然悟了。「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一點也不勉強,隨時在道的境界裡頭。「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你們要注意!這個是「慧」的境界,慧的境界不是思想出來的。你說我打起坐來想出來、研究出來,那個是妄心哪,那正是妄心妄想。所以「慧」是別境,另外一種境界。

但是第七識裡頭,第六意識意根真的清明了,慧、智慧透出來了,所以它又具備一個好的特殊境界——別境慧。但是第七識啊,根本煩惱大得很,這個樹根一樣,水泥做的根牢得很,什麼呢?「貪、痴、我見、慢、相隨」。你注意哦,我們根本煩惱三個:貪、嗔、痴,第七識沒有「嗔」哦!追求一切的貪慾、貪念,我們貪名、貪利、貪高興、貪漂亮、貪什麼,都是它;痴迷,最痴的東西,那痴極了!就像豬那麼痴,愚痴到極點,這個地方。沒有「嗔」哦!這個「嗔」是第六意識最大了,越想越不對:「老子揍死你!」哎!這個是第六意識。第七識那個意根裡頭啊,可是它雖然沒有「嗔」,有個什麼?慢、我慢,「我」是不得了的。等於我們從前看的寫的小說,所謂《阿Q日記》,上面所講的,挨了人家的打的那個白痴,被人家打了以後,個個欺負他,他自己白痴嘛,一點辦法都沒有,但是他還是:「不要緊,格老子,哼!兒子打老子!」自己給人家打了,他還罵:「哼!不要緊,兒子打老子。」好像自己還是你的父親,你這個兒子打我!描寫一個白痴。但是這種人的心理狀況經常有,一個非常懦弱自卑的人,受了人家欺負的時候,也是想想:「哼,我還怕你啊?我才不怕呢!不過我讓你就是了!」我慢!這是一面的我慢。

還有一種我慢呢,人生下來,現在我們叫做自尊心,好聽點。所謂自尊心,人就是「我慢」,總覺得我了不起。這個我慢這個東西呀,慢心是不得了的啊!很可怕的,與生命俱來的,所以屬於第七識的。這一生下來,「我」就覺得,我比你就不同,我就是比你好。最笨的人他覺得比聰明人「我還是比你好!」這個是「我慢」。

如果有了學問有了知識以後啊,這個慢心增加了,叫做「增上慢」,所以學佛是最怕「增上慢」。有一點功夫了,有一點心得了,哦!然後啊,天下人都不在眼下了。我們看到很多的過去老前輩們學佛的,你譬如說熊十力呀、歐陽竟無先生,我們當時就講:「哎,這二老啊,增上慢,太可怕了!」那是增上慢。太虛法師跟他也可以說同門嘛,都是楊仁山先生的弟子,想跟他倆談一談唯識問題;太虛法師也不錯啊!歐陽竟無說:「太虛!他還有資格來跟我倆談唯識?不準!」就這樣「慢」,那個增上慢是嚴重得很啊!所以有道有學問的人,那個慢心是越來越嚴重!那一種心叫做「增上慢」。

「增上慢」是非常可怕哦!諸位呀,學佛修道要學問,學者多犯這個毛病。學問越好增上慢越大,所以成道越難。所以我們大家都要共勉之啊,共同要勉勵。

所以貪、痴、我見,主觀的我見、成見、主觀等等,慢心,這些心態的狀況,都是跟著第七識與生俱來的,只要生下來(就)同來的。不過我們要回轉來講,以凡夫境界啊,我覺得貪、痴、我見、慢都是好東西,一個普通人沒有悟道的如果沒有這幾樣他活不下去了,不想活了;一個白痴,一個最最沒有出息的人,因為他有慢心,他也覺得自己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啊,哈!這是另一面,談一個普通心理的笑話的話。可是在修道,我們之所以不能證道,這幾樣東西,心態的障礙太大、太大了。所以第七識是這麼一個東西,介紹完了。

第二首告訴我們,「恆審思量我相隨,有情日夜鎮昏迷」。換句話,有些人愛睡覺,糊塗的人「我執」越大;腦子聰明學問好的人,我慢、我執越大;但是越糊塗的人、越愛睡的人,我慢更大、我執更大。就是這個第七識的「我」,你要注意。所以這個「我」啊,這個第七識、意的根哪,它的那個地方的心態作用:「恆」,經常的;「審」,這個「審」字注意哦,會審察、仔細得很,我們這個意識的作用有時候粗枝大葉,比如對一件事情,人家說:「哎,你這個東西送給我好不好?」我們有時候高興這個意識說:「好哇!你拿去!」嘿,意識作用。過後,他拿走了,有時候一靜下來一想,心裡:「這個不對!太可惜了!剛才怎麼給他了?」這個第七識的審察自己,你看不出來,那都是第七識的、意根的那個「我見」來的。所以它「恆審思量」,平常在思想,這樣、那樣……那個細得很。不是我們普通心理狀況所瞭解的第六意識。第七識「恆審思量」,這個一起思量、這個念頭一起作用,「我」就在其中了,這就是「我」嘛。認為我怎麼可以這樣,我不可以啊!「哎,我怎麼送給他了?!我怎麼答應了他呢?」就是譬如說我們這一件事情,過後一想後悔啊。睡著了、將睡未睡,或者一睡醒了,思想第六意識門面都沒有打開、沒有開張的時候,在那個迷迷糊糊中間,那個作用就是第七識。我思的這個意根來的。「恆審思量我(我見)相隨」。所以西方哲學家笛卡兒所講:「我思則我存」,我經常說,笛卡兒很不錯了,真有見地,已經到達這個認識,就是王陽明所講的良知良能也只認到了這一點。所以王陽明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學的四大教名句。但是王陽明也是打坐的呦,他也發過神通哦,他只看到第六意識的意根——第七識這個境界,認為這個是良知良能。第八阿賴耶識他影子都沒有摸著。

可是你要曉得,一個修養作功夫到了破了、轉了第六識,能夠到達第七識境界的人,決定可以成大師、大哲學家了,了不起呦!智慧超人一等。因為第七識裡頭有個「別境慧」,所以哲學家的思想都是這個別境慧出來的。文學家有時候的名句,那個好的文學境界自己都不曉得怎麼寫得出來的,那個也是別境慧裡頭出來的。所以啊,這個第七識是這樣:「恆審思量我相隨,有情(一切眾生)日夜鎮昏迷」,這個「我」識、第七識跟著你,晝夜跟著你,「鎮」字要注意!把你壓住了,把你壓住在那兒,「昏迷」,所以我們的無明,智慧出不來、不能悟道,「鎮日昏昏」,就是這個東西,我見、我相。

「四惑八大(什麼是四惑下面都有,八大煩惱都有)相應起」。這個東西最厲害!四惑、八大這些東西都是這個意根(第七識)的作用。

「六轉呼為染淨依」。哎,但是你說我這個「我見」、第七識要怎麼樣修到無我呢?我們怎麼樣達到無我、把我空掉?嘿,要它的前面那個東西——第六識轉了,它(第七識)也轉了。它跟第六識兩個呀,陰陽兩面,這樣轉的。第六識轉了,第六識完全分別妄想不起,變成清明在躬的時候,第七識也變成淨相,乾淨的面,這「我」已經乾淨面。第六意識一動、一冒火了、一起念頭了,第七識馬上也變成黑暗面了。所以第六意識跟第七識它兩個關聯那麼密切。所以「六轉」第六意識轉了,「呼為染淨依」,「染依」就是污染了,凡夫就跟外境污染了、外境界的污染,第七識被污染了。因為第七識它本身啊,雖然有個我見,他不會分別思想,帶領它做壞事(的)是第六識。所以《西遊記》上把這個第七識變成哪一個師兄弟呀?就是那個沙和尚,光是挑東西的,跟著後面挑。那個豬八戒是情感,豬八戒騙沙和尚:「哎哎!師弟啊,你不要聽猴子(猴子就是第六識),不要聽孫悟空,聽我的!」那個沙和尚也莫名其妙,聽豬八戒騙了。碰到了孫悟空(第六意識):「你怎麼那麼笨又聽這個老豬走了!怎麼聽這個感情走哇?你跟我來嘛!」哎,沙和尚又跟著猴子來了,呵!「六轉呼為染淨依」,他自己沒有多大的主見的。

所以你知道我們禪宗的六祖,你說他一個字不認識,他的那些跟著他學的徒弟們都是第一流的法師、第一流的學者,他平常聽他們講完了,他就可以給他們作結論的。所以六祖他唯識講得最透了:「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圓。」悟道的人,第六識先空念頭、空掉了,第七識就是因上轉,初初悟道,得一個清淨法身的境界,現清淨法身容易,這是六祖講的,「六七因上轉」。你要想把身體也轉化過來,肉體四大、心物一元都轉變,把五根都轉變有五神通了、起作用了,所以報身、化身的成就啊,五識和第八阿賴耶識要證到佛果以後才變得了啊!你看他老人家兩句簡單扼要的話,把唯識修持的道理(說明了),「六七因上轉」。說我們修淨土唸佛的也好、修禪的也好、修止觀也好,初步的要想空轉呢,轉這個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清淨、空轉了,那麼差不多了,第七識跟著轉,所以「六七(是)因上轉」。前五識、第八識,前五識我們不是講過了嗎?要到第八阿賴耶識轉了,前五識才能轉哦,很難哦!所以是「五八果上圓」哪!所以第二首就講:「四惑八大相應起」,第六識轉了,「六轉呼為染淨依」[斷錄]第七識具生我執也跟著莊嚴起來了,它是這樣轉的一個東西。

那麼下面講得道的時候,「極喜初心平等性」,因為第七識這個俱生我執,它與第六意識相依為命,它是第六意識的根。所以菩薩登初地歡喜地的時候、剛剛悟道的時候,功夫到了三際托空,在三際托空裡透出來這個別境慧,突然一悟,所以大家要問禪宗怎麼叫「悟道」,你就是做到三際托空,那個是心量的境界啊!你悟了沒有?那個悟是般若誒!你在三際托空心量的境界裡頭透出了這一悟,所以才「別境」了:「啊!」是這個道理。這就是悟。

譬如說有些禪宗語錄講錯了,破初關,「未參禪以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悟道以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那是功夫境界、心態的狀況,那同悟不悟沒有關係。那是說看到這個境像心哦!那我們把第六意識只要擺平了,你看一切境界都不同了,這沒有什麼稀奇嘛!所以見道以後啊,「見山是山……」這都是空話!悟道,悟與不悟,禪宗這一悟——「慧」透出來。但是要這個定的境界、心量的境界到達了清明,這個中間透出了這一點慧的作性,叫做「悟了」。不是說你們拿著某一個清明的境界,抓著這個境界,「哎呀,我得了道!我悟了道!」你不是自己欺騙了自己嗎?

所以我們上午講到明朝那位名士所講人生做三件事:自欺、欺人,不然被人家欺。多半在自欺中過,要特別注意!所以第七識,初地菩薩得道的時候,登達歡喜地。其實初地的歡喜地啊,就是四禪八定初禪定功夫配合的。所也初禪呢,「定生喜樂」。「極喜初心平等性」,只要菩薩一登地,見到自己空性的時候,初地登歡喜地,我見沒有了,我相沒有了,看一切眾生都是平等、慈悲。所以,「極喜初心(發起)平等性」。但是,換句話說,我想在座好幾位都有這個經驗,當你用功好的時候,心境很和平的時候,自己好像的確沒有我相了,人家侮辱你打你一下都不會生氣,覺得每一個人都很可憐、都很可愛的,會慈悲心會起來的。「平等性」,我跟你都平等、一切平等。但是這樣叫做無我嗎?沒有哦,還早哦!初地菩薩登地剛剛見到了無我的這個平等性。真正達到無我要八地以上的菩薩,「無功用行我恆摧」,到達第八地菩薩,拿我們剛才以禪宗比方,到達破了重關的時候,「無功用行」了。「無功用行」很難了,不需要用功了、自然都在用功,行、住、坐、臥,都在定中、都在慧中。在水裡頭游泳也好、你去打滾也好、跳舞也好、打架也好、開車也好、登山也好、滾下來也好,你都在定慧中,不需要(用功了,自然)有定有慧,「無功用行」。

所以我們曉得,像禪宗的祖師趙州和尚,大禪師,八十歲了,還到處找明師、訪道。所以「趙州八十尤行腳」,到處參訪善知識。當然,他是方便講的話,人家問他:老和尚,你是大祖師,八九十歲了,還在外面跑什麼?為了這個要打成一片哪!此心還沒有打成一片。禪宗所謂打成一片,還沒有到達「無功用行」。你還要打坐作功夫入定才有,不打坐不作功夫你那個道就倒掉了,不叫做「道」了,叫做「倒」了,茶杯要「倒」出來了。用功才有道,不用功沒有道,這個道你說還值什麼錢嘛?不值錢了!所以菩薩到第八地以上,「無功用行」,所以叫第八「不動地」,不退轉。沒有到第八地以上的菩薩,你功夫再好、智慧再高,還會退轉哦,還會退到六道輪迴裡頭去哦,還在那裡轉的哦!到第八地以上的菩薩,在不動地才可以不退轉。但是到這個時候是「無功用行」了,不需要用功自然用功,無往不是道,無一不是禪。到這個時候才是真做到了「有我的無我」。「無功用行我恆摧」,永遠真正無我境,人無我。但是第八地以上的菩薩,只破除了人無我,法無我還沒有到達完全乾淨哦。所以「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真做到法無我的時候,成佛了,十地以上的菩薩,進入了如來地、佛地了。那麼還有我沒有我呢?對不起,還有我,這個我是什麼?佛的大慈悲,千百萬億化身,一切處度眾生,所謂「他受用」。變成佛的、這個我啊,一念一動,這個「我」念一動,「哎呀,我要救這個人!」這一念一動,就化身出去了,變成「他受用身」,這個化身教理上也叫做謂「他受用」——為利益你而用的,一切的動作為了幫助你,乃至打你罵你一切等等,愛你、笑你等等,為了「他」。所以佛菩薩的境界,化身千百萬億,這個身,像釋迦牟尼這一生,來教化我們這個世人,這一生的釋迦牟尼佛的肉身,也就是「他化」——他受用身,為我們一切眾生,這個「他」指我們其他的一切眾生。所以成佛有我,這個才是大我,這個才是真我。所以佛一生下來,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個「我」來了,還是有「我」。

所以難懂吧?所以修行之難吧?先要無我,後來的真我,是這個樣子。但是這個真我是《涅槃經》上講:常、樂、我、淨,這個我。這個我是如來地境界、成佛了的境界的我。所以「如來現起」,現量境要起就起。看這個眾生,所以觀世音菩薩循聲救苦,以三十二變化身,救度這個世界。豈止三十二?他在密教裡頭,有二十一尊度母,也是他的化身。啊,所謂正法明如來、准提佛母,就是他的正化身,都是他的化身、變化。這些身有時候變成二十一尊度母,所謂綠度母、紅度母、白度母等等,有時候又變成「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觀世音菩薩何以有如此的功德?因為他早已成佛了,他的本名叫「正法明如來」,正法明如來化身在這個世界是觀世音菩薩,同西方極樂世界觀世音菩薩也是他的化身,正法明如來。這一些化身就是如來的境界,「現起他受用」,為了眾生,自己「我」化身出去的「我」,這種境界要到十地以上的菩薩、到佛地,這個我是真我的成就,常、樂、我、淨。

第七識,我們也交代了。現在(講)第八阿賴耶識,麻煩來了。講第八阿賴耶識,陳先生前天提出一個問題,投胎的時候,據他也親眼看到他的家鄉,因為他跟我同鄉、浙江人,不過不同縣,陳先生是浙江吳興人。他說看到家鄉的,有人的確到媽媽要生的時候才來投胎的。他所以前天聽了三生石上這個事情,他問我是不是入胎的時候就投胎,還有半路投胎、有出胎的時候投胎?因為我們前天講得時間來不及,我說講到唯識第八阿賴耶識詳細說明這個問題,恐怕今天我看看時間不夠,先念了,大概下一次我們專題報告這個問題。

第八阿賴耶識,這是根本,「性唯無覆五遍行」,第八阿賴耶識,沒得蓋覆的,它沒有躲藏在哪裡,無所不在,第八阿賴耶識,無所不在。心物一元,無所不在的。它自己的性能,這個「無覆」,第八阿賴耶識其他的作用、心態的狀況它沒有。心態的狀況第六識、第七識有,前五識有一部分。第八阿賴耶識,它沒有心態狀況。它是這麼一個東西。根根,等於我們一棵樹的,它這個種子所生的樹根、等於這個樹根;第七識等於這個樹幹;第六識啊(等於)樹幹的中間、那個主要的中心;前五識(是)這棵樹前面開的花、結的果。比方,我們把它比方是這麼一個東西。所以第八阿賴耶識,它其他心態沒有,可它有這個作用——「五遍行」:作意、觸、(感)受、想、思。

所以你們有許多打坐的要了命。很多人因為理路不懂、道理不懂、理論不懂,去盤起腿來想試驗這個生命的科學,你怎麼通嘛!都覺得:「哎呀,我定是很定嘛,就是也沒有念頭,可是總是我曉得呀!」好像他要學死人才好!「完全不知道」他才叫做「定」。你要曉得第八阿賴耶識正是有思哦!這一思都沒有,你不是悶絕就是昏沉,這不得了哦!大糊塗哦!它正在「五遍行」中,五遍行第八阿賴耶識有思哦!所以入定的人,一點也都不知道了,那叫做定啊?那是你的佛法,你自己亂解釋的佛法。

所以一般人認為:「哎呀,打坐坐在這裡應該是什麼都不知道。哎呀!我越來越清醒誒,越來越不要睡覺了。」嘿嘿!那是當然嘍!哦,你以為越來越糊塗、越來越愛睡覺、乃至睡著了以後什麼都不知道,這叫做入定啊?這叫做變豬!真的呦!這個修下去果報會變豬了的哦。不僅我那麼講,宗喀巴大師也是那麼講,很多祖師吩咐你:不要以為昏沉的境界是定、不要以這個是無念,那是錯極了的呦!無念的話,是「觀察圓明照大千」,大圓鏡智,更清楚;但是自己沒有動思維心,沒有動分別心,那個才是無念呀!所以像鏡子一樣,照天照地,纖毫一動都知道,那才叫無念;不是無知哦!所以你功夫越好越不要睡眠、越清楚,是當然的啊!清明境界現前嘛。所以可悲啊,很多人不懂學理亂去修行!我幾十年常教你們要想學佛想用功先要窮理呀、先要窮理呀!嘿,老朋友也好新朋友也好不聽我的,不聽我也只好算了,跟我沒有關係,你要去變什麼你愛去變,下一次我碰到你說:來來來,又來了,再說。變狗也好、變牛也好、變獅子也好、變老鼠也好,再教你來嘛!再不聽話,又去變去嘛。是這樣哦!不是講笑話,很嚴重。

所以阿賴耶識它裡頭有五遍行。這句話講完了。

「界地隨他業力生」,這個宇宙佛說有三界、九地,這個表後面都有,整個的宇宙萬象,都是第八阿賴耶識這個功能變出來的,這個功能叫做業、業力。三界六道、天堂地獄、畜生惡鬼,鬼、神有沒有?都有。什麼變的?不是上帝、不是閻王、不是玉皇大帝,也不是佛、也不是菩薩,是我們每一個人第八阿賴耶識自己的業力所造的,「界地隨他業力生」啊!

「二乘不了因迷執,由此能興論主諍。」小乘的羅漢、聲聞、緣覺,雖然他自己覺得證到涅槃、證到空,他都認不清楚第八阿賴耶識是個什麼東西,「不了」,小乘羅漢他根本不知道,所以還不算悟道的呦!所以《楞嚴經》上佛把聲聞、緣覺都罵成外道了,所以識陰裡頭十種外道,因為第八阿賴耶識他不知道,「二乘不了因(為)迷執」。

「由此能興論主諍」,就是大乘菩薩,有些也搞不清楚,所以由佛過世以後,有《成唯識論》啊、《辨中邊論》啊、《中觀論》啊、《大智度論》啊,這些菩薩們沒有辦法,起來作論,就是論這個道體這、個東西。「由此能興論主諍」,意見上、思想見地上的差異。我們今天先到這裡。

第八阿賴耶識,首先我們要瞭解第八阿賴耶識,所謂把這個心的作用,分成八個部位、八個識來講,最怕的呢,連佛都很害怕,害怕什麼?害怕一切人聽了唯識啊,被唯識的道理困住了,所以佛在《解深密經》上講一個偈子:「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這裡「阿陀那識」也就是阿賴耶識的另一個名稱、另一個作用,就用我們普通講:生命的根源。他說這個識啊,最深、最難懂、最細了,過去我們這個生命無數劫以來,這個生命,你說它是空的,譬如學佛的容易講,空的;空只是一個現狀,空不是沒有。那麼你說這個生命是有的嗎?有也只是一個現狀,並不是真的,像我們這個手巾、像我們這個茶杯蓋,現在是有個東西可以抓到的這個有。不是有,這樣的有是個假有。所以空、有都不是。那麼它究竟是個什麼呢?佛作了個比方,像一股流水,一個瀑布一樣,沒有斷過。但是這個瀑布呢,是一個東西沒有?不是一個東西。是很多的水分子、一股力量永遠向前面的奔流,旋轉地奔流而構成了這個瀑布的形狀,你分析它,中間沒有一個東西、沒有一點真正是水會留住的,但是也不能說它沒有水。所以我們生來死去,一切種子,所謂一切又把它分析起兩個範圍:一切有為法與無為法。有為法包括宇宙萬有,無為法包括一切聖賢成道的,所謂拿中國文化講,包括鬼神仙佛等等,尤其是仙佛證到無為法的,這都在一切以內,這一切種子像一股瀑流水一樣。那麼佛只好拿這個比喻來講。所以究竟是有、是空?講一個「空」,大家的觀念被「空」困住了;講一個「有」,被「有」又困住了;講一個「非空非有」、「不空不有」、「即空即有」,又在困住了。都是不能解脫。所以他說非常難講。他說平常我不願意講這個八識的道理,「我於凡(夫)愚(人)不開演」不願意講,恐怕大家聽了以後又抓住一個八識,(認為)有這麼一個東西。

譬如我們現在講到阿賴耶識,首先了別「識」,我們再三提到唯識、佛學三個名詞可以概括:心、意、識。這三個名詞我們再三提出來,大家都很熟。可是大家沒有仔細去研究、去參詳它。這個心,現在我們用現在的觀念,把它當成一個本體(我們這個生命根源這個本體),它包含了兩部分:心理的(精神的)、物質的,這兩個心物所謂心物一元,這是一個名稱、是一個理論,這是心。並不是我們現在能夠思想、大家活著精神很好,今天都沒有死掉、也沒有生病、能夠思想能夠感覺能夠知覺的(這個,)這個心是「意」,「心」起的作用,第二重投影;我們拿現在的話來講,心的第二重投影、最活潑的、能夠了知、有知覺、有感覺的,這個是「意」。

什麼是「識」?(心的)第三重投影,我們普通曉得,了別就是識。今天身體、頭腦很清爽、能夠分析清楚、聽這個話聽得很清楚,就是「識」。那麼識這個東西,在它的作用上是「了別」,明了的了,分別這個別。在我們生命上,這個了別的東西它有染污作用,容易被外界所染污的,所以它有染污作用,也叫做「染污識」。識,就是能了別、染污。那麼這個識,普通我們可以叫做,一般的所謂學禪的人:念、這個念頭,我們思想這個「念」。譬如大家在座很多學佛學道、打坐作功夫,不管你功夫怎麼好,打起坐來定,乃至你們能夠出神,所以你拿道家來講可以出陽神,普通都曉得陽神啊,說這個靈魂修成了從頂上出來,人家看不見,你也看得見人家,你來也可以喝茶,也可以拿毛巾,不過我毛巾還在這裡,你還是沒有拿動,這個叫做陰神。陽神就不同了,如果有人出陽神的話,他過到這邊來,也坐在這裡也坐了聽話,他要端茶杯也拿得動,毛巾也拿開了,這個叫陽神,同我們肉體一樣。當然大家也沒有看過。一般相傳這個人出神,從這裡(頭頂)出來——不一定。真達到最高的功夫,這個神隨便從哪裡都可以出。但是就是說,你出了陽神,成佛了、得道了沒有?沒有!沒有了道,只是你的功夫,還是念,念就是阿賴耶識的種子。所以呀,我們心、意、識、念,拿現在漂亮名稱就是生命的功能。

今天我們第一個先要講,第八識怎麼樣投胎、怎麼樣出胎的問題了。那麼原文的句子要記得,這個第八識的偈語:

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
受薰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

這講第八阿賴耶心識的這個部分,最後這個根根,我們上次比方過,拿樹來比方,它像根。這個識啊,心意識,心,我們這個心念像什麼?所以叫它是識。比方,第八阿賴耶識是根,(這是比方哦,不要被比方騙住了。比方聽過了、瞭解了,那個比方就不要了。)(第八識)等於一棵樹的樹根,第七識等於樹的干,第六識(是)這個樹幹中間的中心,前五識等於枝杈。我們曉得這個識、心意識。譬如講,我們現在活著,像這個心上開了一朵花,呵,所以講禪宗,「釋迦拈花,迦葉微笑」。我們現在活著的生命的確大家都是一朵花,開得很茂盛,這個花裡頭你找不到一顆果吧?任何一個花裡頭都找不到它的果;除了蓮花,當然花果同時的;其他的花裡頭沒有果。等這個花變成果的時候,果成了,花就落了,果成、花落。所以我們的心意識,這個狀況你沒有辦法找到它。當然除非你大徹大悟成就了。否則呢?我們別人可以看到,得道的人可以看到其他的人心意識。等你死的時候,你這個花落了,那個識的成果跑出去了,這就叫做靈魂。這個道理啊。

現在這個第八阿賴耶識這個偈頌,玄奘法師歸納起來要我們記得。這個心,根本的功能,有三藏,怎麼叫三藏?不是經律論三藏,就搞錯了,「能藏、所藏、執藏」這三藏。能藏:它能藏過去、未來、一切萬有的種性,有為法、無為法,它能藏。所藏:所藏的、所含藏的,所以第八阿賴耶識是含藏識,能藏、所藏。執藏:它抓得牢牢的。所以呀,這叫「三藏」。它所形容第八阿賴耶識,這個三藏的性能,「浩浩」——形容詞,像大海一樣,如瀑流水一樣,浩浩蕩蕩、無邊無際的,「不可窮」。

那麼,這個心怎麼來呢?像深海一樣,深得很。「淵深七浪」,前面七識起了波浪,外境界,我們七識一動、心念一動,心念對著外面的外境,外境風動,外境越引誘,波浪越大,心意識的作用越大。所以你看由這個道理,現在所謂西洋心理學,乃至弗洛伊德他們的心理學認為——唯物思想的心理學也看到了一部分——認為人的心是受外境的影響,環境能夠改變一個人,因為這個「境風吹識浪」,這個「境風」一吹,這個心識的波浪越動得厲害。所以啊,普通只曉得是這個境像。這裡問題要注意哦,一個學佛法學哲學的,我們就要追問了,尤其告訴青年同學們不要那麼乖,做人要乖,學問不要乖。你們現在青年人剛好相反,做人很不乖,思想啊亂跑;真講學問啊,乖得要命、笨得要命,也沒得思想。「境風吹識浪」什麼道理呀?那麼我就要問了,外面的這個境風是誰動的?它是上帝發動啊?還是菩薩發動啊?對不對?如果境風也是我本身心識動,那麼何以叫「境風吹識浪」?這句話,在邏輯上又變成「二元論」了,不是「一元論」了。所以學佛,真正智慧之學要特別留意呦!所以,佛說:我說法四十九年,沒有說到一個字——邏輯問題,一落文字言語,沒有不落邊際的,一定出毛病。就比如像這句話也出了毛病:「淵深七浪境為風」。那麼一個錯誤的思想是外境引動了這個心意識。好,如果站在一個唯物學者的看法,唯物哲學的看法,那可見你所謂講心境上這是個空洞的名稱啊,也是外境的重要啊!外物都重要,你心意識因外物而產生的啊!「淵深七浪境為風」,外面境風一吹,你心波就動搖啊!啊,這問題就來了,所以這種地方就要參了。實際上,這個「境風、識浪」都是阿賴耶識自性的功能,「能藏」所動的,一動的時候就是兩面,所以拿補充的話,就是中國的《易經》了——陰陽,「動則得咎」,一動,就有陰就有陽;陽的一面就是心的作用;陰的一面,變成有形的,那就是物的作用。它兩個互相為因果的。「心能轉物」,但是,在心不能轉物以前,物也能轉心。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你說這個天氣很熱,你說我「心能轉物」,不流汗!不流汗!汗還是照流不誤。不過你心裡頭可以覺得不熱,可是汗還是照流。心物兩個力量是相等的,它是一體的兩面。那麼現在我們暫時還不討論,簡單地先講過這兩句。

現在重要的就是陳先生上次問的,今天要討論到。這個東西是我們生命的這一部分的根源,「受薰」,它接受外界自然的熏習,所以修行,我們佛學叫做「熏修」。這個熏,什麼叫熏啊?熏腊肉一樣、熏煙一樣,一個香,這裡天天點香,這個地方天天熏、熏、熏,就黃了,黃了以後燻黑了。人的習慣是慢慢形成的,慢慢練習、熏習,所以教我們唸佛、拜佛,或者是做好事,慢慢把壞的根性把它熏習過來。所以許多人天天講修行,壞根性真正修行在好的熏習路上走沒有呢?沒有。沒有永遠熏不成。所以,「受薰、持種」,我們這一生的所接受的教育思想、自己的行為等等,接受現行的熏,「現行」,這個現行的熏啊,就是變成未來的種子、未來的種性。那麼,我們這一生的個性、現行,等等,就是前生、多生累劫的「受薰」來的,現行變種子,種子變現行。

所以懂了唯識這個心理道理,我們看世界上乃至看歷史,因為談古人方便,談現在人麻煩,碰到現在人啊,囉嗦。我們看歷史上的古人,這些大英雄、大人物乃至小人物、男人物、女人物、老人物、小人物,反正這歷史上的過後一看,他生下來的過程就決定了他的一切的命運。為什麼?他種性的熏習不同。除非是大英雄、大聖賢,這一生把過去生的種性自己硬是把它變過來,所以叫做大英雄;所以佛啊,稱為「大雄」。我們到廟上看,「大雄寶殿」。世界上真正大英雄就是能夠轉變了自己。除此以外,沒有英雄。這是很難!

譬如我們講歷史上,我們大家中國人喜歡讀《史記》,看到項羽跟劉邦兩個人,都看到秦始皇出來,劉邦一看秦始皇那個威風,就講了一句話:「哎!大丈夫當如是也!」做人吧,就要做到這個樣子。這個話可見含了叛變思想,但是很厚道,「啊,做人吧應當做到這個樣子。」項羽一看,他講的就不同了,看到秦始皇出來,「哎,彼可取而代之!」格老子可以把他拿下來,我也可以這樣幹!同樣一個觀念,兩個表達的心理絕對不同,所以決定了他事業的成敗也不同。

所以個性,這種個性、天生個性哪裡來的呢?多生累劫的種性來的,熏習來的。比如一個植物一個種子,你把它移了一個土壤,怎麼樣變,它那個種性不變。蘋果還是蘋果,香蕉還是香蕉。你把兩個構合起來叫香蕉蘋果啊,它香蕉還是香蕉,蘋果還是蘋果味。種性不變。所以修行的道理就在這裡。

所以他說第八阿賴耶識啊,我們生來死去,怎麼樣生、怎麼樣死,「去後」人死的時候最後走,「來先」投胎的時候先來,「作主公」就是這個東西。好,現在我們很難了,這碰到問題來了。這是陳先生要問的,拖了三個禮拜了,把他這個在胎裡頭沒有出胎(一笑),人怎麼樣死、怎麼樣生、怎麼修行這個道理。我們這個人,先由死講到生,啊,根據佛學的道理,簡單地、都很簡單,詳細講非常麻煩,詳細專門講生死問題大概總要——像我們現在兩個鐘頭一次,起碼要一二十次(才)比較詳細。

我們人活著現在這個肉體,在佛學叫「四大假合為身」。四大,地、水、火、風這四大。風就是氣,我們要氣、需要氣,沒有氧氣就會立刻死亡,一秒鐘沒有氧氣就死亡,氧氣就是風大的一種;「地」就是骨頭;「水」就是身上的血、液體;火就是生命的熱能;這四大,四大組合構成我們這個肉體。每一大,大就是大類、這一大堆。每一大,容易生(大體的歸納,不是分析)一百一十種病,這關於骨頭的生病有一百一十種;這個液體、血的病,有一百一十種;四大有四百四十種病,每一種病隨時都可以使人死亡的。

譬如感冒、傷風,我們叫涼著了。涼著一下,就是小病一個,沒有什麼了不起——同樣可以死人。所以涼著,那麼在中醫的道理,就是一個「傳」,傳染那個傳。涼著有時候走入腎經,有時候走肺經,走各經不同,看各人身體,這就是業力不同;就是涼一下,也可以馬上使你死亡的。你不要看到認為小病,沒有哪一點、譬如破掉一點皮有什麼了不起呢?如果細菌一進來得了破傷風,也立刻死亡,這隨時可以死亡。這個生命是脆弱得很!尤其是呼吸氣,一口氣不來,這個氣我們鼻子吹,把它矇住了,一出去,吸不進來,立刻死亡,很簡單。死亡是太快的事。這個身體是非常脆弱。那麼人能夠根據業力得正死亡的並不多。多半的我們的死亡,都是不正,都是橫死的。大的橫死,譬如說,壽命沒有到,自殺、車子撞到、飛機掉下、掉到水裡去、火燒了,等等,都是叫橫死,當然這個還是大的。實際上我們普通生命都是橫死,自己沒有照顧自己、醫藥不對糟蹋了的、被醫生耽誤了的等等,統統歸到橫死。橫死不談。所以你看我們中國人過去發的死亡的訃文:「壽終正寢」,很難哦!尤其現在沒有壽終正寢了。所以我現在主張人家寫訃文,這四個字免了,「壽終某某醫院」就好了,沒有終在正寢了,不會死到自己家裡啊、規規矩矩那個房子啊、自己應該睡的地方死亡的沒有啦!現在都是送到醫院去了,到太平間啊。所以現在訃文也改了,我看到這幾年來變得很多了,「壽終某某醫院」,當然將來慢慢「壽終某某太平間」,將來再後來進步到壽終某地「第三號的火化爐」,那也可以了。呵!這個時代在變,死亡也在變。

現在我們先講一個人,正的死亡。人要死以前,先是風大死亡,先沒有氣了,呼吸不對了。你們大家到醫院看過病人就知道,一個人要死的時候,這個呼吸在這裡哦;嬰兒的呼吸多半、你看一個嬰兒躺在床上呼吸,鼻子、胸口比較動得輕微了,這個小腹、肚子整個地動,呼吸深長。年紀大一點慢慢上來,到了老年了,呼吸都到這裡(胸部以上)了,死亡的時候就到這裡(喉部)。快要斷氣了,醫生沒有辦法,為了保持腦細胞慢一點死亡,就給他上氧氣幫忙他,使腦神經細胞不要死亡、多留一下。所以死亡,第一個是風大先散掉,換句話,死亡是先到氣沒有了。但是在這個階段呢,這個死的人,假使正常的,我們現在完全照正常講哦。他的感受哇,所謂發生身體上肉體上,發燒啊、難過啊、或者覺得冷啊,很不舒服,總不對頭,情況很不好,自己也迷迷糊糊,發燒。那麼在這個階段風大的死亡,那麼在要死的人幻象的感覺呢,或者覺得「哎呀,給我腳上蓋一蓋呀,風好大呀!風好大呀!」實際上沒有風,就是這種感覺,實際是內在的風要散了、這個氣要散了。所以這個時候,風大死亡這個階段還可以救藥的,不管中醫西醫、乃至明白的醫生啊,地下醫生、天上醫生,有辦法這個時候還可以醫得回來。所以像西醫嘛,靠氧氣來把他命吊住;氧氣是幫忙吊住這個命,還想辦法想把他醫好。不過啊,大部分現在的情況,一上了氧氣已經想不出別的辦法了,只好等時間了。如果沒有氧氣的幫助,很快就死了。那麼四大的死亡,這個時候,或者那個將死的人感覺到,「啊,都是……」進入彌留狀態,迷迷糊糊,「啊,」覺得非常可怕!一切境況都不對了,眼睛看到、眼識所看到的啊,黑暗、迷迷糊糊了。

跟著來的是什麼呢?水大分散,到了這一步呀,就很難救了,一定會死了。水大分散是什麼?這個呼吸到了那裡,這個呼吸「呃、呃……」那個死人快要死的時候「呃、呃……」。這個時候啊,還有,你注意,下面的肛門也要打開了,放屁了、大便流出來了。所以有一個醫生自己曉得,自己是醫生,年紀大了,兒女也是醫生,幫著都圍著醫,他自己指揮的,用什麼藥給我打,用什麼針給我打,最後他說不要打了、不要打了,我肛門已經開了,就沒有希望了。屁股肛門打開大便流出來了。為什麼?這個下面氣脫掉了、下氣下降了,所以要死的時候下面大便、尿都來了;上面「呃、呃、呃……」好了!好像我死過一樣,很有經驗的樣子(眾笑)。當然我們大家過去死過了忘記了,都有這個經驗(老師示:呃、呃……)沒有嚥下來,我們現在活著的人還嚥下來,等到(老師示:呃、呃……)最後沒有了!上面這個氣一出完,下面肛門一打開,走了。上下氣一脫開就沒有了。這個時候水大分散,身上流出汗了,下面大小便就是水大了,流掉了。那麼身上出的汗,這個時候你摸到他那個身上的汗[斷錄]。跟著這個意識的業力,假設這個人業重的,算不定看到你們大家都變成魔鬼相了,「哎呦,這魔鬼要來抓我了!」或者自己做過壞事的,「哎呦,這些冤家都要來抓我,你看、你看、你看!某人要來抓我了,哎呀,不得了了!不得了了!」哎,就有這個道理了。這個時候天堂地獄,你意識裡頭都形成了。那麼在這個時候瞳孔放大了,(人)站在前面看到(感覺)很遠。耳朵呢,你當面跟他講的聲音,所以你們大家唸佛要助念,這個時候「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哪怕你唸得那麼大、放錄音機放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嗓門都叫破了,在他聽得是(覺得)很遠很遠的,偶然聽到「阿彌陀佛」,引起他注意,已經不得了了,很好了。恐怕那個意識散了,還不能……那個音樂不湊巧,你「阿彌陀佛」,你「陀佛阿彌」他也沒有辦法了,他等於一個業力把它隔住了,這股力量,既不是上帝也不是菩薩,都是自身唯識所變的業力,把他隔住了。

如果這一生的修持心清淨呢,平常熏修(這個「熏」字)慣了的,一聽到引磬「叮……」這個聲音,「啊,阿彌陀佛!」這個時候念、念頭裡,所以叫你們平常唸佛,不是嘴裡念啊,這個時候沒有辦法在嘴裡念「阿彌陀佛」,你們搞錯了!一般人跟那個死人講,說:「你念啊!念阿彌陀佛啊!」我站在旁邊:「哎呀,你真是該死!」那個死人叫人家:「你念啊!念阿彌陀佛呀!」他會念,他就不死了(眾笑)!有一次我罵一個朋友的兒子,我說:「你滾開!他會念他就不死了!」真是不會念了,這個時候叫唸佛是心裡意念曉得就對了嘛。所以「某人啊,你注意唸佛啊!」念、心唸唸到這個佛,不是(嘴裡念,)嘴裡念不出來「阿彌陀佛」四個字的呀!是心裡有一個佛的印象,對了!他就有辦法了,就不會墮落了。啊,碰到這些莫名其妙的佛婆婆佛媽媽佛公公們:「你念啊!阿彌陀佛啊!你快要念啊!」吵死人!這就像街上送喪的一樣,又吹、又鬧、又打,我叫它又在吵死人了。死人死在棺材蠻好,他又在後面又吹、又打、又敲鑼,不是吵死人嗎?這個時候就不要去吵死人,那他聽的聲音很遠。

那麼這個時候呢,跟著很快了,我們講話很慢,這是很正常的死亡,這是講的、報告的都是非常正常的死。那麼要死的時候,就看到,自己「哦!不得了!」好像「下大雨呦!」這是看業力了,業力重的人覺得「哎喲!不得了,我掉到海邊去了!掉到海裡了、掉到水裡了。」「噢!下大雨呦!」狂風暴雨都來了,這個風是什麼?這個裡頭(自己身體裡)散掉的風——狂風。暴雨是什麼?身上的水大分散。這是看你平常做人、修持、善惡的業力。假使這個人是善人死亡,心地好的人,這個時候也曉得汗流了,覺得:「哎呀,怎麼好像濕濕的啊。」有這麼一個感覺,水分就覺得輕,業力就覺得輕。當然你看大家做夢,我們大家都做過夢的啊,我們在座沒有一個沒有做過夢嘛。有沒有人夢中經常夢到是天晴的?很少吧?夢中那個境界都是迷迷糊糊地,沒有看到過大太陽照的晴天,懂了吧?假設有修持的人,臨死的時候正是大太陽的晴天、無念、很清靜,而且光明遍現。所以叫你們現在修持就是這個啊!現在沒有修持,你們大家在打坐、修道,說功夫好,坐起來還不是眼前一片漆黑?偶然亮一下,那個亮像光影門頭晃一下有什麼用啊?啊,你生死還有把握啊?一點把握都沒有的!少在那裡自己吹牛了。不要騙自己了。這個時候所以呀普通人就覺得掉到海洋裡了,害怕得很!而且都是黑暗、狂風暴雨,要講話已經沒辦法了,想告訴前面的親人,沒有辦法了。這個時候就很快要死亡了。很快、很快、一剎那。像我們講話半天了,死得時候沒有那麼慢。然後已經快要死了。覺得、意識到了這個時候做不了主了,第六意識漸漸分散完了。所以你跟他講話,他:「啊、啊……啊……誰、誰啊?啊……」就這樣的。你曉得這個意識分散了。因為我學得很像啊,當然我好像死過的樣子,哈!真的死過,大家都死過,可是大家忘記了;大家又投生過,可是忘記了;你真記得,就是定力了。

那麼這個死亡到這個時候,跟著是火大分散,身體冷卻了,這個水分一出、汗一流以後,身體就開始涼了,那個不是涼——冰了。冰到哪裡,火大分散了,地、水、火、風。暖——冷卻到什麼地方,就死亡到什麼地方。所以唯識心意識這三個字:暖、壽、識,三樣是連著的。意識心、精神還在生命上、在這個肉體上,就有暖氣。有暖,識就還在、心識還在。所以他的壽命還存在。到火大分散的時候,水大分散過了,火大分散到、冷卻到哪裡,死亡到哪裡。那麼這個時候,醫生就可以測驗了。

如果我們把人體(按)佛學分成六道,上三道:「天」、天道,升天,這個天分三十三天,六十多層、六十多種,都是天道。「阿修羅道」,普通叫「魔」,不是那麼難看的魔,也是天的一種,就是人裡頭的好人壞人,天裡頭的好天壞天,是阿修羅、阿修羅道。人道,再投身變人。這都還屬於上三品、上三道。下三道呢?就差了,下三道的高級一點:「畜生」,變豬啊、變牛啊、變馬、變狗。差一點:「餓鬼」,就是我們講鬼啦,鬼就是這些東西。再差的:下「地獄」。

那麼我們怎麼樣分別呢?這個人體非常明顯的。如果這個人死亡的時候,一身上面開始冷了,最後足底心還暖的——下地獄去!不過這種人,你摸不到的,話是那麼講;凡是這一類人不得正死。啊,我們過去看得很多,現在在醫院裡的比較不同了。過去有我們有很多大家、了不起的人,地位高、學問好、名氣大、年齡又大,活到八九十歲,老太爺一輩子怎麼怎麼好,最後死的時候,房間裡不要睡、床上不能睡,硬要躺在地上爬,最後都要爬到豬欄、狗窩裡頭去死。過去很多哦!現在有醫院,有護士管理沒有辦法。但是在台北我也看到幾個人,修道的,道德平常都是——唉呀,什麼老師、什麼老師,高得不得了,道高得不得了,最後死啊,自己不曉得莫名其妙跑到馬路死在陰溝裡。最後人家把他弄去到醫院救活了,身上也沒有身份證,搞不清楚是誰,最後把他救活了,活了在醫院躺了三天,他又偷偷跑出來,又死在陰溝裡。你說什麼道理呢?當然我也不敢保證將來連陰溝還沒有資格死,那就更糟糕了!啊,對不對?那這個果報很難說,不要笑人家,這是講道理給大家聽。不一定的,這是果報,業力使然。果報,不是上帝、也不是閻王、也不是城隍、也不是菩薩給你,都是自己造的。平生的個性,構成了你的結果,非常注意!那麼所以這一類的人、下地獄的人,老實講,你摸足心還是摸不到呢!

如果說一身都冷卻了,最後膝蓋頭一帶這還暖和的,只有膝蓋頭這樣一摸還有一點,不是很暖,比全身的冰、冰起來這一部分比較暖——惡鬼道。

如果這一個(這一類可以有機會摸到了),這一身上面都死完、冰完了,肚臍一帶、下部一帶還溫暖的——畜生道。不過畜生道死的人都很難看,樣子變得很難看,都變了形、怪模怪樣的。

如果說一身都冷了,心窩子還暖和的——人道再來,人中再來,還會投胎做人。這一類的人死得一定蠻清楚的,然後看看兒子啊、女兒呀、媳婦啊,看到這個掉兩滴眼淚呀,那個看看:「恐怕我靠不住啦,啊、啊,你們好好做人吧……啊」,這一類的人,樣子也不錯。那麼最後死了吧,好像看起來很安詳。你摸摸他全身都冰了,這裡(心窩)還暖和,最後冷,還要維持好幾個鐘頭,兩三個、三四個鐘頭不一定,最後冷——人中再來,人道再來。

如果有些人,一身都冷了,這裡最後還暖和的——天道。頭頂,所以往生希望、最後這裡還暖,一定上升的,沒有問題!但是這一類人死亡的樣子比較好看了,或者還臉紅紅的呀,高血壓一樣,死得很安詳啊、笑眯眯的呀,有道的人才做得到。普通人不大笑了,不過很安詳了,睡去了一樣。可有兩種哦,這樣是天道。如果上面是最後冷卻,樣子有一點發脾氣的,很憤怒的樣子——阿修羅道。所以這個一念呀,一念,譬如說大家有許多平常做人,個性壞、脾氣容易鬱悶、愛鬧情緒的,動不動心裡就煩、生氣、高興,實際上就是人中的阿修羅了,我告訴你。脾氣古怪,已經是人中的阿修羅,不上正道了。你以為阿修羅一定是天道中有啊?這古怪,鬼鬼怪怪,這一類的人已經是人中阿修羅,面孔也不同的,你一看就一望而知。但在知道的不說而已,這個東西不能說明的。所以這是阿修羅道,也是上升。不過是古怪,有氣恨。

所以說,要死亡的時候,最好不要碰他,這樣碰他的時候,他還有知覺的。不是(感覺,)感覺沒有了,知覺還有。所以有時候,你看人快要斷氣,你一搬動他,馬上他眉頭會皺起來,臉色就變了,就表示他那個知覺不高興,你不要動他。我們要知道,到了這個時候死亡啊,為什麼還暖呢?剛才注意,暖、壽、識三位一體,那個地方還沒有冷卻,第八阿賴耶識沒有完全離開,「去後」,知道吧?要死的時候第八阿賴耶識最後死亡。最快死亡是第六識。第六識什麼叫、就是我們講的神志昏迷了,這第六識先死,第六識是我也不知道有我了,那就不談了。前五識跟著第八阿賴耶識會有連貫的,所以這一個氣將斷未斷之間,他的六根可用的話,眼睛耳朵還可以用,趕快把它挖出來、冷凍起來,第六識的功能餘力還在,還可以移植到好人的眼睛裡頭,還可以起作用的。你說那兩個識啊,這不是一人眼睛裡頭變成兩個識了?不是的,阿賴耶識一切眾生共同的、共通的啊。所以現在說移植的功能絕對通的呀。前五識跟著第八阿賴耶識,前五識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現量,要記得啊。所以,這個第八阿賴耶識死亡的時候離開身子,「去後」,最後走的叫「去後」,啊,我們死亡,這個是講正常的了。哎呀!幾個人能夠到正常而死啊?所以我同老年朋友經常講,哎呀,你們學佛學道不要吹大牛啦,活著健康長壽、無病無痛,死的時候不拖累自己、不麻煩別人,就行了。誰能做到?能夠做到這樣,不叫做仙呢,也叫做巔了!啊!那也是成仙成佛了,誰能做到?要死死不掉、醫院裡住兩三個月,拖累了自己也很痛苦啊,麻煩到旁邊的人多痛苦啊!

我是一個以前經常跑醫院,什麼榮中啊、台大,我現在懶得動了,懶去摸他那個冷呀熱的了,過去是經常跑,那真是拖累呀。我看了:「哎呀,你好一點沒有?」「哎呀,我要死了,恐怕靠不住了。」我心裡想,你早死了倒是福報啊。但是這個話不好講,所以我一個老輩子啊,沒有一個人都沒有在這裡,最後是我收拾的。最後就是我後悔講了一句話,誒!一看不對了,我曉得馬上斷氣了,因為他是一個人嘛,還有個身後事,錢放在哪裡我也不知道,那麼又要我來湊錢,怕湊得不夠,這樣總要花個二三十萬吧,買個棺材……他也不肯燒,告訴我不要把他燒掉的,那活著一句話,我必須要做到嘛,唉!那怎麼辦呢?所以醫生一來,我說:給我上氧氣!哎,這一上氧氣,完了!拖了三個月,大小便都在床上。哎呀,我一班朋友、一班學生跟著我苦哇。我也不會去侍候,叫我的學生輪班吧。我也叫他老師,學生又叫我老師,我說這個罪你們就要替我受一受啦!兩個人輪班,大小便、還要洗屁股,刮大便。我那幾個學生真苦了,我心裡頭很歉然!拖了三個月。但是我想啊,我中間只要叫他把氧氣拿掉,立刻就走。我叫上去的,我不能叫拿掉啊,一拿掉還有謀財害命的嫌疑呢!這怎麼辦呢?咳呀,真痛苦啊!所以那個時候我感覺到,他自己躺在那裡,那個背都爛了,雖然我的學生也來照顧給他抹一下背呀。哎呀,已經我看那樣,那幾位學生已經勝任了,我都很難做到,他公然替我、應該做的事都給我做到了。但是我覺得害了他痛苦,這個氧氣一拿,不到三分鐘就走了嘛!早應該走了。所以有時候,我現在吩咐大家、同學們講,萬一我要去了,千萬不要給我上氧氣啊,那多麻煩!要走乾脆利落。啊,已經不能說預先告訴你們哪一天哪一秒鐘走,已經很丟人了,還學個什麼佛哦?(眾笑)哈!先休息,再講啊,先休息啊。

第07章

(活著的時候)快樂、少煩惱,少找自己麻煩;死的時候,不要拖累自己,不麻煩人家,就行了。

首先向諸位宣佈一個事,我們唯識與中觀研究這個課程,這樣下去我看不得了,要好多年,受不了,我受不了,你們慢慢來不要緊,我是個急性子。禮拜三加課,禮拜三本來有時間已經結束了;禮拜三晚上八點到十點,這個唯識課,就是一個禮拜兩次啊,禮拜天晚上一次,禮拜三晚上一次,大後天就開始,十一月四號晚上就開始。就是說唯識這個課,我再說一遍,一個禮拜兩次,禮拜三與禮拜天,早一點、快一點,不要休息了,休息呀恐怕我們一下四大分散了,我就沒有辦法了(眾笑)。

現在講,還有一點告訴大家,所以學佛的,大家在人家死亡的時候、你們去幫助人家的時候,最重要就是這個頭頂上,臨死的時候,你要真教他、幫忙他,抓住中間的頭髮,這個(頭頂)中間的穴道,拿他自己的手指頭,每個人自己的手指頭,從髮根開始這樣上去,這個下去,這是頂(掌根對齊前額髮根處開始,順頭頂測量約中指尖處即是百會穴——筆錄者注)。抓住他這裡的頭髮,拉到一根、兩根、三根就行了,告訴他從這裡走,叫他,在他耳朵邊上輕輕叫他:「你從這裡走,一定上升,記住唸佛,不要妄想、不要發脾氣,心要行善,記住唸佛。」換句話說,他是個信上帝的也好、信鼻涕的也好,都不管,你叫他信上帝的人,「你從這裡到上帝那裡去吧!」總好一點嘛!總比墮落的好一點,不要有宗教嚴格的分別嘛。他要到那個觀光飯店去,你就讓他到那個飯店去嘛,住一下再來嘛,再幫他買票引渡回來就是了!都可以,就是抓住這裡(百會穴處的頭髮提示臨終人),在他耳旁上輕輕地講,還有用。那麼,實際上不止前面這一點,後面這一點更重要;我們平常所謂打坐的人(或者)什麼,就是後面這一點更重要。換句話說,是大腦後面這一點,靠後邊這一點(手掌根對前額髮根,順頭頂測量中指尖處即是梵穴)更重要的。摸摸頭沒有用,頭上光的,都封住了,啊,現在都封得好好的,等到你打開的時候有點希望了,那個骨蓋那一條縫,那個白骨那一條縫,「梵穴位」,功夫到了會開開的,真會開開。那不是一般人所能夠修得到。你們不要認為在這裡搞搞啊、打打坐啊就會到達這樣,哎呀!不要打妄想啦!三大阿僧祗劫慢慢修去吧!你修了三天、兩個鐘頭就行了,那我就沒得玩的了!現在說回來,這個要緊的地方吩咐了啊。

現在講人,地、水、火、風[斷錄]冷卻了,謂之死了。據說,我只能告訴你據說了啊,真到死亡那一剎那之間是舒服得很!這是正規的死亡。怎麼樣舒服?人好像脫殼烏龜,跳出來了一樣。等於一個跳板上、站在跳板上,自己就這麼「嘟嚕嚕」就翻過來一樣,「哦,好輕鬆!」不過你想把握那樣輕鬆,把握不到的;一下就嚇住了,或者覺得掉到無比的深淵裡頭去。就是剛才講到水大分散了。到最後地大分散,那個骨頭都要拆開的、筋骨拆開。那人到了那個最後死亡的時候,已經覺得這個身體呀,給什麼東西、給兩個鐵板呀、這個耙山機呀抓得呀、分開割掉那個痛苦啊,壓著受的壓迫感已經講不出來了,啊,那非常的痛苦!

那麼這個時候將死未死之前有各種徵象的,或者是做夢一樣,感覺到自己跑到一個,哎呀,登山哪,比如說登山的地方,哎呀,一下掉下去、掉下去,無比的深,哎呀,掉到一個崖洞,哎呀呀,夾著了!哎呀!……各種各樣。這個「各種各樣」這一句話,中間如果詳細講,不曉得多少!或者覺得自己給兩個車輪子壓住了、壓住了,哎呀痛啊!一身骨頭散了,叫天天不應,叫地、叫媽、叫娘、叫上帝、叫鼻涕統統沒有用,隨便什麼都沒有用。啊,這個痛苦哇,壓住了。這是地大分散了。

到了最後,歸到一剎那之間非常寂靜,好像一個人跑到高空什麼都沒有,一下,這麼一轉,很舒服一下,沒有了。那個舒服是大快感、大快樂,一下就沒有了,你把握不住的。有啊!如果平常得道的人、修道的人,已經達到三禪天得樂的境界的話,這個時候,一把握,曉得自己這個肉體脫開了,好,這一下,當然也沒有那麼痛苦,一下,化一大樂,一定,證果了。所以平常修道,這個消息都露給你們聽,看你們有沒有把握,看有沒有這個福氣了,就看你們有沒有這個本事。這不是勉強做得到哦!要從心性的念頭的習氣的轉變空哦!啊,到達,所以到那個時候把握得住。把握不住,一個階段過了。普通的人,在那樣很舒服、很快感呀!唉嘿,嚇著,昏過去了,就昏了,叫做「發昏章第二十一」(一笑)!發昏了以後啊,就睡眠了;等於我們睡著了一樣,死了。那肉體同你毫無關係。雖然第八阿賴耶識還沒離開喲。因為你第七識、第六識完全整個死了,前五識到這個時候也歸到第八阿賴耶識,最後留一點點,這個人一點點在那裡,在這個死亡的肉體上,只有一點點關聯啦。這個時候你完全昏迷不知道了。可你要注意哦,第八阿賴耶識,這個肉體,暖——哪一部分沒有完全冷卻完,你動他,同他那一個昏迷的那個狀態,那個狀態還不叫做靈魂,也不叫做中陰身,就是死亡的業識,也叫做神識,說「業識茫茫」啊,這個時候還有點關聯,執著還有、輕微的執著。

那麼到這個時候,對於這個屍體呀,是不是我?不會知道了,就是自己看到屍體,也不曉得是誰。假使認清楚這是我的屍體,你就可以活轉來了,但是不可能!除非他的業識還應該活轉來的人,活轉來的時候也覺得那個跳板一樣,那麼翻一下,這個跳板,「嘚嚕嚕」那麼翻一下,怎麼又醒了?同你睡醒一樣,也莫名其妙。醒了一身痛啊!難過啊!這是說再活的人,啊,很難有復活的人了。不過我們人的生命有一種是假死亡,也有這種情形。所以很多人——外國的書、中國的書的報告,認為死亡的報告,我是一概批了不承認,根本沒有死亡完,第八阿賴耶識沒有離開完,不叫做死亡。到我講的這個階段,只能講叫假死、還是叫做假死。

真的死亡呢,這個昏過去了;昏過去大概經過多少時間、很難計算,大概經過人世間三十六個鐘頭的樣子,啊,就是一天一夜,就是睡了一大覺一樣。怎麼?醒了!這個醒了是比方哦,注意啊,不要把自己死當成那麼舒服啊!好像醒了,這一下,將醒未醒、不像我們睡覺睡醒;我們睡覺睡醒,白天活著,眼睛醒了迷迷糊糊的、糊裡糊塗的。那麼哪個地方先醒啊?你怕我們頭腦先醒啊?下部先醒的,快要醒以前兩個腳趾先動起來的。哈,所以你看孩子睡覺,所以我帶學生很難帶,有些學生裝睡,我都看到腳趾頭還在跳,根本在裝睡,還清醒的。人先醒了以後兩個腳趾頭先動起來的、跳動啊,不是腦醒的。這是活著的人。

到那個時候,清醒不是這個樣的,突然覺得有個光、那個光是無比的強烈,也不是太陽、也不是月亮、也不是電燈、也不是什麼,然後光很強的來,嚇死了!嚇醒了。實際上呢,我們告訴你,那個就是本性的神光。嘿,平常打坐你們學道家、密宗、什麼宗都不管了,你能夠坐、定到自性光明出現,這個耀發明性、平常就在光明定中慣了的時候,這個時候,證果了。解脫了嘛,肉體解脫了,可以證果了。所以光一來,很高興,噢!原來如此,就定住了。當然定並不一定要那麼打坐了。你那個時候覺得「我要打坐」,馬上有個身體,還是同你現在一樣,就坐著,你就變佛了。你就變男的女的佛啊,都可以,隨便你,千變萬化。現在要變男的,看到男的你變男的,看到女的變女的,隨便你了。這個時候沒有受這個拘束了。就是一片光。但是,一個普通的人,沒有經過修持,這個光,強烈的光,一照!瘋了!而且空洞無比。所謂空,空到了,嚇死了!所以《金剛經》上告訴,人見到空啊會嚇得呀,你們學佛天天求空,空的境界來,你嚇死了!天天想自性光明,光明來你也會嚇死。

那麼這個時候,這光就嚇昏過去了,無比的光、無比的空,一剎那之間;經過修道的人要平常已經到達這個定力的境界,所以這個境界一發現,曉得一切是本來自性,哈哈一笑,笑也不笑了,「哈哈一笑」是形容啦!就這麼,「好!」就定了。啊,在此中可以請假了。你說這個世界不來呀,你在光中躲一下,沒有關係,十方世界隨意都可以來往。

那麼普通的人,被這個光、強烈的光一照,這個時候,又嚇過去,不過很快又清醒過來。這清醒不是光了,這個時候這個生命叫什麼?叫「中陰身」,普通叫「靈魂」了。怎麼叫中陰?佛經上也叫「中有」,就是說這個生命離開了,另外六道中間的生命、另外這個生命還沒得到以前,這個中間存在的這一段,所以叫中間存在的陰境界,中間存在的所有境界,「中有身」、「中陰身」,所以「中陰身」是這個身。這個身體呢同我們一樣,同我們做夢的一樣,眼睛也能夠看,耳朵也能夠聽,也能夠曉得要吃。這都是唯識所變,其實沒有一個肉體,我們這個意識——人,就是所謂學佛、打坐學佛修定,先要去我執、先要去身相,因為我們意識上始終有個我。所以這個時候的意識起來,「中陰身」這個我,也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都有。但是,這個身呢,是意識所生的「中陰」,是意識境界,是屬於意識。其實沒有這個肉體身,可是一定要這個肉體身一樣的感受、一樣的作用,等於我們做夢的身體。你看我們做夢沒有一個身體呀,但是做夢夢到給人家打,自己醒了,屁股還痛,對不對?有些人做做夢,夢到想到媽媽、想到爸爸、想到哭得一塌糊塗,結果醒了,「啊,是個夢!」摸摸枕頭上都有眼淚,是真的噢!同一個道理。那個時候的中陰身,一切都是一樣。可是比我們現在不同。那中陰身要看哪裡,等於有了五通,這個山河牆壁、物質世界沒有阻礙的,要看哪裡都看得到。我想到美國看看我的兒子、看看我媽媽,念頭一動已經在美國了。我想到什麼地方?我想,哎呀,我媽媽還不知道我死了,我得告訴看看,你來家,你還叫媽媽,在媽媽身上蹭來蹭去,媽媽也不知道,可是你的確抱著了媽媽了,所以有時候我們身體坐在那裡忽然感覺到很不舒服,哎!有這麼一個關係,有的;或者別的東西剛剛碰到你,不過沒有關係,一點不要害怕的。鬼神跟我們在這個世界都撞來撞去的,有時候鬼啊神啊,從我們肚子裡頭撞過去,我們又從他胸口撞過去,撞來撞去都沒有關係。等於我們在空氣裡頭過來過去,等於那個魚在水裡頭游來游去,所以天、人、鬼、魔都在這個世界上。大家都互相生命共存。這叫做和平共存,哈!沒有關係的。啊,就是那麼一個東西。

那麼,這個中陰身這個時候啊,來了,你會曉得我死了。那麼你平生所做的事情、說的話,一幕一幕像電影一樣電視一樣,快得不得了!我們看電影,一個電影看完以後,要個把兩個鐘頭啊。那個時候一個電影劇本,你一生的事情幾秒鐘就完了,都清醒了。哎呀,我那一件事情對不起,我當時偷了某人的手錶,我好像是害了某人一句話,我故意挑撥的;或者什麼,這些善報、業報,一幕一幕都出來。不止這一生,前生的事、再前生的事、再前生……統統出來了。什麼東西?能藏、所藏這個種子都暴現了。所以你們注意啊,因此你們說打坐坐起來,有時候聽到唸咒子的聲音啊、看到什麼東西啊,或者什麼「哎喲,看到一個鬼,一個魔來吃我哦!」嚇死了——都是阿賴耶識種性所變,沒有什麼,沒有什麼。所以一切如夢如幻,在這個境界上沒有什麼。可是你平常這個定力不夠,老實講,你打坐中間會有定力,是現在有肉體的病嘛!你肉體存在,你定力再高,到了中陰境界能不能定是另外一個問題呦。你不要認為自己修道有把握哦。統統在身體上搞了半天、搞了幾十年,毫無把握。沒有用的。啊,有什麼用啊?

那麼這個時候,我們曉得哦,所以如果說,平常唸佛的人,當碰到那個中陰身將生起未生起之間,這個肉體死亡、那個中陰身將生未生之間,那個時候,光一來,自己平常譬如唸佛慣了的人,對於淨土的信念很夠的,一看到光,一定,一念極樂、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現身了,就走了,沒有錯的,絕對的!你如果是信其他的上帝的、信回教的人,到阿拉那邊去都可以,阿拉就現身了。啊,十字架一劃,來!就帶走了。哈!實際上,他帶你沒有?沒有。還是你帶了自己。都是阿賴耶識自己種性業力所變現。

那麼所以這個時候,天堂地獄有沒有?都有,我告訴你。你要看閻羅王啊,前生的冤家啊,你平常一輩子害了一個人、殺了一個人,法律也不知道你,你自己老婆兒子父母都不知道你,到那個時候,一點都逃不了!果報現前,非常明顯。誰都不能夠欺騙了自己。這個時候中陰境界是一幕一幕,天堂地獄,應該有什麼(就)有什麼,多得很。這個是非常簡單地告訴大家,中陰境界非常多啊!多得不得了啊!我只能講到這裡、到這裡死的這(些)個階段了,爭取時間。

有兩種人沒有中陰身,注意啊:下地獄的人、業力重的變惡鬼的人沒有中陰身,這個生命一死,那邊已經出生了,所以沒有中間停留存在的階段,所以叫沒有中陰身;升天的人或者學佛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沒有中陰身。就是說,這個壽命一完,那邊已經往生了,所以沒有中陰。

所謂有中陰身,指我們普通一般人,善惡各半,你說這個傢伙是壞人嘛,平常也沒有壞到哪裡去,看起來像個好人;你說他好嘛,也好不到哪裡去,樹葉子掉下來,也怕打破了自己的頭,從來好事也沒有做過多大的一件,這一類人,都伴有中陰身。

中陰身七天一個週期,這是一個問題了,嘿,宇宙的法則,這個七天之妙!七天一個週期。這個中陰身一生起,剛才講死亡以後,光一來、一嚇,一個境界,平生過去、三生的境界演出,把握住,受這個喜、怒、哀、樂的支配,情緒的支配,自己喜歡怎麼樣這個支配,可惡的支配,各種支配,一剎那之間,走來走去這個中陰在飄蕩,這個在飄蕩沒有物質的障礙、沒有空間時間的障礙。這個中陰存在以我們人世間的時間來計算,最多只有七天;七天不投生的話,不轉生的話,這個中陰又死過去了、昏迷。等於人一樣,我們人是十幾個鐘頭睡一次覺,中陰等於說只要七天就要休眠一次、又要昏迷一次;第二次再醒來,又是一個週期。所以正常的中陰沒有超過七個七天,只有七七四十九天一定是投生的。乃至投到鬼道里去了,但是不會超過七七四十九天。

那麼這裡頭也有人問了,譬如有人用各種的巫師啊、各種神秘的畫符唸咒啊,把父母死了很多年還可以找來對話啦,那難道我的父母還在中陰階段?——那不是中陰。那或者在鬼道、或者在阿修羅道、或者在天道,分神過來的,分神——分這個業識過來,並不是全體過來的。那時中陰一定是過去了的,多半有些什麼,托到巫師啊或者是畫符唸咒啊,還有鄉下那個巫婆啊,口吐白沫,嘴裡嗚嚕嗚嚕講出來的:你家裡什麼契約放在哪裡呀,連那個鐵櫃的號碼都能講得出來——真的!或者過了三年、五年,把你父母找來;外國也很多了,這個鐵櫃的號碼不知道,打不開,結果把父母招來——要很大的法術啊!把他招來以後,或者是喉嚨講出來,托那個人的身上,或者是其他的方法,或者是扶鸞、扶乩寫出來,結果(按)那個號碼一打,保險櫃打開了。那麼這個是真的呀?真的。但是這個父母就是說他這個身不是中陰;或者在鬼道、在其他道里頭,因為這個神秘學的這個通靈的關係,把他分神——阿賴耶識的功能分過來一部分,而所產生的。就是生命的奧秘這個東西啊,裡頭就很多很多了。大概如此,詳細呀,你們好好(研究)。所以在院的學生讓你們研究《瑜伽師地論》啊,什麼什麼呀在這裡搞了半天,書嘛不好好讀、佛法不好好學,一天不曉得搞些什麼。啊,「無語怨東風」吧!

我們現在再回轉來講投生了啊。投生,剛才講六道的生。六道的生就很複雜了。六道的生非常複雜,尤其天道的生、阿修羅道的生都不談。而且我們曉得,以《金剛經》的歸類,四生道:胎生,我們人——胎生。就是很多動物,貓也是胎生,很多都是胎生的。卵生:雞、鳥,卵生。濕生:蚊蟲、蒼蠅,這些是濕生,魚呀水裡頭生的。化生:有許多是變化生。變化生有很多很多啊,這個生物的世界都是化學的世界,你要曉得。

有一位同學,(對呀,記得問我,好像……)哦,那個休戒(一個同學的名字),以前問:為什麼這個世界上這個人啊越生越多啊?這些靈魂哪裡來啊?這是他方世界那個劫數末劫的時候,那個業報沒有完的時候,移到這邊。這邊將來這個地球毀滅,這個世界這個業報沒有完的人,受果報到哪裡?另外他方世界去了。等於桃園的監獄搬到宜蘭,宜蘭撤掉了,像我們東門本來是個監獄,這個監獄撤掉,你說這些犯人到哪裡去了?犯人送到去太倉去了。是這樣,業果報應。

十方三世世界,所以越是末劫的時候,這個世界上眾生人類越來越多、業報越來越多。你不要只拿這個世界來計算哪,而且有許多越到末劫的時候,過去的變昆蟲、變螞蟻、當老鼠的、當蟑螂的現在都來變人啦!啊,越來滿街看到的都是蟑螂呀,都是老鼠啊,你受不了啊!你到某個世界上滿街上看到的都是豺狼虎豹啊,所以在重慶抗戰一勝利,我們幾個人一上街一看,不得了!怎麼搞的!街上看到滿街不是人形的那麼多的東西,大家都不呆了,回家吧,天下還要亂!結果就是這一批,不是人的東西都投生來了。不是笑話哦,真的呦!這非要得道有定力、有眼通的人才看得清楚啊。有許多人也好、非人也好,後面跟著那個影子都不是什麼?都不是正式人相。那多得很吶!那全世界茫茫四海有幾個是人影子的、修道的?乃至他生來世還能夠轉人身的?很不容易喲!所以啊,大家要注意喲,口口聲聲學佛,不要在這個場面裡頭再把自己這一生的人身丟掉哦!很難的哦!

那麼《金剛經》告訴我們四生道,《楞嚴經》、其他經上十二類生,有些生命是有相、有些是無相,有些是有色、有些是無色,有些非有相、非無色,有些非有色、非無相,等等,歸納起來十二種類的生命。每一道的投生的方法不同,變化。譬如濕生、如果中陰身變濕生,等於下地獄道的沒有中陰身,活著快要病死的時候,他濕生道的現象已經出來了,或者卵生道的現象出來了。那詳細分析就麻煩得很。

現在我們只講大概,把我們欲界,這個欲界人中生、投生的大概介紹一下。我們欲界,人中,佛法是(把)這個世界分四部——南贍部洲、東勝神洲、北俱盧洲、西牛賀洲。每一洲人像不同。像我們這個南贍部洲的人,人的面孔就是這樣,長長方方圓圓的,長不長、方不方、圓不圓,就是那麼一個怪象啊。不過我們自己看起來還是高雄山民吶,啊那不管了。自己看著美就美了吧!啊!我們就是這一類,南贍部洲的人,那麼該到哪裡投生,比如《瑜伽師地論》、佛與阿難所說的《入胎經》都講得很清楚。有時候看到,有時候我們做夢也常常說:哎呀這個地方風景很好啊,啊,這個湖面上,哎呦呦,還有水鴨子,還有鳥在水上游泳啊[斷錄]……這樣投生,一定下生是貧窮、痛苦、殘缺不全的地方,不全的胎。或者是投生在……

當然,所謂聖人投生、得道的人投生,那個境界是天清氣朗啊,排場很大,鸞鳳和鳴啊!所以歷史上說很多英雄聖人投生啊,有許多的象徵,並不完全是神話,告訴你。在我,沒有大家聰明,我是很笨的人,絕對相信是真的,不是假的。你們聰明人當然不同了,看到了;我是另外非常迷信的人,真的,我告訴你,的確是真的。為什麼道理?哲學道理,心物一元的。境界,一個也是唯心所變的。一個人譬如說我們講,你們看看一個場合、很大的一個大集會的場合,一個幾千人的場合,有一個人他的不同,整個一個場合,全場的人自然都看到這個人,好像與眾不同;他有什麼不同?還不是這個鼻子、這個眼睛!就是他有一股業氣不同,就是這個道理。一個人不同,那個年輕和尚高高的,上來一看到就要仰而望之、高山仰止的樣子,他的業氣就是高。當然除了高以外還有別的沒有?那是另外看他的修持了。這個是比方。這就是業力的問題。所以投生四大洲的地區不同,有景象的,一下子報告不完。

這個欲界的投生,欲界就是男女兩性、性的問題,這個世界所以叫欲界。這個欲界裡頭男女兩性的生人,這個精蟲、卵藏的結合。這精蟲碰到卵藏不一定生人,一定要中陰身的第八阿賴耶識中陰力量加入,所以叫做三元和合而成胎。當然你們現在要問了,那試管嬰兒呢?也要三元和合,人工懷孕也要三元和合。不過不同,那第三元中陰如何加入不同,那麼三元和合而成胎的。所以這個欲界之間的世界這個生命這個中陰啊,它到處亂跑。所以我們大家中國人都讀過一本四書《大學》,「十目所視,十指所指」,曾子,孔子的學生,決不迷信,講的話是真的。我們不要以為暗室不敢虧心,你一個人躲在任何一個地方,做任何的事情,你以為沒有人看見呀?他說十隻眼睛看著你、十個手指著你。沒有錯,豈止十隻喔?我們任何一個動作,旁邊都是中陰身看著我們。所以男女兩個人偷偷摸摸在那裡做性的行為,旁邊買票參觀的不曉得有多少!真的啊!他有緣的就來入胎了,告訴你,就是那麼一件事噢。當然信不信在你了,講不講在我。不然你去求證去,等自己變中陰身的時候,如果求證到記得打一個電話告訴我,說是這個樣子的!(一笑)

那麼那個時候,中陰身無遠不隔,到處都來。但是無緣不相干。告訴你雖然中陰那麼多,這個人無緣哪,譬如男女二人,或者一個公狗母狗,它無緣的話,中間無緣,一輩子也沒有人緣、沒有善緣、沒有結什麼緣,它一輩子不要還帳的呀,那個中陰也進不來、也看不見他們了。

所以呀,我經常告訴你們,杭州城隍廟,前面那副對子,完全做對了。不但文學好而且對的:

「夫婦是前緣」,說夫妻是前生的緣;「善緣惡緣」,不是善緣,就是惡緣;「無緣不合」,有緣的兩個人才變成夫妻。兩夫妻恩愛一輩子,白頭偕老,是善緣,還報,不曉得你欠她、她欠你,搞不清楚了。那個吵架一輩子的、結果還動刀動槍,那是惡緣,只有變成你的親人,天天折磨你,才把這個帳還得快。這是惡緣,緣盡就散了。所以「夫婦是前緣,善緣惡緣,無緣不合」。

「兒女原宿債」,兒子女兒前生欠的賬,該還的;「欠債還債,有債方來」,欠的賬就要來討賬,十個月把你肚子裡串一個西瓜,這個十個月的西瓜,抓一個洋鼓啊,背了十個月打洋鼓啊,或者軍樂隊打洋鼓,很麻煩;然後十個月完了,還來招呼一二十年,唉呀我的媽!這個日子不好過啊!欠的帳啊非還不可。所以「兒女原宿債,欠債還債」,一邊是欠的,一邊是還的,來討的;「有債方來」,哈,如果我沒有賬,他不來。所以啊,中陰入胎是這樣一個道理。

這是講人中,人中的中陰入胎的時候,(這是根據佛經,你們不要多心,我有經典告訴你們的。不是我說,佛說的,不然你們聽了你們就好難受。)中陰一來,當男女兩個在性行為的時候,這個中陰該變成你的關係人,或者變成兒女,有緣的來的時候,他老遠是看到這兩個人很親愛,就磁鐵吸引一樣就過來了,中間沒有時間空間的阻礙的,你知道嗎?「因緣會遇時」,一過來的時候,他先看到有兩個男女,一靠攏來的時候,沒有看到人了,只看到兩個生殖器,這個時候一念之間,譬如說忽然對這個男性特別有一種愛好,馬上入胎變女性;假設這個時候,一念之間對女性有一種愛的心理,變男性了。所以你曉得,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學講,女孩子特別對父親是特別一番感情,男孩子對母親……他也懂了一點點,可是到底不清楚。所以女孩子多半(不是全體)對父親好一點;男孩子多半(不是全體)對母親好。多半,不是全體,這個因緣錯綜複雜。有些不是來還善帳的,那個兒女是冤家來的;那沒有辦法害你,只好變你兒女,或者變你的父親、變你的兄弟姊妹把你氣得、整得、害死你,那還得最快了,那個受報最厲害。因為別人報你你還可以躲啊;變成你的親人,你躲都躲不掉,那個痛苦給你受一輩子。但是你要知道,你前生一定把這樣重的痛苦給人家受的,才來的,現在變成你的同學,變成你的朋友,看到你都瞪一眼,不瞪一眼他就心裡不舒服。不發你的脾氣、不好罵你、看到你都:「哼!」這樣弄一下給你看。他就這麼怪,你說為了什麼呢?他自己也不知道。——業報!所以修行就在這個地方哦。修行就在這裡修行哦。你們的心理狀態,我們對自己——以為光打坐,坐得很好,「哈!我得道了!」一起來看到:「哼!討厭!」那個打坐幹什麼用呢?!嘿,那個蓮花本來已經長那麼大,一下就垮掉了。所以我經常說,有時候蓮花台一打一打的回來修到我那裡來,就是這個道理呀。修行在心啊!男女入胎是這個樣子入胎的。

但是你要知道,入胎的時候,這是講人中再來哦。畜生中跟人中一樣哦。譬如我過去在大陸上學佛的時候,有個朋友有一天在打坐,妙不可言!成都有個廟子,我們在成都軍校的學生都知道,那個中央軍校辦在成都北校場。那麼我們經常在軍校上課完了嘛,有時還要溜一溜,雖然當官長啊,有時自己也溜出來玩一下,尤其我住的那個地方是北校場的五擔山,就是劉備登基做皇帝的時候那個地方,出來大概這裡到星光那裡,轉個彎就是文殊院——大叢林,所以裡頭的和尚啊有千八百個,我熟的很。那麼只要我一溜過去,每個和尚就看到:「到這裡來!」那個和尚的房間我都可以去玩的。那麼我們這一班人學佛的都在和尚那兒集合,我離學校又近。這也是因緣福報好了,哪有這樣一個的環境呢?所以我經常溜到文殊院去。馬上自己這裡軍號一響,跑步一過來幾步就到了,毫無問題,絕對不會失職的。

這個文殊院後面有個大園林——大叢林,後面那個楠木樹,那個長得是高啊,我們帶軍帽無所謂,你如果帶尼帽仰頭一看,那個帽子要掉了——樹長得那麼高。這種樹長得啊看到整齊呀,它樹葉子樹啊就看到樹的仁慈、很謙讓,那個每一個樹葉子那麼長開,這顆樹葉子碰到這顆樹葉子,它自然地避開了,中間都留一點縫。那妙不可言!是,菩薩道場,沒有話講!後面有養豬的地方,人家以為和尚吃豬肉呢。它不是的,有人有一個放生豬放在那裡,那個種菜的那個和尚,我們認為他是個羅漢,一天到黑髒得不得了,專門種菜。千百人的菜,他兩個人種了供養給大家吃。他一天到黑挑大糞啊什麼,都搞這些事;這是菩薩,這是羅漢。那麼這個人他就把廚房的剩飯剩菜拿來喂這個放生的豬,一對,一公一母。這一對老兄啊,在兩個和尚保護之下,在那裡「生生不已之謂道」,所以生出來的小豬哇,就多得不得了。他就把它圈在那裡。我們就去跟他講笑話:「園頭師啊!」管種菜園的叫園頭師,「哎,園頭師啊,好不好?給我們軍校送兩個過去?」「不可以!你們當兵的動手就殺掉吃了,不行噢!不行噢!」他就把門關得緊緊的,看都不給我們看!「哎,園頭師啊,我們不會吃啦!來玩玩的。」他曉得我們去,放心了。他還是怕我們拿走了吃掉。

我們有一個朋友,學禪,學打坐。有一天坐得好好的,就忽然覺得自己昏迷了一下:哎,前面就一個熟人、一個老太太:「來來來,我請你喝茶。」在四川都喜歡喝茶。一喝茶,把他帶到一個地方,哎唷,風景之好哇,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到處好,好得不得了。這個老太太說:「還有好地方,我帶你來,你跟我來!」一個老太太就把他帶去一個好像熟、好像不熟、不曉得哪裡見過,他就去,去了以後,看到一個高樓大廈,哦呦,這戶人家啊,富貴得不得了,朱紅大門,(因為成都還保持老古式呀,富貴人家,有功名地位的那個門還是朱紅的,普通的有些是黑的什麼;朱紅的大門,門口還有銅環,打起來「咵嗒、咵嗒」響的。)老太太說:到這裡來!他就跟她進去,一進去:「哎,這是人家家裡,我又不認識,你怎麼帶我進來?」「沒有關係。」一進去,偉大哦,看到遊廊曲街呀,《紅樓夢》上的花園一樣。一進去,忽然一個房間、一個閨房,這個老太太就叫他:「哎,你進這個裡面去看一看!」他說這是人家的睡房嘛!你怎麼叫我進去?「哎呀!你愛進去就進去,不進去我也拿你沒辦法!」那個老太太就講,「我帶你到這裡了。」他想啊:唉!這個老太婆多討厭!怎麼就這麼不規矩,把我帶到人家的睡房這裡來?不過他也不甘心,為什麼呢?這個腳準備走了,想想不甘心,就打開那個窗子看一看幹什麼,一看,嚯!一個女人在那裡生孩子。「啊呸!倒霉!怎麼叫我在這裡來看!」他回頭就跑。一跑回來,打坐醒了。這一醒了一身冷汗!他把汗擦一擦,自己覺得奇怪:我從來沒有昏沉過,今天打坐昏沉了啊,這個這個很不應該!昏沉了,雖然不是出陰神啊,就入了魔障了,好像做了一個夢,就是不清醒、這個無明嘛,不對的!因此一個人就跑到文殊院。文殊院這個地方我們這幾個道友們,三四五個人跟這個和尚都很熟。他一轉就轉到後面那個林園裡頭去了。就叫那個我們叫他活羅漢、那個園頭師,種菜的:「哎,……」[斷錄]「啊,我們那個老母豬哇,它又生了。」「哈,是生了幾個?」「生了六個,一個啊生出來就死了。」他說在哪裡呀?「嗯,就在那個地方啊,你去看嘛。」一看哪,看到那個豬圈門口貼著一張紅條子,這個紅條子就是他在夢中在閨房門口看到的,寫的字都一模一樣,是那個園頭師和尚寫的:「到此止步,母豬要生了!」他就當時夢中看到:「到此止步,母親要生了!」不是母豬的「豬」字。他一看到:「哎呀!我的媽呀!」他說當時我如果進去看一看嘛,就是變成那一條小豬了。所以六條小豬裡頭啊,有一條是死的,生下來就死的,他說因為我中陰身沒有進去;所以這樣昏沉一下,他就進去了。姑妄言之,姑聽之吧(眾笑)。

這就說明,說明什麼?有時候人投胎生的畜生道,你不會覺得自己變畜生哦,還是覺得人中一樣哦。欲界嘛,還是慾念非常重。被這個慾念的吸引力,那個慾念就是一種吸引的力量,比磁性還厲害,把你一吸引就過來了。你站得很遠都沒有用,沒有空間時間的阻礙的,所以愛慾之可怕。好,大概如此。只講這一道,詳細講,多得很。不是故意賣關子,實在時間來不及。

現在就答覆陳先生一個問題。他的家鄉(浙江吳興),假設根據這樣說,每一個人入胎,就要靈魂進去才能夠結胎,是不是有人先領胎,中陰還沒有去呢?生出來的時候入胎?——有!有幾個情況,先我上次講過的。一種(是)入胎昏迷,(講投生,剛才講到入胎。)兩個三元和合一入胎的時候,人完全昏迷了,又同死亡那個昏迷是一樣,一樣一樣的,所以一入胎以後就忘了前生了。

那麼在胎兒裡頭呢?這個中陰身慢慢七天一個轉變,又是七天一個轉變,到了四十九個七天,九個多月了,就要下生、出生了。所以呀,死也是七天,生也是七天,活著了也是七天一個轉變、七天一個轉變。所以人得了傷寒,七天一個轉變、七天一個轉變,傷寒病症才可以看得出來。那麼講普通常見人的生命,七年一個轉變,七歲、十四歲、二十一歲、都是七。為什麼是七七八八的?什麼理由?另外一個道理,數理的道理,這又是一個理由了。所以呀,學佛學道,裡頭的東西多得很,不是那麼簡單。

那麼講普通的人入胎是不知道了。那麼變胎兒的時候呢?就是阿賴耶識進去了,胎兒沒有意識的,可是有第七識;也有前五識的影像、投影。也可以說在胎兒中間,是非量境界的帶質境,胎兒在娘胎裡頭,所以有時候你看七八個月小孩都有許多母親很痛苦啊,這個胎兒有時候在裡頭拳打腳踢的。啊,所謂男孩子是背朝外面的,女孩子是臉朝外面的。不是老太太們看,哎呀,你會生女孩子啊——肚子圓圓的,因為臉朝外面這樣坐著的。男孩子是背朝外面這樣坐著,拱出來的。但是有時候胎兒在裡頭開運動會,覺得想著賽跑啊,他要跑出來東打一拳、西踢一腳。那個媽媽「哎唷、哎唷」疼、難過呀,就是他在裡頭開運動會了。或者是病的關係,或者什麼關係。所以呀,在入胎昏迷、住胎昏迷、出胎以後更昏迷。這個一生下來呀,現在這個科學、外國的小說叫做「時光隧道」,胎兒那個隧道,看到一點亮光、一鑽出來以後,那個胎兒生下來只有這樣大;這個空氣一接觸,臍帶一剪斷,一下就變成這樣大了。十個毛孔裡頭有十根針插進來一樣地痛、難過:「哇!」就刺激,叫起來,不是哭,是叫;又昏迷了。所以多生多劫經過這個刺激呀,統統忘掉了。大阿羅漢修的定力很高,可以到達入胎不迷,住胎的十個月昏迷了,不知道了,忘掉了前生了;出胎更迷了。再大的阿羅漢,到聲聞緣覺到辟支佛,入胎不迷、住胎不迷,出胎還是要迷。大菩薩才入胎不迷、住胎不迷、出胎不迷。好難哦,這個定力。所以說,了了生死,不要吹牛了!吹牛吹破,還要加上吹馬呢!

那麼現在講這個入胎的,有一種人是這樣。阿賴耶識分神一部分先成胎,最後到出胎的時候,全體進來,是有,這是一種。那是什麼原因呢?有定力的做得到、有修持的做得到。還有一種人,天生的福報、善行多的人做得到。這裡還沒有死亡,還活著的,不過老了昏迷了,精神不大夠了,精神不夠已經一部分的阿賴耶識已經分神到那一邊入胎了,已經種胎了。等到這裡完全斷氣,那邊出生了。

還有一種呢?是這樣,所以佛講這個投生啊,他說是好難噢,人身難得啊!母親的胎藏,所謂子宮,高了不能成胎、矮了不能成胎、冷了不能成胎、熱了不能成胎,各種各樣。男性的精蟲,冷了不能種胎、什麼不能種胎,也是很多的條件;要父母男女兩個因緣都對了、都健康了,和合起來,還要中陰跟他(她)兩個有緣,就是磁鐵相吸一樣,才能入胎。可是有些人的業報,跟父母兩個人的業報只能做她六個月的孩子,只欠這個帳。換句話,這個母親也只欠你六個月懷你的帳,結果第七個月流產,還是沒有;有些剛生出來就死亡。所以真做一個人,活著而今天能夠還做一個正人君子,能夠曉得修行修道,佛說寶貴啊!自己要看自己貴重啊!不要糟蹋自己、看不起自己,生命是很難得為人的啊!這是一。

第二,有些入胎呢?出胎以後有些得道的人,譬如說剛才第一下講,有人能夠確定,自己這一生還沒有修成,但是硬要違反這個自然,脫開了業果報應,那很難哦!不過將來成功出來,不曉得要多少的功德才能轉化得了,很難轉化。不願意再入胎怎麼辦呢?在中國道家叫做「奪舍法」,奪胎。奪胎有兩種:一種是,這個不是中陰了,直接這裡死,這個靈魂道還沒有成,可是陰神是有,還不散,但是入胎呢?在那個中陰境界上也能夠得定、能夠作主,但是沒有「了」,沒有得到空性,菩提還沒有證果。那這麼辦呢?那據說,看到某某母親懷一個胎兒,這個胎兒一生下就會死,他的業報如此;然後等這個孩子一生,馬上自己的這個靈魂,就從這裡一鑽,進去了,搶這個房子。不過「奪舍法」有些人,那都是再來人,很多。教義有規矩的,生來了以後,還是裝起來,不是有許多人生來就會說話嗎?歷史上很多,現在也很多,生來就會講話;「奪舍法」這個力戒不可,要裝起笨,要裝起嬰兒,然後瞭解了這個家庭了,哦,這個叫姑姑,這個叫阿姨,這個叫婆婆,這個叫媽媽,再開始慢慢學話,慢慢學爬,實際上他都會了,都會走了,飛都會飛了。那麼這一種有許多是「奪舍」來的。

有許多「奪舍」呢?其他的生物,修成功了的中陰身,或者遊魂野鬼、所謂鬼仙(鬼道里頭的仙)。像你們扶鸞的呀、圓夢的呀,這些都是鬼仙搞的玩意,沒有真仙真佛來的。有些鬼仙業報該得人身的時候,他違反自然的規律,違反業報,他「奪舍」,硬把別人嬰兒的靈魂擠走了,自己硬擠進去,搶這個房子,等於不好的房客搶劫我們的房子一樣。這一類最後還是遭果報的。所以陳先生問啊,是不是有胎兒出生以後再入胎?就是這一類。大概如此,因為詳細呀,太多了。詳細我們這個生死問題,我每次都給大家講,我要好好給你們講、好好講,我也講了幾十年,好好講,從來沒有兌現過,因為專講這個問題非常麻煩、非常麻煩。

現在正有位小法師叫他集中這個資料,集好了看找哪一位同學能夠把它編出來,用現代話寫出來更好,不過不曉得哪一天完成。

總而言之一句話,我們瞭解了生來死去,都是唯心所造的,實際上,「一切種子如瀑流」,所以我們現在學佛,唸唸能夠空,空得掉,七情六慾、喜怒哀樂、自己的脾氣情感,隨時來的時候把它轉化得過來,哈哈一笑能夠打開來,先學彌勒菩薩的一笑,一切能夠轉化得了,碰到那一個中陰、任何生死境界,才能轉化得了。現在目前自己的心理變化、情緒的變化,每一天受自己的思想、情緒所左右,妄想停止不了、情緒空不了,說能夠學佛、這一生想成佛,不要做夢了!什麼打坐坐得好,沒有用的。但是為什麼我也主張打坐呢?在打坐上定力都定不住啊,那個境界更定不住啊!不要抓到我一句話,現在有些同學要搞錯了:「啊,老師又講啊,不一定打坐就是道啊,要多做事啊!」那是我給那些坐久了、得了一點點定力的同學講啊!不是給你們腿子不會盤的講啊!話又不會聽,怎麼得了嘛!好了,我們今天到此為止。

我們現在唯識的研究,還在《八識規矩頌》第四個阿賴耶識的頌的第一首,那麼上次我們根據第一首的講阿賴耶識「去後來先做主公」生死的這個問題。上次所報告的非常地簡單,因此有許多同學提了很多的問題。我們現在再補充。所以這個人,我們上一次有一個聲明,只講到人道中的生死,實際上生死這個問題,所謂三界六道,欲界、色界、無色界,就是三界。六道大家都曉得的,天、阿修羅、人——上三道,畜生、惡鬼、地獄——下三道。這是非常簡單的分類。那麼中間這個變化,所謂唯識的、心識的(就是靈魂),生死投胎的這一種,這個降生的,生與死這個降生的這個因果報應,不是迷信的,是純粹科學的,這個科學(是)我們借現在這個名詞,所謂要有理論、要有事實實驗的。

那麼有同學問,生死的這個實驗在什麼時間看到呢?我們自己能夠證到生死,很不容易了,我們現代人差不多要到三禪定以上,定力到三禪定以上,而且三禪定到四禪定這個之間,還要有發現了神通的人,那麼對一切眾生的生來死去,自然看得很清楚。尤其對自己的生死果報啊,幾乎是有也很明白了。

比如我們舉一個例子,大家現在喜歡講禪宗,我們都看過禪宗六祖的傳記,也看過他的經典《六祖壇經》。六祖有一次曉得有人來殺他、行刺他;名氣太高了,尤其當時所謂學派的這個爭論。那麼他自己就坐在那裡,夜裡就等著,拿個二十塊錢(我們現在比方了),擺在那裡,果然夜裡有人進來殺他,他就笑一下,他說:我沒有欠你命債,只欠你錢,過去欠你錢。那麼把這個事情說穿了,所以那個人就受他的感化,皈依了他。譬如講這一類的事,為什麼知道?就是定力到了,差不多都是自己清楚了。所以,生死要真正地了啊,分兩方面的路線:第一所謂定,第二是慧。我們學禪、學密、學淨土、學等等,這是練習修定的功夫。那麼假定,定不到,說能夠了了生死,不可能的。定到了以後,了生死呀,還是小乘的。就是說,自己生死看得清楚、果報看得清楚,可以勉強地停留住,這個是「小了」。比如下一生,我準備怎麼樣投生、準備怎麼樣,這是「小了」。大的了生死必須要慧了,非要大徹大悟以後才能知道。

這些東西大家參考什麼地方呢?我可以向諸位講,很重要的地方啊,就是《楞嚴經》有一卷幾乎我沒有翻譯的,為什麼把它落下來不翻譯?第一很辛苦,翻起來很難,文字覺得很明白了;第二點,翻譯了的時候,一般人不大容易信。那麼要把它變成現代的文字、現代觀念,使一般人真正相信瞭解,這個花的功夫啊,等於新再寫一部《楞嚴經》,比這樣還要多,很困難!而在這個佛經裡頭,關於這個阿賴耶識,我們生死來去、怎麼樣投胎,哪一界往生,就是說我們的靈魂投胎的時候,它的個體有多大,譬如說比我們現在的身體大嗎?小嗎?或者生在哪一界的時候,體型的大小、形狀、乃至入胎胎兒的第一個禮拜、第二個禮拜、第三個禮拜、第四個禮拜,他那個變化的形狀,都說得很清楚。尤其我們現在有《大藏經》啊,這個隨便買,這個經論裡頭這許多資料把它集中起來,也並不太困難,不過散見於各個經論裡頭,這裡有一段、那裡有一段,多得很;把它總起來麻煩。

那麼《楞嚴經》上面呢?大要的這個原則,非常扼要地講了。比如,他講生命的來源,如果諸位,假使自己家裡買得有《楞嚴大義今釋》,我告訴諸位,在卷八,《楞嚴大義今釋》這個新印有原文的這個本子,五百一十二頁這裡開始就談這個問題,因為這一個差不多這一卷我不翻、沒有翻過白話。原因:很明白了,我看起來覺得很明白了、都是白話了。不過現在的人看,也許有困難;而道理非常多,我們現在摘要地說一下。

「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這一段,主要的,我們先看這一段經文,「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就是我們覺得生下來以後,一切業力,第六識、第七識、第八阿賴耶識都在活動,這個習氣累積越來越厚——「生從順習」。「死從變流」,人到死的時候,四大分散,這個意識啊流變,「臨命終時,未舍暖觸」,就是這個死的人身體上,溫暖還存在,「一生善惡,俱時頓現」,在上次報告過的,四大分散,那個要死的人,他那個境界差不多都是比我們現在做惡夢還可怕,非常可怕!而這個身體呢,覺得很痛苦,這個時候,「死逆生順」,死,看起來是倒轉來,在我們的習慣性,活著是應該的,死了是捨不得了,「死逆生順」。「二習相交」,就是我們人的習慣,都是這個生命不願意死掉,所以我們人類的習慣,有一句中國文化裡頭的名言:「樂生厭死」,樂生,是願意的,就是有病有痛,乃至於病得還能夠剩一點點知道一下都還想活著,不肯死、討厭死。這個究竟呢?生與死之間這個討厭這個問題,我們插一個笑話,我們正在講莊子,莊子我們看《齊物論》上提到過,莊子是拿一個很幽默的話來說。他說,萬一死了以後,比現在好的話,那個時候不曉得多大的後悔!可是那個莊子是以笑話的姿態來講。我們現在並不是講死後的好與壞,可是人的習慣,對於這個生命,最痛苦,一天到黑生病,一天到黑痛苦,他也願意活著;對於死去總覺得是可怕的,所以,楞嚴經上說,「死逆生順,二習」——自己的觀念、習慣,「相交」——在矛盾,自己的觀念習慣在矛盾。這個對於死亡的當時,發生的痛苦更加重。

那麼然後講到六道的中間,生命關係,「純想即飛」,一個思想多的人,那麼就是上升;「純情即墮」,這個情、情感的情就包括我們人的個性、習氣,心理上的思想的習慣與生理上、身體上的感受的習慣,尤其是喜、怒、哀、樂,身口意三業,這個統統屬於一個字:「情」,感情的情。所以純想的就「飛」——上升。譬如我們講,唸佛,這個大家知道;或者信其他的宗教,祈禱,想升天國,想到上帝那裡去。或者有些人信各種宗教都有,世界上宗教,大宗教現在五個,小宗教還有兩三百個。那不是宗教也叫宗教,有幾百個呢,都在玩弄這兩方面東西——「想」跟「情」兩個。所以我們在這裡研究宗教的心理,特別注意,太宗教化的情緒,還是「純情」,不一定是對的,真正的宗教的哲學是思想昇華。「純想即飛,純情即墮」。

那麼,「七情三想」,七分感情成分,感情的成分重——七分;思想的成分輕,只有三分;「沉下水輪」。「七情三想」——七分情,三分想,生命的墮落——「沉下水輪」。乃至變龍、變魚、變誰呀,沉下去,「沉下水輪」。「生於火際,受氣猛火,身為餓鬼」,等等,再說下面:

「九情一想,下洞火輪」,這一段很多,文章非常美,生死的道理說得非常清楚。但是,保險你們青年同學們讀不下去,其原因是什麼呢?一看,什麼地獄啊講得活龍活現,老實講,你感情上就反抗了、抗拒了。因為它是舊的觀念。時代不同,描寫那個所謂惡鬼、地獄這各種的現象。那麼,我希望,我自己也希望自己,當時有一個願望,有一天我把這一卷同未翻譯得完的,要詳細給它補(翻)出來。不過一方面時機還沒有到,二方面也坐不下來,每天忙得亂七八糟的,也快要墮到地獄境界呀,已經到了邊緣了。這個所以沒有時間坐下來,「純想即飛」,飛不起來了(一笑)。所以說沒有那麼多的清閒。

所以我們曉得「想」與「情」,這是用中國文字的這兩個字的解釋,所以「沉下水輪」,因此我們曉得,情感非常重、普通講情感重,就包括了這個人對肉慾生命、肉體的感覺,對世事磨練,這個牽扯非常重的人,實際上我們現在活著,即身已經等於下了一半的地獄。很多的痛苦的事,人世間很多很多痛苦的事。譬如一個我們大家沒有事的人,我們人世間,不曉得一個事業、事情多的人的痛苦。事情多那真是痛苦!譬如前天有個朋友來,他就講:我能來,一天很忙的中間,跑到這裡來,幾分鐘時間,他覺得有逃難逃出來了的這個感覺,哎呀,好舒服的樣子!他就是那麼一句話,我就拍掌贊成,哈哈大笑!道理是什麼?深深懂得這個味道。可是一般人不容易懂得,他沒有這個經驗,沒有經驗怎麼理解?經驗不是聰明能夠理解得到的。換句話說,世界上有許多人一天到黑呀,無聊得閒無所事,那麼他應該輕鬆了?——他正在情多中。他那個無聊的事情、沒有事情做啊,使他的情感在那個沉悶的痛苦中。不管忙碌與普通的清閒,都不真叫做「想」,所以《楞嚴經》上所講「純想即飛,純情即墮」,這個對於生死之間的道理要非常注意!

我現在講生死之間,多半牽涉到生命的實際,請大家注意啊!比如在我所認識的朋友,因為我也可以說認識人也不少。至於過去幾十年以及現在幾十年中間,譬如我所曉得有兩三位朋友,純粹的學者,對於學問是愛好、興趣,而且他的學問是專搞思想的。現在有兩位是兩夫妻,到七八十歲,一根白頭髮都沒有,專門讀書搞思想的,性情也很柔和,兩夫妻如此。那麼實際上我們因為朋友很熟,談到人生、談到家庭、談到生理的問題,他就告訴我。我說你們兩位白頭偕老,哈,不能叫白頭,我說是黑頭偕老,七八十歲一根白的頭髮也沒有,這個「黑頭偕老,感情很好,很美滿。」他們倆笑笑,沒有答覆我的話。因為我下面一句話,不誠實的話;因為他們兩位一生沒有生過孩子。所以我說很美滿哪,他們只是笑笑。後來慢慢談到生活,我說你們兩位,房子那麼大怎麼住啊?「反正我們幾十年他住他的地方,我住我的房間。」那麼可見他們生活啊,在所謂男女的情愛方面,沒有這回事。兩個人都是搞思想的,非常清華。那麼不單七八十歲,沒有白頭髮,而自己呢生活都還是過得我叫他「清教徒」一樣,簡單得很,除了學問有興趣以外,一切世間東西對他沒有什麼誘惑、沒有興趣。那麼這一類佛經上有,這一類人死了以後,他生來世還是學問家、還是哲學家。要想成佛呀,三大阿僧祇劫還要加兩倍,因為這個思想的轉變非常難的。所以你要注意《楞嚴經》後面「五十種陰魔」,「十種識」都在思想方面的偏差,就是學佛的人特別注意呦!你一個見地一點的偏差、走開了,已經落入識陰的、見解上的陰魔。這個三大阿僧祇劫轉不回來的。思想的這個有這樣困難。

所以我們平常的唸佛、修一切,大家普通以為唸佛,我不要打坐,也不要修禪。很多學佛的人講這些話,笑都不好笑,只好聽到,就是:「是啊、是啊。」有時候我嘴裡講:「是啊、是啊。」我嘴裡那麼講,我心裡在懺悔:「妄語!妄語!根本說的假話!」因為我真要講的話:「不對!」那很難看的對付他。可是人嘛,何必當面給人家難看呢!「是啊、是啊。」這個實際是應酬話、心裡頭很痛苦的妄語。

我們曉得修淨土也好,修任何法門,沒有把思想的定住的,一念不能定住,你什麼學佛也好、修道也好,不要說這一生,你修一百生都是浪費,都是欺騙自己,不對的!而且我們曉得「定」在什麼地方?比方任何一個宗教徒,尤其是學了佛法的,他自己那個觀點拿得非常牢,你再講什麼,拿佛經教他證明修證,他不會改變的。他也同樣在打妄語應付:「哎呀,南老師啊,你真高明啊,你講的真好!」我一概不聽的,因為我已經看出他的心裡,一點都沒有接受的,所以只好不理。他這個就是凡夫的定見。

你以為定、什麼叫定?現在我們注意,每一個人,自己那個思想觀念見解認得很牢,把握的很住,怎麼樣也不會轉變的,這是你凡夫的定,這就是凡夫業力的定見,這叫做「定」。不要以為打坐叫做定哦!打坐是修定之一。

所以我們練習打坐、坐起來,中間見解上、修持上沒有一點中心,那統統是空坐。這個空坐,是練習昏迷,換句話是大無明的境界。你們不要認為自己打坐坐得好,越坐得好無明越重、智慧越沒有。貪戀那個迷迷糊糊身體上舒服,坐在這裡很安詳。哦,又氣脈動了、任督二脈通了、奇經八脈通了、又是什麼三脈四輪通了,一天到黑在身體上、在境界上玩。注意哦!越是功夫好了的朋友特別要注意啊!以為修道幾十年,對不起,犯了四個字,已經墮落了:「純情即墮」,你不要以為修了幾十年的功夫,最後是一無用處;比普通不修的還墮落得厲害。因為他坐在那裡百無所事;是在定境界,一天迷迷糊糊——理智不清。理智如果真清了,不要說「明鏡也非台」更高了,早就「心如明鏡台」了,對於三千大千世界中是一切照見清楚了。連生來死去,都沒有看清楚,這個定境是極大的無明!越是功夫做得好的人,多半在受陰境界裡頭,被感受所困。

但是,要不要打坐、要不要修定呢?要啊!你中心也要有主啊!所以修定第一步,必須要你繫心一緣,這是呆板的事,必須要繫心一緣。譬如我們唸佛,這一聲佛號就是繫心一緣。真唸到定,所有其他的思想切斷了。[斷錄]

這個統統在「純情即墮」,墮落這個情的境界,不過呢也不會變成餓鬼、畜生道,因為你坐在那裡,坐了幾十年,少造了許多惡業啊,善業沒有做嘛,惡業也少造一點。不過他生來世啊,修得好也可以變成一個人,變成什麼人?笨人而已,變一個笨笨地、傻傻地,本省的話變成「ong人」了,變成頭腦昏昏的、莫名其妙的一個傢伙而已。是真的呦!我不是嚇唬你們啊。所以對定要研究好。

所以「純想即飛」,這個「想」要注意,不是普通叫你亂想,就是觀想那個觀點、繫心一緣這個想,一定要搞清楚,修定要修好。

那麼現在我們回轉來,上次報告到,當我們四大分散要死的時候,人要真正死亡那一剎那,完全不知道了,在那個大痛苦、等於我們一個人給人打得就是要你死,那個一身的痛苦啊,那受不了,那四大(地水火風)的分散,一下,快要真斷氣、斷完了的時候,四大分散完了,有解脫之感,就昏過去了。上次我跟大家講過,這個時間、死亡的時候,這個時候叫「識」,不叫中陰身,你中陰身還沒有生起來呢!那麼等於我們人世間的時間二十幾個鐘頭或者三十多個鐘頭,兩三天的時間,不一定;有些人快一點、有些人慢一點,是業力的分配不定,要詳細講到這裡,麻煩得很了。譬如,這個人善報多,死了要升天,看哪一種天,欲界天的人,還有五欲身,同我們一樣的,有身體,不過比我們身體高明,好得多了。欲界天的低層,還是同我們一樣,胎生。

第08章

……差不多,據說,當然,我沒有辦法找他們來生給大家看(一笑);大家也沒有這個功德可以上去。那麼在兩邊,脅膀的兩邊出生。到了欲界的上面的生命,肩膀上生,是肩窩這裡生的,向上走了。欲界還要五欲身,同我們一樣的肉體。所以老實講,如果完全站在這個立場,不作現代科學知識的分析,神仙傳記上很多的神仙,一看,拿這個觀念來看,是欲界天的天人,的確有這個神仙,佛也承認有這個仙道,《楞嚴經》上跟你說明白得很,仙道是有,有十種仙道、十大類,壽命可以活得非常長,《楞嚴經》說得很清楚。有靠藥、修丹藥煉成的,有靠修煉精神煉成的,佛怎麼樣說呢?「未得證入」,因為他沒有大徹大悟,所以仙道他不屬於魔道、也不屬於外道,就是仙道一種;可是沒有徹悟、沒有見道。相反的呢?假設他功夫走的是這個路線,他一旦大徹大悟悟道了,他也是佛了。佛的秘密都在裡頭,告訴你他說了一半,下一半你自己去參這個話頭。那麼這一類的還在欲界裡。

色界的色界天的人身呢?沒有肉體,只有光、光彩,大概那個生命我們不可想像。那麼,生的不同(於)媽媽身上生,從父親頭上、頭頂裂開生,而(且)生得很快。所以我說,你看佛學,你不管他對與不對,他所講的世界上的婚姻制度,欲界(天)的婚姻制度,已經與我們人世間不同;色界的婚姻制度也不同。我們欲界的婚姻,男女生人,是要「五欲相觸」、「三元和合」,才受胎、受生。所謂五欲,大的五欲:色、聲、香、味、觸;小的五欲來講,就是:笑、視、交、抱、觸。五欲相觸、三元相合,才生人。

色界呢?就不是了,這兩性之間,就是人世間我們中國的文學所謂「一見鍾情」,相視一笑,眼睛看眼睛,同魚一樣,看了半天,一笑,懷孕了。不像欲世界那麼低了,以色界看欲界的人很低了。懷孕了以後,但是他照樣受生,男性頭頂上生。

你把佛學裡頭這個婚姻制度,這些行為把它累積起來。可惜你們沒有時間好好地寫,很好,很有趣味,一定是全世界暢銷的書。

到無色界的生呢?連光彩都沒有,沒得生了,沒這個身體;有生命,沒有身體,所以叫無色界。

就是說,我們要死,這個人善報是生天的,三界裡頭還分很多種。這個時候的中陰身,就死過去了。如果這個人生天的,這個時間的長短呢,看生哪一界不同,沒有時間性。至於他的中陰呢?這個昏迷時間很短的,如果善報大的人,幾乎沒有昏迷。那麼他的這一個受生的這個時間、體量有多大?都是看你業報的發現。

換句話說,我們譬如講,要死的時候,再來轉生的業報在哪裡發現?我們上次拿人道中間大概報告過。死過以後,當我們靈魂再清醒過來,曉得自己死了,這個階段,就是非常快啊,快得不得了!所以一剎那之間——我們注意哦!看佛經,你不要忘記了,把這兩個字一下就把它過去了。(師彈指)這麼一彈指,有兩種說法:一種說,這一彈指之間是二十個剎那,彈指已經相當快了,他說這個中間包含二十個剎那;還有嚴重的講,這一彈指之間是六十個剎那,非常快,快速得不得了。但是你們注意哦,所謂剎那的那麼快速,一萬年不過一剎那,這個時間的長短是相對的。我們要瞭解哦,現在科學也瞭解,所謂那麼真講到我們真研究科學,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所講時間的這個相對的觀念,那個自然科學的、物理科學的理,同這個人文科學這個心性的道理,這一點是相通的。這個時間你不要看到剎那是那麼短,也就是萬年一剎那,剎那一萬年。所以這一剎之間將清醒的時候啊,我們中陰境界是給亮光嚇醒的,無比的光。

所以上次講到,因此修定的人,必須平常練習到在定境中自性光明已經發現了,能夠定住了,在這個時候,那麼中陰的時候,這個自性光明一發起,那我們形容一句話:哈哈一笑,原來如此!就定住了,定在一片光中,暫時不轉生了。這樣的情形,也可以說是一種「中陰成就」,在中陰境界再成就。換句話說,這個時候,定在一片光中。不過詳細地分析,注意哦,你平常做功夫,諸位打坐學佛也好、修道也好,在座的各宗各派的都有,是不是能夠經常在自性光明一片定中呢?我想很少人有。因為這個你不要自欺了,老實講你到達那個情況,一望而知,我早就看出來了。自性一片光明定中的人已經有往生的感覺,沒有身體了。譬如你打坐一定,不打坐也可以,站在那裡也一樣啊,只要一進入定的境界,你沒有身體的感覺,就是一片光,光就是我、我就是光。當然這個光不是太陽,不是月亮,更不是強烈的電燈光,都不是。可以說,比太陽、強烈的電光還嚴重——所謂自性心光,就定住了。所謂定住了,就在光中是一點妄念都沒有,所謂七情六慾,貪、嗔、痴、慢、疑,什麼身口意三業所發動的,一點絲毫都沒有,等於一個鏡子,硬是鏡子擦得很亮的東西,一點東西、有一點灰塵,不要說有一點貪、嗔、痴、慢、疑,或者你覺得很高興:「哎呀,我已經得道了!」已經不行了,這光身馬上變了,已經有染污了、念頭的染污,不對了。所以呀,一點都沒有,非常清淨。

那麼在中陰境界,你認為到達這個——假設你在生修到這個程度,修對了沒有?還沒有。中陰境界,不過是光明一點成就而已,光明成就。這個中陰境界的成就了光明,並不是承認你是得道哦,你沒有證得菩提,沒有大徹大悟,慧解脫不是這個事哦!譬如說有這個定力,有這個定力,那麼這是第一。

第二,當我們這個生命死去,將清醒、中陰生起這個階段,與光幾乎同時一段很空的境界,很空。這個空的境界,你注意,這個裡頭差別又很大。剛才提到光明,曉得無比的光明中間,那是空;因為空到極點,自性心光發光明。同樣的,同太空科學相同的道理,我們在中陰清醒過來,在無比空進了無比的黑暗,不曉得多害怕的黑暗,那四顧茫茫、黑到極點。你這個時候(如果)說加一點觀念:「哎呀,我下了地獄!」那就是地獄。如果這個人慧力很清楚,所以我常常告訴打坐的同學們修光明定的方法,你們已經學過的,我不是告訴過你們,你們注意,《阿彌陀經》都給你露過消息,講過的:青色青光、白色白光、黃色黃光,換一句話,我給它加上:青色青光,黑色就是黑光,世界上無處不是光、無一而不是光。學過科學我們也知道,紅黃藍白黑光,都是光。白的燈光這個也是光,黑的也是光嘛,那個能量、光的能量,差不多都是一樣,排列不同顏色就不同,所以金剛鑽那麼亮、那麼漂亮、那麼值錢,金剛鑽的能量幾乎同煤炭一樣,只是排列不同。所以在慧上解脫的人,即使這一段空,沒有看到光,黑的正好嘛,黑色黑光,空中就定住了,這個境界認得了。那麼他一定住了以後,這個黑的境界立刻變光明了,所謂放大光明境,照見一切。這就是慧與定在中陰境界的成就,如何求得解脫。

但是這個定的境界,大家年輕同學們聽了要特別注意,不要聽了這個境界打坐起來專門求一段光了、求一點空了,那你又不行了。根本上不是在這個地方。我們先休息一下,前面恐怕盤腿的朋友坐久了不舒服。

我們剛才講到中陰境界,這個同我們切身生死有關係,也同我們現在學佛這個知見,做修養功夫是絕對的關係。一個空、一個光,認識它,這是我們心識在中陰境界認識它,已經非常困難。認識清楚,能夠定住,心念定住了,這個定住是什麼東西呢?就是心念定。這個就更困難。定住了,不能說你了了生死啊!不過在生命的生死的過程中間,你比較自己有選擇的餘地,不能說你有絕對選擇的能力,那要慧成就。

所以,我們修淨土的人,你看淨土三經,佛經也明告訴你,要唸佛唸到一心不亂,與心光相應的時候,臨命終時,佛光來接引。這個佛光來接引,自他不二的。你自性心光發現了,那是很快的。但是我告訴你,我們談經驗的話,不要瞎吹了!你不要看有許多人,往往我看到許多的朋友,念了一輩子佛,到臨死的時候念不起來。當然念不出聲了,那是嘴念——心念、意識心念上沒有佛了,只有痛苦昏迷的境界。你說以這樣的見解,平常理解不清楚的,到死的時候,一定說會往生或者說一定會怎麼樣,那是靠不住的啊,非常非常靠不住。

倒是普通的人,沒有學佛,也沒有信什麼天主教、基督教,有些人做人很爽朗的、或者臨走的時候還說:死就死!好了就這樣!——哎!很有道理!非常有道理。所以我經常看有所成就的人,不一定在宗教徒裡頭。你注意我的話哦,並不是說,有成就的人不是宗教徒,(而是)不一定在宗教徒裡頭。作為宗教徒能夠修養到真正的這個正路,也可以做得到。

這個裡頭的道理呢,就要研究了,我只介紹大家《楞嚴經》第八卷關於地獄六道輪迴怎麼生的,同心理什麼關係的,千萬要注意。所以,我們平常修道的人,現在修道的人,光講打坐,大家都是喜歡打坐,坐在那裡,第一個你的思想沒有停過,粗的思想就沒有停過,這個思想往來,儘管坐在那裡,熬腿,甚至於熬了一坐三四個鐘頭,也不過是在那裡熬腿;做了幾十年功夫,好一點的,在細昏沉的狀態,細昏沉好像剛才我講過的,講話也聽見,什麼也清楚,迷迷糊糊的;身體坐著那裡很舒服,哎呀,好像自己覺得一身氣脈打通了,那很舒服;哎喲,一身這裡舒服、那裡舒服,不想動。你說你坐在那裡幹什麼?那可見你的思想都在轉嘛,在貪圖那個舒服對不對?同我們覺得吃冰淇淋舒服、吃咖啡、吃糖舒服有什麼兩樣?沒有兩樣哦!只換了一個,不過你覺得這樣覺得很舒服。然後迷迷糊糊,人家叫你說:某人,你看有人死了,你替我去抬棺材。你一定想這個人討厭,我在修道,他還叫我去抬棺材!對不對?你絕不干,絕不會肯下來,說:啊?死了要我幫忙?腿一撤,馬上去,你做不到。

實際上你坐在那裡,又在怨恨、又在罵人——貪嗔痴慢俱全的。人家到你面前:討厭!我在打坐,走輕一點也好,衣服刮得那麼大,都是風!你說你在打坐入定嗎?這不是見鬼嗎?定不是這個境界。這個樣子的境界,你說臨命終時,統統都在情緒裡。所以,《楞嚴經》告訴你,你會在定中你會討厭人家,討厭人家這種動作打攪你,這一念就是瞋心。所以,臨死的時候,或者臨死有一念瞋心,《楞嚴經》告訴你怎麼說?「瞋習相交」,這個習氣,怨恨人家的這一念,這個心理作用——相交,「發於相忤」,就是很討厭這個東西,心物兩方面構成了東西了。「忤結不息,心熱發火」,這火災地獄就起來了。瞋是火哦!

所以我們大家學佛修道的,所以第六意識你沒有真正定住,你所有的境界都不是定。大家同學們都問東問西的,我今天總統答覆你一句,要第六意識真定住了,第六意識怎麼樣定住呢?就是說,我們在禪觀的課上給諸位講得很清楚哦,我經常說,不管小乘、大乘、顯教、密教,什麼都不管,佛說的法十個歸納:唸佛,唸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安那般那,念身,念休息,念死。實際上真正的念什麼?唸佛先應該念死,佛把它排在第十位,實際上第一位,你上座也好,今天你一開始唸佛,你先念死,這一剎那之間,你當成自己「我已經死了的人」,什麼都不管,這個身體也就是死了的人。你不要說「我現在先打個坐,等我下座精神好了,再來給你做事啊!」那是你念活,不是念死,你下不了決心,放不下來。如是念死是第一。

所以我們有名的現代的,當然現在講過時了,叫近代了,淨土宗的大師印光法師,印光法師的房間裡頭你進去,他沒有供阿彌陀佛像的,什麼都沒有,(只掛)大大一個字——「死」,他自己抬頭一看,「死」,唸法,念死的方法。所以沒有生死決心的這個心理,修定修不好的。所以大家統統都在玩弄那個色陰境界的感受,這很嚴重啊!你坐在那裡,剛才我們講就是你覺得坐得很好,身上氣脈周流啊,覺得很舒服啊,定境界,清幽幽的,這個是細昏沉,細昏沉就是無明根本。大家有沒有想,而且可以試驗,你這樣坐在這裡很好,現在我拿把刀在你身上割一下看,馬上割得你流血,看你還有這個清幽境界沒有?還有什麼氣血流通、舒服不舒服?你絕對舒服不了了!那麼很簡單嘛,我現在這個舒服清淨境界,是因為我沒有病,身體很健康,坐在這裡感覺到舒服,這是感覺狀態啊!這個四大肉體活著當然的事情,不算是定境啊!你在這個境界裡頭在攀戀,你到死的時候這四大分開了,你還有這個定啊?不可能的嘛!這是非常科學的。科學就是說非常現實的東西,你不要搞錯了。這個時候你不可能有定的。對不對?

那麼什麼叫定呢?定是第六意識境界,比如說,你或者一句佛號,念「南無……」,或者想一個佛的境相,第六意識,我們假定現在有個什麼人來,馬上把我一刀一刀慢慢地割,我曉得,我投降你了你也把我殺掉,我不投降你也把我殺掉,我反正不管了,唸佛了!痛歸痛,這個意識是定的,這個意識叫定,意識的堅定。定在不給痛拉走,換句話相反地,我也不給舒服拉起走,不給清淨拉起走,意識一念堅定叫定。不然我們這個意識的思想念頭,一個念頭一個念頭不斷地來,所以必須要找一個東西,意識上找一個東西,你修空,可以呀,要空的境界是切斷眾流,你說我現在空,現在一空,下一個思想不起來了,不來了、不准來了。過去這個思想過去了,中間就空,我永遠把心念保持這個空靈,不是昏迷,也可以呀!這不是道哦,是修空的一個方法。

我們拿一個人、學佛的人,照修空的方法,空不了,一上坐的時候,所以千萬注意呦!上坐、打坐你以為自己在修定,實際上都不是,都是被五陰境界牽著在走,沒有得定的人。得定,我們再三講,「繫心一緣」,第六意識掛著一個東西,譬如一點亮光,我就把它定住了,定在這一點亮光、這一個明點上,使我的意境假照著,可是我意境假照這一點亮光,不動了,什麼境界都不動。那麼你身體坐得舒服也好,不舒服也好,不管怎麼樣,這一點亮光是定的。定的,等於一個蠟燭點在那裡,沒有風,不搖擺了,而永遠這一點是亮著的。這個時候,沒得思想、沒得理解。有思想、有理解沒有呢?有!你這個亮光、第六意識的這個意境還是定的、不動搖。像蠟燭點在無風的地方,不動搖,也不跳動,永遠是亮的。我的雜念思想,像那個風一樣,這些都沒有了,永遠是定的。這個時候你自己曉得,我這個是淨的繫心一緣;那個曉得的境界不是妄想,那個是慧與智的境界了。妄想是生滅心來的、分別來的。這個時候不起分別、不起生滅心,所謂我們引用儒家的成語:「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要思想,說不可思議,沒有思議它,知止了。這是慧的境界。這樣才是定。

那麼這個定的境界,不被生理、心理的痛苦、歡樂等等牽引起走的,這是定,這是定境。那麼這種定境是切斷眾流的。初步哦,我是講最初步。實際上這個叫什麼?我們以習慣的文字、習慣的思想來講,叫它是定境,實際上佛學的這個名詞準確了:梵文的原音——「奢摩他」,那就是「止」,得止,停止在那裡,把念頭停止,身心的變化一概不管了,這個得止。那麼在這個境況之下,我們活著的人,這個生理變化很大,變化很大一概不理,變化都是過去的,只看心念止不止。

如果能夠得到真正一念的止,比方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這一念,就是佛的那一念,不一定四個字啊,注意呦!我們平常唸佛,有一點相當嚴重的錯誤,也許在座有唸佛的人,我們在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六個音聲,是六個念頭湊攏來,對不對?我們研究自己心理,南、無、阿、彌、陀、佛,等於流水、同蠟燭一樣,我們一個蠟燭,拿個火柴給它點上,點上蠟燭亮了,我們粗看這個蠟燭它永遠在亮,但是你看那個蠟燭光「卟卟卟」這樣跳動的。實際上,當我們火柴一點上蠟燭,第一點亮光,那個蠟燭油上來,已經消散了,所以覺得跳動,因為第二點蠟燭油又上來接著,又亮起來了,第三點又接著……永遠不斷地接上來,我們看去是整個的亮光,實際上每一剎那、每一剎那那個亮光都在消散。流水也是一樣,乃至我們電能的光波也是一樣,所以電燈光波,假設用一支日光燈管,我們就看到有時候覺得燈光閃閃的,電力不夠,它因為來的速度緩慢,我們才看到它的生滅、閃光。如果它速度來得很快的話,我們就覺得這個光沒有動。實際上它都在動、消散的。有一點物理常識都很清楚。你看我們的心念也是一樣,「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念頭湊了一個念,這叫做唸佛號。當我們在活著的時候,那六個念頭湊成一個佛號,配合上呼吸,一口氣一口氣念,有好處,心容易得止,身體也容易調得好。

當然不要那麼開口叫:「南無阿彌陀佛!」喉嚨以上叫,那是越念越不對、越散亂、身體也越來越壞;如果一口氣、一口氣,心很寧靜地念,身體越來越好,心念越來越寧靜,不能說得止。但是真到了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唸佛的境界是念什麼?譬如你一天假設念個十萬聲佛,做不做得到?很難有人做得到哈。當然不一定拿這個十萬,不要給數目限制,我早晨起來一路唸佛唸到晚,要很專一的啊!唸到中間,你念了自然氣力到某一個階段,不想念了,也沒有其他的思想,好像愣住了,可是心裡對於佛這個觀念存在著,這個叫唸佛,這樣才叫做「唸佛」。但是如果說,我唸著佛:「南無阿彌陀佛」,唸到氣力沒有了,停住了,可是佛的觀念也沒有了,那個不叫做唸佛,那叫昏沉,因為你第六意識上沒有佛境。意識有佛,所以唸到這樣的練習呀,我們在死的時候,說唸佛,就是這一念,第六意識不要靠身體的,身體儘管分散了,這一念在成佛境界,專一了,得止了。那麼中陰的變去不可能了,決定是蒙佛光接引。

其實我講這麼一個法門,其他的法門大致上也可以相通,這是非常初步的。換句話說,我們現生的這個打坐,坐在這裡,意識的念,其中沒有東西,(那麼)統統是白搞的。我們在座也有修道家入手的朋友,修道家的朋友,也要特別注意,正統的道家修法同這個沒有差別。要知道正統的道家,順便跟修道家的朋友講一下,譬如道家的《悟真篇》上說:「壺內若無真種子,猶如爐火煮空鐺」(鼎中若無真種子,猶將水火煮空鐺。)就是說,你打坐坐在這裡、定的境界——你不要解釋錯了:「哦!這個『壺內』是講肚裡,所以要守住丹田,這個是『真種子』。」完全錯了!「猶如爐火煮空鐺」,道家也明明告訴你,什麼是真的丹頭一點,就是這一念,就是這意思。你坐在那裡,儘管是定,你定四十九天也沒有用啊!其中沒有一點東西,其中無物,你坐得再好有什麼用?只看到你一身肥肉,呵,你自己覺得在那裡通氣脈,在外面人看到就是一堆肥肉,像我一樣瘦的嘛,就是看到一把瘦骨頭坐在那裡;肥的嘛就是一砣肥肉,這有什麼稀奇呀?你中間「其中無物」,不行啊!

所以,你們許多打坐的坐在那兒昏昏沉沉,哎呀!覺得我很舒服。有許多老朋友:老師講的我都懂——你就樣樣不懂!因為你妄念沒有斷嘛,沒有東西在裡頭。沒有東西那就不能構成一個東西嘍,修不成的。所以我看了幾十年,很多修道學佛的人,最後,哎!那真是啊,就是「飄空而來,飄空而去。」所以我記得有個朋友有兩句好詩,順便說一下,大家人生境界都是如此:「飄空一葉沉沉墜」,人生啊,每位朋友都在世界上「飄空一葉」,像一個樹葉子一樣,在空中飄浮著,「沉沉墜」,一天一天只看到自己在墮落下去;「輾夢雙輪冉冉忙」,光陰啊,太陽與月亮像兩個輪子一樣,把人生的夢,年齡多活了一天那個夢就破碎了一天、短了一天,「輾夢雙輪冉冉忙」。我當年一個朋友寫了一首詩拿來,哎呀!我看到啊,我說我沒有辦法和你的詩。所謂和詩呀,和他的韻、和他的意,這兩句詩我說是千古名作了。太好了!文學境界又好,哲學境界、修道境界也好,「飄空一葉沉沉墜」,「輾夢雙輪」——雙輪就是太陽月亮,這個時間人生很快就過去,人生一大夢,這兩個輪子把你的夢就碾碎了,一點一點地碾;「冉冉忙」,很快的,光陰荏苒嘛,「冉冉忙」啊,這兩個輪子太陽下去、月亮上來,月亮下去、太陽上來。這個剛才講到修道家的朋友大家做功夫的,不要給自己過不去了!不要自欺了!實際上都在「飄空一葉沉沉墜」,啊,肥肉一堆、瘦骨頭一把坐在那旮旯,「輾夢雙輪冉冉忙」,就是那麼過去了。所謂自己平生修定,一點境界都沒有得到。

所以道家來講,金丹一粒吃了就不死,這個服食金丹就是意念專一,繫心一緣。也就是拿淨土來講,完全通的啊!——「淨念相繼」,大勢至菩薩唸佛,就是這一唸完全定住了。所以在中陰的時候,這個道理,先講這一步,下面很多,講修持境界。因此我們再回來說,我要大家為什麼這一次要再講唯識呢?一般我們學佛修持,處處注意心念,沒有注意心念。譬如我們朋友中我也經常提起,有許多朋友注意哦,學問好、人品好、道德好,太方正,太方正是非善惡太分明,看著是正氣凜然,對不起——瞋念。真的噢!這瞋念一重啊,你以為果報是好的呀?天人都難得哦,還是成阿修羅。不管你修的什麼功德,此念之難。除了念以外,所以小乘著中,《俱舍論》講心念中間的九十八個結使,這個心念的習慣不解開,譬如有許多人做人,你說他不學佛啊?既吃素又拜佛,哎呀,那真是在學佛!他做人,開口講話、起心動念,絕不是佛!比魔鬼還壞,地獄種子。那麼他自己知道不知道呢?絕對檢查不出來。你看到墮落下去。不是你這一件外衣、這一件糖衣把你保不住的。這個心念習氣沒有轉,到臨命終時,你一念沾住,

第09章

要注意,譚子的《化書》,莊子是講變化的。其實輪迴就是變化,變化就是輪迴,生命是精神跟物理互相變化出來的。那麼所以佛法為什麼提倡真的慈悲?所以九十八結使,這個心念裡頭習氣自己沒有轉過來,一生修持都沒有希望的哦。所以真正的佛法要「慧」,這個非常的重要。比如,我再舉例子,貪嗔痴慢疑,大家不要口頭上聽過哦,真正的修持,所謂修定,把清淨的一念硬是定住,自己這些貪嗔痴慢疑細節的習氣呀,統統要把一個定力掛在那裡,把那些習氣統統轉化了,這個叫做定的修持。可是你定的修持,轉過來,還沒有用哦,還要「見」的修持,見解這個見。

見思惑,我們要注意哦,思惑是什麼東西呢?貪嗔痴慢疑,個性。我們這個個性的貪嗔痴慢疑,等等。貪、嗔、痴、慢、疑,根本煩惱,所以造成你心理狀況,就是這個人的個性。你看有些人天生的個性——瞋念。你看人嘛,有許多人,人長得蠻好,你等他沒有事的時候,你在旁邊偷偷一看,他一臉哪仇恨相,對於這個世界是怨恨。你要看人啊,沒有事的時候,人家不留意的時候觀察他。嗯,有許多人他就是瞋念的習氣,前生種性帶來的,在臉上的橫肉都出來了。等於我們現在想一個人可恨的時候,越想越氣,越氣那個樣子氣相都變了,所以力量大得很的哦!所以要學佛先要學慈悲相。我經常叫你們打坐,我說:笑啊,學個笑容啊。有些人勉強這麼咧一下(嘴),咧一下不到兩秒鐘,一臉瞋相來了,注意呦!真的呦,是大問題哦,不是跟你說笑話,就是孟子一句話:「城府重者心無歡」。修道首先是慈悲喜舍,這都與是心念有關的。這種貪嗔痴慢疑是思惑。思惑要什麼時候斷掉呢?「修所斷」的,要修到,四禪八定行為上修,所謂修行、修行,要修的中間斷。你不修行,累積起來,越來越嚴重。見惑呢?思想觀念問題了,所謂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禁戒取見。譬如一個人得了道的,認為我這個是正道,其他看不起——見取見。禁戒取見——認為修道的人,一定要這個樣子才叫修道;啊,你不剃了光頭,不行;或者你不穿長袍子,不行;或者你不吃鴨蛋,不對;或者說你點香不對,只能點蠟燭;比方了。很多宗教修道的人,有各種的規定——這是禁戒取見,這是觀念問題。禁戒取見這個見惑,結使哦,打得很厲害哦。

所以貪嗔痴慢疑是五個根本煩惱,這個思惑,心理根本前生帶來的習氣,修所斷的,要修才能斷,要修正自己心念。見惑呢?那不是修能夠斷的,那要「慧所斷」的,你見到慧了自己曉得觀唸錯誤了,要智慧才能斷的。所以許多聰明有學問的人修道,老實講見惑上非常嚴重,最後嚴重是外道哦,這叫做外道哦,這叫做魔道。你看有許多學佛的說,乃至於宗派的觀念,密宗啊、禪宗啊、什麼宗啊,這個見惑觀念。還有,你看修道的人,我前天給一個修道的朋友講,我說你這一生啊,沒有辦法,做人是方方正正、行為是冰清玉潔,沒有話講、做人沒有話講。以修道來講啊,如果你有成功,充其量是個小乘之果。因為什麼?這一種人,潔身自好之士,潔身自好,一輩子行為乾乾淨淨的,一點污點不敢沾染,自己以潔身自好為標榜,差不多宗教徒學佛修道的人,實際上都是潔身自好之士,最高的是這四個字。夠得上成道嗎?不會!因為他沒有辦法形成功德。小乘阿羅漢都是潔身自好之士,冰清玉潔,所謂死水,沒有辦法,「死水不藏龍」,活不起來。

真正的修道的行為,不但把見思惑,修所斷掉的、慧所斷掉的斷了,清清淨淨一念孤零零的,所謂就是到達了百丈禪師所講的境界:「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這個境界不分大乘小乘都有的哦。百丈禪師籠統講了這一句:「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那個「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這個初步的這個境界,大小乘都有。小乘境界達到了「靈光獨耀,迥脫根塵」,在這個生死之間,譬如說,我們假設一個人潔身自好之士,你說了了生死沒有?沒有。到了中陰身要再受業報生死的時候呢?怎麼樣投胎的?我們上次報告的是看到淫慾這個地方投胎,不一定,貪嗔痴慢疑都是磁性的哦!到中陰的時候,如果貪財的慾念重了的時候,你來投胎之後,那個中陰看到這個地方都是錢、都是黃金,嘿,一親近一拿,入胎了!當然入胎不一定變富翁,也許變個很窮的,一輩子賺到錢放在口袋裡,都會口袋破掉溜走的,那是看你個人的業報了。所以中陰啊,第八阿賴耶識偈頌所講的,「去後來先作主公」,這一段非常重要。必須把九十八個結使統統研究清楚了,才瞭解中陰,才瞭解投胎。

今天我們把上次未講完的,大概扼要地給大家報告。如果專講這個問題,對於中陰怎麼樣投胎,所謂一念無明緣行,那十二因緣就不是普通教理這麼講法,這個行、就是這股力量怎麼樣被吸引、吸住了,會變成另外一個生命;這個行就是動,就是輪迴。一個無明緣行。說行緣識,這個中間講法每一點都不同了,純粹科學性的。希望青年同學們研究這個佛學啊,不要專搞空洞的理論,要在實際修行的功夫、個性上的轉變、氣質的變化特別注意!自己這個氣質動搖不了的話,你佛經倒背如流,生死來的時候抵不住的噢!一點用都沒有,保險你沒有用。不過呢,種下了這一點種子啊,他生來世碰到佛學、或者做學問啊,聰明一點、容易一點,是會有的。可是說做功夫了道,沒有!不可能!那麼對於有修持的朋友們,說如果要研究,進一步如何呢?再說。哈,再說。你有功夫要時間,等我也要有功夫,等我也要高興的時候、功夫有的時候,我們再仔細研究。你先要好好修持了,不好好修持這樣下去,哼!「飄空一葉沉沉墜」呀,照樣去了,如此在輪迴裡滾去了,絕無希望。我嚴重地給大家講一下,也許我也叫被輪迴滾走了啊!不過有滾走輪迴的經驗,所以特別向諸位提出注意。

衷諼頤竊倩贋罰顏飧齙詘稅⒗狄兜惱饉木灩首釉倌鉅壞潰骸昂坪迫夭豢汕睢保飧觥叭亍薄懿亍⑺亍⒅床兀サ煤芾蔚模ú皇薔陝廴兀!霸ㄉ釔呃司澄紜保氖侗涑剎ɡ耍牟ㄆG懊嫫呤丁牟ǖ鈉呃耍敲賜餼辰縭欠紓庖磺芯秤敕緗允且惶逯洌飧觥疤濉弊質俏頤悄孟衷詮勰罾唇駁模 ⒉皇欽嬗釁涮濉!笆苧保蕉緣詘稅⒗狄督郵堋⒆勻壞卦詬惺堋⑷淌埽啤⒍瘛⑽藜僑檔難埃笆苧保鉤閃訟衷詰男形涑晌蠢吹鬧腫印⒊種腫櫻中斜渲腫印N頤欽庖簧腦庥觶喬耙簧腫穎湎衷詰南中校健笆苧種幀薄!案保鄱巧嗌恚弧吧懟保繞湔飧鏨硤澹飧鏨納硤澹黃魘瀾紜U飧鏨恚闥盜鎄肪陀猩礪錚鄱巧嗌硪飩辛裁椿辜右桓觥吧懟保空饈恰叭紉鋇納恚幸跎砟歉鮃彩巧恚褪俏頤欽飧觥吧砑保 飧鏨砑壹钅啞瞥摹K哉嬲醪降黴芄豢盞裊松砑⑽壹⒁餘叮饈淺醪劍嬌鍘吧砑薄ⅰ拔壹保詈笫強鍘胺薄I碇礎⑽抑矗 傅秸飧齟蠹腋⒁猓話閾薜賴摹⒁話閾廾蘢詰摹⒆漚簿啃奩齙模閽誚湯砩舷胍幌耄鍪遣皇強可硤宀龐邪。慷圓歡裕亢茫惶斕膠讜諭嫫觶砑 嚼叢街兀雲撇壞簟QУ佬廾艿娜耍詈笳飧魷捌竊嚼叢街兀笆苧種幀保郊峁塘耍蜃⒁膺希︿敲茨闥滴裁醋約浩匠C揮邢氳僥兀炕哿Φ牟蛔恪K 員患笏笏月伊耍皇撬薊蟆!笆苧種幀保健案保砑苧現亍K暈頤巧硭拇笏勞鮃院螅幸跎砟歉鼉徒猩恚砑故薔醯糜形藝飧鏨硤濉K 隕砑苣啞瞥D憧挫詰拇笫崎撳Γ偌米媸Φ氖Ω福擦艘瘓淝惺檔幕埃諢崎抻錇忌嫌校吧砑钅淹保飧鏨砑钅啞頻簦砑钅淹�

這個身見在唯識的翻譯經的一切的經論裡頭的梵文翻譯的名詞,就是「補特伽羅」——有我的身見,那麼也就是「薩迦耶見」。一切薩迦耶見就是身見。所以說這裡「受熏持種根身器」,阿賴耶識整個的物質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阿賴耶識所變的,是一切眾生共業所熏的。「根身」是別業,阿賴耶識的別業;「器」是阿賴耶識的共業。這些在理上必須要瞭解。所以理不透的人修持做功夫,不能證入昇華大乘的境界,不能解脫,理由都是理沒有透。「去後來先做主公」,阿賴耶識是我們生命死的時候最後走,離開身體、離開肉體;投胎的時候是最先來入胎的。那麼入胎先來,三界天人入胎境界各有不同。如果是天人入胎的,有些人的確是天人中來的呦,他的阿賴耶識仍還在天人的壽命還沒有完,假設他是變人的話,先已經入胎了,等到臨產的最後一剎那他再來,那一邊的壽命阿賴耶識整個完了,一下就到這裡。所以中間的這個講起來非常有趣的哦,等於我們看外國的幻想的科學小說一樣的有趣。當然坐下來把佛學的這一部分寫出來,要重新寫過,要花很大的時間,各種經論把它累積起來、集合起來寫出來,是個非常重要的書。所以我們一般學佛動輒就從《阿彌陀經》、《金剛經》入手的,不從這個基本上的概論入手,不行。生死輪迴的概論,要注意。

我們下面第二首,[引磬響]哦?到了,那只好下一次。下一次希望《成唯識論》已經有了的一定要帶到了。下一次就是禮拜天,《成唯識論》要帶上了。

《成唯識論》唯識研究,有一位道友提出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為什麼有隔陰之迷?一個人為什麼轉生了的時候就忘記了前生的事?我想這個不是問題,不要說我們轉生啊,做人幾十年、前幾年的事你都忘了。甚至我們大家就在現在生可以體會到,剛剛說的話、昨天的事都很容易忘掉,讀過的書記不下來。道理在哪裡?就是定力不夠。一念的散亂心多,這個散亂也就是大昏迷、人的心亂。所謂修定做功夫就是一個定。我們曉得我們的心意識有具備三世的功能,能知過去能知未來並不稀奇。那是什麼道理呢?就是定的關係。所以定力夠了自然能夠瞭解過去、知道過去、知道未來。比如一個有強記憶力的人,記憶力非常好的人,從小到現在一點小事他都清楚的,有些人乃至從小自己當嬰兒,怎麼樣抱在媽媽懷裡頭、怎麼長大,自己都很清楚,會記得住。可是一般人多半記不住,從小的事情很迷亂了。譬如讀書,一個人能博聞強記,知識非常淵博、書讀得非常多、各方面都讀過,一看就記住,沒有什麼嚴重——定的關係,定力的關係。心散亂的就記不住了,心能夠定就記住了,這完全是定力的關係。定力到達了,我們現在生、乃至身體上的變化,生病、乃至要死,這個四大的分開,這一切的最強烈的痛苦、強烈的快樂,苦與樂一切的感受,到達了不動心了。所謂不動心不是壓制、不是克制,自己第六意識的這個定境超越了,那麼能夠把自己過去生的、很多生的事,這一生都能夠明白,就是回憶的力強到這個程度,未來的事也能夠透過,知道了,那麼看定力的深淺的程度怎麼樣,隔陰、轉個胎就不會迷了。我們不要說隔陰之迷,普通現在醫學心理學都知道,一個人肉體受了重大的打擊,或者頭部受了震盪、腦神經受了震盪、身體受了傷害,這個人可以變了,過去的事情都忘掉了,一切都不大清楚了;或者是心理上受了重大刺激的人,也變了,都會忘掉了過去,不知道現在。這是一念的定。

怎麼樣解釋一念定,差不多我們一般修道打坐學佛都沒有搞清楚的。所以這一次特別要講唯識的道理。我們一般的靜坐、修道的人都坐在那裡玩感覺狀態。換句話說,你身體沒有死,活著的,坐在這裡心念比較清淨,覺得很舒服很清靜,心裡沒有事,以為這個就是。靠不住的啊!這個東西就是的話,到達你要死的時候,重病、身體要分散、四大分離,你這個東西沒有了,只有苦受、痛苦的感受。所以定是什麼?這是第六意識、心意識強烈的堅固,非常堅固。怎麼樣是個心意識的堅固?必須要把理搞清楚了。甚至於堅固到、人的自己的心力堅固到把現有的肉體硬使它不退化,所以像《楞嚴經》上提到十種仙有一種仙,就是修意念的堅固,可以使這個生命常在。理論講起就是這麼一句話,做起功夫就很難,如何使意念堅固?就是剛才我們在座的大家,都受過教育,都會讀書,但是我們自己都曉得,你讀了一頁書看下來,一個字沒有錯,不需要倒轉看,而且每一句話、每一個字清清楚楚,這個定力目前都沒有。還有些尤其學佛修道的人,書是懶得看了,書不是道、也看不進去,覺得很厭煩,你叫他記一點書的學問也不願意,實際上他都在昏沉中。把那個昏沉當成清淨,第六意識不清明、不堅固。假設定力堅固了的人,譬如說我們歷史上記載很多人,定力堅固的人讀書是一目十行。眼睛這樣一看,一頁就下來,一下就過了,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看到了。這沒有什麼特殊啊,這不是快讀的方法,就是定力堅固。心境像個鏡子一樣,一個鏡子這麼一頁書在前面一照,一剎那之間結果每一個字都出現了,每一個字都留住了、留痕,鏡子是不留。所以真正的定,必須要搞清楚。隔陰之迷就是這個道理。為什麼?沒有為什麼。因為你散亂,人在散亂、昏沉。

第二個問題,說中陰身轉胎的時候,好像同夢境一樣;那麼既然一樣就是夢嘍!為什麼叫中陰身?不是的!是講夢境拿來作比方,中陰身到底不是夢境。我們夢境不太清明,很少有清明的夢境。有一種,不過現在在病例上很少發生——夢遊症,還有,你看世界上還有人發夢遊症,就是說夜裡自己起來會做事,在我們鄉下很多。我們小的時候都知道,某幾個人夢遊。我們那個時候不曉得叫夢遊症,就是會做怪夢,夜裡會起來,鄉下人,那都是很勤勞的人,夜裡起來穿好衣服,眼睛還閉著的,家裡水桶拿來,門開了去挑水,一水缸總挑了十幾挑,有好幾個鐘頭;一水缸挑滿了,水桶也放好,衣服也脫好,又去睡覺了,第二天他根本不知道。這種夢遊症。但是他也不是精神分裂,人很好。那這個裡頭這種情形,同這個「意念堅固」,一個非常勤勞的人才有這種事。

譬如,像我們讀書的,小的時候很多經驗,往往一篇書,像我有時候看書,或者想把它記住,很好的文章記不住。到了第二天起來就記住,因為夜裡又讀過一道,一字不漏,都記住了。所以有時候一首詩啊、一個好文、題目白天作不出來,夜裡作出來比白天的好,有時都來不及記。像我是常常有,一醒來這一次一定把這個記住;我曉得是在做夢,這個好、這個好,哎哎自己再不要再忘記了,趕快起來,因為醒了容易忘記,趕快把它記住。自己還覺得拿筆已經記下來了,第二天起來也還是忘掉。這個地方你就知道啊。但是這樣清明的夢境已經很少了。夢境清明,也要定力。

所以有一種修持的方法叫「夢成就」的修法,訓練修持自己的夢境,然後夢一來,自己還可以製造夢,今天要做一個夢,或者等於卜卦一樣,要問明天的事、未來的事,自己在夢境中可以知道。第二步要修到轉變夢境,譬如夢到是水,自己知道在做夢,因為利用自己的意識——不醒哦,夢中還知道是夢——可是還能夠用意識把這個水轉成火,火可以把它轉成風,就是說很壞的夢境可以把它轉成很好。這個做到了,第三步,修到了白天作人做事,完全像做夢一樣,夢中像我們現在白天一樣,然後看一切世間如夢如幻,不是理論,硬要做到。這種修持的方法叫做幻夢成就、夢成就,那麼有一步一步的方法,一步一步的功夫。

總而言之,就要定力高明、定力強。定,這個不是解脫、不是得道哦,定是功夫,還不是道,還不是悟道了。但是一個真正悟道的人,如果定力是不夠,喜怒哀樂、碰到事情隨便就變化心境了。有些人學佛學道,打坐、吃素、平常清淨蠻好,一碰到事不行了,一作人做事全垮了,這就免談佛法。譬如,這兩天在我們這裡有一兩位同學,因為把他調動去做事了,本來很愛貪坐;打坐定中很重要,叫他擔任一點事,覺得很痛苦,覺得打坐這才是修道。當然調去做事覺得很不舒服。慢慢練習到,他現在可以跟我講,他說我覺得沒有在做事呀,同那個(打坐)一樣啊。我說,好了,你行了。要在動亂中——但是,這樣就行了嗎?這是一個初步的獎勵,還是沒有碰到外境,碰到外境大的痛苦來、大的刺激來,乃至身體生大病、快要死了,此心還是定、如夢如幻——差不多了。還能夠達不到中陰不迷。所以定的重要。

這兩個問題就這樣簡單地答覆,這些問題還很多。現在我們趕緊轉到《成唯識論》,上次告訴諸位帶來的。如果沒有書的人,你們有書的朋友幫忙沒有帶書的人,調個位置,坐到旁邊去。

衷諼頤欠凍晌ㄊ堵邸罰擲銼噝賂嫌〕隼吹惱飧霰咀印6倭咭常褪塹諂呔懟⒕砥擼咦蟊叩暮怕耄咭常晌ㄊ堵邸N頤竅饒睿飧霾灰蜃稅。詞欏N頤竅瓤湊飧鮭視錚�

「依止根本識,五識隨緣現。或俱或不俱,如濤波依水。意識常現起,除生無想天,及無心二定,睡眠與悶絕」。

這是今天要講的,正好同你所問的剛才這兩個問題有連帶關係。千萬要注意書啊,不要貪著打坐,打坐不一定是道,所以把理認識清楚才好修持。

那麼這個偈語,就是上面一句,「已說六識心所相應」,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心,「六識心所相應」,心是根本,識是心的用。「雲何應知現起(的)分位」,現在他說我們怎麼瞭解怎麼叫意識?現,就是呈現;起,生起作用。它的分別的各人的各部分,怎麼樣叫意識部分?怎麼樣叫眼耳鼻舌身部分?那麼這個總偈頌,剛才唸過。現在我們看偈頌,不要再解釋,多一道時間解釋麻煩。下面來簡單把它變為白話,你看古人翻譯經典,玄奘法師很難用古文翻譯,用白話文翻譯更難。不過現在很可以,我想,也想用《楞嚴大義》的辦法,一句一句用白話把它變過來。不過這樣一來,所有人將來的文學程度越來越低落,所以不翻也好,所以兩個還在矛盾之中。

衷諼頤竅謝安凰擔奧墼唬焊臼墩甙⑼幽鞘丁薄U飧觥澳恰蹦睢芭怠薄>褪撬滴頤欽飧魴模飧魴姆殖砂爍霾糠鄭詘瞬糠幀⒌詘稅⒗狄妒歉荊燦幸桓雒 平凶觥鞍⑼幽鞘丁薄!叭揪唬釷渡竟省薄:你憧湊飧鑫惱攏吹煤玫煤埽潛鶓さ煤堋9匝ㄊ堆Ъ葉噯菀籽Я蘇庵治惱攏ㄅ費艟刮蕖⑿蓯 ο壬甲噠庵致廢擼院笫廊嗽嬌叢講歡試嚼叢礁吡恕床歡透唄錚『牽導噬習。淖盅盜范加形侍狻?墑切史ㄊυ趺捶兀克煤莧肥擔 褪撬擔詘稅⒗狄段頤塹娜疚鄯矯媯睦鐧娜疚郟磺卸竦乃枷搿⒍竦男形饈僑痙ā⑷疚邸N頤切扌心兀褪親渥約盒睦恚疚鄣謀涑汕寰唬指幢糾辭寰弧K躍瀋希揮萌盡⒕渙礁鱟鄭徽環矗駁扔諞灰躋謊簦幻婢褪茄裘媯疚壅庖幻婢褪且趺妗K緣蘭醫殘薜賴娜說玫醬墾糝澹褪撬低耆寰弧>幻婢徒醒簦疚勖婢徒幸酢K暈頤切睦砩系娜揪唬磺械氖叮囊磺惺叮殼懊婊褂釁吒雎錚諂擼頤巧岳吹奈抑礎諂呤叮懊媼鍪叮釷丁⒁磺惺抖即擁詘稅⒗狄叮ò⑼幽鞘叮┥隼吹模運且磺惺兜母盡�

「依止者」,那麼,它這個東西根據什麼來的呢?怎麼動的呢?我們這個思想、感覺這個生命,「依止者,謂前六轉識,以根本識,為共親依」。前面六個識,我們能夠思想、活著的時候這個思想意識,你要曉得要死的時候沒有意識了;剛剛投生也沒有意識哦,所以嬰兒生出來沒有意識的呦。投胎的時候只有第八阿賴耶識、第七識來了,慢慢形成了前五識。所以嬰兒有前五識,有第七識、有我執,與生俱來就曉得有個我。因為餓了曉得哭,我要吃,啊,他要動,我要動。但是這個時候的我,不是現在我們的第六意識,我們成人有第六意識在思想,嬰兒沒有的。所以剛剛生下的嬰兒你給他藥吃,你說他苦藥給他吃他也吐出來呀,那不是第六意識的關係,那是舌識,他這個苦觸的感覺的反應本然。就是生理機能現在可以講神經天然的反感。等於我們這個喉嚨,所以西藥做的為什麼外面都包成黃的、綠的、紅的都帶一點甜味,因為我們喉嚨這一部分接受甜哦,苦的受不了,下去了,這一節可以接受苦了,一路一路下去,一節一節。所以西藥那個糖衣包的一層一層不同,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嬰兒那個不好吃的吐出來,那個不是意識哦,那是舌識的反應。你實在打他他也痛啊,那是身識的反應,沒有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嬰兒到什麼時候?我們這個小孩頭頂我們大家都還在「嘣嘣嘣」跳的,這個地方還在跳的,第六意識沒有成長。所以這個地方一封了頂之後,小孩嬰兒就開始會講話了:「爸爸、媽媽、要、吃!」他就會講了,這個時候意識開始成長。那麼我們家庭父母的教育、社會的教育、一切語言、一切等等這些後天的增上緣,給他加上去。所以人到老了意識越來越頑固,所以我經常跟學生講,你要罵我啊老奸巨滑、老頑固,我一定承認。因為人老了,那個意識越來越頑固,現行變成未來的種子了。老了不是奸,也不是滑,他事情經過多了嘛,「哎呀,這個東西,經驗不可以這樣處理。」你看起來就奸、就滑了。實際上也不奸、也不滑。這是意識這個經驗。

所以這個第六意識,我們現在是今天我能夠講話,諸位能夠聽,因為第六意識很明顯地在,所以前面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為前面六個識,都靠第八阿賴耶識是它共同最親切的根據,等於樹的根,所以他的文字講:「謂前六轉識」,為什麼叫六轉識?前面六個識隨時像一個輪子一樣在轉動的。我們第六識剛剛想了這個事,馬上想別的事情去了。一邊在聽經、一邊想到:糟糕!沒有帶雨傘,衣服帶少了。那個意識在轉到那一面去了。所以六轉識以第八識為根本識。第八識是前面六識的共同所親因緣、所依靠的。什麼叫五識呢?「謂前五轉識」:眼、耳、鼻、舌、身體。「種類相似」,它的種類,它的根本的根根、種子、同類,眼耳鼻舌身的官能是差不多,所以,「故總說之」,那麼總說什麼?就是第一句這個偈語——「依止根本識」。

第二句話「五識隨緣現」。所以隨緣現這一句話呢,「言顯非常起,緣謂作意根境等緣」。這句話,「五識隨緣現」,是怎麼個意思?就是說,它的「顯起」,五識眼耳鼻舌身以及第六識,「非常起」,前五識並不是常常起作用。譬如我們眼睛看,有時候眼睛眼識不起作用哦。有時我們人,大家都知道,有時愣住了、眼睛瞪著前面,你說你看什麼?實在沒有看,這個時候眼識不起作用。有時候耳朵、耳識呀,第六意識不叫它注意,它耳識有時候也是不起作用的,不一定聽見;「你講什麼,聽見沒有?」「沒有。」那個時候,耳識,但是聽……[斷錄]所以這是講它「顯非常起」,前五識並不是經常起作用。

「緣謂作意根境等緣」,那麼前五識起作用,都是靠它後面那個指揮官,它也是好人、也是壞人——第六識。它也做善事,要指揮前五識,都是他的羅卜頭、都是他的部下,「哎,你去看、你去聽!」它所緣的作意的根,根——眼根(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這是根,就是現在講生理的機能。境——外面的境界,眼睛要去看色相,耳朵去聽聲音。所以根是根、境是境,等等的外緣、外面的境界。

注意哦,前五識,「非常起」。那麼我們尤其在座的人大家現在講究證成道理,打坐,你打坐起來,你眼睛你說你在看、不在看呢?差不多有許多人在打坐,眼睛還是在看,在看什麼?看前面看不見的黑洞洞的,眼識並沒有休息,所以這個都在自欺。耳識也沒有休息;身體的感覺狀況——哎,說我氣脈通了;嗯,任督二脈通了,其實神經通了,呵,半神經狀態。身識也不得休息,對不對?那麼,前五識都沒有休息。實際上都是意志這個意、心意識在裡頭在搗鬼:「哦,現在有些氣脈通了!哎喲,走到夾脊一關了,嗯,差不多了!我再坐一下,哦呦,到上面了。」那個意識都在裡頭搗鬼。你說這一幫人跑去打坐,我說何苦呢?我經常講,到外面做工一個鐘頭還有八十塊呢,你坐在那裡幹嘛呢?在那裡自己搗鬼,還以為做功夫。青年人注意呦,不要學這一套啊!要學可以呀,道理搞清楚、好好學,對不對?唯識是科學的啊,這是佛法,玄奘法師帶著孫悟空去求經求來的啊,哈!當然這句話是笑話,孫悟空是假造的,孫悟空《西遊記》上是代表什麼?第六意識。孫悟空就是第六意識,那個沙和尚是什麼呢?第七識。沙和尚沒有主意的,所以孫悟空叫他挑東西,他就挑,豬八戒叫他走,他就走了。豬八戒是什麼東西呀?這個傢伙是情感、人的情緒,他最壞了,專門鬧事,又貪吃、又貪財、又貪色,他什麼都不管。所以《西遊記》這個小說呀,根據唯識寫的,你要知道啊。

衷諼頤遣喚病段饔渭恰罰病凍晌ㄊ堵邸貳K匝劍拔迨妒恰跋浴保那樾問恰胺淺#ǔ#┢稹崩吹模闋⒁餘叮裕琳庵質樽⒁飭耍閎綣銜胺淺F稹卑顏飭礁鱟值幣桓雒剩閫炅耍∮執砹耍〔皇淺3F鵠礎!霸怠蹦兀殼拔迨兜吶試擔囊臘淖饕猓白饕狻筆親饕猓褪欽飧鮃饈抖恕!案保墾鄱巧嗌恚康納砘堋!熬場保客餉嫻木辰紜!暗任怠保撬諗試擔撬サ模試稻褪且ィ扔諍鎰右謊鎰釉諛搶錚踉諛搶錚澇恫煥鮮擔芟胱ヒ桓齠鰲5比荒忝侵釵幻揮鋅垂頁31硌菡飧觶蛭液艿靡猓諫繳媳展兀吹僥歉齪鎰永賜刀鰨婧猛媯鎰櫻ㄊρ菔荊┚頭旁謖飫錛凶牛 緩笞ヒ桓觶醬矗腥嗣揮腥耍棵揮腥耍緩笸檔每烊プサ劍緩笪頤恰斑懟保絞忠歡團艿裊耍桓齠濟揮心米擼ㄖ諦Γ「。饈嗆鎰油蛋取`耍戳耍褪僑松褪俏頤恰8改干呂矗牽醬ν擔庖滄ツ且滄ィγ還笱ィ凍晌ㄊ堵邸芬滄ァ蹲印芬滄ィ芟胱ィチ私峁攪碎胍槍菝袢ǘ返氖焙潁褪嗆鎰幽敲磁艿粢謊裁炊濟揮屑械健0。哉飧鱸稻褪橋試擔褪親ァ7鵓澆才試擔稻褪親ァ�

這個東西啊,「緣謂作意,根境等緣,謂五識身,內依本識,外隨作意」,這個五識的生起——眼耳鼻舌身。五識你注意,五識下面有個「身」字,這個五識的本身,它本身是本身哦,其實意識跟它倆分開的呦。你們注意啊,大家自己好好體會,要經常研究佛學。譬如我們意識在想,我們在讀書,大家都有經驗,或者你在看電影看電視看得很得意的時候,瞪起眼睛,那個意識在:「好!打!」旁邊有人罵:「嗨,討厭!你看什麼!」你聽見沒有?你聽見的。但是意識還在看前面,眼識還在看。所以耳識有耳識的本身,懂了吧?所以身體,你比如說夏天你看電視,「好!哎!嗯!」尤其是看前幾年那個打拳的,打到身上,打那個肥肉上一拳一拳,打得「啪、啪」那我們喜歡打拳的:「打得好!再來!」這個樣子,結果蚊子咬你身上你知不知道?還是知道,不過說來不及了,不管蚊子了,「去去」把蚊子趕掉就是了——身識還在。意識、身識、眼識它都有獨立的本身。你要注意啊,所以五識叫「身」。

「謂五識身,內依本識」,它內在靠第八阿賴耶識的功能,第八阿賴耶識它根本的功能起來。「外隨作意」,外面起用了,跟著第六意識,這個心指揮它叫它做什麼 ——作意,這個叫做「作意」,意在造作。「五根境等,眾緣和合,方得現前。」五識呢,在我們生命上,它也要有個靠的,靠什麼?靠工具,工具是五根。如果這個人生來就是個瞎子呢?他的眼識不起作用。眼識功能在哪裡?還在阿賴耶識根上,因為他的眼識沒有工具可以發出來,等於我們有電,可是這個機器壞了,這個電起不了作用了,所以它靠「根」。但是有五根沒有外境呢?看不見。所以眼睛要有空間等九個因素才能看,要空間、要光線,如果把眼睛這樣矇住,看不見,它沒有空間嘛。九個緣裡頭缺一個緣它就看不見。所以它根據根、境等一切緣湊合攏來,「方得現前」,五識才完全。

我們講五識很重要哦,注意哦,我再提醒大家注意,插過來一句話,六祖我們以前講過,在《六祖壇經》說的,我們學禪的人更要知道:「六七因上轉」——第六識第七識在因地上可以把它空念了,譬如說我們現在修修把念頭空了、把第六識空了並不難,但是不要認為得道了,這是因。「五八果上緣」——前五識同第八阿賴耶識你想把它轉了,那得證果了,那證道了;或者小乘證阿羅漢果、大乘證到佛果才能轉。換句話說,所以我們修道,這個身體你修了幾十年,身體的障礙,這個身體你始終轉不了在那裡,因為你根本沒有證果啊!證果談何容易啊!不要認為打坐坐得好,坐在那裡,坐在那裡幹什麼?坐在那裡浪費幾十年,造的什麼業呢?幾十年不是修道,(那是)造的無記業。叫你作善人,不敢!沒有本事做;叫你做壞人,樹葉子掉下來又怕打破了頭。善惡兩頭都做不了,坐在那裡一天浪費米糧,如此者叫做修行,這有什麼用!不是這個道理。所以要注意哦。所以前五識「眾緣和合,方得現前」。

「由此或俱,或不俱起。」前五識的起作用,有時候同時起作用,譬如現在我們,像我個人現在在跟大家講話,這個前五識同時在用,耳朵還要聽到、要注意到,也許你有問題來呢;眼睛要看著,身還在動,嘴巴還在講,坐在這裡,覺得冷呀熱的都要知道嘛,意識還要思想,這個或「俱動」一起動;「或不倶」有時候不一起動。譬如我們躺在那裡看電視看著玩的,不用思想看看也可以;有時候我們閉起眼睛光用思想、用意識,眼睛不看也可以。所以前五識同第六識等等,有時候要看不想聽、要聽不想看。所以,「由此或俱」,同時起用,「或不俱起」。

「外緣合者,有頓漸故。」前五識眼睛看東西、耳朵聽聲音、身體有感覺等等,有一下統統知道,有慢慢才看見、慢慢才聽見,有頓、有漸。總而言之,前五識、我們心理這個狀態,等於水上的波濤,「如水(上的)濤波,隨緣多少」,風大波浪起得大,風小波浪小。外面境界亂,你譬如說幾千萬人跑過來,走馬燈一樣跑,你眼識也忙得很,要這樣看,連頭腦都要這樣轉動;假設只有一個人,或者我們去照相館的看那個修眼睛眉毛,那個照相館的筆呀,只有一根毛,修那個人照片的眉毛,這個眼識只有一點點注意力,這個外緣很少,他用的就少,「隨緣多少」。

「此等法喻,廣說如經。」他說這些道理,「法」就是這些現象、這些佛法,所比喻的境界,佛經裡頭大小乘各種經典講得很多了。

「由五轉識,行相粗動,所籍眾緣,時多不俱,故起時少,不起時多。」他說你要瞭解,我們要知道,自己的五轉識——眼耳鼻舌身這個五識,這個容易瞭解,我們自己容易體會。這個「行相」,行動的它這個情況、現狀比較粗,動態。「所籍眾緣,時多不俱」。譬如眼睛看東西,假設到夜裡燈統統關掉,你自己房間裡很習慣的東西都看不見,因為它缺了一個緣嘛,「光」的緣沒有。所以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譬如我們的嘴巴,一天吃三餐,就是愛吃零嘴吧,不會一天八個鐘頭都在吃,沒有多少時間在吃,因為它靠許多因緣湊合,「所籍眾緣,時多不俱」,平常時時不具備的,所以它起的作用不是隨時起作用。「故起時少」,所以五識起的作用,平常起來作用的時間比較少;「不起時多」,它在休息狀態的時候比較多。

「第六意識,雖亦粗動,而所籍緣,無時不具。由違緣故,有時不起。」第六意識的思想心理狀態,我們普通認為這個就是心了,這個就是思想、知覺、感覺等等。第六意識,雖然也很粗,但是第六意識我們這個思想隨時在用。「而所籍緣,無時不具」,它隨時要想,外面沒有看見還要回憶一番呢。大家想你的孩子呀、想你的情人啊、想你的鈔票啊,沒有事有時候閉起眼睛想想,嘴上都笑一下呢,哎,這個就是意識這個東西,壞,對不對?「雖亦粗動,而所籍緣(所靠的這個因緣),無時不具(隨時具備的)」。但是意識有時候不動,因為什麼?「由違緣故,有時不起。」有時候譬如說我們想煩了,有時也覺得:「格老子懶得想了!算了,睡覺!」呵,自己罵自己。違緣,就是相反。可是你那個要睡覺也是意識狀態哦,不過「違緣」,同外面這個情況不同。所以有時這個第六意識、心理作用它不起作用。現在的西方的心理學只講到第六意識,那個下意識也是第六意識部分,什麼第六感哪,管他鬼感哪!那一套新名詞都是亂造的。唯識都給你講的很清楚了,還是第六意識部分。第七識、第八識很難懂,所以我先選這一段給大家開始,慢慢懂進去。不然研究唯識太痛苦了,它這個(是)科學的、哲學的、宗教的無所不包的。

「第七八識,行相微細,所籍眾緣,一切時有。故無緣礙,令總不行。」第七識叫「末那識」,勉強地翻譯也叫做「異熟識」,也叫做「俱生我執」,只要你有生命,它那個「我」就來的。譬如我們睡眠的時候有沒有「我」?睡眠還是有「我」,「我」要睡哦。真碰你一下,你那個「我」就來了,「哎!討厭!」就起來了,意識馬上起作用了,它又叫「俱生我執」,也叫「異熟」,它怎麼異熟?因果報應都是它去遭遇、它去受的,異時而熟、異地而熟、異緣而熟,所以因果報應並不是我打你一拳、你非踢我一腿,不是的。也許我五十年前打你一拳,也許來生啊,你跟我都不相干地,忽然走路會把我碰到會跌倒被車子撞傷了,都是因果報應,異緣而熟、異時而熟,叫「異熟識」。第八阿賴耶識含藏一切種子,它的行相非常微細,我們自己不是修道得定的人,一般人只曉得、只看到第六意識心的作用,第七識、第八識沒辦法瞭解。所以現在你們隨便講禪宗開悟了,開悟了第七識第八識統統轉了才能叫立地成佛啊!所以懂了一點說開悟了,「寒潭清皎潔」呀、「明月在高山」哪,哈,那正是第六意識在那裡玩呢,那不叫做開悟,千萬注意啊!更不是面壁打坐,面壁打坐你在那裡打妄想,雖然面壁,裡頭還是在看。都不是的,這不是禪,一定要懂。所以「第七八識,行相微細」。它第七第八識「所籍」靠外緣而發生作用。「一切時有」任何時間它都存在的,我們這個「我」任何時間都存在的。「故無緣礙」它沒有阻礙的,是無所不在的,所以呀,它這個東西隨時都在動態,「令總不行」,他說你要使它不起作用,你這個所想的、這個命令要到達這個意識,走不通的,它不是你第六意識可以指揮的;但是第六意識可以轉它。

「又五識身,不能思慮。唯外門轉,起籍多緣。故斷時多,現行時少。」在我們沒有瞭解自己,眼耳鼻舌身這個五識的本身它不會思想,它不會分別,它靠外界引起,外面譬如我們坐在這裡,假設來一個錄影機給我們一照相,這個鎂光燈一閃,我們眼睛眼識跟著跑,看了一下。外緣一起,我們眼識起作用。它靠很多因緣而起來,所以斷緣的時候多,等於它沒有糧食、沒有吃的時候多。所以「現行時少」,現在馬上起作用的時間比較少。

「第六意識,自能思慮」,我們現在心裡頭能夠思想的,這都是第六意識的作用。「內外門轉」,外境界引動你而轉,自己在那裡睡覺,越想煩惱越多、思想越多、內在也轉,「不籍多緣」,不靠外緣它都會想。

「唯除五位,常能現起」,除了五個時候第六意識不起,哪五個時候啊?那麼上面的偈子。「無心二定」,人修道得到無心定,這是一位,第六意識沒有、空了,那真空了;還有證得涅槃得道的時候、證得道果的時候,這兩位,這個第六意識當然清淨了。睡眠時候,清明第六意識不起;悶同絕、悶絕位,這個時候不起,悶絕實際上是一位。等等這五位,這個意識不起。其他常常這個意識會發生。

所以,「斷時少,現起時(間非常)多」。所以第六意識,「由此不說此隨緣現」,它隨時會起作用。好了,先休息。

我觀念講錯了哦,五位不是前面的五位,是無想天、五位,色界天以上,等一下就講到無想天了,等一下再補充。

我們求道修道,正在求「轉識」,不過你要加兩個字「轉識成智」,正在求「轉識成智」,而剛剛他說我講的禪定在於堅固第六意識,這是什麼道理?他說,那你的意思說這樣就不是轉識了?對不對?是不是這樣醫生啊?剛才我跟你講,修定、禪定、修道、求道,你所謂參禪,不管你走什麼路,都是靠意識起修,意識要把它堅固定住,正是「轉識成智」的第一步。你想你的意識是亂跑的,堅固都堅固不住你怎麼樣轉得了呢?所以你把意識第一步能夠堅固,我要你不動就不動,譬如一個陀螺一樣,我要你不動,站在這裡,你做不做得到?做不到。做不到你怎麼轉得了?沒有的!那是理論啊,「轉識成智」,實際上我們天天跟識在轉呀。等於像我講自己一樣,「本欲度眾生,反被眾生度」啊,轉識成智談何容易啊!第一步,你先把識、意識能夠定住了,定住了以後,剛才不是跟你講過啦,夢幻成就的修法就可以轉它。你定都定不住,怎麼轉呢!轉個什麼?那就是禪宗祖師罵人,鼻子牽在人家手裡;鼻子牽在人家手裡是什麼?牛啊!那個牛不是鼻子牽在人家手裡,跟著外境在轉。我們修定的人,就是不入外境、意識堅定,這是第一步,這個做到再談下文,才能談「轉識」,不然你轉得了什麼?自己的情緒都轉不了、自己思想轉不了在那裡。所以,一般動輒講大乘的經典,那是形而上道,下手功夫要基本一步一步修起的。現在我們不耽誤。

所謂「五位」,這個中間意識不起。「五位者何?」哪一些五位?譬如生無想天,無想天的天人,大家特別注意,我們這裡發過好多次講義,大家都隨便丟掉,一個學佛修道的人,三界天人搞不清楚免談哦,就不要談了。

所謂無想天,屬於第四禪的境界、四禪天了,超過欲界了,色界了。無想天的最高天,有頂天。無想天裡頭有四禪天的境界,無想天是外道天的境界,叫做外道天。所以我們大家注意哦,很多人不管修道、學佛、學禪、學淨土、學密、學天台宗,大家首先一個觀念,以為入定就是什麼思想都沒有了、什麼都不知道這叫「定」,那個就是「無想定」,無想是外道定,很嚴重哦,不對的啊。

雖然不對,可是無想定是真功夫哦,做到了無想定,再翻過來批評人家的不對,有一個人做的——釋迦牟尼佛。他出家以後,第一個先學無想定三年,學成就了。三年哦,才修持做到。做到了無想定,他丟掉了,「知非即舍」,認為這個不是道,丟掉了。況且我們無想定還做不到。你說打坐坐在那裡第六意識完全停止了思想,誰能夠做到?如果到達無想定境界,這個人的資格已經(可以在)這個身體一壞的時候、一死的時候生無想天,位置很高哦。無想天此中無痛苦、也無煩惱,一天沒有思想,這個裡頭有詳細的解釋,所以要認識清楚。

「五位者何,生無想(天)等」,無想天裡頭也有五位,無想天第四禪境界,四禪天。我們在學院的同學,都應該拿到《三界天人表》的,這個「無想天等」,所謂無想天呢,「謂修彼定,厭粗想力,生彼天中。違不恆行,心及心所,想滅為首,名無想天。」所謂怎麼叫無想天呢?就是說我們大家常常修持,尤其人生年紀大一點,心裡的煩惱太多,沒有辦法停止自己的思想。再不然像我的朋友裡頭很多都犯失眠症。尤其年齡大,擔當在身上的任務多、事情多,晚上睡不著。所以求到無想做不到,就靠鎮定劑、靠安眠藥,很痛苦哦。所以如果修到了無想天的人,很不容易嘍,那是自己不要思想就不要思想,也坐在那裡;這麼一笑,心中一個念頭都沒有、沒有想,這談何容易呀!佛法儘管叫做外道定,佛並沒有看不起它哦,很嚴重!無想天的位置很高哦。如果講無想天應該是到達銀河系統的那一面去了的,生命力會到達那一邊相連——無想天。01:18:00二校完

所謂無想定是一種定的境界,這是因為我們平常討厭自己的粗想的力量,我們自己討厭自己的思想。有許多人說,我只要做到修到這一輩子死了以後再也不來了,這個世界好煩哦!你還有資格說不來就不來?呵,不聽你的呀!要做到聽你自己愛來就來、不來就不來,那他會容易定。所以,無想天是「厭粗想力」,厭煩這個粗想,自己思想太多,很厭煩了,這個心理慢慢培養,「生彼天中」。修這個無想定,這個定、所謂定力,我們普通講這個人有沒有定力,定是一股力量啊。所以講剛才這位道友、這位同學問的,為什麼要堅固意識?你譬如說意識不堅固,你太太跟你倆吵架的時候,你非摔板凳、拍碗、打茶杯都來,你定力就沒有了嘛。你那個時候轉識看!只有轉碗轉茶杯,嘿,沒有辦法轉識了。這就是定「力」,定力的不夠。

那麼定力特別重要。所以定力夠了,可以死後生無想天中。那麼這個道理,這種修持心理狀況,「違不恆行」,違一切的外緣,不常常起這個現行。現在我們活著心念就是經常不動,把它切斷了。所以禪宗有時候修持,我們講這個經常引用的話:「切斷眾流」。我們思想像一股流水在不斷地流,你能夠說打坐也好,或者不要盤腿了,這個定中,這股流水兩面把它切斷了,這一面不讓它流過來,那一面流乾了,中間就空住了,實際上這個境界是無想定。但是我們一般作功夫的人,切斷眾流,不用說無想定,空的境界你還做不到呢!但是這個境界完全是無想定嗎?不然!如果光守定,「切斷眾流」,認為這個就是道、住在無想定;切斷思想之流、把你切斷了,這個裡頭有這個無想定的境界,加上悟、慧力,那不是無想定了,那就是悟道,可以到達初步禪宗的「破初參」,這就是中觀的道理了。這是把禪宗的修持方法都嚴重地告訴大家了!你們自己注意,拿得到的就拿;丟掉了、忘記了,慢慢定力夠了再聽。

所以「違不恆行」,這個心不常在,心及心所都不起作用了。「想滅為首」,五陰裡頭的色、受、想這個思想完全可以停掉,達到這個境界叫做無想天。「故六轉識,於彼皆斷」,所以到達無想天、無想定的境界,前面六識切斷了一樣。這句話注意哦,並不是真切斷了;切斷了一樣,都不起了,完全變成了無想定。這是定境界。

但是我告訴大家,岔一個話,你們在座的應該也有一些看儒家的書、研究儒家的,譬如儒家的一部書你們去查——《明儒學案》,明朝儒家的「指月錄」,根據《指月錄》、《五燈會元》做的,儒家叫做學案,禪宗叫公案。《宋明學案》。《宋元學案》是一種,《明儒學案》裡頭,講到王學,王陽明的弟子們,有個有名的儒家叫羅近溪,你去翻一下看看,這個人是了不起的呦,非常了不起,王學裡頭,明朝的那就是禪,雖然不出家,理學就是禪哦,也就是佛家的律宗,每一個人戒律都很嚴謹,像王陽明啊這些人。羅近溪先生從年輕起就講究這個學問之道、養氣之道,拜了幾個老師,讀書啊、修道,養得隨時做人做事不動心,專門修養這個不動心。你像我們讀《論語》,孔子講「四十而不惑」,孔子報告自己十五歲開始做學問,「三十而立」,十年做一個階段,「四十而不惑」,逐步變動,「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而不踰矩」。孔子由十五歲起,做學問、做功夫修養到七十歲他才有把握,修道。孟子講自己「四十而不動心」,到了四十歲覺得不動心了。這個不動心是不是無想定是個問題啊!可是羅近溪先生啊,就學這個不動心,才二三十歲就做到了不動心,可是病了。得了什麼病呢?拿現在醫學,一身硬、身體硬了,都不能動,等於麻痺、風癱冰冷了,拿現在講是麻痺病症了;也不是麻痺,一身就冷,躺在床上全身動不了,頭腦清醒得很,就是不動心。

他的病怎麼好的呢?他自己記載,儒家很不願意談這個神秘異道,但是《明儒學案》上面記載得很清楚,不能不講哦。他病了幾個月躺在床上,發冷,一身硬;頭腦清楚的,就是不動心。有一天夜裡做了一個夢了,夢到了一個老頭子,就問他:哎,你病好一點沒有?他說:「哦,最近好一點了,老先生,很有進步。」那個老頭子就罵他了:「哎,我不是問你身體的病,你心病好一點沒有?」他說我沒有心病呀!「你沒有心病?你求自己不動心不是心病嗎?」「切!這位老先生你這個是講什麼話?!我平生學問就要做到不動心呀,我做到了不動心,怎麼叫我是心病?」那個老先生就罵他一場,他說:「你要知道,我們此心是活潑潑的呀,非常活潑,你讀過《大學》沒有?『鳶飛戾天,魚躍於淵』,此心是活潑潑啊!『瞻彼淇澳,籙竹猗猗』,此心是活動得很。啊,這個鳶飛魚躍、雲淡風清,你硬把自己的感情思想都壓制下去,以為是功夫,所以你心壓制得厲害了,因心影響到身,你的身體所以病了,變成死人了、僵硬,你還說自己有道呢!」他說被他一罵,他清醒了、才覺悟了。就問老先生,他說:「老師啊,您叫什麼名字啊?你貴姓呀?」他說你不要問,我叫青城丈人。本身名字都不告訴他。他一嚇,醒了,醒了以後出一身大汗,身上蓋兩床被子都被汗濕透了,就站起來,身體就好了。所以不動心,亂修無想天到這一步就會這樣。所以你們做功夫有時候打坐定了,每一個心理的病的境界都要經過的呦。很多人修道坐坐,都以為一修道百病皆除。我告訴你,一修道是百病皆生,都生完了以後才百病皆除。本來沒有病,你裡頭潛伏的病都要把你發出來。爆發完了以後才可以。是這個東西。這是講無想天岔過來的話。

所以無想天要定力做到了,「六轉識,於彼皆斷。」「有義,彼天常無六識,聖教說彼無轉識故,說彼唯有有色支故,又說彼為無心地故。」他說啊,上面講了,無想天、無想定是這樣的。「有義」,玄奘法師講,在印度當時佛的弟子、這些大師們,有一派的師傳,論師們講,「彼天常無六識」。修到無想定的人、生無想天的人,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都沒有了。「聖教」是指佛經;「說」,聖教佛經來說,「彼無轉識故」,六識是有,就是說這個六識不轉動了,呆住了、定住了。「說彼唯有,有色支故」,說無想天的天人,假設我們修到無想定,死後生在無想天的話,只有有什麼?只有現有的生命存在,還有「色支」有光,這個光就是我、我就是光,生命是天人境界。其他十二因緣裡頭,無明緣行,這些愛、欲統統沒有。所以十二因緣裡頭、十二支裡頭只有「有」支同「色」支兩支、兩緣存在。

「又說」,另外有一說,無想定就是無心地,就是無心定的這個地位。這是當佛的弟子們自己功夫修持的深淺的境界,後世互相辯論的,這是一種理論。

「有義」,有一派的理論呢,「彼天將命終位,要起轉識,然後命終。彼必起下潤,生愛故。」還有一種意思呢,有一派的修持的經驗,這些古代的大師們講,無想定得到了的生了無想天的天人,福報完了,無想天還是要墮落,不進修了嘛。他以為無想定這個境界是道。所以那個福報享完了、壽命享完了,在六道里頭還是要轉的。所以他命終的時候,色界天的天人要死的時候,光沒有了,慢慢暗了。欲界天的天人頭上生來都有花冠,都有很漂亮的花冠,是孔雀毛一樣、什麼一樣不知道啊!這花冠其實我們也有啊,我們的花冠、像我的花冠,染色了就染成白色了,哈,你們還青的,還可以,有些變黃了、快要白了,就是花冠告訴你快要死了!這也是我們的花冠。欲界天的天人要死以前的消息是花冠先萎謝,色界天天人要死以前是光明暗淡了。其實我們也有色界,你看許多人生病了,臉上的氣色烏的,都烏的,面如菜色、發青的,一看就是光色沒有了。我們身上就有欲界、色界的天人的東西,都有啊!

所以呀,無想天天人,命要死的時候,那個時候他要動念的,他那個定境界也沒有了、定力不夠了,「要起轉識」,才能夠會死。他本來無想,到了最後,「彼必起下潤生愛故。」怎麼叫下潤?等於我們欲界一樣,欲界的人心念一動啊,尤其男女之間慾念一動,下沉了,身體下面起水分的作用,就是荷爾蒙起作用了、作怪了,興妖作怪了,生出愛慾的心來了。所以我們這個世界天人來,所以提到《楞嚴經》:「純想即飛,純情即墮。」所以修道的人修到一個相當的程度,為什麼最難過的這一關是男女的愛慾,就是這一點性、荷爾蒙在作怪。因為你到那個時候,「彼必起下潤」,下面這一地低級的潤濕生出來愛染、愛慾的心來。那麼色界天的天人下墮了,要到欲界來了,墮下來了,就墮到欲界,墮到欲界他或者是做人呢?或者是做狗呢?或者是下地獄?不一定。看他過去生的善惡的因果了。所以你要知道,修到……

第10章

你們學佛法重要的偈子:「縱使經百劫」,第二句什麼?「所作業不亡」。問你們都不幫我記得,所以要想修到中陰不迷怎麼做得到啊?「縱經千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聚時,果報還自受。」我告訴你哦,剛才給你講了,能夠記得、強記就是定,定力的一種。你們要注意哦!要想做到中陰不迷,這個定力都沒有還行麼?過目不忘,它是定力果報來的啊!「縱使經百劫,所作(的)業不亡,因緣會聚時,果報還自受。」所以天人境界墮下來,受報一樣受的。

「瑜伽論說,後想生已,是諸有情從彼沒故。然說彼無轉識等者,依長時說,非謂全無。」玄奘法師引證,唯識宗以《瑜伽師地論》為主,《瑜伽師地論》裡頭講,無想天的天人到了臨命終時,這個思想、這個念頭怎麼樣生起的呢?就是無想天的眾生,「是諸有情」無想天的天人,「從彼沒故」從無想天裡墮落下來,自然要動念的,無想境界做不到了,那個定力破掉了,定力不夠了,他自然沉沒了、墮下來。但是呢,「說彼無轉識等者」,我們平常說無想天裡頭的人沒有六識互相在轉動,這是什麼意思呢?「依長時說」,就是以平常無想天經常的這個境界,「非謂全無」,並不是講修到無想定的人第六意識完全絲毫紋風不動,沒有這個道理。修到無想定的人不是木頭、不是石頭啊,因為他第七識、第八識的、第八識具備的什麼功能大家還記得嗎?第七識、第八識裡頭有一個東西——五遍行:觸、作意、受、想、思,還在的。所以學唯識是科學哦。心理學講到唯識,我看是人類的最高的智慧的結晶了!可惜西方沒有人懂,當然東方的人也「莫宰羊」,不知道。

這個五遍行,八識裡頭都有,所以你不要認為無想定什麼都不知道,他是做到第六意識的不去想作用,換句話不去波動了,這個要搞清楚。所以五遍行特別要注意,八個識裡頭都有它。所以你們要注意了,打起坐來有時候:哎呀,我定是很定,什麼都沒有,就是還「知道」。你「不知道」你為什麼學佛啊?學死人多好呢!所以有許多同學問得我煩了,你(想要)「不知道」,你買二十片安眠藥一吃,不是什麼都不知道了嘛!何必打坐呢?這個中間「想」與「思」它是存在呦!生而不住,住而不留,所以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誰說你不知道?佛者覺也,照見三千大千世界你說他知道不知道?不知道何必學佛,學死人多好!自己跑到民權東路,你快那裡報到,那比學佛還快,那不是什麼都不知道?(一笑)不是這個道理,不要搞錯了。

另外,「有義」,還有一種理論,「有義,生時亦有轉識。彼中有必起潤生煩惱故,如余本有初,必有轉識故。」還有一派修證到了的大阿羅漢們(法師們不是大阿羅漢,大阿羅漢就是佛了)。他認為生無想定的天人「亦有轉識」,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識還是要動,換句話,我們簡單講,還是要動念頭,有時候動念頭。「彼中有」,這個不是中陰身,就是生在無想天的人,因為念頭動了起下界的愛慾了、動心了,這欲界的潤生煩惱來了,這是魔障了。「如余」就同其他的欲界天人一樣,「本有初,必有轉識故。」他說,「如余本有初」,就是同其他的天人一樣,開始的時候,「必有轉識故」。第一念一動,第六意識一定動。因為第六意識念頭動了,定力境界變了。所以像我們大家打坐,普通剛剛學坐的不知道,有些人修行很多年定力很好,你坐在那裡,最後你自己研究研究看看,你想起來的時候不想入定了。不要認為打坐就是入定哦,可以說我沒有看到過真正能夠入定的人,假設看到我馬上給你磕頭,那我高興得很!雖然你是跟我說[斷錄]。假設身體在發麻不想坐,你心說:我還要坐下去!身體把你沒有辦法的。結果你還是心定不住啊!要注意哦,這個地方就要參究了。所以同無想定的天人一樣,他要下座的時候,他還是動念的,「潤生煩惱故」,因這個關係,「如余本有初,必有轉識故」,同其他天人一樣,開始還是動念了。那麼再說:

「瑜伽論說,若生於彼,唯入不起。其想若生,從彼沒故。彼本有初若無轉識,如何名入。」那麼《瑜伽師地論》裡頭講,修到無想定的人,生無想天;無想定是因哦,生到無想天是果;有這個因,才得這個果。換句話,你有這一個學歷,才能夠取得這個職位的位置。所以讀大學、讀碩士、讀博士,那是因,你拿到這張文憑以後,去得到學士、碩士、博士的學位或者報酬,這個是果。因與果要知道。

所以《瑜伽師地論》說,「若生於彼,唯入不起。」他說生在無想天的天人,完全證入到無想定的境界,就是不動心了,不起心動念。

「其想若生」,如果他有一個思想念頭一動呢?立刻墮落下來,就死亡了,無想天裡頭死亡、墮到下界去了,「從彼沒故」,下墮了,墮到下界裡頭。

「彼本有初,若無轉識」,他說所以說無想定剛剛生的時候,看起來好像第六意識都不轉了——還是在動。所以這個裡頭我們研究到這裡,你曉得吧?有些個哲學問題來了。這個宇宙,我們這個物理世界的宇宙,是恆動的、永遠在動。所以《易經》講這個宇宙萬有「天行健」,「行健」,永遠在動,沒有一分一秒不動;這個太陽月亮、銀河系統有一秒鍾不動,整個三千大千世界就爆炸了、毀了,不得了。它要恆動。

現在我們在找能源,如果找出這個宇宙何以能動?不一定是太陽的光來的,這個恆動是什麼東西在動?不知道哦。這個物理世界是恆動。我們心理、精神世界是不是恆動呢?同樣道理。

「若無轉識」,轉識就是恆動。無想定、無想天,雖然做到了沒有念頭在動。但是在佛經上說,當他在生沒之間,還是有轉識哦,不是不動。所以物理世界、精神世界,此心究竟是靜的、動的還是個問題呦!我們認為打坐修道在那裡:「哎呀,我得定了,沒有動。」你正在動哦!這一點特別注意哦!這個理搞不清楚,在那裡盲修瞎練,一輩子開玩笑哦!自己以為得道了,很笑話的事啊!就是你修到氣脈,氣脈是不是修來的?修來的還是動來的?修來的就心動呀,心不動怎麼修道?你以為入定可達八萬年、八千年、八萬大劫不動。你那個修定的功力也在動呀。我功力叫它不動,這個本身就在動。不過把它動的卡在那裡,一定有股力量把它卡在那裡,這股力量就是動的源嘛,對不對?這個邏輯的道理要搞清楚哦。那麼這個力量背後真正是什麼?這個是道的問題了,這就是道了,這是形而上的東西了。所以真正的佛法是非常不容易搞的啊,不是那麼盲目去迷信啊!

「如何名入?先有後無,乃名入故。」怎麼樣說證入這個不動、不動念、證入這個定?我們講入定、入定,怎麼叫入定呢?這個入是什麼意思?那麼道家認為入定,要入到什麼地方去?入到肚臍眼、丹田裡頭去——哪有這回事呀!那個裡頭是大便、大腸,你到這裡幹什麼?!你說爬到頭頂,到頭頂上幹什麼?乘涼啊?入定,請問你入到哪裡去?什麼叫入定?這是個問題啊!出定,你出到哪裡?有些道家修道的人認為:哎呦,我的意識陽神靈魂從頭頂上出來,這個叫出定了——見鬼了!(一笑)哪有這種事啊?當然有這個境界可以,定、不定,入、出,這是兩個代號。所以怎麼叫入定?「如何名入,先有後無,乃名入故」,就是說,我們意識念頭,人本來都是動亂中有,證到平常沒有經驗過的境界、空了,進入這個境況,就是證得這個情況、證得這個狀況,所以叫做入定;並沒有一個地方進、出。說在這裡進出,你到理髮店去花八十塊錢、兩百塊錢,拿一點熱水沖一沖涼快得很,是入定去了!那有什麼相干啊!是有作用,但是不是這個道理。

「抉擇分言,所有生得,心心所滅,名無想故。」所以呀給你抉擇,就是仔細地分析又分析,《瑜伽師地論》有一個抉擇分裡頭,詳細給你分類了。

「所有生得」,生這個無想天,「心」就是我們這個心。「心所」心所起的這個作用,就是所謂心理狀態,我們現在可以講心理行為或者是心相,就是心所。「心心所滅」,都滅掉了,這個叫做無想,「名無想」。

「此言意顯彼本有。」他說無想是什麼?是第六意識不想。注意哦!總而言之、統而言之,第六意識不起現行,「顯彼本有」。

「初有異熟生,轉識暫起。」就是說,無想定、無想天第六意識不起了,正如生到無想天的時候,剛剛生、異熟生。這個異熟很麻煩了,我們一切的生命,像我們現在的生命每一個人,都是異熟來的。異熟也叫做果報,所以普通經典就翻成果報。報身,那麼因果報應報來的。異熟就是果報。說為什麼你這一生會變成女的呢?或變成男的呢?或變成瘦子或變成胖子呢?或變成中國人或外國人,或者會變成什麼六道眾生呢?就是因果異熟來的。所以異熟很難瞭解,很難翻譯,只好把這個名稱叫做異熟,就是因果果報來的。所以生無想天的人,「異熟生,轉識暫起。」

「宿因緣力,後不復生。」他生到無想天並不是究竟,就是平常練習這個無想定,無想的定力習慣了,這個業力訓練得習慣了,所以暫時因緣這個定力嘛,生在這個無想天。後念不大動,所以受這個天人的善報。無想天也算是善天,雖然是外道,是善天哦。你看無想天的一個人,雖然不是積極地為善,是消極地為善,眾惡不會來了,絕不會作惡了。

「由斯引起,異熟無記分位差別,說名無想。」說無想定的境界,因為這個無想定的定力,引發了這個果報,中間這個生命呀落在無記中。所以我常常告訴你們,不要認為沒有念頭、昏沉就是定。把無記(無記就是不善也不惡,昏昏迷迷地坐在那裡)以為自己這個定呀,果報無想天是生不到哇,而畜生道是希望很多了。啊,所以無記果位,非善非惡。所以它引起一個無記的分位差別。「說名無想」,無想定的果報就是無記了,什麼都不管、沒有了。所以我的經驗告訴你呦,修空念、修無想定搞了幾年的時候,到達了一個字都認不得了,所以我常常告訴你們我當時的經驗,自己拿著筆不會寫信了,哎,一個字都想不出來!就那麼容易到達無記性,你們千萬注意啊。

「如善引生,二定名善。」如果到達了無想定,我們再修加行,懂了,其實這個無想定並不難,一下就可以證到的,可以做到。再加行、加工修煉,就是行一切善、善法,由善根所引發、生起兩種「引生二定」兩種定,兩種就是無心定,無心定不是無想哦,大家特別注意!無想定剛才講過,第六意識硬把它壓住了,石頭壓草一樣,思想不起,這是無想定。到達無心定呢,石頭沒有了、草也沒有了、地也沒有了——空了,這是無心定,所以叫空。但是學禪宗的人呢,這是初步一點點境界,所以「莫道無心便是道,無心更隔一重關」,這是禪宗祖師們的話。但是無心定比無想定要高一層了。所以由無想定你修到了,再加行,善根的引發,生出二定:無心定或者證到第九定的滅盡定,那麼「名善」,這就是善行道路、佛道。

「不爾」,如果不是這樣呢?「轉識一切不行,如何可言唯生得滅。」他說假設自然無想定,自己不曉得進一步修持,那麼意識啊、前面五識身體的變化、氣質都變化不了,自己變化不了,「轉識一切」都不起作用了,那麼有什麼資格可以說因為這一生成就得到一切心行皆滅,證到滅盡定呢?做不到的。

「故彼初位轉識暫起。彼天唯在第四靜慮。下想粗動,難可斷故。」所以生無想定的人,初生剛剛到達那個境界、無想的境界、無想天的境界,「轉識」第六意識這個轉動、動態,暫時發生一個作用,好像把念頭切斷了這個關係。所以,這個無想定的天人境界屬於第四禪。四禪都記得吧?「舍念清淨」的境界,是屬於舍念清淨的,舍念清淨包含了無想或者無心等等的境界,所以它屬於第四靜慮、第四禪天。「下想粗動」,為什麼呢?下面三禪、二禪、初禪的人,這個思想還是粗的,不像四禪無想定比較更細一點。「難可斷故」,所以證入初禪的人,所以大家剛剛在打坐得一點定境,不管你坐了多少年,你思想完全想斷是做不到的,你想到達無想定還做不到的。因為下面三禪的境界,想——這個思想還很粗,還在動態中,「難可斷故」。

「上無無想異熟處故,即能引發無想定思,能感彼天異熟果故。」他說,無想定是四禪天天人境界,色界中間的無想天,色界天的天人最高是有頂天,有頂天的天主叫做大自在天,大自在天主經常現觀自在菩薩像,是白色的衣服,白色的種種,等等。大自在天的天人,有時候到欲界裡,很方便,他乘光就來了。那麼無想天呢,正在色界天這個中間,到有頂天還差四層,就是定力功夫。為什麼說定力功夫啊?我們為什麼打坐修定做善心呢?由修這個因,得那個果報。所以啊,「上」,無想天的上面,「無無想異熟處」,那已經不是無想天了,不是無想天的果報所生了。因為上面「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這個境界就更高一層,那叫做四空天,有些達到過。所以能夠引發無想定的思,無想定的思就是剛才五遍行裡頭的「思」,思想這個思。想是想,我們現在的思想叫做「想」,「思」比「想」要細得多了。

「能感彼天,異熟果故。」所以無想天再進修才能夠上升。今天恐怕只能到達這裡[引磬響],所以這個唯識啊,《成唯識論》仔細地研究是非常非常吃力的,不像別的經典,特別要留心,它這個文字翻譯得非常的簡化,這個意義包括得很多。可是我們大家真正要學佛的,這個《成唯識論》的這些道理切實要搞清楚,不然你隨便去學密宗啊、去學禪哪,這個錯誤的路子大得很,不能亂搞的。

首先,有人提出問題了,三個問題,第一問題:「第七識『恆審思量』,它的性能是恆審思量,但是一個人在悶絕位,暈倒了昏過去了,那麼他這個思量在哪裡?」所以,佛法的道理呀,佛說,凡是言語不可以完全形容。「恆審思量」,並不是像我們現在的思想。我們現在能夠思想這個思量,在文字上也叫做思量,是第六意識。譬如睡著了,第六意識不起現行的時候,他也在恆審思量,那個東西就叫做思量,他不會忘記「我」的。所以,這些呢在這五位裡頭都有,恆審思量在那裡都有。悶絕、睡眠、無想定,那麼既然無想怎麼思量?換句話,他那個時候「恆審思量」這個作用在哪裡?就在悶絕的本位,就在悶絕的裡頭。那麼那一種情形是沒有思想,因為你現在問的是把我們第六意識這個習慣思想當成「思量」。第七識思量它是一個有覆性的,那麼本來就屬於啊,在那個時候只要它一起動,「我」就來了。所以這個「我」的作用就是思量,所以它叫「恆審思量」。那個時候恆審思量在什麼呢?如果你要照這種唯識的答法的話那很麻煩;禪的答法,它那個恆審思量在悶絕裡,那很簡單了,就悶過去了,那個境界就是它的作用,它的作用就在悶的上面,第七識是這個樣子。

第二個問題提到在入胎的時候,中脈先有,先生中脈;事實上呢,中脈是中空,並無一樣東西,「本來無一物」。那麼所謂講的是先有中脈,是靈性、靈識的一點有呢,還是去後來先的有?我們曉得這要分兩個事情了。懷胎的事情只有中脈、色法,所謂中脈這個脈、氣脈,是屬於色法裡面的範圍,所謂色法,就是地、水、火、風構成色身的。拿我們現有的知識來講,屬於物理的部分、生理部分,這是阿賴耶識的現起,所以阿賴耶識一現起了以後啊,「根、身、器」就來。那麼第一個觀念要搞清楚這個範圍,屬於色法的範圍。中脈的話是阿賴耶識的功能顯現變起,四大服從中脈。所以中脈這個脈一生起的時候,就是「去後來先」阿賴耶識,這些識與男的精、女的血,就是男女這個精蟲、卵子這個結合,三元和合的中間,第一個發動的現象。比方像竹葦中空,並不是說沒有東西;中空無一物,書上對「中」的道理都告訴你了,是中間空了,這個中間是光明清淨,就像我們這裡的天、蔚藍色的天,一點塵渣都沒有,空空洞洞的空,一絲都沒有。無一物、空空洞洞的空,並不是完全沒有的空,沒有的空不是中脈。中脈是空空洞洞的,也可以叫它其中無一物。那麼這個東西像什麼呢?像我們這個天氣悶的時候、烏雲蓋天的時候,地下、地心有股熱能這樣上來,把這個天中間衝開了,啊,就是這麼一個現象。這個現象,中脈一生起了以後啊,各種脈慢慢地發動了,等於香蕉那個中心它是空空洞洞的,把香蕉一層一層剝了,它中心是空的,可是外面的纖維一圈一圈,我們身上經脈都依中脈而發起的。大致到了嬰兒一下生的時候,這個中脈已經開始要閉塞,不是全部閉塞,到嬰兒頭頂完全不跳的時候,開始意識一動中脈完全閉到了。就是開始要下生了中脈完成。如果是一個修定成就的人、有成就的人轉胎啊,中脈不一定。

所以中脈是第八阿賴耶識的功能名色一點變去,這個同先有變「去後來先」不相干。「去後來先」是識的這一點作用。識的這一點作用,它沒有跟色法,色法是它的相分,相,這些是色法,第八阿賴耶識的相分——地水火風,乃至山河大地、各個的身體,這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相分。

第三點比較麻煩,推算命理算命的,有人的命是純陽一氣。八字天干都是甲、丙、戊、庚、壬等等;地支都是子、寅、辰、午、申、戌,都是這些代表陽性的干支。那麼,問的問題說,我上次提到過,甲、丙等都是「能」,「能」當然是陽;那麼構成了物質,就是為陰,是這個樣子。不過有一點特別要注意,中國文化《易經》講陰陽不是呆定的概念,它是活的。所以學《易經》必須要瞭解「變動不居,周流六虛」這兩句話,就是陰陽兩個是都變的,至於男的叫做陽女的叫做陰,也很難講,這是過去用這兩個代號做代表。實際上,女人全身都是陽,只有一點真陰,這一點真陰就很厲害;男人全身都是陰,只有一點真陽。那麼,這個陰陽也有反背的作代表,反過來、背過去作代表。所以上次我們提到天干地支的道理,所謂陽性的是代表「能」,陰性代表成形的東西,道理是這個樣子,理論上是這個樣子,沒有錯。這個至於它的作用呢,所以算八字覺得非常難,陰中也有陽,陽中也有陰。所以你看學算八字,十二個地支裡頭的內含就有不同,就是子——子的部分專歸水,丑——丑中會生土。它含的又不同,含的是陰中又含陽,陽中又含陰,變化無窮。

那麼,唯識的道理也是變化無窮,八個識的變化也是這樣。所以轉識就會成智。那麼智,等於說陽性作代表。識,這個就是困惑人的、使人墮落的、染污的,陰性作代表。所以八識呢,這個就是東方文化特殊的地方,中國《易經》講八卦,佛法也講八識,那麼八識第八阿賴耶識等於說是「乾卦」;第七識——坤卦,坤也由乾變而來;那麼意識——震卦,所謂地球復震,這震動一切都來。其他的,你比如說坎卦是耳識;離卦是眼識;巽卦是鼻識;兌卦是舌識;幾乎是差不多一樣,這就很妙了!所以學命理、易經的,它這些東方的哲學,嚴格講把它關聯起來,都是一套有連貫性的,所代表的不同。所以印度佛法所講的十二因緣,實際上就是十二地支的變化原則:子就是無明,丑就是無明緣行,就是十二地支的變化,這些道理,把這一個變化的法則,拿來說成一個精神生命的狀態,所謂十二因緣。大概是這樣。

這三個問題簡單講,幾乎還沒有詳細解釋,再提出來再說。

現在我們講到《成唯識論》二百七十一頁,上次講的前五識同第六識與修證證成,就是修道證果的形象,最密切相關的。所以,一般不管是修淨土修什麼,真正要談修持的話,特別特別注意。不知道我講完了以後,不曉得大家——因為我講得不好,希望大家留心注意聽。一個人講得已經不好,聽得更不好,那就太可惜了。如果說講得很好,聽的不懂,那就更可惜了。希望大家特別注意,要求修證方面非常重要。

現在講到原文,「及無心二定者,謂無想滅盡定,俱無六識,故名無心。」所謂唯識學的無心定,這個定境包括無心定。那麼一般我們如果不研究教理,只聽到無心,有許多以為無心就是道;至於我們普通人做事,說我打你一下我罵你,「哎呀,對不起,我無心的。」——空話!哪裡是無心的?要打人要罵人,說錯了、做錯了,絕對有心的,不是無心。但是你的確無心,那不叫無心啊,是無記。莫名其妙,就是普通講下意識的動作,那麼無記不能算是無心。那麼當然普通表達可以用無心兩個字,就是學佛的人自己要反省、搞清楚,沒有無心的。所以一個人記性不好,做事錯誤多,說自己覺得是無心,的確你第六意識沒有動機想那麼做,做了,這是無記業重,無記就是愚痴呀、笨啊,就是很笨,無記重智慧就越低呀!這所謂四惑裡頭的一個重大的惑,就是痴,四惑裡頭是我痴,這個痴惑最重。所以有些記性不好,有許多修道人,往往搞得:「哎呀我懶得用心、懶得記」,你注意,你已經落到無記,無記就是頑空了,真的頑空。痴惑了是無記。

所以呀,真正無心,無心是個果位呦,修道一個程度哦,真的無心是不容易的。無心定有兩種,第一個是無想定,為無想;第二個是滅盡定,滅盡定是四禪八定的第九次第定。四禪八定過了,得到滅盡定,證果位了,小乘羅漢的果位。

就是說無想定同滅盡定,這兩種定境不同,都叫做無心定。那這個無什麼心呢?「無六識故」,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都沒有。注意哦,所以叫作無心定。注意,我們要瞭解,所以諸位自己你想想看,修道打坐很多年坐在那裡,你感覺到我身體還坐在那裡,身體還粗重得很,一點都沒有輕靈;所以發脹發麻發酸發痛那個更不要談了。就是麻、脹、酸、痛、癢都過了,身體所謂講氣脈就算給你都通了。都通了以後,你有身體的感覺,身見沒有忘掉,就是身識——眼耳鼻舌「身」第五身識還在,這感覺還在;而且覺得我現在坐在這裡很定——第六識意識還在噢,都沒有到達無心位呦,所以無心位不容易的

再說,告訴你,無心兩種定,滅盡定同無想定這兩種定範圍,都沒有六識、六識都不起現行,這樣才叫做無心定,就達到無心定的境界。

那麼現在開始講無想定,「無想定者,謂有異生,伏遍淨貪,未伏上染。由出離想,作意為先。令不恆行,心心所滅,想滅為首,立無想名。」[斷錄]……這不好辦哦。所以呀,我們在學的大家同學們都注意啊,不要認為自己學位高了,文字工具的確要弄好。不然不要說對外國文化,你自己的東方中國文化窗戶都打不開,你就慘了。

第一句話,「無想定者」,所謂無想定呢,「謂有異生」,什麼叫異生呢?不同的眾生。往往提到異生,所謂異生,已經比人這個位置稍稍不同,或者是菩薩境界裡頭了,或者是這個人生命已經不太平常了,已經非常了。所以我們中國經常稱一個了不起的奇人——異人,異就是奇異,不同於一般平凡的人。他說,所謂無想定,有些異生這些人,換句話我們現在講有些特殊有修持的人,「伏遍淨貪」,遍淨貪,所以叫大家《三界天人表》一定要帶來。我們這裡過去像很多課尤其本院在這裡常聽的同學們,說這個又丟了,我們連發好多次,又丟了,很對不起自己。應該要背來。

怎麼樣叫做「伏遍淨貪」呢?二禪定到三禪定的境界,三禪定裡頭有個果位,就是升天的果位,就是三禪天當中有個「遍淨天」,遍淨就是完全乾淨的,人生其實有許多人說唸佛一生修行很得力,往生的地方不一定是極樂世界,告訴你。好一點有一些正好生在遍淨天,他當成極樂世界,也差不多。遍淨天那當然已經到了色界,沒得欲了;我們還在欲界中,我們在欲界的低層還是人中了。所以到三禪這個境界,已經到達伏掉遍淨貪,遍淨天的這個貪慾沒有了,所以我們要把《俱舍論》所以再三給大家平常提到,九十八個結使,貪、嗔、痴、慢、疑,就是根本煩惱,我們心理的、感情的、思想的、情緒的——修所斷,要修持,儘量自己慢慢修持地把它轉化了,貪嗔痴慢疑才沒有了。貪嗔痴慢疑詳細分析談何容易呀!一個人說是一下頓悟,我懂了道理,我學了佛能夠斷了——沒辦法!修所斷的。那麼貪嗔痴慢疑修所斷了以後,就是修行、努力修行,慢慢清淨、斷了。

那麼見惑呢?思想裡頭就是見解裡頭的五見,所謂身見、邪見、邊見、見取見、禁戒取見,這種觀念思想上破不掉的,那要見所斷的,那要智慧夠了才破得掉。這樣你看十個:貪、嗔、痴、慢、疑,這是五個根本煩惱,包括邪見。我們隨時有時候見解思想落在邪見裡頭,自己不知道。譬如認為我們打坐,如果我什麼都沒有想,完全不知道,我一下入定去了——哎,這個觀念就是邪見。以無想定當成道了,是邪見了。無想定、無想天是凡夫外道天裡頭,可是位置很高哦!比遍淨天還要高。道理在哪裡?心理上我們貪一個清淨境界,是遍淨;我們修定到了連清淨境界都不要、放下了,才能夠把意識達到真正無想。所以修持之難呀,不是那麼簡單!一點修持都沒有,一點定力都沒有,所謂戒定慧,我常常告訴大家,定為中心啊!得了定,就是真得戒了;得了定,譬如到達初禪已經很少犯戒了,起心動念比較少多了。無想定儘管是外道定,你到了無想定一定的話,雖然是外道定,還有什麼地方去犯戒啊?不會去犯了。一切行為都是意識來的。所以定是最重要的,戒不因為定不能圓滿,慧不因為定而不能發起。所以定重要。

所以「伏彼淨貪」,要看這個原文啊,不要光聽,那一點用都沒有;這個要深入進去。就是說有些已經有修行的,對於三禪天的這個境界,人儘管修道到了三禪,還有貪慾,雖然不貪世間的享受,譬如我們大家為什麼要修道?你說我們在座大家學佛,都是想自己上進嘛,想不做一個普通人,對不對?人應該有向上的心理。我們要想自己昇華,要超越現有的世界的煩惱,實際上這個心理也屬於貪哦。不過這個是善貪哦,不是壞的貪,是許可的。人總要一步一步求進步。可是如果拿上地,等於說拿十二層樓來看十一層樓的人,還是低了一級。所以拿上地、就是說再高一層的無想天來看遍淨天的人,貪慾還很重,他貪圖這個清淨以為是究竟,是錯誤的。所以他說,無想定是怎麼樣講法呢?有些人修持得已經「伏遍貪淨」,已經降服了遍淨天的那一個色界的貪慾的心理了,但是「未伏上染」。上染是什麼呢?也是染污啊。哎,還上昇華,曉得色界天上面還有高層,還有一個昇華的境界。色界天上面,到了上去呀,有頂天才是色界天的天頂,有頂天就是大自在了、大自在天主,所以還想希望有進步,未伏向上的這個染污心。那麼由於自己心裡要跳出現有的成就,不算滿足,又出離。欲界跳出來了,到了色界,色界還再向上升,「由出離想,作意為先」,還是要動念的,還想自己再用功、進步,這還是第六意識作意。

那麼曉得,我現在貪圖,比如我們定吧,假設你們定,我們大家都定,定在這個清淨境界,確實心裡很清淨;因為清淨,你來跟我講話,找我辦一個事情,你就認為「很討厭!不要打擾我的清淨。」就起瞋念了,就會起討厭。不是常常講一個唸佛故事的一個反的笑話嗎?有一個媽媽不是正在唸佛嗎,這個兒子實在看不慣了,啊,什麼事情都不管了。兒子等媽媽唸佛的時候就說:「媽!媽!媽!」「做什麼?」兒子不響了。這時媽媽又「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等她唸得很起勁時,結果兒子說「媽、媽、媽、媽」結果媽媽說:「你幹什麼?幹什麼?」兒子也不響。然後第三次媽媽又「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兒子說「媽、媽、媽……」,這個媽媽(氣了)說:「你討厭!我唸佛,你吵什麼嘛!」兒子說:「哎,媽,你看嘛,我是你生的兒子,不過就叫了三次,你一天到黑叫阿彌陀佛,他不發脾氣呀?」啊,這個故事是相反的呦,可是你注意,不要一笑過去了,有它的道理。人,這個貪慾的心,唸唸貪慾都是作意,念阿彌陀佛是要有一個善貪在:我要必須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發願。發願,願是誰發的?第六意識「作意為先」。要知道。那麼生上界的人,定力到了這個時候,譬如我們貪圖清淨,大家在清淨中久了,當然有智慧已經算不錯了,自己曉得我現在清淨還不是究竟,對不對?我不入定不清淨下來,這個清淨境界就沒有了,所以不究竟,還要跳出這個,還要求高一層昇華。那麼最好把清淨也空掉、也丟掉。那麼清淨丟掉,就是清淨也是意識一個境界,所以把這個意識還要丟掉。

那麼,「令不恆行,心心所滅」,那麼想辦法,使自己「不恆行」不常常在動的,色受想行識,這個行就是動。我們心有時候,你譬如你打坐呀清淨起來,我們心為什麼動了?五陰裡頭行陰的作用。「行」它自然會動的。你沒有到真正的滅盡定以前,這個五陰裡頭行陰你滅不了。等於這個地球,我們儘管睡覺地球還在動,它沒有停止過。這個地球動、天地宇宙動就是行陰,它永遠轉的,所謂輪迴就是這樣轉動的,它永遠在轉哪。所以,要想達到無想定,「令不恆行」,恆就是常常,不常常動心的那個心所,心裡頭這些念頭、心所,心所包括很多了,我們將來要倒轉來去說心所,五十幾種心所,貪嗔痴慢疑,根本煩惱、大煩惱、小煩惱、隨煩惱、各種心理,都是呀。你要把這個心[斷錄]……「想滅為首」。那麼你再用功下去,到達什麼呢?我們「色受想」中間,我們人活著,最傷腦筋就是這個思想不能停嘛,我想吃、我想用、我想怎麼樣。這個想嘛,這就是心所。啊,這個想的作用滅掉了,那就到達無想了。這就是得到了無想定。

無想定又比遍淨天又高了一層,證到色界天的中層——無想天。這個無想天裡頭,說無想定屬於凡夫外道定,但是很高哦。你不要看凡夫外道,所謂怎麼叫他外道?不是輕視哦。因為他沒有明心見性,心外求法,你曉得無想也是我們心硬使它做到的。心是個什麼東西沒有明白。所以還是外道。

他說,我們到達了無想定的境界,「令身安和,故亦名定。」你注意,我們現在活著,大家在這裡沒有死,如果修道打坐到達了無想定的時候,身體非常舒服哦,安、和。安和,我告訴你,所謂道家、密宗一天到黑希望氣脈通,奇經八脈、任督二脈,老實講,那還是初步的初步,氣脈給你通完了以後不過身安和而已。而四大色法的境界同「道」還沒有關係。千萬不要認為氣脈通了就有道了。不過說你修持有一點功夫了,不錯。所以你要曉得達到無想定,那麼我們普通人所認為的身體上的奇經八脈早已經通了,不必到無想定啊。你到初禪境界,氣脈大部分已經通了。所以氣脈通、什麼中脈通,不是了不起的事,不要著迷了。話是那麼說呀,你們氣脈都沒有通,我們普通人只有上下通:吃下去、拉出來,這個不算通。

要真正氣脈修通了的人有象徵的呀。有些人公然跑來當面給我講,哎,我已經任督二脈打通了。哎呀,我話都懶得回了!打通不打通一望而知,眼睛一看就知道了。當然要過來人,一看就知道了。這個是不能自欺的呀!打通氣脈的人那有象徵的,很多象徵。

現在講得無想定,到達三禪定的境界。那我們普通,中國一般後來的經驗給它。初禪是念住,大概啊,不是究竟的說法,這個不是佛學的,是中國後來一般人(根據)修持的經驗加上的。初禪是念住;二禪就氣住,氣住,氣脈差不多已經通了,不通住不了的,呼吸停止了;三禪就脈住,心臟都不跳了,血脈都不流了;心臟跳哦,跳得很弱,一點點,很久很久一下。假使你們有許多修道人,現在人沒有資格修道,有一點病,拿一點現在醫學的觀念來看,那全錯了;到那個時候心臟完全心臟病一樣,停止了;心電圖半天才是一下下,還停了。到了三禪是脈住了。四禪就舍念清淨,四禪連這個氣脈、身體都忘掉了、空開了。

所以初禪是念住,我們念住就是說,思想專一,譬如觀一點光吧,觀一點什麼、一個佛號吧,一個東西,就是這一句,永遠就定住了。不是說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只在「阿彌陀佛」在念,這個不算念住哦!搞清楚哦。還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是作意呦,第六意識都在跳動。就是念一句「阿彌陀佛」,或者到「阿」字,或者到「陀」字,或者到「佛」字,這個中間,念也沒有了,就是這個念的境界永遠存在,一念萬年,萬年就是這一念。這個中間不是四個字連起不連起,佛的念就是這一念定住了。這樣叫「念住」。

那麼唸佛唸到這樣,所以叫做「念而不念,不念而念」,怎麼不念而念呢?這個時候,你不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四個字不要連,名號不連,你心念、第六意識心唸唸念在佛上嘛。自然只有佛、只有佛……一路到底的,沒有動過的,這叫念住。念住就是唸佛的人講「一念萬年,萬年一念」,就是一心不亂了。就是這一心一念。就是佛的這一念。乃至四個字已經沒有跳動了。那麼定久了、定久了一路一路進步啊,身心起變化。你要曉得,現在無想定是屬於三禪的境界呦!屬於三禪。

你們《三界天人表》一定搞熟哦。大小乘學佛,三界天人、六道輪迴沒有搞熟,你白搞了的。哪一禪的境界是合於哪一天人的境界。後來中國儒家所謂講「天人之際」,就是這個東西呦。我們在座學佛同學搞清楚哦。常常一問你們,天人,哎,這一天「遍淨天」在哪裡?你就搞不清了,「少淨天」在哪裡、「少光天」在哪裡?搞不清楚了。他化自在天在哪裡?你搞不清楚了。所以像密宗有些佛像啊,是他化自在天的境界的那些天人的像,當然不是人間的像。這要搞清楚的。

現在我們回轉來,講本論,就是本經:「立無想名」,所以這個境界「令身安和」,身體已經安和。你要曉得看經典不要馬馬虎虎,經典文字只好這樣記載。我們身能夠安,在座我看哪一個人敢說自己身體安哪?一點都沒有難過、頭腦清楚,做得到嗎?做不到的。不是這裡不舒服,那裡難過,或者身上這裡有一塊,那裡不舒服,胃腸消化不良,都是身不安哪!身安已經很難,和更難。

六脈平和,所以你看中國醫學上、道家有個故事。有一個人卜卦很靈,學《易經》裡頭一個故事,靈得不得了。結果感動了一個神仙,這個神仙叫呂純陽,神仙來了,曉得他卜卦很靈;這個人卜卦還會醫,醫藥靈,反正醫、命、卦都很好,他自己也認為是半仙之份。結果呀,這個呂純陽來了,感動來了,曉得有這麼一個人。當然呂純陽已經是道家修成的人,故意變化成一個病兮兮的人,讓他來看病。這個卜卦的先生醫理很高,把他脈一拿,看完了一笑,合合掌,不開方。「哎,你怎麼不出方呢?」他說:「何必呢?你何必來試我啊!」那麼他就問他:「那我的病怎麼樣?還有救還沒有救?」那他說了兩句話:「六脈平和,非仙即怪。」不是神仙就是妖怪。他說:「但是先生呀,你不是妖怪,你是仙,你不要試我。」他自己把卦台一放,就出來給他一跪,就拜師了。呂純陽被他揭穿了,哈哈一笑,只好把他帶走了,這個徒弟就那麼收了的。

所以醫學道家講「六脈平和」,非常難。這就是講,得了無想定到了三禪這個境界,出定以後六脈平和。「六脈平和,非仙即怪。」不是神仙,就是妖怪。其實呀,妖怪也就是神仙。因為人啊對自己待遇好一點,所以我們人修道成功叫做「仙」;狗啊、貓修成功了,就叫做「精」;那些魚啊、泥鰍啊修成功了,就叫做「怪」。其實以怪同精看我們,我們修成功了也是「人精」而已啊!幾個名稱不同。啊,所以我們注意這四個字,特別注意!所以得定的,到了無想定,「令身安和,故亦名定。」注意啊,這八個字!不要打坐啊,現在要看書,不然你就白在這裡搞了,將來回去呀,「哎喲,我聽是聽過,又看不懂!」那又搞何必一次一聽呢!

