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作物現代化栽培生產技術
                          
            落花生栽培

                                 http://book.tndais.gov.tw/Brochure/tech86.htm

文/圖  楊允聰 林義恭 楊藹華 鄭安秀

前言

本省落花生栽培面積達三萬三千餘公頃,年產乾莢果八萬四千餘公噸,為雲林縣、彰化縣、嘉義縣、苗栗縣 及花蓮縣等地區重要的農作物之一,雲林縣富含有機質的砂質壤土或砂土最適宜栽培落花生,一縣的栽培面積即為全省栽培面積的七成,數十年來經過品種改良、栽 培技術改進及農業機械的發展,已是台灣農業中具競爭力的作物之一。

栽培落花生以品種(cultivar)、病蟲害(pest incidence)和環境(environmental conditions)等因素影響產量和品質,目前本省落花生不再以平畦粗放栽培,改以機械耕犁作畦、注重肥培與病蟲管理,以國產落花生聯合收穫機採收、 經日曬或輔以機械乾燥,並在大型加工廠進行產品調製,農民且會仿效已經進行成功的鄰區耕作方式,並組織班員改進栽培方法與集團栽培以利病蟲害管理和收穫, 因為部分的栽培農民對這些影響落花生的因子較不瞭解,研究人員需針對生產上的影響要點,訂出落花生生產上有效率的及有利益的方法,使以適當合理的投入,得 到較大的生產報酬。

栽培

栽種地區和土壤的選擇

選擇正確的土壤(right soil),是落花生栽培的第一步,砂質壤土(sandy loam,含砂粒50~70%,粘粒15~20%)、壤質砂土(loamy sand,含砂粒70~80%,粘粒10~15%)及砂土(sand,含砂粒85%以上,粘粒10%以下)等排水容易的土壤,有機質含量2.5%以上,均 適合種植落花生,以前未曾栽培豆科作物的田區需先在土壤接種固氮菌,可取鄰近花生田部份田土來均勻拌土於田區。

播種期

地 區

春作

秋作

北 部

2月上旬~3月中旬

7月上旬~8月中旬

中 部

2月上旬~3月上旬

6月上旬~8月上旬

南 部

1月下旬~3月中旬

6月中旬~9月上旬

台 東

1月上旬~2月上旬

6月上旬~7月中旬

花 蓮

2月上旬~3月上旬

6月下旬~8月上旬

澎 湖

3月上旬~4月上旬

 

施肥

可參閱行政院農委會及台灣省政府農林廳編印之「作物施肥手冊」。每公頃合理化肥料施用量為硫酸銨50 公斤,過磷酸鈣250公斤,氯化鉀60公斤,也可施台肥複合肥料39號或1號單施,每公頃施用300~350公斤。前作物為甘蔗、玉米、高粱時宜多施氮 肥,前作物為豆科、蔬菜時宜少施或不施氮肥。磷酐及氧化鉀則可依土壤中有效磷及有效鉀含量做適度調整。在酸性土壤pH5.0以下者,如砂質土壤每公頃可施 用2,000公斤消石灰,質地中等土壤可施用2,000~4,000公斤,粘重土壤可施用4,000~6,000公斤。三要素全量當基肥於整地前撒施,石 灰於播種前約一個月撒施,並予耕犁使與土壤充分混合,若基肥未施用石灰,在落花生播種後30~40日開始開花期施用鈣肥作為追肥可促進結莢,鈣肥可施農用 石膏(硫酸鈣500公斤/公頃)、石灰(碳酸鈣2000公斤/公頃)、硝酸鈣、氨鈣(均為1000公斤/公頃)或蚵殼粉(2000公斤/公頃),施用在落 花生結莢層效果較佳。

為提高種子田間發芽率,可在播種前以50%大克爛可濕性粉劑(每公斤種子使用2~4克)拌種消毒,拌藥劑需戴手套種子預措

應選用飽滿完整之上期作收穫種子,且發芽率需在85%以上。為提高種子田間發芽率,可在播種前以50%大克爛可濕性粉劑(每公斤種子使用2~4克)拌種消毒,拌藥劑需戴手套。

