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六講 豆類加工

豆類屬於豆科 (Lequminose)作物,用途廣泛,豆類
中之蛋白質為素食者之主要蛋白質來源。豆類種類很
多,常見者如黃豆、紅豆、花生、綠豆、豌豆、蠶豆等,
依豆類中之主成分含量不同,常將豆類分為三種:
一、蛋白質,脂質含量多,醣類含量少者:如黃豆、花

生。
二、蛋白質,醣類含量多,脂質含量少者:如紅豆、綠

豆。
三、蛋白質,脂質,醣類含量皆少者:如皇帝豆、豌豆。

第一節 黃豆(Soybean)

黃豆或稱為大豆,原產於中國東北,但現在已成為
美國主要農產品。黃豆之品種很多,就顏色而言,有黃
色、綠色、黑色、棕色等;就形狀而言,有圓形、橢圓
形、扁橢圓形等,其中以圓形及橢圓形為最多。

黃豆營養豐富,其蛋白質含量為 34~40%,脂質含
量 17~20%,灰分含量 4~5%,纖維含量 5~6%,且不含
膽固醇。


黃豆之加工品種類很多,包括:
一、整粒食用:如筍豆、毛豆。
二、磨漿食用:如豆漿、豆花、豆腐、豆干、豆皮等。
三、孵成豆芽:如黃豆芽。
四、發酵後食用:如醬油、納豆、味噌、豆腐乳、天貝

等。
五、油脂萃取後使用:如脫脂黃豆粉、濃縮黃豆蛋白及

分離黃豆蛋白等。

一、豆漿(Soybean Milk)

豆漿又稱豆奶,為營養豐富物美價廉之大眾化食
品,常被稱為東方人的牛奶。

3.


(一)製造流程:
(水)
黃豆→ 洗淨→ 浸漬→ 磨碎→ 加熱→ 過濾→ 加糖→ 成品


(豆渣
)


(二)製造說明:

1.原料黃豆:應選擇不含砂石且蛋白質含量高之品
種,可以提高豆奶中所含之固形物濃度及產品之
收率。
2.浸漬:
(1)浸漬主要之目的為讓子葉充分吸收水分。黃豆原
料加水後可膨脹為原來的 2~3.倍重量,夏天約需
4~6小時,冬天約需 8~10小時。黃豆經過浸水後,
可使部分固形物如寡醣類等溶出,同時易造成脹
氣的水蘇糖,棉籽糖也會除去,又可減少黃豆中
胰蛋白酵素阻礙劑及血球凝集素之含量。
(2)影響黃豆吸水率之因素:
A.溫度:溫度越高,吸水率越快。
B.PH及鹽類濃度:在鹼性下吸水速率會增快。
C.果膠含量:果膠含量越高,吸水速率越慢。
D.品種:質地越硬的品種,其吸水率越慢。
3.加熱:
(1)黃豆加熱目的:
使黃豆中之脂質氧化酵素 (Lipoxygenase)失去活
性,避免臭味發生。
4.


(2)黃豆加熱之溫度:
可使用 98~105℃, 5~6.分鐘,或在工業上以 130.℃以上的 UHT法殺菌。
(3)為避免豆奶有臭味發生,常採用如下方式脫臭:
A.利用加熱,化學藥劑 (消泡劑),離子交換樹脂,
活性碳等方法,去除豆臭味物質之發生。
B.酸鹼萃取法:利用黃豆磨碎時調整其 PH,防
止脂質氧化並抑制脂質氧化.之活性。
C.熱水及蒸氣萃取法:利用高溫使酵素失去活
性。
豆奶與牛奶營養成分比較


成份
種類
粗蛋白
(%)
粗脂肪
(%)

(%)
灰分
(%)
水分
(%)
熱量
(卡)
豆奶 2.7.1.6.10.0.0.2.85.4.64.
牛奶
(鮮奶)
3.1.3.4.4.7.0.7.88.1.61.

二、豆腐

豆腐是以黃豆為主要原料,加入凝固劑,使黃豆之
蛋白質(glycinin)凝固沉澱,再壓榨而成。

5.