「令身安和,故亦名定。」所以注意,修定的人你說自己打坐定,哪裡得了定?身不安不和不算得定,不可能的。你坐這裡,身體安不下來,這個腿最多你坐兩個鐘頭也不舒服了,這身不算安、不算和啊!所以你沒有得定。「令身安和,故亦名定。」所以叫做定。這就是說,心理意識是無想,一切思想停止了,得了第六意識三禪,可是身呢又安,舒服極了;和,百病都沒有了。所以這個境界叫做無想定,「故亦名定」。

那麼下面告訴我們,「修習此定,品別有三。」你們要注意哦,他說修到無想定,階級還是不同,就是程度不同。「下品修者」,最低的,「現法必退,不能速疾,還引現前。」什麼叫做得到無想定了?下等的成就就是說,有時候一下、一打坐、好的時候,身心安和,思想完全沒有,舒服極了,進入無想定。但是啊,孩子叫你「爸爸,媽媽,下來啦!給我拿點學費報名啦!」你學費一拿以後再一上坐啊,我的媽!身不安和了,無想也做不到了。這叫無想定退掉了,所以「現法必退」。

「不能速疾,還引現前」,不能很快地馬上又進入無想定去。又要慢慢、慢慢,再澄清了、定了、再進。所以我講常常叫你們打坐,你們有時候也很好哇,那是瞎貓撞到死老鼠的!老鼠死掉,瞎子貓跑到前面一下,哎喲,一聞,好,吃到了——不是你抓到的。你說我要入這個定就入這個定,我要入那一種定就入那一種定——行了!說我今天兩腿一盤,我要入定去了,你就入定了。你在哪裡入定?硬熬啊,叫做煎熬!呵,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呀,下品修到無想定境是「現法必退」,現在就退掉;退掉並不是永遠不回頭哦,或者過一陣又回轉來。「不能速疾」很快地又進到無想定的境界裡頭,所以這一類人,就是像我們活著修無想定到這個境界的人,那麼死後升天的果位呢?生到無想天。

「後生彼天,不甚光淨。」無想天是色界,色界沒有肉體的身,沒有我們現在欲界的肉體身。色界是光。可是光還是有個身哦,眼耳鼻舌「身」,還是有個身的。譬如我們做夢,夢裡也有個身嘛,有個自己。所以呀,這一類的人,下品修到無想天,身光不夠亮、不夠乾淨。「形色廣大」,很粗,這個人長得很胖,很高,一砣大胖光,一砣大泡,膨,是不是,呵,而且光又是暗暗的,象牙色的,或者黃種色的,或者是同這個非洲人一樣,黑光的。啊,就是這樣,「形色廣大」。

「定當中夭」,生在天上活不長,半路夭折下來。無想天應是壽命五百劫哦!五百劫哦,不是五百生。這個地球毀了又形成,形成又毀了,一定五百劫,是無想天的果報。但是,無想天不是一定修定的人,一個人做善人,這三界的天人,極力作善事的人,善行行到了,《大學》儒家「止於至善」的人,他念頭也清了,所以為善最樂,做善事到了極點,不要修定,念頭清了,如果沒有悟道,有時候也生這種天人。你要注意哦,所以善法是非常可貴的哦。所以學佛的人光想學佛,心性、性情一切沒有轉變,善法功德沒有建立,休談了。你以為光打坐就行了,不行的啊!

現在一個問題來了,已經先告訴你們,生到無想天還是有身哦。色界是光,色界是光哦。這個最後告訴你們,但要注意這個問題。這個「中品修者」,修無想定中乘的人呢,「現不必退」,這一生隨時會在無想定中。「設退速疾,還引現前。」有時候這個定境界掉了,但是一用心、一定,就回來了,很快就回來。那麼這種死後呢,生彼天當中,「後生彼天,雖甚光淨,形色廣大,而不最極。雖有中夭,而不決定。」說生到無想天,身體的光明情形,也是比較不太透亮、不太美麗,形色也是胖胖的,但是呀,中等胖,不是胖得那麼胖。顏色也不是那麼難看,就是色相也是蠻漂亮的。所以人中的醜陋、畜生中的醜陋等等,都是前生的福報功德。一個人長得自己身體少病少惱,顏色就是色相莊嚴,長得漂亮不漂亮,沒有哪一點不是果報;生在天中也是一樣。所以呀,這種中品修到無想天的天人,他的命運注定也有半途短命而死的;但是並不一定。因為他既已經到無想天,他再努力一修持,可以轉變。不一定中途短命死掉的。[此時引磬響]那麼快呀?好像在無想天上講話一樣啊!(一笑)休息。

修到最上乘的人,「現必不退」,就是假定我們在座的哪一位道友,現在修到了無想定,他隨時都會在無想定中,不會退掉了,「現必不退」。因此,這個色身我們這個肉體業報完了的時候,在這個世界業報完了的時候,這段一靈清淨,自然就生無想天。所以「後生彼天,最極光淨。」那就是在無想天人裡頭,光明漂亮,形色非常廣大。「必無中夭」,那麼「窮滿壽量」,就是一活無想天上五百劫。五百劫以後墮不墮落呀?三界天人一樣墮落,「後方殞沒」。道理在哪裡呀?就要瞭解三世因果。譬如我們現在一個人,不管是有善念惡念,下一個恆心,修善、行定,你過去的業報,有惡的業報還是帶到的哦,還是帶到哦。比如說,你現在,等於說我們一個人,現在儘量地努力,你看外國小說、中國小說都有,中國歷史也有,一下做了皇帝,從前犯過法的碰到那些執法人嚴肅認真的,也給皇帝講:對不起,以前有個案子你還沒有銷啊!哈,那皇帝也只好想個辦法給他銷一銷案子。等於我們中國的包公,也打得龍袍,雖然是小說,因為皇帝犯了法了,皇帝媽媽犯了法,那皇帝也有罪,沒有辦法打這個皇帝,包公就叫將皇帝的衣服穿在那裡吊起來拿鞭子打,等於打了皇帝。皇帝只好照辦。這個你看到的是小說,這些小說的故事是根據這個因果律來的。所以呀,生無想天五百劫後不進修,進修了果報再轉化,慢慢來。「後方殞沒」,還是下墜。無想天下墮墮到哪裡呢?或者墮在欲界天人,或者變人,甚至於過去的業報來,就是上次給大家提到佛學裡頭最重要這個偈子:縱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個是因果的道理。

那麼現在說明,「此定唯屬第四靜慮」,這個定境界屬於第四禪天,四禪剛才說過,四禪後面還有四個定境比這個境界高: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這個叫做四空天,是無色界的。因為色界的人「滅心」,滅掉這個心念;「成色」,所謂色界還是色界哦,五陰裡頭就屬於,我們大家唸過《心經》「照見五蘊皆空」,這個五蘊的色蘊還存在。不過無想天的人,無想天這個「滅心成色」;到涅槃境界,所以真正的佛法,「滅色成心」,那是小乘的涅槃。所以呀,無色界裡頭是滅色成心了。所以無色界的天人你看不見的,沒有形體。所以這些佛學的道理都確實要注意。

所以這個定呢?「此定唯屬第四靜慮。又唯是善,彼所引故,下上地無。」他說,這些是修定你們大家注意,我們打坐,都想學打坐,以為打坐就是學佛法——不行哦!打坐是做功夫、自心修心的功夫,你還要修「行」,行為上要行善。所以行一切善法是加行。等於我們修定是原料,這個原料還要加工的,要經過「高雄加工廠」去加工啊。所以他說,「此定唯屬第四靜慮,又唯是善,彼所引故。」善法所生,你不行善想到無想定,做不到哦!譬如一個大壞人,那麼一下說把思想自己不想、什麼都停掉——做不到的。不要說大壞人,我們這些人都是大好人,如果你真到夜裡睡不著了把思想停掉,也做不到啊!我們這些大好人也做不到啊,對不對?所以你想無想,把第六意識想念一下給停掉,那要相當的功力,還要善。善是加行,修善法為加行,所引出這個定境。

「下上地無」,你看我的媽呀!這個文字啊,玄奘法師啊,你這樣搞啊!濃縮到這個程度。怎麼叫「下上地無」?死了都不懂。上地是什麼?「四空天」,空無邊處定等等,你們有這個三界天人表,「上地」無想天上面是四空天,色究竟天上面是四空天。「上地」是四空天,無色界;「下地」呢?比無想天低一點的——三禪天。這個怎麼叫「下上地無」呢?無想定這個意識完全不去想的這個作用,「上地」無色界裡沒有這個事,無色界裡看無想那是很低級;下地呢?到了三禪的境界,他定境還有東西呀!還有遍淨、還有清淨、還有空的境界。你想達到這個空、清淨都沒有想,也做不到。所以無想定就在四禪天到無色界這個中間。所以「上地」沒有無想定的事情,下界也做不到無想定,譬如我們現在做不到哦。但是大家修到無想定,你做到了也不錯!管它外道!我常常勸人家,你管他外道內道,總弄一個道吧!弄到了外道我再轉到內道來有什麼關係呢?你何必,哎喲一學佛的人,看這個也是外道、那個是魔。我說魔比我們還好一點,有本事一點;先做個魔,再來做個神,由神嘛再修個道,由道再變個天神,慢慢來嘛,幼稚園一樣讀也不錯嘛。何必看人家,「哎喲,這是外道,這是魔。」自己已經變成魔了。「哦不對!我是正道。」這一念,錯了!就不能修道了。這一念是瞋心。排他性這一念,慈愛不夠,已非善行。千萬注意!

一個不管外道內道修行的人要度一切眾生嘛,外道也要度,魔也要度嘛。外道又怎麼樣?魔又怎麼樣?對不對?嗨,理論上一定不錯。是要注意啊!所以這一句話講無想定「上地」沒有,比無想定低一點的也沒有。

「由前說故」,前面給你講得很清楚了,「四業通三」,這要命了,「四業通三」。我們業果有四種:過去業、現在業、未來業這三種業,還有一個「不定業」,所謂四業。無想定呢?你要曉得,我們假定在無想定、無想天中,我們現在就在無想天,現業沒有了,現業是什麼?現業是無想嘛,對不對?但是你過去所作的業,那個果報將來還要還的哦!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時間沒有到,你在這裡一請假,躲了五百劫了嘛。當然加上利息還重一點算不定。也許你在無想天,修善法呢減輕一點,也沒有一定。這個是不定的。所以過去的業、未來的業、不定業,還是存在的,只有現業在享受無想天天人的果報。所以呀,四種業果裡頭還是聯通的,三種還是通達的。

「除順現受」,在現在這一生生在無想天是順境,受這個現生的無想天的果報。因為你是無想定的善法來的。這懂了啊,這個文句都懂了吧?看通了吧?

好了,現在另起,「有義」有一個師父說,都是佛的弟子,「有義」有些人講,「此定唯欲界起」,修無想定的人,在天人裡頭不大肯修的,只有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肯修。因為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在欲界中遭遇痛苦煩惱太多了。痛苦煩惱的根源就是心裡頭的思想亂嘛,希望「哎呀!不想就好了!」所以欲界裡頭引發,「由諸外道,說力起故」,說外道,這個並不是罵人,就是說他根本上沒有明心見性。「去,我教你一個功夫,你這個功夫一做嘛,或者修氣功,或者說什麼,修到了以後,可以做到無想。」啊,譬如有一類,最高的氣功,密宗也有,「yoga」瑜珈裡頭也有,道家也有,可以修閉氣的方法。不要亂講啊!我只講了名字,沒有教你們方法啊。你們聽了這個名字自己亂去搞去,出毛病我不負責啊!同我沒得果報,先說明了啊!有些硬修閉氣的方法,閉氣得成就了,念也跟著停掉了,也做到無想。說無想定,「由諸外道,說力起故」,傳這個法,有時候勸人家這就是法、這就是道,你跟著學。但是你要曉得,要修到無想定,笨人也做不到哦!所以要修善根、要培養智慧呦!任何外道內道都要「人中慧解,極猛利故。」就是人也是聰明人才幹這個事。修了這一種方法,豈止閉氣,還有很多方法,使自己可以一下就達到無想境界,把思想切斷了、停住了、停斷了。所以這種人,人當中智慧也算很聰明,「人中慧解,極猛利故」,高等聰明的他才做得到。所以修道做功夫,你說得了什麼法、學了什麼法,怎麼樣修都沒有成果——笨啊!慧解不夠啊,真的啊!慧解夠了,任何功夫,一個有慧解的人同沒有慧解的人做任何的功夫,差得太遠了。有慧的,這個巧妙一下就懂進去了;等於一個電的開關,懂得的人一下就懂了。不懂的呀,你給他什麼工專裡頭五年制啊、七年制啊、三年制呀、兩年制呀,你把他制死了也沒有辦法!他就是那麼笨,學不會那個技術。所以慧、慧!要求慧呀!「人中慧解,極猛利故」,這是一種的理由、說法。

所以無想定是欲界裡頭起始修的。我們所以生在欲界的痛苦,男女飲食之慾、功名富貴之慾、要發財做官之慾,這些都是欲。欲由思想來,能夠把思想根本一切除的話,沒有了嘛,就舒服了嘛。但是在這個中間起修,還要慧解,「極猛利故」。你不要老是看到佛經講的外道、外道,不過是那麼一個代名詞呀!你修到了這個功夫、這個外道,外得不錯哦!比欲界天的什麼,廟子上塑的那些瞪起眼睛、牙齒獠起,四大天王啊,四大金剛,比這些要高了不曉得多少層啊!如果拿我們這個房子來比方,四大天王實際上是站在下一層安電梯的那一個地方的。到無想天已經是八層樓、九層樓這個地方了,快到頂了。啊,所以是很高的啊!你如果修到這個…… 釋迦牟尼佛出家以後,就是先學無想定,學了三年才修到;你查查佛經上有,「知非即舍」,他後來說,「哎,這還不究竟。」就丟掉了,所以他做到的。是外道法,可是你不要輕視看哦!

第11章

……切實要起恭敬心,對一切眾生都要起恭敬心,你不要看不起,也很難。

「有義」,另外有一派說法,有一個師父說法:「欲界先修習已,後生色界,能引現前。除無想天,至究竟故。」另外有一個師父的說法,無想定呀,我們現在活著在欲界裡頭,已經因為自己修持這個功夫、做這個功夫、做這個定境練習得已經到家了。當然我這個到家隨便講的,不曉得到上品、中品、下品,還有三等呢!就是說在欲界中已經修到了,等到這個肉體一壞,一靈不昧,往生色界。一生了色界,色界的投生不像人世間,色界的男女的化生從男性頂上一下就出來,不要懷孕很久的。由男人頂上生的,花一樣就開了,就出來了。那麼說欲界是精交媾,笑視交抱觸,搞肉體縱慾,肉體的欲;色界是氣交了,氣味相感,等於說電感一感,已經是達到了欲界的所謂男女媾精的這個境界。再高一點是神交了,沒有像欲界那麼粗了。欲界是很低的,很低級。

所以呀,生到色界以後,這個果報,色界裡一出生,得到色界天這個身體以後,「能引現前」,天才,色界天的天才兒童,自然自己就在無想定中;就引發在欲界這一生修的種子啊,就在那裡爆發,隨時都在無想定中。但是他的果報,除了在無想天以內,沒有辦法到色界天的最高層——色究竟天。色究竟天那高了,那已經超過無想定的境界了,更高一層了,接近到四空天了。

所以說修這個定的功夫,「此由厭想,欣彼果入,故唯有漏,非聖所起。」無想定這個定的境界修持的方法,是由於我們、人們或者一切眾生;只講人太狹隘了,不一定,你不要看到畜生道中,有些聰明猛利的也會修道。剛才有位道友來問,真的畜生道會做到嗎?「哎呀!」我說,「人就是畜生道嘛!你不要把畜生……」真的呀!所以人家就說看密宗的佛像怎麼樣塑的?哎喲,又是牛頭,又是馬面,又是鬼一樣的。我說這很清楚,人性裡頭就有獸性,獸性裡頭也有人性。你不要搞錯了,自己做了人忘記了,以為人高明得很,人有時候不及禽獸哇!所以我們那位道友蔡先生我常常講,我說有個地方叫你去辦個事。他說老師呀,你又叫我衣冠禽獸一番了!因為他要穿上西裝打上領帶,好好的他覺得很拘束(一笑)。他就說個笑話,這個出去要衣冠禽獸一番了,那就是穿得整齊。笑話歸笑話,你想想看我們人性裡頭就有獸性,獸性裡頭也有人性。密宗裡頭佛像告訴你清清楚楚,但是你看每個密宗的佛菩薩手裡拿著什麼?——骷髏杖。都要以白骨觀為基礎,腳底下大大的骷髏,手裡拿著骷髏、天靈蓋。處處告訴你:欲去不掉,不談這個東西。大家不會、不懂密宗,看佛像,喔呦!妖魔鬼怪,修功夫我要修到那個樣子,我寧肯不修了,還是我覺得現在還比那個樣子好一點。對不對?但是那個是表法,人性裡頭就有獸性。至於我們覺得這樣很好看,老虎、豹子、狗看我們這個面孔,不漂亮,它還願意找那個狗、找它同類才覺得漂亮。這個東西呀,懂了唯識一切唯心造,沒有什麼,人也一樣。你覺得他不漂亮,我還覺得他好得很呢!從智法師你看多莊嚴呢!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哎,我跟他有緣嘛!這個沒得辦法,一切唯心造,要懂得這個道理。

所以無想定呢,是在欲界裡頭的人,厭煩自己的生死、想的痛苦,「欣彼果入」,希望自己做到。打起坐來,我們大家碰到打坐的人:哎,你坐得怎麼樣?「哎呀,就是討厭啊,思想停不了。」你看這個見解觀念,不是想做到無想定去麼?對不對?就是這個觀念,就是想要做到無想。尤其看了《六祖壇經》「無念為宗」,把無念解釋成無想,是非常錯誤的!不是禪哦!禪不是無想。所以無想定修到了的果報,到達無想天,「故唯有漏」,在佛法裡還是有為法,是有漏之果,非無漏果,不是羅漢。大羅漢證得涅槃是無漏之果。

「非聖所起。」所以無想定還是凡夫境界,不算是得道的聖人,連羅漢、聲聞緣覺都夠不上,不要說菩薩;不是三賢,不是十地菩薩的境界,都還夠不上,「非聖所起」。無想定講完了,這一段裡頭以後還有。

「滅盡定者」,進一步講聖人境界,修道的、學佛的,得四禪八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這是八定。過了八定,第九定——滅盡定。怎麼叫做滅盡定呢?所以大家尤其是出家同學們學佛的,特別要搞清楚,什麼叫做得滅盡定呢?

「謂有無學,或有學聖,已伏或離無所有貪,上貪不定。由止息想,作意為先,令不恆行。恆行染污心心所滅,立滅盡名。」解釋了「滅盡」這個文字。那麼怎麼樣叫做滅盡定啊?學佛的人,佛經裡頭分兩種:有學位、無學位。譬如羅漢果位我們分四果:初禪,初果羅漢,初果叫什麼?你們諸位報告看?(須陀洹)好。二果呢?(斯陀含)啊。三果阿那含,四果是阿羅漢,這四果。初禪可以得初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等等這些果位、得羅漢果位,都還屬於有學位、有學的地位,就是說還要用功,有些道理都還不懂,所以叫聲聞眾。怎麼叫做聲聞眾啊?就是說必須要跟著佛、跟著諸佛菩薩隨時要聽課,隨時什麼課都要聽,不聽呀慢慢就退步了,就忘記了。所以要聽聽啊又進步一點——聲聞眾。像這是都屬於佛的聲聞眾,常隨眾。聲聞眾等等還是有學位。到達緣覺、獨覺、辟支佛到阿羅漢境界是無學位,不需要再學了。所以有學、無學,這兩種。

但是有學位已經證到了初禪,當然沒有到無想定境界,只要心一境性、定生喜樂,這個果報已經是天人果報了,很了不起。但是你要得定,注意哦,我們修持得到初禪,打坐坐得好才定,定中以後得到初禪,你們修道也好學佛也好,覺得身體很舒服,氣脈通了,很安樂,身體很清淨。(那麼)這個色身完了,生欲界初天。欲界天還是六慾天哦!這一生非常持戒,又吃素又持戒,生到六慾天,五百個太太,不得了了。三百個天人、天女,或者什麼。這一生的修持戒律清淨都沒有了,所以注意呦!所以守戒修道的人,你看位置修得再高,生到……沒有到色界,不到究竟,統統往生在欲界了。欲界也有天人境界哦!啊,天人境界,你說這個果報,福報享完了,下去更厲害。所以我們尤其學佛出家,這些道理要研究清楚哦。戒律守得很好很好,你持到了初禪境界,總是給你戒律清淨吧,定生喜樂呀。就是這一喜樂境界,正是六慾天中,六慾天中的天人。你翻開經典看看六慾天中的天人,變男天人、女天人,飲食男女親愛沒有脫離,而福報更大;福報越大,飲食男女的這個越大,光環越大。你看中國的當帝王也是三十六宮、七十二院,也不過一百多宮女。雖然多到幾百人,有些皇帝還把她送出去出家了,覺得太不應該了。到天人境界普普通通都五六百人,不得了啊!你說這個福報完了以後,你的果報如何?所以修行呀,你不要看到這些都是最初的佛學,我們大家中國的學佛的人,最初的佛學統統不研究,一來就《金剛經》大乘;大乘啊,你的肉重一點了要「大秤」,還是值錢一點;小秤!(一笑)不行的啊!要把佛學基礎搞好啊!

所以,「有學無學,已伏,」已經完全降伏下去,或者沒有降伏,「或離」,比較脫離一點,無所有的貪。什麼叫「無所有貪」呢?與生命俱來的貪慾、貪念,貪慾之念都不動了,貪嗔痴都沒有了。「已伏或離」,解脫了,無所有了。但是有一點,「無所有貪」到達了什麼呢?四禪天,有天人表注意啊,因為我想大家不熟,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無色界差不多到了頂。但是上面還有個頂高的——非想非非想處,這個境界大家不能想像。這個定是什麼定?「非想」,照文字解釋「不是想」;「非非想」不能說沒有想。那是什麼東西呀?嘿,那叫做「一靈不昧」,這個是「一靈不昧」。啊,還有一點,非想非非想。「上貪不定」,到達這個無所有處定了,我執沒有了;不但無身見,連「我」都丟開了。你要曉得,身見……[斷錄]

所以,到滅盡定的境界,「無所有貪」。不過有一點,「上貪」。非想非非想處定,三界天最高處的這一個,想進步的這個貪啊,還不一定,有時候有、有時候又沒有。但是現在沒有了,「由止息想,作意為先」,因為他已經停止了一切,自然休息了,無妄想了。注意,將來有分別哦!你說那同無想有什麼不同呢?不同!他自然休息了。無想定是我們有意修到把他做到了無想,這是自然休息無想。還是起意,要做到自然使他思想停了。止息,換句話說,也帶著呼吸也停止了。但是現生修到無想、滅盡定的人,我們現在肉身修到滅盡定,呼吸一定停止了。停止怎麼測驗呢?那你拿雞毛、燈草放在鼻子上,動都不動,不會有呼吸往來。毛孔的輕微呼吸還有,不過是很少很少,很微弱很微弱。所以你講科學的研究這就很難講了,他的氧氣是自己在體內內在發生氧氣,還是這個氧氣怎麼保留的?所以現在在美國的太空人,都在拚命研究這個打坐、研究瑜伽術。因為到太空去,萬一氧氣沒有了,能夠一定,可以保留這個氧氣的辦法。所以現在有許多東西不是現在科學所能瞭解的,特別注意啊。

「由止息想,作意為先,令不恆行。」在平常心理行為不常常起動的,以及恆行的、染污的、常常起動的這些心念,「心心所滅」,這個心理行為、心態都沒有了自然滅掉了,所以叫做滅盡定。那叫做無心了,真得到無心了。

那麼得到了無心定呢,你要曉得有沒有離開七識八識啊?七爺八爺還沒有離開呢,呵!七識、八識還在。所以在這個定中,你要曉得呼吸是沒有,身體還暖和的呦!不但暖和,連骨節都軟了,這個人骨節軟了,就像做包子的麵糰那個樣子,可以那麼軟的。「令身安和,故亦名定。」所以叫得滅盡定。

「由偏厭受想,亦名滅彼定。」由於為什麼呢?滅盡定同無想定,無想指的意識上的無想;滅盡定呢?厭惡了感覺、受、感受,身體什麼感覺呀,定中舒服不舒服啊,氣脈通不通啊,這時感覺境界都討厭了,都不要了。我們這個意識思想滅了,感覺也滅了。「由偏厭(討厭)受(就是感覺)想」,所以叫做滅盡這些,得這個定境。那麼「修習此定」也有三等三樣,「品別有三」。

「下品修者,現法必退,不能速疾,還引現前。」這個不要解釋了,同那個無想定一樣。「中品修者,現(現在)不必(不會)退(退步)」。「設退速疾,還引現前。」就是偶然退掉這個定境,退步了;但是一用心一修,就馬上回來,已經到了中品。

「上品修者,畢竟不退。」都在滅盡定裡。

「此定初修,必依有頂遊觀,無漏為加行入。」他說,要想修到滅盡定,老實講四禪八定的功夫已經到了,到了色界的境界,色界剛才講到無想定,你們看天人表,色界的有頂天就是色究竟天,色究竟天也就是有頂天。你們查查佛經,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上講過,有頂天上丟一塊石頭,要經過多少百萬億年才到達這個地球,距離有那麼遠。不過現在如果用太空船啊,不曉得要多少年才到達有頂天,應該在銀河系統的、或者過兩三個銀河系統的那一面。你要看三界天人表,現在的新的太空科學把釋迦牟尼佛的三界天人表是越來越接近了,越證明對了。這個所以佛了不起就在這裡,許多東西,現在科學的發展反是證明他的對了。

你們要注意,現在我這一張表,為了大家製造的方便,所以朱博士再把它修整一下這樣。另外有一個圖表畫得很大,我們自己構想的,沒有辦法印,圓的。那麼它究竟在哪一方、哪一方,你不要光是向上面想,做立體的想,你做立體想也可以。

所以啊,到達色究竟天是有頂天,必須要四禪八定,到色究竟天。這個有頂呢,老實講同身體功夫有關的哦。所以研究唯識你又要研究一個東西嘍!我們經典經常講到,普通講教理的不那麼講了,講唯識也那麼講,我們學佛道有個四加行,必須要注意:暖、頂、忍、世第一法,這四種加行。所以彌勒菩薩說的《現觀莊嚴論》非常注重這四加行。這四種修行,不管大乘小乘,不管哪一種定、哪一個境界,都離不開四加行。要得「暖」。所以,有時候你們打坐起來,覺得,哎喲,流汗!熱得不得了!那是太初步啊,那沒有得「暖」。由這個慢慢慢慢正式歸一了,歸一了以後定了以後,光是暖了,那是得暖。所以三昧真火是正在安和的狀態。暖、壽、識連在一起的。有暖,所以氣脈,一般人都講氣脈,氣脈沒有什麼了不起哦;就是奇經八脈、三脈七輪打開了,不過到了有頂境界,暖、頂。「頂」,也可以講,到這個時候,頂輪的脈一定開了的,人的頂輪脈一定打開了。那就是這個肉體同天人境界合一了,頂輪脈打開了。

這個「頂」也可以做有相的方面扯在一起跟你們解釋。搞清楚這個功夫的境界。也可以講理上的境界。到了色界天,因為頂脈開了,你自己現生這個人肉體坐在這裡入定,如果到達加行「頂」的境界,那麼你坐在這裡已經沒有身體的感覺,只有一片光了,都在光明中,就是已經現生到了色界的境界。但是你們有時候打起坐來,偶然看到紅光、綠光、黑光、白光,那個不算的哦!那個是身體內部的氣機的變化摩擦發電來的,那個不是的。你要執著那個光,都會神經了,都會著魔了的。道理是什麼?那一些你偶然坐坐有時候發光,眼睛也看到亮,是你眼神經有病、不好,或者裡面身體在變化。身體內部不是「行」嘛?在動嘛?它自己摩擦也發光。所以你的意識寧靜修靜了偶然看到,那個不是色界的光明定,這個裡頭差別很微細的。隨便認為「哎喲,這個光已經得定了,啊,不得了了!」——入魔境。高一點入到欲界天的定,欲界天還是魔境呀。嚴格地講,沒有跳出三界都還是魔境、外道境界。所以這些順便給你們提到,在平常也許我想不起來就懶得講了。平常你們問我我也懶得講,沒有時間講。現在你聽到的要注意一下啊。

「此定初修,必依有頂(到了有頂天),遊觀無漏。」到了有頂天,再觀察一切無漏法。什麼叫無漏?起心貪嗔痴慢疑,乃至邪見、身見、邊見……五十幾種心所。任何根本煩惱,大煩惱、小煩惱,寂然不動,此身無滲漏,一點滲漏都沒有,等於完備了,心境光明清淨圓滿了。圓滿所以叫做無漏。有一點不圓滿、有瑕疵,就是有漏。就是心、心相到了無漏。

「為加行入」,由到了色界天的定,「善於遊觀」,觀察自己心理狀況,一點起心動念處,是「止於至善」,沒有一點不對的。那麼這個作加行,才能證入了滅盡定。

我們再念一道,「此定初修,必依有頂,遊觀無漏,為加行入。」

「次第定中,最居後故。雖屬有頂,而無漏攝」。所以在九次第做功夫的定力的裡頭,它這個屬於九次第定最後一定——滅盡定。所以色界天有頂天的範圍,「而無漏攝」,到達滅盡定已經屬於跳出三界的邊緣了,在無漏果的範圍。

「若修此定,已得自在,餘地心後,亦得現前。雖屬道諦,而是非學,非無學攝,似涅槃故。」注意,得到滅盡定還不算得涅槃。所以修這個定,得到了滅盡定的人,已經可以得到心已自在了,所以這才叫做自在,不被煩惱所束縛,沒得煩惱束縛,此心自在了,意識不行了,煩惱意識這個都不相應了,這樣叫做自在。拿現在講這才叫做真自由真自主了,自由自在。

「餘地心後」,什麼叫餘地呢?聲聞緣覺這兩種小乘的人、修小乘的人,乃至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些地位的人,乃至大乘道的菩薩,第七地、第八地以前,「余」,這個餘地心。二乘聖人修到聲聞緣覺的果位,乃至菩薩道大乘道修到初地歡喜地、二地離垢地、三地發光地、四地焰慧地……一地一地算下去,到七地是遠行地,第八地才是不動地、第九地善慧地、第十地是法雲地,菩薩十地,都要背來哦,尤其在這個學院的同學,這些背不來你就「糟」字下面加個「糕」了!我想都會背來的。所以到「餘地心後」,到七地菩薩這個境界;修小乘道的到聲聞、緣覺道,修到這個心地法門修到這個樣子還沒有辦法得到滅盡定哦。菩薩道修到七地境界,小乘道修到聲聞緣覺的果位,「餘地心後」,再得後得智,叫做後得智、智慧。根本智得到,後得智發起,才能夠修到滅盡定。所以「餘地心後」,是後得。這些八地菩薩當然得到了,達到這個程度了,修到這個程度。七地菩薩八地以前,乃至聲聞緣覺這些羅漢果位這個人,得到這個心地法門了,然後由後得智修到了一個程度。所以禪宗開悟,初悟等於根本智,再進一步所謂破重關、破末後牢關,那是後得智啊!到破「末後牢關」獲得一切種智,統統現前,那很厲害了!不是說「雲在青天水在瓶」;哎喲!「一輪明月在床前。」「哦,我悟了!」你真誤了,耽誤了!不是的,這要真實功夫。

所以滅盡定,「雖屬道諦」,四諦法門苦、集、滅、道。雖然算是得道,而並不屬於「非學」,「非無學(所)攝」,不是一般有學位的羅漢、學人或者是已經得到無學位的所攝,已經超過了這個境界。因為滅盡定相近於涅槃境界,可見涅槃這個境界之難。不要把滅盡定當成已經涅槃,「似涅槃」。

「此定初起,唯在人中,佛及弟子,說力起故。人中慧解,極猛利故。後上二界,亦得現前。」

他說滅盡定的境界,不一定,我們人類裡頭很容易到達,尤其學佛的人,佛在世的更容易。佛雖然過世了,經典、像法還在,並不困難,只要把理明了,好好修,並不困難。所以佛以及佛的弟子們,「說力起故」,把佛所說的教理透達了,所以我經常說,佛法是個科學,你理明了,依著理來實驗,不然你去盲修瞎練搞不好的。佛及佛的弟子們,「說力起故」,由於這個理論、道理懂了,這個力量、心力引起,在人中智慧、慧解極為猛利,那麼容易修到滅盡定。「後上二界,亦得現前。」如果有後得智成就,雖然生在色界、無色界,也可以修到這個滅盡定。

「鄔陀夷經,是此誠證。」《鄔陀夷經》這本經典,一般研究講好像中國沒有翻譯,有!實際上在四阿含經裡頭,一節而已,他說這本經典這個道理佛說得很明白。

「無色亦名意成天故。於藏識教,未信受者。」

那麼滅盡定的人呢,得到滅盡定,快要跳出三界哦,沒有跳出三界,快要跳出三界的,還在邊緣上轉,在無色界中,所以無色界天,剛才我們講色界天,我們欲界天就曉得同我們一樣有肉體,或者肉體比我們不同一點,健康得多。有些欲界天的天人也有肉體,但是,也可以放光。假設你們有緣碰到這樣的天人也沒有什麼稀奇,一看就知道。佛學瞭解了,好,你是欲界天的天人,不要嚇我了。下來有時候神色很難看,但是他身體肉體有光,欲界天的天人。所以同阿修羅有相似之處,沒有什麼稀奇的。有時候你定中,你人中得定了,他在你前面晃兩下,逗你玩玩也有,你當成天母,你完了;當成天人崇拜,也完了;反正是相應不理。至於無色界的下來的天人那很少到這裡,大概現在人研究哇,飛碟、飛碟光有一點相像,呵!這為色界的。無色界的沒得形像了。所以無色界天也名「意成天」,意所成,所以「成心滅色」。但是他們雖然得到滅盡定,生在色界、無色界,對於第八阿賴耶識——藏識,根本還不知道,第八阿賴耶識他不信的,所以佛的小乘弟子們還不相信第八阿賴耶識有這個東西,「於藏識教,未信受者」。

所以呀,「若生無色,不起此定,恐無色心,成斷滅故。」

所以呀,得到這種定的人,生到無色界的時候,很難出這個定。他把這個定境界執著得牢牢的,他不敢動。一動了以後,哎喲這滅盡定再一動我要到哪裡去啊?跳出三界外沒有第四界,我跳到那裡去呀?到哪裡去?這是個問題。哈,所以他牢牢地守住這個清淨境界,動都不敢動,起心動念怕得很,他不敢起心動念了。認為怕這個一動念了,這個境界一破掉,滅盡這個境界一破了,又起心動念,我又要變凡夫又墮落了。他對於阿賴耶識的道理根本搞不清楚,所以都還屬於第六識的境界。那麼第七識不談了,因為第七識「我」已經入到滅盡定去了。這個還是第六識境界。還沒有講完,滅盡定、第六意識的境界還沒有說完的。

這很難辦了,很耽誤時間了。本來我們同學們有一個提議,說我的課太多,尤其是唯識課一個禮拜兩次,他們大家覺得是有消化不良之感。想做筆記、想實修都很困難,因此要求變成一次,我想已經講了兩次,等這個月到底了再講。我總覺得時間來不及,要大家瞭解多一點。

現在有幾個問題,第一點,為什麼《成唯識論》不從頭開講?哈,這個是小問題,沒有什麼問題,從頭開講你就聽不進去了。尤其配合我們用功夫的,現在求修證的人,所以從這裡開講,慢慢倒轉來才容易瞭解。

第二個問題,這些巫師招魂,還都真能夠靈魂來嗎?還是它道的分神而來?人同畜生也能分神?啊,這個問題在唯識的道理、佛法的道理,這個招自己的魂,都是自己的魂起了作用。換句話說是「識變」,自己的心識識變。除非這個巫師或者這個法師,這個作法的人自己定力很高,那可以分神。這個唯識道理正要講到了,識是可以分的,換句話一心可以多用。不過假定一個人投到它道,譬如已經變人了,再招魂的話,這個人當時有昏迷之感,那麼就有分神的作用。可是現生這個人自己還不知道,或者是夢境一樣的、迷迷糊糊的。

第三個問題,死的時候身體還沒有冷卻,那把眼角膜拿來移植了,這個眼識還存在,此時是否八識未死?八識本來都在的,八識分段生死本來都在的。一切器官、眼睛移植到這個人,八識如何分法?八識沒有多大的分位,只要他自己一接上新的眼識,八識是一體的,可以起作用。蚯蚓砍斷,各段皆動,這個已經講過的。蚯蚓砍斷了,八識都在動,餘力未斷,那是余業未斷,所以八識普遍地存在,無所不在。

第四,色界天是氣交還是什麼?也是三元和合而生麼?如果人死後生在色界天,是直接生。藉緣生,也是藉緣生的。沒有緣不得生,也要藉緣生,那麼也是需要三元和合。現在我們講色界天是氣交,是方便的說法。高一層的色界是神交,神就可以交了。

現在我們講到無想定同滅盡定,講到了講完了。修滅盡定所到達的色界天境界,那麼這個無色界天的天人,無時而不起此定。不起此定不是說出定,生不起進入滅盡定的功用。道理在哪裡?因為生在無色定的高位的人,就怕自己無色心、無色境界的斷滅,就是上次講到這裡,對不對?對吧?道理等一下再說明。

「已信生彼,亦得現前。」假定有人見地更高,曉得生在無色界天這個境界,但是他也曉得可以進修滅盡定的人,那麼這個滅盡定的定境也可以現前。

「知有藏識,不斷滅故。」理由呢,就是曉得一切阿賴耶識無處不在、無時可以斷滅的。阿賴耶識生命的根根還在,所以下面就轉了。

「要斷三界見所斷惑,方起此定。」但是生在無色界這個境界的人,知道了阿賴耶識不斷。比方我們現在當然三界裡頭是最低界,三界有九地、九層樓,比方;我們是最低一層叫「五趣雜居地」,就是人、阿修羅……[斷錄]欲界裡頭五趣雜居地。這個趣也就是趨向。假定就是我們這些人如果瞭解了阿賴耶識不斷,是不是我們現生可以證得滅盡定呢?當然可以,學佛的人一定可以,不是說我已經信佛了、吃素了、皈依佛了不可以。要斷三界的見所斷惑,方起此定。

我們現在很重要的幾次跟大家講過,希望沒有表的人趕快來拿。或者你們派出代表來拿。再不要丟了這些表了,每一次講課都要帶來。尤其講功夫的,修定的功夫,就是八十八結使表。在史老師這邊。你們哪位起來幫忙一下?有了的最好不拿,免得不夠。尤其本院的同學應該不要拿了,應該有。本院的同學還看到就拿一張、看到就拿一張,就第一個犯了「貪」。你不要看到是小事哦!我等一下正講到這裡。而且拿了以後不肯帶,犯了失念。都在犯。沒有的應該拿。學佛啊,這些基本的不是為了名詞佛學啊,自己用功夫,必須要知道的。

見思惑最難斷了,我們大家為什麼不能得定?就是這個道理。道理你們大家聽經啊、研究佛學、聽了又聽的,剛才跟一位道友倆講一下,好像聽得樣樣都懂,自己都對了、證到了、空了,結果嘛什麼都沒有用,什麼都抵不住事的,那是非常糟糕!就是不用腦筋,不用心思。修是思惟修哦!

我們第一個特別提出來再講一道,大家千萬記住啊!我們根本的煩惱:貪、嗔、痴、慢、疑這五種。貪,並不是一定說貪吃、貪財、貪名叫做貪,什麼都是貪吶!譬如我們打坐得定的人,在定中很舒服不肯起定——貪!這就是貪。在菩薩道是犯的更嚴重,你不要認為我只修道,愛清淨也是貪。愛清淨、愛孤獨,沒有哪樣不是貪,所以心理檢查要搞清楚。你說一個人愛清淨,在定中有沒有瞋心呢?瞋心更重。你看在定中,在初禪欲界的定中,誰要擾亂了你的定,非常煩惱,這是瞋心,這是欲界的。痴,明明知道自己本來是佛,心就是佛,見不到心;習氣斷不了,明知道而斷不了,大痴!慢,當然很慢,尤其修道人我慢更大:我是修道人,外道沒得修持!看人家都看不起。不得了的哦!這些結使沒有斷,你說你能夠證果?有啊,五十塊錢買一個蘋果那很容易,那叫證果了?那不可能的,初禪的果都證不到的。慢,人人都有我慢。所以第七識的我慢,四惑當中叫做思惑,四惑就是四煩惱。那這個表上都有,你們去找。就是思惑,有一欄很小的,思惑:我貪、我瞋、我痴、我慢,第七、第八阿賴耶識的根本,欲界中間統統俱全。

你看下去,到色界,上升到了色界,到了三禪定,同無色界四禪定以上的人,那麼瞋念是沒有了。不是斷了根哦,也沒有轉化,(是)伏下去、壓下去,給定力壓下去在那裡,不會起瞋念。但是我貪,貪戀這個定的境界,不肯出定。貪戀這個定的境界,自己貪戀果位,我慢就存在,不能更上進,不能回心轉大,所以我痴,就是無明,統統存在。

所以要知道,見思惑九十八個結使,這個打的結、我們心理上業識上的結扣,是不得解脫的,得解脫就是道。不要認為打坐就是道;打坐是修定,自心證入解脫的一個練習的初步的功夫。千萬注意,不要認為念了個咒子念個佛就行了,那差遠了。你如果一聲佛號,把貪、嗔、痴、慢、疑統統把它滾完,做麵粉一樣,一點一點渣子都把它滾來了,一點麵粉都不留流了,然後把它連輥輪一同就把它丟掉,那差不多了。

所以啊,四惑處處存在,越是修道的人,越是貪嗔痴慢疑越大。所以你看,你沒有記住吧?玄奘法師在《八識規矩頌》第七識的偈頌第一首下面兩句怎麼樣講?「四惑八大相應起,六轉呼為染淨依。」如果第六意識中間貪、嗔、痴、慢、疑這些轉不了,不是淨土境界、不是心淨土境界,都不是的。這是五個,貪嗔痴慢疑在三界中間,即使到了三界的天人,沒有成就、沒有真解脫。到了阿羅漢也沒有解脫,就是降伏下去,斷伏而已。除了八地以上的大菩薩,慢慢才能解脫。所以它解脫很不容易。為什麼我那麼多年來拚命給你們講這些,不大肯講大乘的?你們聽了《金剛經》、大乘,一聽理都懂了,好像個個都通了佛——統統在造業!很嚴重!尤其什麼顯教啊、密宗啊、什麼宗啊,把自己都宗到地獄裡頭去了,千萬要注意!

這是三界這五惑很嚴重哦。再加上我們檢查自己,五見的錯誤、思想的錯誤,「邪見」、「身見」,身見你看誰免得了?邪見,你理解的錯誤都是邪見。身見,誰能夠免得了身見,覺得這個不是我?真證到不是我;不是發瘋的不是我。

「邊見」,你任何打坐功夫再好都有個邊吶。覺得「哎喲,放光了、空了!」空都有邊,你那個光大概只有這樣大!哈,那個還不是光啊,不是的,那是色身來的。什麼正定中有光了——那是色身轉化來的,同道業不相干;有關聯,並不相干,與定力的功夫有關聯,不是道的境界,不管你哪一種光。無色界就沒有光了嘛,對不對?你要把道理想通哦,研究通哦。你還都是邊見。

「見取見」更嚴重了,自己有一點理解到,認為我這個就對,這個理就是對——見取見。我所見到的、所理解的抓得很緊。這個觀念去不掉不能成道。就是拿現在哲學來講就是主觀成見,沒有客觀的存在了。所謂「我客觀」也是主觀了。

「禁戒取見」更麻煩了!你看多少人犯了禁戒取見。他因師傳的錯誤、自己沒有智慧、見解錯誤,哎呀覺得這個戒要這個樣子才是,乃至有人上香,右手、左手爭了半天。不是這個,你沒有到了。這都是屬于禁戒取見。一切宗教都有戒條、都有規矩,把那個規矩死死抓住當成道。真得道、到空的境界沒有這一套了。而禁戒取見是最後最難解脫的,這都是沒有辦法的。

所以這些,欲界裡頭的四諦苦集滅道中間,你們看表,所構成苦諦這十個:身見、邊見、邪見、禁戒取見、見取見、貪、嗔、痴、慢、疑,都有。欲界裡頭能夠瞭解一點,苦諦下面集諦邪見、見取見、貪、嗔、痴、慢、疑去了幾個了,你查查看。何以去掉,怎麼樣去掉的?欲界中間,怎麼到了集諦裡頭少了三個?什麼道理?只有七個。怎麼樣叫滅諦裡頭(這種心理都是歸納的心理狀況)只剩了七個?道諦下面怎麼樣又有八個?這是什麼理由?不要光看表哦,一般看了,哦這是佛學。所以三界天人表這些東西是最根本的,尤其是作功夫、進修佛法,必須要下進功夫把這個道理參透,你才一步一步用功起來,上證果之路非常快,非常快的。

現在,我們再給你找一個資料,現在《成唯識論》我們還只講到在這裡。

「要斷三界見所斷惑,方起此定。」見所斷,修到了貪嗔痴慢疑降伏了。有些境界,你譬如像五見這些錯誤的觀念,要自己的知見到了、慧發了,才能夠斷除無始以來這種偏見的習氣。非常難!所以主要告訴你,因為在這裡大家剛剛學學打坐了,跑到外面說,以為打坐坐得好、以為是道,都狂了;不是狂啊,狂是客氣話,就進入邪見魔道去了!差一點都不行啊!所以呀,你看禪宗永嘉禪師證道歌告訴你:「差之毫釐失千里。」什麼叫「差之毫釐失千里」?譬如我坐在這裡,這個指頭這樣,在這裡只偏一點點,這一條線你拉開到那一邊,越拉得遠偏的方向越大。所以見地只差了一點點,加上時間加上修持的成果,你就走入邪道魔道里頭去了,自己不知道,有如此的嚴重!所以現在,我們還是像法的時代,佛的經像還在,還沒有真到末法,末法更苦啊!苦得很!真到末法苦得很啊!那麼,經教教理還在,好好努力。

比方,我現在給你們找一個文學的證據,當然很難懂,文學差一點就懂不進去了。怎麼樣叫要斷三界見思惑,貪嗔痴慢疑有這樣難斷?現在有個文學的東西發給你。本來大家中國文學程度好一點的,我們講的人就減少了時間。講不要緊的我把時間拖久了,要緊的沒有講,很可惜。萬一不夠哇,我們自己同學們兩三個人一張,先讓給外面的居士們。

譬如,有一位女的,文學很高,明朝的事。明朝有位大禪師叫泐庵師,泐庵禪師,朱元璋以來他是不得了的哦,最大的外交官。這個在明朝歷史上啊,正史上不大記載他的。這位和尚道行又高,為朱元璋、為明朝國家做了很大的事,非常有名,學問好。這個文章,吳江,就是江蘇人,這位女的小姐叫做葉瓊章,人長得很漂亮、年輕,詩很好。古代的小姐,要曉得明朝小姐們不出閨房哦,長大了房門都不出來,都是自己在後院。那麼,「從泐師授記」,跟著泐禪師要皈依。泐庵師學問也很好,師云:「既願皈依,必須受戒。凡受戒者,必先審戒。」你千金小姐要皈依我,好!我要給你授戒,我要問問你犯過戒沒有。「我當一一審汝」,他說我要問問你,你要講坦白哦,正式授戒,你要把心裡頭犯過的罪都要講出來。

身三惡業:殺盜淫,身上發的行為,他說你犯過殺戒嗎?你要曉得古代千金小姐不下廚房,豬啊雞呀魚呀從來不要自己殺的。他問她有犯過殺戒嗎?這位小姐想了一下,說我犯了,怎麼個犯殺戒呢?「曾呼小玉除花蝨,也遣輕紈壞蝶衣。」文學境界之高!隨口就答出來。小玉是丫頭的名字,唐代的故事。輕紈就是我們用的現在有曼女的扇子,圓圓的,用紅稠子蒙起來。她說我也犯過殺戒,怎麼犯殺戒?閒來無知叫丫頭把花上的小蟲拿刷子給它刷了;看到花園蝴蝶在飛,讓丫頭去拿扇子把蝴蝶打下來。蝴蝶花粉一打掉,蝴蝶就死亡嘛,活不了多久了。說我犯過啊!你看她的文學呀,你看她是真修的,心裡的這一件小事情檢查出來,這等於是色界天、欲界以上的色界初級天人都會犯這種事。你不殺,談何容易呀?「曾呼小玉除花蝨,也遣輕紈壞蝶衣。」

他問你犯過盜戒沒有?她說犯過了:「不知新綠誰家樹,怪底清聲何處簫。」走過路上,看到這個樹啊花很好,偶然叫丫頭去摘一朵;隔壁人家吹蕭,我聽這個聲音好極了,起來偷偷在聽——犯盜戒。所以,司馬相如、卓文君彈琴一曲,貪嗔痴慢疑都犯了。喏,檢查心理要這個樣子啊!

他問,那麼你犯過淫戒沒有?小姐嘛,她還沒有結婚。她說有啊!「晚鏡偷窺眉曲曲,春裙親繡鳥雙雙。」有犯意就是犯了,大乘菩薩道就犯了淫戒。所以永明壽禪師說,什麼叫犯淫戒?隔牆聽釵釧聲,聽了,「哎呀,這是女的來了。」他說有這個分別心,菩薩道就犯了淫戒。這個女的也講了:「晚鏡偷窺眉曲曲」,到晚上化妝,鏡子裡看來看去,自己畫得漂亮,口紅打得對沒有,這有犯意嘛,有淫念的犯意,她說我犯了。這個春裙、衣服上繡個鳥雙雙、繡鴛鴦,有這個企圖哇,所以說她犯了。

那麼這位師父就問她,你口裡頭這四種惡業(嘴巴的業最重的啊,你要曉得。三業中嘴巴業最重的呀!四種惡業。)他說你打過妄語,說過謊話沒有?她說犯了:「自謂前生歡喜地,詭雲今坐辯才天。」文學家、學問好的、學佛的人,最容易犯這個戒。自己都認為:哼,我同維摩居士一樣辯才無礙!「詭雲今坐辯才天。」自己前生是歡喜地中來的,初地歡喜地菩薩轉生,所以文學那麼好。她說自己犯了。寫文章[斷錄]……話,都是犯綺語戒,她有犯。「團香制就夫人字,鏤雪裝成幼婦詞。」作詩作文章,經常容易犯綺語戒,文字越寫得美的越犯。而且文學啊,不犯綺語戒寫不好文學。她說這些東西我都犯過。幼婦詞,「黃娟幼婦」這是三國時候楊修講的絕妙好詞。這每一句都有典故,我懶得說了,你們好好去研究,不要認為大致懂了就行,每一句話都有典故在裡頭。

他問你有沒有犯過挑撥離間的兩舌戒呢?她說有啊:「對月意添愁喜句,拈花評出短長謠。」她說有哇,對文學上的批評就是挑撥離間嘛。譬如我們常常講,有一個人說自己是詩人,講自己呀,像我們連我來講佛法的時候,有時候經常都帶出綺語來,這是文學習氣啊。現在帶一個給你聽。有人說這個人詩作得很好,很傲慢(就是我慢),他看不起白詩人,所以就掛了個招牌——詩醫,同他們這幾位醫師一樣,他們醫人家病;他是專門醫人家的詩病。你們詩作不好都拿來我給你們醫。你看這個牛吹得很大!這個犯綺語戒、妄語戒都來了。

但是他真有一套,他把古人的詩都醫了。譬如古人詩:「清明時節雨紛紛」,這一首詩太肥了!要給它吃減肥的藥。「時節雨紛紛」嘛,何必一定清明呢!「路上行人欲斷魂」太肥了,走路的人,「行人欲斷魂」,走路的人當然在路上,「路上」兩個字多餘,說肥了要減瘦。「借問酒家何處有」哎又肥了嘛!「酒家何處有」這一句話當然在「借問」,所以這兩個字是多的。「牧童遙指杏花村。」又多餘了!「遙指杏花村」,管他牧童也好,老頭子也好,指一下就對了。所以這個詩太肥了,所以要把它減了、把它醫一下。像文學上這些故事很多。

在佛法裡頭我們心裡要檢查,所以一個文人學佛有時候文字都不敢亂寫了,自知犯了兩舌戒。他這裡頭講,他說你有惡口吧?譬如說國罵三字經啊,女性罵人:「你要死啊,你短命啊」這些話。她說有哇:「生怕簾開譏燕子,為憐花謝罵東風。」她說我罵了,犯了惡口戒。怕花落了,怨天怨地,就是犯了口過。

好了,這位師父又問:意根裡頭、思想裡頭三種業你犯過沒有?犯有貪念嗎?她說我犯了:「經營湘帙成千軸,」同我一樣喜歡看書、買書,書買了一千部了,還不夠,看到新書就要買,就是貪嘛!「辛苦鶯花滿一庭。」又喜歡想種花,種了這一株了,看到別人那裡聽說有好花,又去弄來,就是貪嘛。她說我犯了。

他問你犯了瞋念嗎?她說犯了:「怪他道韞敲枯硯,薄彼崔徽撲玉釵。」這是唐代一個女詩人崔徽,把頭上玉釵金釵拿來,卜卦作了一首詞,有名的情詩。她說當時啊,謝道韞,南北朝的謝道韞、女才子,都是文學很高的。崔徽不是才子,她是另外一個身份,但是這首詞都流傳得很廣,她說我看到就不高興,認為呀女性沒有品德,所以發了脾氣、也罵過。 他問你有沒有犯過痴戒呢?她說有犯:「勉棄珠環收漢玉,」鈔票不夠,把那金戒子啊、耳環賣掉,要想買一塊玉來帶帶,她說這就是痴。把這個首飾賣了,買那個更好的戴上;金剛鑽一克拉不夠,要買個三克拉,就是犯「痴」。她說「戲捐粉盒葬花魂。」落花落下來,把這個像林黛玉葬花一樣,那麼沒有錢買鋤頭啊,也把這個口紅去賣了,買些什麼東西來……這都是貪嗔痴,都有。

這個師父一聽,好!你都承認了,從此不要犯!給她授戒了。

我為什麼講到這裡?好細呀,文學又高。你看心理檢查自己好細呀!這個人是再來人哦,這一種叫做再來人,所謂幾果羅漢再生人間的就是這一類,這個女的,你看她下文。結果家裡給她許配了,許給哪一個呢?也是江蘇人,崑山縣的,姓張的丈夫,快要出嫁的那一天,嗨!對不起!走了,死了。——再來人。

所以拿初果羅漢七返人間、二果羅漢三返人間、三果羅漢一返人間、四果羅漢不來了,屬於三返七返的這一類人,所以她慧力之高,檢查自己心理之強——再來人。等到出嫁的以前,當然她是不會去結婚了,可是生在這個人家,吃了人家十幾年的飯,長大了,父母要給她作主,古代嘛沒有辦法,可是她走了,回去了。放到棺材裡的時候整個身體還是軟的,沒有僵硬,可見是再來人,定力功夫到了。所以呀,一般人都認為是神仙、女仙再來。有詩集留下,叫《返生香》。

像這一段,那下面你們自己去看,不相干了,也有相干的,自己去研究。所以我常說,要研究佛法要把各方面東西弄清楚一點,像這些句子內在,每一句要講起來……好了,都去了一個鐘頭了。每一句裡頭要倒轉來講,什麼叫「道韞」、什麼叫「崔徽」,崔徽要引了半天的東西給人家,所以,現在講課好痛苦!在我們古代一提這些都曉得了,「道韞」者謝道韞,崔徽是唐代女詩人,作了些什麼句子;什麼叫做「辯才天」,都曉得了,都很清楚。所以過去在大學裡上課,只要帶粉筆就夠了,好辦,因為大家這些都很熟嘛。現在不同了。

這一段我們引用,你看,這還不是三界的天人啊;普通人,但是再來人。所以在自己心理上斷三界見所斷的惑,那麼立刻可以進入了滅盡定,立刻可以進,現生我們也可以。那麼大家用功修持,自己覺得那麼用心。有些人打坐一坐坐了五六個鐘頭也可以坐下去,那是坐腿,那沒有入定。定者,這些結使、心理作用一個都沒有去掉,不行,不能得定,永遠不能得定,只能說你是在靜坐。

靜坐境界多是在色陰、受陰這兩個境界裡轉,在心理內部在轉。尤其你看大家你們學佛,尤其唸佛的,就是這一句佛號以外、你念十聲佛號裡頭,自己檢查一下,起多少貪嗔痴慢疑的雜念?如果拿十念、念十聲佛號中間裡頭,都沒有任何一個雜唸過來,差不多可以談心境的修定了。乃至最後這個佛號也不起了,「阿彌陀佛」這四個字不出來了,就是佛號的那一念的境界淨念相繼,永遠就是這一念,不管生理的變化——這個叫念住,可以達到初禪,就有點相像了,千萬注意噢!所以大家坐在那裡,一天到黑,有些人尤其是我們這裡我們同學們都是在那裡干靠啊,那裡熬腿啊,真干靠啊!在那熬腿、硬熬,心理上沒有注意,那就不可以。

當然我們這裡修持的同學們,在心理上多用一分功,你的色陰、生理馬上就變化、就轉。因為色陰這個身體呀,我們這個身體是心識的「相分」,是它的相分。所以你心理的見解轉了,見分一轉呢相分跟著就轉,你用不著修氣脈。見分轉了,相分當然轉。所以常常同學們問氣脈、問功夫,經常問。這個等到我有空一點嘛,就跟你們談談;沒有空的時候經常幾句話,好像說罵你們、呵斥你們——不是呵斥你們,不要在那裡轉。你不懂,受了呵斥在那裡也不懂:多在心地法門下功夫。我們千萬注意噢!每一堂上課三界天人表同這個九十八結使表都要帶的。

現在我們還是講滅盡定的道理。「異生不能伏滅有頂心心所故。」他說其他的普通一般的異生,其他的外道或者其他的人,不是正修禪定的,他不能夠把有頂心的,有頂心是什麼呢?就是暖、頂、忍,到了色界天的有頂天。換句話,有頂心在四禪八定裡頭是什麼定呢?非想非非想處定。沒有超越這個境界。如果沒有超越這個境界呢,他的心、整個的心王及心所,心理所起思想這些狀態停止不了,所以沒有辦法入到滅盡定。必須要伏滅,到了非想非非想處定,四禪八定修到最高的有頂、有頂到了頂巔就是非想非非想處定。在這個非想非非想處定修到了這個,還要丟掉,才能證入滅盡定。他說其他的異生、下界的眾生修的,不能夠做到這樣。

再說滅盡定,「此定微妙,要證二空,隨應後得,所引發故。」他說這個定、滅盡定是羅漢果了,非常微妙。要證到「我空、法空」,大乘菩薩們。你要曉得大乘小乘用功禪定的路線離不開四禪八定,是一樣哦。大乘小乘是用心不同、發心不同,功夫四禪八定是呆板的,這是共法。四禪八定都得不到,連兩個腿都降服不住,坐都坐不下來,然後思想心裡那麼亂,說自己懂了佛法,不犯妄語戒呀?這個妄語戒犯得更厲害哦!你以為自己沒有說過謊話,以為如此認為我在修行,心理上在犯妄語戒,很嚴重哦!

所以他說大乘菩薩要證到「二空」,二空以後,後得智、「應後得」心所引發,才能夠進入滅盡定——修大乘菩薩道。要七地菩薩以上才能得滅盡定果,要注意。[此時引磬響]那麼快啊?真的啊?好像一下就到了有頂天。(一笑)

……下八地不是菩薩八地,也通菩薩八地。就是說,非想非非想處定是最高的定了,無色界到了頂點了。跟著下面四禪八定,這個八定,那麼要把……定境界不算究竟啊,修定是修因哦,你們打坐修定,那是指因,不是果位,得定也不算果位呦!果位是看你心理行為這個貪嗔痴慢疑見思惑等等斷除了多少,那叫果位,千萬注意。不要以為打坐坐得好,有人做到半空中可以坐著了,人可以腿盤起來空中坐著,這算得道得果位沒有?沒有。沒有得道。道在心中,在你這個見思惑、思想雜念、這個貪嗔痴慢疑習氣的轉變。所以我告訴你,善惡是非太分,還是欲界天的天人境界,還是瞋念沒有斷;到色界無色界以上,這個才滅除了,只能說滅除了善惡是非之念而已。你以為什麼是瞋心啊?這個都是瞋心,我看得慣、看不慣都是瞋念。這個我看不慣;這個壞人我不要看、不理他——瞋念,這是天人的瞋念,欲界天天人的瞋念。色界、無色界都沒有瞋了。

所以呀,「下八地修所斷惑」這個貪嗔痴慢疑要怎麼樣轉變呢?不是你打坐就斷得了的,要修,要在行為上修。不在行為上修,斷不了的。修行、修正你心理的行為呀。要「修所斷惑」。

「(其)中要全斷欲余伏」,這個三界九地還剩餘下來有一點力量,或者斷了;然後才能夠開始進入滅盡定的境界。就是說從非想非非想以下這些人,要怎麼樣可以進入滅盡定呢?完全斷除了欲界的「余伏」,欲界的等等的剩餘的習氣——貪嗔痴慢疑,身見、邊見、邪見等等伏下去或者完全斷了,才能夠證入滅盡定的境界。

他說:「欲界惑種,二性繁雜,障定強故。」欲界裡頭見思惑的種性,尤其是兩種、二性,有兩個心理的種性,我們任何人有的,最繁複、最複雜,自己檢查不出來的。哪兩種啊?不善性及有覆性。

不善,為什麼不直接講成「惡」呢?比惡又不同一點,惡性有時候自己心裡起個惡念,惡念還容易檢查到。好像並不是惡念,是「不善」,並不是善念。

「有覆」,有蓋覆的心理,譬如昏沉了、散亂了、愛睡覺了,這都屬於蓋覆,蓋覆的心理。

「不善及有覆二性」,蓋覆就是無明,把你遮住的。譬如我們還不講別的蓋覆,一般人學打坐,一坐起來就是睡眠、昏沉把你蓋覆住,初步的定都做不到,它把你遮住了。就是色身的業力,或者是有風了、或者有病了,體能不夠健康;或者坐得好好的,慾念發動了、各種動了,都給你蓋住了。

「不善、有覆(的)二性」,這兩種種性——阿賴耶識種子的爆發「繁雜」,障礙了你的滅盡定。

所以在欲界中的見思惑、無明不斷,說自己能夠已經到了羅漢果,我也常常聽人家講;我碰到一個人,他說自己得了羅漢了。我說我沒有看見,我只菜市場看見蘿蔔,沒有看見羅漢。——那麼容易呀?羅漢!要注意哦,不要狂妄啊。修行要老老實實。總而言之給大家講,記住:規規矩矩做人,老老實實修行!不要狂妄。即使得了聖位的人……

第12章

……犯了痴戒。慢心,有道人會犯這個慢心哦。不會有這個慢心:嗨,覺得我啊吊兒郎當沒有什麼;說我有道,我是比你好啊!——那是蘿蔔的果位。所以啊,欲界的惑業的種子,這二性繁雜,障定了。

「唯說不還,三乘無學,及諸菩薩,得此定故。」

唯有第三果羅漢到達了不還天、不還果了,三果羅漢在無色界中證果了。換句話所以你要注意,也包括這個色身,我們到了色界的人可以做得到啊。你們打坐修定氣脈真正通了,只有光明,沒有身體的感覺,就是與色界相近了。再進一步光明也沒有了,空即是我、我即是空——在無色界中。

所以,你還在身上搞氣脈,「哎呀,任脈通了,什麼腰通了,頭頂通了……」你通吧!慢慢通吧!通到哪一年去啊?那都是在欲界裡頭搞。為什麼?四個東西:憂喜苦樂,功夫進步一點就高興,不進步一點就煩惱——心理上。氣脈通了:哎喲好舒服啊!氣脈不通:哎呀好苦哇!就在這裡頭轉,都在欲界裡頭滾。以如此的修持,以為自己得道證果,你想想看,這是什麼果報?所以要注意啊!

只有到三果羅漢不還果,及三乘——聲聞、緣覺、菩薩道,到了無學位,不需要再學了。前天我聽顯明法師講《法華經》,告訴你們什麼叫有學、無學位,講得很清楚了,我不需要再講了。到了無學位的以及一切大菩薩,才能得滅盡定,還沒有到涅槃哦。滅盡定你注意哦,上次講過,「相似涅槃」。

「彼隨所應,生上八地,皆得後起。」所以三乘無學以及三果羅漢們,他們有自己心靈的感應。一動念,要入滅盡定,就超過了,「生上八地」。但是這個定,其實是後得智起來的,得滅盡定。我們現在用第六意識思想妄念起的,不是後得智起的,不能進入此定;思想分別妄念都空了,那個「不思而得,不勉而中」的後得智才能進入此定。這是一派的理論,玄奘法師也把它拿來放進來,給大家參考;有一派修持的經驗如此說。

「有義」,另外有一派,這些大師們修持證果的經驗,「要斷下之四地修所斷惑。」要斷除了四禪天以下的余惑、「余伏」,及余的習氣的力量,或者降伏下去,或者斷除了,「然後方能初起此定。」才能夠進到滅盡定的境界。

「變異受俱,煩惱種子障定強故。」為什麼呢?在四禪天的境界,「變異受俱」,這變異生死的感受。什麼感受?我們這個感受最厲害的是苦、痛苦,生理上的痛苦、心理上的痛苦與快樂,苦樂兩個相對,剛才講過憂喜苦樂這四種,你看在我們心理上幾時完全沒有過?我們心理隨時在這四種裡頭變化,在變異。一下高興;不高興的時候呢?不舒服,不舒服就是憂愁;樂極就生悲;悲極了發瘋了又生樂——那個非量境界的樂。悲痛到極點有時哈哈大笑,那已經神經了,是非量境界的樂;但是也算樂。人都是憂喜苦樂在「變異受俱」,這都是煩惱的種子,這些東西障礙定力是最強的。心理不平衡,心不得定。

「彼隨所應,生上五地。」四禪以上的「五地」,三界天人表上面,四禪天上面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皆得後起」之以後才能夠進入滅盡定。

「若伏下惑」,斷除了,或者修持努力把下界的這些見思惑(貪嗔痴慢疑)伏下去,才能夠生起這個定,「能起此定」。

「後不斷退」,那麼得了這個定以後,永遠不會退墮了。

「生上地者,豈生上已,卻斷下惑?斷亦無失。」他說,所以前面這一段這一派所講的理論,必須要升到高一層的境界,才能夠把下一層的種子發現。這個道理怎麼樣說?等於說我們打坐的學佛的人,今天進步了一點,才覺得:哎呀昨天很糟糕,那個念頭很不對呀。進步了、上地了一點點,發現下面、昨天的錯誤,對不對?那麼,這是一派的說法,剛才前面一派,「生上地者」這個。那麼,另一派的說法不是的,就要當場自己檢查出來這個心理境界,現在自己這個功力境界在哪裡;已經到哪裡,趕快丟掉,才能夠上進。簡單告訴你就是這樣,免得被他文字困住。

所以他說,生在上地以後,斷了下地這個習氣,「斷亦無失」,他說這種理論也沒有錯誤。這一段你要知道,都是因明道理了,這叫做「觀待道理」,在作功夫的思想論辯上在討論、邏輯地討論。討論了「證成道理」,真正修功夫經驗是如何。

「如生上者,斷下末那,得生惑故。」因為生了上界以後,再進一步了,才能夠斷除第七識的與生俱來的我執的煩惱。所以功夫禪定修行不進步,你想斷除自己的煩惱是做不到的。換句話說,注意哦,我們再放下經本研究,你說修行人勢利不勢利呀?非常勢利。修行人現實不現實?非常現實。你不進一步,沒有辦法發現自己現在的錯誤,你看多現實!不積極地求上進,你永遠停留在下界,你看多勢利呀!這就是真現實。所以儒家的道理也一樣,你們《大學》都唸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為日新電影院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天天要求進步。如果滿足於今天的成就,就是墮落、就是退步了。修行人隨時隨地是在上進的,要有這種精神才叫精進修持。停留到這一秒鐘的成就為滿足,就是退墮的人,就下去了。所以不到無學地就不可以有停留,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隨時在求進步;只有明天,沒有今天,今天的成就都不算數的。就是這個道理。

「然不還者,對治力強。正潤生位,不起煩惱。但由惑種,潤上地生。雖所伏惑,有退不退。而無伏下,生上地義。故無生上,卻斷下失」。這一段,我們剛才都簡單明了把意思給你講過了,我們不在文字上玩了。因為我現在我也在發心,不過我的發心不知道有結果沒有,我正要把這個譯成白話。我看大家太痛苦了,把它譯出來整個變成白話,你們一看就懂了,免得那麼痛苦。給玄奘法師那個骨頭一樣在啃啊,一個字一個字啃啊,啃不清楚的。所以我準備為大家、為未來的人下一道工夫,希望我有精神。我現在每天都抓住夜裡抓住精神搞它一個鐘頭;朱博士正好在這裡,叫他整理,他已經整理十幾張紙出來了。那麼這一段暫時不講。

道理講完了,現在繼續下去,這是論辯的道理。

「若諸菩薩,先二乘位,已得滅定,後回心者。一切位中,能起此定。」如果修大乘道、菩薩道的人,先修小乘,已經證到聲聞、羅漢的果位了,後來馬上回心發大心、發菩提心,轉入大乘菩薩道的人。他說這一類的人,因為他小乘的功夫四禪八定都到了,定力已經到了,再發心做大乘菩薩道回心向大,所以大菩薩們他在任何時間要入滅盡定就入滅盡定,隨時可以做到。「一切位中,能起此定」。

「若不爾者,或有乃至七地滿心,方能永伏一切煩惱。雖未永斷欲界修惑,而如已斷。」假使不是呢,不是從小乘裡頭轉過來的大乘菩薩;換句話學佛要注意哦,真正的學佛、規矩修,先學人乘十善業道;人乘修好了,修天乘,修四禪八定之初禪;再修好了,就聲聞緣覺。這就等於我們現在的讀書,幼稚園、小學、初學、高中、聯考到大學、轉研究所,讀大乘,就是規規矩矩一路進修。當然,也有聰明人半路插過來讀大乘,那麼定力都沒有修過的,沒有修過四禪八定、一點定力都沒有,那只要心發的大,心發的大是什麼?——善行做得多。你不要以為自己「我是學大乘」,你一乘都不乘啊!日行一善你都做不到,你做了哪一點好事啊?只有偷了人家面包吃,造了罪孽;雖然只偷一口面包吃,盜戒犯了,哪裡容易學大乘!所以他假設不是這樣正科生轉過來,「若不爾者」,那麼是大心菩薩,或有乃至七地以上的菩薩,才能夠永遠降伏了一切根本煩惱。大菩薩不一定哦,還有欲界的煩惱沒有斷,修惑雖然沒有斷,在大菩薩的大願力與善行之下等於已經斷了,隨時可以入滅盡定。因為他這個心力大、智慧大、福報大,可以入此定。注意啦!所以,學佛很簡單,沒有別的話,你不要隨便吹牛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諸佛教」,就是這樣。所以我們口口聲聲在書本上轉,學識好、佛學理論講得好,平生沒有做過一件好事,哪裡能夠證道啊!你打坐坐死了,變一塊石頭而已,有什麼用?「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這個,「是諸佛教」哦!至於修定呢也很簡單,「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第六意識先掃乾淨,貪嗔痴慢疑掃掃乾淨,就行了嘛。

所以剛才講行菩薩道,為什麼還在欲界還有欲?同普通人一樣,男女飲食都有,修惑還沒斷,七地菩薩以上,為什麼可以入滅盡定?願大、善行大,功德到了智慧也到了。他換句話說,大菩薩提得起放得下,要切斷就切掉了,才能夠起此定。

「論說」,《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已入遠地菩薩,方能現起滅盡定故」。所以《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告訴你,已經到了第七地叫做「遠行地」的菩薩,才能夠可以進入滅盡定。

「有從初地即能永伏一切煩惱,如阿羅漢。」但是菩薩地不一定哦,剛才引用了彌勒菩薩的話,現在玄奘法師又引一段,在哪裡他沒有講,你要佛經看多了你就懂了,《楞伽經》告訴你。只要真菩薩發心的人、初地菩薩,如果要進入滅盡定就可以做到、修到了,永伏一切煩惱,等於大阿羅漢。所以十地菩薩是有次序的。但是,你看在《楞伽經》上說,初地等於十地,十地等於二地,二地等於八地,八地等於六地,六地等於五地,搞了半天一地也不地!——就是一個心地。所以《圓覺經》上告訴你「本無次第」,「居一切時,不起妄念」,《圓覺經》上的話,「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圓覺經》有這一段,你們自己去翻哦。就是說本無次第。

「彼十地中,皆起此定。」所有行大乘菩薩道修的人,在十地當中任何一地,要入滅盡定都做得到。

「經說」佛經上講,「菩薩前六地中,亦能現起滅盡定故」。

好了,把滅盡定、無想定交代完了。

現在我們不要忘了,我們唯識學講第六意識,同我們最切身有關的,我們現在大家在唸佛、打坐、修密,修顯教修密宗一切修行,是不是從意、心意下手啊?對不對?所以先要認識意地的修持。

意地,我們引用禪宗六祖的話,講修行,六祖怎麼說?「六七因上轉」,修行第一步先第六意識這個心念在轉。「五八果上圓」,前五識同第八阿賴耶識證果的時候才會圓滿。所以你要曉得前五識包括身識,你說氣脈真正地通啊——除非你證果了,就懂了。所以先從心理意識。那麼心地的意識,所以我帶領大家先認識,不要搞錯了,(認為)無念就是定。如果(認為)無念就是定,無想定、無記、滅盡定三個境界不認識清楚,往往在昏沉無記中,自己以為在入定,不得了!那修的果位是什麼?來生變豬。不但不會證聖果,而且變畜生,因為把昏沉當定了。因此剛才有人問,為什麼從這裡講起?重點在這裡。你知道吧?現在瞭解了吧?剛才有人問的第一個問題是很重要,為什麼我偏偏要從這裡講起呢?

現在再講意識地,還有五位很重要。無想定講了,意識地五位是什麼?哎,張照顯,你說五位是什麼?「無想」,我給你報;第二個,「滅盡」;第三個,「睡眠」;「悶絕」等等,這五位要記得。現在跟著下來,睡眠,什麼叫睡眠?睡眠也等於無想,這就是說第六意識不起作用了。你千萬不要認為第六意識不起作用自己當成是無心,「我已經得了無心定了。」有些人做事,或者罵你打你一下,「哎呀,對不起啊,我無心的。」——沒有無心的事,絕對有心。但是那是無記,不叫做無心。無記是介於善惡兩者之間。所以我們有時候普通腦子呆呆的,讀書也讀不下去,悶悶的,那是無記。所以你們打坐把無記當成無心,不得了啊!那錯誤大得很啊!千萬注意啊!所以剛才告訴一個道友,你學佛多少年,為什麼不念「南無阿彌陀佛」念一句呀?你以為自己空了?你通通在無記中,來生要變豬哦!真的呦!你看那個豬啊、牛啊吃飽了「哼哼哼」就睡覺了。真的啊!我是有講有演、叫做講演,給你們講老實話哦。嚴重告誡!因為我這樣我就沒有責任了,不然不告訴清楚就有問題。所以無心、無想、滅盡、睡眠、悶絕,五位。

睡眠在這裡沒有講,其它佛經告訴你。那麼睡眠分兩種,一種是地、水、火、風四大不調、身體不健康需要睡。一種是心疲勞,心理的不健全、意識不清明,所以要睡眠。所以修行到家的人沒有睡眠的,告訴你。所以有些人用功到了,「哎呀,我失眠了。」我一看,是用功有一點進步他自己當成是失眠。尤其加上現在的醫藥,「哎呀不得了,自己找藥吃啊。」我都……沒有辦法,你去找醫生去吧。修行人,自己為了斷除睡眠想盡辦法都想不到,為什麼怕自己失眠呢?而且我告訴一個朋友,你失眠了三十年有什麼不好呢?你活了六十年等於人家活一百二十年。因為普通人一半(時間)都在床上,糟蹋了的麼。睡眠是習氣啊,睡眠是一種生存—— 哎,你們不要亂記!記下來,身體不好還拚命不要睡眠,那病了不要怪我。那要功夫到了才行。

「此睡眠時」,他說睡眠的時候,「雖(然)無彼體」,睡眠沒有自體,就是睡眠。「而由彼似彼故」,就是它睡眠這個境界好像是無心,其實不是。睡眠就是睡眠,不能叫無心;它的本位就是睡眠。「假說彼名」,所以他屬於第六意識的五位裡頭。

「風熱等緣,所引身位。」為什麼要睡眠?風,風就是什麼?氣不對了。所以人為什麼會打呵欠?疲勞了、要睡了打呵欠,腦子裡氧氣不夠了,就是風大、氣不夠了,他腦神經細胞要休息了。腦子裡頭氧氣不夠就疲勞想睡了。所以打阿欠,打阿欠是氧氣不夠了,裡頭碳氣太多了。所以功夫到了的人,氣機充滿,喉輪脈打開、氣脈打開,自然沒得睡眠了。所以修道到家的人,身輕如葉,晝夜長明。晝夜長明就是沒有睡眠,永遠是清醒的。所以佛者覺也,永遠是清醒的。所以睡眠這個位子,「風熱」體能的體溫,或者這個人的體溫太高了太低了生病了,發燒就要睡了。高燒,體溫增高。「風熱等」,《成唯識論》這裡頭很多,地、水、火、風哪一樣不平衡,他就要睡眠、昏沉了。「風熱等」,你注意「等」哦,這地、水、火、風四樣,四大哪一點不調和,就昏沉愛睡了,帶動你第六意識也昏沉了。「風熱等緣,所引身位」,所以身體睡著了。

「亦違六識」一睡眠了第六意識不起作用了,不清明了,「故名」所以叫做睡眠。

「極重悶絕」,說睡眠呢也可以叫——其實呀跟悶絕倆差不多,同昏過去了、死過去了差不多,睡眠是個小死。所以學佛的佛的弟子們戒律,睡眠要你心能觀太陽而睡,慢慢練習自己第六意識永遠清明。當然,你們這些同學們大概都有經驗,觀太陽月亮,一觀到右側而臥,很容易睡著了,然後睡得很舒服,第二天:哎喲老師啊,觀太陽睡得好舒服啊!你說該不該打?對,就是因此……但是,講現在醫學呢?很好。醫學告訴你,你真睡不著,觀足底心,觀大腳指頭,有一塊黑點、黑洞,慢慢地要這個黑洞慢慢慢慢上來,就睡著了,沒有失眠了。可是我不主張你哦,話跟你講了,就是為了救治你們身體,常修的結果容易進入無明,不好。

「或此俱是觸處少分。」所以睡眠,人睡著了,不能叫無心哦,就是第六意識不起現行。它屬於「觸處」,色聲香味「觸」身體方面的,觸處不發生作用了。但是不發生作用,「少分」還發生,你睡著了,一個蚊子來咬你,你會「啪」去打,那麼說你是有意識啊?沒有。意識有,在什麼?在無記裡頭住的。

無記有無記果報,所以,你打了這個東西呢,將來你把它打死了,所以我們人有時候走路,忽然碰牆上擦掉一塊皮,也就是受無記果。一切皆有果報。所以這個睡眠是觸處的、少分的。

「除斯五位,意識恆起」,除了無心、無想、滅盡定、睡眠、悶絕五位以外,我們這個意識總歸在的,你空不了,意識沒有辦法空得了。

那麼有人問了,「正死生時,亦無意識」。死去了斷了氣,那一個悶啊!那叫大悶絕,那個時候有沒有意識?沒有。什麼時間呢?醒轉來、起來,中陰身來了,這就是中陰身,意識生起了。所以剛死過去那一陣是悶絕了,其悶絕位。

「何故但說,五位不行。」他正死了的時候,意識也沒有,為什麼只講五位呢?

「有義死生,及與言顯,彼說非理。」他說有人說,這個生死也算一位、算六位嘛,死的時候應該講出來,為什麼不講,只說五位有呢?他說「彼說非理」,另外一派講,這個不合理、不合邏輯。

「所以者何」,什麼理由?「但說六時,名無心故」,現在告訴你怎麼樣才修到無心位?所謂一切無心。怎麼叫無心位?無心位啊,就是沒有意識現行,那只有這六樣。六時是什麼?無餘依涅槃、無心、無想、滅盡,包括這個睡眠、悶絕,死亡不屬在內。他說死亡已經是另外一個名稱叫死亡。所以啊,他說只講意識無心,「前五位」。所以,我們歸納一句話,禪宗祖師也告訴你,「莫道無心便是道」,不要認為無心就是道,「無心更隔一重關」哪!就是這個道理。所以真正學禪的大宗師,像臨濟、溈山禪師都是唯識學的大師,他們都是學過唯識來的,所以悟道的成就那麼高,教理通達得很。這些人《五燈會元》、《指月錄》、《傳燈錄》上沒有,你就要看臨濟的傳記了,他先是學教理的啊。「及無餘依」,這是六位。

「應說死生,即悶絕攝」,所以說在理論上,生死交關這個時候,屬於悶絕這一位。

「彼是最極悶絕位故」,死是意識完全斷絕了,是最高的悶絕位。

「說及與言,顯五無雜」,所以現在只講五位是無心位,這個沒有錯誤。

「此顯六識」,這一段就告訴第六意識。「斷已後時,依本識中,自種還起。」所以像我們睡眠、悶過去了、昏過去了,這意識斷了,其實在第八阿賴耶識意識種子沒有斷,所以一醒來又起。

「由此不說,入無餘依」,所以這個不叫做無餘依定。

有學心理學的人,到這裡有沒有問題啊?我看有問題。潘明定,你說,有沒有問題呀?沒有想到?我替你提。

「此顯六識,斷已後時,依本識中,自種還起。」就是說六識在這個悶絕斷過去了以後,拿五位裡頭悶絕來講,等到清醒過來第六意識還存在,對不對?好!但是現在心理學有一個現象,一個人絕對昏過去了、受了大刺激以後,醒了以後忘失了記憶,那你就問我了:第六意識還在不在呀?洪醫師怎麼說法?洪醫師啊,你是怎麼說法?(洪醫師答話。)第六意識還在。受了重大的刺激悶過去了,醒過來記憶忘卻了,有時候個性都變了,但是他的意識本位沒有變,這個叫什麼?「變異受」,意識的變異受。那麼現在心理學上就是人格的變換。意識還是那個意識,「變異受」,人格的變換。那麼如果用治療的辦法、醫學幫忙這個第六意識恢復,那很麻煩了。如果腦神經沒有受損壞,用別的方法、用各種方法容易恢復;假定腦神經受了損壞,第六意識所依賴的機能受了中斷,那個意識要使它恢復境界呀,要最高定力的人,在他那個非量境界裡頭指示他、引導,可以恢復意識的清明。這不是現在醫學所能瞭解了。你記住,將來作實驗的時候曉得,啊。剛才我就交代了啊,這些問題你們平常問過我,我沒有時間答覆你,現在告訴你了。

跟著下來,「此五位中,異生有四,除在滅定。」他說,這五位,無想、滅盡定、睡眠、悶絕等等五位,一切異生(眾生)裡頭有四,除了得滅盡定的人。聖人、得了道的人得了滅盡定啊,只有後面三種,無想定的境界會有,滅盡這些有。

「於中如來,自在菩薩」,修持到了佛地的境界,或者證得菩薩境界,不管哪一地,就是心唸得自在者,只有「存一」,只有什麼?涅槃境界,意識證入涅槃是絕對清淨,也沒有睡眠了,不需要睡眠;也沒有悶絕了,沒有無明;更不會走錯誤路子進入無想定的境界,而且不需要滅盡定,自性涅槃。這是第六意識的道理。

所以,「是故八識,一切有情,心與末那,二恆俱轉。」所以說,這個八個識,一切眾生心一動,心就是心王了、八識心王,心王一動,第八阿賴耶識與第七末那識我識,這兩個馬上就變動。換句話說,你們要體會,有些人修定力比較高一點,在定中,我常常問你們,為什麼要出定呢?還是腿麻了,還不是腿麻?——心要出定,心的定力不夠。就是一切有情啊,心一動,末那第七識這兩個就動了,意識跟著動。

「若起第六,則三俱轉。」假設第六意識動了,那麼後面兩個第七第八(識),前面前五識,這三位,前五識、第七、第八(識)都跟著動。

至於其他的識變,識是表層哦、意識中間哦,其他的識變,「余隨緣合」而來,譬如我只用眼睛看的時候,耳朵不一定聽,耳識不起作用;光想聽人家:哎呀這個傢伙講什麼?自己眼識就閉起來了,這時耳識起作用。「起」,或者前五識五個都起,那麼四個「俱轉」,四個跟著轉。乃至用意久了……[斷錄]

所以現在我們由無想定介紹起,講到第六意識怎麼樣修到這無心境界,因此講無想定、滅盡定這一段,這就叫做轉識成智,「轉義」講完了,第六意識的「轉義」。所以現在我們曉得了,為什麼講這一段,叫大家修行用功在心地上、意識上特別留心啊!心行的貪嗔痴慢疑,檢查又檢查、仔細更仔細。大家貪嗔痴慢疑你絲毫沒有動搖,那怎麼樣能夠成道啊!在見解上思想上呢?邪見、邊見你看都一點都沒有動啊!見取見、禁戒取見更厲害,都沒有動過啊!所以,把這一講關於文學性的特別發給大家,要大家注意,你不要當文學境界看,裡頭引的都很多。所以我們在這裡不管你男女老幼,許多講修持的人,哎呀,一到某個時候,那個瞋心習氣爆發,貪嗔痴慢的爆發,比一切沒有修行的還厲害!你們特別要珍重哦!你說我對不起啊,你說這是我當時功夫的過程啊!你這個過程一犯,那個因果是多重啊!你以為過了就算了呢?千萬注意啊!那麼這一章東西里頭大家帶回去研究,尤其前面這一段,這位葉女士、葉瓊章、葉小姐,所以我斷她是再來人也。在中國歷史上古書上這些再來人記載很多。她到那個時候,嘿!她走了。她也用不著……現在的人要吃安眠藥來抗拒這個家庭、反對婚姻啊,她不需要,她也沒有抗拒。好嘛,你說嫁給誰就嫁給誰,到時間她就回去了。你看她的境界就是這樣。我們今天到這裡為止,不能繼續了。下個禮拜三、禮拜天還照舊。

把兩張表啊都帶來了啊,「三界天人表」同「九十八結使表」,非常非常重要噢!希望大家都帶著,如果沒有的話,找旁邊有的人坐到旁邊去。這兩張表很重要,今天就要討論到了。

我們現在《成唯識論》先提出來的是第六意識的有關於修持的這一部分。我們人要修持,一切都在意識上起修。不只佛教,世界上的一切宗教、一切哲學、一切的學問,講人生的修養,就是如何修善,怎麼作善,這是佛教的佛所教的修養也就是最重要的一個偈子,大家要記住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個大家必須要記得的啊!我們再講一道,好像黑板上都有過的,都要記下來,千萬不要靠筆。照我們老一輩子讀書的方法,靠腦子、不靠本子,靠本子記錄啊,你的意識已經不行了,覺得已經記好了交給本子了,自己決不肯用心。所以現在人讀書讀了半天,非常用功,花的精神花的很多,而不能夠把學問會之於心,就是不用記憶這個辦法。據我的經驗、幾十年經驗,因為新舊的教育、文武的教育,差不多我都受過了,所以要記一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一切佛的教育不外乎這個,不管大乘、小乘。另外,我們修持學佛必須要瞭解一切佛法、一切宗教、一切學問建立在三世因果,尤其是佛強調這個六道輪迴,說:「縱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所造的業(善業、惡業、無記業)不會喪失的;「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個因緣會遇的時候,包括了無盡的時間、無邊的空間,不一定的。所以人生的遭遇,有時候不是前生、大前生的事,不曉得自己無量劫來的因果。這兩個偈子一定要搞清楚。

現在我們曉得,這兩個偈子是一段,基本上要瞭解。不管你學禪宗密宗、什麼宗、什麼高遠的思想、思想怎麼樣高遠,都逃不出這個範圍:「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修證的法門,淨,不是清靜的靜,是干淨的淨,「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一切佛的教化講來講去就是這麼一個東西。

那麼我們這個意啊,怎麼樣能夠淨?絕對的乾淨,不是普通的清靜、靜下來的靜,不是動靜那個靜。同染污相對的,乾淨那個淨,白淨。

那麼我們現在曉得《成唯識論》是特別先提出來這一段來研究。有五位這個意識,同前面五個識幾乎相同,重點還在意識不起作用的時候。兩種定叫做無心定,我們都聽過的,注意啊,我再給大家、今天要討論作功夫的啊、實證,不講理論了,就是所謂講證成道理,如何證果成功的這個道理;不是觀待道理,不是光講邏輯。不講因明了。

意、這個意識有五種位置上不起作用,都叫做無心定:一個是無想定,一個是滅盡定。無想定要注意!大家特別千萬注意,這個同自己作功夫、尤其作功夫的人注意啊!這個無想定不屬於四禪八定裡頭的,要注意哦,四禪八定沒有它。

那這個天人表上有四禪八定,你可以査。初禪離生喜樂、二禪定生喜樂、三禪離喜得樂(也稱離喜妙樂)、四禪舍念清淨,這是四禪;加上四個定境: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這叫做四禪,就是包括了八個定境。

前面四禪的定境在什麼?只有一句話:「心一境性」。這個心就是意識心,就是一境、一個東西、一個境界了。那麼沒有無想定哦。所以無想定所得的果報——生無想天。三樣了啊,兩個無心定:無想定、滅盡定。

滅盡定呢,不屬於四禪八定,是九次第定、第九位了,四禪八定另外的。滅盡定得了,是阿羅漢果;不是大阿羅漢,大阿羅漢是大菩薩、是佛。小乘的果位到了滅盡定到了極點了。

所以我們曉得,這個意識這個狀態,所以大家打坐,說思想覺得自己空了、覺得自己有什麼感覺——統統在意識裡頭玩!沒有逃出了意識。你意識根本不要說空,你幹淨都乾淨不了!不要在那裡自欺了。打坐境界坐得好有什麼用?氣脈通了又有什麼用?那個意識在那裡玩貪嗔痴啊。但是有沒有用呢?我們再來討論。先認清楚我們講過的課。

這三種以外的意識,這三種,普通還不有,無想定果然不屬於四禪八定、不屬於九次第定的範圍;但是你要修持到完全意識不想,不容易哦,做不到哦!做到了,那已經超過三禪以上,到四禪天的境界了。我們如果借用中國道家的話來做一個方便法的說明,就是做了神仙,不當正位的人,不歸位,沒有階級、不想做官,等於我們做人一樣不想做官,也不想當皇帝——散仙、散位的,悠遊自在,他不歸位。

這無想天在四禪八定裡頭它是凡夫所居的天,普通人、凡夫也做得到,不屬於證果。所以呢,無想定也叫做外道定。因為修到了意識完全滅除了、不想了,他認為這個就是得道了,所以呀,他沒有認識清楚何以能夠修到無想,還是你意識做到了無想。後面的能,能做到、修到無想是什麼?這還是心的作用、識的作用。他不去認清楚,所以屬於外道的範圍——心外求法。

這三種意識是不起現行了。我們普通人呢,有兩個情況之下意識不起:一個是睡眠,大睡眠,睡得很沉,疲勞到極點、煩惱到極點、灰心到極點,大睡、睡得很沉,第六意識第七識不起現行。睡著了做夢,做夢意識還是在動啊,不過不是明了意識在動;意識的另一面,就是獨頭意識在活動,就是現在心理學所講的下意識在動。獨頭意識是第六意識,下意識就是第六意識。所以睡眠這個位置呀,第六意識不動,沒有了。那麼我們打坐修道的人,你修到覺得自己沒有念頭,要檢查清楚哦,是不是昏沉。昏沉跟睡眠兩個位置的差別,昏沉也就是睡眠的一種。好像自己沒有睡著,實際在睡,不要認為這個是定境;正在睡眠中,不是定,要搞清楚的。這個睡眠這一位,這一部分這個境界裡頭,也是個境界呀!你不能說凡夫沒有境界,境界是個統稱了。

另外,悶絕、昏過去了,意識也沒有,不起現行。但是意識不是斷了,是不起現行。第六意識習氣的種子還在。為什麼不起現行?它無緣了,沒有攀緣了。等於這個電,沒有機器電的功能發揮不出來;電的功能還是在的。

所以我們要瞭解這個,《成唯識論》講得很清楚。這是第二節今天要同大家檢討的。

研究了《成唯識論》結論,剛才我們講了幾個禮拜,就是意識的所謂五位,這五個部分意識不起現行的作用。現行,唯識學的專有名詞,也可以說現在的心理上的動力,心態的動向不起了。拿現在話講是什麼呢?心態沒有動向了。應該說,這個時候如果檢查心電圖的話,是平靜的,沒有起波動性了,等於死亡了一樣、停止了一樣。那麼有一次他們幾位醫生把我抓到了作試驗品,拿心電圖、腦電圖都給我帶上,把我凍得要死、凍感冒了,搞了半天,哈,那麼心電圖,然後那麼可以有一段,當然那是搞一下下給他們試了,心電也可以是平靜了。本來心電是這樣跳、這樣跳,可以這個樣子走過去。那還不是真的,那還故意有意控制到給他們看的。真到了無心定,更嚴重了,等於死亡,看起來在儀器上等於死亡,不是說無心定就是死亡啊。

所以死亡的時候屬於最重的悶絕這一個環境,所以死亡不屬於這五位裡頭。那死亡大家都知道,那個時候意識有一段是不起現行。等到死亡過後意識又起現行的時候啊,那變成中陰身了,要轉生的時候,中陰身的問題我們已經講過了,暫時不討論。

現在,再結論給大家說,我們要記住。所以這一次講《成唯識論》主要為了這裡一般同學們或者外面的我們自己一般道友們講修持的人,特別要注意,意識五位不起現行。

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天,由無想定所得的果報,生在無想天變無想天的天人,無想定平常我們現在活著修到無想定,修到此身、這個肉身壞了以後,一念之間生無想天,變天人。當然在無想天的天人,都在光明中,一片光明。雖然有光,是沒有煩惱、沒有大煩惱,細煩惱還是有,無想就定了,五百劫,那這個地球世界的形成、世界的毀壞不曉得經過多少次了,他還在定中呢。加上凡夫境界的睡眠、悶絕,五位當中意識不起現行,不呈現出來,也可以說現在意識就沒有了。這個意識沒有了,在普通佛學我們所謂說「空」,你空個什麼?是意識覺得空了,意識空了。意識空了談何容易做到啊!意識要真正空了,在小乘的極果(無想定不算意識空哦!無想定,我們聽了《成唯識論》你注意,所以教理跟修持兩個要配起來,不然你教理學了幹嘛呢?佛經佛學聽了光來搞哲學,沒有用的,搞哲學是散亂、妄想嘛。你修持到了哲學自然通了,那念頭一起什麼問題都解決了。這是證成道理。)

所以無想定跟無記又有什麼差別呢?無記心,就是這個人、普通人、我們記憶力差,萬事容易忘記,這都是無記以內。無記、無記性是過去生的業報,煩惱障重。換句話無記性呢,這個人昏沉重、頭腦昏昏地。無記人,譬如普通一個人、記憶力差的人,他的思想還更亂,所以記憶力差了。思想集中注意力專一的話,記憶力一定好的。你們注意哦,所以讀書記不住,尤其你們現在,現在人靠筆記、靠筆、靠紙幫助記憶,其實是差勁得很。所以像我的習慣,到現在做卡片做什麼,我都還不得已而用之。完全一念就可以把它記住,一念一定記住。有時候這一張紙,比如說我告訴你經驗,看完了以後記住了,當然這張紙不要;萬一想不起來,我想起來不是想一句話,連這一張紙整個就擺在前面了一樣。要這樣專哦!否則都屬於無記。所以無記是自然的果報,昏沉,也可以說是大散亂,所以無記也是大煩惱;不善業,雖然不是惡業,是不善之業,是果報來的,所以無記跟愚痴、笨,當然連在一起。

無想定可不是無記哦!這理由,中間差別的在哪裡?我是意識把一切念頭、心理的現行、心態把它切斷了,切斷不是壓制——無想。你說它有境界沒有?境界是什麼?境界是所求的是無想,對不對?我們都講過的啊,提起大家注意。

這不是講經了,這叫做說法,你們看到佛教裡頭有講經、說法,這樣子離開經典討論就是說法,不是講經了。那麼在古代叢林之下大方丈來說法不是這樣了,嚴重得很!旁邊站著的像皇帝上朝一樣,合掌、穿衣,檀香燒得呀,蹭了半天那才上來:「唔!啊!」說法了。呵,那很嚴重!那是形態。要注意啊,這是順便岔過來的話。所以要大家注意這個地方。無想跟無記是差別如此。

至於滅盡定呢?那不是無想了,更不是無想。無想定屬於外道,因為他覺得修到了「想」沒有了,思想把它停止了。我們現在覺得最痛苦、人之所以痛苦啊,有兩個東西:一個身體的壓力、感覺的壓力,整天感冒、頭痛、哪裡痛、難過,一身都是病啊!沒有一個健康的人。除了成了道報身轉了,報身真修到空了。各個都有病。就是你們功夫做得很好,也是隨時在病,輕一點就是;這個氣哪裡走通了、哪裡沒有走通,這個苦受、苦樂的感受始終存在。

所以無想定真要修到還不容易呦!你們注意《成唯識論》:「令身安和」,注意呦!身不安和,要達到無想你做得到嗎?就像神經痛把你牽住,你想「不想」,嘿,它跟你倆不客氣,那個感受會牽扯你難受啊。所以苦樂與憂喜你去不掉。所以無想定修到了也很舒服哦,那真舒服,沒得煩惱,是舒服啊。像我們有時候世間做人覺得煩極了,能夠睡一大覺,哎呀把煩惱丟開,那多好啊!所以人做不到啊,有些人喝酒啊,所以李白、李太白,當然不太黑了(一笑),他就借酒澆愁,結果喝了酒也不醉,「借酒澆愁愁更愁,抽刀斷水水更流」啊!那完全講心理狀態。你想「不想」做不到,思想要來。所以你不要看無想定、外道定,外道定你看看它的位置,三界天人表,很高的位置哦!色界裡頭的天人哦!不是人能夠做到哦。這是學佛的基礎。我們中國的佛法就是喜歡講大乘,大乘不錯啊!小乘都基礎沒有打好,功夫沒有做好,免談大乘,你怎麼大得起來啊!聽了經,以為禪啊、什麼都懂了,講理還好;起心動念、你這個念頭你都沒有辦法控制,你談什麼叫做定、叫做戒呢?都是空話!

好,那滅盡定呢?比無想定更嚴重了。滅盡定是聖人的位置、羅漢位置,得道的聖人。清清醒醒知道,而使貪嗔痴慢等等一念不起,不是壓制、也不是無想,它自然水平一樣不流,是滅盡一切煩惱,滅盡三界中間的煩惱不起,這就到達滅盡定。滅盡定了以後,證到羅漢果了。羅漢果不來了,不來什麼呢?不來人間,比人低級的什麼餓鬼、地獄、畜生更不來。高置位置,不在人間。所以你看我們禪宗有個祖師:「通玄峰頂,不似人間;白雲萬里,滿目青山」,雖然這是大菩薩的境界,但是借用來比,得到滅盡定的大阿羅漢,不來了,他跳出三界沒有?差不多跳出了;對不起哦,還不一定跳得出來。你看三界天人表裡頭沒有滅盡定。但是大阿羅漢這樣算跳出三界啊?沒有哦。一定八萬四千劫不動,那不曉得多長的時間都在這個定中。「灰身滅智」,這個身體沒有了,肉身不要了,報身沒有了;智也不起、心也不動了,就在這個境界。但是他不回心修大乘的話,嘿,八萬四千大劫,余習未脫,剩餘的殘習、習氣,就是死灰——死灰裡頭、冷灰裡頭還可以爆豆哦,冷灰有時候還可以藏東西的哦,還可以培養種子的——余習未脫。是難哦!所以八萬四千大劫以後,一樣要出定。這些道理先要搞清楚。

好了,那我們回轉來看。我們先看三界天人表,人在欲界中、欲界中的人,當然,人道中不及天道,什麼是天道呢?[斷錄]照臨這個太陽月亮的系統內的,我們暫時不研究科學問題,它究竟在哪個星球或者什麼暫時不管,我們先講理性的,四天王天是欲界天,四天王天以上忉利天是階級高一層,階級怎麼樣高一層?就是他做善行的功德、仁道的道德高一層,果報就高一層,所以上去是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兜率陀天,就是現在彌勒菩薩在那裡是兜率天的天主。)再上去一層:他樂天,也有個翻譯叫化樂天,也有叫樂化天;再高一層,他化自在天,這些範圍都屬於六慾天。

怎麼叫六慾天呢?同我們一樣,眼睛好色、耳朵愛聽,眼耳鼻舌身意對色聲香味觸法,樣樣俱全,但是比我們位置高。怎麼樣高起來的呢?在人中善人修善得福而生天的。修哪一種善呢?拿佛法的規律呀,不管大乘、小乘、出世、入世,以十善業道為標準,十種善業。十善業道,身的三種:不殺、不盜、不淫。口業四種,我們人這個嘴巴最容易自然在做四種壞事:妄語,說謊話。兩舌,自己傳過來傳過去,使人家發生意見,發生痛苦、煩惱——兩舌,兩面刀。惡口,罵人或者是咒人。綺語,講些話不著邊際,一天是「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就是綺語。那麼都戒掉。就是說有人不需要受戒,有人天生有些好人,不講人家是非,他這個兩舌戒過惡就少了。天生有人嘴巴不會罵人的,我很多朋友,不像我;我這個人雖然學佛啊,可是那個醜話照罵不誤。有時候我覺得講道理講不通,與其勸你為善,故罵一句話,他就不做了!意業三種:不貪、不瞋、不痴,歸納成十善業道。不管哪一種宗教、哪一種道德,修十善業道都是得福報,生天。我們一切的修戒律,有三皈、五戒,及拜佛唸經修種種善,你說什麼在修啊?意識在修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哎呀我得拜一下佛啊」,「哎呀我今天放生啊,我多做一點善事啊。」如此的修行都是修福而已,修福報。修福不是壞哦!大乘菩薩不修福、不以十善業道為基礎、一點行為一點善事都不做,你想成佛,怎麼做到啊?有這樣便宜的事?!不要瞎扯了!你《金剛經》去金剛吧,還不如抓一點錢去買金剛鑽!

但是,你要曉得這個是什麼?要不要修定呢?事實是當然要定啊!什麼定?凡夫定。專心嘛!堅心,堅心還是第六意識在修啊!做善事的人,不堅心、沒有意志做得到啊?做不到的!有許多修道的人、許多學佛的人,乃至學密宗的人、學顯教的人,你要曉得,修行一生不過在修福中行,修福的境界在走,這也是定哦,也很舒服哦。六慾天的天人你修到了當然有道德,道德就是戒耶!修善就是戒耶!我想你對我不起,格老子要打你一拳,就出了氣——「哎,算了,原諒你!」這是意識上多大一個轉彎哦,切斷。這是戒哦,這是定啊!沒有定力做得到?想想又氣起來——「哎!算了!」又是戒,又是定;也是慧呀,這凡夫的戒定慧啊。「哎呀算了!何苦呢?我原諒他。」所以我們許多修行你檢查自己你作的功夫,這是真修行。不要以為打坐就是修行,等一下就給你講打坐、坐得怎麼樣。這是生六慾天。

但是六慾天你要曉得,忉利天,釋迦牟尼佛的母親生了釋迦牟尼佛以後,升忉利天、天主、天人,當然變男生了。所以釋迦牟尼佛你看在《華嚴經》上為母親說法,就是肉體上升忉利天,為了度她,跟母親說佛法,其實這個母親已經變成忉利天天主了。所以他上去以後,你看佛的那個旃檀香像、佛像,他上去了好幾個月沒有下來,這個世界上沒有釋迦牟尼佛呀,弟子們懷唸得不得了,找一個檀香刻了他的像,就是這樣來的。這個檀香像後來留在中國,現在不曉得到哪裡了。那麼佛從忉利天說法下來,大家弟子們聽到佛要下來了回來了,等於出國回來了,都去接他。有一個比丘尼,他的弟子叫蓮花色,女眾裡頭的領袖,她已經有神通,照佛的他那個集團(可以叫它集團,那個時候不是教哦。)那個教化的集團裡頭,規矩(就是戒律)出家女眾要排在男眾的後面排隊。蓮花色比丘尼……(寫黑板筆記的同學問,師反問:蓮花生?不是,蓮花色比丘尼,對、對,蓮花色,你寫的沒有錯。蓮花生那是密宗的那個教主,這是蓮花色比丘尼,女的,搞清楚噢。)

(師這時對一同學說:喏,同學講錯了你就笑他一下,犯戒,你知道吧?哎,你覺得,「嘿,可笑!」你看,起心動念,學佛的人學佛修行在這裡哦,平常我不是跟你講嘛,哎你儘管打坐功夫做得好,這個動作完了!就失敗了!你們以為那麼容易呀!這就是修行,真的跟你們講,真的哦!這就在第六意識心行上,你自己檢查,這個時候是什麼?五十一心所——譏嫉,犯了嫉妒的毛病,同時輕視人家——慢,我慢。真修行就這樣檢查哦!你以為打坐啊,人家有可憐的事情求你一下:「沒有空!」——瞋念哦!在這個地方檢查。就是抓住機會教育告訴你。)

現在,我剛才講到哪裡?不要失念,無記了!(一笑)。好,回來哦,蓮花色比丘尼聽到了,有神通,化身成國王、男人,站在前排來歡迎。佛下來看第一眼就罵她:「你怎麼這樣?退回去!」以神通取勝,欺人嘛,這不可以呀!所以給她呵斥一通。那麼一班的弟子把這個刻的檀香的像抬起來接他,佛一看,噢,你們搞了這個!就摸摸檀香他的像:「哎,這個時候你是我啊?還是我是你啊?」那個檀香像笑了,檀香像活了!這是神通還是心的作用?——心物一元的道理。這個旃檀香像後來千百年後流到中國來了。這個講到忉利天的故事偶然提到,這是天人境界。

我們曉得修十善業到天人。所以你們說,守戒打坐修定,學佛什麼都不要。如果沒有了道啊,剛才我講,舉這個同學的這個行為、心理行為,就是笑人家一下這種行為,我馬上就阻止,在修行上指給大家看。如果這個心念意識境界沒有「了」,沒有用哦!充其量你修得再好,坐得不能再好了——天人的福報。我不是講笑話,是真話哦。大家佛學沒有好好研究。你這一些行為再修得好,好了以後福報大;福報大了升天;升天以後,所謂六慾天,哪一種六慾?同我們一樣,我們也在欲界中,欲界最大的要的是什麼東西?孔子說過:「男女飲食,人之大欲存焉。」吃的;兩性之間、男女之間;乃至要吃、要享受。這個六慾天的天人同我們是一樣的,境界不同。等於我們人中,窮人的享受同大富大貴人的享受一樣的哦!用的東西不同,那個享受是一樣的。你們去看到鄉下,窮苦落伍的地區的那些人,哎呀勞苦啊、做勞工做得要死啊,然後下來,倒了一杯濃茶一喝,一支煙一抽,在那裡:「啊!好哇!」那個是享受哦!那個同你大富大貴喝,在冷氣機、在什麼機,冷氣機、三機、什麼機都開了,吃的香檳酒、什麼酒,一樣的哦!這個享受的意境是一樣的,情況不同。

所以你修得好,生了六慾天,還不是男女飲食兩種!就是彌勒菩薩現在他在那裡他還在享受這個,不過他不同;兜率天是欲界天的中心的天,中心裡頭還有個中心,等於我們這裡有個禪堂,彌勒菩薩在那裡做天主,但是他要說法的時候退入彌勒內院,那都是清修的,都在戒定慧中。所以一般的人學佛的人,想往生跟著彌勒菩薩的,是發願往生彌勒內院,不是往生彌勒外院哦!外院在兜率天中就迷掉了,那個福報太大了,太舒服了!所以欲界六慾天中天人有些什麼好處呢?所以你們要看哪,你們大家研究佛學,搞了半天,這些好像當小說,不去看它;小說最有味道啊!所以你們個性不愛看小說就糟糕了!

(六慾天中)有傭人,有駕駛員,而汽車不要擔心了,不坐汽車;那麼六慾天有君臣,有領袖,也有王,譬如我們假設做好人生到六慾天,那能不能當天王呢?那你還沒有資格啊!那功德福報更要大。有尊卑上下,同我們一樣,有君臣、妻妾、父子。那男女之間的享受呢?生到六慾天天人,各種天不同、每個境界不同、福報不同,起碼一個天子是五百個天女,換句話說一個人是五百個太太。你戒律修好啊,不得定慧你將來走上這個路子啊,哼!福報完了墮下來更嚴重哦!

而每一個太太、天人有沒有吃醋呢?你們問一問——有!但是高的天人,五百個太太每一個都覺得這個丈夫跟我倆在一起:「那四百九十九個大概他都不喜歡!」她每一個人前面都有他一個;實際上他只一個人。福報到如此!所謂你看,做男人、做女人聽到寂寞了啊!六慾天。飲食那更舒服!交通工具呢?六慾天中,所以我們中國道家說劉安得道,「淮南王升天,雞犬飛昇」。六慾天有畜生道、天人的畜生道,業報比我們人中畜生道輕了。那麼六慾天的天人交通工具坐什麼呢?——這種畜生道。所以我們中國講神仙騎白鶴呀、大鵬鳥啊,是六慾天的天人境界!我在姑妄言之,你們姑妄聽之吧!你當神話也好、當小說也好,不過保留存疑可以。因為許多像現在科學一樣,宇宙間我們不瞭解的事情太多了。什麼騎馬啊、孔雀呀,那麼高一層天有些畜生沒有了。啊,大概給你講。這個是六慾天。

到了他化自在天的境界那就更大了!那意念一動人中生人啊!我們中國有些神仙小說上描寫,說在牆上畫個圓圈,拿錢一丟進去,就有戲劇來了:「喔,天女出來了,唱……」

第13章

……看不見了,等於是他化自在天的境界。就是說我的自身同男女之間的他生,隨意一化、一變化就出來了。所以這個天道。那麼這種天道有男女媾精而生的,有精交、有氣交、有神交。但是到了六慾天最高層氣交的時候,男女笑一笑、兩個人拉一下手,就達到這個人世間兩性之間男女相愛那個快感的境界了,只要一握手;沒有精液,就是氣生人出來,六慾天。所以啊,你們修道到達這個境界,注意哦,道家、甚至有些密宗,你看密宗有些像塑的****,密宗道家所修的都在六慾天、借用六慾天的境界作方便修法,特別注意啊!(怎麼時間這麼快?是到時間了嗎?噢,那好。無記!無記!休息一下。休息五分鐘、六分鐘就可以了。)

還要繼續討論,對於你們大家修持非常重要,用功的路線。放放腿啊!休息一下。所以啊,你們這個慾望大的人趕快修啊,修去當天人,你看就方便了啊!(一笑)

下面同學問:南老師啊,變成天人,一個男人六百個太太,我想這不是太多了?

師問:什麼?

同學又問:有了福報,到天上去了,一個男人六百個太太,那太太是誰做啊?

師答:也是天人修到的呀,你要曉得,能夠修……

同學:假如我福報大,生到天上去作男人,誰生到天上去作女人?

師答:這些女人也是天人,就是說修十善業道、修的中間的果報,這個就是因果報應了。為什麼會變男、變女的報應了。

同學:平等嗎?

師答:平等啊,心念不平等,你自己心念不平等,因為一個負責不負責的問題。但是呢,男女是非常平等。修得好的修到上層天啊,這些勞苦工作、生孩子的工作是男人幹的,老兄啊!(眾笑)哈,不是女人幹的啊!所以這些佛經你們平常都沒有注意哦。當小說了,以為這些是落伍的思想,不看了。在《瑜伽師地論》裡都有了,都屬於「意地」的境界。意地——意識所生,都是有心去修、做到的福報,善有善報。

根據佛經,我告訴你,你們是比我高明,我這個人迷信的很!這些事都信。怎麼都信呢?你以為天人看得很清楚啊,你眼睛亮一點看這個世界,天人、地獄、畜生,都在這裡,這些果報都看得很多。尤其朋友多了,看這個人遭的什麼果報了,「嗯,有什麼果報。」清楚得很。所以我都信。那麼你要真看到天人啊,趕快修定,你自己就會看到,真的啊!所以作功夫要緊了。但是作功夫不是瞎修的哦,修一個竅啊、在打坐啊、氣脈通了,通個什麼?最後還是通到殯儀館去。當然我們大家都要到殯儀館啦!

現在再講,你看天人表欲界夜摩天以上(夜摩天還是屬於六慾天哦)貧富沒有哪個窮一點、哪個好一點,平等。夜摩天以下不平等,連貧富都不平等,享受都不平等。忉利天以下,果報更有厚薄的不同;也有衣服,也要穿衣服、天人的衣服;也有七寶的宮殿。但是忉利天以下同我們人類一樣經常會鬧饑荒啊!有時候吃不飽。所以,這個是什麼道理呢?因為這個天人,以這個為階段劃一個階段,就是前生修戒、講道德、修戒律,所謂修戒守戒,就是道德行為嘛,有道德的善報;但是沒有利他之心、佈施不夠,所以有飢餓的果報、有貧窮的果報。就是所謂講道德、守戒律的人,善於潔身自好,其他對於利世利人的行為是——樹葉子落下來都怕打破頭的呀!尤其一般修道學佛的人,十個有五雙都犯了這個毛病,絕不肯利人利世。因為妨礙我的定嘛,妨礙我的修持。即使肯做一點佈施幫忙人,都要計算有沒有價值、劃不劃得來。菩薩道佈施,花錢也好或者什麼也好,沒有計算、傻裡瓜唧,你要——拿去就是了,我還問有沒有價值!你要?我有,你拿!你看他傻人,做的事是菩薩道哦!你說:哎呀!這件你划不來呀!那個划不來——我一聽,像我做事有許多朋友勸我,我一聽我都替他嚇!嚇什麼?這個心性怎麼修行的啊?菩薩行道還要利害計算的呀?頭目腦髓都是屬於人家的啊!那叫大乘,大乘不談,小乘都做不到哦!修行,大家檢查自己行為。

那麼,簡單的講一講了,多得很哦!你們好好去研究。

過了六慾天以上——初禪天了,那就注意哦,你看這個表,沒有欲了;不是沒有——淡了,欲淡了才能得初禪哦!你們打坐能不能得到初禪?初禪我們告訴你,經常講的,再提啊:心一境性,離生喜樂。佛經上就是那麼簡單的告訴你。這八個字包括了多少東西!心、這個心,就是第六意識,這個意念就在一個境界上不動。我們在座很多作功夫修道打坐的人,你自己問問看,你第六意識的意念能夠擺在一個境界上麼?沒有。雖然你坐了幾十年,坐起來坐得很舒服什麼的,你都在鬧感覺啊!你那個第六意識思想搖擺沒有停過啊!對不對呀?沒有講錯吧?講錯了馬上糾正哦。這是牽涉到大家自己本身哦。你儘管看你眼睛閉著坐得很好,坐三天三夜也沒有用啊。你那個意識在裡頭在轉啊!意識在行陰,「色受想行」,行者就是動態。一下覺得:「哎喲氣已經到頭上來了!哎呀我的腳通了!哎喲我海底通了!」你還海底通了,通了海底呢!那個意識都在玩這一套哇,在玩弄自己啊!意識沒有專一、心一境性啊!

心,就是意識,剛才講啊,當然不是無想,是有想哦!不是滅盡、也不是睡眠、也不是悶絕,意識是清明的。所以為什麼淨土叫你唸佛呢?一句佛號。當然你一句佛號自己念的聽得清清楚楚,念的清清楚楚,不是心一境性哦。一句佛號有六個字了:「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念頭了;如果四個字:「阿、彌、陀、佛」,四個念頭了。況且你在念的時候,這裡想、那裡想,中間都在岔亂、散亂啊,沒有心一境性啊!就是你們守竅、打坐、守個定境界空,你能夠心一境性嗎?身體都沒有感覺,做到了?做不到的啊!這是非常實在的事哦。

那麼所以真正唸佛是「淨念相繼」,這叫一心不亂,唸到佛的那個境、意境,等於我們心裡掛念一件事情。我常常給你們講,你們沒有注意,什麼叫唸佛?譬如我們出來做事,心裡想著:哎呀有一件事。譬如你們當學生的,一邊出去街上玩,一邊想著:「那個南老師!回去給他曉得一定挨罵,那個老師啊!」害怕得很!這一念掛著,玩還是玩、電影還在看哪,不過「怕南老師知道」那一念始終掛著,這叫「念」。淨念相繼,淨土那一念就是這一念。這一念專一了、心一境性,其他沒有雜念,這樣是專一。那麼這個定定久了以後,慢慢定,定久了以後——離生喜樂,有出離之感。出離什麼?第一個覺得身體拘束我不住了,或者超出身體以外了。所以你們現在打坐都在身體裡頭搞,禪宗祖師所以罵你:黑漆桶一團!眼睛閉著,裡面黑洞洞的,就在裡頭瞎摸。摸了半天,幹什麼呢!好像變蟑螂一樣,這麼在裡頭瞎摸!有什麼用?!

到這個時候,「離」,有出離之感;「喜」,無比的喜悅、高興。到這一步已經是「煩惱無由更上心」了,普通的煩惱不會動念了,沒有什麼。「樂」,這個色身身體上發生快感,每一個毛孔、連著頭髮、到腳趾頭、手指頭,那不是男女之間的快感,那不能比呦!那是喜樂。你們打坐兩個腿都沒有走通。我告訴你,打坐坐到了兩個腿氣走通了,從足趾頭開始起,兩個腿在發快感,等於男女性關係的快感不能比,那就一看性關係的快感覺得不值錢、太粗了。這個是細的。一天到黑是樂的哦!而頭腦的境界,連頭腦頭髮都在快樂。不是說:「哎我悶悶的,這裡發漲,老師呀,這裡怎麼樣?」我說用灸筒啊。噢!灸一下才舒服。再不然扎針啊,再不然跳「生八式」啊,「哎喲!好舒服!」那個舒服能夠比的呀?不能比啊!

那當然氣脈通了。所以氣脈通了,什麼奇經八脈、什麼脈、什麼脈,那個氣脈是肉體方面的事嘛,普通的氣脈;高一層的又是一層,氣脈很多層次。要注意。

那麼,離生喜樂是初禪的境界。哪個人(做到了)?你看我們大家做功夫自己問問看,做到沒有?「離生喜」,得喜沒有?隨時都在歡喜,隨時臉上都有笑容。不是一個死相,再不然就是仇恨相,越看那些修道人每一個面有菜色、臉帶仇恨相,啊。那就看到人——(師示相),因為怕人家打擾嘛,都是一股仇恨相,對不對?初禪都沒有到。

那麼,什麼是到達初禪呢?初禪的果報超過了六慾天了,你看看表——梵眾天。「梵」這個梵字,所以我們唱念叫梵音,「梵」代表清淨,意境上已經非常清淨了。梵輔天,高一層的。再高一層「大梵天」,心念清淨了、意識清淨了。但是有層次不同。清淨再進一步「少光天」,一片光明,同無色界的光又不同哦,又不同,光也分很多種。然後再進一步啊,到二禪去了。初禪叫少光天。哎,你們打坐坐起來有沒有少光啊?有啊!黑光一團!

真得到定境的人,夜裡,所以像密宗的修法,有一種閉關叫閉黒關,房子是專門修的一個房子,修的都兩層牆,裡頭跟現在一樣進步,有洗澡的,人打坐在裡頭,兩頭光線是一點不透,要設計起來空氣是流通的、光線不透,一點光線都沒有。進去閉關的時候裸體的,免得穿衣服麻煩;氣候當然要調整得很得當,便於入定。在黑關裡頭定到什麼呢?開眼閉眼所有東西看得清清楚楚,乃至透視到兩層牆的外面,外面都看到了。但是這是功夫哦!不算得道哦!換句話說人的身體功能、生命功能做得到的。所以,初禪得到了,黑夜打坐,就是莊子所謂:「瞻彼闋者,虛室生白」,一片光明中。就是少光天的境界相近而已。這是初禪,只到初禪。

那麼,如何離開了六慾天以上呢?初禪到了。那麼二禪呢就更不同了:「定生喜樂」,心一境性還是一樣,還在一個境界裡。定的功夫進步了,定境是常定,「定生喜樂」,只差一個字。在出離這個肉體、出離這個範圍以後的感覺,「定生喜樂」到二禪。到二禪你看看天人表,你就稍稍懂得一點禪定境界了,無量光天、極淨光天,二禪二個天,兩個境界。層次的不同,定力功德的不同。

再進一步到三禪呢?「離喜」,心境的喜、意識上的喜沒有了、清淨了,喜都沒有。當然無喜也無憂,無喜也無悲,更無煩惱了,只有樂。這個樂不隻身上的樂,身心都是樂,上妙安樂,非我們所能想像的。你看這個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三禪到了。三禪到達四禪的中間,你看這個表上,有福愛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實際上都屬於無想天的範圍,凡夫所居。就是說,你要注意,這個表是立體的啦,實際上到那個時候,有些人,人中間做到至善,等於《大學》上講的「止於至善」,有人絕對好人,做好人一輩子的,這個社會上很多啊!你們不曉得是否交往過,我看到我的朋友裡頭有些人,你看他笨啊、笨得要死,好是好得要死啊!他生來世果報直接生無想天。沒有慧,可是大有福報——善人嘛。所謂凡夫並不是看不起哦!沒有慧力、沒有悟道、沒有得道。可是他善心、心裡的行為的果報是如此哦,得到無想了。

常常我發現,像我們鄉下出生,我現在回想,那麼過去我在外面很多年交的鄉下朋友也很多,那些老實人,哎,我發現他們都在道中。一天沒有多大的慾望,也沒有多大思想。

你說:「你這樣環境苦不苦啊?」

他說:「嗨,有什麼苦啊?馬馬虎虎啦!」

「哎呀你住這個茅草棚,不難過啊?」

「這有什麼,命嘛!你們命好住高房子,我覺得蠻好啊,哈!」

他無想哦!無想也無慾。可憐的我們所謂讀了書的知識分子,想又多、欲又多,將來的果報變做跟蜈蚣一樣——多腳蟲噢!慾望太多了嘛,每樣都想抓,一兩個手不夠,所以變成蜈蚣啊,多抓;變蜘蛛啊,多幾隻手——都抓不住。

但是你要注意啊,先還慢一點講。到了三禪又四禪,那麼你說打坐定力功夫就到了?不行!

把這個表拿出來,你打坐功夫好了、唸佛唸到了什麼境界呀,不管你修密宗啊,修氣、修道、練精化氣、練氣化神都不管你,你用哪一種方法得到定都可以。主要的你看,這個講見惑思與三界九地,斷惑才能證真。什麼是惑?煩惱。所以你看,我們叫你背講唯識的玄奘法師的《八識規矩頌》,講第七識末那識這個我執——意的根怎麼樣才能轉,他不是有一句話嘛:「四惑八大相應起,六轉呼為染淨依。」四惑是四煩惱,迷惑你的,把「我」自己迷惑住了:我見、我慢、我貪、我痴。

你要曉得,男女飲食、淫慾之念、兩性慾念並不是不容易斷哦,那很容易斷的,容易不起嘛。大家都做人,我們大家男女並不是一天到黑都在那個男女兩性慾念中。欲可以不起呀,「愛」斷不了。這個愛的這一念,愛是非常難斷的。你以為男女之間我愛你、你愛我那個愛死的愛,那個我們所講的那一種愛是欲呀!真的愛是什麼?你愛山水、愛清淨,我愛道德、我愛善人,這個東西就是沾染你,這一點愛心很難斷。這就是我痴。至於男女之間兩性之愛呢,一半還屬於物理作用,同性相排、異性相吸,那還是屬於六慾天下面的「欲」,還談不上。當然很嚴重,在我們凡夫很嚴重。

修道的人,所以你定力高了,你看這個表。十個根本,有關於思想方面、理上的,身見、邊見,叫做十惑,第一條,三界天人八個:身見、邊見、邪見、禁戒取見、見取見。自己所看到的主觀,我認為這個是道,這個見解:哎,老師你這個理不對了,我這個才對——見取見。這是叫做「五見」。

這個見惑,是思想上的、理論上的,隨時困住我們,我們做人,今天世界的戰爭、社會的亂,就是個思想觀念,就是觀念問題。

這五個惑:身見,你看我們修道,斷了沒有?你說打坐坐得好,今天病了,不得了。「哎呀老師啊,我大概坐壞了啊,我要去看一下醫生去。」身見非常難捨呦!誰能把身見捨得掉?所以你功夫做得好有什麼用?這個結使一點也不斷哪!這是身見。

邊見,你那個境界有邊沒有邊啊?你說我空空洞洞——你那個空的境界、你那個清淨境界不過那麼大,我看只有水桶那麼大。不行耶!

邪見很多了,錯誤的見解都叫邪見。

禁戒取見,如果學了佛的:「哎喲!這個不對呀。」很多人學佛了:「老師啊,我今天不對呀,昨天我大概燒香啊沒有燒好啊!」「哎呀,今天不對呀……」有些:「哎呀,我什麼啦,哎呀我大概怎樣……哎呀我拜佛的時候,哎呀老師啊,我、我沒有穿海青耶!所以今天馬上受果報啦!」——就是禁戒取見。每個宗教都列了許多的戒條,把你困住了。到最後是戒而無戒哦!戒都是為了起心動念啊!哪裡有那麼多形式?把形式主義、戒條當成修道,宗教徒都犯這個禁戒取見,是很嚴重的錯誤,所以不能成道。

知識分子犯下面的「見取見」——我所見到的這個理論。你看許多人修道到某個階段,老師講的話不一定聽啊,認為我見的對,他馬上墮落了——見取見,就是我慢、我見。知識分子啊,普通人我見是最嚴重的,見取見,「我這個理論拿邏輯來邏過的,那還有錯的啊!」根據什麼西方哲學家、什麼蘇格拉底的、還有什麼根據什麼孔丘啊、莊子啊,哎這還有錯啊!——統統犯了見取見!再加上我見。

你檢查[斷錄]……在意識上、意識地來你每天檢查自己這個地方。我打坐是坐得好,你說我今天都沒有動——你沒有碰到外境啊!碰到一個人跟你倆談學問的問題,那些學者、修道的,一談到意見:「哼,格老子!」那個氣得臉紅脖子粗,坐在我前面,「格老子!我什麼都可以不要了啊!」那個樣子,哎呀我看到比野狼啊、比那個瘋狗都不如啊!你修道,你修些什麼道?就是見取見,就墮下去了。你那個功夫,功夫有什麼用?功夫是肉體上的。你說:「不過老師啊,我沒有動氣哦,就是氣到上面來了,氣得我睡不著了。」切!你說自己該打什麼?唉呀,我有時候真是沒有方法!我講的話你們自己曉得噢,「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檢查一下看。所以你要我罵你,你以為我愛罵人?我罵你,我吃飽了飯沒有那麼大的力氣。這是見取見。

至於下面的:「貪」,貪很多啊,功名富貴樣樣貪。就是你現在我貪進步也是貪,這個意識的心念你要搞清楚哦!無貪?切!怎麼做得到!所以我常常夜裡看書,自己放下書本一笑,——貪!這就是貪嘛。這同你研究賭票是一樣哦!沒有兩樣,告訴你。手不釋卷讀書總算好吧?修道就要注意,這個是「貪」哦!被它牽走了,一樣的墮下去,永遠不能了道。所以我不是去年有一首詩啊:「一念關心天下事,塵心不了滯非心。」也是貪哦!我自己做的,這個上面還有兩句了,不談詩了,隨便提到這個。「一念關心天下事,塵心不了滯非心」,文學境界多高啊!看他好像聖賢一樣:國家,天下——貪念哦!你注意什麼叫貪,就告訴你們貪的境界,你以為哪裡不貪哪?一念之間,你就是貪乾淨、貪清潔都是貪哦,當然你貪髒(贓)更貪哦!

瞋,發脾氣當然是瞋,恨人、想殺人、想整人,那當然是瞋。善惡是非太分明也是瞋啊!「這個壞蛋我看不慣。」你正是瞋中啊!那是上界的瞋。有什麼看得慣看不慣?這都是你意識造的嘛。

痴,那更嚴重了。

慢,處處是我慢、我第一。

疑,這個疑是天生的,哪個人都疑。你看兄弟夫婦、父子之間,哪個人不懷疑誰呀?我爸爸不曉得給不給我錢——疑嘛!這個心理就是疑。這個疑,你以為我沒有疑,那怎麼做得到啊?你看看,苦諦下面十個惑,第一行,人生的痛苦,這些心理狀態、意識的行為所招來的苦果。苦集滅道四諦。集比苦還厲害——苦還是講一個普遍的現狀——集是抓住,等於是抓得很、集中了嘛。那集中了你看只有七個惑,少掉了什麼?身見、邊見。因為你身見邊見在其中嘛,自然有身在其中。「滅」,修到了,把這種心理行為、思想意識上這一種壞的染污啊,把它清除了才算滅。滅了以後得到道的境界有八種惑。

我們這是講普通欲界裡頭的眾生。色界裡頭呢?色界,我們功夫到達了初禪二禪的境界了,你心理上有沒有東西呢?心理上這個東西沒有動搖不能證果的哦!你看色界下面九個惑,色界同無色界,你功夫是到了,你意識心理狀態、意識裡頭這些心理的種子,一點都沒有動搖在裡頭,不過是暫時看到是被那個靜定功夫壓制下沒有起來而已,因為你有個大貪的境界在——我貪靜嘛,貪這個定,不敢動念啊!不是你了道啊!非不能也,是不為也,不敢吶!利害關係嘛:萬一我動了這個念,我這個功夫掉了!所以你意識還有,這個種子都在啊。只有了一個什麼呢?色界同無色界得了道的這個境界——瞋念比較沒有了,但是不是了哦,瞋念是斷伏下去,並不是慈悲哦!沒有瞋念不是慈悲。慈悲是大菩薩境界。只是無瞋而已。

色界與無色界,其他的結使,這個意識上面、心理的行為上面,大家都老了,你不要看別的,不要看這個教理,以我數十年的做人的經驗,我從十幾歲起搞這一個東西、追這個東西,結交了、看了多少修道學佛的人,老實講,到了中年以後,看的真可怕啊!功夫做得很高的,道也修得很好,冬天都只要穿一件衣服了,什麼都好幾個月不吃飯了,貪嗔痴慢疑是一樣都不斷!尤其學佛的居士們我也看到,那個熊十力(那當然還不夠亮)、他的老師歐陽竟無先生,那個脾氣之大,發起脾氣來額頭上三條青筋就立起來了,那不得了啊!唯識般若中觀那個佛學講得之好,太虛法師算是他的同門小師弟,太虛法師要來跟他談一下、請教一下唯識,「不見!他怎麼有資格來問我唯識!」所以我只跟他倆做朋友,我不會叫他老師的,我也不要這種老師。這是講學的人。修道人我也看得多了,不管是什麼,那個慢心是越來越大,貢高我慢,所謂「增上慢」。沒有道的時候慢心本來有,因為有道、有學問,他那個慢越來越大,所以叫做增上慢,增加上去。

所以你們做功夫修戒的人,第六意識這個地方。四禪八定是功夫哦,功夫不到而能夠說得道了、證道了、說學佛,那不是自欺嗎?你功夫到了以後,心理第六意識的這些東西,不能證果位的,不可以。不是不可以,是不行耶!你自己的業力不行耶!一到這個肉身一壞的時候,那個中陰境界的貪嗔痴都出來的呀。不是男女來貪哦,你這一輩子道德很好,男女之間、飲食男女什麼都不要,它到你變中陰身的時候,這個肉體一壞了,它現出一個青山綠水,哎呀有個山洞,那個風景又好;哎喲這裡正好打坐——你一進去一打坐——入胎了。就是這一念愛,好厲害哦。

所以說把整個的把這個結使研究通哦!研究通哦!這個東西,不是做佛學表拿來寫文章查查的哦,要多來反省自己呦!這個東西要千萬注意啊!我們一般做功夫的最不願意看書,尤其學道家學佛的。其實你只要好好看一次記住了,自己在功夫上就是你最好的鏡子測驗了。

在這裡認為這些理論我都懂了。你懂了?我搞了幾十年都沒有懂,你比我聰明多了!那又何必聽我的騙呢?要注意呀!要注意呀!萬丈高樓從地起,修行是一步一步要踏實的。

四禪八定修到了,三界天人表,好,有一位道友的問題:那無想天以上有男女關係生命嗎?下面的都有;到了這個以上,色界以上、上界,不是了,沒有男女了。所以無色界天,《成唯識論》你們不是念了嗎?注意一條,無色界天,《成唯識論》第幾頁啊?又叫意成天。二百七十三頁第二行的下面:「無色亦名意成天」,懂了吧?無色界,上升無色界得四果羅漢的境界,當然沒有中陰了,假設這一生修到了,怎麼樣得四果羅漢呢?這些結使、心理的這些行為——貪嗔痴慢疑,細淨的、最薄的都能夠斷惑了、伏下去,沒有了。但是沒有伏完,完全伏完了得滅盡定了。滅盡就是滅掉了意識境界這一些都沒有了,乾淨了,得滅盡了。但是還不是得大乘的道,滅儘是滅心理這一些東西。那麼沒有得滅盡定,到無想天以上的,是意成天。所謂無色界還沒有光明,不是光,也沒得身,謂之(無色界)。

實際上啊,達摩大師告訴我們,修禪宗的人以《楞伽》印心。破了重關就要意生身,意成天同意生身是一個東西,我告訴你們秘密。我從來不講密教哦!因為天下無密的事,只要你懂了秘密就拿走,道是天下之公道,所以用不著什麼磕頭拜門,我很討厭。當然我儘管向人家磕頭拜門來,到我手裡就(不搞這個了。)有此一念、有此一個習慣也是禁戒取見,而且增加我慢,何苦呢?道是天下公道,明告訴你拿不走,這是大秘密;拿得走你拿走。所以到重關自然意生身,是大乘菩薩。所以四禪八定修到四禪得意生身,道家所講的出陽神真修到了,「散而為氣、聚而成形」,相近於意生身了。

你們修道家出身的,陽神怎麼出的呢?

「是啊,老師啊,現在我就不能進步啊,不曉得怎麼辦!老師啊,你又不告訴我!」

我活該告訴你呀?我不是要你來磕頭,你沒得誠意嘛!沒得謙下的誠意。「求道求道」,你總要求之嘛。你想發財、想做一個公務員八千塊錢、六千塊錢拿個履歷表,還要拜託求人嘛。碰到老師,老師就要告訴你呀?而且一個個覺得這個老師就是教他們,好像:「我嘛!就是應該教的。偏不教我,真是的!」「這個混賬的老師啊!」呵,你們年輕的都犯這個毛病,在這個上面檢查一下心理看。

所以《成唯識論》告訴你,為什麼先選這種地方,其他的資料我當然沒有給你講完,多得很。所以心理與功夫的檢查配合,為什麼發這個表。

現在我們曉得定到達什麼境界?初禪到了嗎?初禪都沒有,凡夫禪而已、打打坐而已。凡夫禪第一步的心行,十善業道修到多少還沒有做到,何況這些結使!結使打得很牢啊!所謂結,解不開,叫做「結使」,九十八個結使,一地一地、一層一層,功夫到了一層,你的見地到了一層。那麼這些貪嗔痴慢疑心理行為,在《成唯識論》告訴你,怎麼來的呀?——「修所斷惑」,非修行做功夫斷不到的。不是打坐的功夫。你心理行為、起心動念處要檢查,做人做事、說話做人,「修所斷」,才把這些結使斷得了,不修斷不了,所以叫修行、修行,修正心理的行為、心態的行為。修所斷的惑。

至於其他的五見裡頭有些不是修所斷的哦!五見裡頭「身見」這些惑還可以修所斷;至於邊見、邪見、禁戒取見、見取見,修不能斷,那是見所斷,要慧開了才能斷哦!不然你自己被觀念困住了。要注意哦,千萬要注意!

所以你說我打坐,以為打坐——天天萬事不做,一輩子搞一個清淨的生活,打打坐修一輩子,萬事不管,以為自己修了道——莫用處!那你修的果報是什麼?注意,將來有果報的——升六慾天變天人。不曉得變男的、變女的,看你心理狀況啦,看你的果報了。你的個性陰的就會變女性,個性陽的變男性;內向型的變女性,外向型變男性。看你心理行為同你的果報行為。你許多人你打坐一輩子、修道一輩子老實講能夠修到四天王天最低一層都不可能噢!但是修到了,等而下之走入什麼—— 阿修羅道,阿修羅也是天人哦,不過瞋心脾氣大,脾氣大就是瞋心大,也是天人哦。

你修到夜叉、羅剎談何容易呀!比我們高明多了。羅剎也能在空中飛行的呢。男的羅剎是都很難看,壯健、很威風雄壯;女的羅剎一個個漂亮,有一個女羅剎站在你面前,我們所有的男生不拜倒了才怪呢!那漂亮的很哦!所以修道要注意呦,你搞了半天,還在這裡轉呢。你以為《金剛經》我都懂了,什麼經我也懂了,禪宗完全懂了。你懂了?你算不得變蛇、變泥鰍去,真的呀!所以呀,我看到大家嚴重啊,沒有辦法!所以講《成唯識論》告訴你們注意啊!注意啊!心行是要這樣檢查的。

如果把理關通了以後,這一輩子做人,不算是超出三界,至少不失去為人道中,聖人,成就很高哦!人道可以上升佛道,還不是做人!所以佛說,一切十方諸佛要想成佛以前都到我們這個世界來留學一番,因為這個世界是苦樂參半,容易成道。其他的世界純樂的地方啊,沒有煩惱刺激他、沒有痛苦刺激,成道很慢的;這裡是什麼都有。所以釋迦牟尼說諸佛菩薩都要到這個世界上過一下才能成佛。

那麼還有,最重要的,大乘菩薩那怎麼辦呢?大乘菩薩發心不同,心量境界不同。功夫呢?四禪八定就是基礎。四禪八定功夫定沒有到,你叫做大乘菩薩?有些講教理的人,研究好,以為菩薩道哪裡講打坐啊,只要管心理行為——全錯了!沒有這個定、沒有這個戒培養那個心量的擴大,那叫大乘菩薩?所以你看,我們剛剛講完滅盡定(上一次講完的),到了大乘菩薩的法身,他是任何一地要入滅盡定他立刻可以進入滅盡定,因為他心量大、功德大、心大,換句話提得起放得下,說空就空,說把結使切掉就切掉。所以禪宗的頓悟,真頓悟了以後,已經到色界無色界天的阿那含果了,提得起、放得下,萬念皆空,一下就把它空掉了,連身體都丟掉、忘掉了,那才叫頓悟。那叫「禪」,禪宗的禪。你以為什麼「月白風清」啊,「只在蘆花淺水邊」,你去淺水邊去吧!蘆花淺水同你有什麼關係啊!所以我們講完了意識現行不起的五位,作一個結論的時候,探討我們作功夫的境界。

下面開始繼續下去《成唯識論》,你們聽得可能會很沒有味道,邏輯方面思想方面非常多,但是同作功夫都是切實的關係,就是要智慧去研究。

我們這個唯識的課,現在又有些問題有人問,第一個問題:唯識的意識的五位(就是五個部分,沒有意識、不起作用的五位),一定有無想定,怎麼又列無想天?

我們曉得四禪八定這是修的因,不是果位;所謂無想定是它的因,生無想天是它的果位。所以啊,因果有不同的地方,例如我們假設修持得到了無想定,那麼中間自己這個意識上還有時候錯了別的因果,不一定能夠生無想天。所以四禪八定每個天位的列別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到了無想天以後,當然超過了無想定的時間,就是結束的長短了。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為什麼凡夫所居的天位於三禪四禪之間,他同生在四天王天之善行與果報有什麼差別?

所謂凡夫是佛經的名稱,就是一般人、一般普通的人,拿現在講「一般普通的人」。這個無想天啊,位置相當高,由此也可以想到,一個人要修到真的沒有思想、第六意識不起作用,第六意識完全不起現行的作用,是有意修到的哦!假設第六意識昏迷、昏沉,那個果位不是天位的了,不是無想天,那是無記果,很麻煩的。大昏沉譬如睡眠、悶絕這些決不能生無想天,所以只有無想定才能生無想天。所以無想定、無想天這個修持到達並不容易的。但是為什麼將他列為凡夫、說外道凡夫,因為心外求法。這個是意識造成無想境界,他以為這個是涅槃、是道果、是究竟,所以無想天的位置雖然高,是色界天的中層——三禪四禪之間。所以真正的無想,由此你可知,禪定不修到三禪四禪的境界,你想意識不起現行、無想,還做不到的。何況我們光是靜坐的人,連初禪定都還沒有,這個是一個道理。等一下禪定的道理正要再講的。這個道理連帶地說。

那麼生欲界四天王天,你們諸位把天人表拿出來才知道,光靠記憶恐怕還不行,如果能夠記到了,那是好極了,這是一定要搞清楚的哦。如果生四天王天,是欲界裡頭的六慾天,比人位比較高的,四天王天大家位置找清楚。這個表畫得比較清楚,已經校對過好多次了,這一次又是最新的校對,連英文名稱都是校對過的,順便帶著,不過這個英文名稱是幾十年的翻譯,能不能確定下來?現在西方、中國還沒有人出來整理過,這是根據梵文的過去的一種翻譯。啊,這個年輕人還可以努力的,譬如漢英字典,許多佛學名詞的翻譯都不確定的,不過現在都用慣了,但是很不確定。

四天王天是六慾天的初層,六慾天同人一樣。這些六慾天中、人當中能夠行善,當然包括十善業道的,不一定是每一樣好,樣樣做到那是太好。所謂善行,一個人善人心善到了極點,自然進入禪定,所以得天人果報。天人果報就是等於我們人中肯努力的人富貴功名地位高一點,就是這個天道了,當然也是凡夫境界。至於凡夫不凡夫的境界,換句話說嚴重地講,修到了三界天人之間,甚至於九次第定,幾乎可以超過三界的樣子——滅盡定,如果沒有明心見性,還是凡夫。佛所以在《楞嚴經》上說,還是外道。

所以《楞嚴經》五十種陰魔,色受想行識五行所包括的五十種陰魔,這個第五種陰魔就是識境界,就是見解、思想上的錯誤,連聲聞緣覺得阿羅漢果,佛還罵為(呵斥,所謂罵他們)還是外道,識陰境界上的錯誤。那當然,沒有色陰、受陰,看到什麼了、人發瘋了是沒有了,但是思想觀念見地上的錯誤。

所以嚴格地講起來,三界的天人往生,不但要禪定到,都要善行做加行的。所謂加行啊,都要善行為其加行,都要善行做加工的。所以由此我們也可以想近代一個假和尚、一個詩人——蘇曼殊的詩,你們年輕大概都喜歡看的,這兩天經常引用到它,他不是有一首詩:「生天成佛我何能,幽夢無憑恨不勝。」這個人生差不多修行的人,雖然他沒有真的修行,道理都是差不多,詩人的境界。「生天成佛我何能」,他說我哪裡做得到?「幽夢無憑恨不勝。多謝劉三問消息,尚留微命作詩僧。」這是蘇曼殊的一首名詩。所以,三界天四禪定是中心。換句話說,我們要想修道學佛而得定,沒有善行的加行還做不到的,這個心理上轉不過來的。所以呀,四天王天的善行果報,同禪定禪天的果報不同在這裡。

第三個問題,哦,是那個《禪海蠡測》有錯,印錯了,先有離生喜樂,初禪離生喜樂;二禪定生喜樂,上次法程師也提出來過。那一本書上沒有錯,《禪海蠡測》有錯,現在好像已經改過來了。這個等一下我們再討論禪定方面同今天這兩張表,希望隨時都要帶著的。

第四個問題:貪瞋等為何稱為思惑?貪嗔痴慢疑,都是稱「惑」,這個「思」字與「見」的意義極相近的。哦,第四個問題就是問的,我們要注意:貪嗔痴慢疑,這個屬於思惑。身見、邪見、邊見、禁戒取見、見取見,這屬於見惑。那麼現在提出的問題:貪嗔痴慢疑(就是心理的狀況),為什麼我們當年翻譯佛經,古人把它翻成了思惑?思想這個思。那麼現在問問題的這位先生(哎喲後面還有啊!哈,你提的本身啊),因為這個屬於情感上的情惑,普通我們講情感作用、情緒的作用,為什麼古人翻成思惑?

這個是有道理的。我們曉得,現在站在佛法的立場,又是站在唯識法相宗的佛法立場,「想」與「思」是五遍行裡頭分析最清楚。八識裡頭都有五個遍行,第一是「作意」,作意拿現在如果假設我們把它翻譯成「注意」可不可以呢?差不多。不過還沒有「作意」的清楚,這個東西我們研究了很久。第一是「作意」。

第二是「觸」,接觸外界的反應。譬如說我們現在頭腦神經肉體對外界有反應,這個反應就是觸。反應的東西是機械化的,不一定有思想。

「受」,有反應、有領受,這個受、感受,感受到氣候的舒服不舒服,冷與暖,吃的東西好不好吃,已經較「觸」要深一層,進到心理狀況去。所以受也可以作兩方面:生理的感覺(這個感覺不是機械的反應),心理上會引起苦、樂,痛苦或者快感;憂、煩惱或者喜歡;愛與不愛,等等,所以是受的境界,心理狀況。

「想」,我們現在講一個「想」,就是我們能知覺的、能夠思想的這個想,這個都是想,想的作用。

「思」呢?就是「念」,不一定在想,「不思而得,不勉而中」,這是《中庸》的兩句話。「不思而得」,不要去用心,像我們現在思想那麼波動性地去想它。「不勉而中」,不勉強做到的,自然很清淨,好像自己腦子在清靜、極其寧靜的狀態,譬如禪定的狀態,什麼都知道,這個是思的境界。想與思。

好,我們所以呀,嚴格地講,想是很粗的,第六意識分別、計度,這個是想的作用。思呢?做個比方,就是當我們早晨睡醒、剛剛睡醒腦子還沒有起思想作用,眼睛還閉著,還沒有起來,身體尤其是春天年輕人睡得,大家都年輕過來的,睡得慵慵然,都融化了,身體都懶得動,還想睡、睡得很甜,可是似乎醒了——那一點接近於思的作用,不是想了。

那麼這一點不能算是情感,不能說是情緒。這個情字,我們中文裡頭啊,所以就不同了,這要離開佛學的立場。所以佛學裡頭我們看到了,佛經的翻譯眾生稱「有情」,這個情包括了不只貪嗔痴慢疑了,貪嗔痴慢疑有一個東西不在內——「愛」不在內。這個情啊,偏重於愛了,偏重於愛。愛這個東西也是念。所以譬如說你要愛一個人,愛到了極點,並沒有那麼下流,只是心理上放不下他(她),等於《西廂記》描寫的文學,「茶裡也是他,飯裡也是他」,隨時隨地「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這是念。唸到那個愛唸到如此,那個是情。

那麼在中國文化裡這個情呢?我們很早,像佛學還沒有進入以前,已經有了,《周禮》《禮記》上面情與性兩個分開,就是我們講明心見性這個性,「性是心之體」,所以人性。「情是性之用」,起用。所以我常說,我們研究中國文化的人特別要當心,譬如講四書,大家都會,當然年輕人不一定大家都會。我們這個年齡,受這個教育出身,手心挨過打的,都要背的。所謂《中庸》上「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只提到喜怒哀樂,沒有提到七情,《禮記》上提到七情:喜、怒、哀、樂、悲、歡、欲,這是七情。所以中國文化後來講七情,這算很早了。

六慾,是佛學進入以後的名詞,可以說東漢以後才有「六慾」名詞,所以聯合起來叫「七情六慾」。《中庸》所講的喜怒哀樂,一般人的解釋,好像從唐宋以來,甚至說嚴重一點從漢朝以來,解釋就是心理狀況,是錯誤的!絕對的錯誤!

喜怒哀樂是「情」,不是心理狀況。譬如說,我們有時候碰到自己身體不舒服,情緒不大好的時候愛發脾氣,但是我們的心理思想意識很清楚,告訴自己:「哎呀!何苦呢?這個事情發什麼脾氣,而且對他也不應該。」可是到那個時候受不了,那是情——喜、怒、哀、樂,那大半、大部分是生理問題。譬如說肝臟不好、肝氣旺了、肝火大了,消化不良胃火旺了,脾氣特別大;或者神經痛了,情緒不好——喜、怒、哀、樂。所以有人,這個身體不好的人情緒都不好,一天的面孔是討債的面孔,就像欠他多、還他少。青臉寡生的,看到人好像他在笑,實際上那個笑比哭都難看,因為他情緒不好、身體難受,那自然表現在外面會是這樣。他的理性並不一定要自己這樣。所以這個思不是情。

那麼貪嗔痴慢何以作為思惑呢?那很嚴重了。貪嗔痴慢裡頭沒有喜、怒、哀、樂哦!那屬於有情眾生的「情」裡頭。貪嗔痴慢,我們看到是心理狀況,這個心理狀況,所謂是「宿業」,意識這個心所境界,個人的前生帶來的。有人生來就瞋心大、脾氣大,譬如張獻忠、譬如李闖、譬如某某人,以殺人為樂,這些比較有名。過去古今中外歷史上的名將一天不殺個把人或者沒有吃到人肉,睡不著,那是很多,憤世。像我們的過去在大陸上有些朋友也是這樣,一帶兵,看他那兩天眼睛這麼一瞪,發紅了,說:哎,下邊人小聲一點!他要槍斃人了。他莫名其妙的!覺得殺了別人就是一大快樂的、人都輕鬆了,那個樣子。這個各人業力。這種業力,屬於心念心意識的「思」的那個問題,念的問題。

為什麼翻譯成「思」呢?貪嗔痴慢非常難斷。我們看看哦,你對兩張表,這個思惑、見思惑,到了三界的色界裡頭,你看看、查一查看,思惑還有多少?還有七個。這是他的程度輕重的問題。貪嗔痴慢疑都還存在。例如說得無想定生無想天的人,這個意識都不去思想,有沒有貪嗔痴慢?一樣在呀!所謂貪,不是貪錢、也不是貪名,貪這一個無想禪定的境界不肯出定,而且見解上因這個貪念引起見地上的錯誤,見地上錯誤是什麼?見取見、邊見都有,他認為這個是道,所以這個是思的境界 ——貪。你說瞋不瞋呢?無想定的人很瞋啊!他所有的念頭,真到無想定那真是可以做到無情哦,不是太上忘情,是無情。任何感情動的時候他馬上把它滅掉,不想了,那是重瞋才做到的,能斷一切,這是瞋的一種作用哦,瞋的心理作用。迷戀在無想境界以為是究竟——當然是痴啊!而且認為自己得道了——是慢哦!有沒有疑呢?他有疑啊!說假定有一個善知識告訴他:你現在修的無想定這個不是的,你丟掉!他不敢信。他疑呀!統統具在的。所以這個叫做思惑。

每一個禪定天裡頭的,見思惑是很微細很難查出來。所以這一點我們修道所以最近特別注重叫大家注意這個,看到老朋友們學佛打坐很多年的、修持很多年,修密宗、修禪宗、各種各樣的人都有,但是老實講,自己的心理狀況、見思惑上好好要檢查。如果見思惑一點沒有動搖,你那個靜坐定的功夫是白學的,結果是絕無用處。只有他生來世,人中再來,人中的福報好一點,人中的慧力聰明一點。世智、人中的慧、人道中的慧,就是四個字了,叫「世智辯聰」,世間的學問智慧高;辯,嘴巴會講文字、筆下會寫、聰明,如此而已。這人道中的智慧高一點。但是我們曉得在打坐禪定的境界裡,貪嗔痴慢疑微細的惑一點都沒有去掉,所以在《楞嚴經》阿難讚歎佛的那個偈子,就是我們廟子裡早晚作功課都唱的、都念的:「令我更除微細惑」,就是見思惑這個惑。微細惑,我們粗惑都檢查不出來,不管你打坐定,唸佛也好、修密也好、什麼也好,都重得很,見思惑一點都沒有檢查出來。那麼你說那個定的境界我有沒有呢?有一點,那個我剛才說的,我今天正要開始繼續上次講的,現在先答覆問題。

第五個,三界結使同為結使。所以我剛才講過,譬如色界天應該無瞋,我說他有瞋,因為這個結使拿大乘的思想看,瞋心都在。這是第五個問題,你問:三界中間這個結使,都是見、思二惑所生,唯一的差別就是色界、無色界少一個瞋念。都是叫做結使。就是輕重厚薄的分別。所以佛經講我們修持修行,先到「薄地」,所以有個薄地;薄了以後,「軟地」,我們這個心理心性剛強,自己很難以調伏。先有薄,薄了、輕了。比如我們脾氣大,慢慢地修持,轉輕了、變薄了。所以一下子大脾氣轉過來大慈悲,恐怕不可能吧!呵,只能是輕一點、薄一點、好一點,現在的脾氣好一點了。由輕由薄慢慢變成淡,結使慢慢地輕,差別在這裡。

色界的四禪天「舍念清淨」是否只是壓伏、壓制?也只是壓下去,是伏斷。這個伏斷還拿小乘的修持來講的,小乘是「斷惑證真」,這是小乘的境界。所以比斷的功力還輕一點就是「伏」,壓下去。都非究竟的。譬如我們現在看到很多修道學佛的人,性情是好得多,比一般好得多。有沒有呢?心理上都是硬壓,宗教心理把自己壓著在那裡。實際上啊,有時候,你不相信拿個心理測驗試驗他一下,凡是宗教家、學問好、哲學家,脾氣比誰都大,貪嗔痴慢發起來比誰都厲害。乃至我們信佛的看那個行為不對、沒有道德的,哎呀,那恨極了,實際上比普通人都不如啊。一個信宗教的人看到不同一個宗教信仰就是仇人。很嚴重!

所以斷惑證真,斷與伏是小乘的說法,尚非究竟,這個再說。

第六個,滅盡定是無心,是否無分別?及無心無想定之無心如何區別?

師答:這個上次我們講過。滅盡定無心,現在照教理來答,很簡單:斷盡一切結使。斷盡、淨盡一切結使。無想天的無心,許多是斷滅、壓制。

第七個問題:書裡頭講各識皆有轉識,轉識的轉是否識的行轉?

師答:對呀!識的行轉,識的智也轉,理轉了,理同智相合的哦。

第八,色界滅心成色,色界天中人,沒有我們普通的心理作用,但是「成色」,光色,色界天的天人不是這個肉體,有光,當然不是我們這個地球上的光,我們地球上的光是一種哦。太空裡頭黑的,黑也是光啊!太空現在發現的黑洞,黑洞也是光啊,黑光啊!色界天是哪一種光色,果報不同。那麼色界天的天人是色界身、是光色之身,所以「滅心成色」。無色界是「滅色」——連光都沒有;「成心」——沒得形像了。

接上問:「其所成者生於色界,所滅之心是異是同?」

師答:身體是一個啊,身體只有一個,但心所作用不同。

第九問:「八十一品都是思惑,上下,上上至下下。……」[斷錄]

「……斷見惑容易,(還是)斷思惑容易?」

師答:同等難!同等難!不過呢,拿大乘道的說法,見惑比思惑還難。所以你看聲聞緣覺就是見地上的偏差,所謂見地。因此大乘尤其是禪宗首先重見地,不重功行、不重你功夫,因為見地到了,功夫一定到。

第十一問:「滅盡定為阿羅漢果,見思惑給斷盡,在斷惑證真欄內須陀洹果註明已斷見惑,為何三界九地呈列八十八結使?」

師答:這個就是輕重的差別!還有,「滅盡定為阿羅漢果(小乘阿羅漢果)——有餘依涅槃,得滅盡定,轉入有餘依涅槃。」

所以涅槃分兩種:大乘菩薩成佛,才「無餘依涅槃」。那麼「余依」兩個字,剩餘下來的余、多餘的余,依傍的依。什麼是他的余依?還有餘習(剩餘的習氣)很難割斷;所以「藕斷絲連」,就有這樣的味道。譬如大乘經典描寫:迦葉尊者(當然大阿羅漢,還是大祖師呢)多生累劫喜歡音樂,所以他在入定的時候,緊那羅(就是虛空中的音樂神)放了最高的音樂、最美的音樂、天上的音樂供養佛的時候,他老哥子坐在那裡還打起拍子來,還搖起來呢,呵!那麼他動念沒有?沒有動念。 ——余習未斷。所以《維摩經》所謂講天女散花的時候,一班五百大阿羅漢坐在那裡,這個花一掉下來到身上就沾住了,滿身都是花。菩薩的身上,花一掉下來不要抖的,自然都掉在地上了,沾不住的。那麼這個道理呢?所以大家就問這個道理了,那麼,文殊菩薩就答覆:阿羅漢余習未斷,天花著身。所以有一位劉鶚的詩作得很好:「剎那未除人我相,天花黏滿護身雲。」就是這個道理。這個叫余習未斷——有餘依。所以滅盡定有這個差別,滅盡定不是有餘依,還不是有餘依涅槃,還要進一層;有餘依涅槃到了,還不是大菩薩、佛的涅槃的道理。

現在大概這個問題簡單明了答了,研究唯識問題會多得很啊!不過我保險研究唯識很多人都沒有問題,哈,因為對唯識本身已經是鑽不進去在那裡,所以問題在哪裡還找不出來。

上次講到四禪八定這個禪定,我們注意噢,《成唯識論》上有,也講過的,不管是哪一種定,就是無想定同滅盡定、無想天,這兩個部分他講得很清楚,我請大家特別注意八個字:身得安和——「令身安和」。所以得到無想定同滅盡定,都會令身安和。那麼唯識《成唯識論》現在只講心意識的狀況來講、由這個入手,沒有明白地講到身的部分。因為給大家也報告過,身是屬於色法。色法這一切等等,是心意識的相分,不是見分。我們這個心意識又分四分:相分、見分、證分、自證分。那麼有人又把名詞、有一種翻譯的也叫做同樣的意思四個: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不過多加一個字,實際上一樣的,這個沒有多大關係。

我們曉得,我們的所有心理狀況、思想心理狀況這個變化就是心意識的相分,山河大地乃至我們的肉體四大也都是識變的相分——相。見分,這一切的現象,包括心法與色法、心所的所起的心法與色法都是心意識的相分。這各種現象起……

第14章

要能夠認清楚自己的現象,比如我們心理的現狀的話,我們心裡一邊在思想,一邊有一個意識曉得自己在想些什麼,我這個想得對不對。譬如說,我想黃金的股票了,該不該買呀?這兩天黃金會不會跌價啊?石油會不會漲價啊?想去看個電影,選哪個好啊?心裡頭有另外一個意識又看到自己:哎呀,怎麼昨天剛看了電影今天又想去看!為什麼要去買黃金的股票?這個見分馬上看到這個相分。那麼這個見分等於心理學現在所講有監察的作用,有監察、督查自己的作用。心相、這個心態的變化有時候不一定,情緒的變化、思想隨便出來,這個見分隨時可以見到,這是普通的。

所以我們修持的人,心理到達某一種禪定的境界,我們的見地就是我們的見分,知道自己已經到達這裡了:「噢,這是空了。哎,這一下我空了。啊,這個我證清淨了。」——這個是見分的作用,這兩個還是粗淺的。

還有一個功能——證分,自己曉得我證果了、到達了。一切都可以求得證明。但是,你證果的究竟是真的還是假的呢?這個中間五見裡頭是不是邊見、邪見、戒禁取見、見取見、身見,這要證自己——證分;證自己證分——般若智慧。心意識的作用同相分業力習慣的心態轉成了真正般若智慧,才算悟道、才算明心,才算見性;或者證自證分才算見性。所以此中,因此學教理唯識的人,看禪宗看密宗看一切的人(對淨土不大批評),看密宗,認為即身成佛、頓悟成就——胡鬧!不可能!含糊籠統。

事實上,所謂禪宗達摩祖師當時傳佛心印,他叫你印證不是用《金剛經》,那是五祖、六祖改的;所謂以《楞伽經》印心,《楞伽經》是唯識大經、重鎮。

那麼我們剛才提到四禪中間,初禪「離生喜樂」,我上次提到,大家應該注意。喜的境界是心理狀況;樂是生理的狀況,身體上發樂。所以,那麼二禪是「定生喜樂」,也得喜樂。三禪呢?心理狀況的「喜」寧靜了,「離喜得樂」,這個快感在。這都要身安和哦!這個身要安、要和。身安和,這個氣脈,所以我們現在所講的所謂氣脈通了,證得初禪就應該通了,氣脈不通不會證得初禪。因為你身的感受還很嚴重嘛。你說打坐坐在這裡,還覺得背上——哎呀三關啦、前三關啦、後三關啦,左脈、右脈,那裡通、這裡通,通了半天通個什麼?你身的感覺還在、這個肉體的感覺還在、色法的感覺肉體還在,你初禪都沒有到。你只是坐在那裡,「內守幽閒,尤為法塵分別影事」,就是在玩那個意識狀態,在玩、玩弄。所以真得禪定,色法一定跟到轉。因為色法四大是心意識的相分,你心真轉了,相、現象一定轉了。所以我們看普通一個人,為什麼人要看相呢?看這個人的相,這個人心好、心壞,人好、人壞,事業、功名、富貴、前途、窮通、壽夭,看得出來,因為這個面相、身體這個相,這個相分就是他業力所發生的相分,呈現這個現象;由這個、透過這個現象,就可以知道他的業力的見分,他的妄見所生的、三世的因果所得的,就是這個「相」。

所以我們知道身體——心意識的相分,身不得安、和,這個安、和,唯識在偏重於心意識的修法,因此不談身體,因為談身體的修法多容易走入五見裡頭的邪見、邊見,身見忘不掉的,很嚴重。所以修密宗、修道家的,我幾十年所看到的,幾乎越走越被身見困得厲害,沒有辦法解脫。其原因呢?很難講了。他認為一天修持有功夫啊!這個我在很年輕的時候有一個觀念,現在幾十年了還沒有變動過。

我過去曾經有一次在雲南大學一個研究會上講到這個問題,佛家跟道家的比較入手就有個大的差別:佛家的法門入手,不管如何,反正以「空」入手。假定一個人思想功夫真正從空的入手啊,比較灑脫得多、解脫得多。心態態度上比較解脫,那麼人也比較可以謙和一點,既然空嘛,有什麼值得傲慢的。道家等等乃至其他外道,自然要傲慢的,我見很重,為什麼?有道可修,我修一步有一步功夫啊!一步硬是有一步的功力不同。所以功夫越高,慢心越大。這兩個不同。這個入手,一個修有為法入手,一個修無為法入手。修有為法入手的人容易困住就在這裡。所以走色身氣脈之路,因為道家跟密宗就偏重在這一方面。

是!你說身不能安不能得定,不錯的。我們生理假設有病,你打坐都坐不住,哪裡還談得到得定呢。叫你站著也可以入定啊!站也站不住,有時候躺下來躺也躺不住啊——身體真的痛苦的,身不安嘛。這個病體的業報來,你哪裡能夠入定呢?當然不能。所以色身是很重要。

但是要知道,色身是心識的相分、它的功能,要轉色身,你作功夫還是你心意識去作的嘛!它並不是功夫來作你心意識啊!所以你只轉自己的心意識呀,它生理氣脈就很快容易轉了。所以講修氣脈、管色身的修煉,就是現在我經常這兩天我就天天碰到這種機會,我經常講,又有人說、又有一個修密宗的,又是哪裡,我說:奇怪啊!這十來年怎麼不曉得是無色界天、色界天掉下來那麼多修密宗的!哪裡來的啊?

西藏在哪裡大概地圖看過的,西康在哪裡地圖上看過。那些活佛大概照片上看過的,誰傳他的法我也不知道,怎麼那麼多修密宗的鑽出來?奇怪呢!還都傳人,傳這個傳那個,有些還傳得亂七八糟,什麼都傳。唉呀!真是叫做「佛曰不可思議」啊!真奇怪啊!我想不出道理來。老實講,我再告訴你們,真正的密宗,上乘的修法,三脈七輪一念之間可以通!

那你說:「老師啊,你傳給我好不好?」等我學來傳給你!

有也不傳。所以向上一路,千聖不傳!為什麼不傳?你們都會,心轉就會。所以呀,八十八結使、見思惑,你轉掉一層,氣脈就換了一層、脫胎換骨一層,就是習氣轉了。習氣轉了,「天花」不會「落滿護身雲」。所以你在那裡搞這個幹嘛?玩了一輩子坐在那裡搞氣脈幹什麼呢?天地間那麼多要緊的事情做啊!偏要在那個身體上轉來轉去,一天弄得蚯蚓在上面爬一樣:「哎喲!通過這裡了!通過那裡了!」怪不得我有個學生前天報告,他也是副教授,在屏東,他打坐坐了半天,哎喲感覺到動,先是腿上動,後來慢慢手心動:糟糕!老師把我姿勢一改進就不同!氣脈通了!不過手上手心動的厲害,最後實在——不敢啊,老師改好的,不敢看。後來一看哪,原來一個蟑螂在手裡爬(眾笑)!——氣脈通了!這是事實哦!他們同學都聽到,不過這位同學是我們這裡的特邀研究員,今天晚上不在,他回去上課了,是當場在這裡報告的。所以,我們大家氣脈通了——所以我當場給他取個名字,我說你這篇文章寫下來,題目叫「蟑螂三昧」(眾笑)。哈!我們休息一下。

照對天人表,這個「離生喜樂」有出離之感。那麼,這個時候,出離啊出離到哪裡?出離三界,有離身(身體)之感。我們在座有許多朋友功夫很好,困在見思惑的「貪」上面。我們一定有一個觀念:「身體是假的呀!」一定是學佛學的人,「沒有關係,我看得很通啊,明天死、後天死都可以。」我們就給他攻擊一下,就請他明天死,幹不幹?嚇死了!——貪戀此身。一定說:「哎哎哎!我明天還不死,雖然是假的,要借假修真啊!」哈,都借這些理由來。

所以我們實際上在入定、在打坐、在學佛,覺得自己看空了,你看你仔細這樣一反省,當你這一念住下去,完全在定中,你為了什麼修這個?貪!尤其身見的貪一下都離不開。不但是欲界如此,色界的天人也是如此,這就是「我」嘛!無色界天人也如此。所以無色界的這個身、這個世界、這一層世界同他無色界天人的身,怎麼樣來的呢?上次我講到這裡提出來請大家提起注意的,二百七十三頁,「鄔陀夷經,是此誠證,無色亦名意成天故」。無色界,這部經說是「意成天」。就是說,意,不是我們思想意識的妄想;第六意識的空、真正空了,此空為身、此空為我,所以叫五空天,無色界的,有人也叫五空天。

這些理我們都要曉得,為什麼要曉得呢?你說我又不研究佛學,把這些記得幹什麼?哎,你這個見不到,你修持一步一步功夫到某一個境界,自己沒有辦法解答。你不曉得自己到了什麼程度,也不曉得自己應該怎麼樣進步,就是無智。所以剛才有位同學那寫在黑板上,《大智度論》翻譯滅盡定叫做「滅受想定」,他剛才跑來跟我講,是不是這樣更清楚一點?我說對。《大智度論》(大乘的經典、經論)同《唯識論》,一個是般若宗、講性宗,尤其學禪的人更注重;一個是相宗《瑜伽師地論》,這兩部論,都是真正的佛學大綱。所以我們不要寫佛學大綱,沒有資格寫,太多了。但是,他這兩部論寫了很多了。當然組織得科學、條理、嚴謹的,還應該推《瑜伽師地論》;要讀得痛快而讀得能夠心花怒放、心安理得的是《大智度論》。這兩個是同等價值、同等的功德,而兩部書性能不同。龍樹菩薩著的《大智度論》這部書比無著菩薩著的《瑜伽師地論》還要早。換句話說如果拿學術立場來講,《大智度論》是龍樹菩薩的學術系統,《瑜伽師地論》是彌勒菩薩的學術系統。

那麼現在我們講到意成天,所以三界天人之身也都是意成,豈止無色界而已!也都是意的熏煉,熏修自己成功。此外再告訴大家(接近於密宗了啊,反正我是沒有什麼密不密的,我認為道是天下的公道,不是不肯跟你們說,你們真到那個程度就講),現在大概告訴你:這個身體也代表了三界。我們由心窩子以下,差不多快到肚臍這一部分到下部是欲界,統統是欲界。由這個中宮,肚臍以上,要這樣每個人自己的四個指頭這樣併攏來,所以我們中國話說丹田在哪裡?肚臍以下一寸三分,那麼中國的一寸三分是公尺還是英呎啊?還是漢尺?還是唐尺?你沒有辦法了。中國古代就是每個人自己左手這個指頭這一節,算一寸三分。那麼再準確以後,四個指頭自己併攏來,這算是一寸三分。兩個尺度有大小的不同,不過你四指併攏差不多。肚臍以上八個指頭,這兩隻手,這裡開始一直差不多到這兒——色界。由這裡(師比劃)以上是無色界。所以,修持到氣脈通(色界的氣脈很難打通哦,換句話說,頭腦的腦神經這一部分氣脈是很難很難打通),換句話腦神經的氣脈打通了,你在禪定中隨便你站著也好、睡著也好、隨時也好,呼吸等於沒有了,那麼才談修無色界的禪定。所以這個時候至於身上的什麼任督、奇經八脈、三脈七輪,那不在話下、不需要多談了,那自然也一下可以成就了,意念。

所以啊,三界天人的修持,一切等等都離不開意念。至於其中修的方法,譬如說修到某一步禪定的功夫,有沒有可以躐等、快速的方法,很快離開了、分離了這個肉體,很快進入某一個情況,或者某一個層次的三界、四禪、三十三天的任何一個層次(拿三十三天作標準)?不過三十三天有兩種,我們注意拿到的表。我們中國人經常講三十三天,這是欲界天的中間有一層天叫忉利天,就是我們這個表上的這個數字的第七位。忉利天的中心天叫三十三天,等於三十三個聯合國的區域一樣的組織。這個忉利天的中心,是這一個欲界天的天主。在佛學裡頭嘛——釋提桓因所管轄的欲界天的天主,就是中國人道家所講的玉皇大帝所住,忉利天的中心。這個中間有個三十三天。那麼整個的由地獄起到三界分位,你看一直到頂還是三十三,合忉利天的中心三十三,六十六。當然忉利天中心三十三暫時不算。這個裡頭的數字又有一個秘密了,又是很妙的。所以這個宇宙與生命的秘密都很妙的。

那麼你說三十三天這個表,我們可以作自己修持的一個測驗、一個成果,所以把天人的因果、果報都應該研究清楚了。所以一點理不透啊,在那裡儘是靜修,沒有用啊!尤其到了頭輪、頭腦這一部分,最容易受騙的,有時氣脈差不多在這個背脊骨上來(噢,我們那個白骷髏拿下去了,不放在這裡好,有些人看到怕的,雖然是個假的也怕),我們這個骨節到這裡這個頭輪的氣脈這個連接涵接這個中間——這是兩層,很難通過。所以身體這個電能、氣在這裡通不過的時候,就影響了眼睛的神經變化,那麼這個時候往往打坐啊最容易看到東西了,都是氣脈在這個地方。如果這個部分上來以後,他又看不見了,就到了無色天了——比方啦,什麼都沒有了。在這個裡頭看到東西實際上都是生理的變化。

那麼這個東西看到了,有沒有眼通的作用呢?有時候很相近。這個中間又是一個大問題了,這是什麼問題?也是氣脈的問題,也是生理問題,也是物質的問題。所以到達——最可憐的,你們大家現在打坐修持啊馬馬虎虎——真到達了頭輪氣脈通,凡是在座近視眼的朋友啊,都準備看眼科,起碼眼科的上師,自己對於怎麼治療,反正這個五官的毛病統統要出,完全要出來。不是功夫到了出毛病,是你裡頭本來有毛病,它怎麼樣一個一個交換給你排泄出來,去除了這個毛病,所以祛病延年、脫胎換骨是非常痛苦的。

還有你們老年的朋友,不管功夫做得怎麼好,到了某一個階段,你看每一個糖尿病,內五腺出問題,都在所難免。什麼氣脈通啊、通啊,功夫何在?這又是什麼道理?儘管你打坐坐得好,氣脈通了,對不對?但是在年齡的限制上,那一部分的老病,這個現象你還是逃不過去。那麼,這個裡頭我們推開了佛法講,這個東西不能修了,可見這些東西都是騙人了,那我們上當大了!甚至上當一生都滾進去了。

但是真騙人嗎?決不騙人!可是我們看到許多的事實都擺在那裡,我們這個講實際作功夫的,你看很多修道修得好,或者是吃素吃得好的,做功夫做得好,沒有哪個不發胖的,十個中有六七個吧,都有糖尿病的,這很嚴重了!當然也活到了,可是呢,你說我們作功夫修道或者內五腺出毛病,或者是哪裡出毛病,連這個祛病都做不到,那還能夠談延年嗎?就是拿身見來講。那麼其中道理在什麼地方?這就要參究了。那麼這叫禪那,這就是禪那,這是話頭,話頭就是問題啊!有問題怎麼不參呢?有問題又不參,光是在那裡傻坐,這就是思惑裡頭什麼?——痴,我痴嘛。思惑裡頭的我痴嘛。痴就是笨、愚痴。一定有個問題。像我們學佛學道,碰到任何一個問題沒有辦法問的時候,至少佛的三藏十二部還在這裡,道家的所有《道藏》還在這裡,那種好幾天晝夜不睡之列硬要去翻吶,硬要去找,總有個道理給我找出來:「一個什麼道理呢?」再不然我們這個修道是拿身來作試驗,絕對是拿自己的生命丟到實驗室裡頭來做實驗,你就膽子大一點,我這個方法這樣做試試看,充其量下一個問題是什麼呀?死。本來要死的嘛!萬一我今天一做這個功夫這個境界死掉,死掉也蠻好,早走遲走一樣的。床上死同死在那個水溝裡頭都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兩樣。那個爛了、臭了是一樣的,此身同我不相干啊!要有這樣的精神去研究去。所以啊,這個地方我特別耽誤久一點。

那麼,所以有些道友們用功夫到某一個程度,你還是不管我有時間沒有時間,你跟我約時間再談。不約時間,我沒有辦法有空來找你的;也沒有分身,「分身千百億」還沒有到、還沒有入了滅盡定呢!哈!入了滅盡定又看不見了。

現在我們再來,把原文耽誤得很久了。現在《成唯識論》開始有個麻煩的事。關於觀待道理,邏輯思想方面多一點,但是觀待道理雖然多一點,我們要注意啊,你們聽起來很痛苦、很吃力,因為這兩次覺得好聽,前天都有點功夫啊,有些青年朋友是有些興趣啊,是好奇的心理。真談到觀待道理、邏輯方面,但是同實際修持功夫有絕對關係的,你聽得就痛苦了,你們可以試試看。現在我們繼續下去,講二百七十六頁,第五行開始了,繼續上文。

「是故八識,一切有情,心與末那,二恆具足。」

所以我們拿八識來講,一個心,就是八識心王,我們心的作用分成八個識。前面眼耳鼻舌身——前五識,第六識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所以他說一切有情、一切眾生,「心與末那,二恆具足。」當我們心念一起作用(這個心是心王,就是心的功能),同末那第七識,第七識普通叫做「我執」。第七識的「我執」剛才有位道友問起的,三界九地見思惑裡頭的思惑裡頭這四個,末那識「四惑八大相應起」,我們《八識規矩頌》都講過了,「四惑八大相應起,六轉呼為染淨依」。哪四惑?就是這個我貪、我慢、我瞋、我痴,末那識與這四樣,這四樣只要末那識一動,有生命來就有「我」,任何一個眾生一有生命,所以「俱生」,同生命同時存在,就有我相、我執來了,這個我執裡頭就有「四惑」。「四惑」就是這個表上有的:我瞋、我貪、我慢、我痴。這個我相裡頭貪、嗔、痴、慢四樣牢固得很,這是末那識。所以「一切有情,心與末那,二恆具足。」這兩個東西彼此隨時隨地、沒有剎那之間脫離關係,「恆」,常常的,同時轉的。心念一動,我相就來、我執就來。所以說你打坐我覺得空了,空了——你注意!你說我空了。這兩天坐得很好,很有進步,真空了!「你空了嗎?」「是啊,我空了!」這個觀念你聽聽看,「我」還在,所以無我做不到。說你怎麼樣?我空了嘛!——「我」還在。就是那個空的境界就是「我」,這個「我相」;那個境界裡頭是我貪那個境界——我痴在。所以啊,「心與末那,二恆具足」,同時來。

所以起第六(識)呢?「則三俱轉」。最厲害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一動啊,八識、七識、前五識(轉不轉是另外的問題),所以啊第六意識動,七、八(識)一定跟著動。所以我們覺得我們思想,譬如我們睡著了,或者打坐時候覺得沒有思想——在思想,意識沒有停嘛。這個意識既然在思想,「我」的作用在,第八阿賴耶識能藏、執藏、所藏的作用都還在。所以:

「若起第六,則三俱轉。余隨緣合,起一至五,則四俱轉,乃至八俱。」

所以「余隨緣合」,前五識:眼識、耳識……那不一定,看因緣,眼睛要九個緣才看到東西,我們大家帶那個《八識規矩頌》就知道。眼睛必須要有距離、有空間、有光、有眼睛,三個緣,其他等等這幾個配合,九個緣看東西。耳朵只要八個因素、八緣聽聲音,耳朵不要光,只要空就聽得見。鼻子、嘴巴、舌頭只要七個因素,所以「九緣八七好相鄰」,《八識規矩頌》你們不是有些同學都背來了嗎?所以啊,前面五個識,其他的,是因緣湊合起作用。「一至五,則四俱轉」,或者一緣動,眼睛只看東西耳朵不想聽,一緣動。或者四個五個一起動,「一至五,則四俱轉。」一個動,有時候四個不動——有的;有時一個動,四個跟著動,就是五識都來了。甚至有些事情,我們看書或者看一個東西,或者看一個可愛的股票、黃金的股票市場,看數字報的,今天什麼價、什麼價,「兩塊、兩塊!三塊、三塊!要不要?要不要?」那個時候八識俱轉啊!眼睛要看著數字,耳朵要聽著聲音,心裡緊張啊!不曉得幹啥,一身緊張,肚子也不餓了,阿賴耶識都在轉,所以啊「乃至八俱」。有時候要聽一個音樂,那個音樂家聽音樂聽醉了,發瘋了一樣,人家打他一下都不知道,他由這一個帶到八識俱轉。

「是謂略說,識俱轉義。」八識心意識統統在轉,轉就是動,動相的這個道理。

好了,這一段作過交代了。你看到都是邏輯的論辯,但是你把所謂見思惑,見地到了、這個理搞透了,用起功來就快了、修持就快了,就怕你理不透,就落我痴了。

「若一有情,多識俱轉。如何說彼是一有情?」這是個問題,有人提一個問題。有情就是眾生了,有生命。他說假使一個人、一個眾生,剛才聽你說的,都是眼耳鼻舌身意,乃至七識八識都可以同時起作用;轉,就是轉動、起作用。他用「轉」字用得很好,轉就是輪迴,我們的思想就在那裡動,轉快了的時候,所以思想用得很快的時候,自己反是覺得沒有思想。所以有時候用到思想用到極度,腦筋崩潰了,好像自己沒有思想,實際上他在思想。一個血壓高、腦筋快崩潰了,你說他——無記:沒有思想嘛,那就是意識正在無記狀態中;是在思想,不是沒有思想,自己檢查不出來。如果檢查出來的人,悟道了。所以修行的功夫,一句話:統統在反省自己。

所以呀,他說,這個「轉」字用得好,一切有情都是……那麼怎麼樣可以說是一個眾生呢?因為這一個眾生,譬如我們每一個人是一個眾生,你看:眼睛在看、耳朵在聽,作用很多啊,他裡頭這個六根、八識都在轉,怎麼樣可以說你理論上叫他這是一個人?怎麼可以算一個單元呢?也可以那麼講。

他的答覆:「若立有情,依識多少。汝無心位,應非有情。」他說你觀念搞錯了。一切眾生,所謂眾生啊,就是這個人。如果你根據這個人心理內在識,分成八個(乃至印度各家還分成十一個、十二個呢)心理狀態。你照現在人照心理狀態的分析,其實一個人裡頭這個心理變化有(現在當然還沒有那麼多)足有幾百種吧,百多種有了。現在心理學還沒有那麼高明。那照這樣分析下去,他說那就難講了。那他說我問你,一個人修到無心位,不管是無想定、無想天、滅盡定,這種到了無心位的時候,那麼既然無心啊,意識都不動了,那就不應該算是人嘍,不應該叫眾生嘍!所以這個邏輯不通嘛。他說你問的問題的觀念不合邏輯,不合因明的道理。「又」,詳細地又答他:

「又他分心,現在前位,如何可說自分有情。然立有情,依命根數或異熟識,俱不違理。」你看玄奘法師《成唯識論》比翻的《瑜伽師地論》還難念,呵,但是他是盡了最大的能力,人家翻得真老實!這個不是翻譯,而且有些都是他的著作,所以熊十力他們學他的文章,叫一般大學生看熊十力《新唯識論》,那不是叫「我的媽」,要叫「我的外婆」!看這個書已經叫「外太公」都看不懂了!別說叫媽了!

他說怎麼講呢?「又」,第二、再說,答覆你;「他分心,現在前位」,唯識所講的:相分、見分;自分、他分(我的一分,他的一分),因為我為大家,譬如我們今天樓上的大家,我們的有一個根本的生命所有人同體的;不但我們,一個貓咪、一個狗、一切眾生,同一個真如本性來的。等於大海水是一個,大海水起了浪,浪是海水起來,浪上又起了小波,小波上面又起了個浪花,浪花上又起了泡沫,我們根根還是一個大海水,一切眾生同體之悲。所以大菩薩證到這個,看你同我、看一切眾生就同我自己——同體嘛;等於這個電一樣,電燈分好多盞,電能電源只是一個。我們擴音器也是用電,同電燈的電這個電源是一個,作用不同,所以眾生同體。那麼既然起了作用以後,我現在是我,你們諸位是你,他是他,這個我是「自分」——每個人自己這一分,「他分」——你這一分。阿彌陀佛有他的「他分」,觀音菩薩有他的「他分」。所以我們唸佛、念觀音,心到極點了,自他(跟他)合一了,所以要至誠唸佛,自分、他分合一了。等於水波浪不起,又歸到那個本體的平靜裡頭去了,那這個功力就大了,所以叫感應、感應,自分、他分互相這個電流交叉了。

所以他說,「他分心,現在前位。」假設我現在想一個朋友,或者我想我的媽媽,我這裡(尤其是父子之間、父母之間)往往很特殊有感應。我今天早晨在這裡想媽媽,我媽媽在那邊她就有感應,這是很怪的。就是媽媽在想我,我也有感應,覺得這兩天我很不舒服,所以有幾天我告訴朋友:「我很不舒服,大概我母親這兩天不舒服。」[斷錄]

他說那麼講起來,自他都同體的,為什麼還有個自我的表現呢?自我、眾生,我只是個單位。「然立有情」,那麼所謂叫有情眾生是什麼作一個標準呢?「依命根數。」現在告訴我們,命根,命根分兩種,研究佛學要注意了。一個生命存在的命根,活到多少歲數這是命根,暖壽識有一定的,業報不同,命根的長短不同。一個戒律上的命根,男女生殖器是命根。所以談命根佛學不同,以戒律上命根的講法你不要作唯識的看了,那是生理上的命根,就是壽命的命根。所以一個眾生「依命根數」,命根的壽數,那麼所以叫一個眾生。我們今天還活著,這個壽命還在:暖壽識,生命的活力——暖;壽命;心意識,三位一體的。所以身體毀壞、冷卻到哪一部分,冷掉了、死亡冷到哪一部分,識就消滅在哪一部分,但是阿賴耶識是最後走的。所以「立有情」,所以講一切眾生,「依命根數」,依這個數字建立,就是活一百歲的,這一百歲的眾生。

「或(者)異熟識」,異熟我們講過的,所以你看其他的經典上翻譯的:中陰身或者是果報報身。只有這個法相宗玄奘法師翻的啊,他小心得很,他不是隨便翻,不叫報身,叫異熟。我們這個身體就是報身哦,大家現在都是報身。佛是佛的那個報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菩薩是菩薩的報身,相好莊嚴。都是功德來的。人的一生活著,壽命的長短或者身體的衰弱多病,一切都是受報而來的,所以這一個肉體就是報身,我們的也是報身。諸佛菩薩成就的是「應化身」,為了教化眾生而來的,自己願力來的;我們的報身是業力來的。胖的、瘦的、長的、短的,長的漂亮不漂亮的、多病不多病的、五官俱全不俱全的,乃至生理健康,都是業報的關係。

那麼這個業報什麼怎麼來的呢?異熟。果報包括無數的時間、無數的空間。所以再三向大家提,學佛的人這兩首偈子一定要注意:「縱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學佛的人第一個先要瞭解這個。這個已經寫了好幾次了,不要寫了吧?黑板上還要不要(寫)?如果每一次靠筆、靠紙來記,很麻煩哦!再念一道:「縱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所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一切修持都是從第六意識起始,清淨意根、斷意根的結使,這是基礎。好,所以說他說眾生來講,或者依業報的異熟識,異熟識就是一個。

「俱不違理。」[斷錄]

……你有什麼問題呢?不需要問。就是這個意思。

「彼俱恆時,唯有一故。一身唯一,等無間緣。」好了,問題答到這裡,一路又鑽出問題來了,所以啊,學唯識的人非常講邏輯的,也非常科學,一個一個問題,雞蛋裡頭挑骨頭,必須要把這些問題挑完了,下面再有別的東西。這又是作功夫的。「彼俱恆時,唯有一故」,他說好了,那麼所謂命根,一個眾生一個單元啦,一個生命的單元,隨時隨地,只有一識,異熟識的眾生。譬如我們死了,完全昏過去了、悶絕位,真的死亡了——悶絕位。悶絕位過了以後,覺得醒轉來了,我們普通叫靈魂嘍,就是中陰身;中陰身是異識,中陰身就是阿賴耶識所呈現的。當然他也感覺到有身體,也看得到。中陰身自然同一切得了五通的人一樣,山河牆壁都沒有阻礙的。中陰身任何牆壁像這種也沒有高矮隨時可以來,算不定我們旁邊站的都是,這沒有什麼稀奇。但是這裡來不了。

中陰身什麼地方可以去?兩個地方不能去,一個菩提道場不能進入,一進入成道了嘛,他成佛了,中陰身也可以;一個是不能入產門,一入產門投胎了,就轉生了,不叫做中陰身了。所以中陰身連產房都不能進的,一進到那裡譬如一股吸力一樣,他就入胎了。所以中陰身只有一識,「一身唯一」,中陰身只有一個。噢,他說中陰身這個識只有一個,「一身唯一」,那麼好了,一個身體上,整個講起來八個識只有一個識——阿賴耶識,怎麼樣叫「等無間緣」呢?

「如何俱時,有多識轉。」他說,那麼一身為什麼有「等無間緣」?這學唯識的要知道了。我們講因緣會遇,就是邏輯問題,你不要好像同我們作功夫沒有關係啊!修道作功夫這些都要搞清楚。好了我們現在先解釋因緣。因緣,先講生命的來源。

第一個,我們本身的因緣——親因緣,我們自己帶來的,多生,也是「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親因緣。這個親的因緣是哪裡來的呢?過去生的所作所為,「種子生現行」。「現行生種子」,我們這一生的行為,變成他生來世(不管做人、做牛、做馬),個性不同,遭遇不同,這個業識的種子帶來的不同,「種子生現行,現行生種子」,變成未來的種子,就是親因緣,本身帶來的。

那麼父母的後天的遺傳,社會時代的環境、歷史時代的環境、家庭的教育,這些是「增上緣」。所以一娘、一個母親生九個兒子,十二個兒子、三個兒子,「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每一個個性都不一樣。也許哥哥很仁慈、兄弟很暴力,或者妹妹很壞,那不一定。他自己帶來的種子不同。再加上父母遺傳,懷孕的時候或者喝過酒以後,或者她是陰天懷孕的、她是晴天懷孕的,她是上半個月懷孕的、她是下半個月懷孕的,乃至於上半夜、下半夜,中間微細分析起來太多了!在一個房子裡頭住著,前一個房間懷這個孩子、後一個房間懷這個孩子,向東懷孕、向西懷孕,都有問題,這是增上緣不同,因緣會遇不同。

增上緣以後,生下來以後我們受後天的教育以後——所緣緣。由這些因緣,我們有了生命以後又造業,善業、惡業或無記業,不管你怎麼樣造了,這個所緣緣,因為我們覺得自己很聰明,尤其讀書……所以昨天下午我們跟他們一起吃飯講,講到我們陳教授說:唉,有感慨哦,時代教育普及了,究竟有好處、有壞處是個問題!我說我的結論告訴你:沒有好處,只有壞處!當然長的道理很多了,短的結論——我們正在吃飯,我說譬如我們這幾個人,就是因為受教育之害,如果不讀書,不懂事,做個愚蠢的人不是蠻舒服的(一笑)!只是那麼講法啊,這是所緣之緣。一個連鎖關係、一個連鎖關係。等於說,知識越多、煩惱越生、痛苦越大,所緣之緣不同。那麼這些業果呢?連鎖起來,又變成來生的種子,「等」,等就是平等,也可以「等流」,像一股水一樣流過來是平等的,只要有坑就一起流過去,它不分,只要可以有下流的地方,這個水是一定流——等流,平等地流過去。這個生命之流就是一股流水一樣,平等地流。「等無間」,永遠沒有間斷過,就是輪迴、在轉,所以俱轉——等無間斷的緣。

只有因緣是親因緣,本身的「種子生現行,現行生種子。」後面三個是疏因緣。增上緣等等變成親因緣——種子生現行的疏因緣。這個我們要注意的。

現在因緣不只講生命的道理,乃至我們作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因緣具備。我們現在這四緣的道理聽懂了,任何做一件事情,都要四緣具備。譬如我們拿現有的世間法來講,你要做生意:資本,你要本身資本這是你的親因緣;我有了本錢,還要找個地點,做工廠或者做店面,租給你或者買來——增上緣。還要人來入股,或者要請到好的幹部、好夥計,幫你忙的好的職員,這是增上緣。然後啊,拿這個資本去買貨啊,或者開工廠啊——所緣之緣。把賺來的錢又投資進去,投資進去又更發展,發展、投資,投資、發展——所緣緣。搞了半天最後還是垮了台或者賺了錢——等無間緣。最後發了財的人以後啊,最後死的時候還是兩手空空走掉了,走掉了以後給子孫,子孫再敗了,敗了後子孫又去賺錢——等無間緣。世間就是那麼流動。所以是等流,沒有間歇。

好,他現在問:這個一身唯一個等無間緣,只有一樣,四緣裡頭一種,等無間緣是促成你輪迴,這果報,生命的三生因果。

「如何俱時有多識轉」呢?同一個時間怎麼樣有八識在等無間裡頭一起轉動?他說,你問得很有趣,等於說啊:「既許此一引多心所,寧不許此能引多心?又誰定言此緣唯一。說多識俱者,許此緣多故。」他說你既然瞭解了,我們這個心識的作用,任何一點一動,譬如眼睛一動看到東西,「引多心所」:「哎呀,這個人好看、這個畫好看,打聽一下多少價錢。」耳識什麼都來,還要自己又在看、分別,「由一引多」。所以你們大家看禪宗的,你們因為研究禪宗啊,不懂教理,都同文學境界迷去了,我經常告訴你們林酒仙悟道那個歌,喝酒的那一首詩,作得非常好,他說「一點動隨萬變,江村煙雨濛濛」,「一引多心所」,或者一念一動——「一點動隨萬變」,一點動,萬象都變了,所以「江村煙雨濛濛」。一念一動,無明起來了,到處都看不清楚了。這個「許此一引多心所」,一可以引出多種心所,「一引多心所」,心理的心態,譬如貪嗔痴慢疑,這是心所。「寧不許此,能引多心」嗎?他說這個理由,邏輯是一樣的,所以一心可以引起多識同時俱轉。他說,再告訴你,誰又說、一定講這個緣只有合於一、只有一緣呢?為什麼等無間緣一動,「說(於)多識」眼耳鼻舌身意一起同時轉呢?

「又,欲一時取多境者,多境現前,寧不頓取。」他說,再告訴你,我們要在這個地方體會:我們在同一個時間,眼睛需要看、耳朵也需要聽,尤其一個人忙的時候,眼睛要看、耳朵要聽,等於剛學開汽車的時候,眼睛要看著,身體還要感覺,腳還要踩油門,這裡手還要拿方向盤轉來轉去的,在這個時候,「一時取多境者,多境現前」,各種境界、外境界現前。你眼耳鼻舌身意一起都會來接受,同時頓現。因為這個時候,「諸根」,生理的意識眼耳鼻舌身功能;「境」,同外面的境界色聲香味觸,內外相合,他的心理的作用、意識力量,「力齊」同心協力的現象一樣,他說是這個道理。

你看我們聽了這些好無聊,在論辯來、論辯去,聽得一點意思都沒有。所以啊,為什麼法相學在中國始終吃不開?我們的民族喜歡文學,不大喜歡邏輯科學思辨,一碰到科學思辨,我們民族性不大喜歡,因為我們是「差不多先生」,「大概這樣,差不多啦,就是那個樣子啦!」「醬油跟醋倆差不多啦!」醬油裡頭倒一點點,多滴一點點去,「酸,太酸了!」「差不多啦,可以吃就行了!」科學精神不能差不多,不可以差不多。真正的佛法是個科學精神,不可以差不多。所以呀,法相學就是不可以「差不多」,差就是差,不多就是不多,你「差不多」不能連起來用,這是學科學的頭腦。差就是差,不多就是不多,不多就是少,他會那麼跟你倆論辯下去。

所以唯識學,如果真到了西方人研究——但是也困難,他基本文化不相信唯心,這個問題在這裡。那麼現在我們瞭解了,順便給你們報告這個東西方文化思想的差異的問題。

現在我們說,當我們對著一境,多識同時俱轉,對不對?這個大家理論上承認。我請問大家,這裡靜坐做功夫好的人很多,當我們在靜坐的時候、你覺得空靈的時候,是不是多識一時俱轉呢?江尼彬你說對不對?怎麼樣說法?(同學答話。)哦,對!我剛才講錯了,「寧不頓取」,這裡不是轉——取證,當你正確的,很好的,「寧不頓取」,頓取,多識頓取。第六意識真到清明,真到了禪定境界(禪定千萬不要搞錯了,以為什麼也不知道,除了無想定以外,那你就不是定了,統統不是,那是昏沉。真的禪定是非常清明的,清明到極點。)所以真得定了的時候,所以告訴你,「聞蟻斗如雷鳴」,螞蟻打架你聽到如打雷一樣大的聲音,任何一個灰塵落地幾乎都知道。心境的清明,所以照見了,照天照地,更清楚了。說我入定了不知道,你那個不曉得叫無記定、昏沉定啊!當然不是無想定,更不是滅盡定。這千萬注意啊!所以,這個還不是定的境界。

我們在心境清明上的時候啊,「諸識」六根可以頓用。[此時引磬響]所以大家心思在忙亂的時候啊,你當時只能夠思想,不能看東西了。當你想一個問題想專心了,東西過來都看不見,跟你講話聽不見,這是意識阻礙住了,尤其是意識;這個意識心亂的時候、煩惱的時候,什麼都擋住了。所以真到清明的時候,可以頓時俱轉。因此得定了的時候,此心可以多用,一念之間可以多用。所以小說《三國演義》上寫,那個人還不是作功夫哦,跟諸葛亮一樣的——龐統,在做官的時候,同一個時間叫所有的犯人一起報告(問案),手裡還拿著批公文,個把兩個時辰,不過三四個鐘頭,把幾百件案子統統又批好又判決好,統統都沒有錯。那個頭腦是不得了!沒有什麼——寧靜,寧靜到了就可以這樣,可以頓取。因為「諸根境等,和合力齊」故。所以這個地方如此體會。我們今天到時間,只好到這裡。

二百七十七頁還沒有完,現在有同學提問題。上次講到一個人真正證入禪定的境界,第六意識清淨的現量,六根的互用更清明,不是在昏迷昏沉的狀態,那麼有一位同學提出來問:一個人進入禪定以後,對於外來的一切音聲,比平常更清楚若干倍,甚至不以數量計數、很清楚,是不是每一個禪定境界都是這樣?

