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佈施學


          ——《毗耶娑問經》選講
                 南懷瑾
   【編者按】《佛教的佈施學》,為南懷瑾先生1991年8月16日至21日在香港講述《毗耶娑問經》的記錄整理稿。時值中國華東發生特大水災,南先生開講這部系統闡述佛教佈施原理的經典,尤具理論和現實上的指導意義。時過七年,長江流域和東北發生比1991年更為兇猛的水災,全國佛教徒正發揚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救濟災區同胞。徵得南先生同意,特刊登捲上部分講記,以饗讀者。
 一、學佛要先從做人開始
   《毗耶娑問經》,二卷。由後魏瞿曇般若流支譯出,屬於大乘方等部。新譯有唐代菩提流支的一卷本,歸入寶積部第四十九會「廣博仙人會」。歷史上很少有人研究這部經典,現在的大法師也不會去講它。這部經是以故事的形式,主要講通過佈施的功德,由人道進入天道的境界,偏向於形而下的領域。而中國人講佛法,喜歡走形而上學的道路,所以這部經被束之高閣,流傳不廣。
   但要研究宗教學術,對這部經就應該引起注意。因為這部經提供了當時印度社會宗教生活的豐富資料。文字也非常生動有趣,描繪的場景、對話,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好比在看一部電影劇本。這部經要答覆當時印度人普遍存在的問題,人樂善好施,死後就能升天堂。可是印度宗教所講的天堂有六十多種,那麼這天堂的境界如何,天人是從哪裡來的?從比較宗教學的學術立場看世界宗教,像中國的道教,以及基督教、伊斯蘭教等世界上各種宗教,也都有類似的說法。但天堂是一個什麼樣子,誰也沒有講清楚。站在學術的角度,要對每個宗教的經典和理論作比較研究,天堂究竟在哪裡?要從科學上找出根據來。事實上,人類幾千年來一直在找這個東西。由宗教而哲學,由哲學而科學,現在發展到太空探索,一直在追尋究竟有沒有另外的一個世界。佛對當時外道的種種說法進行了分析,這個分析究竟如何,要求證,盲目的相信是不對的。
   許多人學佛有個毛病,好高騖遠,一上來就要成佛,連天人都不在話下了。其實,佛法是五乘道,首先是人天乘,先從做人開始,人做好了,才有可能升天。小乘裡頭特別注重這一點。然後一步步從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修行,最後進到佛乘,證道成佛。
   這部經就是講怎樣生死於天人之間,也就是中國儒家所講的「究天人之際」。學佛要先從做人開始,人都還沒有做好,一上來就把《金剛經》、《楞嚴經》掛在嘴上,一步登天想成佛,那是做不到的!人怎麼做好,就是修善業道。要做多少好事,才能有資格升天,天也分好多層,這裡講的莊嚴天、四天王天、三十三天都在欲界天,在佛法的天人系統中還是最基礎的。基督教所講的天堂,就在這一層面。有人說:我只要打坐,到了初禪,就統統超過這些境界了。錯了!達到初禪境界,要看你的心理中貪、嗔、癡等壞毛病減除了多少,你的行為中功德增進了多少。並不是只要打打坐,就能升天道的,沒有這個事!
   欲界天裡還有飲食男女之欲,但你不要輕視他啊,像我們這些人將來能不墮到畜生道裡去,已經很好了,能夠人中再來,已經很難,要想升天,那就更不容易了。所以我常講起當年我的老師袁煥仙先生說的一句話,他對路過的土地廟都要停下來,合個掌,行個禮。為什麼?「你別小瞧他們,他們成仙,也是經過多少年的修行,做了多少功德。我們將來死後,能不能做個土地公還成問題呢!」這是講修行之難,所以對一切修行者都很恭敬,並不是說要拜他們為師。
   《毗耶娑經》特別提出討論了佈施的原則和功德,也就是我們現代人常講的要有愛心,要幫助人。那麼,通過研究佈施這個問題,對什麼是真正的社會主義福利,就可以應用上了。搞清楚這些觀念,明白了怎樣做人,怎樣做一個好人,才談得上研究佛學。
 二、古代印度社會的宗教生活
 (一)佛教僧團的修道場景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梵游阿瑜強伽河岸,與大比丘眾俱。
   每部佛經的開頭,都標明了這部經的形成、時間、地點和在場者。所有的佛經都是佛的學生記錄下來的,有人向佛提問題請教,佛回答了這些問題,學生把當時的對話記錄下來,標上「如是我聞」,以示負責:我當時聽到佛就是這樣說的。
   有人對佛經裡的「一時」感到很好笑,講印度人沒有時間和歷史的概念。其實佛教用「一時」指涉時間有著很高明的道理,因為時間、空間都是相對的,宇宙的時間只有現在,沒有過去,沒有未來,現在也是轉瞬即逝,暫時叫一個現在。這是一個非常高深的哲學和科學問題。
   這部經是佛在中印度恆河邊上講的。
  彼比丘眾,所作已辦,盡一切漏,無有障礙,離有不退。勤為禪誦,  跏趺而坐。隨何處坐?有在地處,二人相隨,如法語論,群行如鵝,  如鴛鴦者;有在空捨,有依樹根,皆悉行禪。能取如來法之光明,正  住威儀。復有無量菩薩眾俱,彼諸菩薩無量功德,名稱普聞。 在場者有常隨佛行的比丘弟子,據《金剛經》等其他經典,始終跟隨著佛的大比丘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人,像三千弟子跟隨孔子周遊列國一樣。這些弟子都是修行已經得道的大阿羅漢,除盡一切煩惱滲漏,跳出了欲有、色有、無色有三界,不再退轉。他們或在野地上、空捨裡、樹根旁打坐;或二、三道友在一起切磋討論學問。經文描述了他們的「團隊精神」,老師釋迦牟尼站起來,學生們像鵝群一樣跟著走;同學間情誼很深,像鴛鴦一樣聯在一起。而且「正住威儀」,舉止表情都很嚴肅端正。在場聽法的還有一些大乘菩薩,與出家的比丘眾不同,他們多為在家修行的居士,但地位、聲望和學問都很高。
  彼處復有無量百千種種樹林,多有淫慾俱耆羅鳥、孔雀、鵝鳥、群蜂  等聲,婆羅枳樹,枝葉垂布。如是處者,欲心懈怠、喜睡頻申,皆悉  遠離,常有無量善香妙華。爾時,佛告諸比丘言:汝諸比丘,常當勤  行,作所應作,持戒正行。爾時世尊與慧命阿難陀、長老大迦葉、長  老舍利弗、長老薄拘羅、長老利波多阿若居鄰等大聲聞俱,歡喜語說。
   那裡有無量數的各種樹木,濃蔭遮日,鳥語花香,蜜蜂在花間飛舞,鳥兒在林中做愛。那個場景是很容易使人心生懈怠、哈欠連天(「喜睡頻申」)的,但佛弟子們精神抖擻,遠離欲心和昏沉,在這大好的自然美景中精進修道。這時佛對眾弟子講話,勉勵大家要精勤修道、嚴守戒律,按照正法去做應當做的事。
 (二)毗耶娑的來歷
  爾時,西方有光明相,猶如日輪。時阿難陀漏未盡故,見彼相已,即  白佛言:雲何世尊,西方分處,焰色光明,甚有威德?