(一)傳統豆腐

1.製造流程:
(凝固劑 )

豆漿→ 凝固→ 略加攪拌→ 豆腐花→ 入豆腐箱中→
加壓→ 豆腐

(去漿水 )


2.製造說明:
(1)傳統豆腐用的凝固劑為鹽滷及石膏等,鹽滷中的
主要成分為硫酸鎂(MgSO4)以及氯化鎂(MgCl2)
..
石膏之主要成分為硫酸鈣,使用量為 2%。
(2)傳統豆腐之凝固溫度為 7075℃,
迅速加入凝固
劑後,略加以攪拌,並放置十分鐘。
(二)營養豆腐(盒裝豆腐)


1.製造流程:
(凝固劑)

豆漿→ 冷卻→ 裝盒→ 加熱凝固→ 冷卻→ 成品

2.製造說明:
(1)盒裝豆腐使用之凝固劑為葡萄糖酸 s
內酯
(gluconoslactone.GDL)

(2)加熱凝固條件為 90℃, 30分鐘。
(3)加熱會使 (gluconoslactone)
.變成葡萄糖酸
(gluconic.acid),使豆漿 PH.值降低,致使蛋白質
凝聚形成固體。
(4)營養豆腐係由於在製造過程中不必擠掉漿水,可
6.


以保留較多水溶性蛋白質及維生素,惟含鈣量較

傳統豆腐少。

三、豆腐乳

豆腐乳被稱中國乳酪,(Chinese.Cheese),是以黃豆
為原料,製成豆腐,再經毛黴(Mucor)發酵而成。

(一)製造流程: (豆渣
).(凝固劑
)
.
黃豆→ 洗淨→ 浸漬→ 磨碎→ 加熱→ 過濾→ 豆漿→

(接種
)


凝固→ 成形→ 切塊→ 表面乾燥→ 黴豆腐→ 鹽漬→

裝瓶→ 熟成 →成品
(二)製造說明:

1.原料黃豆:選擇蛋白質含量高的品種,才可提高
豆漿之固形物及產品的收率。
2.豆漿之製造:使黃豆充分吸水,其體積約膨脹為
原來體積的 2.5.倍,再以研磨機磨漿,加水量為
原料的 5倍,再加熱至沸騰,並趁熱以濾布過濾,
即為豆漿。
3.豆腐之製造:
(1)豆漿在溫度為 68~70℃時加入 2.5%凝固劑(石膏
或鹽滷,較一般豆腐多約 20%之凝固劑),使蛋
白質凝固,製成硬豆腐。
(2)以豆腐模型將凝固之豆漿壓濾及定型,並使壓
7.


出之豆腐塊水分含量為 87%,但硬豆腐較食用豆
腐更低,品質更硬,一般豆腐水份含量為
70~75%。

(3)壓出之豆腐切成小塊,為防止雜菌於製胚時生
長,可將豆腐塊先行殺菌或浸漬於稀醋酸溶液
中,使其 PH降至 5.0以下。
4.接種製豆腐胚:
(1)殺菌過之豆腐排列於胚盤上,蒸發水分,並接
種進行純粹培養長毛黴菌。
(2)依使用菌種將豆腐塊置於最適溫度,一般為
28~32℃,培養至豆腐塊長白色菌絲至 1~2.公分
長,再將菌絲壓扁,這時之半成品稱為豆腐胚。
5.鹽漬:
(1)將豆腐胚移入缸中,每一層胚上面撒鹽一層,
相互間隔,鹽之用量為豆腐胚之 20%,亦可使用
20%重之食鹽水浸漬。
(2)浸漬 3~4.天後取出水洗,再置於缸內,進行熟
成。
6.熟成:
(1)熟成期間可加入各種調味料,豆腐乳名稱亦因
添加之調味料而異,如加辣椒、麻油、米麴、米
酒等。
(2)加入各種調味料後密封,維持 2~3.個月熟成即
8.


可。

四、味噌

味噌係將黃豆經過蒸煮再與麴及食鹽混合,再經發
酵熟成的產品。
(一)味噌之種類:

1.依原料分類:
(1)米味噌:以米麴與蒸煮過之黃豆為原料所製造
之味噌。
(2)麥味噌:以麥麴與蒸煮過之黃豆為原料所製造
之味噌。
豆味噌:以黃豆麴所製造出之味噌。


2.依色澤分:
(1)白味噌:以較多量之米麴及蒸煮過之黃豆所製
造之甜度較高,色澤較淡之米味噌。
(2)紅味噌:以米麴或麥麴及蒸煮過黃豆等量混合
所製造之紅褐色味噌。
(二)製造流程: (種麴
)
白米→ 洗淨→ 浸漬→ 蒸熟→ 冷卻→ 製麴→ 米麴
黃豆→ 洗淨→ 浸漬→ 蒸熟→ 冷卻→ 搗碎 混合
食鹽

→ 入桶→ 熟成→ 製品
9.