這個問題很重要!不是每一個禪定境界都是這樣的。所謂經典上說「無量百千三昧」,每個境界不同。比如進入無想定,那麼外界一切關閉了,可以使它關閉,六根六識同外界都可以不接觸了。譬如進入大休息定,也是一切外界同內境是毫不相干。例如把清明意識配合我們根塵的任何一種境界,例如說,我們有意的修光明定,那麼在光明的感受就增強。例如我們假設修「官印閥門」「音聲定」,第六意識在清明的境界上,音聲的感受那聽得很遙遠,但是不能著境、著相,一切著境、著相就進入魔境。不著境、不著相,那就是很自然的。所以呀,上次所講的只是舉一個例子,不能說全體的例子都是這樣。現在這個問題我們答覆了。

繼續《成唯識論》上次問題沒有(講)完的原文,二七七頁的第四行,上次的問題沒有答覆完。「又欲一時取多境者,多境現前,寧不頓取。諸根境等,和合力齊。識前後生,不應理故」。這是答覆問題的。

就是說我們心意識的作用,譬如這個意識同前五識,「一時取多境」,同一個時間眼睛在看、耳朵在聽,身體譬如還在發冷,或者是發熱,感受、身體的感受等等,都是同時來的,當然可以。就是說,第六意識「一時取多境,多境現前」是可以的。所以上次我們提到,一個人在絕對的冷靜、意識清明之下,一心可以多用,六根清淨。所以這個是修定、寧靜的功夫與不修定的差別。譬如我們有時候,當我們普通一個人,你要去看一個東西、注意一個東西,第六意識譬如配闔眼睛看電視、又在聽聲音,旁邊再有第二個、第三者給你講話,你或者是聽不見,或者是很厭煩。如果是一個第六意識非常寧定有修養的,不一樣了,電視也看到、聲音也聽到,其他人的講話同時一時具覺、都顯現,所以在一剎那間、同一個時間可以做很多件事,所以佛經上佛也講:「六根並用」,同一個時間都可以用。但是意識還是一個。為什麼能夠做到這樣呢?因為定的功夫、定的修養。譬如一個明鏡擦亮了,假設一個大鏡子擦亮了,拿來一照,我們全堂人所有的影像都在內,一時之間頓取,不是漸取,不是一個一個來的。頓取。

如果沒有正定的修養,所以啊,我們普通就很呆板、很死了,譬如普通人看書,假設在看一個公文、看一個重要的書、看一封信,旁邊人講話、做事都不知道。所以也有人可以,天然的修養高的,那麼同時在看一個重要的書看什麼,再有人同時講話,嘴裡還可以答覆他,事情處理得清清楚楚,並沒有亂搞,這都是寧定、意識清明的道理。所以他說,「一時取多境者,多境現前,寧不頓取」。「寧」字,在古文的用法,就是說人家問問題的人認為「識」、一個識只能一個用處——他說不是這樣的,可以多用途的,我們心境的現狀就有那麼偉大。凡夫境界沒有經過寧定、禪定的修養,做不到而已。所以說「寧不頓取」,「寧」就是「哪裡」,哪裡可以說同時之間可以接觸到外境?為什麼能夠如此呢?「諸根」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意的根在哪裡?意的根古人說在心,實際上意的心,古人把心腦連起來就是腦,連腦,所以說「諸根、境」,同外境,根是六根,境是外境、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等,和合力齊」,同一個時間。譬如說我們大家現在坐在這裡,自己要體驗,不要光講學理的思想,對自己聽了、研究了佛經沒有用處,何必去研究佛學呢!我們學佛學是為了自己,嚴重地為了自己,求證、了道,自度而後度他。所以現場就是一個很好的體驗。比如我們大家現在手裡拿一本書看,這是意識配闔眼睛在看書;同時意識又配合了耳識在聽我講;同時左右旁邊的人坐在這裡大概都知道,光線亮不亮、感受空氣好不好,六根並用,意識還是一個。可是大家我們在這個時候、在這個場合、在這個樓上,因為在研究一個佛學、聽一個佛學,雖然不是最高的禪定,心境自然比平常寧定,所以你就可以體會到。因此曉得有人讀書不是那麼辛苦。古人說某某人讀書是一目十行,一個眼睛一下來,不是一個字一個字來,這一行統統來了都讀完了,這一行一翻就過去了看完了,道理是什麼?不是他眼睛厲害——心境的寧定,意識的清定。所以這個時候,他說「諸根境等和合」,像我們現在一樣坐在這裡,身體有感覺,又看到書,又在聽著,根境和合、同心協力,講他的作用同心協力,所以心境很專一,聽得很清楚。所以專一並不是把自己捆綁在某一個小點上,擴而大之呢,所以真得定的人,神而通之,所謂真正神通不是那麼怪眉怪眼的。真正神通所謂天眼通並不是一般人說的眼睛那麼翻上去看、有些是眯起看——沒有這回事。真正的天眼通很自然,普通人的眼睛一樣,他的視力擴大得等於雷達一樣,就照見了、就透視了,就是這個道理。這是定的修持。

所以,「識前後生,不應理故」。他說,一般錯誤的觀念,認為眼睛看到了、眼識看到了前面的東西,眼識通知了意識,意識說:哦,這是一幅畫。這個中間有生滅次序的,他說不是道理。識、六識起用的時候同時俱生,是頓起,不是漸起。這是一個答覆,一個理由。

現在又是一個理由:「又心所性,雖無差別,而類別者。」他說再一個問題答覆你,像第一次問的問題。我們心所性,注意這四個字,研究佛學、研究唯識的佛學,非常仔細,它是個科學,不要隨便讀過去,什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很容易讀過去,這個不可以的。我們瞭解自己的心王是「能」,我們的所有思想,一切的作用、六根作用、起來的思想、情感、情緒等等,就是「心所」。一個能,一個所。譬如電是能,電燈、電話、電視、擴音器是電能所發出來工具不同的「用」,這許多不同的用叫做「所」。譬如我們意識心指揮了眼睛可以去看,指揮耳朵可以去聽,聽、看、感受等等,這是我們心「所」的作用。能夠聽、能夠看、能夠感覺,那是心的「能」。能、所要分開。所以這個文字告訴你,玄奘法師綜合了這個文字,「又」,又一個問題,說清楚地答覆你這個問題:心所性——這個性就不是明心見性本體的性——每一個不同的性質。所以我們講,千多年來,尤其是最近一個世紀以來,講唯識很多好笑的地方、搞錯了的:這個三無性,因為抓住一個無自性、三無性這個名詞,所以你們禪宗啊、什麼宗啊講明心見性根本是外道——法相經典上講「三無性」嘛!都是這個「性」字。所以這個也可以說對我們中國中文不瞭解。中國佛經上有一個困難,是滿困難的,常常看到「心」字、「性」字。詞彙不夠用,都拿一個字借用,懂了中國古文學就曉得都是假借的方法。妄想的思想這個心,妄心我們也可以用這個「心」字代表。所以心所也可以用「心」字代表,心的能也可以用「心」字代表。所以你看唯識常常說:「心心」,兩個心字,你就要注意了,上一個「心」是講心的能,下一個「心」是講心所。所以諸法無自性,是一切法、一切有為法、心法等等,他自己本身唸唸空、沒有永恆的存在,所以他自己的性質是不存在的。譬如這個茶杯,它是化合物、化學的物品做攏來,經過一百年或者十年,它是沒有,本來是空的,人為把它做攏來,因緣湊合。將來毀掉,這個東西變成灰塵,還是回到空,茶杯無它的自性。這是講無自性,一切現象界「諸法無自性」。那麼這些茶杯都是因緣湊合,它的根本那個能是什麼東西?那個能沒得名稱,叫它「如來」也可以,「真如」也可以,「阿賴耶」也可以。所以諸法無自性,那句話是講有為法沒有自性的存在、不能永恆地存在,它並不是說明心見性那個「性」字無自性——講錯了。因此一般搞唯識的人,通這個有,不通空宗、性宗、不通般若啊,又錯了,錯得一塌糊塗!那真是叫做罪過無邊啊!為什麼?所以現在人,我經常勸一般同學們懂了一點佛學,不要輕易寫文章啊!現在的見解寫下去,一錯了,害人那比殺人都厲害,叫做殺人的慧命(智慧的壽命),耽誤了後人的見解,就是殺人慧命,比現在殺了別人、害了別人還嚴重。所以不要愛發表慾、不要愛出風頭。我常常說,我要寫文章啊,賣小說啊亂七八糟地寫,那我一個月光寫文章我可以稿費拿到十幾萬,因為我自己認為文章亂七八糟舊的新的我都會寫,黃色、綠色、紅色什麼色都會寫。但是你看我不輕易寫一篇文章,除了佛學以外我很少寫。乃至別人讓我寫壽序,我不會給人家寫,寫個序文我都不寫。你說人家作壽你寫啥?好還是壞呢?所以我能說他「你這個人很壞」嗎?不能。這個人絕對好嗎?那不能說假話。所以我寧肯送禮送得很重,你讓我寫「壽序」我不會幹的。對文字的負責。不能殺掉人家的慧命。尤其一般喜歡玩筆桿的朋友要特別注意呀!一篇文章一下去不得了啊!你的錯誤,千千萬萬人跟著你錯誤了。所以馬克思一個東西的錯誤,共產主義、唯物思想,你看,這個幾十年、百把年,全世界死了多少人!這個風潮還沒有過去。文人筆下寫一寸,軍人、武人就把命都送掉了千千萬萬,你不要看文人,「百無一用是書生」哦!所以啊,有許多寫佛學的文章不要亂搞啊,小心啊!這是因果很大的啊!好,現在我們回來。

「又心所性,雖無差別,而類別者。」這怎麼講呢?我們心理的現狀發出來作用,譬如說我們唸佛,什麼佛、什麼佛,這是好事;可是我們同時也可以罵人:你這個混帳!好討厭啊!我在唸佛,你來打擾!這個傢伙,這個人真可惡啊!一邊還在「阿彌陀佛」,心裡在念;一邊還在罵「可惡啊」,這兩個作用,乃至於三個作用,都是心所——心理、心態、心理現狀,這個沒有差別,都是心起了作用。「而類別者」,可是「類」、有分類,「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藥師佛、不空佛、南方寶生佛、東方藥師佛……」我們儘管念,一邊罵「好討厭啊,位置也不給我擺好!」心裡在怨恨。同時這個心理當中,心所是一樣的,有類別,一時善、一時惡,有類別,所謂分類的差別。

「許多俱生,寧不許心,異類俱起。」他說這個問題你們不要懷疑的,因為上面的問題我們前幾天講了。提出問題的人,現在這個問題一路答下去。

「許多俱生」,「許」就是等於現在的白話「你已經承認」。這個心啊,可以一時、剎那時間,多種心理一時起用,這是你承認的,我們也瞭解了,「許多俱生」,同時生起。「寧不許心,異類俱起」啊?那麼你難道就不瞭解自己這個心理狀況、這「異類俱起」,一邊「心」善、惡、無記乃至各種心理同時可以起用,對不對?我們凡夫也做得到。譬如我們到人家那裡去應酬,或者人家結婚,或者到一個會場開會的地方,或者什麼典禮開會,你忽然一來了以後,大家都:「哎!您好!我好!」其實心裡一點都不好,心裡還在埋怨,很不願意來開會,只好拉來開會;然後看到這個人說:「噢!你也來了!好久不見哦!您好您好!」心裡想:這個傢伙走開遠一點去,我不想跟他兩個來往。對不對?有沒有這個心理?明白「異類俱起」,心的作用,不同的種類,厭惡同愛好。譬如我們去買一個東西,看到這一盆花,想買,哎呀很好看哪!多少錢?十塊錢。心裡想:好貴!——那,一邊好這個花,認為好;一邊又討厭,這個錢拿出來心痛。異類心理同時起。所以要我們認清楚心理的現狀是如此。

你說這些道理懂了同我們修持有什麼關係?絕對的關係。所以學佛修道,從做人很平凡的心理開始,千萬不要取稀奇。你能夠把此心染污兩種:一個是黑的、一個是白的,拿兩個符號作標記。壞的心理,所謂修行、修行,慢慢同時俱起,把這個壞的心理,黑的轉成洗淨了,變成純白了,沒有不成功的。這是心理狀況。所以呀,他跟我們講的普通的心理狀況,我們懂進去了,是「異類俱起」,這是第一個理由。

第二個理由,我們在座許多人學佛打坐的,最大不要走入一個錯誤的路,以為坐起來入定什麼都不知道。可是我現在這兩天反是不對呀,精神特別好,越坐嘛坐是坐得住,哎喲可是什麼事情越清楚。——並不壞啊!是這樣啊!那是因為你生理在靜態以後,慢慢生理氣機變好了,健康起來,健康起來這個過程當中精神就是六根特別旺、強健。六根強健加上你這個意識因為經過唸佛或者靜坐的訓練修持,更清明了,所以啊,反是變得多了。變得多了以後你把這個理一通啊,這個鏡子一樣擦亮了,它能夠一時之間多照見別的東西,你不管嘛!你鏡子擺在那裡照,而不起作用,不迎不拒;念頭來,我也不歡迎;念頭跑掉,我也不追尋。慢慢就進入一個好的境界了。可是因為你這些理不明白,不曉得這個心異類可以俱起的,所以你在清明境界裡精神好了反而討厭了,這怎麼辦?因為你下意識有個錯誤觀念:以為入定是什麼都不知道了,就犯這個錯誤。所以教理不通,佛所教我們的修持的道理不通,三大阿僧祇劫、你再加三倍也不能成佛,白修了。所以要特別注意教理啊!好,剛才講,對於心理狀況到某一種是不迎不拒。

「又」,又一個問題,最後他講,「如浪像,依一起多故,依一心,多識俱轉。」他說這個道理啊,結論告訴你,我們心境的心識、心意識應用狀態,佛經常拿海水、拿波浪來比喻。譬如海水,譬如我們看一池水、很清明的水,外境界風一動,水上就起波浪了,「依一起多」,波浪起了多少啊,一層一層的浪,再加上海水的話,一層一層浪,大的叫做「浪」,浪的上面又是小浪,那叫做「波」,波跟浪不同。海水起浪,浪上面小浪又是波,波上面還有泡沫,泡沫上面還起水花呢!同一個時間,一個風一來,或者海水一動、這麼一打,你看,波、浪、泡沫、水花,同時俱起。但是同海水有沒有妨礙?我們都曉得,現在人學科學應該都瞭解,不管波浪滔天有多大,深海底層海水動還沒有動過的,還是清靜的,還是非常寧靜的,同我們心境一樣。所以我們的心境起作用,意識前六識波一起來就有波浪,那麼這個波浪什麼變化的?依心而來。所以我們前五識眼耳鼻舌身以及第六識的意,不過是心境上起的波浪而已。所以說,要「如浪像」,「像」是什麼呢?剛才講過一個鏡子裡頭的像,一個鏡子擺在這裡頭,一個人來照,鏡子裡一個人;這個鏡子很大,如果有一萬個人來照,它同時之間一萬個人都站在裡頭,但是始終是一個鏡子。所以波浪滔天始終是水的作用,都是心所變相。所以我們自己不要被自己心念的變相騙住了。

譬如大家學打坐,哎喲我又聽到聲音了,我又看到什麼,那是心的變相,根本不要理。有些人不知道這個理,「哎呀真的啊,有個聲音叫我名字啊,嚇死了!那是魔啊!」我說那是你魔你自己嘛,你愛魔你就去魔去了嘛!知道了,一笑。常常說你懂了佛學,「噢,這裡頭有鬼呀!」我說我一生啊就是要去求證這個鬼,常常到黑夜地方一看,一進來突然一進,哎喲!那裡是一個鬼一樣,我立刻一分鐘一秒鍾不停留,一定過去要抓他!到那裡什麼都沒有,哦原來是個紙盒子啊!這是識變,就是這個識變、心浪的變化。所以你不要被自己心境的現象騙了。你要抓自己心的根本,你不要把浪當成水,你要認整個的大海水,浪花是它的現象而已。像鏡子的相,是它的相,你管鏡子不要管相,你就能夠照見一切了。所以《心經》上告訴你「照見五蘊皆空」,要「照」。你不用照的功夫,就糟了,五蘊就不空。

第15章

……「非不離識,心所等法。」並不是不離開,就是說一切萬法都不可能離開了「識」、「心」意識、「所」心態的現狀而來的。

「或轉變者,謂諸內識轉似我法,外境相現。」在這個心意識,唯識的道理我們一切境界都是唯心,唯識的道理,我們也講過修定的方法,中間有一個最重的——轉識,我們大家知道哦,尤其在座很多修道做功夫的人,當你打坐的時候出來許多的境界,對不對?所以說現在有些同學坐起來會搖得了,搖沒有什麼稀奇。有時候我給你們講清楚了,身體不好的人有時候搖動,讓它給你搖搖,等於運動嘛,打通氣脈,這個時候不準備做功夫,你愛怎麼搖怎麼搖去,你把它記錄下來蠻好玩的,它如果這邊搖幾下,這邊也幾下,前面幾下,後面也幾下,呆定的。哎,你就要曉得這個身體的法則同宇宙法則一樣,很有規律。可是搖一陣你不讓它搖就不搖了嘛,一切唯心造,意識一動:討厭!不動了!就不動了嘛。再動眼睛張開就不動了,叫它不動就不動了,就是一切唯心嘛。那說這個還作不了主,那你這個人精神分裂了嘛。人怎麼作不了自己的主嘛!可以作主。但是現在叫你們讓它搖,是為了你們身體不好的可以搖搖。身體太好的,我也會叫他:搖吧!讓他去搖。為什麼?你身體太好不給它消耗一陣,「小人閒居為不善」(一笑),你會亂想亂搞的;這樣子給你搖累了,你也懶得想別的了,也好。身體不好的可以補補身體;身體太好的可以瀉瀉身體,所以你動動都好嘛。

但是,這個現象比方,只講搖,還有些不搖的,身體裡頭氣脈的變化啦,再不然到了頭頂啦,再不然我舒服得很噢,「哎喲,一身融融暖吶!」好像泡在那個三溫暖 (桑拿)裡頭。然後一身擦乾了,再喝一杯白蘭地;三溫暖洗完了,茶也喝夠了,再喝一點白蘭地,吃一塊雞腿呀什麼的,或者水果豆腐啦,吃素吃葷的不同了,反正是舒服極了,人都懶得起來。怎麼來的呀?心意識的變相而已!要認清楚。不然你就被境界騙了。

所以說「或轉變者」屬於識,這個識為能變所變,它是能變的變出來的。那麼你說這個變好不好呢?好!你不到了靜、不到了定,你還沒有這個享受呢。當然是好,是功德。好嘛,給它換一個名詞,這個好叫什麼?叫做「功德」嘛!你就高興了:哎喲!我有功德了!有功德有福德,多高興啊!這些名詞都不要給它騙走了。功德也好、福德也好,乃至老祖的德也好,反正就是那麼一回事,生命的本能,有這個東西。這一切東西我曉得是它的變相。可是你沒有功德、沒有靜定的功德,這個好的相還變不出來呢。理是要你認清楚才好修行,所以一切都是變相。「或轉變者,謂諸內識,轉似我法,外境相現。」所以我們內在的心意識在轉變。內在心意識轉變了以後了,由內就到外,外境界也跟著轉變了。轉變的境界你不要認為是真的哦,就是相似之法。雖然是相似之法,但是外境的境相的確出來。因此叫我們認清楚,沒有外物的外境,只有唯心是道、唯心所變。

這一段,特別注意,就是心意識轉變的道理。就是說「或轉變者,謂諸內識,」「諸內識」,要注意這個「諸」字,前五識:眼耳鼻舌身;第六識:意;第七識:末那識;第八識:阿賴耶識,等諸內識,「轉似我法」,他轉變的現象,在表面看起來,好像我、你看有個東西出來,其實啊,「外境相現」,一有現象出來,就是心外的現象,就是這個識的功能所呈現的外相。這個文字我們弄懂了啊,弄懂了就瞭解一個道理。

所以我們打坐做功夫,乃至四禪八定,乃至於生天、成佛都沒有什麼稀奇。「心能轉物,即同如來」,這個心能夠一轉,就可以超越物質世界,也可以超越生理。

但是你各種淨、妙的境界哪裡來呢?內識轉了,一切的內識都轉變了,外相自然就呈現了。所以在我們研究這個課程時,首先叫大家熟讀記會了玄奘法師的《八識規矩頌》,例如他的《八識規矩頌》第七識所講的「六轉呼為染淨依」,我們第七識的與生命俱來的「俱生我執」這個「我」,怎麼樣做到無我呢?要第六意識的一切心所、心行完全乾淨純善,沒有一點惡業了,純善;所以《大學》之道所說一樣,「止於至善」了。染污法沒有了,只有淨法。等第六意識完全純淨了以後,第六意識的根是第七識,第七識是我執,我執要怎麼樣轉變?第七識自己不能轉變,他是豬八戒,必須要孫猴子來帶他的,第六識意識孫猴子,「六轉呼為染淨依」,第七識的我相變成偉大了、變成大我了、變成慈悲,變成無我了、變成白淨了。這個道理,所以轉識的道理。因此我們這一段,大家也可以瞭解,我們學佛乃至大家修道做功夫靜坐那麼多年,你[斷錄]

……拿掉一點了,不能說一點功德都沒有,雖然是勉強,也有好處。慢慢轉變,你這個內識在轉變了,所以「轉似我法」,轉去了,好像我在用功。那麼你一天有一天的功夫,你的身體、你這一切,這些都屬於外境,「外境相」這些境界現象呈現了。就是說明一切唯心所現、唯心所變;離心以外,另外沒有其他的法。那麼我們因此認識了,所謂自己的功夫進步、自己的境界進步,也沒有什麼了不起;到了最高處無相可得,也無境界可得。所以「了不可得」,是為涅槃。這個道理。

好,現在再繼續原文,「此能轉變,即名分別。虛妄分別,為自性故。」你要曉得,有一點大家特別要注意,我們尤其學佛的人,都曉得這個妄想就叫做分別心,好像我們分別心不起了就沒有關係。分別心是意識最明顯,意識最會分別嘛!看到這個人,喜歡的、不喜歡的,看到這個東西喜歡的多看一眼,不喜歡的不看——分別的作用。分別計度,意識最強。那麼我們普通只曉得這個叫分別,所謂分別心不起了就可以悟道,因此一般人拚命壓制自己的心念,這是被佛學「分別」這個名稱騙住了。現在告訴你什麼是「分別」。識,這一個,我們內心上、心意識上,能夠轉變的這個心理的作用,就叫做分別。能夠轉變就叫做分別。譬如你們現在有一些打坐,坐起來覺得哎喲我現在境界到了哪裡,很清淨;哎喲到頭頂了!哎喲氣在哪裡動!當然氣在哪裡動、什麼動,這個是最粗的了,就是生理感受上的分別心嘛,這個我們容易瞭解。那麼你說乃至於身體到達氣脈都不動了,覺得身體都沒有感受、忘掉了,一片清淨、一片光明好不好?這也是分別。哎,你不起分別你曉得有光明啊?平常常有些同學問:老師啊,這一次很好啊,很清淨啊!我說真的呀?好!我說真清淨?清淨。我說那個不是不清淨了嗎?你曉得清淨不是不清淨了嗎?你當下知道自己清淨這一點不是分別嗎?這個問題就來了,這裡頭有個邏輯了。如果你知道我這一下很清淨,可見這個上面還有分別、分別心——不清淨,因為你知道清淨嘛,就是一念。如果你說我不知道清淨是名為清淨,你該不要無記、昏沉吧?你說這個中間你沒去搞(清楚)。喔,修道就是有那麼細哦,不要糊裡糊塗哦!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啊!你如果把昏沉當成無分別,那嚴重得很哦。不是昏沉,不是無記,但是雖有清淨光明而無分別之念——差不多了。那麼這個道理怎麼理解呢?這是所謂「見分」,見道這一見,所以你見道了沒有?見道就是禪宗所講「悟了」,這叫悟道、見道了。見道以後還要「證道」,證明證明,可是要求證的。

好,所以講現在我們看玄奘法師《成唯識論》的原文,實在很高明,「此能轉變」,不是「所」轉變哦!能、所兩個觀念搞清楚。這個能轉變的心性的功能,這個還屬於分別,「即名分別(心)」。一切分別心,「虛妄分別,為自性故」,它自體是空的、不實在,所以叫做妄想,妄想它虛妄、假的,它像水上的泡沫一樣,不牢固的。「虛妄分別」,分別心的自性,它無自性,因為它不能夠永恆固定地存在,所以它屬於虛妄分別,分別心的自性是如此。

可是,你要注意,雖然講它是虛妄分別,並沒有輕視它哦!虛妄是虛妄,分別心這個妄想是虛妄分別,並沒有輕視它哦!那這個虛妄分別是什麼呢?你回轉去,「此能轉變」,這個就是心意識的功能作用、本能。這個本能可厲害!所以修道修成功了的人,悟了道、證到了,就是利用這個功能就起神變的作用,那叫做「神變」。所以密宗有一部經所謂《大神變經》,在證道的人就起大神變,凡夫就不行。凡夫也在大神變,大神變在凡夫是大造業。譬如一個人很聰明、很能幹,頭腦很多、花樣很多。今天一個朋友告訴我,有一個人怎麼樣怎麼樣能幹,那我一聽也很佩服,那實在能幹!他也是人中的大神變,可是這個裡頭善惡是非之間就是大造業,至於所造的是善業、惡業、不善不惡業,那各有不同。在證道了以後,「虛妄分別」是能變的所變的現象,它轉了,轉識成智,轉心轉物了以後,所以諸佛菩薩起大神變,神通變化。所以虛妄分別無自性。怎麼叫無自性?不是說沒有明心見性那個自性,不要跟那些個名詞拉在一起。就是說,我們思想上每一個思想、每一個作用,這就是分別心,普通經典就叫做妄想。這個妄想它沒有單獨自我存在的不變的性質,所以叫做「它本身無自性」,這很嚴重啊。不要看了唯識的書,唯識講、佛講的「無自性」,禪宗啊你們還講明心見性,這個沒得性嘛,無自性啦!那完全搞錯了。這一點要搞清楚。

跟著又說:「謂即三界心及心所。此所執境,名所分別。即所妄執,實我法性。」進一步說,「謂」這就是告訴我們,三界一切唯心,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三界心,一切是唯心,心的功能以及心所起的現象而造成了這個三界的萬法。「此所執境」,可是這個現象是我們唯心所變,有了現象以後,一切凡夫的眾生就把外境界抓得牢牢的,所謂「執著」,不能放下,就抓住了。「此所執境」,所執外境以為真實,這個情形就叫做,「名(叫它)所分別」。那麼這個心所、心所起的心理作用,「即所妄執,實我法性。」一切眾生,把自己心理狀態所起的分別心搞不清楚,認為我現在能夠思想,我現在還活著有一口氣,我就知道,這一個心就是我,認為是實在的我,認為這個就是我的本來,等於西洋哲學家笛卡兒所說的,「我思(我有思想)故我存(所以我存在)」。如果我沒有思想,就死掉了。換句話,認為我能思的、所思的那個就是生命的真我,正是執著了虛妄分別之相,並非真我。要注意!

「此所執境,名所分別。即所妄執,實我法性。」我告訴你呀,沒有帶這個書很可惜,我們現在研究你覺得聽得懂,回去你再一看原文,保你不懂。那好像啃生骨頭一樣,啃來啃去啃了半天,現在你趕快旁邊把它注下來,注下來就會容易看懂了,用白話把它注下來就看懂了。

跟著下去:「由此分別,變似外境,假我法相,彼所分別。」因此我們曉得,一切凡夫,所謂凡夫是平凡的人,拿現在話所謂凡夫,什麼叫凡夫?就是拿我們白話講「一般的人們」,就是一般普通人,「由此分別」,一般人們凡夫由於這個內心有這個分別心,「變似外境」,都因為自己這個虛妄的妄想,有分別心在裡頭,自己在裡頭轉變;轉變起來呀,有個外境界。這句話怎麼講?

譬如,我們大家體會一下,同我們修道有密切的關係,我們做人修養也有關係。今天我內心不舒服,或者因為氣候的變化感冒了,感冒了影響我心理,意識上不舒服。就是這麼一點點不舒服就是分別心。這麼一點點心意識在動啊,這一點點不舒服啊,開始只是一點點不舒服而已,慢慢形成了情緒不好了,精神也沒有了。本來蠻好的,因為你不舒服啊,慢慢這個相、就是相,看到人也討厭了,你問我:「哎你吃飯沒有?」「吃了!」實際上我不是對他生氣啊!因為裡面不舒服了。對不對?那麼對方不對了,「這死相討厭嘛!怎麼樣?!」打架了!對不對?好,你所以心意識的變,毫釐之差,這麼一點。

所以你看學佛關於自己的心理的觀察,所以要止觀哪!要多清楚啊!要天天要做到慈悲喜舍多艱難啊!所以我常常叫你們打坐,我說笑一下、笑一下;有些人打坐嘛,我說笑、笑、笑,那個苦笑沒有關係啊,我說假笑都沒有關係,你慢慢假笑,天天笑、笑、笑,笑個一年三年就變真笑了嘛,那個肌肉就笑開了嘛!連假笑都笑不了,因為裡面那個業識這股力量把他綁住了。所以你看做人,朋友之間、社會為什麼人那麼做?孔子也講嘛,所以在《論語》上問孝道,孔子說:色難!孝很容易,孝順父母,「色難」,孔子只答兩個字:色難!什麼叫「色」?色就是態度,非常難。孝父母有些人很孝啊,爸爸媽媽今天九十歲躺在床上走不動,「哎喲你下班回來了!沒有人給我倒水呀,你趕快給我倒一杯。」那我剛剛下班回來累得要命,聽到要水,實際上覺得爸爸媽媽要水是真的,可是端來以後:「你喝吧!煩都煩死了,還要水!」完了!這一杯水喝下去就會死的。色難!——態度。所以做人你有時候心是很好,我們常常看到,心是很好,沒有什麼,他那個色呀、態度,看到要命的。只好眼睛避開了,不執著,不看拉倒!(一笑)[此時引磬響]這一切都是心變的。

「由此分別,變似外境」,心理意識變出來。變出來這個心理狀態真的假的?假的。可雖然是假的呀,在人世間影響是真的,這個業果「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它就這樣一變,已經種下了業果的因子,現行就變成種性了。是假的呀!譬如我不舒服、今天很難過,到明天我舒服了看到你又笑了,又變成歡喜緣了。可是你昨天那個不舒服、惡因種下去了,今天的喜歡緣呢,另外的善因又是另外的因果了。所以起心動念處要這樣難!這叫修行。所以真瞭解了修行,我看還是不修行的好!呵,修行太難了!那麼細!那麼要注意!不是你說「南無、南無、南無……」,「阿麼、阿麼……」,不行的耶!「摩訶、摩訶、摩訶……」,你再摸了半天也沒有用啊!要注重這個心、意識,起心動念。先休息、先休息,不然兩腿說是唯心所造,變成唯腿所造了。(師自云:變似外境啊!)

我們內在的分別心,虛妄、這個妄想(我們普通叫做妄想,就是分別心,名詞不同,普通叫妄想),所以學了唯識,我們現在根據唯識,也是把普通「妄想」這兩個字搞清楚。我們打坐的時候修道的人有時候覺得沒有妄想,「虛妄分別」,往往自己被心理狀況騙了,覺得自己清淨、覺得自己沒有妄想,正是一個大妄想;他正是虛妄分別。所以在這裡需要智慧了。所以真正的佛法不是迷信,更不是盲目對「道」、對自己的虛妄的相信。智慧的觀察清楚。所以佛家沒有叫做功夫,只叫做修止觀,要觀察清楚。清楚了以後,才曉得我們這個虛妄分別「變似外境」。外境不是身體以外呦!就是身體以內你所有的境界變動都叫做外境。「外」是無所謂內外差別這個外,這一點特別要清楚。不然我們學佛做功夫,不但一生,千生萬劫都被自己的妄想欺騙了,依然還在輪迴中。所以他說,「由此分別,變似外境,假我法相。彼所分別,實我法性,決定皆無。」所以啊我們被自己分別心騙了,本來無我,自己以為有個真我。這個「我」是假我。這一切有為法、無為法都是現狀——心態的現狀,不是真實,「彼所分別」,它所起的這個分別心的作用,「實我法性」,能起分別的、不是所起的現狀的那個東西,我們認為這個是本性,「決定皆無」,告訴你,沒有一個什麼叫本性,——空,絕對地告訴你,那是自性空,這樣叫做「空」。「實我法性,決定皆無。」這個也空。

譬如我們修道做功夫,你說我要打坐,坐中才有,你不打坐有沒有功夫?有許多人講,哎呀,這幾天不打坐,所以功夫退步了、不行了。那個是你唯心所造的,你造成打坐好像有道的樣子,那不是虛妄分別自己給自己過不去嗎?一天吃飽了,六碗大米飯,加上青菜蘿蔔牛肉魚蝦等等,就供養你坐在那裡,一天坐在那幹什麼?「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這叫做道啊?這叫做浪費米糧,在造業。對不對?大家都在很辛苦,你的父母、你的兄弟、你的朋友都很辛苦,弄一點錢,搞兩碗大米飯給你吃,吃飽了以後你坐在那裡叫做「修道」。那坐在那裡是虛的,這個虛妄妄想,所以黃檗(臨濟的師父)一看到打一棒:「你站在這裡打妄想,修什麼道?」這是個大妄想嘛。像修道的人比世界上貪圖做皇帝的妄想還大。要想超出三界做超人嘛!道理也沒有搞清楚。你做功夫才有、不做功夫就沒有,這不是道啊!可見是虛妄分別所生。道它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啊,不變的呀!你坐才有,變出來的嘛。當然我天天坐在那兒,隨便一個傻瓜、一個十三點坐他個幾萬年也坐出來十四點來呀!(一笑)總多一點起來嘛!那硬坐出來的嘛。不坐吧,當然沒有了,那是功夫。哎,但是話說回來,你這個人一天吃飽了飯,也不做別的事,坐坐也算是行善,消極地不做壞事當然是善了。雖然不是積極的為善,是消極的不做壞事,當然算是善,也是好的呀,也是善果啊。可是說你得道了、是個究竟嗎?非究竟!道理沒有搞清楚。就在這個地方。所以他告訴你,你認為這個是法性,「決定皆無」——空的。講到這裡為止。

「前引教理,已廣破故」,一切皆空,諸法無自性,前面所引的佛經、聖教、佛所教化的經典上的道理已經引證了,「廣」,收羅了很多,已經把你的我執、法執、虛妄分別打破了,你應該清楚了。「是故」,由這個道理懂了,所以「一切皆唯有識。虛妄分別,有極成故。」所以一切法都是唯識所變,這個唯字、中文這個唯,唯字就是否定一切、肯定自己,否定了一切其他的,肯定自己:就是這個東西,沒有第二個。什麼是手錶?這是手錶,你們那裡是茶杯、這是擴音器,都不是,唯這個是手錶,這是「唯」。「是故一切皆唯」,只有獨一無二的一切心意識,其他都是「虛妄分別」。「有極成故」,唯識的道理,它有無上的權威,極點的、了不起的、最了不起的,成就建立它的理論,所以「有極成故」,所以叫做「成」(成功了)「唯識論」——成唯識論。那麼這個是講「唯」。

「唯既不遮,不離識法。」他說唯識這個唯,「遮」就是否定,否定了一切的理論、否定了一切法,而建立了這個「唯」,只有這個。「不離識法」,這個是什麼?就是心意識這個識,叫做識。識也是個名稱啊!所以講到這裡我們研究了唯識那麼久,我常常有一個感想:這佛法講了半天,什麼心、意、識啊,性、道、真如啊,說了半天,所以禪宗是很高明!一切都拿掉了,沒有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很高明,的確很高明。但是高明歸高明,禪宗是接引上上智的人,普通智慧不行;多生累劫修持到這裡,一指就破、就悟。這是禪宗的道理。雖然它很高明,普通人學禪哪,越修越糟糕了,非狂即魔。所以六祖也說、五祖也講,禪宗是接引上上根的人。那麼普通的教理之重要,這個教理講唯心、唯識、明心見性,講了半天是個什麼東西?始終搞不清楚。譬如心意識,唯識宗所講的三樣很重要,這個究竟是什麼呢?

我們可以從這裡作一個瞭解。現在的青年同學們,拿現在的文化做一個瞭解,對自己也許有幫助。你不妨借重物理,借重物理的世界作一個瞭解,物理世界佛也常引用。我們心性的自體像大海水,大海底層沒有波浪哦,只有「等流」這個流。大海的中層上面、深海的上面也沒有太多的浪,稍稍在動。這當然不是普通你們學了海洋學不懂,這個要深深地進入科學的範圍去實在研究,我想不久的將來,在外國美國的電視上會可以看到,電視可以照海底的這個情形照出來。這個上面、表層只有波浪,波浪上面當然有浪花。假定把這個海,所以佛經經常用海,觀世音菩薩也站在海裡頭:苦海、什麼海,很有道理。你拿這個……我們的真的心性這一層——心之體不動,心不動;意等於那個海上起的浪;識——浪上面的波。所以我們看到的海面只看到波,層波疊浪。真正的海是不是波浪呢?不是波浪,波浪是它的外相。所以就是說,「變似外境」而已。我們看到的海,只看到海面第一層、層面上的波浪當成了海。等於我們瞭解自己的心意識,我們為什麼叫唯識?我們一切生命的現象同我們的心能變所起的所變的那一層波浪的現象,這個識、識變騙走了。我們在這個地方體會。那麼你在這個地方打坐用功,都看清楚啊,差不多了。譬如你們坐起來有些人有進步還看到光明啊什麼的——哎,這還是波浪,識在作用。你把分別意念再一空掉的話,不被這個前五識、第六意識騙了,這個境界就空掉了,就更擴大了,等於走到深海的中層去了。那麼那個境界再曉得徹底地空,可以見自性。就是這個道理。這就叫做不曉得苦口婆心啊、還是甜口甜心告訴你的!

再你可以拿植物來比。心譬如這個植物的根,一棵樹的根。這個意呢,第六意識等於這個根起來這個樹幹。這棵樹這個花的話(所以你看釋迦拈花,很有道理,整個這個花朵),這個識就是開的花朵。我們看花的時候啊,一眼就被花朵騙住了。紅的是花、綠的是葉,花花葉葉,都是識的作用。它後面的分別作用是這個枝幹。這個枝幹依賴什麼呢?第八阿賴耶識,它的根根。這個花朵的「能」就是它那個根。根既無花也無朵,也無青枝、也無綠葉、也無紅花。所以我們這個身體、生命、乃至身體上,眼耳鼻舌身是花朵,我們整個的身體不過是一朵花而已。能夠使這個花朵開的,是這個意的作用、心意、這個心念,就是分別、虛妄分別心;根根呢?同虛空合一的,三千大千世界同體的。你從這裡去體會,慢慢去觀察,也許你們用功啊、學佛啊有點像樣了,修道啊可以了。不要在身體上玩來玩去,那不過前五識一個位置而已——身識上搞,搞個什麼呢?白居易的詩也告訴你,雖然是詩人的話,禪宗的:「飽暖飢寒何足道,此身長短是虛空。」白居易當然他是學佛的了,白居易是唐朝的詩人,他也是學佛,很虔誠的,最後是修淨土了,老老實實修行,修淨土了。「飽暖飢寒何足道」,這個人生得意、失敗,飽暖飢寒何足道啊!「此身長短是虛空。」所以你在身體研究,修到活個幾百年、一萬年也是完掉了,這個幾十斤肉,不要在這個上面玩。這是唯識身,是身識的一部分而已。「飽暖飢寒何足道,此身長短是虛空。」這些要記得啊!這個光在筆記上一做,這個老年朋友我很贊成做筆記,青年的也靠筆記有什麼用啊?那我怎麼不靠筆記啊?我從小讀書到現在,我還沒有一本筆記啊!做筆記好討厭啊!我也搞過,結果搬來搬去都是筆記,我記得沒有?沒有記得。哎!說我要去翻那個筆記,那何必呢?讀個什麼書呢?不是多一層煩惱。講一句不好聽的話——不講了,我講出的話出來沒有好話!(一笑)這個不是多一層麻煩的事情!訓練自己的智慧,你要曉得訓練自己的記憶力。有個好處啊!現在走了你可以得宿命通,前生事情都會知道。不然你這個腦子不用記憶的話,所以你宿命通發不出來。宿命……[斷錄]

……都是有許多書我是沒有讀過的,一想、一定,噢!就呈現出來了,原來前生讀過的。就會記起來了。這就是宿命的道理,宿命通。「書到今生讀已遲」。但是你們同學們就講:「所以了,老師我不需要讀了,我前生沒有讀好嘛!」那不是來生更差?你這一生好好讀,來生還好一點。有一個同學就向我調皮過:「因此嘛老師,你不要怪我們。我們前生沒有讀好,所以今生笨一點你不要罵了嘛!」那今生呢?「哎,我將來來生你碰到我會好一點嘛!」有個同學跟我倆這樣調皮,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一笑)

剛才講到唯識這個「唯」字的道理。剛才這些話要注意哦!我一講過去了我就丟掉了,你們拿得走拿不走是你們的事。

「唯既不遮,不離識法。」下面一句話注意,「故真空等,亦是有性。」一切都是唯心所造、唯識所變,所以你們小乘的羅漢修到了空,你覺得現在我到了家了,明心見性——空了。他說你那個「空」就是唯識所變的,就是「有」,它是什麼空啊!「空」就是「有」——我有個「空」嘛!你那個「空」就是「有」。也是心意識所變。所以你覺得我現在在虛空中,這個是意識所變的,心所變的,唯心所造。所以說,「唯既不遮,不離識法」。

「故真空等,亦是有性。」這就是屬於「有」的性質,你不能說它是空。所以,唯識學是批駁了一般講性宗般若宗的人,認為空到達了,這就是道、達到了空。請問你那個空怎麼來的呀?還不是心空!心既然能空,心的把萬緣放下、一切境界放下、把身心也放下了,所以達到空,那是把心所有的現狀、心的法相放下了。你那個心能變的東西、「能」沒有放下,那個「能」還是心。你這個空還是「能變」變出來的空啊!還是「有」嘛。所以唯識宗唯識的道理,批駁了執著性宗以空為究竟,那不是道。

「由斯遠離增減二邊。唯識義成,契會中道。」這個理你透了,可以修行了。「由斯遠離增減」,要不增、不減。你看我們修行在哪裡?都在打算盤學會計,不是增(加上)就是減了。坐在那裡打坐唸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嗡啊嗡啊嗡——」都是在那裡增。覺得:噢!我念了多少了,嗯差不多了,嗯有感應!賺錢一樣,然後……,這都是増。再不然就坐在那裡,我是不唸咒、也不觀想、也不唸佛,空、空,空了還要空,丟、還要丟掉,放掉、還要放掉——在那裡減。不做賺錢生意就做蝕本生意!一切修道的人你看,不做賺錢就做蝕本(生意),不著「有」就落「空」;不落空就著有。所以說空、說有都不是啊!所以《心經》上告訴你「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生不滅」啊!那個是真空。那個是中道。所以講教理,一切凡夫眾生執著「有」固然不是道,二乘的聖人、羅漢聲聞執著「空」也不是道,都還是凡夫,甚至還是外道。所以「由斯遠離」,趕快不增不減。這兩邊,落於兩邊、落於空也是邊見,落於有也是邊見。離開增減二邊,瞭解了一切都是唯心所變,才可以修中道義——這是中觀,唯識中觀、中道。所以大家問我們講《金剛經》,《金剛經》上有句話,佛說:有人如果能夠學了般若、念了四句偈(四句偈子),為他人說,此人功德不可數量。《金剛經》上很多地方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四句。「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也是四句。四句很多耶!究竟哪四句偈?都不是。整個的佛法只有四句:空、有、非空、非有,不外乎這個。不落空,就在有。「非空非有」,很好聽啊,佛法的文學真高啊!什麼叫「非空」啊?——不是空。不是空當然有啊!「非有」——不是有。不是有就是空嘛!給他變來變去四句,空、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就是四句。所以禪宗祖師講,「離四句」,離開了這四句,四個腳都離開;「絕百非」,一切都否定完了,否定也否定完了,自然那個東西找到了。「離四句,絕百非。」那麼那個東西出來了。

在教理上,「離四句」是遠離增減二邊,這個就叫做中道。中道呢,就是龍樹菩薩所以主張,修止觀是修中觀。中觀,佛經有一本經叫《中論》,《中論》也就是講這個道理。這個是中道。

現在再來:「由何教理,唯識義成。」又提出來問題,他說,佛經上所講的唯識,你這個宗派,根據哪一個佛說的經典(佛的聖教)裡所建立你唯識的道理?這兩句是問題。

下面答話:「豈不已說」,他說這些理由上面都說過了嘛,已經說過了還要問。「雖說未了,非破他義,己義便成,應更礭陳。」話是說,佛經說了那麼多,現在道理也說了那麼多,雖然說過了,「未了」你不能透徹地瞭解。只好再說了。「非破他義」,建立唯識的宗旨,說「唯」,唯我獨尊,只有這個識,這個「唯」字有權威性的。「己義便成」,並不是為了邏輯上否定了其他的道理,我自己的真理就建立——不是這個意思。但是也有這個意思。「應更礭陳」,他說我現在應當更加進一步地確確實實的告訴你。「成此教理」,為什麼佛法裡頭有法相唯識這一個宗派學理的成立體系呢?並不是後世的這些大師們好高騖遠,都是根據佛說的法,「如契經說」,如佛經裡頭講,《華嚴經》裡頭的十地論、《十地經》(《菩薩十地經》):「三界唯心,」是《華嚴經》的話。三界裡頭就是這個心意識所造。「又說」,「所緣唯識所現。」這一句話是《解深密經》上講。「又說」,《阿毗達摩經》又說:「有情隨心垢淨。」有情就是一切眾生,都由於心意識的轉變,隨你這個心量垢淨(或者是染污,或者是清淨)。「又說」,《阿毗達摩經》上說,「成就四智菩薩,能隨悟入,唯識無境。」注意呦!同功夫相關的又來了。如果一個大菩薩,修成功成就了四智(四種智慧境界,成道的智慧),那麼就可以悟到了「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唯心以外沒有外物。所以唯物的道理是根本不存在的。「悟」,悟到了這個唯識、無境。除了唯心以外,沒有外境。這四種智,那一個「智」很嚴重了啊。這也是《阿毗達摩經》,可是這本經始終沒有翻譯過來,玄奘法師去也沒有找到,沒有了。可是這個道理精要的都拿過來了。這裡有,「一、相違識相智。」這一句話就要命!相違,我們把兩個字把它合起來,那麼解釋成「互相違背」,怎麼叫互相違背啊?譬如我們眼睛看的時候,這是眼識啦,這個作用在看呢;耳朵聽,這是耳識。這兩個(耳識跟眼識)互相違背了。違背就是矛盾,乃至完全相反。它「相違」,一切相的互相違背,也是唯識的作用。這個唯識、心意識能夠瞭解了一切的矛盾、一切的違背,能夠瞭解一切相,這個智慧叫做「相違識相智」。

「謂於一處,鬼人天等,隨業差別,所見各異。境若實有,此雲何成。」這個道理我們不大容易懂。就是說,這個智慧是怎麼樣的智慧呀?智慧不是理想、不是瞎想,如果我們瞎去構想、不觀察所得的、不求證到,不算智慧,那是非量的境界。那就不對了。妄想是非量境界。智慧是求證到。就是說同一個處所的東西,據佛說,我們河裡頭的水、世界上的水(所以叫做人不能下惡鬼地獄。惡鬼很可憐!)惡鬼看到水不是水,是火,不能喝的。就是水到它嘴裡也變成火了——唯識所變。譬如我們世間人吃的飲食,在我們這個世界欲界的眾生,什麼牛排啦、豆腐啦、蘿蔔啦不管你什麼,好啊!香味無窮!不要說色界天的天人,欲界天的上層天人看我們吃飯,等於看狗吃大便、看豬吃那個(這種)亂的飲食一樣的覺得很難過!業報不同、唯識所變不同。所以我們人看到水是水,惡鬼看到是火,所以叫做惡鬼,他永遠是口乾的,喉嚨細、身體大、消化非常大而沒得東西吃,所以叫餓鬼地獄。其實餓鬼、天、人,同樣的東西呀,因為業力不同,所看的現象就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所得的果報也不同。所以呀,這個叫做「相違識相智」。「謂於一處」,在同一個地方,鬼、人、天等,「隨業差別」,因為業力果報的不同,「所見各異」,所看到的那個東西不同。如果「境若實有」,假如外境界譬如這個東西你認為是實際的,「此雲何成」?那麼這個物質為什麼看法不同呢?果報不同。所以譬如說,像我們現在來講,一個學科學的人看這個玻璃杯、看這個玻璃,同普通人的觀念看的不同。當然一個學會計的人、打算盤的人一看這個玻璃杯:幾毛錢啊?怎麼那麼浪費啊!這個上面還擺著這個東西。一個小偷看到了同會計又不同了:別的沒得偷的,就偷這個也可以值五毛錢!——都是業力不同、果報不同。不要說天人、餓鬼境界,就我們同樣一個東西,譬如這個佛像,你如果做科學的測驗,可惜我們這裡沒有儀器,不然馬上可以出來。你們大家都看這個佛像,每個人看的這個黃色的程度,這個肚子胖的、矮的,站的方向不同觀感就兩樣。而每個人眼睛裡頭那個黃的顏色——都曉得是黃,(但)黃得不一樣。因為眼球、眼神經啊有特別強、有特別衰弱的,還有色盲、沒有色盲、有高度的近視、有低的近視(差一點),同樣這個黃的顏色的這個佛像,在我們這一堂人的觀感裡頭,如果做一個科學儀器來測,統統不同。所以現在的科學很厲害,你要注意哦!將來的佛法恐怕要大科學家來學,不是你們(也不是我們,不要把我打在外面),不是我們這一班糊塗蛋能夠學科學的。弄兩句文、懂一點文字,以為自己懂了佛法,不行!佛法要求證。科學家來求證,很多道理就出來了。所以這一切世界、物理世界都是假象,沒有真相。所以要一個學物理的來看這個桌子,我們眼睛裡看是這個桌子,一個學物理的人可以說這個桌子不是這個形態的:這是因為他這個物理的物質的本身放射的不同,到你那個視線裡頭腦神經的感受、你的感受不同。如果嚴格講有個儀器來測驗,你的感受同我的感受同他的感受,好像看起來一樣——不一樣。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這個科學的道理,就說明了業識茫茫、各人果報的道理不一樣。所以我看佛法、以後的佛法,除了科學發達以外,走入了另一個佛的世紀,會昌明。照我們這一班糊塗人去學啊,把佛完全學成一個莫名其妙的東西。非常科學,尤其唯識,剛才提過了。

這個瞭解了,你就證明,一切世界唯物世界、一切我們身心的狀態、生理心理狀態,一切都是假象。這個假象瞭解了,才找得出來這個自性的功能,那個是道,那個東西,才把什麼是唯心那個心才找出來。這是第一種智慧。這一種智慧當然我們不行啊!

現在他說啊,菩薩成就了四種智慧才瞭解了唯識,這種菩薩、成功的菩薩第一種智慧。你說菩薩智慧怎麼講餓鬼、天、人?哎,我們看不見餓鬼呀,菩薩境界他在定中,他看見餓鬼明明看到水不能喝。所以我們廟子大家學佛有施食作用。菩薩境界一看到餓鬼那麼可憐,他就用法術、咒子唯心所造就是給他一變,那麼餓鬼看到水還是水,才能夠喝一點,菩薩的慈悲。所以用甘露水給他喝,就是這樣,太可憐了。但是天,我們既看不到餓鬼也沒有看過天,天上的神是什麼樣子的?只是想像,只有看到人,人裡頭事情我們也沒有搞清楚。所以到菩薩成就那個境界,菩薩是什麼?得道的人。你不要看到菩薩、「薩菩」了不起啊,菩薩就是有了道、有了定慧功夫的人。第一個得到「相違識相智」的時候,那麼他看這個眾生世界這種現象,確定了一切唯心所造。餓鬼看到水喝不到水,不是水不給他喝呀,他自己唯心的業力喝不下去,喝不下去的。

所以這個我經常說嘛,上次我給大家報告過,有朋友從泰國帶來泰國那個水果王——榴蓮,那個臭得不得了!世界上的水果王,泰國不准出口的,飛機上不准帶。因為帶到飛機上給你臭死了!結果有朋友(當然是泰國地位特別高的人),上午帶到台北,晚上到我那裡有一塊他特別拿出來,他的好意,我一看,啊,我一聞那個味道:榴蓮來了。特別特別……!哎呀我的媽!實際上我會吃,但是我也並不喜歡吃。因為我第一次到香港吃榴蓮,我第一次聞,我說這個味道好難聞,香港朋友說最好的東西買來給你吃,我說那就吃吧,唯心所變嘛!就把觀念變一變,覺得這個難聞——很好吃!就吃了嘛。這是第一次。現在是第二、三次,這個朋友一拿到,他說你敢吃麼?我說:敢、敢。結果嘛也吃了,大家也吃了。然後,這位朋友還把最好的一塊給我留起來,這個不准動,老師啊你留著明天上午、早上當點心吃。這個榴蓮那個味道!但是,你如果心變了的話——你一定說「哎呀這個臭啊!受不了啊!味道難過!」沒有這回事。——還是照吃。

這種境界、人生境界,所以我說當年我到雲南,吃生肉,到了蠻區裡頭生肉啊,那個豬肉、牛肉殺了血淋淋生的呀,拿上來上面插一把刀:請啊!端過來一看,怎麼辦?請呀!就請啊!我也叫請啊!怎麼請啊?只好把腳一蹬,腿子一靠,拿起刀這麼「咵」就割下來,拿一刀就送到你嘴裡去。就張開牙齒這麼一咬,就這樣吃。到那時候怎麼辦?還不是咬得比人家還響,表示:很好吃!心裡頭:我的媽呀!發嘔啊(眾笑)!唯心所造!只好吃下去啊。蚱蜢、蜜蜂都炒起來,拿出來,蜜蜂一做出來,我還想這裡還有花生米,還不錯!結果吃了半天是蜜蜂。拿調羹舀來還不是照吃!你到那個環境啊!你躺下來叫你抽鴉片,我不抽鴉片,旁邊一個人就告訴你,他說:要抽,這是恭敬你。噢!是這樣啊!又抽不來,那個鴉片只好拿來吹呀,吹火一樣吹它幾口:嗯,是很好聞,味道好聞。這就是生活的道理告訴你:一切唯心。這是我們人世間,我們這個世間的經驗。菩薩的境界在那個定中啊,看到鬼、天、人,同樣的東西,業力不同、觀點不同、現象都變。這是第一種智慧。所以得到這種智慧才曉得一切唯心唯識的道理。

第二,「無所緣識智」。這一種智慧。這個是什麼?「謂緣過、未、夢境像等,非實有境,識現可得。彼境既無,余亦應爾。」第二種我們容易懂了,叫做什麼?「無所緣」的一切唯識所造的智慧,這個我們容易懂,我們也有這個智慧。就是說,我們一個人,沉醉、回想過去,尤其是老年朋友啊,我常常勸老年朋友不要做這個事,沉醉回想過去,想當年「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完了!「哎呀想當年我如何……哎現在我又怎麼樣……」不能沉想。想當年年輕的時候,走路都會跑步,現在還要擔架抬呢!還坐輪椅呢!這還能夠想啊?!一想就完了。過去的一切如夢,昨天的事如夢,一切都是如夢幻泡影。所以我們心裡想過去,乃至理想未來,這個是非量境界。但是有沒有過去呢?你想過去,過去就出現了;你想未來,未來也出現。其實也無過去、也無未來,過去已經過去、未來還沒有來。你的境像連夢中都出現,是你的唯心識所造。

譬如像我們夢,夢中的境界是獨影意識,夢到過去的人看見了,我們醒來了還回想:「只是當時已惘然。」你還惘個什麼呀!過去就過去了,不要當時已惘然。李商隱的詩:「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不要惘然了!過去了就是一夢。過去、現在、未來——夢中的境像,都是沒有真實的。可是當夢中的境像,當你一個人沉迷在回想過去、幻想未來、回想一切等等,那個現象的確會出來。

唯識只給你講到這裡,我還給它補充呢!你要曉得有時候你沉迷過去的現象,它還有心靈感應作用哦!你如果想你某一個人,某一個人還在的話,他那邊電報、心靈的電報就會接收到呦!確有這個作用啊!尤其是父母親情之間,兄弟姊妹骨肉之間有這個;或者你同你的有情人(情人不是難聽的話,兩個朋友很有感情,不管同性異性都一樣),那麼心念太想得厲害了——有感應。雖然是夢幻空花、非量的境界,就證明心識的功能有如此的厲害,你要懂這個道理。可是呢,他實在有實有嗎?非實有。都是心意識的現量境界,「識現可得」。所以外境不實在,「彼境既無」,真的有一個外面的境界?沒有。但是一切是唯識所造。可是當你唯識心意識造出來的時候,它的確有這個境界。那麼他說你從這裡瞭解了以後,你才曉得一切唯心、唯識的道理。這個菩薩的四智,我們今天時間的關係,還有兩個智慧的境界留到後邊。所謂這個智是什麼?智慧是怎麼來的?科學一樣的、科學家一樣的,真正學佛是科學家——細心觀察來的。不是盲目的迷信。盲目的迷信是信仰部分,成就智慧這是細心觀察來的。所以作功夫修道要細心觀察成就的。不是盲目地迷信坐在那裡:「反正我坐他一萬年,我總會坐出一個道來嘛!」才沒有這個東西呢!

……上次講完了「無所緣識智」,然後是「自應無倒智」。這個名稱,這就是唯識學的名稱,「自應無倒」,照這個文字來翻譯,自己應該不會去顛倒的。那麼自己何以應該不會去顛倒呢?就是要證道,悟道的人證道了就應該當然不去顛倒。我們普通的佛學都曉得,一切眾生是顛倒眾生。這個很簡單一句話,大家都曉得,講佛學講的「顛倒眾生」。眾生為什麼叫做顛倒呢?就是:錯了!就是錯了!怎麼樣錯了呢?白的看成黑的、黑的看成白的。就是說,我們普通人所有的思想、乃至所有的感覺、所有的六根的應用,是不是真正準確的?是一個問題。所以叫做「眾生顛倒」。把根本拿過來當成尖尖(把根根當成尖尖),把頭、尖上當成根根,就是這樣的錯誤——顛倒。

等於說,我們這個人,人同世界上的植物差不多,我也常說一個笑話。我們看到世界上的植物裡頭最古的就是人參,人參大家沒有看到過,就是高麗參啊,整枝的高麗參現在沒有看到過。高麗參兩個杈子怎麼樣長的啊?好像很少有三個的,都是兩個,就像人一樣,***兩個手不談,兩個腳、八字。至於我們過去的相傳——現在的無所謂,現在這個高麗參啊都是人種的,人工種植,過去所謂真正的「關東人參」,是大陸上、東北長白山一帶,那神話多了!所以你看,到長白山采人參、關東人參,那是駐在一樣***。高麗參不曉得幾千年,****,真正的活株高麗參,據說啊,會成仙的,它會變成人形,一千年以上的高麗參啊,據說啊,都會變成人,小孩子一樣學走路。但是你要抓它,看不見了。發現了,那就是參王。有沒有,我沒有看到啊,****。但是這些名稱不講了,高麗參是古語,大家都知道。所以今天現在所有的化驗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但是所有化驗中藥的藥材呀,世界上今天還沒有一個國家、沒有一個地方真正完全化驗清楚的,最高的化驗到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二十沒有辦法。所以你不要看是中藥啊亂七八糟連起一把地放在一起熬起來,寧肯它是這樣熬。有許多東西啊現在才發現,把它製成西藥一樣,效果就不同。當然,像高麗參這個它的頭是這樣。它這個倒過來根長在頭頂向上,然後兩個腳在上面,這是枝杈,所以看起來像個人。我們人也像高麗參啊!人的根根在頂上,頭在虛空,土地在虛空;兩個腳啊像高麗參的兩個杈杈。所以人要死亡、人要衰老,先要從腳上開始,等於那個高麗參的植物啊,這個枝杈一萎縮了,整個就完了。比方,我們舉個例子啊,剛才講到「顛倒」這個觀念。

所以,修道家、修密宗的人,就曉得人的根根在哪裡,如何把這個根啊培養好。所以他做對了。好了,當然我是講理論啊,方法沒有說、沒有講。大家曉得這個**,就是引用這個例子說明眾生顛倒。究竟哪裡是正?哪裡又是反?所有問題搞不清楚的。所以他說「自應無倒智」,真正證得道了,自己本身無師啊自通,真叫做無師自通。悟道那一下,不是老師幫助你悟,也不是佛幫助你悟,佛就是老師,諸佛菩薩都是善知識,他教你走過的路、走路的方法,你照他走過的路、走過的方法去做,到了真正一旦證得菩提、悟道的時候,這個時候——無師智,不是靠老師那裡得來的,自己是豁然頓悟。這個時候呢,自己本身智慧爆發了。智慧何以爆發呢?我們不是聽了唯識嗎?第八阿賴耶識含藏一切種子,要注意呦!含藏了一切種子,善法、惡法,你識分的智慧,所有的種子它都有。所以修持到了最高處,那個智慧乾淨的、正確的、清淨的,這一唸好的種子、種性都爆發了,連帶壞的種子、染污的種子也變成了白淨了。因此證道、證得菩提、得道的時候自然得無師智通,自己本性裡頭所含藏的智慧的種性、功能統統爆發。這個時候對世間法、出世間法一切所觀察的智慧,不會再有顛倒了。這是第三點,講「自應無倒智」。

這是講什麼?「謂愚夫智若得實境,彼應自然成無顛倒,不由功用,應得解脫。」就是說,怎麼樣叫做「自應無倒智」?「謂」,拿成白話來翻譯,就是講愚夫,我們普通就叫做凡夫、一般人。愚夫是好聽,這個是佛學的名詞;我們講很簡單、最低級的話,就是說「笨蛋」,啊,一般人。假設得到「實境」,什麼叫實境呢?就是樸實講這個人悟到了根,悟到了生命本來是證到了。那麼,「彼應」他當時應該自然「成無顛倒」了。無師自通,自然證到了無顛倒的大智慧。這種大智慧的成就的境界,「不由功用」,不需要用功的。就是說我們現在有時候偶然得一點清淨的境界,心理偶然覺得安寧的境界,是想辦法內心上拚命搞修養來的,就是要用功而來。所以真正成道、證道的時候叫做「無功用道」,第八地以上的菩薩到達「無功用行」,不需要再下努力用功,此心隨時隨地自然就在那個境界,一點都不需要著意,一點也不要定,也不要慧、不要觀照,自然到了。所以這個叫做「無功用」。他說一般人能夠到達了境界,悟到了、得究竟實境的話,「不由功用,應得解脫」,應該是一切解脫了。

我們剛才講,把普通的佛學舉出來,這個顛倒,真的不顛倒就叫做「正見」,得正見了。得了正見有什麼好處呢?所謂見道、得正見,自然就得解脫了。解脫了身心的縛,不被生理、身體所困擾,不被心理的煩擾所困擾、煩惑所困到了。總而言之,不被物理世界的一切物理作用所困擾。解脫,而不受三界內在的一切等等所拘束,都不困擾,就都得解脫了。學佛的根本——到達解脫。所以一般的佛學小乘來講是有五個步驟,大乘也離不開這五個步驟: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修戒,得定,得定以後得慧,得慧就解脫了,得到無顛倒智。那麼無功用道、無功用行,自然解脫了。得解脫以後呢?由解脫所成就了,成就什麼?成就瞭解脫。解脫以後所起的、所知的知見,所知道能知一切法、能見一切法,無所不通,這是「自應無(顛)倒智」,第三個。

就是說,「菩薩(能夠)成就四智」,四種智慧。菩薩,大家都是菩薩啊!你不要把**大殿上那個銅的、木頭的,那個就是「表相」。譬如我們真的證到了,也就是自己的經驗會到了。第四種呢?「隨三智轉智」。真正悟道的人,所以像禪宗、密宗、天台,這個地方都嚴重地考察了。第四種叫做「隨三智轉智」,跟到上面三種,一、相違識相智;二、無所緣識智;三、自應無倒智。下面還有三種,都屬於三智的範圍。隨三智的成就,所以學佛……

第16章

要告訴大家,功夫不是畢竟的成就啊!也不是苦行的成就——大智慧的成就,那叫做成佛。要開發自己的大智慧的成就。所以說第四種就是「隨三智轉智」。怎麼叫轉智?把八識統統轉了,平常的心意識轉成大智慧光明普耀的境界。那麼這「三智轉智」是什麼「三智轉智」呢?第一種,「隨自在者智轉智。」第四種「三智轉智」所包含這三種,三種的第一種叫做「隨自在者智。」得到大自在的(智慧)。我們都曉得念「觀自在菩薩」,得大自在,解脫以後才能得大自在呦!拿我們現在世俗的觀念來講,真自由只有成佛才能真叫做得了自由,那是真自由。一切不受物理、身心的拘束,生命的本來找到了,這是真正的自由。在佛學過去的名詞就是真正的自在,「自在」的名稱拿我們文字上來研究,比「自由」好多了:自在,自己本身都還在這裡。自在是大菩薩的境界。這個智慧的境界是什麼境界呢?「謂」就是說(師囑同學:看書哦!)「已證得心自在者,隨欲轉變地等皆成。」就是說,得瞭解脫以後證得了心自在的境界,那一定得此心自在了。

我們這個心不自在哦!各位要注意啊!我們現在內在你看,開著眼、閉著眼,自己那個思想啊怎麼樣來的、怎麼樣去的一點把握不住,下個念頭想什麼你不知道,你控制都控制不牢。這個思想不是心的全體呦!這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都沒有辦法得自在。所以心自在,菩薩第六意識發而是都自在的。

而我們普通人,譬如有許多人心裡頭的所有的念頭都是分裂精神,在心理方面我們給它造一個名字,理性上覺得:「做人不應該這樣做,做得好一點啦!」「講話不應該這樣講,說得好聽一點啊!」可是自己莫名其妙,那個習慣上是養出來的,那個行為不得已就做出來的,不得自在。

心完全得自在者,完全能夠作主,這個心才能夠作主。不但能做心的主,而且做身體的主。你說要死吧,我暫時不死,再留三個月,他有本事給你留住;或者我不想留,早一點死吧、早一點走,生死來去也可以自在,這就叫做心得自在。

他說,「證得心自在者」這個境界,「隨欲轉變地等」,跟到他的心念轉的,要把這個地下水泥土變成虛空,這個實質性土地就變了、沒有了,就變成空的。要把手指一指把這個地下變成黃金,統統這個地就是變成黃金了,所謂神通了,這是真神通。神通如何做到?——心得自在。

所以得大自在菩薩,一切凡是地水火風、所有物質的東西,隨心所欲可以轉變的。所以說(再念一道啊):「隨自在者智轉智」,「謂」這就是講,已證得心自在者的菩薩們,「隨欲」跟到自己的希望轉變土地、物質等,都可以成功,隨時可以做到。修持到這一步,才叫悟道、證道。不要隨便瞎扯啊!*修禪宗什麼,你就悟了,你不要說把土地轉成黃金,那我們現在正缺黃金耶!直接把土地轉成黃金,好不好啊?你只要把茶杯轉成鋁的或者轉成銀的就好了,不要黃金,差一點都可以,轉成功也可以,你來轉吧?****成功。不能做到,你說悟了道,悟了什麼?是「誤」了,言旁一個口天「誤」的誤,耽誤了的誤。不要亂來啊!

所以說,「證得心自在,隨欲轉變地等皆成。」好,他說有個問題:「境若實有,如何可變(呢)?」如果物理世界、一切的外境界真正是固定的,那怎麼樣說證到心自在者可以把物理東西隨時轉變**?換句話說,物理世界地水火風、物質世界的一切,心物一元,心的本體所呈現一部分的相,*相,物理世界的東西它本身也是空的,隨時在變。山河、大地、風、水等等,它沒有一個永恆存在的不變的東西。**它都是在變去。所以我們科學上曉得能量互變、質量互變等等的道理。沒有不能夠變的。因為它互變,所以它體空;因為它是體空,所以隨心所欲可以轉變的。當然我們這個也有神通啊,可以轉變的,冷水把它拿來一倒,加工就變成開水;把它放一點酸的東西就可以制酒。這就是我們隨心所欲在變,這是凡夫境界裡的小智。證得大自在這個智,變化物質、轉變物質,就是心意識這個心念一動,就可以轉變了。

那麼就要再問了,怎麼樣能夠做到這樣?古來成就的祖師他就告訴一個秘訣,但是你不要執著哦:「心風得自在者」,要心風都得自在。我們這個物質世界四大,風是其一,中國的習慣都講「氣(炁)」,中國的炁、最基本的炁,等於科學所講的「能」。所以心風得自在者,才能證到佛菩薩的大神通,大神通可以轉變物質世界。

但是轉變了,那個境界是假的了,偶然一用哦!不會長時間轉變的。為什麼如此?佛菩薩也不肯變、你轉變不了。眾生定業處。定業沒有完,你不能逆轉它;逆轉以後,它可以用……所以講到這裡,我們順便另外講別家的一個故事,道家**呂真人、呂純陽,**公司這個老闆就拜他的,拜呂純陽。呂純陽當年學道(道家的故事),碰到他的老師叫鐘離權。道家有一個條件,道家分幾種神仙,分五等,不管哪一等,那麼至少修道人這個「三千功滿,八百行圓」,要三千、八百個善事做了。什麼叫善事?救了人家,要死的人你救他活轉來,救一命就叫一件善事。還不是說我拿兩個錢投一下功德,然後啊端飯給人家吃,自己沾沾自喜以為做了好事 ——那個小之又小,應該做的!那個小善慢慢累積起來變成大善。大善是這樣,比如拿一個生命做標準。等於說,大好事做三千、八百件了,才可以學仙。那麼呂純陽跟這個鐘離權一拜了老師以後啊,什麼善事也沒有做啊!他是聯考沒有考取,正在那裡做夢的時候碰到這個老師鐘離權——黃粱一夢。那麼鐘離權要傳他一個點石成金,這個法術***。修道基本要做善事,做善事沒有錢,怎麼辦呢?他要傳一個點石成金,指頭一點這個東西就變成黃金了,拿這個黃金可以去做善事。這個呂純陽就問:師父啊!這個法術這麼一點就變成黃金了,這個可見是神通變出來的。這個黃金啊,能夠流傳多少年?——物質上的黃金永遠是黃金啊,(但)這是神通變出來的。這個鐘離權告訴他:五百年。五百年以後這一塊黃金還會變,如果是泥巴變的,還是變成泥巴。呂純陽說:算了,這個我不學了!他說你為什麼不學啊?他說:那不是善事,是做壞事啊!這塊黃金把它變了做了好事救了別人,五百年以後那會害了別人。這個不學了!

「好!」鐘離權一聽,「你行了!你就在這一念之間可以修道了。」

就是這一念。

所以,雖然是道家很有名的這麼一個公案、這一件故事,我們自己研究研究看?所以一切唯心。做人、處事、修道,都是這樣。任何一件事情的處置,自己智慧的檢查能到這樣精細。所以我們有時候所謂「愚夫」,普通人就是我們愚夫——沒有得道的人,自己認為夠聰明,這一件事情、好事做成的結果,它的後果貽害另外一個空間的人、貽害另外一個時間的人,這個不可以。這個要注意!這是又順便附帶額外一個故事。

但是,回轉來就講,「境若實有,如何可變?」就是說你所以要知道,物質世界一切是外境,從表面上看是外境,並不是真實;是可以轉變的。所以心風得自在者,可以轉變這些境界。雖然如此,這是神通,神通也是幻境,不是真實。所以我們佛的弟子神通最大的目連尊者,目連尊者他要死的時候,他自己有神通嘛,馬上就逃到地獄裡頭去。不行,感覺到還是躲不掉;升天,還是躲不掉;躲到世界的邊緣處——二鐵圍山,鐵圍山就是世界邊緣的一個地區,非常艱苦,都是礦,礦藏的中間裡頭去了,還是跑不掉。躲得了生躲不了死,最後**。神通最大,無法躲開無常,一切法無常,要變去的,最後還是躲不掉。所以神通皆是幻化。但是有這個事沒有?有這個事,神通是有,叫做「心風自在」。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隨觀察者智轉智」,這個「觀察」不是我們現在國際上政治觀察員、經濟觀察員的觀察,就是講修持或修定的人。所以唯識學很少用「定」啊、「功夫」啊這些名詞,它多用觀待道理,用智慧、邏輯的,配合思想的觀念告訴你。什麼叫入定、得定?這一種不用心,你看,什麼都不用心,打坐以為這個就是道、這個是定,這是錯誤的,不會有成就的,絕對不成就的。不過呢,可以活長一點,身體上病少一點,那還做得到。那是什麼道理呢?那麼假設你沒得什麼思想、坐著不用心,也可以長壽一點點、可以聰明一點點,那是什麼道理呢?那很簡單嘛!那是你在休息。一個人多休息總有好處的啊!不是定境界。

所以許多修道的朋友要搞清楚,你覺得身體好啊、我還得了一點利益呀。是啊!因為你是在休息嘛。吃飽了飯沒有事情,你的福氣好,天下太平,或者上有父母養你,下有兒女養你,你坐在那裡號稱「修道」,這樣一天在那裡偷懶,那當然好一點了。不是道的進步。

所謂修持的用心,[斷錄]心的作用是「觀」,止觀是一個方法。止以後,止中自然有觀。這是什麼道理?我們的本心、心境界自然有這個功能。我們舉個例子,你們去看展覽會、去看畫,看到這個一幅畫,感到吸引你:嘿!好!真好看!這時候心很專一很*,你看看旁邊這個時候有兩個作用,還在觀呢:「好!真好!」「哎呀,嘿!這裡有個缺點!」馬上觀察出來。對不對?所以止定是你心理的作用,止中就有觀。要把普通這個心理狀況瞭解了,修持時應該用什麼功夫,如何叫做入定?所以觀的成就就是慧。所以,「隨觀察者」,就是講修定的人,在定中在觀察自己心行、心念的起動,明白了、觀察了得「智」,明白了心念、觀念(關鍵?)在哪裡,然後「轉智」,把妄想心念轉成大徹大悟的般若、菩提。

那麼這個智慧、這個能力是講什麼?「謂得勝定修法觀者,隨觀一境,眾相現前。」就是說,「謂」是「講」,「得勝定者」,真正得到入定的人、得了定境界,定境界為什麼又加一個字:「勝」定?勝過的,不是凡夫定。凡夫定,譬如我們傻裡傻氣地坐著,也叫做打坐、也叫做學佛,或者有些人守著這裡守竅啊,或者各種花樣念個咒子啊,花了幾千塊錢買一個咒子啊,在那裡「吽啊吽啊」練了半天叫做超覺冥想定,一個印度的方法;或者是有許多人弄一個什麼東西啊在那裡玩,非勝定的境界;這是修習、練習,如何把心內、心的變動的狀況走入止的狀況,那才是定。得了定、得到勝定、智慧的成就,修這一種方法的這種人,都會得勝定。「修法觀者」,修這一種方法而得到止觀成就的人,那他是什麼呢?「隨觀一境,眾相現前。」定就不一定打坐哦!站在那裡還是睡著,只要心念一定,觀想一個境界,境界就出來。

譬如我們講,大家最熟悉的,講一個例子,你們很多都唸過《阿彌陀經》,看過《彌陀經》,都討論那個《彌陀經》,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是不是那個樣子你不管了,暫時不管。我們就把《彌陀經》上所描寫的極樂世界什麼玻璃為地、七寶行樹,樹上有些鳥啊都在唸佛、唸法、念僧,他總而言之,把極樂世界的那個環境音響的作用、色相的作用都描寫出來了,然後又什麼七功德樹、八功德水啊,管他七七八八的也好,很多很多,你唸完了,這一本經都背來了、都瞭解了,你是不是這樣叫做一念之間,極樂世界的假想的構象,是不是一念之間呈現出來?做到沒有?做不到,唸佛的人曉得。所以這個佛經上的境界就效果**,**。你不要在那裡光唸「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是六個字啊,我們念的時候是六個,等於點頭一樣六點:南、無、阿、彌、陀、佛,有間歇性的,不是一念專一呦!所以《無量壽經》告訴你,一念之間要觀起來。你觀不觀得起來?

有些所謂修密宗的人,你比如假設像黃教,像達賴、班禪他們的祖師法門,大威德金剛文殊如來、文殊菩薩化身,三個頭、三隻眼睛、兩個腳,十八隻手,每個手上拿著東西,膀子上也掛著東西,多得很吶!三十六隻腳,每個腳下面都踏著兩個東西,亂七八糟那多了!一念之間,所以叫修法本、修密宗,這樣子一剎那之間你就能觀好,能做到吧?一般人學不來呀!這個也學密、那個也學密,你們不行耶!觀***十八隻手,大概想了半天那個手啊,想了這裡就忘記了腳了,想他的鼻子忘記了耳朵了,呵!怎麼觀?所以沒有得正定的關係。

得正定境界是「隨觀一境」,他說一唸得定境者,只要觀相**,「眾相現前」。真的一樣整個呈現了。假設觀極樂世界,那個極樂世界不是凡人境界,凡人自己還在念、修,自己在極樂世界那個環境裡。不要說這個,我們說這個**,大家都非常,現在諸位十一樓,尤其我們這裡老菩薩們、新的菩薩、舊的菩薩,常常就坐在這個位置,體會一下觀一下看,****,人還是坐在自己那個位置旁邊,有老王啊、老李啊、張居士啊、李居士啊,你觀得起來嗎?你現在眼睛閉上你看看,自己眼睛前後左右這個環境你觀得起來吧?觀不起來。你們老用功也不行。就坐在這裡,環境還擺在這裡,眼睛這樣一閉,前面這個袁老居士、什麼老居士、老師啊、老和尚、這個人、那個人,都在這個樓上境界,你看過的,你一念之間能觀得起來吧?就是說理想境界、幻想境界,整個地都把它呈現了,等於電視的那束光一照一樣,都反映出來,做不做得到?對不起啊!我相信不是看清楚了你們諸位,我也就是這個樣啊!(一笑)你們一定觀不起來。

假定你觀不起來,你說修得定力**,不是自欺嗎?不管你修淨土、禪宗、密宗、天台宗哪一宗,隨便你哪一宗啊,你把祖宗、爺宗都可以,你學了哪一宗,真得到效果的人,**。佛學是一個科學性一樣的,重求證。拿證據來,自己得到,第一個自己心理上證據要拿出來。觀不觀得起來?觀不起來。觀不起來,初步的功夫都沒有到。不要認為這就是悟了,悟不了的啊!錯誤了,耽誤了!要注意啊!

所以他說一個真修定的人,「隨觀察者智轉智,謂得勝定修法觀者,隨觀一境,眾相現前。」你注意這個「眾」字,只要觀一個境界成功了,隨你念頭的轉動,所有的一切相所謂頓悟、頓現,一念之間統統出來了(師彈一響指),這叫做頓現。不是一個一個來的。假設這一段我們修准提法門,****,不是說我畫畫一樣,先畫鼻子啊,畫出來;畫完鼻子畫眉毛,左邊、右邊,然後畫下來半邊,一邊都不邊了,都不邊了。要一念之間頓現,立刻就呈現,就證入,就在這個境界。這個就是說,得到正定修法者,「隨觀一境,眾相現前」。那麼下面就告訴我們理由:

「境若是實,寧隨心轉。」觀起的境界,叫做方便法,所以注意了,所以學密宗的唸咒子觀想,學佛的念淨土念「阿彌陀佛」來做觀想;修止觀的,天台宗止觀什麼利用呼吸開始,或者利用白骨觀、利用不淨觀,各種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便,不是究竟。而且沒有哪一個法門叫好,沒有哪一個法門叫壞。什麼密宗好啦、淨土差啦,淨土好、密宗差啦,或者禪宗好啦、密宗差了——這些都是自己妄自分別。這些法門那麼多的投眾生業力需要之所愛好。尤其是密宗,它是方便般若。沒得辦法,一切眾生不夠吃,只好來許多方便。譬如你看有些人,又想成佛,又要發財,那麼他怎麼樣教育他呢?那麼好嘛,我教你一個財神法,財神法你好好去修哦!修了以後,哦!結什麼一個手印,這個手指頭啊,管你什麼**管發財的手印玩了!跟手印倆玩起來,哦怎麼****怎麼樣玩,有幾千個手印啊,然後隨便這樣一弄都是手印。這管什麼用,你們不知道吧?這就是電纜,或者一個電纜、電線,這邊、那一邊,那一邊接著就通了,所以叫電線。那麼這邊玩手印,然後嘛唸咒子,哦!修財神法!修了以後可以成佛了!你看誰不愛呀?又發財,學了財神法又不要勞動,坐在那裡錢、鈔票就掉下來了!結果我大概也去學了,我也同大家一樣啊!結果學了以後我從來沒有修過,我修不起!我修了財神法我曉得我已經早發財了!那天天要麻油、要酥油、要牛奶給那個菩薩洗澡,哎呀我的媽呀!還要這樣香燭水也還要這種供養啊!我算算我一天啊,修了一壇財神法,拿現在的錢算啊,起碼一天花兩千塊錢!(眾笑)那麼我修十天就兩萬呦!我修一個月就六萬呦!我何必求財神菩薩呢?只求我多好呢!

財神菩薩有沒有?絕對有。但是不是你這樣修得來的,財神菩薩不會來的。有些人想修空行母啊,一輩子不結婚,準備要修個空行母來,空中成就的那些女性佛,已經成了佛的,她來幫忙你。修道修得好不好啊?你看又不用聽經,又不用去公證結婚,然後這個佛母她還來幫忙你成就——天下有這樣大的便宜的事?!這些學密宗人發了瘋了的!空行母並不來。真成就的女性,這個女性就是佛啊!你這樣的腦子一肚子的髒,腦子一肚子的髒,空行母——母的不說了,空行別的我也不來啊!(眾笑)就是看你看不像啊!不去反省自己啊!亂學!

所以一切法門皆是方便,沒有哪個是善法、惡法的。當然密宗的方法呢並不是真能夠,自然沒有法門的,一般人喜歡嘛,因為這個要研究它,你躺著、坐著,咕隆呱啦、嘰裡咕隆地你還搞不清楚,腦子**,然後一天研究這個姿勢那麼玩,完了以後這裡還有個鈴子「叮鈴鈴,叮鈴鈴」搖下來以後,這裡這個鼓又「咚咚咚」,做完了以後又要來,腦子又要觀想,手裡要搖,嘴巴要「轟隆轟隆」,然後搞不完那個觀想,這裡出一個什麼,那裡來一個東西,是鬧熱啊!像我一般修密宗的時候,譬如修黃教大威德金剛,一天坐兩座法,就是早晚做兩座功課,一堂課坐下來五個鐘頭,連吃飯都沒得時間!當然如此專心,你不得休息,那當然很好。

但是一般人想修密宗做不到哦!去求密法,***那麼簡單的都沒有做到。結果嘛六字大明咒,然後「嗡嘛呢叭咪哄」啊,這就是密法的咒子了,你都沒有唸好。四臂觀音你叫他看過,反正觀想也觀想不出來,你的觀音是百臂觀音吧?念一個「嗡嘛呢叭咪吽」,百臂觀音也不來啊!就是你觀出來,觀出來成就,以密法來講這個道理、唯識道理是什麼呢?所以修密宗不懂唯識不能修的啊!一定是錯入外道。修道家也一樣,禪宗也一樣。就是你觀出來的境界,一念之間你要觀的境界都呈現了,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就呈現在前面,這只屬於「生起次第」。次第者,程序、過程。這就是說你意境上原來沒有的東西,現在給你了。訓練自己生起了,無中生有起來,屬於「生起次第」。生起次第在修密法不過是初步的成就。

要「無中生有」,意境上本來無的把它有了;「舍有還無」,再把這個觀成功的境界,連身心及一切物理世界也歸到「空」,這叫「圓滿次第」。那麼在修密宗這個名稱叫做「生、圓二次第」,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簡單地就叫「生圓二次第」,兩個次第。次第者是程序,我們現在講梯次。等於**梯子,像坐十二層電梯,一層一層上來。

真的給你觀成功了,生起次第也好,圓滿次第也好,唸佛也好,你境界給你現前,不是究竟哦!由此現前的境界,然後連帶著心性一起歸於空,證到空性。也不是***,可以修持的。那麼,現在就告訴你,如此觀者,你就把觀起來的這個境界,我要它轉變就轉變了。因為已經知道,這個境界是唯心所造的。但是你說我懂了這個理,不修這個過程,可不可以?不可以。為什麼?你沒有經過這個嚴格的訓練,你看不見的、證不到的。雖然明這個理呢,你還要去做到。做到了以後,瞭解一切境界都不是真實,(是)虛幻的。雖然如此,這個境界是虛幻的。你要這個境界怎麼樣現出來呢?用你心觀想去造作出來,造出來的,所以它本空。(現在我們本空一下,休息一下。)

……看到這個「智」,就是說你修持的功夫到了這一步,自然你本心心性的功能發出來的智慧成就,自然有許多作用。那麼你說為什麼有那麼多名稱幹什麼?不能籠統。每一個作用同它智慧的範圍、現象不同。不能籠統,籠統就錯了。所以在觀待道理上、在邏輯上要分析得清楚。剛才講了兩種這個境界,現在是第三:

「三,隨無分別智轉智。」就是說,我們都曉得叫無分別,尤其一般學佛的人培養無分別心。這個特別注意這個話:「無分別」差不多限制於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它的作用、它的習慣善於分別同計度,就是分別、計度。計就是估計,就是很精細地分析。這是第六意識的功能作用最強的部分。所以無分別心是普通佛學的一句名詞。就是做到了無分別心,不過是第六意識的清靜。所以你們大家研究佛學或者佛經要注意,像我們前天晚上講到《維摩經》,《維摩經》就提到「分別也不惡」,分別不錯啊!那這個分別就不是普通了,本心起的分別是觀察的智,就是般若,那個名稱不同了。所以我們普通學佛的人把修行、修證道理、理論沒有搞清楚,以為「無分別」是「什麼都不知道了」,那好了,你假設說你無分別,我們能不能把泥巴拿來當成酥油餅吃、把泥巴拿來當成豆腐吃啊?做不到的。這個要搞清楚啊!所以說,「隨無分別智」,意識清明不起妄念了,永遠清明,內外空空洞洞這個現象境界,不起分別,意識不動用。「轉智」,然後轉了。

「無分別智轉智」,我們開始講唯識《成唯識論》,教大家先要背的《八識規矩頌》,第六意識、第七識這個中間怎麼講呢?「六轉呼為染淨依」,對不對?好!第六意識不起分別,這是初步哦!譬如我們打鐘知道,聽到知道,沒有起分別;結果聽到「一、二、三、四」,在分別了。當我們意識專一地看書的時候,只聽到「叮、叮」,不曉得它打幾下,也沒有管它幾點;這個時候聽到,耳識聽見,第六意識沒有起分別。當然你第六意識不分別你是看書哦,還在分別,這個意識看書在分別。要六根接觸外境的六塵——五根,不是六根,這第六意識不起分別。初步到達這樣才是學佛修道的開始。

當然一般人一到達這裡,尤其現在的人,又是禪學流行了,以為自己「哎喲!悟道了!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然後見鬼不是鬼了!(眾笑)呵,那完全錯啦!這個是第六意識偶然的清明,偶然清明不是道。由這裡起始、開始修是對的。如果認為這個時候我們已經悟了,那你真誤了!就是那個誤了,耽誤的誤,「聰明反被聰明誤」的誤。千萬不要這樣!

一句話,學佛修道,我經常給同學們講兩句話,所以你千萬注意:規規矩矩地做人,老老實實地修行。不要玩聰明,不要你玩聰明。

現在講到「無分別智」,無分別智得到了——「轉智」,轉了,轉識成智。那麼無分別的清淨現量的境界,轉成妙觀察智。這個智慧的境界、成就的境界是講什麼?「謂起證,實無分別智,一切境相皆不現前。」他說一個人修持到了真正無分別智,第六意識不起作用,譬如唸咒、譬如觀想都靠第六意識在起用。第六意識不起分別作用,這個時候;或者第六意識起分別作用在專一上,不起第二念的分別作用,也叫做不起分別,專一在某一點上;或者是專一在清淨上。那麼這個時候,譬如唸書、書也沒有,唸佛、佛也沒有,得清淨現量。「起證」就是開始生起次第的道理,開始證到「實無分別」,第六意識真實面、這個清淨的一面本來無分別,這是觀察智慧起用。那麼如果在這個境界上的話,「一切境相,皆不現前」,外面一切境界、一切現象都不現前;像茶杯還是擺在這裡呦!擴音機還是在這裡呦!——對境無心,不起分別。眼睛看見沒有?眼識看見了,沒有去計度、分別。這個叫做無分別智的轉智。在這個境界慢慢定下去,第七末那識、意之根慢慢轉了,然後慢慢轉到第八阿賴耶識。所以這是第三種。

那麼,在這個無分別智方面,下面有同樣兩句話:「境若是實,何容不現?」讓我們瞭解一件事:心外一切境相,除了心的本體以外的一切境相,這都是不實在的。如果外境界是實在的,為什麼得了無分別智的時候,面對外境界,外境界都不起,不相干、不應現,在意識狀態上不反映出來呢?

這樣歸起來,叫做菩薩成就四智。這個四智裡頭第四個,***稱「七智」,「菩薩成就四智者,於唯識理,決定悟入。」所以真正懂得唯識啊,很難!理論上講得來,不算懂得唯識。要修證到,要功夫做到那個境界,(叫)懂得唯識。所以菩薩成就了四智境界的人,對於唯識的真正道理才有決定性的悟進去,才開悟了。換句話,學禪宗的人到這個境界才是算開悟了。初悟,還是初步的悟哦,還是沒有大成就的悟,還不是禪宗所講的大徹大悟、直透三關哦!

「又」,他又提到;「伽他說」,這是偈子,引證佛所說的、在佛經上引證下來的偈子:「心意識所緣」,心分析它的作用叫八個識、阿賴耶識,阿賴耶識不是根本哦!八識的根本是心所具備,所以八識心之王、八識心王。所以普通用啊,我們講八識,唯識講了八個識,實際上講了什麼?只講心哦,心的作用。心的作用中間代表最嚴重的第六意識,一切萬念這個花朵啊,這個反應的作用是「識」,識就有識別、認識外面、瞭解外面、認識的識一樣的作用。所以心意識……[斷錄,以下速度變快。]47:00

只談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法的東西。現在醫學我們知道,前面五個識:眼耳鼻舌身,所以心意識所緣,緣就是攀援,「遲來的緣」、「一萬年以後」,所以呀,不管西洋哲學、東方哲學,那緣起來你真沒有辦法。碰到一個緣**,喜歡用緣來**。緣就是圓的這個東西,我們要**來,圓的這個*來*,***圓的***,***,連起來的作用,這叫做緣。緣就是連鎖的關係,就像是鐵鏈,像那個圓圈子套起來的一條鐵鏈,一個環歸一環,這一環又歸那一環,這一些很多的環節互相連鎖,把它整個地全體的一套把它連起來。一個力量牽著一個力量,每一個環都不能少。假設少了兩個,這個鐵鏈斷了,它****。這個緣就是這個道理,叫攀援,這個緣普通叫做攀援。「心意識所緣」這個緣就是攀援這個意思。

「皆非離自性」,學唯識要注意呦!這不是講能緣的功能哦!講所緣的境界。能、所兩個一定要分清楚,這個我們講過了的。「能」,比方這個電、電源、電能,我們電燈、擴音機,由現在這個電能所發出來的作用,它的所用的電叫所用、所起的現象。一個能、一個所,一定要分清楚啊!「心意識所緣」的境界不是能緣,這個所緣境界,都不是離開了自性,什麼自性?依他而起(依他起性)、遍計所執。這個三自性,也叫做三無性。學唯識的常常來講這個三自性、三無性。所謂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這是學唯識的根本。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加了一個「性」字不相干,不加也可以,遍計所執)、圓成實性。也叫做三自性,也叫做三無性。第一個,我們先來現在解釋這個三自性(三無性)的範圍。

依他起性:我們一切眾生,心意識的外境這些作用,所有外境界一動,自己失去了定力,都是受外境界的影響。依他起性,我們知道普通一個道理,譬如說假設一個外國的小孩或者中國小孩,小小孩,七八歲,帶了來,有一點影響,外國的境界或者洋文一句都不懂,你把他弄到外國去,他慢慢那個思想意識上染了,聽到那個外語熏染,他就起了受教育那個思想,這就是「依他起」的道理。所以我們的慾望、一切境界都是依他起的,多是靠、由外境界的影響。

由此你要知道現在世界上的思想界,尤其是唯物哲學,它認為這些心理作用一切都是唯物的,就是心理上的一切都是物變的。他們唯物哲學者瞭解了「依他起性」,後面不曉得了。可以說瞭解了依他起性到遍計所執,後面不知道了。所以給他產生個觀念,認為世界一切都是由外物的支配,所謂心理狀況都是外物、生理、物質的所構成的一個現象,****,從唯物哲學來看。因為這些東西沒有的話,他心理上、意識上就構不成這麼一個形態,都不會有。所以意識心理作用都是依他而起,它這個外界環境引起。引起了以後呢,形成了意識狀況——遍計所執。普遍地存在、計度、形成所執,這個觀念就抓得很牢。譬如我們****,年輕時沒有接觸過佛學的觀念,什麼佛啊、那個佛同這個心啊**差不多啦,一點影子都沒有。慢慢接觸了以後啊,又唸佛了呀,佛的以外還有一個唯識啊,結果又唯什麼的唯什麼的,又八識啊搞得一塌糊塗,影響了很多的東西,都是依他起。依他起了以後滿口的佛話、一臉的佛相、一身的佛氣,看到人都是**馬上跪下來,他都來了!遍計所執,抓得很牢,構成一個形態。其實依他起性是**的。遍計所執,人意識的固執,形成了一個假設的境界。就是物理的世界****,也是我們意識的形成,這個道理***懂,很嚴重一個道理。所以,唯物的哲學是錯了。

最後是「圓成實性」。這個世界心物一元的那個自性,本來是清淨的,一切眾生本來就是佛;但是就是因為依他起、遍計所執等等染污了。現在有個遍計所執就是固執成見,把這些東西拿掉了,自性的光明就出現了。所以說,「心意識所緣,皆非離自性。」他這個文字比較顛倒來說的,倒裝的文字***。都離不開依他起這個作用,「故我說一切,唯有識無餘。」佛說:所以我說一切法,——世間法、出世間法,乃至唯心、唯物等等一切法,都是唯識所變。**,除了唯識以外,唯心唯識的以外,沒有另外的一個東西存在。拿西方哲學的觀念來說,叫做徹底唯心主義、徹底唯心的思想、絕對的唯心思想。所以真講唯心哲學,就不懂唯識的講不太清楚這個,那個唯心哲學**,那碰到唯物哲學,**既不是,那個拳王打擂台一樣,唯心的拳王被唯物的拳王已經打得**快要下去了。**唯識哲學,**唯心哲學,**,要想曉得心物一元啊,**「故我說一切,唯有識無餘。」唯有識,都是唯識所變。道理要把唯識研究完了就瞭解了,不是那麼簡單啊!

現在再說這個原文:「此等聖教,誠證非一。」現在,玄奘法師引用,引用***佛經上說的,釋迦牟尼***,就引用了佛說的話:「此等」,像這一類佛說的,我們大聖人佛說的「聖教」,「教」是教訓,「誠證」,很誠懇地驗證下來,所有的經典上多得不得了**。***,心意識所緣的境界,「極成眼等識,五隨一故,如余不親緣,離自色等。」……

[56:07以下速度太快,無法正常聽錄,故約有18分鐘的錄音未整理成文字。]

01:13:35……開始啊。最後兩行的原文:「若唯內識,似外境起,寧見世間,情非情物,處時身用,定不定轉,如夢境等,應釋此疑。」這個是連帶下面起來一大串的問題。如果說根據佛學、佛法的道理,一切內外境界只有心識的作用,絕對唯心。這個「內」不是指身體以內的內,如果只把它當身體以內的內,就會搞錯了的。就是內心。這個「內」我們可以借用莊子的話來解釋:「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大到無邊無際,其實講一聲「無邊無際」,已經有了邊際了;在邏輯上,我們說無量、無邊、無際,就是有量、有邊、有際了。一落名言就有限度了。所以大到沒得邊際可講了,沒得邊際可講有多大呢?就是最小。那麼小到沒有內部可講了,所謂中心,中心都沒有了;小到最小,中心都沒有。所以「小而無內」,小而無內就是大,無大無小;換句話是非內非外。假設說一切都是內心心意識所造的,一切外物世界、物質世界也就是這個內識、心識唯心所造,那麼,我們所謂山河大地、地球同宇宙萬物也是心造的,一切眾生的共業的心所造。所以外面的境界「似外境起」,相似的,像外面東西起來。

我們講到這裡順便岔一個話,非常有趣的,別的宗教譬如說天主教、基督教《聖經》(《新舊約全書》):所謂上帝照他的形狀造了這個世界。這一解釋,完了!實際上呢,如果把那個教義不是這樣講,所謂「內識」,這個內識你叫他上帝也可以、佛也可以、什麼東西都可以,「似外境起」,相似的自己的形狀、心意識的形狀起來,構成了外物的世界,那麼,這個宗教哲學就不同了。當然,《新舊約全書》原始的原始究竟是不是那個樣子,很難講了。西方人、外國人有一句話:耶穌如果重生復活了,他看了這個《聖經》啊,一定氣得半死!他不曉得把它改成一遢糊塗改成這個樣子。你看,各種翻譯改來改去。這是順便我們岔進來一個宗教哲學的話來講。

現在我們又回進自己的本身說:一切的外境界,包括山河大地、宇宙萬象,就是內心的影相而起來的。

他說,假定,這是佛經上的觀念,尤其是唯識的道理,現在就提出問題來:「寧見世間,情非情物,」他說,那麼這個世間歸納起來兩樣東西:有情,就是眾生、有生命的,我們人就是有情眾生之一種,乃至於其他的生物,乃至於最小的螞蟻,最小的這些生物,甚至可以說,現在我們在科學上(講的)細菌,究竟有沒有生命,算有情、無情?還是個問題。不一定說細菌絕對確定它是機械性的,說沒有一分的感覺、或者沒有一分的東西,很難講!現在還不敢確定。這就是說有情的是指世間有生命的生物、動物,我們人當然是有情之一,人是最完備的,其他的生物比較思想差一點,它這個意識力量差一點。

非情,就是無情的東西,譬如礦物質啊、泥巴、石頭,這些東西,無情的東西,沒得靈性、沒得知覺。它是有機械性的,可是它有它——有生而無命。譬如我們吃菜,吃的青菜也有生啊!而無命而已。它不會說話,沒有思想,沒有知覺。但是它有沒有感受的成分?很難講!很難講!絕對很難講!所以嚴格地講不殺生,幾乎很困難!非常困難!我們一呼吸就在殺生,空氣裡頭很多細菌來,就死亡了。所以絕對地不殺生,除非到了三禪定以上,氣住(呼吸也停止)脈停了,可以做到;否則做不到的。任何東西,一個花、一個什麼,都是有情的生物。

所以,他說「寧見世間,情非情物,處時身用」,「寧見」是古文,翻成白話「寧見」兩個字很難翻。那麼,就是說我們看到、所見到的這個世間裡頭,有情的同無情的這些東西,它的「處」(空間、位置)、「時」(時間),兩個觀念了:處是空間,一;第二個呢,時間;第三個,它的身體。譬如石頭有石頭的身體,一枝花有一枝花的身體。它的作用,「定不定轉」,有時候一定,有時候不一定。「如夢境等」,像我們做夢的境界一樣。這是什麼道理呢?「應釋此疑」,他說希望解決這個問題。這怎麼講法呢?

譬如我們做夢,尤其我們假設是一個人夢到回到故鄉家鄉去,家鄉那一條河流、那個山,你儘管做夢,覺得轉來轉去,已經由山南轉到山北了,由山上走到山下了。我們心理觀念上、夢境中意識觀念在轉動,實際上南山還是南山,那一條河流還是那一條河流,這個東西固定的,它變不了,沒有變。你說,那我意識你說既然一切唯心造,心的功能為什麼變不了它?第二,時間。譬如我們人的做夢,最長的一個夢不會超過五秒鐘,現在以科學的研究,人最長的夢,夢了幾十年的大事,在夢境中不過幾秒鐘而已,這個時間是這樣相對的。乃至我們夢境覺得一下下,可是已經好幾秒鐘了,不會是一下下。那麼我們夢到自己由少年,假設老年人做夢可以恢復到少年去,或者我們在中午睡覺、做夢,覺得自己過了幾十年的時間,可是醒來那個時間還是那個時間。

不但夢如此,入定的時候也如此啊!你入定的時候,南山還是南山、北山還是北山,你轉不了;不是因為你定了,這個地球不轉了。這個時間,你入定,說羅漢、大阿羅漢入八萬四千劫的大定,好像一剎那之間就過了;可是這個世界上的時間,一分、一秒、一個鐘頭、或者是二十四點鐘,它並沒有變,這個作用不變。

身,這個身體,譬如夢中的身,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夢中飛起來(會夢著啊),到底我們還是躺在床上,沒有飛起來。譬如在許多學靜坐的人、學佛修道的人,在靜坐或者夢中覺得自己飛了,覺得自己懸空坐著了,尤其是現在你常常聽說這些學什麼功夫的、學密宗的,哦喲人練到某一種功夫會飛了,不過是凌空跳了一下,兩三寸高,沒有什麼希奇。所以你們年輕人稍稍練一下都做得到的,沒有什麼稀奇,到底身體還是坐在這裡。作用——由於「定」。所以這個作用啊,它究竟什麼道理?一切唯識所轉。那麼我們現在講是固定的,你變不了。

可是說你夢中變不了嗎?有時候不一定啊!夢中是意識的獨影境界。譬如,我們所以研究唯識,因為我們不從頭上講起,中間岔過來,頭上講起就先要瞭解《百法明門論》,《百法明門論》裡頭就是說有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這個心不是指本體、不是指八識心王這個心,這個心是專指第六意識的心,我們現在思想這個心。這二十四種我們變不了,跟心兩個不相應,跟意識思想不相應。譬如時間、譬如空間,譬如一個能量、物質世界的能量,這許多等等,都是你意識變不了的。所以有二十四種屬於心、第六意識、心意識的不相應,跟你倆不相干,它的因緣跟你倆不親,你沒有力量變動它。這裡要注意呦!佛學唯識只講到這裡。

我們要曉得,科學的昌明對佛學、對修道有大幫助的,所以學佛修道的人今天不瞭解科學,是很可惜也很笨的事情。這個科學要嚴謹的科學,不要在報紙後面看報屁股上那些科學,那靠不住的,有許多講的都是幻想科學,不行的。我們要瞭解了科學,譬如時間、空間,我們站在現在自然科學立場,它硬可以左右你,這個環境影響了你的生理與心理,那究竟是唯心唯物?這裡頭有個大問題。現在我是站在這個科學立場來說話,假定你們說打坐修道修得很好,身體氣脈通了,所以得定了,氣色也好了,精神好了,那講了半天是唯物的嘍?必須要你這個生理、四大、身體整個的氣脈練好了,才能得定——那是唯物的呀!不是唯心的呀!對不對?那你現在是活著,假設你死了以後你究竟成功沒有成功?你拿兌現來給我看啊!依科學來講。說那個時候我兌現你看不到,那再說。科學精神保留這個問題——我沒有求證到嘛,我不知道嘛!所以嚴謹的科學,所謂科學,什麼叫做迷信不迷信啊?科學家絕不輕易說你這個迷信,就已經不科學了,因為這個東西我不知道啊!不曉得你這是迷信或者不迷信,我不知道撒!不像我們普通人隨便開口:「迷信!」自己對那一行也不懂。換句話你是知識上的逃避。你不懂這一行,只好拿「迷信」兩個字來做擋箭牌,那不行!不科學。一個嚴謹的科學家,你問他他不知道的東西,迷信不迷信啊?他說「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嘛!他沒有求證到。所以剛才講到,「處時身用」等等,你看,我們現在假設研究唯識研究佛學時岔進來的,因為現在知識是這樣發達的時代,所以我們現在學佛、參話頭……

第17章

參「唸佛是誰」。人家一提話頭說參「唸佛是誰」,我早在年輕的時候就說:唸佛是我啊!很簡單嘛,你還問個什麼!唸佛是我在念。哎你是誰?我還找不到我的時候,你問我是誰,我怎麼答?這個在古代可以,現在不行了。時代不同,話頭不同啊。現在話頭多得很耶!這就是個大問題。你說我因為得到禪定,當然你這樣禪定靠你肉體還在,你肉體而且很健康,健康到了(所謂修道人氣脈通了)絕對的健康,所以坐下來心境一定,這個不算是什麼稀奇啊!可以說,這是因為你很健康的狀態。所謂得定,我們也可以站在科學立場,你這個人算是很正常、很健康的狀態,而把修持的時間可以用心理的控制把它拉長了,那麼如此叫做入定。可不可以這樣解釋呀?沒有錯哦,一點也沒有錯。那麼好了,我現在來一個哲學的論辯,這還是唯物的吧?哎,生理就是唯物的啊!尤其你們大家做功夫的人,經常半天練氣功,哎喲這個功夫好,練了半天,不管唸咒子、念聲音,你講了半天還是靠有這個身體來的呀!這個機能發動了,「嗡嗡嗡」,或者意識想、耳朵來聽,你還是靠這個生命。假設你這個生命死亡了,請問誰來唸咒子啊?誰又聽到呢?你說那我還不知道,那好了,你還是在唯物境界。非常嚴重哦!所以一般學佛修道都在那裡「嘟嚕嚕」跟著亂滾,自己沒用腦筋去參這些話頭。這都是大問題。所以唯識所提的問題,很多的問題的問題。

因此他提出來「情與非情」,「處時身用定」,剛才我們講「定」的一面,空間、時間、身體硬是「定」,決定性的,不管你心意識怎麼變,它是個決定性、不變的東西。外物你轉不了,它有一定的。換句話這個定拿現在話講,它有它自然的規律、自然的法則,你不可以違背。它早晨就是早晨、晚上就是晚上、中午就是中午,它一分一秒你不能違背它——這是定,有它的規律的。

但是也有不定啊!譬如說我們心理狀況,譬如說我們做夢夢到去哭,是夢境中哭啊,結果啊我們醒來枕頭上眼淚還濕啊!那麼可見心理意識啊,這個夢中一哭啊,這個身體就帶著起作用了,眼淚還是流出來了——意識一動。譬如我們爬到高山的時候,一個危險的地方,心裡頭一害怕,足心就酸了、站不住了,一溜就倒下來—— 心的作用。想好吃的東西,嘴裡口水就來了。夢中也如此呀!想吃東西,醒了口水還流了一枕頭呢!再說夢中,我們夢中有時候夢到譬如男女性行為,還有人真的遺精了;可是他沒有性的行為、沒有實際的動作啊!可是夢中的境界為什麼身體尤其遺精這個感應得非常快!可見「不定」,心也不定。那麼我現在不照佛經、老的說法,老的說法大家不容易相信。譬如一個河流,天人看到是一個普通的河流,我們人看到也是水;餓鬼來看到水,變成火了。所以鬼神所看的物質世界的境相與我們所看的兩樣、不同。怎麼會如此啊?譬如一個燈光點在那裡,每一個人測驗一個光、一個東西看法,如果照科學的測驗——不定,沒有呆定的。有人色盲、有人近視、有人散光、有人眼睛有其他的毛病,它看起來這個東西是這個樣子,都是這個樣子,影像絕對不同。這就是不定。

他說總而言之啊,這些不定的境界,我們先講一個結論,都是唯心所變、唯識所變。詳細的道理、一連串的問題它就來了,慢慢研究下去,所以「應釋此疑」。現在主要是講夢境這個道理。夢境一直到後面,在解釋夢境的道理。

第二,它又提出問題了,「何緣世尊說十二處」,這是問題。「何緣」就是什麼原因,佛(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說到六根六識——眼耳鼻色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他為什麼要說這個十二處呢?

「依識所變,非別實有。」他說,這個十二處,把人這個分析,生理上:眼耳鼻色身意;外境界:色聲香味觸法,十二處。十二處都是心意識所變、變識,所變出來、所演變出來,「非別實有」,並不是另外有個東西。就是我們生理上的五官等等、身體的神經等等,他說都是唯識所變,不是別的東西。

「為入我空。」他說,為什麼佛把它分析成十二處(十二個部分)呢?眼耳鼻色身意這是屬於身體部分。相對外境界「色聲香味觸法」,他使我們分析,換句話說拿我們現在觀念,佛用分析的方法,分析到最後,什麼都沒有,使我們瞭解「人空」,我畢竟是空的,沒有東西。所以「說六二法」,因此佛說六二法,六二就是十二。

「如遮斷見,說續有情。」為了遮止、防止一般人的斷見,斷見就是認為人死了,死了就沒有;活著就有生命,死了沒有。尤其偏向於唯物觀點的,人死了如燈一樣熄了,熄了就沒有了嘛,沒有什麼來生、他生、前生,沒有這回事;人死如燈滅——這是斷見。因此啊佛說「續有情」,有中陰身。所以無明緣行、行緣識,十二因緣裡頭有識。就是在十二根塵裡頭有第六「意」、有「法」,這個識。那麼,「為入法空。」最後他就告訴我們,不但人空、我空,這個身體不是屬於我的,只有一個識、心意識在輪迴裡頭轉來轉去。但是呢,很多人聽到說一個空是佛法的究竟,抓住了一個空,這個空也是一個東西啊!所以你抓住一個空的境界死死不放,我已經得到空了,什麼都不能……空了。這所謂叫小乘境界。小乘為什麼佛說他為外道呢?因為他死死抓住一個空。佛所以不得已告訴你:法也空。你所得的這個空的境界還要放棄,所以法也空。

因此告訴我們:「復說唯識」,一切都是心意識所造的。所以十二根塵裡頭老實講只有兩個:意、法。意就是識,就是這個識。「令知外法,亦非有故。」所以用分析的方法,所謂十二根塵啊、十八界呀給你分析完了,知道一切是不存在的,外物同內心一切都不存在的。只有個什麼呢?唯識,心意識而已。

那麼說,「此唯識性,豈不亦空?不爾,如何?」他說照你這樣一講,那麼現在這個唯識本身、意識本身,當然也是空的啊!豈不也空啊!難道不是空的嗎?我們這個能夠思想、能夠意念,這一點東西都沒有嘛,就是空的嘛。「不爾」如果你說不是這個樣子,「如何」你說怎麼講呢?這是問案。

好,他現在講:「非所執故,謂依識變,妄執實法,理不可得,說為法空。」他說,我們講,空的境界也是空的。那剛才前面講了,我們修行先證到人空——我空了。我空了,最後叫我們空的境界不要留戀。你抓住空的境界,這也是一個「我」,所以「法」也空。佛說的人空、法空。學佛隨便什麼法門,到了最後的成就,所謂成就二空了——我空、法空。

那麼好了,他說,你說一切都是唯識,法也空,那麼唯識本身也空哦,心的本身就是空的呀,心就沒有一個心嘛。他說你搞錯了,你的邏輯觀念搞錯了。法空這個話,是破除你見解上、知識上不清楚,你硬把那個道,所謂「我得道了!我得道了!」你認為自己得道了,這個就是神經了。道也空。是為了這個道理,破除你的「所執故」。因為你認為我得道了,我得到空了,這個當然是心意識變出來的啊!那個空的境界就是自心變出來的一個境界。你如果「妄執實法」,你如果在空的境界裡頭不瞭解這個空,使你的心清淨了,使你的知覺感覺認為有一個空;假設你不能這樣反省到,你以為有一個空的境界、清淨的境界這是道——它來空你的——你就錯了。所以「妄執實法,理不可得。」這個真理你搞錯了,並沒有個空的東西可得,因此「說為法空」。

「非無離言,正智所證,唯識性故,說為法空。」實際上說,真證了道,得到了我空也法空,有沒有個東西證到呢?有一個東西。這個東西呀,但是對普通人不能講。說有個東西啊,認為有個道了。說有個心得了道,哎,你抓住一個心了。說明心見性,你就拚命找一個心、拚命找一個性了。那麼唯識呢?同樣地不講心性,它有個名詞,叫做「正智如如」。我們曉得唯識在《楞伽經》佛說過了,五法:名、相、分別、正智、如如。普通呢,一切名,就是外境界觀念。實際上這些知識觀念、抽象的知識觀念,這都屬於名。相,一切的現象,都是第六意識、心意識的分別所生。證了道不起分別是第六意識不起分別作用哦,並不是無知哦!所以大家都講「不起分別」,是第六意識不起分別,不是整個的心體沒有作用的哦!這個觀念那就錯了。所以心體這個時候產生正智,正智在別的經典就是般若、菩提了,是正智的另一個名稱而已,這個正智是如如不動的,一切都知,天上天下無所不知。可是他不是分別心的妄想,不是跳動——如如不動。

所以說,破了法空啊,「非無離言,正智所證。」它還是有一個名稱的,這個叫做「正智」,所證到的境界。那麼證到的境界,這個時候心意識轉了,不是分別妄想了,轉成正智、轉成般若,其實也是心意識「唯識性故」,因此破除一般執著空相的人,「說為法空」。

「此識若無,便無俗諦。俗諦無故,真諦亦無。真俗相依,而建立故。」這是講到觀待的道理、邏輯的道理。如果照你這樣認為,雖然人也空、法也空,心也空嘛,沒得心了嘛。那沒得心等於普通斷見了,「便無俗諦」,世俗的理論都講不通了。既然斷絕了,我們不要學了嘛。「俗諦」世俗的道理,這個邏輯都建立不對了;「真諦亦無」,這真的道、第一義諦就根本沒有了。我們講形上,譬如現在哲學講的引用中國文化的話,那個本體叫形而上。「形而上」是相對「形而下」而言。形而上這個名詞代表了道的真諦,形而下代表了世俗一切萬有。實際上,真俗二諦這兩個道理相依而建立,沒有真諦也沒有俗諦了,沒有形而上當然沒有形而下了,這都是相對的道理。

他說,「撥無二諦,是惡取空。諸佛說為不可治者。」如果我們學佛的人,認為到了既然人也空、法也空,我用不著修嘛,本來空的嘛!本來空就算了。那麼因果也空啊,什麼因果報應、六道輪迴都沒有,空嘛!這種觀念在佛學叫「惡取空」,搞錯了,抓住空——錯了。所以一切佛講,有這樣見解的人,「佛說為不可治者」,就是沒有辦法救藥的人。

最後告訴我們,所以佛法裡,「應知諸法,有空不空。」也有空與不空的道理呦!「由此慈尊說前二頌。」由於這個道理,由於彌勒菩薩前面說過兩個偈子,我們現在歸到前面兩個偈子,我們都唸過了,這個講中道義的,這是彌勒菩薩說的。

那麼現在我們瞭解了一個道理,所謂我空、人空,證到了人空,這還不是理論哦!證到了人空相當難哦!不是你觀念覺得「哎呀我本來不存在」,這個是理論、抽象的佛法、理念境界。所謂證到人空的時候,隨時覺得沒有這個身體的存在哦!分兩種:證到人空(我空)的人,一種是感覺沒有了,譬如假定打坐在這裡,大家你們坐在這裡,都有個氣脈在動啊、身體動啊,那談不到了,人空嘛,空都談不到了。所謂氣脈等等發動是怎麼?動到的結果啊,就是絕對的健康了可以說,四大各歸本位了;動到了結果身體感覺沒有了,身體就空了。這個是身體空了。身體空了當然沒有昏沉了,也沒有散亂了。我們大部分坐在那裡你看又點頭、又睡覺,這個都是身體的關係。你意識想它不睡做不到耶!他在那裡還是這個樣子——他在昏沉。身體關係,完全是身體關係。那麼四大氣脈通了後身體完全空了,這個時候你如何呢?大部分第六意識分別不大起了。如果第六意識分別完全不起,就是普通講妄想完全不生,一片真空的境界,這個時候就到我空了。是究竟道嗎?這樣嘛,初果的、初步的羅漢有一點希望了。還只能夠是這樣。這就是叫做——講明白一點把佛經的道理、把實際功夫告訴你們——這叫做預流向。預流,就是說你候補的,佛學講預流就是候補。「向」,有候補羅漢、初果羅漢的資格。預流向。還不是真的證到。

真證到完全人空,進一步的人空有實際的功夫的話,換句話你坐在那裡,不但你自己感覺到沒有這個身,別人看你也沒有這個人在這裡,這個地方空的。那也還沒有成佛哦,不過是羅漢境界。這個羅漢裡頭是初果還是四果呢?那不在乎你這個功夫,這個功夫外道也可以做到,不是做不到的。你人坐在這裡,進來一看沒有這個人,外道也做得到啊!換句話修別的法門也可以到達這個境界。那麼你得道沒有得道,問題不在這裡,就看你第六意識、心意識裡貪嗔痴慢疑有沒有。雖然功夫到達了身體也空、我空的境界,但是你貪嗔痴慢疑照舊是有哦!所以道不道在心,不在外面。你功夫再高,入魔越深。道理不清楚、見地不清楚,可以說你功夫再高是入魔越深。所以道家學密的,不是我批駁,我自己也在學密修道的,都經驗過。為什麼?我經歷了,結果曉得修道學密從這個入手的人,就是沒有辦法解脫身見、法見。因為他始終在玩功夫。玩功夫的成果很好玩吶,那做生意一樣的,今天賺一塊、明天又多一塊、後天多一塊,那我就比你多十塊嘛,你硬是沒有錢嘛!無形中那個法見的我慢就起來了,所以這個道理,永遠不能證得菩提!很難,非常非常難!

所以證到了空,現在講這個初步的、初果的羅漢的這個空,大的還不講。其實大菩薩的境界,空就大了,不一定打坐入定,唸唸隨時在空。隨時一切的作為,他手在動、在講話,乃至也在生病、也在走路、也在說笑、也在做什麼,跟普通人一樣,他的境界唸唸在空中。不是這個有形的虛空,他是空的,「心無所著處」。那個不是說你打坐起來覺得空,他隨時心念提起來,可以把自己轉了的。就是菩薩境界的大空,更不同。

話說回來,不管你菩薩境界的空、羅漢的空,這個空的東西這個境界就是有,不是世俗的有、不是世間的有,這就是道。所以叫做不空。空而不空。不空嘛?它是空的。所以不空而空。因此所以你看佛法,五方佛北方是不空如來,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佛法你看的五方佛的配置,一個有智慧的人就懂了,西方寂滅的這一面——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東方呢,出生的這一面、生生不已這一面——琉璃世界,藥師如來。但是佛、十方諸佛都告訴我們,東方世界藥師如來佛的世界同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一模一樣的,不同而已——一個是青光,一個是白光。其實青紅黑白光都一樣的。所以南方是寶生如來,北方是不空如來,都是相對的。中央是《華嚴經》的主佛,十方三世諸佛一切佛的佛,就是中央毗盧遮那如來。這是講到空、不空的道理。所以因此啊,他說彌勒菩薩怕一切眾生學佛法學偏差了,落空的抓住空,落有的抓住有,都不對了,所以慈尊說前面兩個偈頌。我們再翻過複習一下。兩個偈頌彌勒菩薩再三吩咐:

虛妄分別有,於此二都無。
此中唯有空,於彼亦有此。
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
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

這是彌勒菩薩兩個偈子,我們已經講過的,不重複。

好了,現在碰到問題來了。「若諸色處,亦識為體,何緣乃似色相顯現。一類堅住,相續而轉。」這個話怎麼說?「若諸色處(色法)」,我們曉得大家都會背《心經》,「色受想行識」,色法就是五陰的第一個,所謂色法,要研究《百法名門論》就知道,三種:有形的「有表色」,可以表示的。色法就是地水火風、青黃長短,就是物質世界就是色法,就是可以表示的,有表色,可以表示,青黃藍白色都是色。有「無表色」,沒有辦法可以表示,譬如我們講這個世界什麼沒有辦法可以表示啊?能源電能這個「電」你看到過沒有?我們大家看到過沒有?沒有看到過。電燈,就是通過了電的能、這個功能,通過了這個機械發的光、作用,我們這個電的功能是通過了這個機械才有聲音聽見,這個聲音、這個光不是電,那個能不是這種東西。「能」沒有東西,是空的,所以我們兩個手摩擦就發電。所以那個東西像這一類也可以屬於無表色,沒有辦法表示,要通過別的才能表示出來。還有「法處所攝(的)色」,[引磬響]精神世界裡頭的色。精神世界譬如我們夢中、躺在床上做夢,我們夢到美麗的山川啊、美麗的對象啊,那些不是物質嗎,那怎麼來的?是你意識境界裡頭生出來的法處所攝的物質。所以色法內涵有那麼多。不管這些內涵,總觀下來什麼是色呢?就是物質世界、物質的東西。

好,先休息一下吧。因為他已經敲了罄,「燒香不敲罄,菩薩不相信」,呵,敲了罄了,我們相信了。我們大陸上鄉下人講話,廟子裡:燒香不敲罄,菩薩不相信;燒香不放炮,菩薩不知道。呵!(師自語:好慢啊!這個東西那麼一厚本,不曉得哪一年把它啃完了!)

所以,一切的色處、物質的世界,一切唯心造。物質世界,《楞嚴經》上也提到,整個的山河大地、整個的宇宙在我們心體裡頭、在我們心性之體上,等於虛空中一點的浮雲。所以虛空都不算大,這心之體性有那麼偉大。所以講一切唯心。

那麼現在提出來的問題說,假設色處、一切物質世界,「亦識為體」,也是這個心識心念一動變出來的。他說那麼「何緣乃似色相顯現」呢?剛才上面不是我們開始時候講到這個嗎,怎麼樣有物質世界、物理世界的物理這些東西出現呢?而且出現了以後,「一類堅住」,地水火風,你說地球硬有東西啊!那個山的石頭,石頭硬是打不破啊!它就有東西存在啊!「一類」都是「堅住」在那裡,而且「相續而轉」。物理世界的東西它本身自己是物理化學的作用在變化,我們心想把它變,變不了啊!它怎麼「相續而轉」?那麼根據你們說的,就是根據你佛說的,你說唯心,這個是什麼道理呢?

照佛法的簡單的答覆啊,我們可以說,高智慧的人、證了道的一望而知,就會懂得證進去。在現在的世界,要把這個道理髮揮起來,老實講,我看釋迦牟尼佛、彌勒佛要再來。不再來呀,每一個經典所有碰到這些地方,語焉不詳,還是沒有說清楚。當然最清楚是《華嚴經》。但是一般人看了《華嚴經》啊,不會清楚這個道理,變成宗教信仰了,就是很可惜就在這個地方。

那麼現在我們看他的本文說法,他說這是怎麼起來的啊?我們心意識的這個物理世界怎麼樣起來的?「名言熏習,勢力起故。」這個要注意的這一點。名,就是現在講的觀念、思想觀念,就謂之「名」。所謂名相,一切思想觀念就是名。思想觀念這個「名」你不要輕易看嘍!譬如我們任何一個人腦子裡頭,你隨時隨地每一秒鐘都有些思想觀念,當然我們心裡頭在講話嘛,坐在那裡也好、睡在那裡也好都是講話:「這個道理對不對?是不是?」這個就是「名」。隨時有時候想:「哎呀我家裡少一個電冰箱,假使買啊……」雖然眼睛張著坐在那裡,想這個像:買一個什麼牌的啊……這個裡頭就有影子了。

「言」,就是心裡頭的,把這個名相、一切的現象變成文字言語。換句話我們心裡頭經常有這些觀念,慢慢在裡頭起作用,「熏習」,熏腊肉那麼熏。等於我們廟子上你看有香爐的地方天天點香,點久了那個地方菩薩前面都燻黑了。所以我經常說笑,要當菩薩先要學會抽煙,呵!不然哪,將來坐在那個位置上一天到黑呀抽那些壞的煙,還不是香煙,也不是雪茄煙;那些香水煙、什麼煙都有,熏得烏黢煤黑的。所以現在先把它練好,將來好當菩薩!(一笑)那也是空氣染污哦!所以佛經上的香有好多種,燒香是一種;抹香就是香水香,一樣的供養;涂香,擦在佛身上的,一樣的供養。不過我們一般民間用慣了,專門用燒香,這個時代實在不相合、不適合,這要改良。空氣染污,對不對?所以要改良改良。不然呢,你要做菩薩先要學會抽香煙。所以你看那個東西一熏啊就燻黑了。這個「熏」是形容哦,我們的思想對於自己會熏習,慢慢熏、熏、熏,熏久了以後,熏習慣,變成一股力量了。譬如我們講中醫的道理,也就是佛說的道理(佛法裡頭醫藥很高明的哦,不過在三藏十二部裡找不到,在另外別的書上),人的一切病多半是心來的,就是情緒來的,要佛法講。外感受風寒、感冒細菌傳染很容易治好;譬如癌症,像我們現在看起來,情緒化佔十分之七的重要。依我的經驗,看了許多人、朋友,內向的、有脾氣不大發;或者脾氣很大、外向的人,多半得了癌症,而且可以斷定這個人或者是肝炎什麼,他那個情緒的熏習的力量,慢慢熏、熏、熏變成勢力,一形成勢力以後(勢是勢,力是力,學唯識佛法要搞清楚哦。勢是一種快速,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勢是勢、力是力。譬如我們一塊石頭丟出去,這個人手勁力量很大,這個石頭的力量相等,一甩出去有多重,這是力,重量是力。甩出因為我手勁力量大,比你那個手勁力量速度快,那個是勢。所以勢歸勢,力歸力,要分開的。勢與力,都是屬於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當它形成一股力量的時候,你的意識自己控制不了的。你的心的這一部分控制不了它。)所以同樣的道理,當我們形成了這個病態以後,譬如神經病、精神病,都是自己錯亂了、想錯了,當他熏習慣了一想錯了、發了這個病的時候,自己都沒有辦法控制,變成勢力。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名言熏習」,所以修真正學佛法的人,絕對破除迷信的。所以跟你倆講講鬼,你心中就有鬼,要害人很容易,天天給你灌輸,灌輸這個東西。啊,某某黨很懂這一套辦法,所以把中國**的人都整瘋了。這個什麼什麼天天灌輸你,就是洗腦,這就叫洗腦,慢慢使你名言熏習的力量習慣了,這非常可怕的!那麼這個一起來了以後,心的意念變成一個力量。一個力量呢,就是一個物質中「勢」同「力」——勢同力就在轉動,所以叫輪迴。一轉動就構成了東西,就會形成東西。

同樣道理,一個得了定的人,有了道、定力很高的人,所以也跟你們講過的,神通怎麼樣發的?譬如有神通的人手一指,要把茶杯變成一個小人或者變一個老虎,他可以變得出來。為什麼變得出來呢?是假的哦,可是我們就變不出來,有神通就變得出來。何以變得出來?心風得自在,心風自在了。注意哦,風大、心上的風大的功能,四大的功能最後那個「能」跟心理倆配合、抓住了,所以他念一動,就形成一個幻象。幻像你還不能碰哦!它變成一個老虎,你真來給他試試,它真咬死你。可是這是真的呀?可是假的,你還真會流血、真會痛、真會死。這個是屬於心物的道理,非常細的。

因此你要曉得,「名言熏習,勢力起故。與染淨法,為依處故。」染法門、清淨法門。因此為什麼要你們唸佛,要我們大家唸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個西方極樂世界的國土,他有他自己的名言熏習,他有四十八個願力,天天發這個願力,他因為這個願力的淨法的形成。所以我們現在叫你唸佛,不是嘴念,那不行的呦!所以淨土三經、淨土的三經、五論,屬於五經的,所以那個《心經》放不放上沒有關係,至於「大勢至唸佛圓通章」倒很重要,但是放不放也沒有關係,三經你一定要搞清楚。把這個「名言熏習」力量,你天天心心唸唸是佛,極樂世界能跟他會相應了,那必定往生。往生道理是名言熏習的勢力所生起。所以啊,「與染(法)淨法」,我們心裡光想壞事,壞事就出來。所以你不要看別的,練氣功的人,天天練,要這個膀子氣到這裡鼓起來、氣到這裡鼓起來,練久了以後,不到一百天嘛就可以做到。表演給你看,這塊鼓起來了到這裡,老鼠一樣跑到這裡來了。[斷錄]那麼氣功練到,其實氣功、學催眠術的人,他可以練、練、練,練到可以把你催眠到:浮起來!浮起來!你就會虛空中坐著。道理就是這個,心意識的力量。所以它與善法、淨法一樣力量。

「謂此若無,應無顛倒,便無雜染,亦無淨法。是故諸識,亦似色現。」所以說,假使真瞭解了、透徹了佛法的理,「無應」,同外界不起相應,此心本來不起分別,所謂一念不生全體現,不起分別——無應。不起顛倒見。可是你說一念不生,只能說是,譬如禪宗經常提到「一念不生全體現」,非究竟哦。如果嚴格講,那是「無應」,並不能說你是無顛倒。你如果認為「一念不生」便是道啊,這就是顛倒見。因為一念不生也變成有了嘛。如此不合中道之理,所以它屬於顛倒。

假設修持到此心無應、不去相應,自己本來清淨、無顛倒。無顛倒怎麼樣做到呢?智慧的成就。所以修道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的成就哦!因為功夫你做得到,有這個肉體在,你要肯練習它一定有功夫。等到你肉體死了,你那個功夫變成「夫功」啦!這有什麼用呢?那麼你肉體在,做到的功夫誰做到?不是身體做到、不是氣脈做到的,是心做到啊。所以見解不要顛倒,搞錯了永遠是外道。所以「應無顛倒」,那麼就沒有雜染、不雜亂,不染污一切色法。那麼也無淨法。什麼叫空啊、佛啊,都沒有。因為空,佛也空、一切皆空,那麼你叫他佛也可以、叫它「哈不楞登」也可以,佛也不會生氣。真得了道的人,你罵他,他也很慈悲;不罵他、恭維他,你也很慈悲。什麼道理啊?一切因果都是自己背的,佛也無奈何你。所以啊,其中「便無雜染,亦無淨法。」因此說,這個物理世界怎麼有呢?因為我們心的有分別、起念,所以這個物理世界的東西是一切眾生心意識裡的投影、反映。比如我們現在的都市,二十世紀的下半葉,你看這個世紀當中,從歐美尤其是從美國開始,這種建築、高樓大廈,這是新的工程設計哦!十九世紀以前,所有世界上建築不是這樣的。這是心理的投影的現象,心理的思想「名言熏習」,有理論、有方法,構成了這個,現在全世界的都市都向這個路上走。維持到幾年?不知道。我看來維持一個世紀都維持不了。為什麼?後面的人,心意識會變,討厭這一種建築,非常討厭!覺得沒有意思。應該是另外有一種建築方法出來,不會像我們這樣現在關在這個籠子裡一樣,不干了。這是我們人所看得到的,一切皆是名、言,「名」就是理想、理論、言語,構成熏習這種。那麼到今天全世界的所謂講建設、進步,如果不構成那麼一個都市啊,別人一看:這個地方好落伍!

在我看來,我經常想,假設我還回到當年的鄉下,我覺得人生滿好、滿舒服,吃飯跟蒼蠅兩個一起吃,也差不多;趕一趕,也吃得還滿香的。一腳踏下去踩一腳大便,甩一甩就好了,那沒有什麼!也沒有什麼,一切唯心。而且想聞那個稻田裡頭給那個肥料大便下去,再給太陽一曬,那一股味道我現在很想聞而不可得!嘿,那個你說不衛生嗎?哎,我們就是在那裡那麼長大的,而且很衛生,還健康得很。就在茅廁邊上跑來跑去的,還睡覺、打架,「嗷嗷嗷」精神百倍。我想全靠那一點「阿摩尼亞」大氣(氨ammonia)!(一笑)這個都是生活啊!(現在反而)搞得人好像抵抗力什麼都沒有。所以啊,不是講笑話!這一切都是「名言熏習」的勢力所形成的。所以現代的思想、現代的觀念,是這一代的眾生共業——名言熏習的勢力所形成的。所以經常有人說:老師啊,這個時代思想怎麼救呢?我說救不了的,慢慢來,它那股「勢」——所以道家也曉得——那股力量它沒有完呢,你挽回不來。說「倒挽狂瀾」,你去倒吧,你倒了以後,你自己也變成顛倒倒進去了。所以修道人只好站在旁邊看看,冷眼旁觀:哎呀!愚痴眾生啊!慢慢來。等它轉到這一邊來,說:你不要亂跑吧!向這裡走!他就轉過來了。你現在在頭上拉,拉不動的呀!絕對拉不動。這是真的道理。所以呀,「如有頌言」,所以佛告訴我們:

亂相及亂體,應許為色識。
及與非色識,若無餘亦無。

切!我的媽啊!玄奘法師啊,你老人家這個文字是要了命了!(一笑)他多兩個字都不肯用。不是不肯,因為當時根據它的梵文來,就是那麼,他不敢亂加,也不敢亂減。玄奘法師非常規矩。怎麼說呢?「亂相」是什麼?我們這個心啊、識啊一動,動則必亂,我告訴你,心念一動、動則必亂。因此啊,世界上有佛法一樣,各個宗教、一切的修道方法,只有說以靜為基礎,最後也是靜。所以非靜、非修定不可。不能修定是不能得道,理由在此。這個世界一切物理世界越動,「動則易亂」,一動就容易亂;也可以說「動則必亂」,第二句話。第一句話我說的:動則易亂;第二句話:動則必亂。一動是必定亂。第三句話:越動越亂。就是這樣三步。亂的現象當中你就看出來了,亂到快速到極點,你覺得不亂。譬如你看一個電風扇、任何一個機器,一開始開動的時候,你還看得出來,它那個電風扇還有扇葉子;等到最後停止了,它慢慢你就看到扇葉子;到它最快的時候,你就沒有看到電風扇裡頭有扇葉子了,也沒有看到是一片了。你要知道哦!所以我們自己你們打坐的時候覺得今天有進步、心很靜。告訴你哦,一點都沒有靜哦!你還在亂呢。不過因為你自己觀察不清楚啊,在比較相似的、緩慢的動,你覺得很定、很靜——錯了。所以你們修道學佛的人要注意哦!沒有這個智慧,沒有不走錯路的。認為我也很靜、也很定,你是在一個動亂的另一個動亂。真做到了絕對靜,就是《法華經》上所講的境界:「靜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包含了整個的虛空,宇宙都包含進來了。

比如,我們大家,尤其跟你們講,你們譬如說都講實際修功夫的很多,你們大家打坐,坐到什麼程度?你們最高明的呀,差一點的不講了;也講哦,差一點的眼睛閉起來,前面黑洞洞的,就坐著這個樣子……(師在演示,眾笑)對不對?啊,因為我也是過來人。以為自己入定,所以禪宗就說「黑漆桶一個」,黑漆桶,黑黑的裡面沒有燈光的。你們高明一點的朋友坐得怎麼樣呢?坐得很定了,氣脈動了,有氣到這裡嘛,就跟著它跑,「喔……」,然後眼睛閉著,在黑的裡頭啊有一點點亮光在那裡,高興了,光明來了!(眾笑)對不對?你說你還在亂相中吧?懂了吧?這就是亂相。

因此呢,你為什麼打起坐來會昏沉呢?因為你在動亂中,動亂就看不清楚了嘛。剛才我比方那個電風搧動得那麼的快的時候,你看不清楚裡頭東西,對不對?所以你反是覺得自己很靜。因此這個邏輯你就懂了,你那個靜啊,可憐兮兮的在亂吶!所以佛所謂「眾生顛倒」啊!自己那個亂還以為自己靜:「我還得了道了。」然後:我傳你,你拜我為師,磕個頭我就傳個正法給你!其實都在亂搞、造業。你知道吧?

所以這個第一個叫作亂相是什麼?是變識,意識的識,變出來的變識,亂相,是識所變的、是心意識所變的。及亂體呢?「亂體」是什麼?心的能變的功能。這個體是心啊(八識心王),心是能變的能,外面物理世界的這些東西是亂相,是相。所以我們看這個物質世界山是真的、河流是真的,兩個人看都是假的:真正一個物理科學家看這個山是假的、看這個河流也是假的;一個物理科學家,看這個香煙缸這個玻璃是假的,顏色也是假的。馬上可以測驗得出來。而且我們跟你講,你們大家戴眼鏡的把眼鏡拿下來,每個人度數不同,你看這個光線,如果拿科學的記錄,都是不對的。就是它是假的。你看起來是這麼一個四方,就是一個假相。這個四方同三角這個觀念也是人造的。因為我們覺得這樣叫做四方,這個名相就被四方的觀念困住了。所以我們的人類的腦筋一提一個四方的,自己就有這個形象、名相出來了。你要叫狗、叫一條驢子來,你說這個是什麼樣子?那個驢子裡頭看看,理都不理,它沒有這個方不方、圓不圓的觀念。所以人的這個觀念來了以後,亂相出來了。哎,你們懂了這個理啊,修禪、修定就有進步了。不要被自己的亂相騙走了。「亂相及(能變之心的)亂體」,換句話說,第一句話說,因心的能變的功能,動則易亂,一動就亂了。一動,先是動得慢,慢慢動久了以後變快了,變成心意識的亂相,就形成東西了。所以心念不可以亂動。那所以佛法在哪裡?——覺也,心一動就覺到了,覺到就不敢亂了,就回到那個清淨了,回到真正的自證。

那麼第二層呢?心的能變變起來,變成亂相的色,變成色以後,色就是有我們的身體了。我們這個識、心意識等於什麼?就給它滾進去了。所以父母入胎的時候就被一樣的給它滾進去了。等於我們麵粉跟水兩個,比方,把我們的身體父母兩個精蟲跟卵髒、麵粉跟水兩個正好一倒,我們是個白糖、或者是個鹽巴,一加入給它一揉啊,出不來了!越揉越進去了,全體麵粉裡頭都是白糖、都是麵粉,你從那裡解脫呀?對不對?那你必須要由靜定、靜定回來,把每一個都寧靜、寧靜、寧靜——把白糖、麵粉、水這三樣再把它分化了。分化了以後,我白糖再還我本來面目去了。

這個意思不曉得我講清楚了沒有?你們都很懂得,就是我的表達不清楚啊。所以說,等到捲進了以後,「應許為色(中有個)識」。我們現在身體呢?色法裡頭我們身體就是四大地水火風,我們又有個意識會思想在裡頭。那麼其它物質世界、整個山河大地,所以你說它這個裡頭物理世界裡頭物質的東西它有沒有精神呢?它裡頭有精神。物理世界[斷錄]你不要認為科學——真正修道成功是科學哦!在這個時代可以那麼講。所以真正有修道成功之人,一定懂科學,懂了科學不敢用。一用了以後給人懂得了、用去了,就會用做殺人的武器,更快。

所以,「及與非色(的)識」,就是怎麼講呢?以及能變,能變的那個東西不是色法,能變的那個不是物理、不是物,那個能、我們心的能、能變的,那個不是物理。但是能變一動了以後呢,它產生意識的作用。因為我們意識,為什麼道理呢?我們再說啊,這個話怎麼講,這一句?什麼叫能變之非色?我們識啊,譬如說我們大家坐在這裡,眼睛一閉,不要做到閉,大家眼睛這樣,我們裡頭這個身體腦子裡頭有思想、有意識,這個我們感覺得到,對不對?是不是啊?知道,這個識知道、意識知道。能使意識發動的那個「能」你找不到的。那個不屬於這個色法的。非色法當中。但是它所變呢?所以我們能夠思想作用,是心的「能」發起所變的識的作用。

「若無餘亦無」,你必須要瞭解能變與所變的道理。假使沒有能變、所變這個道理啊,那麼本來就是空的、斷的,什麼都沒有,那就不對了,(認為)沒有染法也沒有淨法。真有染淨法。真有凡夫與聖賢的不同。所以這個道理呢也講得很清楚了——還是不夠。以現在人、後人沒有辦法徹底瞭解。你看三藏十二部裡頭,唯識最高了不起了,對於物理部分,始終佛啊到這裡溜過去了,語焉不詳。這有個秘密、佛的秘密,他不肯宣佈。只有一本經——《楞嚴經》,可是大家又說它是偽造的。它一點都不偽造!《楞嚴經》裡頭唯識講得最好,大家沒有覺得。《楞嚴經》說到物理世界怎麼起來的?富樓那提出的問題。但是基本上呢?到了後面佛又是一句話,馬虎眼又打過去了。這個心物之間啊這個東西大……,所以你必須要把佛法、易經、道家的許多的東西參合攏來,會找出一個東西來。可惜我們不想當教主,如果當教主好好修持啊,可另創一教。哈,這個將來的世界,你說唯物的、自然科學的發展還不可限量哦!需要人指導,我相信會有大菩薩出來指導的。這一指導以後,以唯物的物的道理、物理的道理同這個心法的配合,我看未來人成就佛的很快。不過那個時候也許我們這位大肚子老兄——彌勒菩薩他自己來了,也許他來指導,那是成就很快了。可是我們大家要注意這一方面。

現在又說,「色等外境,分明現證,現量所得,寧撥為無?」就根據唯物物理這個道理來。他說那提出問題來了:哎,外面山河,我們這個人,肉體就是色呀;外境,這個作用我們外面,「分明現證」,擺在這裡嘛,看得見、摸得著,茶杯就是茶杯,這個煙灰缸就是煙灰缸,「現量所得」,那根據你自己所講的,眼耳鼻舌身前五識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現量的境界,這個現量擺在這裡看得見的,「寧撥為無」?你硬說這個也是空的,是你心的變現出來的——「不撥」,沒有辦法、不能承認、不能接受的!你怎麼可以撥它說沒有呢?

那麼答覆的話,他說:「現量證時,不執為外。」這個裡頭有個東西、有個道理,尤其你們學佛修道的,特別要注意了。他說「現量證時」,什麼叫現量?譬如眼耳鼻舌身前五識的現量,我們容易懂,眼睛一抬看東西的時候,這是現量,這一剎那意識沒有管它。譬如我們心裡頭,在街上走路,為什麼會給車子撞到呢?因為我們意識另外想事情,所以眼睛看到車子,有時候忘記了是車子撞過來了。眼識看到有個東西,意識不加分別、不曉得它是什麼東西,那個是眼識的現量。耳朵聽到聲音,我心裡想別的,我不曉得你在罵我;有時候自己心裡頭想別的,人家罵你,你只聽到還以為他在恭維你。那是耳識的現量。他說「現量證時」,它現量的境界沒有界限,可沒有內外的分別,「不執為外」。並沒有覺得這個聲音是外面、這個眼識是屬於外面。這叫做現量。

好了,我們先懂了這個再說。所以修道的人,達到什麼叫空呢?道家叫做「清虛」,一樣的了,反正名稱不同。什麼道理?第六意識不起作用的時候,清淨現量。不起分別,第六意識完全不起分別;清淨現量,所謂一念不生處。你說我現在意識都沒有起分別,「是啊,我沒有起分別啊!」——這個就是分別。那就不對了!所以呀,現量的境界上並不是覺得一切東西是外物哦!我們有內外的界限的差別是「後意分別,妄生外想」。當我們現量境界,六根六塵沒有內外的界限的啊!所以佛說的十八界是佛的方便的分析的教育法,沒有界限的。後來意識生起分別,這個是妄想生出來分生內外。

「故現量境是自相分。識所變故,亦說為有。」所以我們曉得,現量的境界來講,拿我們心的體來講,第八阿賴耶識不算是心的體哦!八識都是歸於心王。現量的境界來講,山河大地同我們肉體都是我們呈現的相分,沒有錯。所以四大也不錯啊!四大皆空啊,這個四大你不要管——那是小乘方便說法。這個四大就是寶貝,也就是阿賴耶識功能所變現出來的啊!它有什麼錯啊!四大沒有罪過啊!

啊,因為我們自己心裡頭不懂道理、空不了、顛倒見,所以說:「哎呀,連老子都講了錯話,我所以拖累我的因為有我的身體,沒有身體就好了嘛!」——那沒有出息的話。身體何嘗拖累我們呀?是我們拖累了身體。對不對?你想想看。身體對你沒有壞呀,它又不妨礙你。你說它要吃——這個肉體不一定要吃啊!(是)你要吃啊!

四大,一切山河大地是相分,這些個都是心體所呈現。好了,到這裡我們曉得,換句話說,心物是一元的,物理世界整個是相分。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願力所顯的相分,那麼美;我們娑婆世界也很美呀!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比比看!你不相信,請阿彌陀佛來參觀一下我們這裡。他那裡所謂地下都平的,玻璃為地,過久了也沒得味道;你到這裡,有高山、有流水,他看看,恐怕阿彌陀佛算不定也留戀在這裡,這裡滿好玩的啊!這裡東西他那裡沒有啊!哈,對不對?一切的這個山河大地、一切東西都是相分,就是心的相分、現象這一部分。所以我們的生命有身心兩部分:我們身體四大是我們的相分;我們的思想觀念是我們的見分,就是精神部分。所以精神世界、物理世界是兩重合一的。

「識所變故,亦說為有。」說這一切自己本身的唯心所變的相分,上面剛才講過是唯識轉變,動則易亂所變出來的。那麼在我們世俗的觀念,叫這個世界這些實際的東西叫做真實,是有的。

那麼等到唯識心識精神變成了物質以後啊,「意識所執,外實色等,妄計有故,說彼為無。」現在我們先知先覺的諸佛菩薩、聖賢,曉得眾生顛倒見、搞錯了,你們把意識分別「意識所執」的搞錯了,外境界並不是真實的有,外境界「物」就是你,所以心物同體嘛。所以佛有無緣之慈、同體之悲。因此看來我們中國文化儒家的思想也對的:親親、仁民而愛物,物的也就是我的一部分。譬如我們身體是物,你說哪一個不是我們一部分?這個物都可以舍的。今天如果到醫院看,醫生告訴我:這個指頭必須明天來開刀切斷,不切斷就會死!你要不要命?那一定去切斷了。你說它是不是我一部分呢?當然是我一部分,我很愛惜;但是它也可以離體而獨立。它就是這麼一個東西。你說它有、說它空、說它是我、或者說它非我,都是顛倒見。所以佛為了眾生破除你「意識所執」,認為識、色境界外色物質的「外實色等」,認為離開我心以外,另外有個物質存在,這是錯誤的。「妄計有故」,這是妄想分別有內外等等錯誤的發生。你認為外物另外有存在,因此佛法來破除你觀念的錯誤,告訴你:空的。「說彼為無」。這是一個答案。

又一個答案,「又色等境,非色似色,非外似外,如夢所緣,不可執為是實外色。」另外一個答案呢,必須要修證到,求證到的人,證成道理。他說一切外物的色境,「非色似色」,凡夫看起來山河大地、這個牆壁一切都是實在的,實際上得道的人的境界看這些都是空的。不是看空哦!真得道的人,他山河牆壁可以過去,人都可以過去了,他心物已經達到一元那個境界了。所以不是真有個色法的存在,是相似地看到好像有個物理世界。這個物理世界跟我們心的在外、在內?「非外」,並不是在我們心體以外;但是凡夫覺得它是在外,有內外之分。他說這個道理呀,「如夢(中)所緣」。我們做夢的時候覺得:哎呀!這個人站在我前面嚇我。哎呀!外面碰到一個山了,夢中走不過去了。你說實際上都是個夢境,假的;山也沒有、我也沒有,夢境嘛,「如夢所緣」。所以這個物理世界真證到了以後,就是南泉祖師講的:如夢如幻。佛經上講的如夢如幻不是比喻啊!我們普通講經只好把它講成比喻。那是實際修證到的境界。

所以修持法門裡頭有一種叫修「幻夢成就」,也有一種法門修「幻網成就」,不過這兩種法門後來都變成密教的修法。一變成密教的修法,糟糕了!法執就來了,又被法執困住了。所以修密教的人一提到法:「哎喲!要求一個法!這個法!」我說:哎呀!和尚頭上——莫發(沒法)了。你求我,人家很多來向我求法,我說「莫法」,我是個和尚,剃光了,有什麼法?一有個法,這法執很厲害了。所以啊,一切法的境界「如夢所緣」,「不可(以)執為是實外色」,你不可以真正認為有一個物理世界在我們心以外的。你如果這樣認為,你就錯了。[此時引磬響]什麼?我這個表怎麼變成十二點鐘啦?奇怪!(眾笑)啊,夢幻境界、非量境界!那麼這個夢境界這一段還沒有完的,下一次了。

二百八十六頁,上一次講到一切如夢幻的真實的情形,心物一元,一切如夢。那麼我們普通把一切如夢如幻當成形容詞,現在唯識道理說,這是一個實證的境界。實際上就是一切本來如夢,只是大家沒有證得白天這個夢境而已。包括物理世界,整個也是夢幻的。上次正講到這裡,現在就是由這個問題引出來一個問題。

「外色實無,可非內識境。他心實有,寧非自所緣。」這是問題。他說照上一次,就是上一次講夢幻的,說明了外面色法,色法就是唯識的術語,就是外面地水火風所形成的物質世界,外界的這一切境界,就根據唯識的道理說,實在是沒有的,一切還是唯心所造出來的,心物一元。(啊?沒有講啊?噢,是這樣啊!我以為夢境界講過了。呵,我做了夢了,對不起啊!哦,文光,你去把陳教授那個觀音像拿過來,那個客廳桌上,整個拿來。)

那現在正式講夢了、說夢話了。他說「若覺時色,皆如夢境,不離識者。」那麼就是說,照你這樣說、照佛法這樣說,我們清醒的時候,看這個現象世界、物理世界本來就是夢一樣,這一切都是不離識的,都是心意識所變幻的。這幾句話就是問題的開始。這一點我們看文字很容易瞭解。現在我們研究唯識不要光從文字上瞭解,尤其我們所講的主旨不是作推理的,不是觀待道理;要講證成道理、修證方面。

我們提到過覺時,就是清醒(現在我們都很清醒,並沒有睡眠),目前的這一切環境、物理世界,他說就是夢,現在就是一個夢,唯識所變的,心識所變出來。現在我們要體會一個事,我們人在睡眠的時候做夢,夢的境界那是第六意識的獨影境,有些夢是帶質境,那麼這一個夢當中啊,我們迷迷糊糊的,夢當中在夢的當時不會認為那些是假哦,絕對是真的。我們醒過以後覺得這個是夢,一切把它:哦!這是做了一個夢!或者是好夢、壞夢,這些都是夢。實際上我們現在醒著就在夢中。

那麼我們(怎麼)不覺得夢呢?因為我們的習慣,把這一個白天當成自己是很清醒的,鄙視了、看不起那個夢境——那個是夢;其實現在醒著,就是我們會看書、會用思想,同那個夢境沒有兩樣。兩樣在哪裡呢?有兩樣,兩樣在什麼地方?我們夜裡睡著了的夢,是第六意識獨影境,那麼現在西洋心理學所講的「潛意識」、或者翻譯是「下意識」,就是翻譯名詞的不同。這個潛意識活動起來,把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的現象合起來,這個合起來呢,呈現的,那個時候前五識眼耳鼻舌身沒有幫忙的,前五識沒有,不起助伴、輔助作用。那麼那個境界呢,覺得模糊一點。我們現在這一個夢,也是第六意識在做,是明了意識在做,不是獨影意識。不過呢,前五識都在輔助、都在幫忙,所以把我們自己搞迷糊、搞顛倒了,認為現在不是夢。現在就是夢。這也是唯識所變。

就是上一次,我記起來了,我們講到最後的時候,比方我們現在當場在座的人,馬上把現場給——心意識不要管它——眼睛盯住看一下,這個現象看一下,意識不要跑到眼睛上來,多定一下、看一下,這個眼睛就迷糊起來,前面境界就迷幻起來,意識只要不幫忙;然後再把眼睛一閉,前面夢境馬上過了,覺得前面就沒有了。所以這一切……這是消極的、還不是積極的修夢幻,積極的修夢幻還不是這樣。消極的可以體會進去。現在皆如夢境,不離這個心意識。他說假定是這樣的話,「如從夢覺,知彼唯心;何故覺時,於自色境,不知唯識」呢?那麼假定這樣講法,他說我們普通一個人,「如從夢覺」,要做夢的時候,夜裡夢醒了、覺悟了「知彼唯心」,曉得:哎呀我夜裡做了一個夢,沒有道理,自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自己亂做的。很輕鬆,很談笑,「知彼唯心」。他說那麼,你現在就是夢,何以,「何故覺時」我們現在清醒的時候,與自己所造的外面整個物理世界同身體、同我們自己、各種色法的境界,現在為什麼不知道?當場我們不知道現在是夢呢?這是什麼理由?

這個問題,其實在別的經典上佛就笑都不笑就不答覆了——太笨了!在唯識呢,他定要分析清楚。他提的,當然我們講的是個問題,現在是答話:

「如夢未覺,不能自知;要至覺時,方能追覺。」他說,等於我們做夢、沒有清醒的時候,自己在夢中不曉得自己在做夢。當然了,做夢的人如果覺得我現在做夢 ——不做了,馬上清醒了。所謂「如夢未覺,不能自知」。「要至覺時」,等醒了以後,「方能追覺」,回想剛才所經過的那個叫夢。「覺時境色,應知亦爾。」他說我們現在清醒著,覺到是夢,這一切的境界、一切的物理世界各種現象同那個夢是一樣的,只是不知道。比如我們普通人有一點可以體會到的,現在回想前幾年的事,你覺得像夢一樣,像夢一樣過去了。

第18章

假定當下現在體會到這個境界,這個人就可以進入夢幻三昧、大乘菩薩的境界裡頭。在夢幻三昧修久了,那一切的物理東西、物質東西,沒有什麼障礙了,一切都沒有障礙;乃至定力更深的時候,所謂山河牆壁無礙而過去,一切自在了。這是補充的說明。

所以因此,本論《成唯識論》上,「未真覺位,不能自知」。現在我們理論上知道白天也是夢,但是這個理論知道了,你會講佛經、說佛法,也是說夢話,沒有真清醒;真清醒就成佛了。所以沒有到達真覺之位啊,因此自己不知道。

「至真覺時」,所謂真覺就是成佛,悟了、大徹大悟了。「亦能追覺」,也同夜裡做夢醒了一樣的,想到幾十年的人生一切所作所為,這也是個夢。

所以啊,我們一切眾生,「未得真覺,恆處夢中。」因為沒有得到真正清醒境界,永遠白天在做夢。夜裡不過是夢中的夢;白天正在做夢。所以法相唯識呢,直截了當就翻譯成「真覺」,別的經典翻譯成菩提、阿耨多羅三貌三菩提等等,就是真覺。真正的覺悟了,才曉得現在還是在大夢中。

那麼他引用佛經,「故佛說為生死長夜」,所以佛經上感嘆:一切眾生在生死長夜中。這個夜很長啊!如果三大阿僧只劫不悟,就是這一夢夢了三大阿僧只劫。這個三大阿僧只劫都是長夜漫漫。那麼人呢?就是流浪在生死中。

「由斯未了,色境唯識。」什麼原因呢?就是不能真正徹底證悟到,一切的外色境界就是心意識所生的。沒有證到,所以永遠不能。理論上講了,偶然心裡頭有感覺的:「哦!這是一夢!」那不相干的。那是文學境界、偶然的感嘆,偶然的感覺、感觸而已,不是真的。

由這個問題引出來下面的問題:「外色實無,可非內識境;他心實有,寧非自所緣。」好,他說由醒、夢這個道理,外面色法、外境同這一個物理世界這些東西,那麼以唯識的道理來講,本來是沒有、空的,也是心意識的共業所生的。

「可非內識境。」當然外境界在我們凡夫看起來,是我們的外面;這個茶杯、這個牆、這個山、這個天,是在我們的外面,不在裡面。在真正證到了心識、心性道理,一切唯心識所生,這個山河大地大千世界,沒得內外,就是我們一體的,意識所生的。所以提出來假定的問題,外面如果是真的沒有,「可」——姑且許可你,還不完全承認,並非是內識的境界;那麼,「他心實有,寧非自所緣」哪?哎,一切眾生都是同一個心識啊!我有思想,你也有思想,他也有思想嘛!他心(別人心)實有,那真是有作用哦!我在這裡想喝茶,你正想喝酒呢!實實在在地有啊!「寧非自所緣」,他說那麼講起來,當我想喝茶,你也有識、我也有識,我們識、唯識是相同的,他說那麼你就是我嘍!我也是你嘍!

換句話說,那麼我想這個人要來看我,我天天想、天天想,這個人應該有感應了,這就會來嘍!有時候你想死了也沒有感應。可是有一種邪法、外道的邪法,或者密法裡頭也有這一種法門,他可以把人的心勾動,都是邪法。那就是承認說,他心雖然實有,也可以作自所緣,我也可以使你受影響。這裡有個問題哦!

譬如說世界上很多了,有些畫符的,重符籙,中國有,道家畫符唸咒,有些重咒語的,會把別人弄得瘋了。你像密宗裡頭的增誅法也可以做得到。那麼由此看來他心實有,正是我之所緣,我可以影響他。不過這裡頭問題很多,你們學佛、搞唯識,學佛、真正的佛法要用思想的啊!不用頭腦那是永遠不會發智慧的。

我現在幫助大家提問題,譬如催眠術,我坐著,你說要我催眠:「你睡了、睡了、睡了,你現在睡了,睡著了、睡著了……」哎,你慢慢真的睡了!催眠術,稍稍練得高一點,這個境界的人,就可以做到哦!大家你跟我倆對坐著,然後:「你現在飛起來了啊,坐在虛空中,噢!離開了三寸了!差不多了。五寸了、八寸了!」哎,你慢慢懸起來了!那就是證明他心實有哦!是我們自所緣嘍!對不對?——不對!

催眠術那個境界同這個都是問題,不同的。這裡頭還有,因此說,「他心實有」,諸佛菩薩都成就了,那我們唸佛、唸佛,當然根據佛經說,唸唸念,佛就會受我們的感應,對不對?但是啊,佛天天要度盡眾生,我們受不了他的感應啊!對不對?即使一個完全有成就的菩薩,他也沒有辦法幫助每一個人,說他的心一動,使你悟道了——我們還是不能悟道哦!佛也做不到。假定是一體,那佛要度盡一切眾生,他一念動就度盡一切眾生,我們得度了,我們修都不要修了!還要盤腿打坐、燒香磕頭,多麻煩!做得到嗎?做不到。

所以「他心實有,寧非自所緣」,「寧」就是白話「難道說」,難道說這個不是我們自己所緣的境界嗎?

現在答覆,「誰說他心,非自識境。但不說彼,是親所緣。」他說你這個問題問得很奇怪,一切眾生同體。我們不用佛法的話,換一句話,也就是用我們原有的這個道理啊:「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誰說他心,非自識境」啊?任何人一個心都有心識的作用,是同樣的心識作用。注意啊!是「任何一個眾生,都有同樣的心識作用。」——注意邏輯!我沒有說「任何一個眾生,都是同樣的一個心識作用」,不是那麼講。注意哦!這就叫做學因明了,邏輯的問題,不要把話聽錯了。我說:「任何一個眾生,都同樣的是心識的作用。」

所以那麼因此他也說,「誰說他心,非自(己的)識境」呢?這個「自」,各人單獨一個自。他說「自識,不說彼是親所緣。」你的心理意識作用跟我的心理意識作用,各有各的親因緣的所緣。你不是我、我不是你,這個中間有差別。我的親所緣、思想只是在我這個範圍起了作用,沒有辦法在你那個範圍起作用。不是我經常說到哲學的時候說一個笑話,並不是笑話,因為普通上課就不興講了;看人家自己智慧高就懂進去了,智慧不高就算了。我常說,中國人有句話,罵兩夫妻感情不好是「同床異夢」,對不對?實際上世界上哪一個夫妻是同床同夢的呀?不可能的啊!一定異夢嘛!各做各的夢啊!哪有同夢的啊?既然偶然撞撞,哎呀你夢到什麼,我昨天夜裡也夢到什麼!差不多?差得很遠哪!本來同床就異夢啊!異夢得很厲害呀!各做各的夢。為什麼呢?他每一個人的心識啊,自己有親因緣所生。所以是疏所緣,不是沒有關聯;「疏」,親、疏要分開,一個近親、一個疏遠。

那麼下面理由說:「謂識生時,無實作用,非如手等,親執外物。」所以就是我們這個識生出來的時候,譬如我們現在曉得心意識,我們什麼東西才看得到?大家體會一下,我們現在的人,在座我們大家自己體會,有一樣東西,沒有看到,這叫做「無色有對」。沒有現象,但是有相對的作用,在唯識學叫「無色有對」,你將來看佛經就懂了。還有個名詞「有色有對」,以前有個道友問過。譬如我們意識、第六意識這個思想無色,看不見。這個思想是什麼?「有對」,可以有相對作用。我們知道自己在思想,只有第六意識這個思想我們知道;眼識、耳識、鼻識、身識,你定力功夫不夠已經體會不出來了;意識是很清楚。但是意識境界我們心理思想,現在譬如說,這位劉教授坐在那裡,大家是在家裡,我不要拿起電話打,我心裡打坐一想:嗯,劉司令,你來吧!——他那裡並不能接得到啊!有沒有感應呢?你定力很高了以後啊,他那裡有感應;可是感應得不是像電話那麼清楚,我們打電話有時候還聽錯了呢!他有一種感應,他忽然或者念頭剛剛會想到,譬如說:哎呀,好像老師那兒好久沒有去了,我要去看看老師了吧!唉,現在沒有空。其實在想嘛。它有勾動的作用、有這個線路作用;但是不是親所緣。為什麼呢?「謂識生(起的)時(候),無實作用。」無實在的,起不了作用。

「非如手等,親執外物。」譬如不像我們手拿茶杯,這個茶杯就端起來,我們拿這個就端起來。這一段要特別注意哦!尤其是作功夫的人。「日等舒光,親照外境。」譬如像太陽一出來,整個的山河大地,這光明出來統統照見了。可是我們意識起來,我們心裡也想起一個光明照見大家。譬如說,功夫很好、定力很高的人,在這裡打坐修道,哎呀我要放一個光啊,照見大地眾生,無病無痛,沒有衣服穿的不要涼著噢!等等,我現在給你們修火觀啊,你們身上都自己帶電啊!——你在那裡發瘋空想了一陣可以啊,願力是可以呀!別人冷的還是牙齒發抖耶!感冒的還是「啊嘁、啊嘁」啊!就是說,你識所生的不像那個樣子。

「但如鏡等,似外境現,名了他心,非親能了。」所以你意識一動啊,像鏡子一樣,鏡子裡頭有別人的現象進來;我們鏡子一照,一照人有我們人的影像,所以「但如鏡等」。「似外境現」,注意這個「似」,鏡子一照,譬如我們去照鏡子,鏡子裡頭有個我,你說那個我是什麼樣子啊?真的我嗎?當然不是哦,大家都知道那是我的影子,而且那個影子還不真的,你知道嗎?我們現在看鏡子,我們的光線角度是這樣照進來的。照相機還顛倒的。普通的鏡子是左右這樣來的;焦點不同,上下這樣照的。所以我們看鏡子裡的世界並不是我們真的面孔。所以我們人活了一輩子,自己面孔什麼樣子沒有看到過。你不要以為鏡子裡頭看過,沒有啊!這個焦點不同的,是這樣來的。所以鏡子裡頭的這一些外相,「似」好像,古文就要注意,好像外面境界呈現了。那麼你呈現了,「哎呀,我懂了!」鏡子一照,「哎喲,我看到你是這個樣子啊!」鏡子裡看到,還不是真的原樣子,真的樣子沒有看到過。所以「名了他心」,名稱上說,我瞭解了,你的心理我瞭解了。「非親能了」,不是真的,不是親因緣所能了的。

「親所了者,謂自所變。」如果能夠真證得親因緣,心能夠了,就是由八識起。七識能變變出來,七、八、第六意識自己的用,自己心裡這些作用、八識作用。親因緣,自己的能變所變的。「故契經言」,所以佛經上講,「契經」,佛說的經,哪一本經?《解深密經》,《解深密經》上說兩句話:「無有少法,能取餘法。」一切都是唯心造的,一切都是唯識所生,沒有說另外一個辦法;心外無法,除了心以外,沒有法。所以我們修一切的法,不管你密宗啊、什麼宗啊、華嚴宗,你宗死了吧!乃至揚州粽子啊、湖州粽啊,你什麼粽都沒有辦法。都是唯心自修嘛!「哎喲我今天修這個法好哇!這個咒很靈光啊!」你自己在那裡迷糊,自己搗鬼。「無有少法」,本來就是此心,此心我們本來在這裡頭。「噢,我心裡修哪個法靈光。」靈光不靈光是你心理作用。佛在《解深密經》上說「無有少法,能取餘法。」

「但識生時,似彼相現,名取彼物。」所以啊,你說自己與別人、與他心,或者自己與[斷錄]……生病了,我趕快去看他,結果真的生病了、感冒了——似外境起,「似彼相現。」現在只講原理,你說有沒有叫感應的作用?現在不談感應的問題。學唯識要非常邏輯,這個問題只對某一點,你不要岔進來別的問題;「感應」,感應另外再談。所以「似彼相現」,只有這麼一個現象出現。這個現象出現,是虛幻的,還不是真實。

「名取彼物」,好像拿到一個東西。這講什麼呢?我們在這個裡頭曉得一個道理。有些人打坐坐得好,尤其是道家,出陰神、出陽神,自己覺得出去了。那麼功夫很高的離開這個身體,還可以遠遊他方啊。乃至功夫最高的人,極樂世界、什麼世界,正如經典上所講的,一念之間到極樂世界供養阿彌陀佛,所有極樂世界諸佛菩薩都供養遍了,馬上轉到東方、轉到南方、北方,十方世界一切菩薩前面供養遍了——不過一念之間,還坐在這裡。去了沒有?真去了!見到沒有?真見到!那是定境界。那個定境界也如鏡中像,那是陰神。等於說不是這個手端茶杯一樣實際上摸得到的——唯識所現。那麼那個極樂世界是那個極樂世界,你的極樂世界是唯心淨土、你的極樂世界。所以一切境界,善境界、壞境界,說我夢到地獄去了,不得了!打得我一身青了!你醒來身上還真的受了刑罰,有青了;就是上面前兩次講的心物一元的問題,也是心意識作用。

現在講唯識出去的,所以我們有許多修定的人,在這個境界裡自己不知道這個道理,把相似的境界當成神通、當成感應,全錯了!就是自己唯心搗鬼了。所以下面結論,「如緣他心,色等亦爾。」所以我們要攀緣別人心理,自己與他人之間,這心理攀緣同這個色法一樣,你只有這個影像,而不能真實拿到;只拿到影像,不能拿到真實。這是講識,尤其側重這一段,側重於這個第六意識、意識所生的這些境界,是如此。

要想真正做到神通境界感應,那要破了、了了第八阿賴耶識,才有這個,懂得這個道理。懂了以後怎麼樣起神通?像我現在端茶一樣,實際的功夫修持要得意生身以後的事——八地菩薩以後的事。所以不是那麼簡單!因為一般學佛修道、學禪學密,學了一點點境界,認為這個就是了——決不是。只能說你用功吧?很用功;有進步吧?有進步。不是這個境界。這個道理。

那麼,「既有異境,何名唯識」。好了,他說根據你這個道理講,那麼你們要提出一個問題,對不起啊,我現在又把原文拋開了。這裡我們剛才講完了,我們這裡很多學禪的,嘴巴會玩禪的很多啊!「啊!自他不二!」自己只管講,都沒有去想,要臉紅的呀!自他不二?你心裡想的就不是我想的,怎麼叫自他不二?我們自他就二!怎麼不二啊?你痛,我在快樂啊!你在發冷,我衣服穿夠了暖和的很耶!自他就是二的啊!不是不二的啊!那個「自他不二」是形而上體來講。你說虛空不二可以呀,東方虛空同西方虛空、南方、北方虛空都是虛空,虛空這個樣子,那是虛空的境界啊!至於南方、東方、西方每一方不在虛空以內的,實際上物質世界那硬不同耶!不要說我們這裡溫度假設今天是十六度的話,台南算不定今天就是十八度耶!還是那麼小的一個小台灣來講。自他就是二啊!

至於說台南的上空同台北的上空虛空都是一樣,是那個不二。所以千萬不要狂妄啊!「哎!自他不二啊!」許多妄作聰明的人,已經不得了,「噢!悟了!悟了!」言旁一個口天誤,結果誤了一輩子,那真「誤」了。不是這個道理啊!千萬注意啊!老實修行、老實參究啊!你說什麼是話頭?這些就是話頭。

懂了這個,好了,提出這個原文了:「既有異境」,既然說自他——一切眾生心性各有各的自識,「何名唯識」啊?他說那你為什麼叫它是唯?——「唯」就是只有這個——只有這個識呢?怎麼叫唯識?這是問題。答覆問題:「奇哉固執,觸處生疑。」這兩句話罵人的,佛在罵人。他說:奇怪啊!你好笨哪!你怎麼那麼固執!「觸處生疑」,碰到問題就解決不了,到處都是問題,你好笨!好奇怪!那麼固執,不懂得。

「豈唯識教,但說一識。」注意哦!法相唯識就是佛經說一切唯心,不是說十方所有一切眾生就是那麼一個心哦!不是說十方一切眾生只有這麼一個阿賴耶識哦!很多聽到佛學的人、搞唯識都是有這樣觀念:「同一個阿賴耶識。」——是「同阿賴耶識」,不是「同一個阿賴耶識」。所以,「豈唯識教,但說一識」啊!他說你要曉得唯識教只有一個嗎?識只講一個識嗎?

什麼叫唯識?心意識作用。你要懂啊!

那麼他又問了,等於兩人對話:「不爾如何?」他說,假設不是這樣,那怎麼樣呢?這個學生、譬如有個朋友又問了。下面答覆,好,你不懂啊?「汝應諦聽」,你仔細聽,我告訴你。

「若唯一識,寧有十方,凡聖尊卑,因果等別。誰為誰說,何法何求。故唯識言,有深意趣。」他說,你把佛學觀唸完全搞錯了。假設十方眾生只有一個識的話,都是一個阿賴耶識,我們不要修了,嘿!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早替我們修好了!因為他的阿賴耶識已經解脫了嘛,我們跟著解脫了。這不是同《楞嚴經》上佛給阿難說的一樣嗎?佛問阿難:你怎麼搞的?阿難說:我想你是我哥哥嘛,你出家成佛了,我跟著哥哥將來總有一天我也成佛嘛!我想我不要修的嘛!——哪有這回事的啊?親兄弟父子都沒有辦法,各要各人修啊!公修公得、婆修婆得、各修各得呀!諸佛菩薩只是一個指導的明師,他沒有辦法幫你自了。如果是這樣,我們一切眾生不需要修行了,早就給佛度完了嘛!

所以所謂一識啊,硬有十方三世的不同,還有凡夫、聖人,還有天人、還有地獄尊卑,乃至於一切因果報應、各種差別現象。假使都是一個識的話,只有一個心、一個識,一切眾生、萬有眾生同一個心的,「誰為誰說」,請問,誰來說法?「誰為」,哪一個在玩這個玩藝呀?「誰說」,說的要如實呢,那就是佛也是這個心、我也這個心,我就是佛嘛,我說給自己聽啊?「誰為誰說」。那又「何法何求」呢?何必去求法啊?你們出了家,又去燒了戒疤,在這裡還拚命修,修個什麼啊?不要去燒嘍!我們的老師釋迦牟尼佛他早戒疤都給我們燒好了,他成功了就好了嘛!那我們還要求法嗎?他說:你好笨啊!不過他好在假提出來,是有這樣笨人問的話了,替我們問了,因為我們也不高明。他說,「故唯識言」,所以真正唯識道理「有深意趣」,你道理要懂。

現在講到唯識,「識言總顯,一切有情,各有八識。六位心所,所變相見,分位差別,及彼空理,所顯真如。」所以怎麼叫一切唯心?「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華嚴經》的偈子。唯識各方面都常用:一切唯心,萬法唯識。什麼叫唯識呢?這個識、心意識這個識,這是個總代表、歸納性的名稱。譬如禪宗講明心見性,見個什麼心呢?你說見個裡頭的心,哎呀明天到菜場,現在大概中央菜場買得到,買個豬心來看看我們就明心啦?——那不是的,這是個代名詞。這就是總顯告訴你,一切有情眾生、每一個人,心的作用分成八個識。這要注意哦!前面眼耳鼻舌身——前五識,第六意識最重要,這個中間的這個老大,造業的都是它;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大家都知道。但是講唯識,八識都會講,六位心所就不容易。恐怕要考試,你六位心所就答不完了。心所起了就有六位,所以要學《百法名門論》,煩惱、根本煩惱等於六個位置。我想今天大家沒有帶《楞伽大義》那本書,開頭那個法相表,如果有帶來,你一翻,六位心所就出來了。

六位包括了五十一位心所,就是說把心分成八識,所起的作用——還是歸納性的,不是詳細分析哦!照現在科學的方法詳細來分析,那就不得了了。所以要六位心所歸納。此心的能變與所變各有八識,六位心所。所以這個心啊,能變與所變,變出什麼?相、見,相分跟見分,這個你們書上應該要注起來,不然你將來忘記了,說變「相見」,「哦,兩個人相見面了。」那就不對了。相分,相就是現象;見分,就是精神部分。我們看到現象那個相分,現象界、宇宙萬有就是相分。我們能夠瞭解看得見宇宙萬有的,不是這個眼睛看見哦!這個見分不是指眼睛哦!眼睛是眼識的作用哦!也代表了眼睛功能的一部分、眼識的一部分。見分,我們心裡瞭解、明了:哦這個是宇宙萬有。相分、見分兩個。宇宙萬有物理世界是我心識所變的「相分」——現象;精神瞭解它的,這個是「見分」。

好了,我們現在注意啊,我們為了大家聽了這個課不要再馬虎,自己就要體會,我們八識也不管,八識跟心所兩個先體會一下。譬如我們現在坐在這裡(這是比方哦),或者你們打坐,自己散亂的念頭,自己最煩了,這個念頭不能清淨。這個念頭起來,起念這個當中——心所,一個思想、一個思想就是心所,心所變的,好討厭!這個就是相分。現象嘛,一個思想、一個思想,一下想到:哎呀,衣服洗了沒有收,糟糕!剛才忘記了給這個人打個電話。此心又坐立不安了,坐不住了。不是兩腿發麻,(是)心發癢了,要想下坐了,這都是心的相分。但是,你這個心的現象起來,你知道這個現象在幹什麼,這就是見分。

我現在在思想,曉得自己在思想,這也是見分。拿小的部分先去體會。相分跟見分,它兩個同時在一起的。換句話,我們普通講「這個事情我瞭解了」,這個「瞭解」是見分。相分就是個現象。所謂八識,六位心所一共是分成六位,五十一位心所,心理所變出來的。八識是能變,心所是所變,所變出來的相分跟見分兩個。等於是能變是電,所變等於是電燈、這個擴音器,比方啦!這是比方。不要聽成唯識就是擴音器,那就糟糕了!所以能變跟所變兩個在轉變。所謂唯識三變體。能變、所變,它兩個是種因性,不是五陰的行陰在變,轉走了就變出來。譬如我們五個指頭這麼轉快了就變了相了,你看到就不是五個指頭了,就是這樣在變。所變的相分與見分,「分位差別」,因此在心理作用現象,每個位置分別的各有不同。這就是科學了。手都是手,但是這是大指頭、這是食指、這是中指、這是無名指、這是小指。你不能說五個手指都是手啊!是都是手,可是不同哦!譬如手是能變的,這個指頭是所變的現象。能變、所變、轉變作用統統不同,不能籠統的。所以有分位差別,各有不同。(我們先休息)

這是分析的,分析最後讓你瞭解什麼呢?「及彼空理所顯真如。」所謂修持,空相,所以《金剛經》告訴你,無我相、無人相、諸法空相等等——相空。空不是理論哦,要實證到空,相空。「見」,見分,如如不動,呈現出來最後空理,畢竟空所呈現。空了以後呢?空不是沒有哦!所以有一班人乃至講佛學的人,乃至於很嚴重,有些法師們、有些居士們,認為空、空了什麼都沒有,那同唯物論講法一樣了。因此有人誤解,佛法是同唯物論一樣的,錯誤的嚴重非常大,大得不得了!空理所呈顯的,空了以後那個本體、那個東西、如來本性叫做真如。

這個真如呢?也是個代名詞,不要當成真如真正有個東西。又不是真正東西,可它又不空;可是它要空。空是方法,空到了最後,那個不空的,但是那個不空不是世俗的我們世間法的一切有,不是像這個煙灰缸、不是像茶杯空的這樣一個東西,也不是像這個虛空,虛空還是相。所以這個是見分(見道的見),空理所顯的真如自性。為什麼不加自性兩個字?加上自性,你就抓住了有個性了,一個道理。所以我們要瞭解、要記住,這個分位差別。

「識自相故」,第一,識自相,是一,就是八個識。「識相應故」,這是一(佛所比喻啊,這兩句),八個識。這八個識完全相應,隨時隨地起作用,六位心所,就是五十一位心所。這八個識跟心所倆合起來,變出了兩個東西——相分(現象)同見分(理性的精神部分)。第三,「分位」,各種等次不同,物質是物質,譬如現象,我們心理現象同物理現象分位不同。「識」,有真實自性,自性無性的空性。

「如是諸法,皆不離識,總立識名。」因這一切法,都是心意識的境界,所以建立一個名稱叫識,總立一個名稱叫識。那麼既然叫識,為什麼加一個唯呢(唯識的唯)?唯就是只有這個識,我們普通的話:只有這個識,其他沒有。「唯言」,所以加一個「唯」,這個名稱,「但遮愚夫所執,定離諸識,實有色等。」這個是為了遮住了,遮住就是排遣了、排開了一般的笨的人,死死地執著「離了一切識外面真正有物理的世界」。這個愚夫啊,凡夫這個笨人,不是講普通人哦!講小乘一切阿羅漢,還是愚夫哦。得了道的人入定,阿羅漢可以入定,外境界一切不相干;乃至可以入定多少劫數。但是你要曉得,你入定多少劫數,那個時間不是因為你入定改變的哦!那個空間也不因為你入定而改變了。假定現在有一個人在佛的時候入定到現在,歷史還是經過兩三千年哦!並不因為你入定了,這個歷史不再演變哦!因此小乘境界的人,「我只修心、了自心,外面不管,外面這個色法同我不相干。」所以佛、大乘的佛法認為——擔板漢,禪宗叫做擔板漢,背一個板子走路,就看到這一面,另一面看不見了。

所以「愚夫所執,定離諸識」,他們死死認定一切心識,那麼羅漢們***小乘人只在第六意識空的境界上自己在玩弄,第七識、第八識不能解釋。因此認為外界實在有,外色的境界,就是有物質世界,物理世界都存在,這就是把心物兩個分開了,所以是錯的。

「若如是知,唯識教意,便能無倒。」所以你進一步瞭解了是一切唯識,這個「唯」字,只有識。這個「唯」是包括了什麼呢?包括了心物一元這個唯。所以,如果這樣瞭解了心意識「唯識教」的道理,「便能無倒」。這樣瞭解所謂唯識的道理,「便能無倒」,你的知見不會生出顛倒了,你就懂了,不會有顛倒。

所以你認清楚佛法這個道理,「善備資糧,速入法空,證無上覺,救拔含識,生死輪迴,非全撥無,惡取空者。」所以你懂了,學佛先要明理,拿現在來講這是個大科學。你把理論搞清楚了,才好下手怎麼樣修行,不然都在那裡盲修瞎練。他說你懂了這個不顛倒的見解,「善備資糧」,好好交本錢,學佛要本錢哦!資糧就是資本、糧食。哪兩樣資糧呢?福德資糧、智慧資糧,所以你們年輕同學注意哦!要修善、行善,是修福德;智慧——智慧要用思想研究經教來的哦!啊,我懶得看經教,我只曉得打坐。你沒得腦筋你當然不看經教了!那我有時候也懶得跟你講:「可以可以。」我說可以的意思啊,你多去轉,投過幾百個、幾千個胎來,當然可以。你這一生笨、懶一點,只好算了!——不肯用心。天下事是要用心的。我們想吃一口飯、蓋一個房子都要用盡腦筋,你想去學佛,不要用腦筋啊?那麼佛是個笨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東西,何必學它呢!所以要你「善備資糧」啊!——福德資糧、智慧資糧。

我們學佛修道不成功,光修智慧的人,沒得福報。你看世間法,世間人書讀得好、文章寫得好,或者這個藝術、畫畫得好、詩作得好,窮一輩子,一定的!你看他如果有錢了,他詩也作不好、文章也寫不好了。這兩個資糧是不會圓滿的。只有圓滿的人才是活神仙、就是佛了。又有智慧、又有福德,幾個做到啊?做不到的啊!有福報就沒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沒有福報,這是世間的道理,出世法更嚴重!所以啊,「善備資糧,速入法空」啊!快快地修行,證到法身,自度而後度他。「證無上覺」,證了悟了,「救拔含識」,再回來度一切眾生。什麼叫度眾生?救世救人,拔除一切眾生在煩惱的苦海中,救度一切眾生出離輪迴的泥流中,所以說「救拔含識」(一切眾生,有情眾生都叫含識,也翻譯叫含靈。它這個生命裡頭有靈性、有思想、有知覺,所以叫含識,也叫含靈),使他們跳出生死輪迴。但是最後要空哦!空了你看,空你要認清楚哦!「非全撥無,惡取空者。」唯物論也講空啊,人死如燈滅,死了就沒了,什麼東西都沒有了,都是空的嘛。都是空的,果報也空嘛!既然空,因果報應也空嘛,有個什麼因果報應啊?這個就是邪見的惡取空,嚴重得很!

下面開始跟你講,「空理所顯真如」,空是一個方法。這個房間現在我們人坐滿了,這是不空了。把大家都請出去了、東西都搬出來了,搬出來了以後,顯出這個房間是空的,是空置的房子。如果認為空就是什麼都沒有,那是全錯了!這叫做邪見的惡取空。如果這樣的空啊,「違背教理,能成是事。」這一種違背了佛所說的教理,決不能成功。成佛開悟、成道這一切事做不到的。

「故定應信,一切唯識。」所以啊,教大家一定要相信。《華嚴經》上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就是這個唯識的道理。應信一切唯心唯識所造。

好,這個問題講到這裡,又提出問題,「若唯有識,都無外緣,由何而生種種分別?」他說,假設照這樣講,心物是一元,一切物理世界只有識,沒有外境。外面物理現象一切的境界也不過是心意識所變的。那麼怎麼樣生出來外境界一切各種分別狀況呢?「頌曰」,列出一個總綱,這一首詩,在中國就叫詩了,印度叫偈頌:

由一切種識如是如是變

以展轉力故彼彼分別生

這叫詩,翻譯的詩,在印度原文梵文並不是這個樣子,比較清楚。不過素來的文學的東西啊,搞思想是素來搞不好的。思想這東西沒有辦法寫成文字,文學沒有辦法表達思想,除非非常非常高明的手法。所以你們學寫文章啊,太難!你看這些科學性的文章它只能寫到這樣,「由一切種識,如是如是變。」哎,這樣這樣變。「如是」就是「這樣」嘛。我們翻成白話詩:「因為有一切識的種子,這個樣子、這個樣子變,變得呀,轉得團團轉,轉到後來啊,這樣、這樣、那樣分別就生出來了。」這叫什麼話呢?這就是白話詩。事實是這樣嘛!事實這個文字就是這樣。那你說是講些什麼啊?如果佛說法這樣難聽,我早不信了!你這個話都沒有講清楚的人,我還聽你的啊!還叫你老師才怪呢!(一笑)所以只有解釋。

第一句話,由「一切種識」,不是有一切種子,怎麼講法呢?「謂本識中,能生自果功能差別」。你要曉得偈頌有個好處哦!剛才我那麼講了,沒有文學價值。你看我們中國人讀書,《易經》也好,什麼最複雜的,譬如算命卜卦的,那個討厭、囉嗦啊!哎,喜歡把它編成一首詩。你看奇門遁甲很討厭哪,他就把它編一首歌大家就記住了:「陰陽順逆妙難窮,二至還歸一九宮。」都背來了,都懂了、記住了。但是二至是什麼?二至還歸什麼一九宮啊?你必須懂了以後才能對上個總綱。佛法也是一樣。

現在告訴你第一句話:「由一切種識」,一切種識啊,「為本識中」,什麼是本識?第八阿賴耶識根本識。這個第八阿賴耶識啊,「能生自果的功能差別」。我們每一個人,剛才佛說了,每一個人都有八個識。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有一個心識。不是大家共同一個心識。有共有的一部分;有不同的一部分。所以自己本識當中啊,我們每一個眾生第八阿賴耶識本來具備了一切種子。這個要注意!所以人性裡頭是有獸性哦!也有畜生、地獄、餓鬼什麼。有時候我們發起脾氣恨起別人來,自己就是餓鬼,那就是魔啊!自己看不見。那個時候拿個鏡子——所以有許多同學壞脾氣的,他自己不知道,我說真可惜啊,我要是有個錄影機當場就給你那麼一照,給你錄下來自己看看——那個味道好看哪?是很難看!所以人性裡面,你不要看我們一個人哦,六道輪迴都在這裡呦!有時候自己變餓鬼,餓得不得了了,餓得胃**,那就是餓鬼地獄來了。口乾沒有水喝,同樣來了。人性裡頭就有獸性,獸性裡頭也有人性。你不要看動物看不起哦,動物比人好得多了!也不要看不起鬼哦!鬼也比人好辦。最討厭是人!人比鬼可怕,又髒、又臭、又可怕;又凶、又壞、又有傳染病!(眾笑)所以啊,自己的自識功能裡頭各種種性(都有)。

但是我剛才說了壞的,自己本性裡頭也有菩薩、佛的種性哦!所以為什麼要修善呢?我們修善一切等等,把自性功能中善的種性發動,慢慢把那個壞種性也變過來為純善的種性**。就是這個道理,這很簡單。其實,善、惡、不善不惡三樣都平等在裡頭,這個第八阿賴耶識,你要記住啊!「謂本識中,能生」——它自然能生,「自果」——不是別人給你,不是佛菩薩給你——自果的功能差別。這個功能,所以我們現在科學也用「功能」,功能兩個字在自然裡頭、在哲學裡頭、在中國文化裡頭用,是從唯識裡頭拿來用的,功能是這個裡頭來的。這兩個字用得好得很!有這個功能差別。那麼自己的阿賴耶識的種性帶來的,能都是什麼呢?四個:「等流、異熟、士用、增上」四個果位,四果。

什麼是「等流果」呢?譬如我們大家都在輪迴裡頭生生死死,這就是等流果。所以等流啊,平等地、共同地像一股流水一樣流下來。譬如我們現在大家都在台灣,而且大家都在台北,我們這個業力是等流的。還有近期要投票啊,大家都在選舉期間,比方啦!這是等流。我們這裡選舉,別人那裡、外國沒有選舉,各有各的事。這是業力不同的等流,比方啊!像一股流水一樣,等流,永遠流下來,切不斷的。你如果不等流啊,離開三界外,成道了。

「異熟」,異熟下面都有解釋,什麼叫異熟,這些果。異熟,異時、異地,這是因果報應。所以嚴格講起來我們現在這個生命在這裡就是異熟果。有自己的阿賴耶識的種性、父母精蟲卵髒、社會環境、時代環境這許多加攏來,成熟了這一個果位。

「士用」,什麼是士用?士,就是代表每一個人,每一個人生下來的果報作用不同。因為有天才會畫畫,像我們看觀世音菩薩,看到何先生畫得怎麼那麼好!叫我畫起啊,把觀世音菩薩不曉得畫出一個什麼泥巴了!就沒有這麼個「士用」功能,這種天才沒有。

還有「增上果」,譬如業力福報大的人,也是這個等流、這個時代來的,同一個時代,我們等流。「異熟」,可是每一個人家庭出身不同,我比方**。「士用」,每一個人腦筋、體力不同。「增上果」,我得到了一個機會,這一個人好,當了皇帝,號令天下、救世救人——這個人的增上果福報來的。

譬如我們有些人,也是在這個時代「等流」來的;「異熟」,各人得了一個身體;「士用」,也蠻聰明,可是什麼增上果呢?一天到黑呀,「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別說想救人、救天下,自己都救不了了。患這個病,在開會,「咳!咳!」他的增上果不好!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是業報。他說,這都是第八阿賴耶識自己種性裡頭功能所生的果報。「故名一切種」,所以嘛,第八阿賴耶識裡頭有一些種性不同,所以每一個人生來個性不同。是有個性不同哦!業報而來的,第八阿賴耶識果報不同。

另外有第五果,剛才只講了四果:等流、異熟、士用、增上,你們要記得哦!到期末來考試,就問問你們這個看啊!四果啊,加上蘋果,五果!(眾笑)其實不是蘋果——離系果,五果。「除離系者,非種生故。」有一個果叫什麼?「離系果」。系就是把你拴在那裡了;離開這個拴,就是解脫了,成道了,大阿羅漢離系,「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佛菩薩離繫了,心中沒得繫縛了、解脫了。但是離系果「非種生故」,不是種子所生。這個道理懂吧?

我們現在生下來,自己作不了主啊!所以,有些同學問到,佛法是不是無神論?你們大家有些人都瞭解,不是的!相像。非主宰、無自然、緣生性空。這個是對你認識本體真如的一個方法了,是個方法論,「緣生性空」,是解釋現象世界,它怎麼是無神論?但是呢,它也不是有神論;也可以說它也是多神論。它非神我之論,因為神我是建立在真如本體裡頭,是這麼一個東西。所以你這個地方要懂。「離系果,非種子生。」怎麼說呢?那麼你說離系果,你離了第八阿賴耶識,它那裡來的這個功能?是第八阿賴耶識的功能啊!如果說第八阿賴耶識裡頭本來有離系果的種子,好了,我們也不要修了,它生來就會解脫了嘛!可是我們第八阿賴耶識呢,這幾樣東西很強:等流、異熟、士用、增上,非常強。離系呢?非要自己發心修持,修持了以後,才跳得出來三界。

「彼雖可證,而非種果。」所以啊,離系果是可以證得。初果羅漢、二果羅漢……四果羅漢,都可以是離系果裡頭的,可以修證到;「而非種果」,並不是第八阿賴耶識這個種子爆發了。爆發了要修哦!非要自心修自心啊!

「要現起道,斷結得故。」他說離系果啊,要現行,現在你好好修行,生起見道,見到了,然後斷除一切煩惱的結使(貪嗔痴慢的結使),才能夠得到羅漢果位、得到道的果位。你看我們許多同學,**得很,講話******,哎喲,我幾乎要向他皈依膜拜了!講的都對,那個道德的話比起道德都還道德,比老子還要老子!老子五千言《道德經》,(他)起碼有萬言!可是一開口就丟人,一講話統統不對!他始終在等流、異熟裡頭,不能解脫。為什麼?心中結使沒有斷,他自己都不覺得,結果他自己都不知道,已經到了分裂境界了。所以人你不要糊塗。像我的經驗看一個人,自己講些什麼話,自己在講話當中,自己曉得自己講得對、講得不對,這個態度對不對?——這個人已經有修持、了不起了!起碼很多生修持下來的。不然一般人講話,他自己也不曉得講些什麼,莫名其妙。然後你告訴他:你這個不對!「是啊是啊!哦……」他也不會聽話,決不會聽話的!而且他還……沒得辦法!業力呀!有時候真煩哪!我就不想做菩薩,**很討厭啊!一天到黑****自己會變成凡夫去了!呵!

所以這個離系果啊,要現起道,這個道是什麼?見道。見道了以後修道——斷結,斷掉了這個結使,才能證得這個離系果。所以它都是阿賴耶識的種子自果來的。

「有展轉義,非此所說。」那麼這些種子所生的果、因果的作用,等流、異熟、士用、增上,互相有展轉的關係、聯繫的關係。這一部分加重了,那一部分就減輕了。「非此所說」,所以離系果不是這個道理。

「此說能生分別種故」,現在我們講等流果、異熟果、士用果、增上果,這種因果關係啊,而說我們生命經常能夠有思想、有分別。為什麼人會有思想?這個第六意識分別來的,就是這個,分別就是思想,思想就是分別。這個東西。

「此識為體,故立識名。」我們有第六意識能夠思維、能夠思想、能夠分別,這是靠第八阿賴耶識一個分識來的,所以叫作「識」。「種離本識,無別性故。」所以啊,第八阿賴耶識也可以叫它是種子識,我們一切種子的根根;也有名稱叫它是本識,是根本。

「種識二言,簡非種識。」種識這兩個名稱啊,「簡」,就是分析了,「非種識」,種是種的作用、識是識的作用。所以兩個不同的名字,就是對於兩個不同的作用來講。一定要帶這本書哦!看著這裡。

「有識非種,種非識故。」有的識就不是*種識,譬如前五識,因為種子呢,它本身也不是識。

「又種識言,顯識中種,非持種識。」最後,什麼叫種子?什麼叫識?這個理論。所謂種與識的不同。我們這個識的根本裡頭包含著有種子。譬如一個石榴、一個山石榴,或者我們譬如一個番茄,等於說番茄、山石榴是第八阿賴耶識,可是打開裡頭啊,有籽子,那個籽子將來種到地下又會生出番茄來。所以整個的裡頭的種子和整個的合攏來,都叫一個番茄。但是番茄是番茄,你說裡頭是什麼?番茄的種子。種和識它是這樣差別。他說「顯識中種,非持種識。」這怎麼講呢?所以現在我們講,八識裡頭、人性裡頭有各種種性,這是講種性,這個識裡頭所發的種子;不是講本識的功能有個永遠維持——譬如剛才比方那個番茄——並不是番茄自己有一個功能永遠使自己存在的,那個叫種子識——「持種識」,永遠保持它的生命力。關於持種識的道理,暫時不講,「後當說故」,這一本書後面還有講到,現在不說。

「此識中種」,現在是講「識中種」,「余緣助故」,我們每一個人生命生來阿賴耶識裡頭帶的有各種種性。什麼呢?大概的歸類,善的種性、惡的種性、無記種性,善性、惡性、無記性,各種種子很多。「此識中種」它本性的功能,這是親因緣,所以講因緣,這個就是親因緣,力量大的、強的,其他的都是助緣。你第八阿賴耶識自己本性種性來的。所以每一個人,所以種性、這個人個性不同。我最近常常聽到:老師啊,我慢慢改,你看我改得好多了!我只好說:嗯,好多了!那是我的假話。人能夠改得了本性、種子,你成佛了!改?「改了好多了,你看我好多了!」這句話已經不好多了!真改了以後,不問人家「你看我改了沒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像「老師啊,現在你看我改了很多!」那個表現已經根本是壞種子。自己沒有智慧,你怎麼樣說法呢?慢慢普通應付他,教育法只好誘導了,騙一騙了:「是是是,你現在改得很多了,好好再努力啊!」那是哄小孩的啊!改?所以學佛在哪裡?根本上這一道最難!這一道下來,徹底地改過來,立地成佛!頓悟,就是悟這一下。禪宗說立地頓悟,你還頓悟得了啊?就是這個智慧氣派。要在這裡。

所以啊,我們要曉得,一切人阿賴耶識裡頭所帶來的種子識,增加了以後,變成這個人,就是社會的環境教育,那麼,即便「如是如是」——這樣那樣、那樣這樣,哎,種種因緣把你裹上去,如是如是轉變。譬如我帶來有一個藝術的天才,那麼我種性也有藝術天賦。碰到了,你不教我作畫,我也會畫。所以有些孩子有藝術、有繪畫的天才,他阿賴耶識種性帶來的。會畫不一定都變成**啊!不是一定**那個張大千。他的異熟不好,身體精神不對,所以有的人身體不對,只好拿牙齒來畫了;拿手來畫,手指頭沒有了。這個異熟果報不對。「士用」也不對,環境也不對,他生在一個戰亂的時代,所以他畫的畫都是烽火連天悲慘的,那就造成一個人不同了。這些因緣不同,「如是如是」,這樣、那樣轉變。

「謂從生位,轉至熟時。」一切眾生那個種子還沒有得到助緣,那個生的。乃至我們剛才比方一個番茄的種子種下去,它要營養,得泥巴裡長大,得各種因緣的作用,又變成種子。「顯變種多」啊!它為什麼叫做「如是如是」兩個字?「如是」翻譯成白話就是「這樣、那樣」。為什麼這樣、那樣呢?就是我們這個人,人性裡頭有這個種性。但是這一點種性,由這個因素要變成成熟、構成一個東西,「顯變種多」,這個中間啊各種因緣,這樣、那樣的因緣碰到助緣。因緣是什麼?以後再講。這個變現象很多。所以啊,為了加重語氣,所以「重言如是」,加重這個語氣是這樣、那樣變。這是講第二句這個偈子:「如是如是變」。

「謂一切種,攝三熏習,共不共等,識種盡故。」他說,告訴我們,一切種性的種子,包含了三種熏習力量。怎麼說?這種子、種性那裡來呢?現行,我們現在的行為,作來生的種子,現在的習慣熏習,慢慢習慣了,善、惡、無記變成來生的種子。「攝三熏習,共不共等」,所謂就形成了來生的共識,大家相同的、相共的、共有的,乃至不共的。識構成來生啊,這一生的現行變未來的種子;未來一出生的種子呢,又變成將來的現行了,這就叫業力。所以共、不共識,就是共業、不共業。

業,我們佛經上講業力,業是以果來講,識是因來講。因是什麼變的?心意識變出來的,***因,這個道理。所以共識共業變出來什麼呢?我們整個的世界的環境,譬如我們現在生在二十世紀的末期,這個世界美國、中國、日本國、歐洲等等國家,又是自由世界、共產主義世界,一切人都在不安,這個是我們的共業所生的依報不同。共業所生一切眾生的依報的共業不同。依報就是土地、環境、整個的社會、時代。不共業呢?我們每一個人個人所得的因緣種性、個人受報不同。「識種盡故」,識跟種子這個道理就是這個樣子,盡於此。

「展轉力者」,第三句偈子講「展轉力故」。「即現識等,總名分別。虛妄分別,為自性故。」用我們現在的識性、這個思想、第六意識這個現行,我們現在一切的習慣,每個人個性不同,因為你種子帶來個性不同,現在表現個性不同[斷錄]……***,各種各樣,你就在現時社會就可以看過去來生的因果了,過去生來的這個因,這就是展轉力。

「謂八現識,及彼相應,相見分等。」就是說八個阿賴耶識,現在起來的八個阿賴耶識,「及彼」,與彼八個阿賴耶識的心理相應,心所(五十一位心所)的相分、見分等等所生的,它們統統有互相有幫助的一個力量,互相自己就幫助了;不是幫助我們,八識互相幫助。就是現在心理的狀態給自己造業、自找煩惱。「即現識等」,所以現出來**。第六意識、前五識,不管什麼識,總名叫做分別心。攏總的名,不詳細分析呢,就叫做分別心。

分別是什麼意思啊?「虛妄分別,為自性故。」所謂分別心啊,講它本身都靠不住的,本身是個騙人的東西、虛假的,所以叫作妄想;妄就是靠不住的,每一個思想它不停留的,把握不住的。因為我們這個意識所生一切作用啊,所有現在的生命活著都是唯識、心識,這個心識是虛妄的,「分別為自性故」,以「虛妄分別」,自己等於是認錯了,認為這是生命。那麼怎麼有分別呢?「分別類多,故言彼彼。」這個偈子第四句話。因為,如果講分別心這也是種*。所以我們佛法呢,把心理狀況、現行的這個唯識作用分別成「百法」,《俱舍論》分成八十多種、九十多種,唯識宗分成一百多種,其實還是歸納性的。加上現代心理學,你要把它分析開呀,不曉得多少心理現狀。所以分別的種類很多。因此,在偈語上叫做「彼彼」——它們、它們。這個它們、它們就包括了很多。

總而言之,「此頌意說」,這個經典上這個偈子的意思講,「雖無外緣,由本識中,有一切種,轉變差別。」雖然不靠外面的因緣,只講我們的每一個人生命帶來第八阿賴耶識的本識裡頭有一切種,具備了一切種;轉變,能起所生的轉變作用;「以及現行」,現在我們活著生命,自己人生中現生八種識的展轉的力量,跟過去的種子因緣配合,「彼彼分別」,各種分別心,「而亦得生」。分別心,譬如說有一些天才兒童,我們普通叫天才,有人數學特別好、有人文學特別好,這是現在普通講的話,在佛法的名詞呢?那就是他數學的分別功能特別強、文學的分別功能特別強,就是種子所帶來的。

「何假外緣,方起分別」。他本性有這個功能,不依起,不是靠……所以有些人天生愛打坐、愛修道,所以你就看到了,有些人前生多生修那個無想定,或者是修那個懶道、懶惰道,所以這一生也只想修懶惰道,萬事不要找我,我什麼都不想幹,所以出家,跑到……出家人,不行不行!出家也麻煩,要守規矩,我乾脆搭一個茅棚。這種叫他多生累世外道種性,逃避現實。那麼是不是修道的人?是修道的人。他要多少生能夠走上菩提正道?還不知道呢!我現在給你們講老實話哦!你們裡頭有很多人走這個路線的。

佛法在世間啊,善備福德資糧,所以修了一輩子只來這裡打坐,萬事不管,樹葉子掉下來怕砸破了頭,這樣以為是修道——正是外道種性。我無以名之,叫它「懶道」。懶道沒有用啊!但是呢,他多生累劫的這個種性裡頭是這個種性,他已經培養了很久很多了。這是他的個性。除非他的智慧自己覺醒了:「不對了!」所以我們看儒家王陽明也真是了不起。王陽明先學天台宗,他能夠打坐已經有眼通了,都發了神通了——不對!道要入世,要救世,不***。那真了不起!這個自覺性多高啊!普通人不能懂的。所以你看佛經講了半天,你看《瑜伽師地論》、《大智度論》最後才講到,菩薩境界,要利他。他沒有辦法,先把那個慾望認識了。你要曉得像反省我們自己啊,人性天下沒有一個人不好逸惡勞的,都喜歡偷懶。為什麼我們喜歡修道呢?你嚴格反省自己,是這一個種性——偷懶的個性來的。(師對寫板書的同學:「好逸惡勞」四個字寫一下嘛,我以為你站起來了。)他非要我盯住,你多寫一下黑板也不說你不寫。嗯,好逸惡勞!(眾哄笑)哪,這就是好逸惡勞!

「方起分別,諸淨法起,應知亦然。」所以我們學佛修淨法起來。這個淨法起來,也是本身心性裡頭就有這個種性。「淨種現行,為緣生故。」因為本性裡頭有喜歡講道學佛的這個淨法的因緣,那麼現生碰到這個因緣、外緣,自然就進入了,這個因緣的關係。

現在這一節是講本識種性的這個認識的重要。不過如果沒有這個種子嘛,現在可以慢慢下種子了。

這裡有問題的,這兩個問題有同學(提了),小問題,我們等一下再說。現在我們《成唯識論》到二百八十九頁,翻過來二百九零頁。上一次我們講到關於八識,一心具備八識,那麼所謂八識是心王,八識就是一個心的道理,分析開來用八識講。所以每一個人、一切眾生各有八識的作用,是同體性空、真如一體。但是一體啊,不要想成好像我們世俗的觀念,同一樣的東西,譬如水,水性相同,水做成各種酒啊、茶啊,這個酒啊、茶啊本身八識的作用,不同於水性。這個道理要好好參一下啊!很簡單的道理,大家都搞複雜了。現在碰到是因緣的問題,所以由八識講到因緣的作用連帶,這是《成唯識論》在這一段連帶說到因緣。

講到因緣、八識,也正碰到一個問題,上次有位同學都提到,正因為有佛教界的人士,說到佛教也是無神論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是幾十年的老問題,就是說西方哲學過來以後引起的宗教哲學的問題。天主教、基督教、任何一個宗教,攻擊佛教的就說佛教是無神論。有些佛教徒當然不承認了,所以說佛教是有神論者。什麼是有神、無神,根本也搞不清楚。佛教教內的朋友們,不管出家在家,清楚的人不多,並不是全體沒有。有神論、無神論是西方哲學的專有名稱,中國也有,兩個不同。那麼西方哲學講有神就是指宇宙只有……

第19章

……造萬物,他是全能的,這個神。等於我們現在大家拜拜,拜一個土地公啊、拜一個城隍啊、拜一個菩薩啊,認為是有一個存在的、超我們世俗以外的一個全能、萬能的力量,他能夠可以降罪,也可以保佑,這個神。那麼佛教呢?中間就很複雜了。一般的現在講佛教啊,看到是有神論者,不但是有神論,而且是多神論者。一切佛都承認十方諸佛、十方菩薩,乃至一切天神、鬼、魔,都承認有。那麼何以佛教是無神論?因為講佛學、佛教的哲學,經典的道理,小乘的南傳佛教(是小乘佛教,現在流行所謂東南亞一帶的這些國家保有的這個都屬於南傳佛教。)他的宗教哲學,就是經典所宗的範圍是小乘的經論,《四阿含經》等等。那麼講到一切皆空、性空,到達空就為究竟。那麼這一個既然空,一切我也空、法也空,什麼都沒有——空了。法空不空小乘不講;我空了,我空就是道,沒有其他的東西,一切都是唯心的。所以一切唯心,畢竟是空的。那麼既然空,所謂神,他的本身也是這樣,一切是緣生,畢竟是空的。看起來好像是無神論,因為鬼神也是業所生,他本身就是業所生,他本身也空,所以講他是無神論。

但是你如果研究了唯識以後,你表面上一看也是一切否定了的。緣生性空——無神論,表面上看哦!這對於唯識啊,老實講沒有研究清楚,甚至於說,太不透徹了!

唯識是不是無神論者?這個我們也講到過唯識中道觀:「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道理。不是無神論者!也不是世俗、世間一般所講的有神論者。他的有與空,都不是世俗的道理。所以不但在唯識的本身,連佛教的本身,不管哪一宗,他談到最高的哲理,就有兩個東西在爭辯,一個是性宗,說到一切皆空,畢竟空;一個就是相宗、唯識宗,唯識宗「有」——勝義有。所謂畢竟空,空也空。空也空的話,不一定就是空嘍!要注意喲!譬如代表性宗的我們大家念的《心經》,代表性宗的般若的,我常常提起大家注意,《心經》一路空到底,空到最後一句話:真實不虛。「真實不虛」不是空吧?所以一定認為般若是畢竟空,有問題的哦!而且《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他沒有叫你說觀成沒有哦!像夢幻一樣——夢幻當時是存在的。

唯識的是講勝義有,關於勝義有我們講過的,世俗道理有四種,勝義也有四種。這個勝義有是怎麼樣有?並不是一般世俗所講的有。現在不是討論這個專題。因此有一天,我們這裡同學們討論,我提出這個問題,要年輕同學們研究佛學的多研究。當然你們普通覺得無所謂,一到學術界的高階層講佛學,就要碰到這個問題了。純粹講到佛學、佛教的哲學方面,你立刻就碰到這個問題。所以你們年輕朋友不能不注意了,不要那麼落伍啊,這是思想不夠的。

好,順便,對了,剛才講忘記了,再補回來、插進來。中國文化裡頭,中國佛教歷來有沒有討論到這個問題?有啊!南北朝就是很嚴重。有一位學者、讀書人叫范縝,就著一篇文章《神滅論》,就是反對佛的;也可以說反對一切宗教。最後同唯物思想是一樣的,就認為人死了如燈一樣滅掉了、就沒有了,修——修個什麼呀?還有個靈魂?靈魂在哪裡啊?那麼南北朝時在南朝梁武帝的時代,這位是非常有名的學者,當時引起了爭論。那麼連皇帝(那個時候南朝的皇帝,半個江山都是他的,梁武帝)梁武帝當然很信佛、又信道,他也參加了做文章,反對這個無神論。連他自己都參加了,本人就參加了這個論辯,認為涅槃、佛最後是存在的。這個神,生命以後的神我。有沒有這個生命?假設無神論,(那就)也沒有人成佛,也無所謂得道。所以當時這個是南朝學術思想上的一個大風波。所以這篇文章你們不是有許多同學找不到嗎?《弘明集》裡頭都收了的。《弘明集》、《廣弘明集》都有。你們要研究中國哲學史啊,這個《弘明集》、《廣弘明集》應該有一本了,把歷代關於這一些文章收得很多。這是剛才要補充的。

那麼中國文化佛教哲學裡講有神論、無神論,同世界西方宗教哲學講佛教的有神論、無神論稍有不同,範圍不同;或者邏輯所討論的問題、主題的範圍稍有不同了。但是大致上相通的、概括的,還是一樣的。應該把這兩篇文章你們好好看一下,要好好讀一下。古文不要馬虎讀過去,一個字一個字都要翻字典查過的;不要翻普通的字典,起碼要翻個《康熙字典》,乃至把《說文解字》這樣來查,才能夠懂中國的文化。不要認為自己認得了。因為大家尤其年輕同學們對於中國文化根本沒有根的,連中國字——沒有學過訓詁的不算認得。所以讀這種書很小心,因為我發現你們一看都懂,都認為懂了——統統搞錯了!這個常常要注意。所以我講過,譬如說看中國歷史書,現在我們拿一篇,因為這裡上課最近用到歷史,連我都犯了很久的錯誤在講,譬如山東的「兗州」,當然我的口音還不對的,那麼素來所有的書上都印成「兗州」,所有的書上幾乎都印成這個字,都錯了的。那麼我們後世所以寫文章寫到這個字啊,一定錯了,因為古書上很多地方也那麼印,古書也有錯的呀!比方啦,我們舉例子。這就是說讀古書,有神、無神論要注意。現在實際上,像我們中國文化上很多問題,譬如共產主義、共產社會思想《孟子》裡頭就有過,《孟子》那個許行就是講共產主義,所以孟子把他駁的一塌糊塗。很多思想我們中國都有過的啊!