   在佛弟子中,這時阿難陀仍有滲漏,還沒有得道,他是在佛入滅後經大迦葉的啟發才證得阿羅漢的。佛正在與弟子們談話間,西方出現一片光明,像另外升起了一個太陽。阿難因「漏未盡故」,他好奇了,問佛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電影演到這裡,開始帶出毗耶娑的來歷。
  佛言:阿難,於此世界,有五通仙,名毗耶娑,犍陀迦離婦人之子。  有五百仙,以為眷屬,住在彼處,勤修苦行,不食而齋,其身瘦瘠,  有命而已。讀誦不住,以為莊嚴,其名曰阿斯仙童子、那羅提婆、裴  苫波耶那、那荼延那、迦摩延那、賚枳羅婆、軻那娑徒羅陀等,諸大  仙人,相隨經行。
   佛告訴阿難,毗耶娑是西方的一位五通仙人,用現在大陸上的術語,就是具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和神足通的特異功能者。在本經的另一處,佛對阿難說,毗耶娑製作了婆羅門法,並造出四吠陀,他還善知聲論,通曉種種典章書籍。
   印度上古時代同中國一樣,也是母系社會,子女的姓氏從母親的氏族名。他母親的姓氏是犍陀迦離。毗耶娑是個苦行者,跟隨他的有五百個修道者。「不食而齋」,認為連吃素都不夠乾淨,還有殺生的可能,一個個都是餓得「瘦」而且「瘠」,每根肋骨都露了出來,只剩一絲呼吸維持著生命。這些人生活這麼艱苦,可晝夜苦行修道,用功不已。這時正跟隨毗耶娑作修道後的散步。
   佛教不提倡苦行,日中一食,不拘葷素,施主給什麼就吃什麼。可世界上修外道的大多吃素,專修苦行,研究人類學的要注意這個差別。
  即於爾時,毗耶娑仙亦見世尊,與諸比丘,多千眷屬之所圍繞。諸根  調柔、心意寂靜,在於禪定,離欲安樂,在樹林中。毗耶娑仙既見佛  已,思惟念言:此人應是一切智者,名稱普聞,彼必應是不妄語人。  如是如來勝色具足,諸相成就,甚為希有,世未曾有,如是色相勝妙  希有。如是世尊,捨王欲樂,捨轉輪王富樂自在,如捨毒食;六萬采  女第一端正,一切捨已而便出家,在林中住。
   這時,毗耶娑也看到佛和他千餘人的僧團,心意清淨,態度安詳,跳出了世間的欲樂,在樹林中打坐。那個時候,全印度的人都知道釋迦牟尼以太子身份出家的事跡。毗耶娑看到佛莊嚴的色相和諸般成就,心想釋迦牟尼的確名不虛傳,他把王位、尊榮、美女、欲樂和轉輪王的理想,都像毒食一樣的拋棄了,出家修道,這真是世上難得的大丈夫所為。他是世上大智慧者,真得道者;他所說的,必定真實不虛。
  仙人眾中,有一仙人名那羅陀,既見世尊,心生歡喜,以妙伽陀,贊  如來曰:  青色樹林中,誰汪洋金色?  如淨毗琉璃,如日出雲山。  彼時大仙及諸仙眾,聞是說已,心喜開眼,皆悉合掌,欲向佛所。
   此時,有一名叫那羅陀的仙人,也見到佛陀的丰采,作一首詩偈讚美佛陀。佛是尼泊爾南部的人,膚色黃中帶紅,全身金黃透亮。這詩若翻成中文,實在馬馬虎虎,大意是說:
  在青郁的樹林蔭中,  誰發出輝煌的金光?  通體像琉璃般透明,  猶如雲開見到太陽。
   五百仙人聽了這詩偈,都心生傾慕,起立合掌,要到佛前請益。
 (三)苦行外道的一幅風俗畫
  爾時,佛語諸比丘言:汝等比丘,見閻浮提如是諸仙,繫縛手足,自  懸著樹,不食而齋;著樹皮衣,臥在塵土,若在石上;有以兩手合取  食已,開手而食;或有食風,有十五日不食而齋,或有一月不食而齋。  頭鬚髮爪,悉皆長利。寅旦中暮,三時讀誦。有種姓財,有福德財。  先咒物已,置於火中而供養火。在地而臥,有在露地,有在樹下,有  懸自手著樹而睡,或有蹲踞如是睡者,或有在水如是睡者,有以五熱  而炙身者,有身逼火自炙臥者,有在火焰下風臥者,有臥棘剌,有日  炙身。受苦求福,自誑其身。得處便住,種姓勝上,心以為足,心以  為喜,離無上智。諸比丘,此大仙人,而不能知生死出要,以欲癡故,  還生有中;自謂正行,不知是邪。
  爾時,彼諸比丘,歸命如來,白言:世尊,我等梵行真正具足,和集  相應,得離生有。  佛知道他們此時正要過來,就對弟子們講了這些外道仙人種種的苦行狀況:有的自己捆住手腳,懸掛在樹上煉功,連飯也不吃;有的身穿樹皮衣,睡在塵土裡或石頭上,用手捧東西吃;也有不吃飯專食氣,十五天或一個月「不食而齋」的。這些人蓬頭垢臉,不剃頭,不刮鬍子,也不剪指甲。
   他們吃東西前,要先唸咒,投食物於火中,供養他們所崇拜的火。所以印度人不喜歡吃我們的東西,認為未經唸咒的食物不乾淨。他們睡覺也是五花八門,有光著身子露地而睡的,有把手吊在樹上而睡的,有蹲在地上睡的,有浸在水裡睡的,有迎著火焰下風處睡的,有臥在荊棘上睡的,也有在太陽底下睡的,像現在美國人曬日光浴一樣。
   他們每天早中晚三時讀誦,苦行修道。別看他們像叫化子一樣,可他們有「種姓財」,出身於社會第一等級的婆羅門種姓;有「福德財」,家中都很富有。他們是為了修道才過這種苦行生活的,所以心高氣傲,都自以為了不起。
   列舉了以上種種苦行後,佛對眾比丘說,這些苦行者以受苦而求福報,其實是自己騙自己。他們過著最簡單的生活,折磨自己的身體,以為就能消除罪業,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和喜樂。其實,越是這樣,離最高的智慧境界就越遠。他們不懂出離生死的法要,還在「欲癡」之中,用痛苦的修行去追求未來的福報,可是死後還是處於生死輪迴之中,沒有用!