(三)製造說明:

1.原料米:
(1)味噌用之白米碾至 92~95%,去除附著之雜質。
(2)白米浸漬至吸水量增加 27%,時間依浸漬溫度
而定,15~20℃為 15~20.小時,30℃為 8~12.小
時。
(3)浸漬過之米粒蒸熟,以米粒中心部分糊化為宜。
(4)蒸熟之白米攤開,冷卻至 35~40℃
2.製麴:
(1)將米麴菌種(Aspergillus
Oryzae)均勻散佈於蒸熟
之米粒上,並以殺菌過之手 (以酒精殺菌 )搓揉,
使麴菌孢子搓入米之表面,再放於麴盤上,保
持溫度 30~35℃,使麴菌生長。
(2)經過 12~15.小時後,米粒上開始長麴菌,已無
光澤,翻拌米麴,使產生之 CO2.去除,並供給
新鮮空氣,此後每隔 5~6.小時翻拌乙次,至產
生之白斑已達 80%,並且結成硬塊狀,翻最後
乙次,且將麴盤上下交換,使品溫均勻。
(3)出麴:依味噌之種類而決定出麴之時間,白味
噌以菌絲充分生長之幼麴為宜,紅味噌則以附
有孢子之老麴為佳。
(4)拌鹽:
A.出麴後之米麴與食鹽拌勻,阻斷米麴繼續生長,
10.


且使菌體內之酵素釋出。

B.拌鹽量為總量之 30%,剩餘鹽在與黃豆混合時再
加入。
3.黃豆之處理:
黃豆經過精選、洗淨、浸漬後,將黃豆蒸熟或煮熟。
4.混合:
將米麴、蒸熟黃豆及食鹽充分混合。
5.發酵熟成:
以混合均勻之米豆麴放入桶內,並壓實,表面攤平
後撒食鹽,使發酵。發酵期間夏天 1.個月,冬天
2~3個月,即可包裝出售。
6.熟成中之成分變化:
味噌在發酵熟成期間由於微生物之作用,遂產生特
有之色、香及味。
(1)糖化作用:
A.米麥等原料中之醣類,因麴菌中糖化酵素之作用
而將澱粉分解成小分子之糖。
B.麴量愈多或麴菌之糖化力愈強者,產品之甜度愈
高。一般未形成孢子之幼麴糖化力較強。
C.糖化作用較蛋白質分解作用更快,所以甜味噌較
紅味噌熟成快。
11.


圖 61.
味噌在發酵熟成過程中之成分變化

糖化作用:醣



甜味
酒精發酵:糖 酒精

酯類
芳香
酸發酵:糖及蛋白質 有機酸
酸味
蛋白分解作用:蛋白質 氨基酸
鮮味

食鹽
鹹味
後熟作用:風味調和
味噌之風味

(2)酒精發酵:
A.糖由於酵母之作用,產生 CO2及酒精。
B.生成之酒精,有一部份與有機酸結合成酯類,形
成味噌之優良風味。
(3)酸發酵:
糖類與蛋白質因細菌之作用,會有酸產生,適量的
酸對味噌之風味有良好效果。
(4)蛋白質分解作用:
味噌在發酵過程中,由於酵素作用,使原料中之蛋
白質變成胺基酸,形成味噌之鮮味。
12.


五、豆瓣醬

豆瓣醬係以黃豆、小麥粉、食鹽、及麴等為原料,
經過發酵所製成,亦有添加如辣椒、胡椒等香料為副原
料而製成。
(一)製造流程: (種麴
)

黃豆→ 精選→ 洗淨→ 浸漬→ 蒸煮→ 冷卻→ 拌粉→

(鹽水
)

製麴→ 出麴→ 入缸→ 發酵→ 裝瓶→ 殺菌→ 製品
(二)製造說明:

1.黃豆浸漬蒸煮:
黃豆浸水 6~8小時後,以 121℃,經 20~25分鐘加
壓蒸煮。
2.拌粉:
(1)麵粉以小火炒至金黃色且有香氣時,停火冷
卻,再拌入種麴。麵粉經焙炒,除可產生香氣
外,更可使澱粉糊化,蛋白質變性。
(2)種麴用量為熟豆及麵粉總量之 0.2%。
3.製麴:
(1)黃豆放冷至約 40℃,加入拌和種麴之麵粉,拌
勻後再分裝於麴盤,放入麴室。
(2)麴室控制在 25~30℃,相對溼度為 95%以上,經
過 18~24.小時後,翻拌種麴,以後每經 5~6.小
時翻拌乙次,歷時 72小時即成。
13.