譬如說這些哲學問題,南北朝的時候討論這些問題多的很啊!你翻開《弘明集》把佛教哲學這一部分一看,就曉得我們中國古人花的腦筋大了!當時來並不一定接受啊,一直到南北朝了,還不接受他。中國文化也有死硬派的:你這個佛,佛是外國人嘛、印度人,為什麼信他的!也有很多的討論,很多的問題啊!所以《弘明集》裡頭問題就很多,儒家的、道家的思想的確反對佛的,正反的都有在裡頭。像這個,為什麼現在提到這個?因為佛教界的人本身,最近我也聽說過有幾位法師還有佛教界領袖公然承認佛法是無神論者,這就叫我們看了是哭笑不得——這樣差勁的人!那怎麼辦呢?那怎麼樣說法呢?

所以叫年輕同學們,那麼當時有一位同學提出來,這位同學提的沒有錯,是一般人所提的。那麼我當時問有位同學說:對呀!佛教是無神論。我說,怎麼樣說法呢?他說:非因緣、非自然性嘛!《楞嚴經》上也提到,沒有錯啊!無主宰,非自然啊!我也講過啊!《楞嚴經》佛也說有啊,非因緣、非自然,一切都否定了,無神嘛。——錯了!我當時告訴你,我說你錯了!但是時間很短,一個鐘頭,我們討論沒有多講。「非因緣、非自然」是《楞嚴經》上提出來,是講什麼?講那個本體。本體是了因之所了,非生因之所生。所以因緣是形而下的用法,因緣生法是形而下的用法,是緣生性空。空、真空、真如性,那是形而上的本體。所以講到本體的道理呢,佛在《楞嚴經》上所以講「非因緣、非自然性」。這一段在哪裡呢?在《楞嚴經》的第四、五卷,那個一路講物理世界的生起作用。不要拿到任何地方來用,那就錯了!

所以講無主宰、非自然也是講形而下的生生不已的這個生命,並不是有一個超過我們一切的,可以降罪給你——他高興,愛你就愛你了,就有福給你了;他不高興,就可以降罪了——沒有這個事,沒有這個道理。所以沒有這樣的主宰——無主宰。那麼無主宰就是自然的、唯物的嘍?那就無所謂這個生命,也沒有果報,也沒有一切,空了?——非自然,不是自然來的;後面有一個東西的。這個東西不叫做神,但是在《華嚴經》上提到也可以叫他是神,沒有關係;也可以叫他是主。你看宗教所謂講主啊、帝啊、上帝啊,經典上都提到過,這都是代號,可以叫的。《華嚴經》上就有。

所以你看《華嚴經》,看了以後你就曉得佛家的胸襟之大,這一切名詞都涵蓋進去了,什麼名稱都有,是這個東西。所以千萬要注意!現在就討論到因緣的問題。那麼,因為這個不是專題的討論,所以我都點到一下,要大家聽因緣這個地方注意。

那麼我們一般學佛學到因緣,都曉得因緣,除了曉得十二因緣以外,普通說,我們見面啊,這一輩子大家譬如我們一堂人今天相處在一起,不管如何,談過話、沒有談過,都是有緣,都有前世多生累劫的因緣存在。因緣究竟是個什麼?現在就討論這個了。四緣,有四個,注意啊。

那麼我們開始注意這一段,「一因緣」,什麼叫因緣呢?「謂有為法,親辦自果,此體有二:一種子,二現行。」什麼叫因緣?第一個,因緣是親因緣。就是說,這是指,你們現在聽了注意啊,親因緣,一切有為法,我們拿哲學來講,形而下的宇宙萬有就是有為法;形而上的——無為法。無為法不談因緣,非因緣。這個道理要懂。所以這是因緣講一切有為法,「親辦自果」,是親因緣,非常親切,他自己本身能夠辦理了、能夠做了。自己本身的因,得本身的果。我們現在這個道理要懂哦!所謂前生的業報、果報都在其內了。「此體有二」,因緣的體,這是邏輯上的體;注意,不要另外同本體的體又連在一起了。這是邏輯的名稱,論辯的名稱,給它一個體、一個用;並沒有一個真體,否則你就搞錯了!

這個體性有兩種:一個是種子,一個是現行。先介紹名稱。「種子者」,什麼叫種子?「謂本識中,善、染、無記,諸界、地等功能差別,能引次後自類功能,及起同時自類現果。」什麼叫種子呢?「本識中」,就是第八阿賴耶識,我們每一個人那個第八阿賴耶識,我們自己這個生命的本來。怎麼叫阿賴耶,不肯翻譯過來呢?包含的意義太多了,能藏、所藏、執藏,所以阿賴耶識又翻譯成藏識,一個倉庫一樣。他有「能藏」——能夠藏一切種子,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的種子的功能;「所藏」——有那麼多;「執藏」——抓得牢牢的;所以阿賴耶識翻成藏識。但是不願意翻出來這一個字,一翻藏識,這個「藏」啊,起碼很簡單包括三個藏:能藏、執藏、所藏。裡頭還包括的多了!所以不能翻。就是說我們這個本性裡的功能,本識裡頭藏的,分三性的種子都藏:善——善的種子;染——就是惡的種子,染污了。這裡頭又有個哲學問題,佛學唯識裡頭用個「染」,他還是承認人性本來是善的,不是受外界的習氣染污了的。

所以現在又岔過來一個問題,講到世界人類文化人性的問題,到現在還嚴重地爭論。大致上三派:人性是善的?還是惡的?還是不善不惡的?換句話說,你拿馬克思的思想、共產黨人的思想,大部分是承認人性天生就是惡的,本來就惡,惡是當然。但是一切的宗教,尤其中國文化孔孟之道、儒家道家等等,承認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孔子說的,中國文化說的。但是中國文化裡像荀子啊,他不承認人性是善的,(認為)人性是惡的、壞的,所以需要教育。荀子也是儒家哦!那麼跟孟子的同時的告子呢,承認人性是不善也不惡的,人性無所謂善惡,看後天的環境教育。墨子也是這樣認為。所以人性究竟是什麼?是個問題。

不過世界上一切的宗教哲學,一切宗教是基本承認人性是善的。不善就是罪惡,罪惡是壞東西,是魔鬼的東西。那麼我們再研究呢,那個魔鬼的本性他是善的惡的呢?這都是問題。這樣就叫做哲學。所以你們學佛的人有許多對哲學不大留意、不懂,是錯誤的!所以學佛要學因明,這個論辯思想非常重要。不能善於用論辯思想,是沒有智慧的人,修三大阿僧只劫也是白痴。哪怕你功夫做得再好,不能成道的。千萬注意呦!智慧——思辨來的。所以佛法的禪定是思維修,不是呆板的在那打坐不想的。不想,學豬啊?我們學佛,不是學豬啊!要注意啊!

提到這個「善」同「染」,講到「染」字我剛才岔進來一個觀念告訴你。因為我這個思想太多太亂,有時候抓住機會馬上想告訴你們,一下就過了,過了以後沒有這個機會我就懶得想起來,不講了,引發不起來。某一個地方有這樣一個題目要我講,我就引出來了,所以剛好碰到,我趕快告訴你們。

現在我們回轉來,「謂本識中,善、染(就是惡)、無記」,這是唯識分析人性(不是根本啊),人性生來就有這樣三種,我們的心理的行為也就是三種。我們心裡的思想,這個念頭不是善的就是惡的,相對的。再不然,坐在那裡半天,飽食終日,吃飽了一點心事沒有,或者在那裡打坐,你打坐幹什麼?算不定在無記中,那半昏沉。坐完了,「哎呀!坐好久了。哎喲,我不知道,坐了那麼久了,入定了。」是入無記了!那個果報很壞的喲!要搞清楚啊!所以那個不是善、就是惡、無記,就叫做三性。他說我們本識裡頭善、染、無記這三性,你們要註解,他書上翻得太……

「諸界」,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起碼是三界。包括我們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這個中間一共十八界。十八界不相干,主要是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所以叫「諸界」。「地」,九地,所以叫大家帶那個《成唯識論》,《楞伽經》的前面有的。九地大家記得吧?佛法分成九地,我們是「五趣雜居地」,然後四禪八定、九次第定加上。第一地是五趣雜居地,就是我們聖凡同居、凡夫聖人在一起。五趣:天、人、畜生、地獄、餓鬼五趣雜居。這五趣是欲界的上層之下到地獄。所謂五趣有什麼?色、聲、香、味、觸,是五趣;也就是包括我們六道輪迴的五趣。所以要研究唯識這些都要搞清楚啊!

他說,阿賴耶識本識中包含善、惡(染法的)、無記三性,欲界、三界九地等功能,生起這個宇宙的功能,這個宇宙。我們現在講宇宙不是哲學哦,借用普通學識的名稱說明佛法。這個三界九地也就是一佛國土,不是包括了十方三世諸佛國土。十方三世諸佛國土是華藏世界,那大了。只是一個大千世界呦!三界九地一切功能的差別。要知道,阿賴耶識有這個種子。「能引」,譬如說我們這個人天生下來,每一個人個性,有時候一個母親生雙胞胎,兩個個性絕對不同,他的阿賴耶識種性帶來不同。這兩兄弟不能說都喜歡藝術,雙胞胎一個或者喜歡研究科學,一個懶得很。同他自己個性相近的、同類的性質引發了來生的功能。或者引發了這一生後半世他的發展的功能。這個「功能」,我們科學上用,中國文化翻譯科學上所用功能兩個字,(是)從唯識學裡頭拿出來的,現在用之於科學了。

「及起」,並且生起,「同時」,同時是現在這一生,我們的種性、生來我們的個性帶來的,同時的「自類的現果」,自己現在跟我個性接近的我們就喜歡。譬如在這裡的人,你喜歡研究佛學的,因為你種性裡頭有佛學的(種子)。這個種性啊就是普通人,我們學佛修道,說這個人、我收這個徒弟啊,看看有沒有根器,沒有根器不收。這個根根就是這個東西——種子。譬如社會上很多人:「你們吃了飯沒有事情跑到這裡聽唯識,糟蹋時間嘛!哪一樣不好玩的?跳舞啊、唱歌啊、喝茶,至少騎個摩托車跳個溝,跳不死還會成英雄,多好玩呢!跑到這裡聽什麼鬼的唯識!」可是站在我們立場,你們種性、帶的這個種性,說是菩薩也可以,有菩薩善根也可以。要站在樓下人的立場:「樓上這一群瘋子!」他的根性同我們不同。就是這個道理。「及起同時自類的現果」,現行的果報。

「此唯望彼是因緣性。」「此唯望彼」這四個字,「此」就是我們現在,我們的個性是父母所生的,父母所生不是因緣裡頭啊!父母的種子傳給我們遺傳,父親母親精蟲(卵子)都是下面增上緣裡頭,不屬於因緣裡頭。因緣是我們自己親因緣,因緣是本身帶的。「此唯望彼」,所以這個本身的種性,就是有這個根性,才能看到未來,有這個東西,「是因緣性」,這是因緣。這是講什麼呢?

比方啊,我們現在這個文字懂了,就是說,所以唯識經常提,稻子、麥子種子不同,它的成果絕不同;稻子種下去絕不會生出來麥子;麥子就生麥子。你說那有人說,科學現在也可以講,那變種的呢?變種的它基本上本身,變種有道理啊!變種下面的因緣問題,但是基本上……譬如現在我們蘋果,裡山的蘋果有些不是變種的嗎?什麼葡萄蘋果、香蕉蘋果,變來變去蘋果的那個本性還是蘋果。有摻合不同哦!有的,那是另一個道理,因緣的下面有這個道理。所以這個親因緣,什麼叫因?什麼叫緣?是講種子生現行。

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眾生,動物也好、植物也好,這個因緣不是只講人的個性哦!色、色法,一切萬物,譬如麥子、稻子、石頭、地水火風這些屬於色法,色法就是物理世界;各種種性就是各種種性。那麼你說現在有許多藥物也好、植物也好,可以化學做得出來的呀!那個化學種性在哪裡?哎,那個化學種性它是變化不居啊!但是它那個種性啊,同原始的成分縱然配的百分百一樣,很快就散的。那麼這個他們研究化學的這些博士在這裡,他們再來研究補充了。這個裡頭有不同的。所以曉得這是講心物兩方面,種性根本,種子生出來這個現行,種子生現行;現行(我們現在的行為)染污的累積變未來的種子,這是親因緣的作用。

所以大家要唸佛唸佛,叫你唸佛幹什麼?你就第六意識,因為天天熏習自己,把自己向佛的那個境界上去染,慢慢慢慢染成完全佛的境界了,這就是修行的道理。所以在起心動念上修。現行變成未來的種子,這是因緣的道理。所以呀,你看《楞伽經》上就很直截了當提出來,我們禪宗、唯識的重要(經典)《楞伽經》上五乘根性,有五乘人的根性,有人天生就是大乘根器,你教他學外道的法門、小乘法門,他理都不理,不喜歡。

像我啊不曉得大乘、小乘,從小這些機會碰到很多,沒有機會學這些。神家、道家、學密宗的道家,很多秘本啊:「哎呀!我們找不到傳人!」都塞給我。我都很不客氣:「我替你保留啊!將來我找到人給你傳下去。」我現在有許多東西都是賴(爛)在我那裡了也就算了,我也找不到人。這個時代沒有人了,人就不喜歡。這個是個性不同。所以有時候小乘根器的人沒有辦法修大乘的法門;大乘根器沒有辦法(學小乘);外道根性的就是外道。他非要學佛,學學學他走入岔路了,那我幾十年看了多少!有些呢,他就是,他的智慧功夫只到了一半就劃了界限,你叫他再拿上,拿不上了。那著急啊!替人家著急。現在,哎!老奸巨猾,不著急!活該,他去慢慢滾吧,輪迴嘛,裡頭很好玩的,給他慢滾嘛!我們在旁邊看他滾到哪裡來,然後,慢慢看嘛!實在是……看看,看得很好玩的。硬是五乘根性(不同)。

所以外道根性、小乘根性、大乘根性、圓覺根性各有不同。所以啊,真正傳佛法的心印、傳道,看學人的根性而定。所以沒有辦法。你譬如在前兩天有個同學打電話,他說看到一本書,他說:什麼叫明師?我說怎麼樣說法呢?他只要對我的問題能夠解決了就是明師。我說:對,哦……我也沒有說「對」,(只是)「哦哦哦!」都是走入岔路的人。這個道理啊,沒有辦法!——根器問題。有許多你看他很用功、非常用功,你看古今《高僧傳》,你看了古今以外,他到那個時候非岔了不可,他的因緣來了就會把他岔開的。所以這個都是因緣道理。

現在第二段,先將種子講了。「現行」者,種子起現行,我們的個性。什麼叫現行?「謂七轉識,及彼相應所變,相、見、性、界、地等。」「現行」就是我們現在發出來的行為,我們這一輩子的人生所做的思想、所做的事、所遭遇、個性所喜歡的,這就是現行——現在起的行為。「現行」就是說——第八阿賴耶識不談了—— 你那個種性、根性就是這樣。有人根性,你譬如說你們大家在觀察人裡頭很有趣的,有許多人喜歡三隻手,天生喜歡偷;有許多人喜歡賭;有許多人講話喜歡——本來講得好好的——挖苦人;有許多人喜歡恭維人;都是他的根性。所以你懂了根性一看人,這個傢伙是什麼變的,前生是老鼠投胎呀、狗投胎呀、鬼投胎呀,都搞得清楚得很!尤其你加上定力神通一看就知道了,有些是……什麼東西都曉得。他個性硬不同。你說是愛偷的、愛挖苦人的、或者愛恭維人的、或者是動手愛打人的,他並不有意啊!當場他那個現行種子的力量就發出來了。

譬如我那個家鄉,我常常講一個老太爺,就喜歡偷。他的兒子地位都很高了,他還喜歡偷人家雞呢!他不偷就難過,而且生病了,在家裡做老太爺享福會生病了;給他放出去流浪一下、偷一下,呵!回來紅光滿面,口袋裡摸出都是東西。他要不要呢?也不要,他也不貪:你們去玩吧!說你那怎麼……?他說:我想偷一點才舒服啊!他的八字裡頭一算呢,算命裡頭就有這個種子。我們那裡還有一個人,就是老太爺,很有錢,喜歡討飯,他一年總要出去討個把月飯,不然就病了。硬是睡人家街*口給人家罵,他說他喜歡,噢,這個舒服!奇怪,你看人所以許多個性就是這樣!這是種子帶來的。所以對子女的教育大家都要搞清楚。學教育教學生的人更要懂這個。

就是說現行「謂七轉識」,由第八阿賴耶識、第七識末那識(就是我執),我的本相就出來了。我們講:哎,我的個性如此!這個就是第七識作用。這個人的天才喜歡愛畫畫、喜歡愛吹牛或者是喜歡一聲不響,他的第七識受這個種子(第八阿賴耶識)的影響。

七轉識就包括了第七識、第六識、意識思想,這個人天才有人喜歡生來什麼事情不肯做的,喜歡學佛、搞打坐,你看像我所接觸的很多年輕人,很煩!經常有人像年輕人寫信來:哎呀,什麼事情不想幹,就是要出家,再不然學佛。十個啊,九個半是神經病,真的有問題!不然一看,今天也有嘛,我說交給他們回,我就不回了。也是一個年輕人,常常一天都要好幾封信,又要拜老師啊,又是如何如何。不是病,就是身心都在病苦中。你說我也沒有能力,(要是)有能力辦這麼一個幼稚園,收羅天下可憐人啊!然後弄一個可憐的學校,可憐大學,然後弄一個可憐的禪堂,然後就弄一個可憐的墳墓,一路就把他可憐下去就算了!真是啊,講這些人真可憐!但是我看到也生氣,一個人怎麼會搞成這樣?自己頭腦不清。那很多很多!然後你說他一個年輕人寫這麼一個求救的**,最後又自己稱一個什麼「居士」,名字也不寫,寫個什麼居士,再有些寫「某某山人」,去你的!(眾笑)教育都不夠的。你還「山人」,還是鬼人呢!你要人家幫忙嘛,你要寫一個像我叫什麼名字吧?他要寫個山人啊、居士的,現在年輕人這個教育啊!所以活該!是不是?所以我是不做菩薩,我做菩薩也是做那一種菩薩:聽不聽?不聽打死你!那就很簡單。你要慈悲?慈悲那不行的。(一笑)

這七轉識,這就是第六識,他的個性帶來的。「及彼相應所」,「相應心所五十一」就是貪嗔痴慢,個性不同,第六識,所變的相分——現象,見分。拿人來講,(相分是)他所變的相貌、環境,見分——他的精神、他的思想、他的智慧,就是他的見分。所變出的相分、見分,它的性能——性質的功能,界——三界。或者有許多慾望大的,有許多好色的。你們男女之間有許多是好色啊、有許多是好欲啊,這個中間差別很大啊!有許多是不好色也不好欲,喜歡談情說愛,那是情啊!這個三界九地等等的差別。阿賴耶識現行起來,這個現行就是種子變來的。

「除佛果善,極劣無記,余熏本識,生自類種。」怎麼說?除了成佛了,成佛是止於至善了。空了嘛,畢竟空。現行不起作用——還是起啊!哎,我這句話講錯了,佛起不起現行作用?佛起就是「現」,起喲,不然佛怎麼度眾生啊!只有施出去,沒有收回來,純善無惡,所以等於《大學》講的「止於至善」。除了佛果善,而且他的現行,佛已經不留痕跡了,這個現行啊,有沒有因果呢?有因果!什麼樣果報呢?得涅槃果報,涅槃就是佛,佛就是涅槃,就不談了。

除了佛以外,還有普通的人,「極劣」,最下等的無記、白痴,乃至下等低等的生物。所以我經常跟朱文光他們研究,這個細胞啊究竟算是有記性、無記性?有生命、無生命?還不敢確定它。大概是無記性的,無記是無記,絕對昏沉。絕對最白痴,絕對屬於無記果裡頭。這個無記果裡頭,他現行,他一邊做一邊無心的嘛,一邊無心他這個現行又變成種子了。所以除了最高的佛境界、最低的無記以外,除了這兩種以外,凡是所有一切眾生,「余」,其餘的;「熏本識」,一切現在的行為都是慢慢熏習阿賴耶識。「生自類種」,生出自己同樣的性質相合的那個種性,變成來生的種子。

所以我們老師經常講:哎呀,你講啊儘管講,有些人反對罵你,不要緊!給他罵就是了。他只要聽你一講,看你的東西一看,一入人耳,在他耳朵裡一鑽、眼睛一看,這第八阿賴耶識種子給他種進去了。三大阿僧只劫,不曉得經過萬萬億年,不曉得多少多少億年以後,哎,「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他這一點、聽過一次經典的善根,將來爆發成種子,就能成佛。所以啊,未曾成佛,先結人緣、先結法緣就是這個道理。乃至你講了,他恨你、罵你、反對你,他善根種子給他種下了,將來因緣成熟它就爆發。所以啊,這個是現行。「此唯望彼,是因緣性。」他說這個作用它本身是回頭看自己,本身看自己,根性不同,這叫做因緣。

「第八心品,無所熏故,非簡所依。」第八阿賴耶識,整個的八識心王,就是心了。這個「心」注意啊,千萬不要偏向於我們現在心理思想這個心;包括心物一元的宇宙萬有本體,你叫它上帝、叫它神也可以,給它一個名稱都可以。這個東西,它「無所熏」,它不熏別的,等於說他是個白紙,白紙還不對,(那還)有形的。等於這個虛空,虛空你拿大便、最臭的熏它,這個虛空裡頭臭得不得了,等一下氣味過了虛空還是不留這個臭;你拿香的熏,虛空還是不留這個香。香[斷錄]

「無所熏故,非簡所依。」簡就是簡便(不是簡單的意思),選舉投票選舉那個「選」字的意思。「非簡所依」,本性它無所依。所以善、惡、無記,它自體皆空、畢竟空。空不是沒有,聽了不要變成無神論,那是笑話、小孩子講的話。所以這個心「不受所熏」,剛才我們比方,你看香臭在虛空、這個空間不留的,它過後都不留。它「獨能熏故」,它都有熏其它的功能,它有這個功能。但是它不熏,不起熏的作用。它有這個能,等於我們比方說它有這個電,電是能,看不見摸不著,它能力無窮大。也等於說我們兩個手這樣一摸你看沒有關係,再擦一下就不得了,會發電,自己也受不了了。它空的、能熏的。「極微圓故」,所以心之體最微妙,微妙得不是你思想可以推得到,所以叫不可思議;最圓滿的。「不熏成種」,它本身不是種子哦!所以剛才說: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你不要想到我們心體也是種子,就錯了!等於我們宇宙萬有的這個種子,剛才講蘋果的種子、稻子種子、麥子種子這都是現行。這個種子最初那個稻子、麥子、蘋果,最初最初……宇宙還沒有開闢以前,它哪裡來的?那個東西是本體問題了,那個叫做心。要搞清楚,「不熏成種」是這個意思,這是講種子。

至於現行呢?現在的行為是種子來的。種子是第八阿賴耶識、第七識,有我就是種性來的。有了「我」,我的個性不同,這是種性來的。你看所有的人,你看我們在座的人,或者你家庭的兄弟姊妹,沒有一個相貌、種性相同的。乃至我們這個肉體上每一個細胞。為什麼這個身體那麼壞?你的身體怎麼那麼怪?三天兩天就起變化,脾氣就不同。你看有三天學學佛啊,好像好得不得了,自己覺得是世界上最大最大、大大的善人;再過三天就下地獄了,變畜牲都不如,這個性就起來。每個細胞裡頭都有他的種性不同。前念是好、後念是壞,這個種性不同。這個就是現行的作用。

「現行同類,展轉相望。」在現行的時候的因果、因緣呢?我們年輕時候受後天的教育,受來就是現行第六意識去接受了,這個現行呢?同類現行引發了現行,因為年輕受的教育,到了中年老年發的思想都在這個裡頭想。就是所謂共產黨人講唯物論的,他深懂這個東西,現在這個心理學是唯物的,我叫他是所謂「雞蛋心理學」,是呆板的。所以這個狗啊,你拿個盆子一敲,它就來吃飯;你不添飯在裡頭,盆子一敲,它口水流出來了,這個心理反應。心理反應是「現行同類」。「展轉相望」,由這個現在的心理,因為我們受的後天的教育,思想、習慣變成一個現行的心理狀況,它的互相為因果「展轉相望」,它本身看本身。

「皆非因緣,自種生故。」這個不屬於因緣的範圍。因緣只講種子生出來現行,現在的現行變未來的種子。我們現在的心理作用呢?由過去受的教育、昨天聽的話,今天越想越氣,這個本身不屬於因緣。同類現行生現行,「展轉相望」,這屬於等無間緣。很平等的沒有間斷的,這個思想流下去像一股流水一樣,沒有斷過,(像)一個瀑布。你看那一股流水怎麼樣流?它永遠都是這樣流;等無間,沒有間歇過。所以這個現行的心理作用,「皆非因緣」,這個不屬於親因緣的範圍,因為「自種生故」。這就是已經由你根本的個性的那個種子啊,就是個性如此就是如此。所以有些人個性如此,你怎麼樣思想教育……所以我講啊,人到老了一看啊,我說:人啊,教育真對人有效果嗎?我現在都懷疑起來!自己都累死教了一輩子,也許自己錯了,但是我覺得改變不了人多少。真可怕!這個種子真可怕!它「自種生故」。

「一切異類,展轉相望,亦非因緣,不親生故。」所謂「同類展轉相望」,習慣、思想相同,這個不屬於這個因緣,「自種生故」。什麼叫「一切異類展轉相望」呢?現行生起現行——所緣緣。由我年輕的思想,喜歡這樣,受家庭環境影響、教育的影響,喜歡這個。後來碰到這一類的東西相同的,特別有趣,喜歡,去追求了。「展轉」是所緣緣,也並不是本身的因緣。因為「不親生故」,不屬於自己天生帶來第八阿賴耶識所生的,所以不屬於親因緣。因緣是叫做親因緣。下面還有三個緣是疏因緣,但是因緣的作用是一樣的。

「有說」,另外有人講,「異類、同類現行,展轉相望,為因緣者。」過去這些大師們有一些理論,認為「異類」不同類、不同性質,「同類」同一個性質,「現行」現在心理行為,互相為因果,「展轉相望」,這樣這個原則之下就叫作因緣,有這樣一派理論。他說這個不對的。「應知假說,或隨轉門。」這是教育上的方便,假定的說法,為了普通給一般人,智慧不夠,(為了)容易懂,方便說法可以。「或隨轉門。」改變一個方法的一種方便的教育法,不是確定的道理。

「有唯說種是因緣性。」另外有一派說法,只認為一切眾生,我們人生來那個種子,這個本身是叫作因緣。「彼依顯勝,非盡理說」,也不對。這是為了明顯表達出來阿賴耶識功能,我們多生累劫這個種性功能,明顯地表達出來它的作用。「非盡理說」,無上真理沒有講完的,也不對。

那麼究竟的真理因緣講什麼?「聖說」,就是佛說的,「轉識與阿賴耶,展轉相望為因緣故。」我們現在開始修行,一切修行方法(由)思想開始,都是第六意識開始。「六轉呼為染淨依」,第六意識轉了,慢慢修清淨了,第七識清淨、第八識慢慢清淨。清淨了以後,一切種子、種性,善、惡、無記的一切等等種性,把它洗煉變成純淨,純粹白的、乾淨的、清潔的,這就是佛果。所以「聖說轉識」,轉識成智是阿賴耶識、八個識整個轉了,轉成佛境界、聖人境界。「展轉相望為因緣」。所以講因緣是八識自身,種子生現行、現行生種子,這個是因緣。

所以諸位今天說誠心在修學佛的人因緣殊勝,殊勝者很難得、很特殊、很特別,所以就:哎呀,因緣殊勝!哎呀,因緣好啊!因緣殊勝啊!變成口頭禪了。這個口頭禪你真懂道理,包含的哲學道理就嚴重了。因緣殊勝,特殊、特別;勝,特別了不起的,無上的勝利、了不起的好的給你拿到了,這叫因緣殊勝。要自己要珍重!

所以我們一切修行都是第六識,第六、阿賴耶識開始修。你看有些人修修,哎呦,搞一點點,我今天進步一點,自己認為……好多狂徒啊!很多學生寫日記呀、平常已經不得了!上無諸佛、下無……就是我了!已經不得了了!幾乎我這個老師都沒有座位了。哎,馬上過三天他又不對了,又覺得自己下了地獄了,打擺子一樣。在《楞嚴經》上佛的兄弟阿難自己說:隔日打擺子,一天發燒、一天發冷的,怎麼得了啊!你曉得第六意識開始修,你還只一點點影子啊!慢慢來呀!你的第六意識自己都把握不定啊,三天對,兩天、四天又不對了,這個叫做你的種子因緣都變了?哪有這樣簡單啊!啊,有些狂得不得了,「佛法我全懂得。全好了,都悟了!」哎,就差一點可惜她還是女的。不然就馬上轉身立刻變成一個男人給你看看。我這個話有所指的喲!專門指你們兩三個人罵的,指你們兩三個女同學罵,這一回給你講明,免得常常有這些狂的思想。不得了啊!哎,罵也不聽。罵她嘛,捨不得,她蠻乖、蠻聽話,沒有錯;不罵她嘛,實在一無是處!你怎麼弄嘛!千萬注意啊!這個因緣道理你聽懂了自己要害怕了,所以學佛我們有這個因緣慢慢來,要姍姍地來。

第二,因緣第二種,「等無間緣」,你顧名思義,「等」是等流,平等。「無間」,像一股流水一樣,流水是每一個水分子、一個水分子兜攏來,看起來是一股河流,實際上河流沒有河流,是一滴一滴的水。你把它拿來分析了,最後是空的。每一滴的水分子湊攏來的;可是它一股流水它中間沒有間斷的,沒有空隙的,這個緣。這是講什麼?

「謂八現識,及彼心所,前聚於後,自類無間,等而開導,令彼定生。」就是說,這個「八現識」,八識、八個現識,「及彼心所」,我們現在心理所起的作用,前生的種子「聚」,這個「聚」字要注意,要把玄奘法師《八識規矩頌》講五十一位心所、心理作用貪嗔痴慢等等,一切等等合攏來,《百法明門論》說是一聚,「聚」就是一堆。「前聚」,前面的種子變成現在,現在的現行變未來。「自類無間」,它自身種子變現行,現行變種子,中間插不進去,一點空隙也沒有。「等而開導」,這一切等流、平等過去,打開了,走出未來一條路子,不管善路惡路。「令彼定生」,就是因果的道理,由這個因,將來一定得那個果,發生那個果。

就是剛才我講年輕的幾位女同學一樣,就犯這些錯誤。道理上千萬搞清楚啊!你們還年輕,不要認為一下就不得了,沒有這回事啊!修行絕對要規矩。你平常聽我講的,我總是八個字給大家講——老老實實修行,規規矩矩做人。第六意識做到這樣你沒有不成功的。搞一陣就不老實,不老實就自用聰明,不得了的。但是你也難怪,你那個喜歡自用聰明怎麼來的呢?你的阿賴耶識種性就是這樣,就這麼一個種性。啊,所以要把自己種性要變過來,千萬注意!不然你看了這些因緣都使你汗會流的啊!每一句話都是佛法。

「多同類種,俱時轉故,如不相應,非此緣攝,由斯八識,非互為緣。」這個等無間緣的道理,「多同類種,俱時轉故」,就碰到了增上緣,還沒有,還有增上緣、所緣緣。就是說,我們八識,前生的種子變成現行,生在這個世界上,那正是我們用句普通(的話說),正是因緣湊合,碰到了這個環境剛剛使我碰到。比方,像我們嚴老師一樣,年輕的時候他到印度就去過,他一生的法緣就好,碰到這個,譬如增上緣。對不對?所以有些人,像我們一生,年輕(時候)法緣好,這個法緣好,到處要去找明師求道,那個道、明師會碰上來。常常老師父們跟我講,他說你做什麼啊?我說我出來求道啊!他說好像道來求你!我嘴裡還在謙虛:那不敢不敢!心裡想:很敢很敢!差不多,是你來找我的,不是我找你!就是法緣嘛,增上緣。所以常常跟你們諸位多結法緣,你他生來世出來,善知識容易遇,法緣會來找你,不要慳吝法。慳吝法,你自己將來學也困難。像我經常說要找一本什麼書看,今天動腦筋哪裡找啊?這個書找哪一位?哎,明後天就有人給我送這個書來,我常常碰到。因為我也如此啊,碰到一本好的東西,希望巴不得:哎喲你們都看都看都看!希望大家都懂。不像你們,有一點東西就說是寶啊!讓你給我講嘛,「那是秘訣耶!」——一個一個都要受果報的呀!吝法,受果報。

道是天地間的公道,恨不得你們知道。但是有時候我也不告訴你們,你那個緣不對嘛,那個犟緣——犟頭犟腦緣,恨不得給你兩個巴掌。嘿,要善緣就碰上了。所以「多同類種,俱時轉故」,「俱時轉」你的增上緣就好了,同時就轉了。

「如不相應,非此緣攝」,所以這個因緣碰到了,起等無間緣,中間一定有增上緣的幫忙。你剛剛要學佛,結果你碰到一個朋友,兩個人同飛機,結果他的皮包裡都是佛經,你在飛機上也可以看;然後:你到哪裡啊?我到美國。美國哪裡啊?我有個廟子認識的,哦你正好!這個就是增上緣。比方啦!我現在編一個故事給你聽,隨便找一個講的,就是那麼一個增上緣。我也想,譬如有些人經常想來找我這裡,當然外面善知識也多得不得了了;但是要跟我倆認識,我也替他可惜,就沒有這個增上緣。有時候當面看見我啊,他問:南老師在不在?我說不在。我就走開啦。那就是他的增上緣不好,他自己問我的嘛!啊,我看那個樣子,翹頭翹腦的一點也不懂禮貌,「請問」也沒有,「南老師在不在?」我說不在。嗯,不在就好了。呵!這就是增上緣不好。碰到我,我一看他這個態度,不淳善。所以你們年輕人出門出去訪道,有禮貌、很誠懇、很淳善。給人家看到,他問:南老師在不在?我說:他是我哥哥,哎,他不在,我也可以跟你倆談談。那就是有增上緣啦!(眾笑)對不對?這種事算不定我都會做得出來的,我告訴你!(一笑)

「多同類種,俱時轉故」,增上緣好;「如不相應」,暫時不相合的;「非此緣攝」,不屬於等無間緣的範圍。這是邏輯問題,叫你認清楚。同類在轉,俱時轉,「如不相應」,這個因緣並不相合,那就不屬於等無間緣。「由斯八識,非互為緣。」所以由這個邏輯的道理、觀待道理你懂了,曉得八個識,第八識、第六識,種性第八識我們種子裡頭有這麼一個個性,可是現在剛剛……譬如說,我想發財,我的個性。想去啊,怎麼辦呢?發財最好的辦法嘛,錢來找我啊,那幹什麼呢?不可能啊,那麼最好嘛拿個三十塊錢買張愛國獎券吧。這個免得辛苦了嘛,是不是?因為我第八阿賴耶識想發財,就是種子。那麼我第六意識現行起來啦,我想想發財最好是不勞而獲:哎,不可能!那麼稍稍花一點本錢,五十塊錢買一張愛國獎券中四百萬。我就放了五十塊錢上街,電梯一下,出門想去買一個獎券,這個現行起來了。剛剛這裡碰到個老朋友:你到哪裡?我想上街(我不好意思講買愛國獎券)。「哎呀!」他說,「我有要緊事找你找了好久。」「啊,這樣啊!算了,我們回去了,喝茶吧!」算了,不去了。

就是這個道理,懂了吧?我編一個故事給你講。所以八識、第六意識、第八阿賴耶識,「非互為緣」,不是它自己互相不作用。八識、第六識它自己是親因緣的道理,等無間緣不是這個緣。

那麼講,「心所與心,雖恆俱轉,而相應故,和合似一,不可施設,離別殊異,故得互作等無間緣。」那麼等無間緣是指什麼呢?「心」,第一個心是心王,八個識是一個心王,這個就是心。心所與心王,對於心所,第六意識所發生百法裡頭都是心所、心所起的現象,就是心態。「雖恆俱轉」,第八阿賴耶識功能能夠起心的作用,起心動念。第六識思想,第七識就跟到第六識我執來的;前面五個識在幫忙。「雖恆俱轉,而相應故」,心所跟心王,心王是能,一個所、一個能,能跟所兩個是互相相應的,他兩個能所合和,等於是一個。

「不可施設,離別殊異」,不能夠施設是怎麼樣?在邏輯上、思想上、分別上不要另外假設把能跟所兩個分開了,有能就有所。譬如電——能源,電的功能,電是一個原則,是能。電燈、電話、電視,就是電的功能透過這個機械發出了「所」的作用,電所發的。所以這個心所「不可施設,離別殊異」,所以能在哪裡見呢?能也不可見,能在所上見。

所以空的體在那裡見?空的體在相上見。所以你要明心見性哪裡見?心態上就見到了嘛!講過了就空,說空就有,不(就)見到啦?那麼簡單。好笨!呵。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呀,能所不可「殊異」。

「故得互作等無間緣」,因此能所,「功能」生「所以」作用,「所」起的相裡頭就可以見到「能」的不生不滅,畢竟空、勝義有的道理,所以叫等流而無間歇的,這叫等無間緣。

「入無餘心,最極微劣,無開導用,又無當起等無間法,故非此緣。」如果除了大阿羅漢得道的人到了,證入無餘涅槃了,無慾心,一切無漏。這是菩薩第八地、不動地以後,證入無餘依涅槃,得涅槃境界,一切寂滅,無慾心。那麼所謂能、所的功能,等無間緣的功能最極微劣,它起不了作用了。「無開導用」,它沒有另開一個路道去作用。「又無當起等無間法」,也沒有說再起心動念來個東西。但是說「最極微劣」不是絕對沒有根哦!那個根本功能它寂滅了。「故非此緣」,所以羅漢得道入無餘依涅槃的時候,等無間緣這一緣沒有了,這個因緣切斷了。小乘羅漢入無餘依涅槃,大乘菩薩入無餘依涅槃好像也沒有,但是不是絕對沒有。這裡有一個話——「最極微劣」,很微妙、很弱的,這股力量很弱。

所以成了佛有情沒有情啊?當然有情!有一個朋友、道友儘是問:大夢醒了成佛以後,「誰知成佛更多情」啊!非要度盡一切眾生。不過他雖然有情而不留,「最極微劣」。所以那個有情,悟道夢醒、大夢醒了以後那個情不叫做情,叫慈悲心。我們普通所講情有束縛的作用,不是解脫的。佛菩薩的情,度一切眾生、慈悲,自己非常解脫的。關鍵在此!

那麼說,「雲何知然」呢?他說怎麼樣理解到這個道理,知道其所以然呢?他說,那麼答覆的話,「論有誠說:若此識等無間,彼識等決定生,即說此是彼等無間緣故。」他說這個道理呀,那你不要問了,「論有誠說」,《瑜伽師地論》上。學唯識,《瑜伽師地論》是根本。「論」——大論,《瑜伽師地論》也叫大論。唯識宗的十一部經綸,這個論,唯識《瑜伽師地論》是大論、根本的。他說《瑜伽師地論》上已經有很詳細誠懇的報告了,說了。那麼,原因就是引用《瑜伽師地論》整個去看了。「若此識等無間,彼識等決定生。」他說那得了無餘依涅槃、得了大阿羅漢的人……[斷錄]

起心動念對凡夫講;佛菩薩那個不叫做起心動念,換一個名稱。總而言之六祖告訴你的:轉識成智,轉其名而不轉其實啊!對了!六祖當然答案是對了,這個道理要參!所以他說,得無餘依涅槃的人,等無間緣不起作用;如果說得無餘依涅槃還有等無間緣的話,那就錯了,那就不叫做無餘依涅槃了。

「即依此義,應作是說。阿陀那識,三界、九地皆容互作等無間緣,下、上、死、生相開等故。」他說,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曉得等無間緣「依此義」由這個道理應該瞭解一個什麼?阿陀那識,就是《解深密經》唯識宗的五經裡頭(的一部),就是第八阿賴耶識;但是稍稍有不同。第八阿賴耶識等於全體的邏輯上的全稱;這個阿陀那識等於第八阿賴耶識作用上一個特稱,其實就是第八阿賴耶識。所以,阿陀那識(這個第八阿賴耶識)、三界、九地(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九地—— 五趣雜居地同四禪八定、九定地)統統可以互相包容,互相為因果,作為等無間緣的。

我們這樣講理論大家聽得很痛苦,所以我只好插一些笑話講一些現實給你們懂,這是沒辦法的辦法。譬如你說我們大家每一個人,你們到色界天去看過沒有?去上過色界天看過沒有?有沒有?都有去過。我們(拿)身體來比方,這一部分以下(心窩以下)都是欲界,這個以上是色界,這個以上(眉心以上)是無色界。我們思想裡頭也有哦!有時候我們墮在欲界的好厲害哦!想吃啊、想鈔票啊、想抓錢啊,你們談情說愛那個想瘋了,那個是欲界中。有時候你就在這個欲界裡頭,自己好像非常清靜。現在這個環境你看任何人個性,你們任何人都有這個經驗,有一陣好像什麼最好?爸爸媽媽不要理你,什麼人不要問你,找一個清淨地方坐一下下,這一秒鐘很舒服——就是色界的清淨境界,到了色界天了。所以人登高山有時候:「啊,好舒服啊!」——色界的環境。再有時候無色界,連這個都不要了。所以三界的在你現行的心理上都有,你自己沒有把握住;把握住了,現在就可以修。所以這個,色——欲界,或者純欲。這個欲包括男女的愛慾,就是性的欲。其實不只性慾,愛吃的、飲食男女、貪財、貪名一切等等都是欲界。還好高,希望人家擁護、佩服、看到你害怕,那就是欲界。欲界那些天人那個樣子就要你眾生害怕他,那些塑的天人像,廟子那些神像就是欲界天的天神。你看有些人那個毛病脾氣之大!講到誰看到他都要罵兩句,都要人家:你要怕我才對!那都是欲界天天魔的種性。所以自己心上都有。

你要把這個道理曉得了以後,你曉得「三界九地,皆容互作等無間緣」。有時候你心情好的時候跟人家來談話呢,態度也蠻好、神氣也蠻好,那你是天人境界跟人家講話;有時候你那個恨人家的時候,跟人辦交涉講話,你是個魔鬼境界講話!當然所得的果報是魔鬼的果報。所以要注意喲!你說什麼叫修行?我現在告訴你們不是講笑話哦!你們真懂得修行,應該這些道理自己都懂得。隨時都在檢查自己這個東西。修行是心行啊!

所以你們有時候有許多同學一天到黑只想穿個衣服,鈕釦也不扣,坐在那裡光想打坐,萬事不管,認為這個是修道。你曉得你墮落在什麼界裡頭啦?墮落在餓鬼道那個孤僻地獄裡頭去了你知道嗎?你還叫修行啊?如果給你這個裡頭跳出來,你也不過成佛也成一個緣覺、獨覺佛——孤峰頂上一個人坐到去,鬼都不來聽你說法,你也無法可說。那麼將來慢慢墮落了,墮落了以後,業力再重了以後,將來變——神魔!阿里山上一個魔頭,誰都不來看你的。有什麼用啊!

要注意啊!我講這些,同學們你要注意啊!自己要反省。

所以修行人在哪裡修啊?自己的起心動念,尤其你聽了唯識,一點一點你就要看清楚。你以為我現在沒有什麼思想——沒有思想就是無記。無記還要分,是豬的無記還是牛的無記?還是蚯蚓的無記?你都要分清楚,一個修行人自己心理狀況是分得那麼清楚的啊!分不清楚,你以為打坐坐在那死不楞登的,那叫做飯桶!當然飯吃下去吃飽了坐在那裡「呃……」打嗝,然後……這個有什麼用啊?你一天的果報都受不了!我不是罵你們,是無限慈悲的貢獻哦!真話要講得重,我話講得很重,所以是語重心長!這個心是長遠為你們著想。不那麼在這裡講你們,你們聽了就是耳邊風,過去了。

所以「三界九地,皆容互作等無間緣」。

「下、上」,或者墮落或者昇華,在生死輪迴中「相開等故」,彼此開發性的。它因為包容萬象,等無間嘛,好像一股流水一樣轉動的、沒有間斷的。

「有漏無間,有無漏生。」有些是有漏一切眾生,有漏的無間,無漏業果所生。「無漏定無生,有漏者鏡智起已。」得到無漏果以後,這個定無生,得到一念不生的境界。有漏,一切起心動念的滲漏都沒有,這是怎麼樣做到的等無間呢?「鏡智起已,必無斷故。」大圓鏡、成佛的境界智慧起來,所以「必無斷故」,對於一切有漏之間的眾生的心理果報業行、無漏果的聖賢的心理果報業行,他成佛境界大圓鏡智來一照,完全清楚。「善與無記,相望亦然」,所以一切眾生的善業、惡業、無記業彼此都看得很清楚。

「此何界後,引生無漏?」何種色界或欲界後?剛才講到這兩句話我跳過去了,你們也有道友注意了,不過他不好意思再問。怎麼叫「有漏無間,有無漏生」呢?因為我跳過去,後面有,現在來了。「此何界後」,修行生到哪一界(三界裡頭欲界、色界、無色界)「引生無漏」呢?所謂哪一界還要搞清楚哦!我們青年同學們希望你們注意,答一下看?欲界初禪,假設我們修定得到了初禪果,生在那一天啊?楊尼彬啊?明光師啊?你兩位說,初禪果生哪一天?不過要看(三界天人)表。等到你將來入涅槃的時候:我看看表看我要生哪裡去呀?來不及啦!初禪生哪一天?好,你們統統表拿出來了,以後不可以呀!不是為了我的答話,你們自己用功的檢查。所以你自己到哪一個境界為什麼要問我(而你)不懂呢?就是因為你這些理不熟了。你不要認為光是學理呦,我曉得你們統統答不出來的。依賴筆記、依賴表,在那裡白聽鬧熱有什麼用啊?這不是浪費米糧嗎?!對吧?注意!所以要把三界天人表同九次地定的功夫、做法,這個次序一定要配合好,你只要記一下,你功夫到哪裡你自己有個測驗的。

那麼,我們曉得「此何界後,引生無漏?或從色界,或從欲界。」初禪上升欲界了,定生喜樂,欲界的上層了。你知道嗎?初禪生到哪裡呀?三十三天在哪一天啊?找到沒有三十三天?欲界的三十三天就是帝釋天玉皇大帝所住的,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的老太太在那裡做天主的,她生佛以後上升再到那裡做天主,男身。就是三十三天的中天這個以上的。初禪表上都有嘛,我們發的那個表,一看邊上一找、一條線就找到了嘛!所以你們在這裡學禪的同學這個搞不清楚是很嚴重啊!一天到黑呀不曉得是……哎呀,「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哪!要去郊遊的時候好高興啊!你們一出門我後面就想起念起兩句了:「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這個一定要搞清楚啊!

色界,哪一禪才能夠升到色界?三禪。幾禪?二禪?都看清楚,旁邊都有。所以要得無漏果去掉了等無間緣,這個緣不起了。有些從色界,譬如我們得初禪、二禪三、禪,不能說得無漏果,你只得到「禪」。就是初果羅漢初禪、二果羅漢二禪、三果羅漢還是有漏之因哦!無漏果,那超出三界了,大阿羅漢得涅槃才得無漏果,無漏果不在三界表裡頭哦!三界表裡頭九次地定的四禪裡頭有哦!你得了這個禪定,他的果報往生色界天、無色界天的時候,到了色界天最高層——大自在天。天主教所講的那個天主就是大自在天的那個天主,穿著白袍的,那神氣的很!光明普照。大自在天主在我們佛經裡頭是大梵天,大梵天是管這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一世界的;玉皇大帝是屬在於他的下面的,那是欲界天的天主。所以你們講比較宗教,這個天人境界一定搞清楚哦!清楚了以後,有些耶穌教、天主教的密宗的部分你就懂了。基督教還有密宗的部分,有他的修法、有他的一套的。那個大自在天主就是大自在天,大自在天不是大自在……天主教的天主不一定是大自在天的大梵天,不是大梵天本人;大梵天是大菩薩十地菩薩以上的境界呦!很大哦!所以大自在天是阿迦尼吒天,是有頂天;那個天有頂的,就是這個宇宙到那裡說是有頂、到了底了。這個上面是無色界,看不見了,沒有光明了,色界是有光明的。

有頂天丟一塊石頭下來到這個地球,《瑜伽師地論》上有,你們去翻到,要經過多少多少多少多少幾百千萬億年——佛都把那個數字算出來了。不過是用石頭丟的,不過佛沒有講五十斤、一百斤的石頭,他也沒有講數字。這就很麻煩了,大小石頭有不同——才到這個地球,遠得很!所以天人就是個宇宙大宇宙的境界。你升到這個禪定到三禪定,所以得到無想定可以升色界的有頂天的邊緣,還是外道所生,沒有辦法證到大自在天。大自在天的天王、天主就是大梵天,有一說就是觀自在菩薩的化身。我們這個世界呢,三千大千世界各有一大梵天。所以你看《華嚴經》十方的大梵天來很多很多,就是這個道理,不然你就搞不清楚了。所以你們學佛連天人哪一位都……

第20章

有個同學看到黑影子害怕,那是護法人啊,大黑天來啦!你應該跪下來拜啊!大黑天是財神哦!財神完全是黑的哦!他害怕了,他反是請他走了。等於我一個老鄉,很怪,真的呦!這個人還在。他每一次做夢,夢一下就醒了,醒了就看到一個穿白袍子白影子站在他前面,哎,他就趕快磕頭,第二天一定買愛國獎券,去了買每一次都中,他一定中,每次都中。他只要看到那個白袍子一來一站,他就趕快去買。那個時候愛國獎券二十萬,二十萬他中了三次了。只要這個白袍子一站他就來了。我一個老鄉嘛!

後來呢,後來我說錢呢?光啦!光了還生了一身病,還得了楊梅瘡梅毒,現在好可憐!所以發財不是好事。他說後來我得罪了,我說你怎麼把他得罪了?我到高雄開大公司,有一個同鄉也是我們老鄉,曉得他這個秘密。他說這樣好不好?我跟你倆睡一床,我也想沾一點光發財。他想想蠻好嘛,我也發夠了。好!睡了一個多月,果然看到那個白的了,這個想發財人看到這個白影啊,嚇死了!把屁股對著他翹起過來睡了,就得罪了那個神了。那個財神從此不來,他就開始倒霉了!倒霉就下去了。我說你活該!真有這種事。「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啊!(一笑)

你說鬼神之理有沒有?說有一切有,說空一切空。空者形而上道,有者形而下所有一切萬法。佛法既非有神論,也非無神論;也是有神論,也是空神論。什麼是無神論?無者就是沒有;他並不是沒有東西(無是斷見的東西)。一個佛教界領袖會講這樣的話?該打屁股!——五百年!五百板太輕了。

所以啊,剛才說過有一位道友向我瞪眼睛了,說我耽誤了,把兩句話沒有講好,現在已經告訴你。那個有漏果,那個禪定生在色界並沒有得無漏果;生到色界或者生到欲界,再進一步修,所以得無生法忍、一念不生處了,這才得無漏。或者在欲界或者在色界(「或從色界,或從欲界」)。「謂諸異生」,這個「異生」啊,專門講特殊的生命,或者是初地菩薩、二地菩薩、羅漢境界,就是一切不同的眾生;「求佛果者,定色界後」,他已經得定了,生到色界的天人境界了。「引生無漏」,在色界裡頭的境界再進修,才得無漏。

所以你懂了天人境界,道家所講的神仙不在三界天人裡頭哦!神仙又分好多等,佛在《楞嚴經》透露了這個消息。神仙可以說悠遊三界之間,但是沒有跳出三界;有可以活到千萬歲的,有長生不老,有沒有?有!有這種方法,同密教、同道家都相通的。不過你想得到那種法子要莫大的福報啊!很多人都想求仙求佛,自己都不問自己有多大的功德,有多大的善行他從來不問,總覺得自己從頭髮到腳趾心每一個細胞都是至善人,這是要命的。要曉得懺悔啊!要曉得自己功德是不夠啊!這才能夠修行。所以啊,說欲界色界天,就是假設修到神仙境界、修到羅漢境界、修到天人的境界,再進修才得無漏果。「定色界後,引生無漏」。

人知道哦,心理作用,有些人給他一個好環境,給他一個……本來這個孩子們教育也這樣,有些孩子你說他不肯學好,因為不好的孩子你不懂教育啊,就把他貶掉了:「啊,這是太保。」我最反對!很多人罵年輕孩子:我那個孩子太保、太妹。——最討厭了!自己那個孩子本來不是太保,或者鄰居都把這個孩子……太保?你送來給我,我最喜歡了。哪個英雄不是太保做的啊?窩囊的人才不是太保!你看老老實實的學生,功課考得好的、聯考考第一的,這個幾十年出來在社會上做了些什麼事啊?同狗屁一樣,一生都落落無聞。能夠闖出來,不是叫做太保;調皮一點、能幹一點社會上就叫他太保,就糟了!害了他了。所以啊,這個道理修道也是這樣。有時候他不能證果的人,你教他修禪定外道的方法也可以,他生了色界、欲界的時候,得到了這個好環境,他努力進修了。教育也是這個道理。所以太保太妹不一定把他擺到壞環境啊!你要把他引導到一個好環境裡你給他當太保去,哎!太保他也好穿好吃又神氣,給他弄得很神氣,這一下他尊重自己了:格老子我不要丟人啊!在這裡很神氣了,再丟人就不行啦!你就把他教育上路了。學佛也是這樣,你看佛的教育。生這個色界、無色界以後,「定色界後,引生無漏」。

那麼引生無漏果以後生五淨居天了,看看「三界天人表」,五淨居天在哪裡啊?五淨居天到了無色界那裡了。無色界、色界中間五淨居天,那麼就生無色界邊緣了,還是生大自在的天宮,所以色界天的有頂天、大自在天宮是觀自在菩薩化生的,得菩提可以大徹大悟成道。並不是說變成天人就不會成道哦,也可以啊!所以一級一級地進修,真正的佛法是五乘道。先把人乘道修好了,再修欲界天乘道;那不管你,你有欲也沒有關係;但是你多行善事,所有的果報一定升欲界的天人。升了欲界天人那個環境可以刺激你再進修生色界啊!所以由人乘、天乘,然後聲聞、緣覺、菩提(菩薩道)。所以人要積極地向上,心裡在哪裡修啊?起心動念。

現在這個等無間緣還沒有完,還是開始,所以因緣的意思包括了四緣,等無間緣還沒有講完。剛才有位同學問,這個什麼趕屍的,大陸上那個趕屍人趕起走的同八識、唯識什麼關係、算命的什麼關係?——小問題啊!小問題你問問他們同學們也許會懂,萬一不懂下次有機會順便告訴你,這些是小問題。那麼大的一個唯識、大佛法的哲學啊,問這個小問題可惜了嘛!算命啊、還八識同八字還有關係咧!那你這樣一講最後不是完了!希望多去研究啊,去找出大問題來,好自己修行。有關係是有關係,這個同八識、算命啊,那剛才聽了「種子生現行」就懂了嘛。

現在我們這個《成唯識論》上次講到因緣、四緣的問題,那麼有幾位同學提出來還沒有十分瞭解,還不大清楚,我們現在不妨再作一個研究。大概後來據我所知道,不瞭解的人蠻多的。那我們再從頭來一下,倒轉來二九零頁,二百九十頁從因緣開始。

我們普通講到佛學所謂「因緣」兩個字,在中國文化隋唐以後,「因緣」我們經常用到,乃至於人跟人之間相見各有因緣。實際上因緣兩個字很簡單的,就是因—— 最初的一個動因;緣——由這個動因連鎖的關係。譬如人與人之間相處,兩個朋友一個是因、一個是緣,有這個與這個的關係。哪個是因、哪個是緣呢?互相為因緣。不能說老大是因、老二是緣,不呆定的。沒有老二,也不會有老大,是互相為因緣。因緣就是一個連鎖關係,這是那麼簡單。至於佛家所用的、佛法裡頭用的明顯的有十二因緣,十二因緣這是所謂佛法裡頭緣覺(就是辟支佛、獨覺佛)最重要的,小乘佛法最高的,普通也所謂中乘佛法(如果拿三乘道來講),小乘(小乘包括聲聞、緣覺),大乘。那麼把緣覺普通叫做中乘。小乘所講的四聖諦法,中乘偏重於十二因緣;大乘——六度萬行。

那麼這個十二因緣呢,第一由無明開始,「無明緣行」,有十二個名詞、十二個程序,等於一天的時間十二個時辰。無明是最初來的,一切眾生之所以不能成佛就是這一念無明。一念無明兩個原因,一個我們生命思想觀念不知道根本從哪裡來,在沒有悟道、沒有證得以前是無明。所以生不知來處,死不知去處,這是無明。一個是物理世界的無明,這個宇宙萬有沒有開始以前是一團混沌,拿中國文化過去的講陰陽未分,就是「混沌」,譬如一個雞蛋一樣,這個雞蛋是蛋白、蛋黃都沒有分清的,一團無明。無明者,看不見、黑暗、糊塗,這是物理世界的。

那麼無明究竟從哪裡來的呢?沒有說,一切佛法到此為止。無明怎麼樣來的啊?無明總有個來因、前因吧?在所有的佛經佛法裡頭,不談前面的來源,也無法談,就加一個名詞:無始以來。無始就是**,這個圓周性。只有在《楞嚴經》上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富樓那提出來問題:一切眾生本來既然是佛,自性本來是清淨光明,為什麼會生一念無明呢?自性本來清淨光明,為什麼生出宇宙萬有來?換句話說,假使對西方宗教而言,上帝如果是創造了天地,上帝吃飽了飯,多餘得很!不要造這個天地,沒有大家,也沒有那麼亂;為什麼造了萬有、造了人,反是亂,那不是自造孽嗎?那麼上帝又是誰造的呢?上帝的外婆、外外婆又是誰啊?這一路追下去,那就是這個問題——無明。何以會有山河大地?佛在《楞嚴經》上的答覆,因為文字翻譯的中文太美、太好了——「覺明為咎」。無明哪裡來?變成中文,一句話、四個字:覺明為咎。換句話說,明極了而生無明了。那好了,那我們不要明極了多好呢!所以怎麼樣是「覺明為咎」?所以三藏十二部所有的佛經統統看完了、翻完了,這個問題還是個吊在那裡的大問題。

所以有一點我們必須要知道,佛法對於心性之學,一切凡夫如何修持而至成佛之路,非常清楚!世界上沒有一樣學問、沒有一個宗教、沒有一個哲學能夠與佛法相提並論。但是關於這個宇宙的哲學、科學的最後的問題,佛有點留一手,故意沒有講出來講完的樣子,好像是這樣。這值得我們一參哦!

其次在《楞嚴經》上佛又說到兩句話,諸法一切「非因緣、非自然性」。佛經處處講因緣生法,那麼結果在《楞嚴經》上提出兩句話:「既非因緣」,不是因緣所生;「又非自然」。所以大家很迷惘。甚至有一年在一個地方打七,還有兩位老居士、大居士,關於這兩句話——「既非因緣又非自然性」,好像在休息的時候、在吃飯的時候,好幾位居士在討論,講南老師一定搞錯了,沒有這個話、沒有這個道理,怎麼既非因緣,又非自然性?我順便過來就聽見了,我也不說話。後來有一位大居士(也是老居士),過來問我,我說:是啊!我剛才旁邊聽你們討論的很熱鬧。後來我說,這不是我的話哦!佛說的。當然(如果)佛也錯了,那就……我說,你們居士們怎麼不去看看全部《楞嚴經》啊?實際上這兩句話上次我們提到過,佛是對本體而講,形而上那個道體本來無生,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它是個實相的實德,它本身既非因緣、又非自然;是講體、心性之體。講用呢?一切萬有的用,非自然、也沒有主宰,都是因緣所生。這是佛法佛學的一大結構,這個體系的中心。

提到因緣所生,好了,我們更注意一個問題,我們現在的這一次的課程總題目是「唯識與中觀的研究」,好像我們都在講唯識,沒有提到中觀,實際上處處是中觀。提到「中觀」,是一個佛法的學術的名稱,這個名稱屬於修持證道用的,在方法上稱為「中觀」;在哲學的理論上是「中道」;在思考觀待的道理上就是「中」。所以有人認為佛法的中、中觀、《中論》同「中」字的道理,同中國儒家的《大學》《中庸》這個「中」有相同之點。這是個學術上的大問題,自有他的道理。現在我們不牽扯到這個問題的發揮,只提到中觀的《中論》,龍樹菩薩的《中論》上所講第一個偈子(《中論》我們的翻譯是「論」,經、論,佛說的謂之經,菩薩、大菩薩們所作的都謂之論。)龍樹菩薩講般若性宗性空的道理,唯識講勝義有的道理。龍樹菩薩《中論》,《華嚴經》實際上是龍樹菩薩出來,可見龍樹菩薩並又不止於只講空,《華嚴經》也是唯識宗的最基本的大經。所以在唯識論也提到中、中觀的問題。可是龍樹菩薩在《中論》上第一首偈子就告訴我們:「諸法不自生,也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我們假使去看龍樹菩薩的《中論》,多半用這樣的偈子、相關的語句說明一個最高深的《中論》中觀的道理,形而上本體的道體,另外一個代名詞叫做「中」。為什麼取名為中呢?非空非有,不是空的;不是空就是有了?非有,也不是有的。那麼是怎麼樣呢?即空即有,就是空的、就是有的。換句話說,有的時候就是空的,空的時候就是有的。這是看起來很滑稽的矛盾的廢話一樣,實際上(是)菩薩見道最重要的證成道理與觀待道理。

所以「諸法不自生」,宇宙萬有任何一個東西沒有自己發生的,都有它的來因。就是上帝創造的話,上帝是自生的嗎?也不是,也有個根根。一顆稻子、一顆麥子、任何一個水果的種子不自生,不是天上掉下來、空中生有生出一個東西,沒有這個東西。世界上不管物質、不管任何的生命,沒有一個自生的。自生,比如說我們現在這個檯子這一邊什麼東西都沒有,它自己或者生出一個金子的人、黃金的人、黃金的蛋——不可能!不自生。那麼因為宇宙萬法不自生,所以找到最後啊,認為有一個造物之主,有個創造萬物的全能的主宰,或者是個能力、或者是個什麼東西,不管了,這就是他生。好像我們這個生命、宇宙萬有後面有個主宰的,龍樹菩薩說:「也不從他生」。不是他生的。他生非同類,不能生萬物。人生人、馬生馬,麥子的種子生麥子、稻子的種子生稻子,沒有另外一個主宰存在的,不從他生的。這是古代兩派的哲學思想。唯物論的哲學家,其中(主張)物質生命自主的,認為宇宙萬有自生自滅——錯了!不是自生自滅。宗教家或者有所信仰(的人),自己生命解決不了問題,心上寄託給別人的,認為在我們生命以外另有一個主宰的,那麼就批駁他說:「不從他生」。

那麼一切萬有是共生?譬如說一個男的一個女的,共有才生出一個孩子來;陰陽相合才生出萬有來——不是這樣,共生也不對。有些生命不是這樣共生的。共生的道理很多,不只一個陰陽相對;很多共同合作生出來,不是這樣。譬如現在我們講,假設舉一個理由,醫學上現在正在試驗造人——試管嬰兒。那麼如果拿試管嬰兒來講是共生的。一個玻璃瓶子,有水、人工製造、醫生,還要一個人,有一顆精子做種子,造出一個試管嬰兒。那麼你可以想這是共生啊(假定啊,如果詭辯的話),但是你在思想上注意,第一顆那個男性的那一顆種子不是共生的,就是追究最初那個東西來源。所以宇宙最初有個東西是共生的,如果是兩個陰陽生的話,好,請問這兩個陰陽(是)誰生他的呢?如果是自生也不對,他生也不是。那麼這個共生又是哪裡來呢?這個世界上先有雞先有蛋?先有男的先有女的?先有什麼?地水火風先有地?先有水?先有火?先有風?都是問題,所以諸法不是共生。三種,不自生、不他生,沒有個他力作主的。所以因此有人說佛法是無神論者,錯了!這個不是這個觀念,這個問題不要搞錯了。

所謂不共生,既然不是,那是怎麼來的?佛法不是無神論者,「不無因」,不是無因生的。宇宙萬有的生命最初就有他的因子。現代科學稱為因子,唯識當時翻譯叫種子,就是第一因;有個因子來。有因才有緣,不過現在我們還沒有討論到第一因。第一因就麻煩了!因緣以外的本體,佛學取了一個名詞,從唯識方面叫「真如」。請問這個真如由哪裡來?這是第一因。所以「能生萬法者」從哪裡來?當然,到此佛、佛經上這種問題往往置答,不答覆你,大部分靠你求證。因為第一因的本身不自生、不他生,他就是因。因即是果,因果同時,所謂《華嚴經》的表達:花果同時。所以講《法華經》為什麼佛要用蓮花來代表?世界上只有這個花——蓮花,花果同時來的。花中有果(就是蓮子)、果中有花。諸法不共、不無因生。那麼結論,「是故(因為這個道理)知無生」,《中論》提出來的。

什麼叫無生?無生是沒有嗎?不是沒有的意思。生而不生。雖然生生不已,變化無常,周流六虛,變動不拘。生而不生,當下即是,當下即空,這就是中觀「中」的道理。

那麼現在重點是提出來宇宙萬有照《中論》以下的意思,宇宙萬有皆是因緣生法。換句話說,有為法都是因緣所生。那麼我們修道呢,是證有為的後面——無為法,無為就是涅槃、就是真如、就是道體。所以菩薩要證到無生法忍,才能夠見道體的自性、真如。所以無生者不是說沒有生——生而不生,不生而生。無生,既非講它是絕對的沒有,也非說明它是如何的有。這個道理我們瞭解了以後,抓住一句重點:「不共不無因」,是有因生的,一切萬有都有因。

那麼再看唯識論所講因緣,他加詳細的分析,因緣具備了四個,因緣是第一,第二等無間緣,第三所緣緣,第四增上緣,四種緣。緣者,就是一個連鎖一個來的,謂之緣;因就是一個,緣是一個一個連鎖來的。換句話,因緣的本身互相為因緣,前因變成現在的所緣,這個緣就是前因的果了——前因後果。這個現在的果又變未來的因,是互相為因果的。那麼這個因緣,第一,提出因緣本身,「一因緣」,所以大家在這裡搞不清楚,特別注意哦!對世間特別注意,因此我想了一下,好像好多同學很吃力、搞不進去。當然研究唯識已經夠吃力了,能夠真鑽得進去的人恐怕不少,諸位特別要對自己注意。不要覺得自己已經聽懂了,真聽懂了很受用了、很了不起了。很難懂!現在尤其對於因緣,「一因緣。」我們先講原文,都注意一下。

「謂有為法親辦自果」,宇宙萬有的一切有為法,無為是道體、空性。形而下的宇宙萬有,它生命的來源一切的來源怎麼來的?「親辦自果」,不是依仗他力,沒有一個主宰,「諸法不自生,也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生」。現在講因,因這個東西是「親辦自果」。換句話你要曉得因緣的道理,真正的佛法不是無神論者,所謂講批駁他力的神、我,真正的生命一切是自主的。換句話每一個眾生自己就是神、就能自主。為什麼我們生命不能自主呢?因為我們被善、惡、無記三性、染緣所困住了,所以返回不到清淨自性、形而上的道體。形而上道體清淨自性一動、一起行(行為那個行,就是五陰裡頭的行陰),那麼它是輪轉無窮。

注意,這句話裡頭又有問題來了,又產生一個大哲學問題了:這個宇宙萬有原始東西究竟是動的還是靜的?這裡又有一個問題在中間。所以行陰一動,輪轉不休。那麼誰主宰啊?——無主宰、非自然,因緣所生,「親辦自果」。自己生的因,自己死的果。所以這個中間因緣的本身有兩種,所以「此體有二」,分析觀待道理,就是在邏輯辨別上分成兩種,一個是種子,二是現行(現在的行為),現在的行為就是前面種子的果。

「種子者謂本識中,善染無記」,這叫三性。你注意,在這裡的翻譯沒有說「善、惡、無記」,注意喲!《成唯識論》三性裡頭沒有一個「惡」字。普通我們講唯識把這個「染」字(染上去顏色這個染,染污的染)用「惡」字來替代,不大恰當。因為清淨自性不要說染上惡是不對,染上善也是不對的啦!染就是塗上一層,一個清淨光明的鏡子塗上黑色的,變成無明看不清;塗上白色的白粉也看不清楚,所以他用字非常好。善、染,這個染又包括染惡兩法,染上去都不對了。人生的本來一個善,善是代表了最清淨的一面,是不是光明,另談;好的一面。這個好是不是染呢?也是染。所以是染、善,兩個以外另一個是無記。無記,我們普通人思想智慧經常在無記。所以一個人做事情啊,隨時做了這樣、忘記了那樣,拿了這個東西就忘記了放回原位,都是無記性的一種習氣。[斷錄]二校完4009

不要認為自己光是那麼用功就是佛法,不行的啊!以真的佛法來講,偏重於那麼用功的修持還是外道的,因為佛法根本你沒有見到。沒有證得菩提以前統統是外道 ——心外求法,有這樣嚴重。所以說「種子者謂本識中」第八阿賴耶識裡頭「善、染、無記」三性,「諸界」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就是我們的心理狀況就有這三界,我們身體上也有這三界。所以有時候我們慾念、慾望一來,我們已經墮在欲界裡頭去了。譬如我們想吃一樣東西吃不到,那個心心唸唸之難過,那個時候你就在餓鬼地獄裡頭,差不多了。想到酸梅吃沒有酸梅口水直流,那個已經進入餓鬼地獄的味道了。想到好吃的,吃又吃不到,那很痛苦啊!所以啊,我們身心兩方面就有這個影子——三界(「諸界」)九地。三界裡頭所謂天人(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等地,這個天人有六十六個天,歸納起來三十三個天,那麼分成九地,這個我不詳細報告了,要大家注意這個表(三界天人表)。

這個許多功能差別就是這個宇宙裡人性同萬物,人的善惡是非等等,你注意兩個字,它的「功能」差別。現在我們中國科學上用的「功能」這個名詞,是套用《成唯識論》裡頭的「功能」這兩個字來的,用得非常好!它有這樣的功力,才有這樣的能。譬如我們這個電,電是一切工業一切作用的能源最重要一個東西。它有發動一切動力的功能,有這個功力,有這個能。所以叫功能。我們本識裡頭第八阿賴耶識「善、染、無記、三界九地等」一切(「等」是包括一切)所有發動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個功能,這個特別注意啊!所以比較詳細,使大家容易懂。

譬如我們身上慾念動了,動了慾念,不管是飲食的慾念,或者是想發財的慾念,或者是男女的慾念,廣義的這些都是欲。當一個慾念發動的時候,那個腦筋裡頭的思想同心理的情緒上硬是停不了,這個功能就動了。這個功能,三界九地、善惡無記,各有各的差別。這個差別的功能怎麼來的?因為我們種子帶來的。所以有許多人天生下來他的功能、種子帶下來他的個性非常聰明,可是懶得很。因為他種性裡頭無記**業力重。這個懶嚴格分析有各種懶。有許多人文武全才,勇敢得很,武功高,第一等;做事情,文的;吃東西是武的,文武雙全。有享受的就是第一位,是武的;叫他好好唸書、好好做一個事啊,「唉呀!我頭痛,又感冒。」「唉呀胃酸過多,休息一下。」他就懶起來了。像這一類,他都是種性裡頭的。所以,沒有什麼人書讀不進去的,沒有什麼事業人不能成功的。成佛都做得到,何況事業做不到?!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所以本識中他的個性偏重於那個。有些人偏重於染污,有些人偏重於善的。所以有些人好色,有些人好欲,有些人喜歡清靜、無念。特別要注意,不要把「無念」解釋錯了。很多人打坐、學佛都想求無念,實際上你是修無記哦!無記的結果是越來越白痴、越來越笨,一點智慧也沒有,沒有智慧不能成就的。你不要認為打坐「我空念頭,那麼很清淨」,你那個清淨正是《楞嚴經》上佛告訴阿難所講的:「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那就是在造無記業呦!停留在一個東西,清清淨淨覺得很定,一點慧都沒有。

定慧等持,才是三摩地果,才是正三昧。所以我們許多青年同學學佛的,特別注意呀!有許多都是坐在那裡玩身體上的舒服,一天搖頭[斷錄]……就到下三道去了。處處需要智慧(般若)。所以說,這句話現在懂了。

所謂種子呢?是講「本識中善、染、無記諸界地等功能差別」,這個種子都是自己的種性來的,「能引」,引發,「次」,次序來的,「後(面)自類(的)功能」,自己同類的性質功能,自類是同類性質。所以有前因就有後果。我們前面修的,譬如說我們拿現在來講,一個人天天去學畫,雖然學不好,拿起筆來比我們不會畫還是好一點。他練習慣了,種性的這個功能、自類的功能出現,引發自類的功能的效果。及起同一個時間,因中就有果,自類的現果,現行的果報。所以我們每一個人今天我們在坐著,每一個人相貌不同,精神的強弱不同,身體的健康衰壞不同,思想智慧高低不同,都是自己前生種性所種的因帶來的。自類功能起現在的現行之果。現在的,這個行不是說一定指心理行為——現在我們生命當中所活動的。「行」就是運動、運轉、轉動,自類的現果。

「此唯望彼是因緣性」。有同學不懂,就問為什麼加個「望彼」?就是說,這個因緣的道理從哪裡看呢?從你現在這一生上面「望」,就可以回頭研究看見前生的因性、種性,這叫做因緣。因緣就是說由前生的種性、種子生現在的現行;現在的現行變成未來的種子。就是這個道理。

第二節,「現行者」,怎麼叫現行?我們注意,第一節剛才講了什麼叫因緣,第八阿賴耶識本識裡頭每一個人是自己種性帶來發生的現行,不自生、不從他生、不共生、不是無因生,是自己種性帶來的,這是第八阿賴耶識。那麼這是講人了。我們第八阿賴耶識心物同源的,乃至這個世界上物理世界地水火風,每個礦物質、植物、地水火風空,每一個因素也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種子生出現行來的。不過佛法把這一面——道理是同這邊一樣,他不偏重於物理方面去發展。如果有人深通物理方面發展,一樣可以悟道,要注意這個道理!也是因緣所生。

好了,現在第八阿賴耶識的因緣怎麼樣變成現行呢?我們第八阿賴耶識種子帶來,碰到投胎來了,父母兩個人他的精蟲卵髒媾合,是我們的增上緣;增上緣了以後生下來,這個中間中陰身為什麼會來投胎?——等無間緣。它平等、等流果,它流水一樣,一條水永遠這個生命「嘩~~」總在流,沒有停過。如果停得了,三際托空,見道了、見空性了。這就是行陰不能停。所以等無間緣碰到父母是增上緣,所以父母的遺傳同我們有沒有關係?有關係,不是全體的,最重要的關係是自己種性帶來的。但是父母的遺傳也有關係,為什麼這一個男的一個女的會變我們的父母呢?他的因緣所緣緣是業力相同,業果的報應正好湊合的,是這個道理。那麼有了我們這個生命以後,第八阿賴耶識投胎了,中陰是第八阿賴耶識的功能。還記得《八識規矩頌》吧?第八阿賴耶識「去後來先做主公」。既然一入胎有我們生命以後,就是第七識作用這現行來了,所以種子生現行。這一生的我不是前生那個我,但是根是一個,種子是一個;樣子變了,個性也變了。等於我們做人,二十年前的朋友,譬如一個人,二十年不見面,哎呀,一見面了以後,二十年不見了,非常高興!這個人身體個性完全兩樣了。這一生裡頭也有變動的呀,現行果不同,我相、我見又不同了。為什麼這二十年來他兩樣?他的因緣所造成的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不同,把他現行的種性稍稍校正變成別的了。

那麼怎麼是現行呢?「現行者,謂七轉識」,第七識末那識,異熟、等流、士用,這三個名稱,但是不管了,一聽到唯識的名稱你們頭就大了,記不得。就是說,第七識我執這個識轉相,轉識嘛。他哪裡轉呢?第八阿賴耶識功能發生。

「及彼相應所變相、見、性、界、地等」。所以由種子來發生現行,就是把我們這一生第七識裡頭所起的作用都轉變了,轉識,轉「及彼相應」相應心所,心理思想不同,所變的相分、各種現狀,乃至身體的形狀也不同,心理的感情思想作用不同,見分——它的精神部分,相分、見分,它「性」(三性,善、染、無記三性)、「界」(三界)、九地等等。就是我們現在在欲界中,我們這一生的是這個現行,同前生不同。其實不要前生、後生,我們昨天所造的因,今天出這裡的的果,這個現行,每一秒鐘所處的相(相分、現象)、見分、性(三性,善、染、無記)、三界(欲、色、無色)、九地等等,隨時不同。大家沒有仔細觀察自己。所以我們到一個環境裡頭,思想也有不同,觀念也有不同,這是現行。

「除佛果善」,除了成佛以外,成佛的人現行只有至善,萬德莊嚴,沒有染污,沒有壞的惡的一面,也沒有無記。佛如果還在無記中啊,那不要學佛了,學白痴好了,說佛打坐起來定起來什麼都不知道,這不叫佛了。他是萬德莊嚴,所以注意。「除佛果善」,另外呢?除了佛以外,佛是最高的,還有最低的最下等地獄眾生「極劣(的)無記」,在地獄中有些眾生最笨最笨的無記。只曉得遭遇受陰痛苦,在地獄中受——感受的痛苦;他智慧是無記的。有記、無記是指智慧講哦!所以我們大家知道,我們現在用功坐在那裡管身體上今天境界好不好、清淨不清淨,都在受陰中玩哪!你不是在玩般若啊!修道是修智慧。你在受陰中玩,你是在地獄中玩嘛!受陰越來越強盛嘛!今天感覺舒服不舒服,「哎喲,氣脈動了」,多得很啊,這些怪事情。你看你現在修道修到這個樣子已經變鴨子了,鴨子走路,那搞什麼東西呀?它是受陰空不了越被它執著,越嚴重。(哦,這個講的好慢啊!好,先休息一下。)

(我們這裡三種課,《莊子》、禮拜五的《維摩經》、禮拜天的《唯識》,十六號起放假一個月,因為我們這裡也放寒假,所以放假一個月,就是元月十六號起,到二月十六號以後照舊開始,這請大家注意一下。)

現在我們再說明一點,因緣是講親因緣,注意這個「親辦自果」,本身的因緣。因,這因緣不能隨便用的,前因變成現在的後果。我們有兩句普通的話大家中國人都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說瓜的種子、這顆種子是前因;種下泥土,泥土這些是增上緣,人工培養、太陽、空氣、水等等,是增上緣、所緣緣、等無間緣的道理,下面再講。它生出來瓜就是瓜,譬如我們台灣有哈密瓜,新疆來的引進的品種。由新疆的哈密瓜(哈密這個地點是新疆有名的,哈密瓜甜得很的瓜,好吃得很),我們這裡也吃到,到底不是那個味道,差得遠;但是還是那個樣子,它的所謂相、見,它的精神差不多,瓜還是那個瓜。它變了,因為加上後面的因緣不同,土質不同,一切不同,所以哈密瓜只有哈密的地方(最好吃)。譬如我們用藥,枸杞子,使的「甘枸杞」,藥店上開藥方開甘枸杞,甘不是甜的意思,說的是產生最好的地點是甘肅省,甘肅的枸杞子是最好,所以寫成甘枸杞。譬如說「川當歸」是四川產的,「廣木香」是廣東。一看藥名上有個地點、註明哪個地點,必須要那個地點的藥。譬如現在台灣也自己種了當歸,還是那個東西,效果的確不同。這就是種子變現行。那麼這個種豆得豆,黃豆、黑豆、綠豆,它的種子不同,綠豆的種子不會生出來變成黃豆了。就是自己的前因所發生的現行,現行——現在的果。告訴我們先由自己瞭解起。這個原理也可以用到物理世界一切等等。所以講,「現行者謂七轉識及彼」,就是第七識所發生相應心所所變的相分、見分,它的三性、三界、九地等不同,各有各的因緣。

除了佛、成佛是至善,都是善緣;以及最下等的極劣的、無記性的,那都是最壞的,本來就是無記,受——都在那個受苦的境界裡頭。除了佛,至上、至下的以外,「余」——其他的,我們一切眾生等「熏本識,生自類種」,現行的行為熏習了第八阿賴耶識。我們現在讀的書,所以讀書讀久了,這個意識形態形成了一個人的主觀個性不同。因為它熏習了本識,第八阿賴耶識變成那個種子了。譬如我們抽香煙,很多人抽了香煙兩個指頭就黃了,這個黃顏色是煙熏上這個指頭,就是所熏;那個指頭熏成黃色是能熏,第八阿賴耶識能熏;外面的現行——所熏,一個香煙熏過了一樣。「余熏本識」,我們現在的行為熏習了第八阿賴耶識,變成自類的未來的種子。因此我們學佛的人天天叫你唸佛、觀想佛,把許多世間的習慣的這些思想變了。慢慢熏修,所以修行叫做熏修,慢慢地熏修啊,將來自己成佛,到那個境界,就是熏習的意思。這也是教育的道理,所有的教育都是熏習,把你熏煉成功。

「此唯望彼」,所以第七識看這個第八阿賴耶識根本,這就是親因緣,「是因緣性」,這是因緣的道理。至於第八識同心呢?這個八識心王呢?「第八心品,無所熏故。」心的本身這個本體啊,本來是光明清淨,非善、非惡、非無記;它無所熏。所以真正明心見性,當下立地成佛,他這些心的習氣立刻可以改變了。所以你們修禪宗,所以黃檗禪師就講過,真悟道了的人,一切思想行為個性都變了,「不異舊時人」,外表上那個人、這個相還是那個人;「只異舊時行履處」,他做人做事、個性、言談、思想、性情大變了。說已經悟了道,個性還是一樣,說話嘰嘰喳喳的還是嘰嘰喳喳,婆婆媽媽的還是媽媽婆婆——沒有這個道理,不是的。「不異舊時人,只異舊時行履處。」就不同了,他的行為、做人做事完全不同。所以真見道的人,胸襟很狹小的變成寬宏大量、慈悲,嗔心很大的變成慈祥,他自然變了。為什麼呢?悟道了以後就佛果至善,自然是至善的。所以懂了唯識,你對於自己的見地功夫是一大考驗自己,用不著問人。

所以「第八心品,無所熏故,非簡所依。」它無所依處。所以《金剛經》這些地方給你講實相般若是講心,無著無依,「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善也不住,惡也不住,無記也不住。譬如虛空,什麼都不住。所以心的本心,八識就是講一心嘛!心的本心為「獨能熏故」,它這個功能只有能熏,能生一切法,一切法都是它的功能所生、所熏;一切法不能生它,它無生故。所以它諸法無生。「極微圓故」,所以第八心的道理,這個心性之體最微妙,最圓滿清淨。

(修戒、修慧你們兩位師兄弟看書啊,不要看我,不然那個慧力永遠發不起來。)

「極微圓故,不熏成種」。它不能熏習成種子。那麼一切種子都含在這個心,含在第八阿賴耶識,所以第八阿賴耶識叫含藏識。換句話,成佛的人、悟道的人,把一切的種子,三性種子都變成至善了。所以學佛的學淨土宗,你曉得為什麼叫我們念《阿彌陀經》四十八願?(是)學阿彌陀佛的心性願力。開始我們都做不到,每一個都相反的;叫我們一切犧牲自己為眾生,做不到的;嘴裡儘管念,一邊唸經、一邊人家碰到你那個火高八丈啊!做不到的啊!真做到了以後,你心性熏習就變了,那就是佛種。所以現行就是講我們現在的行為,一切的作為、心理狀況。「現行同類展轉相望,皆非因緣。」

我們現在的心理,等於現在哲學、心理學所講的,我們現在思想意識的形態變成一個固定的主觀習慣,起心動念個性是那個樣子就是那個樣子;「同類展轉相望」,互相為因果;「皆非因緣」,不是親因緣;因為「自種生故」,我們現在的個性心行本來就是本來生命帶來第八阿賴耶識種子所變的現行。換句話,我們現在的心理行為,等於爆的火花一樣,用過了一個火花,你看整個那個機器,修汽車的、整個修機械的地方,那個電鑽一轉,電的火花,「嘩~~」一晃,沒有了。「自種生故」。

「一切異類,展轉相望,亦非因緣,不親生故。」一切的異類,外面所受的影響引起心理行為的,乃至不同的心理行為叫做「異類」。就是現在我們也可以接受新的東西、接受新的觀念。譬如一個外國人學中文、中國人學外文,不管學得怎麼好,差不多到臨死的時候啊,快要斷氣的時候意識會偶然講出一兩句英文,大部分還是中國話,乃至於從小那個方言就出來了,因為這個熏習的力量還不夠深。「一切異類,展轉相望,亦非因緣。」為什麼道理呢?它不是親生故。親生,什麼是親生?第八阿賴耶識的種子生出現在的現行,這個是親因緣,親因緣是講這個;其他是疏因緣。

講到這裡有個論辯,後來這些菩薩們大師們的論辯:「有說,異類、同類現行,展轉相望為因緣者,應知假說。」另外有一套哲學理論、有一派的說法,不管同類的心理行為、異類的心理不同的心理行為,互相輾轉的、互相有關聯的,這就是因緣道理。他說這一種說法,現在的因緣,「應知假說」,在理論上有,可以講,不究竟。「或隨轉門」,是改變方法講——不究竟,不是親因緣的道理。

「有」,還有,「唯說種是因緣性,彼依顯勝,非盡理說。」還有一派理論講,就是我們自己阿賴耶識帶來的種子,這個才是因緣的範圍。他說這種理論,「彼依顯勝」,特別強調第八阿賴耶識種子功能的特別,顯出來它的勝,勝義特別。「非盡理說」,不究竟的道理,在邏輯上不究竟。

究竟道理要看佛說的,「聖說」,佛說,「轉識與阿賴耶,展轉相望為因緣故。」我們修行就是轉識成智,把第六識轉成妙觀察智,第七識轉成平等性智——轉識。轉了以後,譬如我們現在一般人修行,大家唸佛也好,做什麼觀想,從第六意識開始修行。我們覺得心在唸佛,就是第六意識在念,不是那個心的體,就是心的心所。有作用嗎?有作用。慢慢熏修轉識,慢慢轉,把第八阿賴耶識種子的功能那個染污也轉了。佛叫我們修行是這個道理。所以都從第六意識心開始修,這個為因緣故,就是親因緣道理。親因緣我們又重述了一道,很吃力啊。

第二個,「等無間緣」,為什麼加個「等」?等流,平等的力量,一股大河流一樣,永遠向前面流去。「等」,平等,「無間」,沒有間斷過,沒有間歇性的。這就是輪迴、旋轉的,中國的《易經》就是循環往復,佛法就是輪迴旋轉。所以它是等流、沒有間斷的這個緣。要注意哦,我們說前生帶來第八阿賴耶識種子變成現行,拿物理世界講「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瓜和豆任何一顆種子,種子裡頭你把種子打開一看,分析了——空的。差不多種子中心都是空的,可是它的空的功能裡頭含藏有那麼多——有枝幹、有花、有葉、有各種變化,有酸甜苦辣。所以一顆種子下地以後重新發生,它又產生很多很多很多的果子。這就是等無間,這個生命的等流,沒有間歇性。人的心性的道理也如此。

所謂等無間緣「謂八現識」,八個,第八阿賴耶識、第七末那識、第六意識等等,現識——呈現出來的作用;「及彼心所」,以及心理上五十一種心所;「前聚於後」,八個識這是一堆,聚就是這一堆、這一組,這一堆由前面的種子生後面的現行,「前聚於後。」「自類無間」,自己的種類沒有間歇性。「等而開導」,平等地向前面開發,就是現代名稱:無限地開發。「令彼定生」,可以使它那個種子,什麼種子一定變成什麼現行,決定的。

「多同類種,俱時轉故,如不相應,非此緣攝,由斯八識非互為緣。」他說很多的同類的種性,同一個時候「俱時」起轉動的作用,轉動作用就是增上緣,不是等無間緣;一個機器一樣在轉是增上緣。「多同類種(性),俱時轉故」,所以因緣成就,我們經常學佛的人說:哎呀,因緣成就就行了。因緣成就是很多因素湊攏來的,不是簡單的。所以禪宗悟道,古人、古來的禪師們說:見道悟道也有時節因緣。那個時節到了,等於瓜熟蒂落,所以修行人只問耕耘,莫問收穫。自己「哎呀,我已經修了念了七天了,一點影子都沒有。」你就是影子,什麼影子啊?那麼簡單啊?要多生累劫修行熏修來的。

所以,「多同類種,俱時轉故」,要增上緣來同時轉。「如不相應」,我所種的因、所動心起念這個因不合理,彼此不相應,等於電感一樣,插頭插不對了;「非此緣攝」,這種作用就不屬於等無間緣了,就是另一個理由了。所以「由斯」由這個道理你要懂得,八個識「非互為緣」。它本身在邏輯觀待道理來分開來講,乃至我們修行一步一步功夫,它八個不是互相為因緣。你說我意識已經轉了,「我現在心啊已經很想慈悲啊,就是我的脾氣改不了!」嘿,那個脾氣是第八阿賴耶識種性,那麼改得了啊?所以八識不是互為緣的。「我心想慈悲」,你到那個時候就想殺人了,就氣得「我要想打他」了!你意識想:「不應該啊!」那是第六意識有這個,你第八阿賴耶識那個種性強得很。所以有時八識「非互為緣」。

「心所與心,雖恆俱轉,而相應故,和合似一,不可施設,離別殊異。」「心」,上面是講心王,就是本心、心的體,八識一個心王。「所與心」,下面是心所。就是我們心的功能生起來第六意識心理的狀況,「雖恆俱轉」,實際上他兩個常常永遠在轉。譬如我們思想,為什麼會有思想呢?因為能有思想的功能就是心王;起我們今天心理思想的作用,就是心所。當然所起的作用,這個能也在轉。譬如一個機器把它一開動了,機器的功能發動了,機器在轉是所轉的現象,那個功能發生所轉的現象。所以「心所與心,雖恆俱轉,而相應故」,心所跟心王是有彼此關聯的作用;「和合似一」,他兩個有彼此關聯的作用,使我們表面上一看、看起來,對於自己智慧不夠啊,心所與心王分不清楚,心的「能」與「所」起的現象自己搞不清楚。所以,你看我們用功的人往往打坐啊修行,第六意識稍稍偶然得到一點清淨,認為自己明心見性了,以為整個心王功能都轉了,不可能的啊!心王的功能包括你身體啊!連你身體都沒有轉,變化氣質都沒有變化掉,你轉個什麼啊?你走路要扭起來走,要歪起來腰,還都是一樣啊!並沒有動啊!那個講話一開口就是滿臉吵架的相,都沒有變,那怎麼轉?所以啊,「和合似一」,你看不清楚了。要看得清楚,「不可施設」,不可假設,不可把它分析、假設,研究就是設施,「不可施設」,不可研究、分析、假設。「離別殊異」,其實心王跟心所兩個,你不要把它區別分得那麼太厲害。心王這個功能在哪裡看?就在用上看;體在哪裡看?就在用上看。離用你去找一個體,找個什麼體啊?你說這個水的體是濕的,縱使它用變成茶、變成酒、變成剛才的臘八粥,但是水性還是濕的。

「故得」,這個就是等無間緣的道理。剛才拿水性來比方,水性它就用水煮成稀飯熬成臘八粥,放了軟棗啊、桂圓啦、龍眼哪,什麼東西;放一點糯米啊、木耳啊什麼的,還是水,這個茶杯裡還是水,水性不動就是心王功能。臘八粥的水分同茶的水分、同酒的水分,這一個所變出來的酒味、茶味、稀飯的味不同,就是心所的作用,這叫做等無間緣的道理。所以等無間緣就是我們這個心能與心所隨時都在起這個作用。那麼這個緣幾時把它斷得了?等無間、沒有間斷的。緣不斷這個修行就在輪迴裡頭滾下去了,這是普通的緣。

「入無餘心,最極微劣,無開導用。」等到大阿羅漢證入了無餘依涅槃的時候,一切皆空,到了那個境界。那麼等無間緣的作用,他的力量微劣,是很輕微、沒有起作用的,所以他再也沒有開發性的、無開導的用,到那個時候才行,等無間緣才可以切斷了。所以我們禪宗術語,佛經等等:「切斷眾流」,因緣這個道理都不起。

「又無當起等無間法,故非此緣」。這個「又無當」,到了入涅槃,大阿羅漢證得空性涅槃,再沒有起妄想、起心動念,有漏法不起了,「無當起等無間法」,就是說應該有無間這個心念永遠流滯(動)啊,停不了的,可是那個時候無間法停止了,不當起了。除了阿羅漢入涅槃,所以沒有等無間緣,這一緣把它了了。「雲何知然?」他說怎麼樣曉得啊?當然也有人、有老幾很犟的了:你怎麼知道?他說,「論有誠說」,《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一切諸佛已經明白的告訴我們這個用功的境界。

「若此識等無間,彼識等決定生,即說此是彼等無間緣故。」他說假設這個識,我們這個第七、第六、前五識,都是在輪轉無窮在應用,平等無間歇的,那麼應該說「彼識等決定生」,隨時都是起作用、生起作用,所以啊,生起作用這個時候就是說叫作「等無間……」[斷錄]

……涅槃的時候,他的等流不動了,不起心動念了。所以佛經說,「阿陀那識」,就是阿賴耶識的用、相,「三界九地皆容互作等無間緣」,普通人這個阿賴耶識這個種子在三界九地,互相起作用,等流,沒有間斷的。「下、上、死、生相開等故」,乃至下地獄,乃至上天堂,生生死死在六道輪迴中;「相開等故」,它永遠是開發性的、無窮盡的,無盡之流。

要到什麼時間才把這個無盡之流、等無間空掉、切開呢?「有漏無間,有無漏生」,好幾位同學在這裡,他說老師啊,沒有交代清楚。我說你們不會用用腦筋啊?反正自己腦筋用不出來就怪老師。「有漏無間」,他有些人修持在有漏之因,在凡夫、欲界、色界、無色界,還是在……雖然,我們曉得三界裡頭怎麼樣修啊?修禪定、九次地定不同,所生三界就不同。天人表大家在旁邊自己打開,初禪、二禪、三禪,初禪是欲界天,二禪以上慢慢由欲界升到色界、無色界,四禪以上四空天、四定,修行人一定要搞清楚這個路線,這個路線始終搞不清楚(的話),不曉得你打坐坐在那裡幹嘛呢!搞不清的啊!不要糊塗了,越修越無記啊!一定要用心哦!凡是生三界中,禪定到了不一定得了無漏果哦!還是有漏之因。無漏果是證得羅漢了。

漏個什麼?六根都在滲漏,有起心動念都在漏啊!等無間緣沒有斷,它一股流一樣沒有斷,就是有漏啊!所以「有漏無間,有無漏生」,有些還在初禪欲界裡頭的,或者到二禪,雖然禪定功夫到了,他的慧(定跟慧),慧上心理行為那個有漏之因還是不行。譬如我們打坐坐得很好,這兩天坐得好好的,也沒有外緣來吵你,忽然有個人來罵你一頓,你開始因為定力很高:「哎呀,可憐人啊!我可憐他啦!很愚痴啊!」再給你罵個三天,「格老子!我不打坐了,非揍你不可!」那個漏就起來了,就有漏了。所以啊,真到了無漏之果,無漏像一個密封一樣沒得滲漏。像那個布袋啊,一個東西,密密地封牢。

第21章

「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內外隔絕了,「無漏」,水一樣一點都漏不出去了,外面漏不進來,裡面也漏不出去。「有漏之因」,有時候在欲界,就是我們,你修到了也可以得無漏果,「有無漏生」。

「有漏無間,有無漏生」,這個是講什麼呢?欲界裡頭的人、欲界修禪定,天人表拿出來看,初禪、二禪這還是有欲界裡頭,欲界、色界還是有漏之因。但是在這個初禪、二禪、三禪裡頭進修呢,可以得無漏果,一下子直超了、跳上去了,超級就證得羅漢了。

「無漏定無生有漏者」,到了五淨居天,你看天人表,色界天那個時候、四禪天這個境界,如果得了無漏定的時候啊,一定不會再生有漏之因了。所以這個話文字很清楚嘛,不肯用腦筋!這個文字多清楚啊!道理就是這樣。

「鏡智起已,必無斷故」,大阿羅漢,佛也不過是大阿羅漢,不是普通阿羅漢。大阿羅漢得無漏果,成了佛才得無漏果,大阿羅漢也一樣。這個是第八阿賴耶識轉成大圓鏡智了。我們《八識規矩頌》要記得哦,第六識是「觀察圓明照大千」,大圓鏡智那個時候,第六識、第七識都轉了,大圓鏡智。所以「鏡智起已」,這個時候轉了,第八阿賴耶識種子完全變成大光明無漏,「必無斷故」,中間不會說無漏果再生有漏的。

「善與無記,相望亦然」,這個時候善的種子、無記這些種性,「相望亦然」,你彼此觀察,觀起來作用、道理也是這個樣的。就是說佛果是至善的,最笨是無記;道理、就是觀待道理你推測是一樣的。

那麼又問問題了,「此何界後,引生無漏」呢?所以一個人修道得無漏果啊,多不容易啊!證得阿羅漢,那清淨極了,那心中無漏。

修到哪一界才能「引生無漏」?「或從色界」,看天人表,因為大家你不熟嘛,觀念裡記不熟,所以啊,在色界,二、三禪、四禪;「或欲界後」,或者在欲界裡頭的後面,初禪的欲界還非……,初禪二禪之間,有時候智慧一高,禪定功夫直到這裡,他的智慧、了道的心快,智慧明利,就得無漏。

有一個重點告訴你啊,「謂諸異生求佛果者,定色界後,引生無漏」,我告訴你佛經的道理,「異生」是講有修持的羅漢或者佛,已經同人不同一點,等於人中同普通人不同一點叫做異人,佛經就是「異生」。學佛稍稍有修持的人,佛告訴你,要真正成佛,到色界的時候才能成佛哦!欲界不會成佛。也沒有無色界成佛。這是什麼道理?這是秘密了。無色界是法身,成法身,無相的;欲界是五趣雜居身,欲界是化身;色界是報身。所以《華嚴經》同《梵網經》,你們修的菩薩戒「梵網戒」是《梵網經》(所出),《梵網經》菩薩戒是毗盧遮那佛在色界天上給千佛說的,不是給我們人說的;給佛說一切菩薩戒,唯有佛與佛才能夠有資格聽。所以盧舍那佛是圓滿報身,在色界才成就、成佛。注意喲!所以修持說色身不轉,你說成佛、三身圓滿,必無此事!不要瞎扯了。所以一切異生求佛果者,定生色界以後,才引生無漏。注意啊!所以真到了無漏果的時候,我們這個肉體是最粗最粗的,也轉了,轉成色界身了,所以修成功了身心都是光明了,整個氣象都是光明出來了。

「後必生在淨居天上大自在宮,得菩提故。」查「三界天人表」,淨居天在第幾禪啊?江尼彬跟明光倆,四禪在哪一天啊?色界哪一天?自在天,大自在天宮是有頂天,色界大梵天的天宮,才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你看《華嚴經》開始,大梵天境界就來了。所以唯識這些地方簡單告訴你一個原則,大的修持不告訴你,只講人中起修,瞭解唯識。所以說這個時候才得無漏。真正無漏,不但心無漏,身也無漏。身無漏並不是講漏精啊,什麼男女性之間叫作漏哦!我們六根都在漏啊!眼睛把神漏了,耳朵聽聲音把神漏了,眼耳鼻舌身哪一樣不在漏?都在漏啊!所以必生大自在宮。

就是講普通凡夫叫小乘,「二乘回趣大菩提者,定欲界後,引生無漏」,二乘——聲聞、緣覺小乘的人,雖然證得羅漢道,非究竟哦!必定回心趣向大乘菩薩道。「定欲界後」,禪定超過欲界定,欲界是幾禪以後啊?你們兩位:江尼彬跟明光曉不曉得?我鞭你們留意記下來,其實也是鞭大家同學們要記,不過他們兩個首當其衝了。曉不曉得?一下就查不到,可見平常表都不留意看。「二乘回趣大菩提者,定欲界後」,他化自在天、二禪定以後,也可以「引生無漏」,得無漏果。

「回趣留身」,注意喲!這都是秘密。所以佛過世以後吩咐四大弟子永遠活著,迦葉尊者衣缽拿到,在雞足山入定,在等彌勒菩薩;賓頭盧尊者;還有一位弟子君屠缽嘆,還有位佛的兒子羅睺羅,這四位大阿羅漢沒有入涅槃。「回趣留身」,當時的肉身還留下,不是說肉體屍體不壞——還活著的。所以「留身」,自己生命可以作主。佛本來也可以留身啊,佛在《涅槃經》上不是問阿難,他說我應該走啦!不過我有法子、有方法可以永遠留在這個世界上,你看怎麼樣?阿難三次不答話;等到佛宣佈涅槃了、走了,阿難哭了:你不要涅槃!他說我問你三次嘛,魔給你障閉著,魔把他障閉了,好像沒有聽見,他就愣住了;他沒有講一句說:佛啊,你不要走啊!他說你只要一句話我就留下。三次因緣測驗你,你沒有答話嘛!現在不講了,走了。

還有玄奘法師,你看《大唐西域記》,他在印度親自在留學的時候碰到龍樹尊者的弟子八百歲了,還在;龍樹菩薩的徒弟,當然(是)在家人。那麼他的徒弟也有兩個徒弟,大師兄兩百多歲,小師弟一百六十幾了,兩個人,玄奘法師說看起來像是幾十歲的人。玄奘法師要學,他說可以啊,你在這先學二十年,打基礎。玄奘法師說那不行,我發了願,二十年要取經回國的。你看玄奘法師,我們要曉得,我們今天看到這個經典,多麼值得向他頂禮啊!他犧牲了自己的修持,取經回來。他說我不能,我發了願二十年後取經回國。只好離開他。這一類的人都是留身住世。

不過留身不一定留這個肉身哦,有很多種方法留身,太多了!這是修持上的秘密。秘密哪裡來呢?這要把這個教理、唯識之理通了以後,你才能夠真有資格修法,否則你沒有資格修法呦!也許正法一傳給你就變外道了,就錯了,理不通不行的啊!最後的成佛是般若,不是迷信啊!不是說拜拜啊、相信得不得了啊——你再信,信有什麼用?笨!那個笨信有什麼用?

所以啊,「回趣留身,唯欲界故」,在欲界裡頭也可以長存。「彼雖必往大自在宮,方得成佛,而本願力所留生身,是欲界故。」所以欲界裡頭有肉身菩薩、肉身佛也經常有存在喲!不過他們不會告訴你「我就是佛」、「我就是某一個菩薩」。如果有人告訴你「我就是一個菩薩」,你打他三拳,那一定是個混蛋!菩薩不會自己講「我是菩薩」、「我是羅漢」、「我是佛」。我還聽說有人說我傳一個徒弟,「我就是這個、這個、這個……告訴你喲!——玄奘法師。我就是玄奘法師來的!」有人對師父,這個人親自告訴我。「哎呀」,我說怪不得你做生意要倒霉,開素菜館也開倒霉了,我說怪不得!你專門碰到這些魔鬼一大堆。「哦,老師啊,這是個無上秘密呀!」「哎呀,」我說算了吧!無上菜根!什麼秘密?!真佛菩薩他不會表示的呀!除了我們這些混蛋自己亂吹,不行的。

你們注意啊,這是戒律!一個成就的人不會說自己成就的。成就的人有一點表示自己成就,已經不行了,那馬上功德要退的。

所以說留身住世,雖然說他一定要往色界的大自在天宮方得成佛,色身成佛、報身圓滿;但是你要知道,他的本願的力量、願力的關係,他所留的身體是這個欲界的肉身,同我們凡夫一樣,看起來就是普通人,是個欲界的肉身。「所留生身」,「生身」注意哦,《楞伽經》所謂講「意生身」。「是欲界故」,看起來好像就是欲界裡頭的人。

那麼為什麼在等無間緣裡頭講這些道理?要特別注意啊,這個理不是在因緣裡頭的道理,是等無間緣。「截斷眾流」這個中間,這一節很長,我們今天就講到這兒。

《成唯識論》第七卷,關於因緣的道理——因緣論。因緣我們學佛都很熟識很熟練的名詞,一切都有因緣。但是因緣究竟是什麼道理?現在仔細地研究。可是大家不要忘記了,我們要倒翻過來二百八十九頁,重提起大家的注意,不然這個因緣聽了還是沒有多大的用處的。就是說,二百八十九頁卷七、同二百八十八頁有個偈子,這個偈子的原文:

「由一切種識,如是如是變。」

心物、宇宙萬有同我們的身心都是這樣、這樣地變。怎麼樣變?下面就是講變的道理。「以展轉力故,彼彼(這些這些)分別生」,都由妄想分別而來,這是總結。那麼看到是「論曰」,「論曰」過來,我們現在再找二百八十九頁倒數第五行中間開始,這個話要注意:「由本識中,有一切種,轉變差別」,就是我們心王所生第八阿賴耶識,含藏一切法的種性、種子。拿物理的道理就是像植物的種子一樣,就是一切眾生自性的種子變現行。所以「本識中有一切種」,一切的種性,「轉變差別,及以現行」,現在我們活著所起的;「八種識等展轉力故」,就是八識的因緣所變,互相輾轉為因果,互相輾轉為因緣。「彼彼分別」,這些、這些,「彼彼」就是古文,拿現在的話就是「這一些、這一些」,很多很多;「而亦得生。何假外緣,方起分別。」就是提出問題:既然自性裡頭有種子,自己互相為因果,為什麼說還靠外緣才生一切萬法?

「諸淨法起,應知亦然。」就是我們學佛修到自性清淨,由凡夫境界而成佛得淨法,淨法的生起應該也是這個道理。「淨種現行,為緣生故」,所以我們由凡夫而學佛,是反轉來的因緣、輾轉的因緣,由惡業而變成善業,由善業變成真正的自證的淨土。那麼「所說種現」,所講的種子生現行,「緣生分別」,中間都是因緣的關係。「雲何應知此緣生相?」我們應該怎麼瞭解因緣道理?「緣且有四」,四種。第一因緣,我們已經講過了。現在正式講等無間緣(因緣的第二個)。

再提起大家注意,所謂因緣,是本識裡頭的自因自緣,自心緣自心;由種子生現在的現行,由現行成為未來的種子。但是有一點,唯識所講的種子,是拿我們的知識範圍,看到一切植物等等都由種子來,所以採用種子這一個名稱。不要看到我們自己的心識上好像石榴一樣有很多顆種子,這樣一想算不定把自己想出癌症來了,我們心裡頭沒有那麼多種子。(一笑)這個種子是個名相,告訴我們這個觀念。

再第二點我們要瞭解,一切的物理的,譬如拿植物來講,種子、任何一個種子你把它分析了、解剖了,到了中心是空的。譬如香蕉,一顆香蕉樹我們把它扒了,一層一層扒下來,中心是空管子,是空的。即使現在科學物理的所謂電子、原子,它的中心是空的;因為空,所以有那麼大的威力,它才能夠爆炸。比方,像我們大家都曉得鯉魚,鯉魚在魚的裡頭力量是很大的,鯉魚肚子裡有兩個泡,同電燈泡一樣真空的。所以我們小孩子的時候,家裡做鯉魚,殺了鯉魚以後把兩個燈泡要拿出來玩,最後拿手一拍、拿腳一踩「啪」一響,因為它真空,力量大。那麼由這個道理瞭解所謂種子,基本上是空、空性,所以種子是形容詞。

再說,一切種子生現行,現行就是前因的果。這裡不講果報的關係,所以不用因果,只講連鎖性的關係,因此只講因緣。我們曉得一切的因緣都是剎那、剎那在轉變。注意佛學「剎那」這個名詞,這個「剎那」兩個字大家都應該會寫了,就是翻譯的名相。不過在中文裡頭幾千年來,已經變成中文一個很文學化的名詞;剎那代表快速,非常快、非常短暫。所謂一彈指,我們這麼一彈指之間六十個剎那,剎那之快;同樣的道理,剎那也代表無量數、很長的時間。唸唸之間都是一剎那,一切因緣皆是剎那。這個因緣聚會了,剎那之間這個聚會的因緣、會合的因緣,當場就空了,過去了。過去了,這一剎那滅了。

那麼身心的呢?生生不已的這一剎那,都是剎那剎那在流、存在,所以沒有過去、沒有未來,只有現在;而現在此心不可得。所以在《金剛經》上說,在般若性宗的道理,「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要證自性空,這一剎那就證得了,不要去求一個空,求一個空還是一念。此念本來而不停留的,不是你去空它,你有個空的境界去空它,那都是唯識所生、唯心所現;它自性剎那、剎那本空。但是這一剎那也代表了無數長(的時間),宇宙幾千億萬年不過是一剎那。所以「剎那」的觀念研究唯識以後應該瞭解了。

由因緣而講到等無間緣,也給大家說過的——等流,像一個河流一樣平等而流過去,永遠在流。我們用古人的詩來說,「萬古江河日夜流」,千秋萬古這個河水永遠看到在流,實際上這條流水等於就是種子因緣,剎那、剎那都是過去了。當我們第一眼看到的流水已經是過去,消失了。所以說「一切種子如瀑流」,看到是有,自性空;你說空嗎?它真有。這個道理要把握住。

所以上次由因緣講到等無間(緣),沒有間歇性的。種子生現行,現行生種子。這個中間在一個凡夫的境界、沒有了道的人,在六道輪迴裡頭他永遠在旋轉,一個剎那、一個剎那連接下去,連接下去跟著現象變。所以剎那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它有無限的時間、無量的空間;就在這一剎那之間。所以等無間緣這個作用,就是講因緣這個作用,它像一股流水一樣,像「萬古江河日夜流」這個道理,它永遠周遍法界;它這股生命之流,永遠是存在、在流動的。

那麼,我們要到什麼時候等無間緣才能了呢?所以了了緣那就證道了。所以我們學禪宗的人經常口頭禪,講引用古來大德的兩句話:「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那是談何容易的話!「要隨緣消舊業」,把等無間緣了了,了了以後,「了了了時,無可了處」;「更不造新殃」,再不結新的因緣,談何容易?!做不到哦!假定做到了,不過是小乘羅漢境界,尚非究竟。

就是說,諸佛菩薩雖然自己了了一切因緣,乘願再來,那不是受因緣業果的支配,是願力自主地來,那麼才是超越這一個境界。所以你看禪宗祖師講的兩句話,那麼在嚴格的佛法的範圍來講屬於小乘的境界:「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實際上拿教理來說,這兩句話非究竟:那麼你修不修道呢?你在不在定中呢?既然在定中,也在造業啊,造什麼業?造淨業嘛。怎麼叫「更不造新殃」呢?所以很多我們瞭解的佛學上這些話,很多是非了義的道理,要搞清楚的。

我們上次就講到如何了這個緣,就是講到二百九十二頁。上次講到第八識,等無間緣,就是二九二頁倒數第三行,我們重複一道:「是故聲聞,第八無漏,色界心後,亦得現前。然五淨居,無回趣者,經不說彼發大心故。」就是說,一切成就了、了了,還留身、留這個身。這個身不是法身了,要到色界天大自在天宮成佛,所以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圓滿報身。我們現在大家所受的菩薩戒,我們用《梵網經》來受菩薩戒,這一本經、這個戒律,盧舍那佛在色界天為千佛而說,上一次我們提到過。所以由大乘的菩薩乘願再來,所謂《楞伽經》上的意生身的修成,才留身住世,留這個身體住世間。或者是生生世世轉一個胎,乘願再來,但是隔陰不迷。隔陰還迷了、一切要重新學過,已經不是了。這個道理。

所以這個留身再來,他說,「是故」,由這個道理,「聲聞」,就是一切小乘境界的聲聞、緣覺。「第八無漏,色界心後」,必須由小乘回轉來發大乘心,到了菩薩第八地(不動地)以後,已經達到一切無漏種性,得到色界——超過了欲界,「色界心後」,不是色界的身體哦,(是)色界心,都在自性光明境界中;「亦得現前」,也可以做得到。

所以色身要想修成功留住頗不容易!不要說能夠報身常在,我們修到以道家的觀念:長生不老、慢一點老都很不容易,不是那麼簡單的。「然」,但是,「五淨居天」,色界天裡(三界天人表大家手邊都有了,應該搞熟),色界天快到最高處——五淨居天的人,不會做到留身住世。為什麼?他們「無回趣者」,沒有回轉來發生的可能。為什麼呢?《成唯識論》玄奘法師說:佛說的各種經典上都講,「經不說彼發大心故」,佛經的理論記載經驗告訴我們,一個人修行到達五淨居天這個境界、世界裡,不肯發大心了,不肯發菩薩心;因為他不能發這個心,所以想「留身」色身留住,也不可能。可見我們修到色身,不是這個肉體的色身哦!要想留著這個肉體的色身留形住世,更難了,更難一點了!還要加上欲界的各種修法,所以非常難!這是講第八阿賴耶識種子問題、種性問題,就是基本功能問題。

現在講到第七識與等無間緣的關係,第二行的下面:「第七轉識,三界、九地亦容互作等無間緣,隨第八識生、處、系故,有漏、無漏,容互相生,十地位中,得相引故。」我們先把它切斷到這裡。你看看他這個原文這樣翻法,叫我們怎麼樣搞?怎麼樣去讀懂它?真痛苦!

就是說,那麼我們一切眾生第七識(末那識),普通所謂講「俱生我執」,這個名稱不能夠解釋,它包括了異熟、等流、士用、增上。第七識就是生來就是這個我相、我執,轉成平等性智才能成菩薩。第七識的轉識,這個轉識不講轉識成智這個意思;第七識這個我相在變、轉換。

譬如我們人,我們拿世間法來講,一個人在窮的時候我還是我;這個窮人突然變成大富翁的時候啊,態度也不同了,對人說話姿態都不同了。我還是我,但是這個我有轉相的作用。一個年輕的人好像默默無聞、一無是處,誰都看不起的樣子。可是到了某一天,他一旦時來運轉,忽然又有錢又地位高了,「居移氣,養移體」,咦!感覺到這個人風度都不同。他這個我還是我,第七識的「我」在轉,就是這個道理,比方。擴而充之,我們的我假使在六道輪迴裡頭轉,我們不幸下一次人身都得不到,或者變一條狗、變一個猴子了,這個我還是我;可是那個我是猴子的我、狗的我,就是個性不同了。是講這個第七識的轉識。

那麼這個轉,現在是講轉第七識這個我相(末那識)轉的這個因緣,在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裡頭),九地(四禪八定,配上凡夫的五趣雜居地。我們發的《天人表》上都有的,自己去查,不再提了),在三界九地「亦容互作等無間緣」,這個第七識的我識越來越堅強。譬如一個人書讀多了,那個意見、我見的堅強比一個沒有知識的人還要頑固,因為他有知識的增上緣加進去了。所以在三界九地「亦容」,為什麼「容」?這個「容」字——在邏輯的道理上你去瞭解它。就是說,應該說,「互作等無間緣」,互相作這個「等」——沒有間歇的道理。

比如說有人,我們拿人世間的道理瞭解它,大家就容易懂一點。我們都曉得我們歷史上有一個和尚皇帝朱元璋,當他窮得沒有辦法了,去當了和尚;當了和尚還是沒有辦法,化緣飯都吃不飽。所以他當了皇帝以後啊,有一次講老實話:誰又想到我今天當皇帝呢?當年就是為了吃飯。是真的呦!很多人事業都是這樣:誰曉得有今天的成果啊!開始不過為了謀生而已,找一個生活。但是他當了皇帝以後,你看在宮廷裡頭有時候跟他的皇后太太——馬皇后,兩個人窮的時候在一起——有時候他也拍起大腿來講,跳起來:「嘿!想不到我朱元璋還是當了皇帝!」那個皇后一看旁邊站了兩個太監,不得了!她曉得他的脾氣。朱元璋一出門,皇后就吩咐這兩個太監:等一下皇上就回來啊,你一個要裝啞巴、一個要裝聾子,不然你們兩個命我不能保!這兩個太監嚇死了!

朱元璋出了宮廷一想啊,這個事情不能在太監前面丟人啊!給太太兩個還跳起來那麼講,那個皇帝的威嚴到哪裡去了?馬上回來看到:哎,你兩個看到我剛才做什麼?一個裝聾子,一個裝啞巴。他就問馬皇后:真的啊?馬皇后說:是嘛,一個聾子、一個啞巴,你不要管他,出去吧。他就不殺他;不然這兩個頭就掉下來了,吃飯的傢伙就沒有了,就不能吃飯了。

那麼我們拿歷史這麼一個故事,他說我還是我,界地不同,他的這個我相「等無間緣」還是在等流,這股力量還是在流。可是呢,你看他當了皇帝的時候,還是帶著那個當年討不到飯那個吊兒郎當;換一句話,任何一個人到了晚年地位怎麼高,有時候還是有童心的啊!那個童心總管有的。任何一個小孩子,你如果把他壓迫得厲害了,他也覺得他自己了不起,為什麼受你的氣啊?!童子裡頭他也有大人氣概,他種性裡頭帶的。由這個道理你就瞭解了,瞭解「三界、九地,亦容互作等無間緣」,換句話說有些人六道里頭轉過來剛剛變人的,他儘管是一個人,當然是個人;他有時候個性啊,有時候是狗的個性、猴子的個性、各種個性,他種性裡頭帶出來的。種性裡頭有邪門的,他那個人的態度都是邪門,講的什麼什麼……都來的啊!所以你觀察人,因緣道理就是那麼清楚。那是等無間緣。所以「三界、九地,亦容互作」,都是互相為因緣、互相為因果,「互作等無間緣」。

那麼這個第七識的作用,這個末那識的我執,他跟隨第八識阿賴耶識那個功能,「生」是四生,也是十二類生,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十二類眾生,詳細分十二類生,《楞嚴經》上都有。「處」,處是十二處,就是十二根塵;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十二處。「系」,三界裡頭的,拴住,拿繩子拴著、繫縛,繩子綁起來那個縛,不得解脫。所以三界也叫做三界系,也叫做三界的繫縛。我們這個人每一天、每一秒鐘、每一剎那,不在欲界、就在色界、就在無色界中轉,一切生命就是在三界裡頭轉。所以「生、處、系」就是三個觀念,這個地方不詳細再報告了,只把名詞一講。

「第八識生」,四生、十二類生。十二處,就是說這個第七識在三界九地,假使這個人轉到變雞了,在雞蛋裡抱出我的生命來,這個我還是我,身處轉了,處也轉了。我們人的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不同,如果萬一我們變成小雞的話,看的東西同我們現在看的也不同。它根據業力的關係也轉了。那麼假設我們變成雞的話,也是有欲。你不能夠(說)生物沒有欲啊,欲還是一樣。色、欲都是一樣,可是境界絕不同。等於我們的眼睛年輕的時候、剛一生下來沒有近視眼,近視眼同老花眼同樣是你的眼,所看的東西境界兩樣。因為你生理的功能變了,所見的相、現象也變了。所以說第七識的等無間緣,「三界、九地亦容互作等無間緣」,隨第八識的種子功能的力量生的地方不同,在六道輪迴「處」的不同(十二根塵的所處(。譬如我們變人,有六根六塵[斷錄]

飛的那個老鼠形的蝙蝠,那不是眼睛所看見,那個飛翔完全都是靠身上的感覺,身根的作用就特別強。[斷錄]

48:11……的作用,他就變了,業力的關係;由第八阿賴耶識種子業力關係變了,「生處系故」。因此我們就要瞭解「有漏、無漏,容互相生」,我們修行走善業道,轉變第七識的我相、我執,也是如此道理。如果我們修行很得力,在欲界中一切皆是有漏的因果、有漏之因,起心動念都是有漏,六根六塵都有漏。但是一個在欲界中有漏的眾生,一念清淨、一念悟道了以後啊,立刻證得大阿羅漢的無漏果,立刻就轉了。那麼他那個身體樣子還是這個樣子,那個第七識我識還是那個我;可是轉了,轉成無漏的因緣、無漏的因果,轉成無漏果。所以說,「有漏、無漏,容互相生」,也是這個道理。

「十地位中,得相引故。」一個大乘菩薩,修菩薩道的人,菩薩有十地,初地歡喜地、二地離垢地……等等,乃至到九地善慧地、十地法雲地。每一地、每一地,一地一地的進步,「得相引故」,他的等無間緣的第七識的我相慢慢在修持、在轉變、在進步。因此我們上次也提到禪宗的大祖師黃檗禪師告訴溈山禪師的,悟道的人:「不異舊時人,只異舊時行履處」,就是這個道理。「十地位中」,人還是那個人,他悟了道,不同了;「得相引故」,一節一節昇華、提高了,所以無我的境界——就是我越來越擴大了,同體之悲、無緣之慈慢慢就起來了。

所以說,「善與無記,相望亦然」,所以我們一切的善業,譬如得菩薩道的十地,一地一地,越來所謂修持越進步,善果越大,善心越大、功德越大。惡業當然清淨了。所以認為修行有進步,而起心動念處處還是在三界裡頭有染污,還有貪嗔痴慢等等的染污,惡業的念頭不斷地在起,自己還覺得功夫很進步,那不是自欺嗎?欺人誰都不受你騙的,只有自己騙自己。所以「善(業)與無記相望亦然」,無記是什麼都忘記了、記不得了。所以說,菩薩位中那個不是無記業,那完全是唸唸行一步、走一步、舍一步,就空了,那不是無記。

但是如果講無記呢?有無記,我們曉得自性裡頭這三個力量,善、惡、無記這三性。我們起心動念除了好的一面(與不好的一面),再不然就是愣住了、呆住了。譬如我們一般人都是無記業眾生,讀書也記不得,思想也沒有。為什麼沒有思想呢?所以說唯識那麼嚴重,哎呀!好難研究!搞不通啊!因為無記重。業力中間智慧不夠,無記業重,所以讀書也記不得,什麼都不行——無記業重。這個無記業也要慢慢清淨了才行的啊!所以你不光是認為惡業輕了……因此一個真修道得道的人,進步一點,頭腦更清楚、越來越清楚。所以大家簡單明了一個道理就是——我們「佛陀」翻譯成中文是什麼呢?「覺者」。佛就是覺者。這個「覺」字在中文也代表清醒的人,永遠是清醒的、不迷糊的。所以如果我們頭腦、智慧「鎮日昏昏醉夢間」,然後認為這個是定——你是修得無記業果,不是修定啊!無記業果果報很慘哦!不過也不慘,譬如變豬了、變象了,那個刀殺到身上戳進去它肉也不曉得痛,那也沒有關係啦,無記嘛。不好!

所以「於無記中,染與不染」,染污的就是代表了一切惡法,不究竟的、不達到功德圓滿、了義,都是染污。「不染」,不染就是唸唸能夠清掉。「亦相開導」,怎麼樣說呢?好像看起來像無記一樣;修行人他一切不染污了,過後便空、丟掉了,不染一切法。所以像前面一步一步在開發,等於我們現在工商業的一個名詞,不斷在開發新的觀念、新的業務。修行人也不斷在開發,「亦相開導」。「生」生出來「空智果」,一步一步地舍、一步一步地空,看起來像無記一樣,不是無記了,是空。空的智慧的成果現前。

「前後位中,得相引故。」所以菩薩的十地,因為初地一到,歡喜地到了以後,自然那個我相、等無間緣慢慢求進步、更求進步,二地的境界就現前了,一節一節地上升。等於我們世間一個普通的人,或者讀書、或者做事,第一步我們有一點成績了,很高興;因為高興啊,不斷地求上進,那麼上進又更一步地進步了,就是互相「得相引故」。

「此欲、色界,有漏得與無漏相生,非無色界。」關於第七識的等無間緣,這個因緣清淨了,能夠證道;他告訴我們,我們生在欲界中,乃至比我們欲界更高,當然我們是欲界最低級的。在欲界上面是色界,我們三界裡頭在兩界中(欲界與色界)有漏的一切凡夫,「得與無漏相生」,一念之間也可以證得無漏果,欲界跟色界裡頭;「非無色界」,在無色界裡沒有這個事了。注意啊!

「地上菩薩不生彼故」,為什麼道理呢?凡是大乘菩薩,不管是初地、二地、乃至到十地,任何一地的菩薩,這就是地上的菩薩,不生無色界;用不著生無色界,無色界的不要那麼麻煩,那些眾生不要菩薩去度,由他們慢慢轉去。

但是這個裡頭還有深意,還有最深一層的秘密在。欲界、色界都是有漏之因,有漏一轉才能得無漏。無色界看起來好像沒有漏,連身相都見不到。我們欲界有肉體的色身,像我們人是肉體;再高一層的欲界,有時候有肉體、有時候沒有肉體。到了色界的天人,報身是一片光,不是我們所想的世間的光,光明、色界的光明。善果越大,光明越大,體能也越大,只有光了。那麼因為有質(物質這個質),所以轉成無漏果;有質有時候就有漏。無色界連光色身形都沒有了,所以叫空界。空界裡頭菩薩不生。他們自己都是大阿羅漢等等在那邊,請長假生的多。所以「地上菩薩不生彼故」,是這個道理。第七識講我相與等無間緣的關係。

「第六轉識」就是我們這個意識第六識呢,它的等無間緣的作用,「三界、九地,有漏、無漏,善、不善等,各容互作等無間緣。」這幾句話我想不要重複了,同上面一樣,道理就懂了。

那麼「潤生位等,更相引故」。這個因緣的道理,第六識就是我們起心動念這個意識,所以在三界九地裡頭最重要,一切六道輪迴、一切凡夫造業就是第六識最重要。這裡我首先要提出來,諸位特別注意啊!我們都很怕這個妄想、妄念、煩惱,妄念煩惱啊就是一個土匪頭、這個大流氓頭子在玩的,這個大流氓頭子是什麼?就是第六識。但是你不要輕視了大流氓啊!天地間的大流氓,很多的英雄都是大流氓當的喲!第六意識,你要想成佛決定離不開它。所以你要想把這個妄想煩惱丟得乾乾淨淨了,你恐怕成佛都困難哦!那個蓮花一樣,沒有爛泥巴,長不出好的蓮花來。第六意識的妙用大得很哦!三界、六道輪迴,唯識講了半天都在第六意識上面打轉身。所以講第六識、第六轉識,三界九地當中,有漏之果、無漏之果、善法、不善法等,自有它的等無間緣的功用,大得很!

「各容互作等無間緣,潤生位等」,它滋潤你生生不已的功能,就是第六意識,一個念頭一個念頭,它一個念頭就是力量,念頭就是力量哦!「潤生位等,更相引故」,它的因緣性越來越累積起來。譬如我們讀書,為什麼那麼多知識會記得、學問淵博,都是第六意識在用啊!為學日益,求學是一點一點,我們就是研究佛經懂得一點、懂得一點,還是第六識耶!第六意識對我們並不壞啊,交情很好啊!你老是討厭第六識,所以你應該討厭是討厭它的那一面,第六意識很多面啊!它這一面很可愛啊,幫忙你又懂了佛、又曉得唸佛、又裝起一個學佛的樣子,都是第六意識在偽裝啊!第六意識很好啊!你們打坐坐起來好像那個死相,好像像個菩薩的樣子,也是第六意識幫你玩的啊!第六意識對我們恩情很深哦!不要輕易跟他兩個再會啊,全靠第六意識成佛的呦!

所以第六意識轉識,「三界、九地,有漏、無漏,善、不善等,各容互作等無間緣,潤生位等。」注意這個「潤」字,滋潤你,它有肥料的作用、加強的作用。你要修善果、你要做好事,沒有意識去做行嗎?你要唸佛修行,沒有意識去做行嗎?它滋潤你生,「潤生位等,更相引故。」就是看你自己把自己的第六意識用在哪一面;善於用它,它並不是壞東西。當然它也很壞啊,它可以帶領你走了很壞的路。

所以,「初起無漏,唯色界後;抉擇分善,唯色界故。」所以第六意識你想空了、得到無漏果,不要瞎吹了!所以你認為我已經得了空了,你空吧!你的鼻子本來通氣就很空,那個胃吃飽了又餓了它就是空得很嘛!這個空有什麼用啊?真正要空——得無漏,第六意識所謂「一念不生全體現」;「唯色界故」,到了四禪的境界舍念清淨,第六意識才可以做到無漏。但以第六意識的無漏等無間緣,到這個時候它的等流像一股流水一樣才不起作用。波平水靜、水止不流了。所以你平常隨便搞一點點佛法,有時候在無記定中愣住了,以為自己意識空了,那不是閩南語、台灣話:「你這是坑坑了!」(一笑)那就糟了!不可以啊!(我們先休息)

注意啊,少跟著感受去跑,多在心地意識上多觀察。不管修哪一種法門都是一樣,要想修正法,都在這裡觀察。

「初起無漏,唯色界後」,總而言之,第六意識剛剛生起無漏果的境、相,第六意識得無漏。前面講第七識得無漏果;一識一識、一部分一部分分開來講。「初起無漏,唯色界後」,必須要在四禪舍念清淨。所以大家拚命要學禪宗,禪宗離不開禪定。禪定功夫沒有到,你那個理解講得天花亂墜,那真是天花亂墜,墜字可以換一個字:天花亂「吹」,那不是的呦!一步一步的功力。

「抉擇分善,唯色界故」。什麼叫「抉擇分」呢?《瑜伽師地論》裡頭的一部分,「抉擇」,對於學佛法就是分析、歸納,很詳細地條分縷析、論辨清楚,這個叫「決」——決定,「擇」——選擇。這個裡頭講到什麼呢?四加行:暖、頂、忍、世第一法,學佛這四加行一定搞清楚。不管小乘、大乘任何修持,甚至於外道,這個必先有的,所以它屬於加行法。加行的道理等於我們現在工商業的時代加工廠裡的加工。這個四加行,「暖」,在教理上解釋暖,就是我們這個業力慢慢融化了,惡業、多生累劫的業慢慢融化了,得暖;得頂,慢慢上升了;得忍,得無生法忍。這是道理上講。功夫的道理硬是得暖,暖、壽、識三個是連著的,所以真正得到禪定的人一定是得暖的。

所以有一天我們討論一個問題,告訴這裡出家同學們,我就告訴他,你們再去看看二祖禪師的滿行者,《指月錄》、禪宗語錄上有。二祖的弟子他們還是照佛法初傳的規矩,都是長坐不臥,沒有睡過覺。有一天夜裡到北方掛單,出家人去掛單,掛單所以大叢林廟子裡有規矩的,晨鐘暮鼓,暮鼓就是部隊裡頭晚上休息的信號;暮鼓打了、山門已經關了,沒有辦法進來掛單了。天下大雪,下雪下得很大。因為他修頭陀行啊,本來頭陀行不需要進廟子掛單;即使進廟子掛單呢,也是坐在大殿上一夜,也是打坐的。

所以大陸上的真正的叢林制度,比丘尼(尼姑)到和尚廟可以掛單嗎?和尚到尼姑廟上可以掛單嗎?可以。沒有房間的;只能在大殿上打坐一夜。不是現在喲!那麼道家的道士到和尚那裡掛單,和尚到道士那裡掛單,有沒有?有,也可以,也都是在大殿上打坐一夜。而且道士到和尚那裡掛單,或者和尚到道士那裡掛單,早晚功課要跟著人家一起做;不過呢,他念他的太上老君、你念你的阿彌陀佛。可是呢,做功課的時候一定還是要跟在一起的。

所以那位禪師一看只好在山門外一打坐。一夜大雪下來,大雪深到累積起來好幾尺。早晨這個廟子打開山門一看,有個掛單的和尚坐在門口,他所打坐的地方兩三尺的範圍沒有雪。雪都堆起來了,你看那麼大的雪,沒有辦法落在他身上。他當然頭上可能是戴一個斗篷了,這一點嘛書上沒有記載,因為上面的壓力太重。(一笑)四周積雪不能存,就是得暖法的必然的道理。所以「暖」、「頂」。

那麼你們一般修密宗的,一般啦!現在亂七八糟的密很多啦!我上面有四個字的:「亂七八糟」的密。什麼氣脈,個個嘴裡都會講兩句氣脈,生氣的氣是有的啦,莫名其妙的脈是有的啦!真實的氣脈並不懂。那麼這個氣脈真正所謂通了,暖就來了、頂就來了,到忍的境界自然無念。無念不一定是無漏。但是這一個道理還是世第一法,並沒有出世哦!在這個世間至高無上的。所以你氣脈全通也不過世第一法而已,不要認為氣脈通了就是佛哦!這個觀念不要搞錯了。那是加行,正好開步走、好修行了。要懂這個道理。

但是這個四加行法,不管小乘、大乘哪一個修持方法都離不開它,沒有四加行不要談。所以啊,如果你說我們大家一邊在學佛一邊用功,一天到黑啊,「不在愁中即病中」的身體;「不在愁中即病中」的心理,那還談得上什麼佛法呢?你講得最好,也同我一樣天花亂吹。沒有實證的功夫不行啊!所以啊,抉擇分裡四加行法裡的善,這才是至善。「唯色界故。」這樣四加行的成就才可以跳出了欲界。當然你得到暖法以後,男女之間的欲已經沒有了、化掉了。他本身有至樂的、最快(樂)的樂感,這個樂感不是欲界的樂感;是色界的,那是昇華的;善念,不是染念,不是染污的。所以「抉擇分善,唯色界故。」所以第六意識到達色界光明清淨的境界。

那麼第六意識的無漏,「一念不生全體現」不過是第六意識的無漏而已!第六意識無漏你們再看禪宗的道理,第六意識轉到唸唸清淨,不要說一念清淨,唸唸在清淨中,不過是修行的因地,還沒有證果。因為「六七因上轉」,六祖講的很對!第六識、第七識得清淨是修行的開始,因上轉。「五八果上圓」,第八阿賴耶識同前五識能夠轉了,畢竟清淨,那是證道果了,證果才做得到。

所以我們一切的修行,隨時隨地意識的清淨都做不到,隨時跟意識倆還在爭鬥,(那)是個絕對的凡夫善男子、善女人,正在開步走的善男子、善女人。至於說得什麼定、證什麼果、乃至菩薩什麼地,免談了!沒得地,地也沒得地,因為地現在地價雖然便宜,也不容易買到一塊的;果嘛,蘋果啊也滿貴的,都很不容易的。一天到黑在妄想中,連這個因地法門都沒有建立清楚,不管你學密宗、禪宗、什麼宗,你宗死了也沒有用。這是基本的原理。

這是講第六識的等無間緣。得四加行的,不管你小乘四加行、大乘四加行,達到色界的境界。那麼你會有個誤解要問了,那麼我第六意識清淨了,如果清淨了以後四加行得了,你就算是色界天的人嗎?不是啊!就是說我們本身的色界位上的人。每一個人身心上都有三界,要搞清楚的。好,第六意識等無間緣講到這裡了。

眼耳身這三識,現在講到前五識了。眼、耳、身這三識,「二界二地」。哪二界呢?欲、色。哪二地呢?五趣雜居地、乃至初禪離生喜樂、二禪的邊緣,眼、耳、身這三識才能夠轉。等無間緣這個等流的作用、這個因緣才在轉變。我們特別注意喲,特別注意這個啊!這一點我要特別請大家,尤其是在我們這裡同學們,號稱、自己吹都在這裡專修的,特別注意哦!乃至在家出家、學佛修道的朋友們:眼識、耳識,你連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入流亡所」都做不到,你的耳識一點動都沒有動。聽一切唸誦的聲音,證入法性之流,忘記了第六意識所念、所起的不動了,這一步都做不到。「入流亡所」是觀音耳根法門,最初步的。至於眼識,我們對境你看兩個眼睛那麼對境,你說對境見而不見,做不到啊!看前面,像我這個前面是佛像,那些牌子、字,或者你的對著的前面是彌勒佛在這個架子上,乃至上面有這麼一個人,管他是人、是狗都不管了!就是那麼一個傢伙,坐在那裡裝模作樣嘴巴亂吹的。眼睛這麼看到,是不是一個影子一樣?不要故意去:「啊,是啊,是個影子一樣。」那是你眼睛花了。

這個眼睛張開,眼識就不起作用了、能夠定了,到這個程度。至於生死,你看我們打坐坐在這裡,腿都發麻了、酸了,頭髮脹了,這裡動動、那裡動動,然後啊氣在動了、到了背上了,任督二脈了、前後什麼了,你都在生死上在轉哪!絕對的凡夫啊!所以啊,眼、耳、身識,二界、二地中間都有的。

所以我們讀玄奘法師的《八識規矩頌》,昨天大家考試的題目(學研部的)很簡單,只要你把《八識規矩頌》默寫一道。你看,所以我出一個題目給你們,你總不能說我硬考你吧?這個總容易吧?嘿,我曉得你們很吃力的!平常叫你們好好背來,一默寫就困難。那麼你要記得「眼耳身三二地居」呦!眼識、耳識、身識,欲界、色界這個時候,縱然你得了二禪定、到了三禪定,生死還是存在的。所以眼耳身這三識都還存在哦!因此你們自己修持要認清楚哦!我們大家因為理不懂,所以修持上多了很多的障礙。該空的空不掉,該有的他又不抓。該到有的時候要抓住嘛,要用有為法的時候他偏要來個空;該要修空法的時候他拚命地去搞有了。該空的時候他看空了不對,沒有辦法,念個咒子吧,「轟隆轟隆轟隆……」依賴他人去了。依賴藥師佛啊、或依賴准提佛啊、阿彌陀佛;但是這個時候不是依賴的時候你就不要依賴啊!佛正在睡覺的時候你求他沒有用啊!(一笑)比方啦!

所以啊,道理要認識清楚,「眼耳身三二地居」。你自問自己,這個修持的程度到了那一步驟了沒有?至於「鼻舌兩識,一界一地」,鼻子管呼吸,舌頭呢嘗味道。「一界」在欲界裡頭就可以空、就可以休息了,等無間緣不動了。就是說一界一地,初地得了初禪,初禪是什麼?初禪是心一境性什麼?哦,離生喜樂,報出來了,很好!所以初禪就是專一境界,一專一了,它自然呼吸慢慢由粗轉細,由細……等於沒有呼吸了,鼻識就不起作用了,舌頭當然不動了,所以啊,「鼻舌兩識,一界一地」。

至於凡夫的前五識「自類互作等無間緣」,自己同類性質。怎麼叫自類呢?譬如說,我們(拿)嘴巴、舌識來講,吃到一個東西,「哎呀!好吃!」這個舌識起作用了。「哎,這是什麼東西啊?」眼識就去看了。人家告訴你這是素餃子,「啊!素餃子那麼好吃啊!」耳識又在起作用了;吃下胃裡很舒服——眼、耳、鼻、舌、身。「互作等無間緣」,那麼你第二個就講了,「哎呀,素餃子做得那麼好,你教我,下一次我來包。」——它互作等無間緣。

所以由這個道理,「善等」,善法等等,彼此五識自己「相望」,就是你觀察清楚;「應知亦爾」,你就可以瞭解了,是這樣,這個是等無間緣的道理。

講到這裡他又說,「有義」,有一派的講佛法的佛學的大師(古代當年在印度的)另外的說法,他的說法怎麼講呢?「五識有漏、無漏,自類互作等無間緣,未成佛時,容互起故。」五識身:眼耳鼻舌身,這個要在有漏之因——欲界、色界裡;證得阿羅漢、證道的時候證無漏果。「自類互作等無間緣」,在沒有得無漏果以前,乃至證得無漏果的時候,它的五識的本身自己相同類的互相作等無間緣。沒有成佛的時候嘛,當然如此。換句話說,如果成佛了就不同了。怎麼不同呢?我們讀書研究佛學到這裡就要想一想了,所以唯識不是一般隨便一聽啊,不要唯識、唯識,你不要聽得唯瘋了,不得了的啊!像經典書、佛學書,你要用過功夫的人。

你看《楞嚴經》上所謂講,證了道的人是「六根互相為用」,真證了道,眼睛可以當耳朵用,耳朵可以當眼睛用。還不要說得道,現在世界各地很多人在研究,有人天生的業報不同,很多的小孩,像我們這一期的這個《知見》雜誌上登的就有許多真實的事情。大陸上正作這個研究,有很多的小孩把眼睛完全蒙起來,他用耳朵用手可以看字;黑板上寫的什麼字,他一看就知道了,而且什麼顏色都看出來;還有些耳朵可以看。那麼這些不是每個小孩(都)可能——他的種子帶來的不同。

那麼你說普通人,這是普通人,沒有修過道的;有少數是他父親會修道的,教他的,也有少數做到。人的這個六根是可以互相為用。但是這個用法還不是神通,他是凡夫境界,他種子帶來現行的業果某一部分有特強的功能,他就做到了。有些人行,有些人不行的。至於得道了以後六根互用是當然。

所以這一派的觀念,他說「五識有漏、無漏,自類互作等無間緣」,在「未成佛時,容互起故。」在沒有悟道成佛以前,自己互相起作用。

但是,「有義:無漏、有漏後起,非無漏後容起有漏。無漏五識,非佛無故。」他說另外有一派的理論,「無漏,有漏後起」,所謂無漏果,必須要凡夫有漏之因清淨了,才得無漏果。並不是說得到無漏果以後,還起有漏的緣。他怎麼樣叫有漏、無漏,我們的房子又不漏,他總在那裡叫「漏」幹什麼?我們凡夫六根都在漏,所謂向外奔馳,就是漏;散亂昏沉就是漏;一切妄念煩惱就是漏。所以講到五識特別強調這個。「有義:無漏、有漏後起,非無漏後容起有漏。」證得無漏果的人,譬如像大阿羅漢——佛也不過叫大阿羅漢,得了無漏,當然佛得了無漏——不會再起有漏之因。那麼他的五根(眼耳鼻舌身)、他的五識還用不用呢?當然會用啊,佛也要眼睛看,也要耳朵聽啊!那要怎麼講?他這個起的五識的用是有漏、無漏?是無漏的用。所以「無漏五識」,五識也在用,但是是無漏果的用。「非佛無故」,成了佛還有,五識當然要用,可是無漏。

「彼五色根,定有漏故,是異熟識相分攝故。」我們的五色根:眼耳鼻舌身(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定有漏故」,凡夫境界必定是有漏之因,這是果報來的,是我們種子生現行的果報來的;「是異熟識」,異熟識就是果報;「相分攝故」,這個現象,所謂相分,不是見分。所以我們每一個人身體健康好壞、六根聰明不聰明,都是前生因緣果報,是異熟識的相分所包含的功能。

「有漏不共,必俱同境」,怎麼樣說呢?有漏根,我們有漏的五根,我們凡夫境界這個身體的官能,同得道的時候無漏的識,唯識這個識,(是)「不共法」,「有漏不共」,有漏的根與無漏識不共。這個話難懂吧?這種地方,真是對玄奘法師

第22章

……再說嘛,你翻譯成白話更好嘛!當時的人不肯,習慣了、不肯。

就是說我們現在眼睛耳朵鼻子這個肉體是有漏的五根。「有無漏識」,得道的時候啊,不能並行。換句話說,你真正悟道了,得到無漏果,這個身體變了,脫胎換骨了,一定變的。只要你今天悟到一點、證到了一點、心地法門打開了一點,它生理就起變化。你唸佛也好,任何法門,你真的唸佛唸到一心不亂、真清淨了以後,身體都不同,立刻五根起變化的。所以,有漏根與無漏識是不共的。

換句話說,真得到無漏果一念清淨的時候,他這個身體、生理變了。「必俱同境」,換句話說心理變了,生理也變了;這個生理受心理影響。所以我們內行的人看別人,一看,你說得道沒有得道?進步沒有進步?你心中有沒有煩惱?有沒有什麼妄想?眼睛一望而知,不要騙人。所以大慧杲說,你們悟道沒有悟道,在我前面走三步路,你那個命根在哪裡,我都清楚的,不要騙人了!什麼叫做氣脈通啊?有些人跑來跟我講:「哎喲,我的任督二脈通了!」我說我的水管從來沒有不通的時候! ——通了?!什麼叫做通了?哪個人氣脈不通的啊?不通就死了!通到什麼程度而已嘛。這個不相干呀!必須要得無漏果,那麼你這個氣脈,所以大家都說氣脈通,修道家的,哎呀任督二脈、河車正轉。我說我問你,這個河車要轉到哪一天為止,你曉得嗎?過去幾年我常常[斷錄]不轉了嘛,不動了嘛!怎麼那麼笨呢?「正轉正轉!通了通了!」通到什麼地方去?你氣脈通了,通到美國去?還是通到英國去?通了以後如何?轉到此身無漏。所以道家叫這個作無漏之身,叫水晶塔子。這是北派的道家,邱長春那一派,「此身修到無縫塔」(無縫,沒有縫),無縫就是不漏;也叫水晶塔,就是內外透明,也就是佛法所講色界之身了,就是色界的身嘛。是這個道理。

「必俱同境,根發無漏識,理不相應故。」所以假使說,你認為以有漏(就是我們凡夫這個不健全的這個五根)能夠修到無漏果,邏輯上道理絕對不通。這一點大家注意了!所以你修持,說果然不用四大原來是假的色身;但是,你五色根沒有真修到絕對健康,你想念頭清淨,做不到的啊!你今天感冒了,哪裡不舒服,你那個臉色——雖然在打坐,在那裡……都在煩惱中啊。那個臉色肌肉,鼻涕都緊流,大概感冒了嘛!你說你那個鼻識、鼻根你就幫忙吧,你不流鼻涕吧,做不到啊!我打坐了,你不要流鼻涕——它照流啊!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根、識同時要轉。「理不相應故」。

「此二於境,明昧異故」。所以根、識這兩樣之轉;換句話,心與身、心理跟生理互相為影響,心與物互相為影響,「此二於境,明昧」——「明」就是光明的,「昧」就是黑暗的、無明。「異故」,絕對不同。這就是講等無間緣,因緣的道理,這個等無間緣。

第三種,所緣緣。等無間緣,我們曉得因緣是本身,種子生現行,前生帶來的業(善業、惡業、無記業)所累積的種子變成後生的現行。後生變成了今生、現在生。現在生的現行,累積起來,成為再後生的種子。等於我們做生意,這一塊錢投資下去,就是種子,賺了錢了,由一塊變成兩塊、變成三塊——現行;越賺越多嘛,我再來投資大的生意。如此做下去,生意滾下去呀,越來慾望越大,慢慢開大工廠,慢慢想把地球買來,最後地球也買,倒給鈔票賭光了!空了!那個空是凡夫的空。但是這個裡頭就是等無間緣。這個等無間緣,也就是所緣緣的道理。由一塊錢,因此去賺兩塊;因為有兩塊,所以賺到了三塊;因為有三塊錢,所以賺四塊。——所緣之緣,連鎖排在那裡。

「三所緣緣。謂若有法,是帶己相,心或相應,所慮所托。此體有二,一親二疏。」所緣緣的因緣的道理。這是講,什麼叫所緣緣呢?「謂」,就是講,「若有法」,一切有為法,「是帶己相」,我們起心動念,這個生命來的生理、心理兩方面的作用,帶質來的,帶質境,就是帶識——第八阿賴耶識的功能帶出來,帶自己的業力之相來的。因為自己這個因緣的本身,生命本有,帶第八阿賴耶識種性的本質來的,所以每一個人生來,每一個眾生、每一個東西生來,性質就不同;他阿賴耶識種子功能兩樣。所以有人,你譬如說一個母親一個父親生兩個兒子、三個兒子,大兒子很慷慨,撒手千金,別人跟他一講,好!朋友,幫忙!二兒子小氣得不得了。那是個人種性不同。遺傳不過是增上緣。他的本身業力,等無間緣與它所緣緣。所以「心或相應」,這個心是講心所,我們後天心理的這些一切思想,或者不定業,跟它倆互相起感應的作用。

那麼,心理跟它起感應的作用,它的功能是帶第八阿賴耶識的本質來的。「所慮所托」,所慮就是我們思想的;慮就是思想。慮、「所慮」,指思想的。「所托」,哪個托給它呢?是第二重投影,等於說是投影過來的。心,我們的心王是能托。譬如我們辦個托兒所,或者我們到火車站辦一個托衣所,——「現在天氣熱了,你把衣服托在這裡,十塊錢一托。」——我們去托給他的我們是能托;他那個開這個店的,是所托。所以,心是能托。我們這個能托的心,托給我們後天了,後天的投影,因為有思想的習慣,就是所托。所以「所慮所托」。這個現象,你去觀察它的所緣緣的自體,這個「體」是指這個,不是講本體。所緣緣的自體有兩種,一是親因緣、一是疏因緣。

「若與能緣體不相離,是見分等,內所慮托,應知彼是親所緣緣。」就是說,現在有個問題來了,有些同學經常問,老師啊我打坐,我已打坐修定修了很久耶!很多事情我沒有妄想啊!老師你不要怪我啊!我沒有妄想、我真沒有亂想,我也沒有想家,沒有想媽媽,什麼都沒有想,也沒有……哎,可是這個念頭啊,它自己不曉得莫名其妙,莫名其妙會來。你不修清淨還好,越修清淨、雜念越多,對不對?這是當然,如果你不承認,你就犯了大妄語戒。你承認啊,是直心是道場——個個如此。問題就在這裡。

這就是你」能緣體」,你心裡本身本性那個種子能緣、能攀緣的那個功能。「不相離」,沒有分開。「是見分等,內所慮托。」這不是相分、不是現狀哦。因為你心裡頭又修道、修佛,越清淨了,你慢慢同一個水一樣,混亂的水慢慢澄清下去,澄清下去那些泥渣子掉下去,你心性本體的功能的見分看得更清楚了,所以你覺得自己的思慮特別多、思想特別多。本來就有那麼多,你自己沒有觀察清楚。因為這一下澄清下來,你的見分「內所慮托」,這個思想啊,就是本身阿賴耶識種子帶來的親因緣、所緣緣。因為有過去的業力的習氣,所以自然愛去思慮、愛去思想。

你現在說「我要修道了,要打坐了,拜託拜託你不要想好不好?」這是你現行的意識想自己,你那個八識阿賴耶識的種子那個業力的那個染污性它會出來的啊!「內所慮托」,那麼你想這個會出來的等無間的緣你想把它斷了,嘿!你不修到某一個程度能夠清淨啊?做不到哦!還有些人,你們坐坐得好一點,忽然前面看到什麼、看到什麼,那就是「慮托」啊、就是思慮啊!那就是念頭。你不要認為是境界,有些人:「哎呀,老師啊!這個我沒有想它呀,那硬是菩薩出現。」哈,那個菩薩就是「薩菩」!就是說你阿賴耶識有這麼個影子。如果我不在講唯識,我跟你們講法、答覆你們絕不是這樣。因為你智慧不夠,我答覆你告訴你:這就是你在妄念!他絕不承認:「這個老師不通,我沒有妄想嘛,這是境界啊!這是神通啊!」他慢慢就變神經了,變神通的兄弟去了,神通的老弟是神經啊!

即使你那個境界出來,我告訴你們哦,這是大慈悲告訴你們哦!你們萬一碰到不要搞錯了,就曉得這就是妄念,這是阿賴耶識種子帶來所緣緣、親所托緣,是所緣之緣。這是妄念來的。現在搞清楚了吧?懂了吧?所以不到那個時候——你說老師那你批日記不給我講呢?因緣不到,不會告訴你。這個時候講了你就注意了!平常我給你講了你當我在放屁,不嚴重。所以說法一定要登座,這個時候你非嚴重注意不可了!要知道這個道理。這是親所緣緣。

「若與能緣體,雖相離,為質能起,內所慮托,應知彼是疏所緣緣。」假設,現在有一個境界、有一個思想,「與能緣體」,能緣就是我們自己本心、八識心王(第八阿賴耶識)所起的用哦!

「能緣體雖相離」,同它沒有關係,不是第八阿賴耶識。

「為質能起,內所慮托。」什麼叫「為質能起,內所慮托」呢?所以啊,講佛法只好講到最通俗,你們在座的年輕朋友想你的女朋友的時候;或者你們這些年輕小姐想男朋友的時候;或者你們買了股票不放心,這兩天減價的,睡覺睡著也是股票,那個號碼都看得清清楚楚,這就是帶質的。你想這個人,影像來了。所以「能緣體,雖相離。」不是你,剛才我講,打坐做到心唸完全不向外境、清淨了,裡面看到現象、境界起來了,就是這個。那麼「能緣體,雖相離」不是第八阿賴耶識,「為質能起,內所慮托」,外面帶質的影像引起的。還有實質的。等於剛才講,有些人修道修到已經:「哎喲!看到什麼……哎喲,哦!前面一個東西,哦,護法神!」那都神經了。你要曉得一切唯識所變。就是有個魔、有個鬼,怎麼樣?魔來怎麼樣?你說你是不是要吃我,我的肉比人家香一點,你吃吧!吃了以後我也是魔,跟你倆作對!它就不敢吃你了。人變魔,魔也是人做嘛!這些都是幻象。一切如夢幻空花,還管他什麼佛?!所以禪宗祖師告訴你「佛來斬佛,魔來斬魔。」沒有這回事。所以自身「為質能起,內所慮托」,這個不是親因緣,「應知彼是疏所緣緣。」因為這有假帶質的作用,我們看了某一種影像以後,這個影像留進來了,就是帶質。

「親所緣緣,能緣皆有。離內所慮托,必不生故。」所以什麼叫親所緣緣呢?「能緣皆有」。自體的功能,我們第八阿賴耶識帶來的,心王本身、心這個本身它的功能,自然會起作用。所謂「不思而得,不勉而中」,能緣,心所能緣。「離內所慮托,必不生故,」但是,如果不是內心起的;這個「內」不是說閉著眼睛叫做內 ——所謂身心之內、身體自己「必不生故」,不是本身自己起的功能,它(親所緣)不起來作用;它並不是沒有了。換句話說,心境上親所緣的這個東西,如果你修行不到妄念比較澄清,那個心的能緣的作用還看不見呢!所以等到外面妄想、妄念澄清了,內心的這個作用才看得見。所以呀,你看你們念「楞嚴經咒」、早晚功課,「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深心哦!非常深的呦!一層一層。

「疏所緣緣,能緣或有。離外所慮托,亦得生故。」至於所緣緣的疏因緣是怎麼講呢?這是比較外在的,「疏所緣緣」。在我們內在的本心上,「能緣或有」,這個「或」字注意,有時候也許有,不是全體。它到底非親近。所以「疏所緣緣,離外所慮托」,離開了外面一切境界、思想(由外界所引起的、依他起),沒有外界了;「亦得生故」,有時候莫名其妙也起這種作用的。

所以說,「第八心品,有義,唯有親所緣緣。隨業因力,任運變故。」所以,關於第八阿賴耶識同自己本心、本性的關係;「有義」,有一派的道理認為,「唯有親所緣緣」,唯有自己內在的這個親因緣(親所緣緣)所生。總而言之親所緣,它跟著自己的業力「任運轉變」,什麼叫「任運」?這兩個字我們看禪宗書經常看到,拿現代的話就是絕對的自由、絕對的自在;自由不對,是自在。「任運」,很自然的流行去,悠遊自在、任運在轉變。

「有義」,有一派的道理,「亦定有疏所緣緣,要仗他變質,自方變故。」另外有一派佛過世以後的這些唯識學的大師們講,這個疏所緣緣必須依他而起,依仗外境界的引發,改變自己的本質。所以慢慢習慣了,「自方變去」。換句話說,我們一個人生下來,自己的聰明,有天才、有思想,是親所緣緣。因為有這個天才,他喜歡數學、他喜歡畫畫,把他送到學數學的地方去教育他;喜歡畫畫,把他送到學藝術的地方去,這是疏所緣緣。「疏所緣緣要仗他變質,自方變故」,慢慢把他教育增加,外面依他而起,本身再來變去。[引磬響](你好像對於鐘點貪污哦!儘量希望我多講啊?哦!唯識放假以前還有一次吧?沒有啦?那這一次以後要等二月二十一的晚上了,這個《成唯識論》的「所緣緣」要緣到那個時候了。嗯,好。)

……二百九十四頁,還在因緣這四緣裡頭轉。好像四緣上一次講到所緣緣,提到了一點,對吧?講過一段,恐怕大家忘了。我記得是講到三分之一,差不多一半。現在需要不需要複習一下?那就複習一下。我想大家已經還給我了,因為過年我收回來這些很多!(南師的幽默話)

這是因緣,因緣包括四緣,這是講到唯識因緣生法,一切宇宙萬有是因緣所生。這個因緣詳細的分類——四緣的關係,四種緣。那麼現在是第三種——所緣緣。

所謂所緣之緣,先解決這個名稱問題。就是講一切萬有的現象,生起有法、一切有法之生起,由這個前因變這個後果,都有前因變後果、連續不斷的,所謂所緣之緣。譬如像我們上樓梯,由第一步、第二步慢慢上,是一個圓周性的。這是一個所緣緣。

我們已經瞭解了上面因緣這兩個字是講親因緣,自己第八阿賴耶識種子生出現行;多生累劫前生的因果,變成今生的自己的生命,這是親的因緣。但是這個親因緣,只是本身的因果還不能構成了現有世界的生命,必須有等無間緣這股力量、生命的力量流轉。那麼這個等無間緣還不構成生命,必須要父母男女的精血媾和這個肉體 ——增上緣。有了這個生命以後,我們以現行再來累積它的因果,變成未來的因果、來生的因果——所緣之緣。換句話,由昨天的事就有今天,由今天的事又有明天;前一個思想引起後一個思想,後一個思想再引起後一個思想。比如我們生病,每個人的身體,看起來任何一種病都不是偶然來的,都是自己平常身心兩方面不小心,由前因所得的後果。譬如傷風、感冒是個病相,為什麼會傷風?為什麼有感冒?它由前因而引生後果的。為什麼別人對我們不好?因為你自己對人並不高明—— 所緣之緣來的。大概瞭解「所緣緣」這個名詞的道理。

現在《成唯識論》不是專指這個道理,專指生命因果的關係。所以第三點,原文「所緣緣,謂若有法,是帶己相,心或相應,所慮所托。」什麼叫「所緣緣」?它的含義,就是說一切萬有,「法」——一切事、一切物,一切萬有的現象;「是帶己相」,都是我們自己本身第八阿賴耶識所發生的現象。宇宙萬有就是我們一體的,並沒有個他力主宰、來製造。但是也不是唯物論者,並不是一個斷滅或者是無神。這個主宰是誰呢?都是自己的業力。「是帶己相」,這是古文,如果我們把它加明白一點,是帶識(唯識這個識)的「己相」(自己本身的相分)。所以宇宙萬有,山那麼高、海洋那麼卑,海洋裡有波濤的洶湧,高山有高不可攀的險峻,都是我們一切眾生自己的心相的投影,是我們自己心相製造出來的。我們的心波洶湧不停,我們的心思非常險惡。所以一切法是帶質自己相。

那麼說「心或相應」,這個心不是指八識心王的心,就是我們心念、第六意識。「或」者,是不定之詞,跟它相感應的。譬如說虛空,我們隨時心跟虛空兩個發生關係。我們現在坐在虛空裡頭不知道;假設把我們閉住了,前面沒有空間了,我們活不下去,非常難受。所以一切法同我們心、思想都有關聯。

現在所講的「所慮所托」,就是我們能夠思想思慮。所慮的,我們能夠思想、所慮的。所以大家你看打坐修行,為什麼思想你停不了?你沒有見心體、沒有徹底明心見性,你休息不來的、休息不了的。所以上次給你們提到,我們唯識八識裡頭有五個東西,叫五遍行,八識的每一部分都存在:作意、觸、受、想、思。想是想,我們粗的現在大家心裡頭在研究、動心,就是想。思,你譬如靜坐起來,覺得自己沒有妄想,你什麼都瞭解,那一點是思哦!思慮,就是這個慮。我們曉得這個所慮的,思慮這個慮是見分,是我們心體的能見,就是心性部分。「所托」,我們所寄託的——相分。這個世界我們這個生命,這個思想必須要有頭腦、腦筋,腦筋是所托的相分;我們能思慮的,那個是見分。尤其學禪,你們想走修證功夫的路線,必須要搞清楚。所以「所慮所托」,這是所緣緣的範圍。

譬如我們坐在這裡,這個思想想東想西,雖然人坐在這裡,想的是別的地方。譬如我們今天剛剛有個同學講到一個古文《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他「所慮」的,大家拿到《成唯識論》,你看你腦子裡想的不是《成唯識論》,算不定想到那個鈔票丟掉了;等一下不曉得幾點鐘趕車子了……他這個思慮不能(停)——相分。

「此體有二」,他說這個作用有兩種;「一親二疏」,一個是親的所緣緣(親因緣);一種是疏因緣。那麼怎麼分別呢?

「若與能緣體不相離,是見分等,內所慮托,應知彼是親所緣緣。」就是說,我們的思想,譬如我們大家參加過寒假靜修的,或者修持有經驗,坐在這裡完全身心都清淨了;儘管你清淨到極點,有一個所知的脫不開,對不對?是不是這樣?對吧?這一點所知就是你本身心之體的能緣體。「能緣體不相離。」所以,我們講到《心經》是「諸法空相」,空了一切相。能起作用的本能,不是空也不是有,即空即有。所以「能緣體不相離」,因此,為什麼得了大定、證了道、證了空相以後,發一切智慧、神通,無所不知。不然那個空相只是個斷滅見了,就錯誤了。所以說「與能緣體不相離,是見分等。」這就是我們心的能見的、能知的那一部分—— 「能」。我們現在科學上所用的「本能」,中文的翻譯這個「能」,還是借用唯識學裡頭出來的。

「內所慮托」,這個「內」不只是身體以內;就是我們死亡了,沒有這個身體,死亡已經昏迷過後,中陰身一清醒過來,還是覺得有我的存在,我們普通叫它是靈魂,就是那個中陰身。就是說這個生命完了,另外一個生命還沒有相應連接起來,中間存在的一段,所以叫中陰身、中有身。在中陰身(中有身)的時候,這個思想比我們現在還要靈敏啊!我們現在的思想因為有肉體的限制、這個業力的限制,有時候,譬如想到高雄、想到美國,我們要辦好幾個月手續才動得了。中陰身一念一動,想到美國去看親人,已經到了,就在那裡了。空間時間沒有阻礙了,快得很!譬如我們做夢,夢到到美國、到哪裡,快得很!它就是這個道理。這個是內,所謂是內,就是心以內的。「內所慮托」,自己心體本身第八阿賴耶識它起這個作用。「應知(所以你們應該知道)彼(像這一種現象,它)是親所緣緣」,就是說你第八阿賴耶識自己心的功能自然地發出來這個作用,親所緣緣。

「若與能緣體雖相離,為質能起,內所慮托,應知彼是疏所緣緣。」假設「與能緣體」,譬如我們現在的身體、這個生命,第八阿賴耶識是什麼樣子我們根本不知道。現在心理學所研究的最高不過到第六識,所以稱下意識是第六識的背影;第七識現在心理學還不能瞭解;第八識更不瞭解。

就是說,「與能緣體雖相離」,第八阿賴耶識看起來好像,我們現在變成現有的生命。現有生命呢,靠這個肉體,「為質(四大)能起」,有了腦筋、有了心臟、有了思想,它會起思想作用。「為質」,帶質境所起。似帶質;假帶質境,帶這個質。譬如說,我們夜裡做夢,因為我們白天想一個人,夜裡夢到他,這個也靠腦神經、也靠第六意識的思想、相思的那一股力量所引起的夢境,是眼睛閉著、腦神經的回憶產生許多幻想,構成了想到看到這個人。乃至有時候夢見談話還是真的,完全是真的;見面的時候一對,哪一天、哪一月,我跟你倆做夢談什麼,完全正確。這是必須要帶質;「為質能起,內所慮托。」所思慮的、思想的作用。像這一種作用呢,「應知彼是疏所緣緣」,不算親因緣。所以,親所緣緣是什麼?神通境界有時候是親所緣緣——不思而得。所以你們看到現在所謂練功夫,說有眼通、眼睛閉起打坐、那個樣子看到,那都不是的。真的大神通者是親所因緣,你問他什麼他已經知道了,那個境界。天眼通眼睛不要閉的啊!就是那麼(睜著)這個眼睛就看見,不是這個肉眼看見。那個境界就是「所托」,是這個道理。就是這兩個範圍。

這兩個範圍,把我們現在心理的現狀、思想,同透過現在心理的現狀、進一步精神的現狀,搞得很清楚了。

所以,「親所緣緣,能緣皆有。離內所慮托,必不生故。」至於怎麼樣叫親因緣、親的所緣緣?所謂親,就是自己本身最親嘛!我們人什麼最親啊?老實講,真正什麼父母啊、兄弟姊妹啊、愛人啊、情人啊,那都是假的!都是騙人的!「我愛你呀!」最愛的還是自己。自己什麼呢?肉體還不是最愛的,這個肉體說需要開刀、需要砍掉一半你才能活著,你就會說「趕快趕快!幫我砍掉!」還不是最愛的;愛的是「我自己」。自己那個東西你沒有看到——就是這個心。就是「親所緣緣,能緣皆有。」這個「能緣」,它的功能緣於一切萬有之法。

但是,「離內所慮托,必不生故,」如果裡頭不起心動念,所以菩薩證到無生法忍的時候、唸唸清淨的時候,親因緣不起作用了。不是沒有作用哦!是清淨了。到達這個境界。所以你們學禪作功夫的,自己很可以——瞭解了唯識,不要自吹了,連影子都沒有!「有一點清淨心。」影子都沒有!

「疏所緣緣,能緣或有。離外所慮托,亦得生故。」相反地,像我們現在的思想,心裡這些念頭,已經第八阿賴耶識業力的業果呈現了山河大地宇宙萬有同我的身體,所以第八阿賴耶識的種子啊,「受熏持種根身器」,物理世界、身體、六根六塵,這個所起是「疏所緣緣」。「能緣或有」,但是這種作用啊,如果得了道的人啊,沒有這個肉身存在,他的法身境界還是有這個功能,很大的——「能緣」。那為什麼呢?像我們現在「離外所慮托」,假設沒有頭腦,這個人腦筋就震到了、白痴了,或者其他腦細胞一部分死亡了、沒得思想了;因為這個外在(這個身體是我們的外在)、外在所思慮、思想所依託的這個東西、機器沒有了;但是啊,「亦得生故」。有時候夢中境界、有時候出陰神的境界也會起來啊!

那麼,詳細的怎麼樣分析呢?

「第八心品,有義唯有親所緣緣,隨業因力,任運變故。」關於第八阿賴耶識的所緣緣、這個因緣的作用,有義[斷錄]……主張、他的理論,只有「親所緣緣,隨業因力,任運變故。」第八阿賴耶識身體上的這個起來的思慮、這一切作用——「親所緣緣」。因為業力的存在,業力沒有清淨啊,你斷不了。譬如我們有許多人修道學佛很多年,一提到生死問題,自己年紀大了、或者是身體不好了,最怕就是死亡。學佛法就是了生死啊,空嘛!空不掉。

「隨業因力」,譬如剛才昨天我們有個老朋友也談,一位朋友現在住在醫院,快要死了。人品很好,學佛也很多年,樣樣好、做人樣樣好,要死都不肯斷氣。我說你趕緊告訴他,老師說的,叫你快一點走吧!這個世間沒有留戀的。我說,你要曉得啊,他為什麼不肯走啊?因為他還有六十萬,對不對?這個朋友說:全對!我說你什麼都沒有,就一個人,還留戀這六十萬幹什麼呢?!嘿!他世間法什麼都可以放下;你以為他那麼貪財呀?如果朋友送他一毛錢,他不要。所以我跟這個朋友講:對不對?他說是這樣一個人!我的一毫不苟取,你也不要碰我的;你的嘛,你也不要隨便給我,我也不要。那麼這個朋友講他:我告訴他,你一個人啊,我們來看你也很困難哪!多請一個護士啊!噢,話都講不出來,「不要不要不要!」為什麼?這樣比一下,他說我懂了!哦,一天多六百塊錢,他捨不得。就是上氧氣快要走了嘛,「還有六十萬呢啊!」——業力,這就叫業力,你知道嗎?

所以,你們自己覺得功夫好,什麼都放得下;當然坐在這裡精神很好啊,這個時候什麼都放得下。真到你要命的地方,你看你放得下嗎?就放不下了!所以說,「隨業」,業力、這是一股力量,「隨業因力」,你過去的業因這股力量餘勢沒有斷;「任運變故」。所以我們第八阿賴耶識的所因緣,我們自己做不了主耶!譬如說,「哎,你怎麼來聽課的啊?」我認識一個同學,「你同學怎麼曉得這裡?」他有一天認識某人到這來聽課,一個一個……所緣緣,一個一個連著來的。那麼為什麼這個人(會來)?有許多人他想研究唯識還找不到機會,你怎麼不想研究唯識又撞來的啊?——他過去生的業力的因緣,就是這麼連鎖就過來,就是「任運變故」。看起來好像莫名其妙,實際上每一種行為、每一種東西、每一個人與人之間見面、每一個地方到達與不到達,各有前因、各有後果。就是隨業力的因緣,「任運」—— 不講自然、不是自然——任運來的,運者運動,這個業力是一股動力,他就會撞到這樣一個地方來的。

所以啊,佛法的道理,你們注意,我經常叫你們瞭解這個,「縱使經百劫」,所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佛法的真正精神。「縱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師對寫板書的同學說:(亡)不是這個「忘」,沒得「心」字啦!有人馬上(笑了。)所以愛笑的人,他業力愛笑的就笑了。]「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因此說,真正所謂佛法包括一切宗教哲學就是四句話。另外一個偈子:「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一切的修行、就是四句話、四個字 ——「自淨其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重要就是第三句。「是諸佛教」,是一切佛所教育人的。這兩句話呢,講了千百萬道,個個都會說,沒有一個人做到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大家都知道,個個做不到。

「自淨其意」,注意啊!一切佛法,不管你禪宗、密宗、什麼宗、什麼教,不過四個字:「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你把這兩個偈子,不是記到——身心做到了,修行的大事完畢!看你做不做得到。剛才我們陸先生認為你們諸位大菩薩、在座的所有菩薩們已經抄了、寫了好幾道,應該記得了。我想不可能!現在寫了,因為陸先生提出來。下一次提到這個地方不要再寫黑板,我們考一下,哪個人馬上念出來,兩百塊錢賞錢;念不出來,三百塊錢黃金!

這個「隨業因力,任運變故」,這是親因緣。這是一派的唯識學的大師們這樣的看法。

「有義」,有一派;「亦定有疏所緣緣,要仗他變質,自方變故。」理論稍有不同。認為我們的業力前因變成後果,如果譬如我們假設變成中陰,或者沒有找到一個父母投胎的時候,雖然我們在業力、中陰境界裡有,這個果報雖然受打受罵,不會太痛。「亦定有疏所緣緣,要(依)仗他變質」,要依仗自己起心動念業力,變成了一個帶質的物質境界來,然後自己再跟著變。比如我們假設投胎變一個人,因父母乃至父母家庭遺傳的因素,父母的遺傳就是增上緣,加進來這一股力量。那麼這個父母的個性同業力與自己的業力剛好是相同;所以前天跟一位同學講到孩子的問題,我說:孩子好啊、壞啊,孩子的壞處不要罵孩子,自己想起來臉紅;都是自己夫妻兩個的壞毛病遺傳到他身上去了。孩子有一點長處,對不起,也是你自己兩個人的好處。有時候是隔代相反的。這個東西很妙!所以「仗他力」,所以得到父母這個遺傳,加上自己親因緣這個業力有相同之處,變成現在的個性、現在的業力。「要仗他變質,自方變故」,自己也跟著這個因緣在轉變。

但是有一派的理論,「有義」,另一個意義,「二說俱不應理」,這兩種理論都不合邏輯,不完全對。「自他身土(dù)可互受用。」講到這個自他身土這個「土」字,對了[斷錄]雖然同一個學校,講起來他是我的後好幾班的後輩。他寫封信給我,那就是恭敬萬分啊!雖然是同學,每次我接到他的信都在笑,太恭敬了!寫信給我,「懷公」,都寫「懷公」了!我常常回他的信:哎,我們倆是同學耶!你不要公啊公的,還來個爺爺咧!那個「公」太恭敬了嘛!你要這樣恭敬過分,我受不了了!不管如何你總是我的同學嘛!他還是每封信都「懷公、懷公」的,這個真受不了!啊,這一點就是給你們青年反照;你們現在青年同學,「某人」,兩點(:),那兩點還點歪的。你看我們同學寫信,有幾個同學,才沒有那麼多的規矩!……他從來寫信,「弟」都不敢稱呼啊——「受教弟子」。那個「受教弟子」很嚴重了!那幾乎是學生階段了。我每次寫信罵他,他每次都不改。前天寫一封重要的信,就講到這個「土」。

他說希望我啊提倡提倡。講唸佛的淨土宗啊,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國土這個「土」字,所有的經典上都印成這個「土」字,是錯誤的;旁邊、就是右上角要加一點。因為這個土不唸成「土」音,應唸成「度」,得度的度。如果這個國土(度)、佛的國度,要念「國度」,不是念「國土」。可是現在,他說好像我們小的時候,他還問我,因為我們小的時候都知道這個是念「度」,現在都唸成土了。他說,你懷公啊,你可不應該啊!總要告訴後一輩子啊,這個要念度啊,不念土啊!印的經典裡這裡要加一點啊,不能少一點啊!不過他說我也翻了《康熙字典》,也是這個「土」;《辭海》上也只曉得「土」;後來我再翻,翻到最老的古文《說文解字》上面,那是文字的起源,才加一點,上面說明。[師對板書同學說:國土(度)的點不是加在那一邊哦!加在那一邊變成狗(犬)了。嗯。]「自他身土(dù)」。那麼前天我回他一封信,「哎呀,」我說,「老兄啊!千百年的文化積非成是,全世界的人都是講錯的當成對的,我也就跟著他們就對起來啦!誰改得了哇!」我說你吃飽了飯、幾十歲頭髮白了,「讀兵書(評書?)而流淚,為古人擔憂」,管他呢!實在改不了了。不過順便講講了。像這些書上都是土嘛。

實際上,這位老朋友既然關心文化,提出這個話,我也順便告訴你們。「自他身土(dù)」,度人無量這個度,古書上有時候用一個詩人杜甫那個「杜」。普通是土地;如果一個國家呢,不能唸成土地了,所以「美國的國度」,不能說「美國的國土」,那就錯了!顯得我們這個民族沒有文化。「國度」有尊重的意思,不管如何你的國家要尊重的。所以對西方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國度」,不是「國土」。我們鐘老居士啊,現在淨土宗的老居士啦,將來跟從智他們兩個人有另外一個廟子,有淨土法會,將來好好提倡一下,這個責任交代給你了。我那個同學叫我「公」的,我現在是「鐘公你去辦!」哈!鐘公去辦!(台下有同學問:那麼說淨土應該說淨度了嗎?師答:是淨度啊!對啊!就是淨度啊!不錯、不錯。)

「有義,二說俱不應理」,所以這前面兩個理論不圓滿。「自他身土,可互受用。他所變者,為自質故。」這一段暫時切斷。他是認為上面所講兩派沒有道理。我們自己乃至父母,我跟你、我跟大家,我是我,你們諸位就是「他」。在你們的立場你們本身生命是「我」,我就是「他」。這個是「自他」。譬如阿彌陀佛是「他」,上帝是「他」,釋迦牟尼佛是「他」;我是我。所以修行啊、我們唸佛啊、或者禱告啊、或者是念阿彌陀佛啊,希望是自他合一的力量,所以阿彌陀佛接引你往生西方極樂國度。土一點沒有關係啊!極樂國土嘛!(一笑)極樂國度——不要老土了,年輕人以後改過來啊!所以我們是我們,阿彌陀佛是「他」,變成他力了。所以我們說有時候自己修行不得力,要拜佛、要唸佛是依仗他力的接引。但是你要知道,「自他」,乃至「身」(我們這個身體)、「土」(度,就是所有世界的國土、整個的虛空、三千大千世界),都是一個阿賴耶識、一個本體功能所變的,是同一的啊!所以自他國土,所以物質可以變精神、精神也可以轉變物質。「可互受用」,互相受用的。

「他所變者,為自質故。」譬如我們的精神,見分(精神)變出我們今天的生命、思想、我們的精神。我們的另外,精神附帶,一個蠟燭點起來光明,比方啦,這個光明啊、這個蠟燭的亮光是我們的見分;這個蠟燭點起來,亮光在出來,黑煙也在冒,那個黑煙啊會構成物質的,是我們的相分。中國易經來講,一個蠟燭的那個光明、精神部分、這個亮光是陽;那個黑煙冒出來變成實質的體,構成物質世界,那個是陰。那麼所以說,「他所變」的,他力或者身體這個他、國度這個他,「一切所變,為自質故」,還是自己本身業力功能所變出來的物質,還是唯心所造的。

「故,自種於他,無受用理。」所以我們自己阿賴耶識的種性,必須要借重他力來變、才起這個感受的作用,這個理論是不圓滿的。就是不是通力。偶然有些人業力不同,會構成這樣,是有的。

「他變為此,不應理故。」所以依靠「他」所變的,或者非依靠父母的這個男女精蟲卵髒給我們構成三元和合、有這個身體,這個生命的因果才呈現的,「他變為此,不應理故」,不合理的。他說,就是我們不再轉一個肉身、這個中陰身給你成就;沒有成就啊,在鬼道的世界還是受各種業果因果的報應,不能脫離。

「非諸有情,種皆等故。」其原因呢?一切眾生,一切眾生謂之有情,有靈知性的,有思想、有感情。所以一切有情,這個「非諸有情」,不是說一切有情「種皆等故」,每一個人種子所得的因果不同,所以有人的種性他就笨,有人種性聰明。同業裡頭還有別業的不同呢!

「應說此品,疏所緣緣,一切位中,有無不定。」所以圓滿的理論呢,不是你們兩派所認識的。你們因為功夫不到,見地還沒有到,看不清楚生命真正的道理。他說真正的道理啊,「此品」,這個道理。親因緣、親所緣緣是阿賴耶識自身本際所變。關於這個「疏所緣緣」,「一切位中,有無不定」啊!在一切位當中,譬如說這個人一輩子做好人做好事,也不修道,死後的因緣種子,因為善根生天,生哪一層天呢?看程度不同。那麼這個由人位變成天位。假設這個人因此這一生修道、得定了,又修功德、四禪八定證果了,證到初果就過了欲界,到了色界這個階段了;二果更高了,上到色界——這個位不同了,所以心理因緣、業果報應、思想經歷統統不同。等於你們說,用功打坐一下,多用功修定的人,一看這個氣象不同了,嗯!很有功夫,樣子也不對,不然是一臉烏黑、滿身霉氣。「一切位中,有無不定」,就是疏因緣的;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故有無它是不定的。

這個理論啊,要認識方面、見地上再準確。現在講了半天,是很難懂哦。意思懂了,你再回轉來看看這段文字,又看不懂了,對不對?我是艱苦經過來的呀!所以說你們愛聽唯識,我是甚為欽佩呀!真的啊!現在是講第八阿賴耶識,可是你要真講修行啊,這一方面不通的,通通不對的。

「第七心品,未轉依位,是俱生故。」所以第七識末那識叫「俱生我執」,所以我們只要生來有生命,自然就有個我的存在。我們眼睛早晨一睡醒,身體都沒有感覺,眼睛沒有張開,「哎呀,我想吃什麼」,「我」就來了。所以啊,西洋哲學家迪卡爾所講「我思故我存」,你思想一來,「我」就在思想中,這就是第七識這個「我」。有感覺、有思想就是「我」在哦!所以你說打坐起來我什麼都沒有了,「哎喲,就是感覺到清淨啊!舒服啊!」你感覺到清淨、感覺到舒服,有感覺、有感受、有思想就有「我」,有我就是第七識「我」沒有了啊!哪裡空得了呢?所以迪卡爾這個哲學家講到這個程度都很了不起,第七識他已經看到了,差不多同中國王陽明是一個道理,看到了第七識了。可以說王陽明之「良知良能」只到第七識,第八識他還是不瞭解;迪卡爾也是同樣,瞭解了第七識。第八識有人說康德是接近了,還是有問題,康德接近的不是第八識,是第七識的那個作用——相,你們研究哲學的好好研究康德看!就是這個道理。

一得到哲學通定力,到達了第八識,這個通掉了以後,那我告訴你,康德非起神通作用不可!那自然就起神通作用。神通不要修的呀!是要修來呀,只有第八阿賴耶識親證到。這是一個不可逃避的證明。所以純粹哲學當成思想學理來探討,那隨便你們去玩去,那不相干。要真的!所以第七識末那識是俱生我執,為什麼叫「俱生」?只要有生命就來,一入娘胎,自己還沒有第六意識、沒有思想的時候,只要自己變成肉體這個胎兒的時候,在這個娘胎裡頭我執就來了。所以你看你們當過媽媽的都曉得懷胎多討厭!那個孩子在裡頭一下滾來滾去。因為他在裡頭幻想啊,他不覺得自己入了胎了,他還在另外一個世界覺得在賽跑啊、運動會啊!他有時候賽跑啊、跳舞啊,你肚子就受不了了!就是由「我」執來的。

所以第七末那識這個心品,「未轉依位」,如果沒有得了道、沒有轉成阿羅漢、沒有轉成菩薩這個位置的話,「是俱生故」,第七識它與生命俱來的。除非得了四禪八定、九次第定證入菩薩道的境界,真空了我相了,那不同了。所以「未轉依位,是俱生故。」

這個第七識,「必仗外質,故亦定有疏所緣緣。」所以第七識這個能緣部分、這個見分,必須要依仗外質;就是凡夫境界第七識的所緣緣,必須要得到另外一個生命。即使不變人、不入娘胎,假設是化生的變成一個蚊子啊、變一個什麼,也必須要有那個身子給你起作用。等於這個電一樣在虛空中不起作用,必須要通過這個電燈、必須要通過擴音器,這個電的功能才發出來作用。所以「必仗外質,故亦定有疏所緣緣。」

「已轉依位」,已經到了阿羅漢菩薩境界呢?「此非定有」,就是第七識我執的這個疏所緣緣不一定有,空了。為什麼呢?「緣真如等」,他證了果的人只在道的境界上,我空嘛!身空了。

「第六心品,行相猛利。於一切位,能自在轉。所仗外質,或有或無。疏所緣緣,有無不定。」至於第六識來講這個疏所緣緣,因為第六識最厲害了,就是我們思想意識、知覺感覺,統統是第六意識的作用。我們平常講心的作用,實際上是第六意識,平常用的這個心就是第六意識。它的行相起作用,恆動的;行相非常猛、非常利、非常鋒利。所以在任何的位上,能夠自在可轉。這不是任運自在——自己有時候做得了主的。所以第六意識的疏所緣緣作用所仗的外質,或有、或無,都可以。譬如假設到了出陰神階段,沒有這個肉體,它疏所緣緣也可以起作用;外道出陰神,照樣可以起作用的。所以,疏所緣緣它是「有無不定」。怎麼叫有無不定呢?第六意識它自己心念一空了,第六意識空了,這個疏所緣緣就不起作用了。這是第六識。

第八識、第七識、第六識都講過了。

「前五心品,未轉依位,粗鈍劣故,必仗外質,故亦定有疏所緣緣。」就是前面眼耳鼻舌身這五個識。怎麼又叫它是心品呢?都是唯心變出來的識相。「未轉依位」,就是凡夫的境界。因為前五識是非常粗、非常鈍、不鋒利,非常頑劣、很頑固的,沒有真實修行轉不了。但是啊,它的疏所緣緣起了作用的話,「必仗外質」,必須要眼睛、耳朵這些東西;「故亦定有疏所緣緣。」但是必定的,都有疏所緣緣的作用。

「已轉依位」,到達了成道的人,或者成為小乘羅漢、或者成為菩薩得定了,已經轉了,轉依此位了。「此非定有,緣過未等,無外質故。」那已經起了神通作用了,並不一定靠疏所緣緣才可以起作用。已轉依位呢,「此非定有」,這些疏所緣緣作用不是一定有。

因為得了道的人,他時空觀念都去掉了,所以緣過去、現在、未來等等,不需要講外質的觀念。可以一念變萬年、萬年變一念。那麼尤其在定的時候、入定的時候,舌頭根本不要動的,沒有滋味的,舌識去掉了。不過你不要認為初步打坐就是入定啊!初步打坐你還在吞口水呢,舌頭還覺得淡味,還有味呢、還有呢!身體還有氣脈流通感受,身識還在,都不是的。呼吸還要數息呢,「一、二、三、四」還在那裡賺錢呢!鼻識還在。除非入了初、二禪定,得到初禪定,前面三識沒有了;身識,身體沒有感受了,更沒有氣脈什麼的問題了,身識空了嘛。舌頭當然不動了,舌識不起作用了,暫時休息了。呼吸,氣住脈停了,停止了作用。鼻識也不起作用,香臭也沒有關係了。所以,只有眼識、耳識還存在。就是這個道理。這是講到因緣裡頭的第三緣:所緣緣。

現在翻過來,第四種——增上緣。「四增上緣。謂若有法,有勝勢用,能於余法,或順或違。雖前三緣,亦是增上。」就是說,一切萬有諸法當中、一切萬有法當中,有些現象「有勝勢、用」。這個「勝」就是特殊的、超勝,這個因緣的力量很大。譬如說我們到一個地方,現在我們到這個地方十一樓這麼一個環境,對我們心理的影響是增上緣;如果我們現在坐在一個地方是阿里山頂,不需要電燈,自然很亮,啊!這外面是「白雲萬里,滿目青山」,然後我們再研究唯識,大家坐在那裡的心情,你想同現在一樣不一樣?那絕對不一樣!雖然沒有到極樂世界,那至少也覺得不在人間了!那個味道。是外境,增上緣、一切可以影響你,有極勝的、強有力的它的勢、功力等,它的作用。「能於余法或順或違」,能夠對於其他的「法」——一切事物的作用,或者是順、或者是逆(順就是很順利,逆就是相反的)。這是增上緣的道理、這個含義。

不過以增上緣來講,前面三緣:因緣、所緣緣、等無間緣,也可以說在另一個邏輯觀點上講,也是增上,統統屬於我們的增上緣,都可以歸到增上緣。

我們知道,這一節由去年停留到現在,是唯識學講到因緣的時候岔進來解釋因緣的。仔細、詳細研究這個因緣的作用,所以研究唯識學的人,必須要讀五經、十一部論(也叫做十三部論),《大藏經》裡有這部論,叫做《所緣緣論》;不過光讀了《所緣緣論》,研究完了,因緣道理還不清楚。那麼《阿毗達磨論》、《俱舍論》統統要研究過,對於因緣這個道理、佛法佛學這個觀念,才比較清楚一點。所以你們不要《成唯識論》聽一點,就想寫唯識學了,不要鬧笑話。天下的書多得很,所以歐陽修有一句話:「書有未曾經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這個讀書不是那麼簡單,尤其研究佛學。

現在,「而今第四除彼取餘,為顯諸緣,差別相故。」現在講到分析這個因緣的這個理趣、這個道理、這個內容的志趣。所以增上緣擺成第四,除開前面那三種不談;也包括了那三種。那麼除開那三種不談,只講增上緣。那麼如果我們講廣義的增上緣呢?其餘的都包括在內。為什麼道理呢?「為顯」,大家瞭解了一切因緣裡頭一切緣的差別相。所以因緣不能籠統。我們隨便講「我跟你倆見面有個因緣」,如果要請問起來哪一緣,就很難辦了!當然有許多人專門問:「老先生跟你兩個什麼關係、什麼關係?」屁的關係都沒有!都沒有關係;但確有關係。如果你一定要禪宗來講啊,就沒有別的話了,「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是禪宗。但是它都有關係。

我常常說,你們體會因緣,很妙的!那麼年輕的我們有時候在街上出門多了,路上看到一個人,好像似曾相識,兩個人匆匆對撞過來了;想轉過去看看他是不是,他又轉身了;再向那一邊趕,他又轉過去;哎,這一下子轉不到了——一輩子只是這麼一面,從此沒有再見。所謂「靈雲一見不再見」,你們有沒有這個經驗?啊,對啊!年輕人一定在街上看女孩子都有這個經驗!(一笑)這不是笑話哦!這就是有人跟你倆就是這麼「一見之緣」。所以叫諸位修道啊,「未曾學佛,先結人緣」。有些人沒得人緣的,他那個業力帶來,他那個面孔看到都是仇恨,想好好跟他講兩句話……除了大菩薩,我們小菩薩做不到!他因為沒有這個善緣。所以這個因緣道理啊,妙不可言!這就是說,各種因緣的差別相。

「此順違用,於四處轉,生位成得,四事別故。」他說這個增上緣有時候很順利。譬如講吧,我們一個人生下來,就是因緣來的,有了這個生命。有人生下來這個家庭也好、時代也好、碰上一切都好,享福一輩子、怎麼都好,他前生的緣都是順緣。同樣的生命,有許多人那麼可憐,我們常常看到遭遇的那麼可憐,每個人遭遇不同。順緣、違緣,這是相反的、惡緣來的,中間差別很大:有人前半生好、後半生不好,有人前後半生都好、中間不好,那這個真是奇怪了!這個是因緣道理。

所以他說,「此順違用,於四處轉」,互相在變化,互為因果、互為因緣。「生」,生命得到,生出來;「住」,存在;「成」就、成功;「得」到。這是講原則哦!拿現在觀念這些名詞可以變的,不過還不要離開根本。生、位、成、得,因為在這四個原則上,譬如有人生下來,一切都很好、什麼都好,父母好、樣樣好—— 時代不好。所以古人就講,中國文化有一句話叫「生不逢辰」,一切好;時代的機運、世界的運氣不好——生不逢辰。像我們現在在台灣長大的你們這些三十幾歲的青年,樣樣好,生可以逢辰,那麼好的機會。像我們以前讀個大學,你問我們這些白髮蒼蒼的老頭子們,談何容易哦!還沒有飛機、沒有火車,有時候讀個書還背包包走路的。那要多少錢!走多遠的路啊!哪裡像你們坐在家裡就可以讀到大學,還有函授呢!生來很逢辰。

可是順緣是好啊,萬一一旦逆緣來的時候,那果報也不可思議哦!我告訴你。所以人在福中不要不知福哦!因為你們順緣太好,逆緣一來就不能遭遇、不能夠適應了。像我們這些老頭子們,都在逆緣中,在那個時代的逆流中長大的;所以啊,該享受去就會享受,該吃苦處很自然,沒有什麼!牛糞跟大米飯和在一起吃,很自然地吃,就能做到。你們就做不到。所以我深深擔心你們在台灣長大的這一代青年人,將來怎麼辦呢?太享福了!那就是金魚缸養的金魚一樣,一叉就死了的,不能變化。

所以說,「然增上用,隨事雖多,而勝顯者,唯二十二。」他說這個增上緣,對於我們的生命所具有的增上緣,分析起來跟著人世間的事物來講,隨時隨處多得很,詳細講不完。唯識始終是個歸納性的。就分析的路道,那我告訴你把唯識懂了,你專門研究現代心理學;不要跟著現代走,還要超過現代的心理學;你們可以著作不曉得多少部書了!未來你們是大師裡頭的大師,大字下面要加一點——「太太師」啊!就看你們學問真成就了。

他說,這個增上緣對我們這個生命增上作用最殊勝,就是最特別、最明顯的有二十二種,哪二十二種呢?「應知(你應該知道)即是二十二根」,佛學裡頭講「根」,二十二種根。所以我們常常學佛修道的人:這個小孩、這個人……

第23章

(原文:「前五色根,以本識等所變眼等淨色為性。男女二根,身根所攝故,即以彼少分為性。命根但依本識親種分位假立,非別有性。意根總以八識為性。五受根如應各自受為性。信等五根,即以信等及善念等而為自性。未知當知根體位有三種。一根本位,謂在見道除後剎那無所未知可當知故。二加行位,謂暖頂忍世第一法,近能引發根本位故。三資糧位,謂從為得諦現觀故,發起決定勝善法欲。乃至未得順抉擇分所有善根名資糧位,能遠資生根本位故。」)

…這個根根,就是這個質地好不好。不是那塊質量你想修道?修死了也沒有用!尤其是道家的話:「此身無有神仙骨」,骨骼生出來就有神仙骨骼,這是業力帶來的,因緣、種子是如此;「縱遇真仙莫浪求。」碰到活神仙,你不必跪下來求道了。就是告訴你修仙、立地成仙的法門你都修不成,因為不是那塊材料。「此身不是神仙骨,縱遇真仙莫浪求。」你亂求有什麼用?這就是根器問題。

你說佛法不講根器啊?非常注重根器!所以禪宗以《楞伽經》為根本,唯識以《楞伽經》為根本,有五乘根器。那個是外道根器,就是外道根器;是魔道的根器的人,就是魔道根器。那麼你說永遠是嗎?不是的。他是一個階段,這一生是一個階段;這一生過了,算不定他來生轉了呢。

所以你們講氣脈的成就,在道書上講,收徒弟就看看是不是那個根骨。就是兩個字,有這個「根骨」沒有。那個骨頭生來的那就不同,仙有仙骨。那麼以中國文學來講,什麼是仙佛之骨呢?中國的文學你看到是文學——是很高的哲學,兩句詩:「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這個「多情」不要亂解釋啊!大慈大悲才是多情,菩薩才多情,「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他這裡說「應知即是二十二根」。哪二十二根呢?前五色根(最前面的五個根):眼睛、耳朵、鼻子……眼耳鼻舌身,這是前五根。仙佛有仙佛的眼,所以孟子也講,看眼睛是看相裡最重要的;那個仙佛的眼他就是不同,生來有此根骨。你們在這裡台灣這個碟子裡頭、杯子裡頭的環境,所見的人物太少,我們當年看的太多。等於一個酒樓擺一個大和尚的像,我一看就喜歡,這種和尚在大陸上真的那個樣子的(差不多了,當然差一點),看過好幾個。你看胖胖的那個樣子,怪相——哎,他就是一看就曉得是有道之士,他骨相不同。(對一同學講:你去拿來那個缽盂給他們看看。)將來我就是學他,跟他當徒弟,端個缽盂在你們門口一站,弄碗飯吃。他一看就是不同。我們大家裝死了,裝起那個打坐、好像學佛的樣子,就不是那個菩薩樣子。他就是一樣。所以講到這個根啊,非常重要。「前五色根」,就是五個基本的外形,眼耳鼻舌身。

「以本識等所變眼等淨色為性。」眼睛、眼耳鼻舌身為什麼會變呢?我們為什麼有些人生來眼睛不好,有人生來耳朵不好,有人眼睛特別靈光,有人耳朵特別的?就是看耳朵相,有人那個耳朵那長得耳朵就像耳朵!像我們這個耳朵啊不大像耳朵,這個是各人習慣。這個根性是什麼?就是你第八阿賴耶識。看你的相,所謂算八字、知宿命,就是你前生第八阿賴耶識所造的業果所帶來的。

你看,這就是我最喜歡的我的那個師父的像,你看好不好?你看那麼一個怪相,一看就是佛,佛相,傻裡傻氣的,這個樣子,多好啊!我很想有一天不講這些,什麼唯識課啊都不講了,就穿這個衣服往你們門口一站,要飯吃,要錢:「都拿來、拿來,收來、收來!摩訶!娑來!娑來!娑來娑婆訶!」那多舒服啊!你看這個樣子,就是佛骨、仙骨。

當年我在大陸修道,這樣的和尚我看到過好幾個。而且還不是那麼幹淨哎,這裡鼻涕、眼屎都有,他臉也懶得洗。你仔細一看哪,哎呀,那個味道好得很,越看越可愛!這個可愛不是男女之間的可愛哦——那不曉得多清雅!捨不得離開,就跟著他了。在這裡我還沒有看過第二個,就是看過他,呵!這就是根骨不同。雖然是這個相,根骨不同。不是寒山;寒山的朋友拾得那個相,你看多好!

他說假使一個人變成這樣,你一望而知這個人不會做什麼事,一定是修道的,他的根骨就是走這個路子。假使這一種人做世間的事業,也是了不起的呦!也是特殊的相貌,也是富貴中人哦!可是他不會走的,他的根骨不同。為什麼道理呢?我們眼耳鼻舌身意,「以本識等」,第八阿賴耶識種子所帶來,所變出來的,「眼等」,眼睛、耳朵、鼻子、身體。「淨色為性」,什麼叫淨色?色是物質了,就是我們生理上的這個細胞。淨色還不是細胞,淨色很難解釋了,淨色只有氣脈通了的人…… 決不是細胞。你們認為是細胞啊,那都不是。「淨色」,我們眼睛變成眼球,當然是由很多細胞組織攏來的,這個已經不是淨色了。譬如我們皮膚肌肉,它那個還不是細胞。在細胞未變、將變成那個中間,那是淨色。所以中國道家無以名之,叫做「炁」,那個氣化的東西,那個是「淨色」。

「淨色為性」,前五根。你要注意呦!這裡講到增上緣,所以有些人修眼通的,他眼睛一修就成功,有些人練眼通練不成的——他業力種子帶來的。你曉得在美國很多美國人,多半是女的,有前知的、預言,多得很啊!世界各地好多,我們台灣也有人專門買飛機票去問他前生,我說:「嗨呀!你不要去了!」問了半天他沒有說你是中國人轉生的,因為中國他不知道,他的眼通就是那個範圍。現在各國世界各地有神通的人出來多得很!不是現在多,古來就有;現在交通利便,傳播事業發達了,大家都曉得哪裡有一個人,有宿命通的,知道前生的,到處都去跑去。像我曉得美國有兩個女性,生來就會的,會預言、會知道前生,家裡忙得很哎!世界各國各地的人去,早兩三個月要登記好,安排時間通知你,你還要正好飛機到,才有時間跟你談一下,「哦!你是哪裡人……」最多講的不是猶太人就是印度人投胎的。這一些。

有些人天生耳根就不同。這是前五根。

「男女二根,身根所攝。」戒律上男性的生殖器叫男根,女性的生殖器叫女根。那麼,這屬於身根所攝,包括在身體身根內部去了。但是單獨來講男女二根是非常重要。那麼我們現在講給你們聽,我們小的時候啊,奶媽跟媽媽兩個抱我們洗澡,那已經好幾歲了、六七歲了,不過很嬌貴了,洗澡還懶得洗。奶媽、好幾個人服侍著,那個奶媽洗到這裡的時候那麼講笑話:「嗨,這是『祠堂』,不能碰!」洗到男根的時候——祠堂!祖宗的祠堂!將來後代不曉得旺出來多少,所以叫做祠堂。「哦,這是『祠堂』,不要碰!『祠堂』不要碰壞了!」所以洗「祠堂」的時候特別小心。我們小的時候一邊跟她洗澡一邊想:奶媽講這是「祠堂」,是什麼意思? ——祖宗牌位,是後代的祖宗牌位,哈!(一笑)所以戒律上、佛經上也等於是祠堂的意思,男女二根都是祠堂了,生命的根,生生不已,人類一切萬物都靠男女二根生旺起來。

七個了。不過男女二根屬於身根所攝。

「故即以彼少分為性。」為什麼修氣脈要注重這個海底?就是男女二根的關係。要想成就這個色身,雖然它是屬於身體的一部分,但它是這個身體最重要的生命根源的一部分。「故即以彼少分為性」,因為它歸在身根的部分,是身根一部分的性能。那麼,拿現在的醫學來講,這個就屬於神經的末梢,都是一切神經的頂尖了,所以之重要,「以彼少分為性」。所以你們諸位年輕同學好好保養你的「祠堂」,不要隨便犯戒。

「命根但依本識親種分位假立,非別有性。」這個命根呢,除了有形的男女二根以外,命根是什麼東西?所以我們現在有人問,好像去年上課(有人問),我說懶得答覆。你要曉得,答覆這些(時間)長得很,耽誤了正課。還有剛才同江尼彬一講,我說你當老師的人都不曉得!下來休息的時候盡來給我問問題,那不要叫休息了!以前我在上課的時候,學生在休息時候問問題,一定都挨我的罵!我說我現在在幹什麼你知道嗎?「休息。」「好了嘛!休息你來問問題?!」到上課的時候問。但是上課的時候,你比如去年有一位同學,不曉得現在在座不在座,算八字與唯識的關係,現在來了。我說將來你會知道,(當時)沒有講到那裡。

這個八字啊,有沒有?有。這是依通,推理,推你前生種性所帶來這一生的因果遭遇。換句話,八字就是所謂算命、這個是命根。那麼但是八字是不是準確呢?準確。——推理。有西洋的算法、中國的算法、有各種各樣的算法,但是最高的只百分之六十。如果某一個人對八字精到了極點、深通了,到了大智慧有神通的境界,算到了准到百分之九十八,最後還是不准的。 因為這是靠推理、依通算這個命根。命根是什麼?宿業,所以古人也叫做宿命,你過去的業力所帶來的。那麼這個宿業帶來的呢,八字,不要看八字,看相就看出來了。由這個相呢,學唯識叫法相宗,每一個人相上就帶了,很明顯的。當然不是面相,你講話、態度、儀表、走路、做人、高矮大小……什麼都有關係。瘦得像廣素琴講我脫了水的一樣,那個就是他,個人業力不同。像廣素琴他自己就沒有脫水的,那又不同。這個就是命根所帶。

你要做東方人、西方人,皆由命定。但是這個命是什麼呢?是前生所帶業力,無主宰、非自然。這個命定。

所以命根啊,這個生命來的,「但依本識」第八阿賴耶識親種的分位,親因緣種子所帶來業力中分位的假立,分別種類。怎麼叫做假立呢?你這個八字如果算這一生的這個命定了,再一生的命不是這個命了,看你現在所造的因果;是分位的假立。而且算八字講運氣,運就是一個階段,年輕不好、中年好,中年不好、老年好,或者老年又不好,老年哪一年好、哪一年壞,它的分位的假立。

「非別有性」。他說另外這個命並沒有個呆定真正一個命確定在那裡,因為它是「分位假立」,所以真正修道學佛的人,大丈夫可以轉命,為什麼不能轉呢?學會了算命更能夠轉命,我算到 這個時候運氣不好,再一推算是哪一點不好,我就在這個地方,四個字:「修德進業(進德修業)」,就非改不可。在本識上、第八阿賴耶識的習氣上改。你說我這個是命定改不了——改不了你活該去受報!改命是什麼辦法呢?修德進業(進德修業)。所以儒家教我們做人做事就是轉命啊,大丈夫能立命啊!所以孔子也只講「五十而知天命」。

可是這個道理,你懂命理,不是算八字這個命理了,自己曉得、認識命,談何容易啊!以孔子的修養,你看孔子一生,比你們哪一個青年都艱苦啊!生來父親早沒有了,母親帶他,十一二歲他就當家了。哥哥又是殘廢的,還有姐姐,一家要自己挑起來,又沒有遺產,那多苦啊!什麼都做過啊!但是他就轉變了自己的命運,你看,萬世的大聖人,這個了不起啊!這就是我們大丈夫所值得傚法。你們最近有好幾位,你說就是講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是拿自己的生命給大家贖罪,也就是說明這個命的道理。那麼做不做得到呢?他的願力是非常偉大,菩薩願力一樣,自他相互影響。所以同樣的道理,這個命你要搞清楚。

「命根但依本識親種分位假立,非別有性。」並不是特別有個固定不變的。尤其是學佛的人學會會算命,一天到黑迷信那個算命,我一看就煩了。本來教你們懂理,結果你還是搞,這樣還是學佛法?這是外道了!一天在命運的迷信中。迷信就是不要給他迷住啊!你要透過這個理,所以算命懂得了這個理,哦,運氣不好,不好怎麼轉呢?進德修業,就可以轉嘛。運氣不好,萬事吃虧。所以算命的人,還有我教你們學會算命,最容易造口業啊!無意中就造了一句口業:「唉呀!這個地方你不大好啊!」他的心理受了你的影響,這句話就害了人家。他本來還沒有事,「哎呦!他說我不大好,他命算得很靈的!」完了!本來還可以打過去的,給你一句話害死了,造了口業了。所以這是佛的戒律絕對不准的地方,很容易造口業。而且還會造意業,因為你看了八字,把這個傢伙壞呀、好呀看出來了,嘴巴是:「嗯!很不錯了!很不錯了!」心裡:「這個壞蛋,你這個傢伙壞蛋,這個八字壞!」你的意業又不對了。所以不讓你們學,你們沒有資格學。像我們玩了一輩子你看我絕口不談這個,我也會看相,我也從來不看相,管它好的壞的!看那個人蠻可憐,可憐人本來那個相就難看嘛,你管他相好看還是不好看!你也不要他做你的什麼人。可憐就要幫忙嘛!哦,他相好看可憐才幫忙,相不好看的可憐人就不幫忙?!你去你的,你還學什麼佛啊!就是這個道理。相跟命,相比命還靈,這就是命根。

為什麼每一個人有這個相貌呢?是本識的親種的分位假立。但是你要知道,「非別有性」,不是永恆不變的哦!大丈夫就可以轉變了。我看到很多修道的,大陸上有幾個高僧,我要皈依的人,像你們見到和尚就皈依,我們當年二十幾歲比你們勤快多了,一看這個和尚有道,跪下來就皈依。管你的!你愛收也好、不收也好,我叫你師父了,就賴上了。像你們笨笨的,還要選個時間,皈依不皈依還要搞的……像我們啊,看到對了就「咚咚」兩個膝蓋頭髮軟,就一跪。所以有朋友說你發賤啊?我說哎對不起,就是發賤!「哎,這一個爛和尚都給他跪?」我說你看得的出來啊?!但是我這個膝蓋頭都沒有跪錯過,給我一跪過的,都被我挖出來,真有東西;外表上看不出來。

那些人你說看他的相啊,那是孤苦伶仃沒有一樣好相——哎,人家成道,是大好相!你仔細一看,都是大好相。他得了道,他那個壞相已經變成好相了。所以我從前有個師傅,眼睛、嘴巴那麼大,鼻子像一個蒜頭那麼小,兩個眼睛那麼大,耳朵棋子那麼小,而且長成一堆了,你看那個樣子好看嗎?哎,越看越好看,比他(師指一同學)還漂亮!那奇怪了。

這些在此地所見的也許不多,我講的都是真話,不是小說,我都親眼看過的。想想啊,相、命都不能範圍一個人。尤其修道的人,範圍不住的。他心一堅定了,就把它突破了。這要注意!

現在講二十二根的前五根、命根。

「意根總以八識為性。」我們這個能夠思想、能夠感覺、能夠感受的是意根,總是要根據第八阿賴耶識。所以意根的本身,所以我們打坐空念頭是空掉了意根,第六意識一空,第六意識無分別、無妄想,念頭清淨,第六意識空了嘛。你說第六意識空了,你們因為道理不懂,還要覺得「啊呀不對啊!我還沒有空完。」你空完到哪裡去啊?那已經歸到第八識阿賴耶識。第八識阿賴耶識你要想轉了,除非證果啊!那還早了,慢慢來嘛!你只要在清淨意念上久定,久定以後必變嘛!現在都告訴你們秘密了啊,再不懂的話,就不好了。所以「以八識為性」。

「五受根,如應各自受為性。」怎麼叫「五受根」呢?苦、樂、憂、喜、舍,知道吧?我們人生你看每一天都在痛苦中,那一個不在痛苦狀態中?坐久了腰累了,苦;睡久了,也苦;站久了也苦;餓了苦,飽了苦,沒有一樣不苦的,你仔細看看!心理上的苦、生理上的苦,當學生的苦;那麼當老師的像我這樣苦不苦啊?苦得要命!我天天在埋怨自己,我何嘗想每一天自己好像賣嘴巴,我就是自己比自己呀,比那個末流的歌星都不如,末流歌星一天只要唱一個歌嘛;我一天不曉得要唱多少!人家唱一首歌兩千塊,我一天拿不到幾毛錢!那個埋怨自己命苦啊!苦啊!真苦啊!你看世界上哪一個不苦?做生意的苦、做人家太太的苦,當人家丈夫也苦啊!「種了芭蕉,又怨芭蕉。」人都是這樣苦。

樂、快樂:實際上世界上沒有樂;輕微的痛苦把它當成快樂。沒有真正樂的。除了清淨之樂,那是不容易得到,那是道。

苦、樂,人生你看!

憂:哪一個不在擔心?擔心就是憂。擔心考不好、擔心挨罵、擔心前途、擔心壽命——都在憂中。

喜:沒有真喜啊!稍稍把那個憂愁的心理減輕一點就很喜歡,覺得自己了不起。

這是四種。

第五種:「舍」,舍就是忘去了。譬如我們生病感冒,坐在那裡一天痛苦啊,咳啊咳啊,你丟不開啊!你丟得開就是舍。我們身體打坐,兩個腿發麻,舍不掉、丟不開呀!丟開了,那當然了不起呀!丟不開。丟開了叫舍,就有空靈的感受。

這五種東西叫做「五受根」,你注意哦!都是感覺方面,在心理、生理產生感覺的。

你們要記下來哦!不記下來,自己以後一看到「五受根」,現在自己不註解,將來苦頭吃大了。自己也沒有腦子,什麼叫「五受根」?