   以上比較了外道的邪行與佛教的清淨梵行。
 (四)毗耶娑見佛問道
  彼毗耶娑大仙人等,以阿羅漢威德力故,而生畏懼,安詳諦視,心意  敬重,一心正意。與諸仙人眷屬相隨,絞攝長髮並在一箱,以好線繩  角絡其體。形色不白,端攝身儀。二眼皆黃,頭髮無膩,絞結相著,  塊聚非一。手執三岐杖、置瓶之物,世中最醜。種種語言,悉皆善巧,  因成就語。躡空而行,到如來所。白言:世尊應知此義,我何因緣,  並諸眷屬,今來到此?佛言:大仙,一切有生、一切諸法,我悉知之。
  爾時,慧命阿難陀白佛言:世尊,如是大仙,仙眾圍繞,心有正知,  有種種知、細知盡知,知而不畏。長髮不理,為是何人?佛言:阿難,  此是仙人,名毗耶娑。婆羅門法,是其所作,造四毗陀,善知聲論,  知種種書。
  時,彼一切阿羅漢人,見毗耶娑大仙人已,作是思惟:彼人受苦,勤  勞持戒,為何所得?此毗耶娑生死苦惱未得解脫。彼阿羅漢如是思惟:  此毗耶娑來至佛所,雲何問難?為問因緣,為問無我?
   毗耶娑等人雖然不修邊幅,出於對佛及門下羅漢們的敬重,還是把頭上、身上稍稍整理打扮了一下,手持苕帚淨瓶、三岐杖等法器,運用神通,從空中飄行而來。他們也是想在佛前顯示一下本事,但一副苦行者的邋遢相,引起了阿難等羅漢們的驚異,不知他們能在佛前問出些什麼問題。佛對毗耶娑本事的介紹,上面已講過了,這裡略過。
  時,毗耶娑問世尊言:佛出世難,今諸仙眾和合來此,我少難問,惟  願且住,為我解說。佛言:大仙,恣汝所問,隨汝所念,皆悉可問,  我為汝說。
  時,毗耶娑問言:世尊,雲何佈施,何故佈施,何義名施?雲何施主,  何義施主?雲何施人,而非施主;雲何不與,得名施主?雲何死已,  施福隨行?施福雲何,為有形段、聚集可見,為不可見?施主施福,  為在何處,為在受者,為在施者?雲何世尊入涅盤已,供養塔等,而  得福報?佛入涅盤,誰為受者?爾時,世尊語毗耶娑大仙人言:汝問  此法,甚為微細,汝有辯才,不可思議,能如是問。
   毗耶娑見佛問道,首先發問的就是關於佈施、施主和佈施的果報等問題。因為外道修行的目的就是死後升天,而多做好事、多行佈施就能升天,所以佈施功德與升天果報之間的關係,對他們來說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由這些問題,引出了這麼一部《毗耶娑問經》。    爾時,長老舍利弗,發白面皺,眉垂覆面,偏舉一眉,長引氣息,諦  觀思量。見已而言:此毗耶娑大仙人主有大名聞,一切人知、一切人  說,豈可不知,同如世間愚癡小兒、無智慧者?捨說因緣、捨說無我  二種深法、種種善知智言語已,而問如是佈施之法?
  爾時,慧命阿難陀頂禮佛足,白言:世尊,此毗耶娑大仙所問佈施果  報,我亦能說。佛言:阿難,此則非時。若問如來,聲聞人說,此非  所儀,且止。阿難,無此道理。
  爾時,慧命舍利弗白佛言:世尊,隨彼仙人何意而問,我亦能說,能  滿其意。佛言:舍利弗,汝語太卒,心不思量。長老舍利弗,勿作是  語,此不相應。若如是者,我聲聞人,則不相應。若來問我,聲聞說  者,此不相應。則有人言:彼如來者,非一切智。當有人言:毗耶娑  仙往問如來,自不能說,遣聲聞說。或有人言:彼如來者,有我慢見,  而不自說。
  爾時,彼諸比丘,於世尊所生信淨心,白言:世尊,彼大仙問,如來  能說,能斷彼疑。
     佛門下的大弟子們認為毗耶娑興師動眾跑來,至少應問問「因緣」和「無我」這二種深法,沒想到卻來問佈施的果報,這些問題他們認為太粗淺了。舍利弗和阿難先後站出來,指出這些問題他們做弟子的就能勝任,不用佛陀親自出來回答。
   佛喝止住舍利弗和阿難,不是說他們不能回答這些問題,其實他們的成就都很夠。這裡涉及佛的待人禮貌和教育方法,有些事情自己不親自出來,聲望上就壓不住,也給人以貢高我慢之嫌。經裡對毗耶娑發問的場景、佛弟子的心理狀態,以及佛為什麼親自作答的道理,均有大段的描寫,這裡不詳述。我們主要看佛是怎樣闡述佈施原理的。
 三、佈施的原理和方法
 (一)何為佈施
   任何宗教都教人佈施,平時將財物施捨給別人,將來就能升天得福報。毗耶娑他們之所以修苦行,就是為了求升天道,圖神仙的享受。一般人為什麼修道,吃齋啊,念佛啊,無非是現在苦一點,將來可以超升生天上做神仙。這實際上是一種很功利的做生意心理,投下少量的金錢,而圖一本萬利的結果。我常笑有些人信教,花幾毛錢買三支香,拎上一盒蛋糕,到廟裡去拜拜,求發財、求長壽、股票要好、馬票要中,求這求那,拜完了那個蛋糕拿回去還能給兒子吃。如果菩薩憑這就保佑他,那還算菩薩嗎?下等的貪污,只要人家三根香。
  爾時,世尊語毗耶娑大仙人言:汝聽!施報復有施分。何義佈施?既  佈施已,自食自淨,施已報轉,故名佈施。
   毗耶娑問什麼叫佈施,什麼樣的人才稱得上是施主。佛對佈施下了這樣一個定義:「既佈施已,自食自淨,施已報轉,故名佈施。」佈施必須是把自己的並且自己也需要的東西施於他人,才會有佈施的果報。拿衣服、錢財、醫藥送給人家,是外佈施;把自己的煩惱完全清淨掉,是內佈施;給人以精神上的,乃至生命上的安慰和支持,是無畏佈施。佈施的信心一生起,就必須馬上實行。比如今年大陸發水災,我覺得應該佈施災民,就馬上做了。用不著等號召大家起來再做,那已經是來不及了。
   按我的觀點,真肯佈施者,在別人眼中就像瘋子一樣,把錢也不當東西,只要人家需要就送出去了。台灣、香港有些叫化子,家中有百多萬的財產,可他既然肯丟這個臉在大街上乞討,說明他有需求,那你只管你的佈施,不必考慮人家是否有錢、是否在行騙。所以佛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佈施是無條件的,以別人的痛苦和需要為自己的痛苦和需要,這才是佈施。