4.發酵:
(1)種麴製成後下缸,並加入種麴量 1.2倍之 20%食
鹽水,以後每天攪拌 1~2次,以促進發酵。
(2)入缸後經過 2~3個月熟成即可。
(3)如欲加入香料,則須切成細碎或磨成粉狀後再
加入。
5.裝瓶殺菌:
熟成後,裝入容器中,並置於水中經 100℃,20.
分鐘殺菌,加蓋密封,即為製品。
六、醬油


(一)醬油是東方型食品加工之典型代表依中國國家標準
(CNS423)分類如下:

1.一般醬油:甲級之總氮量為 1.4g/100ml以上,最
普遍,佔市場之 85%。
2.淡色醬油:顏色較淡,依 CNS.規定,色度小於
3(Abs
555nm)或標準色 19以上。鹽分較一般醬
油多而氮含量較少 (依 CNS.其氮含量為 1.1g./100ml以上),為緩和其鹹味,常在醬油醪中添
加 10%之甜酒,再進行壓榨。
3.黑豆醬油:利用黑色大豆,小麥等為原料所製成
之醬油,其甲級品之總氮量為 1.2g/100ml以上。
4.醬油膏:在醬油中添加增稠劑,使其黏度在 25
14.


℃時為 250cps以上,包括壺底油、蔭油。其甲
級品之總氮量為 1.2g/100ml以上。

5.薄鹽醬油:含鹽量為一般醬油之 80%以下,一般
醬油之含鹽量為 18%,而薄鹽醬油含鹽量為
12%以下,常以氯化鉀,蘋果酸鈉、葡萄酸鈉
取代部分食鹽。
6.生醬油:從醬油醪壓榨後,未經任何處理之液體。
(二)依製造方法之不同可分為釀造醬油,化學醬油及半
化學醬油等三種。
釀造醬油:
(一)醬油之製造流程

黃豆→ 精選→ 洗滌→ 浸漬→ 蒸煮 (種麴 ).25~30℃

→ 混合→ 製麴→
發酵2 ~3

小麥→ 精選→ 焙炒→ 粉碎

生醬油→ 加熱殺菌

→ 包裝→ 醬油
(食鹽水
)

→ 入缸→ 醬油醪發酵→ 熟成→ 壓榨→

醬油粒→ 飼料
(二)醬油之製造說明

1.原料:醬油由原有黃豆或脫脂黃豆、小麥、食鹽
及水製成。
(1)黃豆:
A.黃豆原料之顏色可分為青、黃、及黑三種,其中
15.


以黃色之蛋白質含量為最高。

B.黃豆應選擇新鮮飽滿,形狀整齊,種皮薄有光澤
者。
C.脫脂黃豆價格低廉,蛋白質含量較黃豆高,且加
熱蒸煮時吸水性良好,酵素易滲透,可縮短釀造
時間等之優點,所以目前醬油工廠大部分使用脫
脂黃豆。
(2)小麥:
A.由於小麥中麩胺酸多,經發酵後可賦予醬油特殊
的甘味,所以釀造醬油皆以小麥為醣類之提供
者。
B.選擇小麥時麥粒完全成熟,乾燥適度,夾雜物
少,澱粉含量多,皮薄等條件。
(3)食鹽:
食鹽應選擇水分及夾雜物少,色白而結晶少。
(4)水:
由於醬油中水份佔 83%,係醬油中主要原料之
一,應選擇無色、無味可供飲用的水。
2.製造時可分為如後階段:原料處理、製麴、醬油
醪壓榨及調製。
(1)原料處理:
A.黃豆洗淨後浸漬,浸漬後重量約為原料大豆脂
2~2.5倍,夏天需 6小時,冬天為 18~20小時。
16.