「如應」,隨你說、相應的,這個五受根「各自受為性」,這就是屬於五陰裡的「受」,色受想行識這個「受」、感受。所以五受根啊,自作自受,它的性能(這個「性」不是明心見性的性)是如此。這也是五個了,二十二根。[引磬響] 2857二校完

「所緣緣」的這個部分我們再加說明一下。所緣之緣,我們這個生命在這個世界乃至他方世界,這個生命的存在,是由種子多生累劫自己的因果所起的種性生的現在的現行(現在的行為,就是現在的遭遇);現在的現行累積起來,變成未來生命的一個種子。簡單一句話,種子生現行、由現行構成了種子,就是一個因果輪迴的根本道理。

那麼現在我們今天生命的存在,以過去種子生的現行的因緣,有這個因緣,加上我們現在這一生的染污。染污是唯識的名詞,現在的話就是污染。那麼這一個所謂染污也好、污染也好,這是所緣之緣,由一點一點連鎖的關係構成了過去、現在、未來的因果關係。那麼,因緣當中分四種緣:親因緣,本身的業識種子帶來的,無主宰、非自然,但是不是無神論。神是誰?就是我自己。主持生命一切的業果報應,一切唯心所造,這個本身是因緣。

父母的遺傳,社會時代的環境等等,都屬於增上緣,增上有善根增上、惡根增上。那麼,有過去、現在、未來永遠的這個生命,除了證道之外,流轉不停,是「等(平等性的)無間緣」,一股水流一樣平等地流過去,永遠沒有間歇性的、旋轉的。那麼在這個中間,現行所發生的種種的作用,乃至過去、現在、未來,是所緣之緣。

那麼上次講到所緣緣中間,把生命的這個所緣緣的現象分成二十二根(二十二個根)。那麼我們這個身體叫做身根,這個身體的部分生生不已,譬如人生人,不曉得哪個時候開始有兩個,一個男的一個女的吃蘋果吃壞了的,然後生了我們那麼一大堆,這一大堆人還要生下去。所謂男女二根,男根女根、生殖、生理的作用。男女二根屬於身根,上一次我們提到過。總和這些歸納起來,感受的、心理的、生理的一共二十二根,上一次講到這裡。

我們現在翻到二百九十六頁倒數第五行,下面開始:「命根但依本識親種分位假立,非別有性。」所謂這個命根,這個命根呢,不是我們普通醫學上(講的),普通醫學上把男女兩性的生殖機能、生殖器部分,包括所謂道家的丹田、海底,針灸的所謂炁穴啊,這個東西叫命根。這裡所講的命根是抽象的,概括具體的東西;這個命根就是我們這個生命所在的,就是我們今天一口氣活著,這條命還在。這個命根哪裡來的呢?「但依本識親種分位假立」,這個本識就是第八阿賴耶識,自心的本識的功能,親因緣所生的種子。

怎麼叫分位假立?它有了命根的成就,粗的分位,譬如我們生理是一部分,生理再把它分析起來那多了,可以分成幾百種,佛經粗的分析是四大:地、水、火、風。拿我們現在西醫的生理學分析人體就有九大系統,譬如中樞神經系統、自律神經系統、各種系統,所以我們不作這個分類。過去佛法「分位假立」,或者六根、六塵、五蘊等等。這些分位是我們人為的把它分開了研究。

怎麼叫假立呢?仔細研究起來這個命根啊,哪一樣都不是。你說頭腦是我們的命根嗎?還是心臟是我們的命根?哪一樣都不是。可是它離假即真,這個假象構成了的確我們有一個生命存在,能夠知覺、能夠感想等等,所以叫做「分位假立」。「非別有性」,並不是另外有一個主宰給我們生命;也不是唯物的作用——只是物質構成了就有這個生命,物質滅了就沒有了——都不是,不是唯物的。

心、物這兩種以上有一個東西,這個東西呢,我們總名它只好叫它是個「心」,或者是「性」。這個心、性兩個觀念,就是說它包含了生理部分、心理部分,物質部分、精神部分,所以「非別有性」,不是另外有一個能主宰的。「意根總以八識為性」,我們這個現在能夠思想的第六意識這個意根,意根的根據是第八阿賴耶識。「五受根如應各自受為性」,這個我們上次提到過,現在重複提起請大家注意。

所謂「五受根」,「受」就是感覺、享受方面。最明顯的,佛法歸納性的五受根是:苦、樂、憂、喜、舍。這是我們平常這個人命根的存在,每天生活遭遇都在這五個境界中,這是歸納性的。或者是痛苦;不痛苦是快樂。嚴格地講起來,我們上一次講到過,這個世界沒有真的快感,也沒有真的快樂。輕度的痛苦,我們錯誤的觀念當它是快樂,幾乎是純苦無樂。輕度的痛苦當它是快樂。譬如喝一杯咖啡,刺激一下很快樂。像我們喜歡吃辣椒的,給辣得很痛苦,一身流汗:「哎,好舒服!」這個是輕度的痛苦,叫做快樂;畢竟沒有快樂。憂喜也是這個道理。實際上人生多半在憂患中。

所以我平常經常講到世界的觀念,我經常說這一代青年拚命算命,我說這一代青年、這一個世紀中間——像我們年輕也喜歡了,這裡算命、那裡看相,不曉得花了多少錢。而且自己也學;學會了以後,我一概不學了,我把所有人的命都算完了,包括我自己,八個字(當然不包括你們這一代)我們這一代,在座的白髮蒼蒼的都在內了,八字都定了的:「生於憂患,死於憂患。」就不要算了,只有這八字!那麼在實際上呢,包括你們也這樣,人生青年也好、老年也好,畢竟都在憂患中。什麼都不憂慮呀,老了憂:幾時死啊?明天呀?後天呀?都在擔心。走一步路,「哎,小心一點啊!」天氣冷了,「衣服穿好,不要著涼!」為什麼?怕死掉!都在憂患中。偶然脫離了輕度的憂患,很高興,已經叫做喜歡了。

所以苦、樂、憂、喜、舍,舍就是真正的放下。很難捨!譬如有很多思想,我們很想「不要去想它。」你不想它,它來想你,排脫不了。夜裡睡眠,「哎呀!最好自己不要想了,睡著多好!」你想睡,它不要你睡,它偏來想你耶,它非常多情,這個舍也很難!所以這五種在佛學上叫做「五受根」,一切的感受、感覺都是由它來的。

那麼這個五受根完全是心理狀態嗎?不一定,有一半是生理作用。所以只是受陰所攝——「五受根」。

「雖然如應各自受為性」,怎麼叫「如應」呢?例如這些,與我們生命活著一切相應,互相交感起作用的。但是,苦、樂、憂、喜、舍,五個,歸納性的;但是這五個、五樣情況完全不同。苦是苦,樂是樂,相反的;憂是憂,不憂愁就是喜歡,完全相反的。它的心理狀況、它的心態的活動每一個各自獨立的,但是有一個總歸納 ——受,都屬於感受,感覺的狀態,所以說「如應各自受為性」,它的性能。

好,現在我們要注意,「信等五根,即以信等,及善念等,而為自性。」照唯識分類,心理的活動狀況有「信」,信裡頭也分五種。我們現在先講信,信者、信念,所以講信就很難了。那麼一切宗教第一個講信,「信則得救」。佛法也講,《華嚴經》講:「信為道源功德母。」信是最重要的。但是信這個中間差別很大哦,哪個才是正信?哪個樣子才算正信?除了正信以外,一切的信都屬於迷信。所以我們要知道,現在講到一個「信」的問題,要多瞭解一下。

我們普通經常聽到批評宗教的,這個迷信、那個迷信。迷信有兩種意義,廣義地呢,世界上沒有一個人不迷信的,全體都在迷信。所謂一件事情不可知、沒有經驗過的,理論也不知道、事實也沒有經驗過,都是迷信。譬如我現在這一杯子裡頭我告訴大家:「我這一杯子裡頭泡的是毒藥。」你們一定不相信。假使我說我這一杯子裡泡的是杭州的龍井茶,你一定會相信,因為有許多朋友會送我茶喝。你如果這樣相信你就是迷信了——你也沒有喝過,你怎麼曉得不是毒藥?你怎麼曉得是龍井茶呢?天下事情,尤其你們青年人特別注意,不要隨便講一句這樣迷信、那樣迷信,很難!

天下的事情,我經常說幾句話,你們注意啊:「有其理」,學理、理論上我們承認;「無其事」,沒有經驗過,那麼我們一定說這個是迷信——不然!「有其事,無其理」,有這樣一件事,理論我們找不出來,是我們的智慧不夠;「有其理」,在理論上我們有建立,事實沒有看見過,是經驗不夠。

所以啊,做學問做人最好是孔子的態度,孔子在《論語》上講一句話:「多聞闕疑」。知識要淵博,學問也越好。越是真淵博、越有學問的人,一切不輕易下斷語,不懂的事就保留一個問題,「多聞闕疑」,不懂的,保持一個懷疑的態度。不像我們一般人,動不動這樣就迷信、那樣就迷信。

我常常碰到很多朋友說,譬如說算命、看相,講什麼——迷信!我說:「哎,你懂不懂啊?你會不會算命?會不會看相?」「我不懂。」「那你怎麼講人家迷信啊?!你不懂的事。」譬如我們現在知識分子最迷信的是科學,沒有一個人懂科學!在座的人不曉得幾個學科學的,我看很少;我曉得他是學科學的,沒有幾個學科學的。而學科學的他懂了這一門,別一門不懂。可是我們現在最時髦的就是科學。我說中國人的科學是什麼?街上的「原子理髮店」——科學!隨便都加上一個科學名稱。所以結論下來:越是不懂科學的人拚命嘴裡叫科學;真懂了科學的就不敢談科學了。

還有呢,知識分子最迷信。你看許多人講人家迷信的人,像我以前測驗了很多人,學問很好,一談,「這個是迷信。」我說:「對啊,你不要聽,那些人迷信,都像你老兄一樣的有幾個呢!」哎,高興了!「不過你最近好像精神不大好啊?」「是啊!」哦,上當了,他又迷信了!我這樣逗他一下,他就迷信起來了:「哎!你看怎麼樣?你看怎麼樣?」我說:「有點問題!有點問題!再研究!再研究!」「哎!我下次再來找你啊!」他迷信了!統統在迷信。

所以呀,什麼叫迷信?一個東西不懂,我們講人家迷信,本身已經犯了一個迷信的錯誤,因為你不懂這一門。這是大家要留意的。狹義的迷信呢?我們批評一個人迷信了宗教,不管哪個宗教,不信的人一定批評他迷信——他更錯了。他對於宗教本身沒有研究。依我看來,我經常勸朋友尤其老年的朋友、男的女的,我說:「你去信個宗教吧。」不過我決不推銷哪一教,我很公平的,我買的是百貨店。(一笑)他問我:「你看信哪一教好?」我說隨便,你看哪個適合你就去信。他說:「我什麼都不信,教都沒有興趣。」我說有一教你可以信,哪一教?睡覺。你能不能常常睡覺?「睡不著啊!」好了,睡覺才是大教,包括五大宗教以上的,你都不能信,你就另外找一個小一點宗教信信,你把身心交給它,你就有好處了。

所以宗教它給一個人精神、心理至少有一個哲學,他信一個東西啊,把自己的情緒有所排遣。尤其是年紀大了,一切都是空虛的,不管你什麼地位、什麼年齡、什麼有錢、無錢,到了老年,尤其我們現在看到老年的大問題,好的家庭兒女出國、每一個城裡了,兩老坐在家裡就是兩副對子,每個人我都送他一付對子,可惜我字寫不好,寫好我寫一副對子專門送給老朋友,坐在家裡是「流淚眼觀流淚眼,斷腸人對斷腸人。」老太婆、老頭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看了幾十年蠻討厭的,只好兩個眼睛對著電視!這個境界很不好過。如果找一個宗教信仰,這個時候不管他是迷信真信,這個宗教對他是一個莫大的安慰。你說宗教有什麼迷信啊?至於說教義對不對,那是另外的問題。

所以講到信,怎麼樣是個正信?是個大問題。佛法提到真正的正信,簡單一句話:個個能夠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了,知道生命的根源是什麼、宇宙的根源是什麼;不是你理論懂得,而是所謂修證到了,這個時候才能夠說不迷信,不然都是有迷信的嫌疑。所謂信是很難的!什麼是正信?但是我們比較性來講,什麼是正信呢?所以真正一個學佛的人不要盲目,先要把學理搞清楚才好修持。每一個修道的人,不管你修什麼道,那個學理不透啊,修持不懂。所以自己修持到了某一個境界,解決不了問題,你就曉得自己很迷信了,因為你學理沒有透,因此你進步也慢,永遠也不能成就。如果學理到了的人,成就很快啊!

譬如我們坐電梯,曉得這裡頭有十二層樓,坐著電梯一看:「一、二、三,嗯,我要到十一樓,還沒有到,還差一層。」這是因為自己瞭解了嘛。為什麼我們許多做工夫的人不曉得下一步怎麼辦,光是知道來找老師,我說你對我不要迷信好不好?這就是迷信。你曉得我指導你一定對啊?錯了怎麼辦?所以正信是非常難的!除了成佛,大徹大悟。那麼這個信字我們瞭解了。

這裡講正信,「信等五根」,什麼是「信等」?信、精進、念、定、慧,這五種由信開頭。真正的信念,譬如說我們相信,因打坐(打坐不是道)可以練習禪定,因定可以生慧,那麼這個理論我們信了、研究透了,那麼你要練習打坐開始,慢慢如何精進。「精進」這個名詞就用到修道與做人,人生的境界,你要發財,所以司馬遷在《史記》上講一句話:「雞鳴而起,孜孜為利」啊!天下的人,天還不見亮,起來,心心唸唸就要賺錢。所以司馬遷寫那個《貨殖列傳》就是現在寫經濟學理的話。那麼司馬遷的歷史哲學非常高的,你看他寫《貨殖列傳》的時候,就是現在講經濟學的原理,司馬遷講了幾句話:「天下熙熙,盡為利往;天下攘攘,盡為利來。」「熙熙攘攘」這四個字我們中國文化現在口語經常引用,就是司馬遷的話。「熙熙」是大家很高興、向前面跑,追啊!追什麼?追利益,包括鈔票的利、賺錢的利、包括一切利益所在、福利所在,就去幹了。天下人熙熙,「盡為利往」。「天下攘攘」,什麼「攘」——兩個手擠著來走,電影院擠不進去,拚命鑽進去;「盡為利來」,都是求得利益。司馬遷看天下人,站在台上一看:這些傢伙!嘿!都是為了利益而跑。

我們經常講一個小說的故事,說乾隆皇帝下江南(這是小說上寫的,有沒有這個事不知道),站在金山上面一看,長江裡那麼多船。那個當家和尚不曉得他是皇帝,以為是一個富家大老爺,站在旁邊陪他,他問和尚:「老法師啊,你在這裡出家多少年了?」「哦,在這裡住了三四十年,從小出家五十年了。」「你看長江裡那麼多船來來往往,有沒有算過統計過一天有多少船進出口啊?」這個和尚說:「我看了幾十年,長江裡來來往往只有兩隻船。」乾隆很聰明啊,「這是什麼話?怎麼只有兩隻船?」他說:一隻為名、一隻為利。就是兩隻船,沒有第三隻船。乾隆聽了很高興:「好和尚!真是高明的和尚。」同時另外碰到一個和尚,當家的,好忙啊!乾隆說你這位法師怎麼那麼忙?「哎呀,你不知道啊,我們當家人忙得很!」乾隆說那你不如再去出一次家多好呢!已經出了家還那麼忙,乾隆就幽默他,他說這樣看來你還不如再去出一次家就不忙了。這兩個是很好的對照,就是人生的哲學。

所以說你看人生啊,普通人,「天下攘攘、熙熙」,就是真正的現象。修道的人假使有這樣精進,所謂晝夜精進,不要說成道,成不了道也成個瘋子嘛!對不對?一切的學問、事業成功,我常說給年輕人講,你不發瘋不會成功的。那個學舞蹈、學音樂的,要學得發瘋了一樣的——他成功了。學到發瘋一樣差不多就是精進了,就是司馬遷的話:「天下熙熙、攘攘」。所以精進是善根之一,很難。佛法裡頭有一句話:「勇猛心易發,長遠心難求。」恆心很難,有恆心還要努力,我們如果做一個數學的公式,恆心加上努力等於(叫做)精進,這樣才叫做精進,所以這個也很難。

「念」,很難哦!譬如我們講唸佛或者……也可以,譬如念父母,很難。我們大家男女在座的,尤其中年以上的,除了你[斷錄]……短時間的**,唸唸都在他(她),可惜這個時間很短暫的,人生講戀愛的那個時間很短暫的,充其量幾個月或者是三年、五年最多了。平常我們做善事、做好事、講修行,唸唸都在這個上面,做不到的。假使這個念,所謂正念、正信,唸唸起來,沒有不成功的。

換句話,這五個叫善根,就是心態、我們心理狀況發生,歸納起來這五種現象就是善根。信、精進、念做到了才能得定,由定才能發慧,真正的慧。所以這五種是善根。因此本文講信等五根,「即以信等,及善念等,而為自性。」這個心理的養成、這個善根的養成,就是要正信,上面這個信、信等五根這個「信」是名詞,「即以信等」也是名詞,但是帶動詞的作用。你真正唸唸在信念中、正信中發起了善念,善念很難哦!我們這個善念,老實講一般修行人真發起了善念的人,很稀有哦!很少見的。所謂偶然一點小善表現一下還容易;隨時隨地善念充滿於胸中的人,不要修禪定,已經得道了,至善就得道了。真正的善念就是大慈悲,愛一切人、愛一切眾生,隨時犧牲自我而唸唸為人,那才是善念。所以說看到人家有困難出一塊錢,然後回來還告訴:「我做了一件好事。」那個不算善念,那叫喜歡表現而已。真做了善事的人不會說的,說也無妨。

所以我常常告訴諸位年輕的同學,看中國的小說《聊齋誌異》(說妖怪的,說狐狸精、說鬼的),第一篇就是中國文化的代表。這部小說第一篇是《考城隍》,考試官是關公來考。什麼是考城隍呢?現在你們年輕人不懂,就是地下陰間缺了一個縣長。大概現在閻王那裡的縣長也民選了,也要去運動了;過去是考取的。結果啊,有一個讀書人,年紀輕輕的,睡著了,突然得到了一張召集令,考試。這年輕人一想:「我也沒有去報名,哪裡招考試啊?」只好去了。一到了那個考場一看,嚇死人,那個威風之大!然後看看上面考試官是誰啊?一看關公坐在那裡。關公是畫上看到過,這一下真看到,他嚇死了!然後一打聽,這是考什麼啊?怎麼關公來考!說是考城隍,地下陰間缺了一個縣長。那麼就考。結果他把文章作完了,關公就當場閱卷,不要什麼入闈啊、還要等三天發榜,沒有這回事,他辦事快得很,當場閱卷。一看,「嗯!這個人好!」他文章中間提出什麼話呢?

——「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

這個主考官關公就看準了:哎,就是你好!他一打聽:「考怎麼樣?」「馬上來當城隍。」要死了去當陰間的縣長。這個人就跪下來,他說:「哎呀,大帝呀!不行啊!我還有老母在堂,母親還在,六十歲了,只有我一個兒子。我還沒有結婚咧!還沒有成家,也沒有後代,你叫我作城隍、陰間的縣長,我的老母怎麼辦?」關公說:更好!有此一念孝心,這個縣長一定要你當了。哎呀更糟糕了!不過關公變了一個方便,叫旁邊的秘書長:「來,把那個人事統計簿拿來查一查,看看他媽媽還有幾年活啊?」打開一查,命運規定媽媽還有五年(五年、三年我記不得了)。關公說:好!縣政府的秘書代理,這幾年等他,(等)他媽媽孝順過世了馬上到這裡當差。第一篇小事就是考城隍。這個故事就是代表了中國文化。所以《聊齋誌異》你們不要看那個漂亮的狐狸精——全盤都是講因果。

這是講到善念,真正的善念是什麼?「有心為善」,故意去說「我要做善事」,還參加做善事的集團;「雖善不賞」,那夾帶著有成份,或者求名、或者求什麼,至少求功德啊:「哎,我到廟上出兩個錢、拜一拜,我做了善事了,來生有功德啊,至少保佑我不生病啊!」那一定生病。「雖善不賞。」那你不是做善事,你是做生意嘛,因為你求得功德、保佑我不生病嘛!你看這個代價,你不過出一千也好、五百也好、一萬也好,保佑你不生病;你生病算不定花二十萬、三十萬!這個帳我們算算看。所以「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這是至理,真正的道理。所以講到善念,真正的善念是什麼?我們自己要反省了。

所以講「信等五根,即以信等及善念等而為自性。」這個「自性」不是明心見性,就是心態的、每一個心理狀態它本身的性質是怎麼樣,那個心理狀態是怎麼樣?就是這個樣子。

「未知當知根體位有三種。」二十二種根裡頭,這一個根建立很難哦!這就是我們普通人講的慧根,這個人有沒有慧根。什麼慧根呢?就是這個慧根,「未知當知根。」天下的學理道理我還沒有知道,必須要把它求得知道。尤其你說要悟道,我們要知道的事情多啊!譬如我們人生第一個問題:這個宇宙究竟幾時開始?先有雞啊先有蛋?先有男的先有女的?先有外公還是先有外婆?我這個生命究竟哪裡來的?上帝造的,上帝是誰造的?上帝的外婆造的,上帝的外婆又是誰?這一切都是問題啊!這一些問題都是我們未知的。你不知的東西應該求知。所謂學佛、成道,如果說因此我要修道,你這個觀念是迷信,什麼是「道」你曉不曉得?道要成到什麼程度?道並不就是打坐。當然打坐是修道的一種方法之一。所以一切未知者必求當知。

換一句話,一個修道的人是求知慾最高、最強的人就是修道的人。因此你們修道坐在那裡不想,什麼都不用心坐在那裡,那不是修道耶!好聽點是學懶哪!不好聽點,佛經上告訴你,不是我講的話:只想修道,坐在那裡萬事不想,真修到完全無念了,他生來世就是變一個人也變成白痴了。而且佛經說的更嚴重,如果這樣修道的話,他說你不要修了,再得一個生命啊,可能變豬了!豬吃飽了「哦……哦……」就在那裡,糊裡糊塗。

所以真正一個學法的人,也所以禪宗講「參究」,你必須求知啊!修道的人是求知慾望最高的人,就是要知道生命根本。所以這個「未知當知根(的)體位有三種」,你要注意了,我們修道的。一是根本位,根本位是什麼?「謂在見道,除後剎那,無所未知可當知故」。這個慧根的建立,就是你們所謂打坐、修行、悟道,第一個是根本位。所以根本位證得了的人(不是理解到,要求證到),才得根本智。

所以你們現在青年人迷信,流行禪宗,什麼是禪?街上館子店,素館子、葷館子都有,那都是「讒宗」 。禪宗談何容易啊!初步的禪宗,開悟了才得根本智,叫做「根本智」。這個根本智在學理上叫做什麼名稱呢?「見道位」,見到了,道是個什麼樣你見到了。當然不是眼睛見——所謂悟了,悟了就是見道。你們理論上如果筆頭上考試:什麼是見道位?你們一定會答覆:見到空性。道不一定空哦!也不一定是有哦!

所以你們隨便看一些禪宗的這些亂七八糟的書啊,中國、外國、日本國的這幾十年的書,越看越沒有希望見道,障礙了。這個根本智硬是要求證的。所以這是「未知當知根」的建立,「根本位,謂在見道」,所以真見道了以後才得道。未知當知根的根本智、根本位你建立了。「除後剎那」,除了最後一剎那大徹大悟而成佛以外,「無所未知可當知」。所有真正悟了道的人智慧開朗了,老實講你沒有讀過的書拿到前面一翻就知道了,不知道的事都知道了,所謂真正學禪悟道了,一通百通。不單是禪宗,你學道家、學什麼都一樣,真達到了見道那一位的話,智慧就開朗了。所以《大般若經》佛說的,這個真正見道位得了般若境界,智慧如大火炬,像個大火燒起來,那個光明如大火炬。這個大火燒起來,他說你一切好的東西——佛經丟進去、乃至你把大便丟進去,好的、壞的、淨的、穢的到這裡都增加他的光明。所以真見道的人,一切邪魔外道的法他都會了,都無所謂,還增加他的智慧光明。所以般若如大火炬。普通可不行哦,普通你開始學還是要走正路哦!你沒有那麼大的氣魄,沒有那麼大的智慧。

所以,這個「未知當知根」,我們現在修道是培養自己的未知當知根而已。如果這個根基不堅固,說不定中間還會退悔道心的,很難啊。所以他把它分析這個有三位,「一根本位」,「謂」是「講」,在見道的時候才得根本位,於「後剎那無所未知可當知」,你都懂了,就是見道了。

「二(第二種)加行位。謂暖、頂、忍、世第一法,近能引發根本位故。」加行位很重要了,這個加行,佛法裡頭叫四加行,就是這四個,書上有:暖位、頂位、忍位,三個了,第四個是「世第一法」。照教理理論上講,什麼叫「暖位」呢?就是說你修道的人,慢慢修得自己的一切習氣改了,貪嗔痴慢、脾氣什麼都轉過來了,本來是很冷酷的,什麼叫很冷酷啊?冷的東西就堅固、凍攏來了。慢慢暖和起來,暖和起來就軟化了,所以叫「暖位」。心理、脾氣改了,脾氣暴躁的人改成和平了,嗔念重的人改成慈祥了,這就夠得上算暖位。一碰到事情脾氣依然如故,你哪一位都沒有!你放心,儘管你修道,跟地獄的因緣還接近得很哎!牢不可拔。

再說,到了這個境界的時候,這個身體是發暖的。所謂我們大家講究密宗啊什麼,因為時代開放了嘛,道家、密宗都流行了,你們都曉得奇經八脈打通啊、三脈四輪打通啊,我常常問你們修道的學密的,打通了怎麼樣?打通到哪裡去為止?河車在轉,轉到哪一天為止?還緊在轉哪?緊在轉那昏了頭,我們何必轉呢?到兒童樂園買一張票坐在那裡轉火車嘛!所謂氣脈通轉,轉到了氣脈完全不動,忘身體,這個身體脫胎換骨,統統轉變了;轉變了,每一個細胞、每一個骨節都換了,不管你多大年紀,到了暖位的時候,這個骨頭已經換成嬰兒一樣了,軟化了,一身都有發電能,得暖。所以道書上講拿一個茶壺裝一點冷水放在肚皮上,等一下就開了。雖然說的過分一點,但是真的,不假。這就是暖位。暖位是四加行裡頭;加行就是加工,這些功夫的境界並不是道哦,只能說是加工,加工廠的加工作用。但是你要注意,不管你修哪一種道,佛道、什麼道、小乘道、大乘道,這個四加行是每一步都離不開的,那是硬的,就是真功夫。(休息一下。)

剛才講到四加行的暖。

「頂」,那麼照經教的道理講什麼叫頂法呢?就是我們的煩惱習氣完全清淨了,煩惱習氣的根根都轉過來了,等於造一個塔一樣,建築的工程到了頂尖了,這樣謂之頂法。這是學理上講的。事實上這個「頂」,就是剛才講由暖法以後,頂開了;那麼開了以後所謂普通的觀念來講天人合一、與法界合一了,就是頂法。那麼這是第二步四加行。

第三:「忍」。還沒有到達菩薩境界的無生法忍,就是四加行裡的忍。忍的意思有切斷的意思,所謂氣住脈停,雜念妄想根本就不會起來的;不是你叫它不起來,它自然不起了,這是忍法。所以普通講氣脈通了、煉精化氣,那在暖法的階段、暖法的初步,還沒有到頂、忍。到了忍法這個階段不過是什麼?世第一法,這個世界上這個生命活著是第一等,還沒有超世界、還沒有出世。所以四加行以後,所謂叫世第一法、「第一後心」。四加行是工夫的原則,到了;到達了世第一法以後,明心見性、明心了,這叫做第一後心。這個四加行呢,不管小乘、大乘,不管初禪、二禪、四禪八定,每一個階段都有每一個四加行,要搞清楚。

所謂加行,拿我們現在世俗的觀念講就是功夫。換一句話講,真得了根本位、根本智、見了道的時候,真見道、悟道,功夫一定到。你倒是普通功夫做到了,不一定會見道。這是要特別瞭解的。所以尤其我們學佛法的、修禪定的,你功夫到了、定到了,乃至入到好像相似的無念定、相似的無心定,你坐在這裡一定可以入定,什麼無知無覺到了七、八天都不起坐,你不一定見道,只是定力到了。乃至定力到了,要活著可以長活下去;要死掉,自己可以馬上就離開這個世界、離開這個肉體,不一定算是見道,那只能說是功夫到了,四加行的功夫到了而已!這要特別搞清楚。這些都屬於加行位。

所以第二是加行位,「謂暖頂忍世第一法,近能引發根本位故。」因為四加行的工夫到了,接近、可以引動你的智慧開發。根本位是什麼?——悟道,所謂見道。

上下的文句要關注,要注意啊!所以你說佛經難讀,並不難讀啊!只是自己沒有定力,讀書也要定力啊!拿現在講什麼叫定力?頭腦很清楚,前後左右上下一看進來頭腦就清楚了。那麼你說為什麼我讀書讀不進去呢?就是因為你沒有定力嘛,散亂嘛。一邊看書,一邊在想別的地方哎!除了看小說,看小說跟著小說,那不是入定 ——入迷了。小說裡頭講得好笑,你也會笑;講到哭,你也會哭——依他起。我們大家讀書讀不進去,不要說智慧,學問不能開發,就是散亂。所以這是「未知當知根」裡頭的第二位,加行位。

我們要知道,見道了就是悟道了,功夫也到了加行位,你得道了沒有?沒有。還沒有成道。這只不過屬於第三位裡的資糧位,你有了修道的本錢了,有資本、有這個糧食。所以你們許多人在打坐境界裡玩許多境界,又做夢、又看到什麼,那都是活見鬼。也是見道,見活見鬼的道!千萬注意呦!不要再玩那些了。自己還沾沾自喜,那很嚴重,已經走入魔道,特別要注意!拿醫學的道理講是不正常的心理,乃至嚴重的是精神分裂的初步。所以千萬要注意!所以聽到什麼聲音啊……都不是。

因此講「未知當知根」裡頭的第三資糧位(師囑:看書!就是要得定力),「謂從為得諦現觀故,發起決定勝善法欲。乃至未得順抉擇分所有善根,名資糧位,能遠資生根本位故。」所以本院的青年同學我經常告訴你們好好修福德資糧、智慧資糧啊!你這兩樣福德智慧的根本、本錢沒有,修道同做生意一樣,非常現實啊!你這個資本都沒有,你修個什麼道啊?資本第一個是善根培養來的,福德資糧,唸唸為別人。乃至說我現在修道,等一下你可以成道、得道了,但是今天有一個人有眾生發生了問題,為了救他你可以犧牲了自己得道,這個即是菩薩位,這一點是善念發起。

所以一個修道人萬事不管,光是坐在那裡傻坐,你不是我天天罵你們:這是學白痴嘛!這樣叫學道啊?世界上成了這樣的佛還有什麼用啊?何必要他呢?!乾脆把他抬起來丟在屏東那一邊的太平洋海裡去。菩薩道是利世利人啊!千萬注意!

所謂資糧位、資糧這個位置是什麼呢?「謂」是「講」,「從為得諦」,這個「諦」佛學裡最難辦了,所謂「真諦」。就是講從你見道、得道那一剎那,那一剎那當中「現觀故」,什麼叫「現觀」?現量境界發起,所謂現觀莊嚴,彌勒菩薩講唯識有一部論叫做《現觀莊嚴論》。過去我們中文沒有翻譯,藏文翻譯過來了,民國以來有位法師在西藏學黃教的叫法尊法師,根據藏文再翻譯《現觀莊嚴論》,文字翻的很不高明,但是大致上意思可以瞭解了。《現觀莊嚴論》的重點始終離不開暖、頂、忍、世第一法四加行。

這裡是講從見道得道了;見道是一步,第一步是根本位;根本得了以後要加行、要加工;加工以後到達現觀莊嚴了,現量境界出來了,隨時隨地都在道中、都在光明定中。那麼這個是現觀、現量的境界,所謂止觀成就。

「故發起決定勝善法欲」,到了這個境界成道沒有?還早。因為有了這一個資本了,進一步才真叫做發心了,這個發心發個什麼心呢?不是出兩個錢叫發心——發起了本心。「決定」,所以有他的智慧觀察,現在我應該怎麼樣做功夫,決定性的。「勝善法欲」,所以一步一步求上進,「勝」就是殊勝、特殊的,向這個善法來一步一步求進步,所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今天的成就自己並不滿意,還要再進一步。

但是,得了道以後,這個人自然地唸唸都在這個「善法欲」,求善法的欲、求進步的欲不減少。乃至到達「未得順抉擇分」,可是沒有到達像《瑜伽師地論》(也是彌勒菩薩說的一部大論)「順抉擇」,就是很順的,抉擇什麼?我們自己的見地、功夫對與不對,自己分析得很清楚。

第24章

抉擇,哎呀,那裡頭有點髒的,這一點髒一點就要把它洗出來,這叫做「抉擇」。

到了初步見道,你所見的到什麼程度,自己的智慧會抉擇。就是說,決定性的選擇,叫「順抉擇分」。所有善根就會發起,到這個境界才能夠有資格說是做善事了。我們平常做善事,實際上有時候做了善事以後——我們注意喲,人生的行為很難呢,有時候做一件善事啊,動機是做善事,而所得的果是惡果。比如我們拿世法來講,一個很壞的人,非常壞、不可救藥的人,他生病了,他有困難找你,你應該不應該幫助?不幫助不對,一切眾生皆要度、皆要愛,不要說善人要愛,壞人也要度,這是大原則。但是另外這個裡頭做善事就有抉擇分了,如果我把他救好了以後,這個傢伙殺人更多,犯罪更大,你看應不應該救?這個裡頭都是「抉擇」的道理。舉這麼一個例子。

所以呀,學佛的人講慈悲、方便,我們經常聽到講佛教有兩句話,佛法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是普通人變成中國文化的俗語了,提到佛教就會想起這兩句話。但是同樣的,有個抉擇的道理:慈悲生禍害,方便(就)出下流。這個亂慈悲呀,反是善因而得惡果,方便就給你方便,哎呀這個事情小處沒有關係了、方便了,方便多了、方便慣了、方便就生下流了,所以呀,佛法做善事做好人要智慧的抉擇,就是「抉擇分」。

所以到了「資糧位」這個地位,見地與功夫到了這裡,「乃至未得順抉擇分,所有(的)善根名資糧位,能遠資生根本位故。」到了這個程度啊,能夠使遙遠的路程會到達,「資生」,「資」就是幫助你,這不作「資本」的看法了,資助你,生出你的「根本位」——見道。

現在,我們注意啊,唯識完全是個要有邏輯的頭腦,分類非常詳細。

我們現在講了半天,是在「未知當知根」這個概念裡頭的,包含了三個、三項分別:「根本位」、「加行位」、「資糧位」這三位。

「於此三位,信等五根,意、喜、樂、舍,為此根性」,所以這三位到達了,這個人才算是不迷信了,才有正信起來,所以「信等五根」,包括明了意識的抉擇,「喜」,真正得到法喜了;真正得到法樂了;「舍」,真正能夠放下了。「為此根性」,這個是修行根本的根性。

「加行等位,於後勝法,求證愁戚,亦有憂根,非正善根,故多不說。」你注意喲!研究唯識是非常困難的啊,要有邏輯頭腦,換句話說要科學頭腦,光拿文學頭腦來不行的啊,你們隨便看一點禪宗書可以用文學頭腦來看,容易籠統,學唯識這個佛法是絕對科學,頭腦要條分縷析。什麼叫科學?條理、次序井然,不能亂。

現在告訴你,我們講到「信根」等有五種——「信、精進、念、定、慧」,對不對?他說未知當知根的三位,「根本位」見道,見道以後正好修道,「加行」;修道了以後,修得有一點基礎是「資糧」,這個樣子才能夠說得了正信,但是「信等五根」呢?這裡提到哪幾個字啊?「意」,正信的意念建立了。第二,引生了定力上心理上的快樂、喜樂、喜歡——「樂」,身體上的快樂;「舍」,能夠真正放下。

但是拿「加行位」裡頭作功夫來講,「於後勝法,求證愁戚」,你說到了這個時侯,修道到這個境界,在我們想像中你說好不好?一定很好。——不好!修道的人還有沒有憂愁啊?譬如我們在座有幾位老道友,做了幾十年功夫,你問問他,他還愁不愁啊,憂不憂啊?還憂啊!不曉得後面怎麼辦,這就是個憂,所以呀,找老師了,因為他有憂嘛!後面怎麼辦呢?不知道了。所以告訴你「於後勝法,求證愁戚」,為了求證向上一路這個道,他還要(愁悶),自己搞不清楚還在愁悶,憂愁的心理,「戚」——不安,心裡不安。所以這個愁戚的心理也屬於憂根,心裡的憂根。

「非正善根,故多不說」。說這個不需要討論,就要知道不是正善根,就是說一個人修道的人,你功夫修到了最高還有沒有憂愁這個心理?下意識中間還有這個成份,因為下一步不知道啊!怎麼辦?到了這步,下一步不知道,不知道,怎麼辦?這個憂根心理還存在呀。

那麼,有憂的這個心理存在,不屬於「正善根」,「故多不說」。舉個例子:

「前三無色,有此根者,有勝見道,傍修得故。」

就是修到了色界天以上那個定境界,我們現在大家在打坐修道,老實講都在欲界中修誒,沒有離開過慾念,這個欲是廣義的,不只男女之慾,就是說我們想貪圖清靜這個「貪」也是欲呀!要把心理檢查清楚哦,這也是「欲」。

比方我們舉個例子,等於道家說的「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到達空的境界,還在欲界中。超過了這個欲界以上是色界定,一片光明,身(這個肉體的身)心都化在光明中。但是光明還非究竟哦,再上一層是無色界,無色界有四定,所以四禪八定裡頭,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這一種屬於四空天,無色界的定境界。去掉色,所以前三種定境界,無色界,「有此根者」,到了這一步的功夫修持,「有勝見道」,因為他的智慧到哪裡,有能力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了,比較性地有能力,「有勝見道,傍修得故。」依到這樣,可以依傍這個路子自己慢慢地摸索進去,可以修成功。所以真正的修道、修禪是那麼細,我們自己瞭解一下啊,不是那麼容易。

現在在講什麼?所緣之緣。提起大家注意!哎,我們修道也是所緣緣,我們心理狀況想另外抓一個東西呀,這樣在抓,所緣緣就是這樣在抓啊,我們人就是普通一個話:「人向高處爬,水向低處流。」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想自己向上,所緣緣就是一步一步向上的道理,所緣之緣。所以現在我們岔進來,講到這個地方,見道、根本位見道,見道有三心哦,心理狀況,初步的,得定以前。哪三心呢?就是入心、住心、出心。這個「入心」,就是說得到禪定以前的這種初步的心理狀況。所以你們在這裡禪修的同學注意啊,偶然有一點好的境界或者發清涼,或者是什麼,你還不是定哦,充其量挨到「入心」的邊緣,進入這個狀況差不多,你還沒有住呢,停留住這個境界永遠不變你還做不到呢。做到了就是「住心」。「住心」的成就了,才有「出心」。什麼出啊?出離,跳出了這個物質世界了。但是這些呢,屬於修道人的「意之根」,見道以後修道,修道已經知道這個路線。可是呢,雖然知道了,在修道的過程,這個觀念、這些學理的觀念必須要知道,真正入手了修的時侯,統統丟掉了。這個道理是什麼呢?譬如我們修電機的,把學理都瞭解了,真的這個電燈壞了,怎麼樣才能修呢?你那個時侯一看,拿個螺絲轉,「哦,這個地方壞了。」把螺絲一轉燈泡一上就好了。這個時候沒得學理。還要大學裡六年那個電、那個電機學的學理拿來呀,那你糟了,你坐在那裡還要研究半天,嗯,想想看,這個電是怎麼……哦,這個要用螺絲轉的。有些學科學的出來就是這樣,噢,這個、這個、這個……這個了半天,我說你走開,我來,螺絲一上就是了。修道也是這樣,學理不懂始終是個老土,你會搞錯了的;學理懂了你被學理困住了,你修道不成功。所以難哪!

天下什麼事情都好玩,你們怎麼來玩這個東西?敲敲麻將啊在家裡,沒有事情敲麻將,天下事管他娘,多舒服啊,哎,怎麼來聽唯識呢?都上了當!你要修道啊?嘿,高度的智慧!但是到了最後連智慧都要拋棄,還要有這個氣派。

學理要懂,到了某一步的時候,他不要這個東西了,都要去掉。這個道理說什麼呢?就是說我們見道的時候、悟道的時候,雖然大事已定,生死已了,「根本位」自性的根本也見到了,還是沒有徹底喲,所以未知的還要當求知,[斷錄,16:44]。

大慧問佛一百零八個問題。我們現在大家出家人戴上唸佛珠一百零八顆是根據這個來的,《楞伽經》一百零八問,那個什麼問題都問了,乃至大慧問佛:太陽光照進來看到灰塵,太陽光裡頭有多少灰塵?都問了佛。他說窗子上有多少灰塵?都問了。問一百零八個問題。換句話說《楞伽經》明告訴你一個真見道的人無所不知。所以啊,叫做「已知未知根」,說見道以後要修到「未知當知」的,說見道以後是修道所得的,所以說學禪的人要知道,你看,禪宗的五祖告訴六祖:「不見本性,修法無益」,見道以後才好修道,不然你所修的都不是;等於我們蓋一個房子,我們大家都想蓋房子。我也講笑話,我到去年為止有十八棟大房子,到了今年為止有些同學又給我加了兩棟,二十棟了,大家都說老師啊我發了財我先要給你修一棟,噢!好大的禪堂!到今年為止又加了兩棟,好像我們公證師又加一棟,玉工程師又加上一棟了,好像二十一棟了啦,哈!這個光說不練沒得用的,呵!天朝的把戲呀。所以修道是先練後說,修到了再講。啊,重點在這個地方。現在我們講本文:

「或二乘位,回趣大者,為證法空,地前亦起九地,所攝生空無漏,彼皆菩薩,此根攝故。」

二乘,小乘道的二乘,聲聞、緣覺都屬於小乘羅漢,這二乘種性,得了證果到羅漢(還)非究竟,必須要回過來發大乘心,大乘心——自利利他。所謂小乘的羅漢只求自利、自了,除自己以外萬事不肯管哦。譬如我們同學裡頭有好幾位我一看都是小乘根器,沒得辦法。但是沒有辦法不要緊,給他小乘慢慢修嘛,修成功了以後,他在那個小位子裡住久了,他自然受不了,等到三大阿僧祗劫轉過了兩大阿僧祗劫半的時候,他自然受不了要回心向大,回轉來做大乘。

所以二乘人「回趣」,「趣」就是趣向,「(回趣)大乘者,為證法空。」二乘人所證的道只是我空、人空證到了,換句話說空也是僅空了一半,人空證到了,法空沒有證到。因為他把空的境界始終保守到動都不敢勁,放掉了這個境界道就完了嘛!等於說得到了清靜果位不敢起心動念,一起心動念清靜完了嘛,就是小乘極果。所以你們曉得,你得了道的境界世間法一概都不敢碰,因為你是小乘果,你要一碰,這個境界就掉了。大乘是不生不滅,真的道是掉不了啊。不管你做什麼事,因為你這樣一個行為一做了以後你說我這個道掉了、功夫掉了,這個功夫我們不要修了,何必上這個當呢?修得成功還掉得了這個道絕不修!像我的個性我從來不做這種事,那多麻煩呢?!所以一個真修道的人,貪心最大的,要得到一個東西永遠不生不滅,得到了就是得到、不掉的,隨便怎麼也不掉的,那才可以玩嘛!

所以說二乘人只證到了人空、我空,這個法(境界)、這個道的境界他不敢再放掉了,放掉了就沒得玩的了。大乘菩薩,什麼叫菩薩?證到了我空、法空,法也空,就是徹底了。

說「回趣大者」,為了進一步求證這個法空的道理。「地前」,菩薩沒有登地,菩薩的階層、層級叫「地」,菩薩分十地;小乘的階級叫「果」,這兩個名稱不同。小乘談證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菩薩是初地、二地、三地、四地到十地,十地以外才成佛。

所以這裡講「地前亦起九地所攝,生空無漏」,在菩薩沒有登初地以前,——但是大乘,你儘管說自己吹牛學大乘,真的大乘,小乘的功夫一定到了。你說我是學大乘的,不走小乘的路子——不要吹牛!你定都不夠,九次第定都沒有,小乘的定果都沒有,你還談什麼呀?所以啊,「地前亦起九地」,九次第定,這個是九地、九次第定所包含的「生空無漏」,一切生、一切眾生,我空,得無漏果。

「彼皆菩薩此根攝故」,說他們都是大乘菩薩道,大乘菩薩道哪一個根呢?注意啊,「當知未知根」,你就答覆出來了,你看,拖了那麼久,還在上面,一個範圍裡轉,一個綱要裡頭分那麼多。

「菩薩見道亦有此根」,但是翻過來說,大乘菩薩開始就不走小乘路子,大乘菩薩一見道,「當知未知根」已經建立了。

「但說地前以時促故,始從見道,最後剎那,乃至金剛喻定,所有信等無漏九根,皆是已知根性。」

大乘菩薩的氣派來得大,智慧大,福報大,所以只說「地前以時促故」,沒有登地以前,就是頓悟法門,剎那之間他就大徹大悟,那一剎那就是那麼快,這麼一彈指六十個剎那。什麼叫頓悟?這一剎那之間一下子就證道了,所以中間這個沒有漸修的次序。「以時促故」,這個中間的時間太快了,所以從他菩薩見道,見道以後修道,到最後的一剎那成道,十地菩薩以後得金剛喻定。怎麼叫「金剛喻」?那個定不是我們打坐這個定啊,像金剛一樣的、金剛鑽一樣,在任何地方顛撲不破的,四面八方看到都是發光的。他不要打座都在定中啊,乃至在打滾也在定啊,跳舞也在定、洗澡也在定,隨便什麼時候、跑步也在定啊,就是在晨練中跑長跑的時候也在定啊,一邊在定一邊在跑啊,要第一就第一呀,哪裡拿第二呢?他因為在定,金剛喻定,顛撲不破的!這是菩薩。菩薩到十地以後得金剛喻定以後才成佛,最後一個定,到金剛喻定,無往而不定,那麼《楞嚴經》所謂楞嚴大定。結果有人告訴我:「哎喲,我碰到一個老師在台北。」我說你學了什麼?「哦,傳我進楞嚴大定。」哦,我說這樣啊!哈!我說哪一天你介紹來我也找他拜門,學個楞嚴大定(一笑)。不要亂吹呀!所以啊,菩薩到十地以上得金剛喻定,那麼在這個時候「所有信等無漏(的)九根」,這一些善根,立刻之間都成就了,每個法門都知道了。所以你看佛經不要那麼吃力,你拿到再難看的經典,一翻就懂了嘛!

「未離欲者,於上解脫,求證愁戚,亦有憂根,非正善根,故多不說。」小乘的羅漢證到道叫做「離欲果」。所以小乘的羅漢是跳出了欲界了,在色界、無色界中。但是上界,再最高一級的境界不懂,所以求證法門還有憂愁的心理,不可知,「亦有憂根,非正善根」也不假。「絕學位」,大阿羅漢,四果以上到了無學境界,「無漏九根,一切皆是具知根性」,大阿羅漢不同,雖然是小乘,他是菩薩境界了,所以羅漢分兩種,有大乘阿羅漢、有小乘阿羅漢,還有有得神通具足的阿羅漢,有不要神通具足的阿羅漢。

「有頂,雖有遊觀無漏,而不明利,非後三根」,他說到了色界天以上的有頂天,《三界天人表》你們手裡要把握住哦。有頂天,雖然「遊觀無漏」,向無漏果裡頭轉一下,「而不明利」,但是啊,並不是到達最高明的地位,「非後三根」,所謂「當知未知根」裡頭後三根不談,現在到了這一段結束了。

「二十二根自性如是」,所以要你們瞭解,我們建立自己的根器,打好這個根基,一個建築工程一樣,把根基打好,這二十二根,它的自己每一樣東西分析起來,它的性能、性質如是,就是這樣的,剛才上面所講這個樣子。

「諸餘門義,如論應知」,其他的道理呀,我們本書、《瑜珈師地論》,上面、後面慢慢都給你講清楚修道的道理,他是應該自然會知道的,我們今天到這裡為止。

第七卷講完了,為什麼開始先講第七卷?為了我們大家這裡修禪定、打坐,那麼要認識清楚,不要認為這個無想、無念是定,真正的無想無念定是什麼。先為了這個目標,所以因此先講第七卷的那個中間,所以今天開始我們從開頭來,第一捲開始,那麼這樣容易連接上這個觀念。

第一卷比較容易瞭解得多,文字容易瞭解呀,觀念上蠻困難的。就是我們修道、所謂學佛要認識清楚了,尤其是關於現代研究心理學的,心理學這個科學在今天這個時代進步得非常快,但是始終還沒有摸到形而上的道理。那麼現在假設研究心理學的同學們,特別要注意,所謂心理學包括很廣,心理行為、心理的醫學,現在慢慢心理學要進入了形而上的這個範圍去了。

關於這個《成唯識論》,再相關的就是我們新(印)出來這個《百法明門論》,這個必須要連帶研究的啊,這個同心理學都有密切的關係的。

那麼今天我們第一卷先開始啊,把原文都念一下,照老師讀書的方法一字不漏啊:

「成唯識論卷第一,護法等菩薩造。」

實際上世親菩薩有個哥哥,就是無著菩薩,著了《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法,他哥哥在記錄,叫《瑜伽師地論》。世親也翻譯叫天親,所以無著、天親是兩弟兄。當時在印度這兩弟兄影響了很大一個時代。無著菩薩他是走大乘路線的思想,所以集中了全部的大小乘的佛法,再集中了一切的學問,聽彌勒菩薩的筆記,造了、著了——所謂「造」,古人佛經叫做「造」,就是著作——著了《瑜珈師地論》。他的弟弟世親菩薩是研究小乘的,絕對反對大乘,反對得很厲害,著作很多。後來受哥哥的影響,後悔了,後悔了因此啊想自殺。覺得把思想搞混亂了,一個人拿刀殺人,或者是造反殺人,殺人百萬也只是百萬,千萬也只是千萬,可這個學術思想殺人千秋萬代啊,這個人的思想、所謂精神的壽命被他損害太大了,因此他要自殺。無著——他哥哥就勸他,說了一句名言,他說你自殺了不能解決問題耶,又不能把那些著作、思想收回毀掉,他說譬如一個人:「因地而倒,因地而起!」

一個人走路因為我們有地下所以倒下來,如果人在太空中不會倒的,所以太空人永遠在那裡轉,不會倒下來,沒有地方可倒;人的跌倒——因地而倒,要爬起來呢?因地而起。沒有這個地還爬不起來呢!

他說,你的舌頭你的筆譭謗大乘,因此你認為造了業,自殺了有什麼用?解決不了問題!還不如利用你的筆、利用你的舌頭,再弘揚大乘。哎,他被哥哥一勸告,因此啊,他就轉而著作這個大乘的經典、經論,著作也很多。

關於這個唯識方面,世親菩薩有《唯識三十頌》,啊,有三十頌。玄奘法師是把這個《成唯識論》由世親菩薩《唯識三十頌》之後,專門研究唯識的後世這些大師們的這個精華集中起來,所以叫《成唯識論》。護法菩薩是在世親之後,那麼護法的佛學思想是主要的中間的中心,因此是「護法等菩薩造」。那麼護法造這一個論,也就是解釋世親菩薩的《唯識三十頌》,加以發揮,玄奘法師集中了各種論點又加以發揮。

順便我們提到世親菩薩跟無著菩薩他兩弟兄很有趣的一個故事,後來他們兩位年紀活的都不少、蠻大的。這個無著菩薩可以白天在人世間做些文化教育工作,所謂弘法。(「弘法」這是佛教的名稱,拿我們現在的觀念就是文化教育的工作,教化的工作。)晚上他就入定,自己離開身體,所謂到兜率天聽彌勒菩薩的講課,早晨出定馬上作筆記。後來無著菩薩年紀比較大一點,告訴弟弟我要走了,我要死了,要涅槃了。因為無著菩薩發願不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的那些都不是,他是發願往生兜率天,跟到彌勒菩薩再來到這個世界上來。那麼世親菩薩說:「你走了以後是不是往生那裡?很多人都是生哪裡生哪裡,沒有證據啊!你總要給我一個消息啊!」兩弟兄就約好,(無著菩薩說:)「我一定要給你消息。證明這個生命的確是有輪迴,不是唯物論的,而且證明發願、願力堅固往生哪裡是一定有這回事。」(那麼世親菩薩)他講,最慢最慢三個月,你要告訴我,要託夢,最好不是託夢,託夢還靠不住,等他打坐的時侯在定的境界裡頭告訴他,那比夢清醒得多了。結果(世親菩薩)後來等了三個月也沒有消息,等了三年也沒有消息。世親菩薩懷疑了,靠不住了,這個哥哥靠不住了,這個修行有問題,這個平常說那麼有把握,現在……一直又等了好幾年,五、六年以後了,好!哥哥來了。一見面他就埋怨,他說你現在在哪裡?他(無著菩薩)說我在往生彌勒菩薩那裡啊,彌勒內院;他說不是我們兩個約好給你證明啊,免得你又懷疑了不相信。他(弟弟)說證明?你跟我倆約最長三個月。他(哥哥)說:「什麼?我剛剛報到,正好彌勒菩薩在講經,我就坐下那個位置聽經,我不好意思,他老人家在講經,我不能中途退席呀,我只好聽完了走啊!」他說我也很急呀,聽完了我馬上來告訴你。他說你曉得呀?現在是已經隔了好幾年啦!他的哥哥一笑,他說這就是人世間的光陰。人世間的光陰,宇宙的時間都是相對的,所以我們這裡一個月就是月亮的、月球上面就是一天,就是這個道理。這是附帶提到世親菩薩講這些故事。

那麼我們現在回轉來第二行是「護法等菩薩造」,——著作;「唐」,——時代;「三藏法師玄奘 奉 詔譯」,唐是唐代了,唐太宗這個時代。所謂「三藏法師」大概大家都清楚,不過我們也提一下啊,我們有部小說《西遊記》,乾脆把玄奘法師不叫他名字,叫唐三藏。三藏法師很多,不只玄奘法師。所有的佛經分三部分,大部分叫作「藏」,因為太多的東西歸一個倉庫一樣,歸類了,所以「經藏」、「律藏」、「論藏」,經、律、論叫作三藏,等於我們中國文化歸納叫四庫,也根據佛學的觀念變過來。「四庫全書」,庫就是藏的意思,哪四庫?經、史、子、集,叫做四庫,所謂「三藏」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許多古今以來法師們能夠一生通一經、一本經、一部論,了不起了。如果多通幾部經論啊,很了不起了。所以三藏十二部(不是十二本哦),這個十二部是十二類,三藏十二類、十二部,都通的才夠得上稱「三藏法師」。所以你們講禪宗,古代禪宗的祖師,尤其在印度,每一位禪宗祖師都是三藏大師。所以學禪宗不要拿六祖來作標榜,一個大字不認識,也可以悟道,所以我嘛也不要讀書,又笨、又想打打坐就可以悟道,不要以六祖一個人(自比),六祖以前無六祖,六祖以後你也不是七祖八祖,所以要好好努力,啊。

三藏法師啊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們在中國的佛教史上,三藏法師不只玄奘法師一個人,好幾位都是三藏大師,很多;以玄奘法師最出名。在佛教裡出名應該呀!可是在民間也很出名,那不是靠佛的關係,靠《西遊記》,靠《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的功勞,連玄奘法師沒有的徒弟、無中生有的徒弟孫悟空都連帶出大名,這都是小說家的力量,所以我們民間只曉得唐三藏,不曉得他的法名叫玄奘,玄奘是他的出家的法名,在家他是姓陳,沒有錯,玄奘俗家姓陳的。

「奉 詔譯」,古人排這個字啊,你看中間空一個字,為什麼叫「奉詔」?「詔」就是皇帝的命令、詔書,因為當時的翻譯院是唐太宗下命令為玄奘法師開了一個大翻譯院,集中千百學者,那麼當時不單——中國、印度,乃至波斯,乃至基督教的前身老基督教、景教,還有一個祆(讀「顯」)教,祆教就是猶太教,畫符唸咒,現在有些畫符唸咒的呀,都是祆教;還有摩尼教,等於回教的另外一教、另外一個派別的。這些出家人很多的[斷錄]……佛經,同時玄奘法師也幫忙他們,景教、祆教的經典也翻,譬如我們現在還有流傳的《摩尼珠昆經》,這是摩尼教的經典,一般人以為是佛教的,錯了。裡頭也有很多的形而上道的道理,也有很多修持的方法。所以我們民間有些佛教的廟子有些方法,實際上是雜得很厲害的。同時玄奘法師也把我們自己的中國文化《老子》、《莊子》等等又翻成梵文,送到印度去,可惜這些資料現在都沒有了。所以印度後來瑜伽(就是yoga)這些思想,這些理論,乃至後代的有些密宗,同瑜伽這些理論還是受了玄奘法師翻譯過去的老、莊的影響,也蠻多的,所以尤其是我們佛教出家、在家的同學,這些教史方面同文化是有關,要深入研究,不然都搞不清楚了。

所以現在經典上印的還是照老規矩,「唐 三藏法師玄奘 奉 詔譯」,他翻譯的,實際上他一邊翻譯一邊加上自己的觀點,不過他不亂加,非常慎重。所以玄奘法師對翻譯,尤其你們年輕聽一聽,有個名言,他說翻譯的文字啊,沒得辦法,他說這個等於母親喂孩子一樣,我們現在曉得,我們小的時候都是這樣給媽媽喂大的,那個時侯,煉乳還才來呢,沒有奶粉,更沒有奶瓶,母親如果沒有奶,都是嘛——飯,放在嘴裡頭自己咬,咬的很細,等於就是都變成漿了,拿嘴對嘴喂過來,像鳥一樣,古代的母親帶孩子都是這樣帶大的。所以我們文化裡頭講對父母的孝順叫反哺之恩,這個反哺就是鳥一樣,這個母親、鳥的母親,喂孩子都嘴對嘴喂他吃的,像我小的時候母親喂我,我還深深記得就是這樣吃的,當然這個時間蠻短,反哺就是這個樣子。所以玄奘法師說翻譯呀,百分百地高明、百分百地準確,他說就像母親哺乳一樣,喂小孩呢,在嘴裡咬、咬了半天咬細了以後啊,那個好的營養十分之七已經到自己肚子去了,雖然不想吃啊、想給孩子吃,可是嘴那麼一動一動,那個營養跟到口水已經流到胃裡去了,他說所以孩子們吃到的好的營養也不過是十分之三。他說翻譯得百分百最好的、最準確,那個味道、那個精華也不過十分之三,做不到百分百地翻譯完全準確,這是玄奘法師的名言。我們看到現在人學了幾天外文,中文也沒有搞好,然後就翻譯,翻譯了半天,大概那個飯也不是飯,菜也不是菜,牛奶也不是牛奶,豆漿也不是豆漿,不曉得是什麼東西了。

這是因為玄奘法師這個翻譯,由這個翻譯的道理,我們講到這個話,這些話出在哪裡呢?你必須要看玄奘法師的本傳,乃至他的《大唐西域記》。不是《西遊記》啊,《西遊記》是有兩部書,除了一部小說以外,還有真正一部《西遊記》,這個《西遊記》是道家的書,不是小說啊。那是元朝開始,道教一位得道的所謂龍門派的神仙道人邱長春,到新疆以外跟成吉思汗見面,成吉思汗派人來請這位有道的得道的邱長春真人,在北印度的邊境見面。那麼跟著邱長春真人去的弟子們,一路上的記載,由山東動身,一路經過北平、到甘肅、出新疆、經過蒙古、經過沙漠,一直追成吉思汗的大軍,一直追到了印度的、北印度的邊境,他們才見面。因此啊,這個記載也叫做《西遊記》,這些都是很好的文化裡頭的、古代的,研究地理、研究宗教史、研究文化史的發展,研究一個戰亂時代,一個大宗教家、教育家影響了多大一個時代。尤其像邱長春當時在山東,可以說不是屬於宋朝的人,那是屬金國的統治,那麼成吉思汗元朝那個時候開始力量還達不到山東,山東這一面是金國,長江以南是南宋,西北方面還有夏國,都是國家。這個成吉思汗聽說這個邱長春(是)有道之士,非要請他去,要想皈依他,學神仙之道。那麼就派大使通過了夏,那個時候叫西夏,再(通過)外交關係到金國請邱長春,到西北見面。那麼那個時候南宋也請邱長春到南方來,他不來,到處(都請他,)西夏也請他不去,至於那個時候統治了佔據山東的金國請他也不去;一接到成吉思汗的邀請函,馬上答應要去。一班弟子們大家是譁然,很奇怪!這要通過經過兩三個戰場,多困難!為什麼要到、看這個一個蒙古人成吉思汗?南宋各地的政府請你去,馬上做國師的,不去。他說「非你們所知啊」,你們不瞭解。他就看到未來的大勢,成吉思汗會統一了世界、統一了當時的中國,他就有神通早知道了。

那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生命財產不曉得要死多少,他非要去不可。所以跟成吉思汗倆一見面,成吉思汗向他求道,他說這個道啊你不需要問,你只要學到仁義之道,少殺人就是道。成吉思汗很佩服他的話,拜他為師,就告訴他萬一將來我統一了金國,乃至統一了整個的中國,他說師父啊,你有什麼要求?他說我有個要求,你啊現在給我倆定了契約。所謂丹書鐵券,古代那個契約,皇帝、一塊鐵上面燙了字,打成兩半,兩個拼攏來就是一塊文字,丹書契約、鐵券,像我們要簽字的,以後萬一你的部隊打到中國,統一中國了,(只)要(是)我邱長春的這個教門(所以後來叫作龍門派的道教,北派的道教),只要門口貼是龍門派邱長春的弟子,統統不殺。成吉思汗說:就是這樣辦!我們定了契約!所以後來忽必烈統一中國,乃至元朝的部隊、蒙古的部隊,打到中國來,北方從山東、好幾省,所有老百姓的門口都貼了道家的標記、龍門派的標記,這些蒙古騎兵一看到,把馬頭一拉就走了。你說他這麼一做啊,保存了多少生命財產!這個都是我們所謂修道、研究文化教育的人值得傚法的、值得注意的地方。一個成就人的力量,這才叫作度人、救世救人。他眼光早就看到。

非常奇怪的,這個成吉思汗後來在西進的路上,他(邱長春)已經回來在北京了(所謂北平,過去也稱北京),所以北平有個道家的叢林大廟子叫白雲觀,那就是元朝專為邱長春修的,很大,道家的叢林。佛家和尚也可以去掛單的,這個道家的、道教的人到佛家掛單,佛家到(道教掛單,)兩方面都可以互相掛單。那麼專為邱長春修的、蓋的。等到成吉思汗在西北一死的時候,邱長春正在洗澡,忽然感覺到不對,仰頭一看天,他馬上很快洗完澡出來,叫徒弟拿衣服來換,徒弟知道很奇怪,什麼意思啊?他說那一個人他也走了,我也要走了,就是成吉思汗死了,他也馬上打起盤坐也就死了。像這一類的故事啊非常奇妙,很有意思的故事,這都是我們歷史上有名的記載。可惜大家因為讀書不多啊,這些好的地方,在正史上啊,古代的歷史都是儒家做的,把這些重點都拿掉了。

這是我們講到玄奘法師引出了《西遊記》,因提到《西遊記》而講到道家的真正有一本書叫《長春真人西遊記》,因講到真正的《西遊記》,而牽扯到邱長春、成吉思汗這個歷史的故事,附帶的文章。

現在回轉來,就是這一句話,關於玄奘法師翻譯的這一段解釋完了。

偈與頌等於中國所講的詩,就是把很多的內容濃縮起來歸到一個偈頌。很多的內容濃縮起來歸到偈頌,這也叫做詩。那麼,第一偈:

稽首唯識性,滿分清淨者,
我今釋彼說,利樂諸有情。

這是古代佛教裡頭的規矩,也就是禮節,也就是戒律,這種戒律屬於律儀戒,規矩的禮貌,菩薩們、後世人著作,決不隨便。所以等於我們文化,孔子以後,一切的著作,都引到「子曰」,作代表。所以孔子是總老師,萬世師表。不講後世,後世是「千古文章一大抄」,抄來;也可以說「千古文章一大偷」,你偷得好、偷不好。不過我們小的時侯受的教育,做文章偷手啊,老師的傳授有個規矩,引用什麼人的說話,譬如「蘇東坡說」,一定要注出來,在本文裡頭就帶出來,因此或者是「所謂東坡曰」,雖然是沒有著作權的問題,(但有)道德問題。因為別人的好東西我們引用到,這個人家的好,不能掩蓋了、不能偷來,如果說引用古人或者平輩朋友的東西、沒有注出來,我們當年的老師們看到要罵你,因為丟人!偷!偷可以,要注出來。譬如作詩嘛,我們假使作的詩、四句詩,裡頭有一句實在作不出來,而且認為古人已經作過的比我們好,可以用古人的句子,但是下面一定加兩個小字在旁邊:「借用」。譬如「借用東坡句」。不像現在的人,現在人引用別人的文章、引用別人的思想,當然不肯注,最好把你那個原書本名都給你抹殺,然後全盤照抄,抄了,都(當作)是他自己的東西。所以你們講到文化的復興、文化的振興,文化、道德觀念;過去的著作,我們一般人都是(用)一輩子的經驗在寫一部書,所以你看《子》書拿出來,萬古不能變動,他一生的(東西)自己著作了擺在那裡,所謂千錘百煉。不像現在的人,今天寫一篇文章,明天自己還推翻了,不知所云——為了稿費。這些都是寫文章文化道德問題,我們談到文化復興,這些觀念首先都要有個瞭解,很多,我們不作專題講演,順便講到這裡。

為什麼講到這裡?你看我們護法菩薩跟玄奘法師的精神:

「稽首唯識性」,稽首就是頂禮,就是頭磕下來叫作「稽」,「首」就是頭,頭磕下來,在我們古人文字叫「稽顙」,也就是磕頭。那麼你們現在叫頂禮。先頂禮,頂禮什麼?釋迦牟尼佛、彌勒菩薩都沒有,你看,把宗教的外衣統統拿掉了;換句話,磕頭、崇拜什麼?——真理。拿我們現在觀念來看。所以「稽首唯識性」。

《華嚴經》上說佛說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宇宙萬物既非主宰、也無自然,因緣生法,一切都是心識的轉變。所謂物理世界,也就是心識轉變的一部分,所以說「稽首唯識性。」「滿分清淨者」,那些已經明心見性了的,那就是佛了、菩薩了。「滿分」,圓滿、得到清淨圓滿的,就是證得涅槃的人。那我們拿佛經的、宗教的味道來念呢?就是「稽首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稽首十方三世一切諸大菩薩」,或者「稽首十方三世一切聖賢」,佛教也有這種句子,一切聖賢就包括了不只佛教了,凡是得道的人,不管哪個教主,屬於聖人賢人之列的,一概稽首、頂禮。可是在唯識、中觀、般若的境界裡頭,他不是這樣,「稽首唯識性,滿分(圓滿)清淨者」,諸佛菩薩都在內了。

「我今釋彼說」,我現在作這一本書,解釋,「彼」就是「他」,這個「他」不一定是指護法菩薩,也不是一定指世親菩薩。這個「他」,總的一個抽象的代表,就是代表、講出來「萬法唯心、一切唯識」的這個真理。

「利樂諸有情」,為什麼我要著作去翻這個經典?不是出風頭,不是好高騖遠;利益一切眾生,使一切有情的眾生得到安樂。因此,我要動手了,寫這個文章。不是我為了出風頭、為了好名而作這一部書。那麼,這是一個可以說是他的著作的前面一個開經偈。

那麼下面的原文,所謂剛才講到三藏十二部,十二部,「頌」是一部,把這一個原文濃縮下來的內容叫作「頌」,是屬於十二部裡的一部。變成經典的文字叫作「長行」(讀作háng),一行一行的,長行,這個「長行」又是三藏十二部的一部,「長行」就是發揮濃縮(了的)短偈的內容。

所以「今造此論,為於二空有迷謬者,生正解故。」他說現在我為什麼著作《成唯識論》?就是說一般學佛對於「二空」有不瞭解,還執迷不悟,「迷」;「謬」,錯誤的觀念,要使他們知道修行之路,使他們得生「正解」、很正確的見解。因此必須要寫這一部書。也就是說古人的一個著作非常慎重,問這個著作流傳下來有沒有價值,對不對得起人,不能害人。所以有人一生的文章,不隨便輕易寫。譬如我們要寫一篇黃色的文章,寫一個隨便什麼小說,很叫座,可以發大財。在古人寧肯窮死都不寫,怕影響人很大,這個罪過、因果背得很大,所以古人寫文章著作是有這樣慎重的精神。

第二點這裡講到「二空」的問題,什麼叫「二空」呢?就是「我空、法空」,我們為什麼學佛修道不能成功呢?第一個,去不了「我空」,譬如你們打坐也好、什麼(也好),都曉得講佛法是「空」,你空得了嗎?你們三天不吃飯肚子餓得要死,你說:「空的啊!不覺得餓了!」你空空看?當你夜裡睡眠睡不著的時候你說:「空的!要睡就睡!」做得到嗎?說累死了,要不睡就不睡:「空的!」你空空看?這個還不是「我空」哦!「身空」都空不了,身空。身空都做不到,哪裡還能夠做到「我空」呢?學佛成道、打坐、修道,必須先要證得了身空。身空了不一定「我」空哦!因為你身體坐在那裡沒有感覺了,你說忘了身體,但是你還有個清淨境界,那個清淨境界有所執、那一點就是「我」、就是「我執」。「我執」沒有去,那「我空」沒有證到。即使證到了「我空」,還是小乘的極果(小乘最高的果位),不過是一個小乘羅漢而已,只曉得「空」,還不曉得「有」。所以禪宗呢,有個名稱我跟你們講過,叫做「擔板漢」。背一個板子在走路,只看到空的一面,這一面還看不見,只看一邊,叫做「擔板漢」,就是挑一個板子走路,小乘的羅漢。這是「我空」。那麼為什麼呢?小乘的羅漢抓住空不敢動,不敢起心動念,躲在空裡頭認為是究竟涅槃,把空的境界當成究竟涅槃,永遠不敢起心動念,不敢再來這個人世間,人世間太苦了,不敢再來。但是他也躲不掉啊,有國際警察要把他抓來,嘿,這是什麼呢?那是「業力」!所以大阿羅漢,證到了大阿羅漢——「我空」,空的境界一定八萬四千大劫,那個地球壞了又成立、壞了又形成,不曉得經過多少次,他還是要出定的,一出了定不回心重新修大乘,始終不究竟,還是受業力所牽,這是小乘的極果。實際上羅漢證得了「真空」,你說我們一聽不得了,入定八萬四千大劫,我們想有小乘根器的人,不管啦,將來再學大乘也可以,先躲八萬四千大劫多好呢,免得那天天什麼呢,公共汽車趕得就很辛苦了,躲在裡頭不要動,(不要)趕公共汽車、也不要煮飯,多好!你要曉得他真正入定了八萬四千大劫,一彈指之間!真正入定了忘了時間觀念了,你不過覺得只是迷糊了一下,哎呀!就過了八萬四千大劫了。等於我們睡眠,你看一個人夜裡睡五六個鐘頭,你自己覺得只一下下就醒了嘛,這個中間沒有時間、忘掉了時間了。所以我們並不需要羨慕他,一定定八萬大劫有什麼了不起,不過也是起不了而已,哈!這是講「我空」。

因為羅漢證到了「我空」,關於「我空」的境界舍不掉,所以仍然在這個「法執」裡頭。大乘的菩薩必須證到「我空」以後,還要舍掉了「法空」。這個理論我們都知道了。

那麼,可是呢,什麼叫做「空」?這是個問題喲。所以有《金剛經》,《金剛經》屬於般若,佛過世以後六七百年之間,龍樹菩薩出來也建立了密宗的系統,但是密宗還不算數,最重要是建立了大般若,空宗、性空,所以《大般若經》、《金剛經》乃至我們念的《心經》,就是龍樹菩薩所建立的般若系統,所謂般若就講性空。可是由龍樹菩薩以後,這個佛教一般修持的人,把空的見解同所證的空的果位,走入了很多的偏差、空果,因此很多人、修道的人,一達到空的境界要自殺,不想活下去:「本來空了,這個生命活得多餘!這個世界活得好痛苦!」這就是「迷」,謬誤之見,錯誤的!換一句話說般若所謂講空,《金剛經》一路講空,什麼叫做「空」?說「空」啊,搞錯了,「我空」、「法空」,理論曉得講,什麼才是「空」?後世的學佛的人在這個「空」上面的觀唸錯誤,生了迷糊、生了謬見(錯誤的見解)。他說現在為什麼要講唯識?不講空而講唯識的「有」呢?為了這些的錯誤「生正解故」,生出來。

「生解,為斷二重障故。」為什麼在唯識說是「正解」?講到「解」字,我們曉得中國的佛學分類,一個人有學佛四個階段:信、解、行、證,也就是:教、理、行、果,所以真正的學佛的人必須先要研究佛經,把理論先搞通,理論搞通了,再來「教」,教就是理論,佛的經教,通了,才得「正信」,你絕對相信了有這個事情,然後生出自己的正確的見解,觀念正確(見解就是觀念),不要搞錯了,那麼才可以起行——修行,修行就可以證果。所以信解行證,見解就有如此之重要。這個見解怎麼來的?正確的見解就是理論要通,所以禪宗呢?就首先重「見地」,不叫「見解」,見地不對呀,你所有的修持都是錯誤的。啊,我們先休息一下啊。

繼續下來,就是說我們修行啊,先要有正確的認識、見解,這個見解、認識有什麼重要呢?「生解」,為了斷除兩種最重的障礙。就是說我們不能成道,就是「我障」、「法障」,「法障」就是說一切主觀成見、認識上的障礙。

「由我法執二障具生,若證二空,彼障隨斷,斷障為得二勝果故。」他說我們之所以懂了很多佛經的理論不能證道、不能成功,都由於我執與法執,執著,抓得很牢,這兩種障礙(使)我們不能證道,「二障具生」,與生命俱來,只要有生命,「具」,非常完整地存在。那麼譬如說只要一個嬰兒一懷胎了以後,他就有「我」,這個「我」就起來,那麼他就形成了他的個性,個性就是主觀,這個主觀就是「法執」,所以「我執」與「法執」要什麼時候斷除成道呢?必須要證得二空:我空、法空,那麼這個障礙才能斷除。這個障礙在普通的佛經呢,叫做什麼?「我執」引發了「煩惱障」,一切煩惱由「我」而來;「法執」由我們的知識來,所以「法執」是「所知障」。沒有成道以前,所知越多、障礙越深,因為我們普通的習慣,知識以先入為主,誰都免不了,先進來那個觀念抓得很牢的。譬如一個學心理學的人,他對於其他的東西他都拿心理學的眼光看;一個學哲學的人都拿哲學眼光看。譬如我們現在講有一種病態:職業病,他習慣了,先入為主。所以這兩個障礙:煩惱障與所知障,是我們修道障礙最大的動力。古人對於這一點也變成中國文化的文學了,所以明朝的人有一個對子非常好:「欲除煩惱須無我」,一個人要想除掉了煩惱,除非達到無我境界;「各有前因莫羨人」,人世間哪一個人好、哪一個人壞各由前生的因果帶來,各有前因,不羨慕人家、不妒忌人家。所以「欲除煩惱須無我,各有前因莫羨人」。

這是講到二障的斷除,斷除了煩惱障、所知障,我障(我執障礙)與法執的障礙。斷除這個障礙可以得兩種最好的果位,「由斷,續生煩惱障故,證真解脫。」我們學佛,所謂得道、悟道為什麼呢?得解脫!所以這一點我們特別要認識清楚啊!所謂你們打坐、修道,不管你修哪一種,為瞭解脫嘛!人生都是束縛在那裡、困在那裡,解脫不開。譬如其他我們學宗教的人,希望往生天堂,因為在這個世界給它束縛得很厲害,想跳出這個世界另外到一個環境,這還是求解脫的一種方法。所以學佛呢?解脫!求得解脫!那麼它怎麼樣求得解脫?不是說你練氣功啊,氣脈通啦——氣脈通了不過是這個肉體上的健康哦,越使解脫更困難哦!怎麼樣才能夠求得解脫啊?要般若、智慧,所以真正的學佛是智慧之學,不是迷信,更不是功夫。所以要解脫(要)般若。因為解脫了,智慧使自己解脫了,才能夠證得不生不滅的這個法身,非空非有不生不滅的法身。解脫、般若、法身三樣缺一而不可。譬如你們打坐修道到某一種境界,問題解決不了,就是般若不夠啊!因此你被那個境界困住了,就不得解脫了,要想證得法身,必須要解脫;如何求得解脫?必須要般若;三樣缺一而不可。所以說,我們如果得到準確的正解,這裡所講「正解」就是般若智慧的一種,真正的智慧由「斷」斷掉了,「續生」,我們後來的煩惱不來、不繼續來了。這個文字要注意啊,他翻譯的文字太簡練了,一搞不好你就會唸成「由—— 斷續生」,也可以,但是規規矩矩的念:由「斷」——斷掉了,「續生」——後面的不繼續來。這個煩惱障,「故」,由這個原因。「故」字不放在下一句,放在上面啊,「由斷,續生,煩惱障故,證真解脫。」才能夠證到了真正得解脫之路。得解脫了就清淨了,(若)執著了清淨啊,還是「法執」沒有脫,所以解脫之道只能是小乘的極果,小乘羅漢的果位就是解脫的極果。所以我們講到戒律,所以出家人的比丘、比丘尼戒在教理上稱為「別解脫戒」,因為為什麼要出家跳出紅塵?為瞭解脫這個世法。這個「別」就是特別的意思,就是特殊一個解脫的道路,所以在中國佛教比丘、比丘尼戒以後必須要受菩薩戒,菩薩戒不特別,在世間就可以出世、就可以得解脫。所以那個屬於「別解脫戒」裡頭的。

「證真解脫」,所以這些小乘的戒,極果是解脫,當然還非究竟;因為小乘極果解脫了,解脫「我執」,不過是證到「我空」,但是那個清靜的、空的境界他解脫不了,這個「法執」還在,必須要再斷這個清靜、空的「所執障」。 所以「由斷,礙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再進一步斷除了「礙」,障礙了真正智慧的見解。我們什麼地方障礙了自己不能成道呢?所知障!自己認定:這個就是這個!尤其現在青年呀,學佛的很有意思,我們從前當年沒有這種情形。現在青年,「哎!老師啊,你那個意見很不錯,不過我認為……」一聽這個話,得果?不過我現在也很習慣了,啊,在當年我們那就是兩個耳光就給你甩過來了,就叫你滾蛋了,你既然認為你去了不要問我了。

第25章

「你認為」就是所知障,障礙了大徹大悟、證得大菩提,所以有「斷礙」,妨礙瞭解脫的。這個是什麼呢?——所知障。所知越多,解脫越難,因此不能得大菩提。那我們現在他是為了講唯識道理,就是使我們也能夠解脫所知障,證得大菩提、大徹大悟。這是一段。

「又」,在另一個觀念、說法,另一個道理;「又為開示謬執我法,迷唯識者,令達二空。於唯識理,如實知故。」正反的,正好相反的觀念。他說老實講,為什麼著這個《成唯識論》?我們剛才首先講要求得二空。有些人,專門走法相宗開始,唯識、法相本來是一個、一宗的東西。法相就是先由現象入手研究而打到本體,所以入於法相。那麼研究「有」這一方面入手,再追求形而上。譬如我們修密宗,一定非要著相不可,先求著相。但是著相的最後,你說你念一個咒子會觀想成就了,你坐在這裡打坐你觀想自己是白衣觀音,你要坐在這裡,別人一看,這裡沒有你——有一個白衣觀音坐在這裡,這個時候你觀想成就了。那麼到家沒有?一半路程,那還是一半哪!差得遠!然後觀想成就連帶你自己都空掉了,才走到另外一半,還不過證到人空。所以你們不要弄幾句咒子一念、觀想,就是密宗了,沒有什麼密啊!密宗一點都不密。倒是顯教,你看,明白跟我們講,懂不進去,這個才是秘密。

但是這種學密、學一切的人都是走有法來的,都著在法相。一著法相,講了一個唯識啊,就認為唯識是有,所以他說他為什麼著《唯識論》?所知障,先要拿出所知障來。因為「開示」——開示是後來我們用成了佛學專門名詞,開示:「開」——打開門來,「示」是長輩、老師教育後一輩叫做「示」,示現給你看。千萬不要學生跟老師們講、或者跟父母講,「我給你說開示」,那就是混蛋的話了。開示者,那是很高,打開門,示現、表現給你看,示給你看。所以我們過去政府裡頭出佈告、公告給老百姓,叫「告示」,就是帝王、政府對老百姓講。如果老百姓寫一個報告給政府,也講「告示給你聽」,呵,那就錯了。這是講到「開示」,有些同學們寫日記把開示用錯了、倒轉來用了,那我看得不是啼笑皆非,那笑啼皆非啊!

此外,因為「開示謬執我法」,認為真正有一個道;「迷唯識者」,不曉得這個「我」是假的,我們現在心體畢竟沒有一個「我」。他們不懂唯識,因此要造這個《成唯識論》,「令達」,使他達到「二空」,達到人空、法空。「於唯識理,如實知故」,什麼叫唯識?唯識並不是有個東西耶!你以世間法的觀念,好像有一個識、有一個心啊,錯誤了!那不叫做「如實知」,不切實際;要達到實際的境界。第二個理由,所以要著這一本書。古人的經典、經論,你多去讀佛教的論,你看古人著書之慎重!不輕易下一個筆、不輕易動一個字。

「復有迷謬唯識理者,或執外境,如識非無;或執內識,如境非有;或執諸識,用別體同;或執離心,無別心所。」他說另外一個原因呢,為什麼他要造這個《成唯識論》?為了開示教導一般學佛的人,迷掉了,錯誤的見解,認為唯心、唯識,抓到一個心、抓到一個識。這個裡頭又分好多錯誤的見解。有一派學佛的人的見解,執著了外境,「如識非無」,承認物理世界是存在的;小乘派、小乘羅漢們,認為外境同自己內心那個心念、心意識一樣,都是有,不是空的。譬如我們打坐起來,你念頭完全空了,你空了歸空了,外面境界一點都沒有空啊!山還是山,水還是水;這個宇宙的時間還是時間,空間還是空間。因此那些得到空的果位的人、這個小乘學派的人,有一個理論的基礎,認為物理世界這個物同心兩個對立的,物理世界他是認為恆存在的,它是另外一個範圍;那麼我們內識呢,我們打坐起來得到、證到那個空的境界,為什麼能夠空呢?因為我們心識空掉,還是我的心識變出來一個空的境界,這個空就是有。所以心識也是有,外境界也是有。你們學哲學的注意呦!這就是看這個世界二重世界,甚至於多重世界;也等於同柏拉圖的西洋哲學家分二元世界——物質世界、精神世界。

小乘的成道的人,也有神通,也可以得定,但是那些人他在哲學的範圍也是二元論者,他的所知障還是落在二元論當中。你注意啊,就是說「執外境如識非無」,不是沒有了,是存在的。這一派的錯誤在現在很多,因此他要著作。譬如我們修道的人,中國修道、印度修瑜珈乃至我們人信宗教,「我全心全意交給神、交給上帝!」你的基本的哲學呢有一個全心、有一個全意,也認為超越於這個世界有一個上帝、有一個天堂。你達到這個境界呢,還是你的見解上沒有得解脫,還是認為外境如我內在的心是一樣,「非無」,是有的哦!對不對?不然你何必那麼祈禱求到天堂呢?乃至我們中國修道的道家也是如此哦!打坐我想另外求到一個世界,虛無飄渺啊,「山在虛無飄渺中」,「散而為氣、聚而成形」——神仙的境界。對不對?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乃至於說修到最後「散而為氣、聚而成形」。很嚴重哦!那麼你這一個道是如此的話,這個道,你注意這句話,「外境如識非無」,還是有;不過是從這個世界上的有,跳到另外一個有裡頭去,你把那一個「有」叫做自己是昇華也好、不昇華也好,那是你的認定,就是你的所知。

他說今天我為什麼要著作《成唯識論》呢?就是這一種錯誤的觀念。這是一派理論。

還有呢,有一派學佛的見解:「或執內識如境非有」,一切空啊——物質也沒有,人死如燈滅;一個東西用過了就沒有了,物質是空的,外界一切境是空的。譬如我們現在就是境界嘛,大家坐在十一樓,擠擠一堂——不是三點水那個「濟」啊!是人擠過來、擠過去那個「擠」——擠擠一堂,這個是境界嘛!十點鐘以後,這個境界沒有了,這個境界空了嘛——非有。所以這一派認為內識、我們的思想觀念同外境界一樣,用過了就空,這個空了以後再沒有重來的,「江水東流去不回」,永遠不回來了,青春一去就再不回來!所以很生悲哀,覺得人生是沒有意義、沒有價值。這個是一派,這一派落在偏空之果。

所以有西洋哲學的人,同學佛的有同樣,一瞭解到人生,最後他寧肯跳樓自殺,(認為)遲死早死差不多,死了就沒有了,所以「死了、死了,一死百了」,也有人那麼講。這也是錯誤的見解!萬一死了不了的時候,你說我還想回去,那多麻煩呢?!太冒險了!你怎麼曉得死了就了?所以有一派人是認為「內識如(外)境非有」,這是落在偏空。認為我得道了就好了,我們學佛裡頭很多人:「哎呀,我假使得了道了,來生再也不來了!」不來你到哪裡去啊?「跳出三界外」,我常常問:跳到哪裡去?佛沒有說有一個第四界可跳啊!怎麼樣跳出三界外?慢慢跳啊!跳了半天不要吃了迷幻藥一樣還在三界以內!他說這是一派的錯誤。

「或執諸識,用別體同。」還有些再更進一步了,學過佛的,研究過佛經理論,認為心意識的變化,譬如第六意識、第七識、第八識、眼睛、耳朵這些作用,一切的識作用起來有差別,本體功能是一個,這同西方哲學思想也是有相關了,所謂一元論者:萬像有差別,體是一個。這個裡頭也有問題:這個體是什麼之體?所以也是一種錯誤的見解,不過這個見解錯誤就高得很了,自己都檢查不出來的。

或者有些人、就是學佛的人最多了,「執離心無別心所」,一切唯心啊!心是什麼他也搞不清楚。離開心以外,另外沒有個心所起的法。所以一切唯心是心的能哦!心所起的不能說沒有哦!譬如我們現在使用電燈,科學家發明了電的作用,愛因斯坦發明了相對論,導引了人類進到太空的時代,那麼這些科學家是心所、心的能所起的思想變成知識、變成學問,而研究出來這個宇宙的變化,但是它對於這個世界、對於宇宙的確起了作用。心所起的功能還是威力很大。所以你們要注意哦!我常告訴大家年輕人說:諸佛菩薩智慧神通不可思議,一切眾生業力妄想也不可思議;眾生的業力妄想轉過來就是智慧神通了。所以上帝跟魔鬼並存,它兩個相等的;所以白天跟黑夜兩個力量都是相等的,黑暗跟光明兩個相等的。所以你要曉得心所的功能,我們只講妄念空,就是佛家佛法說的一半的話。其實沒有妄念還有佛教啊?對不對?你不打妄念,不蓋廟子、不化緣,不敲起來木魚、不敲磬,哪裡來個佛教啊?我們坐在這裡這些廟子都是妄念所成的啊!對不對?心所的功能你不能忽視它哦!所以如果堅執到離心以外並沒有別的心所作用,也是錯誤的見解;這個錯誤見解更高了。這一類的錯誤都是學佛的學得很高的(犯的)錯誤。

所以他提出來那麼多的道理,「為遮此等種種異執,令於唯識深妙理中得如實解,故作斯論。」現在這一本著作為了「遮此」,把它這樣遮起來,就是說這個錯誤的觀念把你擋起來,不要再犯這個。就是門口貼了個「謝絕參觀,到此止步!」遮住了;「為遮此等」,上面所講的這些例子,還有些小的錯誤見解不談了。所以「種種異執」,奇奇怪怪的那個觀念上的執著,引導他們走入正理,使他們在「唯識深妙理中,得如實解」,對於佛法的修證得到如理、確實的見解。「故作斯論」,因此啊,寫這本《成唯識論》。等於寫一篇論文,你們寫博士論文,這個就是很好的博士論文的榜樣。我們現在寫博士論文啊,論文的前面有個綱要,這個就是綱要、題的綱要:為什麼我要寫這一個。你們寫碩士論文、博士論文,這是最好的啊!如果你們將來寫好了,我來一輩子來我就講你們那一部論啊!好不好?

講到這裡,又提起了一件,「若唯有識,雲何世間及諸聖教,說有我法」呢?他說(提出一個問題):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如果這個宇宙萬有,一切等等,只因為,「唯」,唯獨、只有這個,只有什麼?心識所變的;「雲何」,就是怎麼樣;「世間」(人世間)以及一切經典的教義上說、經典的文字上記載,硬是有個「我」呢?這個聖教包括很多了,這就是真正的佛法,佛法是不排外的,很恭敬。所以《金剛經》上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不管任何宗教的教主他都得了道的,得的程度有差別而已。換句話說,這個道假設比方我們這裡十二層樓,有些教主他上了三層樓、四層樓,到此為止,但是你不能說他沒有得道哦!所以「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程度的深淺(而已),同樣是聖賢。這就是佛法的精神不同。

所以我們真正的佛教徒們,也學其他的宗教徒們那麼小氣,看到別的宗教好像變成冤家,老實講不是佛教徒哦!要搞清楚哦!至少我看來,像今天有個朋友問我一樣,老師你究竟信哪個教啊?信哪一派啊?我說我什麼都不信。他說你信什麼呢?我說我就是信我,信我自己;其實我這個就是佛所說的一樣:「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不是釋迦牟尼佛同我們……不是我講我這個我,是大家的這個「我」,你找到「我」這個本來面目,這個就是一切宗教。所以有人問我你信哪一教?我說什麼教都不信;一定說信哪一教,我信「睡覺」,這一覺最好了!

所以你們啊,真正學佛法,要瞭解呦!我常常告訴你們,唉呀一身佛氣、一臉的佛相、滿身的佛態,一來看就是……非這樣才叫做學佛?這樣不是學佛。「哎,你好吧?」也是學佛啊!很恭敬就好了嘛!非要下跪不可,害得我穿一個長袍也要跪在泥板上;我也愛乾淨,然後起來,給你們回拜完了,我還要進去拿毛巾來,擦衣服擦了半天。(眾笑)好苦!所以我看到人家跟我跪,我氣得不得了!何必嘛?一切唯心嘛,三界唯心嘛!心的恭敬,一看這個人很誠懇,這已經夠恭敬了嘛。非要人家拜一拜;拜一拜你對我也高不了一點點,你拜一下我的頭髮轉黑一點,那你儘管拜,我願意坐在那裡給你拜!你多拜了,我多跪一下,頭髮又多白了一點,何苦呢?!形式主義!

真正的佛法這些都沒有。你看真正的佛法,一切宗教的外衣都沒有,就是真正的佛法。但是他有真的佛。所以他說,你假設說一切唯識,為什麼世間及諸聖教說有個「我」呢?一切宗教都認為有個我。你們研究瑜珈(yoga)的,都認為有個我。譬如我們學密,學密最後修成了本尊,你修什麼二十一尊度母哪一尊都可以,修成了我就永遠存在了——我相未除。是不是佛法呢?這個裡頭是很大的問題;但是我告訴你,也是真是佛法。所以學密宗的人,不通唯識是不能學的啊!在真正學密宗原則上講,教理未通你非走入魔外之道(不可)。但是不只密宗,禪宗也一樣哦!所以哪一樣叫做魔道?哪一家叫做外道?很難講!真懂了的人,所謂魔道、外道都是真正的佛法了,給他一變就變過來了。我們今天講到這裡,早幾分鐘。因為下面一講啊,中間不能結束,又斷掉不好。

現在我們《成唯識論》重新開始,現在從次序來,還是第一卷的開始。上次第一卷講到我們本書第二頁,就是說到為什麼講這個佛法裡頭有唯識的這個說法,是根據佛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那麼唯識這個「識」、這一個理由何以建立?第二,為什麼要說唯識?

我們都知道佛法到大乘的佛說,就是都是二無我。再說明白一點,就是根據《楞伽經》——所謂唯識宗的大經的一種,這個基本的常識我們都有了。《楞伽經》的系統大概提到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概括了一切的佛法。所謂二無我,就是人無我、法無我,就是這兩個內容。

我們在佛學上一聽,如果熟練於佛學的名詞,這一個理論、這個名相的系統都很清楚的。但是如果推開古老的佛學研究的方法,走現在的所謂現代化學術的研究,問題就來了。整個的佛法就是說明無我——人無我,這個在現在思想界裡頭很嚴重哦!人既然無我,我們這個人所謂都是假人。所謂如何叫做「我」?思想也不能代表我。身體當然不是我,總歸要死亡的,總歸要變滅去了;那麼思想也不是我,等於我們西洋哲學家笛卡爾所講「我思(因為我有思想)則我存(我就存在)。」換句話說,我沒有思想,乃至我不存在這個身體、思想也沒有了,我到哪裡去了?我就沒有了。假定說我沒有了,同現在的唯物思想是一樣哦!那沒有我。既然沒有我,何必學佛啊?何必修行成佛?而你說沒有我,有個佛,佛是什麼成的?佛是不是人成的?是不是眾生成的?一切眾生本來無我,本來就是空,那麼這個空了什麼都沒有,這個問題非常大!就是同現在整個的思潮、思想、潮流關聯非常大。

因此在思想界,乃至宗教、比較宗教裡頭有個嚴重的宣傳,國內外全世界都是一樣:佛教是無我的,佛學的系統是無我,也就是無神論。所謂無神論是好聽的,意思是說佛學的思想同唯物思想是一樣的,是無神論者;那麼,唯物思想是共產主義思想的基本的哲學;所以這個問題非常大!所以我們一般研究佛學者,關起門來自說自話,不曉得世界上的思潮始終認為佛學是無神論。一般對於思想不研究,而覺得這個看起來沒有關係,是個大問題!今天的時代領導了這個世界,領導了這個時代,乃至發生戰爭,就是個思想戰爭。這個思想戰爭所以在西方還次要,在東方有些國家,對於佛學佛教簡直是可怕!認為它的思想觀念同唯物思想走上一路的,是無神論者。再加上西藏的一位所謂佛教的領袖達賴公然在美國寫文章,幾乎是承認佛學就是無神論,在《華爾街日報》發表的,當然他是***,但是動搖了基本的教義。這個問題,現在我們正談論這個問題。這一本論、這本經典正是研究這個問題。

那麼我們研究了這個問題,才曉得一般小乘的「無我」根本是斷見,南傳佛法(小乘)根本就是斷見。所謂斷見,同唯物思想是一樣的:死了就完了、空了,空了就完了;空就是沒有了。所以佛學這個空啊,他認為就是沒有了——南傳小乘佛教思想的偏差。而大乘佛學者幾乎也走上這個偏差的路子。新潮派的,包括在家出家的,就是說出家的法師們、在家的居士們,佛學路線接近到這麼一個邪見去了。所以在整個的世界上,思想界對於佛家的空與無我是非常害怕的,害怕什麼呢?這是人類錯誤的一種學術,所以這個問題非常大!我們一般搞宗教的在家人、出家人,只在宗教的範圍這個圈子裡搞,不曉得外面這個風雨有多大。在世界的思潮裡頭風雨有這樣大!非常危險的!

同時,我們學佛的也想修持到無我,怎麼樣才能夠無我?現在回轉來講我們教內的修持的人,怎麼樣才達到無我?譬如大家不管學禪宗、密宗、天台宗、華嚴宗,不管哪一宗吧,所謂宗,是佛教整個裡頭的方法的問題,宗派是方法問題、入手的入門的方法問題,所以建立了宗派,同基本佛學沒有關係。可是一旦形成宗派以後,一般人拿到雞毛就當了令箭辦了,拿雞毛當令箭現在年輕人已經聽不懂了,就是說拿到草紙、衛生紙當公文用了,就完全搞錯了!錯得一塌糊塗!

那麼因此說佛法修證的,達到如何是空、如何無我,認識不夠。所以我們修持起來想證到無我、證到空的境界,幾乎是做不到。大家至少有個觀念,在教內修持搞教理的人修證,不管哪一宗派修持,很多人很快已經到達無我;因為在教理上、在理論上不清楚,把無我的境界當錯了,就是永遠在那裡轉。所以今天我們開始也就是《成唯識論》開始的重點就是這個地方,千萬要注意的!剛才由《楞伽經》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一直到現在我們《成唯識論》的開始。

現在我們先看一下原文,原文上次是講到提出一個偈子:

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

彼依識所變,此能變唯三,

謂異熟思量,及了別境識。

那麼先說這個偈子的文字還容易懂,我們比較容易懂。我們研究唯識最大的困難,我們再三強調地說,非常感謝玄奘法師的為眾生辛苦取經的翻譯。但是由於他這個文字的艱澀,使佛法唯識部分的弘揚受了最大的阻礙,就是文字的艱澀。假使鳩摩羅什法師的翻譯不同了,流暢得很,很容易懂。他這個太艱澀了!

可是他這個偈子翻得在文字表面上我們還比較容易懂,「由於假說我法」,一切佛法裡頭所謂講「我」都是假說的;換句話說,是個比喻的法門,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本來就是無我的。但是「假說我法」,例如說,我們曉得以佛教本身來講,佛下生的時候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個「我」是假說的。他說這個我也不是指現在這個我,這個「我」是假象,方便的一種名言。換句話,這個「我」拿現在西洋哲學的邏輯的觀念來講,這是一個抽象的假設的東西,沒有「我」。

而拿教理來講,一切佛經(我們現在拿的是「論」),經上第一句話一定說:「如是我聞。」佛教本來說無我,為什麼有我呢?這個「我」字也是假設的,是當時代表一時一期的、為了表達起見,說了一個「我」。這些我們都很清楚,不要再討論了。他現在本論的這個偈子,所謂偈子,什麼叫偈子呢?在經論裡頭偈子就是要說明很多的道理的、這個道理的總綱,就是看報紙的大標題、小標題。他說,「由假說我法」,因此有種種相、各種現象表達我在轉。在理論方面我們簡單明了就可以瞭解了。

假使再進一步說,人類一切眾生的我沒有一個真我,所謂真我這個名詞抽象假設立的:有種種相的,你說沒有真我,可是狗有狗的我,人有人的我,你有你的我,他有他的我,我有我的我。乃至於說佛法裡頭羅漢、小乘的果位分四種,初果羅漢、二果羅漢、三果羅漢、四果羅漢,各有各的名詞,各有各的階梯;大乘的佛法還有五十幾位,簡單地講,菩薩大乘有十位,每一位初地、二地各有各的我,種種相在轉。注意這個「轉」字啊!這個「轉」字玄奘法師也翻得非常好(佛法的**),在轉。

他說這一切的我們看到世界上的,我們凡夫普通人一般眾生的觀念認為有個我、彼(他),就是所謂一切的我相,沒有真的自己的我,「唯識」只有識在變,心識在變,「彼依識所變」,這一些我,都由於心識的變化,變出來這個假相、我的一個現象,大家要注意哦!你們作功夫打坐的,更要瞭解這個道理。一切功夫的境界、修持的過程,乃至你身體上氣脈動了,這裡氣動、那裡動了,乃至道家所講的任督二脈通、奇經八脈通了,密宗所講的三脈四輪、甚至於說三脈七輪都通了,什麼在通?通的結果是什麼?「彼依識所變」,還是身識變化的一種現象,不能認為那個就是道。千萬要搞清楚!你認為是道,統統是錯誤的!絕不能證得菩提,絕不能大徹大悟。

那麼這三句話所講的這一切相,都是變相。整個宇宙的萬有現象,人、我、身心一切都是身識的一個變相。沒有真實,不真實,都是唯識所變的。但是瞭解了這些都是變相,相是外形,能變的是什麼?我們要問你。都是唯識所變。學哲學的人、學邏輯的人一定要追問的,你說這個茶是水變出來的,水跟一種植物的葉子混合起來,一泡,變成了茶,茶是假相。能變的是什麼?能變是不是水呢?水也不是,水也是一個變相之一;水與茶分析了,兩種都是變相;中間還加上一個熱力,把這個水用熱能燒開了。那麼再進一步說,這個世界上的水由哪裡來呢?最初一棵茶又是哪裡來呢?茶、水乃至熱能都是變相。那個能生長茶葉的、能使宇宙中間有水的、能使水與茶那個熱能發生作用的,這個是什麼?這個不是相,是能變的根本。

那麼,這裡第四句說:能變,在唯識的道理,唯識所變。能變、所變有三種,三種什麼?「異熟、思量及了別境識」,這三種變出來的。這三種就是唯識上面所講的轉相,心意識轉相在變。我們簡單地先把這個暫時作一個初步的瞭解,然後看他本論裡頭的論辯。所謂論辯不是故意辯,就是帶著我們[斷錄]……解決這些問題,所以要辯別清楚。「論曰」,就是玄奘法師揉合了「三十唯識頌」,再加上採納了十家的意見綜合起來的。

本論現在提出一個問題了,「世間聖教說有我法,但由假立,非實有性。」先到這裡為止。

我們注意這個文字,這個世間的聖教流傳在人世間,所謂聖教是佛的一切經典,有時候也提到說有我。我們剛才舉例子,每一本經的開始:「如是我聞」,提到「我」。尤其佛說《涅槃經》,平常講無常、苦、空、無我,到了《涅槃經》的時候,說常、樂、我、淨這個「我」。那麼簡單舉兩個例子,所以佛經上經常也提到,「說有我法」。現在到《成唯識論》的手裡,揉合了無著世親菩薩這個系統,尤其是世親菩薩《三十頌》,乃至世親菩薩以後的十家的關於佛法的研究,最有名、最有力量的論辯綜合起來一個意見。他說,佛說經典上所講偶然提到的我,「但由假立,非實有性。」要我們特別注意,這都是在文字言語表達一個東西,這個東西叫它是道也可以、菩提也可以、法性也可以,乃至叫它唯心、唯識,都是代號,都是假立,為了文字言語表達起見建立了這麼一個名稱。

事實上,整個的佛法就是指示我們,並不是實實在在有一個我。這個我,好像我們現在觀念中認為有個我,假設大家現在坐著認為我們本來是無我的,完了!什麼希望都沒有了,明天都不想活了!我們現在活得很有意思,就因為有我。我有身體、我有房子、我有汽車、我有鈔票,我還有兒子孫子、還有媳婦;哦,如果明天快要死了,在醫院裡還不肯斷氣,因為我還有許多事情沒有辦完,所以想多留一下。就有這個我,世間法才有希望。假使無我,完了!什麼都不能……修道的人搞了半天,因為我會成道,而且大家認為我會了不得,我成了道以後怎麼樣、怎麼樣,要度盡眾生,如何的威力,我有神通,我得了道以後……大家在這修道,很多的幻想:我得了道以後,大概出來電燈泡都不要的,頭頂上會放光的,足底下會冒煙;瓦斯也不要——都是一批幻想主義。這些幻想的構成都由我而來。乃至其他宗教,我死後要想升天堂,死後要親近上帝、跟神同在,都因為我而建立。沒有我,這個是很嚴重的問題!可是現在經典上在文字的表面看起來,很容易走入偏差的路線。

你看,「但由假立,非實有性。」基本無我,對不對?佛法本來我們嘴裡也講,學佛是本來學到無我、空,怎麼樣是真正的無我?必須要徹底地認識。好!現在它的文字,我們同大家共同研究,慢慢照這個方式,你這一本經不要我說,也讀懂了。

「我謂主宰,法謂軌持,彼二俱有種種相轉。」這又是一節,因為它古書的排列,文章一起排下來,所以我們越看越不懂。這個書如果照現在排列的方法還要幫忙。剛才我們講到,「論曰:世間聖教說有我法,但由假立,非實有性。」照現在書本的排列方法,這已經歸了一段了;哪怕這一行排不完,也到此為止。另外一段下面起來,「我謂主宰,法謂軌持,彼二俱有種種相轉。」到這裡又是一段了,就容易看懂了。現在諸位在研究的時候趕快要圈點好,將來你們自己再研究,一段一段分清楚了。

上面是問題,下面這是指答案。他說「我謂主宰」,拿現在的學術研究方法,我們不要照古代研究佛教經教的那一套方式,那一套方式非常有科學,時代已經不合時了,聽完了不曉得搞些什麼,只懂了些名詞。現在我們要實際地來。

所以科學的事我們照現在學術研究辦法,你看它文字所講,「我謂主宰」,什麼叫「我」?我們人類所謂認為我的話,什麼叫做我呢?「謂」,這是講有一個東西可以做我們的主宰的,這個就是我。譬如我們人活著,我們現在感覺到,大家追問一下自己,普通認為我這個身體坐在這裡,就是我。仔細一追問下來曉得身體不是我。所謂我,是裡頭能夠思想、能夠作我主宰的。是不是思想呢?還不是思想。就是我們有個個性、有個東西主宰,說你要不要?我不要!想都不要想,那個就是我,一般人認為這個能夠主宰的就是我。這個文字就是那麼……其實你說他翻得不好?也很清楚。可惜太古老了。「我」,應該照現在的辦法加一個小點;「謂主宰」,這是說有一個能作主的。可是拿哲學的問題討論,這是剛才我們的解釋,而對個人生命而講,作自己的主宰的這個認為是我;我們認為一定有個主宰。這是普遍的認為。

那麼進一步其他的宗教呢?認為我、我們大家的我、一切眾生的我,這個我是一個東西分化來的,我們現在「我」是每一個人分化到一點點小我,它有個總機關,這個總機關是什麼?神我。這個裡頭有一個大神是我們的總我,我們是那個總我分出來,總公司分出來的小公司,小公司分出來的小店——那個神我的大主宰。這是一切宗教的哲學。你不管基督教、天主教、回教,乃至世界上現在大大小小有三百多種宗教(大教有五位、五個大教,其他小教還多得很),每一種宗教裡頭都是認為有個主宰的我,不然就不構成宗教了。宗教,所謂宗教家,世界其他的宗教提出來佛教是比較可怕的:無神論、無主宰,這個無主宰就是無神論,就否定了一切了。這是很嚴重的問題。

現在在這裡提到主宰是講一般人。所謂「我謂(有)主宰」,就是人我,第一個我講人我。第二個,「法謂軌持」,這兩句話玄奘法師翻譯得啊,文字非常古老。實際上他兩句話,第一句話講「人無我」,我謂主宰這個我——「人我」;第二個講「法我」。法,我常常做一個解釋:什麼叫法?用現在的觀念解釋:一切事(事情)、一切物(物理世界)、一切理(道理的理)。再拿現在西洋哲學的觀念:精神世界、物理世界、精神物理世界中間有一個運動的世界,這三樣大原則合攏來,在佛法裡頭就叫做法。這個東西就是佛法翻譯成中文名詞「法」字的觀念,一切事、一切理、一切物這三樣東西。那麼西洋哲學柏拉圖所講的世界是二元,精神世界、物理世界,分兩重。那麼西方哲學有一元論者、二元論者、多元論者,各種哲學問題,也是科學問題哦!現在我們科學也在這裡追哦!這個世界究竟是屬於物理的、還是精神的?還在追。

那麼我們牽扯到這裡就是說明佛學裡頭所講「法」,這個「法」字,我們一般學佛提到法字,「哎呀,你傳我一個法」,就加上許多人為的觀念,是錯誤的!現在我們不用人為錯誤的觀念講這個法,[斷錄]……道理。什麼叫做法呢?「法謂軌持」。什麼叫做「軌」呢?這是古文哦,玄奘法師當時翻譯的,千萬注意啊:「一切自然的法則、規律。」這個「軌」字,拿現在科學時代哲學、科學的觀念,就是規律、法則,宇宙萬有不管植物、動物、礦物,這個自然界的一切有它的規律。譬如一顆種子下去,必須要加上肥料、陽光、空氣、水,多少時間才能成長,呆定的,有它的規律。譬如我們人要生出來,要母親的懷孕九個多月、十個月才能夠生,自然的規律,幾千萬年沒有變動過。少數的例外,不算數的;大部分如此,一定有它的規律、法則。這個「軌」字是講這個東西。

「持」,玄奘法師用的文字,由這個自然的規律,維持到永恆的一個規律的在轉動。譬如這個太陽跟月亮、地球,我們簡單地講這三個東西、星球在這個宇宙之間。像我們站在地球上,一定看到太陽每天早上東邊出來,晚上西邊下去;月亮是一定的規律,地球是一定的轉動。因為它有一定的規律、一定的轉動,所以保持了這一個固有的狀態,這個狀態實際上都在變。但是我們因為不懂那個能變所變的,所以不知道它在變。所謂「法我」,注意這兩句話,玄奘法師翻譯的文字,「我」就是人我為主宰;「法」謂軌持。就是法我啊,這個是指的一切事物都有它的法則,都有它的規律,所以保持這個世界有一個永恆存在一個假象的狀態。這一下我們對這個文字瞭解了吧?千萬注意哦,先要盯住這個書上了。「法謂軌持」。

「彼二」,人我同法我,這個我是假象哦!我們生命存在這個我、同宇宙間一切有規律的這個大我,「彼二」這兩種,「俱有」它們統統有它的種種不同的現象,使這個宇宙的生命永遠地輪轉不停。這個輪轉中間,這個轉字,所以叫大家注意這個「轉」字,那麼產生了世界上的哲學。譬如我們中國的哲學,道家的、《易經》的、老子所認為,這個宇宙是生生不已,生生不已拿唯識道理講是個轉相而已。換句話,這個宇宙也可以講成死死不已啊!每天都有死亡的,天天都有太陽下去了;生生不已是站在早晨這一頭看的,每天太陽都出來的,永遠有個明天。如果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不站在早晨這裡看,站在傍晚看,都勸人這個世界是悲觀的、可惜的、是憐憫的,因為每天看到太陽都落下去了。一個是站在春天看,一個是站在秋天看。一個是站在殯儀館看人的,每天都是死人抬出來,只有掉眼淚**;一個是站在婦產科門口看,看到一下有個小孩抱出來,生生不已。其實兩邊都不是,這兩邊都是它的轉相而已!這個特別注意!

這是答問這個問題的第一段。你看玄奘法師翻譯,如果我們……所以你看,世界上研究唯識學的,不管在家的、出家的,文字都不大通的,使人越看越糊塗。比較有幾個人通,明朝的憨山大師,明朝有幾個大法師、大和尚研究唯識,文字很輕通,但是一般唯識學家對於輕通的唯識學的文字一概不承認;越是不懂的文字他承認:這個是正統唯識學。這是很怪的!比如《宗鏡錄》上永明壽禪師研究唯識這一部分文字非常好、輕通,可是正是唯識學家不承認永明壽禪師的《宗鏡錄》唯識學,認為是不通的、不懂唯識,有這樣嚴重!明朝這幾位大師著的唯識他們認為那是不能看的,那等於不懂。實際上大家都被文字困住了。玄奘法師天地良心,這一個唯識的文字翻得啊,我是始終認為不太高明;可是他高明不高明?高明極了!絕對邏輯。因為邏輯啊,中國人的頭腦對於科學哲學邏輯不大喜歡的,不接受的;喜歡文學、喜歡藝術的,所以看起來還不懂嘛,頭大了!可是他翻譯得很忠實,尤其用中文這種翻譯。所以剛才我告訴大家注意,第一個四句話,是問題提出來,後面四句話是答覆問題。現在開始由這個答覆問題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如果要把《成唯識論》改編啊,用現在話,只要加這麼兩個字,大家看起來就懂了,現在開始說明。

怎麼樣說呢?「我種種相,謂有情、命者,等;預流一來,等。」

這是一段,講我相的。照現在排列又是一段了,不要再排下去了,又另起一段:

「法種種相,謂實德、業等;蘊、處、界等;轉,謂隨緣施設有異。」

好了,我們把它文字唸完了,讀了以後懂不懂啊?呵,好像唸咒子一樣:菩提菩提波羅波羅……,不曉得搞些什麼!所以佛法被一種最高的文字障礙了,反使佛法不能流通。可是你們年輕人不要冒昧啊,「我把它翻譯成白話。」翻不得!你自己沒有悟道、沒有證道以前,你一翻都是錯的!要非常注意。

所以禪宗裡頭有這麼一個故事:有一位居士、有一個人學問很好,佛學也精通,馬上要翻譯、寫佛經,**,來看一位大禪師——南陽忠國師。忠國師說:好,你要翻佛經、寫佛經,很好!他叫他的徒弟:倒一碗水來,水裡放七顆米;拿一雙筷子來,放在旁邊。他說你看看,我這個是什麼意思啊?這個居士想了半天:「師父,我不曉得你這個東西是什麼意思。」他說:好了,我的意思你都不懂,佛的意思你會懂?所以不要隨便動文字,你沒有到達、沒有證到佛道,你隨便動、翻譯經典是罪過。一字之差,五百年野狐身!不要亂來!

我看到現在青年人隨便寫佛學的文章,我看得是一身汗毛直立起來,害怕得很!一字之差,不得了啊!所以我常常告訴青年同學,你看我一生,我很會寫文章哦!如果我寫小說、寫花樣賣錢,比現在還賺錢哦!一輩子你們看到過我有什麼散文啊、其他文藝性文章?什麼都沒有寫,除了佛經;還非常慎重,因為不敢寫。教人家做壞事啊,背因果還只一個、兩個啊;這個文字白紙寫黑字流傳下去,那個謀殺人的慧命那個因果背不起啊!害怕得很!所以平生不敢隨便寫任何的文字,寫了要負責任的。因果哦!白紙上黑字是重因果,是這個道理。

所以講,回轉來說,玄奘法師這個文字那麼慎重,寧肯後人你懂與不懂是你的事,我翻譯做到了。現在我們回轉看他的本文。他答覆了什麼叫「人我」、什麼叫「法我」這個定義。拿現在講、拿哲學邏輯來講下了定義了。定義以後引申說明。

「我種種相」,這句話就是解釋他的偈子,「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怎麼叫做我又有種種的相呢?我就是我嘛,怎麼我裡頭有種種(種種是很多很多)的現狀不同呢?「謂」(「謂」字拿現在白話文:「這是說」,就是白話文這三個字)這是說「有情命者」,「有情」是一切眾生,有感情的。這個問題,一切眾生、有情眾生。所以有些佛經呢直接翻「眾生」,眾生指生生不已。實際上生跟命兩個不同哦,這裡頭有問題。

當年,我記得幾十年前在四川大學,在大後方、在成都的時候,在四川大學演講這個事情,提到一切眾生有情這個問題。當時有一位同學站出來問:「一切眾生」這個怎麼解釋?所謂有情眾生。他再進一步問,什麼叫有情呢?我說凡是有靈知性的生物都是眾生,都是有情眾生。那麼他說譬如礦物質、有些植物算不算有靈知性的生物呢?我說那不算。他說那不算,不叫做眾生嗎?(我說)那屬於是眾生的依報、附屬品,眾生生命的附屬品。這位同學說不對、不然。我說:願聞其詳。這個聞不是問題的問,耳朵聽,我們當年講話的方式跟你們現在講的不同——我願意聽聽你的意見、詳細的意見——「願聞其詳」。

這位同學說:譬如含羞草,譬如向日葵,譬如南非洲的吃人的樹,這都是植物;你難道說它是無情的眾生嗎?它也有情感啊!

所以啊,有時候演講、講佛學,有時候碰到學術界的演講頭很大哦,什麼問題都來的啊!不像宗教裡演講,宗教裡演講所有信佛的,「除了佛以外……」好辦!可以拿佛來蓋他一下,都把他蓋了,呵!學術演講你那一套蓋不過的,佛、上帝他不吃耶!這裡我給你們青年人講一個經驗。

我說:好,我告訴你,含羞草不是有情眾生,它是機械性的,不是靈知性,它沒有靈性。他說:不然!含羞草你看你摸摸它,它怕羞,它就收攏來了;你不摸它,它就開開了。

我說:含羞草這個根根裡頭有一泡水,它平常是上升的,人體的溫度跟它一接觸、手一摸上去啊,這一泡水就下降了,所以你看它是怕羞,羞下去了。它是一個機械、物理的作用,不是感情的作用。向日葵中間有一條中心的枝幹,所謂這一條纖維是它的中心,必須要吸收太陽的光線,所以太陽、光轉到哪裡,它這一條(纖維)機械地就跟著動轉了;所以叫向日葵。同樣的,南非那個吃人的樹,人到了旁邊,那個葉子把你一抱,整個把你裹起來,裹起來這個人就沒有了、連骨頭就化成水了。那也是機械的作用,它是一種機械的惰性。因此這三種植物不能說是有情眾生;只是有情眾生的依報、附屬品。

這個同學的問題答了,非常滿意,所以那一天很叫座,掌聲如雷!其實啊,我剛剛第一天晚上啊,一個學植物的教授跟我倆談,我還剛剛問了這三個問題,我說含羞草怎麼會怕羞呢?他就解釋給我聽。昨天晚上買來的今天就去賣了,所以沒有使我垮台!(一笑)

所以學術演講是難哪!科學的、哲學的任何問題都提上。所以現在你們青年出家、在家同學,今後的時代要出去弘法,除了你關起門來在佛教裡頭拿佛來一蓋就蓋住了:「哦,那是佛說的!你不可以……」就把它蓋住了。不然「你就是不對,外道、邪見!」就把他蓋住了。(眾笑)你到學術界講,不聽你那一套蓋啊!你都要懂啊!佛能通一切法,通萬法之源,那你不能不懂,佛都懂啊!你看佛經上有些弟子們問佛:為什麼人的眼睛白天看得見,狗的眼睛夜裡看得見,為什麼人的眼睛看不見?佛在幾千年以前就答覆:色素不同,眼睛的色素不同。狗的眼睛裡有紅外線的光,所以狗眼有紅的。我們平常罵:狗眼看人低。那個狗的眼睛有紅圈子、有紅外線光。你看我們這位老師啊、本師釋迦牟尼佛,幾千年以前他怎麼懂這個科學!他都懂。看了佛經真是歎為觀止啊!他都清楚。

所以再順便告訴我們在座的,尤其本院的同學們,不管在家、出家,好好地……二十一世紀開始,將來你要弘揚佛教,關起門來懂一點佛學賣你自己一包膏藥,沒有人買的呀!一切學問都要求。這是我的經驗告訴大家。[引磬聲]喲,十一點鐘啦?你沒有貪污吧?呵,那只好休息一下。(78:00以下錄音不清)

「有情」是一個觀念、一個名詞;「命者」,又是一個觀念。籠統來看,「有情命者」就是一切眾生。以邏輯的道理,「有情」這個觀念下一個定義,就是剛才我們講的定義,照現在的方法下定義,五十年後怎麼樣講法,你們自己要注意了,時代不同、觀念不同了。就是說,有情是凡是有靈知性的、情感化的,就是有情。「命者」,不一定屬於有情了。這個「命」就是生生**流水一樣,連續生長存在的。譬如植物、譬如我們電燈光,一開關以後,這個電源一放出來,這個光芒已經…… 一開關那一剎那,這個電源放出來,這個命已經散失了,跟著陸續上來、連續不斷,看到這個燈光永恆地存在,就是燈光維持著現在的壽命。這個命者,就是上面一句話「法謂軌持」,有它自然的軌則,永遠保持著,謂之生命。

所以我們這個有靈知性、又生生不已,合攏來叫做生命。譬如植物、蔬菜,有生而無命,但是你不能說它沒有生哦!還是有生哦!乃至礦物質它都有在長大的,有生,但是不算「有情」跟「命者」,所以「有情」跟「命者」有差別。

現在解釋說「我」有種種的相,現在講兩種相:「有情」,是一個觀念、一種相;「命者」是一種相。「等」,玄奘法師翻譯還有注意一個字哦!「等」。「有情命者」的這一個萬有世界的這個生命多得很哦!那麼這個裡頭的差別,有些眾生情多、想少,思想是輕微的。為什麼如此?業力果報了。有些眾生想多、情少;純想(思想多)即飛,向上升起;純情即墜,向下墮落。譬如男女的感情、私心的愛慾,這些屬於情。情多則墜,墮落下來;想多則飛,空靈、上升的。這個道理。

所以研究唯識,現在研究唯識更好了,這是科學的時代,科學越發達,對於佛學的註解越清楚。所以我們這一代開始的青年,在家、出家的,特別要注意科學。科學的知識不夠,你將來在佛法的整個弘揚非常……是有關哦!不能拿佛來蓋的。一定要搞清楚!

所以,「我種種相」,「謂」就是講「有情」及有「命」,生命存在的等等、等等、等等那麼多現象,這個「等」字等於用新式標點的下面有很多的點下去了。第三句話:「預流、一來等」,就是羅漢的果位。剛才說到佛法無我,但是小乘佛法得了道的硬有果位的不同。小乘法得了道的這個果位,把普通的生死作為分段的生死(佛學的名詞),轉變成變易的生死,壽命可以活更長。如初果羅漢,七返人間;二果羅漢,幾返人間;三果羅漢不來人間,四果羅漢即身成就,等等。它本身都有個「我」的存在呦!所謂得道,道就是我啊,怎麼可以說「無我」呢?所以現在解釋所謂佛經上講我,「我種種相,謂(就是講)有情、命者,等。」如果用白話:以及包括佛法裡頭小乘修持的果位,那些預流(預流果,是羅漢的果位一種,叫做須陀洹果。預流果叫須陀洹果。一來果,就是一般人叫做斯陀含果。就是佛經梵文的翻譯名稱,中文就叫做須陀洹,翻譯成預流。所謂預流,是可以證入法性之流,等於我們現在的選舉,這個人已經政府登記了、審查過,可以選舉的人,所以「預流」。等於我們公司裡選理監事,候補理事、候補監事,「預流」,就是預流的意思。「一來」,就是證到這個果位就是一來人間。一來哪個人間?欲界這個人間;他上升色界。是這個。)等等,這都是有我。

他說,我們現在佛說的、所提出的是無我,但是一般所講的有我,小乘的佛法也是*有我,不是沒有我。「是我種種相,謂有情命者」,一切凡夫境界都認為(有我)。等而上之呢,一切修道的人,小乘境界,譬如預流果、一來果等等,還是有我的存在。沒有我何以得道?我們何必修道、何必成佛呢?沒有我嘛!成佛說最後是無我,無我何必成佛啊?就有問題來了。先把這個「我」的問題到這裡一段。

「法種種相」,佛法裡頭的法——一切事、一切物。「謂」,這個謂字就是用白話「這是說」;「實德業等」,有實在我們感覺得到的,就是這股業力、生命的力量。這個業力,我們現在的觀念勉強地講,可以叫做「生命的力量」。生命不一定是好哦!所以業有善業、有惡業,有不善不惡業、善惡兼半之業哦!就是那麼一股力量,這是業,所以中文翻譯成這個事業的業,有所作為叫做業。

我經常感覺到我們現在人到處在用佛學,大家不知道。你看政府機關、每一個公司要干一件事情,先要人擬這個計劃書,計劃擬好了以後怎麼樣去做、實行。譬如要建立一個工廠,那我們隨便:哎,你那個工廠的作業到什麼程度啊?哦,我那個工廠的作業剛剛把***好——作業。我們過去幾十年啊,說你這個傢伙做壞事,你在作孽啊!作孽啊!對不對?看看在座的老一輩子都知道,我們小的時候經常很多老師、老人罵我們:你作孽啊!作孽啊!現在的人,都唸到佛家來的,就是這個業。現在人把這個「作業」變成一切的事情都在作業。這是佛學的普遍流行,很有意思,作業就是這個意思。作業這個名詞是佛學裡頭來的。可是這個名詞用得好,任何人做任何一切事都在作業,做好事是做善業,做惡事是做惡業,做不好不惡的事是不善不惡業——無記業。都是這個業。所以啊,「法種種相」就是說「實德」,實在,可以看得見、摸得著,感覺得到、想像得到這個世界的業,「等」,等等,等是什麼呢?下面交待了。

「蘊」,五蘊;「處」,十二根塵,就是十二處;「界」,十八界等。這是叫做「法的我」,這個裡頭嚴重了。我們現在先講五蘊。佛經裡頭,我們大家都會念《心經》「照見五蘊皆空」,有一種翻譯不用這個「蘊」字,「五陰」,陰陽的陰,這是中文的翻譯。那麼為什麼翻成「陰」呢?陰暗面、看不見。譬如我們到黑暗的房間、黑的地方,這個裡頭有東西、沒有東西也看不見,黑暗的,所以叫做「陰」;看不見,黑暗的,沒有光明。這個「蘊」呢?翻譯成「五陰」啊,現象的翻譯方法;「五蘊」呢,就是原則性的翻譯。「蘊」就是含藏在裡頭,倉庫裡頭一樣,包含了很多的東西,這個倉庫裡頭堆積了多少東西不知道,蘊藏在裡頭,叫做「蘊」。所以我們有時候,經典上看到「五陰」、看到「五蘊」,是這樣同一個觀念。

這個五蘊啊,我們大家都知道這五個名詞:色、受、想、行、識這五個。色法,簡單地說,不詳細分析,《百法明門論》我們講過,將來還要講,大約的分三種,細的分類很多;拿現在觀念所謂色法就是物理的,叫做色;所謂四大地水火風,這些物理的叫做「色」。

受呢,三分之一是物理,三分之二是心理。換句話說這個受陰啊,有少部分是生理、身體上的感受,變成了心理上的感受,這個叫「受陰」。就是現在我們講感覺狀態。人都有感覺、有反應,醫學上就有反應。這個病人昏迷了,檢查一下看、刺激他一下,膝蓋頭啊到處敲一敲,看這個神經還跳動,有跳動就還有感受、還有反應。這個受陰就是生理感受、感覺的部分。

想陰,已經脫離了這些,完全是心理作用、思想。

行陰最麻煩了,這個行陰包括生理、心理,包括物理同心理,就是動能;行者,運動;是動能——永遠在轉動。比如我們講到佛學的輪迴,輪迴是形容,這個宇宙萬有輪轉,一個輪子一樣在轉動的一個動力,恆動而不停的,這是行陰。行陰就是業力。這個業力構成這股力量永遠在旋轉不止,就是行陰。永遠在旋轉的。

好!識陰。上面所講的物理部分的色陰,心理與生理綜合起來感覺部分的受陰,以及第三位思修一部分的想陰,以及第四位包括心理、物理一切業力的動能,所有前面這些作用都是心識唯識所變的,識陰在這裡呦!就是識。叫「五陰」。

你看我們佛經裡經常用到「五陰」,這是一個名詞,這個名詞我們大家應該都知道,不過我們為了說明《成唯識論》的要點,再重說一番。

處,就是十二根塵,眼耳鼻舌身意叫做六根;相對起的作用,對外界起的作用:色聲香味觸法,叫做六塵。六根、六塵相對立的,等於我們眼睛看外面,外面東西都看得見,相對立的。所以,六個根、六個塵相對立,合攏來計算叫做十二根塵,也叫做十二處。處是有呆定的。在這個十二處的中間——這是個科學的分類,其實印度固有的文化裡頭有。不過經過釋迦牟尼佛的整理,把它分類好了,把它整理過了;也可以說先佛、古佛都有傳,到了這一代劫數,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把它整理過了。十二根塵的中間,眼睛對外面的色相,這個中間——我們眼睛看外面就看見了,大家感覺到應該是沒有界限的——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界限,眼睛跟外面色相之間、耳朵跟外面聲音之間,這個中間的相對,間不容髮!中間有空閒的,一個紙、一個毛髮一樣的,但是有個空閒。這個中間叫做什麼?

第26章

「跳到三界外」,我說好!你跳到哪裡去?佛沒有說另外有個第四界,對不對?你既然跳出三界外,總要找個地方來跳嘛!跳出三界外你跳到第四界?沒有第四界,沒有第三界半的,請問:跳出三界外,你跳到哪裡去?

比方啦!同樣的問題回轉來,現在我們看唯識學所講,「法種種相」,首先提出第一點,「謂實德業等」,這就是法相。

第二點,包括了佛學上講的五陰、十二處、十八界等等等等,都是法相。他說這個法相,我們認為是佛法,「哦!這是佛法!」「哦,這是佛說的。」——沒有這回事。佛自己說這是假立的,沒有這個東西。「法無我」,為了教育方法的方便,建立了這些名相,告訴你。

為什麼要這樣建立呢?佛為什麼建立五陰呢?為了迷心(迷掉了心),一切唯心造,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迷掉了,眾生迷掉了;迷心太重、越來越久、執著太重了,因此告訴大家心的現狀,分析此中無我,建立了五陰。為了破迷心太重的人,建立五陰。

人類的心理不止這一種啊!有些人迷「心」太重,有些人迷「色」太重,所以建立了十二處。譬如說,世界上的唯物學論者,譬如講現在的醫學的話,在西方,認為人身有個什麼?思的作用****,譬如說光線的刺激、色相的反應、腦子神經的反應。你說另外有個心,「明心見性」,什麼叫心啊?一切唯物,腦神經的細胞一死完了,就沒有心的作用了;一切唯物,刺激才有反應,這是機械的反應。所以一切法唯識都是物理的作用——物理的作用在佛學就叫做迷色;迷住了,以為色法主宰了萬有的一切。

因為迷色這一念太重了,所以佛告訴他一切法不是色(物理)的作主。妄想心不是宇宙的主宰;物質更不是宇宙的主宰。因為要破除迷色太重,所以建立了十二處、十二根塵的理論。

為了迷戀心、色兩方面太重的一般眾生,因此建立了十八界的佛學理論。這種佛學理論的建立是方便,在般若裡頭來講是方便法門。為了教育上開導人家智慧、啟發你求得真理,在教育方法上建立了這一個名詞「心色」。

現在我們加以這樣的解釋了,再回轉來看原文:「法種種相,謂實德業等,蘊、處、界等。」好了,這一段,玄奘法師把它解釋了。

那麼剛才我叫大家注意,一切法「轉,謂隨緣施設有異。」怎麼叫做「轉」呢?一切法無主宰、非自然,皆是因緣所生。因緣道理我們曾經講過,不過將來還要重複,大家容易搞不清楚、容易忘記了。現在把因緣這個道理再次翻一翻,只曉得這個觀念。所謂「轉」啊,就是說(「謂」是「講」)「隨緣」隨一切的緣,「施設」假設的建立有一個差別的作用,這個謂之「轉」。這個文字懂了。文字懂了沒有用,他講的是什麼啊?

他說,宇宙萬有的現象的發生,都是心識的轉變的一個變相,都是變相。這個變相是唯識的道理。我們如果有人研究密宗的,所以大家要注意,經常正告你們青年,青年人現在喜歡學密宗,認為密宗挺神秘的——密宗不神秘,密宗所有的法門叫做「大神變」。換句話,宇宙萬有一切都是變相,拿我們現在觀點說就是化學物理的變相。所以神通也不稀奇,宇宙萬有的發生也不稀奇,都是有一個東西,「變相」。所以我們一切眾生學佛也是變相的轉相——緣轉,把這個惡的業緣轉過來變成善緣就叫做學佛,只是轉相而已。所以天堂有沒有?有!地獄有沒有?一切皆有。但是這些「有」都是轉相而已,是一個大神變而已!所謂大神變,就是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個轉變,變的太奇妙了!這個奇妙的形容詞就叫做「神」,是這麼一個大神變。如此!好,這一段我們把它又瞭解了。

下面,原文又來:「如是諸相,若由假說,依何得成?彼相皆依識所轉變而假施設。」這四句話又是一段。「如是諸相。」他說好!假使一個人問問題、討論,這個**論就是對論、論辯,是對話。他說我承認你剛才前面所講的三個理由,「如是諸相。」可是這個世界上,「如是」就是這樣,你看這樣多、這樣多,山是那麼高、水是那麼深,水綠山青;男人就是男人的樣子,女人就是女人的樣子;狗就是狗,貓就是貓,一切的相不同。「如是」,你看,就是這樣、這樣,一切的現象。

「若由假說。」你說完全是心意識所變出來的假象,那麼講一切的現象這個觀念、這個名詞就是假說的,沒有真實的東西。「依何得成?」那麼宇宙的山為什麼那麼高?海為什麼那麼深?草為什麼那麼綠?花為什麼這樣紅?怎麼樣生出來的啊?——心識所變。那好了!現在我們這個講台上沒有一個花,我們大家一起來,心裡頭想:這個講台上出來一種蘭花。我們想到明天、後天,想一萬年它也出不來啊!——哎!你說唯識唯心所變嘛!萬法唯心、一切唯識啊!唯心所造,你造出一個來呀?!你說我到街上去買——那是物質的啊!他說請問你。問題問得很厲害呦!

「如是諸相,若由假說,依何得成?」

有沒有想過?同樣的,我們想到一個經典,唯識學家所不承認的《楞嚴經》,《楞嚴經》第四捲上,佛的大弟子富樓那也問過佛:既然我們自己的本性、心性的本體,所謂「妙湛總持不動尊」,本來是清淨圓明,雲何復生山河大地?怎麼樣造出這個世界來的啊?第一念是怎麼來的?世界這個力量怎麼來的?本來清淨嘛!既然清淨,為什麼多餘這個世界啊?如果其他的宗教學(說)上帝創造了世界,我很埋怨這個上帝太多餘了!你不要造這個世界,不造我們大家不是更清淨嗎?造了世界又有戰爭,鬧了半天,又蓋房子、又拆房子,搞了我們又吵架、又打官司、又起煩惱,你不是吃飽了飯沒有事嗎?不造這個世界不是蠻好的!(一笑。)學其他宗教哲學就要反問這個問題了。這裡頭也類同地提出來這個問題。

「若由假說,依何得成?彼相皆依識所轉變而假施設。」答覆你。所以宇宙萬有、一切的現象,強調地,都是唯心所變、唯識所變。怎麼樣變?三個字要注意:能變的——本能功能發動了。我們現在科學上用「功能」這個名詞也是佛學裡頭來的、唯識學來的。「功能」這兩個字是唯識學,尤其是玄奘法師特別用。宇宙一切功能;「能變」是一切的功能,「所變」是一切現象。這個所變的現象是什麼?轉變來的。能變、所變、轉變,三個觀念一定把握住。

不是講學理呦!你們諸位將來**的人要注意喲!所以你們作功夫各種境界不要來問我了,那都是所變、轉變的階段,有什麼值得問?!什麼境界都沒有稀奇![斷錄]

……一個人生下來,一個小孩子歲數會長大,長大了也是個轉變,長大了以後下一步怎麼樣呢?下一步變老了嘛!老了以後怎麼樣?變死了嘛!很簡單的。能變、所變、轉變,那有什麼稀奇嘛!****。

「彼相皆依識所轉變而假施設。」因為變的這一切現象都是不存在的,不是永恆存在的,無常的。但是在不存在的萬有現象、無常的中間,我們為了一切眾生認清楚自己生命的本來,在教育的方法上,只好一個假設的建立(「施設」就是建立)這些名相的方法。

譬如我們手裡端的這個叫暖水杯、茶杯,假使我們中國人開始把這一個東西名稱叫做「馬桶」,我們現在一定是翻譯為馬桶,把馬桶叫茶杯,一定是「哎,我們上茶杯去。」這是人為的假立,它不是真實的;是假的、設施的。我們現在翻譯過來這個叫電燈,如果當初那個翻譯過來的人叫它「電亮」的話,我們現在一定講不叫開電燈——「開電亮」。這些名字都是假設的。所以一切名相皆是假設。

好了,現在剩下一個問題嚴重了!好,你說一切現象都是假設,本來能變的功能都是什麼東西?——識!心意識這個識。什麼是「心」已經困擾我們幾千萬年,現在又來個「識」。呵,我就是不識,怎麼辦?(一笑)什麼叫做「識」?講到這裡我們稍稍要注意了。

學禪宗人經常問一個問題,禪宗祖師喜歡用一句話:「離心意識參!」現在最近有個同學問:老師啊!什麼叫心意識啊?這三個名稱硬不同,邏輯範圍不同。

譬如我們講八識,整個八識包括第八阿賴耶識、第七末那識、第六意識、前五識,八個識合攏來是一個總體,叫做心王(心)。「心」是個總代名稱。換一句話,我們中國佛學由梵文翻譯成中國的佛法以後,這個「心」字,我們常常*****,因為中國佛經裡頭詞彙不夠,有時候佛經裡頭那個「心」字翻譯叫***;現在思想的就是唯識講心所的妄心,也用這個「心」字。有時候我們佛學裡頭,(尤其是)禪宗裡頭特別多,提到這個「心」字,指本體的,也用這個「心」字。所以本體心同現象的能所、這個所起的心,兩樣的;可是一個名詞在代替。所以我們常常這一個名詞搞錯了的。但是這個是叫「心」,就是這個心——本體,這是代號。意是第六意識。

所以前兩天我告訴兩個同學,他懂了以後,今天有一位同學告訴我,昨天懂了以後,心理上、做事情也大概好了。我說你不要用腦,你知道嗎?西方人講用腦。第六意識的用在腦裡頭。我們常常思想、妄想在腦裡頭用;「心」,硬是心臟部分啊!你心臟並沒有思想的,但是心的確是一部分。我說你平常做事,把心沉到心臟這一部分來做事,少管腦;你就不同!記憶力增強了,定力夠了。這位同學馬上懂了,去試用一下,到今天為止告訴我:老師啊!好了!懂了。

是真的呀!第六意識是腦意識。所以西方人只認到意識這一層,心(心臟部分)還沒有搞清楚。

其實你們諸位打坐去參話頭也好、觀想也好、唸佛也好、唸咒子也好,都在用第六意識、在用腦——錯了!所以不能得定、不能證道。心,你硬放到心臟部位*,有絕對的道理!你不相信你去試!這是科學。

你不要拿現在科學,講這個心臟是沒有關係、心臟屬於一個機器;我並不是講心臟就是心啊!可是你使用的部分——「心」主要在這裡。所以唸佛你在心中念,不要在腦中念。你想在腦中學佛、唸佛修道、觀想……修三大阿僧只劫,給你加兩倍吧!九大阿僧只劫也不會成功!我可以斷定。同此說者是佛說,非此說者是魔說!我會斬釘截鐵地告訴諸位這個法門。

至於阿賴耶識藏在人體哪一部分?這一問題將來講到阿賴耶識再說。

所以講,意與心不同。

這兩個問題解決了。

識是個什麼?這個討厭了!我作一個比方。我們看流水,你們現在人在中學都學過物理的,我問問你們,水有沒有皮啊?(下面同學回答:有啊!)對的,水有皮的。所以中國話來講。你放一個縫衣服的針,如果橫著輕輕放下去,沉不下去,那個水皮、表面**。你如果尖尖地放下,一下就到底了,對不對?我們叫水表面上有一種不沉的力量(水面的張力)把它浮住的。等於我們人的肉體外面有層皮膚,就是水衣了。對不對?不相信回到實驗室做一下試驗。不要實驗室,回家拿一個碗水,完全把它澄清了以後,你把一個縫衣針輕輕這麼一放,就浮住了。

為什麼我要講這個問題?「識」,比方,是心、意那個外面的一層作用就是「識」。所以「識」很難解釋。照傳統的唯識的學問翻過來,叫「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能夠起分別作用的這個叫做「識」,不起分別作用那個叫做「智」。「智」跟「識」的差別。

但是講了半天,分別不分別一樣啊!我們自己找不出來。在唯識學裡頭就是叫「了別的是識」,就是分別的意思。但是玄奘法師為什麼不肯用「分別」這個名詞呢?他硬改了一個字,用「了別」,有他的道理呦!你們千萬注意這個翻譯的地方。「明明了了」。譬如我們眼睛好的時候,看東西一看就知道了;不近視、不散光、也沒有色盲、很好的眼睛,前面東西一照就清楚了,非常明了。到你眼前就已經知道這個確確實實白的、紅的,一剎那之間;不要用意識思想已經知道了,這是「識」的作用。所以識別、了別。所以心、意、識硬是分三層。

識,是最前頭的,識別,就是了別的作用。剛才我問大家水有沒有皮,就是**的意思。****識是心、意的變相,能變之謂心;所變的是意、識,是(心)變出來的。這要千萬搞清楚!

為什麼要把它搞清楚?你們這樣懂了以後啊,你修行、打坐、參禪,**很快就會成功了。所以有時候你打起坐來前面有些幻想的境界,看到光啊、看到什麼影像啊、看到佛菩薩啊,那是識變啊!那是識的變相。你不要認為「這是道!有神通了!」你完了!你入魔了!那是識變。

那些境界呢?有些屬於帶質境,有些屬於獨影境,有些屬於現量,有些屬於非量,都要搞清楚的。所以教理通了,參禪、修行、學佛快得很,不要三大阿僧只劫。像我是個急性子的人,哎呀要三大阿僧只劫,我不干,我來不及等不及啊!我今天做一點總要有一點成果嘛!做生意一樣。你三大阿僧只劫都願意等著去學佛,我非常佩服那些人!豈止我要給他磕十萬個頭,多少萬個頭我都願意幹!因為他很有耐心,就值得我磕頭了。像我這個沒有耐心,等不及啊!

可是你要想快速地成就,所以要修禪那、修**,哎,你教理不通不行。

所以「識別」,「識謂了別。」

「此中識言,亦攝心所,定相應故。」又是一段。你注意哦,這一段很重要!所謂識,唯識什麼叫做「識」呢?首先認清楚皮面這一層——我們心理作用、唯心的作用——皮面這一層,所以講到「識」尤其在眼睛方面更容易瞭解,這個眼識是皮面這一層作用。我們現在大家眼睛閉著,體會一下。我們眼睛閉著,你看見不看見?看見啊,看見前面有亮光的地方白茫茫的,黑暗地方就是黑洞洞的,這還是看見。這個一看見光或者黑,這都是眼識、識的作用;你知道我現在在看見,那個是意的作用;是兩層嘛。後面還有個心的作用。不曉得大家有沒有去實驗過?

懂了這個識的道理吧?這樣一來呢,用功就要方便得多哦!

所以始終這個東西——識,講唯識這個識,「言」,就是講什麼?「亦攝心所。」「攝」就是「包括」,包括了我們心裡所起的各種心理狀態。心所是佛學的名詞,五十幾位心所,這個大家都知道,我們講唯識開始都提到,不提了。心所豈止五十幾位,不止啊!不過唯識把它歸納又歸納,勉強地*下來。

換句話說什麼叫心所?心的功能所起的作用、各種現象,心所起的現象叫做心所。拿現在的科學(來講),就是心理的各種狀態。還有個名詞,現在新的名詞大家注意,叫做「心態」,心態的作用。其實你看一學佛學的人,講「心所」他就懂了,提到「心態」他就傻了:哎呀!那是外國的心理學。其實就是那個東西。美國人、外國人學心理學,你講「心態」他就懂了,你說「心所」他就不懂了。——還是這個東西,古今中外用的名詞不同。

所以「此中識」這個話,「亦攝心所。」有一句話特別重要:「定相應故。」識這個作用(心識)跟你打坐修定的時候關係最密切。你要體會心意識的作用,只有在靜慮(玄奘法師不願意翻譯成「禪那」,翻譯成「靜慮」),四禪八定修定的中間,或者是唸佛的中間,或者是修觀想、修定、修法的中間,在你心性一凝定的這個時候,「相應」;相應是翻譯的了,相應原文就是現在講的yoga(瑜伽),瑜伽就是相應。所以什麼叫做瑜伽?就是相應。什麼叫做相應?身心相應、心物相應、天人相應,心佛眾生等無差別就是相應、互相感應;就是交感的作用,叫做相應。所以心意識的作用,「定相應故」。定境界心意識的作用起來了,交感、感應特別明快。你自己認識心意識的變化,它能變、所變的狀態更清楚,所以叫做「定相應故」。[引磬響]

現在只依《成唯識論》的本書在研究,那麼現在我們是倒轉回來的。倒轉回來,用現在的觀念來講,正式提到關於佛學的基本的認識,所謂「我」與「無我」之間的這個道理。我們經常提到佛法的「無我」,究竟怎麼樣的無我?

上一次我們到了第三頁卷一第二行,講到「此中識言,亦攝心所,定相應故。」上一次講到的本文的結論再提起來注意。這個裡頭所謂講唯識這個識,包括了我們這個心所(心裡所起的這種思想情緒變化,有感覺知覺的這個現象)。那麼這個心所呢,在佛學裡頭所謂以《百法明門論》歸納「百法」,實際上是一個歸納的方法,不是演繹的。如果配合現代的心理學的研究演繹起來,豈止百法,可以說八萬四千法。像現在心理學所發展下來的醫學的心理學、病理學的心理學,所謂心理行為,心理行為學裡頭又分心理**意識的行為,各種行為配攏來,在佛學裡頭只有一個名詞,都叫做心所;就是唯心所起的各種作用。就是這個意義。

那麼這個唯識學裡頭所講的這些心所,我們把心所的轉變,以及心所如何能夠得定;譬如得了定,四禪八定乃至證得小乘的四果,乃至菩薩的十地,都是心所變化的現象、心所轉變的現象,由凡夫轉變成佛。那麼這些心所的作用,「定相應故」。同這個修定是互相關聯的、互相感應的。「相應」古代名稱就是「瑜伽」。不是 yoga,yoga是瑜珈。「瑜珈」這個翻譯是我們統稱一個學術的名稱。那麼佛經上中國古文的翻譯,瑜珈有時候翻譯成「迦」,或者是「珈」,這是指一種學術、學派,這就是現在所謂講翻譯英文的yoga。Yoga分「身yoga」(身體的活動),像密宗的修氣修脈、現在瑜珈術的這種活動,屬於「身 yoga」。「音聲yoga」(音聲瑜珈),譬如唸咒子。譬如我們佛法的修持、禪定屬於「心yoga」,心的瑜伽。

那麼一切定是心的相應,所以yoga又翻譯成相應,不過相應兩個字不能夠概括這個觀念。什麼相應呢?心物、身心互相有改變轉化的作用。所以翻譯成瑜珈,你譬如說屬於唯識學的這一本大論《瑜伽師地論》,就不用這個瑜珈了,就是加人字旁那個瑜伽(qie2)。這就是說修yoga的人,專門在修持的人,我們叫做修道的人、修行人,稱為「瑜伽士」,或者稱為「瑜伽師」。這就是說,有所修持的人,不管是身yoga、音聲yoga、心yoga來的,這是屬於瑜伽

現在我們講上一次的結論,這一句話:「此中識言,亦攝(包括了)心所,定相應故。」唯有修瑜伽得到定的人,對於心所起的現象,乃至心緣的八識的作用、分別才能夠清楚,不然不大清楚的。那麼這是上一次的交代。

跟著原文下來,因為我們古書的編排不像現在,都是一篇下來的。照現在編排的方法有個好處,就要另起一行了,表示另外一個觀念。現在原文觀念講「變」這個字。

「變謂識體轉似二分,相見俱依自證起故。」這是一節。拿現在編排書的(方法),這要是一行了,就是另外一個觀念;不能算是一段,也不能算是一節;這個段落裡頭的另外一個觀念。

一切宇宙萬象,我們身心的世界都是唯心識所變出來的。那麼心識這個變呢?所以「變」這個字等於就是一句。那麼我們拿現在的觀念翻譯,就是識變、唯心唯識的識變。這個「變」字是講什麼變呢?「謂識體」——我們心識這個體,心識的體當然拿八識來講,最後面的這一個。——這句話有毛病的,沒有什麼前面、後面;不過我們用人類的言語表達只好加一個字,使我們容易理解它;等於說背後這一層。這個東西是第八阿賴耶識。

我們上次有一個比方,像水一樣,我們可以把水拿物理的作用分成好幾層,水上面起波浪的,起波浪那個底層的水沒有動過,看到波浪還是表面層。波浪上面還有一層,我們可以叫它是水皮,上次提到過的。一個酒杯、茶杯裡的一碗水你把它澄清擺好了,你放一個繡花針、縫衣服的針,很輕很平地放上去,它掉不下去,因為有水皮給你浮住了。拿物理的道理,可以說水的表面上分子密集的關係,它構成了一個力量托住了。所以像我們跳水、游泳,這個人如果這麼一直(身體橫著入水)跳下去,很痛的。學過游泳就知道必須要這樣鑽下去,一個破洞刺開了、下去,不會感覺到太痛苦。不然這個水皮反擊的力量打上來,身體受不了。

同樣空氣也是這樣,假使高空跳傘就曉得有一層皮一樣矇住,很難刺破它。我們拿這個比方,曉得識的體,那麼現在唯識所變「識體」,它轉變(心的作用轉變)。它轉變了以後,我們心識的識體究竟是什麼樣子?我們自己看不出來。

譬如今天有位朋友在談,談的結果——他雖然沒有學哲學,是學科學的,對哲學很有瞭解的。可以說學科學、學數學的人比較接近哲學。他覺得一切外相都好像沒有什麼;可是我們人中有個「我」、有一個東西,這個東西叫他是「我」,這個我自己可以作主、自己可以把握。那麼,一個沒有學哲學的、沒有學佛的人能夠瞭解到這一層,這就是科學的功勞,已經很了不起了。當然我也沒有進一步跟他倆談,這個「我」是「有我」、「無我」不管,他已經發現這個人軀殼裡頭有一個東西;我們思想、感情就是這個東西。實際上這個東西是什麼東西呢?是識體的轉相。所以我們現在沒有辦法瞭解心識之體。怎麼樣能夠瞭解呢?注意上面:「定相應故。」所以必須要修定,才能夠認識這個體。

現在在我們沒有得定、認識這個體以前的話,那麼對於識的變相在理論上要認識兩個,識怎麼樣會轉呢?「轉似二分,」注意這個文字。玄奘法師翻譯這一些書啊,他一個字也沒有浪費過;也因為太簡化、太古代化,任何一個字下的定義不能隨便。所以我們看書,一個字都不能隨便,這就是讀中國的古書的問題了。像讀白話,一二十個字我們看下去,這一句根本中間抓幾個字就曉得這個意思了,上面、下面浪費的字看不看都是一樣。讀古書可不能這樣哦!

他說這個「識體轉似二分」,注意這個「似」,好像有兩個東西、兩部分。哪兩部分呢?相分、見分。那麼一個是心理起來的心態(現在的名詞就是心態)。我們心裡譬如說想發脾氣,或者哈哈大笑;我們的思想想錢,肚子餓了想飯吃,或者想吃麵,或者想吃水果。每一個心態(心理變化的狀態)不同。

譬如我們對一件事情的看法,一堂人假使有一百個人,一百個人的看法不一樣。儘管講你的意見跟我相同,相同裡頭也有不一樣,這個心態不一樣。我們現在所謂講心態,就是心識所轉變的相分,這個現狀。但是你注意這裡有個「似」,「轉似相分」。心理所轉變的這些心理的狀況(心態),它是靠什麼變出來的?它在後面有個功能,這個功能就是唯心、唯識的作用。所以我們心態的轉變這一切的現象,「轉似」,好像看起來有個心態的現象——心態是靠不住的。這個要特別瞭解!

因此我們可以瞭解了什麼呢?大家普通譬如說念《金剛經》啊、念什麼,「一切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謂一切相都是空。「相」是不是空呢?可以說它不一定是空。這個相是怎麼樣來的呢?就是心態的轉變。所謂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是我們心識的功能裡頭它本有的有一種作用。這個作用平常不動的時候——動與不動這個名稱還是不對的,姑且那麼講——不動的時候像這個水一樣,平靜的;它這個心態沒有變化,沒有波浪。它起了波浪以後啊,就是轉相了。轉出來的東西,「似」好像有心態、有現象;這個現象是靠不住的。

甚至於這樣我們更進一步的瞭解,所以我們打坐、修定、做功夫,各種的定境,如果認識不清楚,你統統被定境騙了。這些定的境界也都是心體的轉變的相似的一種相分、心態的一種現象;沒有見到體。所以你被境界迷著了,因此就叫做著相。甚至我們現在坐在這裡,這個環境、這個一切,這還是心態的一種相分,這個境界就不是實在的,是很多因素(椅子啊、人啊等等)湊合攏來的。都是偶然的暫時的存在,不永恆、無常的,等一下馬上變去了。變去了(以後),假使我們回想起來有今天坐在這裡這個狀況,回想好像是有……[錄音中斷] 「似」,好像是。這是心態的相分。

心態的現象我們還是容易瞭解。當我們瞭解這個心態的現象以後,同時我們也瞭解自己心的作用的功能的見分。我們隨便講唯識學理也可以那麼講,相分就是現象;見分是精神部分。這是在課堂上講學理的時候可以那麼表達。如果講實際呢?那麼相分、見分它兩個差不多同時。所以研究佛學同別的不兩樣,當我們現在提到自己心裡的相分,每個人坐在這裡都有思想、心裡頭在思想,就是對這個書的研究,這個思想、心態就起這個觀念,就是相分;同時我們檢查一下看,我們知道自己在思想,現在我在想這個書,「轉似」,「我這個想法」,你馬上知道自己在想——那個是它的見分。

好了,現在《成唯識論》本身也告訴我們,「變,謂識體轉似二分。」一個是相分、一個是見分。

那麼歸納起來,我們所瞭解的心理作用的心態,相分的心態與見分的理性部分,這個還不是心的本體,所以明心見性之難!這就是心體轉變了,發生相似的那個心體功能的作用;還是作用,不是體。

那麼這個相分跟見分,「俱依自證起故。」相分跟見分另外有一個功能,我們只好借用「功能」兩個字,這一部分的功能叫什麼?「自證分」。自證分就是說,剛才我們舉一個例子,假使我們坐在這裡研究《成唯識論》這個書,諸位一邊在聽,一邊也在思想、研究,心裡頭一定不斷地在想,心裡頭這個思想是相分出來了;同時我也知道自己在思想,這個見分也知道。相分、見分知道了以後,有一個是「自證分」。同時具備了這三樣作用。

什麼是自證分?當我們見分、相分這兩部分在起作用;或者不起作用、清淨的時候,相分不起相、不著相,見分也不起分別;這個時候我自己瞭解到,這個時候比較清淨,這個屬於我的心的功能的一部分,自己曉得了,這個屬於自證部分。

同時,我們在起用的時候也有這三部分:心裡起了心態的作用,自己知道自己現在我心裡在想什麼,相分、見分在;但是,你自己有時候同時可以把心理這兩部分的作用把它丟開了,不去想它。這個是所謂「自證分」的功能。

所以現在我們曉得這個文字,「變,謂識體轉似二分相見,俱依自證起故。」相分與見分這個心態的功能,它本身非常無根的。勉強講它一個根,它依於「自證分」起作用。

好,現在跟著下來另起一節:

「依斯二分,施設我法。彼二離此,無所依故。」這又是一行了,又是一個問題。

就是說,我們所謂識,「我」,剛才有位朋友在談,我們人閉著眼睛也好,總而言之,除了睡眠、昏迷以外,只要腦筋一清醒過來,馬上這個「我」就起來作用了。不管你是覺得有我、無我,這個作用就是「我」。這個「我」是相分、見分。

譬如我們睡醒了,剛剛一睡醒,眼睛也沒有張開、身體還沒有感覺,覺得自己清醒了。這一點清醒了就是心態的相分、見分。曉得清醒了就是「見分」;那麼清醒了,自己覺得有個頭腦清醒、不是睡眠的境相,這個是「相分」;那麼後面那個曉得現在我知道自己清醒,也知道這個境界,這個後面還有個「自證分」。這一部分大家不好好「定相應」的人不大容易瞭解的。有定力相應,他容易瞭解。這個道理我們曉得了。

他說現在普通的人所謂覺得有個「我」的存在,「依斯二分,施設我法」,都靠我們自己平常有相分與見分這個作用,「依斯二分」,「斯」就是「這個」;哪個東西呢?就是相分跟見分。「施設我法」,「施設」兩個字中文的翻譯用的非常高明!就是假相,假設有個我,其實並沒有一個我;可是我們一切眾生自己會假設,被這個相分的現象(假設——所騙住了,認假為真,認為有個我。

其實,「彼二離此,無所依故。」這個心識的轉變,相、見二分的功能,心態、同自己瞭解知道心態的,除了自證分以外,「無所依故」。它沒有一個東西,沒有個根的。所以這個我相覺得有我存在是沒有根的;只是我們自己被這個心態的現狀同見分所騙去了。

這是一個理由,還沒有完,跟著又是另外一節。

「或復內識轉似外境,我法分別熏習力故,諸識生時,變似我法。」另一個問題是科學問題,這是心理學上最高深的了,很難瞭解。據我的經驗所看到,假使現在我們一般年輕人真的研究現代的心理學,轉回來研究唯識倒是比較容易瞭解;純粹從佛學入手的很難瞭解。純粹從佛學入手的人怎麼樣容易瞭解呢?那就是唯識的原文,「定相應故」,有定力的人才容易瞭解;沒有修過定的人無法瞭解。所以唯識學給一般學者講起來始終變成哲學了。所謂哲學是普通的思想,那就是在相分、見分上轉,那個是哲學(相分見分上轉就是哲學)。所以佛法非哲學;它也是哲學,但是畢竟非哲學,它「定相應故」;離相、離見,走入「證自證分」這一部分去。

那麼現代的研究心理學的,因為醫學資料的發展,心態的資料加上聲、光、電、化、電氣的發展,那麼對於這個心理的形態認識比較容易。所以容易知道、看通了這個現象,追究這個現象後面的功能,就是科學的精神。那麼以這個方法來研究唯識,在學理上是容易瞭解得多。

例如現在我們看他的本文,本文怎麼講?「或復,」「或復」這兩個字是「假定的」,怎麼樣用這個假定呢?就是說拿我們現在科學研究來講另一種資料、第二種資料,世界上有這種事實、有這種人、有這種知識。所以如果拿我們現在人寫這本書的話,說:一,是剛才講的資料;二,是第二個資料、第二個研究方案。「或復」,他說什麼是第二個方案呢?「內識轉似外境。」內識的轉變,變出來像個外境。你要注意呦!「轉似外境」,是真的。

譬如一個在美國的一位老太太,你們都曉得,寫《外婆禪》那一本書的這位老太太(金滿慈夫人)。那麼她半個月、一個月經常有修持的心得報告日記寄回來。這一個月的日記我都沒有批,擺在那裡。堆積的東西很多,昨天我就打開來看一下。稍稍精神好一點,這些債都要還。打開看到,她因為自己修持的進步,現在人一打坐起來;不要打坐,站在那裡,她已經覺得心跟身兩個分開了,人都可以出去了。不過她不敢跑出去,她怕一下跑回來找身體找不到了,再去投胎很麻煩。她是這麼一個看法。那麼開始是頭痛得不得了,她當時寫信告訴我。因為她是個老太太,也生產過孩子,七十多歲,要到達身體的復原,這個腦子像精神分裂一樣,頭痛那是免不了的。我早就警告過她,痛苦得很。

那麼現在她這個階段過了,過了以後現在她說感受上(你們注意聽這個事情),她感受上這個腦袋中間是空的,一個洞、煙囪一樣,人就是自己隨時可以跑出來、跑進去了;所以道家一般修定就可以出神了,可以神遊物外,可以到外界玩玩。那麼要回來看看我也不用買飛機票了,那不是很好玩嘛!

好,你注意,用功到這裡這個是什麼東西?「內識轉似外境」,還是內識所變的。因為這個肉體也是內識所變、這個肉身也是阿賴耶識所變。我們肉身所以有病,就是阿賴耶識業力的關係,這就是業力。所以身體不好、有病,也是「內識轉似外境」。其實病也非真非有,所以《維摩經》上講得很清楚,就是這個道理。譬如我舉這一個例子。

那麼我看完了這一段,我就把紅筆拿起來;因為我看這些人的日記啊,一看到哪裡我紅筆一鉤:哦,這裡有個問題。總答覆。看完了再一個一個問題批下去。所以紅筆拿在手裡,這裡有個問題就是打一個問號在那;沒有問題的就勾過去了,一張一張,經常看的很多這些東西、資料。

再過了幾天她的日記上又一段來了,她忽然覺得又進了一步,突然覺得有一個境界,自己本身在放光。就如同你們學靈魂學的人差不多,到了地獄看到很多餓鬼;可是本身有修持的人他可以放光,照見這些鬼魂,都進不來了。那麼在這個境界裡頭,她平常這位老太太很妙,雖然七十多歲,是現代人,她對於宗教原來是信天主教,現在研究佛學。她對於宗教老實講,文學趣味特別高,無所謂,什麼鬼神不大理會。到這個時候她說奇怪呀,真的有這種事啊!覺得非常害怕。這個境界她維持了相當長,幾個鐘頭。在這個裡頭她忽然警覺到:自己受了欺騙!這一切都是心識的變化。因為我正寄了一本《成唯識論》給她,她更可憐,不像諸位還有人講;她硬是一個字一個字摳,摳不懂、看不懂;等她寫信來問我、我答覆給她,差不多有時候一個月、兩個月了,她在那裡慢慢也摸懂了。

那麼這些道理就是說明,她這樣一來一警覺到:好!她說這就是唯識上所講「內識轉似外境」。心識自己害怕,一個恐懼的觀念一來,配合上一個或者是感冒、或者生理上某一部分的閉塞,就呈現這種陰境界。陰境界看到非常恐怖的境界。所以有許多修道學佛的人所謂走火入魔——也沒有火也沒有魔,都是「內識轉似外境」。內識心識的轉變變出來,同外面的境相是完全一模一樣。

因此我常告訴大家,精神病的人,你到精神病院去看精神病人;當然普通私立的精神病院看不見,到台大公立的精神病院一看,那真是可怕的很!那一進去真是有一個恐怖啊!什麼恐怖?每一個人不是人了,那硬是餓鬼,鬼的樣子啊。有些人「嘿!嘿嘿!……」那個眼睛瞪直了,各種怪相都有。不過在裡頭站一下搞久了以後啊,完了!究竟我是神經還是他是神經?搞不清了!在他看我們都是不正常的,我們看他們是不正常的;誰是誰的正常呢?都是「內識轉似外境」。在他那個精神病的人,他所看到的那些境界(他認為)是真的,絕沒有假;他(知道)假他不會生這個病了。因為他把這個假的境界認不清楚了,假的境界、這個精神病的狀態、這些鬼神的境界是什麼呢?——「內識轉似外境」。

這些「內識轉似外境」其實是一層意義。進一層意義很難瞭解了,我們只好先說明一句,要怎麼樣才能夠懂得呢?「定相應故」。除了你修定證到的人得到自證分,(否則)你沒有辦法懂。就算你把唯識學學理講的通達又通達,你還是沒有懂。必須要「定相應」。

什麼是「內識轉似外境」呢?就是我們現在物質世界,乃至我們坐在這裡,前面這個桌子、我們坐的這個凳子,乃至我們的肉體坐在這裡,你真實感覺到自己坐在這裡——這個是假的。這個東西都是我們無始以來的內識、第八阿賴耶識帶業、帶質而來的。內識轉變了,所以有現在幾十年的存在,或者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億年存在的暫時的偶然的轉識外境。物質世界、整個宇宙都是內識所變、唯心所變,還是轉變來的。內識轉出來,相似的、好像有個外境。

所以我們修定的人,譬如修光明定的人,修久了以後他眼睛裡頭看這個世界、看大家,都不是人,都是影子,(比)照相上的影子還要假。他看這個柱頭、看這個玻璃、看這些地方都是假的,一個影子在飄。雖然這種定力沒有證到結果,證到結果他的身體肉體硬可以同這個山河牆壁沒有障礙、可以過,就會飄過去。因為這些山河牆壁、實質的物質的世界,都是內識轉化;這個轉化中間有一股力量,這股力量就叫做「業力」,所構成的。看起來像有個外境——沒有外境,「轉似外境」。

那麼這些外境是什麼來的呢?「我法分別熏習力故。」都由於一切眾生在無我之間假執著了一個我。無我是理上、根本上,但是事實上我們一切眾生是有個我,這個「我」是相分、見分變出來的,變態。所以拿唯識的道理,以佛法來看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正常的人,每一個都是變態心理。所以拿現在的話「變態心理」這個名稱,拿唯識的眼光來講變態心理,一切眾生沒有證得菩提以前個個都是變態心理,都是不正常人;也可以說每一個眾生都在病態心理中,沒有一個正常的人。所謂正常的人只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大徹大悟成佛了的,這才算是個人、正常的人。所以佛者就是一個人,是一個正常的人。普通不是正常的人。

所以這些外境轉相來的,都由於我法分別,由於「我」(第二層我)以後,由第六意識、由法相分別心、意識分別心,習慣於分別,這個熏習的力量。

「熏習」這兩個字,好多人、歷代的學者想把這個名稱給它換兩個字,換不了。因此,所謂到清朝末年、民國初年,梁啟超、康有為幾位有名的學者演講佛學的時候,他對於「熏習」兩個字是欣賞讚歎不已。他說佛學翻譯的這個「熏習」是怎麼樣想都想不出來,再用兩個中文名詞換了它這個名詞,換不掉。「熏習」就是一切的習氣,什麼叫習氣?是熏習來的。當然你們諸位不會抽煙的不知道,第一次學抽煙的年輕人一抽,煙一吸進來一定嗆得要死,眼淚鼻涕一起出來。但是慢慢熏習慣了以後啊——其實煙有什麼味道?又臭又沒有什麼意思。他熏習慣了,熏習慣了反是覺得很有味道。那個煙啊熏得那個指頭都是黃的,像我抽了幾十年煙還沒有發現我指頭黃過,很奇怪!怎麼熏習不上?熏習這個東西,你譬如說,廟子裡菩薩前面點香點久了,那個上面就是黑的,給香煙熏習的。

注意「熏習」兩個字,熏習這一層是表面的、假的,洗得掉的。可是呢,你沒有辦法怎麼洗呢?「定相應故」,所以修定、修慧是轉變熏習力量的方法之一。慢慢地定,定極了以後再來澄清、起慧,才把習氣的力量洗得掉。所以我們說修行轉變習氣這個熏習的力量,談何容易啊!

尤其熏習的力量最大的一個是什麼?「分別」作用。我們看這一句,「我法分別熏習力故。」什麼是分別作用?譬如我們這個人,剛才舉一個例子,我們人生就在兩個境界中,疲勞了睡眠,睡眠就是大昏沉。昏沉是個心態,睡眠並不是一個必要的,這是個心態、不正常的病態。所以修行人到了最後斷除了睡眠,晝夜常明,沒得睡眠了。睡眠是熏習的、後天的力量、不正常的形態,是昏迷陰境界。但是我們常人、普通人呢,除了睡眠以外,眼睛還沒有睜開,思想來了,散亂心(就是分別心)來了,就會想了。這個由我相而起的分別作用是無始以來熏習的慣習的力量,所以也叫做習氣。唯識翻譯成「熏習力」,普通經典就翻譯成兩個字——「習氣」。習慣的一股力量。也翻譯成「業力」,一股力量。這些翻譯都是名稱的不同,所以佛學的複雜,反正東西是一個,文字有「業力」或者「習氣」,也有總稱稱為「業習」。

譬如我們人身體上、我們這個肉體上有些人一個動作,譬如有些人講話喜歡摸摸這裡,有些人尤其女性站在那裡講話喜歡弄弄頭髮啦,再不然頭髮這麼一搞;那個頭髮搞慣了——熏習力。有些女的喜歡咬指甲啦……男人也很多了,各種怪相。他說為什麼呢?——習氣。這個習氣除了後天的教養沒有注意,從小養成的習慣以外,有許多是先天帶來的。

譬如我過去有個朋友地位很高,官拜上將,當過方面大員、做主席的,我經常笑他:就是個猴子!他當然沒有到這裡來。他一講話,尤其他跟老總統講話、發生大問題的時候、他要考慮一個嚴重問題的時候,我們一看就曉得他心理有嚴重問題(南師在比劃動作,眾笑)。這個人我說是猴子,就是個猴子!就笑。因為我們大家是朋友啊,官做大了很難得有朋友,像我們跟他是朋友,所以朋友嘛我管你什麼地位,還照樣罵你就罵你、笑你就笑你。我們在旁邊一看:哎,猴子相又來了!他就笑了,他說這個東西奇怪!他說我緊張的時候它就來了。

那麼像這種動作是什麼?無始以來的習氣,分別心來的。

所以我們為什麼打坐修定雜想妄念空不掉、寧靜不下來呢?無始以來熏習的力量。「我法分別熏習力故。」所以把分別不起而變成清淨,這是功夫,「定相應故」。

進一步瞭解,分別本身也空,不需要寧靜它的,它本空的,那是「慧相應故」,那是慧力了。慧力中間就有定力,定力中間不一定有慧力。當然要真的般若慧力,普通的聰明不是慧。

再注意原文,「內識轉似外境,我法分別熏習力故。諸識生時,變似我法。」「諸識」,注意,第八阿賴耶識、第七末那識、第六意識、前面五個識,一切識生起作用的時候。其實我們這個心意識隨時在生起作用;因為隨時生起作用,注意這個佛學的道理——在作用裡頭就是有變。中國《易經》講變,佛學把這個變的現狀叫做無常,沒有一個永恆的東西。譬如我們動作搖手,永遠這樣搖、擺動,它在變。宇宙間的事物無論哪一件事情、哪一樣東西,隨時隨地分秒中間都在變,沒有個不變的道理。這是現象界——相。

所以真到了不變,除非證得菩提,如來大定,所謂不動;密宗所謂稱「不動明王」,不動地。其實嚴格要唯識道理講,所謂到不動的那個境界是不是變呢?也是變。不動不過是個大變。譬如我們地球在轉動,隨時在變,可是我們人類、地球上的生物不曉得自己在轉,因為它轉的太大了。而且我們分別熏習慣了,在這個變中不知道在變。地球在轉,我們不覺得在轉,其實我們還是在轉。我們身體上的血液也在轉,這個人血液不循環就死亡了。可是我們為什麼坐在這裡打坐坐著覺得很清淨:「我都沒有動過。」實際上你裡頭轉得更快啊!為什麼你不曉得在動呢?「我法分別熏習力」,這個熏習、分別心的快速的變,我們觀念上錯誤的認識認為是靜態。其實所謂靜態是個動態的,快速的動態就變成靜態了。譬如我們拿一個鉛筆,這樣我們看到是有動態:這只筆在手裡這樣轉,大家看到在轉圈。如果速度轉得很快的時候啊,我們只看到一點,它沒有動過。所以我們注意了,我們修持的時候,有時候你覺得是定,是不是真的定?這個地方,理都要參透了。

所以,諸識生時變出來相似有個我。剛才我們講,下午有個朋友來談人生有個我,我們曉得裡頭有個我,其實沒有這個我。如果拿佛學總答一句話,這個「我」是怎麼來的?「諸識生時,變似我法」,變出來好像有個我。

「此我法相雖在內識,而由分別似外境現。」他說,所以我們凡夫覺得有個我,「我」這個現狀、這個法——這個法並不就是人的觀念——這一件事;「此我法相」,這一個我、這個法,就是凡夫的我法;相,這個現象;「雖在內識」,其實沒有我。所以我們眼睛閉起腦子裡想到,心裡想好像有個我,好像在裡面有個識在意識作用;其實「而由分別」,是由意識的狀態慣性的、我們要抓一個我;「而由分別似外境現」,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外面是有個我。當我們睡醒了,眼睛沒有張開,好像有個我在裡頭想,這個時候如果人家問你:哎,你醒了沒有?你一定答覆:我醒了!好像裡頭有個我。「而由分別」,就是意識分別;「似外境現。」[引磬響。]

剛才講到「而由分別似外境現」這一句,現在接下去的原文:「諸有情類無始時來,緣此執為實我實法。如患夢者患夢力故,心似種種外境相現,緣此執為實有外境。」這是一節連起來的。

剛才講過了,我法雖在內識,而由分別心起來,變出來「似外境現」,這是一個原理。現在講的「諸有情類」一切眾生這個「我」是怎麼來的呢?他說「無始時來」,「無始」都曉得,不要解釋了,這是佛學的一個名詞,關於宇宙的緣起,這是哲學上一個大問題。不過我們這裡青年同學初學佛的很多,可以再解釋一下。

我們哲學上始終在問,這個宇宙是哪一天開始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是西方哲學很有名的問題。這個宇宙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換句話,先有男的還是先有女的?先有人類還是先有上帝?先有上帝的外婆還是先有上帝的外公啊?問題多得很!那麼這是問萬物的起源。關於問時間的起源,哲學、宗教、科學都在找,找到現在沒有下過定論,也沒有過答案。那麼在中國,西方人看中國沒有哲學思想,因為秦漢以來著作裡頭對於這個問題很少提;但是有。我常說中國的哲學在文學裡頭。譬如隨便舉唐人有一首詩:《春江花月夜》,這是一首很有名的詩,非常好的詩。裡頭就有這麼兩句名詩,非常有名:「江上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就是個大問題。

所以中國的哲學都是文學化的,文學裡頭很多這些哲學的問題。世界上哪一個人是第一個人看到這個月亮的?這個世界第一天的月亮出來是哪一天?

這些問題在佛經裡多不多呢?我們現在講到佛學問題,講佛學在現在的時代經常要碰到哲學、科學的問題,一個學哲學科學的人第一個就要進來問佛學裡頭怎麼講法。

佛法、佛學對於這些問題是置答的;所謂「置答」,不答的。這些問題在佛法裡頭是置答的。所以佛經說法有四不答覆,這一類問題不答覆。

所以我們看到一本同唯識有關的經典——《楞伽經》,《楞伽經》開頭提了一百零八個問題,那古裡古怪的,宗教問題也有、哲學問題也有、科學問題也有,說:太陽照到窗子上那個光,光裡頭有幾顆灰塵?獅子身上有幾顆灰塵?等於說有多少細胞?換句話說,我們每一個細胞裡頭有多少分子?你看幾千年以來,人類所問的問題是相同的。《楞伽經》的開頭所以有一百零八問(一百零八個問題),包括了宗教、哲學、科學,多得很!分別答起來麻煩透了;佛在《楞伽經》中間所以說到唯識的道理。

那麼,唯識也好,任何方面,佛經對於這個宇宙的緣起的時間的問題,用了一個最好的名詞,哪一天開始?昨天開始;昨天以前呢?前天;前天以前,大前天……永遠向上面追,追到哪一天算是宇宙開始的時間?那麼佛經的答覆,一個名稱,這個名稱就是答案:無始。

這個「無始」的觀念就是無始之始。這個宇宙是圓形的,圓形是一個形容詞啦;圓滿的、一個完整的東西;一個完整的球體一樣,你說哪一點是開始啊?哪一點是終結呢?那個終結的地方就是它的開始;開始的地方就是它的終結。所以沒有叫做開始、沒有終結的。那麼,它也無內外中間的差別,這是哲學科學上一個大問題。現在假使真正學科學的,真正學科學不是我們一般說你中學裡頭也唸過物理、數學,那不算的,那只是科學的一點點常識;真正學科學就進到哲學的範圍了。

所以像學物理,學到最高處就是理論物理了,就是理念的範圍了。除了實驗室以外,那完全是在數學的構想的範圍,那都是思想的境界了。所以科學到了最後是哲學了,又進入思想的境界。這個思想的境界呢,又歸到佛學裡頭來,所以說無始以來分別熏習的業力。

但是在分別的作用上,宇宙的緣起,佛學的答覆的結論是「無始」。無始,因此研究歷史的觀念的話,沿任何一代都可以開始;說我們是現在,也可以說我們是過去,因為是我們未來的過去;也是過去的未來;所以沒有現在、也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時間的觀念因此他答一個「無始」。

好了!我們曉得佛學的名詞「無始」就是代表宇宙最初緣起開始的那個觀念的一個名稱,不能作一個固定的實體來看的。

現在講到「諸有情類無始以來,緣此執為實我實法。」注意這個「緣此」,因為本來無我,一切起來都是因緣而來。因緣這個道理《成唯識論》裡頭本身我們也講到過,將來還要再說,分成四緣。實際上這兩個字不是合起來用的,因是因、緣是緣。不過有些經典把它簡化了,混合起來用,叫做「因緣」,籠統地過去了;像唯識學裡頭有用,(但)很少用,因是因、緣是緣,分開的。就是邏輯上分析的非常清楚。

現在這裡頭講到「緣」,你不要同因緣的觀念聯想起來。這個「緣」是代表作用。我們一切的作用是連鎖性的。譬如我們這個思想,早晨起來第一個思想是想什麼?每一個人每天都忘記了。自己睡在床上剛剛一醒,你第一個思想想什麼?我想沒有一個人記得,對不對?

哦,這裡注意了,假定有一個人可以說我今天早上起來第一個思想想什麼、第二個想什麼、第三個想什麼……一直到現在晚上為止,每一個思想的過程自己都記得清清楚楚的人,這個人立刻可以得宿命通。你不要看到記憶力是沒有用的哦!宿命通是記憶力的堅強而來的。

那麼如果說一個人思想、情緒,過去了的都能夠清清楚楚回憶起來,做不做得到呢?我告訴你,心態轉了,做得到——「定相應故」。只有得定的人做得到。像我們普通人,你剛才八點鐘進來坐在這個位子上,第一個思想想什麼?你現在就不知道了。就是三分鐘以前(的思想)你自己都把握不住了。這就是定力。所以定力[斷錄]……你盤腿搞個什麼東西啊?換句話說你呆板盤腿坐在那裡,你曉得你腿一盤第一個思想那是搞什麼?過後過幾秒鐘你已經忘記了。這就所謂叫做失憶(憶念那個憶)、失念。所以「定」是個什麼東西,你們大概也可以瞭解了。

所以繫心一緣做不到,緣過去的也做不到,緣未來的也做不到,緣現在也做不到。假使有人做到了,對於「定」的這個影子、這個事情大概可以懂了;懂了,可以起修了。

可是我們現在對於「緣」的道理,這個緣字又翻譯成叫做攀緣,加一個字叫「攀緣」,「攀」字是加上去的形容詞。我們人都是攀緣,由第一個念頭起來,聯想、分析,一路一路抓過來;爬樓梯一樣,一層一層爬。當我們爬樓梯爬完了以後,……

第27章

……一腳踏進去,到了十一樓,幾秒鐘?我問你。是幾秒鐘?我想我同諸位沒有一個人答得出來!誰都沒有這個定力,也沒有這個細心。所以你要注意,真得定了的人,他這些境界啊,一照都很清楚的,絕對清楚!所以沒有一點是昏迷過的,那叫「佛者,覺也。」就是定。但是這個不屬於分別心來的;分別心是這個「緣」(攀緣)。

那麼何以我們沒有這個定力?因為「攀緣」。佛經「攀緣」這兩個字所以翻譯得非常好!攀緣我常常表演給大家看,因為你們諸位不曉得,山上沒有看過,也沒有住過山。我們在山上住久啊,看山上的猴子偷東西,尤其是猴子偷那個玉米、偷苞谷,那是我最內行了,很喜歡看它,那看得很有趣!在那個時候啊,對於佛法、人生大半是開悟了。

那個猴子來偷苞谷,尤其我們喜歡逗著玩的,故意弄一點聲音。它看了半天,四方八面看,好像有人哈?但是我們又不響,就看它偷。它看看沒有人,一個手把那個苞谷抓一個,然後夾在這裡一夾;一看,沒有人,這個手又去抓一個,夾在這裡;一看,哦,沒有人,哦,抓得快!一個一個,夾在這裡,夾在這裡……然後我們「唔」一下,「嘟……」它跑了,一個苞谷也沒有!因為它夾在這裡:這個屬於我的了!再抓一個:這屬於我的了!……這邊又怕人,然後我們給它突然一叫,它一慌,就跑,結果這麼一跑啊,它一個苞谷也沒有。我們現成都撿來,免得自己去摘了,啊!這叫猴子偷苞谷。攀緣就是這個樣子。

我們人生看了那個猴子,啊呀!恍然大悟!很好玩。我們這個生下來一輩子,這樣抓、那樣抓,學問啊、什麼錢財啊樣樣抓。你看小孩子生下來,你可以看,我經常說你看人生下的形態就是攀緣,小孩子生下來一定抓著的、手一定握著的。假定這個嬰兒手不握緊的,活不長的,所以嬰兒手一定握的。而且你要注意,大指頭握在裡頭,不是大指頭握外面,握外面他這個嬰兒就有病。喏,這些都要觀察得仔細。嬰兒手是這樣握的。

到了什麼時候呢?到民權東路的時候,嘿!伸出來了,大方得很!你看嬰兒生下來,就看這個人,生下來就要抓一個東西。沒得抓啊,抓自己大指頭都要抓。抓了一輩子,抓到了到最後斷氣的時候,手放開了,同猴子偷苞谷一樣,「哦!」一跑,什麼都沒有了。這個就是攀緣。我們解釋這個「緣」字,這個「緣」字懂了。

「諸有情類無始時來,緣此」,都在攀緣。「此」,這個;什麼呢?由於內識所起的習慣性的分別所變出來的外境。因為自己習慣性的,剛剛一醒來以後,一個嬰兒生下來,裡頭就有想,這個「想」就叫做分別心,我們普通叫它「想」是粗的現象,就是分別心。

「緣此執為實我、實法。」把這個分別作用的這個影像,自己認為這個就是我。譬如我們一個人生病發高燒的時候,昏迷了,那個裡頭有個我在想,那當然有我。有人問你「這樣難過吧?」「啊哈,難過的很啊!」還是會講話,那個是分別作用。認為自己那個才是我,「實我、實法。」實際上真到斷氣了那一下,那個我是有一度昏迷了,沒有了,叫你也不知道;完全死亡了,斷了氣了。這個大昏迷大概要經過二十八個鐘頭,到三十一、二個鐘頭,「我」又來了。那個「我」來啊,就像現在我們有肉體的夢中身,在睡覺睡醒了一樣,那個起來叫中陰作用,就是靈魂作用了,沒有肉體了。

可是也有身體哦!那個身體是怎麼樣的?譬如我們做夢的時候,我們肉體在床上,可是我們夢中的那個身體也覺得自己在街上跑啊!那個身體是意識所生的身體。所以我們中陰靈魂所生身體也是這樣。這些道理學唯識學佛法一定要認清楚才好修持,才瞭解自己是在什麼境況。

實際上那個意識所有的身體,那個就是無始熏習的假我,不是真的;業力所生。也就是這句話:「而由分別似外境現」,好像有個我存在。這個「似」字特別注意啊!你看這一節裡這個「似」字用得非常高明!別的經典上用「如」(「如來」那個「如」)。所以這個實在的、我們凡夫認為這個我,就是患夢的,等於做夢的人夢中的身體一樣。患夢的,它這個文字用的注意啊!「患夢」的。夢是個病態,也是心理上的病態。所以莊子也說:「至人無夢」。得道的人沒有夢。但是同樣的,「愚人無夢」。世界上真正的老實到笨,笨到平常都是白痴一樣,沒有多大思想,這個人也無夢;至人無夢,愚人也無夢。所以得道的人同大笨人差不多。換句話,一個是清明的無夢,一個是絕對昏沉的無夢,白痴的也無夢。同樣是無夢,其中有分別。

那麼好,我們瞭解了,所謂夢境,在唯識就是「患夢者」,可見夢境就是病態。所以我們一個人,你一懂唯識的道理——沒有一個人睡覺沒有夢的啊!所有人睡覺都有夢的。而且你要注意啊,這同你們修道、修持都有關係。人的真正的睡眠,大概五十分,最多到一個多鐘頭,真正需要睡眠。平常所有的睡眠,躺在那裡是浪費,消耗精神的。所以久睡傷氣,睡久了傷氣的。所以病床上躺久了一身力氣都沒有,久睡反是傷氣。久坐傷筋、傷骨;久用思想傷血;各有所偏。所以睡眠並不一定是好事,所以越睡越胖,因為這個傷氣了,這個氣不是呼吸的氣。所以睡眠,我們真正睡下只有那麼短暫的,平常我們都做夢。

你只要觀察一個人睡眠,譬如我們帶兵帶過的人,或者帶學生帶過的,你夜裡一觀察。做頭子的人都蠻苦的,像我們帶人的時候自己都沒有什麼睡覺,夜裡睡睡還要起來,去觀察觀察這些部下,睡好沒有啊?被子蓋好沒有啊?有時候還要給他們蓋蓋被子。那個睡相非常難看!幾百個人在一起睡,有些嘴拉開的,牙齒張開、口水流出來,各種睡相;有時候手那麼抓起……看了幾百個人睡相啊,人會嚇住了!當然看慣了也覺得蠻好玩,而且在睡相裡可以看出這個人心理狀態:這個傢伙想錢的,這個傢伙想什麼的,這個傢伙……有些人睡覺了這個手拚命向上面爬的;有些人睡覺這個枕頭在上面,人都縮下去了的,同他的生理心理病態都有關係,這個裡頭是大學問,這是睡覺之學。可是你們沒有這個大團體的生活經驗就看不出來。

你看一個人睡眠睡在那裡啊,沒有半個鐘頭是安詳過的,不會到半個鐘頭;十幾二十分總要動一下,再不然臉上肉抽兩下;再不然鼻子「嗤嗤嗤」搞兩下;再不然你看半天……真正睡著了,像我們因為帶人久了、查鋪久了就聽出來,這個傢伙沒有睡覺!沒有睡覺的人他沒有呼吸,實際他曉得我來查鋪了,故意裝起睡覺就閉住呼吸在那裡。真睡著了的人他「踢呀窟啊」在呼吸。所以這些東西,我查鋪很厲害,這些內行,他騙不了我!哎,我聽了半天鼻子一點聲音都沒有,我就「啪」一個耳光:假裝什麼睡覺!(眾笑。)真睡著了的人有時候也沒有呼吸,那看得出來,那是真睡著了。這個鼻子「窟!窟!……踢啊窟」半天。一點呼吸都沒有了,這已經是睡著了。大概幾秒鐘以後,突然來一個「嘶嘶……」哎,那個人睡得很熟,他是真睡著了。內行不內行?可見我睡覺比你們都內行!(眾笑)

一個學佛的人、修道的人觀察人時要這麼仔細,你才能夠學佛,就懂得修道的道理。所以真入定以後,呼吸停掉了,同那個真睡著了一樣,完全沒有呼吸。真無念的時候,沒有呼吸了,差不多相同的。也沒有境界,也沒有什麼。說「我看到什麼,聽到什麼……」那是神經了。那真定了以後,他呼吸自然就……所以人的睡眠只需要那麼短的時間。

那麼每一個人都在動作,你看睡眠,每一個人在動作,不是腳趾頭翹兩下……尤其人快要醒的時候,你看他躺在那裡也可以作假的。醒了他什麼都不動,好像還在睡;你叫他,你看,只要他腳趾頭在動的時候他早就醒了,他不能騙人的。他碰到我們這些人,你們做我的部下就很討厭了,絕對都不能騙的。

人睡醒了以後第一個要動的,腳趾頭先開始動。換一句話,人怎麼樣睡著呢?腳先睡著的。你腳還有感覺,你沒有睡著。一節一節睡上來。你們不相信,晚上睡了去看看,看看自己!睡著是從下面。死亡也是一樣,從下部先死上來。睡眠是個小死亡。所以醒來以後是腳先動;腳趾頭有人喜歡動了,這個傢伙已經醒了,他在耍賴、賴床。

那麼講這個時候做夢了,所以每一個人都在做夢。可是醒來覺得自己沒有夢啊,他忘了。所以修行修到夢中能夠作主,而且每一個夢的時候(夢就是分別妄想,白天妄想一樣)都很清楚的——這個人修行有一點定力了。況且你修行,白天看到什麼東西:唉呀,阿彌陀佛啊!不要殺生啊!晚上你還照切肉啊、照殺魚啊、照吃蝦啊照吃不誤,你夢中就做不了主了。所以夢中知道是夢,夢中能夠做主,這個修行蠻可觀了,可見他很在用心了。這都是事實的,實在的事。

那麼人的夢呢,世界上最長的夢不過五秒種,三秒種到五秒鐘。你譬如說我們這個「黃粱夢」——中國文學上有幾個夢:黃粱夢、南柯一夢、華素夢,三個大夢,這些都是大夢。呂純陽在求道以前,「黃粱一夢四十年」,做夢夢到自己四十年,考取功名,然後考狀元,然後做宰相,然後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四十年的富貴功名。最後犯罪,拉出去殺頭!頭一砍下來,夢醒了。夢醒了看看旁邊那個老道士,這一餐黃粱飯還沒有熟,已經做了四十年的官了。所以他把人生感覺了,不要了,修道了。四十年如夢,呂純陽黃粱夢一夢四十年。四十年當中的夢境,有時候我們如果做一個長夢,夢個十幾年的事情很容易啊!你不會超過五秒鐘的。所以夢中的時間跟白天的時間是相對的,人在痛苦中的時間長;快樂的時間覺得很短。時間是相對的。但是真正得道的人是無夢的,普通人都是有夢。不是你沒有夢,你醒來忘記了。一叫醒立刻忘記了,那個動的都忘記了。真到了無夢啊,這個人入定了,他睡覺的姿態就不同,安詳得很。那是定境,那完全不同!

所以我們現在解釋「患夢者」,所以因為我們瞭解這些,看玄奘法師翻譯的經典,這種地方是合掌讚歎:這個字之用得好!夢就是個病患、病態。所以一般「如患夢者」,因為在夢境是一個病態的現狀,「患夢力故,心似種種外境相現。」所以夢裡頭的境界同我們白天活著的境界是一樣的;夢裡頭的悲歡喜樂是一樣的。所以我也常常說,昨天看那個老太太的用功報告也提到這個事,我也經常說,年輕我就有這個理論:夢中人不要叫醒他。如果我們叫醒夢中人是無上的罪過!他在夢裡頭很得意耶!你把他叫醒了——他如果是很害怕,有時候我們做一個惡夢,「唉呀!你好算是把我叫醒了!」縱然是惡夢也很舒服哎!不要把他叫醒。不過呢,好夢不要你叫就醒的。「好夢由來最易醒。」這是真的!好夢最容易醒了。壞夢啊,你很想人把你叫醒,醒不了,這很痛苦!

可是講到這裡我們也常常提到的,剛才提到黃粱夢,呂純陽因為做到四十年功名富貴,最後覺得人生是空的,因此出家修道,所謂稱為呂純陽。可是有人啊,清朝有一個人、讀書人,到了呂純陽做夢那個地方——邯鄲道上,所謂山西。他自己很落魄,他就做了一首詩,題在呂純陽做夢那個地方,這首詩很有意思!他說:

「四十年來功與侯。」呂純陽在黃粱一夢中覺得四十年功名富貴。「功」就是過去的官位,第一位。

「縱然是夢也風流。」哈!這個人生實際的功名富貴做不到,但是做夢夢到四十年當中錢又多、地球都是你的,那個味道!「縱然是夢也風流!」

「我今落魄邯鄲道。」這個讀書人說我現在很可憐!在這個呂純陽做夢的邯鄲道上落魄了,鈔票身邊沒有二十塊,吃一碗麵還不夠,很痛苦啊!「我今落魄邯鄲道。」

「要向先生借枕頭。」他說我準備向你借個枕頭靠著做個夢,夢它四十年也好!人生雖然是夢,哎,你說「人生如夢」這個勸人家的話,聰明人一聽啊,聽懂了。但是人的聰明有更聰明啊,「縱然是夢也風流」嘛!我願意做做這個夢多好呢!可是啊,這個夢都做不到。窮人想得寶,夢中得到寶也痛快;可是窮人畢竟是窮人,一輩子夢中也沒有得過寶,這就很可憐了!

我們講這些故事,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大家也在做夢,我也在說夢話;諸位也在聽夢話;現在就是夢境。所以說「如患夢者患夢力故,心似種種外境(的)相現。」

「緣此執為實有外境。」因為這個樣子,我們心的分別攀緣,認為確有外境。這一段話文字就這麼完了。哎,我們注意呦,這個文字沒有完。

這一段話也說明了,我們現在覺得物質世界的實在,這個物質世界的實在不是真實。我們現在就在做夢。我們先不談修道,譬如現在我們住在信義路這一段,我是經常感受蠻好玩的。民國三十八年到台灣,到這一段來啊,那荒涼萬分!不過二三十年當中,十幾年前這一段進來也只是泥巴田地;過去師大附中那一邊,這一列都是泥巴路、田地;這個二三十年來,眼看它這麼變,真是一個夢境啊!很好玩。像我經常說住在這個樓上,我覺得就在做夢,算不定哪一天又轉變,這個樓又拆掉,又蓋別的了。這個夢境隨時變去的。這是真實的境界。因為我們不曉得自己是外境界、是夢,所以總認為睡眠那個時候是夢;現有的夢境永遠沒有辦法去體會。所以一個修光明定的人,不起分別心的話,現有的夢境就可以體會出來的,才知道是唯識所變的。這一段。

那麼下面照現在的編排方法要另起一行:

「愚夫所計實我實法,都無所有。但隨妄情而施設故,說之為假。內識所變,似我似法,雖有,而非實我法性。然似彼現,故說為假。」

那麼,他上面說的是原理,心識所變出來的幻有的世界、假有的世界。我們因為不瞭解自己,所謂「自證分」沒有證到,被這個相分、見分騙去了,我們自己被自己騙去了。那麼,騙去了所謂稱為凡夫,也叫做愚夫、笨人。我們凡夫所計,這個「計」字,為什麼用這個「計」字?「計」字的古文就包括了猜測、估計、揣測、推算這麼多的意義,就是一個「計」字。凡夫的揣測、推算有個實我,認為閉著眼睛能夠思想的那個是實我,認為那個是精神的實法。其實啊,他說那個境界都沒有、都無所有。

但是當我們一口氣沒有死亡以前,閉著眼睛感覺到內在實在有個我,這個我是什麼呢?「妄情而施設故。」就是分別妄想來的、假有的,我們習慣性的玩弄這個假有,假設有一個我——對普通人講。那麼在佛法裡頭因為為了跟我們說明呢,「說之為假」,因此叫這個我是假我,非真我。但是佛法裡頭沒有一個名稱什麼是真我,只講一切我是假有的我,並沒有說一個真我。如果你研究唯識認為說「真如」就是「真我」,你錯了!這就是佛法的翻譯的高明。它叫做「真如」,倒轉來就是「如真」,好像是真的,畢竟非真。有一個「真」,是攀緣心在執著,那也是分別。所以「真如」翻譯之妙啊!真如也是這個道理。

所以,他只破「假我」,並不給你建立一個什麼東西。「內識所變,似我似法。」一切的外相、物理世界的同生理的狀況都是內心的意識所變出來,好像有個我、好像有這些現象。雖然是暫有的,「雖有」,這個有是暫有,「而非實我法性。」並沒有一個真實的我的這個法性在那裡。這個「法性」是專門一個名稱了,並非真有一個我的一個法性。

「然似彼現,故說為假。」可是法性究竟在哪裡?是沒有。可是當我們現在用的,我們用了一輩子,看起來是有的;這個「有」是我們分別心的習慣來的,非真的法性。「似」,相似於他的出現,有一個他的存在,有一個我的存在出現。所以說,這個我是假我,畢竟無我。

現在都在開始寫一個緒論。這個緒論是說明什麼呢?所謂佛法講無我、假我的道理的這個緒論。它的緒論是以論辯體的、以邏輯的方式一層一層地分析、理解、推究這個無我的道理,我們現在存在的假我的說明。

還沒有完,我們今天早個五分鐘,到這裡為止,好!謝謝![引磬響]

現在講到所謂無我,一切都是唯心識所變、唯心所造的道理。跟著講到外境的無我,外面一切境界的無我。

「外境隨情而施設故,非有(注意這兩個字:)如識」。認為一切外境,我們這個六根所接觸的所有外面的境界、所有外面的現實的現象,我們所謂講外面的現實,包括物理世界等等這些東西,他說本來也是沒有的。譬如我們的建築,上次也提到我們這個信義路上,台北市的這些建築,幾十年前同二三十年以後,都是人為假設的而變出來的。「隨情」,隨意識的情緒變化;「而施」,假設的、構造出來的,是唯心所造的。當然不是我們想的;我們心識變動了,借重這個外境的外力,配合內識,共同地假現出來。所以它本身不實在的,就是「非有」,並不是真實永恆存在的,「如識」。「非有」就是沒有的。像我們內在這個心識的現象一樣。譬如我們思想、情緒,好像覺得身體內部有個東西在做——這個東西是沒有的,隨時變去了的;每一秒鐘(一秒鐘是我們現在通常講的話,這個話嚴格講不夠的。)所以每一剎那,佛學用剎那,就是說人在一彈指之間六十個剎那,那麼快速,它馬上變掉。所以一切的外境是「非有」,並沒有,像內識一樣,「如識」,像意識一樣,不實在的。這個文字注意啊!

「內識必依因緣生故,非無如境。」相反的,也是相對的道理,那麼講到我們自己身體內部這個思想意識這些東西,它怎麼來的呢?這個心識不能孤起,單獨起作用不可能。所以唯心所變,心的表達出來它的作用、它的相(現象)和用,必須借重另外一個東西,這個東西是心的一部分變出來的;「物」,就是物理的東西。

那麼這個物也好、心也好,畢定不是單獨能夠生的,自己不能夠生,也不靠他生。假使自己能夠生,譬如一個男的、一個女的,兩個人都會生人;但是單獨他不能生出後一代,必須仗兩個因緣湊和,「必依因緣生故。」所以「內識(內在這個意識、心意識)非無」,不能認為像一般唯物論的斷見論,認為徹底沒有;它是有作用的。

「非無如境。」同外面物理世界的境界一樣。物理世界境界譬如這個房子、一切東西、任何的種子,一顆種子它能生出來,生生不已。但是這一顆種子不依仗因緣的話,不靠日光、空氣、水、土地等等,它是生不出來萬物的。但是有些種子可以留個幾千年。譬如我們現在都曉得,譬如在大陸上最近這幾十年拚命挖古人的墳墓,慢慢也挖出來有幾千年以上的墳墓裡頭帶著有植物的種子,結果呢還是能夠生長。那麼這些東西的道理就是說:「因緣會遇時」,它還是「果報還自受」,還是能夠生長得出來。

一個是講不是空的;但是也說不是有的。這個道理要搞清楚。

「由此」,由於這個道理;「便遮增減二執。」我們凡夫眾生對於本體這個觀念,不是把它增加上去——譬如講有一個本體,我們一定把它想成月亮那麼大、湯圓那麼大、或者是我們看到的虛空那麼大,或者講到空,就把它想成像洋火(火柴)一樣燒了就沒有;不是增,就是減。他說這個東西是寂然不動的,非空非有,即空即有。這兩種執著,空、有的執著都不對。執空也不對,你認為是空,也不對;認為是有,也不對。

因此大家有個瞭解,你們用功打坐各種的境界都是心識所變。但是心識,你說我現在打坐什麼都沒有想哎,它出來一個菩薩、出來個光,這個總是了不起啊!然後「我什麼也沒有想。」那已經在想。很簡單嘛!這個邏輯很簡單,你沒有想你怎麼曉得你有光啊?怎麼看到有個光?那個沒有覺得動念,那個就是心識的作用,此其一。

第二,它也畢竟是因緣所生。譬如你看到光吧,你身體的內部這個「物」,物質這個身體生理,內部在變化。譬如我們靜坐在那裡,不管你哪一種,道家、密宗、乃至各種瑜珈密宗的方法在做,你坐在那裡靜,是心念的、外形的靜態。因為人真定下來,那個血液的循環,生理機能的照軌道的那個活動,比我們現在平常有規律,而且能夠循環得更好更快。因此在這個內在就是行陰方面,我們身體這個動態;譬如你打坐在這裡入定了,你心臟還在活動不在活動呢?還在活動,你的血液循環照樣在動,在某一種情況動得比平常還要快,比跑步還要快,不過但是不累。在某一種情況,慢得很慢,如果做心電圖的研究,它很久時間才跳動一下。時間延長了、速度遲緩了,可是不能說完全沒有動;這個完全還要加上時間的。所以在這個情況之下,內在各種境界的變化,都還是所謂「內識非無」,從因緣所生的。

因此我們由這個瞭解了,所以學佛學道,追究生命的真諦,不會落在增減兩邊,或者自己把它加上許多觀念。譬如這個東西加上宗教外衣,就變出一個上帝、一個神,或者印度人……各方面,變出三頭六臂,又是三個眼睛,或者是幾個頭,各種各樣的花樣——都是你心識所變,都是你心識裡頭有。譬如一個人看到鬼,或者夢到什麼,夢到仙也好、鬼也好、神也好,或者打坐起來看到,他看到的東西一定沒有超過他這一輩子知識範圍的東西,或者知識範圍所有的拼影把它拼攏來,都是唯心識所變的。那麼你說神通看三千大千世界以外,有沒有呢?有啊!那也有啊!神通也是心識所變,心識變動那個照遠的功能、照大的功能它就起來了。

所以說:「境依內識而假立故,唯世俗有。識是假境所依事故,亦勝義有。」兩方面。因此說外境,像我們這個外面物理境界,乃至於你打坐起來閉著眼睛坐在那裡入定了,你說得到那個境界,還是外境。這個「外」,不是身體內外之外——心識的,外塵同內在的。這一句話也是假設,內、外是假設的分別。所以「境依內識而假立故」,還是唯識所變出來的、假現的。一切境界的有——世俗而有,依世俗的觀念、人世間的習慣的思想、理念而講有這些境界。包括佛經所說的空、有,這個還是世俗觀念,因為我們人類的觀念在這個裡頭嘛,只好拿人類的觀念所到達得到的來表達。

這個心意識本身呢,「識是假境所依事故。」外面一切境界(外境),它的根本的功能是什麼呢?心識。外境界沒有根本的心識的功能,變不出來的,所以它是它的所依。所以這個心念這個體究竟是空啊還是有呢?是空的。可是這個空就是有,叫做「勝義有」,不是世俗的有。我們世俗的有,覺得得道、得個證果,以為得到一個蘋果一樣,或者證了果的時候頭頂上連電燈泡都不要買,頭頂就會放光啦,連飯都不要吃啊,或者自己肚子裡頭就長出一顆飯來了,就會飽啦!這是世俗的妄想觀念,世俗的有就是如此有。它心識的存在的有不是這樣的有——勝義有。什麼是勝義有?形而上的,不是我們世俗所能夠想像的。也不能叫它「空」,也不能叫它「有」;為了表達起見,我們只能說它那個也是有。你說我得到了空了,我證到了完全空了——空了你得道了,得到什麼?得到空啊!那個空就是勝義有,也是有。這一段。

跟著另外由這個道理下去,讓我們認識清楚,「我」與「無我」是學佛基本的道理。

「雲何應知實無外境,唯有內識似外境生(呢)?實我實法不可得故。」最後一句是答案,講原理的答案。「雲何」,就是「怎麼樣說」;我們應該知道,實在除了唯心以外,沒有另外的存在,所以它是徹底的唯心論。「實無外境。」一切的境界、外面的境界,「唯有內識似外境生」,都是內在的意識所變。變出來什麼?「似外境生。」意識行久了,變成一股力量,相似的、差不多,外面這個境界起來了。所以外境界的一切都不是真實,只有相似的。即使你完全大徹大悟悟道了,悟道以後修道成道了,你能夠千百萬億化身變出來另外一個我,好像同我差不多——還是有些不同,因為那個我「內識似外境生。」

譬如我們人類理想的物理世界的構造,建築一個房子、搞一個房間,乃至插花,你插上,我一看:哎!你的花插得真好,就像真的一樣!——還不是真的,這個裡頭還是有差別。所以說,很多人喜歡神通,乃至於小的算命看相。不要去迷信了!這種事情啊,小事保險很靈,大事絕對不准。沒有這回事。況且你最高明、高明到極點、百分百地準確,也不過百分之九十六、九十七,總有幾分不對的,為什麼道理?一切外境都是內識所變現所生的。

真正真實的我,什麼是真實的我?什麼是真實的法?這個真實在哪裡?真實這個東西——「不可得故」。一切都是幻象,都是假象。所以說,我要拚命去修道,如何得出一個道來,那已經永遠不會得道了,這個道理不清楚。不過你會得道,得到了是什麼呢?——唯識所生的內識所變現出來的,「相似外境」,是不真實的,最後還是屬於外道,或者進入魔道去了。所以我經常說:任何我們修道的學佛的,任何人學哲學的都犯了一個基本的錯誤,道理不清楚,以有所得的心求無所得的果。本來要達到空嘛,但是我們嘴巴是那麼講,你修道打坐不是在求空哎!你一定在求有,都是以有所得的心,求無所得的果,這是基本的錯誤。這是修持方面特別注意!那麼……[斷錄]

「如何實我不可得耶?」怎麼樣說真正那個我是沒有的?我們這個「我」都是假象的存在。因此他分析了,「諸所執我略有三種。」人類社會的哲學思想一切的觀念所認為這個生命的真我,大概他歸納起來有三種,哪三種呢?

「一者執我體常周遍,量同虛空,隨處造業,受苦樂故。」首先一種,就認為我們這個生命的本來、這個體(生命之體),「我」無所不在,到處都有。譬如其他宗教哲學「上帝是無所不在」。乃至佛家也有這樣,譬如《楞嚴經》,如果搞得誤解了《楞嚴經》的道理,也認為《楞嚴經》講那個心之體無所不在,這就錯了。「執我體常周遍。」周就是沒有一個地方不在的,遍滿的。那麼認為我們自己生命的本體量同虛空,虛空有多大,我們的量就有多大。「隨處造業」,說哪個地方製造了這個功能、出現了我,因此有我這個生命。因為現在我們造這個業,得到這個身體、肉體這個生命,「受苦樂故」,所以這一生受苦,乃至於享受一切。雖然如此,但是認為我們有一個根本的生命無所不在、處處皆在。這是一種。

另外一種呢,「二者,執我其體雖常,而量不定,隨身大小有卷舒故。」認為這個我啊,我們本來生命那個我,它的體永恆存在。譬如學瑜伽師的,你們真正研究瑜伽,不是你玩兩個動作就是懂得瑜伽。瑜伽學派的、瑜伽哲學的理論,認為我們這個身體上面的我是假的;那麼鍛鍊身體幹什麼?(認為)那個真我的東西進入這個身體裡出不來了,現在我們把這個身體氣脈煉好了,這個東西就跳出來了,跳出三界外,同我原來那個真我、那個「量同虛空」就合一了。很多宗教大部分哲學都如此:等我死了以後歸到那個大體一起,跟上帝同在;或者回到我那個本來去了。大概我們一般人學佛修道也是這個觀念,說快一點打坐,好像很快就跳出來,跳出來「唔」就到那一邊去了。到哪裡去了?小心!呵!那就不曉得心光啊……在哪裡,搞不清楚了,一般人如此。「執我其體雖常。」

量呢?這個本來的我,他的量(大小)有多大?多高?——不定。那麼現在變成我們的生命,「隨身大小」。我們身體小,像我的個子跟明光法師倆比比差一大截,所以他現在的「我」比我大,比我那個「我」要大得多、高得多,呵!這個「我」就是這個身體大小,像空氣一樣,裝了多少就是多少了,這個「我」是這樣的。那麼像瑜伽、很多的宗教最後的哲學都是這樣。

在印度當時,所謂勝論、數論,後來等於當時西方科學數理學派、數理哲學的。勝論、數論,所謂佛家稱他為外道的,包括無慚學派(沒有慚愧的無慚)就主張裸體,所以我們現在全世界到處**哪裡跳裸體舞了、哪裡有個裸體的天體會了,沒有什麼稀奇!幾千前以前早就有很多人提倡了。人體,父母生下來本來是光的,這個衣服穿上都是自己找了麻煩!找了麻煩看習慣了以後反是使人容易犯罪,因為看了衣服就要想像衣服內在是什麼,加了許多幻想;結果統統裸體看慣了,你看那個狗啊、貓啊大家裸體在跑,根本沒有什麼。這一派所謂叫做「無慚外道」——什麼慚愧不慚愧,都是人為加上去的。

所以當時那些勝論學派、數論學派,他們的修持的方法也講修持,也要跳出三界;根本是裸體,一進去都是天體;大家打坐,男男女女老老幼幼都是裸體,看慣了也沒有什麼。人嘛,同狗一樣、貓一樣,看慣了也沒有什麼稀奇的!那麼,其實你看人類玩的花樣幾千年以前同幾千年以後,沒有超過。所以我們瞭解了古代,現在人有許多人:「唉呀不得了!」現在青年犯罪的,那想不到的都想得到了,而且所有的這些行為、犯罪古人都做過的;好事也是照舊。人嘛,不因為時間、空間的差別,他就是那麼大的本事。

這些學派們很多哦!你看現在到印度,你假使到錫蘭小島上看看,也有許多人。那個小島比較自由了,現在可以修道的人很多,修密宗啊、各種各樣,瑜珈、打坐啊、脫光啊,你看各人不管各人。你穿著衣服穿皮袍也沒有人管你。所以很多人喜歡跑到那裡去打坐。當然你要有飯吃了,第一個要台灣的便當吃,要注意啊!這一種人他就認為這個「我」是跟著現有身體大小而轉變。

「三者,執我體常至細如一極微,潛轉身中作事業故。」中國有的道家也是這樣看法,認為現在這個我變成靈魂,這個靈魂,我們不是看到道家許多觀念人物睡著了,古代的畫,畫一個畫,頭頂上像一條線一樣就出來了,這個靈魂就出去了、做夢,這個很小,認為這個體是很小的,「至細如一極微」,像個微生物一樣,結果閉著眼睛在身體內部找不出來自己的靈魂。那麼這個靈魂、這個「我」在哪裡呢?現在是潛伏在我們身體裡頭,我們一切所做所為,受這個過去靈魂造的業影響。歸納起來就有所謂「我」這三種。

現在討論。「初且非理。」第一種,認為「我」——我們的真我遍滿虛空,無所不在;現在找它也找不到,無所在。他說這一種哲學的理論不合邏輯。「所以者何?」理由在哪裡?