栽培密度及播種量

栽培密度及播種量依落花生品種而異。Spanish型(直立性)品種平畦栽培之行距×株距為 40~45×8~10公分,每穴播種一粒為宜,作畦栽培一般每畦種植兩行,畦寬90~100公分,株距為8~10公分,每穴播種一粒為宜。 Virginia型(匍匐性)品種平畦栽培之行距×株距為45~50×15~20公分,作畦栽培方式與Spanish型品種相似,唯株距加寬為15~20 公分,目前本省推廣的栽培品種除因應澎湖地區風大所育成的澎湖1、2、3號落花生為匍匐種外,餘皆為直立性的Spanish型,大多採行機械作畦栽培。播 種量則可依種子千粒重、發芽率、行株距之大小及每穴粒數予以估算,估算公式為:播種量(公斤/公頃)=(100×千粒重×每穴粒數)/(行距×株距×發芽 率);落花生台南11號千粒重627公克,台南14號千粒重為681~707公克,發芽率應為95%以上種子,代入公式可得播種量,機械播種的播種量為每 公頃150~180公斤種子。

整地和作畦播種

以曳引機附掛迴轉犁整地落 花生播種前需以曳引機附掛迴轉犁整地2次,將田區犁鬆及犁平,第一次整地與第二次整地的間隔約2~5日,視田區溼潤程度、太陽日曬與播種時間而定,此2次 整地有助於將雜草及病菌昆蟲翻起曝曬,以及碎土有利於作畦。此外,前期作最好為水稻田前作,綠肥前作或玉米等禾穀作物,水田輪作可降低病蟲害為程度,如降 低根瘤線蟲的密度;避免前作為豆科如大豆、毛豆、綠豆、花生等,若前作物為玉米,由於玉米稈較粗壯,整地時應注意將曳引機放慢速度,機械作畦播種約在3~5小時可以完成1公頃的播種讓 迴轉犁有效地將玉米稈打碎。整地後可以兼行作畦與播種,播種機有真空播種機及機械牽引式播種機,機械作畦播種約在3~5小時可以完成1公頃的播種,作畦兼 播種後的畦面宜平,畦表宜直,畦寬約90~100公分,株距8~10公分,畦溝約20公分深,播種量為每公頃180公斤種仁;第一次整地時避免將土壤撥成 高低不平的土丘,則作畦後的畦面平整,有利於灌溉;良好的整地和作畦可提高10%落花生的產量和莢果充實度。

播種後除草與灌溉

採用新式的自走式農業機械也可進行條灌播 種後落花生尚未發芽出土前以45.1%拉草乳劑,每公頃4~5公升,稀釋200~300倍,或以34%施得圃乳劑,每公頃5~6公升,稀釋180~200 倍,均勻噴施於土壤表面,可防止禾本科與闊葉草種子萌芽,落花生萌芽後到開花約有30天的幼苗生育期,需至少灌溉一次,開花期應暫時停止灌溉,灌溉時水淹 至畦面應即放水,為避免水資源的浪費,採用新式的自走式農業機械也可進行條灌,但目前本省仍以抽水溝灌為主。

若田區在開花前禾本科雜草較多,因為禾本科雜草具有走莖、匍匐莖等較難防除,可以使用25%剋草同 (1996年)、20%西殺草(1997年)、17.5%伏寄普等乳劑在落花生萌後噴施,三合一的環殺草+本達隆+亞喜芬的田間立即混合型乳劑是1998 年新藥劑,可防除禾本科、闊葉草及部份莎草科的土香對馬齒莧、野莧、刺莧等莧科雜草較無顯著效果,但此劑對落花生幼苗會產生藥害,經保持田土溼潤3~7天 後可自然消失。

落花生田萌前雜草防除方法:

藥  劑  名  稱 每公頃每次施藥量 稀釋倍數(倍) 備    註
34%施得圃乳劑(Pendimethalin)

5~6公升

180~200

萌前殺草劑

10%拉草粒劑(Alachlor)

20~24公斤

 

萌前殺草劑

45.1%拉草乳劑(Alachlor)