B.黃豆之蒸煮:可用常壓蒸煮及加壓蒸煮,工廠中
以加壓蒸煮為主。蒸煮時間之控制很重要,蒸煮
時間若不足,則黃豆仍太生,組織過分堅硬,麴
菌之生長不易,若蒸煮過熟,則組織過度軟化,
易於結成塊,製麴不易。蒸煮過黃豆以手指捏之
可壓平之熟度為宜。
C.小麥原料以精選過之小麥,放入焙炒機中炒焙,
炒焙之目的為:
a.使小麥中之澱粉糊化而易受麴菌作用。
b.殺死附在小麥中之細菌。
c.去除小麥中之水分,有助於粉碎。
d.賦予適當的香氣及色澤,有助於提昇醬油品
質。
D.經過適度焙炒,表面成黃褐色之小麥,經過粉碎
機粉碎,將每粒小麥粉碎至分成 3– 5片。
(2)製麴:
A.製麴對醬油品質影響甚鉅。黃豆蒸熟後冷卻至
40℃,放入焙炒且經粉碎之小麥,混合均勻,再
混入(即接種) 0.1– 0.2﹪之種麴並攪拌均勻,
再放於 25– 30℃,經過約 72小時發酵,當孢子
充分著生後就可出麴。
B.菌種為米麴菌 (Aspergillus
orgae)或醬油麴菌
(Aspergillus
sojae),應選擇繁殖力強、蛋白質分
17.


解能力強之菌株。

C.成熟之麴菌呈黃綠色。
D.在製麴過程中因微生物繁殖會發熱,應加以翻
動,以使溫度降低,並供給新鮮空氣,勿使溫度
超過 40℃,以免造成麴菌死亡,即所謂 「燒麴」。
攪動同時使麴菌之內外溫度一致。
(3)醬油醪發酵:
A.醬油麴加入 1.3~1.5.倍之 18~19%食鹽水溶液,
在缸內進行發酵,這些發酵物稱為醬油醪。
B.在發酵過程中為促進發酵,需加以攪拌。
a.發酵時攪拌之目的:賦予麴菌新鮮空氣,促進
發酵。
b.促進麴菌中菌絲酵素之溶解。
c.使發酵過程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逸出。
d.使麴菌與食鹽水混合均勻。
C.在發酵過程中由於蛋白質分解酵素的作用使原
料黃豆及小麥中的蛋白質被分解成為各種胺基
酸,形成醬油鮮味之來源;又小麥中的澱粉受糖
化酵素的作用,分解成為糖及糊精;脂質分解酵
素將脂質分解成脂肪酸及甘油;其他纖維分解酵
素,果膠分解酵素等也發生分解作用。
D.發酵之微生物以耐鹽性乳酸菌及耐鹽性酵母菌
為主,乳酸菌為 Pediococcus
helophylus,使醣類
18.


變為有機酸,酵母菌為 Saccharomyces
rouxii,
進行酒精發酵,作用於醣使變成酒精。

E.除微生物作用外,各組成分間亦發生化學反應,
產生了醬油特有的成分及風味,如有機酸與酒精
作用形成酯類。
(4)壓榨:
發酵後之醬油醪經過壓榨使生醬油與油粨分離。
A.壓榨方式有槓桿式、螺旋式、油壓式及連續壓
榨式等,其中以油壓式最普遍。
B.壓榨後之生醬油約為 90%之收率,而油粨中之
水分含量約為 25%。
C.壓榨出來之醬油為使品質一致,常儲藏在 15.℃以下之低溫儲藏槽。
(5)調製:
儲藏槽中之醬油經過成分分析後,加以調配加熱
裝填後即成為製品。
A.調配係依據生醬油所分析之成分,調製成產品
之標準(表 62)

B.經過調配後之生醬油,再進行加熱。
19.



表 62.
醬油之國家標準
本品分為甲、乙、丙三等級,其品質應符合下表之規定

項 目 甲 等 乙 等 丙 等
總固形物(食鹽除外)(最少)
(g/100ml)
12.9.6.
總氮(最少)(g/100ml)
1.4.0.9.0.6.
胺基態氮(最少)(g/100ml)
0.56.0.40.0.24.PH值 4.5~5.3.4.5~5.3.4.5~5.3.

a.醬油加熱之目的:
1.殺菌及破壞酵素活性:生醬油中含有多種微生物及
酵素,為防止其對品質之破壞,需加熱以殺菌及破
壞酵素活性。
2.風味之調和:生醬油含有很濃郁的黴味,經過加熱
處理後,使香味和鮮味互相調和。成為香味濃醇的
美味醬油。
3.增加色澤:經過加熱後可以使醬油之色澤增加。
4.增加澄清度:生醬油中含有因加熱而引起熱度變性
之蛋白質,經過加熱後,此變性物可以被分離,而
增加醬油之澄清度。
b.加熱方法:
1.較小規模之工廠使用二重式殺菌,但大規模工廠則
採用多管式加熱式。
20.