「執我常遍,量同虛空,應不隨身受苦樂等。」這個邏輯很簡單嘛!假使說我們有個生命的真我「量同虛空」無所不在的話,那我們這個肉體現在很小嘛,給刀、給針刺一下,覺得全體我都在痛;因為我們在虛空、遍虛空,那個地方怎麼不痛啊?因為我們的「我」遍虛空嘛,所以這裡揪它一下,那個窗子上應該也痛起來呀!而且玻璃不會把我們隔住了,牆壁也隔不住啊!這是不合理的。這是第一。

「又,常遍故,應無動轉,如何隨身能造諸業?」再說認為這個我遍滿於虛空,也無所不在,真常的,它是不生不滅永恆遍在的,應該沒有變動,應該也沒有轉動;怎麼樣說它跟到我們這個肉體會造業、會做一切的事、受一切的罪;高興的時候會笑,不高興的時候會哭,這個我怎麼會跟到這個肉體來動作呢?他說這是什麼理由?

「又」,再說;「所執我,一切有情,為同為異?」那麼這個我是量同虛空、無所不在,一切有生命的眾生這個「我」是不是同一個我?虛空是我們大家共同一個虛空,那麼我們這個我、每個人那個真我都在虛空中,為什麼我們兩個不打官司,你的「我」跑到「我」裡頭來了怎麼辦?我的「我」也撞到你的「我」怎麼辦啊?所以,「為同為異?」

「若言同者,一作業時,一切應作;一受果時,一切應受;一得解脫時,一切應解脫。便成大過。」假定說——所以學唯識的注意啊!講一個阿賴耶識,就說一切的眾生同一個阿賴耶識——不是!如果認為是同一體(同體,所以你們學佛學同體之悲、無緣之慈,怎麼樣同體要搞清楚。)認為是這樣同一個體,好了!那麼我們先不講外面的人,至少我們現在在樓上所有的人我們生命大家共同一個體,一個人打噴嚏的時候大家不要打噴嚏了,所以如果有流行感冒,我們派一個人作代表,你去感冒去!好了嘛,代表我們大家了嘛,因為同體嘛!「一作業時,一切應作」,一個人受果報的時候,一切也等於受了;一個人得解脫——那麼我們修道如果同體的話,哎,你去修,修成功的話我也成佛了,不要勞苦了嘛!沒有這個道理。他說這是邏輯觀念上錯誤很大,變成大過。這是講認為同體的錯誤。

相反的,「若相異者」,說不是,有一派認為我們這個我,無形無相的、相同,不過你那個我同我那個「我」不同,你那個我已經修了幾千年了,我不過只修了五百年——世界上有很多這些觀念。或者你那個「我」是菩薩那裡來的,我那個「我」是媽祖那裡來的,我那個「我」是那些中東那邊、上帝那邊要來的,各人不同。這就是「異」道理。

如果認為一切「我」是異、各人不同的話,則「諸有情我更相遍故。」你的「我」與我的「我」混亂、互相插進來了。因為我的那個本來的我、那個大我遍虛空嘛,所以會到你那裡去了。有時候你身上、家裡都有「我」——現在你在我這裡聽課很危險,你家裡有個我,算不定把你冰箱裡頭的夜點心都把你吃掉了!這個很嚴重啊!

「體應相雜。」那麼那個本體互相雜亂了。怎麼叫本體呢?那個同我。這都是思想的問題。所以最後說這個見地的問題,邏輯見地的辨別問題,就是智慧解脫了。

「又,一作業一受果時,與一切我處無別故,應名一切所作所受。」他說再說、假定,一個人造業、做事情,作業就是做事情,一個人受果報,接受了這個成果,那麼同一切處的共同的這個我沒有什麼分別,是同體。那麼在觀念邏輯上我們也要修正自己講話了,這叫做「一切所作所受」,不能夠說由「我」所作所受。這是講到邏輯思想觀念上也不同。

「若謂作受各有所屬,無斯過者,理亦不然。」假定你認為所作(作為、一切行為)、所受的「各有所屬」,每個有每個的範圍,你有你的範圍、我有我的範圍;「無斯過者」,他說沒有剛才你所講的那些亂七八糟亂辯,他說那些道理不成立;那麼好了,現在我承認你現在講的道理,道理對了嗎?「理亦不然」,你的還是不通。為什麼呢?

「業果及身與諸我合,屬此非彼,不應理故。」任何一個人的所作所為,「作」就是業,一切行為就是業,所作的這個力量;果,所受的成果,就是果報。業果,所作的業、所得的果報,以及我的身體。其實我們的身體,有個同學問,很妙,聽唯識聽了那麼久,莫名其妙,寫一個文字上提出來問:「種子生現行,現行生種子」不通啊!他說想不通。那麼現在做了、將來帶走,他中間善惡果報導理都沒有搞清楚,因緣複雜的道理沒有搞清楚,只曉得現在做了就會是未來,那現在造了業了,未來種子還是造業——你還沒有資格造業哩!造惡業還沒有資格。所以這個中間道理非常大。我們唯識在「因緣」部分很辛苦地講了幾個月,已經說明了,可是還是……這就是北方人講話,滿街貼告示(貼佈告),還有不認識字的人呢!你儘管說,說了還是不懂,沒有辦法。

所以「業果及身」(我們這個身體),就是過去的業因所累積的果報來的,所謂「種子生現行」,才有我們現在的個性,才有我們的做法;每一個個性不同、思想不同,身體的健康狀況也不同,乃至人生境界遭遇都不同,就是過去種子所帶來的業報不同。因此依你現在不同的個性、生理所作所為所累積起來,變成他生(就是講來生、他生來世),這個果報遭遇又不同。這個種子現行隨時在變。但是它有個規律地在變,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有個規律地在變,並不是天地一樣的固定。

所以「業果及身與諸我合,屬此非彼」,在於這個,不在於那個,所以你那個邏輯上是不合理的。

「一解脫時一切應解脫,所修證法一切我合故。」所以你所提出來本體是相同,那麼我們共同僱傭一個人來修持、修行,一個人修持得瞭解脫啊,那麼大家就好了 ——這是不合理的。「所修證法一切我合故。」我們普通有一句話,「公修公得,婆修婆得。」所以修道,父子都沒有辦法相傳,兄弟也沒有辦法幫助,個人修持自己來。不過你講這個,民間呢,你說這些話好玄哦!世界上有幾種人想法也很多,你看我們很多人想法,信佛的人到廟上去:「唉呀,阿彌陀佛啊!我出一點錢、多少功德,你替我爸爸消個災!」自己也不去修,他爸爸也不去修,好像出了錢,就是說你修好了,他就得解脫了,對不對?古代也很多嘛,你說我們宋朝那個濟顛和尚,他得道了,他是代表誰出家的啊?代表秦檜出家的。秦檜想他代表他出家,曉得自己造業多了:你來出家,我來供養你,你替我修!好像自己可以免了罪了。窺基法師好像說是代表唐太宗出家的,說:我也想出家,當了皇帝沒有時間。找尉遲公的侄子,那個上將尉遲公跟唐太宗倆很好,他說叫你的侄子出家吧,代表我好了!代表皇帝出家。這個可能嗎?他修來也不是你的!可是人類有這樣多的思想。所以有時候還是說「好好好!」我們家的孩子多了,像西藏人,送一個出家,替大家消消罪——有這種事嗎?沒有這種事的啊!各人自己本身造的業。所以修持是自己的。

「中亦非理。」 他說在中間也不合理。「所以者何?我體常住,不應隨身而有舒捲。既有舒捲,如橐龠風,應非常住。」他說在中間,這個生命在身心(身、物)兩個的中間,他說也不合理的。「所以者何?」什麼理由呢?「我體常住」,既然說我的那個生命本體永遠存在的話,常在虛空,無所不在,他不應該跟到這個肉身變大變小的。「卷」就是捲起來,「舒」就是展開。他說不應該去捲攏來、也不應該去展開;既然有卷舒,也可以捲得攏來、也可以展得開,就像那個拉風箱;現在人沒有看到拉風箱了,大概鄉下還看得到吧,那個吹風的手一拉,「踢!踏!踢!踏!」那個空氣就流通的,「如橐龠風」,就是風箱那個風一樣,像我們鼻子這個風有呼吸、有往來,有往來就不會是常住,不會永遠地、永恆地存在。

「又,我隨身應可分析,如何可執我體一耶?故彼所言,如童豎戲。」

再說,認為本體這個我普遍存在,認為我們生來肉體以後這個我縮小了,現在裝到這個肉體裡頭。既然在我們肉體裡頭可以分析得出來,我們割一塊肉下來分析分析、找找那個「我」看?假使我們開刀割一塊肉下來,那個肉擺在這裡,那個上面就沒得我了!那個上面用水一泡,它也不曉得痛了,同我不相干了。可是那個裡頭有沒有我?就是普通我們講,一個蚯蚓、一條蛇把它一刀很快地剁成三截,它三截都在跳,這個蚯蚓的「我」究竟在哪一截上?在哪一頭上?當我們割一塊肉,馬上一割下來,它肉的細胞自己還在跳動,可見我們那個我還在那一塊肉上也分到在跳。是我在跳嗎?還是肉在跳呢?肉跳是什麼東西跳?所以這個裡頭,你要搞清楚啊!「如何可執我體一耶?」他說你認為一切眾生這個「我」是同體、是一個東西,這種理論不成立。他說這樣的理論,認為道是如此,「如童豎戲」,等於小孩子在說笑話、小孩子說神話故事,他說沒有道理。

這是講前面第一種,批駁「知我體常周遍,量同虛空」這一段。

後來的,「後(後面兩種)亦非理。」「所以者何?」什麼道理呢?「我量至小如一極微,如何能令大身遍動?」認為我們有個生命的靈魂,現在變成我的肉體裝進來以後,這個靈魂體質很小,當然很小(的話)怎麼樣能指揮我們這麼大一個身體,每一個細胞、每一根頭髮、每一個指甲、每一個地方都能夠動?這個如果要雄辯的話,亂辯辯理論,現代人一定可以辯——我們很大的機器只要最小一個電子微波就可以動了,同一個道理一樣——他一定會這樣辯起來的,呵!

「若謂雖小而速巡身如旋火輪,似遍動者,則所執我非一非常,諸有往來非常一故。」這個拿現在人講,等於是一樣。他說你講那個最小的東西,這個靈魂、這個我最小,現在在我肉體裡頭,他說那麼小的東西怎麼發動那麼大的作用?拿現在人辯,假定我們作論辯、隨便論辯,當然可以啊!最大的機器人,只要一點微波電一通過來,它就全體動了嘛,對不對?可是要注意了,那個微波電的本身有生滅呢?當我們把這個電源一開、指頭一按的時候,這個機器人整個動了;可是一開那一剎那那個電源已經放射完了;連續上來,接下去再動。所以那個生滅連續的那個畢竟不是我。我究竟在什麼地方呢?(我們先休息一下。)

這個「我」,《成唯識論》「我」與「無我」之間是最重要的。

「又所執我」,一般人所認為是「我」,歸納起來,剛才講的本體的「我」的問題,拿西方哲學的觀念來講,討論本體的「大我」問題。現在開始討論生命的人這個「我」的問題,同宗教哲學所謂講「神」這個「我」的問題。

那麼這個部分,說「又所執我復有三種。」這已經牽涉到佛學佛教本身的範圍。哪三種呢?「一者即蘊。」蘊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我們學佛《心經》經常念:「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叫五蘊,也叫五陰,就是我們生理、心理的歸納。「色」就是我們身體,地水火風這個肉體;「受」,就是有感覺的、有反應的,我們醫學所謂講就是神經反應,反應這個東西都是受陰,生理心理的感受;「想」是思想;「行」就是動能;「識」就是神,精神意識這個東西。他說一種認為「即蘊」這個五蘊本身就是我,我所變出來的。生命在哪裡?就在我這個五蘊裡頭,包括心理、生理兩方面,也等於說精神世界、物理世界兩個力量、精神物理兩個東西組合攏來。

「二者離蘊。」相反的,第二種認為是離蘊,這個五蘊裡頭非我、是假我。所以我們修行打坐修禪定,是跳出了、所謂「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這個五行,這個中國道家所講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就等於佛家講的五蘊,有相通之處。所以「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就找到那個真的我。所謂「離蘊」,離開這個五蘊,那個才是真我。

這兩派的理論屬於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們學派,就是佛過世以後所演變出來,這個屬於敬量部同經部的主張,有佛的經典遺留下來。這兩部的佛的弟子們,這兩部裡頭的學派,一個認為「即蘊」就是我、五蘊就是我;一個認為「離蘊」,所以要修持要離開蘊,就是我。

第三種,也是佛的弟子們,佛過世以後一兩百年,所謂「犢子部」,認為「五蘊非即非離」,認為這個我同五蘊的關係,不是一個,我是我;「五蘊」現在這個生命肉體身,這個是這個;但是「非離」,沒有分開;「非即」,你說這個肉體就是我嗎?這個肉體不一定是我,所以「非即」。「非離」,但是現在離開這個肉體五蘊以外,你還找不出一個我。——這是犢子部的看法。

那麼作《成唯識論》的作者世親菩薩,是離開佛過世以後有七百年,所以對於這一些學派們也有所批駁。他提出批駁的理論:「初即蘊我」。第一點,他們這些學派認為五蘊就是我,「理其不然。」在邏輯道理上辨證沒有清楚。

「我應如蘊,非常一故。」,那麼假使說這五蘊就是我的話,這個生理、心理兩部分就是我的本身的話,好了,那麼我們這個「我」啊,就像生理心理一樣,你說這個究竟住於哪裡呢?譬如生理還分開有頭、有肚子,裡頭還有心肝脾肺腎,究竟哪一部分才是我呢?才可以代表我呢?譬如剛剛一位朋友在講,我們有一位美國的同學,剛剛有位朋友告訴我,他說老師啊,某人三四十歲死了。我說年紀輕輕怎麼死的?他說練功夫練死的。怎麼練功夫啊?他說他也學了許多,各種練功夫啊,氣功啊、什麼功啊拚命練,很用功,練了半天。所以這個朋友就得一個結論,所以做這些有為的功夫啊,沒有真正的懂理的人指導,一定會快死的。各種氣功,大概什麼功、什麼功多得很啊,練鷹爪功,什麼功都練啊!猴子功啊、鷹爪功啊、內丹、外丹一起來啊,反正有利於我啊!

所以學佛、學道、學宗教的人有一個觀念你要搞清楚,都是一個功利主義,都想求有利於我。或者我現在活得好,或者我死後活得好,還不是功利主義?因此他就練練練。有一天練功夫的時候他就一下倒下去了,倒下去就不行了,不行了醫生馬上來,來了以後心臟還是跳動的,腦波沒有了。所以這個朋友剛才跟我講,他說老師啊,這一種做功夫的——我常常說,任何這種修道,你看我們看了幾十年,不是腦充血、就是心臟病,都是死在這兩種;再不然精神分裂了、瘋了。你看,這就是修這一切有為法的道理。

所以你說究竟腦電波是我還是心臟是我呢?這些都是五蘊問題。那麼,剛才這位朋友我說那麼怎麼辦呢?最後送到醫院腦電波沒有了,心臟還在跳動,身上各種科學醫學的儀器都掛到了,要救命了。後來家裡父母大家一來一看,已經不行了,腦細胞都死亡了,他說就是把他救活,這個人不是人了,變成一個植物了,那植物了要招呼幾十年很難辦啊!他活著也沒有道理。所以乾脆把一些醫學器材都拿掉了,一拿開了以後很快就走了嘛!讓他自然地就過去了。所以因此我們得一個結論,這些做功夫的人搞得不好都是這個結果。不過年紀大嘛死得快一點,年紀輕的嘛就是死得麻煩一點。所以這個理(修行這個理)是必須要通。

比較好一點的,放空了,這個身體也不管了,完全放空了,真正放下,那還比較維持長一點,因為他無所求嘛!不需要加上的。這些都是加上,功夫啊!功夫啊!這一套法門越加越多,負擔不了了嘛。所以也是這個道理。

如果說,這個生理心理裡頭就是我,「我應如蘊」,如五蘊一樣;「非常一故」,不是永恆的。這個身體在變化,由少年變壯年、變老年,這個五蘊都在變去了的。這個「非常」。

「非一」,而且五蘊是歸納法,分析裡頭的歸納、歸納裡頭的分析,勉強把生理、心理分成五個部分,那麼究竟這個「我」在哪裡呢?

「又」,再說,「內諸色定非實我,如外諸色,有質礙故。」我們身體內部的色,生理方面譬如肺啊、腸胃啊、骨骼啊、神經啊這些東西,色法地水火風變的;「又內諸色,定非實我,」當然不是我了,所以現在把心臟拿掉還可以放一個假心臟,把豬心臟裝上來我們還活著,難道我還變成豬了?也不會啊!也是人的思想啊!換一個尼龍的心臟我也不會變成尼龍啊!對不對?也是人的思想。所以可見內在、生理內部一切色「定非實我」,這個不是我,只是我借用,現在暫時,等於我們的房子一樣,這幾十年屬於我使用它,有這個權利,就是這麼一個東西,它本身不是我。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身體內部這些心肝脾肺腎這些東西,「如外諸色」,同外界的水泥啊、鋼骨啊、鋁門窗啊一樣的,「有質礙故」,它有物質性的、固體性,變成一個固體的物質它就有障礙。所以我們自己看肚子裡頭的東西也看不清楚,如果看到了,我們自己會發嘔!把這一層一扒開了裡頭——也很好看啊!美麗的世界:腸子有黑的綠的黃的藍的,什麼都有!有髒的臭蟲啊……什麼都有!再看裡頭,就是廚房裡那個潲水桶啊,牛肉蘿蔔青菜啊在裡頭,那個味道又難聞!如果你檢查胃鏡,那個一進去、一掏出來,自己都不能聞的!——無我。同一切物質一樣,有障礙。

再說,「心心所法亦非實我,不恆相續,待眾緣故。」「心」,就是心的體,這個講我們思想這個心。「心所」,由思想這個心理作用所發生各種的思想情緒變化,譬如喜歡了、高興了,哈哈大笑;有時候不痛快哭起來;或者聽一句話,我們心感覺到不對,馬上情緒就不對了,就是心所。心以及心所一切法,它本身也不是實在的我。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思想與情緒、心所的變化「不恆」,它不是固定的。

譬如我們一天當中也有好幾次高興、好幾次不痛快,或者發悶、或者覺得輕鬆,它沒有一個思想情緒是永恆不變的,所以「不恆」。「相續」,由每一個思想、每一個情緒連帶像水流一樣、像電波一樣連續起來,一個假象存在的一個我;而且我們的思想同我們的情緒「待眾緣故」,它靠各種因緣引起。譬如假使現在我們馬上輸血給人家,輸得太多了就昏了,就疲勞想睡覺,什麼都不想;因為這個外緣把我們引走了嘛,這個物理的、生理的作用引走了。假使我們現在忽然給你增加很好的新血輸進來,精神特別好,一夜睡不著,這個也是外緣進來,這個外緣進來不是我。

「余行余色,亦非實我。如虛空等,非覺性故。」除了生理內在的這些東西以外,「余行」,其他的,這個動能、生命的動能。譬如我們睡眠打坐,它這個生命動能還在動,血液還在流行,這個「余行」。「余色」,譬如我們洗澡,人身上一摸就有髒的下來,細胞的新陳代謝;眼睛睡醒了有眼屎,這些是「余色」,排泄出來的。「亦非實我。」這些都不是我。因為這些東西最後還化空了的。「非覺性故。」中間我們生命那個覺性能知一切,那個是不變的,他說都不是這些東西。

「中離蘊我,理亦不然。應如虛空,無作受故。」你說我們這個肉體生命存在中間,要離開我們修行,要跳出這個肉體以外。譬如有些人修行的觀念,認為出定了、入定了一定從頭頂啊、從這裡、從那裡好像有個我跳出來,好像青蛙跳出了那個水桶一樣,好像得道了——他說不通的,「理亦不然。」他說這個道理不通。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個「我」同虛空一樣是遍滿虛空了,「無作受故」,這個身體平常就沒有作用了。他說這都不是道理。

他說,後面講的:「後俱非我,理亦不然。」就講,相反地說,認為這個生命的身體、肉體存在、五蘊都不是我,就是四大,那也不合理的,也有偏見了。

「許依蘊立,非即離蘊,應如瓶等非實我故。」我們現在後天這個生命,離開了肉體這個生命、五蘊以外,你找不出一個作用;它的現象、它的作用在哪裡表現,你找得出來嗎?他說現在我們知道研究「我」這個東西,我這個生命究竟有我、無我,還靠這個腦筋還存在、腦細胞還在,還有思想、還有生命。所以呀,「許依蘊立」,因為五蘊存在,所以建立今天后天這個我在活動。「非即離蘊。」並不是說離開這個生命肉體啊,那這個生命的肉體那就是像什麼?像一個空瓶子了,「非實我故」,這個肉體就沒有我了。他說那也不通的。

所以舉出來社會上、世界上這許多關於求道,「我」,什麼是真我?什麼是道?什麼是佛法?追求這個,求真理,真理只有一個嘛!不管哪一種宗教哲學,世界上真理只有一個;各種的人研究表達說法不同,那麼把各種不同方法討論這個東西的大體都歸納起來,再來批駁。

「又既不可說有為無為,亦應不可說是我非我,故彼所執實我不成。」再有一個理由。所以我們生命的真我,你不能叫它是有為法,有為是有所作用。譬如我們練功夫啊、練氣功啊,大家去學各種功夫……

第28章

原文:「…亦應不可說是我非我。故彼所執實我不成。又諸所執實有我體。為有思慮為無思慮。若有思慮應是無常。非一切時有思慮故。若無思慮應如虛空。不能作業亦不受果。故所執我理俱不成。又諸所執實有我體。為有作用為無作用。若有作用如手足等應是無常。若無作用如兔角等。應非實我。故所執我二俱不成。又諸所執實有我體。為是我見所緣境不。若非我見所緣境者。汝等雲何知實有我。若是我見所緣境者。應有我見非顛倒攝。如實知故。若爾如何執有我者。所信至教皆毀我見稱讚無我。言無我見能證涅槃。執著我見沉淪生死。豈有邪見能證涅槃。正見翻令沉淪生死。」

「又諸我見不緣實我。有所緣故。如緣余心。我見所緣定非實我。是所緣故。如所餘法。是故我見不緣實我。但緣內識變現諸蘊。隨自妄情種種計度。然諸我執略有二種。一者俱生。二者分別。俱生我執。無始時來虛妄熏習內因力故恆與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別任運而轉。故名俱生。此復二種。一常相續在第七識。緣第八識起自心相執為實我。二有間斷在第六識。緣識所變五取蘊相。或總或別起自心相執為實我。此二我執細故難斷。後修道中數數修習勝生空觀方能除滅。分別我執亦由現在外緣力故非與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別然後方起故名分別。唯在第六意識中有。此亦二種。一緣邪教所說蘊相起自心相分別計度執為實我。二緣邪教所說我相。起自心相分別計度執為實我。此二我執粗故易斷。初見道時觀一切法生空真如即能除滅。如是所說一切我執自心外蘊或有或無。自心內蘊一切皆有。是故我執皆緣無常五取蘊相。妄執為我。然諸蘊相從緣生故是如幻有。妄所執我橫計度故決定非有。故契經說。苾芻當知。世間沙門婆羅門等所有我見一切皆緣五取蘊起。實我若無雲何得有憶識誦習恩怨等事。所執實我既常無變。後應如前是事非有。前應如後是事非無。以後與前體無別故。若謂我用前後變易非我體者。」

…這就是我了,就是道了,這都是錯誤的觀念,這些有為法是靠不住的。剛才這位一個朋友跟我講:哎呀,有一個××同學在美國,一下就死了,他本來生長在美國。我說好可惜啊,他才三十多歲。這位朋友講,因為他是專門修那些有為法,做功夫啊,做各種功夫,修有為法,練氣功的,我們幾十年看得多了,最近看得更多。最近還有個朋友,就練什麼…躺在床上好幾個月,那就是植物人嘛,變成植物啦。你說他死了,可他還有呼吸,活著,你總不能把他殺掉吧,那誰也做不到,中國的醫生誰都不肯做這個事。其實他活著嗎?實際上看他比死還痛苦。一個人是植物人,而且本人痛苦如何且不管,照顧病人的人痛苦,更痛苦。所以修有為法的,有為…。而無為是完全修空,一切放下,不過做不到的,無為法幾乎沒有人做到。那麼你是修禪宗的,放下,一切空,誰能真空?真能放下?坐在那裡:「哎,我放下了!」「你放下了?」「放下了。」你看,就是這一下就放不下了,因為他覺得自己放下了,這就是有為了。所以,生命的真我,不可以認為它是有為法,也並不是屬於無為法。有為無為是方法的問題,以本體論而言,勉強叫它無為,那是很勉強的。所以「亦應不可說是我非我」,這個生命的究竟,那個東西,不要拿世俗的觀念認為有個我,或者是沒有我,「故彼所執實我不成」,所以他們,前面包括佛的過世後的那些弟子們,執著了實在有個我的存在,或者認為本來無我的存在,連佛弟子們的這些觀念還是錯誤的,是不通的,就在佛過世後,學派分出來的弟子們。

「又諸所執實有我體。為有思慮為無思慮。若有思慮應是無常。非一切時有思慮故。」我們一般人所執,所堅決認定,所執就是執著,佛學的專有名詞,拿我們的話講,就是很堅持地認定:實實在在有個我,這個生命有個我。那麼它現在提問題了,為有思慮為無思慮?那麼這個我有沒有思想呢?能不能思想?比如我們學西方哲學的人都曉得,我們常提到西方哲學家笛卡兒的名言:「我思故我存」。因為我有思想所以我存在,相反地說:我無思呢——思想沒有了,我也沒有了,所以很重視思想與我的關係。對此佛學裡的唯識早就提到,這比笛卡兒的哲學早一千多年。就是說:你認為我——我這個東西,這個體是有思想——我思想,為有思慮?假如你說有思想應是無常,因為思想本身是靠不住的啊,它是無常的,它不存在。所以西洋哲學裡有價值論,所謂邏輯這些觀念的產生,因為你是靠思想來研究這個本體,那你思想本身是不是靠得住?先要把思想本身研究一下,所以產生了研究思想本身的方法、邏輯,乃至對思想本身的估價,看它的所謂價值功能到什麼程度。不然你這個工具用錯了,用思想來推測宇宙的那個道體,如果這個工具不對的話,那不就是上當了嘛?所以西方哲學有本體論,價值論,對思想本身的研究產生邏輯,乃至於人生哲學等等。所以這裡提到:若有思慮應是無常,思想本身是靠不住的,你今天的思想同明天將來的思想變動太快,應是無常。而且非一切時有思慮故,人的思想並不是隨時有的,比如夜裡睡覺時,你就沒有思想。若這一段沒有思想,你這個我到那裡去了?當然你也可以答覆:「我在睡覺。」可睡覺有思想啊,我們要注意,不要認為睡覺沒有思想,你那個思想在睡覺上,「哎睡覺,我睡著了,這樣多舒服啊!」這個思想是把舒服,覺得那個休息狀態,那個睡眠的思想,排列的那個東西很長,等於我們抽一隻煙:「哎,這嘴裡太好了!」慢慢地抽,捨不得,慢慢地抽,喝一杯很好的酒,捨不得一口喝完,慢慢地。那個睡覺的思想就是貪戀那個懶的境界,躺在那裡慢慢地欣賞。實際上在睡眠中間還有很多細小的思想。就像上兩次我講的,你看人躺在床上沒有幾分鐘就要動一下,不然就是肉跳兩下,他都是思想在動,不然就是指頭彈兩下,腳指頭翹一翹,他在思想,腦神經在想,不過自己一想馬上就過去了,在睡眠狀態下不知道。所以說思想這個東西非一切時有思慮故。

「若無思慮應如虛空。不能作業亦不受果。故所執我理俱不成」假設你認為所謂真正的我是沒有思想的,沒有思想那就同這個虛空一樣啦,同我們地球的虛空一樣,不是太空。這個虛空是有東西的,那個東西就跟虛空一樣。這個虛空自己本身是靠外緣才能起作用,沒有外緣的作用,它不能作業,不能做為,也不受果。虛空本身不受果,你把香水同臭水一起潑上去,虛空都不粘著,它不受這個果。不能作業,也不受果。那麼認為有個我沒有思想,說理俱不成,在邏輯上理論不成立。又批駁了一段。

「又諸所執實有我體。為有作用為無作用。」所以說唯識的邏輯觀念非常重,一點一點地反駁,辯駁。那這有一個理由,你說執,堅執認為,認定,有個我,我的體,它是有作用還是沒有作用?上面講有思想沒有思想,思想是一個現象,作用是一個原則,若你說這個不是同上面一段一樣嘛?這是兩回事,在邏輯上是兩回事,你不要當成一回事,是有作用還是無作用?

「若有作用如手足等應是無常。(若無作用如兔角等。應非實我)」我們的手和腳是有作用的,手可以拿杯子啊,拿出表來看,你說你那個我有作用,請你表達出給我看看,除了手、除了腳,你表達不出來。但是手跟腳的作用也是無常啊,這個手不會永遠抓一個東西的,多抓一會了你會痛苦,要放開的。那麼你這個我是無常啊,不是永恆存在的。如果說你認為這個我是沒有作用的,象兔子身上的角,烏龜身上的毛,那是空話,「龜毛兔角」佛經上經常用來代表一個觀念——空話,世界上沒有這兩樣東西。因為佛當時是在印度講,其實我們到了日本,就知道日本北海道的烏龜是長毛的,哈!長綠毛,很長,可惜當時沒有拿給佛看一下,哈!如果看了,佛一定不用「龜毛」了,寧可用別的東西比喻。所以這個「兔角龜毛」是代表一個觀念,形容詞,代表一個不存在的東西,幻想,假想,應非實我。

「故所執我(你所認為的我)二俱不成(不合邏輯)。又諸所執實有我體。為是我見所緣境不。若非我見所緣境者。汝等雲何知實有我。」好,哲學邏輯來了,第三個層次的論辯。若你認為生命中間有一個我?諸所執實有我體,實實在在有個我,有個靈魂,這個我,是我見所緣境不?(不字念否)是不是我見所緣,因為我的生命存在,我見,我有這個觀念,我認為這個東西是什麼?見就是認為。我認為有個靈魂,有個生命,有個道,這個我認為怎麼樣。比如現在我們一般年輕人學佛學道,我常常覺得很好玩,這同我們當年相差很遠,現在年輕人學佛學道來問問題,我告訴他:「不對。」「哎,老師啊,我認為…」我就不講了,說:「你去吧。」哎,因為你認為了嗎,那不要問我了嘛。你都認為了,認定了,何必問我呢?你現在認為你的對,你就去對去吧,世界上每個人都很對嘛,我常說:鼻子都對著嘴,哪一個不對,是這個道理。你既然認為是我見所緣,是我認為的所緣境,我認為,我打坐,或講我睡覺,或講我在理論研究上:「嗯…」 這個「嗯」就是我,這個就是我。比如我們生病了,發高燒,有時身體痛苦地沒有感覺,在那個時候有個虛無縹緲的境界,認為是我,這還不希奇,大概你們沒有試驗過,現在最新的麻醉藥很好玩,比現在年青人吃的(××刺激藥)還好玩。最新的麻醉藥在前面一晃,聞一下就麻醉過去了,高明的麻醉醫師,若這種病要麻醉兩個鐘頭,他根據你的體質一定給你(麻醉)兩個鐘頭的藥量,多一分也不會多,少一分鐘也不會少。你用了這個以後很舒服的,如果你有宗教信仰,這下舒服了:「哈!看到上帝了!哈!跟上帝在一起,好玩!」如果是信佛的,「哎喲!觀世音菩薩啊!在紫竹林中啊…,還有蜀竹子啊…,還有白鸚鵡啊…。」畫上看過的都來了,你想得到的都來了:「哎!還有好大的冬菇,比日本的冬菇都大!由猴子供養的,真的,真的,自己在裡頭…」玩了兩個鐘頭,那個麻醉的境界很好玩,的確覺得有個我。那同時呢,高明的醫生給你用麻醉藥時,你如果是有一部分開刀,自己還知道,不過沒有痛苦了,還曉得自己在開刀,這一邊還跑去跟上帝和菩薩在玩。如果沒有宗教信仰,就或者是碰到愛人啊,或者是兩個愛人吃醋,打架,自己還在跑啊,痛苦啊,各種境界都來了。這個病例我也問過很多,訪問過很多,「那好玩不好玩?」我問一個做麻醉醫師的朋友,「給我弄點好不好?」我也想來點玩玩,我看我悶了以後到哪裡去玩,試試看。這是說人假使有突然碰到了外來的刺激,或者給車子一撞,覺得受傷,其實沒有受傷,嚇昏過去了,撞昏過去了,人並沒有死亡,還是在另外一個境界裡,因為他的腦部還在活動,所以這個我究竟在那裡?還是唯物的還是唯心的?是個大問題啦。所以他問你所認為的我體,為是我見所緣境不?是你的主觀成見,觀念認定,你是否有個境界呢?另外有個世界,有個影像?若非我見所緣境者。如果不是你的主觀觀念所認定的那個境界,「你說我?不是。我所認為的我哎——決不是主觀的。」現在有些人學過邏輯的啊, 「哎,我一點都不主觀。」「你什麼觀?」「客觀。」「真的?」「是啊,絕對客觀。」你看他主觀不主觀。這個客觀就是主觀嘛,然後臉都紅起來:「我絕不主觀!不像你啊!」他在發毛,你再說他一句,他跳起了,你說他主觀不主觀。一般人的我見就是這樣。我見是:如果你認為的我不是你主觀成見認定的話,那我問你,汝等雲何知實有我?你怎麼曉得有個真正的我啊?你怎麼知道?你是從電腦上知道,那是電腦,不是你,況且電腦還不知道,電腦是靠人為,它才能夠做業,不是人為,電腦不能做業。所以這個我在哪裡?

「若是我見所緣境者。應有我見非顛倒攝。如實知故。」如果說我所認為的我,我見到了,有些人修道也講,有些人打坐時:「哎,老師啊,我見到我了!」有好幾個同學來跟我講,怎麼呢?我一聽就曉得下文了,但得讓他講完了,不然他表達不出來,那這個「道」難產了,他會很痛苦。我說「哎,你怎麼見到的?」「哎,我打坐時看到我,另外一個我出來了,看到我在這裡打坐。」我說:「那叫做精神分裂。」有這個情形,有的,但是如果你曉得這個道理,沒有關係,還是好事,不曉得這個道理就不對了。是可以的,在座時曉得這個身體,自己還看到這個身體,「哎呀,頭歪了。」自己曉得,不過那個時候沒有辦法,出了那個我,沒有辦法把這個頭擺正,那沒有辦法。只曉得:「哎,他頭歪了。」坐的很好,啊,那麼有這種情形。那麼也可以叫它是精神分裂,也不是精神分裂,這是什麼道理?唯識的道理。往下面告訴你(引用下文一句)「…內識似外境生」這種情形你就要注意,內識是心識所變,似外境生,也是唯心所造,沒有錯,內識似外境。回轉來講原文:若是我見所緣境者。應有我見,非顛倒攝,如果你認為我見到這個真我了,好,就承認你那見到有個真我,那麼你見到的那個真我的我應該不矛盾,不屬於顛倒,是正見啦。那麼這個所謂正見的東西如實知故,現在我們看到手裡拿的手錶,大家現在的觀念、意識狀態中都曉得它的名稱叫手錶,就是那麼實在,你決不會叫它是燒餅,你也不想吃它,因為你知道它是手錶,不是可以吃的,真那麼清楚。如果你認為你現在見到那個真正我了,真我也要清楚,同現在一樣清楚,不能含糊,不能講:「我當時在那個迷迷糊糊的境界裡頭。」哎,那不對,那你有精神狀態。

「若爾如何執有我者。」因此這些邏輯的論辯下來,他說一個真正研究佛法的人怎麼樣執著認為有個我存在?另外有個我成功,證果,他說這個觀念在哪裡呢?要搞清楚。

「所信至教皆毀我見稱讚無我」所有的佛經,真正的佛經,不是後世人作的,佛說的,至教就是聖人、佛所有的經典教育,皆毀我見,都是教人無我,稱讚無我。

「言無我見能證涅槃。執著我見沉淪生死。」經典中佛都告訴我們了,修到了無我、無我見的存在就證道了,證到涅槃清淨。若一切眾生執著有我見,就永遠在輪迴生死中,跳不出來,經典上都是那麼講,佛說的。

「豈有邪見能證涅槃。正見翻令沉淪生死。」哪裡有如後世一樣,認為修道是另外有個我,我去成道,去修道,是邪見的觀念,佛法本來講無我。關於我和無我這一卷從開頭辯論得非常嚴格,辯論完了再講心識,唯心所造的問題。

…宗教哲學、思想以及佛過世後弟子們所證道的見解,偏差,關於無我與我之間的道理。…現在繼續在論辯中,論辯完了才講正統佛法的我與無我之見。

「又諸我見不緣實我。有所緣故。如緣余心。我見所緣定非實我。是所緣故。(如所餘法。)」這段文句翻譯的很精練,但是自己看起來是難懂。一切人所發生的我的觀念,這個見字,現在講是見解、觀念。不緣實我,並沒有真正證到自己的生命有個什麼我。那麼為什麼人們始終認為生命中有個我呢?有所緣故,都是自己抓一個東西,觀念上自己抓一個東西當成我。比如我們講死後一定有靈魂,靈魂是什麼東西?你看到過嗎?拿到過嗎?沒有。自己假想一個所緣,有所緣故。又諸我見不緣實我。有所緣故。還有一個理由,現在我們身體的這個我,是有個我在講話,我坐在這裡,不緣實我,這個我是假相的投影,存在,有所緣故。為什麼這個身體怎麼來的?現在的我必須要有男女兩性生理(現在醫學講)精蟲與卵藏的媾和,配上我自己的意識,在那個時候意識也可以叫它為靈魂,三緣和合,彼此雜亂,有所緣故,因緣結合,才構成我們今天生命的身體存在,看到假象的我在這裡。如緣余心。我見所緣定非實我。假設,比如說把我們現在身體內部這個心理作用,這個思想搶別人的身體,那我可以搶你的身體當成我,比如老年人可以想像把年輕人的身體佔據了,當成我的身體,這可能嘛?不可能的。我見所緣定非實我,所以這些觀念中間的我沒有一個真實的,是所緣故,都是因緣湊合而生,所以如所餘法,其它的道理也是一樣。

「是故我見不緣實我。但緣內識變現諸蘊。隨自妄情種種計度。」是故就是所以,我見,我們一般人所謂有我這個觀念,不緣實我,真正生命的那個真實的本來,假定叫做有個我的話,那個沒有找到。那麼現在我們想像我的生命存在的這個我是怎麼來的呢?但緣內識變現諸蘊,都是自己的思想觀念、感覺上、自己唯心識,心理作用所但緣內識,我們自己內在的心識作用變現諸蘊,心理作用配合上由父母所生,構成了這個肉體,這個三緣的關係,心理與生理的關係互相變化,交換所呈現出來的有個假的我蘊,色受想行識,有執著,有感覺,覺得自己存在,這個存在所謂稱為假我,隨自妄情種種計度,都是根據自己的觀念,個人自我的觀念,種種的計度就是猜想,猜想「這個算是我,那個才是…」乃至我們有信仰的人假想:「我這樣做了有功德,將來我如何如何…。」這個都是假想投資,是不是漲價?不知道。就是這個樣子種種計度。這是一段上面的總論,下面說:

「然諸我執略有二種。…」任何眾生,不單是人了,一個生命生來與生命俱來,有個我執,種子裡有個我的存在,這個觀念我執,有我的觀念,執就是抓得很牢的,與生命俱來,什麼道理呢?略有二種,歸納起來有兩種:「一者俱生。二者分別。」一種我執是同生命本來來的,還不止這一生,我們這個生命無始以來存在,只要這個生命存在,有生命就自然包含了我執,有我相,般若宗叫我相,抓得很牢,現在所謂假我,把假我當成真我,是這樣來的俱生我執。第二種是分別我執,現有的意識想像,推理,猜測有個另外一個我或現在我的存在。這是總綱,下面分析:

「俱生我執。無始時來虛妄熏習內因力故恆與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別任運而轉。故名俱生。」我們這些同學,專門研究佛、佛法、佛學的特別要注意啦,這個地方要記得,如果考試,這就是一個題目:什麼叫俱生我執?所謂俱生我執的理由,(文章)自己解釋了,其實並不是講自我們這一生投生以來,從媽媽懷胎開始就有的我執。無始時來,我們的這個生命,到今生這一生父母生我們,這前面不知經過了多少遍,還是做狗、做馬、做人、做老太太、做老頭子,什麼都做過了,所以是無始時來,很久遠了。為什麼這個生命會輪轉,叫做輪迴,要轉動變化呢?是由無始時來,假有中間虛妄熏習,幻想構成,虛妄是想像力構成,慢慢練成習慣,習氣了,虛妄熏習。內因力故,內在的為初因,旋轉久了變成了一股力量,恆與身俱,所以這個我見一起來、我執一起來時,始終配合肉體的這個生命,有形的生命,兩個和一的,本來就有。所以我們一睡醒了、睡眠的時候其實也有我執啊,何以說睡眠的時候也有我執?睡眠時好像無我,一叫你,或者一碰你,一打你,或者是高興的事,馬上就醒,我執還是擺在那裡。那麼睡眠時的我執在那裡?只能說我執在睡眠,並不是說沒有,我執進入到那個睡眠位,那個階段去了。所以俱生我執,與生命俱來恆與身俱,跟生命,這個身體同時來的。不止這個身體,假設我們轉身變成一條狗的話,只要抓住了,還是這個生命,所以你一碰狗,傷害到它的自我,它非發脾氣不可,別的動物也是脾氣大,因為我見重。所以始終不能得道的第一個就是我空不掉。比如我們在坐的很多打坐,比如氣動啊,搞的天上地下鬧了一輩子,還不是我在搞?始終我空不掉,什麼都不是道,那是騙你玩玩的。自己騙自己玩玩,有功夫,還可以自己手上放光,放白氣,還不是我玩的,假我在玩,所以這個我恆與身俱,叫俱生我執。這個與生命俱來的我,若真正把我執空得掉,就是修道所謂證得了初步的果位,所謂證果得道,得的那個東西?所以我經常告訴大家,不要以有所得心來求道,道的結果是無所得。無所得並不是沒有東西,空的,你怎麼達到空?做不到,達到了就得道啦。所以我們普通都以有所得心求無所得果,背道而馳,看起來自己好像很精進,努力用功,都是走的自我欺騙的一個路線。所以俱生我執這個東西很頑固,因此佛經講,講「無我」這句話容易,可是做不到啊。這個不是理論的,說我今天…算了,我無我,我懶得管你,那還不是思量意識上的分別心,那是自己安慰的,你沒有證到無我。所以這個俱生我執不待邪教,不待人家教導你,教導一個孩子:「你有我啊。」你不要無我,不要等教育。及邪分別,這個邪字是錯誤的意思,不要錯誤的思想,不要錯誤的教導,所以這個我執是任運而轉,只要有生命,它就存在。所以研究唯識的經常有人問:「那白痴呢?什麼感覺有我無我?」他還是有我。乃至現在我們可以講,一個人腦細胞已經死掉了,心臟還沒有死,躺在那個病床上,等於植物了,西方稱變成植物人啦,你說這個時候他有我沒我?還是有我,不過你測驗不出來,但還是有我的。這是俱生我執的道理,所謂任運而轉,任運是跟著那個動力,只要生命有一點動能還存在,它就存在,故名俱生,這個意義所以叫做俱生我執。現在講了我執的來源大概分兩種,一種叫俱生我執,一種叫分別我執。

「此復二種。(俱生我執也分兩種)一常相續在第七識。緣第八識起自心相執為實我。」俱生我執又包含兩種內容,所以研究唯識是非常科學的,科學的道理就是分析的很清楚,邏輯的推想,一個字,一個觀念不能含糊的,不能馬虎的。不像修禪宗,不像講般若,空,一句話就把他蓋住了,你怎麼空啊?學唯識的講空是怎麼空,空有很多種,虛空也是空,這個虛空不是沒有東西啊,太空裡還是有東西。還是理念上的空?還是虛空的空?還是這個房間裡空間的空?空有很多不同啊,學唯識就不能籠統,不行。所以真正要研究佛學,尤其是對於邏輯,科學的頭腦一定要清楚,像數學那樣嚴密的頭腦才可以研究真正的佛學。有時你連數字都記不住,這個理論包含幾個道理?給我們一聽…尤其我們中華民族的習慣,喜歡簡單,「差不多了!」同印度人一樣,所以佛經上動輒就十萬八千,我常常說:你渾身有十萬八千個毛孔,誰數過?哪知道?也許多兩個,這只是大概數,印度人講話有時同浙江杭州人一樣,「這個東西多得不得了,有多少?」「莫老老。」莫老老不曉得是多少?這個莫老老就是多得不得了。所以俱生我執包括了兩個,一個是常相續,只要這個生命一形成,一動,有了這個生命,這個我從此連續不斷,所以叫輪迴。那麼這個我執含藏在什麼地方呢?我們現在能夠思想講話,像現在大家在坐的清醒的,這是第六意識的作用,因為在思想、分別,這是第六意識的作用。在這個第六意識不起作用的後面,有個第七識,第七識不大起分別,可是若存若亡,它有這個東西。不是下意識,心理學裡講下意識,第六意識的背面。所以它是這個常相續的觀念,它的作用在第七識裡。所以我們講唯識的名詞第七識,不翻譯,第七識翻譯它是末那識,這是翻譯其名詞,因為很難翻譯,故只將梵文翻音。末那的意思包括了俱生我執,包括了異熟,即變易而成熟,就是我執的意思。所以第七識有人簡單地用中文代表,也就是叫俱生我執。這個我哪裡沒有呢?我們這個身體上都有。但如果從身體上割一塊肉下來,一秒鐘內這塊肉還在跳,那個跳動的作用,還是第七識的我在發生作用。那這塊肉掉下來痛不痛呢?痛。比如我們舉一個醫學例子,那一位道友告訴我,最近國外醫學報導有個人的腿已經生病鋸掉了,但他慢慢發現在感覺上這條腿還在痛、麻,其實已經沒有腿了,但他的觀念上還是有腿,在痛啊、麻啊、脹啊,很難過,非常難過。後來找到一個醫生給他針灸,這個腿都沒有了,可硬是難過,這個醫生給他針灸,怎麼個針灸法呢?在身體的上面,同那個(腿)穴道相通的,我們本來針灸的道理有:「病在下者其治在上,病在左者其治在右。」根據十二經脈。結果針灸後,他說:「好了,現在我不難過了。」這就發生了一個問題,你說他的腿明明鋸斷了,沒有腿,可還有感覺?因此你就可以想到中國的武俠小說,那些武功高的人,這條腿鋸斷了,他功夫一條腿練著,還是同雙腿一樣的,那個自我作用,有沒有這個作用呢?這就是科學問題啦,有這個作用。至少你可以看到斷了指頭或沒有手的人,可以用嘴巴練習寫字,寫得一樣好,還有人手什麼都沒有了,就用腳拿筆寫字,還是寫得很好,也可以做工,也可做事,有嘛。這個就是說,這個我執在第七識裡頭它還在。那麼它的背後還有個東西,第八識阿賴耶識,「起(生起)自心相(認為這就是我的心)執為實我。」因此,無形中認為這就是我,我的作用,你看我這個力量多強啊,多頑固啊。所以佛法要修到無我,你打打坐在那裡想想:「哎,算了,我一切看空,無我。」做的到啊?你幻想也做不到啊。你說無我,等一下坐久了腿發麻,你說那個屁股不是我啊?腿不是我啊?你勸它也做不到啊。為什麼呢?這個我常相續,從無始來在第七識中,緣第八識,生起自心相的作用。不是你丟不開,不是你放不下,從無始來生命的那個習氣,功能,很牢,抓的很牢,這就是這個作用。

第二個作用呢,俱生我執「二有間斷(在第六識)。」第一個是永遠存在,在第七識這個範圍內是永遠存在。那麼我們也經常提到看到在歷史上戰爭的時候,有很多,平常有時也看見,也有這種事,在戰場上一鼓作氣同敵人戰爭的時候,忠義之氣,被打死了,人都不肯倒下來,不肯投降,屍體是站著的,很多啊,當過軍人的這些事實都看過。歷史上更多了,就是敵人打進來了,不願意投降的,自殺了身體還站著,精神還像活著一樣。滿清入關時,這類的歷史故事很多,結果敵人的將領看到這樣的人,佩服,跪下一拜,我恭敬你,跪下一拜屍體就倒下了。(暫停一分鐘)…投降了,就好了,這股精神,普通講精神的作用,這是有的。比如在第二次大戰抗戰時,我們經常看到,在前方同日本人作戰時,受了傷了,自己看到流血,這裡已經裂個洞,不要倒下去,哎,非要攻過去才死,硬是打進去了以後,一看看,一笑死掉,倒下來。所以這個就是精神作用,這個是什麼?是第七意識中間含藏,它永遠存在相續。換句話說,常常我們去看生病的朋友,問問醫生:「哎,你看他…?」醫生說:「我看他還有希望。」「為什麼?」「他求生的意志特別強。」這是一個決定的因素,他要活著,更想活著,再配合點醫藥就對了,就會救轉過來。而有人硬要灰心了,就是不生病也會死的,灰心到極點絕對可以死掉。這是俱生我執的第一個作用,第二個作用的我執在第六識中,在我們現在的狀態是可以放下的,這個是有間歇性的,在第六識「緣識所變五取蘊相」就像我們現在坐在這裡,是第六識清醒地在起作用,分別心,是根據第六識變化的作用,生出色受想行識,到了眼睛就能看書,在耳朵注意就能聽聲音,這個我相,這個我執,緣五取蘊,五取蘊就是五陰了,五陰即色受想行識。心經上大家都曉得,為什麼加一個取字呢?這個五蘊本身有一個抓住外面的功用,有這麼一個力量,有這麼一個習慣,所以又加一個字叫五取蘊,抓得很牢。這個第六識我們能思想分別增上緣五取蘊相,「或總」是五個:色受想行識,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感受同時起作用。「或別」或者單獨,比如說我們諸位眼睛在看書時,就是眼睛的我在看,聽話時是耳朵我在聽,所以或總或別「起自心相」,心出來,自己感覺到,就是我自己心理的作用,認為這個就是我的作用,不錯嗎,普通認為這個就是我。這個我是俱生我執的第二種,它是有間歇性的,所以有時修道打坐感覺「我都空了」我說:好,現在我空了,有點相似,這是第六意識的俱生我執,間歇性地偶然一個空檔而已,但你真正與生命俱來的俱生我執的常相續的觀念你並沒有空掉。何以證明呢?你只是做到定到自己的身體感覺沒有了,自己覺得沒有思想,好像無我了。哎,好像無我這個中間那個時候曉得:「這回對了,這就是道,哦!這回百分百對了,這一次沒有搞錯。」那就是常相續的我相。那個沒有思想啊,不過我是用第六意識把它表達出來,其實他當時並沒有這個作用。這要清楚,所以做工夫到達了這個空的境界,如果你智慧不清楚,你覺得你成道了,還是不行,所以要分析得這樣清楚。

「此二我執細故難斷。後修道中數數修習勝生空觀方能除滅。」這是告訴我們做工夫,這種俱生我執,與生命無始以來的俱生我執,細故非常細,你自己檢查不出來,所以這個切不斷,空不掉。所以我經常碰到別的學佛修道的朋友,功夫很好,然後生病了,我說:「哎呀打一針!」「哎呦,我就是怕痛!」我就沒有話講,他功夫做的那麼好,差不多快要乘空而去,在空中飛走的樣子,結果打針那麼細還怕痛,這不是很奇怪嗎?那麼他有沒有道理呢?這是證明什麼?俱生我執。這有什麼痛?這是肉,不是我,割吧,你鋸就鋸吧,就這個樣子。那麼你說鋸進去有沒有反應?有啊,我知道,知道那不是我,那只是肉體,是屬於我的,等於這個茶杯,屬於我的,現在屬於我用,畢竟它不是我。可是不行啊,所以講,你看俱生我執非常細,你自己反省不出來,細故難斷,很難修的斷這個習氣,要悟道之後修道,再修到後得智,根本智得了,證得空性之後,依空起修,得後得智起修修道的位置上,慢慢才修練自己,就是改變自己,修行就是改變自己,數數修習,慢慢地一次經驗一次經驗慢慢地練習,這一下能空到無我。比如我們學佛的都講無我,都講空,但人家講你一句話,哈,氣得不得了,若人家恭維你一句話,心裡高興地不得了,這都是自己的我在騙,還不知道呢。然後一大堆道理講給人家聽,頭頭是道,到了自己身上,道道是頭,就完了。所以啊,這種習氣的轉變,你看啊,修道位置中數數修習。一步一步,一次一次,成功了失敗,失敗了又再來修過,這一下對了,對了又錯了,哎呀,自己臉紅起來了,又來吧,重新來過數數修習,然後勝生空觀,勝義諦,也可以說你得到勝利了,你修成功了,生出來緣生空性,緣起性空,見到真的空了。我們這個版本是勝生空觀,別的版本是緣生空觀,不是勝字。到這個時候真正到空了,初步,方能除滅,才能把這個俱生我執除的了。所謂證到羅漢果,還是小乘的,因為我空了,法還是沒有空。現在是講俱生我執裡的這兩種,你們要記住,俱生我執,講學理的。將來你們出去當老師,你們年輕,將來都是大師,佛學唯識大師,不管了,不做大師做小師也可以,出家的是法師,大法師、老法師、小法師等等。佛學理嘛就是這個樣子。我執,分俱生我執和分別我執。俱生我執裡有相續性的俱生我執和間斷性的俱生我執,這個我執,我究竟幾時才空得掉?修到見道以後的修道位中,慢慢練習斷除的。你這樣答覆人家,法師,就可以解決人家的問題,你的問題呢?慢慢來,我要數數修習,哈!將來斷。好了,第一個問題解決了,第二個問題(錄音中斷)

這個第六意識上的「分別我執亦由現在外緣力故非與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別然後方起故名分別。唯在第六意識中有。」這個文字很簡單了。就是我們現在能夠思想的叫做分別,我們現在想來想去,感覺坐在這裡舒服不舒服啊?這個頭悶不悶?那邊一邊聽經,一邊唸咒,一邊難過,是不是啊?頭昏的照樣昏,痛的照痛,肚子吃脹了還是照脹,餓了照餓,這種心理作用佛學名字叫分別心。這個分別心的作用是屬於第六意識的範圍,心和心體全部是第六意識的範圍內。這種分別我執是亦由於現在,當下,外緣力故,身體也是外緣,外面所引起,非與身俱,並不是一定要跟著這個身體啊,什麼道理呢?比如我們現在的第六意識的分別我執,現在是清淨的時候,跟身體配合為一,它兩個習慣了,生命一來就要抓一個東西。比如我們站在這裡,坐在這裡,如果不拿本書,不另外有個東西在前面,引誘你這個第六意識的注意力的話,叫你一個人坐在這個椅子上,坐三個鐘頭你做的到嗎?不動,你是老修佛的居士,恐怕三、四分鐘都坐不到,還想想太太下樓了沒有?然後雖然不想動,屁股還是動一動,或者搖一下。但是若把你的第六意識給你引開,你就做到了。然後有個東西很威脅地擺在那個地方,或者有人拿槍指著你:「你動,動就槍斃!」定到那裡了:「不要打(槍)!不要打(槍)!」你身體坐在這裡幾個鐘頭,累死了,都沒有了,也不會累,也不會發麻,忘掉了。所以這個分別我執,亦由現在外緣力故,非與身俱,它並不是一定配合這個身體。而且這個要待邪教及邪分別,這個邪教現在講是很壞的意思,歪路,有些哲學宗教是歪路,告訴你有個身體啊,我們所謂有個靈魂啊。像有些同學出去學什麼東西,一聽:「噢,這個老師、師傅…要問過菩薩,這個菩薩告訴他靈魂啊,這個靈魂動了…他的本事最高。」我說:「你不要迷信了!」我看得多了,一搞這些的人,他的學問本事就完了,錯誤知見,其實都是幻想境界,意識是道,不要加上這些帽子,更不要騙人,也不要自欺。這些都是要待邪教及邪分別,習慣啦,「哎呀,另外有個靈魂啊,可以做你的主的。」尤其是算八字看風水的,畫符唸咒拜菩薩的,「要問過菩薩啊,要問過祖師爺啊。」一聽就完了。我年輕時不會這樣,為什麼呢?因為自己江湖跑多了,有些人要拜老師「哎,要問過菩薩啊。」我說「你問吧。」問菩薩還要天書,天書是菩薩寫了字,准許傳給我,然後再傳。我說:「哎,好。」我很誠懇,結果我說這個天書寫在哪裡?什麼紙呢?要土布,一塊白布擺在菩薩面前燒,燒完了以後,那個上面有天書,寫的字,上天或上帝菩薩答應了,傳令到。好啊!好也!他不敢做主。我去買白布,土布,不是工廠裡織的,兩樣的,是土法織布,織完後用米漿漿過的,我親自跑去買,要八寸,還不是這種市寸、英吋,要魯班尺,很古老的,木匠師傅那裡有。跪了好幾個鐘頭,做了好多手續,還畫符唸咒,符咒還燒在水裡喝,我最怕不乾淨,可是為了求道,管他呢,喝就喝了,香灰什麼都吃。然後燒吧,這塊布。師傅站在蠟燭前面,不得了啊,香煙那個樣子,看到就肅然起敬,起敬裡頭多加一個肅然,那是毛孔裡出一個聳然,那個很嚴重。然後就誠誠懇懇跪著看啊,看那個布啊被兩根鐵鉗撐著,蠟燭一點呼一下燒了,燒完了以後,一塊方方布不掉下來,變成灰。上面像那個霓虹燈閃電一樣閃閃,「哎喲,真的有字!」都成了灰了,這塊布不掉,以前我很誠懇,非常誠懇,等到那個天書一出現,我想:「完了。」我說:「好!」站起來磕了頭,我說:「師傅啊,我不學了。」「哎,現在上天已經答應了。」我說:「就因為它答應了,我不學了。」我當時初學東西,同你們不同啊。我不學了,我要學隱身法。我說:「這樣,師傅,你站在前面,我拿著槍。」我當時當兵的,有手槍。我說:「我拿這個槍啊,你站在那裡,你馬上用隱身法走開了,我『砰』地照你這個方向打一槍,打不到的話我再學。」他說:「哎,這不可以。」「不可以我就不學。」他說:「不要整了。」我說:「我還是叫你師傅,但我不學了。」我恭敬你。為什麼呢?我們到底受過科學的洗禮,我已經懂了這個天書是怎麼來的。他也搞的沒有辦法,講了半天,我說:「明天再說了。」反正菩薩已經答應了,明天、後天傳給我一樣的。好,我馬上自己跑去又買一塊布,管他八寸,六寸,洋火一點一燒,還是有天書!你曉得什麼道理?那個棉紗織的布,上面有米漿漿過,米漿燃燒後變成灰,被那個棉紗吃,所以那個棉紗還沒有掉下來,而這個米漿灰還在一點一點慢慢燃燒,所以看起來各種各樣,天書誰也不懂,又像英文,又像梵文,又像中國的古老字,你那裡看得懂,所謂天書嘛。我當時一看就懂了這個玩意,而這個師傅他也不是騙我,他也不懂這個道理。這種東西我學得多了,還有些人在床上轉起來,我都會轉,站在那裡授神拳,一唸咒子,一身都動起來,要打孫悟空的拳就打,什麼都回會啊,我一看,我也會啊,只有一個竅門,一懂就會。邪教,邪分別,都認為另外有一個我,都不是,都是人自己搗鬼,所以都屬於分別我執。然後方起故名分別,這些都是第六意識的作用。好,這些研究懂了。

第六意識裡二種「(此亦二種。)一緣邪教所說蘊相起自心相分別計度執為實我。」第一個,所謂不同的教理,學理告訴你,所說蘊相,這個在過去的印度,宗教哲學很多派,認為我們在打坐時離開這個肉體,在中國認為打坐離開了,頭頂上出一個神,到觀音菩薩那裡去,自己也知道,到那還真看到你們坐在這裡,真的,一點都沒有假,可以修練到這個樣子,叫做出神,這是蘊相,我執構成的。是可以離開肉體,但我沒有空啊,是可以做到,不是做不到,那真是要氣脈打通了,是可以出神。那麼在正宗的大乘佛學講這是錯誤的觀念,一緣邪教所說蘊相,起自心相,起了自己心裡現狀的作用,用分別心,意識思想,自己種種的解釋、推論、計度、猜想執為實我,換句話完全是心理作用。

「二緣邪教所說我相。起自心相分別計度。」告訴另外一個靈魂,這個靈魂很妙,有各種說法,有說我們的靈魂如陽焰,像光波一樣,還有是說我們的靈魂睡著了才從這裡出去,不睡時靈魂轉過來,現在活著,是意識,所以做夢是靈魂出去,夢遊啊。這種理論世界上多得很,「執為實我」這是一樣的道理。

「此二我執(這兩種所謂認為有我)粗故易斷。」很粗,所以你們打坐修道,道理懂了,把這個觀念不起心理作用,就可無我相,可以做到,這是很容易的,不一定非得果位,得道。你把道理通了,無我,管他!就是剛才講,有人個性強的,精神旺的,真到自己要開刀切斷手指頭,「切吧。」在中國古代武功高的人有這個勇氣的很多,現在的運動家有沒有這個本事不知道了,那是兩樣,這個精神訓練是兩樣。過去修武功的,「砍就砍吧,你砍吧,膀子你拿去吧。」就是這個道理。他可以做到粗,這是分別意思的作用,粗故易斷。

「初見道時觀一切法生空真如即能除滅。」第一步見道時,意識念頭空了,見到空相,所以《心經》上觀自在菩薩告訴舍利子:舍利子啊,諸法空相。意識一空,這個我也空,分別心不起作用。見道位時,觀一切法,看到一切皆空,這個空,生空真如,生出了空的境界,好像真的空一樣,所以叫做真如,即能除滅,這個分別我執的我啊,是要第六意識一空,見道位,見到空性的時候,就沒有分別我執,見道位,不是修道位。…

現在講到無我與空觀,如何證到空性,那麼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初步第六意識分別不生,分別不起了,就是大家習慣性地認為所謂無念,無妄想這個境界。這個境界裡頭要起見道位,見到空,假定分別不生,妄想不起,不起見道作用,沒有見到空性作用,這個見不是眼睛看見的見,是智慧的瞭解,那不能說見道。換句話說,所謂見道,見到空性,這個空性是生空真如,好像真的道,是第六意識停止活動的作用,停止這個詞不對,只好用這個名詞,清靜。那麼見道以後,才起修道,因此你看唯識、禪宗、密宗都是一樣,見道以後方能修道,修道以後所證得的空才是真空,叫後得智。所以初見道是見到基本的第六意識的空。那麼再進一步說,第六意識空了,見到法空,生空真如,見到性空,這還只是見道位,見道不一定證到果了,而只是得到了準確了修道的路線。那麼何以見道呢?必須第六意識分別作用不起,清淨,證得性空,進而修道,再進一步是第七識的緣,第八阿賴耶識的畢竟空,徹底空,這是修道位。因此禪宗的五祖告訴六祖:「不見本性,修法無益。」那麼也叫做修行嘛,沒有見空性之前也叫做修行,那是修加行法。換句話,那是什麼位置呢?修行的資糧位,即修道的根本,資本,小資本。那兩個資本呢?就是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兩種成就,才能修道,成道,成佛,大徹大悟而成就。所以修資糧位就像是我們滑稽的比方,有句土話:偷雞要把米,修道修佛也是偷雞啊,但是這把米是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做根本,這把米都沒有,就想偷雞,就想成道?做不到,一定的。這個道理我們知道了。

「如是所說一切我執自心外蘊或有或無。自心內蘊一切皆有。是故我執皆緣無常五取蘊相。妄執為我。」最後是理論上的結論。如是所說,照上面這個理論歸納起來的一個結論,一切我執,一切眾生所有的我執,自心外蘊,那麼我執分兩種,有自己心所生的,放射到外面,所有的五蘊,就是我們生理和心理或有或無,有時候存在,有時候自己忘記了,好像沒有,妄生無我一樣,外在已成。內在方面呢?自心的內蘊呢?自心內蘊一切皆有,隨時隨地在六道輪迴中,在任何時、地這個我執都存在,就是這樣一個結論,我們瞭解了。是故即所以,我執怎麼來的呢?皆緣無常五取蘊相,都是我們平常學理不明白,心在攀緣,一切無常的當成真常,五蘊皆空空不了,隨時在抓著,抓這個五蘊,不在思想就在感覺上,不在執著就在感覺,自己心理作用去抓它。妄執為我,所以虛妄構成這個我相。

「然諸蘊相從緣生故是如幻有。妄所執我橫計度故決定非有。」這又是一段結論,若上面的小結論我們懂了,然諸蘊相,就是我們的五蘊是從緣生,也是不實在的,因緣湊合兜攏來。比如受蘊,現在天氣涼了,靠窗子的人覺得涼點,中間的人覺得熱點,大家的感受不同,為什麼這邊覺得涼,這邊覺得熱呢?因為從地位的中間來說,這邊是靠窗的,外緣所感,從緣生故,所以是如幻有,有是有,但不真實,偶然的,暫時因緣所生,暫時的存在,偶然的存在,畢竟不能永恆,不是不變的,所以叫做幻有。妄所執我,至於我們分別意識妄想所生,認為有個我在想,比如你們修道打坐,坐起來覺得最困難的是思想停不掉,對不對?這個思想怎麼能停?很多人問:「老師啊,我們這個思想停不掉,怎麼去停它?」我說:「沒有辦法。」「哎,老師怎麼不答覆。」我已經答覆了嘛:沒有辦法。如果有一個辦法,那還是思想,所以你不需要找方法,對不對?你說找一個方法給你,可以啊,我如果不講真話,騙你的,給你一個方法,很多啦,那方法很多。但那不過是說把你這一手拿的東西哄到那一手來。「你看,你空了沒有?」「嘿,這個對,空了,空了!」那手還拿著呢,世界上的笨人要這樣哄的,他就高興了。實際上給講老實話,沒有辦法,也不要辦法,放下就是。所以這個叫妄想,妄所執我,因為你自己的心,自己跟自己搗鬼,橫計度故,橫生知見,在推想,決定就是確定告訴你,空的,本來空,你說本來空,「是啊,我就是空不了,所以教我一個法子。」我問:「你求什麼?求空?空還有法子啊!」可是你這樣跟他講,他不懂,很失望,悻悻然而去啊。「好好,你明天來,吃三天素,洗個澡,拿個紅包來,我再教你。」豁!那高興極了,我紅包也哄到了,然後隨便教他個法子:「你去念個咒嘛,轟不楞瞪…,離個楞瞪…你念一萬遍就會空掉。」好,他拚命去念,「轟不楞瞪…」,他求空嘛,他結果坐在那裡:「轟不楞瞪…」,你看好玩吧,世界上的法門多得很。其實你懂了道理,道非常簡單,道在那裡?道不在老師那裡,也不在教授那裡,都在你自己那裡。很簡單,空嗎,很簡單,空就空嘛,不要另外用個方法,用個方法已經不是空了。所以決定非有。

「故契經說」,它本身的著作是個論,是後世菩薩做的,契經是佛說的經典。佛經上說:「苾芻當知。世間沙門婆羅門等所有我見一切皆緣五取蘊起。」佛說的話,最後引證,用佛說的話做結論,佛告訴比丘出家人,說為什麼出家?為了專心意志求道,放棄了世間一切的觀念、是非人我,一切擺脫了,專修,所以叫比丘,能夠了生死的才叫比丘,就是我們中國人叫和尚,女的出家叫尼姑。在梵文,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尼是梵文,代表女性。所以佛告訴苾芻:苾芻你們當知,世間上一切沙門,注意,佛教真正出家的比丘不應該稱沙門,沙門在印度梵文裡是指修道的人,不管在家、出家,凡是專門離開世俗到山林裡專修的都可以稱為沙門。婆羅門是另外的印度第一階級,是一個宗教,也是印度社會第一流階層的人。世間一切沙門婆羅門,他們代表了宗教,代表了所有印度的學派和哲學家等,他們的所有我見的思想,印度的這個理論多得很,宗教哲學在幾千年前的印度是最發達了,各種各派,各種修行的方法都有,所以佛做了總結論,告訴弟子們:他們所有的我見怎麼來的呢?我的觀念?一切皆緣五取蘊起,都是因為自己的五蘊,色受想行識不能空,空不掉,就找個有,始終認為有道可得,有法可成,有我可求,佛法非此論。這是上面一段,根據這個理由下面開始假設,就是護法菩薩們,世親菩薩們等的思想,加上玄奘法師把各家的思想累積起來:

「實我若無雲何得有憶識誦習恩怨等事。」假想有人提個問題:好,根據佛法所講本來一切眾生無我,沒有一個我們所想像的我,我們眾生求道還是為我而求,修道為我而修,假使修了半天,對無我的道理不瞭解,何必學佛?這太可怕了,實在一個東西都沒有,實我假使無我的話,現在就有我啊?雲何,為什麼現在有我,過去的事情想得起來啊,那是我在想啊。憶識,有意識的作用,能夠思想。誦習,過去讀過的書,背過的,幾十年一想就記得,像你們學外文的,英文為什麼那麼好?因為二十六個字母背的,慢慢練習會了,那個字母永遠也不會忘記啊,誦習的習慣來的。還有恩怨等事,這兩個字最分明,幾十年前我當小孩的時候,哪個對我好,幾十年都不忘,這是恩,怨,當時有人笑我或罵我,幾十年也忘不了,這恩怨兩個字抓的牢牢的。如果能作到:「佛說原來怨是親。」這是引用蘇曼殊的詩,那個怨親平等,泯怨,沒有嗔恨心,沒有是非心,那是學佛真的道路。所以恩怨兩個字是非嘛,有一點不高興,埋怨的不得了,恨的氣死了,這個氣死了就是怨恨心。若這個東西一點都不能動搖,自己還談什麼修行?那不是活見鬼嗎?那不應叫修行,改個姓姓活,名字就叫活見鬼。真做到了「佛說原來怨是親」怨親平等。所以假設說無我,我們現在的作用,人類的習慣,我們現在的宿習,的確有憶、識、誦、習、恩、怨等等,這個心理的現狀硬是有這個作用啊,這是問題,下面答覆這些問題:

「所執實我既常無變。後應如前是事非有。前應如後是事非無。以後與前體無別故。」照你的觀念認為,的確我們這個生命另外有個我了?除了這個身體以外,另外有個我,爭論,討論這個問題。就像同學會、辯論會中兩派的理由,照你這一派觀念,你認為有我,實在有個我,既常無變,而且你認為這個我是永遠存在的,與天地同在,無所不在,永遠不變,一萬年都不變,既常無變,後應如前,你那這一生生理的作用,生活的經驗,那麼後面的我同前面的我應該一樣,你幾十年後的思想同七、八歲、十一、二歲的那個思想、感覺境界應該一樣啊,因為這個我是不變的,後應如前,而且你幾十年以後的事情也應同幾十年的經驗一樣,可是事實不是啊。我們跟著年齡、時間的變動,雖然記憶是一樣,但我們回想年輕的時候,比如在座的人回想自己小時候出生時那個家庭的樣子,不用講一想就想起來,第六意識的影像就出來了,對不對?你小時候家的樣子都可想起來。哎,你說:「我完全想起來。」你現在是後來想前面是一樣的嗎?不一樣,是那個影像,到底不是一樣,可見無常,不真實,變去了。所以假使這個我是不變的,既常無變,那麼後應如前,後面一想前面,應該是同當時的情況一樣一樣,事實不然,不一樣。就像我們前一個鐘頭坐在這裡講,現在是第二堂開始,想想前一個鐘頭我所講的話,再想出來影像還是兩樣,變去了,可見這個我在變動。所以說假設你認為這個我是恆常不變的,後應如前,後面應該同前面一模一樣,可是不一樣,是事非有。可見你認為這個我是永恆存在,事實上是不通的,沒有這個道理,是事非有。這是一個科學的論點,你可以去調查,實驗,可以拿錄影,錄音,完全兩樣,是事非有。你說錄音機錄的音,我最怕聽了,他們常常放給我聽,我:「哎,關掉!」因為自己聽自己那個聲音,真是討厭,難聽,我自己聽就像公鴨子在叫一樣,我說:「這是誰的聲音,那麼難聽!」他們故意恭維我,說:「老師啊,好聽的很啊。」我說:「去!關掉,關掉,我受不了。」自己看自己照片,越看越討厭,怎麼長成這麼一個死像,哈!真不喜歡,是事非常。同樣的,前應如後是事非無,前面的事應該同後面一樣,換句話,後面的未來的事實都是前面構想出來的,這是相反的兩面。「明天我要去看誰?」今天我有一個動機了,或者坐公共汽車去,或者乘記程車去,經過那裡,那裡,這些想像就是前了,明天照我的這個計划去做,也是達到目的,差不多,是事,並不是沒有,是有啊。這個前後中間,我與無我不是斷見的空,也不是勝義有,以後與前體無別故,所以拿時間分階段來講,前面同後面是一體的作用,前後是人為意識分別,時間的差別…

第29章

原文:「若謂我用前後變易非我體者。理亦不然。用不離體應常有故。體不離用應非常故。然諸有情各有本識。一類相續任持種子。與一切法更互為因熏習力故。得有如是憶識等事。故所設難於汝有失非於我宗。若無實我誰能造業誰受果耶。所執實我既無變易。猶如虛空。如何可能造業受果。若有變易應是無常。然諸有情心心所法因緣力故。相續無斷。造業受果。於理無違。

我若實無。誰於生死輪迴諸趣。誰復厭苦求趣涅槃。所執實我既無生滅。如何可說生死輪迴。常如虛空。非苦所惱何為厭舍求趣涅槃。故彼所言常為自害。然有情類身心相續煩惱業力輪迴諸趣。厭患苦故求趣涅槃。由此故知。定無實我但有諸識。無始時來前滅後生。因果相續。由妄熏習似我相現。愚者於中妄執為我。

如何識外實有諸法不可得耶。外道余乘所執外法理非有故。外道所執雲何非有。且數論者執我是思。受用薩埵刺阇答摩所成大等二十三法。然大等法三事合成。是實非假。現量所得。彼執非理所以者何。大等諸法多事成故。如軍林等。應假非實。如何可說現量得耶。

又大等法若是實有。應如本事非三合成。薩埵等三即大等故。應如大等。亦三合成。轉變非常為例亦爾。又三本事各多功能。體亦應多。(能體一故。三體既遍。一處變時余亦應爾。體無別故。)」

…這個道理,是講體,我的體,非空即有。「若謂我用前後變易非我體者。理亦不然。」假設說你答覆說:「你所辯論的這個問題錯了。」他講:「我所講是我存在就是這個體,本體的,理論的,形而上道的,你現在所講的辯論的理由是現象界作用的關係,所以你這個論辯不通。」這好像是我們到了立法院,議會兩派的那個辯論啊,兩個人你一句我一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各有各的,他現在在辯論,然後說個理由:若謂我用前後變易非我體者,你認為這是講的作用,這個心理的作用,前後、左右、昨天、今天、去年、今年、明年,這個是不同的,前後變異,這個就不是我體的啟用,理亦不然,道理不成立,理由不成立。為什麼呢?現在我們用白話加一句問,為什麼呢?他說:「用不離體應常有故。」這個用不離體,比如這一杯茶,茶是它的作用,水是它的體。這個水泡茶變成茶,泡酒變成酒啊,泡藥變成藥,茶、酒、藥那都是它的用啊,它的體是水啊,所以用不離體應常有故,水性常在,這是比方。「體不離用應非常故。」那這個體呢?體在那裡?體看不見摸不著,在作用當中才瞭解了那個體。比如我們現在看的電燈光,我們是在看光的作用,光的能看不見的,因為光波的放射出來,所以我們才看見叫做光,其實光的能不是這個樣子,我們看到的亮光不是光之能的本象,不要認為我們看到亮光就一定是看到光了,錯了。尤其今天學過一點初中科學的人,如果好好讀過物理的人也會懂,就怕你們的初中物理是吃鴨蛋教的,那當然不大懂,打零分的。這是很簡單的道理,體不離用應非常故。

「然諸有情各有本識。一類相續任持種子。與一切法更互為因熏習力故。得有如是憶識等事。故所設難於汝有失非於我宗。」他說:但是你講的理由,你認為的確另外有一個我存在,也對,怎麼對呢?因為一切有情眾生各有本識,單獨每一個都是心意識起的作用,起了這個作用以後,一用就不會停止。等於我們那個機械開關,電的開關,這個開關開啟來,它不會停,而且越轉越快,除非我們自己去把這個開關閉掉。現在拿具體道理你就懂得修行了,所以我們生命的這個開關開開,自己無始以來開開,它永遠在轉,在轉的中間你想回到空的本位,回不去啊!所以修道你求誰的方法?只有自己來,自己把原來地方的那個開關一關掉,它就停掉了,不輪迴,不轉動了。輪迴就在轉動,不轉動就回到那個本位去了。但是你要注意啊,現在我們修道就等於自己當年的那個開關我們摸不到了,那個開關在哪裡不知道了,所以三大阿僧祇劫你慢慢修吧,打坐也好,拜經也好,你去摸吧,有一天你摸到了,「啊哈!在這裡!」 叫做見道,見道你把開關「咚」一關,空了,見道了。但是你開關關了,那個機器轉了幾千萬億年,不曉得轉了多久,象電風扇一樣,雖然把它停了,但它由快轉到慢,慢後還在那裡慢慢轉。所以見道以後修道,等它慢慢轉到最後,「咔噠」,那就叫頓悟,沒有了,停掉了,懂了吧。修道就是那麼修,不相信你去買個開關,我在修道,天天「咔噠、咔噠」那就成功了,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一切有情各有本識,一類相續,他自己的這個力量,連續不斷地轉,連續不斷地旋轉中自己的所作所為變成種子,生出現行了。過去的善種子、惡種子,我們一念之間有善有惡,有時不善不惡,摻雜的很厲害。不是說你做好人就專做好人,壞人就專做壞人,不一定啊,在這個因果中間。所以起心動念每一個行為都是未來的因,種子。我們現在這一生,人生的遭遇、思想、情感、一切等等,都是過去的種子帶來的,所以叫任持種子。等於剛才我們那個比方,把這個開關一開動,電風扇一轉起來的時候,你不相信電風扇一開,剛剛一開,你丟幾顆種子進去,它動得快時,那個種子、石頭不會掉出來,它永遠在裡頭「嘠…」轉,不會掉出這個轉動的外面,所以我們過去的因果在我們這個思想不停旋轉的裡面,就是這樣保持因果。過去的種子,任持種子,與一切法,你的智慧,過去做過、修過的因緣更互為因,互相為因果。互相為因果這句話,解釋起來很複雜,過去造的因,現在所得的是果,加上現在的因在過去的果裡,因中又加果,等於過去我們造了一個麵粉的因,所以現在變成面包,我們在面包上又塗上果醬,涂後不大好吃,再加上點鹽,又涂花生醬,變來變去,將來面包成為鹹的石頭了…(錄音中斷)

因熏習力故,由無始以來的熏修習慣,因此構成我們現在的生命,能夠回憶,能夠思想,能夠…等等。所以有感情,所以有感覺,所以有知覺,所以個人的習氣、愛好各有不同。他喜歡運動,他喜歡畫畫,有人喜歡爬山,還有人就喜歡睡覺。一個勸一個:「哎,爬山最健康。」「哎,我勸你,睡不夠不行,還是同我一樣多睡覺,慢慢就健康了。」個人愛好不同,種性的差別。故所設難於汝有失,因此你假設的故意要難倒我的問題,有時對你自己本身並不利,非於我宗,對我所講的這個道理達不到。這是論辯,那麼有問:

「若無實我誰能造業誰受果耶。」那好啊,有人舉手站起來:「好,你講無我,既然無我就不怕因果了?啊?誰在造業啊?誰在受果報啊?」你看禪宗來了,誰在唸佛?誰在修行?誰在吃飯?誰在打坐?對不對?既然無我,下面是答:

「所執實我既無變易。猶如虛空。如何可能造業受果。若有變易應是無常。然諸有情心心所法因緣力故。相續無斷。造業受果。於理無違。」其實這一段看起來很簡單,但真講《成唯識論》這一段發揮起來要好幾個月,中間要插進來的東西多得很,內涵、包含。我是提醒大家注意,不要以為「哎,這個我也讀過了,聽過了,懂了。」結果過幾天翻書一看,還是青蛙跳井—「不懂」。這裡要注意,尤其是讀書的同學們,不能聽完了下去本子一和,《成唯識論》還是《成唯識論》,你還是「我愣」,那是愣頭愣腦的愣,不是這個論了,所以千萬要注意啊。他說你所講的所執,你所執著,堅執認為有個實我,這個實我是怎麼樣?那麼假定永遠有個我,這個生命的背後有個我存在,這個你所認為的我一定不會變動,既無變易,假設它沒有變動的話,它應猶如虛空一樣,我們眼前的虛空,空間。這個虛空永遠不變,你在這裡蓋了十二層樓,對它並沒有勾滅,你把這樓拆了,它還有原來的虛空。你把香水裝滿了虛空,它也不受你的香氣,臭味潑上去,它也不沾染,那麼你這個實我可以成立。那麼如果在虛空的話,如何可能造業受果呢?當然你的理論是這樣的看法,你的看法是對的啊,這個虛空怎麼能造業?誰在造業?誰在受果?當然沒有了。如果說,你的這個我若是永遠真常存在的,當然沒有誰在造業,誰在造果,都沒有。比如假設我們的我如虛空一樣,蓋高樓,或不蓋高樓改平地都跟我沒有關係,那是你的現象在變動,我是存在的。若有變易,你所認為的這個實我,如果它的體不像虛空,象房子一樣,今天蓋起明天拆掉,今天是新的,明天就變成舊的了,那麼好了,你這個我是無常的嘍,不永恆了,不像虛空一樣。他說,請問你這個我是哪一種我?你現要把自己本身的問題,這就是因明的問題,你要有論辯邏輯,你要曉得究竟你站在那一邊?那你說:「我這個我啊,亦常也無常。」那你只有這樣講了,那你也要講出一番理由來,所以佛法到了最後是智慧的成就,思辯,修證到了某一階段完全是智慧的成就啊。所以勸你們好好研究經典,讀書,「哎,讀書沒有興趣了,修道有興趣。」這句話冒然一聽很對,實際上完全是青蛙跳井— 「不通」。所以這是智慧之學。然諸有情,他說我告訴你,正宗大乘佛法的道理,唯識道理,所講一切眾生,心心所法,上面這個心是心的體,下面是心所,心所是起的心理現狀,法包括一切的心理現狀及一切事物,因緣力故,緣起性空,同因緣所生,相續無斷,所以它起用時是緣起,它的本決定了性空,互相連續沒有間斷,相續無斷,造業受果,於理無違。因此它的因果循環的道理就建立在這個地方,這一段我等於在跟著文字解釋,並沒有發揮,諸位自己要去研究,若發揮起來停留在這一段,很多問題都出來了。

《成唯識論》這一段,先提到印度當時,就是有佛的前一階段,一直到佛過世以後,甚至於到現在,它的宗教哲學,思想觀念問題中最重要的,也就是現在開講的:『佛法講無我』的這個觀念,假設——也是事實,假設各個宗教不同的意見,宗教哲學提出的問題,即是現在我與無我之間的論辯,大概說了一點。

「我若實無。誰於生死輪迴諸趣。誰復厭苦求趣涅槃。」這是問題,因為古代的排版就是連續的。假定一個人論辯,就是跟佛法中的的人論辯,說:你們認為無我,既然無我,換句話即沒有生死也沒有輪迴了。諸趣,趣向的趣,我們普通講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概況性的觀念,歸納性的講法,其實六道里錯綜複雜,佛法又分成十二有,十二有還不止,再一分析起來可到達幾百種的分類,這個生死輪迴之間,所以普通講六道輪迴是總體的歸納。現在講:「你既然講無我,無我了還有誰在生死輪迴呢?」這是講生命的旋轉,而現在的生命呢?誰又厭苦求趣涅槃?那麼我們就不需要努力修行啊,證道,證涅槃幹什麼?本來無我嘛,即無我又何必,這個你們所說的假我,又何必忙忙碌碌啊,修苦行,修行幹什麼?這是一個問題,現在根據唯識學派,列舉佛法的經義來答覆這個問題:

「所執實我既無生滅。如何可說生死輪迴。常如虛空。非苦所惱何為厭舍求趣涅槃。」他說,你始終認為這個生命裡頭有一個,像現在我們一般所想像的有一個生命中的我。比如,我們大家儘管信佛,非常相信有一個靈魂,其實呢,靈魂這個東西有沒有是一個非常仔細,非常嚴重的問題,至少我們現在認為的靈魂是假想的。比如有些人也可以在現在的生命之間,經過修持,還是修定啊等各種方法,也有人靠唸佛、畫符、唸咒等各種方法,在自己身體靜止的狀態裡頭,感覺到有個我好像跟身體兩個發生分離,看到種種的現象,發生種種的境界,以那一種境界所見所聞的,所得的,判斷現在現實人世間,或者你的未來,你的前途等一切事。小事有時好像蠻對的,但大事保證不靈的。這種即使是有,有一個問題,因為我們現在還活著,用我們活著的腦細胞,用我們的肉體所發生的現象,假定死掉了以後,腦細胞完全死亡,心臟也停止跳動,整個身體冷卻了,那個靈魂是不是如我們現在做夢或某一種類似氛圍的狀態之間,是不是這樣?這是個大問題。所以盲目地加以相信,套用一句現代的話:很不科學。因為這都是腦子活著時的,心臟沒有停止跳動時所發生的,那麼所謂講靈魂的問題,要在腦子完全停止活動,心臟停止了,肉體冷卻了,這個時候就是要拿出證據來了,但這個證據誰也不能拿出來,所以就是這個道理。這是我們用現在的觀念加以分析,過去,他的文字所講,同此理由。他說,所執著的實我,你認為有一個東西,叫做靈魂也好,叫做什麼也好,有個真的我存在,既無生滅,如何可說生死輪迴,常如虛空?那個靈魂的我永遠是我的。

在印度的很多學派,乃至今天世界上存在的其它宗教哲學也是那麼看法,很多,但不是完全,認為有一個我的存在,這個我離開肉體之後依然還是我,不過是跟這個現實的世界脫離了關係,它的關係不像現在我們這樣活動。因此他只有一句話,你所堅執認為有個實體的我,那麼它是不生不滅了?這要注意,佛經中,尤其唸到《心經》的「不生不滅」,那個不生不滅不是講這個道理。他是說這一派認為有個我超過了這個肉體之外,是不生不滅,永遠存在的。他說,你們的修持哲學的理論是在生死輪迴之間,常如虛空,無所謂,如虛空一樣,虛空就的沒有啊,你硬說有個有在這個生死輪迴裡。不過他們的理論,印度所有的哲學宗教,有一個目標是相同的,都是非常注重修持,都是注重打坐,有靜坐修持證得。這一點啊,如果我們研究世界人類文化哲學史,同學們特別要注意,印度非常特殊。中國也是一樣,中國不管是道家乃至後來的佛家,過去任何一家,都對生命是要求證、修證的,有各種方法來求證。所以印度的宗教哲學也注重修持,因此他在這些理論上講,有個我是永遠存在的,不過對於世界生死輪迴的構成啊,他認為也是虛空,幾乎同佛所說的完全一樣。注意啊——幾乎,這個中間差別很細,其實並不一樣,差別很大。非苦所惱,這句話非常容易,何為厭舍求趣涅槃?他說這個生死輪迴本如虛空,所以生死輪迴中間這個痛苦對於我,那個生命的真我干擾不了,如果認識了真我,不受這個煩惱,所以為什麼要另外求道跳出來?

「故彼所言常為自害」他說這些理論所講的,本身矛盾就很多,但是「然有情類身心相續煩惱業力輪迴諸趣。厭患苦故求趣涅槃。由此故知。定無實我但有諸識。無始時來前滅後生。因果相續。」唯識學家就是代表了佛法的相宗,說有情類,一切眾生,注意這四個字,身心相續。看到玄奘法師翻譯的這個文字,真是頂禮膜拜,這個文字的鍛鍊,下筆萬斤,一個字等於一萬塊錢的價值,不輕易多下一個字,也不少下一個字。對於中國古文的章法,我們很容易看過去,身心相續,這四個字,現在我一提起注意,我相信青年同學一定懂得會留意了。現在我們生命存在的這個身體,看到是像油燈一樣,一點亮了,永遠在那裡亮,像一個蠟燭一樣,一點亮了,永遠在那裡亮。事實上那個油燈和蠟燭,我們後來看到的光明不是第一下點亮時的那個光明。因為那個光明不斷,把油續上去,把發光的這個動能續上去,一點一點放射這個光明,一霎那一霎那放射這個光明。每當我們看到這點光明,比如這個電燈,看到亮的時侯,這個亮的作用已經消失了,放射完了。但是我們看到燈光永遠是亮的,它是不斷地連續上來。我們這個生命,世界的物理也都如此,不斷地生滅連續上來。暴看粗看,看到的是整體,所以現在的自然科學也發展到這個程度,一個真正的科學家看這個世界一切的物件,都不是真實的,尤其拿儀器一分析起來都是幻影,都不是真的,連續的。那麼,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再進一步瞭解這個句子。所以我們現在感覺到這個生命坐在這裡,有感覺,有思想,是兩個東西在變化,在轉變,有時是生理上的感覺,有時是心理的思想。所以身心兩種,一個圓圈一樣連續不斷地在轉,轉起來使我們迷糊了,假像覺得有個我坐在這裡。比如修道人講功夫,身上氣脈動,昨天動得很好,你睡覺時氣脈不動,昨天是昨天的事,昨天那個境界像這個亮光一樣早就放射完了,身心也是,是連續不斷地集上來。

然有情類身心相續,煩惱業力輪迴諸趣,因為我們生理、心理煩惱,佛家的煩惱翻譯得非常好,我經常提醒年輕的同學們注意,煩惱不是痛苦。「煩得很!」我們經常講:「好煩,你不要跟我講!」就是煩,講不出來這個道理,對痛苦的程度感受不同,這兩個名詞是有界限的。所以佛經上經常提到煩惱,困擾。比如我們的思想,有時侯自己叫自己暫時不要想這個問題,停一停好不好?生氣的時候我們也會勸自己:「哎呀,算了,不要生氣了,我把它擺脫多好。」哎,你擺不了,它纏繞你,困擾你,使你惱恨,煩惱。煩惱這個東西是什麼?煩惱就是一股力量,不是你停得了的。其實我們可以停得掉,因為我們理不透,修持就沒有到,若修持到了,明了理,這個事實證到了,煩惱很簡單,這個電燈的開關一樣,要它停就停,要他開就開。但是普通人沒有經過這個,理不明,智慧不夠,因此他事沒有到,修持功夫沒有到,所以煩惱這股力量連續地不斷,佛法有個名字叫業力。這個『業』字用的好的不得了,所以我常常跟其它宗教的朋友,神父啊,牧師啊,大家都是朋友,常常談笑,我說你們的經典要想在中國文化中站住,必須要重新翻譯,文字要重寫,否則在文學價值上站不住,除非將來白話並白話很低落了,再讀那個《聖經》已經很好了。現在年輕人從白話教育入手的,讀你們那個明朝土話翻譯的《聖經》讀起來覺得文字已經很美了,很了不起了,但在單一文學方面,同佛學比較來看,那差的太遠。比如說,你們翻譯的『人生來就有罪』,我年輕時第一個不信,天主教、基督教的道場我也去過,但我不大承認我生來有罪,「我生來好好的,為什麼生來就有罪?」但是碰到佛我就低頭了,因為他說『人生來就有業』,有道理,有道理。這個業並不一定是罪啊,有善業,有惡業,有不善不惡業,哎,有道理,所以我就投降了。你若說我有罪,我死也不承認。如果我本來要信你,因為你罵我有罪,我不干了。這就是文字翻譯的問題,可是你看佛法的業字說的那麼清楚,文字美。但是講了半天,我們幾千年的佛法,拿現在的科學精神,那業又是什麼呢?好了,把我們問倒了,啞巴了,「哎,業就是業。」只好這樣答覆,但站在科學的立場上講,並不滿意。它是一股生命的力量,這股力量包括了善、惡、不善不惡三性,所謂善、惡、無記,這樣一股力量。而對於生命,一切有情眾生,一切有思想的眾生,在中文裡只能用這個字。但翻成英文要翻成什麼?哎呀,我看是難到極點,很多同學都參加了把中文的佛經翻譯成英文,好多參加的同學常常遇到困難跑來跟我商量,我說這個業字真是要命。你拿外文的、自然科學的東西來,不行,那就變成實體的東西了。所以我當時主張境界不能翻,中文講這個人有這個境界,這個境界怎麼翻?我說你只能翻音,同當時梵文佛經翻中文時一樣,翻音,下面再加註解。你說中國文化中人身上的氣怎麼翻?你翻成空氣還是陽氣?還是瓦斯呢?這個很難翻啊。外文的每個詞體是有定義的,現在流行一二十年,我說:「你們只能翻qi,翻音,加註解,這個qi包含了精、氣、神,也包括了呼吸的氣,也包括了空氣,還包括了沒有呼吸,沒有空氣,真空地帶一點空氣都沒有的那個能量,叫做qi。」你說怎麼翻?你不能把氣翻成能啊!又不對了。所以不同的文字,全部文化是困難,因此我經常告訴出家的同學們,要想到外國弘揚佛法,必須要先花一段時間把原文的《聖經》統統讀完,很多句子可以用,不是不可以用。你看當時印度來的大師,他一定先瞭解的老莊、孔孟的思想,很多句子,很多東西他拿過來就翻譯的那麼好。所以我們冒冒然講了兩句半英文,認識了幾個字母就去弘揚佛法,除了我相信外,別人不大容易相信,很難。這不是講你們不可以去,我這個話是鼓勵你們青年同學們特別努力的地方,尤其弘揚佛法,因為講到業力帶來這麼多的廢話。所以煩惱構成了業力,一股力量在轉,如果簡單地講,業力就是一股力量,一股動力在轉,很不容易停止。因為它的業力,自然就包括轉動,所以輪迴是一種轉動的現象的一種翻譯,並不是城隍廟裡畫的白的吐舌頭的無常,無常鬼,矮冬瓜一樣伸出兩隻大手在甩,那個無常。這個業力,是股力量在轉,像輪子一樣在旋轉,所以就叫輪迴。比如我們人生現在就是輪迴中,由昨天轉到今天,今天轉到明天,明天轉到後天,今年到明年到後年,一切都在轉動。我們坐飛機到美國去,三個月後又回來,就是輪迴在轉,這個地球本來在轉動。所以煩惱業力輪迴諸趣,各種生命的方式裡頭,過他一輩子一輩子一輩子的生命諸趣,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等於我們現在有時的人生,我們活著就是輪迴諸趣,像你們年輕的,現在做人家兒女,就是輪迴的一道。過幾年結婚了,做爸爸,給孩子們吵到你,孩子生病了你夜裡睡不著,輪迴到另一道去了,父母道,很痛苦。老了以後,老頭子,兒女都看不起你,不理你,老頭子,老太太道。我們現有就是六道輪迴啊,當學生,在學校聽老師罵,當部下看長官的臉色,做職員的看老闆拿薪水,那個味道都不大好過的,都在輪迴諸趣,各種情調,各種方式都在轉動。厭患苦故,佛家講求趣無我之中求趣輪迴,我們認得最清楚,現有的煩惱業力輪迴造成了,所謂前生種子,過去生的種子帶來所變成的現行,煩惱業力輪迴諸趣。現有的現行變成未來的種子,煩惱業力輪迴諸趣。人生來被這股力,無我之中的假我,自己被這股力量困住了,假我存在,現有身體的假我,不是講大的形而上,慢一點談,先講形而下的。因此我們人生討厭,厭,患,生病了,發個什麼痛苦的毛病,逃避這個痛苦,痛苦實在很可憐。因此求一個無痛苦,無煩惱自由自在不為輪迴所轉動的那個無我,清淨圓明的境界,因此求趣證得涅槃。這是佛法的所謂我與無我之間,因為他問的既然無我為什麼要求涅槃?就是這個道理。

由此故知,定無實我但有諸識,無始時來前滅後生,因果相續。他說,從我們現在的身心講起,非常現實了,由這個身心相續,以現實講起,事實上還有一段擴大起來,是講無始以來,分斷生死與變易生死中,這個輪迴六趣都是身心相續。剛才我們沒提,就因為大家對現實的境界容易體會,先抓住,後面這個問題一直到達形而上,等講到唯識後面時再慢慢倒轉來講前面。現在若先講前面高的理論,聽的我們會很茫然,研究起來會很茫然,故先要向諸位提起注意的,身心相續這一段開始還有上面一段(後講)。現在轉回原文,由此,由這個理由,由此故知,定無實我,現在此身存在,其中我們分析起來,身心兩方面中間沒有一個東西與你們的學派所講的,也等於與我們一切人所認為的有一個東西叫做我,認為有一個實際的東西叫做我,他說沒有這個道理。那麼我們現在的我是這麼來的,唯識說是唯心所造,唯識所變,但有諸識,就是意識,很明顯的意識,前五識,第七識,第八識,就是佛法唯識中的分類,把心相,所以叫法相,現狀,拿現在話講就是心態,心理的行為,我們套用現在科學,新的心理學的名詞——變出來,諸識所變的心態,心理的行為。無始時來前滅後生,生滅的境界,因為我們的生滅太快了,看不出它中間的那一點空隙。比如剛才講的點起的蠟燭,開了的電燈,我們只看到亮,其實生滅的非常快,不過假定拿我們的肉眼觀察電燈,我們現在是雙管的日光燈,假定這裡只有一隻單管的日光燈,我們看出它的生滅現象,那個電力的閃動很歷害,日光燈比較省電一點,它電力閃動得很快,中間生滅的空隙偶然是連著的,不過看到它這樣閃這樣生滅,因為多了所以看不出來。所以我們的生命無始時來,現在感覺到的這個生命是假我,無始時來前滅後生,連續不斷接著,實際上沒有一個東西。因果相續,你說沒有一個東西呢?好了,有個問題來了,你看唯識處處提到這兩個字,雖然沒有這個東西,空得嘛,空的有什麼因果啊?這個現像是生滅,這樣這樣,過去了,就過去了,閃動,中間看到是連續,並不連續,它在實體上的作用是因果存在。比如一杯水,我們喝下去了變成血液,變成口水,變成身上的液體,水性不失,所出來的因果作用,絕對的歷然不爽,那麼這個因果作用,我們現在在本文裡頭暫時不討論,討論下去為了因果相續四個字要耽誤很多時間,我們寧可留到專講因果那一段,再來研究,現在就只留意它。下文說:

「由妄熏習似我相現。」這是這一小節的結論。所以一切我們現在覺得有個我存在,(暫停)…業力熏習連續地轉動不斷,我們在這個轉的當中迷了方向,等於我們去兒童樂園玩,那個轉動的圈子轉的太快了的時候,四面八方的環境都看不清楚,方向都迷掉了。可是我們如果不看外面,覺得自己坐在椅子上還沒有動過呢,實際上外面動得很厲害。等於我們坐在飛機上,坐在車上,快車走的時候,看外面,就看到外面在動,馬路啊樹啊過去了…。因此這個業力形成了妄想之心,妄代表假的,把假的當成真的用,把沒有的當成實有的看,所以叫它妄,也叫做妄想。由於這個妄,這個妄不一定是想了,一切物理世界的東西也是虛幻的,也是妄,不過我們在佛學佛經上慣用在妄字下都加一個字:妄想、妄念、妄心,偏重心理方面。所以由於妄念妄想的熏習,象抽煙一樣,象香味一樣慢慢地熏練,變成一個習慣,變成一個力量,相續不斷。因此,似我相現,使我們感受到現有活著好像有一個我在存在。注意這個似,似我,似就是好像,好像有一個我存在著。

「愚者於中妄執為我。」這個我我們用慣了,好像有個我存在,因此智慧不夠,所謂悟道是智慧夠了,徹底瞭解了。智慧不夠,迷了方向,沒有見到這個道體,妄執為我,自己虛妄認為真實有一個我,所以我的意見,我的見解,我的才具,你們批駁了我,那氣得寧可自殺。看他那麼容易自殺,可見他悟了道了,好像知道無我了,哈!但是你看人會那麼虛妄,堅執虛妄裡頭啊有個我,為了我見,甚至可以犧牲生命,看他那麼勇敢地犧牲生命的話,應該無我才對啊,可是他認為有個我,為我而犧牲。這點很滑稽的,是矛盾的。這是一段,我與無我之間我們先簡單地講過去,這些都牽扯到邏輯的問題,非常討厭。我與無我之間,他把當時印度的各種思想辨別的很厲害。

跟著這個問題下來:「如何識外實有諸法不可得耶。」我們曉得佛法的一個中心的道理告訴我們:心外無法。一切物理世界,宇宙萬有,乃至無限量的虛空,包括無邊的太空,都是這個心(心是個代號)體所變,唯識所生。不承認另外有個物質的東西,構成這個物質世界的能量,是這個心體本身功能的一種投影而已,這個投影是現在年輕人喜歡用的名詞,過去稱「影像」。物質世界不過是影像構成的假有的實體,這是佛法的中心。現在他提出來問: 如何識外實有諸法不可得耶?他說心外無法,就是我們把它濃縮攏來,不是唯識學家常用的話,偶然借用。這句話用得最慣的最多的是禪宗的祖師們,簡化用,把一切的真理濃縮簡化成四個字:心外無法。唯識學家偶然借用,唯識經典中也有用到,不過不常常採用,因為唯識是同現在科學精神一樣,應用邏輯的道理,是講究分析的,科學要解剖得很清楚,禪宗等宗是講歸納的,一句話簡單明了就懂了。兩個指頭一拿:「要不要?」我們馬上知道是問要不要抽煙。或者客人一來;

「哎,要不要?」曉得我要,這是禪。而學唯識的說你什麼意思啊?這是兩個指頭啊,這麼比劃一下是指頭在表演,拿茶也是這樣,拿酒也是這樣,吃冰激凌也是這樣:「你這個不科學啊,講話要清楚啊!」這就是唯識精神,是兩樣的,但是東西是一個。所以我們借用這一句話解釋。何識外實,除了心識以外,實有諸法?你講物質世界的一切東西不可得耶,本來也空,這是什麼道理?問我們學佛法的哲學家,唯識學家,那麼舉例子答覆:

「外道余乘所執外法理非有故。」這個外道兩個字不要看得那麼難為情,真正的佛法所講的外道有個定義的:心外求法都叫外道,因為佛法就是心外無法。也不是罵人的,尊重任何一個人,就是說我們人人都明白了自己心外無法,根本不需要另外求個道。我們人人,一切眾生都是菩薩都是佛,我們心外求法,自己向門外走,家裡有的東西向外面去找,所以叫做外道,走歪路了。不過外道也是道啊,只是可憐。本來高雄到台北走高速路,三、四個鐘頭就到,結果他不曉得,從花蓮轉了一圈,搞了兩、三天才到,到是會到了,不過走歪路了,外道,可憐相,冤枉。所以外道不一定罵人,這個要搞清楚,尤其我們學佛的人,學佛的人胸襟是何等廣大,即無內,也無外,無所不包。不要一聽到外道的宗教信徒,「哎,你不同我這個,你是外道。」好像身上不粘外道氣一樣,小氣鬼,那還叫大宗教家呀,應該保羅萬象的,好人要救,壞人也要救啊,對的是對的,不對的更要使他對啊,這就是宗教的精神。那麼我們現在解決了外道的意義。外道余乘,余乘是小乘,真正的佛法,你看在《楞嚴經》上,佛把小乘的聲聞緣覺都罵成外道,佛的訓話,他老人家的訓話,聲聞緣覺證到羅漢啦,這些小小的羅漢還是外道,心外求法,還沒有透徹。你看佛的大公無私到了這個程度,他的弟子們他都罵,不對。所以外道跟余乘兩個並提,注意這四個字,余乘包括聲聞緣覺小乘的,外道余乘所執的外法理非有故,不但是印度當時,其它的宗教哲學家們,乃至佛過世後,所謂信佛的弟子們,分了幾十派,有些小乘學派的人,同現在的思想觀念一樣,認為物理世界是另外一個單元,物理世界的東西,物質還是有,物質是物質。所以我們修道只要心裡不理外境,眼睛一閉,念頭一空,你管你的有,有沒有同我沒有關係。但是他承認外界還是有的,這個問題很大,所以學唯識學到這一點,你們有些研究唯識的特別要注意。比如說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唯識經常提,講《八識規矩頌》、《百法明門論》上經常提到,有二十四種的分類,比如時間、空間,比如勢、力、空、時,勢是什麼?是宇宙間的動能,太陽出來,月亮出來,那個地球滾動,硬是一股力量。你說一切唯心所造,假設我們入定了,太陽已經掉到地球的另一半去了,你說把它倒拉回來變成天亮,你唯心所造,你來造造看。哎,你說「我打坐起來,裡頭自有光明。」我沒有看見啊,那是你意識裡的境界啊。所以這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這個心不是指本體,是意識狀態的心,你沒有辦法跟它配合,你轉不動它,那還叫佛法?所以我們這裡要注意,如果這樣講起來,你那個佛法現在的心理學就能做到。現在心理學道理通了,我心不理你,就覺得沒有你,那是你的心理狀態,我還站在這裡,你不要覺得沒有我,我還是在這裡啊。

所以,真正心能轉物證得菩提不是妄講啊,不是現在一般人所謂學禪啊,「蹦噔」一聲開悟了。哎,我這幾天看到好幾封外地青年的來信啊,都說自己大徹大悟了,要叫我印證他,我怎麼認證?我又沒有開悟,所以我寫信答覆他說:「我是普通人,我又沒有開悟。對不起,我沒有辦法給你印證,我希望你好好做一個平淡的人就好了。恭喜你。」他又一封一封信快送進來,非要給他印證不可,最後我只好印證到廢紙簍去了。這個有什麼辦法,因為我沒有開悟,我沒有辦法給人家認證。他說他開悟了,我還準備讓他給我印證呢,差不多。哎呀,現在青年真要命啊,多得很啊,一天到晚看到這些來信困擾的不得了,那叫做煩惱業力,哈!所以說,外道余乘所執的外法理非有故。現在先評論印度當時的所謂外道,我們看看,你看了古人的文化你曉得,中國文化也好,西方文化也好,埃及也好,印度也好,希臘也好,這五大主流的文化,搞了半天,五千年來沒有跳出古人的手心,唯物唯心科學的發展早就有了,上古的人類文化,不但是東方的中國,乃至埃及、希臘早就有了的,什麼唯物哲學,唯心哲學早就有了,沒有跳出古人的。現在我們看印度古代,從佛當時開始,幾乎與佛同時,乃至可以說比佛出世還早些,這些理論已經有了,婆羅門教都有。那麼我們現在看看:

「外道所執雲何非有。」現在舉例子,這個外道包括:第一個是印度的當時及佛過世後的幾百年,在印度文化裡,哲學思想力量非常大的,叫數論學派,我們研究印度的哲學思想史,給它掛個頭牌,叫數論學派,力量很大。那麼它同我們現在數理科學的思想一樣不一樣?不一樣,但有相同之處,專門學習研究數理科學的人學到最高處,也自然到了空靈的境界,就是現在的數理,到了最後數字沒有了,是零,是空,最後也到達這個境界。當時過去的印度數論學派的最高思想同現在數理科學有一些地方接近,有些不同,他們印度的數理學派主張什麼?修持不修持呢?一樣要打坐,都打坐的啊,印度每一派都修定的啊。差別在那裡呢?就是打坐修定在外形上同現在瑜伽一樣,都是打坐修定,差別是在見地上,觀念上的不同。等於我們同樣在打坐,有些人坐起來搞氣,認為把氣打通了,身體打通了,這個道就成功了。然後看到道家肚子裡有個嬰兒,認為就有個嬰兒了,那就糟糕了。男人肚子裡有個嬰兒,十月懷胎,不曉得是不是象女人一樣大,如果不那麼大,這個孩子這麼生?很多很多的此類道理非常有趣的。這個數論學派我們先瞭解了,他們也注重修持,現在講不是講他們修持的方法,講他們學理上的觀點。

「且數論者執我是思。受用薩埵刺阇答摩所成大等二十三法。」數論學派,第一個,認為我是什麼東西呢?有我。數論學派是這麼發現的呢?印度上古有個神仙,黃頭髮。印度的民族有白種人,也有黃種和棕色的,有黑的和比較黑的,這個國家人的皮膚顏色有好幾種,所以這個人在當時古代的印度是金發的,黃頭髮。現在的金發女郎,在西方被認為是最漂亮的,應該說是漂亮。修道成功有神通,能夠知道八萬劫的事情,八萬劫的前面,八萬零一劫他不知道了。神通很大了,能夠知道八萬劫,是了不起的啊。他所創立的學派叫毗剌阇??,他是這個數論學派的祖師。認為生命是有我的,這個我用現在的看法,就是能夠思想的我,換句話說,睡著了,那個做夢中能夠思想的東西就是我。我們注意啊,我們在座的很多同學是研究西洋哲學的,這同笛卡爾的「我思則我存」是一樣的。西方哲學家認為因為我有思想所以我存在啊,是同一理由啊,但是你不能說西洋哲學家笛卡爾是學數論的,從這個學派來的,這個不可以喲,不要亂扯,沒有證據的事不能亂講,只能說他們的思想有相同之處。他認為我能夠思想,這個就是我。受用薩埵,佛經上也將菩薩翻為菩提薩埵,菩提薩埵四個字是梵文,中文把它簡化了,所以稱菩薩。這裡的薩埵不是菩提薩埵,只是薩埵,菩提是菩提。薩埵是什麼呢?薩埵是微塵,這個都曉得,佛經上有。刺阇是什麼?刺(發辣音)阇是無情,那現在的話講是分子,不要推高了,講到原子、質子、電子。答摩是什麼?是痴,就是迷糊,糊裡胡塗,文字上翻為痴暗,拿我們白話講就是胡塗。他說生命是由這三種元素所構成的。有情,這個有情我們做個比較,等於我們的文化(不是完全一樣,相當)提出來,我們在《禮記》上講人,現實地講,人分兩方面,情與性。比如七情六慾為之情,情感。性,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在春秋戰國以前儒道不分家,儒墨道都不分家的,認為這個性是至善的,人性本來至善,那麼這個性同天、道是和一的,包括形上和形下的,這是我們祖先們固有的文化。那麼他們印度所講的有情的情,同我們所講的情差不多,也可以說幾乎是同樣,換句話講就是感情,我們普通講的感情,就是最難捨的,就是情,欲還容易斷,愛也容易斷,最難斷的是情,情是很難斷的。他說一切生命受用的情,這個情是一個東西。刺阇就是一個微塵,就是物質的,實體的,有質的,那個東西最初最初有質的,我們勉強拿現在話比方,把他提高一個層次,把這個數論學派思想提高一點講,等於說是電子、原子,實際上它本身這個微塵就解釋到這裡為止,沒有解釋的很清楚,這是我們把它提高了。佛法後來也說到微塵,還可以分析,這同數論學派不同,佛說的,微塵又分七種,七份,這個裡頭仔細討論起來有很多的內容。所以這個數論學派認為微塵,我們把它提高一點就等於原子。這個答摩呢?我們常常看到佛經裡有答摩,達摩祖師也是答摩,有些論也叫答摩裡伽??(疑為阿毗達摩),這些不同答摩的音是有差別的,當時都是翻音。這個答摩就是愚痴,沒有智慧,普遍是指黑暗,相等於佛法所講的無明,但是後來佛絕不用這個名稱,避免名詞上的衝突,所以後來佛學上有無明的出現。他說這個我能夠思想,能夠有感情,這三個東西合攏來,因為有這三個東西合攏來的關係,這三股力量合攏來,等於三元,拿西方哲學來講,他這個我是三元論,不是二元論,三樣東西合攏來。所成大等,構成物質世界,物理世界的二十三種現象。如果再分析數論,這二十三種的這個分類,這些東西如果一個一個地講,我們現在的《成唯識論》就不要講了,只講他的理論恐怕就要搞上幾個月,我們現在簡略地過去,大概的名詞抄了一下,其實他的每個名詞的內容都有其一套理論。現在看《成唯識論》本身對它的辯駁:

「然大等法三事合成。是實非假。現量所得。」這個還不是辯駁,這是數論學派的理論。他說由這三種元素,動能構成了現象界的大類。這個大字翻譯成中文不但佛法裡有,其它印度的各種宗教,哲學學派都用了,我們普通翻譯為四大,地水火風,就包括這個大類,歸納法,這個叫做大。他說,這些現象界的大等法,這些現象都是這三樣東西,原動力綜合起來。等於我們做豆沙包子,豆沙、麵粉、白糖,三樣東西合攏來,包起來。他說是實,真有這個東西。這個世界上這個是實,真有這個東西,非假,不是假的。這個東西出現了,構成了這個世界的各種現象,是現量所得。注意了,所謂現量、比量、非量是因明學裡的名詞,換句話說,是印度邏輯學裡的名稱。現量、比量、非量並不是唯識學專有的名稱,後世的唯識是拿印度因明的這個名稱,把它收納進來,辨別心識的作用。所以你不要看到這裡說「哎呀,他們也講現量。」現量這個名詞在印度哲學裡本來就有,佛法是歸納。所以你看了這個就曉得,釋迦牟尼佛就好像我們的孔子一樣,把上古的文化做了歸納的整理,變成佛法。所謂十二因緣啊,都是歸納的整理,三十七道品也的歸納的整理。過去印度的各種哲學有很多很多派,其中有類似的東西,對的加以整理,不對的把它刪除,如孔子的「刪詩書,定禮樂。」把它確定下來,比如,唯識在印度已經有了十一乃至十二個識,佛法把它歸納裁定成八識,後面多餘的都包含在第八識裡,夠了,這是真理的關係。這是講到現量名詞時我們要知道的。所以說:這些現象界的大等法,大包括物理世界的大類,是真實的,不是假的,就是現量。我們看到的這個世界青的是山,綠的是水,月淡風清,這都是真實的,是現量的境界。這是講數理學派的哲學的理論,我們唯識學的這些大師們把它們歸納起來,就是這幾句話,要點的要點。下面加以批判:

「彼執非理」他們認定的這個哲學思想不合邏輯,非理即不合邏輯,經不起推理。「所以者何」呢?什麼理由呢?因為「大等諸法多事成故。如軍林等。應假非實。如何可說現量得耶。」這個地方我們順便就看到因明了,所謂因明的論辯學問,能建能破,建立自己的宗旨,批駁別家的錯誤觀念。但是因明的應用,有時侯只破不建,破掉邪見但自己不建立,所以「你講什麼?」「我沒有講什麼。」因為無我,空,就用不著建立,建立一個空,就已經有尾巴在那裡了,也不對了,建立一個無我也不對了,在論辯上講,所謂墮在負門就錯了。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因明論的方法。彼執非理,是已經將結論放在前面,不合理,拿現在的話講,不合邏輯。大等諸法多事成故,現象界的地水火風,凡是有固體實質的東西,即是大等。諸法是包括了一切,比如我們看到的山,看到的石頭,看到的茶,看到的水,乃至看到氣候的風、雲和雨,多事成故,它是由很多的因素匯合來成的。換句話,佛家把這種匯合叫做因緣所生,現在不用這個因緣。他是講他的,就是說,站在你家裡,且講你家裡的事,不把我家裡的習慣帶到你家裡來說,所以因緣二字不談,只講他的。大等諸法多事成故,應該是很多的因素合攏來的。比如我們看到一塊泥巴,泥巴是粘了水的一個一個灰塵凝結起來的,泥巴離不開水啊,很多的因素成為的。如軍林等,軍是軍,部隊,林是樹林。比如我們看部隊,「哎喲!你看,好偉大!」閱兵的時候,一百萬人的部隊,一個人一個人加到一百萬,合攏來組成部隊,軍。林,我們看原始森林是一棵樹一棵樹堆起來,叫做一個森林,叫做叢林。所以我們看到現象界的大類是多事合成的,猶如軍隊,猶如樹林一樣。應假非實,如果把很多的人,比如到現在到我們十一樓來看:「哦,那個課堂裡很多人。」「有多少?」「一批。」「哦,有一大批人。」這是我們普通的說法,這個大批人就包括明光法師啊,包括我的師兄老法師啊,包括大家、大家、大家…男女老幼合起來,這是很明顯的。所謂講一大批人,這是假設的一個名稱,沒有實際內容,分析起來沒有的,應假非實。假像構合攏起來,好像有一個大批,有一個東西,但分開、分析起來裡面沒有東西的,所以如何可說現量得耶?怎麼講是現量呢?這個講不通的。一個人都構不成現量的,等於我們講一個人,這個人是什麼?是一個名詞,是代表我們的這個身體,及我們這個身體所發生的思想、動作等看不見的這一面。現在我們這個身體,他說你這個大,分析了以後,頭髮、眉毛、嘴巴、外形,裡頭五臟六腑組合攏來一個存在。你分析它,把頭髮歸頭髮,眉毛歸眉毛,哪一樣是你呢?沒有一樣是你嘛,那麼怎麼講是現量所得呢?

「又大等法若是實有。應如本事非三合成。薩埵等三即大等故。應如大等。亦三合成。轉變非常為例亦爾。」因明邏輯的論辯。他再說:你說現象界的四大,大等法,假定是真實有的,應如本事,應同它原始的功能是一樣的,非三合成,不需要靠三樣合攏來。比如泥巴永遠是泥巴,水永遠是水,是不要靠外面因緣湊合變攏來,事實上水也不是水,因緣變攏。在座的同學們研究佛學,佛學跟他不同就在這裡。又比如說,我們唯識學家不大承認的,但過去我們拿來很容易懂的,《楞嚴經》上講水:「水性真空,性空真水,周遍法界,寧有方所?尋業發現。」如果拿這個跟他們的這個哲學思想一辯啊,那看到佛學的崇高啊,那真是崇高。再看這些哲學學派,好像好可憐啊,在那裡轉啊,轉了半天。但是對於專學哲學的則是有趣的很,轉啊轉。不過哲學在中國不大發達,現在更落魄了,中國的民族文化喜歡文學,不大喜歡囉囉嗦嗦,分析來又辯,辯了又論,論了再分析,再辯,哎喲好囉嗦。看到尾巴就曉得前面有條牛,「哎喲,那邊冒煙了,哎,不是起火了吧?」這就是中國人,如果講科學,「冒煙有什麼關係!冒煙不一定起火啊。哎,研究研究看。」「哎,真燒起來了!」「哦,真的。」他要求證,這是邏輯,所以現在就是講這個邏輯的方法。大等法若是實有,應如本事非三合成。那麼你所提出的薩埵,即有情,有情是人的那個情感,情是什麼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微塵,物質的東西,看得見,摸得著,兩樣啊。胡塗是什麼東西啊?頭腦還是什麼?所以這三個東西是各有各的自體,各有各的範圍,它是怎麼湊合攏來?比如我們建房子,要三成沙石同七成水泥合攏來,構成這個牆壁。或者是四六分,再加上水合攏來,三樣東西才構成牆壁。那麼你這三樣東西怎麼合攏呢?即大等故,你認為這三樣合攏來變成這個四大,大類,現象界的成分裡有這三樣東西,應如大等,亦三合成。他說,好了,這四大本來很明顯地看到,比如變成牆壁,是由水、泥巴等各種因素變攏來,他說,那麼你的那個原始的三個因素,比如有情裡頭,那個有情也不是順便有情來,有情裡還要有別的東西合攏來,才能產生情的作用啊,那個情,感情思想的作用是怎麼合攏來的?是轉變非常,就是說,你們說這三樣東西轉變合攏來成物質的境界,又不是定力,不能確定,這個理論也不能確定,這些現象隨時變出來也不能確定,都不是永恆存在的,等於說你這個理論基本上不通,站不住的。為例亦爾,是說這個理論的根本基礎不對,那舉的例子等其它的可想而知。那麼詳細的這些東西在大藏經裡都收羅有,佛經當時的翻譯,就是堪稱佛教,及古代的佛教大師們,這些外道的思想在大藏經裡都有,都收羅進來了。絕不因為那是外道的思想,就看都不看,翻譯都不翻譯,玄奘法師都翻譯了。乃至包括《摩尼經》都翻了,外道的經典都給他保留起來,給後來人研究,這就是古代佛法大師們的胸襟氣派,你看佛菩薩的精神是保羅萬象,你們的經典幫你翻譯了。所以玄奘法師的翻譯場裡面也有景教的人,就是過去的老的基督教的神父,從外國來的,那麼唐太宗都派去歸他管,在他的翻譯場裡拿薪水,受到很好的招待,幫忙一起翻譯,他們也參加了外文的翻譯。玄奘法師還幫他們把他們的經典也翻譯過來,《摩尼經》什麼都有啊。那個時候的傳教士,不是牧師了,牧師是後期的,等於老的神父,在唐代那時傳過來的叫景教,即老的基督教,前身,還有祆教,摩尼教,猶太教等。這是順便給大家帶出來。

「又三本事各多功能。」我想在座的中國青年聽了這些論辯非常沒有興趣,除了少數學邏輯、哲學的同學還可聽聽。因為我的習慣,從小也不大喜歡看,不過後來為了教別人,自己不能不下功夫了,因為我的個性也是喜歡文學化的:「哎,東邊冒煙,西邊出火了!」「哎,大概就是這樣,差不多。」醬油跟醋兩個顏色差不多,要不然醬油裡加一點醋,那個味道特別好啊,就是那麼含糊。所以西方文化同中國文化不同的重點在這裡。所以你看外國的同學來聽課,他一定打破砂鍋問到底,你說「東邊冒煙,西邊一定起火了。」他說這是瞎扯,這是不一定的,不能講一定。三樣本事就是有情,微塵,痴暗,這三樣本事各種功能,「體亦應多」,比如感情有多方面的發展,微塵是物質,物質有各種各樣的元素,所以它的各多功能,體亦應多,它原來的體也應該這樣。「能體一故。三體既遍。一處變時余亦應爾。體無別故。」那麼這三種東西合攏來,每一種東西都有多方面的作用,能變之體只有一個,那麼你又講三樣,等於一個政治體有三個人集體領導,究竟誰做主呢?三人都做主…

第30章

相反的理由,如此就承認這三種,體的現象都有差別,它怎麼樣混合成一個呢?不應合時變為一相。與未合時體無別故。你說這個是作用的關係,它不應該合攏賴來,它是各幹各的。譬如這個家庭就是一家人,這一家人有爸爸、媽媽,有兒子女兒。現在合攏來就是它一家人,這是合攏來。不應合時,到了家裡爸爸還是坐上面,兒子女兒站在旁邊,兒子要去掃地。就是與未合時體無別故。這個作用不同,若謂三事體異相同。便違己宗體相是一。如果你認為這個三件事情體異,它本體的功能本來的功能不同,相同起了現象是一樣的,便違己宗,你自己的宗旨違背了,你自己的理論建立不起來,違反邏輯的原則。體相是一。體應如相。(如果)體和相是一個,那麼體和現象應該是一樣的。因為這派的數論學家講最高的那個道理什麼東西?叫做冥然。最高那個道,道是看不見的,也沒有顏色等等,是冥然。什麼都沒有,冥然不是空啊。

這個裡頭我再順便岔進來。老是辯論這個,我相信從我這開始推想,你們年輕同學會感覺乾燥無味,不是甘草無味啊,(一笑)甘草是甜的。因為我們不大喜歡這些論辯,可是在西方人很歡迎。數論那個最高的道是冥然,這個是他的體,得到冥然。所以後來中國的佛法的大師有時候用錯了這個字,認為我們得了道進人無念境界也是冥然,很嚴重的錯誤。第一,名詞上的錯誤,第二是見地上的錯誤。為什麼?譬如講禪宗曹洞宗的學問流傳到日本,這個我非要嚴重的站出來批評不可,現在曹洞宗思想的禪是什麼?默照!這是禪。打起坐來還一定學那個面壁而坐,所以日本的禪宗啊打坐一定要面對牆壁,背向外面,傷風也沒有關係,那是規矩,面壁而坐,看不見面孔,因為要面壁嘛。然後按照曹洞宗規矩——默照。在宋代初期大慧杲禪師已經大為批駁這個默照了,那個時候不是批駁曹洞宗。社會上一般有些修道的,在道家裡頭的外道,道家還是有他很正統的道,很高明的,老莊這些修法是很正統的,道家的正統。異於老莊是外道,是默照。然後眼睛閉起來,就是溈山祖師所講的迴光返照,裡頭空空洞洞,好像有東西,好像又沒有東西,裡頭好像是空的,好像沒有念頭,發一點點似亮光非亮光的,那個就是冥然的境界,就是默照。默照就是邪禪。可是現在一直流傳到西方,流傳到美國,所謂修禪的也都承認默照為然,什麼叫開悟呢?在默照的中間忽然有所領會,或者開眼一看,或者嗯啊,嗯、哦,(好像明白的樣子)悟了悟了,青蛙跳井——噗咚(不懂),悟(誤)了。真是笑話!所以我們今天自己認為佛教始終在宗主國,中國文化講起來很可憐,(那)是我們的老祖宗——唐朝,不是我們現在。始終的宗主國,所謂禪啊,華嚴啊,密宗啊,可是我們現在啊,不曉得在哪裡,所以我們這一代的青年應該好好為人類文化而努力。可是這些始終的東西並不是斷了,所以我鼓勵你們把中文學好啊,中文研究好,下一點功夫,這些寶貝都在啊,沒有一點損害。我們幸而都還在,只要你自己真下功夫,所以(對)你們青年同學們大有厚望也。現在為了講這些痛苦的地方我故意岔開了。因為你聽的痛苦我講的也痛苦,乾燥無味。

冥然是一,他說如果你認為這個道的體冥然是一,這個冥然很難形容,空空洞洞,但是沒有亮光,不是說圓明清淨,是冥然。幾乎同道家所謂,文學境界形容道家 ——直上青冥,那又不同了。一直上去,什麼叫直上青冥,一直超過外太空那個境界,是謂道家修道成功陽神出竅是直上青冥。道家的道理,為什麼要修到陽神可以直上青冥啊?如果我們這個肉體沒有修成功,不要說外太空超不過去,高空都上不了。一到高空啊沒有氧氣就死掉了,要陽神修成功了,肉體都變了,不要呼吸了。因為我們這個地球外面那個東西古代道家叫做什麼?罡風。這個氣道家叫做罡風,我們的肉體一碰到罡風啊連骨頭都沒有了。沒有了,什麼都沒有,化掉了。那麼現在學科學的(說),這是地球外面沒有空氣了這一圈叫做游離層電子,人這個肉體碰到游離層電子一圈進來就化了。(不論)骨頭什麼,連毛髮都沒有了,不會掉到地下來的,一點灰都沒有。所以研究我們的上古文化,我們早知道地球外面這一層是罡風。罡風人碰到都化了。可是修煉到肉體色身轉變了以後啊,不需要呼吸了,衝過了所謂罡風這一層啊,所謂直上青冥。現在有人給我們證明,外太空人到地球外空以後有好幾個鐘頭都是一片黑暗,不是我們夜裡這種黑暗,哪一種顏色哪一種黑暗?就是青冥的境界。這一下我們回轉來,謝謝人家科學來證明,回過頭來看看我們祖宗,還不錯啊,不過不是我們不錯,(一笑)要注意啊,是祖宗們不錯,他怎麼知道的?可見我們上古的祖宗們是了不起啊。誰知道啊,至於我們的外姑婆(嫦娥)是不是在月亮裡面躲著,現在還不敢說啊。

美國人第一次登陸月球,我的一個美國朋友坐在我家裡看電視,我說:這是你們的光榮。他就笑。他說這個主權問題。哎,我說這是中國人的,我們有個姑婆叫嫦娥幾千年以前就先做到了,你們的國旗插上太遲了。將來(說月球的)主權(問題),我們姑婆一出來啊,就不許可你們。大家就笑。笑話歸笑話,可見我們上古的文化,這個思想不是虛構的,不是幻想的。(我)真是佩服到極點,同佛一樣,佛在兩三千年以前,現代物理科學許多事情他都知道,而且有弟子問他,他都答覆的出來。我常常講給你們聽,有人問他為什麼狗的眼睛夜裡可以看到東西,人的眼睛看不到。佛的答覆很簡單,眼睛色受不同,構成的眼細胞那個色受不同,拿現在講因為狗的眼睛有紅外光的作用,狗眼是紅的,我們裡面沒有紅外光啊,除了「火眼」,那個角膜炎不算數,那個看不見,那不是紅外線。你說這位老人家,本師釋迦牟尼他老人家是怎麼知道的?這不能不服了。科學越昌明越證明他的學識越對了。你說幾千年前講三千大千世界誰都不相信的,現在相信了,所以現在我們講到冥然這個地方我特別耽誤一些時間,給大家講了很多的常識。因為我講課喜歡亂采,因為碰到這個問題啊,立刻告訴你們,怕你們這個名詞不懂啊,碰到看到這些書又搞混了,那真是昏然。所以把這些老祖宗都給你先舍掉了。

你曉得這裡的冥然是指譯一個名稱,看到印度哲學別的地方翻譯不叫冥然,叫冥諦,空空洞洞青冥的。好,這個講實際呢?也翻譯成冥諦。那麼這個東西呢?你要曉得數論學家,剛才你注意喲,他創宗立教,他也是個宗教哦,沒有是個哲學啊,他這個祖師以這個黃髮祖師爺,不能說他沒有證到,可惜是外道,走冤枉路,他青冥這一段的境界是證到了,我們人生境界裡頭如果你修過禪定的人也知道,到有一個階段會到青冥境界,什麼都沒有,可是普通人到了那裡會害怕,可是沒有亮光哦,翻過了青冥以後,大光明境界來了。我也實在告訴你,不過我沒有去過,只是告訴你我的話沒有錯,記住啊。不要認為我悟了道,我也沒有悟道,我是普通又普通,我是靠**,賣嘴巴,同那個唱歌的一樣。這個道理你記住,過了青冥這個境界再翻過來就是大光明。青冥就是藍顏色,青冥,再青藍的顏色,別有境界,認錯了認為這個是中脈通了,中脈通了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也沒有了不起,翻過這個還有很多的事情。這是講實際的功夫,所以講到冥諦冥然一體,我特別囉嗦帶你們轉了一大圈使你們瞭解。我這個唱歌的本錢花的很大哦,你們自己去摸書啊,憑你們這些青年,起碼專坐在書房讀書十年,才能夠搞得很清楚這麼幾句話,都下了功夫的,啊。莫將容易得,反做等閒看,你們千萬注意哦。

現在我們把這句話解決了,啊,冥然是一。相應如體。顯然有三。他說,所以啊,你說冥然,你那個最後到的境界既然是一個,怎麼又變成三個來,那個冥然怎麼變成三個來?那麼可見那個冥然變成三個了,換句話說要我跟他論辯要變四個了(一笑)。所以說你本身這個邏輯理論思想站不住。故不應言三合成一。不應該說這三樣東西合攏來變成一個冥諦的道體。他說你根本錯誤的,理論上站不住。

《成唯識論》在卷一13頁,正講到當時佛法的對所謂外道,這個名稱啊並不刺耳,在宗教觀念上很刺耳。實際上當時的意思,我們這卷提過的,外道是心外求法,心外求法的統統叫做外道。換句話說他對於這個心性的本體認識啊有偏差了,那麼這個觀念在印度的當時很嚴重。差不多有幾十種學派。但是有一點,我們如果要研究人類文化史,看出來印度他的文化整個的體系乃至他各種的學派,有一個共通的長處,他們是始終以求證修道為目的。那麼現在站在佛學的立場,尤其站在唯識的立場批駁他們,而認為他們最後對於道體、心性之體這個見地、見解上的偏差,也就是現在我們所講的思想上的邪正的差別,邏輯上論辯。

我講這一段有同學提議啊,關於上次我們講到的數論,外道學派的這套理論。可是在哲學的論辯上啊,非常重要,但是太哲學化了。要專門學過哲學,還要專門對於邏輯有深刻的認識,那麼對這個研究啊就覺得非常有價值。在我們一般人對於哲學的思想沒有專修,對於邏輯論辯也沒有專業的訓練過的,那是感覺到乾燥無味。數論和性論,上次我們有提到外道的性論。那麼這些東西呢,不但在哲學方面,而且我們研究佛學有些名詞,譬如四大——地水火風,這些名稱,乃至佛法的各種數字的名稱同他們都有密切的關聯。那麼這些再研究下去啊,有專門研究哲學的同學們認為啊,很頭大,很討厭。想暫時跳過去兩三頁,將來再把它擺在那一邊做個專題的演講,專題的研究。現在我們13頁到16頁還是在討論另外的學派,也是在批判他。準備從這裡起,先空個三頁,這三頁啊我們將來要補充的,專門做專題來講了,乃至配合中外的思想方面,哲學方面來討論。

現在開始講,有執有一大自在天。體實遍常。能生諸法。這一段拿現在的學術觀念,牽涉到……,因為現在的青年同學們知識淵博了,世界的文化交流因為傳播事業的發達,都很清楚了,那麼這個名稱呢是屬於宗教哲學的範圍。國內外的大學開課也屬於比較宗教哲學的範圍。現在開始講的,我們剛才念了三句,包含意思很多。批判什麼呢?印度當時,在佛在世的時候就有,一直到護法菩薩著作這個《成唯識論》這個階段。千百年來都還存在,甚至到現在還有存在的。這一段是批判什麼呢?印度婆羅門教,在印度文化裡頭,婆羅門教比佛教還要古老,乃至到現在印度教也是婆羅門教的支流。但是印度教是印度教,是yoga學派。,他們的哲學思想,婆羅門教的發展下來,在當時有一派的學派叫做投灰外道。所謂投灰外道等於我們中國過去有些修道的人瘋瘋癲癲,穿破的衣服也不洗臉,身上髒得要命。諸位大概在台灣少看到,像我們在大陸上看到不少,有些故意啊變成乞丐一樣叫做修道。而且睡也不好好在家睡,也不在廟子裡睡,一定要睡在馬路上,甚至要睡在牛欄、豬欄、廁所上面。在中國的道家的修道這裡頭也有這一套的傳統,不過同印度的投灰外道沒有親屬的關係。在另一個觀點我們看到,世界人類文化為了追求一個形而上的道,有各種的方法,自己要怎麼樣才能跳出這個物質世界以外,因此古今中外走的錯路有些是相同的。現在講的這一派,投灰外道是印度婆羅門教變出的支派。他們哲學的認為……

可是我們現在講了,同現在一千多年快到兩千年的宗教思想有關的,他有一派堅持認為有一個主宰,這個主宰叫做大自在天的天主。那麼這是兩個意念,一個與宇宙萬有我們生命的主宰的這個主宰,是大自在天的天主。大自在天在哪裡呢?我們如果研究佛學的同學們都知道,三界天人裡頭色界天的有頂天。大自在天,我們平常表達他的相貌,乃至基督教的《聖經》,新約全書裡頭,約翰六書裡面有一個天主教基督教不大敢碰它的,譬如啟示錄,就是研究宗教,基督教方面的很不敢碰它。那麼在基督教裡頭呢,認為這一些學問,《聖經》裡頭這些是所謂基督教的密宗。那麼啟示錄所講的那個天主的形象,就同印度文化裡大自在天的形象差不多,都是白衣服。那個天主出來是白衣服,頭有金冠,頭上戴著金色的帽子,白的衣服。有各種的化身,大概主要是白色的,白衣大自在。那麼也是把形而上的道體變成一個神話,天上的神,也變成人格化,他有感情有思想。另一個呢?大自在天的天呢是代表道體,宇宙萬物都是他的變化,世界也是他的創造,婆羅門教的思想也是如此。投灰外道等等,所以原文我們注意文字。

有一派宗教哲學執著認為,除這個物質世界以外,做萬物的主宰的有一個大自在天。他是萬物之主,萬物都是他創造的。那麼這個天是不是神一樣,神格化,或者同我們人一樣具備無比的威力呢?他的哲學理論也達到相當高了。現在我們講這一段,我們很多國內外的青年研究yoga,基本理論都是這裡頭出來。他這個大自在天也代表了一個名稱——道體,就是宇宙萬物的本體,所以體實 遍常。大自在天這個道啊,他的本體是實在的,有一個東西,這個東西,他的名稱把他叫做大自在天。遍——無所不在無所在,看不見摸不著,無所不在。常——是永恆存在的,不生不滅不死。所以婆羅門教的投灰外道早就有了三身之說,法身就是大自在天的體,這個大自在天他具備了三身。體——他的實體,周遍一切處,無所不在,量同虛空。所以我們研究佛學的特別注意喲,有時候佛學思想不是講佛,實際上是講這個外道思想了,就偏過去了,知見所差的極微。所以啊,他說大自在天的這個實這個體啊,法身是周遍一切,量同虛空。第二個身呢就是他的第一身,就是剛才講的,有一大自在天體實,這個體是很實在的。第二個,遍,指他的受用身,那麼佛法後來也用到這個名。受用身就是變成大自在天了,白色的衣服,金光,一身放光,為萬物之主。一切天人鬼神都要崇拜在他下面,這個是大自在天的受用身。在那裡的呢?在色界天上,色界天的有頂天。注意喲,佛法講三界天人,這一部分有相的東西同他幾乎是完全一樣啊。所以研究佛學特別注意啊,如果沒有研究過印度哲學思想,我們有時候在講佛學,實際上講到這個範圍去了。這要特別小心,還有第三身是變化身,這個變化身啊是隨形變造,就是宇宙萬物都是他的變相。

可以說我們現在講的西方宗教,實際上五大宗教都不是西方的,都是東方文化,五大教的教主都是東方人啊。沒有一個是西方人,不過是文化傳達到了西方。所以最近新出來的那個電影,很真實的耶穌的傳,就是證明耶穌有十幾年找不到,證明是在印度啊,西藏啊學這個東西,是不是(這樣)還有待後人很多的考據。有贊成的一派有反對的一派,姑且不談。不過他這個理論同做法也說明耶穌穿的衣服也是白色的,也同印度一樣這個右肩膀這樣褡過去的,一切一切都很相近,而且說達賴的宮廷裡頭還有個秘密的記載,在西藏學佛的回去以後給人家謀殺了,釘了十字架了,現在這個資料據說都出現了,那麼這些關於考證的問題我們不管,順便的提到。

因此他們經典上講,講到變化身,大自在天,一切有形的萬物都是大自在天照他的形象變化出來。這個同西方現在流行的宗教哲學說法完全一樣,他的根源是這個地方來的。這是這一派,研究哲學學派。

那麼現在我們不要忘記,《成唯識論》一直到現在在辯論一個什麼主題呢?佛法講無我,這些宗派都堅持生命後面有個真實的我。我們真正的佛法,不管般若談空,唯識說有,重點建立是個無我。怎麼樣是成佛了呢?證到了二無我,人無我,法無我,就證得菩提。現在講的,無我的建立,佛學所說如何是無我這個真理,在批駁所有各宗各派堅持有一個我的有見,錯誤的見解。這是我們現在的主題。那麼上面有各種哲學學派討論了,現在討論到婆羅門教的哲學了,他們堅持有一個大我。這個大自在天呢就是我們大我,我們是他生化出來的,最後還回歸於他。死了以後還是歸到他的前面,最後啊,善惡業果,果報最後還是由他來處理,是這樣。

我們再把原文念一下,拿白話順手把它翻譯了,有些人有一派執著了超越物質世界,人身以外有一個真正存在的大自在天的一個道體,這個道體啊它是真實不虛的。法身遍滿一切處,量同虛空。他的受用身在色界天頂上,他是永遠長存,不生不死,這一派這個學理。而且宇宙萬有的一切東西都是他變出來的,等於基督教的聖經上,上帝照他的形狀變了人。叫第一天造什麼?第一天造天造地,這些理論都差不多,幾乎所有的宗教都差不多。這個大自在他能生萬法。這是提出來,濃縮了他們宗教哲學的理論,執著了有一個真正的我存在,這個真我總名叫大自在天。

現在,著作《成唯識論》的護法菩薩等批駁彼執非理。他說他們所認為所堅持的這個意見,在邏輯道理上不合的,見地上不通。所以者何?什麼原因呢?他講邏輯的論辯,若法能生。必非常故。諸非常者。必不遍故。他拿一個現實的證明,現實的世界一切萬法能生,生得出來一定死的掉。這個生命的東西只要有今天生,或者一百年一千年一萬年,或者下一輩子種種,他一定死,有生就有滅。一切物質的東西存在他必定要消散,必然的法界。所以諸法就包括了一切的事情,一切理一切物。他說一切法如果能生,有一個東西的力量,他自己要他生出來他就生出來,必非常故,必定不是經常存在的。諸非常者,假設認為這個能生萬有的這個主宰,他是永遠常在不變的話,(這句話好像有問題)必不遍故。不常在的東西不會遍滿一切處。所以生在中國的東西美國不一定有,歐洲不一定有,日本不一定有,生在歐洲的東西東方不一定有,西方有。他不能遍的,在邏輯上他就有問題。但是這幾句話在古代邏輯的論辯,四句話夠了。我們現在的兩千年以後文明的發展,思想的複雜,照因明唯識的邏輯辯論宗教哲學,這四句話不夠的。還有很多理由可以辯駁的,我們現在不演繹開了。如果演繹開了不得了了,這個裡頭一叉開這四句話,起碼半年的課啊都要論辯下去了。我只提醒諸位青年同學,諸位在研究班的念碩士博士的,這種地方需要注意了,配合宗教哲學,西方哲學要真正下一道功夫了,你才瞭解這四句話並不足以批駁現在的演變到三千年以後的宗教哲學的理論,(已經)不能蓋遍了。那人家認為你這個思想犯了一個邏輯的錯誤,以偏概全,你這個也是偏見,拿你偏見的論據啊否定了一切也是錯誤的。其理由不充分,不太充分。不能滿足人的思想論辯的精神。

那麼我們再捋一下原文,為了研究期間。若法能生,必非常故。不能永遠,有生就有滅。諸非常者,你看現實的世界,一切東西有生就有滅,就是無常,不常在的東西不能普遍存在的。所謂普遍在時間上也是普遍,去年有今年沒有就不能說是普遍,這個地區有那個地區沒有不算普遍,在我們地球上有太空裡沒有,月球裡沒有,或者火星上沒有,不算普遍。法身周遍一切處,這個理論不存在了。他說你就犯了本身上的邏輯錯誤。

第二段,諸不遍者。非真實故。既然一個東西有生就有滅,他不能遍滿一切處的,那這不算本體不是道啊。我們所謂要修道證得菩提,得到那個生命的整體,真正的不生不滅啊。既然在邏輯上不成立,不能遍一切處,處就是空間,不能遍一切時,所謂時間就是遍滿一切時間,那麼他不是道體,不真實。他有生滅,跟我們一樣,有生了就有死,呆板的,一個水果能夠成長,它就要腐爛的,就要毀滅,這是萬物不易的法則。包括變動的原則,他說你這些邏輯本身是錯誤的。體既常遍。具諸功能應一切處時。頓生一切法。待欲或緣方能生者。違一因論。這是論辯的批駁。假使你說你這個主宰大自在天,這個道體,道的本體本來遍滿一切處,無處不在,那它是常的,永恆存在的,遍滿的,沒有時間可以限制它,也沒有空間可以限制它。你注意啊,我們古文字四個字包含那麼多東西。體,你講道體既然是永恆存在,遍滿一切處的話,具諸功能,換句話說它是個全能的東西,具備了一切的功德。拿現在宗教哲學的觀念可以不用功德這個名稱。那麼你這個本體這個主宰全能,無所不能,具備了無所不能的力量。既然你認為這個道體具備了全能的力量,應該是一切處,任何地方,月球也好,太陽裡頭也好,任何太空裡頭,一切處——空間,一切時——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的時間,頓生一切法。他要另外存在這個世界就永遠存在,他要人類不要戰爭,只要手擺一下,這個主宰說,你們不要打仗了。英國跟阿根廷不要動,兩方面武器停擺了。他有沒有這個全能啊?沒有這個全能。如果能應一切處時。頓生一切法。用不著七天來創造世界,說我哈一口氣,人就男的女的變出來。幾個大人?先有雞啊先有蛋啊?先有外公啊先有外婆啊?哲學來說是個大問題,宗教哲學到現在沒有答出結論來。如果你這個主宰是全能的話,哈一口氣,雞也來了,蛋也來了,小雞也來了,不需要等到今天變蛋明天變雞後天又變老母雞,沒有這個事情。那麼你是全能的主宰,待欲或緣,何必等待心裡想要怎麼做,想要,這個預想怎麼做,做不到啊。我想喝一口茶必須要去打冷水,到那個燒水的地方開了瓦斯,加上時間把它燒開,還要有茶葉,把它泡開,還要等一段時間,等它冷了溫了,我這個嘴巴才能喝到一口茶。一切萬法因緣湊攏來才構成的。他說假設這個主宰是全能的話,不必等待,欲——心裡想,也不必等待因緣湊合才顯出一個現象。他說待欲或緣方能生者,你這個主宰就是能生萬法還是要第一天變出來什麼,第二天變出來什麼,還是要因緣湊合攏來才能變出來。好!他說你的哲學思想錯誤了,曉得了吧。犯了一個矛盾,什麼矛盾?違背了一因論。一因,現在的宗教哲學叫第一因。我們也曉得現在宗教哲學的發展,發展到過去講有個神,上帝,主宰,他造萬法。現在在學術上哲學上不這樣講了。不是這個名稱了,不是叫做神,不是叫做主,也不可以不叫做**,他叫什麼?有一個第一因。一切萬有是這個東西變出來的,第一因變出來。

現在哲學科學第一因這個名稱我們覺得最時髦,其實翻開佛教的文化,我們古老文化幾千年前早就有了,沒有逃出如來的手掌心,還是佛的手掌心大。他說如果你這個主宰還要靠因緣生萬有的話,好了,他說你小心,你的宗教哲學根本立場錯誤了,違背了矛盾論嘛。那麼你那個全能的大自在天主宰不是宇宙萬有的第一因了。他說你犯了一個邏輯的錯誤,所以你這個哲學理論不成立。

或欲及緣亦應頓起。因常有故。再進一步說,第二個邏輯,你這個主宰的心裡頭或者我們的心裡頭第一個慾望來,譬如我們睡覺醒了,今天早晨醒了,我經常問大家同學們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也是很重要的問題,你敢不敢說我明天……(錄音中斷)

我們今天早晨睡醒了,我們第一個思想想的是什麼?諸位年輕同學你還記得吧,誰都不記得,這是個大問題喲,非常現實。所以我們講修定,這個定力都沒有這個定是白修啊,不要說打起座來是定下了座就不是定了,記憶力都沒有嘛,怎麼叫定!?真有記憶力可以記得三生以前的事情。今天早晨上午我們做的事,我們上午七點鐘我們大家回想我們的念頭在想什麼,你早不知道了。那麼因此就是說,上帝也好你也好心裡頭那個欲要想的,要構成一個事實,我要去買一個手錶,這是欲,心裡頭一個念頭,哎,去買……(錄音中斷)

同因緣所生諸法應該說,要變,要有,一下統統就有,頓起。不要等到有了錢再穿鞋子穿衣服,再按電梯,再下樓,再上街,再看表,再買。頓起,我心裡要想表來了他就來了。為什麼呢?因為你本體的功能具備全能。全能的東西不要去慾望有缺點,我們人生沒有缺點,要想什麼有什麼,應該恆常存在,事實不可能。他是批駁了有一個主宰的萬物的大自在天主存在的哲學理論。

由這一派的學理,這個學理多了,他這兩點是屬於印度哲學裡頭的比佛經還早的所謂四韋陀典,四韋陀典裡頭就說明這個主宰這個力量、道體。四韋陀典到現在為止很好的翻譯還沒有完整的。我們因為信佛教,因為研究哲學,你也不要輕視了四韋陀典喲。現在你說買一本印度哲學概論,那不過是概論而已,他現在就是概論的概論。四韋陀典的內容非常多,而且婆羅門教投灰外道有一個共同點,凡是外道統統主張吃素的。所以當年反對外道反對佛的第一條口號就是這個,統統主張吃素的。這又是個哲學問題,非常有趣的喲。人類文化有問題喲。因為我們大家很少研究過四韋陀典,印度哲學外道這些經典的理論,所以大家不知道。現在我順便提起諸位注意,這裡是概論的概論。

因為婆羅門教四韋陀典這一套哲學基礎的理論演變下來,就是現在世界流行的瑜伽術,修瑜伽的也講打坐,他打坐有他一套基本的理論。修瑜伽他坐在這裡,這裡一座,也不結手印,有些這樣坐,有些各種手印一挽一坐。像我們一看曉得他是修瑜伽術的,學哪一派,乃至現在超覺靜坐等等,乃至歐美的催眠術都是瑜伽學派遺留出來的。乃至坐一下念個咒子人就會跳起來,衣裳可以震動,這一些等等早就有了,一點都沒有什麼稀奇。這一派的哲學的理論他不叫大自在天,但是道理還是一樣,他的名稱換了,宇宙之間有個大梵,你們學過瑜伽學派的應該知道,所謂打坐證道,認為這個大梵就是佛家所謂的涅槃,就是這個東西。所以我們現在佛學的思想非常混亂的,我經常告訴諸位青年人,我說近一百年來,八十年代以來的新的佛學著作你們慢點研究啊,先從古典來,基本打好了再看現代人(的作品),不然你看著是佛學的思想,其實統統不是啊。充滿了外道思想,這就有這麼嚴重。

這個演變下來,余執——另外演變出來的有一派哲學,有一大梵,這個道體也可以叫做大梵天。這裡頭我們注意了,學佛的同學更要注意,我們經常把自己的修行也叫做梵行,是啊,經典上也有,那麼同這個大梵天有沒有關係呢?好,有關係,又是兩個觀念,沒有關係。有關係的話,梵字這個在印度我們中國當時稱梵,它是翻音過來的。這個梵字有關係嗎?就是印度的這一派婆羅門教思想演變,配合他的修道,也是打坐做功夫,把身心氣質都變化了,變化了以後人可以放光,亦可以修到自己不死。乃至觀想三脈,我們現在密宗所講的同世界上流行的講氣脈,三脈七輪,身上的氣脈的變化,統統是瑜伽學派印度學派婆羅門學派來的。那麼中國的氣脈不講三脈七輪,講奇經八脈任督二脈,他這兩個在秦漢以前,在周朝的時候這兩種氣脈都是東方的理論,有沒有關聯呢?大問題了。所以有學者研究,認為印度的密宗這一套理論,中國道家傳過去的。有一派認為是道家的老子晚年啊,到函谷關,西出流沙傳道到印度去了,所以是老子傳下來。這一派是站在中國立場的學者。有一派站在外國的立場的學者呢認為,中國道家這套奇經八脈任督二脈這套學問,原來周朝成康(再討論)皇帝前後印度傳過來的,演變出來的,就很難辦了。

所以你們修煉氣脈,如果講學術的研究啊,估計有百八十篇博士論文可以寫。你們不要認為寫論文沒有題目,這些都是題目啊。就是恨自己讀書不多啊,你讀書多一看,哎呦,世界上文化思想有那麼多啊,複雜的不得了,我們現在想的古人都想過,我們今天做的古人也做過。人沒有古今的,就是這麼大一點思想。所以講大梵這個梵字啊也叫做大梵天,我們講佛學這個提到有相同。不同在哪裡啊?梵字的意義翻成中文的解釋啊,清淨的意思。絕對的清淨,也可以說清淨圓明四個字,這叫梵。所以我們出家修行也叫做修梵行,因為是修清淨圓明。這兩個觀念不能混淆起來喲。那麼清淨圓明的梵行那就是大梵天的修持嗎?兩回事。那麼大梵天他那個天神修到了是不是清淨圓明?也是清淨圓明。那麼這個中間的見地上邏輯差別在哪裡?一個執著了清淨圓明實有,一個認為清淨圓明形容詞,也空。如此不同,這個邏輯差別太難了。所以我們今天講全部人類的哲學乃至講東西方哲學的差別,哎呀,很難呶。哲學雖然說今天看起來不值錢,真正懂哲學這門學問也太難太難,沒有幾十年的功夫讀書好好的學,沒有周遍瞭解人類這些哲學思想啊,很難融會貫通起來。往往一個觀念不清楚就錯了,這是要注意的。

所以瑜伽學派這一派是婆羅門演變出來,因此在《成唯識論》的原文上加兩個字,我們研究自己的文化,古文余執,古文就那麼簡單。由婆羅門教演變出來變成了瑜伽學派,這個瑜伽不是我們《瑜伽師地論》的瑜伽。這個瑜伽學派也流傳了幾千年。現在在美國最流行教瑜伽術,比太極拳還吃香啊。這個瑜伽術是各種運動,是瑜伽學派裡的十分之一,這種練身體的叫做身瑜伽。唸咒子的,包括密宗的咒子,這叫做聲瑜伽。唸咒子的,傳一個咒子五千塊一萬塊的,再第二次一轉一萬二的,你們有許多人都修過的嘛。這種叫聲瑜伽。好,瑜伽學派在印度啊有一個東西沒有了,心瑜伽沒有了,心性瑜伽沒有了。這個學問呢經過佛法的洗禮,把它變了,變成無著菩薩著的《瑜伽師地論》。那麼瑜伽學派裡頭本身沒有了不懂了,這個道不懂了,所以變成有形的動作。可是他們也注重打坐修禪定,禪定的路線,他們修的同四禪八定還是同一個原則。因此我們不要輕視了修瑜伽術的人喔。修過瑜伽術比我們一般修學佛(法)的證道的路(子)還厲害喲,他們可以一打坐把呼吸停止了,放在棺材裡頭,統統釘了,用水泥封了,過一天一夜,再打開棺材還是好的。因為他呼吸可以停止那麼久。也等於氣住脈停,呼吸停掉,脈搏也停止跳動。不是完全停止,心臟是很慢很慢輕微動一下。功夫好的還要好幾天。這個身瑜伽的功夫就能夠達到。實際上是禪定功夫的一種。我們自己號稱修禪,能不能夠做到還是個問題啊。

現在你們大概瞭解了瑜伽學派的這些思想及其修行的技術,所以余執有一大梵,這個也叫做大梵天。不過現在瑜伽術在天上沒有用,這個東西代名詞就叫做大梵,是個道體。時方。本際。自然。虛空。我等。他有他哲學系統的理論。這個大梵啊包括了時間,方,空間,方位,八方、十方,這是空間。時方是兩個名稱,你們注意,就是我們現在名稱的時間;方,就是我們現在觀念的空間。本際。我們注意啊,本體。瑜伽學派叫這個本體啊叫做本際,所以我們出家人有人也稱為本際法師,啊,因為這個名詞,過去我有個朋友出了家,詩人、安徽人,後來叫本際法師。他並不是起外道名字哦,因為中國佛經上也用過這個名字——本際,本際代表了本體。而這個東西呢,大梵包括了時間空間,他是宇宙萬有的本體,是本際,不叫本體,因為叫本體你容易抓住一個體,他叫本際。這個大梵怎麼樣來的?宇宙萬有的發生,先有男的先有女的啊?先有雞先有蛋呢?先有太陽先有月亮呢?先有白種人先有黃種人啊?這個本際以瑜伽論來講,這個本際一發生自然而然。自然,你說什麼叫自然,學哲學的人不同意啊,什麼是自然。那麼學瑜伽的人只講,自然是自然,不要再問了。所以我經常說,什麼叫宗教?門口掛個牌子,遊人止步,呵呵,不准參觀,這是宗教。進一步你說,上帝——你這個大梵,誰造他的?大梵的外婆是誰?不准問!信就得救,不信,下地獄去。呵呵,這是宗教。哲學家說,你不要那麼凶了,我絕對信,不過你把本體後面那個外婆或者外公你給我看到一點影子,我馬上跪下。這是哲學家,你總要給我一點影子啊,你不給我看可以,你告訴我一點道理。科學家不同意,不行,要把門打開,進去要看,而且要摸得著,這是科學。三個精神都是一個東西,追求這個本際。人類文化到今天還在追求這個東西。

那麼在瑜伽學派呢,這個本際就是說你不要問,自然來的,怎麼叫自然?自然就是自然,不要囉嗦。再不然你就不信我的道。不信道菩薩不答應了,他只好**了,就相信吧。那不是哲學,那是宗教信仰,情感化的。所以真正的佛法是理性的,不是迷信的,這裡非常理性。他們這一派的認為,十方本際,時間空間本體自然而來的,這個本體啊,包括了這個虛空都是他變的,而這個裡頭就有我。我們每一個我跟大梵那個我是相通的。如果我來講天主教基督教,我就,大梵啊,你要救救我啊,。這樣,因為我相同的,為什麼使我墮落那麼痛苦變成這樣啊?一樣啊,他們的禱告也是這樣,大梵啊,哎呀,大梵啊,你要慈悲我啊,我今天墮落了,因為我們跟大梵是同一個我的,同一個我。所以大梵是我們的真我,我也就是大梵的一體,萬物故與他一體。如果我們引用東方哲學思想,也可以說天地與我同根。這個大梵講的話,這個萬物與我一體了,大梵也可以講這個,實際上這是中國哲學裡頭的話。這兩句話不是這個解釋,這兩句話是佛教融匯了莊子老子的觀念,僧肇法師的名著作《肇論》裡頭的,鳩摩羅什法師的弟子,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他講的大梵的理論幾乎也是這個樣子。

那麼他說大梵常住實有,不生不死,永遠存在這個真我,所以我們修道修命,練到最後,回到那個本體去了。有些學佛的人也是這樣的看法喔。回到那個本體,本體歸還回一了,就是回到媽媽懷抱了一樣,媽媽,我不會死了(一笑)。真這樣,所以這個大梵是常住的實有的,具諸功能,也是全能的,能生一切法,皆同此破。這一派的理論,總認為有個主宰的天主存在,兩個觀念是一樣的,這個邏輯他說不要批駁了,同上面的批駁是一模一樣。

剛才講到瑜伽學派的理論思想,剛才我們也介紹過,這些瑜伽學派同時又有分派,這個分派有集中唸咒子的,現在講咒子,有餘偏執明論聲常。能為定量。表詮諸法。這就是我們古文,佛教學術文化裡頭的一套章法,非常難辦,寫一個非常論辯性的科學的東西,用文學境界來把它表達出來,沒有研究過做文章的人不曉得艱苦,真研究過文學做文章,曉得這幾個字用下來是千錘百煉,非常困難,一個哲學性科學性的東西,用文字文學表達非常難。尤其是古文要簡化,不准字多,因為字一多了不得了,一本書的份量如果用白話寫,現在這本書啊起碼要三四本那麼厚,越來越厚了,將來不得了了。

他說另外有些派別,偏了,執著明論,因明的理論,由邏輯上的推理說明世界上聲常,一切萬物啊以聲音根本來的,我們講了一句話,這個聲音啊馬上沒有了,其實是有的。科學上現在也有這樣一種說法,這個聲音還是存在的,慢慢傳播開去,擴大擴大擴大遍滿整個的宇宙。等於我們在海上如果丟一塊小石頭下去,看到一個圈圈,但是這個圈圈馬上第二個大了,第三個更大了,後來看到沒有圈圈,不是沒有圈圈,還在圈,永遠在圈,這股力量遍滿虛空法界,總能無所不遍。科學也是這樣看的,那麼聲音的道理也是如此。那麼這個裡頭我們岔過來很有趣的,中國文化哲學思想,諸子百家裡頭,譬如老子的哲學,也有這個話,大音希聲。世界上最大的聲音我們人聽不見的,又時候螞蟻聽得見,動物聽得見。現在科學證明,銀河系統裡頭有一種音量,聲音大得不得了,經常有爆炸的聲音,星球與星球之間,那種聲音大的很。可是啊到達這個世界,我們人的一點都沒有感覺,聽不見。可有些生物它聽得見。

那麼在古代印度的聲明論者這個學派,他認為這個音聲啊不生不滅,因此佛教裡頭產生一位菩薩,從遠古以來觀世音菩薩用這個度一切眾生,那麼佛教的說法就叫做尋聲救苦。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一切眾生,不止我們人哦,乃至一個小螞蟻,他真念觀世音菩薩,嘴巴不念出來,這個心聲一動,觀世音菩薩就有感應,所以尋聲救苦。但是這個瑜伽學派的理論講聲常,不是觀音菩薩這個法門,看表面好像差不多,其實不一樣,中間差別很大。現在我們介紹的《成唯識論》裡頭講,哪一些學派執著聲常,能為定量。表詮諸法。這個聲音的威德很大,換句話說,宇宙萬物開始形成,為什麼有這個天地,生長萬物,這個聲音是第一個來的。所以聲音能為定量,他的功能大的很,左右宇宙萬物的一切。這已經拋開了宗教了,已經是哲學與科學之間的了。所以講到印度當時古老的文化學術思想,我們沒有辦法不推崇。我們當時有諸子百家,印度也有諸子百家,他最發的是哲學與科學方面的研究。

能為定量。表詮諸法。表就是表達,詮字像我們現在的觀念來解釋就是能夠解釋。他能夠表達我們的意思,他能夠解釋我們的意志,這叫做表詮。在古文裡解釋不同了,能詮、表詮,表達的出來,有解釋。譬如我們寫一個中國字,這個聲音,虎嘯,老虎的叫,我們文字的表詮不同,叫虎嘯,狼皋,那個狼的叫不叫做嘯了,叫做皋,就是嚎。猴子叫叫做猿啼,像小孩子哭一樣,很悲傷。狗叫叫狗吠。這個字是中國字啊,嘯也好,皋也好,啼也好,所謂雞叫叫雞鳴,你不能說雞嘯,叫雞嚎也不對啊,這就是中國文字,不能夠隨便代用的。這個道理就是聲音能為定量。表詮諸法。他表達解釋,所以我們懂了一個中國字,他的表詮的功能就知道了,我們假使說某人,他講話不是在講啊,在嘯,(仿虎嘯說話),哭泣似的的講話,我們可以用猴子的來形容,他在啼啊,不是在講話,就是我們在說明表詮。他說聲音是常。同樣的,因此有許多修持方面的人,拚命唸咒子,念一尊佛號,或者一尊菩薩號,認為念了以後多少多少功德,而且我一天念一萬聲,十天一億了,念了二十天,兩億了,實際上帶到棺材很重哦,那麼多的數量。而且數量越多啊,好像往生西方的本錢越夠。或者講我咒子念的越大,菩薩一定幫忙,因為我天天念他。這種觀念對不對呢?沒有錯,完全對嗎?不合佛法的道理,他沒有懂佛法。所以唸咒子什麼,真講唯識的道理。所以我經常說,修行很容易啊,明理太難,教理不明,盲修瞎練,統統走錯了路,一定要通教理。這個道理要明白。

現在我們看到講聲音的這一個學派,我再三提醒年輕同學們研究這個文字,希望你們多努力一點,多念幾遍多記得,不然聽過了算了,很可惜,浪費自己的時間與精神。有餘偏執,明論聲常。能為定量。表詮諸法。這是一種偏差的執著。有執一切聲皆是常。待緣顯發。方有詮表。表詮詮表都一樣,這是玄奘法師玩弄文字的手法。他說有些人執著了認為念了咒子一切聲音永恆存在,這個聲音常常在這個宇宙之間。現在我們假設說講了的話,講了成唯識論,我這個聲音在這個宇宙之間永遠存在的。有啊,錄音了,就存在了,但是錄音帶壞了還是不行的,可是他們認為壞了錄音帶沒有關係,這個聲音永遠存在。那你說我的祖父母過世了,我想聽他講話怎麼聽不到呢?要待緣顯發。因為你耳朵沒有神通,耳朵有了神通,有了這個緣就聽見了,可以那麼解釋。他認為啊,聲音是常。因為現在因緣不湊,因緣湊合了我們聽古人的聲音還是聽得見,所以我們入定時候,以定力的關係,坐在這裡聽諸佛菩薩的說話聽得清清楚楚,就靠你的定力夠了。所以是待緣顯發。方有詮表。他這個聲音作用就出來。

我們現在看了原文,有一點特別注意啊,我們大家至少中學唸過物理吧,世界上光速來的快還是音速來的快?現在我們只曉得光速來的快。任何東西先看到光,聲音來的慢。現在科學物理上認為光速,沒有認為聲速,聲音比光速慢多少,科學家也計算的出來,都有一個數目字。所以現在在科學上假設承認聲是常在的話,在科學上還沒有通過,不承認。你說光是遍滿一切處,還承認有道理。我們是現代人喔,現在的青年乃至到未來,所以我經常說,研究佛學要路線變了,非要同科學配合不可啊,不然你是關門閉屋自證,關起門來在裡頭稱王,外面人家已經進步得不得了了,一概都不知道。是我順便岔過來。

那麼現在呢,你看我們佛菩薩的智慧,他的說法,至少在這一段同現在,二十世紀的末期,自己認為科學很昌明的時代,並沒有跳出佛的手心。他也不承認聲是常,彼俱非理。他們這種理論不合理,所以者何?什麼理由?且明論聲。許能詮故。應非常住。如所餘聲。余聲亦應非常。聲體如瓶衣等。待眾緣故。這一段,我們一看,我們常常讀這些書,對玄奘法師發生無比的頂禮膜拜。真辛苦啊,怎麼樣翻譯喲,把這個邏輯觀念的道理用這種中文翻,文字很好啊,非常美。他說所以者何?什麼理由?現在舉理由,他本身的文字就是因明,先是一個前提,前提是什麼?你這個理論錯誤。為什麼錯誤呢?等於我們現在寫科學的文章,主題是什麼提出來了,下面,理由,就是說話的方式,所以學了因明應該說話很有條理。比如說我現在反對你這個思想,為什麼因為什麼理由,次第說明了,那麼因此把主題跟理由說明一個結論,說因此我反對。且明論聲。現在我們姑且跟你來談談,討論世界上一切音聲的問題。許能詮故。應非常住。這個許字拿現在觀念就是你承認是吧?你承認音聲能夠表達一切人的思想與感情,對不對?我們說話就是聲音發出來,聲音可以表詮人家的思想和感情,對不對?這個聲音只是發出來的時候,譬如我們受了痛哎喲叫一聲,是表詮什麼東西,表詮我現在很痛。聲音過了就把意思表達完了就沒有了。所以他這個文字寫法——許能詮故。應非常住。應該他不是永恆,他這個聲音過了就完了,有生就有滅。如所餘聲。為什麼呢?如果你這個聲音,我講一句「哎呦」永遠存在的,哎呦哎呦……,永遠是那個哎喲,第二句話講不出來的,第二個聲音插不進來了嘛,沒有第二聲了嘛。所以你看這個文字難懂吧。余聲亦應非常。我們說法的還有所有其他的的聲音怎麼辦?如果你這個聲音這句話講過了,永遠是這句話,我們兩個鐘頭就不要聽課了嘛,只聽一句話。如所餘聲他又不斷的話插過來啊。那麼余聲亦應非常。根據剛才的道理我們講一句話,這個聲音過了就過了。後面所有聲音來,每句話都是過了就不存在了,是不是呢?當然是這個道理。

上面講因明邏輯,總引語、主題、前提,現在因、理由,好,現在論辯。這個論辯就**合攏來論辯的道理呢,因明同一般西洋的***不同,他用喻來辯。有些道理啊直接講不出來,必須要用比喻,喻的因明是什麼呢?聲體是並一的。那麼這個因明論辯是什麼?聲是無常,聲音不是常在的,每個聲音過去了就過去了,生滅法,無常。因明上面的話,你翻開《因明入正理論》就會看到。聲是無常,如瓶衣等,這就叫做喻,如瓶子衣服等等。你看古代玄奘法師翻譯邏輯的書籍啊用這些文字這樣翻,他說聲音本身不是常在的,它待因緣而生,我們如果沒有聲帶,或者感冒了喉嚨啞了,或者掉了牙齒,聲音就講不出來。或者沒有思想了也講不出來,所以發一個聲音啊很多因緣湊合攏來,而且每一個聲音講出來,無常,講過了就沒有了。猶如一個瓶子,這個瓶子本來沒有的,靠泥巴人工機器把它做出來,譬如這件衣服本來沒有,靠紡織品把它湊合攏來,靠裁縫裁剪,人工種種湊合攏來,穿在身上,它是無常的。當我們第一下穿在身上就開始在破壞它,慢慢衣服變爛了,變皺了沒有了,生滅無常。所以聲音也是這樣,比喻像瓶子一樣像衣服一樣。世界上一切東西都是過了不存在的。

剛才這位同學問的是因明的名稱,邏輯論辯,中、因、喻。余聲亦應非常,所以他的聲體——聲的本體功能,猶如瓶子衣服一樣,待眾緣故。它靠一切因緣湊合而存在的。所以他批駁有一派的學派專門崇拜修煉自己的音聲就可以成道,他的哲學理論基礎太錯誤了,聲是無常。另外,印度的這些學派很多,有外道,乾脆他叫外道了,當時社會上很多理論。有外道執地水火風極微實常。能生粗色。好了問題來了,所以我們現在研究佛學不簡單喲,像我都是外行的啊,我都是外行人的講話,你們諸位同學注意哦,所以希望大家好好努力。閒扯到科學了,現在都來了。如果我們研究希臘古代哲學的人,研究印度上古哲學的,我們今天所謂原始,我們所謂微子這些思想在希臘在印度早就有了。今天我們人類文化自己號稱科學,到了現在是這一代人類的光榮,一點都不光榮。古人早有了,不過沒有去發展,但是這一套科學家的這些理論在上古的我們人類的祖先們早提出來了,中國也有,不止印度希臘。現在提到,這一些在佛法認為呢,叫做外道,因為它是偏向於唯物論的。不是偏向唯心。他說有些外道堅持地水火風這些物質的元素,元素是現在科學的名稱,在古代叫做極微,要注意啊青年同學們,這是個常識哦。佛學裡頭極微這個名稱在現代的學術上就是物理所講的元素。認為物質的元素這些原子的東西是常,物質不滅,不變的,這個就是上古的印度的物質不滅論,當然現在科學不承認了,物質是變的,不是不滅。但是後面又有了,物質是要滅的,可是物質的能——能量,互變。但是現在科學沒有提出哲學的理論說,能是永遠不變的,科學家沒有講,可見現在科學家很謙虛,因為不敢斷定是常是無常。很難,現在還在追究。你看在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之間,共產主義思想馬格斯恩格斯思想根據十九世紀二十世紀的初期那個唯物思想來認為物質是不滅的,搞錯了。錯的一塌糊塗,在科學上就站不住了,現在科學家根本聽都不聽,那些理論是陳腐的。但是這個陳腐理論在古代早有了,認為地水火風這些極微元素是常,能生粗色。認為物質不變的,物質不滅論。它能夠造出物質世界這一切東西。

所生粗色。不越因量。雖是無常。而體實有。這個地方要注意力,他說生出來物質世界的各種物質,包括我們人的身體也是物質之一,並沒有超越它的因。並沒有超越它極微因素,物質的各種因素湊合攏來變的,它有它的證量,沒有超越因量。把它轉差一點同我們現在的原子理論差不多,原子的那個東西是一樣,排列的方向次序不同形象就不同,可原子的因量還是一樣。所以它叫不越因量。雖是無常。這些物質生出來慢慢變成沒有,看起來是生滅不停,而體實有,物質是不滅的,或者元素的因是實在的。那麼《成唯識論》批駁彼亦非理,他們這一派也不合理,剛才我講過,印度任何學派有個共通點,都在追求生命的真諦。雖然他偏向於認為一切唯物的思想,但是同歐洲文化同西方文化不同,他們還是注重修道,這一派的修道很……

第31章

原文:「有外道執。地水火風極微。實常。能生粗色。所生粗色不越因量。雖是無常而體實有。彼亦非理。所以者何。所執極微若有方分。如蟻行等。體應非實。若無方分。如心心所。應不共聚生粗果色。既能生果。如彼所生。如何可說極微常住。又所生果。不越因量。應如極微不名粗色。則此果色。應非眼等色根所取。便違自執。若謂果色量德合故。非粗似粗色根能取。所執果色既同因量。應如極微無粗德合。或應極微亦粗德合。如粗果色。處無別故。若謂果色遍在自因。因非一故可名粗者。則此果色體應非一。如所在因。處各別故。既爾此果還不成粗。由此亦非色根所取。若果多分合故成粗。多因極微合應非細。足成根境何用果為。既多分成。應非實有。則汝所執前後相違又果與因俱有質礙。應不同處。如二極微。若謂果因體相受入。如沙受水藥入鎔銅。誰許沙銅體受水藥。或應離變非一非常。又粗色果體若是一。得一分時應得一切。彼此一故。彼應如此不許違理。許便違事。故彼所執進退不成。但是隨情虛妄計度。然諸外道品類雖多。所執有法不過四種。一執有法與有等性其體定一。如數論等。彼執非理。所以者何。勿一切法即有性故。皆如有性。體無差別便違三德我等體異。亦違世間諸法差別。又若色等即色等性。色等應無青黃等異。二執有法與有等性。其體定異。如勝論等。彼執非理。所以者何。勿一切法非有性故。如已滅無。體不可得。便違實等自體非無。亦違世間現見有物。又若色等非色等性。應如聲等。非眼等境。三執有法與有等性。亦一亦異。如無慚等。彼執非理。所以者何。一異同前一異過故。二相相違。體應別故。一異體同俱不成故。勿一切法皆同一體。或應一異是假非實。而執為實理定不成。四執有法與有等性。非一非異。如邪命等。彼執非理。所以者何。非一異執同異一故。非一異言為遮為表。若唯是表應不雙非。若但是遮應無所執。亦遮亦表應互相違。非表非遮。應成戲論。又非一異。違世共知有一異物。亦違自宗色等有法決定實有。是故彼言唯矯避過。諸有智者勿謬許之。余乘所執離識實有色等諸法。如何非有彼所執色不相應行。及諸無為。理非有故。」《成唯識論》這一段偏重於物質不滅論的思想,所以印度哲學裡的一個學派叫勝論外道,佛經給它加上外道兩字。等於說這一學派相當於自然主義但又不同,所以不能類比的,不能隨便同西方比。他們認為這個生命啊,也有生生不已的那個味道,但是與中國《易經》的生生不已不同,什麼道理呢?現在重複上次講過的:

「有外道執。地水火風極微。實常。能生粗色。」地水火風就是物質的這些元素,能夠生生不已地一代一代連續下去。提到這一點,我們研究哲學的覺得非常有趣,我們現在人類的思想始終沒有超過古人,比如研究希臘哲學的,曉得在古希臘也有一派是主張類同的思想,物質不滅的。同時關於宇宙之原生,這個宇宙是這麼來的?希臘哲學、印度哲學、勝論學派,乃至中國的哲學思想裡都有。這個宇宙世界的開始是水,水慢慢合攏來,有些主張不是水,是地水火風一起來的。各種各樣的人類思想花樣真多,這個人啊,聰明得好笨,到現在還是解決不了問題,這個勝論外道學派也是這樣說:

「所生粗色不越因量。雖是無常而體實有。」粗色就是物質世界的地水火風,我們看得到、摸得著的。那麼這個物質的種子是不滅的,生出物質世界的地水火風,乃至變成我們人的肉體,一代一代生下來。不越,是不會超越。因字如同穀子、麥子等種子,這個種子是它的本因,不變的。量,量數、大小的問題。那麼因量,地水火風的量生出物質世界,現象上看去是無常的,雖是無常而體實有,物質本身的體是永遠存在的,所以唯識批駁:

「彼亦非理。所以者何。」不合道理,什麼理由呢?他說你們認為「所執極微若有方分。」有四方上下,用現在科學的名詞是:有沒有時間、空間的差別存在。我們中文的翻譯引用愛因斯坦的思想就是幾度空間,一度、二度、三度、四度空間…這個問題,即方分。「如蟻行等。」比如螞蟻爬,因沒有上下方位的分別,因此螞蟻可以在天花板、牆壁上倒轉來爬。我們看它是顛倒,但它沒有覺得顛倒,像我們走路一樣,它覺得很正常。那麼這裡提出:你所認為的極微,有沒有方分?如蟻行等「體應非實。」那麼這個體就應該是虛假、虛幻的,沒有一個真實物質為體。

「若無方分。如心心所。」像我們的思想、心理作用。「應不共聚生粗果色。」心理作用沒有辦法,我們心裡想一個蘋果,想不出來,蘋果是個實體,一定要到樹上摘來,拿錢買來,手裡才有一個實體的東西,不是坐在這裡一想,蘋果就在嘴裡吃了,不可能。

「既能生果。如彼所生。如何可說極微常住。」既然說有個因子生出果來,那麼可見是生滅法了,有生便有死,怎麼可以說物質的極微。極微是佛學的古名詞,用現在的觀念可以說是最後(可剖析)的,不能講是能,現在科學所講的能是另外的概念。現在哲學同科學碰頭了,這個能究竟有沒有方分?有幾度空間的問題了,加上時間,就是大問題了,不過現在科學還沒有到跟哲學碰頭的時候,快了。要有新產生的學問,美國現在已經有了,開始了,不過還沒有成熟,叫做綜合科學,接近到哲學的範圍去了。現在講的極微,不是能的問題。極微等於說是原子、核子,那個最初物質的東西。他說若這樣,怎麼可以說這個物質的極微是不滅的?

「又所生果。」比如我們這個人的身體是由父母所生,這個生命的得來等於說是父母是因子,留下這個果。祖父母又是父母的因子,一代一代。又所生果「不越因量。」不會超越於因的範圍,量的範圍。「應如極微不名粗色。」極微是看不見的,這個不應該叫它是粗色了,不能叫它是真正的物質。

「則此果色。應非眼等色根所取。便違自執。」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現在所生的果,比如火變成火,水變成水,這個果色應該不是這個肉眼看得到的,不是肉眼看得到的,你就不能假設、假定。便違自執,你自己所堅執的主張理論錯誤了。

「若謂果色量德合故。非粗似粗色根能取。」如果你認為,這個如果不是假定的,是講一個事實,他們的理論。我們現在所生的肉體、物質這些東西有個因子,始終那個種子在。他並沒有叫種子,也同現在科學一樣叫做因子。這個因子發生的,因為量不同,德,這個德不是道德觀念,作用的不同,量德兩個和合來。非粗似粗,本來不是象物質世界那麼粗重,有個像,色根等於我們的眼睛啊、身體、生理、四大地水火風,這個根即生理機能,是能取,能看得見,那麼,「所執果色既同因量。應如極微無粗德合。」你所認為的這個物質世界發生的果,果即成果,色即物質的現象,那麼既然同你的出因同量一樣,好了,這個理論矛盾了,那就應該同極微,即最初的因子一樣,無粗德合,因為物質本身不生不滅,自己能做主,不靠外面的因緣而結合攏來,應如極微無粗德合。這一段也的比較快地講過去了,若細講則牽扯太多,尤其是現代物理科學,聲光電化,所有東西都要歸納進來,麻煩透了。尤其我們這一幫研究佛學的、哲學的,對科學的問題頭大的很。而且我們在中文裡頭,又加上科學、哲學,邏輯,這三樣一碰頭啊,專門要研究下去,恐怕近視眼要增加300度,頭腦會神經爆炸,這些問題很大。可是要大家注意,若有專門研究的人,或對現代科學有基礎的人,我倒勸你把這一段好好研究,可以告訴你詳細的資料在哪裡,也許會對舊的有所啟發,並有新的科學發現,這都是不可知的。

「如粗果色。處無別故」你所講的極微也要靠外面物質世界的取得,湊合攏來,所以形成了物質世界,乃至生了生命肉體,處無別故,處代表空間、處所,沒有差別。「若謂果色遍在自因。因非一故可名粗者。則此果色體應非一。如所在因。處各別故。」批駁他的理論,你認為我們現在生的這個物質世界,乃至自己現在應用的這個肉體,四大地水火風,這個果色的物質遍在自因,它根本在最初的因裡面就有,物質不滅,物質不變。那麼這個因呢?比如生人的肉體,當然現在有些生命,我們人體用的許多醫藥等,是可以靠物質的化學成分拿來做藥,也可以拿來增加生理機能的健康和長壽,若此則因非一故,這個肉體及整個物質世界的來因、因素都不是第一因,不是一個,是多元的,不是一元的。如果這樣,則構成了物質世界的粗色,則此果色體應非一,好了,我們現在的生命構成顯然是因緣所生,這個體不是一個,是多元湊攏來。如所在因,等於現在的世界,處各別故,它的來源個別不同。

「既爾(既然這樣)此果還不成粗。由此亦非色根所取。」那麼現在生出來,我們這個生命存在的這個果色,粗就是很明顯,看得見、摸得著,憑我們的肉眼,不用靠科學的儀器,即摸得到的就是粗色。由此,基於這個理由,亦非色根所取。比如我們看原子,原子也是粗色的一種,電子也屬於粗色,肉眼看不見,必須靠儀器,亦非色根所取。「若果多分合故成粗。多因極微合應非細。足成根境何用果為。」比如我們這個生命,一代生一代,這是果色,是由多元素構成的,合故成,多種元素、成分合攏來構成一個物質世界初始的現象。所謂多元啊,多因極微,許多的物質元素合攏來。既然是合攏來的,可見不是極細,是粗的。這是只講文字了,詳細的沒有討論。那麼構成了根境,佛學講的根,即六根,一切的境界,何用果為?那就不用一代一代生,它應永遠存在啊。這一段大家聽起來比較吃力,因為我們一般人對真正的邏輯,尤其對自然科學、物理科學的觀念理解並不深刻,若有對此有興趣的,讀起來鑽進去會很有興趣,所以把這段很快跳過去。

「既多分(音份)成。應非實有。則汝所執前後相違。」如果說物質的世界是由各種因素湊合構攏來,乃至我們這個生命的肉體也是多種因素構攏來的,多元素的構攏來,應非實有,那個物質本身是有生滅的作用。那麼你們主觀地認定,所堅執,執,就是主觀自我的認定,前後相違,你的理論本身前後自相矛盾,是不通的。

「又果與因俱有質礙。應不同處。如二極微。」再說,我們現有的物質世界,包括我們現有的肉體是果,從最初生的那個初因,那個種子因,俱有質礙,是物質嘛,有實在的東西,不像我們心念的理想,是虛幻的。既然有質礙,應不同處,一個是虛幻,一個是實體,這是兩樣,如二個極微,不能做一體論,至少應是二元論。

「若謂果因體相受入。如沙受水藥入鎔銅。誰許沙銅體受水藥。或應離變非一非常。」提出問題了,假定你認為果,現在我們看到的物質,比如手上拿的玻璃煙灰缸,這是果。玻璃杯的元素當然不是這個東西,是合攏來的。比如我們現在的肉體,父母所生的,有骨骼有肉,這是果。初因不是這個東西,按現在科學所說是精蟲與卵子結合所變的。注意,這是到目前為止的現代科學觀點,生命是不是這樣來的,將來還會有發現,是不是染色體起了真正的作用?我們只能說,到二十世紀末期,人類科學知識的認識是如此,不能做定論。所以一個有真正科學頭腦的人,不一定相信今天的科學是結論,是開始。學科學的人要不斷地向前面去追,對今天的成就並不滿意,並不是定論,這樣才有資格學科學,不然我們的初中、高中…,我也上過物理,物理是物理,你是你啊,毫不相干,那不是科學。所以說,果跟因,體與相,本體和現象,受,因為感覺上,入,進入我們身體的感受。舉個例子,比如混合沙子和水,我們抓一把沙子放在杯子裡,把水倒進去,那個沙子就變成水裡的沙子,有濕度。如果把水放干,沙子還是沙子,水還是水,這是兩樣不同的東西。比如藥物,化學的藥品,把它放在銅器上面。或者是黃金,我們手上帶的金戒指,金屬品,將其融化變成液體,黃金也不是固體了,這是兩個物質的化學作用,誰許沙銅體受水藥?後面的水、藥,真正的銅鐵錫後面的那個主宰,進一步就是哲學家的問題:世界上最初的那個水是怎麼來的?那一點水是怎麼來的,是菩薩的口水?還是上帝的噴嚏打出來的?還是老天爺撒尿撒出來的?究竟最初那點水是那裡來的?誰許,等於禪宗的唸佛是誰?誰是我生?誰是我死?父母祖宗最初還沒生的那位在哪裡?哪裡來生?這是誰做主呢?誰許沙銅體受水藥?或應離變非一非常?你說這個不同,沙是沙,水是水,化學藥品是化學的,黃金是黃金,那是多元體的,非一,那不是一個的,各有各的來源。非常,現有物質世界的每個物質都不是永恆存在的,物質的生滅的,不是不滅的。這點我們要注意,到二十世紀隨著科學文明的進步,物質不滅論早被推翻了,沒有人推翻它,是科學進步,物質不滅論是太古老的思想。所以共產主義思想的哲學根據是物質不滅論,現在共產主義者不談哲學了,因為他的哲學基礎垮了,物質不滅論站不住了。自從相對論發明以來,這些都自然跨了。人類已經到達太空了,都不是這個思想。現在所謂的質能互轉、能量互變。能是個什麼東西還在研究,能不是一個固體的東西,實體的東西。所以我們常常提起大家注意,今天的佛學、佛法要弘揚,所有的宗教在哲學理論上碰到科學都吃癟,很嚴重的吃癟,只有佛學這一部分還不吃癟。但是要讓佛學在未來真正昌明起來,二十一世紀要來臨了,這時,一個學佛或修道的人,或者不講自己修證而要弘揚佛法的人,不碰哲學、不懂哲學就是自殺主義,關門政策,會變成一個很狹隘的宗教路線,弘揚不開的,人類的文明到底是在不斷開拓的,這點特別提出,希望青年的同學們注意。

「又粗色果體若是一。得一分時應得一切。彼此一故。彼應如此。不許違理。許便違事。」這八個字用得非常好,玄娤法師的翻譯。他說現在我們物質世界這些粗色的果體,物質的成果,若是一,你認為最初是一元論,這是科學碰到哲學,物質最初是一元論,第一個因子演變出來的。那麼好了,當我們得到物質的某一點時,得了這一點,應得一切,就抓住了全體。因為它的體是一個,彼此一故,彼應如此。因為這個就是它,它就是這個,換句話說,我們今天抓到茶杯裡的水啊,那就有神通了,每個人都有神通,若依這個物質的道理。若天干不下雨,也同那些神通法師一樣,喝一口水,嘴裡一噴,整個台灣下大雨了,不過大雨下來都有茶的味道。比如古代有好幾個高僧國師,同皇帝談話,下面的人報告說:「哎呀,外面好久不下大雨了。」皇帝看看法師:「國師,師父啊,你看怎麼辦?」 「沒有關係,沒有關係。」端起前面放的一杯酒,『噗』地一噴,那地方就下大雨了,等一下報告說:「下大雨了,不過那雨有酒味。」皇帝看看國師,兩個人笑一笑,國師做的法。希望我們出家的同學們將來都是這個樣子,都是有這個法,一噴就下雨了,就是這個道理,得一分時應得一切,彼此一故,因為這個就是那個,這個水就是那個水嘛。彼應如此,不許違理,許便違事。如果這個理論成立的話,理論上是對的,事實上做不到。彼應如此,應該啊,抓住這一點水就把天下四大的海水都抓到手裡了,我們端著的這個茶杯已經把太平洋都收到我的杯子裡了,因為這個水是一體啊,如果這個理論成立,彼應如此,應該是這樣,不許,那你一點不答應,這是空話,違理即違背原則。許,若是應該這樣啊,端著茶杯太平洋就到這裡來了,違事,你試試看,做做看,你把太平洋弄進來看?請問你怎麼辦?理論上講得通,事實上做不到。事實上講不通,理論的建立是空洞的,是幻想。不許違理,不許可,不承認,違背了邏輯、原則。許,如果你承認了這個原理是對的,事實上不對的,這是邏輯,這八個字,真正的邏輯。比如我經常講法律問題,剛剛吃晚飯時同老朋友談法律問題,「哎,很多犯罪的案子又這樣又這樣,最後推給社會問題。」講起來很好聽,許便違事,不合道理,不許,在邏輯上講很有道理,不許違理。

「故彼所執進退不成。但是隨情虛妄計度。」因此這一派的最高的哲學理論,所執,所主張的那一套哲學思想,進退不成,矛盾,都不對,進一步或退一步來說,都違背邏輯的道理,都是妄想。但是隨情,跟著個人情緒化的思想而來,虛妄計度,(暫停)跳級跳得很多,把《成唯識論》開頭一段關於人,佛法講無我,世界上一切非佛法之外的,所謂當年印度與佛同時存在的各種外道認為道,認為生命是有我,那麼這個有我的生命中間派系很多。分開來說,各種修持的方法也很多,有修苦行,身上很髒的,中國也很多,那麼還有各種修法,婆羅門的,把他們的哲學理論批駁了。還沒有完,下面還有各種小派的,等於我們現在社會上的什麼一貫道、兩貫道、三貫道、鴨蛋教、雞蛋教等各種教,多得很,各有各的一套理論,他一股腦把它們收攏來,做一個差不多是結論性的總評。

「然諸外道品類雖多。所執有法不過四種。」這些外道雖多,各宗各派,分門別類,但是它們所堅持的最後修道的哲學理論,是一個觀念:認為這個生命後面,我們這個生命的來源有一個東西。我們知道佛法是無為法,一切外道都是有為法,包括小乘,包括佛的弟子們,小乘各學派。下面馬上開始批駁小乘學派的東西了。他說所執的有法不過四種:

「一執有法與有等性其體定一。如數論等。」一種是執著有法,有法可得,修道的有道可得。我們普通人也有這個觀念啊,學佛的人注意啊,修禪定可以證果位,初果羅漢、二果羅漢,又羅又漢。初果好像橘子一樣,二果好像柑子一樣,三果大概蘋果差不多,四果大了,好像柚子一樣,越來越大,大羅漢大概比西瓜還要大,總認為有個道可得,有個果。執有法與有,與一切所有的,世界上的人都要抓一個有嘛,拿本錢做生意都想發財,那麼我們修道呢,犧牲了一切東西,功名富貴不要,剃頭髮也好,不剃頭髮也好,什麼事也不管,坐在那裡專修,還是做生意嘛,最後要想得一個果,得個有。如果有這種觀念,曉得一定錯了。有法與有,與一切世界的有平等,這個性。那麼如果認為這個道有個果,執有法,其體定一,這個道體,諸法之體,確定固定不變地有個東西,那麼如我們所報告過的,象數論,《成唯識論》開始講時所批駁的,第一家就是數論。數論的哲學家、外道,他們也講修持,也打坐,一樣的,印度哲學。「彼執非理。」總評這一派,都不合邏輯。

「所以者何。勿一切法即有性故。皆如有性。體無差別。」他說不要執著一切法,即有性故,最後有一個東西。有性,我們隨便講一下,比如我們現在的一般人認為學禪宗明心見性,大家有個觀念,認為真的一個心可明,有個性可見,有個境界可得,對不對?差不多會落到這個偏差去了,如果有這樣偏差的觀念,高明一點的極果不過是小乘,還是外道,佛罵小乘還是外道。再差一點的還不如一切真正的外道。皆如有性,體無差別,所謂有一個道可得,有個果可成,等於世間法的有,有個性,體無差別,這個道體是一。

「便違三德我等體異。亦違世間諸法差別。」皆如有性,體無差別,體是一個,違背了三德。三德即實體:體、相、用;法身、報身、化身等等。我等體異,如果認為所謂生命當中的我,個體不同,也違背了世間諸法的差別。世間是有差別的,並不是無差別的。講到無差別,順便說一個禪宗的故事:用禪宗的教育法來表達,實際上包含了最高深的因明,思辯的邏輯。比如說有一位××沙門,也就是現在講的法師,專門研究佛學的,以講《金剛經》出名,碰到一位禪師,唐宋以來的禪師們是穿灰色的衣服,講經的法師們都穿紫色的衣服。這兩派所謂教下和宗下,禪宗是專門講真修實證的,不講佛學上空洞的理論,講了一輩子,最後要靠氧氣跑路的,那不算本事,按宗下的說法是反對的。那麼這兩派碰到一起經常開玩笑,所以講到唯識,有位法師們坐在那裡。這些法師們都是儀容很整潔,衣冠很整齊,所謂威儀很好。唐宋以來,我們過去在大陸上看到的叢林下的禪師們都是踢哩塔拉的,不在乎,衣服破破爛爛,東掛一塊,西掛一塊,蠻不在乎,修行要緊,沒有工夫給人家洗臉,那裡要你好看呢,我生死還沒有了呢!這是禪宗宗門下的。那麼一個禪師進來,這個法師在大庭廣眾之下,茶館裡頭,覺得很不好意思,都是和尚,這個和尚給佛家丟人啊,穿得那麼邋遢。這位禪師也看出這位法師是心意,就開他的玩笑,故意坐在他旁邊,丟他的醜,你愛面子,我偏坐你旁邊,我也是和尚嘛。然後這個法師,傲不為禮。本來出家人彼此相見,雖然不認識,互相尊重。所以佛教叢林裡有一句話,「若要佛法興,需要僧敬僧。」出家人尊敬出家人,佛法就會興旺。出家人你攻擊我,我攻擊你,或出家人攻擊居士,居士又罵出家人,佛教罵來罵去當然完蛋了,完字下加個蛋就完了。所以「若要佛法興,需要僧敬僧。」就是彼此尊重,這是必然的道理。那麼這個禪師看不慣他那個傲慢的態度,故意來教訓他,然後故意跟他搭訕,很恭敬地:「法師啊,請教啊,你講什麼經啊?」「我嘛,研究唯識的。」「好,好。」唯識當然從《百法明門論》入手啊,他說:「那法師啊,我請教你一個問題,我不懂啊。」「好嘛,你問嘛。」「昨天下雨今天晴,那是百法裡哪一法?」這個法師沒有辦法,給他愣住了,「哎,法師啊,你說是哪一法?」把法師搞得窘極了,答不出來。他說:「那很簡單,我告訴你,那是二六時中不相應法。」一點沒有錯,《百法明門論》裡有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昨天下雨今天晴』那就是『昨天下雨今天晴』,很簡單,本位上的多位,那是二六時中,十二個時辰二十四個鐘頭互不相應,是不相應法。他自己給他答了,這是一件事。還有一件事,是另外一位禪師碰到一位法師,也是如此情形,這位禪師就問他:「法師啊,你是講什麼經啊?」「《金剛經》」「哎喲,不得了!《金剛經》!」故意恭維他,然後:「我要請教你一個問題?」「好啊,你問啊。」「《金剛經》講『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那麼為什麼南山那麼高,北山那麼低啊?」為什麼阿里山那麼高,陽明山那麼低啊?『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嘛,他就把他問倒了。所謂一切法都是如此,所以我們真正研究唯識法相研究通了,像這些禪師們的問題到他手裡,很簡單就答覆得出,這沒有什麼稀奇。所以我常常希望你們諸位同學啊,尤其出家的同學們,通宗也要通教,固然修持很要緊,經教一定要通達。不只是十二根境、十八界、三界、六道,這些懂了就是教理,那是太粗了,教理是非常深刻的,這一點特別注意啊。

「又若色等即色等性。色等應無青黃等異。」再說,小乘佛法差別,後面有分別啊,一切執著有法,有道可得,有道可成,老實講這是沒有跳出色法的範圍,沒有跳出物理世界的範圍。所以我們懂了教理就知道,我常常碰到好多信,一天煩得很,各種問題。有些人打坐看到光了,聽到聲音了,以為自己得了神通了,哎呀,煩死啦,我常說:神通跟神經是兩兄弟,而且兩個是隔壁住的,一起的。多半的神經,不是神通。打坐發光有什麼稀奇呢?那是生理的變化,一點都不稀奇,尤其靜坐久了,氣到了後腦神經,這個視覺神經這部分,眼睛經常看到怪東西。因為你心裡想靜坐,而那個生理的變化,血液的周流,呼吸系統和血液系統的循環,它們沒有靜下來,一動、一靜互相摩擦生電,所以看到各種光,配合下意識的境界,就聽到這樣,看到那樣。這不需要答覆的,稍微有一點佛學常識、科學的頭腦就知道了嘛。至於說看到紅的、青的、黑的光,那是肝臟有問題就發青顏色的光嘛,心臟有問題就發紅光嘛,胃腸、脾胃有問題就發黃光嘛,腎臟出問題是黑光嘛,肺部有問題是看到白光。生理機能的反應摻合攏來的,做夢一樣,沒有什麼稀奇的。哎喲,得了神通的,又看到…,活見鬼了。靈光啊,什麼都對,小事都准,大事包你不靈。自己欺騙自己,很多宗教徒,不是佛教啊,任何宗教徒,修道高於一切的多半是這樣。昨天還有一個佛教社團的負責人來看我,談起來,「哎呀,現在的學生不得了啊!…」(暫停)我說:「怎麼樣?」「好像很有信仰地跑進來,都有點問題。」我說:「你怎麼那麼客氣呢?」他說:「怎麼樣?」我說:「都有問題!十個有十二個都是問題,我幾十年中接觸的多了,都是頭腦不清。」所以學佛啊,乃大丈夫,要絕頂聰明智慧的人,換句現在的話說:絕頂的科學頭腦,不迷信,那才真正可以走上得道之路。你看佛法經典上,一句迷信的話都沒有,分析的那麼清楚。現在講到色等性,其實你打坐發光也不過是色等作用,生理上發生的作用,不是道,即色等性。如果這個色等,生理、物理是一個的話,色等應無青黃等異,事際上一個色素所發生的變化,碰到光線的不同,它所發出的現象就是兩樣,所以啊,都是執有法的一類,都在生理、物理上搞不清楚。這是規律,一派。

「二執有法與有等性。其體定異。如勝論等。」第二類還是執著生命、道、最後有個東西。執有法與有等性,與世俗上認為一切皆有,這個道理一樣。其體定異,所謂得道的宇宙生命最初的那個,那個上帝的外婆同外公,那個最初的東西,那個人、東西是什麼來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啊?其體定,是固定,還是有差別?他說這些理論我們上面已經討論過了,等於勝論派的外道一樣,「彼執非理。」他們當然不和邏輯。「所以者何。」什麼理由?