4~5公升

200~300

萌前殺草劑

落花生田萌後雜草防除方法:

藥  劑   名  稱 每公頃每次施藥量 稀釋倍數(倍) 備     註
20%西殺草乳劑( Sethoxydim ) 2公升 500 防除如牛筋草等禾本科雜草
17.5%伏寄普乳劑( Fluazifop-butyl )

1公升

每公頃稀釋至600公升

防除如牛筋草等禾本科雜草

25%剋草同乳劑( Clethodim ) 0.8公升 稀釋至600公升 防除禾本科雜草
37%[本達隆(Bentazon)+亞喜芬(Acifluorfen)]

2.0公升

稀釋至600公升

三合一葯劑,可防除禾本科及闊葉雜草多種,惟施葯初期落花生有輕微葯害,保持田土溼潤約5~7日可消失。

田間立即混合藥劑10.9 %環殺草(Cyclorydim) 2.4公升 稀釋至600公升

品種

近年來落花生的栽培品種

落花生(台南14號)落 花生具有多樣的消費型態,例如市面上常見的培炒莢果、蒸煮、冷凍莢果及鹽炒籽粒,不同的品種適合用於不同加工型式,1966年推廣的台南選9號,為適合用 作焙炒的小粒品種,1976年台南10號僅在花蓮1號育成前,花蓮地區有幾百公頃的種植面積,1986年推廣的台南11號,是目前主要的栽培品 種,1994年推廣的台南12號,係籽粒大小介於台南選9號及台南11號之間,籽粒與莢殼間的間隙較小的品種,較易作為蒜茸入味加工。1995年台農6號 係屬大粒品種,莢形較大,具腰身,莢喙淺,1997年花蓮1號係針對花蓮地區落花生易患葉部黃化所育出的品種。近年來台灣落花生的生產量,應可滿足國內消 費市場的需求,然而現有品種用作鹽炒或紅土等加工之莢果,破殼率高,以致影響品質。為此,本場落花生育種目標除提高或穩定落花生單位面積的產量外,並選拔 耐機械收穫所致莢殼破裂的品種,以提高帶殼加工莢果產品的品質,因此1998年育成「台南13號」來供應帶殼焙炒花生鮮莢果的原料。另由於國人一向較偏好 大籽粒的落花生,消費者可在市場購回,自行用鹽炒食的小包裝新鮮種仁的銷路從不間斷,而且大莢大粒的品種較宜作為收穫季節(春作6~8月,秋作11~1 月)水煮鮮食莢果的材料。落花生品種改良的另一目標,係育成籽粒為大粒長橢圓形,千粒重較大的品系,以提高省產落花生籽粒外觀及鮮食用品質,增加小包裝種 仁產品的價值,1998年育成的「台南14號」為大莢大粒品種,將有助於提高鮮食落花生原料的品質。現今栽培品種如表1。

表1. 台灣自1966~1998年以來,目前主要的落花生栽培品種

品種 育成年

相對產量(公斤/公頃)

剝實率
(%)

千粒重
(g)

