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與絲狀的真菌由於許多形態及其它生裡上的差異,被分為截然不同的兩類。然而,界於此兩類之間,卻有一過渡性微生物,那就是放線菌(actinomycerea)。    放線菌是單細胞的微生物,可以產生細長,分枝的菌絲(mycelium),此菌絲能夠進行分段(fragmentation),或再分(subdivision)而成為無性的孢子(asexual spores)。單獨的菌絲(hyphae)在外表上與真菌的菌絲相似,可是直徑卻只0.5~1.2μm,但也有與細菌細胞相似大至2.0μm者,不過與真菌菌絲的直徑5~10μm相較就小了許多。    放線菌除了以營養的方法(vegetative means)繁殖外,有些可產生無性的孢子,叫做分生孢子(conidia),但是放線菌並沒有所謂的有性孢子時期。 放線菌與真菌,特別是不完全菌(fungi imperfecti),有四點很明顯的關係存在; (1)較高等放線菌具有類似黴菌(mold)的完全分枝的菌絲。 (2)許多放線菌和真菌一樣可形成棲息於空中的菌絲及分生孢子。 (3)放線菌在液體培養基中培養,並不會像細菌般地造成混濁,反之,卻表現出明顯的塊狀。 (4)若把某些放線菌放在完全不加限制的優良條件下生長,其生長速度並不像一般細菌成指數(exponential)的增加,而是立方的(cubic)增加。   放線菌的生存方式是腐生(saprophytic),可是有些卻可導致植物、家禽甚或人類發生疾病。放線菌在其棲息地既可以孢子,又可以菌絲的形態存在,一旦土壤中孢子萌發,可導致菌數激增。   放線菌多數是處在孢子時期,孢子對於不適的環境具有抗力,能在菌絲不能生存的環境下繼續維持生命。但是放線菌的孢子對熱的抗力不如細菌的內孢子來得大,且不活動的孢子之致死溫度也只高於菌絲數度而已。 二、土壤環境對放線菌的影響   放線菌的種類很多,廣泛的分布在土壤中,堆肥中,污泥中及湖底。它們既可存在於土表,亦可生存在相當深的土壤中,其數量僅次於細菌。在pH高的地帶,土壤中的微生物大多數是放線菌。無論是定性的或是定量的,放線菌都受到其棲息環境的影響,主要影響是有機物質的狀態,pH值,溫度及濕度,此外,季節的變換,土壤的深度亦有不小的影響力。 (一)有機物質   在有機碳源豐富的土壤中,放線菌的數目有時可達每克土壤中有108個。經過施肥的土壤中,放線菌的總數及所佔菌數百分比都比未施肥時多。在開始添加有機物到土壤中之初,首先是細菌及真菌的活動增強和菌數快速增加,特別是在氮源充足時,此現更是顯著,一直到有機物腐敗的後期,放線菌的活動才逐漸顯著。 (二)pH   放線菌不能適應低pH值,其菌數在pH5.0~pH8.0之間最多。在土壤pH高的地帶,放線菌是占多數的主要微生物。 (三)濕度   放線菌是好氣性的,當土壤水分含量太高導致缺氧時,放線菌便無法生存發展,反之,放線菌對於半乾(semidry)土壤的適應能力則遠強於細菌。因此,當土壤乾旱時,細菌幾乎消失而放線菌仍維持著相當數量。在某些沙漠地帶,主要的微生物即為放線菌。但是放線菌的營養菌絲仍是需要相當量的水分來維持其生理代謝反應,所以放線菌的抗旱性要歸功於它的孢子。 (四)溫度   大部份的放線菌是中溫性的,最適溫度在25℃到30℃間;尚有些兼高溫性菌(facultative thermophiles),可以在55℃到65℃之間生長。   將大量有機物質加到土壤中時,隨著土壤溫度升高高溫放線菌數大增;在50到60℃每一克土壤中有一百億個放線菌。 三、放線菌的分布   放線菌被分類在Actinomycetales目,這一目包括絲狀的狹長細胞並有分枝傾向的微生物。此目與真菌不同之處,其一是菌絲較細,直徑稍大於1μm;其二是不具真核性細胞的特徵;其三是細胞壁中並無真菌細胞壁中的幾丁質和纖維素的成分。在土壤中量最多的放線菌是Streptomyces,其次是Nocardia,其他的放線菌的量則為少數。 (一)Nocardia:   絕對好氣性,細胞呈細長絲狀。菌落在外表及堅實性二方面與細菌者極為相像。