2.加熱溫度:醬油之加熱溫度為 85℃, 30分鐘。
c.加熱後之醬油再進行過濾、澄清、充填:
1.加熱後之醬油進行冷卻,當冷卻溫度降至 65℃時,
加入矽藻土(使用量為 0.15%)當助濾劑,並以循環過
濾器加以過濾,去除懸浮物質。
2.除以循環過濾器過濾外,為確保濾液不再沉澱,常
施以每秒 3000.轉 10.分鐘之離心,並置於澄清槽靜
置一週,然後裝瓶。
3.醬油之充填容器以玻璃瓶或寶特瓶為最普遍,以玻
璃瓶裝之醬油於填充後,常進行 80℃、 20分鐘之殺
菌。
化學醬油

化學醬油是以化學藥劑─ 鹽酸,分解黃豆成為胺基
酸,又稱為胺基酸醬油,時間很短,但品質較釀造醬油
差。

(一)化學醬油之製造流程:
脫脂黃豆
→加熱

分解

(鹽酸
)


→卻 →濾
冷 過 濾 減壓




濃縮液 中 澄






→ →


濃縮 →

和 清

鹽酸
碳酸鈉
→ 過濾→ 濾液→ 脫色、脫臭→ 混合→ 澄清→ 過濾→

→ 胺基酸液 (食鹽水
).(不溶性胺基酸
)
.
21.


(二)製造說明:

1.加熱分解:可利用高溫加熱,100– 115℃、 10–
15小時之高溫加熱,應裝有除酸設施以清除蒸發
於空氣中之鹽酸。亦可利用低溫加熱, 80– 85℃、
60– 70小時,雖時間長,但氣體之蒸發較少。
2.鹽酸液:係將濃度為 30﹪之鹽酸,加水稀釋成濃
度 10– 12﹪之鹽酸。
3.中和、過濾:
(1)以鹽酸分解後之胺基酸分解液先行冷卻至 40.℃,再進行過濾。
(2)濾液以減壓濃縮法回收鹽酸,濃縮液再以碳酸
鈉中和至 PH4.5– 5.0,再過濾,並經脫色、脫
臭,再添加食鹽,經調整其鹽分後,靜置 710.
天,使濾液澄清並成熟風味,最後經過調製、
過濾及加熱殺菌即成製品。
化學醬油之優點為時間縮短,只有幾天便可得
到產品,惟分解過程中,會產生許多臭味物
質,並且醬油中只含鮮味成分之麴胺酸,缺乏
釀造醬油中所含有的醇類、酯類及有機酸類等
風味物質,所以化學醬油之風味不如釀造醬油
好。

22.


半化學醬油

半化學醬油兼具釀造醬油風味之香醇及化學醬油製
造時間短之優點。
(一)製造原理係以化學分解得到之醬液,加入小麥麴

中,於添加食鹽後與傳統方式般下缸發酵,利用發
酵來生成天然風味,以調節化學醬油所呈現之異
臭,以達到品質改善及降低成品時間之目的。

(二)此法只需 2~3個月即可得製品。

(三)目前大部分醬油工廠係將化學分解之胺基酸分解液
與釀造醬油分別製造後,再互相調和,此種醬油亦
稱為半化學醬油。

第二節 紅豆

紅豆又稱赤小豆,原產於東北亞溫帶地區及中國大
陸北部,台灣因氣候溫暖,一年有三作。紅豆約含蛋白
質 20﹪,澱粉 50– 55﹪,脂質 1– 2﹪,其加工品以製
成豆沙餡、羊羹為主。

一、紅豆沙

紅豆沙在製造時必須以整粒狀態加水煮熟後才可以
磨碎,如果先磨碎再煮熟,會變為糊狀不像豆沙,此乃
由於豆沙粒之澱粉顆粒在細胞內被蛋白質包圍。以整粒
豆加熱是豆的細胞未被破壞的情況下加熱,蛋白質受熱

23.


