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論吉洋人工湖的威脅與疑點

文‧圖⊙洪輝祥

前言:本月初,行政院為加速推動吉洋人工湖案,決定親自主導,整合環保、水利、交通、觀光、景觀、財經及土地開發等專業,成立推動小組,成員幾乎含概中央各部會的次長,並將此計畫納入五年五千億元計畫中,預定94年施工,96年完成第一期工程,總預算近300億以上,以BOT方式鼓勵民間投資興建。施工期間將開挖出6,500萬立方米砂石,完工後可蓄水9,500萬噸,每日供應高屏地區30萬噸水。前期相關工程「溪北砂石專用交流道」,計畫於明年初展開設計作業及辦理用地取得,於明年7月工程招標,預定94年底完工。

此計畫規模堪稱是近年來高屏地區最大手筆的『經濟建設』,若以佔地超過一千公頃而言,也是全國各項建設中的佼佼者。對於此計畫的『廣』與『大』且『速』,不免令人憂心,其背後隱藏著多少對環境的威脅,而其過程中又有多少疑點?本文嘗試將這些可能的威脅與疑點逐一探討。

 

威脅一:計畫只能治標不能治本,且產生雙重排擠效應



◆ 圍著三公尺的鐵皮牆,將世人的眼睛關在外面。裡面住的是湧泉與顯露的透水層。

此計畫以水利蓄水為主,將引荖濃溪的溪水蓄積,再供應高屏地區用水。這對有90﹪水量逕流入海的高屏溪而言,似乎有截流再利用的優點,但若深入了解,高屏溪的水量主要集中於夏天雨季與颱風帶來的豪雨,但豪雨常夾雜著來自上游的大量泥沙、廢棄物,急衝入海,此時水質太差,各個抽水站只能關閉運轉,眼睜睜看著大量水源流逝,直到急流退去,河水穩定,才會再度恢復汲水。因此,如何在豐水期提升水體『品質』才是當今之急。

要提高水質可以朝三方向著手:一為「涵養水源」,恢復森林及山坡林地水土保持的功能,發揮綠色海綿保水淨化效應;二為「流域污水整治」,將沿岸養殖、事業、家庭等廢水徹底截流,施以物理、化學、生物處理達到流放標準,才排放入河;三為確保地下水庫的永續經營,需嚴格限制地下水抽取量,並增加地下水補注量,並且要善加保護最珍貴的天然淨水器—地表透水層。一般而言,最佳透水層為河川沖積平原及傘頂處,最能快速補注而且提供最優質的地下水,而吉洋人工湖正是此種地質。

如今大量的經費被用來開鑿人工湖,又無益於水質涵養與淨化,是一種捨本逐末的作法,將造成經費排擠的作用。再則,此計畫大規模破壞透水層,增加地下水被直接污染的可能,倘若實施,將是屏東地下水資源災難的開始,可稱之為優質水源的排擠現象。故說此計畫將產生雙重排擠效應。

 

威脅二:海岸線倒退、海水入侵、地下水鹽化、地表沙漠化…

大量河水被截流引入人工湖(按計畫相當於四分之一翡翠水庫的水量),再加上今年底將完工的『南化水庫與高屏溪攔河堰聯通工程』取水供應南化水庫,如果再計算湖面的蒸發量,要達成原先計畫的供水量,勢必加倍取水,將造成高屏溪水量在攔河堰以上就被大量截取,無法注入海洋,原來地下淡水與海水的平衡介面被破壞,導致海水入侵河川與地下,形成海岸綫倒退與地下水鹽化,接踵而來影響地表植物無法生長而產生地表沙漠化的危機,將不斷威脅出海口鄰近的鄉鎮:東港、林邊、佳冬、新園。再漸次影饗到其他內陸鄉鎮。至於是否影響東港海域的特產:櫻花蝦;或其他迴游性魚類的漁產量,就需要更近一步的研究評估了。

 

威脅三:跨高屏溪橋樑的安全堪慮

前年高屏大橋斷橋事件與里港大橋橋墩傾斜殷鑒不遠,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人為的採砂與河水平日的侵蝕,河砂被不均勻搬運後造成每座橋墩受力不均,遇有洪水,最脆弱的橋墩易發生坍塌,威脅著大家生命財產的安全。此一現象可能隨著人工湖與攔河堰的完工更形惡化,因為水流驟減,河水搬運河砂的能力驟失,砂石的堆積與小量溪水的連續沖刷,也會造成不同橋墩基力不同,受壓力不平衡的現象,遇有洪水,後果不堪設想。



◆ 倒進來的廢物,泡著的垃圾,被淘空的砂石-高屏大湖的前世!

加州柏克萊大學教授麥瑟思 康達夫曾經指出:「諷刺的是,藉由水壩的興建而攔阻砂石與降低洪峰,洪水控制型的水壩原本建來減少沿河的損失,卻因消除海岸沉積物的供應,使海岸失去保護,因而造成更大的災害。……河流因著供應砂石,維持海岸完整的角色正逐漸地被法律所接受,就像最近在洛杉磯時報上的一篇文章標題所寫:『一種新理論:海岸對砂石有使用權利。』」這是1991年提出築霸與採砂對河道的影響的警告,在2003年末省視之,才知道我們對大自然的認識何其無知!