 (二)何為施主
  以何義故,名為施主?如是問者,大仙當聽:若人有物,彼信心生,  信心生已,以財付人,遣向他國。彼人將物,向他國施。彼人佈施,  財主得福,非施者福;彼所遣者,雖持物施,而非捨主。若人自物,  自手施者,則是捨主,亦是施主。
   這是回答毗耶娑的第二組問題,什麼樣的人才稱得上是施主,為什麼有的人並未直接送東西給人,卻是施主;而有的人明明送東西給人了,卻算不上施主?這就要看上面佈施的定義了,必須是自己的東西,而且自己也需要,但看到別人更需要,就無條件地佈施出去,這才是施主。我只有一碗飯,現在有人需要這碗飯,「拿去,你吃!」我還做不到這一點,所以我常說自己不夠資格學佛。一般人,自己有十塊錢,給你二塊,我還剩八塊,那已經很了不起了。只有你要十塊,我全部給你,甚至再借上十塊,給你二十塊,那才是真佈施!如果自己沒有時間、也沒有機會親自去佈施,可以委託別人去。拿著人家的東西去佈施,施主是物主,不是你。
   什麼樣的人不算施主,什麼樣的佈施行為不是發心純淨的佈施,下面對這些問題有詳盡的發揮。
 (三)三十三種不淨佈施
  大仙當知:有三十三不淨佈施。何等名為三十三耶?
  一者,有人邪心倒見,無淨信心而捨財物,如是捨者非淨佈施。二者,  有人為報恩故而捨財物,則非佈施。三者,有人無悲愍心而捨財物,  亦非佈施。四者,有人因欲心故,而捨財物,亦非佈施。五者,有人  捨物與火,亦非佈施。六者,有人捨物與水,亦非佈施。七者,有人  生如是心,捨物與王,望王識念,如是捨物,非淨佈施。八者,有人  以畏賊故,捨物與之,如是施者,亦非淨施。
  又復更有五種捨物,皆非淨施。何等為五?一者,施毒非淨佈施。二  者,施刀非淨佈施。三者,教人取肉而施,非淨佈施。四者,有人所  攝眾生,平等施與,和集養育,望得其力,非淨佈施。五者,有人為  名聞故,而捨財物,非淨佈施。
  (原文此處缺)
  十四,有人為歌戲故,與伎兒物,非淨佈施。十五,有人年終月盡,  破散財物,非淨佈施。十六,有人屋舍因緣,而捨財物,則非淨佈施  。十七,有人善友因緣,以他財物授與餘人,非淨佈施。十八,有人  或在田地、或在舍宅、或有谷聚、或有麥聚,鹿鳥所食,鼠等所食,  無清淨心,非淨佈施。十九,有人為學作故,與工匠物,如是施者,  非淨佈施。二十,有人身有病患,恐命盡故,捨物與醫,非淨佈施。  二十一者,若人打他、若罵他已,心悔生愧,捨物與之,非淨佈施。  二十二者,若人施已,心則生疑:為有報不?如是施者,非淨佈施。  二十三者,若人施已,心中悔熱,如是施者,非淨佈施。二十四者,  若人捨物與他人已,如是思量:若有其人,取我物者,皆悉屬我,為  我所秉。如是施者,非淨佈施。二十五者,若人施已,如是思量:如  是施福,惟鍾我身,不屬他人。如是施者,非淨佈施。二十六者,若  人年老,捨物而施,又非中年,後時病困,死時欲至,脈節欲斷,苦  惱所逼,欲入死道,無清淨心,無信淨心,閻魔羅使見之生笑,兄弟  諸親啼哭悲泣。至如是時,捨物而與,非淨佈施。二十七者,若人為  名,捨物佈施,如是我名,他國遍聞:某國某城,大施之主。彼如是  施,非淨佈施。二十八者,若與餘人,遞相憎嫉,見彼捨物,多行布  施,見已心慢,不能堪忍,以嫉彼故,捨物佈施,非淨佈施。二十九  者,貪他女故,為種姓故,捨珠捨金,若銀金剛、若毗琉璃、繒絹衣  裳及兜羅綿造作敷具,如是捨物,非淨佈施。三十者,有人如是思惟  :捨物與人,我無兒息,大富饒財,應當捨物而行佈施。如是施者,  非淨佈施。三十一者,若復有人,心生簡擇,如是念言:若與此人,  則有福德;若與彼人,則無福德。如是施者,非淨佈施。三十二者,  若人佈施,捨離貧窮衣裳破壞垢膩之者,與多豐樂大富之人,非淨布  施。三十三者,若復有人,望好華果,捨物而與,非淨佈施。
   佛告訴毗耶娑,有人雖做了好事,但挾帶了功利性的不清淨心理,不算真佈施。他列舉了三十三種不清淨、不純淨的佈施:
   第一種,是以歪曲的心理、顛倒的見解、無純淨發心所施的財物,這不是真正的佈施。
   第二種,有人昨天請我吃過一塊蛋糕,今天我要還禮;或者他十幾年前幫助過我,現在他有困難我要接濟他。這都屬於人情上的投桃報李,禮尚往來,不算佈施。
   第三種,有人施捨財物,不是出於真正的慈悲、憐憫和同情心,而是為了耍闊氣,或純粹是打發人家了事,這不算佈施。
   第四種,因為自己有所欲求,比如看到這束花特別喜歡,多付上一毛錢;或上舞廳感到那位小姐很漂亮,多給兩個小費,這都不算佈施。
   第五和第六種,把財物丟到火中或投進水裡,都不能算佈施。因為水火都是自然物,你把財物白白扔掉了,卻不能使別人受益。
   第七種,有人送禮給大人物,指望以後可以有所提拔照顧;或者看在某個大老闆甚至總統的面子上,在慈善救濟事上湊上一份,藉以拉個關係,這都不是純淨的佈施。
   第八種,怕強有力的黑道中人來搶你,趕快送錢消災,這不是佈施。
   第九種,送人家鴉片、海洛因、麻醉劑等毒品,這不是佈施。但醫生見病人太痛苦,打麻醉針以止痛,這是佈施。這裡有很多道理,要研究。
   第十種,送人家武器,不是佈施。我兒子前天買了一把防身刀給我,他在刀下面放了一毛錢。我打電話問他這是什麼意思,他說美國人的規矩,送刀給人,不是讓人自殺,放上一毛錢,表示吉利的意思。這個我不懂,他還算是真佈施哦!