產生熱變性的凝固,將澱粉顆粒包圍固定於細胞內而不
以糊狀溶出。豆沙粒形成之最適溫度 37℃。
(一)製造流程:

豆沙粕
紅豆→ 洗淨→ 浸漬→ 蒸煮→ 擂潰→ 篩別→

(糖油
)
豆沙漿液

→ 漂水→ 脫水→ 濕豆沙→ 加熱煉製→ 豆餡
(二)製造說明:
1.浸漬:紅豆浸漬時間為 20– 30℃, 12.小時或 60.℃、 1.5– 2小時、浸漬時間應換 2– 3次。
2.蒸煮:將紅豆加熱至沸騰後,加入冷水,使水溫
立刻降溫至 50℃以下,以利紅豆之子葉能有充分
之水滲透,對膨脹有利。為防止紅豆皮中所含之
單寧或膠質成分殘留於豆沙中,影響豆沙之風
味,所以將豆中之水丟棄,重新加水,再煮沸,
煮至以手指可壓碎豆之程度,即可停止加熱,並
取出煮熟之豆。
3.擂潰:煮熟之豆取出後以擂潰機擂碎。
4.篩別:擂潰後之豆以篩子篩別,分離成豆沙漿液
及豆沙粕。
5.漂水:豆沙漿液送入槽中進行沉澱,沉澱在底部
的部分即為豆沙,水分含量約為 65%,稱為濕豆
沙,浮在上面部分的單寧 (tannin)、皂甘 (sapouin)
24.


等部分被洗掉。

6.脫水:將豆沙中的水分去除,少量用檸乾放入,
大量則用脫水機將水分脫掉。
7.加熱煉製:脫水之豆沙放入鍋中,加入糖及油攪
拌、加熱, (一般一斤豆餡加入一斤糖及一斤油 ),
至終點(不粘手),裝桶或真空包裝,即為成品。
二、羊羹


(一)製造流程: (紅豆沙、砂糖
)
洋菜→ 浸漬→ 煮至透明狀→ 過濾→ 混合→ 過濾→
濃縮→ 入模→ 冷卻→ 成型→ 包裝

(二)製造說明:

1.浸漬:洋菜浸漬使吸水,時間約為 30分至 60分。
2.濃縮:洋菜煮至完全溶解成為透明狀後,加入砂
糖及沙豆,繼續加熱至終點。
終點測定可用如下方法:


(1)以溫度計測量法:溫度以達 104℃,即為濃縮終
點。
(2)糖度測度法:糖度達 55%(即 55°Brix)。
(3)湯匙測量法:以小湯匙取少量羊羹滴入水中,滴
入水中之羊羹凝結在一起不易散開,表示已達終
點。
25.


第三節 花生

花生之主要加工品為花生醬(peanut
butten)。花生中
含脂肪 45﹪,蛋白質 25﹪,營養價值很高。花生之加工
品有花生油、花生糖、花生醬等。
(一)花生醬製造流程: (去皮
).(食鹽
)


花生→ 精選→ 焙炒→ 粉碎→ 擂潰→ 混勻→ 瓶裝→ 成品
(二)製造說明:

1.精選:花生使用振動篩去除砂土,灰塵等夾雜物。
2.焙炒:花生使用焙炒機炒熟,使蛋白質發生熱變
性。
3.粉碎:以粉碎機粉碎,並以風選機去除具澀味的
外皮。
第四節 綠豆

綠豆中含蛋白質 23%,醣類 62%,脂質只有 0.9%,
主要加工品有綠豆沙、綠豆餡、綠豆芽及粉絲等。

一、冬粉


(一)冬粉(粉絲)之製造流程:
澱粉原料→ 混合攪拌→ 擠絲成型→ 沸水糊化→ 流水
冷卻→ 掛桿→ 冷凍→ 解凍→ 乾燥→ 定量包裝→ 成品

(二)製造說明:

1.澱粉原料:原料以綠豆澱粉、馬鈴薯澱粉、碗豆
26.


仁澱粉等為原料,以綠豆澱粉為原料品質最佳,
可以在沸水中久煮不爛。

2.冷凍:冷凍溫度為10℃,
24小時。
2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feexplor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