主   要    特   性

春作 秋作
台南選9號

1966

2611

2279

74.1

435

剝實率高,籽粒小,焙炒香氣佳。

台南11號

1986

2757

2476

71.6

627

產量穩定,目前主要栽培品種。
台南12號

1993

2965

2485

71.1

597

莢果腰身明顯,莢殼薄,產量豐。
台農6號

1995

2712

2343

65.0

697

莢粒大,籽粒飽滿,植株不易倒伏。

澎湖3號

1996

1660

66.5

499

Virginia型,耐旱、耐鹼、耐風。

花蓮1號

1997

3411

2807

69.4

631

不易發生葉部黃化,中大粒莢。

台南13號

1998

3473

2444

66.4

652

厚殼且果莢黑斑病罹病度低,焙炒風味佳。

台南14號

1998

3375

2506

67.7

707

大莢大粒,適合鮮食與小包裝種仁上市。

病蟲害管理

一、蟲害

以農機噴灑農藥1940年代主要害蟲只有斜紋夜蛾一種。1950年代有斜紋夜蛾(Spodoptera litura)、番茄夜蛾 (Helicoverpa armigera)、甜菜夜蛾 (Spodoptera exigua)、台灣黃毒蛾(Porthesia taiwana)、小綠葉蟬 (Edwardeiana flarescens)、豆蚜 (Aphis medicaginis)、赤葉(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等六種。1970年代主要害蟲有下列五種,斜紋夜蛾、番茄夜蛾、甜菜夜蛾、小黃薊馬(Scirtothrips dorsalis)及赤葉等。1980年以後除於嘉義縣山腹地區曾有小白紋毒蛾之異常大發生外,目前1998年主要害蟲未變,其中以夜蛾類為首,其次為小黃薊馬與赤葉名列三大害蟲。

夜蛾類

夜蛾類的蟲害病徵包括斜紋夜蛾、番茄夜蛾、甜菜夜蛾及銀紋夜蛾(Trichoplusiani) 等四種。夜蛾類之防治以往以化學藥劑為主,1992年對斜紋夜蛾、蕃茄夜蛾及甜菜夜蛾等正式推廣畢芬寧外,1990年以後使用畢芬寧或護賽寧等兼治其他害 蟲包括葉瞞等。對農藥因易發生抗性,必須以不同藥劑輪流使用。自1983年開始於落花生全栽培期間用斜紋夜蛾及甜菜夜蛾之性費洛蒙作全面誘殺,推行大面積 之綜合防治工作至今,效果不錯,可減少施藥1~2次。

落花生夜蛾類防除方法:

藥  劑   名  稱 每公頃每次施藥量 稀釋倍數(倍) 備     註
9.4%六伏隆水懸劑(Hexaflurmuron)

0.3公升

2,000

採收前7天停止施藥。

2.8%畢芬寧乳劑
( Bifenthrin )

1公升

1,000

採收前14天停止施藥。

葉片黃化枯萎落 花生小黃薊馬1988年發生面積率多達29.1%,為僅次於夜蛾類之主要害蟲,若、成蟲均在落花生未展開的嫩葉內危害,至開花期部份移至花朵內;防治夜蛾 類同時可防治本害蟲。落花生小綠葉蟬(落花生小綠浮塵子),以8至11月發生密度最高,即秋作落花生被害較嚴重。幼、成蟲均在嫩芽或葉片吸汁危害。本蟲發 生與降雨有密切關係,易發生於10月以後之乾旱期,目前因秋作提前於8~9月間播種,每年雖有發生,但不嚴重,自1976年以後發生面積率均在0.1%以 下,現已非主要害蟲。

落花生赤葉瞞(落花生紅蜘蛛)

落花生赤葉瞞若 逢天氣乾旱,常導致大發生,如1980年及1991年,發生面積率分別為8 及 6 %,目前仍為主要瞞害之一。以11至1月間,即秋作落花生生育後期發生密度最高。卵產於葉片,成、幼蟲均群棲於葉片凹部取食危害,嚴重時葉片黃化枯萎而脫 落。目前仍以化學藥劑防治為主,自1965年開始正式推廣硫滅松乳劑、百瞞克可濕性粉劑及得脫瞞乳劑,大克瞞乳劑及滅加松乳劑等,1993年推廣歐瞞多乳 劑至今。

落花生赤葉瞞(落花生紅蜘蛛)防除方法

藥  劑   名  稱

每公頃每次施藥量 稀釋倍數(倍) 備     註
68.1%歐瞞多乳劑
( Propargite )
0.5公升 2,000 1.採收前7天停止施藥。
2.施葯時必須側面噴射,噴到葉背、葉面、葉柄等部位。

豆蚜係除天氣乾旱又未留意防治外,一般危害不會嚴重。如1976年 以後,除1979及1985年發生面積率達14及13.6%外,1995年後其餘均在2%以下。大部份殺蟲劑概可控制。而台灣黃毒蛾發生雖普遍,但均不嚴 重,自1976年以後之發生面積率均在0.1%以下。灰色瓢單象鼻蟲除於1968年,在雲林縣海岸地區甘蔗後作,曾有局部性之大發生外,一向少發現其危 害。