   第十一種,送肉與人,那是殺生而施捨給人家,這不算佈施。
   第十二種,你收養了許多孤兒,保護他們,把他們養育成人。但你指望以後可以使喚他們,做你的幫手,這就帶上先決條件了,就不能說是純淨的佈施。
   第十三種,為了出名而施捨,不是純淨的佈施。
   第十四種,為了捧歌星戲子而出錢,比如一個歌星開賑災歌唱會,一天收到幾千萬捐款,這個歌星做了好事,可出錢者未必是淨佈施。歌星不唱的時侯,你為什麼不佈施?有些人是為捧歌星的場,這個裡頭有差別。
   第十五種,有些人破產了,財物轉到別人手裡,這並非出自自願,所以不是佈施。
   第十六種,比如說,這個屋子因鬧鬼,不敢住下去了,送給你出家人做廟子;或者因為打官司,自己的屋子有麻煩,乾脆送給社會慈善機構,這都不算淨佈施。
   第十七種,有人因學佛或受了教育,知道幫助人家是好事,但自己沒有錢,就拿人家的財物做人情,這也不算佈施。
   第十八種,穀麥在田地倉屋中被鼠鳥等所食,並非有意送與它們吃,不能說是佈施。講到這裡,想起前兩天報上揭露一批送往大陸災區的大米,在碼頭搬運中發現是發霉的。這就不是佈施,相反,人吃了霉米會中毒,送的人反在造惡業了。
   第十九種,假使我電腦壞了,我請這方面的行家來修理,請他吃飯,送他錢。這是你想學東西,是應該付的酬勞,而不是佈施,佈施是沒有條件的。
   第二十種,比如病人怕自己要死,送醫師一個大紅包,以為醫生就會對他盡心了。這是有求於人而給錢,不是佈施。
   第二十一種,打了人家,罵了人家,自己覺得難為情,然後送東西給他謝罪,這個不算佈施。
   第二十二種,有人佈施了之後,心中疑慮人家是否在騙他,或在想人家以後是否會報答他。這都不算佈施。
   第二十三種,有人施捨了之後心痛懊悔,這就不是佈施。我年輕時在四川學佛,人家有困難,我站出來說要幫助他,大家比較買我的面子。後來有個老前輩勸我不要再替人家去化緣了,為什麼呢,他說四川人有句老話,「勸人出錢,如鈍刀割肉」,人家雖然給了你面子,但那個人心裡難過啊!他還給我講了個笑話:有個大魔王在地方上作怪,連孫悟空都降服不了。後來從西天佛祖那裡派了個小和尚,魔王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裡,小和尚說此行不是來收服他的,只是給他看個東西。說著,從背上黃布包袱上拿出一本緣簿,「居士,請你多少寫一筆吧!」那魔王一看,「哇!」就跑掉了。
   所以,平時在人家談佈施時,我就不輕易談。有些人把錢送出去以後,越想越後悔,越後悔越睡不著,「如是施者,非淨佈施。」
   第二十四,還有的人,送了東西給人家,好像這個人從此就賣給他了,今後定要人家報答他。這個就不是淨佈施。
   第二十五,有些阿公阿婆,唸咒佈施都有賬可查,你看他們念什麼《心經》、《白衣咒》,念一段經,在黃裱紙上戳一個印,我念了多少卷,死後帶到陰間去,也不知一卷是二十八塊還是三十五塊。這等於在投資,將來連本帶利得多少好報。「如是施者,非淨佈施。」  第二十六,人到衰老、重病臨死之時,感到痛苦了,曉得時間不長了,不把財產傳給子女,佈施出去。這也不算淨佈施,因為你已曉得財產把握不住了,你不佈施也不屬於你了。沒有清淨心,還是不行。
   第二十七種,為了名譽而施捨,希望在電視上露面,希望在報紙上廣而告之,希望一切人都感激我,這不是淨佈施。
   第二十八種,好比說看到黃醫師都出了十塊,我就出十五塊,蔡老闆不服氣,出二十塊,把我們兩個都蓋了。出於攀比心、嫉妒心而送財物的,不是佈施。
   第二十九種,為貪女色而擺闊氣,送種種金銀珠寶、綾羅綢緞等貴重東西,那是你為了追求漂亮女人,不是佈施。
   第三十種,有些人因為自己沒有兒女,所以才願意拿出家產送人,這是做好事,固然不錯,但從佛法的佈施學來看,還不算是純淨佈施。
   第三十一種,以有無福德來挑選佈施對象,這樣的佈施不是淨佈施。
   第三十二種,佈施首先要雪中送炭,周濟窮苦者,若看上不看下,光做錦上添花的事,那也不算淨佈施。
   第三十三種,就是為了鮮花果品而捨物與人,這也不是佈施。這是很輕的一條了。
   佛教的佈施學,這裡每一條研究起來,都是戒律。
  大仙當知:此三十三垢染佈施而捨財物,彼施報者,如以種子種之鹹  地,爛壞不成。大仙當知,如是之人,非不佈施,不得果報。復次大  仙,譬如有人,隨何所取,得種子已,種之荒田。彼種子界、地界相  依,須得天雨,種子變壞;雖有芽生,不得華果。此佈施分,不得華  果,亦復如是。
   中國的道教,必須「三千功滿,八百行圓」。救人一命,就是一件大好事,如此一條條做去,才能證得神仙的果報。否則,什麼奇經八脈處處打通都沒有用,功德不圓滿,不能成仙。
   印度的外道要修仙,也講功德。上述三十三種不淨佈施只是大概而言,別的經典上還多了。佛告訴毗耶娑,這些不淨佈施,不會得到真正佛道的果報,最多也就是修到仙道的果報而已。佛用種子作比喻,佈施作為一種業力行為,等於播種,挾帶不純動機的「垢染佈施」,就像種子下到鹽鹼地裡,不會有好的收成。而且,這種子本身的功能(「種子界」),不但與土地的品質(「地界」)處在一種相依相存的關係中,還須有陽光、空氣和雨水,才能使種子發芽。種子放在玻璃瓶中,固然不會發芽,但下在貧瘠的土地上,或得不到天雨的滋潤,也是不能開花結果的。
 (四)真正佈施的原則
  如是說已,毗耶娑仙合掌向佛而作是言:如來世尊,一切智人,以相  應語說佈施報,已作利益,安樂眾生。又復世尊,雲何佈施,不失果  報?有人持戒,有不持戒,二俱施與,此義雲何?