「勿一切法非有性故。如已滅無。體不可得。便違實等。」我們知道世界一切萬有的現象,一切法,非有性故,無自性,都沒有一個永恆的固定實體存在。比如一切東西,如已滅,死掉的東西,就無,就沒有看到了,沒有了,體不可得,它的固定不變的有、實體找不出來,便違實等,違背了實在。

「自體非無。亦違世間現見有物。」你說這個東西死了,它還有個自體、道,或叫它什麼東西,並不是沒有存在。這個存在在那裡?要拿得出來,看得見,違背世間現見有物,人世間的一切東西,所謂有就是有個東西嘛,這個東西在那裡呢?這就自相矛盾。

「又若色等非色等性。應如聲等。非眼等境。」哎,你說:不是啊,這個有這個東西,宇宙萬有的有這個東西啊,這個色等同光色、物質一樣,後面的東西,最初那個元素你看不見,非色等性,不是現在物質世界的這個樣子的。他說:那好了,在邏輯、因明論辯上講,應如聲等,比如聲音,是耳朵聽見,絕不是眼睛看見,假設耳朵聾了,你這個聲音我看不見的。當然,你說我看到嘴巴動,那是嘴巴啊,舌啊,不是聲音啊,那是你意識上的。因為你過去不是聾子,曉得說『好』時,嘴巴是怎樣張開的,所以看到同樣的張開,就知道在講『好』,雖然沒有聽見,但看嘴形就知道。這是色法,不是心法,心這個東西也是看不見。如果你認為有個道,有個東西,這個東西不是摸得著,也不是眼睛看得到,耳朵聽到的,反正你信就是啦,那還是迷信,靠不住的。這是大的歸類中的第二派,是外道的知見。第三個:

「三執有法與有等性。亦一亦異。」這一派歸納起來就是認為始終有個道可得,最後有個東西,有個我,與有等性,與宇宙萬物一樣,有個有。亦一,那麼那個有拿最初的觀念說是一元的?還是多元的?他說:也一元,也多元。哈,這是不合理的話,聽起來很好聽,但論辯上不合理。

「如無慚等。彼執非理。」無慚是一個外道的名稱,印度的外道很多,拿現在的話說是天體會的主事,佛教批評它是無慚外道。學這個首先要脫光了衣服,天體會,男女都不穿衣服,人嘛,為什麼要加上衣服?人要自己舒服,既然修道要解脫,先把衣服解脫了,外形不要,專門修道。我們曉得我們的祖師爺迦葉尊者頭陀第一,他的夫人因為迦葉尊者出家了,也出家了。一個人去找,沒有找到迦葉尊者和釋迦牟尼。她亂跑去訪道,結果闖到無慚外道那裡去了,只好也衣服脫光,本來同迦葉尊者在一起十三年有夫婦之命,無夫婦之實,結果跑到那裡學外道,後來迦葉尊者知道了,就把她救出來,用神通救她出來。這一派是無慚外道,提倡天體會,認為修道是赤裸裸的,心境要赤裸裸,外形也要赤裸裸。他們也有他們的一套哲學理論,一套道理,現在批駁它是彼執非理。

「所以者何。一異同前一異過故。」這是自相矛盾的,這個道體怎麼又是一元論,又是多元論?這是亂講話,理論不成立。「二相相違。體應別故。」所謂一就是一個,多元就是很多因素,這兩個不可混為一談,你說道體,有時是一個,有時是多體的,這個自己在邏輯理論上講不通。

「一異體同俱不成故。」你說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不曉得是什麼理論,不通的理論,俱不成故。

「勿一切法皆同一體。或應一異是假非實。而執為實理定不成。」假定成道體是一個,宇宙萬有的道體是一個,一個道體分化出來變成各種萬有的現象,那麼所謂一元論、多元論是假非實,這都是人類假設的想像,沒有真實的事實可證。把這種假象的理想認為是一種教理、學理的究竟,理定不成,不合邏輯。這是第三類的歸納,第四類:

「四執有法與有等性。非一非異。如邪命等。彼執非理。」第四類更邪門,在印度及世界各地都有,現在也有。認為有個道,宇宙萬物有個本體,這是有。而什麼一元論、多元論,空洞的理論不談,就是有個道。這一派佛學保留下來,上古以來到現在都有。人類社會就這麼妙,古今中外都是這一套,叫邪命外道,什麼叫邪命外道呢?殺生啊什麼都可以,各種方法,世界上人類犯罪的行為習慣地很,乃至跟鬼兩個修鬼道,中國也有很多了,專門修鬼道,現在叫靈魂學,好聽了,過去大陸上叫『走陰』,人可以迷迷糊糊走到陰間去了,把祖宗父母都招來。比如前天一個朋友從很遠的地方跑回來,我說:「哎,很久沒看到你了?」「哎呀,特別出去走一趟,哎呀,老師啊,真奇怪,…我去一個地方,我先生死了一、兩年了,想找他談談話,找不來,結果把我爸爸招來了,講的話…而且爸爸還帶來很多朋友來,鬼朋友啦,那些鬼朋友都是親戚,都認得。」搞這一套,小事蠻準,大事保你不靈,久而久之你就變成鬼了,啊。這一類都屬於邪門外道,多得很,所謂邪門左道,那麼印度也更多。彼執非理,他們也有哲學的理論基礎,等於這裡的鴨蛋教、雞蛋教、一貫道啊,他們也有一套哲學,三教合一,五個教主排排坐吃果果,坐在一起的。老子、釋迦牟尼佛、孔子、耶穌、穆罕默德啊都來啊,說不定將來我死了也請去,你死了也加在上面,反正好人排排坐,吃果果,看起了道理都很通,其實有很多都是邪門外道,彼執非理。

「所以者何。非一異執同異一故。非一異言為遮為表。」他們的哲學理論認為最後那個東西,修道就到修道,還問一個主宰啊,多個主宰啊,哎呀,不要搞哲學、邏輯啦,道不是思想可以搞得清楚啊,不可思議的,邏輯哲學沒有用啊,這個道這個東西不是一元、多元論,非一異執。就是這樣,理論上已經垮掉了。同異一故,同上面主張一元論多元論一樣的錯誤。既然講道體,有一個東西,既然不是一元,也不是多元,非一異言,這是古文,就是說你的這個理論,你這樣說,這個道有一個道,也不是一元,也不是多元,為遮為表,這樣就阻止其他的理論,把它遮住了,即否定一切為之遮。表,建立我的哲學理論系統,表示出來為之表,佛學舊有經典的名稱是『遮表』兩個字。實際上就是說,拿我們現在習慣的西方邏輯來了以後,翻譯的名相、名詞來講,遮就是否定別人,表就是肯定我的理論。這一下你們就容易看懂了,什麼遮啊、表啊,不曉得遮個什麼東西,還怕羞啊,遮起來。表還是表兄啊、表哥啊、表弟啊,哈。遮表兩個字就是一個肯定,一個否定,為遮為表。

「若唯是表應不雙非。」如果你是建立肯定自己的理論,你說:道這個東西不是一元,也不是多元,兩方面都否定了,那麼請問你這是什麼東西嘛?你說:我這個道就是道,還是一元的,有一個道嘛,就是一元了。這就是邏輯的道理,若唯是表,假定認為道就是道,不要問一元或多元。請問:你這個是肯定的嘛?還是否定的?假設認為:我這個是肯定的,道就是道,已經落在一元論了,應不雙非,你不能把一元也否定了。

「若但是遮應無所執。」你說我是否定一切的,各派的理論,道家、佛家、反正你家、我家、客家統統包括在內,統統遮無了。既然一切否定了,就無所謂有一個道了。你自己本身的肯定也有一個否定啊,這就是邏輯。所以我經常講哲學的時候說,哲學家講哲學理論,哎呀,什麼客觀、主觀。我說:在世界上我就沒有聽到過這個東西,什麼叫客觀:「哎,我講話你注意啊,很客觀啊!」事實上你非常主觀,因為「我很客觀嘛!」你看,是我的主觀,「我認為我很客觀。」所以已經主觀了,哪有客觀的東西啊?所謂客觀者即是主觀,所謂主觀者即是客觀,《金剛經》的句子出來了:是名客觀,對不對?啊?這就是哲學的論辯、邏輯。所以學佛的人學菩薩道,要學五明:五明裡的內明,即證道、悟道;因明就是要明白邏輯的道理,包括哲學理論、科學,現在都包括在因明之內;聲明,即一切文字言語;工巧明是一切科學;醫方明要通達一切醫藥。這才夠得上學佛,叫菩薩五明,學大乘佛法的人一定要學。

「亦遮亦表應互相違。非表非遮。應成戲論。」你說:我這個理論啊非常高,又是否定,又一切肯定,又否是,又肯定,其實是本身矛盾,應互相違。非表非遮,什麼是肯定、否定,那是邏輯的名稱,道就是道!沒有這些邏輯名稱。你這是小孩講話,戲論,開玩笑。「又非一異。違世共知有一異物。亦違自宗。」再說啊,非一非異,不是一元論,也不是多元論,那是什麼論?請問你?違背了人世間一切知識所不能達到的,違世共知,公認的。你說:我那個道啊,那個道的東西不是你們哲學家、邏輯學…不可思議啊,有個東西啊。亦違自宗,違背了你自己本身建立那個學術的宗旨。

「色等有法決定實有。」為什麼呢?物理世界的一切物質、物理看得見、摸得著,有啊。山就是山,山是土做的,地水火風嘛,水是水做的,火是熱能,爆發的,那硬是有東西啊,色法,就是物理世界。色等有法決定,肯定的,確實有的東西。 「是故彼言唯矯避過。諸有智者勿謬許之。」所以這些等等理論啊,逃避現實的話,自己在那裡欺騙自己,有智慧的人不承認這些學問。

「余乘所執離識實有色等諸法。」余乘,《成唯識論》已經批駁了佛教以外的這些學派,現在來清查佛教內部的思想了。這個余乘是聲聞、緣覺小乘學派,包括所謂《俱舍論》、《成識論》等等等等,這些小乘學派的理論思想。余乘所執,小乘學派,如現在世界上流傳在泰國、緬甸等東南亞一帶的所謂南傳佛教,即所謂小乘學派。今天全世界的佛教文化認為,南傳學派所保留的經典思想是釋迦牟尼佛的正統,中國的大乘思想等等,包括大小乘,不一定是釋迦牟尼佛的正統,這是世界佛學家的看法。我經常提出:我們自己大乘佛教之下的青年們注意,這是十七世紀以後,英國與德國等西方哲學界有意地(弱化)東方的文化,東方佛教的文化,甚至專門打擊中國文化,所以把中國保留的所有大小乘的經典一概不提。這裡頭有英文的,你們特別要注意,可是一般人不懂:「哎,鼻子高,眼睛藍的學問是真的。」都上了當,這是很嚴重的問題。那麼講到小乘佛教的思想,包含了南傳佛教及我們中國的大小乘合一的佛教,包括《俱舍論》《成識論》《俱舍中》《成識中》等等的思想,都在批駁之內。他們認為心法與色法是分開的。你研究過唯識《俱舍論》就知道。換句話說,用西方哲學的名稱來講,借用柏拉圖的學術思想來講,把精神世界與物理世界分開。本來柏拉圖的思想是二元論,精神世界,物理世界,兩重世界。那麼好了,我們碰到一個問題了,如果拿希臘哲學來比較柏拉圖的思想的最高處,也就是佛教小乘學派的最高立場一樣。二元論的世界觀,精神世界同物質世界,雙重,二元,在哲學上的名稱叫二元論,同小乘的思想差不多。但是有一點特別注意啊,現在在學理上批駁,尤其是唯識學家、《成唯識論》等等上批駁這個小乘學派,非常厲害,可是你們年輕的同學們聽了,不要說小乘的《俱舍論》、《成唯識論》啊,這些看都不看,你錯了。現在批駁的,凡是這些經典上批駁的小乘思想,批駁它的見地、知見的問題,最高處見道的那一點,所見不徹底,換句話沒有大徹大悟。悟到了一點,見到的空,見到了真空,沒有見到緣起性空如何變妙有,這個他不懂。因此把空、有兩個分成二元、雙重。至於小乘的修法,我經常告訴同學們,今天的佛教要想重揚,你們特別要注重小乘啊,小乘的修法硬是規規矩矩地從禪定來。中國佛法從宋元以後,大乘思想,尤其是禪宗大為流行,大家變成口頭禪,實證的功夫一點都沒有。這是錯誤的,要特別注重實證的功夫,你不要輕易地看兩腿一盤,這沒什麼,外道都會盤,可是外道可以坐一天一夜,你坐三、四分鐘腿就發酸,頭又痛,你的功夫到那裡去了?所以小乘禪定的法門,四禪八定是不可變動的基礎。而且中國的大乘佛教思想是建立在小乘基礎上的,這點同學們要特別搞清楚,不要看到大乘思想批駁小乘就:哎呦,小乘是小乘,幾乎同外道一樣。你這是內不內,外不外,將來不曉得變成什麼了,不要搞錯了,現在批駁的是見地問題,見地、知見。余乘所執,小乘學派,離識,離開心意識作用,離開唯心、唯識,實有色等諸法,認為物理跟心兩個不相應。你看大乘的思想,『心能轉物,即同如來』,對此小乘絕不承認,這是大乘經典《愣嚴經》的名言。《華嚴經》的思想是『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小乘絕不承認。實是實,心是心,那不同,這是見地問題。大家注意了,這個小乘的思想當然不包括《阿毗達摩論》,《阿毗達摩諸論》等小乘經典。這些經典是什麼人著的?是舍利子、目連尊者教弟子的記錄,經典。所以我經常告訴你們在家、出家的青年同學要想好好學佛,做功夫、打坐,你不會找老師啊?佛找不到,可以找佛的大弟子啊。目連尊者怎麼教弟子的著作,有啊,《阿毗達摩諸論》,舍利子教弟子的那些經典都有,很切實的,打坐到哪裡怎麼用功,經典裡都有,可惜你們出了錢買《大藏經》放在那裡給書蟲看,自己不看,對這些好的經典摸都不摸。都有啊,裡頭有好多經典,這些都屬於小乘裡頭了,但這些小乘的大祖師們不包括在內啊,佛的十大弟子的著作不包括在內。

「如何非有彼所執色不相應行。及諸無為。理非有故。」我們知道般若的經典,比如《大般若經》、《金剛經》,一切只講空。有一點,研究唯識法相宗的很少用到空字,對不對?而是用:非有,不是有,不是有當然的空,但為什麼不直接用空呢?這就教你們寫文章的邏輯問題,假設用一個空,就把這個觀念死定了,確定了。所以我們念《金剛經》空啊空,空就變成一個觀念了,這個觀念就是有,而且抓住一個空的觀念,往往落在偏空之果,偏見。所以唯識學家用的文字的名詞只用否定,非有,不是有。你不能加一個「哎,不是有就是空。」那是你的肯定,你不可以加,至於它是『遮』或『詮』,詮就是解釋。比如說講空,那就是表詮,是確定一個名稱。所以般若表詮後發生毛病,一般人落在偏空之果,所以唯識出來又般若中落偏空之果,才有唯識法相的發展。所以唯識法相所用的名稱只有非有、非無,這一點要特別注意。那麼色等諸法如何非有呢?彼所執色不相應行,你要知道,大乘的思想認為物理世界同心意是一元啊,不過呢,我們曉得《百法明門論》把色法列入了心不相應行法。這個我也常提起大家注意,你們研究《百法明門論》,看到心不相應行法,一想到這個心錯了,這個心是講第六意識的不相應,並不是講本體心不相應,所以彼所執色不相應行法,意識跟它不發生關係。比如茶杯是色法,所謂物質,所以你打坐定力高的人坐在那裡想喝茶,意識上觀想吧:茶杯過來、過來,大概你想三天,茶杯也不會過來。因為你的意識心不相應,可是你注意啊,定力真夠了的人,茶杯就過來了,那不是第六意識,他是用心體的力量,茶杯自然過來了。到達心物一元的境界,不是神通。你說:哎,這是神通,你錯了,又落在表詮裡頭。那是心物一元當然的理的道理,所以由此理你要知道大乘經典上說:佛將三千大千世界放在手掌上呈現給大家看,如菴摩羅果,菴摩羅果有買的,就是雨柑子,小小的。就那樣把三千大千世界放在手心裡。佛的神通不是普通講的五通,因為心物一元到達了。所以他說他們所執的色法有是屬於心不相應行法的範圍。及諸無為,理非有故,所以真正以大乘無為法來講,心法固然非有,注意他沒有講空,色法也非有,那就是畢竟空,就是般若的畢竟空,但是他絕不用這個名詞,非常有道理。這個道理是什麼呢?禪宗的祖師有兩句話,不是現在的祖師,六十年來的都不談,你看禪宗祖師的答話讓你始終摸不著邊際,他罵你,你也不懂罵你什麼,他恭維你你也不懂,給你懂了就不叫禪了,那是館子裡的『饞』,看到燒餅就流口水的饞。真的禪宗大祖師講一句話,你絕不懂,但是它包括了全體。什麼道理?『一句和頭語,千古系驢橛』,和頭是唐宋時的土語,客家話裡也許有,閩南古話裡有沒有不知道。和頭即指固定、死定的話。萬古以來系驢橛,這個橛本身有沒有不知道,大概過去台北的路上有,現在修的馬路上沒有了。鄉下的古路,走了幾里就有一個石頭打在地上,上面有一個洞,北方更多,西南也有。騎馬、騎驢過來的要休息,這裡有一個亭子,還有石頭,給你的馬栓在上面。木頭做的叫橛,石頭的有些叫樁,一個樁埋在那裡,給你栓牛、栓馬,栓繩子用,拴住就不能動了,這個叫橛,打一個樁在那裡。『一句和頭語』,比如六祖講了一句和頭語:『無念為宗』。完了,所以後世修禪宗的拚命求無念,這一句話就是和頭語。『千古系驢橛』,我們這些都是驢子,驢子是最窮的,窮的無比,就把自己栓在上面,打坐啊,拚命求無念,六祖講的無念不是這個意思,你翻開六祖的《壇經》看看,『無者無妄想,念者念真如』他曉得自己打了一個樁,出了毛病,趕緊又來拔,但後世的人都是驢子。所以禪宗祖師罵人:「你要這樣去悟道啊,驢年去!」你看禪宗的語錄:「你啊,想悟道啊?驢年去!」怎麼叫驢年?哪一年是驢年?十二生肖裡子年是老鼠,丑年是牛,寅年是老虎,辰年是龍,十二生肖裡沒得驢,所以你要這樣去悟道,驢年去!就是一輩子都沒有希望了,那裡一個驢年呢?沒有這個年。這就是禪宗祖師的罵人,罵人罵的高明極了,到死躺在棺材裡才想起來,原來挨了罵。再就是:「你這個人皮下無血。」我們聽了也不生氣,皮下無血大概蠻健康的,皮下無血是涼血動物,那是低等的低等,毫無智慧的動物,你看這些祖師千百年前就懂了。「這個傢伙皮下無血,殺他一刀流不出血來,不知道痛,不知道癢的。」像這些『一句和頭語,千古系驢橛』。所以佛經裡般若講一個空,已經變成和頭語,大家打坐去求一個空!你想想看既然空,你何必去修呢?還是你能空的了的?打起坐來:我要空啊空!你在那裡累死了,你都是在修有嘛,既然空,何必要你去修,空會來空你,不是你去空它。結果你把它空得了,那就不是空了,這個邏輯還不懂啊!所以般若講一個空,大家去求空。所以彌勒菩薩、無著菩薩看到這些好奇的眾生,這樣修道啊,驢年去。所以發慈悲,講唯識的道理,非空,但是也非有,這個名詞用的恰當,好極了。下面是連續不斷地批駁小乘的許多錯誤。現在批駁的是佛法小乘部分的理論,余乘所執離識實有色等諸法,余乘是講佛教大乘之外的小乘,小乘裡的派別有很多,所以佛過世之後,小乘分出幾十派,所以這個余乘二字包含很多,他們基本的佛學理論認為:離了心識、意識、心意識以外,這個物理世界、物質這一方面,實有色等諸法是實在的。換句話說,小乘的思想理論如果用西方哲學的觀點,就相同於柏拉圖的精神世界、物理世界,這個宇宙是二元論的,有這麼一個觀念,那麼這些道理所代表的基本的理論是《俱舍論》。《俱舍論》裡頭講有七十五法,心法、心意識之外,其他與心意識不相應的,心沒有辦法干擾、轉變的物理世界的物理,這就是存在。如何非有彼所執色不相應行,及諸無為,理非有故,那麼怎麼樣說心空呢?他沒有講空,非有。他們認為我們學佛法,了這個心,這個心是心意識的心,比如我們把眼睛閉起來,不管外面,心裡頭把自己關閉不管外面,相當於空了,但是外面一切的山河大地,一切的物質、世界、空間都是存在的。所以他們的理論有七十五法,心法只有一種,其他是心不相應行法,所執的彼色,講物質世界的一切是跟我們的心是不相應的。以及一切無為,徹底的無為,唯心徹底空的理,理非有故,他們也不承認大乘的徹底空。這是小乘方面,跟著下去小乘的《俱舍論》…

第32章

且所執色。總有二種。一者有對。極微所成。二者無對。非極微成。彼有對色。定非實有。能成極微非實有故。謂諸極微若有質礙。應如瓶等是假非實。若無質礙。 應如非色。如何可集成瓶衣等。又諸諸極微若有方分。必可分析。便非實有。若無方分。則如非色。雲何和合承光發影。日輪才舉照柱等時。東西兩邊光影各現。承 光發影處既不同。所執極微定有方分。又若見觸壁等物時。唯得此邊。不得彼分。既和合物。即諸極微。故此極微必有方分。又諸極微。隨所住處。必有上下四方差 別。不爾。便無共和集義。或相涉入。應不成粗。由此極微定有方分。執有對色。即諸極微。若無方分。應無障隔。若爾。便非障礙有對。是故汝等所執極微。必有 方分。有方分故。便可分析。定非實有。故有對色。實有不成。五識豈無所依緣色。雖非無色。而是識變。謂識生時。內因緣力。變似眼等色等相現。即以此相為所 依緣。然眼等根。非現量得。以能發識。比知是有。此但功能。非外所造。外有對色理既不成。故應但是內識變現。發眼等識。名眼等根。此為所依。生眼等識。此 眼等識。外所緣緣理非有故。決定應許自識所變。為所緣緣。謂能引生似自識者。汝執彼是此所緣緣。非但能生。勿因緣等亦名此識所緣緣故。眼等五識了色等時。 但緣和合似彼相故。非和合相。異諸極微。有實自體。分析彼時。似彼相識。定不生故。彼和合相既非實有。故不可說是五識緣。勿第二月等能生五識故。非諸極微 共和合位。可與五識各作所緣。此識上無極微相故。

《俱舍論》與《集論》這兩本有關於小乘修持的經典,現在大藏經裡還有保存,也有單獨印出來的。那麼現在他先介紹他們的觀念:且所執色。總有二種。他們認為 這個物理世界的物理作用,綜合攏來歸納有兩種。一者有對。極微所成。有對就是有見有對,眼睛看的見,與心兩個相對的作用叫做有對。拿肉眼可以看的見,所以 叫有見有對。這個書上,我們所編排的《成唯識論》把有見兩個字省略下去,有對當然包括看的見。一者有對。綜合起來他們的理論,第一點認為看得見相對的作用 極微所成。這個極微就是佛學當時引用他們的理論,我們經常引用他,所謂物質的元素,肉眼迷迷糊糊的看見有這樣一個東西。如果擴充一點——大乘思想的極微 啊,等於原子電子這些理論,所以一者有對。極微所成。二者無對就是無見看不見,也不是我們肉眼可以相對的。非極微成。這個不屬於物質的最初這個元素構成 的。一共兩種,總而言之,他們認為心法以外的確有色法——物理世界物質世界是存在的。那麼他再歸納:第一點,看得見摸得著感覺得到所謂這個物質世界;第二 點,他所歸納的等於我們現在的觀念,看不見也不相對,摸不到的,非極微成,不能說物理的,接近於抽象,很抽象的。不過有一點我們從這裡開始要注意,佛經也 好,任何古代中國或者印度的,一講到物理的事情啊,到了現在有兩千多年,照西方的計算,我們一千九百八十二年,這是歐洲人西方的人的計算歷史年代,就是從 耶穌降生算起,也許降生以前都還沒有算。所以們我們現在喜歡用一千九百八十幾年,把自己的當祖宗的人啊硬拉下來當孫子,不是味道。我們中國人很奇怪,本來 是祖父,結果願意做人家的孫子。這是順便講到的。

我們曉得這些科學的觀點在印度也好在中國也好,兩三千年前的科學觀點,老實講,包括《楞嚴經》同這本《成唯識論》他的論辯裡頭對於物理科學,不完備,有缺 陷,不夠高明。但是我們年輕人不要忘記了一點,在兩三千年前,他們有這樣的對物理科學的觀念,那是非常非常的進步。從我們今天開始倒轉去說,兩百年以前的 人是不會相信的。怎麼佛說的這個道理,可是我們現在相信了,看起來只覺得他的論辯的內容不夠充分,實際上自然科學,物理的聲、光、電、化四個分類,歸納起 來,物理方面科學的進步超過兩三千前太多了。所以這一段我們看的時候曉得他的不完備之處,同他這個了不起的地方,我們現代人往往讀古人的書,會笑古人,他 忘記了這幾千年中間的變化,所以我們特別提出注意。

現在他批評小乘的唯物觀,道理在哪裡?《成唯識論》始終認為心跟物,物理世界、物質的這一切東西同精神世界這一切東西是一體的兩面。那麼小乘的理論他不管 物理世界,認為那個是真實有。所以小乘落於有邊,三界有,六道也有,一切皆有。那麼得道證果那的有道可得和有果可證。他落在偏空之果的偏差。那麼他現在批 評他的理論,彼有對色。定非實有,能成極微。他說他們的理論,像《俱舍論》與《集論》這兩本論著裡頭包括了小乘的思想觀念,他們認為我們肉眼看的見的物質 世界的這些東西,有相對、有見有對的這些色——色法,這包括物質世界。定非實有,能成極微。他說一定並不是真實有存在的。那麼能夠構成了物質第一個元素, 非實有故。謂諸極微若有質礙。應如瓶等是假非實。為什麼我們可以講它是沒有,空的呢?大乘思想看這物質世界的這一切東西,譬如這個茶杯,這個擴音器,這個 牆壁,並不是說它沒有,有啊,不過是假有、幻有,不是真實的存在。小乘的思想呢認為是真實的存在。換句話說,拿現在與近代的思想來講,小乘的思想,關於唯 物的部分,只達到十九世紀那個階段。十九世紀以前承認物質不滅,物質不滅論。所以我們曉得南傳佛教,就是東南亞一帶小乘的佛教那個思想是有偏差的,很危險 的。因為他很容易接近唯物論。這個大乘的思想呢,等於現在最進步的自然物理科學方面理論,接近了。物質一定滅去,物質不滅論不存在的。所以現在的物理不承 認物質不滅論那是錯誤的,現在暫時到達了能量互變這個階段,將來的科學能否再進一步,還不知道,不要把今天的科學作為定論,科學這個東西隨時還在推進,今 天的定律到明天也許整個的推翻了。這是我們介紹一般的知識。

他這裡講等於說小乘的思想,承認物質不滅。現在這裡反駁他,物質是滅的。非實有故,什麼理由?謂諸極微若有質礙。應如瓶等是假非實。小乘思想認為物質世界 最後的形成,也就是最初的形成,是由物質那個東西叫極微,等於我們退回去幾十年,或者說八九十年以前只曉得電子,電子中間再分化,這是後來的,這是極微。 他說這個唯物哲學的極微啊,若有質礙有物質存在就有障礙,他說比方應該像這個瓶子這個茶杯一樣,是假非實,這個茶杯是假的不是真實的。因為它是許多的元素 加上人工、時間、種種的化學作用把它構成來的。雖然存在在這裡,它隨時在毀壞,天然的環境也隨時在毀壞,而且總有一天由有歸到沒有,所以是假有。若無質 礙。應如非色。如何可集成瓶衣等。假定你的理論認為,唯物原始最初的這個極微,不像一般物質,它摸不著,看不見,無質也無障礙,他說那等於不是物質的東 西。好,我們知道,他現在論辯的是限制於三千年前,一切物質啊用這個感官上看的見、摸得著、感覺的到,物質到這裡為止,沒有進一步談儀器的分析。那麼怎麼 樣一個不是物理物質的東西集中攏來可以構成瓶子、衣服等等。沒有這個道理,不可能。這是三千年前科學的觀點。

又,再提理由,諸諸極微若有方分。必可分析。便非實有。他說物質最初的那個極微,有沒有方分?方分就是有沒有方向,東南西北空間的關係。不過在這個地方呢 他這個方分也不像空間,等於我們現在觀念:有沒有定位,固定的位置。那個位置是表示空間的分。一切極微有沒有方分?必可分析,你說物質這個東西可以一層層 分析,現在科學都在分析啦。分析到最後現在是原子、能量,這還是物理上分析出來。必定可以分析的。那分析到最後啊應該是空的,便非實有。這個物質本身最初 那個因子那個元素不會存在的。他說應該是這個道理。若無方分。則如非色。雲何和合?他說假使最初的那些構成物質世界的元素——極微,沒有固定的定位,那你 則如非色,它就不像物理世界一般物質一樣,雲何和合?怎麼合得攏來?譬如我們講麵粉做成面包就是物質了,麵粉是麥子裡頭做出來,配上雞蛋配上水再人工造作 才變成面包啊。雲何和合?他怎麼構得攏來呢?

他舉個例子,現在講到科學方面的,但是你們不要忘記了接近三千年的距離。承光發影。日輪才舉。照柱等時。東西兩邊。光影各現。承光發影。處既不同。所執極 微。定有方分。他說譬如我們眼睛看到一切物質,就靠這個太陽光,夜裡因為太陽光明下去了,所以我們人看不見。承光發影。有光就有影子,比方一個柱子在那 裡,日輪才舉。太陽剛剛一上山,照柱等時。太陽的光照到這個柱頭,那麼很明白的,東面同西面兩邊一面是光,一面是陰影,影子就現出來。他用眼睛看得到是物 質的生滅。承光發影。光一現出來就看到柱頭,承就是接受,由光明的照射,我們承受了這個光明,發出來光,產生光的影子。所以照著物象,這個東西的影子。處 既不同,方位的立場不相同。所執的極微。定有方分。他說用這個道理證明你所認為最初的物理極微一定有定位,他的文字就是那麼講。

那麼我們首先到手邊看他這個論辯,一個觀念,一句話我們已經把它批了——不懂光學原理。是講現象界,假設說一個完全學物理的,這個也對啊,普通拿肉眼看 到,這個講的也對,真正學科學進一步啊就不是這回事了。他而且只講太陽光,黑夜的光他就沒有提到,黑色也是光影。至於說我們肉眼看不見,因為我們人的眼神 經沒有具備那個反應,沒有具備看紅外光的神經色素。因此我們夜裡看不見,別的很多動物夜裡看的見,白天反而看不見,這個要徹底談啊,到光學的範圍。可是有 一點,有一個原則非常佩服這些前輩,這些大菩薩們,他在幾千年前表達的大原則上同現在科學還是相同的。一個專門學物理學,專門研究光學的範圍,他最後辨別 這個方分的問題——光有沒有定位?他這個論辯承認光非定位,也不受空間的限制,都可以透得過的,這一點可見佛法很高。因為他是兩千多年以前,不能拿我們現 在的觀念(評價)。

第三條他又論辯,又若見觸壁等物時。唯得此邊。不得彼分。既和合物。即諸極微。故此極微必有方分。他現在的論辯固定先建立對方所論辯的要點,認為物質最初 那個極微有定位,你那個物質一定有固定的東西。他說比方(這一條論辯的舉例)見,我們眼睛所看見的,觸,身體所感受的到的這些物質,譬如這個東西在身上一 碰,就接觸到有個東西,這是物質的作用,觸壁,碰到牆壁的時候,我們看的見牆壁,看見你身體碰到牆壁就把你擋住,等物時,在這個時候,唯得此邊。我們看見 也好,身體的碰觸也好,只是牆壁的這一邊,不得彼分。牆壁的那一邊我們沒有辦法看見,也沒有辦法感覺到。那麼這個牆壁是物質的極微構成,也可以說我們構成 牆壁是一塊一塊泥巴,水泥,一粒一粒很細很細的水泥,再把它分析到最後這個物質空了,這個構成的極微。既和合物。即諸極微。故此極微必有方分。這個牆壁是 一顆一顆水泥合攏來,因緣和合構成,那這個極微,就是最初那個物質的最小最小,必有方分應該有定位,應該有它的空間。這裡這個方分不能用空間來看,如果用 空間看,拿物理學來分析,哪怕我們這個頭髮根,本來我們這個頭髮中間都是空的,如果那顯微鏡一看,我們的頭髮很偉大,中間的空洞大概是幾十輛卡車都可以過 去,因為看你放大鏡放的多大。這個造物之妙,假使一個頭髮定點把它分析下來,極微,你說有方分,它中間當然有它的空間啦,任何一個固體的物質分析到最後都 有空間的。那麼他也是這樣認定,這是第四條理由。

又諸極微。隨所住處。必有上下四方差別。注意啊,剛才所以我講,我們把《成唯識論》這個裡頭方分,拿現在物理說法就是叫做定位,不能做空間看。如果解釋成 空間,錯了。因為這裡有一條有空間,有四方的方位。又諸極微。最小最小的東西,隨所住處。它隨便放在那裡,他一定有四方,上下東南西北這個差別。這就是我 們上次提到的方分。一個東西任意一擺它本身不存在方位啊,這個手錶擺在這裡認為是我的前面,可是在你們看來這個是在你們的前面。立場不同。他現在講這個理 由,不爾。假定不是這樣,便無共和集義。那一切物質的東西就不是因緣合集而成,或相涉入。應不成粗。由此極微定有方分。他說你如果認為每一個極微,物質的 那個本因,自相干擾涉入,如果這樣認為,應不成粗。應該不構成一個物質的現象。比方我們把這個牆壁把它挖一塊下來,如果經過分析再分析,泥巴還是泥巴,水 泥還是水泥,什麼東西還是什麼東西,雖然是那麼湊攏來構成物質的牆壁,但是他不是互相涉入的,各有各的定位、本為,所以應不成粗。有此理由,這個極微定有 方分。

執有對色。即諸極微。若無方分。應無障隔。所以他認為《俱舍論》《集論》等小乘佛經的學理認為一切有見——看的見,同我們看的見五官覺受相對的這個物質的 世界,本身它是存在的,物質世界另有存在,即諸極微它本身是極微所構成。若無方分,假定你認為無定位,無空間。應無障隔,那應該沒有障礙了。這個牆壁就擋 不住我們,我們人不需要轉彎,透過這個牆壁就可以過去。如果真懂得了神通,五通裡頭神足通的人,那時牆壁山河都沒有障礙,那有另外的道理,那可不能拿這個 普通的常理做理論的。

若爾,剛才這個古文的文字,上面講不爾——不是這樣,若爾——假定就是這樣。便非障礙有對。他說那不能夠叫做有對,無障礙的東西前面是空的。不過這句話有 問題,拿大乘的佛學,現在的物理學來講,我們眼睛看虛空,空就是跟眼色兩個相對的,空也是個現象,這個虛空是個物理的,這個虛空不是學佛……(錄音中斷)

(認為)前面沒有障礙叫做虛空,其實這個完全是光色,真正虛空無體相,看不見的。我們看的虛空是(因為)光(的關係),如此而已。是故汝等所執極微。必有 方分。有方分故。便可分析。你們所堅持的這個物質的極微一定有定位或者有空間,有了定位與空間,這是個物質,物質就可以分析,絕對可以分析。分析到原子還 可以分,到最後電子,電子還可以分,分析到最後是空的,到了空沒有辦法分析了,物理到這裡停止了。那麼現代物理正在追求如何空,這個空究竟是誰造的呢?愛 因斯坦到了晚年沒有辦法了,年紀也大了,追不下去了,所以愛因斯坦到了快要老了的時候只好相信上帝,沒辦法。這個空哪裡來的?誰造出來的?那麼科學本來要 追求後面有沒有個老闆呢?追求到最後到了空了,沒有看見老闆,但是空總還有個東西造的,科學上最後沒有辦法了,投降了。他們所信的上帝不是一般人所信的上 帝,就是信天地間最後最後有個功能,這個理論就大,他能夠造萬有,也能夠造空,這個什麼東西呢?又能夠造出雞來,雞又會生雞蛋,究竟誰先生誰不知道,這個 是上帝也解釋不了的事。先生男的先生女的,不曉得。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都認默這個東西。及時這個道理。

他說必有方分,有方分必然可以分析,分析到最後定非實有,它一定是空的。故有對色。實有不成。所以你們認為眼睛看的見手摸得著可以相對的這一切物理世界,你認為物質是不滅的,理論不存在。推翻這個物質不滅的定律。

下面一層,五識豈無所依緣色。雖非無色。而是識變。五識——眼耳鼻舌身,《成唯識論》的本身又來了,這叫前五識。它的工具就是眼耳鼻舌身,這是物質的生理 的。同時我們也承認,眼睛是眼細胞合攏來,有蛋白質的細胞,玻璃體的,水晶體的,還有眼神經細的不得了,現在你看眼科的開刀,那麼細,當然這是科學的恩惠 了,實在了不起。在過去,幾十年前,老年人眼睛白內障看不見了就看不見了,沒有辦法。現在科學眼球的開刀,瞳孔也可以開刀,白內障閉塞了,拿根管子捅進 去,那個儀器之細啊,就把眼球那個瞳孔掏出來,這把刀進去,那個刀又小又細,插進去把瞳孔撐開,你說那個瞳孔有多大?在放大鏡看像深海隧道那麼大,車子都 可以通過。然後醫生在這個瞳孔上趕快用刀,一刀下去,掉了以後,護士趕快拿過來第二把刀,然後把它放進去弄好,然後又看見了。就是覺得科學的偉大,也可以 看出來人的智慧真高,將來可能還要進步,將來眼球可能都不要拿出來,不要開刀了。你說從前哪裡發明一個照相機,叫做胃鏡,從嘴巴一路這樣通下去,一直照到 肛門口,然後再退出來。你的胃哪一部分破了,都看到。那麼小一個東西,螺螄殼一樣那麼吞進去可以照到肛門口。你給一百年以前的老頭子講,他一定說我們神經 病:沒這個事,那怎麼可能嘛。這就是科學的恩惠了,不能不服氣。那麼我們眼耳鼻舌身,極微所成,由細胞構成。它本身不能看東西,眼睛是個照相機,它本身不 能「看」東西,它會照東西。這句話怎麼講呢?譬如這個人傷心到極點,或者是煩惱的到極點,譬如說你欠了一千萬,明天想溜,自然是個大問題,煩極了。去坐牢 或者是怎麼辦?煩惱極了,晚上座在那裡看風景啊什麼風景也看不見了,愣住了。這個時候眼睛看見東西沒有?如果有個人到你前面你說你看見沒有?那位年輕同學 講你看見沒有?看見了。這個看見是眼識看見了,意識不管這個人,還是看見了,這是眼識的作用,意識沒有配合。假設一配合這個「看見」。是什麼時候看見?譬 如我舉這個例子,這個人欠了一千萬,不是台幣,是美鈔。很嚴重,我們做大生意的,常常我們注意,和大商人朋友坐在一起,他講一千萬有時候你誤解了以為是台 幣,不是的,那是美鈔啊。如果是今天你要搞這一千萬,明天我還不出來就坐牢,坐在那裡,有個人過來,你正在煩,見而不見,以禪宗來講,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 水,見人不是人,見狗不是狗了。那個時候心裡只有煩惱,其實你看到沒有?眼識看見。因為意識沒有加上,不知道是誰。只有一個影子過來而已,對不對?這個時 候什麼時間看見?結果看見這個影子了,剛好是債權人,他要來討一千萬,一定看見。因為意識馬上配上,不得了,我坐在這裡他都看到了,怎麼辦呢?只好:對不 起,到明天早晨八點鐘我們再趕去。也許夜裡四點鐘我就開溜了。只好哄他,這是意識加上的。所以這個無根,譬如你煩起來坐在那裡,有時候人講話,你想別的 事,聽到沒有,聽到,那是耳識的作用。你意識沒有配上,不曉得這是什麼聲音。這個人講你好話一定聽不到,假使有人罵你,你意識一定聽到了,意識一配上:你 怎麼罵我,我正在這裡煩,是不是。這個人就那麼妙。所以眼耳鼻舌身它五個功能本身有識在作用,就是心的精神一部分分出去,因此現代醫學在人剛剛斷氣以前, 這個眼睛沒有壞,將要斷氣未斷氣這個時候,溫度還在的時候把眼球拿下來保存,可以移植給別人。這一部分還可以活下來,但是有個道理,要它本身的溫度要到相 當的時間(程度)。所以,暖、壽、識三位是一體,這個意識沒有死亡,他暖氣還在,那這個暖氣不能看成暖氣了,那你說我們這個死人,假設我死,把眼球捐給人 家,醫生把這個眼球直接拿去就放冰庫了,你說不是那個暖氣冰掉了?不是的,這個暖是指生命的那個活力,生命的活的那個念力還存在。好,我們這個前五識曉得 了。

前五識分別有單獨的功能。千萬注意,前五識跟意識要分開,譬如說,身體的身識在哪裡?我們夜裡走路,人同蝙蝠一樣,蝙蝠不靠眼睛的,蝙蝠的眼睛是感覺,不 管蝙蝠怎麼飛,它一身都有感覺,這裡有東西,它自然就過去了。我們人也有啊,夜裡走夜路,冷不經前面有個東西擋住,也是有感覺的。不過人不大喜歡用感覺, 所以夜裡走路啊,不用眼睛的話就碰到東西了。因為人用眼睛用慣了,這身體是有感覺的,這個感覺的功能大概我們手一撐,四面大概到這個程度。那麼現在曉得 了,用光學在歐美可以造出來,人的外圈就有光。不過光有不同哦,你這個人思想不好,天天想整人害人,這個光照出來是黑的。得道的人那是紫光,或者黃光、白 光,五顏六色。我們坐在這裡走後,個把鐘頭,在這個空位子上一照,把你影子還是照出來。現在的科學很進步了,將來在司法上問案,看人說不說謊話,不需要別 的了,只要光給你一照,(就知道)你這句話真的假的,那個時候好人壞人大概就顯現出來了。那麼古人做官的靠看相,罪犯一進來,會看相的官坐在上面看了半 天:抬起頭來~~~!那就是要看相,看完了以後:嗯,這個傢伙命中注定要犯罪的(一笑)。以後啊不是了,以後靠這個光學了,不過我們現在還沒有進步到這個 程度。可是世界各國的科學已經進步這個程度了。所以我們這裡我經常覺得很好玩,我們這裡經常碰到人談:科學科學。一聽這個傢伙絕對不懂科學,冒充,科學進 步到什麼程度,連我都知道,他都不知道。尤其你們青年要注意啊,我老頭子那麼落伍的人都知道,你們現代人科學常識不夠那不是把我牙齒笑掉了。那真是笑到了 你們,現在人應該具備這個常識。

好,我們曉得五識身本身,那麼以現在觀念來講起呢,到今天為止,唯心思想與唯物思想,自然科學與哲學、佛法的道理還是兩個相對的立場。至少醫學上認為眼睛 上面有個眼識作用,學醫的人學物理的,你叫我勉強相信可以了,實際上不大相信。它這是神經的反應啊,細胞反應的作用。自然物理,生理叫做本能反應作用。只 要沒有冷卻的東西,沒有死亡。但是你告訴他暖壽識那是一體的,這個肉體沒有冷卻,細胞沒有變冷。

大家年輕沒有摸過死人,摸過真正的死人你才曉得,人死了斷了氣,那個肉體不曉得多麼冰。摸一塊冰塊我們覺得很冰涼,但並不太難過,只覺得冰涼。摸到死人那 個冰涼感啊,比瓦斯那個冰還難受。你們碰到瓦斯的冰吧?瓦斯開了以後,噴到手上那是冰的啊,手都發麻了。那個死人的冰涼感啊比瓦斯的那個感覺還難受。冷 啊,那是完全冷卻,所以本能冷卻了就沒有反應。如果學科學的配上頑固的相信唯物的力量,這個五識他還很不容易瞭解。所以我經常告訴你們,真正的佛法講到唯 識,那是佛法裡頭精華的精華,到了最高處了。也非常仔細,譬如***一條蚯蚓,你把它一刀很快的砍了以後,這個蚯蚓兩頭都在動,你說這個時候它心啊,在這 一頭還是在那一頭?一條蛇你刀剁的快,你剁三節,它三節都在滾動。你說這個時候,他生命在哪一節上面?其實我們也一樣,假設來的快,一刀把指頭砍下來,這 個指頭,肉還在跳啊,生命還在啊。所以我上次跟你們提到過現代醫學,有個人腿切掉了,好多年了,可是他自己覺得沒有腿的那個地方好痛,結果沒有辦法,找醫 生給他針灸,在好的腿的部分,跟沒有腿的那個地方相通的穴位針灸,針灸完了那邊也不痛了。這是什麼道理?這是真實的故事啊。這是生命的問題啊,你說人死了 剛斷了氣他有沒有感覺?是有感覺的,絕對有感覺的。只是他那個時候要告訴我們的話,我們聽不見。可是他大聲在叫,聲音大的很。太大的聲音,大音希聲,鬼 呀,靈魂的聲音我們這個耳識聽不見的。其他鬼神都聽得見,這個越講越玄了啊。(錄音中斷)

大乘的佛法就是建立心物一元,就是徹底唯心,物理世界所謂三界、三千大千世界,一切都是心識所變的,這是《華嚴經》上的話,一切唯心,萬法唯識。研究唯識 千萬記住《華嚴經》佛所說的這個偈語: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徹底唯心的,整個的宇宙不過是我們心的體相。幻有所變出來的宇宙 與萬有,這個徹底唯心。唯識之理建立在這個上面。

現在我們回轉來看《成唯識論》原文,五識豈無所依緣色。雖非無色。而是識變。還是這四句,我們現有的這個生命當中的五識身,身體的身,這個身是抽象的代 表。眼耳鼻舌身那個身是講肉體。注意喲,所以這裡特別讓你注意中文,也注意邏輯。譬如我們講眼耳鼻舌身,這個身是指這個肉體,但是在佛經上說五識身,這個 身是變成抽象的名詞了。是五識的本身,這個意思懂吧,這是邏輯的問題了。再說這個文字,眼耳鼻舌身這個身是名詞,身體的身。五識身是代名詞,就是五識的本 身,它是個抽象的,假定它有個本身。五識豈無所依緣色。我們這個五識,心意識在眼睛耳朵鼻子,這個時候豈無所依緣色,難道說沒有依靠這個緣就抓住這個色, 這就是代表物質、物理。我們舉個例子,那眼睛來講,我們這個眼睛,包括蛋白質、琉璃體、眼神經等等,專門講眼科的學業,分科那就很多了。眼神經同後腦前腦 都有關係,人老了,眼睛老化了,沒有年輕那麼利落了,近視眼變成遠視眼了,可是不戴老花鏡看小字啊,茫茫然。這個衰老是眼識老了還是眼髓(眼球神經)老 了?我們眼識,眼睛裡頭的意識並沒有衰老。它只感覺到現在迷迷糊糊了。痛苦煩惱的是意識,眼識告訴了意識,現在我那個機器啊用久了,它不大靈光了,迷迷糊 糊,每次如此,那麼意識感覺到和痛苦了。衰老的信號,這個衰老是肉體的衰老,他意識沒有衰老,所以人家罵人,你人老心不老,哎,我說:你怎麼悟的道的?人 本來人老心不老啊,人老了是肉體。所以我們曉得老年人老太太們到了七八十歲,返老還童,就像小孩子一樣,我常常告訴朋友,你將就一點。你們年輕人要懂, 哎,你說那麼大年紀不懂事,因為他那麼大年紀,返老還童,同小孩子一樣不懂事,所以你要將就一點,將就一點蠻快活的,我們也蠻舒服。你不要把他們當老頭老 太太,就是小孩子,就是老女孩子老男孩子,不過換個名詞而已。此心不會老,識也不會老,老是外色。所以五識豈無所依緣色,他有所依緣色。這個色就是這個物 質,這個肉體,最後分析了完了還不是空的啊?當然沒有最後一個什麼東西。這個身體變出細胞,變出血球,我們認為是吃下的食物營養所變,不是的,是識變。你 把最好的營養打在死人身上,他心離開了肉體,那個營養他也不會吸收,心臟也不會活動,所以一切是心識變的。

好,下面謂識生時。內因緣力。變似眼等色等相現。即以此相為所依緣。就是說我們這個意識在投胎的時候,在死亡階段,這個肉體死了,另外一個生命沒有拿到以 前叫中有身,也叫中陰身。那麼在學理上,十二因緣,無明緣行,這一點無明莫名其妙,自己做不了主,跟著一股業力的力量轉,轉到一個男的女的前面去了,最後 這兩個人我們改個名稱叫他是爸爸媽媽。碰到他們兩個然後加上自己這個識,所以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莫名其妙。沒有了道以前這個無明緣行動,始終在 轉動,這個力量推動這個識投生,變成胞胎。開始不能叫他胎兒,開始的時候就像把葡萄汁檸檬汁什麼三樣東西和起來放進冷凍庫,快要結凍攏來還沒有結攏,像鼻 涕一樣的,識將生時,如果只有精蟲卵藏的結合,她不會生出一個人來,不成胎兒。必須要這個識加上,三緣和合。有人問試管嬰兒,我說當時這個精蟲卵藏在試管 裡面一碰到的時候,這個識還是加進去了,還是三緣和合。這個三緣和合原理同人工造出一個人來沒有什麼關係,沒有差別的,實際上在識的境界,中陰境界,看男 女兩個身體也不過是兩個試管而已。

謂識生時,這個識的本身心意識內在的因緣力,這股力量,你叫他是因緣力,也叫它是業力,是來受果報的。這個業力也可以叫它是習氣種子的力量,習氣種姓這個 力量,內因緣。變似眼等變出來的眼睛,所以能夠看。所以你看世界上人的眼睛,你看我們看宇宙萬有真妙,大家都是一雙眼睛,中國人都是黑的,眼球眼白合攏 來,我們都是一樣,可是沒有兩個人的眼睛形態完全一樣。你看看,他那個工廠裡頭不曉得有多少模型啊,那麼不同,奇怪啊。那麼你說,其他的宗教說是上帝造 的,我想想上帝那個造人工廠裡大概模型太多了,我這個鼻子不好,當時我來的太匆忙,架子上隨便抓一個一弄,沒有選一下,再隨便把那個眼睛一貼跑出來了,選 的不對。你說有些人生來就殘疾的,我說你走的太匆忙,在門口跌了跤,破了你也不去換一個,就帶出來了。如果那麼一想,他這個老闆——上帝,也太忙了吧,管 那麼多,不可能的。照《聖經》上說,上帝照他的形象來造人,那麼那個生下來就是瞎的,可見上帝也是瞎的,照他的形象造的嘛。《聖經》這個理論同我們前 面……。我年輕時也上教堂,為了追求這個生命的真諦也去禱告,聽了半天經啊,問題很多多,然後**那些牧師神父們:信就得救。我說:「我不是不信,絕對 信,但是你把握弄的更信的講給我聽聽」。「這個你慢慢研究」。好了,慢慢研究,等我研究完了以後再來教你們。呵呵,這個不通嘛。所以研究完了,碰到佛法只 好低頭了,無主宰,不是一個老闆做主,是自己的心識變的,這個裡頭我們投降了,這個厲害,內因緣力,自己眼睛變。那我們現在怎麼看得到,哎,看得到啊,當 我生你的氣的時候看到你來,那個內在變了,那個眼神都變了,那一雙眼睛就是鬼眼魔眼就來了。那希望對你好,拍馬屁的時候那個眼睛笑得都向上翹了,內識變 了,他外形的色就變了。所以我說你們學佛的不要那個死相好不好,既然學佛天天修彌勒菩薩,沒有學佛先修笑嘛,對人多和氣。可是大家那時臉型沒有變的那麼喜 相,慈悲喜舍,那個喜相都沒有變出來,你的內識都沒有轉變,你修的什麼行啊。那叫做修苦行,一臉苦相。一修行,阿彌陀佛,面帶菜色,一臉苦相,這就叫修行 人(一笑)。實在不對,你看那個菩薩,你看那個彌勒佛,那多自然啊,那真是慈悲喜舍,所以多跟菩薩學。每天臉鬆下來,不要緊張,像菩薩那樣自然的。一看, 一臉,啊喲,一看到,就叫啊喲了那就對了。這就是內識生。所以自己本身長得矮、高、胖、瘦、白、黑,一切都是這股業力帶來的。內因緣力變,演變出來,似眼 等,這個不是我們真正的眼睛哦,現在我們這個肉體叫做眼睛,變似眼等,不是的啊,你們真的內識他本身有雷達,電視的功能,可以照見三千大千世界。所以真得 了定的人,這個眼睛不起作用了,在定中三千大千世界自然看見,不是這個眼睛哦。心意識自然有這個眼,所以《金剛經》有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這個 肉眼是心意識變出來,注意這個似,相似眼等。所以我們不要搞錯了,認為這個眼睛就是我們的眼,那完全錯了。因此你們學佛打坐的人,最錯誤的是打坐的時候看 到一點影子還在那裡看,哦喲,眼通!眼通!啊,那真是已經迷糊了,更加上迷糊,所以叫做糊裡糊塗。這個很糟糕,這個眼睛眼識都是假的,你還在這裡看什麼。 趕快回轉來找你的內在。所以有同學們專門在那裡玩這些,他已經到了神通的隔壁了——神經病院的掛號處了。千萬不能再往下去啊,往下去馬上掛第一號。所以佛 經你都讀懂了你就把理明白了,你就會做功夫了。所以我們這個識生是內因緣變似眼等,因此色等相現。譬如你真正入定了,一切六根意識不動了,一念不生,這個 時候,內外一片光明,但是你著相了就糟了,就走入邪道,不走向一片光明。這個色等的相它自然心意識呈現。

比如我一個老鄉,近代的淨土宗的大師印光法師的弟子,他的少爺在這裡當過銀行經理的。出家了,在我們那裡世家,一兩百年以來的世家,印光法師那個文鈔有很 多信是寫給他父親的,他告訴我他父親現在在大陸上,九十多歲,有個人給他講,九十多歲,他唸佛一生弘法一生,最後過世的時候,把腳洗了盤腿講經,很多人聽 著,講完了,再見,走了。一走了以後,整個的房間非常香,不曉得從那裡來的香味,好幾天不散。當然是阿彌陀佛接引,但是呢也是他心識所變,自然的。像學淨 土光唸佛念了過後,像我在昆明碰到一位唸佛的朋友,我到昆明的時候已經距上次見他過了十一個月了,結果他的太太帶我進他的房間,整個是香味,還是檀香味, 已經有一個月了,香氣不散,那都是真事,你像我這個學佛啊不像一般人迷信,我還要檢查檢查你有沒有燒檀香啊,有沒有香水,整個看完了實在是沒有。你像我的 這個頭腦不是人的頭腦,多壞啊。非要弄個清楚不可,參個透。說不定你把香水放在什麼秘密的地方,你說你唸佛放香,我要檢查檢查看。沒有啊,真實的。都是內 識心所變似這色等的相現。心念的堅固變現出來物理的作用,心物是一元的。

即以此相為所依緣。跟著心念堅固變出來這個相構成了我們的身體、相貌,我們這一生,活著以這個為所依緣。這個就是我們在所依緣——我見,這個我見是身見。 那麼你說怎麼看出來?看得出來,哪裡看出來?你回去照照鏡子就看出來了。任何一個人看鏡子,東看西看,看了半天還是我最漂亮。還是喜歡我,對不對?你在鏡 子裡看自己,然後覺得他實在比我漂亮,我最好變成他。他這個人差不多精神分裂了,或者是得了道了。一個長成什麼樣,開始還討厭自己,怎麼長成這個樣子啊, 鼻子大了一點,耳朵小了一點,不過越看還是我長的好,我還**吧,就會愛自己。即以此相為所依緣,就是得了一千多度的近視眼,看不見了,還是覺得自己的眼 睛好。當然現在有人跟你換一個眼睛能夠看清楚一點,勉勉強強總算答應了,所以啊都是自己心力,這股業力形成的。

然眼等根。非現量得。以能發識。比知是有。此但功能。非外所造。但是,眼等根,佛經講根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生理的機能,這對眼睛叫做根。並非是現量境。注意 啊,尤其是本院的同學給你們講過《八識規矩頌》,《八識規矩頌》你們研究研究看,前五識是不是現量?這裡怎麼講?眼等根非現量得。今天不問你們,當著外來 許多大士菩薩們不問,我等於出了題目考你們,你們自己回去翻書想想看。答得出來可以舉手,你不答就是我知道你答出來,如果沒有舉手全體打零分。注意,你看 不是矛盾嗎?研究唯識的注意啊,唯識告訴你前五識都是現量境,並不是講前五根是現量境哦。這沒有錯,讀書要留意啊,前五根是機能,所以前五識性境是現量 境,對不對?前五根不是啊,根是識所變,阿賴耶識所變現出來的,相似相啊。今天講到這裡,你看你們問我,再考不及格補考,我這個題目一出又完了。不過關就 有營養了,考不出來得營養,因為吃了鴨蛋了(一笑)。眼等根這講眼,眼耳鼻舌身這個根非現量得,不是心識的現量。不過呢,我們眼耳鼻舌身沒有這個根,沒有 這個肉體的機能,前五識的作用發不出來。所以生死的作用啊,必一半的作用到另外的一半,另外一個無的作用。所以《易經》所謂陰陽和合而道生,等於說心是陽 面,這個物質身體是陰面,陰陽合攏來,一物一心合攏來起作用。不然單有一個都是死的東西,都不能起作用。所以空與有、有與空這個中間。

大家注意原文,不然你覺得聽過了我會記住都是空話,自己欺騙自己,一邊聽一邊看,要深思,要進去了,才慢慢有用處,還慢慢有用處。所以說眼等根。非現量 得。以能發識。比知是有。這個時候我們透過眼睛透過耳朵,才曉得心識有前五識的作用,這個作用瞭解了以後不是證得啊,是比量知道不是現量知道,還是推理來 的。現量知道前五識啊那除非真正定中發神通了,你瞭解了前五識。前五識真的眼通耳通不靠這個眼根,他本身就知道。所以我們靠這個根而發的(不是神通),你 說這個人有眼通,你們大家有許多同修說,哎呀,那個地方有有神通的人。我去看,看完了回來,他們給我報告,我說不要講,我都知道。告訴你,這個眼睛這個樣 看,那個樣看,對不對?那些人的臉都變了,對不對?我說那都是鬼啊,你們怎麼搞這些呢。真有神通的人,他氣象就不同。他用不著閉著眼睛,她就看到了,看到 他也不會給你講。(那些所謂有神通的人)還要看一看,嗯啊 嗯哦。那是噱頭,上海話生意經。這些道理都是比量而知,比量推理來的。此但功能。非外所造。不管眼根,或者眼耳鼻舌身的無根,或者眼耳鼻舌身的五識,或者 唯心唯物,都是一個心體,八識,阿賴耶識變的功能。所以現在科學上的功能兩個字是從佛學上中國文化中拿出來用。玄奘法師翻譯的時候早就創造了這個名詞,現 在科學上的功能一詞就是這裡來的。此但功能。非外所造。外就是外物,不是物理物質的作用,也不是生理的作用。

注意啊,研究這些佛學到了這些頂點的地方,你們一聽都會忘記,這裡批駁了小乘學派認為的離心以外另有物理世界的自然存在,所謂有見有對這一段。外有對色理 既不成。故應但是內識變現。發眼等識。名眼等根。所以認為,譬如父母生我們的身體,假使承認這個理論的,這個身體生下來,這個靈魂應該等到出了娘胎以後啊 才鑽進去。現在有些外國人研究靈魂學,也認為這樣,有些人生下來,在胎兒裡頭沒有帶出來,有一點點進入了,等到一出娘胎的時候,這個靈魂像灌香腸一樣進 來,進來等到這裡封了頂了(囟門),就跑不了,被封在裡面了。這是一派的說法。佛家道家過去也有,但是千千萬萬例子中偶然有這麼一個例子,有的。那其實是 兩個生命,當他懷胎那個生命一出娘胎的時候,一離開,臍帶一剪掉的時候那個生命已經死了,另外一個生命加入了,闖進來,偶然有這個道理。等於你的房子剛剛 修好,修好了以後來不及住出了事情了,最後總算有個人來,正好有個空房子他搬進來了。這算他的了,變亂的時代這些事情特別多。所以啊他這裡講這個身體這個 生命外面有見有對的事,上面以其理由把他駁了,不成立。但是內識變現。當我們進人娘胎的時候,這個肉體是壯是弱,變成男女、黑白、胖瘦都是前生業力唯識種 子帶來的。是內識的變現。不是完全遺傳,父母的遺傳因子是因緣裡頭的增上緣而已,它本身的種性是親因緣。

像我這麼瘦小,又矮,糟老頭子一個,個人種性因緣不同。所以講各有前因,莫羨人。一切人生的遭遇是因果的道理。古人的對子很好的,欲除煩惱須無我,達到無 我的境界人生沒有煩惱。各有因緣莫羨人,人生生來的遭遇各有它的(前因)。環境何以變得如此啊?是你自己的因果,種子的因緣帶來現行因果,現行又加上壞脾 氣壞心理,加重增上緣,加起來報應非常明顯的。所以說內識的變現發眼等識。

欲除煩惱須無我,怎麼樣人生才沒有煩惱?你要做到無我啊,真正沒有煩惱。各有因緣莫羨人,每個人一切的遭遇都有前因後果。這個前因後果是上帝給你的嗎?是命運給你的嗎?不是,命運一切等等都是內識的變現。所以發眼等識。發出來這個眼睛。

譬如人同樣是這一雙眼睛,有些讀書人看書一目十行,他一下就下來,那不是快讀啊,他清清楚楚過去,都記得了。那個笨人的呢?由-此-極-微,記不得,等一 下再來。同樣是眼睛同樣是腦子,他的業力果報不同,內識變現。同樣是眼睛同樣是眼識,他發出來的功能作用,聰明與不聰明有這樣的差別。聰明還不算數,到了 慧眼的境界,這麼一晃,看都沒有看,都已經知道了。那才到了慧眼,已經不用這個眼根了,但是還帶一點關係,這麼一晃就已經知道了。你以為,「哎呀,老師 啊,你看都沒有看。」我當然沒有慧眼,我有老眼昏花,不過有時候眼睛用慣了,你給晃一下,「知道了,不用再晃了,快說吧,不要浪費時間。」「哎呀,老師 啊,你還沒有看。」我還同你一樣一個字一個字的看,我哪還有時間啊。那個棺材蓋子在那裡招手了,那不行啊。

內識變現。發眼等識。這個名眼等(眼耳鼻舌身)根,生理的機能。此為所依。生眼等識。外所緣緣理非有故。批駁小乘的見解。小乘學派的理論,你不要說小乘很 差,不是啊,小乘證果多得羅漢果。只是他的見地沒有透進另外一層而已啊,見到了空,沒有見到妙有,所以落於偏空之果。他對於佛學的見解把心物分開,變成二 元論。你研究西方哲學,像柏拉圖還有他的老師蘇格拉底等等,按佛法的觀點來看,都不過是在小乘和中乘的境界。所以有人說康德的哲學啊比唯識還好,那是外行 話。你不懂唯識。康德哲學那一套理論最高就是婆羅門教所謂「梵天存在論」。就是另外有個東西,這個東西是一元的,謂之道謂之什麼,是這個境界。所以要瞭解 西洋哲學先把印度哲學弄通吧。那麼把佛法弄通那更重要了,可是要幾十年功力喲,要好好讀書啊。不過也不一定,像我們啊二十幾歲就把這些搞清楚了,也沒有化 幾十年。不過前生不要加上哦,加上前生那就多了。再加上前生不曉得加到要多少劫,這個不能算。這叫做成本會計,不能用的。******。

此為所依。所以變了眼睛以後,我們現在生出來,有人頭腦笨,有人眼睛有色盲等等。這是前生種性帶來的果報,因此這一生有人頭腦好有人頭腦壞,有人身體好或 者身體壞,眼睛好耳朵壞等等,就是變成你的業力心識所依了。因此變成現在的眼識,等等前五識作用。此眼等識,那麼小乘認為眼耳鼻舌身前五識是外緣,不是內 緣,是所緣緣。我們講過因緣有四種,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這叫親因緣。我們中國人講投生的靈魂,這個識身投生是親因緣,種子生現行。父母的遺傳、家庭 教育、社會教育、時代教育等增上緣。加上所緣緣,由現在我們這個現行再造業,造未來因緣。還有等無間緣,過去生的因果帶到現在來受報,現在的所行所為待他 生來世的因果,就是等,等流,像海洋的水一樣平行的流動。無間,沒有間斷性,所以三世因果沒有間斷,等無間緣。這叫四緣,合攏來叫做因緣。

那麼我們本身帶來的這個生命,由增上緣所得以後,這一生又造業,把過去的種性如果不加以修正過來,脾氣大的也越來越大,心也越來越壞,好的越來越好恐怕很 少。染緣易就,好的難,惡緣易染。所以佛門中有兩句話:染緣易就,壞的容易學,學好的太難。所以叫染緣易就,道業難成。向好的路上走很難。所以我們改進習 慣學好很難很難。你看一塊布啊染上顏色很容易,把有顏色的布漂白回到本來的白就困難的很了。有時候根本漂不白,等你快要白了,這個布也沒有了。哪是你要漂 白?所以道業難成啊,這個東西就是所緣緣。綜合起來這三種就是疏因緣,只有種性生現行才是親因緣。現在講到外所緣緣這個名詞,其實我們本院同學大家研究佛 學久了的,我們本會的這些同仁同學們應該都記得。你們記不得了?假如再記不得就是抱字下面一個謙了,太抱歉了,這不行。

所以他批駁小乘的理論,他的眼根是所依啊。這些功能是所依,不是能依啊。能,功能是識啊。此為所依。生眼等識。此眼等識。外所緣緣。他說你們認為這個樣 子,學理建了在這個上面。理非有故。不合理。不過這一段我們還是要保留,下一次再講。下一次還是重提這一段,就是所謂此為所依。生眼等識……。因為現在連 下去不能中斷,中斷了觀念連不上,所以只好我們早五分鐘,等下一次。

現在開始講小乘的有關《俱舍論》《集論》方面的這個見地上執著的問題。原文:為所緣緣。謂能引生似自識者。他們的見解認為我們的前五識,認為眼睛耳朵等等 是外界的所緣緣作用。他們講,能夠引生,外界引出來,引發自己內在的分別的作用。似自識者。好像自己所生出來的功能。他下面講,汝執彼是此所緣緣。非但能 生。勿因緣等亦名此識所緣緣故。他說,你們堅持認為這一切的作用是因緣裡頭所緣緣的關係(汝執彼是此所緣緣)。不但能夠生出來心意識的分別作用,例如一切 因緣等,(有疑問)所以你們歸納起來都是此識的所緣緣作用。

現在舉例子:眼等五識了色等時。但緣和合似彼相故。非和合相。異諸極微。有實自體。分析彼時。似彼相識。定不生故。眼等五識,包括眼耳鼻舌身,身體的感 覺。了色等時,看到外面一切的色相,心裡頭就很明了,這是什麼東西。知道是牆壁、是山或是水。但緣和合,這個是因緣和合攏來。換句話說,眼睛能夠看,外面 沒有這個緣,看不到東西,只看到空。沒有山沒有水,我們沒有看到。你說我意識裡頭有,那是你第六意識的想像。這是講實際的,眼等五識了色等時。但緣和合。 那麼我們所看到的這一切山啊、水啊、人啊,一切的東西,似彼相故,不是真實的。譬如我們現在看到人或者你們看到前面的擴音器是這個樣子,並不因為你所看到 的就是真實。似彼相故,好像是那麼一個現象。那麼嚴格拿現在的科學觀點的論調也是一樣。每個人所坐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這個東西的像——現象也 是兩樣。加上我們自己的眼睛,有視力好的,有色盲的,有近視的,有老花的,同樣是看這個東西,眼識所瞭解的都覺得自己看到,每個人並不一樣。所以看到的一 切的現象啊四個字:似彼相故——好像是真的一樣。非和合相。異諸極微。看到這些東西也是眼睛眼根同外面光色、空間等等(發生作用)。所以眼睛看東西有九個 條件,學過《八識規矩頌》你們都聽過了。必須要空間有距離,有光色,有眼睛,一切等等因緣湊合起來才能看到。像耳朵聽聲音,只有八個因素了,一路一路少下 來。鼻子聞香味等等,只有七個因素了。《八識規矩頌》講過的,九緣八七好相鄰,一樣樣湊合攏來,那麼這是和合相。這個因緣湊合攏,眼睛就能看東西。譬如有 光色,有物象,但是我們眼睛壞了,這個主要的緣去掉一個,那麼我們看不見外面東西的色相,當然你的眼睛還有眼識,意識的眼識還能看嗎?是能看的。不像我們 有眼睛的人看到的色相。一個沒有眼睛的人看到前面黑洞洞的,或者白茫茫的一片,他只看到這個。色相的分別不瞭解,和合不攏來。他說,眼睛看東西,不是一切 和合攏來的話,光是一個所緣緣,異諸極微,它同物質的最初的那個極微本身兩樣。。有實自體。分析彼時。似彼相識。

第33章

原文: 「(非和合相異諸極微有實自體。分析彼時。似彼相識定不生故。)彼和合相既非實有。故不可說是五識緣。勿第二月等能生五識故。非諸極微共和合位可與五識各作所緣。此識上無極微相故。非諸極微有和合相不和合時無此相故。非和合位與不合時。此諸極微體相有異。故和合位如不合時色等極微。非五識境。有執色等一一極微。不和集時非五識境。共和集位展轉相資有粗相生。為此識境。彼相實有。為此所緣彼執不然共和集位與未集時體相一故。瓶甌等物極微等者緣彼相識應無別故。共和集位一一極微。各各應舍微圓相故。非粗相識緣細相境。勿余境識緣余境故。一識應緣一切境故。許有極微尚致此失。況無識外真實極微。由此定知。自識所變似色等相為所緣緣見托彼生帶彼相故。然識變時隨量大小。頓現一相非別變作眾多極微合成一物。為執粗色有實體者。佛說極微令其除析。非謂諸色實有極微。諸瑜伽師以假想慧於粗色相。漸次除析至不可析假說極微。雖此極微猶有方分而不可析。」

…同一切物質的成分不一樣了,一切物質有實,本身自體是真實的。比如我們看一個東西,不但看起來,摸起來也的確有一個硬的,有這麼一個三角形的,實在的。有實,有實際的,它的自體的存在。分析彼時,可是我們分析時,似彼相識定不生故,那麼分析的結果是:我們眼睛能看東西的眼識的作用,是識的作用,分析結果,好像看到一個假象,有一個現象,定不生故,出不來,假設只知道所緣緣的關係。

「彼和合相既非實有。故不可說是五識緣。勿第二月等能生五識故。」所以,例如眼睛看東西是和合相,既然非真實,是虛假的。那麼你們的理論就不成立了,所以不可說是五識,眼耳鼻舌身,這個五識因緣所生,因所緣緣而生,只認為是所緣緣的關係。等於我們看月亮,月亮只是月亮,沒有第二個月亮。第二個月亮也有啊,那是我們意識境界的幻想。對此加以說明一下,假設眼睛壞了,生病了,比如角膜炎等各種眼病,有時看一個月亮或東西變成兩個,那是病態,病態不屬於此限。

「非諸極微共和合位可與五識各作所緣。此識上無極微相故。」先講文字:不是一切物質本身的那個極微,共同和合來,才能生出、看見這個現象,和合位可與五識各作所緣,假設不是物質的關係,共和合位,可與五識各作所緣,物質同我們的眼耳鼻舌身五識,每一樣各作所緣。比如以眼識來講,眼識看東西,能緣的本身就是可以看到外面的東西,而能緣的本身不是這個眼根、眼睛。能看的這個功能是後面有個東西,是心意識所變的,是心能夠看。這個心不是講我們心理的心,是本體功能的那個心,是這個能夠看。那麼心跟眼睛比起來,眼睛不是能看的東西,眼睛是能看的這個功能所發出來的,變成所看的第一個工具。所以拿眼睛的立場來講,眼睛是能看,外面一切人物、山水是所看到的現象。所以眼和外面的色相合和攏來,發生看見的作用,和合位,可與五識各作所緣。此識上無極微相故,看見是看見,但眼識的本身上面,能看見東西的並不一定是眼神經細胞,無極微,不是唯物的功能。

「非諸極微有和合相不和合時無此相故。」所以,不是一切物質本身,即極微—最初最初的那個物質功能,也即現在講的原子、電子、核子等因素,但只是借用科學的東西,古人所講的極微是指肉眼分析到最後,似看見似不看見的那個粒子。他說不是那個極微本身具有和合,和合是因緣合攏,比如麵粉、白糖、水和合攏來做饅頭、面包,這是和合攏來的現象。我們眼睛看任何東西都是眼睛跟外面色相的和合。不和合時無此相故,若只是眼睛看外面,沒有外面的對象因緣和合,我們就看不到。

「非和合位與不合時。此諸極微體相有異。」假設不是因緣湊合攏來,非和合位,位不是代表空間,但包含空間。比如諸位和我現在在此,我住眼睛一看,就看見大家,大家抬起眼睛也可以看見我。這個現場是和合位,這個空間,不能完全屬於空間的範圍,還有這個實體、空間和色相,即所看見的。那麼當下就看到的這個現象即和合位。與不合時,假設我們抬眼看虛空,虛空是沒有東西的,或者我們在黑夜看東西,看不出一個有形象的色相,這個眼識同外面的色相不和合的那個時候。注意,夜裡看見黑暗是對外在一切色相不和合,但看見沒有?看見了,看見那個黑暗。現在不是講黑暗等等的問題,是講當眼睛看見一切色相的時候—和合位。非和合位就是沒有東西,看不見,與不合時,以及眼跟外面的色相沒有和合時。此諸極微,這些物質世界的這些現象,最後的極微的這個東西,體相有異,它的體同它的現象各有各的不同。

「故和合位如不合時色等極微。非五識境。」因此他說:和合位,因緣湊合攏來看東西,以及因緣不湊合、不合和的時候,外在一切色等——本身的極微,非五識境,就不屬於前面講的眼耳鼻舌身前五識的境界。

「有執色等一一極微。不和集時非五識境。共和集位展轉相資有粗相生。為此識境。彼相實有。為此所緣。」集論這一派的觀念、理論同俱舍也是差不多,中間的差別很小。他們堅持色等一一極微,眼睛所看見的——都拿眼睛舉例,聲音和身體的感覺同此道理,所以只舉一個例子。一一極微,即各種各樣物質的本身,集論講不和集時。中文的每一個字差別都很大,一個講和合——合攏來,一個講和『集』,即和合集中起來。非五識境,不屬於眼耳鼻舌身前五識的境界。共和集位,若等它的因緣湊合攏來,到這個情形,則展轉相資,互相變化所引發。比如我們拿眼睛看電燈的光,若只粗看,就只知其亮光的存在,仔細研究,則第一眼看到的電燈光波已經放射消失了,沒有了,後來看到的是光波連續不斷的放射,所以我們看到前面有光。這個道理就是說明有粗相生,我們認為眼睛看到光是很粗的現象。其實每個光波隨時都在生滅中,分析起來是這樣。那麼集論這一派也是這個道理。為此識境,彼相實有,為此所緣,所以他們認為我們這個眼識看一切東西,外相是實在存在的,光是永遠存在,物質的一切是本來的。比如我們打坐時眼睛閉著,不看外面的東西,假設我們覺得看不見東西,那是你的眼根不去看,因為眼皮關起來,只看內在的光影,不看外面,但是外面一切萬物的境相併不因為你不看而消失,它們還是自己存在,所以外相———彼相實在有。而外面的有,我們眼睛一抬起就看見,為此所緣,即外界是所緣的境界。

「彼執不然(他們的認為———內外分開並不一定對)共和集位與未集時體相一故。」比如外面是環境,我們眼睛一抬就看見外面的色相,加上眼識,即我們本身能看的功能,眼睛、色相,共和集位,和合攏來,集中來就看到東西。乃至我們眼睛不看的時候,外面的一切色相還擺在那裡。它的體,一切萬物的相,同我們眼識的作用,及它的體、它的相是心物一元,本來一體的。可是在現象上呢?「瓶甌等物極微等者緣彼相識應無別故。」瓶即瓶子、煙灰缸。甌即碗,裝東西的。外在這些東西極微等者,物質即極微,合攏來構成了此物質的現象。緣彼相識應無別故,眼睛看外面的瓶子等一切東西,瞭解其一切色相,應無別故,應該沒有差別。就是說體相一如。

「共和集位一一極微。各各應舍微圓相故。」那麼實際上我們的眼睛抬起了看東西,共同相和合集中在一點,在這時起的作用,外在一切一切的極微。各各應舍微圓相故,每一樣的東西應該自己本身捨棄了微妙的、圓滿的現象,文字上先講到這。我感覺諸位發生了茫然的困難,這就是唯識的討厭,所以我一直想把此書新翻成白話,不新翻會看得很痛苦,我們現在跟著文字講,講了半天一定聽的很茫然,不知道講的是什麼,我們先把文字瞭解了,等下再做討論。

「非粗相識緣細相境。勿余境識緣余境故。一識應緣一切境故。」非粗相識,就是我們剛才講的眼睛看東西的粗的現象,緣細相境,有時我們的意識加上分析,眼睛的作用才能看東西,分析到最詳細的那個境界,勿余境識緣余境故,實際上眼識的作用還是一個,能夠加以分析的,是意識加上的。不是其他的境界引發了我們眼耳鼻舌身識的作用,一識應緣一切境故,一種識,或者眼識或者耳識等等,這個識的作用能對其他的境界都起作用。

「許有極微尚致此失。」他說你們承認物質世界的極微是自身存在的,那麼產生的毛病就多了。這個極微的本身是個什麼東西呢?這樣在理論上、修證觀點上就有錯誤了。這一段簡單把文字過一下。我們看這個《成唯識論》乃至古代其他關於佛學唯識的書,他們批駁小乘觀點——承認心物二元,各有各的範圍。精神世界是精神世界的範圍,物質世界是物質世界的範圍,這是小乘的觀點。所以小乘人證道可以了自己,沒有辦法可以真做到心能轉物,這個沒有辦法做到。那是大乘的境界,不過大乘境界也是很不容易。我們理論上曉得心能轉物,沒有看到一個人修持到達了心真能轉物,所以做好小乘境界的資格都還不夠。那麼這個小乘的認為呢?心,這個識可以了自己,不能轉外物,外物是意識心不相應行法,各有各的範圍。那麼唯識當然是大乘思想的境界,認為心物是一元的。我們聽了這句話,身為中國人,在中國哲學思想上我們聽了很高興,很承認,但是糊塗的高興,糊塗的承認,怎麼樣是心物一元呢?你說:「但是我絕對相信這個理。」那是你盲目的相信,你沒有證到,心不能轉物嘛。同樣理由,物能轉心啊倒很明顯。所以共產主義的人相信唯物思想,崇拜共產主義,他們絕對相信物能轉心,人的一切是受環境的影響,一切的一切都受環境的影響。乃至假設我們用一種麻醉藥給你打下去,你這個人就瘋了一樣,你說我心裡曉得:「哎喲,這是麻醉藥的關係,我不管它,我還是不瘋。」可是你還是瘋了,你抗拒不了,一切物能左右你。比如喝酒,你酒量最大:「我喝酒不醉。」結果還是醉了,會喝酒的人醉了以後:「哎,老兄,你不要喝了吧,醉了吧。」「哎,沒有醉,沒有醉!」沒有怎麼會喝醉?他早醉了。所以物會影響人的一切,這是我們一般人所瞭解的。那麼小乘學派承認物質的極微,它不隨你改變而改變,它是存在的。但是它同一般的唯物思想不同,他認為自己的心能證到羅漢的境界,心一了了,外物怎麼轉變都沒有關係。也就是說,我心裡得定了,六根大定,肉體也不會死亡,定在那裡一萬年、幾萬年沒有關係,肉體不會死亡,出定的時候,眼耳鼻舌身五根照樣還可以用,同入定以前一樣。那麼事實上外在的物質已經變了很多,時間變了,一切萬物,如這個山過一萬年後已經變成平地了,滄海桑田。那麼他承認,物質的極微同心的關係是兩回事,在了心的時候,物質是物質,心是心,兩個不相妨礙。所以現在人所認為的…。(暫停)

文字古老、艱澀,每一句話翻過來以後,前後上下一直連起來就懂了這個意思,不然你看一句、兩句,粗粗的,看不懂。所以這種唯識的經典,那麼名貴、寶貴的東西,擺在《大藏經》裡,永遠是擺在那裡給書蟲吃的。大家出錢買一部《大藏經》,老實講永遠看不到,很難。因此唯識學變成了極少數有興趣學哲學、學邏輯,乃至學佛學的專家,對古文的閱讀、寫作能力都到達了寫這些書、文章的人差不多時,而且都學玄奘法師的這種筆調,才能慢慢看懂。因此後世以及現在一般唯識學家的書,你拿到了看就非常困難,就是這個原因。比如有一個人學唯識的,你們都知道的熊十力——歐陽竟無先生的弟子,已經在大陸過世了,若在也年紀很大了。他寫了一本書《新唯識論》,他不同意舊的唯識的觀點,他把唯識的道理同中國《易經》的道理,加上儒家的許多觀念,自己提出唯識的新的觀點,他自己認為自己對,因此自己創造了一個名詞——新唯識論。那麼這幾十年來人們對此的辯論很多,熊十力先生雖然不對,可是一般辯他的人也很難,無論如何怎樣批駁他,但對於文字都沒有他那麼深刻的瞭解。而且前輩人的讀書用力很深,就是(有)不對的地方,錯在什麼地方?自己在唯識上拿來做功夫,所謂修定、求證那個境界他是沒有的,(而是)專講學理。一講學理,中間的差別、錯誤就很大了。那麼這段對此研究說明一下,想快一點跳過去,轉到唯識學本身我們真正可以體會到,實際上可以用到的多詳細分析一點。不過我們既然講到了,對文字至少照西藏人學佛的觀念:過攏一下,就是耳朵溜過去一下,懂不懂還是一個問題,溜過一下。拿唯識的道理講就是已經進入到阿賴耶識變成種子了,將來不知過多少生——多少千生萬劫再轉來時,說不定自己拿來這個書一看就懂了,就因為這一次過攏的關係,所以我們不妨過攏一下。

「況無識外真實極微。」況且一切都是唯識所變,這是唯識學家的看法。大乘佛法認為『一切唯心,萬法唯識』,就是說心外無法,也就是識外無法。況無識外真實極微,除心識所變之外,物理世界沒有一個真實的極微分子存在。

「由此定知。自識所變似色等相為所緣緣。見托彼生帶彼相故。」因此啊,我們曉得一切外在的物質以及我們眼耳鼻舌身前五識這個作用,都是唯心所變出來。注意這裡的唯心功能不是現在思想的心。比如我們現在聽講,前五識,六個識自己體會一下,不要光看書研究唯識,沒有用。那麼眼睛看著前面,你們看到我在這裡,後面這個樣子,有個佛像,這是眼識的作用,同時也聽到聲音,同眼識沒有關係,是耳識的作用。總之你曉得自己在呼吸,眼、耳、鼻、呼吸作用也知道,鼻識也知道,嘴巴也知道,嚥口水,身體感覺坐在椅子上舒服不舒服,或是空氣熱一點了,涼一點了,眼耳鼻舌身,這個前五識都有。那麼你現在腦子裡的思想呢?這個道理我懂了或不懂,這個思想不是眼耳鼻舌身前五識,是第六意識。現在我們的六個識都擺在這裡,自己要體會自己。你不要認為這個意識狀態就是佛經講的心,這個心不是指這個。所以為什麼看佛經有時這個心是講本體的代名詞。我們的心是同身體內、同意識、同外在的萬物,綜合起來那個現象、功能,那個叫做心。所以一切唯心是這個心,所謂『心外無法』是這個心。比如禪宗韶國師的四句名言。五代到宋朝初,在浙江天台山,後來永明壽禪師同他有關係:『通玄峰頂,不是人間,心外無法,滿目青山。(據《景德傳燈錄》)』有人問他這四句話是什麼意思?他說:心外無法。那麼看起來他的心跟物是兩個分開的,心、法兩樣,他最後加一個註解:心外無法。作為一個出家人住山修道到達這個境界,那是夠偉大,夠美麗的。實際上他所表達的是心物一元這個道理。我們拿這些閒話說明了『況無識外真實極微』,一切物質世界的極微相皆唯心所變。

由此理定知,決定可以瞭解,自識所變似色等相,我們自己心的內在,自識即心所起是作用。比如意識能夠思想,眼識能夠見色相,自識所變出來的似色等相,看起來外面一切物質、光色等等現象出來了。這句話我們很難懂,說明心物一元之體。可是有一點,在座的很多同學修道,打坐做功夫的,千萬要瞭解這個道理。很多國內外同學打坐發光或看到什麼,甚至有人看到天人啊、鬼啊,害怕的有,歡喜的也有。我們千萬要知道,所以《金剛經》上佛告訴我們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在般若中《金剛經》的道理就那麼簡單,一切有現象的,都不是真實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一切的外相、內相,一切相,不要被現象所轉,自心放下,自得清淨,這是入佛的境界,《金剛經》的道理。那麼唯識呢?告訴我們: 定知自識所變似色等相,當你在打坐時,不管你是修淨土、密宗、禪、止觀天台宗的,坐中所有出來的現象,乃至你覺得身體上的氣脈動與不動了,或者因為修靜坐身體起了變化。原來身體蠻好,結果這裡出毛病,那裡也出毛病,有些膽子小的人道理認不清楚,認為這是打坐坐出來的毛病。我常常告訴他打坐不會出毛病,一個人如果打坐坐出來毛病,那麼睡覺也會睡出毛病,因為這是休息狀態啊。但是,事實上睡覺會睡出毛病,打坐也會坐出毛病,什麼道理呢?因為靜定到極點,你本身潛伏的沒有發現的毛病,在靜止的狀態之下很快地爆發,這倒是一個好現象,等於自己做了一個身體檢查。「哦,原來我身體內部有那麼多的毛病!」發出來後或者找醫藥,或者自己想辦法治療它,並不是靜坐出來的毛病。這種現象自識所變似色等相,還是你心意識所變現出來的。那麼同樣的理由,我們靜坐中所看到的這些境界、現象,自己靜定極了,還可以看到自己將來或過去的事情,或者你坐在這裡,家在高雄、台南、台中啊,家裡有什麼事情,你忽然一個靈感瞭解了,乃至有時現象都出來了,就像看電視一樣,迷迷糊糊就看到了。有些是湊起來,拼盤一樣,哎呀,為什麼我看到什麼什麼?這樣一逗,那個意識就幫你在裡頭耍花樣:哦,有什麼事了,結果像是有神通了,什麼都知道。這些等等我們瞭解不是真實的,是虛幻的。所以靜坐時所看到的一切境界是自識所變,似色等相。

進一步研究自識所變的表面上看來都是虛幻的,如《金剛經》言,所以不要執著,不要受它的影響。可是若我的智慧是明朗、明了的,不會受這個境界欺騙,我的定力是夠的,心裡沒有動念,好,再進一步研究。現在我在靜中的意識,我的眼耳鼻舌身這個六識,為什麼突然變出這個現象呢?這個是關鍵,那麼變出現象以後,過後用事實一驗證,果然不錯。我們在座的可能很少人有這個經驗,某人打坐坐到某一個境界,什麼事情自己知道了。比如像《外婆禪》的那位老太太,自己在美國獨自修持的,她有時眼睛一定,站在廚房裡一邊做事,一邊有打坐入定的境界,好像覺得頭頂上有一個東西掠過,抬頭一看,果然,外面天空有一隻鳥飛過,因為她很定,自己就覺得了,儘管還有房子隔著。那麼這個心意識的功能為何如此偉大呢?比如你們看王陽明傳奇就知道,他過去學過天台宗打坐,而且比出家人還出家,有一度很用功,也可以說等於出家了。他在那裡打坐,看到自己的好朋友要來看他,他在打坐時已經知道了,而且他時間也知道,第三天中午會到。所以第三天中午他早早就從那個山洞跑到外面那個地方,他朋友說:「哎,你怎麼在這裡?」「我來接你啊!」「你怎麼知道?」「我自然會知道。」這些都是自識,內在心意識所變的作用。為什麼會有這個作用呢?這就值得研究了。

我們研究佛經、佛學,有時抓住一句話對自己的修證,做功夫的見解與進步很有關係。現在講到:定知,自識所變,似色等相,為所緣緣。剛才講到王陽明在定中,也談不上是定中了,就是在那個止定、靜定的境界上,就發現這個樣子。那麼普通人就認為這是神通,還不是神通,差遠了,神通不是這個道理。這些境界是自識,自己內在心意識的功能所變現出來,相似於外在的色相,屬於因緣中的所緣緣的道理。因為它是自識所變,所以在般若性宗方面,如《大般若經》、《金剛經》、《心經》這一類,所謂性宗簡單地告訴你,就是自性空,這一切都是虛妄幻像,叫我們不去執著,不要認為這個是真實。但是這句話也是有問題,不是真實的是什麼呢?《金剛經》上認為的,如夢如幻,佛經上經常有這四個字。所謂如夢如幻,我們懂了唯識之後就瞭解了,大家讀佛經、看佛經,都是自我下的錯誤註解,佛經說的如夢如幻就是告訴我們這個樣子,沒有說如夢如幻就是沒有的,徹底空,就是沒有,對不對?我們覺得如夢如幻,那是沒有的,這是大家錯誤的見解。當我們在夢中時,夢中是真實的有,不是沒有。當我們看到一個幻象時,幻象來的時候,那一剎間是真實的,不是假的,對不對?過後我們講:「這不是同做夢一樣嘛,說夢話。」那是醒了以後講的,在夢中沒有。假設一個人在夢中時覺得:「哎呀,我在做夢。」那他一定醒了。對不對?所以在夢幻中並不是否定一切,只是告訴你這是個幻象,幻象也是象。所以學般若的人偏於這個空的註解的錯誤,見解的錯誤,所以唯識學家來補救。補救什麼?幻像這個有的存在是存在,不過這個存在叫『幻有』,不是真實有。如果認為是真實有,那就錯了。比如我們現在活在這個世界上,有這個肉體,有這個一切的物質世界,這些也是幻有。不過這個夢做的很長,若我們活了一百歲,這個夢就做了一百年的時間。我若活了二十歲,這個夢就只做了二十年。當他清醒時,當然他就不是這個身體了,覺得前面也像夢一樣過去了,實際上是說明一個幻象。唯識告訴我們一切的有不是那個樣子的空,是幻有的存在,這是唯識的道理。那麼小乘境界的人呢?所謂落於偏空之果,他們的空又不是般若的空,是意識上什麼都不管,都沒有了,就空到那個地方。把意識空了,認為外界的一切有沒有同我不相干,這是小乘境界的,所謂落在偏空之果。偏於空,這個空還是意識上的空。(錄音中斷)

性宗般若境界談空呢,不是偏空,是徹底空,將一切都掃除了。那麼佛法裡出來補救的唯識呢?落在徹底的空,但也落在一邊,雖然把小乘境界的意識空也否定了,空也空,但是畢竟還是有問題,偏在一邊,因此告訴我們一切都是幻有。這兩樣合起來,唯識的道理在那裡?在中觀:空也非真空,空也是相對的名詞;這個有也非幻有。空非真空,有非幻有。所以佛經上連起來就是四句話:即空即有,非空非有。因此我們研究佛學,若不從各種經論詳細地討論,就會很莫名其妙,這四句話講的什麼不知道:即空就是空的嘛,即有就是有的嘛,非空就是有,非有就是空的嘛,那講個什麼呢?所以這個中間產生中觀的道理,不落在一邊,所以叫中觀,中觀也叫正觀。一切法似空,但是這個空裡的幻境、變出的色等相不是沒有,是幻有。好,因此我們回轉來自己做功夫的時候,你在定中,不講定吧,定太深了,就是我們在靜態上,或者睡眠,睡眠是個假的靜態,瞭解了唯識就曉得睡眠是一個假的靜態,不是真靜態。為什麼呢?睡眠、悶絕,比如一個人腦震盪昏過去了,或者是人情緒上、心理上受到重大刺激也可以昏過去,那不是腦震盪是心理受刺激。所以悶絕、睡眠、得無想定、或者是羅漢證得涅槃等等,這些境界是無心位。學了唯識我們知道,上次也考試過諸位,能夠完全回答出來的並不多,聽過了白聽。這個無心位中認為這一切是定態,沒有。但是當我們在定中、在睡眠中,自識所變,似色等相,在因緣法上講是所緣緣的範圍,可是它有沒有?它真實有。所以你們不要執著,不要認得死死牢牢的,「哎呀,這是我得了神通了,我有了道了!」你瘋了,是神經,那是神通的老二、老弟,就是神經了。如果我們瞭解了這一切的法,一切的境界,正宗地,自識所變,似色等相。我們在道理上瞭解它了,就不執著,有沒有這個事實呢?也是真實,不過是虛幻的真實,暫時、偶然地過去了。等於我們看電影、電視,是真的麼?不是,絕對不是真的。可是我們看到的完全同真的一樣。你不能說剛剛放的電影、電視:「這是空的!」對不起,它是有的,他笑硬是在笑,他跳硬是在跳。這個道理懂了,諸位在禪修靜觀的中間對一切境界,所謂『不著不迷』,那就是對了。不但對自修的人,我們在坐年紀大的朋友們都要注意,比如我們年紀大的人,當這個色身肉體機能衰老、變化,快要接近另外一個境界——死亡,即這個肉體生命快要結束了。在從衰老到死亡這個階段,我們的心靈有時則會返老還童,特別有靈感,這些靈感那裡來的呢?

注意:定知自識所變,似色等相。還是心意識所變,因為這個機能衰老了,就出來這個功能,不管你信不信宗教,學不學佛。比如一個老年人自己在房間裡會感到好像後面有一個人,回頭一看又沒有,怕了,有鬼了,大概快要死了,事實上有沒有那個東西呢?也許有,也許沒有,根本不用理,唯識這些道理學了之後,這些不用怕。就是鬼又有什麼怕?它站在你面前,吐一個舌頭那麼長,臉變的紅紅的,你也可吐給它看看啊,比一比誰的長,雖然我的比你短,但我可以打你,你那個身體是空的,也沒有關係嘛。這有什麼關係?等於我們看到一個很醜陋的人站在前面,討厭是討厭,沒有什麼了不起。這一切都是唯心識所變。比如今天一個朋友問,年紀大的人有時眼睛看到黑影子、點點零星的光,在醫學上專門有這個病名。這是因為眼根,視覺神經衰敗而發生這個現象。中醫講是肝臟、腎臟功能差了,中醫的眼科不管視覺神經不視覺神經老化了,他是補肝,培養腎臟的功能,使你恢復。西醫也對,只管把你的自主神經強健起來,這個病也可以慢慢恢復了。這是講定的道理,哲學的道理,修持的道理,就是眼睛生理的神經衰老了,發生這個毛病,那是色法,色法何以衰敗?也是自識所變,心物一元。所以啊,這些道理有許多人問:為什麼我做功夫不上路?道理不清楚,若道理清楚,心裡非常放心了,剛才講看到這個影子,那是唯識所講的帶質境,有沒有這個鬼呢?不一定。用我們普通人的話就是夜路走多了,總要見到鬼的,哈。為什麼夜路走多了就一定見到鬼?不是的。你精神衰敗了,突然看到一個其他的幻影,我們的意識就加上:呀,這大概是鬼。那個下意識就加上去了。若懂了就沒有事,這不過是自識所變,似色等相,還是自己跟自己搗鬼。所以不要理會這些境界,那麼一步一步就在進步了。這是講到這裡順便告訴諸位同學,為了用功,為了深切地瞭解所用到的唯識道理。

『況無識外真實極微』,由此定知,自識所變,似色等相,為所緣緣,見托彼生,帶彼相故。我們所看到的一切外界現象,都是唯識的見分所生。我們研究唯識,見分、相分這兩部分要搞清楚,那麼看到外界的一切現象就是相分(念份)。見分是我們心體能看見的功能,是自識所變,變出物質世界的色等相,為所緣緣。見托彼生,是見分的功能感受到外面的影像,彼即它,物理的這些作用。拿我們現在的話講就是精神的部分跟外面物質的作用。物質的作用很多啊,比如我們夜裡忽然覺得一個人站在那裡,一個鬼啊?不是鬼,那是光,光波的振動,光波為什麼在我房間裡振動?也許是外面馬路上的車子或其他物質的影響,那個光波透過來,反映過來一個影動,影動了以後,我們精神部分看到這個影動就:「哎呀,有鬼!」我們的見分托彼相分就發生這個現象。同樣的,你坐在這裡打坐:「哎呦,我看到菩薩了。」「哎喲,身體升高了。」有些人打坐得粗觸的時候覺得自己長的好高好高,好大好大,減肥都減不了的,哎喲,大的比房子還大,高的不知多高。有些人打坐時經過一個境界,覺得自己縮小了,比一個嬰兒還小,像中華路買的洋娃娃一樣,手一按,頭還動起來。覺得很奇怪,自己怕死啊,不要害怕,這都是你身體內部本來已經有許多氣機不歸元的問題。也是自識所變,似色等相,見托彼生,下意識有這些大小、粗細的觀念,帶彼相故,這個帶就是帶質境。帶質境是第八阿賴耶識中我們生來帶的下意識裡的觀念,有鬼吧?神吧?平常沒有想它,可是它變成那麼一個影像在裡頭。或者我們黑夜看見的不一定覺得是鬼:哎呦,這裡一個東西怎麼擺錯了?自己會害怕起來。那就是見分,見托彼生,受了那個光波的影響,帶彼相故,由這個帶質境,引發了好像有這麼個現象。搞靜坐、尤其學佛的朋友應該要瞭解這個道理。

就這個現象可以更深入一點,我們現在活著的這個生命,現在我們覺得的這個時代,還是如此,也是假的。包括了物質世界的高山、大河,一切的物質,包括我們現在坐在這個椅子上的身體,這一切東西都是自識所變,假造的,不是真的。講理論這個椅子是假的,有一個人動了腦筋,想把鋁做成(椅子)這個樣子,畫一個圖,然後拿到工廠去製造。做的這個椅子的皮也不是真的,有一個人懂得化學,動腦筋把它畫出來,做成一塊塊皮的布樣,然後裁剪、縫攏來。見托彼生,這也是唯識所變,所以這一切都是假象。包括我們這個肉體,是我們的兩位工程師給我們做的——我們的爸爸、媽媽,湊合攏來做成,雖然我們現在活著,但早已不是剛出生時的我們。十二年換一次,連骨頭的每一個細胞、極微都換了,十二年一個輪轉,都換了。如果我們活了幾十歲,不曉得換了多少次了。可是父母看到我們也許還認識,還是那個樣子,是我的孩子。假設我們老年回去,父母還在,他們說:「是啊,是我們的孩子。」你問他們:「是剛生下來是樣子嗎?」 「絕不是。」只有個影子還在,這個模子還差不多,大概那個樣子,所以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帶質境,幻象,不真。

「然識變時隨量大小。頓現一相非別變作眾多極微合成一物。」所以真正的識變,心識的變化,這個心識代表了三個東西啊,我們普通經典上用三個字:心、意、識。嚴格講起來三個字有關係的,所以看禪宗的語錄,經常提到老和尚們說參禪:『離心意識參。』我小的時候經常笑,我年輕時比你們狂的多了。二十左右時參禪,我最討厭聽這句話,什麼『離心意識參。』我說:「離心意識,我還參個什麼?我早成功了!」我從來不受這種騙。哎說:『離心意識參。』坐在那裡是浪費精神,離心意識就已經證到空了嘛,還參個什麼?說『唸佛是誰?』「唸佛是我啊!那還用參啊?唸佛本來是我啊!」「哎呀,不是你。」「怎麼不是我?」「佛說的是非我。」「那你拿真我來給我看看?」這是空話。但是禪宗這個話對不對?它是一種教育法,遮法。把你四面圍起,悶著,憋著,同蒸饅頭一樣,四面封住了,由你的智慧自己透出來個東西,找到自己的本來,這個教育法是很高明的。如孔子所講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禪宗的教育法就是孔子的。所以禪宗的老師沒有告訴你這是什麼,否則就不對了。你說到禪宗老師那裡求個法,給你印證一下,那就不對了。所以有些青年自己參禪,寫信來要我答覆他,我就告訴他:我也不會禪,你找我幹什麼?我是一個極普通的人,印證,我也沒有一顆印,冬瓜獅子印都沒有,冬瓜、肥皂刻的印給你啊?印個什麼證呢?這個東西要靠你自己出來。禪宗的教育法是四面給你悶住,一切給你否定,你自己找出來個東西,教育法非常高明。真的教育法是孔子講的『不憤不啟,』這個教育法是刺激你,明明曉得你很好,古代人的。現代人不走這個路子,現在人是:「孩子們要鼓勵。」我說:「鼓勵個屁!」越鼓勵越壞,你好,怎麼好?「哎,差不多,再努力一點就可以了。」這個不行啊,因為不行,刺激你努力,你說不行,「哎呀,他說我不行啊,…」那這個孩子沒有出息。為什麼人家給你一個打擊,你就不會犟起來?說你不行,「我非行不可!」那行啊,那就是禪宗所取用的這一類的教育法。所以心、意、識三種是不同的,所以禪宗講『離心意識參』,離開了心意識我還用參嘛?那個參的不是意識嘛?絕不上這個當,嘿!這是講我個人的觀感。

現在的人很奇怪,搞了半天很乖,在大學裡看到的。過去我們上大學時,哎呀,歪擔正坐的,夾本書那麼坐,看老師講話,歪著脖子,並沒有對他不恭敬,真的老師學問好的,確定了,坐的很好。從古到今,有些老師就是老師,同留聲機、錄影機一樣,可以放著,但是聽聽…。那種狀況之下,他自己受這種教育都因為他自己透出來的智慧,任何一個老師沒辦法給你的東西。就是我們現在講唯識,我現在冒充當老師,坐在這個台上,我沒有辦法給大家一個東西,只是把古人,佛也是老師啊,佛經的記載,他是告訴你這個經驗,這個道路,你自己要去透出來。所以叫現代人去『離心意識參。』非常乖。我們看現在的大學生都很乖,一堂下來問:「有沒有問題啊?」保險一聲不響。哎呀,十幾年前這裡大學剛剛開始,我去上課,覺得不是那個味道。上堂還要點名,看來不來。有時還要訓導處的跑來站在旁邊點名。我一看:「幹什麼的?」「點名?」「走開。」我上課靠你來點名,押解來,那我不要教書了。我說:「我教的好,他們自然來聽,不要聽的請走開。我也不要他學。靠你來點名,不是給我丟人嘛。」過去我們在大陸上當學生、教學生時沒有這回事,沒有這回事,愛聽就來,不來就算,你考試題目做得出來,結果拿得出來就行。結果我不聽,到圖書館研究,結果寫出來也不對,講出來也不對,你研究個什麼?現在學生很乖,學佛的一樣,你叫他『離心意識參。』他坐在那裡,真的在參了,要離心意識,你怎麼能離的了嘛,這好笨啊。所以這些人要學禪就去館子裡做顧客差不多,館子裡菜端上來,又香又甜,那你在饞嘛,什麼禪啊。心是講心性的本體,意就是我們的思想,識是意的前面,浮面這一層,所以能夠分別,能夠起作用。所以我們常常比方心象大海水一樣,意是大海起的波浪,識是波浪上面的浪花。等於一個照相機,影像一來就反映過來,那個是識,這個機器調整大小、精度的是意,心是我們這個人拿個照相機看,心意識這樣三重的作用,實際上是一個東西。所以我們現在曉得,一切的變象,開頭時,這個先頭部隊都是識變的,識在起變化。所以在識變時,識的變化隨量大小。等於剛才拿照相機來比方,拿照相機對著那個景像是識,後面這個意起作用了,「哎呀,這個鏡頭好,要把它照下來。」量的大小、高矮、或橫豎、或全身半身,隨量大小。頓現一相,咔嚓一聲照下來,頓現,這個影像進來了。不要光聽故事啊,要回轉來用心、腦把這個道理搞清楚,那麼我們聽一點課啊就不浪費,不然我覺得很可惜嘛,自己要有用處。所以識變時隨量大小。

我們連帶地想到佛經上的幾句話,《楞嚴經》上的幾句名言我經常引用,年輕的同學們始終記不得也不懂,「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尋業發現。」比如,同樣一個境界,同樣一件事,《楞嚴經》上的這幾句話是徹底的科學與哲學。比如講地水火風等七大,「性火真空,性空真火。」這個性即心性,本體的功能,我們一切眾生這個自性心本身的功能,它具備了物質的作用,一半是心,一半是物。所以自性就有火,就有燃燒的能力,因此我們打起坐來若真得了定,一身一定發暖,所謂得三昧真火。你說這是電能加過來的?沒有。「性火真空,性空真火。」空裡就包含了那麼多的東西,所以若真達到空的境界,他的無比的功能、神通、智慧都發起來了。所以六祖悟道時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但是我們凡夫沒有悟道之前呢?「隨眾生心」跟著我們心量的大小,這個生命功能的發展就有大小不同。同樣在讀書受教育,有人成績就好,受了教育之後,自己的智慧觸發了,比老師還要高明。他是心量大,他的成就就大,心量小,成就就小,「隨眾生心應所知」的範圍的「量」,量有大小,就有多少。那麼這個是怎麼來的呢?都是自己的,並不是上帝給你的,也不是老師傳給你的。所以有一位同學一天到晚要老師傳他一個法,實際上我真的沒有法,我只有白髮。你要我傳法,我傳兩根白髮給你可以,不過我還很愛惜我的白髮,我還捨不得剪給你呢。給個什麼法呢?一天到晚你在這裡聽課,講的道理就是法,還有什麼法呢?你懂了自己就有法了。所以啊,眾生自己的所知量不夠,所知量的大小是尋業發現,那是怎麼來的?不是上帝給你的,跟著你自己的業力功能發現。所以真正告訴某人佛法,他反而反感了。比如有些同學發生這個問題,旁邊的同學很生氣,我說你生氣什麼?尋業發現嘛。他的業應該如此,要墮落讓他墮落,要昇華讓他昇華,上帝都拉不住,佛菩薩對他無可奈何。一天到晚喊老師有個法,老師有「白髮」。若當了和尚就是『沒發』,當了發『失』了,因為沒有頭髮,空的了,告訴你的都是法。所以「尋業發現」這句話莊子也講過,莊子講過四個字:「咸其自取」,都是他自己搗鬼。

所以說識變的時候隨量大小,頓現一相,非別變作,自己唯心識變化,並不是另外有其他一個東西,或者是上帝,或者是鬼,或者是神幫忙你變。比如衰老,我們在座的大家都老了,你們年輕人也不要以為自己沒有老啊,你媽媽生你時多漂亮,那裡像現在二十多歲那麼老,不相信自己拿小時候照片看看,一定有感嘆:好老!二十幾歲了。不要等到我們這個時候才叫老。這些的變化,比如我們老了,難道誰使我們老的?自變,非別變作。並不是別人能夠使你衰老,也是你自變。當然你說我發胖了,那是吃多了,要減肥。哎,我經常反對這個話,並不是我瘦就反對,根據學理少吃飯會更胖,這就是不吸收了。因為不吸收了,不變成血,營養吃進去,米也好、飯也好、面也好,不吸收變成血,而是變成水分多了就發胖,所以跟吃多吃少沒有關係,這個還是自變。學佛要用得上,這個變胖、變瘦還是識變,隨量大小,頓現一相,非別變作。所以真有功夫的人,變高、變瘦、變胖是可以唯心操作的,不是不可以唯心操作的。眾多極微合成一物,所以並不是另外一個主宰變出來、做出來的。也並不是很多的極微因素構和攏來做成的。那就推翻了因緣所生,承認因緣所生,現象是因緣所生,但是因緣所生的最後那個功能是唯心唯識所變。

「為執粗色有實體者。佛說極微令其除析。非謂諸色實有極微。諸瑜伽師以假想慧於粗色相。漸次除析至不可析假說極微。」現在批駁總論,認為佛過世以後,佛的弟子們分宗、分派,那些功夫、見地不到的小羅漢們後來年紀大了也做了大師了。因為真正的大師過世了,小師父們老了就變成大師了。有很多弟子跟他學法,每一個人都有派別,等於孔子的弟子——子夏、子貢啊各有學生。其實老師們自己並不想當老師建立派別,可是弟子們要捧啊,不然我們這個老師不及其他的老師要丟人啊,黨派就是那麼形成的,很可憐。所以每個宗教教主,耶穌也好,孔子也好,你若有神通叫他來問問,他原始只想教化人,他並不想當那個老闆,坐在上面抽香煙,他並沒有想給人家那麼多的香煙,乃至檀香,一天到晚給他亂熏,熏的臉比我們抽煙的還黒,他並不想當這個教主。教主都是下面捧出來的,因為捧他當老闆,我們就有飯吃。世界上的領袖有些是很可憐的,懂了領袖哲學的人曉得當老闆的苦,所以我一輩子不願意當人家老師,當了老師自己下不了台,我不想幹,學生說:「你不當,我就不行了,我怎麼辦?我得拿你的這個招牌出去闖啊!」為了可憐他們吃飯,只好冒充:「是啊,是我的學生,很不錯。」只好如此,這個東西不好玩的。所以我常常說這個道理只有曹操懂。人家勸曹操:「你不要干了,何苦呢?」曹操說:「我知道,一下兵權為人所害,我若不干,這個東西(頭)就不屬於我的了。」為了保護這個,為了保護我的部下,我要干下去啊。世間法、出世間法一樣,都是這個道理。因此那些弟子們形成了派系,但見地、功夫差,因為把心物一元分成了心物二元論。堅執這個粗色——物質有實體的,就變成了唯物論,物質不滅。哎呀,他說:他們搞錯了,佛說極微啊,佛他老人家在世時講過這個極微名詞,物質最後那個東西叫極微。當然不是我們現在的概念,現在叫電子、原子、質子。將來叫什麼子就不知道了,將來叫褲子、褥子也不一定,那科學的慢慢去研究吧。反正佛那個時候物質分析到最後是有個東西,叫極微。佛經為什麼提出這個極微這個名詞?令其除析,他是告訴他的弟子們做功夫,注重於分析。你看佛是非常科學,告訴你物質本身是空的,物質分析到最後—除析,到了最後是個極微,好像有,好像沒有那個東西。分析到此,讓我們瞭解物跟心的關係,所以佛創造了一個名詞叫極微。可是佛的子孫們,這些徒子、徒孫沒有高智慧,出來一個極微,一個名相,就抓住一個名詞。所以他要我們瞭解,非謂諸色實有極微,他說佛並不是認為一切物質的後面真的有一個物質不滅的那個物質存在叫極微,這個觀念的錯的。諸瑜伽師,瑜伽師即現在的Yoga(瑜伽),但並不是手這麼動,這麼跳的瑜伽,或者這麼一比劃,這是身瑜伽——運動的一種。真正的瑜伽是心瑜伽,修禪定的功夫有成就才叫瑜伽師,瑜伽即所謂相應,心物一元相應,到達那個境界。

以假想慧,他說一般有修持的羅漢們,修持心瑜伽,以假想慧,那不像佛,佛有佛眼、慧眼、法眼,真看到物質最後的那個東西,而瑜伽師們是在定中推理到那個境界,所以以他們假設的想像,但這也不容易啊,也是智慧啊。注意這個名詞:假想慧。所以藝術家、文學家有他的意境啊,所以音樂家、藝術家是孩子時,當父母的:「哎呀,好好的算了,培養什麼?不要別的希望了,就去做他的什麼音樂家、藝術家吧。」他躺在那裡可以想半天,他已經進入神經境界,也就是神通的境界,他進入那個幻象境界。你看真正的音樂家,他聽到什麼都是音樂,乃至在車子的「轟隆」吵鬧聲中他可以產生音樂的曲子。父母不懂啊:「哎呀,這個不對啊,怎麼不去讀書啊?這是干什麼?神經兮兮的!」完了,他的靈感曲子給你打斷了,本來是貝多芬,後來給你一罵變成芬多貝了,那就糟了。一個畫家也是這樣,搞藝術的人是古裡古怪的,所以藝術家我們老遠就知道是藝術家,是要像他。所以藝術家一定要發狂,其實讀書人哪個學問好的不發狂?像我們也是瘋子啊,一輩子拿本書啃呀啃,高興得又點頭又搖腦袋:「對、對!」對個屁!什麼是對?這都是你在那裡想的。哎,但是注意啊,音樂家、藝術家的這些境界也是智慧之一啊,所以佛經的名稱真好,這種東西叫做假想慧。記住這個名字啊!你們會寫文章的又有稿費可以賣了,拿去這個名詞就可以寫一篇散文。假想也是慧啊,一個笨人讓他假想一個境界,他想不出來。比如讓我去聽音樂,音樂家送我票,我說:「你不要送,我生來屬牛,對牛彈琴有什麼用啊。」所以畫家送給我票,我說:「對不起你不要給我,色盲,看不懂。」實在是我沒有時間啊,人家送給你票,你必定要到,到了,有時看對了站在那裡就半天過去,所以我覺得非常可惜,因為我還有我的假想慧在那裡,沒有時間搞這一套假想慧啊。哈!所以啊,他說那些人以假想慧…科學家的發明完全是靠假想慧。我發現有許多家庭教育孩子,真是把孩子斷送了,他有這個假想並不一定是精神分裂或太保,你讓他去搞。哪個英雄不是太保出來的?太保就是亂假想嘛,然後又要打天下,又要創業,都是不乖的孩子嘛。但是你好好引導他,假想可以,性子相當於某個假想,就是現在西方的性向問題,他的個性近於哪一面,你告訴他向這裡走。任何的學問、創造,不發瘋是沒有的,一定要到達發瘋的境界。那個宗教家不發瘋啊?佛好好做他的皇太子不干,偏要把本事撂開,出去坐在樹下,剃個光頭那麼打坐,這是干什麼呢?可是他成了一代教主啊,千秋萬世。所以不要輕看了假想慧。

他說那些瑜伽師以假想慧於粗色相,對於物質這方面漸次除析,加以分析,分析到最後,那個物質不可以分析了,所以承認假說有一個極微。你要注意,現在科學的定義是一個物質分析到最後是電子、原子、質子,誰給它的名稱啊?上帝啊?這也是科學家分析到最後無力再分析而假設的一個名稱啊,這個要懂啊,將來再分析下去有沒有東西還不知道啊。比如過去老輩子的電子學專家,恐怕現在台灣電力公司的那一批都是他的學生,現在都是電力公司總經理、董事長的。就是那位常常來的馮×,馮老先生,中國第一個達到北極探險的人。抗戰時中國沒有無線電台,我們的老總統拜託他,他從北極回來,在重慶建立第一個廣播電台,所以這一般人都是他的學生。他已經過世了,我的一件長袍還是他死後他的太太給我的,他太太說:「他的衣服很多。」我說:「拿來我穿。」好朋友,個子跟我差不多。他自己曉得:我前生是個和尚啊。他這一生也像個和尚,頭光光的,他自己很清楚自己是個和尚,他告訴我:「嘿,佛法我全懂,我都在念《金剛經》,什麼是電子?分析到最後完全是空的啊!」所以他最喜歡念《金剛經》,他懂科學啊,「空的啊!」這是他親口跟我講的。所以他們分析到最後,那個東西是空是,假說極微。「雖此極微猶有方分而不可析」。這個極微—物質的最後猶有方分,拿現在的電腦來計算還是能計算出來,計算出來就是有…

第34章

原文:「若更析之便似空現。不名為色。故說極微是色邊際。(由此應知。諸有對色皆識變現非極微成。余無對色。是此類故。亦非實有。或無對故。如心心所。定非實色。諸有對色現有色相。以理推究離識尚無。況無對色現無色相而可說為真實色法。)表無表色豈非實有。此非實有。所以者何。且身表色若是實有。以何為性。若言是形便非實有。可分析故。長等極微不可得故。若言是動。亦非實有。才生即滅無動義故。有為法滅不待因故。滅若待因應非滅故。若言有色非顯非形。心所引生能動手等名身表業理亦不然。此若是動義如前破。若是動因應即風界。風無表示不應名表。又觸不應通善惡性。非顯香味類觸應知。故身表業定非實有。然心為因。令識所變手等色相生滅相續轉趣余方。似有動作表示心故。假名身表。語表亦非實有聲性。一剎那聲無詮表故。多念相續便非實故。外有對色前已破故。然因心故。識變似聲生滅相續似有表示。假名語表。於理無違。表既實無。無表寧實。然依思願善惡分限。假立無表理亦無違。謂此或依發勝身語善惡思種增長位立。或依定中止身語惡現行思立。故是假有。世尊經中說有三業。撥身語業豈不違經。不撥為無但言非色。能動身思說名身業。能發語思說名語業。審決二思意相應故。作動意故說名意業。起身語思有所造作。說名為業。是審決思所游履故通生苦樂異熟果故。亦名為道。故前七業道亦思為自性。或身語表由思發故假說為業。思所履故說名業道。由此應知。實無外色唯有內識變似色生…。」

…雖然有方分而不可析,沒有辦法再分析了。分析到最後不能再分析的物質的那個東西就叫極微。

「若更析之便似空現。不名為色。」如果把極微再分析,那就是空相,空的,不名為色,就不能叫做是物質了。「故說極微是色邊際。」所以極微這個佛創造的名字是代表物質分析到最後的,沒有辦法再分析的最後一道防線,假定一個名稱叫極微。

「由此應知。諸有對色皆識變現非極微成。」因為這個道理,應該知道一切眼睛看見、耳朵聽到—與六根相對的一切物質世界、物質的東西都是心意識所變化呈現的現象,並沒有一個真正物質不滅的東西。(暫停,跳過一段)現在是講到色法,色即是物理的、物質的、肉體的,這些都屬於色法。「表無表色豈非實有。」表是有所表示,可以表達出來的,比如說物理世界的顏色。無表色即影像而沒有實質、實際的。那麼提出問題:這些東西雖然沒有實質,但是有表示,可以瞭解,就是抽象也還是有個像,所以我們不能不承認有另外有存在的,物理世界的真實存在,有,的確有這個東西,不能算是空?佛法唯識學對此的答覆是豈非實有,這些都是空的,假的,沒有真的。

「所以者何。且身表色若是實有。以何為性。」什麼理由呢?比如我們這個身體即肉體就屬於色法,它所能表現出來及不能表現出來的部分,(暫停)代表了本體,是什麼呢?以何為性?「若言是形便非實有。可分析故。長等極微不可得故。」假設認為這個身體、肉體、形體就是色法,那這不是真實存在的,不是永恆的,暫時借用幾十年、幾百年,都是骨頭、肉啊、每個細胞啊等逗攏來的。可分析故,分析到最後都是單獨存在、成立的,因緣湊合變成了這個身體。比如說這個人的長、短、胖、瘦,乃至長等極微,肉體分析到細胞,細胞再分析到最後--沒有東西,空的,不可得故,沒有一樣有形態,有形的東西存在。

「若言是動。亦非實有。才生即滅無動義故。」假設你認為身體的這些動作,如手會抓、腳會走、嘴巴會說話等這些東西是代表了身體的本性,這個色法的本。這些動作是生滅法,本來並不真實存在,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做為一生起來,一過了馬上就沒有了,這個表示完了它就空了。無動義故,動而不動。比如這個手,一天舉一千下、一百下,做完了,手還是手。那個動作過了就沒有東西,有這麼一個形象而已。

「有為法滅不待因故。滅若待因應非滅故。」這個身體一切的動作,所以這個身體不是我,這是有為法,看得見、摸得著、想得到的都屬於有為,有作為。一切的有為法,動作過去之後,不待因故,不待另外有一個主宰,靠因緣生法。比如別人打我,我這個手自然會抗拒,動起來或者逃避,不等待另外一個原因。這個動作過去之後就沒有了,滅若待因應非滅故。所以這個動作,比如講話時手比劃,意識表達完了,手即放下,這個比劃就沒有了,滅了,一生一滅,這個中間並沒有一個自己可以做主宰的。是因緣生法,非外緣,需要有這個作用,它就動了,當下是生滅法,沒有了。

「若言有色非顯非形。心所引生能動手等名身表業理亦不然。」假設你認為我們這個身體有色,有形色,非顯非形,也不是明顯的,就是身體,不是這個肉體,肉體裡的另外的生命。比如我們現在講生命的本能,生理學上的科學名詞,這個本能也是一個假定的名稱。就是這個生命、肉體存在時,它那個生滅不已、生生不已的作用,這個作用也屬於現在活著這一段的生滅法,有為法裡的一個過程。不能說是這個生命的根本,這個身體死亡後這個本能就看不見了,沒有作用了。所以是非顯,並沒有明顯可以表示的,非形,也不是身體的形體。這個生命存在的身體之一切表達、動作、說話是非顯非形,是心所引生,心引出來的,唯心的。因此心想就手動,就能動手,心想走路,腳就可以開步走。這些動作就是身體能夠有表識的那個作用,這個作用就叫業,名身表業,身體可以表示動作的這個業。這個理論已經接近佛法了,但是在唯識學的所謂見地上,他說:理亦不然,不透徹。我們普通人一聽,尤其學禪宗的:哎呀,這個就是佛法道理,一切唯心造。他說邏輯上不對,理亦不然。

「此若是動義如前破。」他說你若認為身體的這些動作因為反應,手動起來,因為眼睛前面光一閃,眼睛張開,他說這個不是動作,這是因緣生法,一個偶然的反應,馬上就過去了。你認為這是真實的形象,這個道理不合邏輯。義如前破,不多講了,上面這一段已經批駁了,不合理。

「若是動因應即風界。風無表示不應名表。」為什麼呢?身體的動作是隨心動,不錯,我們心動手就會動。可是這個身體的組成啊,粗的歸納是四大:地、水、火、風,兩三千年前佛學進一步歸納身體的構成是由三十六種東西逗攏來的,頭髮、牙齒、眼睛、鼻子、指甲、骨頭、五臟六腑等等,這還是粗的。再分析歸納多得很,那麼佛經多半簡化歸納為十萬八千。這個細胞究竟多少?人的頭髮有多少根?這很難說,照佛經是『莫老老』(很多了),假定一個名稱是八萬四千、十萬八千…是形容數量多。比如我們的每一根頭髮,把它拿下來,裡頭是空心的,用顯微鏡放大就可以看到,這個空心裡頭能容納多少虛空的數量?也可以說這一根頭髮的空性等於三千大千世界的虛空一樣大,無大小、內外、中間之分。這個理論同現代科學的理論差不多一樣。若再分析這個身體的動作,比如中風了,或者血壓高,閉塞了,氣就不來,風界,風即氣,佛經用風,道家用氣。身體的動作,這個氣,我們心想動,但半邊風癱了,氣血在穴道走不通了,血還在慢慢地流,氣沒有,手都拿不起來,想起來但這個手做不到。所以啊,身體這個動作不是本身,應即風界,氣的作用,心氣相配合。既然這個氣、風,不是這個呼吸之氣了,呼吸之氣是粗的。所以真正修佛法講到氣功,乃至小止觀最後講的息,那個已經不是指呼吸之氣了。所以大家拚命打坐,修小止觀,就在鼻子裡練呼吸之氣做氣功,那永遠不會有成果。那是粗而又粗,外形的,偶然地用一下就過去了。所以真正的氣啊,是每一個毛孔自然都在呼吸,我們還感覺不到,這還算是氣,還不是息。到達息的時候連毛孔都停止了呼吸,那個才叫『功』,所謂氣真正地充沛了。比如我們看一個嬰兒,嬰兒也在呼吸啊,我們呼吸用鼻子,肺部在動,嬰兒肺部很少動,不是絕對不動,嬰兒呼吸動是一直到小肚子下都在動,很輕微的動,假設動的快,這個嬰兒就不大對,有毛病。所以真到了風定,氣到了的時候,就是充沛的現象,所以入定的人到了那個時候,鼻子的呼吸當然沒有了,你放根雞毛、頭髮在那裡,不會動。因為他的內在充沛了,我們要呼吸是因為我們身體虛啊。身體裡頭空掉了,所以隨時要呼吸補充進來。坐在這裡鼻子自然在呼吸,一邊看書,一邊在呼吸,這是心不相應行法,你控制也控制不了多久。若這個氣出去不進來,人馬上就死了,或者是進來不出去也死亡,把你悶死了。所以風\氣這種東西,分析到最後,無法表示的東西,它也不是物理、物質的。所以既然無形象可表,就不應該說動作後面的氣是有所表示的色法,所以氣也是無法表達。

「又觸不應通善惡性。非顯香味類觸應知。」另外有一派的理論,提出三樣東西:觸、香、味即身體上的感受。你看我們今天大家同上個禮拜都不同,穿的都多了,我也加了衣服,因為氣候不對了,濕度很高,即空氣裡的水分很多,溫度並沒有太降低,濕度高了所以我們覺得涼。那麼我們身體的這個寒暑表已經知道這個涼了,要加衣服,不然受不了,觸。乃至我們兩個人握手,手一抓到就有感受,即觸。這一派人都經過修持,實驗過了,認為觸、香即鼻子代表的能聞氣味,舌頭能嘗,嘴巴…。為什麼唯識將色、聲即眼睛看東西,耳朵聽聲音可以分善惡二性?所以「三性三量通三境」。這個身體的感覺本身沒有善惡啊,舌頭聞香的就是香的,臭的就是臭的,有分別但並不一定有善惡啊?為什麼把它列入觸、香、味的色法、身體方面?前五識當中?列入是因為有善惡的關係,眼睛有善惡還可以,眼睛看色,比如我們看到一個好看的,很喜歡,眼睛自己都笑了,如嘴巴會笑。看到難看的那個眼睛就瞪起來,就有一種恨意,同樣是眼睛,它有善惡。但這個觸沒有啊,今天有濕度,冷了,加一點衣服,這個不善也不惡吧。所以為什麼這個裡頭觸、香、味通善惡?非顯香味類觸應知,特別提出身體上的感受,這個感受同香、味一樣通善惡啊,中間有差別,不是完全靠意識。我們五官接觸東西的時候,有阿賴耶識熏習的功能,自然有所厭惡。比如我們吃菜,有些人偏食,我們喜歡吃的東西他厭煩,你勉強讓他吃,他那個味啊,味覺神經自然就反應出來,那個時候並不是加上意識的作用,它本身有的作用。類觸,同身體上的感受一樣。有些人身體上的感觸要經驗多了才行,比如我們普通人喝東西總喜又軟又光滑的,覺得很舒服。還有人感受不同,他的業力帶來的,摸到光滑的東西很討厭,越粗糙反覺越享受,這個不一樣。所以有人把挨打當成痛的,有人把挨打當成舒服的,那麼我們心理學上說,這個人是天生的虐待狂,揍他一頓就非常舒服,一天、兩天不揍他一頓渾身就發癢,脾氣就來了,你打他一頓乖得很,這就是觸的問題。你比如說有些古代的文人,現在也有,文章寫不出來,那個觸一對,嘿,文章就來了。我們有名的×××先生,這個大家都知道,寫文章時抱著過去古代太太包的小腳,幾天不要洗,一邊要太太躺著,把那個小腳用鼻子聞啊聞,文章立刻就出來了。漢代的蔡邕寫文章時喜歡拿那個長瘡人的瘡疤,帶膿帶血地拿來粘著花生米吃,文章就出來了,哈。觸、香、味它本身是有善惡。這些都是一般人自己很少反省過,但每個人都有。比如有人穿尼龍的料子就不舒服,現在的衣服都有點尼龍,所以晚上黑暗裡一脫衣服就發電,身上有亮光。像我這個人的觸法很敏感,這種衣服一穿就不對,馬上換一件,難受,馬上覺得不通氣了,給悶住了。有些人覺得穿著很攏啊,很舒服,他個性裡就『聾』了嘛,那沒有法子,所以是這個道理。

「故身表業定非實有。」所以身體上能表、無表的本身是虛幻、空的,並不是實有。「然心為因。令識所變手等色相生滅相續轉趣余方。似有動作表示心故。假名身表。」然即那麼,我們瞭解了心的作用,一切唯心造,心王。所謂八識是把心的分別作用分開了八個部分來表達,整個的八識不是一個東西,是心的作用,所以八識是講它的作用,所以叫做法相,即心所表達、作用的現象,所以唯識宗也叫法相宗。那麼講到心性二字,在佛學裡另外歸類為性宗,不是相宗,是講心性之體,是般若宗,如《心經》、《金剛經》、《大般若經》等我們佛學的分類,一般把它們歸在性宗。唯識啊講有為法,分析到最後,我們一般把它歸在相宗,由現象而到達本體。性宗是直接從本體所起而帶到現象。所以這裡的心是講心性的本來。然心為因,然即那麼,一切唯心造,心是根本,第一。心的作用起了識的作用。所以我經常給大家比方,假設把我們的心性之體比為大海,所謂它起的作用,就是前面八識等等,是心體的用,我們普通叫做妄心、妄想。它起了波浪,前五識的識是波浪前面的浪花。我們去看海水啊,問年輕同學們一個問題,中年以上不在此限,都很高明了,對年輕同學可以問問:你們看過海水沒有?夜裡去玩過沒有?『金山夜遊,北海一處』都去過啦。那你們看過海沒有?海水是怎麼樣的?你一定答覆:「海水,哎,那個浪多大!」對不起,你看的是浪潮,我們沒有看過海,深海水寂然不動,流而不流,它不動。我們看的是海水表層上的浪花、波浪、大浪,不曉得幾十丈高的浪都有,但是深海的水還是沒有動,那還是它的相。至於我們看到的浪潮,畫的畫或照片照的,那個浪頭撞在山間「嘩嘩」,那只是浪花,「浪花淘盡英雄。」這個是表面。那麼真正識的作用等於那個浪花,我們一般妄心的作用等於那個波浪,大的浪潮,心王寂然不動。先瞭解了這個關於心識的比喻,我們研究這個書就容易懂了。那麼心為因,令識所變,心動了識起了作用,所以我們心業一動手等色相生滅相續,這個手自然會比劃。比如音樂指揮,這麼比,這樣比,比來比去因為他的心念在動。那個指揮到好處時自己都忘記了,在音樂中自己還搖起來、擺起來,那個聲音同他心的境界進入了。所以生滅一來,作用就沒有了,生滅相續,轉趣余方,轉即輾轉運動,趣即趣向,余方即各方面,它的動作都可以表示。

注意:似有動作,從表面上看起來,人活著好像有動作,會說話,會眨眼睛,感冒了會打噴嚏,氣管炎還會咳嗽,這個動作很多嘛,這個身上鬧的,都是空的,虛幻的,似有動作,好像有,這些虛幻的動作是表示心動。但是研究唯識要注意,你馬上抓住我講的一句話,不客氣,說:「好,像打噴嚏,感冒了氣管發炎咳嗽,可我心不想咳嗽啊,我也不想打噴嚏啊,怎麼講是心動作呢?是身的動作嘛,對不對?」這是生理的本能作用,心反而在想:不要咳嗽多好,但做不到。所以表示心故,這個心同上面那個心是不同的,這是講妄想心,起來那個浪潮的功能,連續不斷的作用,不是本體的心。不然這兩個心碰到一個頭腦很敏銳的,對於邏輯、佛學有分析能力的話,你這個話就錯了,這個是心,那個是心。比如我剛才講咳嗽,傷風了打噴嚏頭痛,「我沒有想頭疼啊,我的心不想啊,心還巴不得馬上不痛,但它要痛啊,那怎麼說是心動呢?」這個心是色身內在的業力心,就是我們普通講的妄念、妄想。所以真正的妄念、妄想是什麼?學禪宗、經教、學佛的隨便講妄想,實際上我們沒有認清楚妄想。就是現代心理學所講的下意識的那個動作,這個下意識在現在心理學已經到達了不可思意,乃至最新的名詞,巧立名目,什麼第六感啊,管你第六感,你將來有第七感也沒有用,那還都在妄想心中。(暫停)「哎,它莫名其妙地來,有一個境界。」那正是妄想,要認清楚這一點,那就可以說是對佛學有一點認識了,不然都是空談。所以這裡講似有動作,注意,動作並不一定是手動啊,所以你們打坐時各種境界來,乃至看到什麼影像,這就是動作啊,都是虛幻的似有動作,就是念動。比如常常有同學來問我:「我坐的很好啊,一點念頭都不動。哎,忽然有境界了。」我說:「真的?」「真的啊。」「你看到了?」「看到了。」你說這不是心動嗎?第二句話我常常就不說了,要他自己知道,他看我不說了,就同我一樣,我姓南,是南瓜,他們是笨瓜,笨瓜又來問南瓜,「老師,你怎麼不講話,究竟為什麼?」「我已經答覆了嘛。」「真的?」「你看到了?這還不是你念動嘛。」對不對?所以心要認清楚,妄念在動。所以這些起心動念/動作都是妄想心在動,這個名稱在唯識叫假名身表,給它定個名稱,是身體上能表示出來,有表色,可以表示得出來,可以表達出來,即身表,即這一切動作。進一步說,我們常常講:「哎呀,你今天精神不大對啊,也可能是疲勞啊。」看相的說:「哎,你氣色不好啊。」「哎呀,我看你今天一點精神都沒有?」「哎,感冒了,好難過。」馬上身體、臉色就表示出來,這些都是身表,身業可以表達出來。

「語表亦非實有聲性。一剎那聲無詮表故。多念相續便非實故。」現在分析身體的有表色無表色,表是可以表達、表示,乃至不可以表達、表示。這都是反省自己啊,所以學佛真把自己分析到極點,找出生命的本來,這就叫佛法。所以你們生在二十世紀的在家、出家同學尤其要注意,二十一世紀快來了,今年是1981年,十幾年之後進入二十一世紀,科學更昌明,要弘揚佛法,若搞不清唯識法相,你就跟不上時代。因為未來是更科學的時代,每一個思想、動作要清清楚楚,不能含糊,你說醬油和醋差不多,不是,差得很多,醬油是醬油,醋是醋。那麼迎接未來的時代,佛法分析最清楚的是法相唯識。語表,講話是有表,講話本身是表達人的意思。但是首先我常常跟諸位同學們講,世界上沒有一種言語文字可以表達人的意思,沒有,至少我的體會是沒有。你看我們想靠言語告訴人家有多困難:「啊,那好可怕!」「哎-呀-,那-好-可-怕-啊!」要這樣才懂,你說懂了沒有?還沒有懂,我們聽他講,「哎呀,那好可怕啊!」臉都發青了,臉都捂起來了,我們還是沒有懂,因為懂的還不是他當場的那個可怕味道,對不對?假設言語可以表達人的思想與感情,那麼人與人之間就沒有誤會了。可是人與人之間不斷地誤會,父子也好、母女也好、夫婦也好,沒有哪個不起誤會的,因為言語很難表達感情。其實我們靠言語表達感情的成分很少,平常我們的心理構成還是不靠言語,靠態度。(老師做手勢)都懂了,這比什麼言語都好,所以啞巴的言語是無聲的世界語:「哎,這個東西行不行啊?」誰都懂。到外國,世界語是通的,(師比劃吃、喝動作)「要吃飯。」「有沒有喝的?」誰都懂,這就是言語。真正的言語,語表亦非實有聲性,言語的表示,發聲、音聲的作用是生滅法,靠不住的。假設我們隨便很平和地:「啊…」你不曉得我幹什麼?不過學過佛的人會以為我要唸咒子,可是沒有學過佛的不曉得你「啊」一聲幹什麼。語表就是單聲的發聲:「啊…」「喔…」,這是聲,不是音。音是拼攏來表達一個意思,那是屬於音韻,在中國就是詩韻。我們問這個字念什麼?在字典上一查:音什麼,不是聲什麼。比如我們讀書時講:一東二冬三江四支,就是韻母的那一部分。我們現在正在學華嚴字母,這個道理就要懂得。比如某個字屬於『啊』字部,某個字屬於什麼部,它是這一類音聲裡頭的,這是個大學問了,所謂音韻之學。語表,我們言語表示也非實有聲性,它是個動作,生滅法,為什麼呢?一剎那聲無詮表故,「啊」就是聲,大家現在知道我是故意的,假設我無意之間來一聲「啊」,你們一定問:「哎,幹什麼?」因為不知道他幹什麼,他沒有發音。所以一剎那聲無詮表,沒有辦法解釋它是什麼意思,也不知道它表達什麼,詮即解釋,表即表達,所以聲音靠多念相續。「你吃飽了沒有?」然後我們懂得:這是你問我吃飽沒有。這要靠很多的業配攏來,構成我們意識思想,形態觀念表達出來。多念相續便非實故,單獨講心的本身,你說那個風吹到窗子上,夜裡風大的時候,高樓上「嗚…」你說聞風它是什麼意思?也有人說:「今天的風怎麼搞的?」我說:「你去問風去。」我怎麼曉得它怎麼搞,它是聲嘛。所以語表的本身也非實有聲性。因此學佛的人要自己觀,觀察反省。所以人家罵我,誹謗我,那是傳聲筒過來就算了,沒有什麼。過來之後始終想那句話,他怎麼罵我,坐著那裡、睡覺都在生氣,那當然神經了嘛,此聲是生滅法,早過去了。惠譽,恭維你也是一樣,都沒有什麼。

「外有對色前已破故。」這個聲音的本身是虛幻的,雖然是有為法,諸法無自性,一切宇宙的萬象,沒有一個單獨永恆存在的東西,一切唯心,就是這個本體心,所以這個心所表達的作用,外面若有相對的作用的話,相對色,心非相對色,前已破故,前面已經批駁過了,不需要再討論。

「然因心故。識變似聲生滅相續似有表示。假名語表。於理無違。」但是,然即那麼,因為我們心意識動了,識變即心意識變出來的作用,似聲即好像有個聲音,表達我們的意識,那麼它是一個生滅法,有好多音聲逗起來,這表達了一個觀念: 生滅相續,似有表示。注意這個似,所以我常常告訴大家學佛最後學到真如,翻譯的太好了,梵文本身也好,這個真如即好像是真的,若你真把它當成真的,那你就上當了,你就不能得道。如來,佛叫如來,好像來了,來而不來,他畢竟沒有來。所以我們敲起來念:「如來啊…」念了半天,早就如來了,一念就如來。所以佛在哪裡?佛在你那一念的時候,就如來啊,來而不來,去而不去。這些翻譯的都非常高明而且很美。所以,這些言語似有表示,看起來言語是有表示。比如我們剛才說話,諸位耳朵聽的聲音,已經快講了三、四十分鐘,每個聲音都沒有了,你說沒有啊,好像我都聽到過,聽完了在那裡?都跑掉了,因為它本空。似有表示,假名,因此在學理上,我們人世間的言語文字上,給它起個名字假名叫做語表,言語所表達出來,言語就包含文字。於理無違,可以那麼稱呼,在邏輯上也合理,但是這個合理是有一個假設的,不是真實有一個東西。

「表既實無。無表寧實。然依思願善惡分限。假立無表理亦無違。」他說一切言語動作,所謂我們活著的這個身體的表示,有表色,無表色(暫停一分鐘)表識這個東西就是表示,所謂表識是抽象的,實際上都是表示。表既實無,表識這個東西實在沒有這個東西。比如說假設我們這幾十人都很有錢,每人請個建築師給我設計,我要蓋個房子,宮殿式的,這一句話。建築師拿了你的錢嘛,就坐著畫,構想一個宮殿。所謂宮殿就是一個表識,我們看到的所有的房子都是假像的,沒有實際的。這個表識東西,我們可以叫它是宮殿,也可以叫它是牢獄,人的觀念不同。等於一個人住在茅草棚裡自己稱王的時候也可以認為是宮殿,對著自己的家人:太太、孩子們,嘿!那個威風凜凜,威風八面,殺氣騰騰。若家裡是女主人做主,她就是武則天,那也是威風的很,但是這個表都不是真實的。表既實無,所有看得見的動作都是表識,一動作完了,沒有了,空了。無表寧實,那個抽象沒有表示出來的,古文叫寧,白話就是哪裡,寧可即哪裡可以。無表寧實,無表示的東西,那裡還是真實有的呢?注意這句話。所以我們大家學佛,要修道證果,我問你:那個證果是蘋果?番茄?還是榴蓮啊?證個什麼果?然後我們心裡的觀念是天天想證果、證果,那是無表識的東西,無表寧實啊。所以我們犯了一個錯誤觀念,以有所得之心求無所得之果,背道而馳,這個理由要搞清楚,所以表既實無,無表寧實。然即但是,依思願善惡分限,可是我們現在活著是有思想啊,有思想中間就有分別,有善惡,願即願望,是好聽的名詞,翻過來不好聽的就是慾望,願跟慾望是一體兩面的名稱,願就是慾望。所以我們要發願即培養你的慾望,好聽一點叫立志,志也是慾望啊,我要求達到什麼就是志願。因為人有思想,依思願善惡分限,假立無表,假設建立一個名稱叫無表色,比如我們的思想也是色法,思想是抽象的,叫無表,無法表達,所以心理的作用也可以說是屬於無表色的範圍。注意,我們是現代人,說:佛啊,你這話有問題,佛啊,你老人家的話有問題。如果佛現在在,我就要問他了:「我們的大老師啊,你這句話有問題。跟你那個時候不同,現在心念一動,那個腦電波放射出來的光可以照相出來,不能叫做無表色,是有表色。」假設你們諸位是佛,我是你們的弟子,我現在問你們,佛怎麼答?心念、腦波一動可以照出來,顏色不同,這個人動一個壞的心念,那顏色馬上變了。當然我們現在國內的光學還達不到這個水平,國外已經開始有了。將來的測謊器用不著別的了,問案審查時,真話假話,手裡拿一個東西就已經知道了。一邊跟你講話,一邊看是真是假。光明爽朗的人講話時那都是好的顏色,尤其理直氣壯的時候,那個顏色好看啊。假立無表理亦無違,那麼現在就講,若我們這樣問佛,難道佛答不出來麼?他一定答得出來。因為在過去的知識範圍內,把這歸在無表色,現在科學進步了,心念的動就歸在有表色裡了,不是很簡單嘛,不要迷恍。(暫停)

假立無表,到了思想的東西已經是屬於抽象了,不是用色法可以表示的,這在理論上是沒有矛盾的,違即矛盾,互相違背。為什麼呢?「謂此或依發勝身語善惡思種增長位立。或依定中止身語惡現行思立。故是假有。」注意,現在講到唯識的比較中心處了。我們都聽過《八識規矩頌》,這是唯識宗的基本,其中有五遍行,存在於任何八個識中:作意、觸、受、想、思。對於普通人我們只曉得講思想兩個字,一個名詞。唯識中的心理作用的分類:想是粗的,我們腦筋動,每個思想過來,這是屬於想;到達思的境界腦電波不大動了,腦的思慮不大動了,換句話說是腦裡非常輕微的波動,那個是思。比如我們睡眠的時候會做夢,夢就是一種思的反應,不是想的反應。這個思也可以普通叫做念。比如,假設今天在座的有人欠了別人兩、三千萬,在現在工商不景氣的狀況中,儘管坐在這裡聽唯識,但一個字也聽不進去,心裡就想:明天怎麼辦?是腳底抹油呢?還是準備去坐牢呢?還是怎麼辦?帳還不上!這個時候晝夜不安,睡眠不安,其實也沒有人向你討帳,這是念。等於我們懷念自己的兒女,我相信懷念父母都不會有那麼好的感情,最好是懷念自己喜歡的愛人吧,那才是茶裡是他,飯裡也是他,丟不下來。那是思,很細,自己都檢查不出來,那就是念。這裡所謂講『思願善惡分限,假立無表』,屬於無表色,道理沒有錯,這怎麼說呢?謂即講,此即這個問題,或者,依發勝身語,比如我們唸佛、講佛、或者信宗教天天向上帝禱告,嘴裡說好話,手合掌,假裝好人,想的也是好事,這叫勝身。比如我們打坐,手打印,身體一點也沒有作怪,這叫勝即特殊的,很好的身業。那麼坐在那裡合掌唸佛,嘴裡沒有罵人,當然若念、念、唸到三字經—國罵上去了,不大對了,只是念『南無阿彌駝佛』,口業、語業,勝。善的、惡的,思。種,是種子裡,生命帶來的就有思。增長是什麼?因為人的天生功能裡自然有思。嬰兒境界有沒有思啊?有他的念,嬰兒還沒有第六意識,分別心還沒有,但是不能說沒有思。這個思啊,阿賴耶識也有思的作用,有想。所以我們中國古人講,若嬰兒生下來笑,「嘠、嘠」或者自己莫名其妙地睡覺時笑,據說是嬰兒沒有忘記前生的那個境界,因為這個地方(百會穴)還沒有封攏,這個身體工具還沒有做好,這時他同前生乃至外界的鬼神都有點相通的,所以看到別的很好玩,他就會笑了。等到這個「蹦、蹦」跳的地方一封攏後,開始講話,第六意識開始,那些境界沒有了。若能記得的話,說明這個人的定力很高了,你看幾個人能記得嬰兒的事情?所以那個境界還有思的種子,等到會講話,受後天的教育,社會、時代、家庭、環境種種增長。我們講的天才,就是思的那一念,偏重前生的種子帶來的。所以有人對某種專長特別愛好,小孩子幾歲就會。想到一個文學的境界,清朝的一個歷史學家、大詩人,叫趙翼,他有首詩講做詩,其實何止是做詩,學藝術、學畫、學音樂,修道也是一樣。他說:「少時學語苦難園,只道工夫半未全,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小孩子學講話始終講不好,只認為是自己功夫沒有到,慢慢學,功夫到了一定學得很好,到老的時候才覺得不是學得會的,天才帶來的。比如我們學外文或什麼,或是這位外國同學學中文,認為工夫到了,我一定能講的很好。但是,我常常告訴年輕的同學學外文:「哎呀,你學外語,大概上飛機會叫咖啡、飯來吃。上館子曉得拿叉子、刀子就已經了不起了,問路會問。你說要學好英文,來輩子再說吧。」就是任何一個國家,比如我們都是中國人,你們都學過中文,但你們是不是文學家,能寫一篇文章使我讀了眼淚都掉出來,做得到嘛?「做不到啊!不是文學家啊。」為什麼都認得中國字,都會寫,為什麼你就寫不了那麼好美的境界?「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種性使然,所以這個種性非常重要,就是我們普通講的根基,也就是天才。現在講思,願,慾望,這個思想的願,這是講我們現在活動的。或依定中,真正入定的時候,四禪八定,得定了,定的境界並不是說沒有妄念、妄想,但是不能說它沒有思啊,那完全錯了。若定到連思都沒有了,那你不要學了,那叫頑空,那變成木頭、石塊了,那何必學佛、學打坐?乾脆用麻醉劑或吃安眠藥多好,它有思。所以我們曉得佛說飲食吃飯有四種,最後的思食,到了那個時候不需要吃飯了。我們現在的吃飯是段食,手抓來吃,分段的飲食,所以功夫到了,得了定以後,可以不需要飲食,為什麼?他可以思食,我們普通講是有精神食糧,他自己會有那個境界。所以或依定中,止身語惡現行思立,故是假有,所以在定中,我們打坐時身體不會動了,至於坐在那裡還那麼扭一下,「哎呀,我氣脈動了,通不過了。」那是造心業嘛,心還在造業,所謂講氣脈,你心還在造業啊,不過是造一點好業,健康業而已,也叫做業。真到了定,身體沒有感受,感受的粗受沒有了,那才叫做定。所以你們打坐時,你教他某個動作:「老師啊,他在入定。」我只好笑一下,這也叫入定?甚至我們在廁所裡蹲著看報紙,半天也不出來,那叫做入定啊?哈,那不是開玩笑嘛。定了以後,止身語,當然不會講話。惡,這個惡是廣義,一切起心動念的現行不動,現行沒有。種性的思有,現行的思沒有,種子生現行。但是定中有沒有思呢?有思,即所謂止觀的觀的專一境界,就是一片光明,你就是心在觀的相應境界中。不動就叫做定,定就是一個境相不動了,超越時間、空間而不動就是止。像我們普通只能講是修修靜坐而已,哪能真做到靜?真做到的,定就是止,止就是定。看起來他好像在那裡打坐,其實是在那裡造業,造個什麼業?造個心業,他在搞氣,「哎,到這裡… 哎,到那裡…。」這樣叫做入定?所以我覺得跟在廁所裡看報紙差不多,此法即那法,哈,那不通。要懂得依定中,止身語惡的現行,思立,那不是妄想,專一思定,心繫一緣,不動。所以定中的境界並非究竟,故是假有。所以你看禪宗六祖講不念定慧解脫,是講本體的理論。大家看了六祖《壇經》,「哎,學禪不要打坐了!」那你開玩笑了,不要自欺了,故是假有。

「世尊經中說有三業。」世尊即佛,我們這本書是論,佛過世後,這些成就的菩薩,分個階層,不敢自稱為佛,只能說是菩薩,造的著作稱為論。因此佛所說的記錄始終歸為經,這是經跟論的差別。現在我們研究的是論,它引證佛說的話,世尊經中說有三業,佛經上將人的身、口、意叫做三業。

「撥身語業豈不違經。」假設我們現在認為沒有身業、語業,把它們撥開了,那是違背聖教,違背佛的說法,在信仰、觀念、邏輯上都是錯誤。「不撥為無但言非色。能動身思說名身業。」前面講,「世尊經中說有三業。」這是另外提出問題,他說:聽了半天,你們說身業、語業這些都沒有,都是假的,空的,但是佛經上佛就講過人有三業啊,身、口、意。佛都說有三業,「撥身語業」,而你現在說身業動作是空的,語業也是空,那麼意識思想等於也是空的了,你只保留一個思的境界,「豈不違經」?你不是學佛嗎?你是違背了我們的教主啦!這位大老師的教義啦!」那麼他答覆:不撥為無但言非色,能動身思說名身業。他說你的思想搞錯了,我並沒有講這個空是沒有個表示啊,並沒有說空是沒有啊,空不是絕對的沒有啊,這個道理很重要啊。所以一般學佛的人一提到空就錯誤地認為是絕對的沒有,比如一根火柴燒完了就沒有了,這是唯物論的空啊,佛法的空不是這個。所以東南亞一帶的南傳小乘佛教,以空為根本的,最後被共產主義的唯物哲學吃掉了,自己都莫名其妙地變成唯物思想的同路人,東南亞的佛教鬧了那樣一個歷史上的悲劇,就是哲學思想的問題。所以我們要瞭解,所謂空不撥為無,並不是像唯物論那樣的斷見,那個不叫空,佛學叫斷見。大乘佛法所謂的空是包含了萬有,此萬有的種性若引用中國《易經》的兩句話說明:「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是這個空。所以小乘的佛學把空變成斷見,與唯物思想同路了,那就錯了。因此這裡告訴你不撥為無,你怎麼聽話都不會?理論都搞不清楚?我沒有講絕對的沒有,是空。但言非色,唯識在文字上沒有看到一個空字,是講非色,或非有,不是有。「不要有就是空。」哎,這是你的斷定,你的觀唸錯誤,他只是講非色,不是色法。這就是文字的邏輯,一個字都不能差,不能隨便下一個字,所以寫文章難啊,有時一個字都要慎重地考慮,不像現在寫白話文,隨便造個名字出來都可以,亂七八糟都行,不行。不撥為無但言非色,那麼你提到的佛說有身口意三業,當然有啊,能動身思說名身業,我們那個自性的功能一動,身體作用,身體發出動作,即身體的思想作用,這就是身業。你們學心理學的現代青年注意啊,能動身思,我們那個思想本身也是身業之一。所以我常常告訴大家;我們的思想是沒有表達出來的行為,實際上思想就是一種行為;我們的行為是已經表達到外的思想,它兩個是一個東西。所以小乘的戒律是針對行為而講,對思想部分不太追究。如果講普通的一般法律法理學,即法律的哲學方面,大乘戒律已經涉及思,起心動念已經犯意戒。等於普通犯罪的,看你有沒有這個行為,沒有構成這個行為,你想一下不免有之,那還不判罪。大乘的戒律,只要想一下就已經犯戒了。你想:「這只筆很好,若給我用多好。」這就已經犯了侵犯的罪,盜罪,大乘思想的戒律有那麼嚴重。所以說能動身思說名身業,身在造業。

「能發語思說名語業。」都有個思字,能夠發動你要說話的那個動機,就叫語業。「審決二思意相應故。作動意故說名意業。」心的狀態,心識的狀況,審即反省,能夠思想的:「哎呀,我怎麼那麼想呢?你看我怎麼想他的包子呢?哎!這好丟人!」心裡難過,就是審查的作用。心理學上舊的翻譯叫監查意識,我們這個心理意識中有這個監查、審查自己的作用。決即決斷,這個事情一定要這樣辦!比如說,我們學佛打坐,心裡想:怕坐不了吧,哎,坐死算了!這是決斷。審決,這兩種心理即二思,大概的歸納為兩種觀念。意相應故,這個不屬於身體,也不屬於講話,是意識上。因為這兩個審、查自己,決定自己的作用,這兩種思的作用屬於第六意識的作用。作動意故,我們講五遍行的所謂作意,它能夠造做那個意識形態,構成形態,即念觀(現在的新詞),構成了意識的一個觀念、狀況。作動意故,它造做了動這個意的動作,說名意業,在理論上的名詞就是意業。我們瞭解的這些,大家學佛,講修行有多困難,身、口、意三業一動都不敢亂動,一起心動念都在犯罪,都在犯錯誤。但不要那麼害怕啊,我們想的大部分都是善的,他並沒有講善惡問題。現在是告訴我們心理的狀態,講清楚地認識自己,自我的認識。

「起身語思有所造作。說名為業。是審決思所游履故通生苦樂異熟果故。亦名為道。」所以身、口、意三業能夠使我們發起身體、講話、思想的作用,有所造作,使我們這個念頭一動,身體就會動作,嘴就會講話,或者有思想,有所造作,說名做業。那麼這個造作構成的行為,儘管外面沒有動作,思想就是行為,這個行為與思想的作用都叫造業,說名為業。佛經上用業,不是罪孽的孽,孽是專門代表壞的,佛學很少\沒有用孽字。比如小說上寫老和尚罵人:「業障!」即這個業,不能用孽。這個業包括兩方面,陽面、陰面、中間性的,即善業、惡業及無記業。等於一隻手一樣,有正、有反、有中間即無記業。無記業等於我們現在普通講的下意識,自己都莫名其妙,但那個也是業,是一股力量的作用。是審決思所游履,身即身體的動作,語即講話的表達,思即思想的作用,都有審查自己、決定自己的作用。你說:「我這個人沒心思的,脾氣壞。所以有時候自己想不罵人,可是罵了。」不要講這個逃避的話。當我們心裡很急的時候要罵人,你心裡已經有了一個審查決定:「格老子非罵不可!」中間很快,間不容髮,一秒鐘都沒有,你說誰吵架、罵人、打架、殺人的時候腦子不清楚?沒有這回事!絕對清楚。所以講到犯罪的行為啊,若要佛學追究其心理,就非判罪不可,隨便怎麼不清醒還是要判。你說:「我糊塗了,神經了。」沒有這回事。他當時有審決這個作用在。這兩樣東西審決,包含了善的審決和惡的審決,以及無記的審決,都有這個作用。所以是審決思所游履,就是思想的作用,心理的作用,這是它走的路子。因此它構成行為通人生的苦與樂,故通生苦樂,構成了行為之後,就有果報,叫異熟果。像我們普通講因果報應,我們都曉得中國人有句老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日子未到。』這中間有時間、空間的距離。異熟很難講,我們的《成唯識論》課將來會專門講解異熟果。現在勉強地講什麼叫異熟果呢?並不是說我現在打了你一耳光,那麼三年或八十年後,或者來生我會還打你個耳光,不一定,說不定現在我打你一個耳光,來生碰到一個釘子插進來,莫名其妙地會插進來,不知道。異地、異時、異果而報,所以果報歷然。並沒有上帝給你做主,中間也沒有閻王加以審判,閻王將來也要用電腦,那個來不及。所以你自己本身就是閻王,本身就是上帝,就是主宰。通生苦樂異熟果故,所以身、口、意三業有一個通稱,也可以叫身、口、意三道,此道不是得道的道,道路的道,三條路,亦名為道。

「故前七業道亦思為自性。」麻煩來了,七業道即身三口四,我們身體造業是三種,殺、盜、淫。大乘道不一定把人家生命殺了叫殺,妨礙任何一個眾生的動作,使他活的不快樂,都屬於殺。不與取就是盜,所以講佛家的盜戒難辦,不是說我偷了東西叫做盜,乃至一草一木,自然界的東西,無主之物,在現有的法律下我拿了不算偷盜,因為沒有主嘛,在佛法不然。對一草一木,若有人看到,要說:「我想把這朵花摘了。」若無人看到,至少要叫一聲:「哎,對不起啊,我要摘這朵花了。」因為雖然沒有人看到,但還有非人知道。所以佔用一點東西,必須有共同的知道,這才是不犯盜戒。所以這個多難,起心動念。所以我經常說,我們都在侵害別人,我們這些男士回家,太太給你泡好茶,你覺得應該還是不應該?這是她的勞力泡的,要非常感謝,不然也是盜戒,也是損害人家。所以說任何一個人都在犯盜戒,我們活著就是在偷盜別人。都是別人的勞動、精神,才有我們生活的舒服。淫也是如此,不一定只是男女兩性,大乘道講,過分貪戀一粒米都屬於淫。身的三業,口有四業,嘴巴更厲害,妄語,扯謊,真是隨時在扯謊。看到一個不高興的人: 「哎,你沒有怎麼樣?」「沒怎麼樣。」」你到那裡去啊?」「我去前面走走。」實際上你是到這裡來嘛,那句話就是妄語。所以絕對的誠實,沒有這回事。惡口,我們隨時在講惡口,大聲的罵人、吼人,豈止國罵,三字經出籠,傷害人,講刻薄話。綺語,故意說謊、說笑話挖苦人,挖苦了你以後還還不了嘴,尤其是三朋四友坐在一起談些話。什麼叫綺語?就是陳舉終日,言不及義,朋友們坐在一起,一天談些空話,浪費精神,毫不相干,廢話,就是造口業。兩舌更可怕,年輕同學特別注意,有許多學佛的年輕同學一天到晚犯兩舌戒,這個說過來,那個說過去,然後說:「我告訴你啊,你不要告訴他啊…他說的…怎麼怎麼…。」他自己覺得:我道德相當好…天天在犯兩舌戒,尤其我們同學裡要特別注意,嘴巴一天到晚都在這裡說。這種口業傷人有時候比身業還厲害。身有三業,造的惡業,口是四業,意有三業即貪、嗔、痴,思想裡頭的,所以共有十種。這裡沒有提到意念的三業,身三口四七業道,故前七業道亦思為自性,都是由於思想發動,這個自性不是明心見性的性,本身性質的那個性,它的性能是思想來的。

「或身語表由思發故假說為業。」這裡解釋造業的業,造善業、惡業、不善不惡業。或者身體的動作,嘴巴的說話所表達出來,這個表達出來是由意識思想來。所以有人說:「哎呀,我忘記了,我無意的。」那是逃避的話,我們有很多學佛的同學經常拿這句話來自欺,所以有時候我就罵他,他故意裝不懂,實際上全懂,這樣不是修行人。身體、講話怎麼會是無意?那不是欺人就是自欺,再不然是受人家欺,哪有這回事?一定清楚的。我常常說:我不相信有喝醉酒的人,他真醉了?你拿大便喂他,他吃不吃?他如果吃,我相信他醉了。他絕不會吃的,對不對?你拿他最心愛、最值錢的東西給他:你把它扔掉、撕掉,把銀行的存摺燒掉,他不會燒的,他清醒的很,所以不要騙人。一個真正學佛的人心如明鏡,你不要拿話來騙,你不要欺人、自欺了,諸位同學特別要注意。所以身語表由思發,都是由思想來的。所以什麼是業?思想本身就是業,要特別注意啊,思想本身就是業。「思所履故說名業道。」思想本身走的道路,它的行為即履。思想在內在已經就構成行為了,所以,佛學的名詞叫做業道、業、道。「由此應知。實無外色唯有內識變似色生。」所以由於這個道理,我們應該知道,實實在在並沒有外…

第35章

原文:「實無外色唯有內識變似色生。不相應行亦非實有。所以者何。得非得等非如色心及諸心所體相可得。非異色心及諸心所作用可得。由此故知定非實有。但依色等分位假立。此定非異色心心所有實體用。如色心等許蘊攝故。或心心所及色無為所不攝故。如畢竟無定非實有。或余實法所不攝故。如余假法非實有體。且彼如何知得非得。異色心等有實體用。契經說故。如說如是補特伽羅成就善惡。聖者成就十無學法。又說。異生不成就聖法。諸阿羅漢不成就煩惱。成不成言顯得非得。經不說此異色心等有實體用為證不成。亦說輪王成就七寶。豈即成就他身非情。若謂於寶有自在力假說成就。於善惡法何不許然而執實得。若謂七寶在現在故。可假說成。寧知所成善惡等法離現在有。離現實法。理非有故。現在必有善種等故。又得於法有何勝用。若言能起應起無為。一切非情應永不起。未得已失應永不生。若俱生得為因起者。所執二生便為無用。又具善惡無記得者。善惡無記應頓現前。若待余因得便無用。若得於法是不失因。有情由此成就彼故。諸可成法不離有情。若離有情實不可得。故得於法俱為無用。得實無故非得亦無。然依有情可成諸法。分位假立三種成就。一種子成就。二自在成就。三現行成就。」

無表、色法,絕對否定了一切有物理的存在。所以現在醫學上說:哎,這就是人神經的反應,不是心是作用,這是唯物論調。唯識認為所謂神經的反應不是第六意識的作用,第八阿賴耶識心的功能,那個屬於思的境界。所以說人死以後,最後一口氣斷完了,體溫還沒有冷卻以前,他那個觸和思還存在,不能說是神經的反應,不是機械性的,還是唯心的,那是屬於思與觸的境界。剛才講五遍行:做意、觸、受、想、思。所以一切都是內識變似色生,心意識的轉變,看起來有外表生理上的動作,其實沒有神經的反應,神經的反應也是它,也是心的變的一部分的變相。我們曉得其他的大乘經典,大乘經典的華嚴境界或者密宗境界,換了一個名詞,叫做什麼?神變。注意,叫做神變。所以大乘不可思議的諸佛菩薩的神變。神變就是神通,一切都是神通了,就是心意識的作用,不是機械性的,不是唯物的。所以真正的佛法沒辦法,碰到共產黨,碰到頑固的共產黨、頑固的唯物思想家,絕對是對立的,沒有法子。基本的根本哲學對立,它是徹底的唯心。

正講到不相應行。我們在《百法明門論》、《八識規矩頌》大家都很清楚的啊----不相應行法。所謂不相應是與我們現在的心理狀況、意識所不能相應,你轉不動它的。所以唯識的歸納,不相應行法有二十四種。這二十四種都是不相應的行法。第一個得,第二個命,命根,生命的長短、功能這一切等等,都是心理第六意識所不能左右的,屬於第六意識不相應。

在佛過世以後,佛的弟子們分了很多的宗派。所以,一切根本有部講到不相應的,心理所不能左右的,有很多種法門。到了佛過世以後,差不多在一千年左右,把它歸納起來----不相應行,所謂行,在佛學的名詞是屬於行陰裡頭的,行陰就是一個宇宙間一個自然的動能。比如得到一個東西,能不能求得,求不得。普通我們都曉得佛經講八苦。人生的苦樂不是我們的意志要達到就能達到的,它是宇宙的動能,生命的動能,所以叫行陰。行即動也,在輪轉、在轉動,分為二十四種。

現在到了普通過去小乘的佛學,乃至到現在南傳的佛教,認為不相應行這些東西,我們縱然修道證果了,得了阿羅漢果,也把它沒辦法。比方,我們入定,自己的心念裡頭、自己的境界上沒有時間、空間的阻礙,但是外面的時間一分還是一分,一秒還是一秒,你的心變不了它。因此說,是屬於第六意識心的不相應行法。那麼過去的小乘的看法,比如說從舍利弗下來,一直到目連尊者,一直到佛的公子羅睺羅,傳揚舍利弗的學派,這些都認為物理世界的事情是我們的心轉不了的,所以稱心不相應行法。到了唯識學,大乘的菩薩們出來,心不相應行法是屬於第六意識的心沒有辦法左右它。但是,在八個識綜合起來的心王,一切物理世界同意識不相干的,還是歸在一個心王上,歸在心的體上,不是不能轉,可以轉,有相同的地方。那麼,這個道理在唯識學家,現在在《成唯識論》幫你們歸納,它的原文說:

「不相應行亦非實有。」先做結論。唯識學家批駁小乘學派的----認為不相應行法,是心不能轉的。現在唯識學家告訴我們:心不相應行法的最後,以本體、真如、道體來講,它也是空的,也是不存在的。

「所以者何。」什麼理由?「得非得等非如色心及諸心所體相可得。」就是說一切得,注意這個得是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中的第一個,舉這個例子,來概括了下面的一切。得到與不得到,得與不得。

我們大家都知道,在坐的諸位,出家、在家的諸位同學們對佛學都有很深入的瞭解。比方,舉一個現在的事實例子,前一個禮拜,有位老朋友今年八十二,為了他兒女的出國,到美國留學傷透了腦筋,很傷腦筋。最後沒有辦法跑來,跟我商量很多,剛好有一個機會,我說:「沒有問題了,可以解決了。」結果出去了。忙了幾個月,差不多忙了一兩年,總算把女兒送出走了。在他沒有送出以前,煩惱,送走了以後又煩惱。所以他前天來說:「哎,人生啊真是八苦,當時留學辦不出去 ----求不得苦,現在總算辦出去了,送上飛機了----愛別離苦。」他說:「哎呀,人生真是的,都在苦中啊!」我說:「你真是通了!你這下真通了,時年八十二,而今天才曉得八苦了啊。攢到一切來了。」我說:「跟著後面還有啊。」他說:「我知道,你不要說下去。」八十幾歲就是老、病、死苦了,都要來了。

像這些都是得,我們想求得什麼,不是你心裡想求得就求得的。有時候你想不要的,做不到。所以得非得等,包括了很多的意思。非如色心,我們現在這個身體啊,這個心臟,我們現在按西方文化來,不講這個心了,講頭腦,這些都屬於色心的反應,色法:四大、生理、心理起的作用。所謂色心在現在的心理、醫學上講就是反應的作用,一切反應的作用。腦神經的反應,心理上的反應。及諸心所,以及我們心裡所發生的各種思想、感情等等。體相可得,我們的色心有心臟、有頭腦、有思想,有感覺,有知覺,都知道,我們知道。及諸心所,我們心裡頭想什麼,思想、情緒的變化,我們知道。它有體,有相,即有其現象,我們都知道。可是有一個不知道啊:得與不得。比如我們投資下去做這個生意,結果如何啊不知道。我們現在讀書,讀書以後前途如何?不知道。都說:前途有限,後發無窮,那麼,不知道。所以得非得等心不能相應,不像色心,也不像心所起的各種現狀,自己可以把握得住,有體有相。這是第一段。

「非異色心及諸心所作用可得。」第一個所謂的得,得到與不得到,比如受命根,命根。我們生下來究竟活到幾歲?那一天要死?不知道。比如我們前天,這裡一位同學突然就走了,第二天早晨突然就死了,死的很快,我倒替他很高興,乾脆利落,一點痛苦都沒有。哎,下午還在這裡,第二天打電話來已經跑了。沒有把握啊,誰能夠知道啊?除了有修持的。所以啊,第一個講這個得與不得先的體相沒有把握,第二個是作用沒有把握。非異色心及諸心所作用可得。但是啊,作用有沒有把握呢?沒有把握。但是它有這個行陰,還有這個功能。也同我們這個色身肉體一樣,腦筋一樣,同心理狀態一樣,這個作用,它的作用。比如我們投資下去賺了錢,看到錢賺回來:哎,得到了。這個作用是有的。

「由此故知定非實有。」唯識學家說:只有這個偶然的現象,沒有實際的自性。得與不得,命根也是一樣。我們活著的這個生命的各種,有燦爛光輝的,各樣不同的生活,與不同的成就。都是對於這個命根,說:我現在不要叫它老了,我要它恢復到十幾歲,或者我要不死,你沒有這個把握,除了修道成功的人,學佛的。所以,得、命根、眾同分、異生性、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天、名身、句身、文身、生、死、住、無常這些都是心理上你沒辦法自己控制的,是心不相應行。但是唯識學家說,它並不是二元論,並不是物理世界的功能另有存在,它的自性也是空的,由此故知定非實有。

他說這些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但依色等分位假立。此定非異色心心所有實體用。如色心等許蘊攝故。」你看玄娤法師翻譯的文章要了命了,不曉得他在講些什麼?因為他的一個字代表了很多觀念,用古文尤其寫這個科學性的東西更難了,所以要非常留心地去讀。他說這些東西但依色等,色就是物理世界,乃至我們身體活著的這個現狀,分位給它假設地建立這許多名詞,給它排列出來。分位假立,你不要把它看成是實在的,只有這個理論,也是沒有實體的東西,所以它本性空。此定非異色心,他說這些名稱同我們現在肉體的心臟、色心部分、腦筋,乃至我們意識心理狀態,心所有,實的,現在我們感覺到真實:我在講,諸位能夠聽,就是心所的作用。他說:所以,這些東西看到是外緣的存在,如色心等,同我們現在活著的這些神經的反應,心理的思想等一樣的。許蘊攝故,因此在佛學上準許,許可它,包含在什麼地方呢?包含在五蘊裡頭的第四蘊,色、受、想、行蘊裡,行就是永遠在動。

比如我們打起坐來,即使是入定了,沒有到三禪天的境界,呼吸沒有停止,這個心臟沒有寧靜下來,血液還在流行,所以你儘管做到入定了,行陰沒有定。血液循環還是照舊,呼吸還在呼吸,行陰沒有停。這個行蘊啊,你心念空了,它生理上的行蘊沒有空啊。所以像這些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為什麼叫做不相應?學唯識的同學要特別注意:二十四種心不相應、(這裡要點一下,一般大家自己印書啊、自己講課啊忘記了,這裡要點一下。)行法。它是行陰裡頭的,這個心不相應是第六意識的不相應,但是行陰裡頭是相應的,所以叫行法。因此這裡講許蘊攝故,准許屬於行陰裡頭包含。

「或心、心所及色、無為所不攝故。」注意了,句點就是問題啊。不然看這種經典是莫名其妙,念死了,一輩子還是莫名其妙,不留心,念三輩子也是莫名其妙。或心,注意啊!這是講本體的心,包括八識全體的心。心所是心所起的各種現狀,心理作用,包括《百法明門論》中的五十二種心所,都包括在內。及色,色法四大,物理的,生理的。以及無為法,無為就是得了涅槃,證了果了。所不攝故。這些都是屬於行陰裡所包含,或者真證到了全體的明心見性,這個行陰起不了關係了,脫離了,所以叫解脫。解脫就是把色、受、想、行、識五陰都解脫了。所以五陰解脫最難,不是說你懂了一點禪的道理,會講幾句禪的機鋒轉語,或者會打個坐,一點都沒有解脫啊。你坐在這裡覺得在入定,都是在色陰境界裡頭玩,所以「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像。」你們說:「氣脈通了。」氣脈通了是在受陰境界裡玩,始終沒有得解脫,不能明心見性,不能證果成佛。像李某說:「哎,氣脈通了。」不在受陰中就在想陰中,沒有用。那是哄著你玩玩,自己哄自己可以,不是得道。所以心是全體的心,心所及色,色陰解脫了,證到了涅槃無為的境界,那麼,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它也起不了作用,也可以轉它,心能轉物了。

「如畢竟無定非實有。」到這個時候就是般若所講的畢竟空了。空了,外境也空了,但是唯識家下的一個名稱,一個斷語。你們諸位少年的法師們要注意,將來出去說法,尤其將來進入二十一世紀,中西文化交流的時候,你要弘揚佛法,特別注意不要亂說的。唯識中始終沒有提到一個「空」字,它用一個名詞:「非有」,不是存在,不是有。「哎,他說『非有』就是空。」那是你說的。那為什麼不用一個「空」字呢?因為用一個空字你就落在一個空的境界上去了。落在空的境界上還是有嘛。哎,你說:「我現在很空。」那個就是有啊。所以注意唯識中的話:定非實有。

「或余實法所不攝故。如余假法非實有體。」與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或者屬於其他的實法所不攝故。其他的實法是什麼?比如得道證果了,可以轉了它,是真實的。那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也不能包含進來。所以其他的假法,我們幻想中的,同它也沒有關係,非實有體。因此說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它的本身也是空。這個空是借用的,借用般若中的話來講。如果站在唯識的立場上,不應該用這個空字----非有,不是有。那麼,現在假設一個問題:

「且彼如何知得非得。異色心等有實體用。」上面這一節等於我們現在的人寫文章,先寫了總論,以邏輯來講,它是先把前提告訴我們,下面是申述理由,這就是因明的道理。上面提出種子,下面做各種引申的說法。且彼的彼即它,它是什麼東西?就是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這些是如何知?你怎麼樣知道?得到、不能得到(非得)等等異色心等,同我們現在的心理狀況,乃至我們的心臟、腦筋,這些色身等等。為什麼說佛要建立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呢?因為一定也有其道理啊,有其實際的體,有其實際的用。此是提出問題,現在解答:

「契經說故。」哎,這是佛說的,不是我們亂造的,佛的經典上有。「如說」怎麼樣說?「如是補特伽(cie)羅成就善惡。聖者成就十無學法。」這是一段,要特別地注意啊。「又說。異生不成就聖法。」這是第二段,若用現在的版子排印《大藏經》,要重新排過了,這樣一句就是一條了。

第三條:「諸阿羅漢不成就煩惱。成不成言顯得非得。」你看他這個文字的翻譯麻煩吧。若依照現在的白話文講要好幾頁,一大堆。他說:為什麼說呢?契經說故,佛在經典上說過,如說,佛怎麼說:如是補特伽羅成就善惡。先講名詞----補特伽羅,現在講國語講慣了,伽念jia,人家說你這樣講不對了,好了,就照國語的辦法,補特伽羅是什麼呢?數取趣。你們研究佛學,尤其研究唯識的更要注意,唯識沒有講到生死中陰啊,這些名稱都不用。就是說我們這個生命啊,在六道輪迴中,有時候行善升天變天人,下地獄,變畜生,我們任何一個人沒有得道,沒有了生死以前,都在這個裡頭滾。這個滾普通我們叫靈魂投胎啊,中陰啊,佛學叫數取,自己要抓一個東西,就是死了以後,這個色體一壞,那個出去的沒有了道以前,當下不能空了,一念不能空,它又去抓一個東西,抓一個東西即新的生命又來了,跟你結合了----所謂投胎,投哪一個胎不知道,六道輪迴,分十二類生在裡頭滾。數取趣的「趣」跟那個趨向的「趨」是相通的,趨向,自己總是向前面沖,所以在六道輪迴裡滾來滾去。你把它翻譯為「靈魂」,不對;翻譯為「中有」,勉勉強強,也不對。中陰身是暫時的,就是講很短的這一段。比如今天死了,大善人沒有中陰身,這裡一死,那邊就升天,中間沒有空到的。下地獄的人沒有中陰身,這裡一死,早就下地獄了,沒有死以前已經下去一半了,沒有中陰身。中陰身是不好不壞的,中間,數取趣,還要考慮,不是考慮,依因緣的輪轉。這一段的存在叫中陰身。

因此有人問:那死了以後,中陰身還存在?中陰身的存在只有七七四十九天,非轉生不可。有人就問了:那我的長輩死了幾十年了,現在假設招靈魂,還能招得回來,那不是還存在嗎?那不是。那是在鬼道中的關係。鬼道、天道都有相通的五通,可以跟人世間交通。下三道的就困難了,即地獄、畜生、惡鬼就困難了。那麼惡鬼道又包含了另外一種鬼道,這種鬼道還是轉身,可是不是中有,與人也有相通,這個道理太麻煩了。

總而言之,告訴我們:翻譯為中陰身也不對,沒有辦法翻譯,因此保留梵文的原音,即補特伽羅,叫數取趣。換句話說:補特伽羅這個名詞是代表一切眾生。如說,即佛經上講:如是補特伽羅成就善惡,一切眾生怎麼叫成就善惡呢?若修十善業道,純粹行善,死後升天。天有三十三重,不是欲界的三十三天,是色界、無色界,包括欲界。三界的欲界裡的中心又有三十三天。那麼各種的天道看你行善的程度不同,能夠上升為天人。所以我們真正的佛法不是大小二乘,真正的佛法是五乘道:人道、天道、聲聞道、緣覺道、菩薩道。人乘是基礎,十善業道是人乘道,人都沒有做好就想成佛,不可能的。人乘道沒有做好,上去做天人的資格都沒有。所以有時候我告訴諸位同學們,我們學佛的固然皈依三寶,不皈依邪魔外道,乃至皈依天神,我們都不皈依,但是都值得恭敬。我們死了以後能否做一個好的神都不知道呢,得看你有沒有這個善行,你不要輕視了它。「聰明正直死而為神。」我們既不聰明,又不正直,連神都做不到啊。要做神要十善業道里有它的善果,得到了善果他才得到了升天之位,但升天不一定是得道啊。所以佛是天、人之師,不但是人間的大導師,也是天人的大導師,那是證得了菩提,天人不一定證得菩提。

所以補特伽羅成就善惡,下地獄乃至升天的,善惡兩個果報完全不同。你說是誰給他做主的呢?不是上帝做主,也不是菩薩能夠給你做主,都是自業的成就做主。自己在輪迴,這個成果就是那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的「得」,得到了這個結果。下地獄的人心裡絕不願意下地獄,可是下去了,這屬於得,心不相應,你的意識做不了主。這是解釋「得」的道理。

還有,聖者,即修道的人成就了十種無學法,這聖者是羅漢們證得道的。十種叫做無學位,不需要再學了。所以我們沒有證道以前,在佛學統統稱為「學人」,都在有學階段。因此我們老規矩,寫信給出家的法師、在家的等,下面都自稱「學人」。現在不同了,若你寫「學人」,人家還以為你吹牛呢!等於是學者,學人變成學者了,這個時代不同了。以前我們寫信,比如寫給洗塵老法師,我可以自稱學人。學人、凡夫,有學之位,不敢說無學,那是大阿羅漢,聖人了,那不需要再學了,那已經到了絕學無為。所以,什麼是聖者呢?無學位才是聖者,大阿羅漢們。他們成就了十無學法,哪十種呢?八正道(正語、正業、正命等等)加上兩種:正解脫、正智,這就叫十無學法。得了這個果位,就屬於聖者。那麼,這些證得了羅漢,修養到達了十無學位,他們硬是得果了,所以叫做「得」。心不相應行嘛,現在我們的意識心天天想證果,你證不到的,你的妄想心是得不到這個果位的,所以是心不相應行。你到了聖者的境界,成就十無學法,那就不同了。得八正道、得正解脫,得正智境界。所謂得,得道得道硬是有個得。你得個什麼?又不是得到蘋果,又不是得到芒果,它沒有個東西啊?又不是鈔票,又不是一碗飯,那得個什麼呢?它到了那個境界,硬不是你第六意識想求的,求不到的。要一切解脫了,到了,就是「得」。

又說,佛經上說的:異生不成就聖法。什麼叫異生呢?同我們一切眾生不同。那現在的話講是「超越」,我們現在的觀念喜歡用這個名詞----超越,與一般的人不同,與我們普通生命不同。它不成就聖法,它不需要有一個聖人境界。這句話怎麼講呢?這真是要了我們的命了!哎,玄娤法師的翻譯啊,你多加幾個字說清楚一點好不好呢?可他老人家就那麼翻了,真要了命了。這是說:一般成了道的人不成就聖法,他不覺得自己是聖人。得了道的人說:「哎,我有道啊。」「哎,我告訴你啊,我有道,我是羅漢。」妖怪!那是道啊?真得道的人他謙和的很啊,問他:「你得道嗎?」「哎,沒有,沒有,沒有,沒有。我怎麼悟啊?悟個什麼?言旁加個口天的誤,耽誤的誤?有的。」他一定謙虛,異生不成就聖法。這下懂了,但是他真得道沒有?得道了。是這個道理。這個翻譯交代的有些不清楚,所以有時候念他老人家的書啊,有時候也扣他一分啊。他的功德無量,不過無量功德中稍稍扣他一分也沒有關係。我常常當著他的像講:「這個地方要扣你一分,交代的不清。」(一笑)

諸阿羅漢不成就煩惱,成不成言顯得非得。所以他說:異生不成就聖法,相反的,一切阿羅漢得道的人,他們永遠沒有煩惱,煩惱的根根斷了,所以叫阿羅漢。破除了生死、破除了煩惱,一切生死煩惱的魔障看到阿羅漢就怕了。不是阿羅漢怕它,它怕阿羅漢,得道了嘛,沒有煩惱,沒有生死,所以一切阿羅漢不成就煩惱。煩惱不成立了,那當然得道了,當然是聖人了。

所以,這個二十四種心不相應的得,什麼是得道的得?什麼是非得道?得雖然是一個抽象的名稱,倒轉來也是事實。這是佛法的邏輯,這個大邏輯。就是說:一個名詞的解釋啊,花了那麼大的精神,所以什麼叫得道?這樣就叫做得道:成不成言,說到成功與不成功,這個中間的言,這句話的區別、分別,顯得非得,明顯地表示怎麼樣叫做得道,怎麼樣叫做不得道,佛經跟你說的很清楚了。這樣講了半天還是解釋一個「得」字。

「經不說此異色心等有實體用為證不成。」他說:一切的佛經並不說這個得是異色心等有實體用,並不是說離開我們的身體、肉體,離開我們的生命以外,另外有一個得與不得的東西,一個力量的存在,並不是這樣。為證不成,所謂得道與不得道只是一個觀念,這個觀念是證明有成就沒有成就之間的一個區別。

你看我們普通人研究佛經學唯識都怕,專不進去,覺得太囉嗦,一點都不囉嗦。你要真正成就自己修道,到了後面有一點分別不清楚啊,你那個解脫就不成就。見地不透生死不能了,不能明心見性。所以禪宗祖師所謂的:「通宗不通教,開口就亂道。」你縱然功夫很好,定力很夠,你也悟道了,你教理不對,不能教人,只能做個自了漢,不能弘揚佛法。「通宗不通教,開口就亂道。」分析不清楚。所以做法師要通宗、通教,使之分析清楚,才能擔當如來的家業,就是這個道理,故並不是囉嗦。就是永嘉禪師所說的:「宗也通,教也通,定慧圓明不滯空。」一切經教始終的道理沒有不通的,定做到了,慧解脫也做到了,「定慧圓明不滯空」,不落在頑空的裡面,就是這個道理。因此,你看任何一個名詞、一個問題,佛經反覆給你說的那麼清楚。

「亦說輪王成就七寶。豈即成就他身非情。」這是問題。「若謂於寶有自在力假說成就。於善惡法何不許然而執實得。」現在提出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很重要,我常常提起同學們注意。真正研究佛法要注意一個東西啊,佛法千說萬說畢竟是個出世法,要我們出世成就。所以真正大乘佛法講究色法,理論上有,事實上不是。不是說沒有啊!我沒有講沒有。理論上有,事實上不是。大乘的佛法,佛交代了兩方面,顯實了,除了《維摩經》之外,佛顯實了----讚歎轉輪聖王。這點特別要注意,所以佛經處處提到轉輪聖王。按照佛教的宗旨,要眾生平等,眾生一切得解脫,離苦得樂。世界上永遠沒有痛苦、煩惱加在任何人的身上,甚至不加在一切任何眾生身上,只有成道,事實上做不到。

那麼佛教讚歎太平盛世的帝王,在《華嚴經》、《維摩經》都講,十地菩薩,等、妙二覺的菩薩,有文殊、普賢菩薩的境界,才能有威德成就為大魔王。大魔王不好做啊,你可以成佛,但你還沒有資格成魔啊。再說,十地以上的等、妙二覺菩薩才有資格轉身做治世的聖王,太平盛世的帝王。才能有資格同佛一樣福德無量,才能成就為轉輪聖王。轉輪聖王又分為:金輪聖王、銀輪聖王、鐵輪聖王幾種的分類。所以看我們中國歷史上的堯、舜、禹,可以說是轉輪聖王的帝王。至於說我們老祖宗的伏羲啊、黃帝啊,這些都屬於金輪聖王的轉輪聖王,那個時候天下永遠是平靜的。

所以佛經這一點,大家都不留意,特別注意。《金剛經》大家都唸過,「轉輪聖王相好莊嚴」一切福德跟佛一樣,完全一樣。但是他是入世的帝王,治世的聖王,而不能說他成佛。原因是什麼?有一樣東西沒有,不及佛----般若,證得菩提。但是十地以上菩薩轉身是故意實現的,所謂「應以帝王身得度者即現帝王身而為說法。」這個道理很清楚啊。因此佛學是注重入世的,尤其是注重治世的帝王。這就是佛教的真正的精神。不管你是什麼思想、什麼主義、什麼政體,只要你使天下太平,人類安定了---聖王的事業,轉輪王的事業。佛是非常讚歎,處處讚歎,不止是《仁王富國般若波羅密經》,到處都在讚歎。

但是,成就轉輪聖王七寶莊嚴談何容易啊!做不到啊。所以非要大福德才能成就轉輪聖王。七寶莊嚴即一個治世帝王的七樣寶貝,第一個是有一個好太太,一個好皇后。這是一寶啊,那是真寶啊。不是我們愛的要死,男女愛的「寶寶啊。」那是叫叫的,「你寶、我寶。」那是活寶啊,活寶是罵人的。第一個是所謂後寶。我們中國歷史上後寶沒有幾個啊。周文王的、周武王的這些夫人。還有中國歷史上宋朝有好幾個皇后都是賢后,郭子儀的孫女啊,郭太皇后。還有明朝我們的同學,朱和尚(元璋)的太太馬皇后。

朱元璋夠不夠得上是轉輪還是問題,可是馬皇后是轉輪聖王的後寶,是有名得厚道,這個人太好了。所以馬皇后死後在《大藏經》裡有記載啊,她睡覺的時候,有好多諸佛菩薩都傳給她咒子,她另外有一個密宗的系統,她做了很大的功德,一個大字不認識。所以死後,你看朱元璋請了那個宗泐(ci)禪師,大禪師,朱元璋請他當外交部長一樣的,有道的,最佩服他。結果馬皇后出喪的那天大風雨啊,那個朱元璋最後有點神經病----肝病,氣得啊,出喪時那麼大的風雨怎麼辦呢?就找這個禪師來說法,平常對他的態度很恭敬,但這個時候他神經了,態度很不好,這位禪師笑一笑:「我給她舉火就好了。」他就念了四句有名的偈子:「落雨(禪師是浙江人,稱下雨為落雨)天流淚,雷鳴地發哀。西方諸衲子(他帶領的一批和尚都來了),同送馬如來。點火!」這下朱元璋高興了,他的太太原來證了道。這位宗泐大師稱她是馬如來,馬皇后。「落雨天流淚,雷鳴地發哀。西方諸衲子,同送馬如來。」這幫出家人合掌都念起經來,一把火燒了。這位皇后也可以夠得上是一個輪王的後寶。

轉輪聖王七寶莊嚴,除了後寶以外還有藏寶,藏臣,什麼是藏臣啊?你注意啊,一個國家要治理好就是經濟財政的大臣難找啊。歷史上,找善於利經濟財政大臣的人才困難地很啊。到他當轉輪聖王的時候,自然有財經的藏臣來幫忙。民生問題解決了,天下個個都富有了,天下當然安定了,所以藏臣之寶難找。

七寶裡的馬寶就是交通工具嘛,現在最快速的是飛機啊,你說轉輪聖王一定騎馬啊?現在有「天馬」嘛。將來算不定手裡拿一個輪子就可以飛了。所以這是七寶的道理。大家唸佛經,馬馬虎虎:「轉輪聖王有七寶啊。」都是講人事嘛。

你看這幾個人,在軍事上有最好的軍事學家幫忙;藏臣寶就是很好的財經理財、懂經濟的;很好的太太。你看我們古今中外歷史上哪一個宮廷裡頭鬧清楚的?古今中外多少皇后啊?有幾個是好的?七寶之難啊,是要福德的啊,也不是他個人的福德,是一切眾生共業的福德修來的。

所以說輪王成就七寶,豈即成就他身非情?哎,這個轉輪聖王出生的時候等於一位佛下生一樣的名貴。只有我們的老師釋迦牟尼來,他是願意修苦行的,他來下生的時候並沒有轉輪聖王同時啊。很多的佛下生時是與轉輪聖王同時,這就是我佛----釋迦牟尼佛在佛的當中他所走的路線同人家不同,他走苦行的路子,越苦的地方他越來。其他有些佛並不走這個路線啊。有輪王治世他才出來啊。那當然舒服得多了,可以說他懶一點,我們的釋迦牟尼最勤快,他是最願意吃苦的。所以彌勒佛跟他是同學,因為懶嘛,喜歡睡覺就比他遲一點,他勤快所以先來。所以這些輪王的成就,是福德修來的,也是跟輪王並世而生的一切眾生,同一個時代的,這些眾生也都是善根成就來的。雖然如此,他只能成就他個人的輪王、個人的功德,豈即是問號,即哪裡能夠成就他人的成就?他沒辦法使任何一個人都變成輪王一樣的福德啊。他只有把他的福德分送給人家享受,他沒有辦法使任何人----等於一個又聰明又智慧的人可以用智慧幫助人,都是他沒有辦法把你的腦筋變成他的智慧,做不到啊。同樣的道理,所以豈即成就他身非情?

若謂於寶有自在力假說成就。若謂是古文,現代的話即假設說,即假定的意思,假設說這個輪王於七寶有自在的力量。佛經上描寫那個輪王,他念頭一動,那個東西就來了。就是山東話:「要什麼有什麼。」要什麼就有什麼就來了,就念頭一動,他有這個福德。於寶,七寶得自在之力,一切自在。這個我們做不到啊。為什麼?自在力有三種:神通的自在、智慧的自在、福報的自在,都是要功德修來的。也有報來的,有天生來的,天生來的也是修來的,前生多生來世修來的。一種是現在這一生去修持修到的,可以得自在。一種智慧,一悟什麼就通了,就懂了,一說什麼他就成就了,這是智慧的自在。還有神通可以自在,比如羅漢只知道五百劫,知五百劫的是小羅漢。大羅漢可以知道八萬劫的事,八萬劫以前的事不知道了。唯有菩薩、佛啊,智慧神通能知過去、未來,無有不自在的,修來的。輪王的自在,比如我們一點都不自在啊,所以對於這個「得」字不自在啊。我們想買股票,剛剛下了200萬,跌價了。不得不得,不自在。想什麼有什麼,是得到自在,自在是福報功德修來的,不是偶然的。他說:於一切自在之力假說成就,關於這個「得」字的解釋。

若謂於寶有自在力,講到輪王假說成就的話,於善惡法何不許然而執實得呢?轉輪聖王的威德於七寶有自在之力,所以說轉輪聖王有他成就的功德,但他對於善、惡法自己沒有辦法左右啊。我經常告訴同學們有一句話:一個英雄,大英雄可以征服了天下,而不能征服自己。假設能夠征服自己,不是英雄,那就是聖人。聖人跟英雄的分別就在這裡:聖人能夠征服自己,不想征服天下;英雄能征服天下,沒有辦法征服自己。征服自己的人比征服天下還難。所以輪王於七寶有自在之力,於善惡法何不許然?何以不許可他這樣?他沒有征服自己的力量。所以輪王跟佛的差別在這裡,其他的福德都一樣。因此我們看佛經佛的傳記都知道,當佛生時,不是有很多看相算命的看佛嗎,說:如果不出家的話是個轉輪聖王,但是看起來他不會當轉輪聖王,最後還是出家。所以出世法是比這個難。而執實得,為什麼在這個地方一定堅定認為:所謂得是實實在在有一個得到的道理啊?這是第一個假定的問題。第二個假定的問題是:

「若謂七寶在現在故。可假說成。寧知所成善惡等法離現在有。離現實法。理非有故。現在必有善種等故。」第二問題。假設說這個七寶,轉輪聖王誕生的時候七寶跟著他一生都有。可假說成,所謂假,這個不是假,是真的,為什麼佛經叫它假?它幾十年也不過是幾十年。

拿中國歷史講,歷史上的明王,夫妻最好的,夠不上是當轉輪聖王,但是已經很不錯了,一個聖平的帝王,鐵輪聖王還夠不上,但是很不錯了,兩個人----康熙和乾隆,都是五六十年。一個帝王在位一二十年就已經很長了。漢高祖、唐太宗不過十幾年啊,五六年就走了。他們一個祖父一個孫子都是十幾歲當皇帝,做了六十年,活到八十幾。乾隆自稱是十全老人,他不好意思自己認為是轉輪聖王。他們對佛經都熟悉的很,這三代都是參禪的,佛學通的很。自己不敢說是轉輪聖王,乾隆自稱是十全老人,活到八十幾,六十年的皇帝。但是啊,這個六十年也不過是六十年,乾隆以後清朝就開始衰敗了。可以說清朝衰敗的原因從乾隆手裡就已經埋下那個因了,這個之難。

那麼,所以說,這些七寶聖王的的轉輪聖王也是假有的,一個短時間,不能永恆。所以叫做假成。寧知即你哪裡知道啊?所謂成就善、惡等法----善法跟惡法兩個是平等的,它兩個的力量是相同的。就是前天我給大家講《維摩經》時提到的,一切諸佛菩薩智慧功德不可思議,一切眾生的業力果報也是不可思議的,一樣的,兩個相等的。上帝跟魔鬼都是同等的力量,同白天和黑夜一樣,一個陰一個陽。所以他說哪裡知道成就善惡等法,離開現在的所有,離開現在的所以一切法理非有故。除了講現實看得到的以外,不存在的。理非有故,在理論上、推理上是不存在的。現在必有善種等故,假設我們現在的「有」必須有因果的善根來,這是第二個問題。

「又得於法有何勝用。若言能起應起無為。」所謂得道的這個得字,其範圍、觀念於法,對於佛法有何勝用?有些什麼好處呢?若言能起應起無為,說得了道,它本身得道的那個得字,能夠生起來,應該生起無為之道。這個話怎麼講?比如說,我們大家都想發財,都想有地位。大丈夫不可一日無權,也不可一日無錢,又要有錢,又要有權,這個功名、富貴、地位得到了,人生都滿足了。應起無為,那麼他有錢或者有權:「我要成道。」拿錢來買成道,成不了啊。再多的錢也不能成道。所以:「我有錢,我有地位,我要我不死,或者再活個三、五十年。」做不到啊。應起無為,他得不到啊。這就是得字所講的。

「一切非情應永不起。」如果得道的得字有那麼大的力量,那麼一切眾生永遠不會變成凡夫了。為什麼成了佛以後他還要那麼辛苦地教化?一個人成佛了,那麼一切眾生大家跟我有緣,也跟著成佛了,那多好啊,都得道了嗎。那我們做投資,你去修行,我做股東,你成道了,我也打一股,那我也成功了。可能嗎?不可能。

「未得已失應永不生。」應該說這個「得」字有那麼大的功效,沒有得道的,已經失掉的都沒有這個名詞存在。因為我有一切得到的力量,所以過去掉了的一抓就回來,沒有得到的希望,我馬上達到目的了。你看他把這八個字的翻譯,我們讀的多辛苦啊!他老先生那麼翻,未得已失應永不生。

「若俱生得為因起者。所執二生便為無用。」假定說,我們今天,轉輪聖王也好,成就的是俱生得來的,俱生是與生命同時來的,它本身那個因種在那裡。那麼好了,好什麼?所執二生即現在生和未來生,現在這一生和將來的生便為無用,那就沒有用了,這個理論不成立了。哎,我這一生種的善因就帶到來生去了嗎?現在、未來都有嘛。換句話說:我只要一次辛苦,等於我們世間法,我只要辛苦做一年的生意,我一輩子都不要做了,行嗎?不行。比如你辛苦一年賺了一千億美金,你要保持這些美金永遠是一千億的價值,你要不斷努力地努力去保持它,不然還是喪失了。現有的成就你再不努力就算落伍了。

所以我經常告訴諸位:真正學佛的人只有今天,沒有明天啊。世間法,做事業的人,做學問、做生意、做任何事業,要不斷地努力,只有明天,今天的成就不滿足,不算數。今天的成就滿足了就算落伍了,退步了,要不斷地上進。所以說就是這個道理。

「又具善惡無記得者。善惡無記應頓現前。」再說,我們的自性裡頭具備了三個東西啊?研究唯識的特別注意啊:善法、惡法、無記法三樣。

你們研究哲學的同學們特別注意啊,這是人性的問題。尤其中國哲學同西洋哲學討論這個人性啊,天生的究竟是善還是惡?到現在哲學還下不了定論。一切宗教講人性啊,天生都是善的,對不對?惡是給後天引誘壞的。所以亞當、夏娃吃了一個蘋果吃壞了的。不是蘋果了,那是什麼果不知道,這個果不能吃啊,一吃壞了。那麼佛法也是講,人是從光音天來的,不過不是上帝創造的。也是吃了地味吃壞了,因此墮落了,飛不起來了,本來都可以回轉的,現在回不去了。認為人性都是善的,孔子、孟子、老子都是認為人性是善的。不過有幾個人,荀子認為人性是惡的。馬克思唯物思想、共產主義理想認為人性也是惡的,壞的。非拿鞭子抽不可,不然改不過來,因為人性是天生壞的。講善的認為人性本來都是善良的。你看有名的《孟子》都讀過:「惻忍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講人的慈悲心都有的了。他說:看到人家的孩子掉下井裡去了,不管是窮人的孩子還是我的兒子,掉下去都會慈悲。哎,不一定,我反對這句話。有人看到別人的孩子掉下去了:「哼,好!」心裡還在叫好呢,那裡有慈悲啊?對不對?所以孟子的這個理由不存在啊,片面的理論,人性有善有惡。告子提出來非善非惡,墨子也提出來非善非惡,不是善不是惡。墨子說人性是一張白紙,你把它染上黑的就是黑的,染上紅的就是紅的,所以人性非善非惡。

這些辯論佛法很徹底了。你把世界哲學、宗教研究完了,發現還是佛法高明,不得不佩服我們這位老師高明啊。人性是三樣東西,善一半、惡一半,還有一半是無記,莫名其妙,所謂非善非惡。一陰一陽,中間還有一個中間路線:不善不惡,昏頭昏腦,大部分吧。其實我們要懂得此善惡無記三法,這叫三自性,很要注意啊。你看我們大家研究自己,你們青年同學,我說你們啊,經常講你們每天都在無記中過,就是「竟日昏昏醉夢境。」平常的大部分時間,你們看書的同學知道了,像我們看一本書,看完了一頁就是一頁,都吸收進來了。而你們看了下一句就忘了上一句,然後眼睛盯在這裡,腦子想到電影院去了,對不對?或者想到某一個小說,那就是無記昏沉,不能專一。再不然就是昏頭昏腦愣在那裡,愣住了都是無記。善、惡、無記三自性,三法。

所以什麼叫做定呢?得了定的人絕對沒有無記。所以不要把無記當成定啊。一天昏頭昏腦坐在那裡也能坐一天,但是你腦子裡搞什麼自己都不知道,起來也不知道。「哎呦,我入定了,把時間忘記了。」對不起你在無記中啊!要注意啊,很嚴重啊,不要把定的境界認不清楚啊。所以要解脫善、惡、無記三法了以後,可以明心了。那麼起心動念處沒有不清楚的,那個時候是所謂禪宗的形容:「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那當然不是無記啊。你們都曉得講禪學,看到這些句子很優美,你們要想想看那是什麼境界?它沒有無記啊,它也是非善非惡。所以沒有到這個境界「千江有水千江月。」你是水中撈月啊,什麼都撈不到,還是禪呢?不要搞錯了。「萬里無雲萬里天。」那是什麼境界?那「萬里無雲萬里天。」一個實實的灰塵落下來都知道。所以說,達摩祖師在嵩山入定的時候,聽到螞蟻打架像打雷一樣聲音大,那是什麼境界?因為他「萬里無雲萬里天。」

隨便在這些地方講到又具善惡無記得者,善惡無記應頓現前。就懂了。所以在這種地方又要向玄娤法師頂禮了,你老人家翻譯的真好啊!都講完了。所以得道的境界具備了善、惡、無記法,你到達了,善惡無記是應頓現前,都很清楚,起心動念是哪個境界?是善的境界?惡的境界?無記的境界?自己很清楚。「若待余因得便無用。」假設我們的起心動念,善、惡、無記自己檢查不清楚,還要靠其他的因緣,那得道有什麼用?無用嘛。得便無用。

「若得於法是不失因。有情由此成就彼故。諸可成法不離有情。若離有情實不可得。」若得於法,得了道,得了一切佛法,是不失因,當然有前因後果。修一切善因而得一切善法,因此你修一切佛法的善因,當然證佛法之果。有情就是一切眾生,由此成就彼故,一切皆是因果關係,任何東西脫離不了因果關係,種什麼因得什麼果。諸可成法不離有情,一切有成就的這些東西,都不離開一切眾生,有情起心動念去做。若離有情,有情就是起心動念,有情就代表了眾生,代表了真情,這個真情不是愛不愛,慈悲就是有情。諸佛菩薩大慈大悲就是有情,不過是擴大這個情。若離有情實不可得。

你說佛有沒有情?當然有情,佛是三樣都有,貪瞋痴樣樣都有。什麼樣的貪瞋痴啊?明知道一切眾生渡不完,非要渡盡一切眾生不可,這是佛的大貪,有情。明知道一切眾生因緣慘慘,他開慧解一刀兩斷,斬完了,出家去----大瞋。斷一切煩惱才能證一切般若,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就是大勇氣,就是大瞋。眾生本來都渡不完的,他說:「虛空有盡,我願無窮。」你說他老人家痴不痴?他是大貪瞋痴,大貪瞋痴,所以說佛是大有情,大有情就成佛。我們啊,講自己個個都承認自己很有情,其實都無情啊,叫你慈悲一下別人,「我剛剛有事,對不起,明天再來。」明天他死掉了,還慈悲呢,自我為先不算有情。真有情忘記了自我,只有眾生,只有他人,那是真有情。所以說若離有情實不可得。

所以,中國的文化把它變成文學境界,就是兩句話,我經常提起大家注意的:「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中國文化把佛法的精要變成名言,兩句詩。什麼是神仙?一望而知,不俗氣,不俗氣即仙骨。什麼是佛菩薩?多情乃佛心,一切真多情就是佛心。若離有情實不可得。

「故得於法俱為無用。得實無故非得亦無。」你看這個翻譯難了,但是翻譯的太好了!故得於法,所以要瞭解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中第一是得,因此把得失的得放在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裡頭。俱為無用,因為它是無為法,不是你意識想得到就能夠得的。因為得是一個抽象的觀念,你達到了那個境界就叫得道。所謂得道即為不得,了不可得是為得道,得字無故。哎,你說:這個樣子就麼得道的得字了?非得亦無,的確有個得啊,可是沒有這個意識上的觀念。意識上有一個得道的觀念就不是得道了,對不對?

不相信啊?我告訴你,你去問一個非常有錢的人,你以為有錢的人很舒服啊?很痛苦,他天天覺得自己沒有錢,永遠缺一塊錢。可惜你們沒有錢,所以你們不懂。這些境界我都經驗過,所以我會曉得。所以我常常告訴人:一個人啊永遠覺得自己少一塊錢,永遠覺得少一間房子:「哎,再有一間房子問題就解決了。」修完了這一間又覺得少一間,永遠做不完。像我們老和尚修廟子,美國、加拿大啊到處都少他一個廟子。這個沒有辦法,非要大的境界你就懂了。所以得亦非得,非得亦無。得,有那個境界。可是呢,他有錢的人並沒有覺得自己有錢。有那麼大事業的人,他覺得身邊沒有事業;領導天下國家的人,有那麼多群眾天天喊他「萬歲!」他天天覺得沒有人可用。這些境界啊,你們不會懂的,記下了就是了,要自己到了那個位置就懂。所以就是有這樣的難處,非得亦無。

「然依有情可成諸法。分位假立三種成就。」但是,告訴你:得道的「得」有沒有?有。為什麼叫做得了道呢?依一切眾生的事實的觀念,建立了這個名稱,因此把它成就的位置的差別分位,假立是成功了,得道了,三個位。「一種子成就。二自在成就。三現行成就。」你們注意啊,我們這一生開始學佛,像你們學了一輩子有沒有做到第一種成就還是問題啊,種子有沒有成就還是問題啊。若種子沒有成就,轉一個胎一來就迷了,就不知道了。

所以前生修行越好的人,這一生福報越大,越福報大他絕不學佛了。這一生我的許多朋友,有些朋友,哎呀,這一輩子煙酒睹啊,又愛吃啊,又什麼的,什麼都愛,福氣好的很,當然。過去有些朋友問我:「哎,你說我前生是干什麼的?」我說:「和尚來的。」「哎,和尚來的怎麼這樣啊?」因為前生守戒嘛,什麼都沒有見過,這一生開放了,什麼都來了。那是真的啊,一點不錯啊。我說的話你們注意啊,因為他沒有得到戒體,命在手,這些都是大修行啊,苦啊,哎喲,這個不敢,那個不敢,他的功德累積,來生福報大。你不到那個,一忘了本啊,一開放啊,下一生啊恐怕連狗都不能變了,這個福報享完了。這些都是佛經上的道理啊,你去看佛經就會知道。

所以佛經裡講難陀出家,佛的那個兄弟難陀,不是阿難啊,另外有個堂兄弟難陀。佛出家了,把兄弟阿難又弄去出家了,把兒子也弄去出家了,就乘下一個兄弟難陀了,將來的王位交給他,佛又把他弄來出家了。難陀的太太是有名的美人,不得了的,就怕這個兄弟再碰到他哥哥又被帶走了,所以管的很厲害。大門都不讓他出去,出去了以後,給他點一個口紅在這裡,口紅沒有干就要回來,如果幹了回來就犯規。這樣啊,管他。結果佛啊,有一天跟阿難講:因緣到了,我去把他弄來出家。佛就去了,到門口一站,引磬一敲。難陀太太把他鎖在房間,不是現在的高樓,古代平房好多層啊,鎖在最後的那個宮廷裡頭,外面的聲音聽不到。佛用自在神通,那個引磬「叮」地一敲,他在房間裡也聽到了。難陀說:「不得了!我哥哥來了。我哥哥來化緣了,要出去啊。」太太說:「我也聽到了,不准去。」「不行啊。」他怕哥哥比怕皇帝還怕,一定要出去,因為哥哥是聖人,釋迦牟尼佛的聲望太高了。太太沒有辦法,給他點上口紅:「口紅沒有幹你就有進來。」他就把飯菜端來,給哥哥行個禮,把飯倒在碗裡。釋迦牟尼話也不說,對他笑一笑,「叮」一下,回頭就走。他就像是吃了迷魂藥,跟著佛也走了。一路跟著佛回去。佛說:「剃頭啊,出家了。」「是。哥哥讓我出家就出家了。」出了家以後心裡想:這個太太不得了。有一天佛入定就問他:「你的太太漂亮?你是沒有看過女色真正漂亮的。」他一聽眼睛瞪大了,他說:「哪裡啊?」佛說:「你跟我來嘛。」佛叫他摸著佛的衣服後面,拉著衣服,說:「你跟我來。」佛就用神通一帶,過了東海,大概到了我們這裡台灣啊,海灘上,或是什麼地方,佛就落下來了,在一個海灘邊上。海灘上有個女人,屍體躺在那裡,漂亮極了。佛問他:「你看,這個人漂亮不漂亮?」難陀轉了半天:「真漂亮!」大概難陀是藝術家,愛真善美,好色。「她真漂亮!」佛說:「比你的太太呢?」他說:「比我太太漂亮多了。」佛說:「你看看她臉上有一個什麼?」剛剛死的女人。難陀過去一看啊,臉上有條蟲,剛從鼻孔裡爬出來。佛就告訴難陀:「你曉得這條蟲是什麼人變的嗎?」「我也沒有得道,怎麼知道。」佛告訴他:「這條蟲就這女人自己變的,因為她愛自己的美色,漂亮。死了都舍不得自己的漂亮,她變成一條蟲在欣賞自己的漂亮。」佛說:「難陀啊,你好好修行啊。」難陀:「是、是、是。」嘴裡那樣講,心裡不同意。好色有什麼關係?愛美是人之天性嘛。佛就知道了,說:「還有比這更漂亮的。」「在哪裡啊?」「你跟我來。」佛就把他帶到天上,欲界天的那個天人啊,喔!那五百個天女啊,一個一個都比他的太太漂亮。這個難陀到這裡啊,眼睛就花了,色盲了。五百個女人每個都比他的太太漂亮,看不完的。回頭看看哥哥釋迦牟尼佛在那裡沒有看見,他就放肆起來了,在這個裡頭到處轉,轉了以後問這些天女啊:「你們這裡沒有老闆啊?沒有天主啊?」,她們說:「有啊,我們的天主下生去了。」「哦,那麼那麼現在等他?」「等他,等老闆回來,我們都是他的。」「這個人是干什麼的?」「下界,在人世間修行。」

第36章

「這個人幹什麼呀?」,「在下界,在人世間修行,正開始出家修行。修成功了回到這裡當天主。」他說:哪一位呀,那麼好的福氣?「他是佛的堂兄弟呀!名字叫難陀。」他聽了好高興,這回一定要好好修行!這個時候佛出現了,說,回去吧!回去後他已經中毒了,中了佛法的「毒」了。這一下,他天天打坐,很用功!疼痛、麻、酸他都不管了,哪裡痛呀麻呀癢呀他都熬住了。想要快速成功好升上天去!

後來有一天佛又跟他講,天上你也去過了,人世間的漂亮你也知道,現在我帶你去個地方——地獄,要不要去?他說好,我去見識見識。佛說,那你跟我來。佛就帶他下了地獄。地獄裡可不好玩了,他一路怕死了!最後到了一層地獄裡頭一看,嚯,那個殯儀館的那個電烤箱、烤爐,還有一些大油鍋,就在那裡炸那個死人,像炸排骨、炸雞腿那樣架起來炸。人犯了罪,下了地獄就炸,唉呀真痛苦!其中有一個大油鍋,油滾著——不曉得是石油還是柴油——滾著,但是空著,有兩個餓鬼在那裡站著等。他就去問:到處都有犯人,這個地方怎麼沒有?「這個地方還早啦,要慢慢等一個人下來。」他問:誰呀?現在有個人叫難陀,他這一生前生有福報,現在在人間,跟佛兩個有緣,是他的同宗兄弟。現在被佛帶去出家。出家了以後佛又帶他上天堂,他動機不正去修行——不是八正道,《楞嚴經》上說,「因地不真,果遭迂曲」,這個動因不正——他修成功了,在天上享五百天女的福,福享完了那個果報就是在這裡當油條。我們就等他,等他下油鍋!這一下,他一聽,傻了!趕快叫哥哥!佛呀!趕快出去,我要回去,這時佛現出一片光明,說,跟我走吧。再問他,你懂了嗎?他說我知道了!我要好好修行!這一下他才真正地修行,再也不要為了天女太太打坐了。這個故事就是說明,我們現在在修行,在信佛、打坐、拜佛、唸經,是不是成就種子,還是個問題。他生來世很可能還要沒啊!

所以你看禪宗溈仰溈山祖師,那是禪宗,比臨濟祖師還早,百丈的第一個大弟子去開山的溈仰宗。溈山祖師沒悟道的時候,跑天台山去,碰到寒山、拾得,寒山、拾得兩人跟他打招呼,他茫然不知應對。寒山就跟拾得講:算了,不要跟這位老兄講話了,他三世為國王,三生做皇帝,喪失了自在神通,他忘記了,失去了定力,變成無記了,我們不要理他了。就跟拾得兩人進去。所以,能夠做國王,還是靠修行來的。這就是說想修行成就種子,入胎不迷、出胎不迷、住胎不迷,談何容易啊!所以,很多世界上有福報的人,不管哪一種認真修行,或者是和尚,或者是仙道中,或者是像山裡頭的各種各樣的動物修行,所有福報都是修行來的。我們人類不公平,把動物修行修得好叫精、怪,人類自己叫做仙、佛,實際上拿我來講,也不過是人精而已啊!哈!對不對?公平地來講嘛!不管是哪種精怪,有些所有成就都是戒、定成就,所以就有福報。但是他的種子呢?菩提種子沒有下。要求大徹大悟、證得菩提的種性沒有下,所以不成功。所以三種成就:一、種子成就。第二種,到了種子成就對了,結果悟道了——自在成就。智慧、自在神通成就。第三種,現生成就,這一生即生成佛。這是三種成就。

「翻此假立不成就名。」

翻此,就是「相反的」,這三種都沒有成就,所以就叫做他一生修行沒有所得,他就不成就。所謂「得」就是沒有成就。所以我們注意,青年同學們,至少應該這一生把種子培養好;種性沒有成就,那就是白修行一生,要注意呀!所以,他講了三種成就。特別注意啊,考試要答得出來。先露個消息給你們,這是考試題目。什麼叫三種成就?要馬上答出來,一種子成就,二自在成就,三現生成就。一百分。這就答全了,要記得噢!

「此類雖多。而於三界見所斷種未永害位。假立非得名異生性。於諸聖法未成就故。」

所以,他說這個裡面的差別種類分析開來有很多。修行要跳出三界外,怎麼樣跳出三界外?見道以後才能修道,貪嗔痴慢疑等等,「見所斷」的種性要斷。見道,什麼叫見道?要反省自己的心念,哪裡不對要看得見。我們做人一輩子,自己錯誤都看不見,這是沒有「見」。所以修道第一要見地,自己的錯處在哪裡自己不知道,你就是沒有見道。所以見道以後才能修道。已經看得到自己錯誤在這裡,你就有本事把它切斷,對不對?要見得真,切得斷。你們同學常常問我:老師啊,我的錯處在哪裡?你問我,我又問誰呢?我就只好又問你。你的錯處在哪裡?你去找啊!我當然知道你錯處在哪裡;可你自己不反省到,那麼我就是給你講了也沒有用。見道位不到,修道位就沒有辦法建立——見道以後修道。所以三界之中「見所斷」的種性要建立。

見道以後要修。見道了後,知道自己的缺點,沒有修道是不行的。所以我常常告訴你們,我有一個咒語,這個咒比孫悟空的緊箍咒還厲害,你們學會了就有用處,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都在我那個咒語裡頭。四句話,你們大家注意:「看得破,忍不過;想得到,做不來」。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你把我這個咒子好好念!

大家都是看得破,心裡明明知道;忍不過、切不斷。想得到、做不來。對不對?你要看得破,忍得過,想得到,就要做得來!那麼見道以後修道也到了。修道到了之後,「永害位」永害的位置那個煩惱的種子永遠也沒有了。因為你見道沒有到,所以修道也不成功。「假立非得」,所以叫你沒有得道。沒有得道,叫一般種類的異生性。「於諸聖法」一切都沒有成就。所謂聖人是指二乘聖人,聲聞、緣覺、羅漢果位。所以你看《成唯識論》,關於得道不得道這個「得」字的觀念,它簡單地分析,講了那麼多。你看我們這個佛法是多麼科學!這個觀念都要分析得很詳細,不可以是籠統的。「噢!我開悟了,我得道了!」你開悟了?開的什麼悟啊?要注意呦!千萬注意!