主要蟲害綜合防治

進行主要蟲害防治藥劑篩選及聯合防治試驗工作,依其結果配合性費洛蒙等,訂出綜合防治方法供農民應用。

落花生主要蟲害綜合防除方法

落花生生育期 防 治 對 象 處  理   方  法
全生育期間 斜紋夜蛾 性費洛蒙2站/公頃
甜菜夜蛾 性費洛蒙8站/公頃
生育初期 斜紋夜蛾、薊馬 畢芬寧乳劑
生育中期 銹病、葉斑病、夜蛾類 菲克利水懸劑、(或比多農乳劑、得力克乳劑)。
薊馬、豆蚜、葉 加畢芬寧乳劑(或護賽寧乳劑)
生育後期 主要害蟲 必要時除蟲菊劑一次

二、病害

白色絹狀菌絲落花生白絹病被害株外觀呈失水狀乾枯變壞疽,且附上一層白色絹狀菌絲,可往外蔓延,於土表形成放射狀之菌絲束,挖開土表可見被害之豆莢腐敗,亦可見白色菌絲纏繞其上。本病原菌寄主範圍非常廣,在本省可為害45科131種以上作物。落花生葉斑病葉片上初生黃褐色圓形之小斑點漸次擴大落花生銹病病葉表面形成黃色斑點,其背面漸隆起而形成夏孢子堆,表面破裂後放出銹褐色之粉末為夏孢子。本病藉空氣傳播,可以8.8%環克座溶液、25.9%得克利乳劑或40%四氯異苯隖水懸劑防治,但採收前7天停止用藥。落花生葉斑病葉片上初生黃褐色圓形之落花生白絹病被害株小斑點漸次擴大,表面呈淡褐色,葉反面則為紅褐色至黑色,本病可藉病葉及空氣傳播,以80%錳乃浦可溼性粉劑防治。

根瘤線蟲幼蟲侵染根部則產生類似串珠狀之根瘤,引起植株矮小、黃化及提早落葉等病徵。豆莢及莢柄被侵害,則引起腫狀瘤而畸型。其傳播途徑,為經灌溉水、污染土壤及病豆芽殘殼媒介傳播,水旱田輪作有助於減輕發病。

 

落花生根瘤線蟲防除方法

藥  劑   名  稱

每公頃每次施藥量 備    註
1%丁基加保扶粉劑(Carbosulfan)

200公斤

播種當日應開溝15公分條施之,即可播種。

10%芬滅松粒劑(Fenamiphos)

15公斤

播種當日應開溝15公分條施之,即可播種。

3%加保扶粒劑(Carbofuran)

60公斤

播種當日應開溝15公分條施之,即可播種。

三、生長素

本省在高溫多濕下,落花生容易徒長,徒長易使植株倒伏,不利於收穫,且影響產量,可用10%巴克素水懸劑( Paclobutrazol )每公頃施用1公升,稀釋1000倍,於落花生盛花後20天葉面施葯一次,以抑制營養生長。

機械收穫

由於農村人力資源呈現嚴重老化,農業勞動力銳減,工資 激增,落花生栽培機械化為減低生產成本之有效途徑,目前落花生栽培已經機械化,以曳引機承載一貫作業整地、作畦與播種機進行播種作業,並可節省一半之整地 農時及作業成本,且對作物產量無顯著影響。根據調查,因為人工收穫平均每公頃所需收穫工時高佔總生產工時的53%,且生產成本過高,因此,農友對落花生機 械化收穫之要求殷切。現今國產落花生收穫機械的研發工作已經成功,唯作業效率隨機型不同而異,每小時作業0.08~0.10公頃,現今民間普遍使用雲農牌 落花生聯合收穫機。