   毗耶娑起立合掌向佛稱謝,這番關於佈施果報的教導,已使他們獲益非淺,並能造福大眾。現在他要向佛再請教:什麼樣的佈施才能得到好的果報?對持戒者要佈施,對不持戒者也要佈施,這究竟是什麼道理?等於我經常講的,基督宗教講信我者得救,不信我者下地獄。若真如此,那這個上帝是勢利鬼!真的上帝是信我者要救,不信我者更要救啊!佛法就是這個精神。好人固然要佈施,這個不好的人更可憐,更需要佈施。毗耶娑不懂這個「二俱施與」的道理,所以他把問題提出來了。
  佛言:大仙,汝今善聽,佈施報法。若有心信,一切施與,故名佈施。  不畏未來,而行佈施。不輕毀他,行佈施者,乃名佈施。
   佛告訴他真正佈施的原則:
   第一,要自己真有心幫助人,而不挾帶任何別的思想。像黃醫師經常為病人開刀而顧不上吃飯,有時打電話來請個假,說不能到我這兒上課了,這是對的。吃飯、上課只是個人的享受,為了病人的生命,這些都可以犧牲,這就是「一切施與」的道理。
   第二,佈施不能怕將來的結果。常言講,做好事「善門難開」,我們在大陸十八個大學設了「光華獎學金」,現在差不多每個大學都來跟我要求。這種事不是傻瓜不會做的,真要做好事,自己就要真心當傻瓜。
   第三,不要輕毀任何一個人,這是大乘佛法的菩薩戒。你明知這個人是騙子,但並不因此看不起他。他來騙你,說明他有需求,達不到目的,他會睡不著覺,明天還會想辦法來找你。你乾脆受他一騙,讓他睡一個好覺,亦一大樂事也。
  大仙當知:若復有人不簡福田,若有戒人、若無戒人,心信開眼,生  愛念已,捨物施與,心常普緣一切眾生。大仙當知,彼人施主。
   確定了真正佈施的原則,也就確定了什麼是真正的施主。
   真正的佈施是不揀擇對象的,這就是「不簡福田」。不管被佈施的對象怎麼樣,我幫助了你,內心非常快樂,也就是我們中國文化所講的「為善最樂」四個字。你是一塊田地,我在你身上做了功德,就把福德種子種在你這塊田上了,這就叫種福田。
   因此,樂善才能好施,對一切人充滿著愛心、同情心,做一切自己認為應當做的事。「心信開眼,生愛念已,捨物施與,心常普緣一切眾生。」具有這種博愛精神,不考慮任何附帶條件的,才稱得上是施主。
 (五)功德圓滿的淨施
  大仙當知:有五種施,施主滿足。何等為五?一者,時施;二,施行  人;三,施病人及瞻病者;四,施法器;五,施欲行異國土者,是為  五種。
  按有五施,何等為五?一者,法施;二,資生施;三,屋宅施;四,  燈明施;五,香施;是為五種。
   佛告訴毗耶娑:有十種佈施,能使施主在佈施後心裡非常高興,並使佈施的功德圓滿。  第一是「時施」。恰到好處,恰如其時的佈施。有句我們從小就會背誦的格言:「求人需求大丈夫,救人須救急時無。」時施,就是要做雪中送炭式的及時佈施,不然就是錦上添花,沒必要。
   第二是「施行人」。幫助旅途中處於病苦急難的人。
   第三是「施病人及瞻病者」。世界上的病人都很痛苦,所以要幫助病人。而且,對看望病人給以安慰者,及醫護病人以解除其痛苦的醫生、護士,也要進行幫助。
   第四是「施法器」。幫助有資格修道、今後會有所成就的人。
   第五是「施欲行異國土者」。比如資助想出國留學求法而沒有盤纏者。
   第六是「法施」。給人以智慧的佈施,給你解答問題,傳授給你知識,培養你的學問,乃至教你佛法,這叫做法佈施。
   第七是「資生施」。幫助人維持生活的必需物品或謀生手段。比如說這次大陸水災,你立刻送碗飯、送件衣服過去,使那些災民得以活下去。
   第八是「屋宅施」。讓無房屋者有一安居之處。第九是「燈明施」。給處於黑暗的人送去光明。第十是「香施」。此指能生起宗教心並淨化環境的香料。比方發水災了,給災區送去衛生用品。
  大仙問言:何者淨施?佛言:大仙,若人有信樂於眾生而生慈心、常  心、喜心,捨物佈施,彼一切淨,若願解脫,如是佈施,則為清淨。
   前面講的前後各五種真正佈施,是三十三種不淨佈施的反面,即淨施。佛在這裡回答毗耶娑的提問,對「淨施」作了一個概括:
   真正純淨的佈施,就是要有愛心,尊重人家、信任人家,樂意幫助任何一個人,乃至貓、狗、蟲子等一切有生命的生物。「慈心」,即對一切眾生生起慈悲心。慈,也可說是父性的愛心;悲,也可說是母性的愛心。這兩種愛心合起來,也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常心」,不是一時衝動,這是理性指導下的恆久的愛心。你今天做了好事,明天他還需要幫助,你依然肯犧牲自我去幫助他。「喜心」,對人家的幸福生起由衷的喜悅感,樂於做好事。
   我初到台灣,兩個孩子還未出生時,有位同鄉出海辦事沒有回來,死於颱風引起的海難。船長已經把救生圈丟給他了,本可以不死的。可是他神情鎮定,依然站在甲板上四處觀望,看到一位女子背著孩子,趕快把自己的救生圈給她綁上。「我是三期肺病的人了,早死遲死都一樣,你還背著孩子,快下!」過了一會,船長看他還沒有下船,又找了一個丟給他,叫他快點套上。他還是沒有跳船逃生,看到一個年輕人急急慌慌走過來,「哎,你過來,你還年輕,趕快下去。」他就這樣沒有回來。你們到處學菩薩,我說這個人就是菩薩,這才是行菩薩道,這是非常難得的。生死存亡的關頭,「捨物佈施,彼一切淨」,心裡沒有任何挾帶條件,只希望人家活著。這樣的佈施,才叫淨佈施,才能解脫人世間的痛苦。
  復有五種無上佈施,何等為五?一,施如來則為無上;二,施眾僧則  為無上;三,施法器則為無上;四,施父母則為無上;五,施王者失  位貧窮則為無上。如是施者,是上佈施。    在這淨施的原則下,佛說更有五種最有意義的「無上佈施」,就是在做最了不起的事:
   第一是「施如來」。要佈施得道者,佛就是已經成道的人。
   第二是「施眾僧」。要佈施一切修行者。
   第三是「施法器」。要佈施可以造就的人。
   第四是「施父母」。要孝順父母親。