上次我們講到心不相應行法裡頭的「得」,是為得道的「得」,這次開始的問題,也是心不相應行法裡的——同分,原文是:

「復如何知異色心等有實同分。」

同分,等於我們現在的話「共有的」、「相通的」,共同相通的這一部分的東西、作用。「如何知」,怎麼樣瞭解。色心,就是我們這個心臟,物理部分的作用,拿現在站在醫學乃至西方哲學思想物理部分的觀念,彼此的電感,尤其最新的心的第六感,心的這一部分,人與人之間有相通的、有同等的功能。「異色心」,分類的心,狗有狗的感應,貓有貓的感應,人有人的感應,整個的綜合起來就是生物界的感應。生物界的感應同植物的感應各有不同。這句話就是說怎麼樣才能夠知道「異色心等」有實在的「同分」共通的作用、這個功能的存在?這一句話就是提出這個問題。下面答案:

「契經說故,如契經說,此天同分,此人同分。」

他說這個問題,是佛經裡頭說的。譬如佛經上佛經常提到過,說是天人共有的一種功能。「契經」,佛經裡頭佛在世的時候已經說到,就是說不是後人自己構想的,佛已經說了。「同分」就是共有,共同相感,都一樣的功能。「此人同分」,譬如人的共有相感,這個功能。這是「同分」的道理。擴大一點譬如說人、生物功能,比如說我們有一位同學,他告訴我他心臟開了刀,我說我看你精神蠻好啊!他說我的心臟只有四分之一是我自己的,四分之三是豬的,豬心臟。他當時要開刀的時候,人家問他,把金屬的心臟給他換上的話,他可以再活十年;豬的嘛,動物這個同分不同,動物的也許可以活三十年,問他決定要哪一樣。這個病人當時決定用豬的。所以他跟我說笑話,說這個心啊,一半是豬心。剛才說的那個金屬的換上,就不同了。生物的東西換上,這個是同分的作用。講這個故事是為瞭解釋同分的道理。他剛才答覆這個是佛說過的,「如契經說,此天同分,此人同分。」下面又說,

「乃至廣說,此經不說異色心等有實同分,為證不成。」

須知,擴充這個範圍「乃至廣說」來講,「此經」佛經的經文裡記載,並沒有說到「異色心等」有一個除了唯心以外,另外專門有一個實在存在的物理作用的同分。「為證不成」,他說,你所引證的理論、你找的證人、證件、拿佛經來作證明,是不成立的。說明一個理由:

「若同智言因斯起故,知實有者,則草木等應有同分。」

「若」就是假定,「同智」,人類理解相同的智慧,換句話說,同智、同言、同一種理論。比如我們站在中國人的立場,講到東方文化、中國文化,大家都有相同的觀念,就是同智、同言;西方人站在西方文化的立場,觀念上也同智、同言。他說,假定同智同言來講,因為提到了這個同分的問題,你就認為唯心以外有一個實在的存在的功能,那麼「草木等」植物方面「應有同分」,它也應該有個單獨的功能。

我們不要看錯了這個文字,看錯了文字我們馬上可以找原文。現代科學研究初步證明,植物與人有同感,而且證明了植物中青菜也好、蘿蔔也好、一根草也好,它都是有感情的。植物也懂得音樂,有音感。比如說你種了一棵很好的花,然後天天唱歌給它聽,花會開得更好,它也在高興;如你天天哭給它聽,花都會萎縮了。這些都是科學的問題,就是同分的相感。如果我們看了本文,「若同智言因斯起故,知實有者,則草木等應有同分。」那麼人家這個問題問得沒有錯,草木有同分。剛才我們引證現代科學知識,如果拿來理解這一條,那就錯了。我們姑且承認科學所研究的這個成果,姑且也就是暫時,因為科學還是靠不住的,今天確定了的明天又推翻了,因為明天可能又有新的發現了。不過草木有靈感,那是真的,它這種到底是機械式的、物理式的,還是精神、心理同我們人一樣有心靈作用?那是另外一個問題。也可以說,植物的這些會聽音樂、會同人有感應,可以說是機械式,不是心靈這一部分。所以把剛才提的例子拿來解釋這兩句話,那是不對的。這些問題特別像諸位年輕同學要留意,因為以後的時代不是古老的時代,科學的文明越來越發達,光拿佛經本身的範圍解釋,科學的觀念馬上把你打入哲學部分、你的理想部分。你要拿證據出來。所以我們對於科學的各方面常識都要瞭解。

「又於同分起同智言,同分復應有別同分。」

這是說,假設在一個共同的作用當中,能夠生起我們同等的理解、智慧,同等的言語文字的話,那麼這個共有的裡頭應該有差別。譬如同樣是人,有些人心靈的反應快,有些就慢,慢一點叫笨人,快一點叫聰明人。有些人問一知十,聽了一個道理他馬上就理解了;有些人學了一百年還不懂。這個中間也有差別,即「同分復應有別同分」,他說這是一個事實。下面又是一行:

「彼既不爾,此雲何然?」

事實上,所提的這幾條問題裡有很多的問題。「彼既不爾」,它這個同分不是這樣簡單,「此雲何然?」你所講的這個理由,究竟為什麼說是對呢?這是唯識學家玄奘法師的佛學的文學。

「若謂為因起同事欲知實有者,理亦不然。」

這裡這個「因」就是講第一因,宇宙萬有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哲學上叫第一因,宗教家叫它是上帝、神、或者別的什麼,但哲學上不用這種名詞,哲學認為上帝也好、什麼也好那是人造的,哲學上講的名詞叫「第一因」,第一個因素來。其實「第一因」的名稱佛經早就用了,幾千年前就用了。講到人類文化,本師釋迦牟尼佛之偉大,後世的這些名詞他早就有了。同分、眾同分,上面講了,在唯識學裡經常用到,是大眾共同所有的相同的生命的功能。譬如說我們大家都是人,我們有一個同分的功能,眾同分相同:餓了要吃飯,冷了要穿衣服,動物像狗、山中的老虎,冷起來,它覺得很冷,毛不大立起來,要掛攏來,走路比較萎縮一點;熱起來毛孔都張開了,這是同我們不同。我們冷了要烤衣服,餓了非吃不可,一天三餐,有些動物大概餓了好幾天才吃到一點點東西,它不一定餓死,因為人跟動物的同分不同。「若謂為因起同事欲」就是這個意思。人就是這樣一個同事欲中。他說,關於人與人之間這個同分,假定你把眾同分這個觀念變成了第一因、認為就是第一因,因此由第一因生起了共同的慾望,因此認為可以判斷人類有個眾同分、共同的第一因這個作用,那麼「理亦不然」,你的觀念就錯了!為什麼說他錯了呢?現在我們討論一下。

比如我們信了佛的人,差不多一般我們中國佛教、佛學是學佛的,因為聽了唯識大小乘、禪宗各宗派的學理,至少大家認為有一個東西我們是相同的,所有的生命共同一個來源。有人學了一點唯識的常識,認為我們共同的來源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不是共同來源呢?阿賴耶識是什麼東西呢?所以有人很會發現問題,我的阿賴耶識就是你的阿賴耶識,我們的體是相同的。也等於說我們大家是兄弟姊妹,都是一個媽媽生的,媽媽是一個,我們同分嘛,是共同的眾同分。我們把生命往往會誤解成這樣,把佛學誤解成共同一個來源,所以那麼根據佛經,一個人成佛,佛與佛把彼同分就歸體了,舍用歸體,始終認為有個東西存在。那麼我們這一般的佛學的理解,並沒有真正地瞭解如來本體、菩提、涅槃、道體的意義,這種理解是錯誤的,是把眾同分的作用給誤解當成了自性的本體。這個話聽了就難懂了,並不是學理很高深,是我講得不好,表達得很難,你們諸位要想聽懂也更難。

這就碰到哲學與科學的問題了。怎麼樣說都很難理解它。因此學禪宗、學各種教理,常常對於佛法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這個本體的問題解釋錯誤,錯誤到哪裡去了?解釋到人的眾同分裡頭去,本體沒有認識清楚。這是個問題,不曉得諸位能夠完全瞭解到沒有。我先提起大家的注意,沒有瞭解我們將來再討論。本來這個問題是非常討厭的,學哲學的人搞了一輩子結果還是在這個問題裡頭轉。現在我們講到唯識裡頭談,「若謂為因起同事欲」,因為人類眾生共有一個慾望相同的,因此你理解到認為這個生命背後真有一個東西,「知實有者,理亦不然」,理論上錯了。那麼,他認為錯了,我們看唯識、佛法怎麼說:

「宿習為因起同事欲,何要別執有實同分,然依有情身心相似分位差別,假立同分」。

這是佛學的解答了。看到這裡你們大家應該比較清楚地理解了。換句話說,根據佛法的觀念,我們每一個人甚至每一個眾生,生下來個性不同,身體也好心理也好,絕對不同。同樣一個父母生的,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每個人身體不同、個性都不同。都是兄弟,大部分同父親母親有些也相同。所以我常常跟有些同學講,我說你這個個性怎麼會這樣?我說這一半是你爸爸的習氣,這一半是媽媽的習氣,給他分析下來,除了這兩部分之外,還有他自己前生帶來的一部分習氣。連相貌都是這樣,每個人的面孔、體能一半像母親,一半像父親。不過有反相的,父親可能很老實,生個兒子特別調皮;父母都很好,生個兒子特別壞。原因是什麼呢?一半是他自己帶來的,一半是父母那一半壞的給他了。因為有的表面上這個人很老實,老實人有時候肚子裡脾氣也很壞,不過壞不出來而已,但剛剛把肚子裡壞的那一半遺傳給兒女去了——這就很糟糕了!所以這個遺傳也很難講。父母遺傳是增上緣。那麼本身帶來的個性,父母的因素就不能左右了,叫做親因緣。本身怎麼帶來的呢?三生因果。種子——多生的種性——生現行,造成了現在的環境、形成的過程。我們現在的行為、心理、各種所作所為,為來生、他生來世的種子。種子生現行,現行又成為未來的種性、種子,這樣互為因果。所以我們一切的人生遭遇,是多生累劫宿習為因。「宿習為因」這四個字非常重要,「習」就是習氣,「宿」並不是只講前生,前生的前生的前生……沒有成佛以前,多生累劫累積下來的習氣,業力習氣、習慣的形成。我們講這個話是站在現生這一生生命存在的現象上來講的。「宿習為因,起同事欲。」因此生起現行,像我們變成人,變成中國人,我們這一部分的中國人生長在台灣,在台灣的台北,而且碰到台北今天的小型颱風這個天氣,因為每個人眾同分,「起同事欲」,都要加一件衣服,這個天氣不需要冷氣了,沒有關係了,因為我們共同的欲相同,「宿習為因,起同事欲」。

一切生命的來源,既非主宰,並不是有個上帝有個神我可以操縱的;也非自然,也不是物理那個樣子自然來的。一切都是因緣所生。因緣所生之中,自性宿習的業力為第一因,所以每個人個性絕對不同。沒有辦法,因為習氣不同。非主宰——沒有個上帝、閻王做你的主宰,一切唯心;也不是唯物的——非自然,不是自然來的。「因緣所生法,一切唯心造」,這是佛法。但是無主宰不是無神論。有人就給搞錯了,這一代的達賴就公然在印度、在美國發表宣言,說佛法是無神論。我說這真是混蛋加三級!一個所謂的「教皇」,自己對佛法的理論都搞不清楚。

佛法不是無神論!無神論者絕對否定有鬼神,也絕對否定一切唯心。無神論就是唯物論,認為人沒有宿世,更不會承認三世因果。所以現在的達賴如此的見解,那真是可笑!非主宰不是無神論。有沒有上帝?有上帝。有沒有閻王?有閻王。那麼上帝、閻王也是唯心所造,他只能夠做自己的現行,不能夠為他人的主宰,更不能為萬物的主宰。換句話說,他變成了上帝、變成了閻王,他是怎麼來的?還是唯心來的。他是「宿習為因,起同事欲」來的。因此說他無主宰、非主宰。一般學佛的誤解了,一看到這三個字「無主宰」,那就什麼都沒有,那就是無神論了,這不是笑話麼?這些道理,你們年輕的法師們、同學們更要注意了。「宿習為因,起同事欲」這兩句話講完了。

「何要別執有實同分。」

一切都是種子生現行、現行生種子,都是多生累劫的業力習氣所形成的現有的生命。因此你懂了這個理論,何必需要另外執著有一個實際的共同功能那個生命的眾同分呢?所謂「眾同分」這個名稱,我們應用《楞嚴經》的兩句經文來講,「徒有名言,皆無實義」,這一切東西都是名相,徒有這個名詞、這種理論。創立這個名詞、有這個理論,是為了表達方便,讓人類智慧能夠瞭解,給你瞭解進去。你不要抓到這個名詞當成實在。實際上這只是個在邏輯上理論上的一個東西,你真的抓住了「眾同分」這個名詞,抓得很牢,認為有個共同的力量,那你就執著了,給自己找了麻煩。這是《楞嚴經》裡面的名言,翻得非常好,「徒有名言,皆無實義」。在這裡同樣的意思,只是用的文字不同。「何要別執有實同分」,何必要執著了這個名相呢?但是:

「然依有情身心相似分位差別,假立同分。」

那麼佛經裡有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有「眾同分」,《百法名門論》乃至其他的小乘論據裡頭,都有這個名稱,那是怎麼個講法呢?他說有個道理:「然依有情」,就是為了宣揚佛法,使大家能夠瞭解自己,明心見性成佛,使自己成佛,為了分析這個道理,所以依據一切有情眾生生理的、心理的,「相似」,差不多相同的「分位差別」,分位就是歸類,用邏輯的方法把它歸類起來。歸類的中間又有差別的不同,譬如人有人的眾同分,狗有狗的眾同分,牛有牛的眾同分,「分位」的差別——「假立同分」,建立了一個名詞、名言,所以叫做「同分」。這是一個問題。好了,第二個問題:

「復如何知異色心等有實命根。」

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裡有一個「命根」,就是我們這個活著的生命。比如說有的老朋友——今天有個朋友來,現在八十二了,我說你這個精神蠻好的啊!像我們朋友之間說的這個是假話,犯戒的。不過不犯戒,這是方便妄語,還有功德。等於醫生和護士明知道癌症病人的生命只有三天了,病人問:怎麼樣啊小姐?醫生說:「哦,不要緊!你過幾天就出院啦!」當然出院了,到太平間去了,那沒有錯啊!(眾笑)他這個方便妄語是功德。假如是我們,看到這個病人,說:哎呀,這個算什麼嘛,瞧你這個樣子我看一定會活到一百多!「哎呀,不可能的!」他雖然這樣說,但聽了還是舒服,像吃了冰淇淋一樣舒服哦!

這就是說,人想活得長壽,但你做不了主,這個就是命根的作用。這個命根是心不相應行法,你意識沒有辦法控制。所以我們上次講的「得」提到「同分」,現在講「命根」的道理。我們怎麼樣才能瞭解「異色心等」?離開心理、現在的生命、物理的作用,真有一個真實的命根功能存在嗎?唯識學的答覆是:

「契經說故。如契經說。壽暖識三。應知命根說名為壽。此經不說異色心等有實壽體。為證不成」

「契經說故」,佛經說,尤其是研究唯識,這個所謂的識、心理意識這個「識」是什麼東西?實際是三個東西連起來:暖、壽、識。「壽暖識三」。這個暖就包括了氣,包括了我們講這個人還有沒有氣。氣的存在必定有暖、得暖。譬如你們修定的人,諸位修定的、做拜佛關,一關起來,那一點就馬上得暖了。暖、頂、忍、世第一法四加行,是大小乘離不開的。什麼叫做暖呢?普通就叫做三昧真火,就是密宗所講的「靈熱」、「拙火」。跟密宗的名字應用不同,大家就受騙了,當成了不起。實際上這個就是暖的作用。身體存在就有溫度,冷卻了就是死亡。唯識中暖——這個壽命,識——心意識這個識,是連起來的。識的這個存在,像我們活著,那麼暖一定有。所以要死亡的人,身體冷到哪一部分,這個意識、識就死到哪一部分;等到身體完全冷卻了,第八阿賴耶識也跑完了,人就完全死亡了。那麼什麼叫做命根呢?佛經上佛說過,暖、壽、識這三樣就是命根的作用。合起來,命根還有另外一個特別名稱——壽命,命根也叫做壽命。「此經不說異色心等有實壽體,為證不成」,所有經典上並沒有說離開唯心的作用,在這個肉體的生命上,另外找到一個生命、壽命的功能。「為證不成」,所以你所引證的理論不成立。

「又先已成色不離識,應此離識無別命根」。

他再說,當我們這個生命在投胎的時候——所謂十二因緣,大家應該記得很清楚,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並不是唯識這個識以前還有個行、還有個無明,不是這個意思。十二因緣前面的無明是形容詞,一個人自己沒有悟道以前,一切都是糊裡糊塗在過,糊裡糊塗中間就永遠在輪轉不停。無明與行的道理,這個都是識的作用。識的本身,反過來說,沒有悟道以前,它不是智,它本身就是無明,本身就不能停止輪迴的活動。無明、行、識,等於也是三位一體的作用。三個同一個作用。當這個識——我們普通叫做靈魂——當這個入胎的時候,第一個,這個靈魂這個識它先跟色——什麼是色法呢?男性的精蟲,女性的卵子,嚴格地拿邏輯講不叫做物理作用,這叫「人丹(此名詞未聽清楚——tyf注)」,心理的這一部分作用,相似於物理的。識跟色兩個配合,「又先已成色,不離識。」假設一個精蟲、一個卵子兩個在一起,沒有識性的加入,它就不能成為胎兒。我們可以強調地說,試管嬰兒也還是離不開這個法則,是一樣的,還是靠三元和合才能夠生。不然這個試管嬰兒就不能夠試驗成功。試管嬰兒我們曉得科學上人可以通過玻璃管子養出來的,試驗成功的有,試驗失敗的也很多。不是說每個精蟲卵子放在管子裡面都成功的。那麼我們今天的理論,那個試管裡頭精蟲卵子結合不成功,第三元,就是我們這個人偶的菩提結偶(此名詞未聽清楚——tyf注)——數取趣,就是普通講的這個靈魂的作用沒有配合上。識跟色兩個沒有打上,試管嬰兒就會失敗。剛好碰到有一個靈魂、這個菩提結偶(此名詞未聽清楚——tyf注)剛好要受生,碰到這個試管嬰兒,他的業力因緣就構成了另外一個境界,把他吸過來了,那麼三元和合,試管嬰兒就成就了。在我的解釋如此。將來等待你們青年同學在未來的時代看科學上再有什麼變化。

現在我們回到本文,「又先已成色不離識,應此離識無別命根」,所謂生命這個命根,這是佛學的一個名詞,這個名詞老實講它還是唯心所造,離開心意識另外沒有單獨存在一個命根。所謂命還是在唯心作用的範圍裡頭。

「又若命根異識實有,應如受等,非實命根」。

那麼再說假定認為這個命根、這個生命、我們活著的這個生命,「異識」——不是唯心的,同心意識不相同,相異的——之外,實在有一個命根作用的存在、生命的作用。「應如受等」,他說好,那就很簡單了,請你拿出證據來。這個存在的命是什麼東西?像我們的感覺一樣,受就是感受,比如說我們現在氣候變了,今天就跟昨天兩個感受不同。我們的體溫、甚至我們的消化力、甚至我們的心理的影響統統不同,這個感受完全不同。這是有憑有據的,今天冷一些就要加一點衣服,昨天熱一些就要脫掉。那麼你說離開唯心以外,實有命根,請拿證據來!「應如受等,非實命根」,你要曉得那也是你的感覺、你的假想。實際上進一步來說,我們的感覺本身就是一個不實在的。為什麼呢?同樣的冷度裡頭,有人身體瘦弱,覺得太冷;有些身體好的年輕人、大胖子坐在一起,把那個冷氣開得我都要加毛衣了,他還說,哎喲,直出汗!兩個手還那麼自己帶電風扇那麼扇。同樣一個東西,不同人的感受就絕對不同。可見這個受的本身沒有標準,靠不住的。我們現在還有感覺,譬如一個人還沒有死亡以前,你知不知道啊?哦,我還知道,有感覺,認為感覺就是命根——錯了!「非實命根」!不是的。

那麼前面的論點過了,下面解說,

「若爾如何經說三法。」

那麼假定照你這個道理,為什麼有些佛經提出來「三法」呢?小乘經典《雜阿含經》等經典上提到過「四斷」,第一個「斷斷」——下一個決心,能夠斷一切。比如一個朋友對你不起了,或者把你股票倒了一千萬,你氣得以後再也不跟他來往,斷了就斷了,這個狠心,為「斷斷」。第二個「律儀斷」,我們為了要修道,守這個戒,必要的時候某件事情絕對不能做,自己把自己範圍住,這是「律儀斷」。共有四種斷,叫做「四正斷」。那麼經典上怎麼樣說三法——「義別說三」呢?三法 ——暖壽識三法,他的答覆是:

「住無心位壽暖應無。」

他說,這個就告訴你修道到達無心位的位置,無心位實際並不是得道的道果。提到無心,我們一般學佛的學禪的常常認為打起坐來只要無心就對了,沒有妄想就是道了。那完全搞錯了!所以禪宗祖師說:莫道無心便是道,無心更隔一重關。什麼叫無心?睡眠睡著了也算無心,睡眠算無心位呦!睡眠、悶絕——暈過去了,撞成了腦震盪暈過去了、沒有思想,那也是無心的範圍。無想定、無想天、滅盡定,這都是無心位。在大乘的思想,所謂無心就是道,就要問清楚是哪個無心。所以像你們打坐什麼都不想,在那裡嗑睡,我常常警告你們,小心噢!你把這個當成「道」來修,那麼來生的果報,就是要到中央菜市場了!那就變豬,真的噢!把昏沉定當成這是道,一上來什麼都沒有了——無心,那嚴重得很,那就落在無記,智慧越來越遲鈍,記憶力越來越差,變白痴了。他生來世的果報就變豬,變這些笨東西了。所以我常常說,你修行若是認識不夠的話,以善因反得惡果,很嚴重。所以不要隨便講無心就是道、無念就是禪,不要亂來!搞錯了很嚴重!諸位學禪的朋友特別要小心,不要這個禪「禪」不進去,變成豬朋友那個「饞」,看到東西「哼哼哼」地在那裡好饞!這個事情不能玩的,千萬注意啊!這是講到無心位再次強調一下。「住無心位壽暖應無」,那麼,修定就沒有暖壽了嗎?

「豈不經說識不離身,既爾如何名無心位。」

他說,假定得到無心位,身上就冷卻了,那麼壽命可能也到此為止嘍?那麼你們佛經也說「識不離身」哪?真正入定的人不是這樣,不會冷的。所以真正入定了,暖是存在的,壽當然有,所以真正一定,三大阿僧祇劫、起碼定個幾十年,這個肉體擺在那裡,身上還是暖的,還有溫度的。不過同我們現在的體溫不同,這是真的!他絕不同於死人的那個肉體——他是暖的。有壽命存在,不吃不喝幾十年甚至更多年都沒有問題。因為識不離身,他的阿賴耶識還在這個身上。所以《八識規矩頌》中說的「眼耳身三二地居」,鼻、舌二識暫停,眼識、耳識、身識都還存在,此為「眼耳身三二地居」。入定的人拿前五識來講,舌識——嘴巴不說話了,當然你們現在打坐還嚥口水的,這個不算入定。到那個時候已經是口水不需要咽,真液是直接下降通全身的脈管了,不需要舌頭動了,所以是舌識暫停作用。鼻子的呼吸暫停,但不包括毛孔的呼吸,毛孔的呼吸還是輕微存在,只是鼻子的呼吸暫停。這個問題,在我們講到《八識規矩頌》的時候已經提起你們注意了。現在這裡說「豈不經說識不離身,既爾如何名無心位?」既然是這樣,怎麼叫做無心位呢?因為識還存在。換句話說,現在提的問題是:真正入定是有心還是無心?應該說,入定是有心入定,不是無心。那麼我們大乘佛法同一般中國禪宗所講,真的得了道入定的無心,有個道理——無妄想心,並不是講無真心。所以你們學禪的看了《六祖壇經》,六祖說:吾宗以無念為宗。但是,六祖對無念兩個字有個解釋,「無者,無妄想;念者,念真如」——這是無念為宗。「如何名無心位」是指這個道理。因此這個地方尤其你們下面在專修的人更要注意,下面兩句話特別重要:

「彼滅轉識,非阿賴耶。」

真正入定的時候,是滅除了一切動相的轉識,阿賴耶識這個功能當然存在在這裡。入定的時候,念、一切的轉識,六、七、前五識,甚至阿賴耶識一部分的功能都寧靜下來,不得輪轉,但是阿賴耶識還是存在的。入定的境界、心意識活動的現狀,究竟是怎麼樣的?

「有此識因,後當廣說。」

是有這個心意識的作用,本經在後面專門有一篇加以討論。

「此識足為界趣生體,是遍恆續異熟果故。無勞別執有實命根。」

所以這個阿賴耶識的作用,「此識」是阿賴耶識,「足為界趣生體」它本身包含了足夠為三界,「界」就是三界;「趣」即六趣、六道眾生、十二類生,一切生命的來源就是阿賴耶識的轉化的作用。「此識足為界趣生體」,它是普遍存在,經常的成熟,所以阿賴耶識也就是構成了異熟果,「異熟」就代表了一切的生命、個別的生命。總而言之,除了阿賴耶識的功能以外,另外並沒有一個生命的命根。所謂命根,就是阿賴耶識對這個世界、對這個肉體的因緣完了,就結束;因緣存在,就還在輪轉下去。

「然依親生此識種子,由業所引功能差別,住時決定假立命根。」

現在我們所認為這個命,還存在這個命根,就是阿賴耶識的種子的親因緣。「依(於)親生此識種子」,阿賴耶識種子的親因緣,由宿習的業力所引伸的功能的差別,假定一個名詞叫做命根。所謂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命根也在其內。是意識心所不能左右的。因為它本來的功能屬於阿賴耶識的作用。因此說我們大家打坐、修定、修道,縱然能夠清淨,好像是無心、無念,那也只不過是意識心、第六意識暫時的清淨。

譬如說大家入定——當然大家還沒有這個功夫了,現在假定有這個功夫,一定可以多少天完全不起,乃至呼吸相似地停止,心臟也是非常緩慢地動,好像完全無念、無心了,這個範圍其實還在意識境界的範圍,還不懂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受薰持種根身器」,不是那麼簡單。我們假定達到剛才報告的這種定境的範圍,還只不過是第六識的清淨,還屬於第六識的範圍,並沒有瞭解和證到阿賴耶識。況且要再把阿賴耶識一轉,轉到大圓鏡智,談何容易啊!所以一般學禪宗或者學各宗的,偶然有一點清淨心,於是認為這個就是道,等於現在一般人講禪學的「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我說你見鬼不是鬼!那不是很容易辦到的麼?比如給你個刺激,後面用一個手槍頂著:「向前面走,不然打死你!」你走在前面就是見路不是路,見人不是人——嚇瘋了!你說那也是禪宗啊?!那是第六意識忽然一個停頓、一個悶絕的境界,而且這幾句話在禪宗裡是一個不知名的禪師隨便說的。現在結果拿這個來做禪宗的標準,什麼「未見道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道之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道了大徹大悟以後,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瞎扯一頓。那見人不是人,見鬼不是鬼,我們都一樣,都得了禪了?我們在街上看到好東西想買的時候口袋沒有錢,走在前面把頭低下來,見路不是路、見錢不像錢,那也悟道了?不是這個道理。

縱然真達到第六意識清淨,達到見山非山、見水非水的境界,所謂「虛空粉碎,大地平沉」,到這樣的境界,也不過是第六意識偶然清淨面的出現,第七識的影子還沒有摸到呢!第八阿賴耶識更是懂都不懂。所以不要認為這個就是道。千萬要注意,縱然達到「虛空粉碎,大地平沉」,也不過是第六意識上的感覺境界,還不是道!拿五蘊解脫來說,達到了「虛空粉碎,大地平沉」,這時受陰還沒有解脫,還在識陰境界。按《楞嚴經》的道理,那是識陰區宇、識陰境界的範圍。受陰你還沒有做到呢!連到上文,「彼滅轉識,非阿賴耶」,「既爾如何名無心位」?既然這樣說,怎麼叫做無心位呢?真正達到無心位的話是滅了轉識,第六意識不動了,第七識不起分別了,但並沒有離開阿賴耶識。

「復如何知二無心定,無想異熟異色心等,有實自性。若無實性,應不能遮心心所法,令不現起。」

這裡提個問題,怎麼樣才知道兩種無心定?二無心定,包括無心定、滅盡定這兩種無心定。無心定是升無想天的果的一種定。無想天當然做到了沒有「想」。修行到這種成就,就要得到無想定。「異色心等,有實自性。」離開這個肉體心的作用,它有怎麼樣的一個定的境界、真實有一個性能呢?唯識學在這個地方提到的「性」字,同禪宗明心見性之性、性宗之性是不同的,不要混淆了。這裡特別吩咐你們年輕人,幾十年來,所謂講哲學講唯識的,有個非常大的錯誤觀念,錯得不得了,唯識學講「諸法無自性,皆從因緣所起」,因此有些研究唯識研究教理的人,認為唯識學講無自性,禪宗啊其他宗派明心見性也建立一個性,都是同樣的性——這就錯誤了,都變成外道了,錯得一塌糊塗!

性宗那個明心見性的性是指如來自身本體的「性」,因為我們中文文字的語彙不夠,借用了這個性字,在性宗代表本體之性。唯識所講的「諸法無自性」是說每一個萬有萬象,沒有自己可以單獨存在的那個性能與性質,這個性是性能性質之性。大家觀念搞不清楚,將這兩個「性」混為一談,那就錯誤了,是外道的觀念了!唯識的無自性講的是「諸法無自性」,譬如這個茶杯無自性,它是因緣所生的。一切萬有的現象,它沒有一個單獨存在、永恆存在的性能。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得。

「若無實性,應不能遮心心所法,令不現起。」

假設說無想定或者滅盡定這兩個定的內涵,同我們色身這個作用兩樣,沒有實在的自性,那麼入定的時候,進入無想定,為什麼會會停止掉、截得住我們心理上的亂想呢?怎麼給它遮蓋住呢?——前面這個「心」是全體的心,「心所法」的心是心理現狀的心。——「令不現起」,我們普通講,到了無想定就不動念了,不去分別了。那是什麼道理呢?

「若無心位有別實法異色心等,能遮於心,名無心定。應無色時,有別實法異色心等,能礙於色,名無色定。」

這裡很麻煩了,這是講到實際修證的道理了。無心位是佛法思想邏輯上一個分別的一個範圍。譬如說無想定,滅盡定,乃至我們普通人昏過去了腦震盪暈過去了、睡眠睡得很熟了,這一些範圍都屬於無心位。並不是真的無心,只是在學理上把它歸屬一個範圍,「位」就是範圍,無心位的範圍。那麼現在討論的無心位這個範圍,包括所謂無想定甚至於滅盡定等等。無想定是外道定,但是你不要看不起呦!你還做不到呢。諸位哪個修到了,我會向你磕頭哦,叫你「無想師傅」!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當年出家的第一步就是學無想定,三年才修成,那還算頗不簡單。當然你到達無想那還不是道,可是試驗做到這個功夫還不容易呢!無想是思想完全停掉了、滅掉了,像剛才《成唯識論》經典講的「遮心心所法」,蓋住了,心理作用起不來了,至於心理各種各樣的思想——比如我們打坐有沒有入定、氣脈通了沒有、屁股痛不痛、麻不麻……這些根本都不存在了,因為這些都是想所生的、想陰所起。拿你們現在年輕人的話來講就是把它閉掉、關閉掉,那就叫無想定。

「若無心位有別實法異色心等」。另外並無一個特別的功能,這個法並不是說方法,不同於我們現在色心的作用。「能遮於心,名無心定。」這種修定的境界、功用到達了這個境界,能夠遮蓋住心所起心動念的作用,把它停住、關閉了,因此在名詞上、名義上叫它是「無心定」。這一段是說有人提出一個問題:假定無想定、無心位是說沒有別的方法,就是我的心下了決心——不想了!什麼都不想!幾時大家做得到啊?有一個境界我們年輕的時候做得到,媽媽給我五毛錢,本來是要上學買面包吃,誰知走在路上就掉了找不到了,所以回來想買面包沒有錢,只好不買了。回來媽媽問:你吃過麵包沒有啊?回答:吃了。對不對,因為錢掉了不敢告訴麼。硬把它強制性地把心念蓋住了,不去想它。你不要認為這個是笑話哦!那個接近於無想——強迫自己不去想它,心裡是可以做到的。所以大家打起坐來思想有那麼大的痛苦,常常有人來問:老師啊,你還得教我個辦法,怎麼樣把這個思想對付下去。哎呀,我只好看著他笑。不好罵他笨。——還有別的方法嗎?不想就不想了嘛,很簡單!還要另外求一個方法?我給你個方法:有個咒子你回去念,坐在那裡拚命唸咒子,就會做到無想。你說你是多笨啊!那個唸咒子還不也是想嗎?!無想就是無想嘛!就是決心。所以說,「無別識法」,沒有另外一個方法。「能遮於心」你遮下來的決心,這是個大勇氣,不想就不想。剛才比方小孩掉了五毛錢不敢告訴媽媽一樣,想也不想!他說假定這個人叫無心定,如果這樣的話,「應無色時有別實法異色心等,能礙於色,名無色定。」那麼就有個問題來了,假設無色的時候,外面一切境界都沒有了,物理世界無色的時候——無色是假定的話哦!沒有無色的哦!色法就是代表物理世界,紅黃藍白黑,我們登高空一看——我們大家沒有看過太空,高空中看到過吧?很多人坐過飛機,本來沒坐飛機的時候懷著好大的興趣,想上去看看天空,看看白雲,但上去看不到半個鐘頭,你就會想睡覺了——有什麼看的嘛!那個青天白雲,一點味道都沒有。那麼,太空高空還算是色嗎?那個就是色。雖然是沒有可看的,空的嘛,空的也是色啊!真正無色沒有人看到過。無色界還有色,那是無色界的色。真正的無色,可以說是「但有名言,皆無實義」。所以我們都在色相中轉,因此,給大家講到禪宗的故事,蘇東皮,哈!蘇東坡參禪,有一天認為自己悟道了,發瘋了一樣,做了兩句詩,很得意的:此身靜時光常生,山水無非清淨性。多好的句子!要是放在現在,大家一定會認為是悟道的詩。他的偈子傳到三平禪師那裡——這個三平不是大顛和尚旁邊那個三平徒弟,是另外一個三平禪師。禪師看到詩就笑了:這個蘇東坡認為自己悟道了,真是莫名其妙!於是批駁道:其若死心山是水,無山無水好愁人。你有個清淨境界認為是道,那沒有清淨境界你怎麼辦呀?這是講到無色的境界所引出來的故事。

那麼假定這叫無心定,在無色境界中,境中沒有聲也沒有色,外界一切聲音都聽不見了,內在的血液流動和呼吸也停止了,原來打坐的光明啊這些境界都停掉了,那麼這是什麼境界呢?「有別實法異色心等,能礙於色,名無色定。」那麼可見這個時候,心都給障礙住了,這個境界叫做無色定。那樣叫做無心定,這個境界也可以叫做無色定嘍!實際上沒有個定叫做無色定。

「彼既不爾。此雲何然。」

既然沒有無色定這個事,那麼這個理論是不成立的,你這個無心定是怎麼個講法呢?

「又遮礙心,何須實法。」

要把這個心擋住,那很簡單,何必另外用個佛法呢?

「如堤塘等,假亦能遮。」

不准看的東西,就打一道牆,用木板一隔看不見了,就不動心了嘛,不見可欲心就不亂了嘛!假法也能把心隔開,何必還另外用個佛法呢?這是什麼道理呢?這裡提出這個問題。那麼,下面就回答這個問題了:

「謂修定時,於定加行,厭患粗動心心所故,發勝期願,遮心心所,令心心所漸細漸微。微微心時熏異熟識,成極增上厭心等種。由此損伏心等種故。粗動心等暫不現行。依此分位,假立二定。」

這就給你們講得清清楚楚了,所以你們打坐修定的同學們就不要問我了,這一段你們自己要記得。當然這還不算是佛法的正定,但你修到了的話,也很不容易了!就是說,在修定的時候,「於定加行厭患粗動」——「定加行」,大小乘任何的方法,譬如唸佛、唸經、聽呼吸、數呼吸、感受呼吸、唸咒、觀想、拜佛等等這一切都叫做加行。加行不是正修之路,不是正修的目的。你說我會打坐會唸咒就是修定人了——那還不行,那是準備達到定的加行;唸佛也是如此,都是加行法。什麼叫做加行呢?加行等於現代工業所講的加工,把原料拿到工廠裡加工。有些經典上也叫「前行」,得道以前所做的功夫。大小乘裡的修定加行是什麼呢?暖、頂、忍、世第一法,四加行。不管大乘小乘,初禪有初禪的加行,二禪、初地菩薩乃至十地菩薩各有各的加行,各個境界不同。彌勒菩薩另外有一部經典,叫做《現觀莊嚴論》,過去漢文沒有翻譯,到了近代有個我們同學輩的法尊法師根據藏文翻譯出來了,翻譯得不是太好,但是已經很不錯了,意思大概有了。《現觀莊嚴論》裡特別注重大小乘的四加行,這個四加行與我們現在所講的加行的意義稍有不同。

現在我們瞭解了這些名詞了,回過來說,我們修定的時候,一定的加行法門,譬如唸佛等等這些加行的法門,「厭患粗動」,覺得厭煩了,所以有些唸佛唸咒子的人唸唸念……不想念了,不想念了自己又慌了,問我:老師啊!怎麼辦哪?——涼拌!你說怎麼辦?不想念了你不念就是了嘛!這個裡面還要加一個恐懼心幹什麼呢?你不念,過一個階段再看看。我告訴你們,唸佛唸到那個不想念的時候你就不念,看能保持多久?大概保持不到十分鐘,你別的念頭就又來了。念頭來了你就肉包子打狗,你再接著念嘛!那個佛號變成肉包子了,妄念就是狗,狗來了就拿肉包子打;打了之後妄念沒有了,佛也不念了,你就這樣保持清淨,越久越好。這裡面不要另求方法;一求方法,就還只是修定的前加行。經典告訴你,修定是「於定加行厭患」,所以說,修密宗修得再好,真正修密宗的我還沒有看到過。真正修密宗,像我們哪有時間啊?早晚做兩堂功課,一天就沒有了。一堂法修下來要三、四個鐘頭。坐在那個檯子上面佛像的前面拜,有一種修財神法要茶、食、寶、珠、衣供養,每樣東西都要洗得乾乾淨淨擦好,不要說供一千一百杯水,只供二十一杯水,點二十一盞燈。每天收拾得乾乾淨淨,就又去掉兩三個鐘頭了!我當年搞這個,覺得要累死了!所以我說我不要修財神法,不修了。那個財神菩薩每天要用酥油給他洗澡,每處都要洗到,需要買那麼多的酥油,那我省下來不買不就是錢了麼,何必去念財神呢?對不對?修密法要新鮮的鮮花供養,花每天要換;茶要泡好,每天要喝三、四杯。我要換茶的時候,就要想到佛爺他老人家也是要換的;你不能說我泡一杯茶擺在那裡給他喝一天,晚上……

第37章

……晚上還發霉了,不曉得換,自己麼一天還慢慢泡起來喝三四次,你說你在供養佛啊還是佛在供養你?!所以修密宗供養佛是這樣供養的呀:香、花、燈、水、果,買的東西用的吃的都先給他老人家用了,然後這一杯水端上去:哎!給你老人家洗腳的哦!這一杯水是你老人家洗臉的;這一杯水是給你老人家漱口的。每一杯都要供養,觀想得分(清楚)。然後坐在上面,靜下來了以後開始唸咒了,一邊唸咒一邊腦子觀想,「嗡……」;然後,拿個鈴子「叮叮叮……」,這裡拿個杵,降魔哦!降魔完了以後,再拿個鼓哦,「撥了噔,噔了噔;撥了噔,噔了噔……」然後趕快放下,手印哦!結哦、打哦!打完了以後,哦呦!一邊念、一邊想,身口意三業嘛!手代表這個身,把你忙得一塌糊塗,再也不能做別的事了,決不會去打人了;嘴巴唸咒子(師亂唸咒子):「轟隆……」什麼都有了;然後還觀想啊,觀想得一塌糊塗,前後左右……這一修下來,三四個鐘頭一堂、一座。我說真是密法!什麼密法?你不放下也放下了!——累死了!(眾笑)要你起念再也不想起了。最後修下來,圓滿次第,那真圓滿!(眾笑)那真不錯!所以我說,嘿!密法真好!這個方便法門是真好!

然後又是,哦!鮮花供養;然後,哦!我這個毛巾擦過沒有洗,趕快去洗呦洗呦,來來來……根本忙得啊,一天沒有時間!到那個時候,「厭患粗動」,就厭惡了。這些都是起心動念啊!儘管是善的起心動念,也是起心動念啊!惡法不要,善法也不要;「厭患粗動,心心所故。」覺得:哎呀!這些都是妄想求嘛!我求佛菩薩保佑我,也是大妄想嘛!我不是個好人,他保佑我幹什麼?如果我供養了那麼多菩薩,都保佑我,這個菩薩我不供養!因為他愛貪污嘛!啊?不供養你你就不保佑啦?!菩薩不會是這樣。

所以因此悟通了,這些東西都不要了。所以後來有一個大活佛,那個活佛一般活佛都罵他,哎!我認為這個人真了不起,有神通的。我們在拜佛,他把腳趾站在旁邊搖:「唔!你看,佛都給你拜動嘍!」我馬上給他磕頭!這個人是成就了的人,那是徹悟了的!我在拜佛他就笑。

那麼他很怪,很多瘋了的人,男的女的;他喜歡彈一個中國的琵琶,彈也彈不好,「噔了楞噔、噔了楞噔……」亂彈;那些人啊,病醫不好的、瘋了的人都送到他這裡來,他也不理你。那些瘋子在他肩膀上爬上去,有些還騎在他這裡,有些還屁股坐在他頭上,他也不管;「噔了噔了噔了……」過不了兩個鐘頭,都好了!都回去了!你說這是個什麼本事?!啊,他就會這樣,我們拜佛他把足搖動:「哎!佛都給你拜動了!佛都給你拜動了!」——這個是得了道的人。

所以講到「厭患粗動,心心所故。」因為這樣悟到了以後,「發勝期願」,這是要大勇了!大勇猛菩薩,發起了最大的願望:嘿,不要想!把它空下去!發「勝」 ——最強有力的心願。所以你們大家做不到啊!打個坐起來:「我現在已經半個鐘頭……」半個鐘頭什麼都不想,你做得到嗎?你做得到啊?你做得到,開始很有一股勇氣,結果臉還漲紅了、血壓漲高了,還是在那裡亂想。那不能玩的哦!

「發勝期願,遮心心所」,自己把所有的妄想心蓋住了,誰都做不到。下面就是功夫道理,給你露消息哦!「令心心所,漸細漸微。」慢慢去休息去。所以你們現在在禪堂上打坐,我常常告訴你們,只能講叫習禪、習定,是練習定、練習禪;你不要認為你現在就在學禪、是修定,那是大錯而特錯!只能夠說是習定、習禪。你慢慢如此練習,「令心心所,漸細漸微」,慢慢把你涵養得熟了,這個心理狀況慢慢地,粗心大意變細了,念頭的力量變弱了、微弱了,「微微心時」——這四個字用得(好),玄奘法師這幾句翻得美得很了,很高明了!「微微心時」,這個時候還有念沒有念呢?心念還有沒有呢?不能說絕對沒有。你看他這兩個字用得好極了 ——「微微心時」,妄念似有似無之間。

「熏異熟識」,這樣慢慢練習,像薰鴨子一樣、薰魚一樣、薰這個檀香一樣,慢慢把它薰,使阿賴耶識受薰,向清淨面來走。慢慢訓練我們這個「異熟」,拿一個走反覆的這條路把它改變過來;使定的新的路,把它練習純熟。

禪宗祖師有兩句話講修行的道理:「熟處令生」,熟路子,要使它生了、疏遠了;「生處令熟」。就是這個道理。比如像貪嗔痴慢煩惱的習氣,我們用慣了的,慢慢把它脫開、解脫,把它變成生路道;修行、清淨這一念,這個生路子啊,慢慢練習變成熟路。

「熏異熟識,成極增上厭心等種。」這樣慢慢地練習,隨時隨地在修持,使構成了增上道,厭離心加重,厭離世間、厭離妄想、厭離煩惱的這個厭離心加重了;所以佛經上說,什麼人才有資格真正叫學佛呢?厭離心沒有生起,不能叫做學佛的人;厭離三界之心生起了,才能叫做學佛的人。就叫「厭離心」,討厭、想跳出三界的懇切的心。他說,這樣修持,「成極增上厭心等(的)種(子)。」心裡種子養成了,「由此」,由於這條路;「損伏心等種故」,把我們平常煩惱心一切的種子把它損害了、把它降伏了下去。

「粗動心等」,我們很粗的煩惱妄想這些心意識的作用;「暫不現行」,注意這個「暫」字。所謂入定,是粗動心等暫時不起現行的作用。「依此分位」,依到這個樣子的範圍,假設一個名稱,這樣叫做無想定,所謂無心位;這樣叫做滅盡定。但是滅盡定跟無想定有差別,中間也有理論上的差別。「假立二定」,這個二定指無想定,生無想天的定。

「此種善故,定亦名善。」無想定儘管講是外道,但不是那麼大的外道哦!他是善業哦!無想是善業。所以無想天是色界天的有頂天的裡頭的哦!生在色界天的有頂天哦!所以「此種善故」,無想天、無想定這個種性還是善定哦!所以無想天、無想定也是善業道。

「無想定前,求無想果故,所熏成種,招彼異熟識。依定粗動想等不行,於此分位,假立無想。」所以修無想定的人,在這個無想定的前位,因為隨時厭煩自己思想太多了,尤其是夜裡睡不著的失眠的人,討厭死了!自己腦子裡思想怎麼那麼多!——那你除非修到無想果,呵!求無想定、無想天。「招彼異熟識」的果報,所以,這個色身的果報一完,就生無想天。當然那個無想天裡頭很舒服哦!可是無想,不用思想。如果勉強地講,無想天裡頭不用思想,(但)不是死人哦,不是哦!那就是頑空了,那變成了木頭、石頭了。無想就是無想,是想陰受了蓋覆;其他還有作用的。所以無想定就是講粗動的煩惱滅了,佛學名詞假叫無想定。「依異熟立,得異熟名,故此三法,亦非實有。」

這個是講修無想定的果報,它的成果如何?那麼因此講無想天、無想定等等無心位,實際上你不要執著,「亦非實有」,這是為了邏輯分辨的名稱上清楚,的確有那麼一個功夫、有那麼一個境界。你執著了,呆板地認為有個固定的道理呀,那也是錯了。 (本來我們今天有個補充的資料要引用,講到無想定、修持的道理,這個補充資料我以為這兩個鐘頭是來得及的,現在一看,沒有辦法了,下一次再補。……)

《成唯識論》卷一正好講完,卷二才開始。現在,講到卷二的開始,又是一個麻煩,純粹是哲學上思辨的問題。原文是:「復,如何知諸有為相,異色心等,有實自性。」

這是另一派佛學的觀點,認為一切有為法、相(它的各種現象);「異色心等」,認為一切有為法同我們現在這個生命、肉體的生命、這個心之外,另外有一個存在的一個功能,有實在的自性。這個自性不是講明心見性那個性,就是說有它的功能、性質。

這個道理怎麼個說法呢?我們整個的佛法,分兩部分:「無為法」,所謂證得道、涅槃、道果,是無為之道,所謂得道,得這個無為法。宇宙萬有一切,都是有為的——「有為法」。這是佛學的分類。

那麼所謂有為法,是有動相的,這是我們現在用的觀念——有動相,一切有生滅的都屬於有為。但是注意,我們認為、人類認為的動跟靜兩個,靜態是不是無為呢?

靜(安靜這個靜)也是有為法,不是無為,這一點特別要注意!所謂動、靜,乃至於說清靜與不清靜等等,都屬於有為法。如果認為無為法是清靜的、是靜態的,那也是個錯誤的觀念。因為我們認為這個靜態,所謂清淨,也是色身、我們現在生命存在的這個思想範圍所認為的觀念。

真正的道體——無為法,它不屬於動、也不屬於靜。有動、有靜還是有為法。因此,《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乃至最後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就是《金剛經》所提到的有為的道理。有為法,本性也是空。

現在,根據佛學另一派,譬如南傳佛學、佛教,像小乘佛學、小乘學派的《四阿含》裡頭的理論,認為這個心、外(物理的世界)是兩重世界,心物是二元的。那麼,因此他也根據經典,根據什麼呢?根據《阿含經》、《楞伽經》,《楞伽經》的一節有幾句偈語,認為一切有為法,「異色心」等,同我們現在心理、心的作用兩樣,有一個實在的自性,有它自己存在的性質。那麼他們這一切理論啊,「契經說故」,因為佛說過的,《阿含經》啊、甚至大乘裡《楞伽經》頭上也提到過一點。但是,《楞伽經》並沒有說有為法是另外有個存在的功能。所以這一派引證的理論,「如契經說,有三有為之有為相,乃至廣說。」

他說經典上說到有為法有三種——「三有為」,這三種有為都有它單獨存在的有為的這個現狀、有它的作用,發揮這個道理就多了;「乃至廣說」,很多很多。哪三種是有為法呢?就是「生、住、滅」,這是屬於有為法的總論。生,一切萬有的出生;住,等於現在所謂西方西洋哲學所講的「存在」,存在的這個階段;滅,就是過去了。生、住、滅,就是三有為法。這要記得啊!我們專門研究佛學的同學們就要記得了,所謂「三有為」是講什麼?「生、住、滅」。

那麼,以這三個歸納了一切有為相,「乃至廣說」,他說這個是單獨地存在。譬如一顆種子裡頭生出來萌芽、開花、結果,是有它生出來這個階段,在科學上我們講也是承認的,一個東西是有個生出來的階段。你說無常,它總要存在幾秒鐘、也要幾秒鐘;這個幾秒鐘是「住」(存在),過後沒有。所以這個是有它獨立存在的功能。

那麼,下面認為——不對的!一切唯心嘛!不是這個道理。一切唯心,三界唯識。所以下面先提結論:

「此經不說,異色心等,有實自性,為證不成。」他說,你所提的理由不大對,對於經典、佛學的研究不透徹。譬如大乘經典啊,甚至於小乘經典,是有這麼樣的說法,但是沒有說完;拿我們用一句佛學的慣語說,那個說話是「不了義」,沒有徹底地說。了義教不是這個道理。

他說,經典、佛法沒有真正說:這些宇宙萬有的現象,生、住、滅的過程,「異色心等」,它有實在的獨立存在的功能、自性。「為證不成」,他說你所引證的經典的道理(來)支持自己這個理由,不成立。下面原文說:「非第六聲便表異體。色心之體,即色心故。」

下面首先碰到一個問題,「非第六聲」,第六聲是哪一聲啊?這就很麻煩了。這就講到、研究到「引聲字母」。這個梵文發引聲字母。那麼,我們現在本院的同學正在學華嚴字母,那麼就要研究到華嚴經典裡頭。「華嚴字母」,我們大家看到佛經印華嚴字母,每一卷後面都印著有字母的音聲,這是非常重要的!很重要很重要!所以我告訴本院的同學好好研究好了,學外文啊,事半而功倍;學各種外文,會事半而功倍。也可以通「聲明」,由觀世音菩薩這個聲明,通證聲明而悟道,能夠瞭解一切的音韻學。

所以華嚴經典所講的有「八聲」,八聲不是平常處處這個意思——內義,我們牽扯到這個東西範圍講起來就太多了,是個專題。第六聲,是華嚴字母所講、梵文字母所講第六「屬聲」。(專屬那個屬,屬於的屬,有歸屬。)這個就是說,一個東西有它的範圍。譬如說我們買一個房子,錢付完了,這個房子屬於你的,權利歸你使用,你有權可以支配它;也可以賣它,也可以保有它;可以住,也可以轉讓人家。就是屬於你的。連我們的身體也是這樣,現在活著的時候,是屬於我的,使用權屬於我;是屬於我的暫時的所有、暫時的使用,畢竟非我之所有。這個身體最後它要壞的,要死;只是現在活著,屬於我的。第六聲是「屬聲」。

那麼,這個梵文裡頭第六聲(屬聲)的意思,也等於中國的文字「之乎也者」,等於白話文「的呢嗎呀」這些,上一句話沒有講完、同下一句話有連帶關係的中間媒介的詞句,所以屬於第六聲。那麼這個第六聲是對梵文字母來說。

他現在講,宇宙萬有一切有為法,譬如大到太陽、月亮、虛空、打雷、下雨,這些等等,都同我們現在活著的生命有連屬的關係;等於我們的身體,現在完全是連屬的關係,畢竟不是我。他說「非第六聲便表異體。」說了一個同我有關聯的有為法(物理、宇宙萬有的有為這些動相),並不是說另外有個存在的主宰。

「色心之體,即色心故。」色心,就是我們現在的色心,這個色心就是有心臟,過去講色心是「肉團心」,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心臟。因為我們過去的文化、東方文化認為人的思想就屬於這個心;因為講到一個心字,就把它與心臟連在一起,所以過去認為思想是屬於心臟裡頭發出來的。現在西方觀念,新的科學進步了,這幾百年來,曉得思想不是心,是腦、腦的反應,究竟對不對還不知道哦!不要認為現代科學就對了、(以為)思想的確是腦裡頭來的哦!還不確定。將來的醫學科學再進步了以後,又說不屬於腦了,屬於別的了,那就很麻煩了!

這種抽象的整個的東西,就叫做「色心」。色法、有實質的。所以現在本經上面兩句話,「色心之體,即色心故」。有形狀的這個色心、生理、心的作用;「即色心故」,它就是個色心,就是有形狀的這個肉團心,就是這個作用。「非能相體,定異所相;勿堅相等,異地等故。」這些文字翻譯得都很麻煩的!

他說,我們現在講肉體腦筋也好、心臟也好,這個作用;「色心之體,即色心故」,它的體,它的本身的這個體,這個色心的體是什麼?細胞組成,講粗一點是肉體,我們拿現在的觀念,都是每一個細胞的分子兜攏來,組成了肉、神經。它的本身啊,如果我們解釋唯識這兩句話,「色心之體,即色心故。」換句話說,物理構成的生理作用,它本身就是這麼一個作用,什麼作用啊?活到的時候一碰就有反應,這個反應它的作用是它的有為法;這不是心的「體」。隨時它能夠活著的東西起反應作用,後面還有個東西呀!他說你不要認為目前這個反應作用,就把它當成宇宙萬有的本體,是錯了的!因此,他的定義,「色心之體」,它只屬於本心色心反應的作用。

不是說「能相體定異所相」,但是進一步說,這個能跟所兩個,你要搞清楚啊!譬如我們現在看到這個電,電能是個什麼形狀?看不見的。我們現在看的電燈是電的功能發生了有為的作用,透過了這個燈泡放光的,那麼變成電燈光。它透過了(機器)放聲音,就變成了錄影機或者是擴音機了,他就沒有光了。各種各樣有為的作用,所用的不同,電的功能是一體的。「非能相體定異所相」,但是你說我們看的電燈光,不是電能。那是電能透過這個機器所發的光。我們聽的擴音機的聲音,它本身不是電能,是電能透過了這一個機械的構造,擴大了這個聲音,使它發出來的作用。聲與光、一切變化的作用,這是它的「所」用。它本有的功能、那個電呢?不是這個所用上面。這個道理我們清楚的。

可是唯識這本書上現在講的本文呢?「非能相體,定異所相」,這怎麼講呢?這個能在用的哪裡?離開了用,這個能在哪裡呢?不是這樣。「非能相體定異所相」,當所有的現象起來的時候,能就在所中;它的功能就在這裡。雖然說這個電燈發光的並不是電能,但是沒有這個電能不會發出這個亮光。能、所同時。可是當我們看到光的時候呢?必須要有一個觀念認識:這是「能」所起的發光的作用;不能把光就當成是「能」。在思辨的理論上同實際上有這麼一個差別。

所以你們研究禪宗的同學都看過《六祖壇經》,六祖也告訴你,「當定之時」,入定的時候,慧在哪裡?——「慧在定中」。「當慧之時」,起用的智慧的應用,定在哪裡?有沒有定呢?——「定在慧中」。同樣是這個邏輯的作用。所以,「非能相體定異所相」。

「勿堅相等,異地等故。」怎麼說呢?勿堅,不能夠堅固。這個玄奘法師在這種地方翻譯的文字啊,我們又感覺到非常遺憾,用的中國文字太古老一點!在那個時候用得那麼古老已經很勉強了,再留下到我們現在是要了人家的命!「勿堅」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呢?不能堅固起來的。嘿!一定要用這樣兩個字,你說他用的多辛苦!我們讀書又讀得多辛苦啊!勿堅,就是不能堅固起來。譬如有個東西——水泥,我們建築房子(建築工程師都坐在這裡),這個水泥不是水,水泥是土,地水火風是土。但是水泥當要融化堅固起來的時候,必須要加一點水;可是水的本身並不是水泥,那是水,因為水是不能堅固的,不可以堅。古代經典上解釋都是如此,水不能堅固。

哎!你們年輕的同學、年輕的法師特別注意,今天二十世紀的末期,到二十一世紀馬上開始,你出去弘揚佛法,也照佛經上這樣說,算不定在學府裡頭,譬如說你到哈佛大學,或者某一個大學研究所,就不聽你的,你常識都不夠,水怎麼不可以堅固啊?水嚴冬冷卻了、凍攏來,硬的冰塊還打死人呢!那堅固得很耶!不容易破壞耶!。那你這個佛法連這個道理都不懂還講下去?他就不信了。

這是在當時那個時候的知識可用。譬如在佛經上經常用:「龜毛兔角」,烏龜沒有毛;烏龜怎麼沒有毛?日本北海道的烏龜綠毛好幾尺長呢!如果你說,烏龜本來沒有毛的,那日本那個烏龜毛還是尼龍做的啊?!那是真的嘛!這是限於當時那個時候的常識,所以有許多經典上比喻的常識將來的時代不一定完全可用的。「一時,佛在舍衛國……」,是那個時候講。這個時候佛來比喻。佛的知識非常淵博,但是他為什麼不講幾千年以後的事啊?那幾千年以前的人(又)都不信了!所以很難哪!可是我們研究佛學,你們出去弘揚佛化的,就要注意了。

剛才是提到「勿堅」兩個字,經典上就是講——「實性」。「勿堅相等異地等故。」就是液體的東西,你不要講成水了,不如講「實性」了。那麼你用現在科學常識,所以「液體的東西同固體就兩樣」,這就是很清楚了,大家一聽就懂了。所以,不能凝結是液體的時候不能凝結。水當然是個液體,但是它也是固體,冷凍起來是固體。水裡頭不能燃燒,水也有電能啊!可以發火啊!所以「異地等故」。

「若有為相異所相體,無為相體應異所相。」假定一切有為法、有為相,這個相就是現狀,「異所相體」。他說,當我們一切現狀起作用的時候、有所作為的時候,你認為另有一個功能的存在;那麼,「無為相體」,當我們得道證得無為的時候,「應異所相」,那無為硬有個無為的境界了?所謂無為只是一個名稱,並沒有境界。

「又生等相,若體俱有,應一切時,齊興作用。」這個生,就是剛才講有為法他歸納三個字:「生、住、滅」這三個字。「又生等相」,起作用的相;「若體俱有」,你認為體的這個功能有另外存在的功能;應該「一切時」,什麼時間?「齊興作用」,完全是起了作用。

「若相違故,用不頓興。體亦相違,如何俱有。」你說那個作用的、後面的功能,剛才拿電的比方,能跟所兩個不同。「用不頓興」,起作用的時候,它不是同時的;「體亦相違」,它的本體功能作用兩樣;「如何俱有」,它怎麼樣會同時起來呢?現在都是一條一條理由申述。

「又,住異滅,用不應俱。能相所相,體俱本有。用亦應然,無別性故。」再說,「生」,生出來一個東西,就是成長、生出來、存在(「住」就是存在,「生」就是成長);「滅」就是滅亡、死亡,過去了、沒有了。他說「住異滅,用不應俱」,那麼當它每一個過程的時候,這個作用不是同時俱在的。當生長的時候,它每一秒鐘、每一秒鐘都在生長,它不是存在;那麼,當存在的時候,這個現象不是生長;換句話,當滅亡的時候,當然不是存在,更不是生長。

你看這些,很囉嗦,很討厭!但是一個喜歡搞思考、搞邏輯的學哲學的人,越研究越有興趣,不覺得討厭。一個階段硬有一個階段。一個東西成長,等於我們的手到變成拳的時候,這是握拳的時候,握拳的時候就是握拳,這個「握拳」不能叫做「拳」。把這個指頭統統握攏來了,這等於是「生」;好!現在拳頭握緊了,這叫做「住」,這叫做拳頭。依邏輯上講,當你手還在握的時候說我這個就是拳頭,不合邏輯;因為你現在不是拳頭,是準備這個手在握拳頭。就是這個道理,分析一點都不能馬虎。

你說這個眉毛跟頭髮倆差不多,都是毛;哎,學邏輯的的說你混帳,你一切都不懂!眉毛是眉毛,頭髮是頭髮,身上的體毛是體毛,而且每一根體毛的上面的、中間的……都不同。這就叫邏輯。現在就是講這個邏輯。所以「能相所相體俱本有」,能起的作用同所起的作用,「能相」,本能的功能,所起的作用;「體具本有」,在本體來講,後面還有個功能。「能」——你說宇宙萬有這個能、這個電能、電又是誰造的?電的能是誰造的?那麼科學家沒有辦法找出答案。所以那麼偉大的科學家像愛因斯坦,最後到晚年找不出答案來了,只好低頭、信仰,歸之於上帝,因為他沒有辦法找答案。自己覺得年紀大了,解決不了,他本來還想追下去,追下去他想追求到統一磁場,他那個理想一達成了以後,科學真研究到那一步,將來可能有——這個人類的世界、整個的一切文化改觀了,我們所有的人都會神通了。那將來出去不要飛機了,坐著就飛;人這麼一動,自己就可以飛起來。統一磁場真的達到了——理想中啊!——很可能做到這樣。這物理世界也很偉大的呦!你不要看到萬法唯心;萬法唯物也很厲害的呦!這兩個東西,所以現在變來變去,還在這個地方轉。

所以「能相所相,體俱本有」,佛法是這樣子的,本有。既不是上帝,也不是自然。「用亦應然。無別性故。」所以,當我們一切有為起作用的時候,也是這個道理。另外沒有一個存在的功能。

「若謂彼用,更待因緣。所待因緣,應非本有。」 如果認為一切有為法的作用,(是)靠因緣來的;那麼,因緣是相對的作用。那麼,這個「待」、「所待」是因緣作用,既然是因緣作用,就可見不是本有的。這些地方辯論,我所以剛才先給諸位同學聲明啊,很痛苦!要真正向邏輯上走的人,越看越有味道;但是,我也蠻反對的,我反對年輕人學哲學學邏輯,[斷錄若干字,疑為「因為學不通」]了爬不出來。但是完全不懂邏輯我也很反對:這個頭腦不合邏輯。所以同學們跟著我覺得很討厭,一下這樣、一下那樣,搞不清楚,哈!其實我覺得很清楚。

邏輯、哲學是要學,不要執著;但是學不通啊,那不行,那你要著迷。講到這裡,我們提出,不講唯識,到處經典上就有,譬如大家最崇拜、最推崇的一部經:《楞嚴經》,《楞嚴經》就說到了,你看第四卷以後,講到一切現象界,「既非因緣,又非自然」,非因緣、非自然性。

所以有一次在一個場合、一個廟子,這個大廟子也有一兩百人,我們在一起在打七、修禪定的時候,有幾位老居士也參加的。那麼我正在吃飯,吃完了飯經過那個地方,這幾位老居士就在那裡爭吵,吵得很厲害,我剛好經過窗戶外面聽到。他們就是這樣:「哎呀,南老師這個地方錯了的!他翻那個《楞嚴經》啊,翻得『既非因緣,又非自然』,那是個什麼東西啊?那是唯物論了!這是一定他搞錯了。」我累得要命,聽了我就走過去了。後來有另外一個居士就跑來問我,他說這樣……,我說我聽到了,我看你們吵得很認真嘛,這樣研究很好嘛!但是我說這個不是我講的啊!佛經上《楞嚴經》上「既非因緣,也非自然」,非因緣、非自然。我說我那個《楞嚴大義》是替佛變成白話,把古文變成白話;佛說的,你知道嗎?那麼這位居士說,我記得也是佛說的啊!我說當然啊!我不是佛啊!我是「糊」、糊人,糊裡糊塗那個「糊」;那是真佛說的啊!我說你們去研究去,怎麼「既非因緣,又非自然」?如果我們再加一句——更無主宰!

一般宗教呢?把宇宙的萬有功能都歸之於上帝、歸之一個神力,譬如生命都是另外一個東西創的,歸之於神力,對不對?這個生命或者好像歸閻王管哪、上帝管哪,就歸之於上帝。唯物學家歸之於自然,(認為)宇宙萬有沒有個道理,自然來的。

佛法呢?又講因緣。可是佛在到處講因緣,到了《楞嚴經》、到了這種地方把因緣都推開了——非因緣,你只好去問問他老人家了!現在他不在,不過上面現在還有個像在這裡,你去問問他:你怎麼亂講呢?你從前都講十二因緣、多少因緣,現在又否認了,「非因緣、非自然」。不過我再給他加一句,也是他的——「更無主宰。」那這個是什麼東西嘛?!這就是佛法的真諦、真義。所謂菩提、道體,就在這裡。

所以你看到這裡,現在他又在批駁因緣。「若謂彼用更待因緣(的話),所待因緣應非本有(嘍)!」他說一切法都靠因緣所生,所謂因緣,因緣就不是本來的東西了。那麼自己生命這個主宰究竟是屬於「他」的還是屬於「我」的呀?

「諸法不自生,也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名為無生。」《中論》的第一個偈子。「諸法不自生」,不是無緣無故起來的;「也不從他生」,也不是上帝給我的,也不是誰給我的。「不共」,不共生,共生——因緣和合也是共生。「不共不無因」,不是無因生,那因緣在哪裡?「是名為無生」,這樣叫做無生法忍的無生。所以講般若學唯識,學唯識、學般若的人,乃至學中觀正見,不能不懂《中論》,龍樹菩薩造的。《中論》同《成唯識論》這些都是最有價值的佛經。現在所批駁因緣也就是這個道理。

「又」,本經又說,「執生等便為無用。所相恆有,而生等合。應無為法,亦有生等。彼此異因,不可得故。」再說,「執生等便為無用」,他說,你因此執著了,一切有為法當它構造成功、成長的時候、生起來的時候,「便為無用」。當他一生、成長一成功了,已經過去了,它的生命作用價值已經喪失。「所相恆有」,所謂存在的,就是一些現象。「而生等合,應無為法」,他說如果這樣講的話,生而不生嘛,一切無常。那麼所謂一切成長與不成長,歸納起來,都屬於無為法了。

「亦有生等,彼此異因,不可得故。」他說,也有一些成長的時候,它的來源、因緣、第一因,這個「因」講第一因。這是哲學名稱,第一因。因為宗教家都講,這個宇宙萬有什麼人造的?——上帝,或者神、或者叫「主」。佛法很少用到;就是有個東西,這個是把它神話了。哲學家不管你這些,哲學上這個東西沒有把它變成人格化,叫做「第一因」。這是哲學上面的假定的一個名詞。現在就是講,「彼此異因不可得故」,有為法與無為法,這兩個因素絕對不同。一個是有為、一個是無為,在邏輯上(不同)。但是你找它那個第一因是什麼東西呢?「不可得故」,你找不出來啊,沒有啊!現在這些辯駁地講告一個段落了,比較走上一個容易懂的路線了。

「又去來世,非現非常,應似空花,非實有性。」講到一切有為法時間問題,它在過去世——昨天;來世——明天;今天。佛法呢?過去、現在、未來,去年、今年、明年。過去、現在、未來就是三個階段,佛經常常把時間分成三個階段,也叫做三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但是所謂過去世包括了很長的過去呦!所謂未來也包括了很長的未來呦!只有現在是非常短暫的,就是一剎那。佛學對於時間的分類,總名叫「三世」。他說這個佛學所提的,我們講時間的問題,過去世、未來世,過去是昨天,未來是明天,現在是今天,今天呢?「非現非常」。所謂今天,我們講一句話「今天」,這個「今天」這一秒鐘就過去了,「今天」已經沒有了;說「現在」,「現在」沒有了;所以「非常」。也非現在;說一句現在,現在就是沒有了。當我們剛說「現在」的時候,這一句話「現在」已經過去了。你說未來,未來變現在,現在也過去了。所以說「去來世非現」,沒有現在的;「非常」,它是無常的。

所以過去、現在、未來,都是虛空中的花朵一樣,不存在的——虛空中的花朵什麼叫做不存在啊?存在的啊!我們說電影上出現的、電視機上出現的楚留香,你們大概都在看吧?你說楚留香留了香沒有?看完了電影就沒有了。當你看的時候真的有。「空花」是這個意思,不是說它完全沒有哦!「夢幻空花」是形容它短暫地存在,變化得太快,把握不住,因此說它是「空花」。你假使說,我們研究佛學的人,提到「夢幻空花」,我們觀念上就認為這個東西是沒有的——已經是犯了最大的錯誤!把佛學誤解了。佛說的夢幻空花並不是講完全沒有;是講有——太短暫的有(師一彈指);所以叫做無常。

當夢中時,夢是有哦!不是沒有。所以夢幻空花就是現在的道理:「去來世非現非常,應似空花非實有性」。沒有它單獨存在的一個永恆作用。譬如我們電視、電影銀幕上所演的人,你上去把銀幕一打破了,後面這個真的人抓不出來的,一定是沒有的——「非實有性」。但是當我們看這個銀幕上的人物的話,那看到悲傷的時候,把我們的眼淚啊哄得直掉;喜歡的時候我們也跟著發瘋了一樣地笑——這個時候是絕對有。夢幻空花就是如此。所以「夢幻空花」比喻之妙!

我經常發現許多人研究佛經佛學,一提到「夢幻空花」,馬上犯一個錯誤的觀念,已經犯了一個同唯物思想「斷見」的錯誤一樣的觀念,認為夢幻空花就是沒有,沒有就是沒有!——不是的。這是研究佛學要特別留意的地方!所以他講:

「生名為有,寧在未來。」當我們講生住異滅,一個東西萬有的現象,當它形成、成長的時候,這個是「生」;成長的時候,在我們世俗的觀念,就是叫做「有」,這個時候有。譬如現在我們這個虛空前面,至少在我這個嘴巴上面、面部的前面這裡什麼都沒有,現在我們馬上把它擎上一個拳頭,我這個前面就有一個拳頭,就是有。當它這個生命為有,成長出來、有的時候,雖然是暫時存在,這個暫時存在、一剎那之間也是有。所以「生名為有」是什麼有啊?是現在的有。「寧在未來」,這個「寧」字是古文,白話這個「寧」字在這裡用就是「哪裡」。他說,當我們成長生命為有的時候,哪裡是講未來呢?就是現在這一下就是有。

譬如我們每一個禮拜三,這個十一樓,有什麼?《成唯識論》的研究。當這兩個鐘頭存在,是有。「生名為有,寧在未來。」絕不在禮拜四晚上;不在明天;就在現在。但是現在這兩個鐘頭啊,「夢幻空花」,等一下一下了電梯呀,「水流花謝兩無情」,各自東西,你坐汽車、我坐11號的(兩個腳一走、11號的)公共汽車回家,或者有人坐專車回家。不存在了。它就是這樣一個東西。

「滅名為無,應非現在。」所以生住異滅這個「滅」就是過去了,過去了的東西,消滅了、看不見了。看不見了的,叫做沒有了。沒有當然不是現在啊!「應非現在」。「滅若非無,生應非有。」如果過去了的東西你認為還存在的話;「生應非有」,那麼活著的人,現在活著、現在成長的東西也是沒有啊!這個話怎麼講?

所以我們常常有時候跟人家說笑話,不是說真話;笑話也是真話。很多人說:哎呀,這個……去跑一個走陰的,我們大陸的觀念叫走陰,有些人畫個符啊、念個咒啊,在那裡搞一陣,搖搖擺擺跳起來,然後聲音也變了,說你的媽媽來啦、祖父來啦、外公來啦、外婆來啦,講得家裡的事情活龍活現的了,啊!這些鬼!如果「滅若非無」,滅若有,如果過去的鬼呀神呀如果都到現在還存在,我們至少我們的文化就是五千多年,大概「生應非有」,我們就不能生下來。因為世界上站滿了那麼多了嘛,哪裡還有空間給我們站呢?所以世界「滅」了,不能說它有——沒有。這個問題很大。

所以有人問:既然我學了佛,我又回去想想啊,那我的那些祖父已經死了幾十年,他真的還存在啊?可是你說他不存在,他講的話又差不多,這是個什麼道理?那就是要研究唯識這個阿賴耶識的道理了。所以「滅若非無,生應非有。」

「又滅違住,寧執同時,住不違生,何容異世。故彼所執,進退非理。」再說,「滅」,消滅了、過去了;「違住」,就不是現在的存在。「寧執同時」,你不能夠說,「現在存在」同「將來沒有了」這是同一個時候的作用,這個話不合邏輯了。「滅、違、住」三個字,「違」就是相反的,說沒有了就沒有了,不是存在。「寧執同時,」你不能夠說把沒有的東西同現在的存在,同一個時候,你說這兩個、這個作用是一樣,這個觀念是錯的!

「住不違生,何容異世」,當我們一個東西看到存在,譬如一個花開的時候,這個花開在前面很好看,同它這個花將開的、開出來那個成長,這兩個階段次序有差別,好像沒有差別;「何容異世」,在成長跟存在之間,看起來好像一樣,還不能分過去、現在;「故彼所執」,所以以這個邏輯的道理來推測,「進退非理」,你所講的這個,前後左右一概都是矛盾,不合理論。(我們休息一下。)

……所謂大乘佛法,「然有為法,因緣力故,本無今有,暫有還無。表異無為,假立四相。」他說一切有為法,就是《金剛經》上的解釋了,《金剛經》的原文:「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這四句話,注意後面的第四句「應作如是觀」,就是一個方法,應該作如此觀想、應該這樣看法,看世界一切的事,所以「應作如是觀」。拿比喻法作修持觀想的道理。現在,所以般若與唯識同樣歸於中觀,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唯識方面講,一切有為法,因緣所生,緣聚就形成(生、住、滅);緣散就沒有。

下面兩句話,如果對中國文學都有深入瞭解的,就看到很妙!《紅樓夢》作者有兩句話,就是套用了這裡。「本無今有,暫有還無。」一切萬有諸法,本來是沒有的。現在偶然存在,成、住;「暫有還無」,這個存在最後還是沒有。那麼到了清朝的時候,《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把語氣一加,變成文學:「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所以《紅樓夢》一開始就是一個夢,一個和尚、一個道士兩個人,唱《了了歌》,「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坍了。」然後就是夢遊太虛幻境。所以真正看《紅樓夢》、《西廂記》,就不是黃色的了,那是空色的,全部都是禪,都是佛法。

那麼這兩句話的文學境界,玄奘法師有時候也妙得很!所以「本無今有,暫有還無。」「表異無為」,說有為無為法,有為法、無為法這兩個佛學的名詞是表法的。什麼叫表法呢?我們講佛學的名詞術語叫表法,就是「表示」,在理論的觀念上表示出來。那麼拿現在新的觀念可以叫它是「標記」,弄一個假相的代用品的標記。「表異無為」,所以講有為法,這是表示與無為法的不同。「道」是無為法。

「假立四相」,因此,把一切有為法,假設地分四個階段,哪四相呢?「生、住、異、滅」這四個階段。一切法存在就是生住異滅。那麼生住異滅是邏輯的說法,佛經上講到物理世界的觀念呢,把四個字、四個觀念又換了,叫「成住壞空」,就是「生住異滅」。講到人生命觀念又換了四個字,表法——「生老病死」。都是生住異滅的道理。

所以說,「表異無為,假立四相」,就是我們活著,生下來就開始老了,當嬰兒一出娘胎,第二天就比第一天老一點了,第三天就比第二天又老一點了。現在你們諸位同學活到二十幾歲,你已經很老了,比兩三歲的時候老得不堪了!天天都在老。覺得活了一百年,就是「不亡以待盡」,看到沒有死,最後是在等死!你活兩百年,等了兩百年,哈!活一百年,等了一百年,它一定的階段的,生、老、病、死。病就是異、變異,所謂得各種病,感冒啊、頭痛啊、肚子痛啊,這個生命慢慢毀壞,毀壞就是變異。生、住,住就是存在。存在隨時在衰老,沒有真正的存在。一分一分、一秒一秒都在變去,都在「異」變異;變異以後呢?沒有了、消滅了。所以呀,消滅了到哪裡去呢?「畢竟無為」,並沒有消滅,體上沒有消滅。現在講用上,所以「表異無為,假立四相。」

「本無今有,有位名生。生位暫停,即說為住。」 這一段文字又翻譯得非常高明了,文學境界很高了。一不牽涉到論辯,他翻譯得非常好;這個論辯翻譯真痛苦!它本來沒有、空的,現在生出來是有,「本無今有」。「有位」,當存在、有的時候這個位置啊,叫做生,「有位名生」。生,就是存在了,「生位暫停」,所謂存在——沒有存在,暫時停留在這裡。「即說為住」,因此,假一個名稱叫做「住」。

「住別前後,復立異名。」當存在、住在這裡的時候,前一秒鐘存在、未來一秒鐘存在、現在一秒鐘存在,這個中間以時間的分開有前後;「復立異名」,前一分、後一分、現在一分,加上名稱不同,使我們瞭解邏輯的觀念。

「暫有還無,無時名滅。」一切存在、有為法,都是暫時存在,最後是沒有了。沒有了的時候我們看不見、摸不到、感覺不到的時候,叫做「滅」,叫做死亡。「前三有故,同在現在。」所以前面「生、住、異」,就是說生、老、病,拿「生」來講,這一階段我們都看到,活著的;死亡了、火化了,就沒有了。所以「前三有」,前面三個有,這三個階段呢,也可以同時只叫它「我還活著」,就叫做「現在」。

「後一是無,故在過去。」這四個階段最後一個「滅」,滅就是消滅了、沒有了,沒有了就是沒有,沒有叫做過去了。「如何無法,與有為相。」因此它是本空的,一切本來空。有為也本空,沒有個有為。「表此後無,為相何失。」但是,為了使我們思想上觀念上瞭解,為了上課用、為了講經用,把這個道理講清楚、表達出來使大家瞭解,不能不用這些名詞。「表此」,表達這個作用;「後無」,最後歸於空;「為相何失」,構成了一個現象、名相啊,構成了名詞落實,這也沒有錯。因此你讀書學問儘管好,書讀完了,這些學問都要丟掉。真要修道的時候啊,要到達了一字不識之境,一個文字都不能存在的。

所以什麼叫閉關?我常常告訴大家,我們自己的經驗,真到了閉關的時候啊,書不帶的,佛經一本都沒有。真的關房裡頭什麼都沒有,就是一個座位以外,什麼都沒有。牆壁上畫啊、字啊、佛像都沒有。哎,我的經驗告訴你們啊!你們(會)很害怕,這一年下來以後啊,腦子變成白痴了。我拿起筆來寫信啊,一個字都不會寫,硬寫不出來。我相信我書讀得還不錯,而且也讀得不少,可是當這個時候,硬丟、丟光了,丟到了一字不識之境,到達那個境界。幾年下來不講話,開口沒有聲音,「哎喲,我啞了!」因為聲帶不常用啊,它失去了作用,一開口(師作講不出話狀),哎呀!我說糟糕!修道修了半天,變啞巴了!腦子裡呢?你說知不知道?都知道,什麼回憶也知道;寫字啊,拿起筆來想給朋友寫封信,說「我出關了。」「關」字怎麼寫啊?「我」字會寫,「出」字也會寫,但「關」字寫不出來,想了半天也想不起來!糟糕!修了半天變白痴了。

可是真覺得慢慢慢慢要恢復用的時候、腦子要用的時候啊,不止今生的事,前生、過去生、過去生……,芝麻綠豆大的事都想得起來。你看這個心的道理也非常厲害!但是你真要修持、想閉關啊,硬要到達了一字不識之境。在關裡頭還要拜佛、還要唸經、還要看經,那是你玩嘛!那當然在玩哪!因為有的是玩,又唸咒子、又拜佛、又唸經子、又如何……,一天搞不完,十二個鐘頭不夠用。那何必進去呢?在外邊玩玩也一樣嘛!又看電視,又敲麻將,那多好呢!那就是說,有些朋友又學打坐、又學打牌,所以我一看到,你究竟是打多啊、坐多啊?他說坐得少、打得多,就是牌打得多、坐得很少,打跟坐兩個字是連起來的!(眾笑)那何必修道?!所以真到了,必須要到達這個樣子。非這個階段、不經過你這個階段不行的。

這就是講到「如何無法,與有為相。表此後無,為相何失。」

好!下面有好句子了,文學也好句子、道理也好句子:「生表有法先非有,滅表有法後是無,異表此法非凝然,住表此法暫有用。」 這幾句話,嘿!玄奘法師的好文字來了。他的文學境界是高明啊,玄奘法師文字非常好,邏輯文字好;文學境界呀,天理良心——不高;他文學境界不及唐太宗高。你看唐太宗寫的他那篇序言,那太漂亮了!玄奘法師回答唐太宗那篇《謝表》啊,那不能比啊!兩個文學價值是不能比。唐太宗寫給他的你們看過沒有?唐太宗寫給玄奘法師的那篇文章,你們應該統統讀哦!上一期同學我講過的,叫做什麼?什麼文章?我現在又是白痴了(一笑)。(同學答。)嗯!《聖教序》,對了!那個文章上玄奘法師的那個風格之漂亮:「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

你看這個兩句話把這個玄奘法師化妝得比楚留香、比什麼電視上的影星還要漂亮,那個人走過來不曉得有多漂亮!「松風、水月」,已經夠清了,他說那還不及玄奘法師那個風度之清——「未足比其清華」。「仙露」,那個露水——還不是普通的露水——半天神仙遞下來的那個露水;「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說仙露明珠不能比他。可見玄奘法師長的那個皮膚又白又嫩又發光啊!那就是給他形容得……哎呀!不曉得多好!那個風格形態!你看《聖教序》啊,每一句文字都美極了!所以玄奘法師給唐太宗一捧啊,「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

這篇文章唐太宗親自做的哦!寫給這個大和尚,因為唐太宗想哄他還俗當宰相,幾次告訴他,「你還俗了,請你當宰相。」他不干。玄奘法師把佛經書翻好了,送給唐太宗,叫唐太宗親自寫一篇序,唐太宗就給他寫,這個叫《聖教序》,親自著的文章。褚遂良(皇帝的秘書長,有名的書法家)親自寫;皇帝自己作,皇帝秘書長親自寫;然後唐太宗還叫兒子高宗也寫了一篇《聖教序》。這幾篇是大文章,那真寫得好!文字境界高明。

當然皇上這一篇序文,講價值是美鈔幾千億耶!玄奘法師他當然要道謝道謝,結果寫了一個《謝表》,你看看他的《謝表》拿來跟這篇文章一比啊,慘了!玄奘法師當時不應該寫這篇《謝表》啊!如果我在場就告訴他:法師啊!你不要寫了,去磕三個頭就好了,三跪九叩「謝主隆恩」就好了嘛!這個文字不能比呀!這個文章,我為什麼強調這個?你們諸位出家法師、年輕同學注意,做未來法師文學要好啊!文學是要命的啊!文學好了,你那個法師就有法了!這個文學就是法哦!很重要啊! 現在講到我們玄奘法師的文學,這幾句是好,好文學!當然,同他那個老朋友唐太宗的文章一比呢,那不能比了。可是這幾句是好文章。

所謂生住異滅四個字他加以解釋,四個觀念。「生表有法先非有。」所謂生、住、異、滅,這個「生」,成長的這個生,表示一切有為法過去是沒有的,現在剛剛生出來。「滅表有法後是無。」這個「滅」字表示什麼?一切有為法,過後皆空。「異表此法非凝然。」所謂「異」,變去了,表示一切有為法不是固定的,「凝然」就是固定的。「住表此法暫有用。」生住異滅這個「住」字,表示存在,就是存在的觀念,是表示一切有為法是暫時給你用用,過後還是空。

這四句話文學很好!所以要圈起來,我們讀書的習慣要加圈。這四句啊,作國文老師給玄奘法師加個圈,然後批一批:回家請媽媽炒個蛋給你吃一吃。我們小的時候讀書老師們還獎勵,就是這樣。你文章寫得好,老師紅筆一圈:哦!回家叫媽媽打一個蛋吃一吃!就是很好的獎勵了。

「故此四相,於有為法,雖俱名表,而表有異。」所以「生住異滅」這四個字是表示有為法,就是表示的觀念,除了都是表示的觀念,叫我們留意文字,「生、住、異、滅」四個字是四個觀念不同——「而表有異」,它所表示的東西、作用不同。

「此依剎那,假立四相。」其實啊,生住異滅四個階段,就是人生命活著,生老病死,它究竟是如何,要多久呢?都是剎那之間。佛經說,這麼一彈指(師彈指)六十個剎那;剎那就那麼快。宇宙億萬年,不過一剎那。所以一切佛經不記時間,只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是在那一剎那之間釋迦牟尼佛說的話。意思就是這一剎那。「此依剎那,假立四相。」

所以我們如果以科學觀念,拿宇宙來看歷史幾千年,人類十二萬年歷史算什麼?一剎那。這個宇宙的存在不曉得多長!所以呀,科學觀念同佛法觀念看人生啊——一剎那。幾十年、一百年一剎那之間就過了。可是拿佛法的法界來看宇宙啊,宇宙也不過一剎那。這個剎那的作用非常大!所以「此依剎那,假立四相。」一切法都在一剎那之間。所以諸位注意佛經這個剎那,諸位要悟道的時候也是這一剎那;一切皆是這一剎那。

這個剎那你懂了,你看,諸佛菩薩香花供養。非常重要哦!你注意啊!「此依剎那,假立四相。」

「一期分位,亦得假立。」所以講一時,這個一時裡頭就包括無量時,所以無量時間有過去、現在、未來。「一期(的)分位,亦得假立」,就是說法上假設的名詞。「初有名生」,剛剛有的時候叫做生;「後無名滅」,所以生滅就是生死。「生已相似,相續名住。即此相續,轉變名異。」生出來了,看到好像是活著、存在的,今天、明天、後天,實際上都剎那、剎那過去,「相續名住」。「即此相續」,轉變中間,叫做變異。「是故四相皆是假立」,它是空的。

一切有為法本來不存在,所謂講有為法是假立一個名稱而已,為了使人類觀念當中瞭解物理世界有這麼一個作用,這個作用都是一剎那、一剎那。這是解釋有為法、有為這個觀念,說了一大堆。下面說什麼?說文字作用了。

何況文字言語?我們先介紹。關於文字言語這個東西啊,現在新興一門——其實已經不新了,四五十年了,不過是現在比較流行,叫「語意學」。所以昨天晚上我們同學的銅鑼晚會,有位加拿大在我們這裡留學的同學表演的手語,對於啞巴、聾子講話的那個手語,實際上這個手語就是屬於「語意」。人類的所有的文字,不管中文、日文、英文、法文、德文,隨便你哪一種文字,語言、講話沒有辦法表達人的意思的,都不能表達人的意思。所以人講話很痛苦哦!為了表示那個意思,要眼睛動、眉毛動、每個手幫著動,手也要動、身體也動。不過中國人呢主張不大動,太動了給人家看不起;外國人是越動得厲害越好,那個笑起來「哎呀!」硬要把嘴唇要拉開的。中國人說:那多難看!這樣子笑(師演示),還拿扇子遮著,不曉得你在笑還是在偷東西,搞不清楚!但是,言語文字要透徹,靠聲音不行,所以文字寫信給人家看了都會誤會。

人類究竟的語言,能夠彼此意思瞭解的,到什麼程度?無聲的語言,(就)溝通了。兩個朋友最好的時候在一起,兩個人這麼一笑,都懂了。尤其你們大家年輕都經驗過男女講戀愛,年輕戀愛時兩個人一看,哦,就曉得要下電梯要去買電影票了,當著父母不敢說,就你看我、我看你,等一下兩個人:「哦,爸爸,我上街去一下。」那一個早溜了!你看他們沒有講過話啊!呵!這就是語意,語意就是這個厲害!現在講語意的道理。

「復,如何知異色心等,有實詮表名句文身。」名句、文身是兩個名詞。名句,像中國字來講,我們研究文學的要注意的,所以中國字一個字有六種作用,就要學過《說文》了。所以我經常感嘆,像我們讀老書出身的,六歲開始先做這一步功夫,這個叫做「小學」。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在《禮記》上中國的古禮,六歲入小學。不是現在的小學,現在進去啊,「狗兒叫,貓兒跳;狗兒早,老師好!」這個沒有用!我們那時候也不是。

所以我想想啊,這幾十年看到小學的課本,這個可惜我說很想收買。我們也看過,「山水田,狗牛羊,人手詞」,一年級剛剛上學讀的書,那多了!好幾種課本,現在都記不得了。可是我們先讀書不是這個,「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四」,又是一套;那就是莫名其妙在唸經。這些呢,先要讀小學,小學是什麼?文字之學,所以小學也叫做「訓詁」,對於每一個中國字要認識清楚。

至於什麼叫「天」?我們現在教你查字典,你們同學查字典「四角號碼」,現在國語字典各種方法都可以查。拿我們查字典「天」字查《康熙字典》哪一部?是屬於部首的哪一部?就先要搞清楚了。「天」是屬於「一」字部(部首),這就是「訓詁」、小學了。為什麼屬於「一」?這個宇宙天地原來地球沒有形成以前,它同一個雞蛋一樣,混沌、圓的;所以從一劃開天地,一代表數學的哲學、數理哲學。宇宙萬有千萬億數開始於「一」,一劃開天地。「一」字下加一個「大」,就叫做「天」;「一」字下加一個「人」,「一」字下面一加,就是「下」。(師指點板書:「一」字下面再橫一橫,短一點,這就是「下」,古人的「下」,下面的下。)如果「一」字上面橫一橫,就是「上」。所以一字下面這裡擺一個橫,橫大一點,加一個「人」,天底下就是人,這個就是「天」。所以天是「一」字部,部首在「一」。「一」字部很多意思了。所以,「一」字下面兩橫下來,垂下來,是告示的「示」。(師指點板書:會寫吧?一直下來,繁體字;一直下來,旁邊…… 哎,這就是「示」)我們現在的「示」呢,兩橫,一個勾起來、兩點,就是表示給你看這個「示」。為什麼叫表示呢?上天垂象,把這個現象掛下來給你看。上天有些什麼現象掛下來?

第38章

原文:契經說故。如契經說。佛得希有名句文身。此經不說異色心等有實名等。為證不成。若名句文異聲實有。應如色等非實能詮。謂聲能生名句文者。此聲必有音韻屈曲。此足能詮何用名等。若謂聲上音韻屈曲即名句文。異聲實有。所見色上形量屈曲。應異色處別有實體。若謂聲上音韻屈曲如絃管聲非能詮者。此應如彼聲。不別生名等。又誰說彼定不能詮。聲若能詮。風鈴聲等應有詮用。此應如彼不別生實名句文身。若唯語聲能生名等。如何不許唯語能詮。何理定知能詮即語。寧知異語別有能詮。語不異能詮人天共了執能詮異語。天愛非余。然依語聲分位差別而假建立名句文身。名詮自性句詮差別。文即是字為二所依。此三離聲雖無別體。而假實異亦不即聲。由此法詞二無礙解境有差別。聲與名等蘊處界攝亦各有異。且依此土說名句文依聲假立。非謂一切。諸餘佛土亦依光明妙香味等假立三故。有執隨眠異心心所。是不相應行蘊所攝。彼亦非理。名貪等故。如現貪等。非不相應。執別有餘不相應行。准前理趣皆應遮止。

諸無為法離色心等。決定實有理不可得。且定有法略有三種。一現所知法。如色心等。二現受用法。如瓶衣等。如是二法世共知有。不待因成。三有作用法。如眼耳等。由彼彼用證知是有。無為非世共知定有。又無作用如眼耳等。設許有用應是無常。故不可執無為定有。然諸無為所知性故。或色心等所顯性故。如色心等。不應執為離色心等實無為性。又虛空等為一為多。若體是一遍一切處。虛空容受色等法故。隨能合法體應成多。一所合處余不合故。不爾諸法應互相遍。若謂虛空不與法合。應非容受。如余無為。又色等中有虛空不。有應相雜。無應不遍。一部一品結法斷時應得餘部余品擇滅。一法緣闕得不生時。應於一切得非擇滅。執彼體一理應爾故。若體是多便有品類。應如色等。非實無為。虛空又應非遍容受。餘部所執離心心所實有無為。准前應破。

我們開始讀書時,六歲入小學。小學學些什麼東西呢?灑掃應對,先學做人。怎麼樣掃地,怎麼樣擺桌子,怎麼樣拿碗,怎麼樣吃飯,怎麼樣對老師行禮,怎麼回去對爸爸媽媽行禮,做人做事的一切,灑掃應對。看到長輩講什麼話,不是你啊、你啊、我啊,不可以那麼講,不是這樣的,現在沒有這個東西了。灑掃應對現在的新名稱叫做生活教育,現在我們講了半天,沒有生活教育。所以任何一個學生看到就煩。經常有年輕的走上來,我說:「你坐下!」有事情出去,故意讓位,好讓他背面談兩句話,結果有學生坐在旁邊:「嗯,這個看上去一定有好聽的。」他還公然坐著,還把衣服一拉,坐得更端正聽!前兩天,我說:「你起來,人家約了講的事,你知道不知道?」「是,我以為老師還有好聽的叫我聽。」他還補充這句話。你說他還是教書的,我說:「你怎麼搞的?」後來又把他叫進來罵,灑掃應對都不知道啊!像我們出門,察言觀色,一看態度就懂了嘛。我說世界上的人都沒有秘密的,當他在痛苦的時候,不願意人家知道的時候,你就不要聽了,就走了,讓他重敘心裡的痛苦,講完了就好了。其實誰有秘密?大家都有秘密,但到了幾十歲後還找人講呢:我當年如何如何,什麼秘密都願意講出來,可見人類沒有秘密的。秘密是在短暫的那個時候,可是在那個時候就要灑掃應對中啊。所以我們小時候先瞭解名,中國字,學外文也是一樣。所以中國字一個字有時候代表了好幾個意義,你要認得。一個學問最好,最了不起的人讓他當場寫兩千多字,他寫不出來。平常我們有一千多中國字認得就是學問好得很了,夠你用了。所以你看看那個梁心慈寫那個《千字文》之難啊!一千個中國字,要都不同的字,要把它們逗攏來,變成意義,包括了歷史文化的全部。這個人寫的之難!梁武帝命令他:一夜要寫一千個不同的字。一夜寫完之後,第二天頭髮、鬍子整個白了。不然要殺他的頭,故意整他,他硬是寫了這個《千字文》:「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我們小的時候念的,「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天文地理都包括進去了。所以你把《千字文》都解釋完了,你中國文化的基礎差不多了。這即名句。因此我們中國到現在為止《康熙字典》上有十萬多個字,真正平常用的有兩三千個字就是大文豪,大文學家了。英文不同了,英文是每個字,每個名稱。所以英文一兩百年前的書不是專家讀不懂了。像我們這個名句搞下來,五千年的文化,到現在一看還是懂。因為經過訓古這個功夫了,沒有言語的隔閡,沒有地區的隔閡,沒有時代的隔閡。照現在白話文這樣亂搞,將來不得了,你看嘛。將來很多事情,這個文化非變不可的,這個問題大了,不多講。講到名句,文字的問題。

名即名稱,句即把每一個觀念逗攏來構成來一個句子,叫做名句。把每一句話每一句話連續起來很美的,叫做文章即文身。所以你看唐太宗的文章:「松風水月」,你把名句分開,松是松,風是風,水是水,月是月嘛。這在邏輯上是不同的啊,哎,結果一逗攏來:「松風水月」,名句逗攏來變成文章,「未足比其清華」就變成文身了,就這樣美!所以名句文身要搞清楚,現在解釋這個。

「契經說故。如契經說。佛得希有名句文身。」這個問題很多了。佛經上說,佛啊悟了道,一個人悟了道,希有,不是世間能夠做得到的,所以的文字、句子都通了。這個話頭你們參參看,我想你們年輕的同學都有這個話頭啊,所以你們不大努力。我當年也上過同你們一樣的當,上的不多:認為一悟了道以後啊,英文不需要努力了,一打坐就通了,開悟了。哎,「佛以一音聲說法,眾生隨入得解。」佛經上說,佛只要一個音聲講話,一切眾生都聽懂了。所以只要成佛,何必學英文呢?文都不要學,只想悟道。再加上佛經上說:「鬚髮自落」,要出家頭髮都不要剃的,自己掉了。那眉毛掉不掉呢?只掉頭髮啊?哎呀,「鬚髮自落」,是講自動地去把頭髮剃了。開始我們看佛經,曉得:哎呦,「鬚髮自落」,頭髮就光了的。所以看到法師們光頭啊,非常正規,鬚髮自己掉了,後來想想,他的眉毛怎麼不掉啊?都掉光了,這個人變成什麼東西了?黃瓜一個。這個不好看嘛。「鬚髮自落」,是自動去掉了。「佛以一音聲說法,眾生隨入得解。」那為什麼還要玄娤法師去取經呢?當時他一句話講出來,中文經典就有了,中國人都聽懂了。再說啊,佛的「廣長舌相」,那個舌頭一吐出來,徧覆三千大千世界。我說:「佛啊,你不要吐舌頭,一吐舌頭我的衣服都曬不干。」因為太陽都給你遮住了嘛。所以研究佛經要智慧啊,這些都是法身上表法,法身的境界,不是講這個肉身。佛來照樣要學英文。如果要到中國來,照樣要學中文,不過快,智慧高嘛,一聽就懂了,快得很。這些地方也是這樣執著。經上說佛得希有名句啊,佛文章不要學的?你看看釋迦牟尼佛,他的文章十幾歲就學好了,怎麼不學啊?所以你們光想懶,想悟了道,那麼你去悟去嘛,又不好好去悟。光以為自己成了佛就什麼都懂了,沒有這回事啊,都要努力過的。所以這裡的錯誤也是一樣,所以經典上說:成了佛得希有名句文身啊,自然文章就好。哎,你不要有這個錯誤觀念。「此經不說異色心等有實名等,為證不成。」你引用佛經拿來證明這個理論不成立。

「若名句文異聲實有。應如色等非實能詮。」所謂名相,一個句子,一個文章,都是為了記載、表達意識上的聲音,這個聲字不一定是講話的聲音啊,什麼呢?心聲。這個有個經驗,像我們年輕時學佛,修道,掛了一個靜語的牌子,不說話。結果我的一個和尚朋友他很想跟我說話,我就是不說話,禁語。我那個和尚朋友:「哼,你掛牌子有什麼用?你禁得了你的心聲啊!」哎呦,這句話真是一棒子啊,把我出一身冷汗。不對啊,外表掛了禁語牌不說話,肚子裡還在說啊。而且無聊起來,自己還在裡頭吵架啊,這個自己跟自己兩個在吵架,這個心聲你禁不了。真到了心聲也空了,那行了,那入了觀音法門。這個道理你注意啊。所以名句文異聲實有,這些代表音聲、聲音,如果說文字、句子假設真有它的存在價值,那美國的朋友來一看這個書就懂了,因為文字、句子自己本身的功能。它沒有用啊,它是白紙上的黑體啊、線條啊,必須要經過唯心的作用,說了以後才懂得這個意思。所以名句文身應如色等,非實能詮,這個顏色等等就是代表了顏色,顏色代表了什麼意思,加上意識的作用啊。

「謂聲能生名句文者。此聲必有音韻屈曲。此足能詮何用名等。」進一步說我們人類的聲音不是文章啊。什麼是聲?比如我們唸咒子是聲,「嗡嘛呢叭咪吽」是聲母,什麼理由?你說:「老師啊,這個咒子代表什麼意思啊?」不要問,不給你解釋,解釋了你不能成道。你不問唸錯了,唸成「嗡嘛呢叭咪牛」都可以,你會成功,會證道,這是聲。要加上音,聲加上音,兩個拼攏來就叫做韻,詩韻的韻,那就有語意了,代表了語意了。「啊」是聲,加上時間、空間及各種表情才曉得「啊」是什麼。舒服也叫「啊」、痛死了也叫「啊」、挨打也叫「啊」、吃的好吃叫「啊」,驚訝也叫「啊」,所以「啊」字的意義就多得不可思議,無量無邊為之「啊」,「阿彌陀佛」,因為它的意思是無量無邊。善、惡、是非統統,萬法都包括了。這是「啊」的聲。名,只要這個聲構成了文章的話,如果變成唱歌,歌要使人聽了掉眼淚,聽了會笑起來,此聲必有音韻屈曲,要加上韻配攏來,「啊呀!」就曉得叫了。加上一個「呀」那就不同了,音韻一加上就不同了,此聲必有音韻屈曲。此足能詮,因此它能代表人意識上的一個東西,曉得是什麼意思。何用名等?這不需要用一個名,名就是名言、名詞。

「若謂聲上音韻屈曲即名句文。異聲實有。」假定你認為聲音的上面加上音韻,這個彎彎曲曲、高高低低、抑揚頓挫,所謂屈曲就是抑揚頓挫。就是我們講中國文字的四個階段:抑就是把這個聲音向內收;揚就是向外發展;頓是停留一下;挫就是曲折的聲音,彎彎曲曲有曲線,聲上音韻屈曲即名句文,這樣叫做文句。異聲實有,認為文句本身的功能,它有它獨立存在的道理,他說如果你有這樣的觀念,你錯了。

「所見色上形量屈曲。應異色處別有實體。」那麼你看一個畫面,畫面上的曲線,乃至畫面上的顏色,彎彎曲曲的,應該離開畫面之後另外有個單獨存在了?其實不是。一副畫,我們看起來是畫,你把它分析了就不是畫,它是每個曲線逗攏來。所以我們看好多畫:「哎呦!好偉大!你看,那麼多火花。」你分析了一看:這個傢伙亂塗,在上面那麼畫個圈,那麼潑一潑墨,我們觀唸錯誤,逗攏來覺得是火花,顏色就是這個道理。

「若謂聲上音韻屈曲如絃管聲非能詮者。此應如彼。聲不別生名等。」所謂音聲上面聲跟音兩個加起來,抑揚頓挫。他說:我們樂器上面表達的音聲非能詮者,是聽起來好聽。我們說:「這個人琴彈得好啊!」「他彈什麼東西啊?」「《高山流水》。」碰到我這個牛啊,對牛彈琴啊。我承認我是牛,我聽了都差不多,反正「叮叮咚咚」的。你說高山流水,我也想得到啊,「嘚溜」那就是水流的痕跡?那是你意識加上去的幻想啊。琴彈得「嘚溜」是流水流得很急,我還覺得是誰跌倒了那個地方,摔得很痛啊:「哎呀,我的媽啊!」聽起來不是一樣?都是人類的幻想,意識加上就如絃管聲。所以樂器的本身非能詮者,它並不是表達這個音聲,人的情緒、思想配上,詮即解釋。解釋起來我們加以理解這是什麼聲音,這個能解釋是你的意識,不是聲音。

「若能詮,風鈴聲等應有詮用。」如果聲音它本身就能解釋的話,那風吹鈴鐺響,你問:這個鈴鐺是什麼意思啊?鈴鐺沒有意思,風吹響了,啲哩噹啷。哎,但是你說沒有意思啊,這句話,我們題外生枝,講一個歷史故事,就是根據這句話:佛法初到中國來是靠哪一個?佛圖澄,這位有神通的和尚來弘揚佛法,佛法就有。所以你們法師們要到外國弘揚佛法,先得定,修好神通,飛機票不要買,這裡說,明天就坐在紐約大廈門口了,白宮大廈門口了,他就信了。開始來的佛圖澄他有神通,他有時候覺得自己的胃臟了,到溪邊坐那麼一抓就拿出來,翻過來,胃洗洗乾淨再塞進去。那個時候沒有電燈,看書怎麼看?他胸口有一點棉花,要晚上看書時把棉花一拿開,你看就著電燈光,那本事大啊。幫助南北朝時最壞的那個胡人,暴虐,殺人無比的石勒,自稱是趙國石勒。可是這一位當皇帝的,是蠻子皇帝,就是佛圖澄吧。有一天他要出兵打仗,叫他的國師師父坐在旁邊,坐在那裡忽然風吹鈴響,風鈴啊。「師父啊,這是什麼意思啊?打仗會不會打勝?」他說這個鈴聲講什麼,師父有神通。佛多澄講幾句梵文解釋,我也講不來。「嗯,鈴聲告訴你這次出兵就打勝仗。」「好,那出不出兵?」「出兵。」「師父還有什麼吩咐?」「少殺人。」「好。」聽話,就打了勝仗。所以這個風鈴、鈴語就是佛教上的歷史故事,這個佛圖澄能聽鈴語。實際上在中國,這套學問叫做什麼東西呢?風果之術,風,頭上一個角,風角,梅花術啊都是這一套來的。風吹鈴語,也叫塔鈴之語,佛塔上面風鈴吹的響,是佛在說話,所以娑婆世界佛也都在說法。可是到了明朝,蒼雪大師有一句詩,引用了這個典故。明朝末年的時候,蒼雪大師有兩句非常沉痛的詩:「佛也辭世難救世,」就是這個時代佛親自來都救不了這個世界,「鈴聲遮莫問圖澄」。這是明朝蒼雪大師很感慨、傷心的詩,對時代的傷心。「佛也辭世難救世,鈴聲遮莫問圖澄」。你看這個現象,不要問神通都知道,何必問佛圖澄呢。正講到名句文身。名,是名詞,象中文每一個字代表一個觀念就是名詞,逗攏來是句子,連起來是文章,這是名句文身。

「若唯語聲能生名等。如何不許唯語能詮。何理定知能詮即語。寧知異語別有能詮。」這是原文的句子,現在是論辯中間的問題,所謂語聲能生名等,假定我們講話這個聲音,聲音本身不是名詞。比如說『喝茶』這是一個名詞。那麼我們現在聽到講到『喝茶』兩個字,這是兩個聲音,這個聲音的習慣構成了名詞的觀念,語聲能生名等。言語的聲音就產生了名詞,如果是這樣的話,換句話說這個觀念是錯的。因為這個名詞,心裡的這個觀念開始,觀念表達出來發出了一種聲音,不是有聲音產生了一種觀念。這個邏輯要搞清楚。他說假定你認錯了,認為語聲,講話的聲音產生了名詞,那麼好了,如何不許唯語能詮?言語這個聲音它本身就是能夠表達意思。可是事實上我們看文章聽聲音,看了這個文字,聽了這個聲音,要透過意識的理解才曉得它講什麼東西。言語音聲的本身不是能夠解釋人類一切眾生的意思。所以啊,何理定知能詮即語,他說根據什麼理論你大膽地確定了能詮即語,能解釋就是言語聲音的本身呢?講到最高的佛法,處處是邏輯、是哲學。所以研究佛學的人,在中國文化的習慣之下,喜歡文學,不大喜歡哲學、科學、邏輯。邏輯、哲學、科學方面的論辯要非常嚴密,剛才我們講這個問題的辯論,聽起來莫名其妙,非常嚴密。所以真正參禪的人,頭腦要這樣嚴密才能參禪。寧知異語別有能詮,寧知,古文即你那裡知道,異語別有能詮,離開了人類的聲音語言還有可以表達意思的東西呢?比如我們上次提到的修女,一個啞巴打手勢,手勢不是音聲,可是人懂了那個手勢就懂了那個意思,所以異語即不同的語言,別有能詮,它也可以達到意思彼此溝通的目的。

「語不異能詮。人天共了執能詮異語。天愛非余。」但是話又說回來,我們這個世界上,語即講話,不異能詮,一講話,聽了這個話,懂了那個意思,能詮即詮釋、解釋。聽到了講話,不異,即不兩樣,能詮,離開意思懂得了。人天共了,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類同天上的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三界的天人都是以言語文字瞭解彼此之間的意思,所以人天共了。例如我們學佛人念的咒子,有些咒子是欲界天天人的語言,發音的聲音,有些是色界天天人發音的聲音,各個不同,這個就構成了咒語的最初的形成。所以啊,這種咒語靠音聲念,乃至我們講中文、英文、法文、日文,這些都是人天共了。尤其我們人類的各種語言,高我們一級的天人,不管你發那種語言,他意思能夠瞭解,你是什麼意思。所以語言本身就是能詮的東西,能解釋,人天共了。執能詮異語,天愛非余,如果你堅執認為能瞭解、解釋人的意思不是靠語言,如果那麼執著的話,相反的,天愛非余,這個世界的境界同人天的境界相反,其實這個人天都是愛語言音聲的,在這個世界上再沒有別的。

「然依語聲分位差別而假建立名句文身。名詮自性句詮差別。文即是字。為二所依。」我們注意啊,上次介紹過的現在科學裡的人文科學,最新,也不是最新了,也是二三十年了,語意學,專門有人研究語意學。現在這一節的文字裡包含了語意學,還有文字學,文字的境界,他用科學邏輯的道理解釋得非常清楚。然,但是,依語聲分位差別而假建立名句文身,根據人類的言語,言語怎麼來的?都是音聲、聲音發出來的。根據言語音聲的分位差別,什麼是分位呢?像我們中文的高、矮、長、短,這些都是言語的分位。這樣的差別是假,即人為的,不是天然的,文學、句子、言語都是人為的,不是天然的。比如國語講起來同閩南語、台灣話就不同,我們講『有』,閩南話是『wu』,這就是分位差別。因此人類被自己的音聲騙了,而假建立,形成了名,一個字就是名,句,兩個字就構成句,有時候單句也可以構成一句,連起來就是文章。名詮自性,名即名詞,詮即解釋,解釋那個觀念的本身。這個就要研究中國的六書了,講中國文字的。如江、河,江河是形聲字,江字旁是水,水字旁加一個工,我們現在國語念jiang,恐怕廣東話、閩南語保持唐朝的音念gong,gong huo(江河),為什麼這樣念?是流水的聲音。那個江的聲音就是『gong gong』響,所以就叫江,是形聲字,形容那個聲音。大河那個『huo huo』的聲音就叫河。我們有六書,有形聲,有假借、有轉句、有像形,所以研究佛學,研究中國文字,這六書一定要知道,等等。所以講名詮自性,比如江跟河就是名,一個觀念,這個觀念解釋了本身自己。江就代表江,我們一聽江就曉得江,河就不同,大一點。海應該說也是形聲字,為什麼叫海呢?江、河是聽到流水的聲音,海是什麼?一提到海:「嗨(hai),好大啊!」就是海,那就是海了,比江河的水還大,嗨!好大,就是海了。這就是形聲,名詮自性。句詮差別,比如說江河,這是兩個名詞,把它逗攏一句呢,萬古江河,四個字,這就是句了,句詮差別,江跟河是永遠萬古的。那麼怎麼變成文呢?我們再加上:『萬古江河日夜流』,「哦,好句子,好啊!好啊!『萬古江河日夜流』。」那就是文身了。所以啊,我們講:「哎哈。」這是名,曉得咳嗽了。「哎哈呦!」不得了,大概呼吸系統有毛病。「哎哈!我要死了!」那大概肺也完了。名、句、文身的差別。文即是字,把名句逗攏來就是文,文字,為二所依,這兩種名、句互相為因果,逗起來,一篇文章成立。

所以名、句、文身,「此三離聲雖無別體。而假實異亦不即聲。」名、句、文身對研究唯識學,研究佛法很重要。也屬於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意思並不完全一樣。比如我們中文學得很好的人,人家跟你講英文你就不懂,你就不懂他的意思。所以啊,這只是文字的習氣形成的,不是真實的體。因此講名、句、文身離開聲音之外,雖然沒有它單獨存在的作用,而假實異,亦不即聲,假即借,實在的,中間有差別,亦不即聲,不能說聲音就是它。

「由此法詞二無礙解境有差別。聲與名等蘊處界攝亦各有異。」所以由於這個道理,由此即根據這個道理,由此法詞,一切佛法,即代表一切事物、觀念,詞,文字、句子,二無礙解,兩者都做到通達無礙了,那就是文字般若成就了,真有智慧了。所以說修道、學佛,真悟道了,他的文字般若就通達了,通達即理透了,他每個字應用起來就很高明。比如我們都曉得的,前輩子的,民國初年,七八十年代,有位和尚,名詩人,八字頭陀,太虛法師這些都是他的後輩了。這位和尚原來一個字都不認識,後來成為名詩人,《八字頭陀詩集》。因為他這些智慧上理解了。所以我常說現在街上買字畫的,就找不到八字頭陀的一張字畫,如果找到了,那怕是這麼一張條幅,如果有人給我開價三十萬,我雖然買不起,但一天會跑三趟,留戀不捨。因為他不認識字的,但會作詩。比如作詩時寫一個茶杯,『萬古江河日夜流』,拿這句詩來講的話,他萬古寫得來,江河寫不來,他就畫一條江,畫一條河,日寫不來,他就畫個太陽,夜字他涂一下,黑黑的,流字寫出來,加一個流。所以他那個字啊,又有詩,又有字,又有畫,畫也是漫畫體,寫的字孩兒體,童子體,可是好得很,樣樣都好,天性流露,所以很難找了。弘一法師的字還容易找,八字頭陀的字畫再也找不到了。你們諸位同學注意啊,找不到就可以做假啊,你說做一張掛在那,告訴我是八字頭陀的,起碼我要去走三趟看看,是不是真的?你要說講三十萬我一定相信,現在找不到一張。這個道理說明什麼呢?由於這個理悟了,還不要說證道,由此法詞二無礙解,法無礙,詞無礙,文字般若就來了,一切法通達,沒有障礙。境有差別,可是文字的境界還是有不同啊,文字是有境界的。比如說『萬古江河日夜流』,這是文字境界。所謂詩人、文人就是把一個字一個字堆攏來,有才氣的人堆攏來就很美,無才氣的人,雖都會寫中國字,但很好的一句中國話,給他寫的狗屁不通,越看越生氣,這就是境界有差別。所以聲,一切人類的音聲,發出來的,與名等,一個名詞的觀念是一樣的。這屬於什麼東西呢?這個人類的音聲為什麼講話會通了呢?不是言語的功能,這是我們心理狀態的功能。蘊處界攝,蘊即五蘊:色、受、想、行、識,思想,精神,心理的作用。處即意處,法處,意識的境界,歸在這個範圍。因此啊,文字語言經過的對了,但是文字語言的境界,境界不是程度啊。同樣一個學文學的人,同班畢業,能夠成為一個文學家就不容易了。所以常常告訴輕年同學:「幹什麼?」「學英文。」我說:「你把名稱要講清楚,你是學英語。」沒有人學英文,如果講到文,你學英文要變成英文文學家啊,連林語堂都不是。名義上我們中國人說:「哎呀,他英文好。」但給外國人、英國人、美國人看看,勉勉強強,看得懂了就是。一個英國人、美國人能夠變成文學家談何容易啊。我們都是中國人,都會寫中國字,文章都寫不出來,就是給你寫了一篇文章,能不能變成文學家那很難了。同樣你讀中文系,讀到研究所,拿到博士學位,你不一定是文學家。文學家的人還不一定有學位,那是天才,他自然寫的句子就很美,一個文字到他手裡一寫出來就漂亮,就美。這些道理是講文字的本身是意識境界的範圍。

「且依此土說名句文依聲假立。」並且,他說在我們這個世界,這個土,代表土地,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人類所有的言論、文字,叫它為名、句子、文章,依聲假立,都是根據人類發的音聲而建立了文學、文章的系統,「非謂一切。」注意啊,這是講這個世界,如果心頭、外太空還有別的世界,人家的世界言語不一定向我們一樣靠喉嚨講,也許他們靠兩個手拍拍,有風出來就懂了。比如蝙蝠在飛翔「噓---」它們自己就懂了。貓狗還是靠聲音,同我們一樣。有些生物不靠聲音,碰一下就懂了。所以有些動物啊,你看它不講話,沒有發聲,它兩個碰一下,或者那個魚同魚啊眼睛對著看一下,它懂了,那它的語言就靠眼睛了,不是靠意識,非謂一切。

「諸餘佛土亦依光明妙香味等假立三故。」所以其他佛世界的講話不是像我們一樣,靠嘴巴講,佛經上也經常提到:上方世界靠彼此的氣味,香味,彼此一聞到意思就懂了,佛經上經常提到。還有其他佛土的世界,言語的通達不是靠聲音的,靠彼此的光明。放的什麼光,「噢,我懂了你幹什麼。」他就懂了。現在科學進步,我們人類腦子裡想什麼東西照相可以照出來,光不同,起一個壞念頭就是黑光,好念頭就(暫停)。比如看你身上有十塊錢,很打主意,放出來的就是紅光裡頭帶一點黑氣,貪心。好的光啊,金光發亮,白光,都是清亮的,最好還是藍光,天青色的藍光。那麼其他世界佛土的人彼此溝通意思不是靠語言文字,亦依光明,有些就靠彼此的光明就通了意思,溝通了。還有些是依妙香,彼此的氣味。這個氣味在我們人類叫做體嗅,人體各有各的味道,有些人身上出的汗是酸味的,有些人是發焦,焦味的,反正是五花八門,各種味道都有。他說有的世界聞到這個味道,妙香味,或者是吃到一種滋味,他就溝通了意識。假立三故,那些世界的所謂名、句、文身就靠別的東西形成了,建立三樣東西:名、句、文身。這是解釋、辯證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裡頭的道理,還沒有完。

「有執隨眠異心心所。是不相應行蘊所攝。彼亦非理。」現在有一個名稱,咋看很麻煩,也是翻譯最好的名句,隨眠這兩個字。這個隨眠啊,中國佛經、佛教的文學,很多教的名稱,玄娤法師翻譯唯識採用了這個名稱,叫隨眠煩惱。我是始終認為玄娤法師這些地方翻譯的啊,豈止五體投地啊,有十體我都投地了,高明!這個隨眠煩惱,隨就是跟著你,不過如果你解釋為跟著你睡覺,那算什麼東西啊,那也不是棉被,也不是榻榻米,怎麼叫跟著你睡覺?它跟著你,使你永遠在睡眠不清醒的狀態,叫做隨眠,所以連起來叫做隨眠煩惱。一切眾生煩惱的心理跟著你,你自己不知道啊。它隨時跟著你,舊業都跟著你,你自己還不曉得跟在那裡?跟在頭上還是心裡?都不知道,它就跟著你。而使你一天到晚都在睡覺一樣,就像諸葛亮的詩:「大夢誰先覺」啊,人生都在大夢中,夜裡在做夢,白天瞪起眼睛也在做夢。這個夢如果能夠醒悟了,就叫悟道。諸葛亮這首詩文學境界,文句文身,實際上他並沒有悟道。不過這首詩的第一句好像悟道了,為什麼證明他沒有悟道呢?《三國演義》上:「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看起來第二句話他好像在吹牛,諸葛亮真有點亮光了,好像悟道了。(對寫板書的同學講:「平生」啊,又不是皇帝,皇帝要你不跪,叫「平身。」)第三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看了下面兩句,他還在隨眠,所以他還是沒有悟道。其實這四句詩不是諸葛亮做的,寫《三國演義》小說的羅貫中做的。說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諸葛亮睡醒時做的那個詩,「大夢誰先覺」。現在我們暫且不管諸葛亮,回轉來看諸葛二,諸葛二是什麼?就是隨眠,使你糊塗。那麼隨眠這個東西呢?其他的佛經所講的無明就是這個東西,無明煩惱,不明白,糊裡糊塗,腦子就是笨,腦筋糊塗,就是一片無明,所以禪宗祖師的詩:「一片白雲橫古口,幾多飛鳥正迷恍」就是糊塗,頭腦不清,笨極了,永遠找不到規律,跟他講話他也不懂,這是講隨眠的狀態。第二,所謂研究佛學的煩惱,這個特別注意啊,佛學所講的煩惱不是痛苦啊,痛苦是很嚴重的,煩惱是任何一個人免不了的。比如我們現在坐在這裡,或者覺得天氣太熱了,總之是心中有事,隨時不舒服,隨時腦筋裡、心理上沒有做到像好的天氣、太空散掉的青天一片雲都沒有,做不到。只要有一片白雲迷住了,都叫做煩惱。還不要像這幾天,不是白雲都是黑雲。現在就講到隨眠煩惱。有執,即有一部分小乘的佛學家,執著了隨眠這個東西異心,他認為這個無明是單獨有一個東西,有一個心理狀況,異心,同我們的心性之體不同。異心心所也同我們的普通心理狀況不同,這就叫隨眠。認為隨眠這個東西是不相應行蘊所攝,他說這個隨眠不是心理狀況,是個什麼呢?是生命本能活動的那個行陰的範圍。人為什麼要睡覺呢?疲勞要睡覺,像我們習慣地認為人不睡覺不得了,要死的,做不來,健康很壞。其實修道人真修到了可以斷除睡眠,不睡。因為睡眠是一個習慣、習氣,睡眠就是一個隨眠煩惱。所以睡眠不一定是生理上的需要,是心理觀念的需要,也屬於心心所。所以隨眠的睡眠不屬於行陰所得,不是生命本能的關係,還是心理的作用。因此他批駁他彼亦非理,如果他認為隨眠是屬於行陰的範圍,不合理。

「名貪等故。如現貪等。非不相應。執別有餘不相應行。准前理趣皆應遮止。」他說隨眠煩惱是什麼東西呢?是無明,無明屬於根本的壞心理的貪的心理,佛學把一切的心理狀況歸納,根本的煩惱有三個:貪、瞋、痴。廣義的貪一切都是貪,一切貪名利、貪享受,乃至我們胖子怕熱的的貪涼,瘦子怕冷的貪穿衣服,都屬於貪。喜歡吃鹹的人多加一點醬油也是貪,喜歡吃甜的多加一點糖也是貪。這個貪慾本身就是個無明。因為你自己不知道心理會有這個東西,你總覺得是一個生理的作用,不是心理的作用,這是徹底的唯心主義,是心理作用。但是你自己檢查不出來自己心理習氣的貪慾作用,因此它的這個習慣變成你的隨眠,一片無明給你蓋住了,隨時跟著你,使你永遠不清醒,反省不到。隨眠就是自己反省不到,你在睡眠狀態中嘛。所以隨眠無明這個東西是屬於貪慾的心理的範圍。如,例如說,我們心理呈現了貪慾的境界,非不相應,這個並不屬於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的關係,這是與意識有關聯的所謂相應法。執別有餘不相應行,如果你認為隨眠無明的狀態是生命本能的作用,不是心理的作用,執著特別另有一種所謂不相應行的,他就觀唸錯誤,立論錯誤。准前理趣,准即拿前面邏輯分析的標準,以邏輯推理的標準,邏輯論辯的道理,趣即是這個觀念的內容,皆應遮止,這是講佛教本身小乘派別一個學理觀念上的偏差,應該遮止。

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完了,現在論辯無為法。上面這些佛學的歸納,我們重新提起大家注意:一切宇宙萬有,不管形上、形下,或者沒有事實可以達的,在思想理論觀念上抽象可以達到的,這些等等都是屬於有為法。得道、修道,這個道是個什麼東西呢?我們悟道了,比如大家喜歡講禪宗,開悟了,開悟了是什麼東西?你得到了什麼?「哎,我真的悟了。」你真的『誤』了,那是言旁口天的誤,你絕對誤了。(這兩個誤、悟拜託你寫一寫)如果真悟道了的那個悟,悟到什麼?悟到無為法。你有所悟,有個境界,有所得,有所了,都是這個誤,不要搞錯了。你說:「我證到了空,哎呀,我好清淨啊,解脫了。」早就是這個誤了。悟道之悟是無為法啊,尤其我們諸位專門學佛的同學,特別特別注意啊,現在解釋無為法。

「諸無為法離色心等。決定實有理不可得。」第一條,批駁佛法外面的外道,這個外道不是宗教性的,不是佛教性的。佛學、佛理這個性,佛法性,怎麼說呢?心外求法都叫外道。若宗教性的呢?你同我的崇拜信仰不同就叫外道,那不對。真正的佛法講外道是心外求法,為之外道。宗教性的,形象不同就叫外道,信仰不同、觀念不同就是外道。這個要注意啊,這裡講的外道不是宗教性的,是佛法性的。他說一切外道也講得道,所謂得道就是證得無為。比如我們中國文化老子,老子就提倡無為之道。但是千萬不要把老子的無為類比佛家所提的外道無為,這完全錯了。這是另外一個專題,暫時不講。現在講佛法印度哲學所包含的無為法。外道認為一切無為法離色心等,認為離開心、色即物質,換句話說是離開身體,身體就是色法。心,一切心,心理狀況,認為得了道就是身體也沒有了,心也沒有,沒有了以後有什麼?有個道。這個道叫什麼?叫做無為。決定實有,得了道就好了,我們經常聽到學佛的人講:「如果我得了道就好了。」好了怎麼樣?好了就有那麼大的果果請你吃啊?還是有那麼大的餃子?你好了,那天上的月亮會大三倍啊?「如果我得了道就不來了。」「你不來了到那裡去啊?」「啊,我得了道就不到這個世界來了。」「那麼你到那個世界去呢?」這都是莫名其妙的觀念,都是自己在欺騙自己。這是誤了,自己欺騙了。因此,正統大乘佛法認為理不可得,你觀唸錯了,不合理。

「且定有法略有三種。」現在先不講無為,你所認為證了得了道就有個道可得,這叫無為,那麼什麼叫有呢?且定,我們首先使你瞭解一些,你先固定了什麼叫做有?且定有法,什麼叫做有呢?說我得了道或他有道啊,有個什麼東西啊?說某某人有道,這位陸先生有道啊,什麼叫做有?什麼叫做道?道是無為,怎麼有個道呢?且定有法,什麼叫做有?這個邏輯論辯要搞清楚,略有三種,歸納起來有三種有。

「一現所知法。如色心等。」第一個有嘛很明顯,我們現在活著都知道。什麼是有?現所知法,現在我知道的,知道什麼?如色,身體,這個色。你說「哎,我這個身體現在沒有死啊,有啊。」這就是色。心,「哎,我現在心裡能夠想啊。」就是有,第一種。

「二現受用法。如瓶衣等。」第二個,現在雖然不是我的身體,也不是我的心理,但是歸我用。現在我拿來泡茶喝的,茶杯,這個就是有。「哎,你幫我泡茶。」「泡在那裡?」「這個茶杯裡。」就是有啊,有一個茶杯。「哎,我要穿衣服,把我那件衣服拿來穿上。」有嘛,這就叫做有,如瓶衣等。

「如是二法」,像剛才講的。第一個,我們的身體、我們的腦筋、我們的思想、心理。第二個是我們所屬的,歸於我們支配的,桌子、茶杯、衣服。這兩方面都叫做有,「世共知有。」這個道理很簡單嘛,世界上隨便那個人都曉得,這個有就是有。「不待因成」,不需要等待另外一個原因啊,構成了一個有,不需要另外一個原因啊,有就是有。

這是兩點,第三種有呢?「三有作用法。如眼耳等。」有了這個東西就要作用啊。比如你的眼睛,沒有就看不見,有就看得見。比如我的耳朵,沒有就聽不見啊,有就聽得見,有作用。沒有擴音器,我的聲音大家聽得很小,現在有,這聲就擴大了,這就是有啊。

「由彼彼用證知是有。」由於這些東西它能夠發生作用,因此如科學一樣,有證據,曉得它這個樣子叫做有。

「無為非世共知定有。」道是無為法。你問世界上的人,無為,什麼都沒有動,也沒有做,即沒有生過,也沒有死過,這就叫無為法,世界上誰能證明出來無為法是有的?你見過道嘛?你見過無為沒有?哪個人敢說「我見過無為。」那他早有為了。所以你們打起坐來:「哎喲,看到光了!快要得道了!」那是光啊,不是道啊。你說:「我背上氣動了。」那是你背上的感覺,不是道啊。千萬不要搞錯了路數。你說:「我肚子脹啊,丹田發暖啊。」那是你裡頭髮燒了,同道沒有關係啊,對不對?你說坐在這裡大家不用電燈泡就都發亮了,不過是你自己身體發亮了,不是你得道了,所以道是無為法。無為非世共知定有,無為法不是世界上共知的,共同認為。比如說,眼睛的作用是能夠看,你問中國人、外國人,隨便那個人都承認。所以佛法是講科學,拿證據來,不要空洞理論。你說:「道你那裡懂呢?只有我知道。」那你愛怎麼騙人就你知道吧,你不是自欺,就是欺我嘛。那這個無為法呢?等於畫畫的人,世界上不管那裡的畫家,最好畫的是什麼?是鬼,因為誰也沒有見過鬼嘛,我畫個樣子就是鬼,所以鬼像最好畫。第二個呢?菩薩像也好畫,因為你沒有見過啊。可是人像就難畫了,那不簡單,大家都內行。你說畫我的像,我一看說:「不像我。」至少我沒有看過我,但我看過鏡子裡的假我,真我是誰沒有看到過。你們在座的諸位,你們活了一輩子,你的面孔長的什麼樣哪一位看到過?不要吹了,你說:「我鏡子裡看過。」那個是假的,鏡子裡的光線是那邊照到這邊,這邊照到那一邊,上面照到下面,下面照到上面,所以鏡子裡的那個面孔是跟我們相反的。而且世界上一百個鏡子一百樣不同,同手錶一樣,沒有一個表真正走的很準的。所以我們活了一輩子,自己的面孔、鼻子怎麼樣根本就沒有看到過,不要吹了。對不對?你信不信這個道理?懂了科學你就信,絕對沒有看到過自己的面孔的。所以我的面孔漂不漂亮只有給你看,等於我的衣服好不好看是請你看,不是請我看的。我一看,不對了,彎下來了。

「又無作用如眼耳等。設許有用應是無常。故不可執無為定有。」再提出理由來,又即再字,無所作用,等於眼睛、耳朵。眼睛、耳朵有作用。設許有用,你說無為這個東西,假定無為是道,道還是有用的。比如眼睛、耳朵是有作用的。有作用的東西就不能講它無用。你說:我眼睛閉起來,這個時候的無用的,是無為啊。假設就是這樣成立的話,這個理論成立,應是無常,這個有用與無用之間是屬於佛法的無常,不永恆。為什麼叫無常?因為它隨時變,因為它隨時變了所以叫無常。故不可執無為定有,因此你不能堅執無為之道的道體是個無為,一定是有,那是你意識上,觀念的執著,實際上無為就是沒有個東西。

「然諸無為所知性故。或色心等所顯性故。如色心等。不應執為離色心等實無為性。」然諸無為,但是我們現在講道這個體,菩提、涅槃,或者叫道,它體是無為的,那麼我們講一個無為是所知性的,是我們有智慧,有知識加以理解。「哦,我懂,那個道體是無為。」這就叫所知性的。或者是色心,這裡色心兩字不分開了,什麼叫色心啊?心臟和腦筋,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腦神經的理解,反應的作用,所顯性故。因為我們有思想,這個思想是怎麼來的?靠這個色心存在。所以我們學佛的年紀大了經常寫信用:色身衰退,或者叫色力衰退。就是說人體、肉體老了,至於說到色心衰退呢?就是思想昏迷了,昏聵了,年紀大了。色心與色身不同。這裡講色心,或者是色心等,所顯性故,心理狀況,活著,呈現出來的境界,所表現的。如色心等,不應執為離色心等實無為性。既然是我們這個身體活著,這個生命活著有這個肉體,有這個腦筋、有這個思想,想出來這個道理,空的。那麼你就不應該堅執認為離開了色心啊,的確有個道。因為你現在瞭解的那個境界是靠你有腦筋,有心臟活著懂的。你說:「我打起坐來,現在空啊空啊,身體沒有感覺,這就是道。」對不起啊,這還是你身體存在所反應有個空的,如果你這個沒有了,一口氣不來這個倒下了,那個空的境界還有沒有?你沒有辦法拿證明啊,對不對?你不要搞錯了。哎,說:「我現在得了道同那個時候會一樣。」恰恰不一樣怎麼辦呢?當然你那個時候說:「回來告訴你。」死去了的人回來同我講:「哎,不是那個樣子。」我也聽不見了。不要弄錯了。

好,現在講無為。無為之道就是講空,普通講,得到了空就是得到了道。那麼小乘佛學家有三種(《俱舍論》):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三種無為,換句話說是三種空。我們普通一般修道的都在這個境界裡頭,都在空。我們常常聽同學們談:「哎,昨天上午打坐很好,空了。」「怎麼空了?」因為你坐在那裡,自己的意識:哎,空了,空了,很高興。很高興那就不空了,還有個高興呢。就是高興都沒有,空了,空了,還是你有腦筋,有感覺,活著的那個境界就是虛空無為。同現在這個虛空一樣,我們頭上的這個房間一樣,上面沒有坐人,也沒有東西,虛空,虛空是無為。這個虛空是虛空嘛?虛空裡面有東西啊。有氣流,冷氣機裡的氣都在裡面跑,不過我們肉眼看不到,你用一個科學儀器一看,看到虛空裡頭多得很。還有電燈放出來的光波,還有一些小灰塵,還有些氣動,多得很啊,一點都不空,同樣道理:

「又虛空等為一為多。」就是承認有個虛空無為,這個虛空我們表面上看是無為的。現在邏輯問題來了:這個虛空是一個,一元的,拿西方的哲學觀念來講,還是多元的?為一為多?

「若體是一遍一切處。虛空容受色等法故。」如果說虛空是一體的,是一元論,因為虛空遍一切處,隨便哪個地方都有虛空。好了,一個現實問題來了:虛空容受色等法,這個虛空包含了物質世界的一切,乃至地球,乃至一切都包含裡頭去了,我們表面一聽:「是這個樣子啊。」不是這個樣子。

「隨能合法體應成多。」比如這個虛空,我們抬頭一看這有一根梁,梁的外面有虛空,梁的裡面有沒有虛空呢?有,我們一定答覆有。怎麼有呢?你把梁挖開虛空就出來了。哎,但是我問你:「如果把梁的這個水泥不挖空呢?有沒有虛空呢?」他說:「沒有虛空啊。它是實體啊。」空在實體中,還是實體在虛空中?如果說虛空因為水泥構成了一個梁,一個棟樑,虛空嵌到裡頭去了,隨能合法,虛空同物質配合攏來,體應成多。那好了,梁裡頭挖一個小孔,就是梁裡的小虛空,我們現在張開嘴巴講話,是我嘴裡的虛空,你講話是你嘴裡的虛空,這個虛空就是多體了?多元論了?體應成多。

「一所合處余不合故。」如果說是一元論,這個虛空構成了某一個山洞,其他的山縱然挖一個洞就不會有虛空啊。可是事實有啊,這是邏輯論辯,學過邏輯的一聽,我們曉得,狡辯的本事真大。這個論辯的卻是理論上、論辯上的辯論術啊高明到極點。但是也是事實。沒有學過邏輯的人啊聽起來很茫然,不曉得講的是什麼。所以真正佛法到最後是邏輯啊,修禪宗也是一樣啊,不是無念為宗,糊裡糊塗,這是饞,那當然,面包到前面來我也會饞。那個禪不是啊。現在懂了啊。

「不爾」如果不是這樣,「諸法應互相遍。」虛空跟一切萬有互相加入,遍滿一切。「若謂虛空不與法合。應非容受。如余無為」假定認為虛空不與一切法相合攏來,那麼虛空的本身成問題了,它就不應該包含一切了,那麼所謂虛空無為,虛空的空就不成立了,這個邏輯。

「又」,再說「色等中有虛空不。」一切的物質裡面有沒有虛空?你說有,「有應相雜。」有嘛?空跟水泥兩個合起來,水泥裡的空在那裡?水泥裡有一個空相雜。「無」,如果說水泥裡沒有空,土地裡頭沒有空,沒有的話,無「應不遍。」那虛空就不叫虛空,不能普遍啊,在邏輯上。

「一部一品結法斷時應得餘部余品擇滅。」這叫做擇滅無為,批駁了擇滅無為,怎麼叫擇滅無為呢?在意識上,比如說我們現在打坐學佛的人認為上坐以後,把一切妄想、煩惱、思想都把它斷除了,才證到空的體,就是呈現了空的境界的話,這個境界的空叫做擇滅無為。你是選擇過來的,選擇了清淨,自己坐著很清淨,很舒服,這個境界保留了。把我們平常習慣的思想、煩惱、來去的,這一個知道很煩惱的,把它丟掉,放下了,那麼你所得的這個空的境界是選擇來的。應該空的把它空了,那個清淨舒服,你絕對捨不得空的,這個空是擇滅無為。這個擇滅無為一部一品結法斷時,你把自己的煩惱妄想,任何一點斷得了的時候,應該其他的煩惱跟著也斷完了,可是事實不然啊。你打坐坐起來有時候心情好的時候,有時候:「哎呀,我現在真是佛,我信了,真有道。」因為現在我沒有煩惱。罵你一頓,打你一拳,看你煩惱不煩惱?你絕對氣得還罵我呢,那有屁用?那你這個空、清淨有什麼用?這個擇滅無為不是道。

「一法緣闕得不生時。應於一切得非擇滅。執彼體一理應爾故。」這一段講非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就是說:我用不著著力,自然就空了,就達到無為境界了。其實這個境界啊,我們先不跟據《成唯識論》講,誰都有,就是豬,沒有認識,什麼時候有啊?你做工作累極了,所以我常常看那個牛啊、馬啊、還有做工的人,還有很辛苦做勞工的人,咳啊,背個木頭抬啊,他的氣都出不了,一旦把那個擔子一放下,坐在那裡:「哎呀,我的媽!」那個是無為,什麼都不要想,妄念沒有了,你信不信?會不會這樣,不曉得你們諸位累過沒有?若沒有累過,還有個辦法,當你發脾氣,發了大脾氣,發累了坐在那裡:「氣啊,我氣死了。」什麼都想不起來,那就是非擇滅無為,對不對?這個總有經驗吧。你高興笑到極點,笑完了也想不起來了,這都屬於非擇滅無為。所以什麼人得道?那個牛叫得了道,那個牛啊拖著那個牛車,拖完了站在那裡,口水滴的那麼長,然後眼睛怔起來,嘴巴動都不動,平常它要反芻,那個時候它不反芻了,那個牛在入定。真的啊,它是什麼定呢?隨滅定,無明定,昏沉定,同我們有時打坐時一樣。這種東西證得非擇滅無為,不是靠你用心去擇滅它,達到無為境界,不知道。一法緣闕,一切法因緣所生,缺這一緣,好像是一念不生,實際上你在昏沉。他說如果你認為這個是空是話,應於一切得非擇滅,你隨時隨地都在空中,都在空的境界。事實上你做不到,執彼體一理應爾故,所以虛空非擇滅無為也不合理。

虛空的體「若體是多便有品類。應如色等。非實無為。」哎,你說:「空不一樣啊,你的空同我的空不一樣,咱們兩個的程度不同。」如果虛空還是這個樣子的話,像百貨公司裡的東西品種不同,你的虛空小一點,我的虛空大一點,我的比你多一塊錢。那是品種不同,那同物質一樣啊,那不曉得空啊,這就不是真正無為之道了。「虛空又應非遍容受。」這樣一來講的話,這個虛空就不是包含一切了。

「餘部所執離心心所實有無為。准前應破。」這就是講唯識批駁一切小乘境界,《俱舍論》啊,《舍論》啊,《(阿毗達摩)雜集論》各種小乘宗派經典的理論,講這個三虛空,三個無為,不合理。道這個體認識不到家,所以餘部所執,除了這三個宗派: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以外,還有很多,有些宗派認為究竟無為,這就屬於餘部所執著的,離心心所,總而言之,他們認為離開心的作用,另外有一個空的境界,都是不合理。下面開始牽扯到無為之道另一個觀念,一串就要連下來,所以先講到此。


第39章

原文:「若體是多便有品類。應如色等。非實無為。虛空又應非遍容受。餘部所執離心心所實有無為。准前應破。又諸無為。許無因果故。應如兔角。非異心等有。然契經說有虛空等諸無為法。略有二種。一依識變假施設有。謂曾聞說虛空等名。隨分別有虛空等相。數習力故心等生時。似虛空等無為相現。此所現相前後相似無有變易假說為常。二依法性假施設有。謂空無我所顯真如。有無俱非。心言路絕。與一切法非一異等。是法真理故名法性。離諸障礙故名虛空。由簡擇力滅諸雜染。究竟證會故名擇滅。不由擇力本性清淨。或緣闕所顯故名非擇滅。苦樂受滅故名不動。想受不行名想受滅。此五皆依真如假立。真如亦是假施設名。遮撥為無故說為有。遮執為有故說為空。勿謂虛幻故說為實。理非妄倒故名真如。不同余宗離色心等有實常法名曰真如。故諸無為非定實有。」

現在正在講無為法。有為法,一切萬有現象是形而下的,一切皆屬於有為。無為法就是道,那麼講無為,有五種無為,上次提到過。現在正講到虛空無為,

「若體是多便有品類。應如色等。非實無為。」這是空的體,因為我們講無為大家不大習慣,講到佛法的空比較習慣。實際上,我們所說佛法證到的空,空是五種無為的一種,叫虛空無為,無為是一個道體的名詞。若無為道體是多元的話,便有品類,應該同萬有現象一樣,分等級,分品類。比如植物、礦物,空是哪一種空?應如色等,同物質、色法一樣,就分等類了。非實無為,這樣講起來就不是真正的空了,不是真正的道體了。再說,「虛空又應非遍容受。」那麼所謂這個虛空啊,就不應該是包容萬象,因為它跟萬像一樣自己就有現象,有分類。

「餘部所執離心心所實有無為。准前應破。」其他的,佛過世以後,小乘的乃至大乘的各宗各派,他們的見解,所執著的錯誤,離心心所,離開了心的體,這是第一個心,心所即心理、思想、分別等等的現狀。離開心與心所以外,實在有一個無為的道體,這些觀念一切都是錯誤。准前應破,道理同以前所講過的標準一樣,統統不成立。

「又諸無為。許無因果故。應如兔角。非異心等有。」再說,一切法的無為,我們修道學佛最後的成果就是證得無為,無為是道體。一切無為到了空了,空了還有沒有因果存在呢?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所謂空,因果不空,何謂因果不空呢?因果既然不空,那道體不應該叫空,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很嚴重很嚴重的一個問題。有賦予邏輯的思想,哲學大問題就來了。佛法一切談空,並不是撥無因果,如果撥無因果那是反空,錯了,不是真正無為。這個問題幾十年前,那個時候還在大後方的成都,在一個大廟子上我們辯論過,後來很多出家、在家的就提出這個嚴重的問題,有人最後問我:「假設悟道了,徹底悟道了,大徹大悟證到空了,有沒有因果?」「當然有。」「既然空了為什麼還有因果?」「因為空是因啊,清淨涅槃是果。」本身它就具備了因果,所以空不是不無因果的。這裡也講又諸無為,許無因果,那是錯誤的,偏差的觀念。認為證得空了,因果也空了,好像只要得了道,我也不要受報應了,一切都解脫了,誰也管不了我了,我不來就不來了,沒有這回事。這個佛法的基礎,所以我常告訴年輕的同學們,學佛並不要太高遠,不要覺得佛法很高、很深。基本只有幾句話:『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一切佛教,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統統開示完了。佛法的基礎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三界天人的關係上,這是基礎。連這個基礎都沒有搞好,一天在那裡談『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什麼五陰十八界,都是空話。那叫老鼠搬家,搬來搬去都是這些。所以我們看佛學普通的文章,翻過來是這些,翻過去又是這些,十二因緣了,十八界了,六根六塵了,夢幻空花了,這個拿來翻翻滾滾,太基本了。我相信我們如果來個考試,就把三界天人,每層天的關係,就是這個宇宙關係,宇宙當中地球以外另外生命與我們的關係都搞不清楚。三界裡頭的天名都記不住,在欲界、色界、無色界究竟怎麼樣的分類,同我們的修持,比如大家在打坐、證道,它的層次、程度有什麼關係都分辨不清楚,這個佛法基礎沒有。而且真正的佛法就是這四句話,翻開佛經的戒律,幾乎每一本戒律裡重要的地方都離不開這個偈子:『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所以一切佛的教化基本上就是這樣,四個字:自淨其意。這裡提到一切無為如果認為,許,自己認可了,得到空好像沒有因果了。你看連我們教主釋迦牟尼佛成佛了還要受果報呢。他在講經說法時地上冒出一根刺,他把腳拿開,再講,然後用神通跳出去了,這個刺跟著他的腳底心,他結果笑一下,把腳踏下去,這個腳就刺穿了流血。多生累劫以前,他同他宗族的人,一家人,做了一件殺生的事,受了那麼多年的報應,現在是最後一次,非要見血不可,因此他把自己的腳痛快地踏下去給它戳穿,流了血,這個刺也沒有了,果報完了。所以叫做定業不可逃,因果是最重要的問題。假設沒有因果,應如兔角,兔子頭上沒有角。那我們也用不著學佛了,那個壞人壞到了極點的時候,他也是空啊,他什麼都不信,一切空的啊,等於兔子的角。那麼非異心等有,這種觀念同我們真正的佛法,一切唯心的這個道理,異心,不與唯心的道理相同。那麼認為得道有一個道果,這個就是錯誤了。

「然契經說有虛空等諸無為法。略有二種。」但是,話又轉回來,一切佛經都講是虛空啊,比如我們大家念《金剛經》,就是講個空啊,證得了道同虛空一樣,所以得了道就同虛空一樣。我們現在先要認識虛空這個名稱,虛空不是我們科學上物理世界的那個太空,太空同我們頭上、眼睛前面的虛空,那是有東西,這裡有空氣,也有灰塵等很多東西。這是講物理世界的虛空,佛法講的虛空不是我們這個虛空,也不是站在山頂上抬頭看無邊無際非常遼闊或者在太空艙裡看外太空,也不是那個虛空。太空艙裡所看的外太空還是物理世界的虛空,並不是佛法所講的虛空。佛法所講的虛空我們要如何證到,他現在提出來了,契經說,每個經典上提到,有虛空等諸無為法,得了道,證得了無為,一念不生處,萬緣放下,空了的時候證得無為道,經典上是那麼講,那麼講什麼理由呢?略有二種,兩種理由。這裡我們大家同學們特別注意,講究修持,如何證得空?

「一依識變假施設有。」他說虛空啊,現在在理論上給我們分析,所以修行證道特別要注意,第一種是意識觀念,自己心理的觀念演變出來的虛空的一個理想,一個虛空的境界。注意啊,在自己心理上,意識的觀念上演變出來虛空的理論、理想,就是虛空的境界。假施設有,這是假設的。我們有時候有些人修道打坐到了某一種境界,自己覺得已經身體沒有感覺了,完全化成虛空了,這個空的境界,好像很了不起,沒有脫離第六意識的範圍,還是心理狀況。那麼拿我們現在的學術的觀念,這種空的境界還是意識形態所造成的一個狀況。那麼拿佛法唯識古文來說是識變,意識所演變出來的假的境界,非真虛空。

「謂曾聞說虛空等名。隨分別有虛空等相。數習力故心等生時。似虛空等無為相現。」這個注意了,諸位很多都在學打坐,不管你修淨土、禪宗、密宗還是修止觀,大家馬上隨時會碰上。他這種所謂虛空的境界哪裡來?謂即講,曾聞說虛空等名,因為自己研究佛學,曾經聽說過佛法最後證到空,證到同虛空一樣,這個觀念意識,下意識就吸收了,吸收了之後,把這個觀念下意識地自然就存在心裡頭了,虛空等名,有這種名相的觀念。因此,我們現在叫下意識,即第六意識的背面,還不是第八阿賴耶識。嚴格地講,我們聽過一個名稱,第八阿賴耶識裡就有,有這個名稱,跟著引發了第六意識思想的分別,所以分別有,跟著第六意識分別心的觀念覺得有一個虛空的境界,所以隨分別有虛空等相。因為平常已經聽進來了,要證得空,證得什麼空啊?是虛空。比如我們曉得,修道,中國道家的道,修道家的人很明顯地,切實地講了幾步功夫:『練精化氣』是第一步;真做到了修到這一步,下面是『練氣化神』,這是第二步;第三步是『練神還虛』,到了虛空境界了,這個肉體化了,身心兩方面。道家還沒有完,最後要粉碎虛空,虛空都要打破,你說已經到虛空了,虛空還有打破。這是中國傳統道家正統的修持,一種觀念,這種觀念你還不能說它不對,應該講是滿對的。也等於唯識佛所說的虛空還不能存在,意識中間有虛空的境界還不行,所以要粉碎虛空。粉碎虛空的情況、境界他也說了,那麼下面是補充註解:『虛空粉碎,大地平沉。』到了這個境界才說是修道證得空相。比如我們念《心經》:「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必須要到達『虛空粉碎,大地平沉。』才是證得諸法空相。雖然如此,縱然有『虛空粉碎,大地平沉。』他說一般人所證得的『諸法空相』還是由於下意識這個觀念,引發了第六意識思想分別等等產生虛空相,這個相字是講有一個虛空的境界。那麼因為我們學佛修道,首先進入我們的觀念裡頭就曉得最後要證到空。儘管你沒有求空,這個空的境界已經深深牢牢地在你的阿賴耶識裡頭了。所以數習力故,數就是平常、常常、隨時給這個觀念加上,次數很多。習即竄習,竄習力故,就是習氣,一串一串連到的。我們覺得沒有去想它,可是下意識唸佛珠一樣一串串地串在那,一個念頭一個念頭接著的,這個觀念始終沒有斷。所以數習的力故,心理的作用、力量,心等生時,因此引發了我們自己的本心碰到某一種情況:「哎呦,我空了!」這個心的觀念一來,似虛空等無為相現。注意這個似,好像感覺起來相似於虛空,覺得我已經空了:這下我得到空了!或者自己心理意識境界裡有一點清淨,覺得這下我好清淨啊!都是假影。就是《愣嚴經》所謂的「法塵分別影事」法塵是第六意識上面的陰影,是分別心,心理意識的另外一種投影而已。並沒有真清淨,並沒有證虛空。總而言之,這個肉體的骨架子身心在這裡沒有化,你所有的空都是法塵。以《愣嚴經》的觀念,不講唯識都是「法塵分別影事」,投影。等於我們看電影、看電視,看到銀幕上一個藍天的虛空,一看「哦,好偉大,好美!」實際上電視機只有那麼大,這個虛空是個影像,是個投影,不是真的虛空。但是雖然只是一個影子,有時候我們還是著迷,也被這個影子欺騙住。我們修道、證空也是這樣,似虛空等無為相現。

「此所現相前後相似無有變易假說為常。」等到意識境界現出了虛空,這個境界以後,此所現相,相即這個境界。這種境界在我們的意識境界的心理狀態一呈現之後,前後相似,這四個字可以說有兩方面是意思:一種就是說,我們開始學佛的時候聽到過虛空這個名字,也聽到過最後必須要證到虛空,前面是聽到的,現在自己修持證到這個境界,相似,一看:哎,差不多,我已經證到空了。前後相似,這是一個意義;前後相似的另一個意思就是你修道、修持到這裡,剛剛在意識境界呈現了虛空的狀態,連續的都在這個空的境界,前面後面。所謂前面後面、過去現在未來,這三際之間前後念都在這個空的境界裡頭,無有變易,在這個時候,自己的觀念上覺得:我已經修證到,證果了,證到空的境界的果位了。這個裡頭空再也不會動,所謂不動,沒有變易,假說為常。因此這個見地最後錯誤的觀念認為,無為虛空就是增上道體,所以就認為自己已經證得了真常唯心,覺得我已經明心見性了,得到了空,不動的境界。再不受輪迴,不受生死,認為道是常的,永恆存在的。所以在佛學的理論上,真常唯心論是一種外道的見解。那麼也等於小乘的極果,證到羅漢的境界,在空的境界裡認為自己是究竟,實際上一點都不究竟。羅漢境界所證到的空是有餘依涅槃,並非無餘依涅槃。現在這一段我們必須要注意,尤其諸位講究修持的同學們,必須牢牢記到,搞清楚,認清楚這個觀念。讓我們自己再到轉來,增加自己的注意。「然契經說有虛空等諸無為法。」假設我們現在把這本經典照現在的書本來排列,排列到這裡就是一行,下面打一個大問號做標記,「然契經說有虛空等諸無為法。」他說你講不對,佛經上是那麼講的,現在答案:這個虛空「略有二種,一依識變假施設有。」都是你意識狀態觀念所形成的,是假設的認為有一個空的境界。剛才我們所講的下面的說明就是說這個,兩者裡的第一種虛空。第二種呢?「二依法性假施設有。」依識變的虛空還是我們沒有證道,沒有大徹大悟一般人心理意識狀態所構成的虛空。第二種虛空呢?法性的,諸法自性,也可以說是無為道體。一切萬有的生命的那個根本來源,那個諸法自性。比如禪宗講的明心見性,以唯識的道理我們大家應該瞭解了。所謂明心即解脫了,無分別,平常一念不生,萬緣不起,不過是意識狀況無分別念,無分別,無妄想,呈現了意識狀況清淨面的一個現量境界。見性就要把第八阿賴耶識徹底地翻轉,變成大光明、大圓鏡智。這個時候就是第八阿賴耶識光明面恢復了,呈現了。證入諸佛的法性之流,一切佛法的真性。所以第二種虛空依一切成就,本來清淨無為的法性來講,假施設有,也是對立,在邏輯上、思想上建立一個有,證得空的境界。

「謂空無我所顯真如。有無俱非。心言路絕。與一切法非一異等。」這個虛空是真實的了,證道的虛空,明心見性了。什麼叫明心見性呢?下面有幾句重要話。普通一般人現在喜歡講禪宗,什麼是禪宗?禪宗說悟道就是要悟到這個境界。什麼境界呢?謂空無我所,第一點證到空了,空了以後沒有我相,以及我所起的我的心理狀態,思想妄念,分別意識沒有了。心所----各種心理情況,我所----感覺到有一個身體坐在這裡,有我的感覺,都沒有了,謂空無我所。一切感覺、知覺完全清淨,安詳,安寧到了極點,如如不動。在這個境界裡頭顯真如,呈現了這個道體的名稱叫真如,真如也叫真如自性。這個真如我平常已經講的很多了,等一下在《成唯識論》的下幾行又會提出來。這個時候證得了真如,什麼是真如,得道的境界?有無俱非,你說:我得了一個道,有一個境界。錯了,不是道。(暫停)你拿什麼成道啊?對不對?拿邏輯兩面給你一辯論,你就站不住了。所以真得道的境界,你說它是空,不對,說它是有,也不對,有無俱非,兩面都不是。心言路絕,一切心空掉了,心所跟能,能起、能動念、能動心,乃至生理的身心都沒有了。所以古人說,如禪宗的一位大居士,也是祖師輩的,說:「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就是這個道理。有無俱非,心言路絕,這八個字就是禪宗所標榜的證道的境界。這八個字非常重要,是真如境界,有無俱非,心言路絕。那麼,禪宗的祖師們同樣的句子,不同的用法:「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個時候無話可講。所以佛也說:不可說,不可說,不可思意。「言語道斷」用不著空自然就空了。「心行處滅」一切的心,一切心理作用,乃至一切身心方面本能活動的行陰,在五陰裡的色、受、想、行陰都停掉了。比如我們打坐在這裡,心裡儘管不思想,身上的血液還在流行,毛細孔的呼吸還在呼吸,這個道理都是行陰所管的。雖然你空掉了思想的想陰啊,行陰空不掉,所以行陰是本能的活動。比如這個太陽,它由東邊下來到西邊一路地轉下去,行陰就是運轉、運動,這個宇宙物理的法則,自然的運動,不是你想它停就能停的,停不了的。所以屬於心不相應行法裡的。可是真證道的人,「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心行,行陰也停止了,「心行處滅」,這就叫悟道。所以大家現在研究禪宗,光是知道『梅花開了』,『流水過去了』,這就是禪?那是夏天的蟬,知了叫的蟬。再不然是上館子的饞,素館子的菜香,葷館子的菜有味道,那個口饞。真正的禪你講死了都沒有用,說得天花亂墜都不是禪。必須要修持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也等於說是《成唯識論》所講的有無俱非,心言路絕,與一切法非一異等,這個時候你說:我得了道,成佛了。不是佛,也不是佛的境界。自己認為我現在得了道,證果了,成佛了,那你就成魔了。到了這個時候自己佛也沒有,無所謂佛,無所謂魔,無所謂是凡夫,也無所謂是聖人。非一,不是一個,非異,也不是兩樣。換句話說,真正得道的人,佛是什麼?佛就是凡夫,凡夫就是佛。不過禪宗的祖師取一個名字非常有意思,成了佛大徹大悟得道的人是不是同我們一樣呢?要不要吃飯呢?要不要大小便呢?都要。也要刷牙齒,也要洗臉,冷起來也要開開冷氣機,是涼快一點,都一樣,可是有個絕對不一樣。所以「不異舊時人,只異舊時行履處。」他的心理作為同普通人所作所為一樣,但絕不是普通人所能夠瞭解的。那麼禪宗祖師還有一個名字,這個樣子是做什麼呢?無事的凡夫。一個人做凡夫,做普通人,做到心中無事,這太難了。雖然在世間法裡頭,已經出世了,不管有家無家已經出家了。所以如古人的詩所說:「無家便是出家身。」這個身體沒有家的觀念了,無家即是出家的和尚,就到這個境界,所謂無事凡夫了,禪宗講「無家便是出家身。」你們年輕還沒有結婚的都可以拿這句話刻個圖章做招牌了:「無家便是出家身。」結婚那一天把圖章交回給我,給你保管起來。所以說得了道有無俱非,心言路絕,與一切法非一異等。那麼什麼是與一切法非一非異呢?我們看到一般人,不管在家出家,研究唯識的拚命罵其他的宗派,尤其是罵喜歡《愣嚴經》的:那都是唯心假的,只有唯識是真的。罵來罵去非常笑話的。其實呢,如果拿《成唯識論》所講佛法的這個道理,與一切法非一異等,平等,一樣。用文學境界最好的解釋,經典上有,《愣嚴經》上就有。《愣嚴經》上怎麼說這個道理呢?「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那麼文學的境界變成唯識論。悟了道的人萬緣放下,一切不相干。但是,你說:跳出紅塵。跳到那裡去?跳到青塵裡去還是白塵裡去?紅塵就是出世,沒有世間出世間的差別,也非非空非有的差別,所以「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就是同《成唯識論》所講的與一切法非一異等。文字、句子用得不同,所講的道理都很徹底,是一樣的。所以你真通了以後,一切佛經都可以融匯貫通了。

好了,現在首先提出來,我們不要忘了在講什麼,虛空,所謂無為之道有兩種分析:一種是意識境界,不是真實的;一種是所謂真正真如之道,得到空的境界那種情況,這是真如之法。我們講真如法,另外大家研究佛學的同學要知道,你們大家因為學淨土,淨土的三經一論,有些人把它加一加變成五經一論,加上《心經》,《愣嚴經》裡大勢至菩薩的唸佛圓通章也加上,變成五經了。一論,淨土宗一部重要的論就是馬鳴菩薩做的《大乘起性論》。《大乘起性論》就把心,不像《成唯識論》把心分成八個體系來講,做為十法相,八識。《大乘起性論》是分兩路來說明這個心的體,道的體。所謂妄想與真如,即真如門與妄想門。所以證得真如就是道體,妄想滅了,真如就得道了。就那麼簡單,可是《大乘起性論》並不簡單,學一切大乘佛法也要非摸透不可。

現在我們正講到真如。「是法真理故名法性。」證到真正的無為就是得道,證到真正的理。那麼為什麼這個真理觀念不是我們普通人所講的一個名詞叫真理呢?證到真如的,用中國文字來解釋也解釋不了。勉強解釋,若用古文的筆法來寫:『證到真如得實際理地』,應該這樣寫吧。這個『得』可以換成白話文的『之』,『證到真如之實際理地。』那麼用古文寫,這個『到』字就不要了:『證真如之實際理地。』那麼什麼叫實際理地呢?又不懂了,那麼我們引用禪宗大師、祖師溈山禪師的話:「實際理地不著一塵。」就是六祖說的:「本來無一物」,空的,一點念頭、境界都不能有。「萬行門中不捨一法。」悟了道的人入世不入世呢?照樣要來入世渡眾生,要修六度萬行,什麼六度萬行呢?兩句話:『諸惡莫做,眾善奉行。』換句話只有一句話,什麼是諸佛菩薩的萬行?只有一句話:『眾善奉行。』那麼為什麼「萬行門中不捨一法」?因為『眾善奉行。』一點小善都不放棄在做,大善更要做。那麼這個所謂講理地,這個理啊不是邏輯理論的理,也不是我們普通觀念的所謂理性、理念這些名稱的境界。所以我們讀書,看這本經到這裡:是法真理,不要隨便看過去,這個真如的實際理地故名法性。證到了這個境界,什麼境界呢?「實際理地不著一塵。」「一念不生全體現。」這個就叫做法性,證入佛法的所謂『明心見性』,法性之流。拿我們現在的話講是:入#,拿打球來說:上壘了。你學法、學佛上壘了,這個球,打的差不多了。

好了,現在有五點要注意,這個法性之路有五點提出來,要特別注意。所以證了道,怎麼叫悟道了呢?空了。「離諸障礙故名虛空。」這個時候,證得真如之道,我以前講過,比如我們大家學佛,早晚常常都念260字的《心經》,加上題目有260多個字,「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我們念《心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暫停)怎麼能離一切障礙?比如大家在此打坐,最經有些同學在禪堂裡,你這個靜坐在這裡有沒有障礙?經常出汗,汗就是個障礙,兩腿發麻—障礙,腰酸背痛—障礙,思想不斷—障礙,冷氣吹來 —障礙,電風不夠—障礙,到處都是障礙。人生感情的障礙,兒女的障礙,父母的障礙,社會、國家、天下大事處處障礙。人要做到無障礙故,那怎麼做到?那就成佛了,解脫。所以障就是把你擋著看不見,礙就是妨礙,過不去,就是礙,這叫障礙。現在的人喜歡到國外,到美國去吹禪學。吹可以啊,天下文章一大吹,你吹得來,反正氣出去,飯進來,有飯吃。我也常常告訴同學:「老師啊,講講禪。」我說:「好啊,你們出去講啊。」吹得出去,面包吹進來,你就對了。所以道啊不談,真正的道不是吹的,你有沒有做到脫離障礙?離諸障礙故名虛空。身心障礙都沒有,所以一念不生,萬緣放下。這是形容詞啊,還有障礙。你此身坐在這裡,還是知道坐這裡,所以要空空不掉。我們常常年輕人說:「我現在滿空的。對面那個山裡頭,那個阿里山的中心有些什麼?我就想鑽進去看看,我就把阿里山空不掉。」這就是障礙,不算數。什麼叫離諸障礙?離開一切無障礙,真正證到虛空,這是第一點。

我們現在要記到,講無為法證道的時侯,有兩種,再囉嗦一遍,希望諸位記住:第一種是意識所變的虛空,假象;第二種入法性之流,真實證道。那麼這個裡頭又分析證道,離諸障礙故名虛空。剛才有同學匆匆地跑來說,我剛才講《心經》啊,無罣礙故,無障礙故,障礙與罣礙是一樣的,這是中文字兩個通用,讀音不同,意義完全一樣。離諸障礙故名虛空,第一點。

「由簡擇力滅諸雜染。究竟證會故名擇滅。」那麼,我們曉得無為法有五種了:第一種虛空無為,第二種擇滅無為,怎麼叫擇滅無為?這是第二種,由簡擇力,簡是簡單的簡,我們大家學白話教育入手的,只曉得這個簡代表簡單的簡,如果真正瞭解中國文化,認得中國字,簡有選的意思,選擇的意思。這個簡同揀意義相同,字兩樣,有選擇的意思。比如我們買菜,選一個青菜,揀一個青菜,揀好的買,就是提手旁這個揀。古文用也可以寫這個簡,所以簡有選擇的意思。擇也就是簡的意思,那為什麼還要加一個簡呢?簡有選擇的意思,有分類的意思,很簡單地把它歸納起來,最好。所以我們用功夫有簡擇力,比如我們打坐、修定或者是唸佛,就曉得:「哎呀,這個是妄想,我現在唸佛比較清淨了。」這個作用就是你的簡擇力。簡擇的觀念,拿佛學來講講。拿我們普通的心理學來講就是說我們這個思想起來,自己意識另外有一個理念的作用。這個在心理學過去的名詞叫監查意識。我們自己起心動念要想吃這個東西,但是我們另外有一個念頭:哎呀,我恐怕血壓高啊,吃了恐怕血壓高,太補了,不能吃。可是我們又想吃。這個意識啊有貪慾的作用,但是它有簡擇的功能。所以修道也一樣,我們有簡擇的力量,心的力量滅諸雜染,所以一切妄念、雜想一來,我們曉得:這是貪瞋痴的貪,把它空掉,不能要這個妄念。這一點是不好的心理。比如你打坐坐得好好的,突然想到:我不如去吃碗牛肉麵。功夫大概特別好,一想:哎呀,不對,我吃素的,阿彌駝佛!糟糕!這就是簡擇力,由簡擇力滅諸雜染。比如說那個雜想,你想吃牛肉麵的這個雜想,這是染污心,並不是說牛肉麵不能吃啊。如果我坐得好好的,忽然想到吃豆腐,或者我吃了豆腐就得道了。這一念也是雜染,心裡上的染污,就是有這一念就不能空了。所以滅諸雜染,貪瞋痴慢見思惑的雜亂,滅除了心裡的一切染污。不但是五法,貪瞋痴慢疑是染污,到證道的時候善念也是染污。假定說這個時候快要證道,大徹大悟證到空了:哎呀,不行,我每天下午念一千聲佛,今天下午我只念了五百,我看我下來再念五百湊一千。快要成道了,到這個時候,這一善念也是染污,都不能有。因此禪宗祖師趙州和尚所以說:在禪堂裡唸一聲佛,罰你挑水給我洗三天禪堂,你給我念髒了,是這個道理。所以學淨土的認為禪宗祖師們反對唸佛,完全搞錯了,不是反對唸佛。到了這個程度的境界時候,惡念是絲毫不能起,善念一毫也不能存在,有存在已經是:實際理地已著一塵,一點灰塵粘上了。所以佛經上說,比如我們的眼睛,灰塵不能粘上一點,粘上去眼睛就痛了,迷住了。但是你把珍珠粉,或者黃金碾成最細的粉,很名貴的東西粘上去,對不對呢?也是不對,也會眼瞎。所以自性見道的時候,惡念不能有,善法也不能有,一切善法到此也是雜念,雜染。所以滅諸雜染,究竟證會,徹底地、非常究竟地證到了真如境界,空的境界。什麼是會?難辦了,會通,等於我們現在要看電視,插頭插對了。我常常說:「哎,你這個插頭插對了。」如頓悟一樣,像電插頭一樣,突然對了,一點不用力,像摸到一個開關一樣,不用力,它亮了,即證會。所以古人說:『心與神冥,意與境會。』意念不起了,那個空的境界來了,這個樣子,這是古人用八個字中文去形容它。這個時候就是究竟證會,到這個時候:『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也就是剛才我們提的:「有無俱非,心言路絕了。」這種境界所達到的叫做擇滅無為。換句話說什麼叫擇滅無為呢?現在我們再給它下個註解:漸修來的,從漸修一點一點觀察清楚,一步一步功夫修證到,這所謂擇滅無為,這是第二點。第三點:非擇滅無為。

「不由擇力本性清淨。或緣闕所顯故名非擇滅。」這個就相同於一般古代唐宋以來禪宗禪師們的悟道,但是我們可以先下個定義,這種悟道的境界還只能算是如來禪,還不是祖師禪。有一天我看到你們同學寫一篇論文給我看,還是日記裡頭,我忘記了。有一位同學提出如來禪、祖師禪的問題,這個就是如來禪的道理。如來禪比如《愣嚴經》上講的:自性虛空能夠包括了一切山河大地,不需要用功,也不是不用功,自然就到達了。所以本經也說:不是由於簡擇的心力,自性本來清淨,本空,不要我去空它,已經到達空的境界了,即非擇滅無為。還有呢?自性本空,既然曉得自性本空,你不要去空它了。我們現在修行上坐或者要空,都是我們去空它啊。上坐閉起眼睛,哎喲,煞有介事地,兩隻手啊,有些人打坐把這個指頭撐的都發紫了,血液不流通,很用功啊,看那個樣子求一個空,連擇滅無為都談不上,都在妄想境界。既然自心本空,本淨,不是你去空它的啊。如果你去空它,調出一個空的境界,那是第六意識的妄想,分別心。自性本空,你很放心嘛,何必空它呢,它來空你啊。比如你們在坐的正年輕,二十幾歲,你媽媽生下你,當你懂事的第一天,會講第一句話:媽。會叫的那一唸到現在根本都沒有了。你不要去空它,它也不停留,如行雲流水早過去了。何以故呢?自性本空。空不是你去空它,換句話說是它來空你,它既然來空你,你何必用力呢?自性本空。

或者緣闕所顯,有些你自性本空呢,你看禪宗的那些祖師們靠娛樂法而悟道。比如說,有名的有一位比丘尼,因為她是比丘尼,依我的看法,你們不要聽我胡講亂說,因為她是比丘尼,把她的名字都遺失了,究竟這位比丘尼叫什麼法名?不過她這樣得道的人,也不想出名。她悟道後做了一首有名的詩:「竟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比丘尼的尼就是女,尼與女同音的,就是女比丘,女和尚,當然我們普通話叫尼姑。古代這位高僧,到這個境界就沒有男女相了,菩薩境界。「竟日尋春不見春」參禪用功幾十年,用春形容那個境界。「芒鞋踏破嶺頭雲」,芒鞋打破了這個「嶺頭雲」。「歸來手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像這樣悟道就是緣闕。比如有一位祖師看到桃花而悟道,用功參禪,修道修了幾十年,打坐用功悟不出來。忽然春天到了,看到桃花開了,抬頭一看桃花,悟道了。像我們的總老師釋迦牟尼佛,十二年用功不能證得菩提,最後,菩提樹下第七天早晨坐在那裡,睹明星而悟道。抬頭一看,天上那個明星,不是月亮,東方一顆大星,天快要亮的時候,將亮未亮,在東方的天上有一顆很亮的晨星。其實他老人家坐累了,為悟道搞了那麼多搞不出來,等於我們一樣,想鬆鬆腿了,抬起來這麼一看,哎,悟了,在就是緣闕。比如那位看到桃花悟道的,他也寫了一個偈子,他是和尚不是尼姑了:「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出家修道用功了三十年,但不是練峨眉劍俠了。這個劍客是有所指的,找天下的明師。所以什麼是禪宗的大師呢?那難了,他的教育法,有殺人之劍,把你殺死,你一來就把你殺掉了,有活人之刀,馬上就把你救活了,大徹大悟。要有這種手段,教育法。所以臨濟祖師說:為宗師者有殺人之劍,活人之刀。驅耕夫之牛,奪飢人之食啊。要有這種教育法,狠恨的手法,使你悟道。驅耕夫之牛,那個種田的要耕田,那個牛最重要啊。明天就要下種,今天就得把田耕完,結果你去把他的牛趕走了,殺了下鍋了,這個多氣人啊!就像你唸佛念的正好,他一下把你弄掉了,那個境界,驅耕夫之牛。奪飢人之食,你餓了三天沒有吃飯,七天沒有吃飯,端杯牛奶正要喝下去的時候,他一手把你的杯子拿過來,要這樣的教育法。是殺人之劍,活人之刀,才能成為大宗師,可以教育人家了,多難啊。而且心腸啊,我經常說一個做禪師的人同打撲克一樣,人很笨,心很手辣,沒有事硬是把你整的要死要活的時候,哎,你悟了。你受不了的時候怎麼辦?那就完了。所以「三十年來尋劍客」是尋這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後,」那三十年來找明師訪道,怎麼都悟不了,光陰啊一年一年過去了,自己老了,頭髮白了,這個樹是「幾回落葉又抽枝」,一代一代,你看我們都老了,看到年輕的一代,小的出來了。「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後」,忽然抬頭一看桃花,「直至如今更不疑。」直到不疑之地,大徹大悟。這叫了手了,徹悟了。為什麼我們花那麼大的力氣,說了那麼多呢?是說到緣闕,我們這個因緣,十二因緣也好,學了唯識之後曉得我們任何的起心動念、講話、行為都是因緣所生。因緣有四種緣,所緣緣,一個連一個,一個連一個,忽然到那個時候---頓斷。這個中間本來連續的關係,「啪嚓」切斷了,所緣緣不起作用,那一切因緣空了。即不動因,也不應緣了,一片空明,空了,究竟空。緣闕所顯,呈現了無為空的境界。這種相當於如來禪的頓悟,我給它的名稱,故名非擇滅,這個樣子在佛學的教理上,到達這個境界叫做非擇滅無為。

第四種:「苦樂受滅故名不動。」你們早晚課念《愣嚴經》咒的時候,先念《愣嚴經》的偈,木魚一敲:「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愣嚴王世稀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愣嚴經》阿難說的偈。密宗所謂不動明王,不動明王的修法。那麼現在菩薩到了第八地,所謂不動地,何以是不動地?依禪宗來講,破了重關才可以入山,到了不動地就可以閉關了。因為關起門來在山洞裡,同在外邊都沒有差別,不是意識境界的差別,關在山洞裡等於看電視,透視這個世界一樣清楚啊,這就可以到達不動。怎麼叫不動?心不動念,那很簡單,給你打一針,現在有許多針打下去,再不然打一針空氣針,你就悄悄了,那真不動,那是假的。真的不動念,自然到達。「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愣嚴王世稀有。」愣嚴大定的境界。上幾個月有一個同學回來告訴我:「哎,老師啊,有一個老師啊在傳法。」我說:「傳什麼?」「傳愣嚴大定。」我說:「真的啊?愣嚴大定還有個傳啊!還有法?」世界上莫名其妙的事情很多,因為看慣了幾十年莫名其妙的事啊,我倒覺得是很『有』名其妙,不是莫名其妙,蠻妙的。廟什麼廟呢?土地堂,小小的『廟』,土地堂都是小廟。現在我們要瞭解,什麼叫如如不動呢?自覺、感覺的狀態完全沒有了,苦滅,苦的感覺,我們打坐坐在這裡腿酸、麻痛、流汗,再不然是頭疼,眼睛發脹,各種樣子都來,所以酸、麻、脹樣樣來,苦受啊。所以你們在禪堂來打坐,我都想來供養你們,因為你們諸位是菩薩,在修苦行,什麼苦行?乾熬苦行,這叫做乾熬三昧,那麼熱天在這裡打坐不是在這裡煎熬嘛。入了煎熬三昧,所以你們非常有功德。真的話,誰願意來受這個罪啊!居然|公然為了修道肯甘願來受這個罪,你說該不該我供養?所以明天一定要拿餅乾上來供養諸位。就是因為諸位是干熬菩薩,已經得了果位。所以什麼是不動?一切痛苦的感覺、知覺空掉了。哎,轉過來你要不經過痛苦就得到禪定,昨天一位在外面閉關的同學寫信給我報告:這兩天不得了,快樂,他一身都在快樂,身上那裡都在舒服,他說:「哎呀,老師,我現在懂了。」我立刻打電話說:「你如了魔障。」他說:「老師啊,沒有痛苦得樂境還是入了魔障啊?」我說:「對啊。」他說:「什麼意思?」「因為你貪著於樂。」他說:「是啊,老師,我在電話這邊給你磕頭。我懂了。」你貪著於樂境也是魔障,也是雜染。可是在用功的境界裡,當你痛苦完全離開翻過來是得大樂。所以菩薩得定是內觸妙樂。身體內部那個舒服,快樂的發起是無比的。那讓你下坐,當然你不會恨他了,到這個境界。若講恨他,你真是恨死他了:我正在舒服嘛,你把我叫下來!所以到這個境界的時候,苦滅、樂滅,一切皆滅,才叫做不動,這個就是空了,這叫不動無為。

第五個:「想受不行名想受滅。」阿羅漢的境界。羅漢,大羅漢,四果羅漢證果是五陰裡的妄唸一唸不生。上次我不是引用一個禪宗的祖師,住山的。那我們用功好苦啊,大家在這裡,這個妄想停不掉,身在打坐都是很茫然,在幹什麼?都在廚房裡洗菜,洗什麼菜?水上按葫蘆。那個苦瓜在水上洗,把這個苦瓜按下去了,「滴溜溜」又冒出來了。這個念頭下去了,這裡又出來了。「哎呀,我的天啊,你不要跟我亂講,我有半個鐘頭就要下坐了。」「哎,對不起,我這個又落下。」又把這個念頭按下,都在那裡玩,對不對?好苦啊。所以想陰要如何滅?滅不掉啊。真到了想陰滅,行陰滅,可以證果了。那麼一切佛法因為妄想滅不掉,他用一個什麼教育法呢?你看佛法裡頭,給你加上.你要妄想嘛。你想幹什麼?想成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想阿彌駝佛,阿彌駝佛、阿彌駝佛、阿彌駝佛,拚命想。給你想會想到,這就是加法。再不然修密宗唸咒子,觀想菩薩,又念又結手印,忙的不得了,又要早上拜佛五百拜,晚上三千拜,唸佛多少聲,還要這樣那樣多得很。都是加法,加的你實在累極了,一下放下,就悟道了,這就是給你加法。所以想陰滅了,完全沒有,行陰滅了,氣住,呼吸停了,脈停,心電波不動,腦電波不動,偶然動,很久才動,這一動靈光的很,不得了。想受不行,想陰和受陰不行,所以入定了天冷,還是這點衣服,這個肉體不會覺到冷,天熱不會覺到熱,所謂寒暑不侵。受陰滅了,沒有感受。想陰滅、受陰滅、行陰滅了,證得啊羅漢,這叫想受滅,無為,得道,敲定。

「此五皆依真如假立。」這五種情形,這五種境界,這五種修行到達的空,到達這個境界都同自性真如的關係很密切,都是真如的一個現象。等於我們一隻手撐出來,五個指頭,都叫做手,缺乏了一根指頭這個手就不俱全。現在把真如分成五個分類來告訴我們清楚,證到這樣境界,即如如不動,自性真如現前,還是如來禪,不是祖師禪,以禪宗來講。此五皆依真如假立,都是同自性的關係,為了凡夫不懂,才告訴你,教化你,假設建立。給你說明,結果你聽懂了以後,執著了這個理論,抓住了這個境界,你又變成妄想了,又錯了,特別告訴諸位。因此,現在講到真如,真如也是假設。

常常告訴諸位中國的佛法好在早來中國了,若現在來就糟了,現在年輕人啊,像我們啊,文學程度不夠,翻譯的佛經都是錯的,古人翻譯的真好。怎麼研究用這麼兩個字---真如。不是粉蒸肉啊,是真如。我的口音要搞清楚,我經常講般若、真如---菠菜炒蒸肉(真如),那就搞錯了。這個真如倒過來是什麼?如真,好像是真的,不是真的,你說不是真的,它真的。你抓住有一個東西,有一個道,你錯了,不是真的,如,差不多。所以如如不動不是不動,好像不動,好像嘛真的不動,顛三地沒得話講了,那叫做『廟』不可思議土地堂,真妙,妙不可思議地翻譯這個真如。現在把真如再翻成英文啊,我不曉得他們怎麼翻。那個外文一翻啊,西方文化以唯物為基礎,一翻就死掉了。比如說,這個大乘佛學大乘兩字,我們一翻啊,譯為大乘,給英文規規矩矩一翻:大車,小乘是小車,木頭車。大車是火車、轎車還是卡車呢?還是碼頭上的貨櫃車呢?哪一種車叫做大車呢?梵文還是馬拉的大車,可是到了中國我們決不那樣翻,那中國一看,佛學不相信了,大車佛學那何必呢?我家有小車,拖個大車來做什麼?大乘對了,大車的意思,車子是裝人嘛,裝東西,由這個地方跳過那一個地方,跳過苦海,跳過一個虛空,由東海岸到西海岸,必須要運輸工具,運輸工具就要一個車子過去嘛,所以我們懂了,不翻大車,也不翻大船,大乘。車子、船是一個東西、工具,人坐上這個工具就可以到過那一邊去。騎馬中文叫乘馬,坐船叫乘船,坐車可以叫乘車,「哎,能不能過去?好不好?」「可以。」叫做乘人。所以我們叫大乘佛學,小乘佛學。大車佛學、小車佛學,如果我當年碰上這樣的翻譯,依我的頭腦我不學佛學,小車我看不上,大車我家裡裝不下,何必呢,學這個車子佛學,沒得學的?你看這個翻譯,你們年輕現在注重文化、交流,文字的藝術不能不研究啊。我現在經常看翻譯的東西,一看,我不懂外文,但我一看就曉得你翻譯錯了,然後,「哎,老師啊,翻譯的對。」我說「你念原文給我聽。」他解釋給我聽,我說這不是這個意思。所以我經常說中國人隨便用西方翻譯的句子:這個事情很值得驕傲。我說狗屁。中國人從來認為驕傲是最丟人的名詞。一個人喊驕傲,中國文化,哎,那你說:外國有這個啊!外國人也不是這個意思,絕對翻錯了,就是最開始的那個人翻錯了。那中文叫什麼?叫值得自豪,就對了。哎,這個事情我做好了,很覺得自豪。這是講到翻譯的真如所引起的。中國老輩子的人說:哎,這件事情我的兒子打球勝利了,很值得我驕傲。這個狗屁,這家沒有教養,沒有文化。你說:我的兒子打球勝了,很值得我自豪。對了,那就通了。所以現在啊講文化建設,復興文化,復興什麼啊?建設?自己先要建設好再來假設,不然很成問題。所以現在講到真如的問題提出。真如這個名詞,現在不是我不打妄語,我說的你們不相信,佛說的,也是假設是名,這還是名相,假定的。因為道這個東西沒有辦法形容,只好用一個名字,選了一個最好的美的名字來形容,叫做真如。所以真如自性,你說它有也不對,空也不對,什麼理由呢?

「遮撥為無故說為有。」你看佛說法,你說空啊,他說不空。不空如來,五方佛:南方寶生佛,西方阿彌駝佛,東方藥師佛,北方不空佛。明明空,他說不空,所以佛說法你難弄啊。你在講空他說有,你講有他說空。你說那我不講空也不講有,他說中,中道。再不然:所謂如來,即非如來,是名如來。所謂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不曉得是那個波羅蜜,唸錯了還變成鳳梨了。你說這是佛法?他說遮撥為無,有些觀唸錯誤了,認為得了道,道就是空,因此告訴你不是空,有這件事,故說為有。

「遮執為有故說為空。」有些凡夫認為道,「嘿,我修道。」好像做生意一樣:我已經修的,吃菜吃了多少年,我的功德差不多了;拜佛拜了多少年,大概我有功德。「哦,老師啊,我拜經拜了十部了!」我說:「噢,了不起啊。「他把這個拜經的功德不曉得是修持啊,認為像賺錢一樣,我已經累積了十萬米,好高啊,這樣不是道。所以遮執為有故說為空,佛的說法。

「勿謂虛幻故說為實。」有時侯比如說,我們念《心經》唸到最後,觀世音菩薩說了一句什麼話?觀自在。「真實不虛」對不對?是不是有這句啊?大家都會念啊。哎,前面都是諸法空相,所以你唸唸看,我們把觀自在菩薩請來,我們請問他:「你怎麼搞的?你說話前後矛盾,前面告訴我們『照見五蘊皆空,諸法空相』,最後又告訴我們『真實不虛』,哎,你老人家在騙人還是自欺啊?」這就是佛法。佛絕對是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什麼原因呢?勿謂虛幻,我們念《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所以我常常說大家念了這個經典都搞錯了,認為夢幻空花都是沒有的,完全錯了,是有啊。當你在做夢時,你能說夢是沒有嘛?絕對有。當你在看幻的境界,看電影時你能夠說電影沒有嘛?絕對有。當你現在坐在這裡,你說現在這個情形有沒有?絕對有啊。過三十分鐘以後你想想這個境界有沒有?絕對沒有,這是夢幻空花的道理。所以不要認為夢幻空花(是無),錯誤的見解。所以說勿謂虛幻故說為實,因此佛法告訴你「真實不虛」。

那麼為什麼要取名為真如啊?「理非妄倒故名真如。」這個見真體,見自性,這個道理不是虛妄,也不是假的,不是顛倒,真正的,因此取個名字叫真如。

「不同余宗離色心等有實常法名曰真如。」另一個道理為什麼叫做真如呢?因為當時佛過世以後,印度有很多其他外道的學派,宗教的哲學家,各種的派系,還有佛的弟子們,後來一代一代的,個人的見解有偏差,自己建立了各宗各派,所以各宗各派,小乘的有些派系認為離色心,色法,物質世界是有,心法是空。等於西方哲學,希臘哲學柏拉圖的思想:世界分成兩重世界,精神世界和物理世界,大概分兩重了。小乘佛學也有這個分兩重的,一樣。所以不同余宗離色心等有實常法,其他的宗派認為離開了這個肉體、腦筋、這個心以外,另外有一個道的境界,明心見性硬有個可見的性,道有個可見的道,這個就變成真常唯心論了,就是外道法門了,也錯了。因此不同這些觀念,另外創建一個名字,所以叫做真如。

「故諸無為非定實有。」因此最後一句結論:一切無為法,無為就是無為,得了道、悟了道最後是無為法,不可以說、肯定說有一個道。但是也不可以說:那學佛得了道,悟了道是沒有道,那完全錯了。所以很難弄,所以龍樹菩薩有《中論》的巨著,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的道理。

第40章

原文:「(外道余乘所執諸法。異心心所非實有性。是所取故。如心心所。能取彼覺亦不緣彼。是能取故。如緣此覺。諸心心所依他起故。亦如幻事。非真實有。為遣妄執心心所外實有境故。說唯有識。若執唯識真實有者。如執外境亦是法執。然諸法執略有二種。一者俱生。二者分別。俱生法執無始時來。虛妄熏習內因力故。恆與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別。任運而轉。故名俱生。此復二種。一常相續。在第七識緣第八識起自心相執為實法。二有間斷。在第六識緣識所變蘊處界相。或總或別起自心相執為實法。此二法執細故難斷。)後十地中數數修習勝法空觀方能除滅。分別法執亦由現在外緣力故非與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別。然後方起。故名分別。唯在第六意識中有。此亦二種。一緣邪教所說蘊處界相。起自心相分別計度執為實法。二緣邪教所說自性等相。起自心相。分別計度執為實法。此二法執粗故易斷。入初地時觀一切法法空真如。即能除滅。如是所說一切法執自心外法或有或無。自心內法一切皆有。是故法執皆緣自心所現似法。執為實有。然似法相從緣生故。是如幻有。所執實法妄計度故。決定非有。故世尊說。慈氏當知。諸識所緣唯識所現。依他起性如幻事等。如是外道余乘所執。離識我法皆非實有。故心心所。決定不用外色等法。為所緣緣。緣用必依實有體故。現在彼聚心心所法。非此聚識親所緣緣。如非所緣。他聚攝故。(同聚心所亦非親所緣。自體異故。如余非所取。由此應知。實無外境唯有內識似外境生。是故契經伽他中說)

如愚所分別外境實皆無。習氣擾濁心。故似彼而轉。有作是難。若無離識實我法者。假亦應無。謂假必依真事似事共法而立。如有真火有似火人有猛赤法乃可假說此人為火。假說牛等應知亦然。我法若無依何假說。無假說故。似亦不成。如何說心似外境轉。彼難非理。離識我法前已破故。依類依實假說火等。俱不成故。依類假說理且不成。猛赤等德非類有故。」

斷了我執、法執,那就得道了,證果了。所以大乘道路上,菩薩證入初地,斷我執,初地菩薩才能斷啊,但是談何容易菩薩證入初地。那麼法執要到七地、八地菩薩還斷不了,到十地菩薩才能斷,所謂十地菩薩以後還沒有斷,還要成佛,得金剛喻定,得到了超等、妙二覺菩薩,十地菩薩以外,文殊、普賢菩薩的境界超過了,要成佛果,才斷了最後這個法執觀念。所以是非常難!所以現在一般講禪宗啊、密宗啊、修道,初破了初關,破了禪宗所謂分三關,拿三關來講,破了初觀等於初果羅漢初見道,破除了一點我執,我執一點,十分裡去了幾分,法執動都沒有動。到了重關以後,法執才慢慢摸到了一點,自己可以檢查了。到了破末後牢關,法執才能空得了。

所以現在隨便講禪學:青的是山,綠的是水。一支桃花,牛的鼻子,開悟了!就斷了我執、法執。那是開玩笑,那不是欺人就是自欺。所以說,這本經告訴我們,「後十地中數數修習勝法空觀方能除滅。」這個法執啊,到了第十地以上的菩薩,最後十地以上的菩薩,大菩薩了,我們啊影子都沒有。十地菩薩最後得金剛喻定,就進入佛境界。所謂:金剛喻定,顛覆不破。破除了最後一品無明,後十地中,還要數數修習,不斷地努力修行,反觀自己的身心習氣,勝法空觀,這是最難得、最殊勝,一切法空了,雖然我覺得自己得道了,這個道也空了,很平凡。方能除滅,才能夠除了法空觀。

繼續這個問題,「分別法執亦由現在外緣力故非與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別。然後方起。故名分別。」現在講這個俱生法執、我執裡頭有思想觀念上所產生的分別心。分別是個名稱,就像我們的思想,有各種各類,一下想對,一下不對;有時善,有時惡,有時是,有時非,因此把這種心理活動的現狀,佛學的名詞叫做分別心,也叫做分別妄想。分別這兩個字就是分別心的意思。至於這個分別心所起的法執,有些不是與生命帶來的,不是生來有的,第六意識生起,由現在外緣力故,怎麼說呢?比如一個嬰兒剛生下來,依唯識的道理,胎兒在娘胎裡只有第八阿賴耶識,沒有第六識,無第六識的現行,有第六識的種子在第八阿賴耶識裡,沒有現行、現在的第六意識。嬰兒生下來以後,這個頭頂這裡還跳動,沒有開聲說話的時候,現行的第六意識都沒有。生下來之後有第八識、第七識,我執是有,前五識也有,第六意識沒有。第六意識這個思想分別心有許多現行了,後天的形成,生下來以後。假定我們一個嬰兒生下來,比如說我們中國人剛剛生下來三個月就被抱到美國去了,或者在美國長大,或者在南非長大,完全都在那個環境裡,他長大,等到頭頂一封,開始說話,第六意識成長的時候,他受那個環境、時代、教育種種習慣,雖然是黃種人,可是完全不同,這個是第六意識現行的外緣作用,所以他的思想也不同。

因此,我們常常告訴同學們,現在國外就發現很多用坐禪的方法訓練語言。像在美國、蘇聯都有這種方法,非常快,三個月,十一個人,不通外國語言,完全會。那要特殊環境的訓練,進去了以後,比如我們現在學英文,嘴裡講著英文,腦袋裡在想中國話,嘴在講:「No,No」,我們心裡想:「沒有,沒有。」這就是第六意識思想同第五識舌識發音的習氣不同。假設這個嬰兒在外國長大,他的思想同前五識引發的阿賴耶識習氣完全一樣。所以現在用禪定把他的腦子完全空了,把過去的完全丟了,幾個月當中,言語就訓練會了,就用這種方法。所以我們大家講學佛、修禪宗、打坐,看來了不起,在科學上已到處都在應用了。初步的靜坐,大家都在應用,應用到治病方面,應用到訓練語言方面,應用到尤其是軍事方面,應用的很厲害。這些資料大家大概不太清楚,我隨便提到。

現在講到分別法執,所謂分別法執,這個嬰兒啊,這個頂一封就開始第一聲說話,一說話是時候意識開始成長,後來加上父母的教育、社會的教育、學校的教育,慢慢形成現行的分別意識。所以,這個分別法執有一部分由於現在外緣的關係,這個力量所形成的,並不是與身體這個生命同時來的,後天教育來的。要待邪教,比如說同樣是中國人,現在在大陸共產主義思想下長大的,若初來台灣我們這裡,自由,他一切思想不習慣,非常不習慣。第一個不習慣,據我們所知道的,是這個生活的穿衣服。到館子、菜館一看更不習慣。因為在大陸上大家穿一樣的衣服,吃一樣的東西,而你們這裡錢多,我買好一點的。哎,這就很不平,很討厭,不習慣。慢慢他就形成習慣了,看事情不同了。這個就是說要待邪教,這個邪並不是講壞啊,是指除了佛法以外不同的教育。要待邪教及邪分別,然後方起,這個現有的思想才形成,故名分別,所以叫做分別心所起的法執,主觀的成見,思想的主觀形成,很厲害。最新的名詞就是形成了意識形態,這個觀念,意識形態思想就是那個習慣性的,那個態度就擺出來了,那個姿態就來了,習慣。

「唯在第六意識中有。」所以現在、現行的分別意識、法執,只在第六識裡,我們經常用這個思想習慣裡頭存在的。再分析,這個表畫下來就很多了。現在俱生我執有兩種,一個是俱生,一個是分別。俱生、分別怎麼來的?下面畫下來,現在講分別法執。「此亦二種。」又包括兩種:

「一緣邪教所說蘊處界相。起自心相分別計度執為實法。」一種是教育來的。比如有一種,我們學瑜伽的人,打坐、修氣、修脈,做氣功,認為身體上的這個氣脈修成功了就是道,可以達到空的境界。那麼這個思想的差別很大,很執著氣脈修成功了就能得道。所以這個身體,色身啊,氣脈不成功就證得菩提,開悟得道的沒有這個道理。比如瑜伽家的思想,Yoga這個學派的思想,甚至現在由瑜伽發展出的,現在最流行的,在中國叫做超越程度的思想,是印度人搞的。這一類都是這個理論的學派,這個學派不錯啊,但基本一個問題:那麼這個道是唯物的了,不是唯心的了?因為道一定要靠這個身體來的,沒有身體就沒有道了?誒,這個身體是唯物的,那麼這個道是唯心論的,這個基本哲學就被推翻了,就不對了。所以我們有許多人修道、學佛,要規規矩矩講見地的問題。所以不通教理啊嚴重的很,錯誤很嚴重。尤其唯識教理不通更嚴重。比如說,我們道家流行一句話: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還虛以後就得道了,變成大羅金仙,長生不死,不生不死。好,那麼基本上這個理論得道是唯物的,不是唯心的,對不對?要這個色身真轉了以後,才能證得道果。那麼還虛了以後,所謂空的境界也是唯物的,物的功能最後變化,不是唯心的。所以我們一般的學道、學佛,學止觀、學密、學淨土,如果真講教理問題啊,很嚴重。因此佛說,菩薩必須要學五明,五明之學。第一是因明,邏輯思辯搞清楚,邏輯思想若不搞清楚,你儘管很用功,修行、吃素、修苦行、住茅棚,乃至你得了道,成了道,結果依佛法看起來還是外道。比如見地的偏差,即佛經所講的見、思、惑,還是不能證果,還是不能得正果。所以這個分別的法執,就如此嚴重,唯邪教,比如瑜伽教等各種教派,乃至印度教,像超級靜坐啊,傳你一個咒子五千塊,現在聽說便宜一點了,兩千五也可以傳了。過去開始時一個咒子是五千塊,再進一步,第二個咒子是一萬五。我說若這樣,我還可以傳五百個到一千個咒子,我就發財了,那還得了!他們基本的理論到了那裡,說蘊,五蘊裡,生理上,每個細胞都得道。處、界、相,起自心相,起的都是心的作用。分別計度,用分別思想妄想,計就是估計猜想,因為你還沒有證道,所以估計的。度,推測:大概這樣是道。看看我們很多學佛、修道的,到後來都走了差路,自己的推測,自己的猜想。執為實法,然後由自己的推測、猜想認定道就是這個樣子。比如說,我們大家都曉得,認得,有一位朋友在台灣,大陸上開始修道,也是個僧人,到台灣來幾乎是祖師爺了,傳了三十年的道。三十年前我們就認識,我只好笑,也不好意思多講,那麼又有神通,又有道。我常常告訴這些朋友說:這個人好可憐啊,將來怎樣不會告訴你的。最近打電話給我:某某大師近來臃腫了。我說:什麼病?神經病。只好嘆氣一聲:果然不出所料。就是這樣來的,最後是這個理不清。

所以寧可先通理,慢慢去做功夫。我所以經常說學佛、修道要科學的精神,學科學家,理論先搞清楚了,把這個規律搞清楚了,一個公式清楚了,再到實驗室做這個實驗。所以,理先要清楚,理不清楚,有些人說:哎呀,讀書有什麼用?研究佛學、看道書有什麼用?我先做功夫,一修就到了。最後,見地不透,誠然是外道。甚至還把自己搞壞了。所以第一點要注意。

第二點,這個分別法執,「二緣邪教所說自性等相。起自心相。分別計度執為實法。」第二種啊,有一種教育,邪見。比如我們看道書,道書上說明心見性的時候,見性到怎麼樣?『園陀陀,光爍爍。』因此有些人打坐眼睛出了毛病,看到光點:嗯,見性了,見到自性了。他把這六個字的形容詞變成實在的境界了。那麼在佛經上講就是邪教所說自性等相。其實啊,規規矩矩的正統道書上所說的這六個字並不是實際,形容,就是很圓滿。那如果你講,告訴這個是邪道的話,那佛經上也有些邪道啊,佛經形容自性四個字:『圓潤清淨。』那有些人把這四個字也定為邪教了,打起坐來在定中,清淨時有一個境界,一下看到一個圓圈,圓圓的,很光:啊,我得道了,見性了!還不是一樣變成邪教了,這就是著相的問題。所以第二種分別法執是由於邪教所說自性,說出一個自性,等就很多了,各種現狀的形容。那麼自己的思想觀念被它吸住了,起自心相,自己心理形成一個形態,分別計度執為實法,自己起分別心,推測、估計它,認為道必須要到達這個境界才是對,其實都是自己的分別意識,妄想。

「此二法執粗故易斷。」注意啊,第六意識所起的思想,後天的思想裡頭所接受進來的這些佛、道、哲學等教育思想容易斷掉。真正見道,自己修道到達身心皆空,一念不生時,自己會曉得這些思想錯了,容易斷,因為這個還很粗。與生命俱來的那個就難斷了,那個難覺察。要到這個粗已斷,是見道,還沒有證果位,所以說,真正要斷除這個法執,思想上的見解,要大乘道入菩薩初地的時候,「入初地時」。初地是歡喜地,二地是離垢地,三地發光地等等,十地都有名稱和內容。菩薩入初地歡喜地的時候,那個時候真正內在觀察到不但是我空、身空,法也空,一切法也空。 「觀一切法法空真如。」那麼證到真正道體的境界,「即能除滅」,才能夠除掉初步的法空的道理。

「如是所說一切法執自心外法或有或無。自心內法一切皆有。」歸納起來這個理論,也是見地啊,所以禪宗修道首先從見地,《愣嚴經》上有兩句佛說的話:「見地不真,果遭迂曲。」學佛修道第一個思想觀念要弄清楚。這個見地不真實啊,你修持下來,證果的時候走迂迴的路線,浪費太大,這個果報是「果遭迂曲」。所以《愣嚴經》上說:「內守幽閒,尤是法塵分別影事。」我們打起坐來,證道的人,縱然好像身心皆空,清清淨淨,有時候覺得這兩天脾氣又好,心地又好,心靜極啦,差不多了!其實啊,法塵分別,儘是第六意識境界,連我執、法執的影子還沒有斷呢。第六意識的法塵的一個投影,那個清淨是個投影、假象,不是真的。所以啊,修道、學佛見地有如此之難。

歸納起來,如是,如上面所講這些,所說的一切法執,站在心外求法來看,在這個意義上或有或無,有時候我們有這種思想出現,有時候好一點又沒有。但是進一步,與生命俱來,自己內心本來俱在的一切皆有,斷不了,除非到了佛地,真正成佛了,才空了這些法執。所以到了這個時候,佛法有兩句話形容:『佛能通一切智,徹萬法緣。』只有大徹大悟,所謂成就,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乘證得了,這一切法執才能夠搞清楚。

因此,本經原文說:「是故法執皆緣自心所現似法。執為實有。」因此,這種情形怎麼叫做法執呢?法即思想觀念的問題,都是由於自心作用,思想作用,自心所發生。所現似法,自己心理狀態所呈現出來好像是真理,不是真理,執為實有,自己主觀的成見認為真有個道,真有一個境界。

「然似法相從緣生故。」但是,這些主觀成見的形成那裡來呢?還是因緣所生,或者是因為老師的教導,或者由於修道學佛朋友告訴你。像我們常常聽到年輕同學們說,有時他們談到佛法時,本院的同學常有:怎麼是修持的境界啊?念一個什麼咒子啊,看了檢查他們的報告、日記,我說:「你怎麼曉得這個,那裡來的?」「哎呀,我聽某一個同學告訴我的。」有時候講對了,有時候啊是錯了。所以修行常常說要找善知識,善知識並不一定是要高過老師啊,好的道友、道伴都很重要,有時候朋友交流觀唸錯了就走錯了路,道友、道伴的重要,善知識包含了很多,這些都是因緣所生。比如很好的一個人,頭腦、氣質、道德啊本身都很好,因為交了幾個壞的朋友,觀唸錯誤,誤了大半生,所以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一百年生,常常有此事。我們到法院一看,青少年有許多問題,受朋友之累的非常多,這些都是因緣。但是再進一層說,為什麼一個人會因為受朋友的影響而走錯了路呢?或者是因為老師找錯了走這個路啊?也是多生累劫的因緣果報,那就很難講了,追究下去就很多了。總而言之,從緣生故,都是因緣所生,湊合攏來。

「是如幻有。所執實法妄計度故。」這些觀念的形成都是理想、幻想的境界,自己把幻象的理想當成真實的觀念在做。由於自己的思想虛妄計度,計即估計;度即猜測。「決定非有。」都是假的。

「故世尊說。」因此啊,釋迦牟尼佛告訴彌勒菩薩:「慈氏當知」,慈氏就是彌勒菩薩,彌勒是梵文的翻音,中文的意思是大慈氏,大慈悲如慈父一樣的愛一切眾生。所以玄奘法師的翻譯啊,在唯識學上都不喜歡用彌勒,不喜歡翻音,就用慈氏,有時候經典上就用慈尊,即彌勒菩薩。所以,經典上釋迦牟尼佛告訴彌勒菩薩說:你應該知道,接下來是一個偈子了,四句:「諸識所緣唯識所現。依他起性如幻事等。」釋迦牟尼佛歸納起來四句話,交代給彌勒菩薩,他說:你應該知道一切唯心,萬法唯識,一切都是唯識、心識所緣變化,都是心意識自心跟自心搗鬼,所呈現的境相,唯識所現。這些境界是依他起性,如幻事等,都是虛幻,不是真實的,這是一節。

「如是外道余乘所執。離識我法皆非實有。故心心所。決定不用外色等法。為所緣緣。緣用必依實有體故。」如是,就是這樣,這一切的外道以及小乘佛法,余乘所執,所堅執的成見,離識我法,離開心意識之外,所謂真正有個我的這種思想都不是真實的。因此說心、心所決定不用,這些都是唯心所造的,你的思想境界所建議的,所以佛法不採用。此外,外色等法,有些思想啊同唯物思想一樣,認為這個道啊,必須要靠生理變化和物質世界的幫助為所緣緣,才能夠修行啊,慢慢地形成道。這是因緣裡的第三緣所緣緣,有我這個作用。比如有身體,有人認為把氣功練好了,得了道,長生不老才能明心見性;或者身體修好了自然就可以悟道了。這就是所緣之緣,由這個到達那一個,所緣緣。緣用必依實有體故,他們的見解認為,這種因緣所生,互相為依靠,互相起關聯,真正有個道體,那麼現在講:

「現在彼聚心心所法。非此聚識親所緣緣。如非所緣。他聚攝故。」這一段又很麻煩了,第一句話,現在我們這個生命,就是現在我們有這個生命,有這個身體,裡頭有腦筋,有思想就叫做所聚,很多東西逗攏來。開始是有一個男性的精蟲,配一個女性的卵藏,變成這個生命的時候,變成胖的、瘦的、高的、矮的,乃至受父母遺傳,男的女的這個精蟲卵藏遺傳的影響,我們人生的許多思想過程有父母遺傳的因素。乃至生出來以後,家庭的教育,時代的環境,乃至生在台灣還是大陸、美國,這許多的因緣都屬於增上緣。自己本身業力的種子是親因緣。現在父母的遺傳加上教育,一切朋友的遭遇,師長的智慧都是增上緣,有了這些增上緣,配合自己的個性,再在法界造成的歷來的思想,所緣緣,這三種緣,因緣的緣是一個個連續的關係,這個緣所起來,由前生到現在又到來生,來生又到未來生,乃至過去生,輪迴不斷,等無間緣,平等地等流,永遠沒有間斷過。這叫四緣,四緣湊合,因緣聚會形成了我們這個身體。這個身體也很容易得道,啊。(暫停,有缺失)

「如愚所分別外境實皆無。習氣擾濁心。故似彼而轉。」愚痴的凡夫們,認為一切是唯心、唯物的,都是自己分別心所產生的觀念,一切的外境,心外無法,都是不存在的。我們認為宇宙的有邊、無邊,一切等等都是無始以來思想上的習氣、分別心,擾亂自己的本來清淨圓明的心境。因此,有了這些思想、習氣,分別所產生的思想,所以感覺到外境的存在,物理世界的存在,似彼,好像是真的一樣。此心跟著在轉,這是佛所說的偈子。現在由彌勒菩薩以下,諸大菩薩所講的結合攏來,成為《成唯識論》。

「有作是難。若無離識實我法者。假亦應無。」他說另外有一派的思想,這個佛學家的思想,有作,有些人特別造作一個問題,疑難,有所懷疑,若無一切外境,心外無法,離識實我法者,假亦應無,離開心識以外,實在無我,本來空,無我。那麼所謂假,一切外在的東西都是假我的存在,這個假我觀念也應該是沒有。

它的理論「謂假必依真事似事共法而立。」他說,講一切外在的假,比如電影、電視,我們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假的,但是必須要真人去演出來,才把這個假的影子留下來。所謂假,必須要依照真實的事情而建立,所以我們看到假的東西,「是,是。」好像真是事情一樣。共法而立,這一切的假法也靠各種因緣湊合,共同湊合而建立。這個是他理論上提出問題的前提,那麼他引申的比喻:

「如有真火有似火人有猛赤法乃可假說此人為火。」比如世界上真有這個火會燃燒的。因為有真的火,我們另外來一個別的東西,也放起來加以燃燒,看起來像真火一樣。我們可以演電影演出一個人,一身都會燒起來,都是火,這是假法。必須我們要看過真火,所以看到假做的一個火的現象,有似火人,有猛赤法,就是看到那個火燒的很猛,火的顏色是紅的,赤的。他說這個現象是怎麼來的?哎呀,那個是火,這個人一身都在燒火。因為我們看過了真火,才會構成這個假火現象的觀念。乃可假說,有了這個實際的經驗,才說:哎,這個是假人,假火人。假必定要從真來。

又說:「假說牛等應知亦然。」我們因為看過牛,然後來個木刻的,或者水泥做的,或者木頭雕刻的,我們說:這個是假牛,很像。因為我們看過了真牛。世界上一切假的東西,必定是依照真的來的,佛說的這個世界一切如夢如幻,是假的,那這個假是怎麼來的?要從真東西來的,這個道理。

「我法若無依何假說。」那麼依佛法說一切無我,本來空,本來沒有我,因為我本來空啊,是無我。這個無我是假的,我們現在這個能夠吃飯,能夠活著的這個生命,這個現象是假的,假的那裡來呢?根據剛才的比方,必然後面有個真的,我們才曉得現在是假的,那麼現在這個無我,我都沒有了?我的生命真的從那裡來呢?依何假說?根據什麼說現在的我是假我?

「無假說故。似亦不成。如何說心似外境轉。」假就是假,空就是空,後面沒有個東西了,無假說故,似亦不成。你說我們現在這個人活著像真有這回事,可是畢竟啊,沒有真實的存在,那這個理論不成立。怎麼樣你可以說明一切心外無法?佛法的重點在心外無法,一切唯心,心識以外沒有別的東西。如何說心似外境轉,我們自己因為認不清楚這個道理,反而把真心啊依照假像在轉,這個道理怎麼說呢?這是問題,下面答覆,辯論這個問題:「彼難非理。」他說提出來的這個疑難問題不合邏輯。「離識我法前已破故。」離了唯心以外,一切唯心造以外,另外沒有一個真實我的存在,這個理論在前面講過的地方已經講過了,已經破除了。

「依類依實假說火等。俱不成故。」所以他的邏輯及辯論的方法,拿現實的事情,依類,比如看到真的火,我們因此說有一個假火,因為我們看到真有個太陽,因此看到某一個東西發很大的亮光,好像太陽一樣,依類。依實,依據實在的東西,假說有個火,剛才提出意見,反對派的意見,這些理論上都不成立。

「依類假說理且不成。猛赤等德非類有故。」為什麼呢?依照這一類,比如說,說一切法皆假,比如這個火,火燒起來,這個洋火點著了火,把柴燒起來,這不能說是假定,是真的啊。是真的嘛?不是真的。因為火性是空的,它裡面沒有東西,你把它抓來一捏它裡面沒有東西。而且它燃燒過了就成了一陣煙,真正的猛火連黒煙都沒有,自性空。來無所從來,去無所從去,火性自空。所以《愣嚴經》上也提過「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暫停,下面轉到原文的開始)

上次講到無為法,就是學佛成佛,證到無為法而成佛,無為法的定義,它的內容說完了。

現在在講:「外道余乘所執諸法。異心心所非實有性。是所取故。」關於外道這個名稱我們說過很多次,佛法是定義就是:心外求法。所有的成為外道,並不是一種宗教門派的觀念,就是說,不瞭解一切唯心,另外求一個道果的就是外道。各種學派的余乘,即佛法裡的小乘,乃至佛涅槃後,他的弟子們分的宗派,最後得道果,所謂修道證果的那個看法,其他的大乘以外,還有大乘裡頭不徹底、不了義的,都包括在內。他們認為諸法、一切道最後異心,這個心是心體的心,他們認為道同我們一切凡夫的心的體不同,道另外有個道,異心即不同與心。心所即我們現在講的心裡所起的這種心理狀態。他們認為道不是現在心理所起的狀態,所以,非實有性,而且他們認為道本來就是空的,所以認為證到了空就得了道。現在落在偏空之果,偏於空的批駁。是所取故,這個是他們的見解,修道的見地認識不清楚,自己主觀的成見加過來的東西。

「如心心所。能取彼覺亦不緣彼。是能取故。」如是假定,心即我們這個心,乃至心理所起的這種現象。比如我們現在打坐有個清淨的境界,或者有個空是境界啊,這些境界是心所,心理意識所起的,自己加以主觀的斷定:這個是空的,這個是清淨的。如心,本體這個心,乃至心理所起的現象,能取彼覺,我們這個心它本身的作用,體跟用,一個是能,本來的功能,所即由本來的功能所發起的現象。就是因為能取,能夠自己建立一個主觀的認識,比較,跟外面的一切境界,這個時候我空了,這個時候我得了道,清淨了。亦不緣彼,是能取故,真正的道理有一個能得之性,能空的境界在,已經不是道了,所謂空的境界不對,有一個能空的執著,那麼已經有個執著了,能取的關係。

「如緣此覺。諸心心所依他起故。亦如幻事。非真實有。」那麼我們應該瞭解,比如我們修道,最後到達身心皆空,你的感覺上覺得:我現在心裡真的空了,得到空,得到清淨。實際上這個空還是依他起性,因為你在坐,做功夫,由身心自己造成的,造出來一個清淨,空的境界,這是依他起性。怎麼叫依他起性?必須要生理上非常健康,身體上沒有一點毛病,假設身體上有一點毛病,那裡酸啊、痛啊、麻啊,你空不了。第一,這個清淨快樂的感受是依身體而來;第二因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feexplor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