在其生活史的早期,有初步的菌絲,很快地此菌絲分段變成短桿狀細胞。大部份的菌株不能產生真正聳入空際的菌絲,不生成分生孢子,是一種很罕見的土壤微生物。 (二)Streptomyces:   向空中伸展的菌絲可產生分生孢子,好氣,在土壤中數量很多。   Streptomyces和Nocardia相異之處在於前者的菌絲雖不能分割為小段但能產生分生孢子,這些孢子是由菌絲頂端的基部逐漸分段而形成的;分生孢子發育完成時,具有長卵的外型,其大小、型態與真正的細菌相似。其菌絲部份的生長幾乎完全限制在頂端,其它部份則處於休眠狀態。   在靜置的培養基中Streptomyces並不會造成混濁,其細胞在液體表面呈現明顯的片狀;在充氧的液體培養基中,其生長會像細菌一樣的散開,但仍能形成典型的菌絲塊(mycelial pellets)。在洋菜培養基上所形成的菌落是堅實的,常帶有顏色,亦常會產生水溶性色素而在培養基中擴散。   在可耕地的放線菌中以Streptomyces含量最多,約佔70~90%。Streptomyces會發散出一種霉味,正像新翻泥土的氣息。泥土剛被翻?後的氣味,也許正是這種微生物的存在所導致的。 四、放線菌的活性及功能   放線菌中有許多菌株可以形成有毒的代謝物;幾乎3/4以上的菌株能產生抗生素(antibiotics),其中知名度高的有鏈黴素(streptomycin)、氯黴素(chloramphenicol)、金黴素(chlorotetracycline)、土黴素(oxytetraccline)等。由於放線菌的發酵產物極具商業價值,所以相關的研究非常多。但是,研究的目標主要是放線菌的發酵生化學及藥理學二方面,所以對於放線菌在自然界的功能,所能明瞭的很有限。   放線菌的發育與細菌及真菌相較就顯的特別緩慢,這顯示了它們在自然界各種生物競爭中是居於劣勢的。當動植物遺骸開始分解時,放線菌在土中的菌數非常少,一直到容易利用的養份消耗得差不多了,細菌和真菌類開始消滅時,放線菌的活動才變的較為顯著。   放線菌是異營(heterotrophic)生物,可利用的碳源由簡單的單糖,有機酸到複雜的多醣類、脂質、蛋白質及鏈狀碳氫化合物都可利用。纖維素可被某些種放線菌所利用,但是分解速率很慢。有些菌株尚可利用澱粉及菊醣(inulin)等。Nocardia spp.可分解利用白蠟(paraffina)、酚(phenols)、固醇(steroids)及嘧啶(pyrimidins)。   銨,硝酸根化合物,氨基酸,蛋白(peptones)及一些蛋白質被放線菌用為氮源。較複雜的含氮分子則被分解成氨,做為同化作用上的主要化合物。 放線菌廣存於土中,尤其較乾燥而非強酸性,有機質豐富之處,放線菌分解植物與動物之殘體,並吸收分解的產物作為營養而增加它們的數量。在土中放線菌主以孢子狀態存在,菌絲狀態亦可存在,但一般而言,菌絲僅存於有足夠有機質供孢子發芽與維持營養生長的環境。   無論如何,我們可證實放線菌參與了以下數種過程: (一)能夠分解植物及動物組織中一些較難分解的成分:當外界加入成分簡單的含碳化合物時,放線菌不是細菌或真菌的對手;但等這些簡單化合物被消耗殆盡,而只剩難分解的含碳化合物時,放線菌就成為主要的微生物了。 (二)能夠把外加的有機物轉換為腐植質:許多放線菌株可在培養基中產生屬於礦質土壤(mineral soils)中腐植質的芳香族化合物。 (三)可以在高溫下進行物質的轉換:特別是在腐爛(roting)昇溫的綠肥、乾草、堆肥中,高溫放線菌(thermoactinomyces)可能是最主要的菌類,有時甚至會在堆肥表面有一種屬於放線菌的典型的灰色產生。 (四)能夠導致植物的土源疾病,如馬鈴薯瘡痂病(potato scabby)及甘薯斑症(sweet potato pox)。 (五)由於能產生抗生素,所以在微生物間的拮抗作用上,有其重要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feexplor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