   第五是「施王者失位貧窮」。王者失位、英雄末路、富賈破產,這種痛苦境界,非常人所能體會,要在這種情況下一伸援手,幫他一把。中國歷史上這種記載很多。
  若施老人、孤獨、病急,是大佈施。若為王,一向捨棄,繫縛欲殺;  若諸急難,為救彼故,不顧自命,為捨財物,是大佈施。施病人藥,是  大佈施。若於持戒具足眾僧,隨時施與,是大佈施。施求智人,是大布  施。若施畜生有怖畏者,所謂熏胡烏鹿等畜,是大佈施。若人貧急,施  隨所須,是大佈施。大仙當知,此為大施,常應正修。
   講了五種上施,接下來佛又列舉了七種大施:
   第一,救濟孤寡老人、失養孤兒、病患急難和窮途末路者,是為大佈施。
   第二,有人觸惱了帝王,關入大牢,若在今天社會,就是犯了官司,要槍斃了。在這種急難之時,不顧自己的身家危險,給他送錢,想辦法救援,這是大佈施。
   第三,送藥給病人,是大佈施。我受我父親家教的影響,一輩子都喜歡給人家吃藥的,所以一年到頭隨時隨地佈施醫藥,減輕人家的痛苦。這裡放了很多藥,誰有病,給他一包。可有些同學吃了這麼久的藥,連藥名都不曉得發心認識一下,光曉得享受,都是在消福!
   第四,對真正持戒修行的出家人,幫助他生活上的必需品和修行的道糧,這是大佈施。
   第五,幫助人讀書求知識,修行求智慧,這是大佈施。
   第六,現在國際上都在提倡保護動物,保護瀕臨死亡威脅的動物生命,這是大佈施。
   第七,救人於貧急之中。貧,是貧窮;急,是急難。貧窮者固然要佈施,一個人在急難時,不管他是貧是富,都要幫助他,這才是大佈施。
 (六)三種人亦有施福
  若復有人,為他所遣,持物佈施,即有淨心,同得施福。若復有人,見他布  施,心生隨喜,亦得施福。若人勸施,若人施物,如是等人,皆得大福。
   以上所講的前後各五種施、五種上施、七種大施,都是施主以自己的財物作直接的佈施。接下來,佛講有三種人雖然不一定佈施自己的財物,但只要有「淨心」,同樣也會有施福:第一種,你受委託人之派遣,拿著他的財物去佈施。你的發心、你的動機,出於和那個施主同樣的「淨心」,你也同樣有佈施的功德。
   第二種,自己雖無能力佈施,看到別人肯佈施,由衷地感到高興,或也盡己所能,助上一份,這也同樣的有施福。不是像社會上有些人,看到人家做好事,心存嫉妒,甚至雞蛋裡挑骨頭,散佈流言蜚語。
   第三,勸人多做佈施,同自己拿出東西作佈施一樣,都可以得到佈施的福報。
   以下進入佛學的領域,宗教性深一些了。
 四、佈施的福德果報
 (一)以法為師,福同供佛
  復次大仙,如汝問言:雲何世尊入涅盤已,供養塔等,得福報者?大  仙當聽,若人於我入涅盤已,當設供養;若復有人,我未涅盤,今現  在世,供養我者,所得福報,此二平等。何以故?法身如來,非是色  身。若人於今現在供養、若我滅後而為供養,心平等故,得福無異。  大仙當知,如轉輪王遍敕諸國一切人民:從今日始,勿復殺生,莫作  妄語。彼有一人聞王敕已,雖不見王,善護王敕。如是之人,雖不供  養轉輪王身,王於彼人心生歡喜。如是之人,善護王敕,以不殺生善  業因緣,報生天處。
   毗耶娑見佛時曾問:假設佛離開這個世界已入寂滅境界,他燒化後留下了舍利子,信徒們修塔把它供養起來頂禮膜拜,為什麼這樣會得福報呢?現在廟子裡特別注意這個。
   佛告訴他說,不論佛在世還是已入涅盤,對佛恭敬供養,所得福報是平等不二的。這是因為「法身如來,非是色身」。成道者死後還存在嗎?存在。但存在的不是物質上的、生理上的肉身,存在的是「法身」,即得道者所證的空性,與宇宙萬物平等不二。有人現在供養我的色身,等我過世以後,供養我的法身,他的心量是平等的,所以所得福報也是一樣的。這裡所說的「我」,實際上代表了一切成佛得道的人。
   轉輪王是上古印度理想中的統治全世界的聖王,有金銀銅鐵四種。佛取轉輪王作譬,比方說他頒令天下百姓,從現在起不得殺生、不得說謊。有一百姓雖然沒有見過轉輪王,但他忠實地執行皇帝的敕令,那就等於直接供養轉輪聖王本人。轉輪王知道他奉公守法,當然也非常高興。這樣遵守王法的人,以不殺害任何生命的善業因緣,死後得生天的果報。這就是說,佛教育你怎樣才能做一個好人,縱然他死了以後,你仍然恪守他的教法,這就是最大的供養。
  大仙當知,若人不見我身色相,不學戒句,為何所得?若人見我而心  邪見,如提婆達入地獄故。若人於我入涅盤已,善學戒者,彼勝應知。  大仙當知,今我色勝,證一切智,無信眾生能令學戒,況有信者?若  人於我入涅盤已而為供養,與現供養,等無有異。
   佛告誡毗耶娑,假如有人雖然見到了我的色身,但不按照我的教育方法守戒而心起邪見,那又有何用!這裡舉了佛的堂兄弟提婆達多為例。他起先是佛的弟子,要佛教他神通,佛沒有答應,他就找另外一個堂兄弟阿難學會了神通。提婆達多一修成功,就自以為比佛偉大,另立一個派別與佛對立。他提出五條理由(《大毗婆沙論》卷一百二六:「雲何五法:一者、盡壽著糞掃衣,二者、盡壽常乞食,三者、盡壽唯一坐食,四、盡壽常居回露,五者、盡壽不食一切魚肉血鹽酥乳等。」)反對佛,其中一條是說佛的僧團不吃素,而他是吃素的。提婆達多處處企圖謀害佛,佛就忍讓躲避他。有一次他帶領人準備殺害佛時,地面裂開,提婆達多當場陷入地獄。
   相反,有人雖生不見我的色相,但在我死後,根據我的教育善守戒律,照我的方法去修行,那他的福報就等於供養我的色身一樣。況且,佛的殊勝色相和所證一切智慧,都能感化沒有信仰者來學佛守戒,更何況對信佛者?後繼者雖然沒有跟我學過,但只要依教奉行,就跟現在供養我一樣無異。
 (二)施福不離,如影隨形
  大仙當聽,如汝所問:佈施福德,為在何處?如是問者,譬如葦草,  蕞密稠概,於中火起,若雨墮時,即沒彼處。如是如是,隨何施主,  佈施具足,福德和合。信雨既墮,如是福德,即依施主,不餘處去。
   毗耶娑見佛時曾問,佈施的福報是什麼,它有沒有形相可見?人死後,這施福是以什麼方式隨之而行?佈施的福報究竟在哪裡,是放在保險公司,還是放在渣打銀行?