落花生收穫機有 關落花生收穫機的研製過程,國內落花生收穫機之研究始於1950年,當時因農村勞力充裕,農民對收穫機的需求不高,1966年小型脫莢機研製完成後,效率 僅較人工提高17%,是以無法推廣。1971年代以後,國內對落花生收穫機之研究工作為夾持式拔取脫莢,後來因作業未盡理想而中止,另外係根據進口收穫機 加以改良縮小,初期採四輪驅動輪式底盤,但因作業中滑動而放棄,後來改用履帶底盤承載,改善滑動困擾,並縮短機長,以適合本省小田區之使用,並在機具對莢 果的破裂上做了相當的改善,已開發出農試型落花生聯合收穫機及南改型落花生聯合收穫機,此外,雲林縣農會與民間大地菱公司合作開發一套雲農牌落花生聯合收 穫機。根據省農林廳檢定落花生聯合收穫機性能測試暫定標準為(1) 田間總損失率:10%以下,(2) 破裂莢率4%以下,(3) 夾雜物率8%以下,(4) 帶子房柄率:10%以下;雲農牌收穫機的田間總損失率為3.1%,破裂莢率1.47%以下,夾雜物率1.9%,帶子房柄率7.35%,已達到落花生性能測 試暫定標準,作業性能為每小時0.095公頃(長50公尺田區,標準畦寬),連續作業(一次作業面積達3公頃以上)並無停機,應用在落花生收穫上甚為便 利,本省已有數百台推廣。

乾燥調製

落花生產區莢果收穫後即運回農家晒場或堆放路邊進行日晒乾燥落花生莢果落 花生是台灣重要的豆類作物,年生產八萬公噸乾莢果,雲林縣佔全省生產量的76%,目前落花生產區莢果收穫後即運回農家晒場或堆放路邊進行日晒乾燥,本省春 作收穫的莢果約需3~6天,秋作採收的莢果則需7~12天,才能將含水率降至10%以下;莢果日晒雖節省能源,但乾燥過程易受降雨等因素影響莢果品質,且 耗時費工和阻礙交通,在農村勞力日益老化短缺之際,實施機械化乾燥作業為降低落花生生產成本及提高莢果品質的有效途徑。

國外尤以美國慣行以機械收穫落花生,落花生植株在挖起 後成行排列於田間待自然乾燥至莢果含水率18~20%始行脫莢,也有將落花生放置至低於10.5%以下始行脫莢作業,若自然乾燥不能達到要求時,則在脫莢 之後以機械乾燥方式進行乾燥。落花生莢果含水率在10.5%以下可安全貯存在通風環境,收穫後莢果以機械乾燥將含水率降至8~10%始可保存,但通常莢果 含水率宜再降低些以適合長期貯藏。落花生莢果含水率在7.9~8.0%下,可在15℃貯存6個月仍保有90%以上的發芽率,將莢果含水率降至5%或以下, 在21℃環境貯存可達一年,但發芽率較差。落花生採收後莢果含水率對落花生乾燥速率及種子品質是一重要因子,本省落花生栽培農戶大多採行當天收穫、當天運 回莢果的方式,落花生莢果含水率多在33~44%之間,乾燥所需時間較長,始能將莢果含大型拖車式落花生乾燥設備水率降至安全含水率以下。

本省落花生春作收穫的莢果通常日晒約需4~5天,秋作 收穫的莢果日晒約需7~10天,始能將莢果含水率降至安全含水率10%以下,莢果品質易受天候的影響且費時費工。種苗改良繁殖場研發出大型拖車式落花生乾 燥設備乾燥,每次啟動二個乾燥箱共可乾燥7,000~9,000公斤落花生鮮莢果,在定溫40℃,堆積厚度不超過80公分以上,可小型箱式落花生乾燥設備在 48小時完成乾燥,落花生最終莢果含水率為8.8~9.5%,種子發芽率為88~94%。以小型箱式落花生乾燥設備乾燥,每次可乾燥一個乾燥箱約 3,780~5,500公斤落花生鮮莢果,在定溫40℃,堆積厚度不超過115公分以上,可在72小時完成乾燥,落花生最終莢果含水率為 8.7~9.6%,種子發芽率為87~91%。日晒莢果若天候及管理良好,種子發芽率為90~94%。落花生乾燥及貯存良好,可避免黃麴黴菌類感染,且提 高加工產品品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feexplor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