 

威脅四:污染屏東地下水庫

據里港地區耆老表示,日據時代日本人有意於吉洋附近開人工湖,以便蓄水灌溉,但經評估發現吉洋附近的地下水豐富,地下數公尺處就有豐沛的蘊藏量,於是放棄開發計畫,改以鑿井灌慨。里港吉洋地區之所以擁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部分原因要拜當地的地質及水文條件之賜,地層主要由砂礫石所組成,是最佳的透水層,所以雨水河川溪水可以快速自然補注到地下含水層,形成天然的地下水庫。

吉洋地區擁有兩項得天獨厚的優勢:地下水豐富且淺、絕佳的淨水器—透水層。但是這兩項優勢都可能隨著人工的開挖而毀於一旦。因為開挖深度達12公尺,可能造成地下水湧出,如此不但無法增加人工補注地下水庫,反而將確保潔淨地下水的大門打開,實不可不慎。

自民國81年美濃反水庫運動以來,許多團體或個人莫不主張以地下水庫的經營代替人工築壩的方式,例如美濃愛鄉協會、高雄綠色協會、藍色東港溪等都曾提出以地下水庫作為地上水庫的替代方案。丁澈士教授等在研究地下水補注現象時,也認為屏東平原極適合推動地下水庫的永續經營。中央研究院院士許靖華也提出『積體水路』的概念,強調國際水資源的趨勢為從地面水到地下水,也認為地下水庫是一種高階思考、低階技術,既環保又符合經濟效益的方案。

綜觀各種地下水補注的可行性方案中,人工補注池的深度多以2到2.5公尺為限,避免破壞透水層。如今吉洋深達12公尺,對地質與水文都是一種空前的挑戰,因為這些資源是不可逆的,一但污染地下水,可能需要千年時間才能淨化,相對於地表水污染的整治只要約40年,可見地下水體的保護層有多重要。標榜綠色執政的政府卻有如此的政策令人感到不解。



疑點一:計畫是為水?為砂?

吉洋人工湖只是將荖濃溪豐水期的水引入,再供攔河堰取水,充其量只是另一個攔河堰而已,而付出的代價卻可能使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庫遭受污染、天然淨水的透水層破壞。唯獨有利的是,可以名正言順的開採砂石,預計開採6,500萬噸的砂石,估計有百億的價值,受益的只是參與BOT的少數廠商、砂石業者與台糖公司。

更多的資訊讓我們相信這是一個「平原砂庫」。例如溪北砂石專用交流道的設計,經屏東縣政府極力爭取,已定於明年初展開作業,七月開始動工。此外早在民國八十四年行政院已規劃將里港、餉潭、枋寮作為砂石資源區(屏東佔全國三分之一),此計畫早於美濃水庫停建後的替代方案,如今藉著水庫的名義正當化其採砂的企圖。同樣的影子也發生在『士文水庫』的例子上,士文水庫同樣從餉潭到枋寮將這兩個砂石資源區以水庫之名包裝起來,這是巧合嗎?

從吉洋人工湖計畫也無法看出對地下水可能的衝擊如何防範,大規模開採砂石對附近農作、居民影響的評估,簡直視自然資源、老百姓為無物。



◆ 羅列於大小坑洞間的五花八門的垃圾,與燃燒過的廢五金。

 

疑點二:污染、盜採就地合法化?

里港地區被砂石盜採威脅已久,盜採者毫無忌憚的榨取土地的最終價值,徒留滿目創夷的場景,當地居民自嘲為『千島湖』,大大小小深達二三十公尺以上的湖泊,都是盜採砂石直到地下水湧出的結果。也有人稱之為『毒龍潭』,因為垃圾、廢棄物、農藥罐隨地傾倒,廢電纜、塑膠、泡綿任意焚燒,隨著雨水沖刷流入湖區再滲入地下水,使得里港地區原本甘甜的地

下水變質,數百公頃的土地從良田變荒野,令人不忍卒賭。這些大規模污染的事實形同無政府狀況,不見任何整治計畫,如今執政者又提出吉洋人工湖的計畫,形同是將這些污染與盜採的事實就地合理化。果真如此,未來吉洋人工湖蓄積的水將是何種品質?

筆者認為,應將現有污染與超挖的後遺症訂出整治計畫,整治成功後,再談人工湖的開發計畫。

 

疑點三:水庫的觀光功能?阿公店水庫、澄清湖的例子

計畫中特別以增加周圍的觀光資源為重點,但衡之現有水庫的經營情況,通常觀光客愈多的湖區,其水質愈差。阿公店水庫曾經長出有毒的綠藻,連工業用水都不敢用。而澄清湖水庫的優氧化使得民生用水拉出警報,現正進行全湖的整治中。可見,人的干擾會惡化水質與水庫的壽命,現在吉洋人工湖把次級水體引入,光受自然沉積作用就會使湖底的腐植質堆積,造成阻礙滲透能力,而觀光人潮的湧入更影響水質的穩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feexplor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