   佛舉了一系列譬喻,說明這個宗教上的重要問題。比如一個葦草叢起火,適天降大雨,火當然隨之而滅。佈施的福報,也是如此。這福報即隨著施主的佈施行為而產生,「如是福德,即依施主,不餘處去。」你做的好事,所應得到的福報,就像天上下雨熄滅大火一樣,還是在你那裡,不是別人所能得到的。
  大仙當知,如是施福,非有聚處,非有形相。如是施已,施者身亡,  施福不離,如影隨形。是名施者得福報果,福果不失。譬如甘蔗、若  葡萄子,如其不壓不得其汁,壓之則得。非甘蔗中、葡萄子中,現前  和集有汁可見,非在節中,亦非無汁。如是如是,佈施財物,如是施  報於彼施主,非住手中,非住心中,非住腹中,而是施報不離施主,  猶如彼汁不離甘蔗、若葡萄子。
   「施福」沒有「聚處」,也沒有「形相」。它不是個有形的東西,可以放在倉庫裡。你只要發心真正做佈施,當你死後,「施福不離,如影隨形。」這個福報之果,如影子伴隨你的身形一樣,永遠伴隨著你的生命,從此生進入來生。比如甘蔗、葡萄,經壓搾而得其汁液。並不是說在甘蔗、葡萄中就有這現成的、單純的汁液可見,也不能說在甘蔗節和葡萄中沒有汁液,它就存在於其中每一條纖維、每一個細胞之中。行善佈施的福報,也是如此。它不在你施主的手中,不在你的心中,也不在你的腹中。但你做了這個行為,就有這個佈施的果報。等於我們殺了一個人、做了一件壞事,世上的人雖然都不知道,但到哪個時間一定就會有果報的。
 (三)福報有時,未熟不受
  如是施報,不離施主,未熟不受,命行不盡,不得施報。譬如樹王尼  拘陀子,其子微細,種之在地,則不可見,至樹生時,方乃可見。施  主施福,亦復如是,和合熟時,乃得果報。譬如商人,所賚至少,入  於大城,彼城功德,少物治生,所獲乃多,具足而得。施亦如是,施  時雖微,得福報大。又如蜜蜂,採取華味,而不損華。施主如是,隨  何佈施,得果報力,則是施主。如是大仙,施主佈施福德勢力。
   一切行為的果報,就在你本人那裡,但「未熟不受」,我們在社會上經常看到善人的命運遭遇不好,而惡人卻一切順利。這裡頭問題很多,因果不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要時間上成熟,不是一下子可以看出來的。比如樹王「尼拘陀子」,它的種子種在地上,微細不可見,你也不知它將來長成多大。幾百年、幾千年以後,仰頭一看,好偉大的樹啊!人都只看到樹的長大,或只看到成果,不曉得種因在那顆種子上,種豆得豆,種瓜得瓜。所以佈施的果報,要等待時節因緣,「和合熟時,乃得果報。」善惡果報,依據的是很科學的因果定律。
   佈施的功德,如商人進城,以小本而獲大利。又如蜜蜂採蜜,採集眾多的花粉而成蜂蜜,而對花本身並沒有損害。所以真佈施的人,本身並不一定有多大損失,可你那個精神在心理上所得的果報就很大了。這就是佈施的「福德勢力」,它所帶來的反應力量是很大的。
 (四)施福不斷,次第傳生
  言施主者,以自施故,得名為施。雲何受者?受它所施,能消他物,  故名受者。又問雲何為施福者?於世間中能救能護,能令滿足,得人  天身,故名福德。言他世者,次第傳生,至後世身,故名他世。
   前面已經講過誰才稱得上是施主,這裡佛再重申一下:「言施主者,以自施故,得名為施。」必須是把自己的東西拿出去佈施,才叫施主。拿人家的東西去做人情,不是施主。比如蔡老闆非要送我一個西瓜,我已經吃飽了,盛情難卻,只好收下,一轉身就把它送給別人了,這個不叫佈施。假如我生了傷寒症,需要吃西瓜,蔡老闆給我買了一個,也許吃了就會好,我看到別人也犯傷寒,「你先吃吧!」我送的雖不是自己的東西,但這個是佈施。
   有了施主,就有接受佈施的對象。「受他所施,能消他物」,我接受了你的佈施,並且能夠消受得了,這才是真受者,有功德的。按照這個條件,我佈施固然是做好事,你對方也要做好事,因為你接受了以後有能力去做好事,這才叫做受者。
   那麼到底什麼叫施福呢?佛告訴他:「於世間中,能救能護,能令滿足,得人天身,故名福德。」在現在這個社會中,能救濟人、能保護人、能使人滿足,做了這許多好事,結果死後得生天道。這就叫做福德,這種福德連綿不斷,能帶到來生,「次第傳生,至後世身。」
 ----
   卷下的內容是:五、識的轉生原理;六、報生莊嚴天;七、報生四天王天;八、報生三十三天等四章。因篇幅關係,沒有刊出。
 **********************************************************************【錄自:法音雜誌1998年第9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feexplor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