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後台灣農業的國際運籌戰略

國策顧問 陳希煌

http://www.president.gov.tw/1_structure/famous/column/4_chsihua.html

 

壹、前 言

  我國近十幾年來最重要的國際事務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終於在二十一世紀第一年的十一月十一日獲得WTO部長會議採認通過,並自公元二○○二年一月一日正式成為WTO會員,多年來朝野各界及政府部門含淚耕耘,終於微笑收割。惟加入WTO後,我國必須調降農產品關稅、開放市場及取消扭曲生產與貿易的農業補貼等保護措施,台灣農業勢必走向開放式的發展環境,也必須接受外來農產品的競爭與衝擊。因此,我國農業部門除了應評估其影響並採取各項因應措施外,並應做好萬全準備,思考加入WTO後的國際運籌戰略。
  二十一世紀的國際經貿形勢,承續上世紀後期的資訊科技發展、區域經濟與金融自由化的形成,以及WTO成立等變革,世界經濟逐漸走向全球化,國際競爭趨向激烈。農業部門也無法自外於此一情勢,必須接受國際競爭的洗禮。台灣農業若要繼續發展,則必須認知此一趨勢,重新思考發展方向。訂定國際戰略佈局,充分發揮台灣在國際農業價值鏈中的利基,以追求在自由競爭下台灣農業生存與發展的前途。
  台灣雖然天然資源不是很豐富,在田間生產上難與和土地及勞力低廉的國家競爭,但是農業基礎建設、人才資源以及農業科技研究等方面仍具比較利益。我國由於具備高科技農業及幾千年華人飲食知識。在精緻農業與食品加工方面有很高的競爭力,值得加強開發,尤其是農業國際運籌模式,即使先進國家亦均尚在萌芽階段,若能早日規劃,搶得先機,掌握國際農業價值鏈的重要位置,則我國農業前途大有可為。

貳、國際經濟發展趨勢

  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變化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其中最令人感受到震撼的是全世界迅速整合為一個經濟體,彼此往來頻繁,互相提攜也互相衝擊,全球經濟力量橫掃國界,帶來更多的貿易也帶來更多的競爭,同時也帶來經濟高度的調適與繁榮。因此,在二十一世紀的全球經濟體內,經濟考量超過政治的考量,全體人類逐漸蛻變為經濟人。
  我們從國際經濟情勢觀察,當前的國際經濟社會,由於三件事情的演變,使得世界經濟呈現又合作又競爭的局面:
  第一件事是歐美國家經濟發展策略的轉變:過去幾十年來,歐美國家靠著優勢的經濟力量,以『進口替代』的發展策略,盡量發展內需產品以保護國內的市場,這種自我囿禁的發展策略,導致經濟發展越來越萎縮。歐美國家認知這種錯誤,近年來也改採『出口擴張』的經濟發展策略,參與國際競爭,因此國際間形成一個競爭激烈的經濟社會。
  第二件事是美國對發展中國家援助策略的改變:美國以往對開發中國家採取『政治與經濟支持』的策略,以維持地區性的穩定。目前這種策略已經改變為以『經濟合作』代替過去的『經濟援助』,以便彼此增加互利的關係,並藉此維護發展中國家的自由與獨立自主。因此,發展中國家也由以前依賴美國援助轉為追求經濟發展,進而參與國際競爭。
第三件事是世界區域經濟的形成:我們都知道,自一九八年代以來,世界區域經濟逐漸形成,這種區域經濟的形成導致『區域內合作,區域外競爭』的局面。
  根據上面國際經濟背景的分析,我們知道二十一世紀的國際經濟社會必然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同時我們也認知目前國際經濟社會,已經由傳統的消費走向高科技產品消費的時代,未來的國際經濟社會也必然是以高科技與高資訊引導社會經濟成長,不趕上就要落伍。
  農業在此全球化自由競爭趨勢下,透過比較利益原則,未來國際農業分工將逐漸形成,農業田間生產逐漸集中於某些勞力或農地資源豐富的國家或地區。此一趨勢使得天然資源不豐的國家必須依據比較利益,重新找出其在農業國際分工中的地位與利基,生物科技的引用以發展精緻農業產品,以及創新食品加工的特色,將是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價值與競爭力可以思考的方向。

 

參、國際運籌下台灣農業的戰略佈局

  依據過去先進國家資訊產業及一般商品的國際運籌發展,係將整個商業模式細分為研發、生產資材供應、生產組織、業務運籌、財物操作、銷售及物流等,並依比較利益原則,將各個不同階段置於不同地區執行,而有效率地完成整個交易流程,以創造可觀的利潤。未來農業國際運籌亦將走向此種模式,農業經營運籌、生物科技研發、試驗研究、新品種發展、生產資材供應、田間生產或養殖、農業服務、農產品加工、農產產品物流及銷售等將會精細分工,並依比較利益原則,將各個階段置於有效率的地區執行,形成一個完整經濟運籌的農業價值鏈。
  在此種農業國際運籌發展的趨勢下,過去封閉經濟體系以國內市場為考量的我國農業經營模式將無法適應與生存,唯有找出在國際運籌中我國農業在國際價值鏈的利基,發揮本身的比較利益,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就農業利基而言,我國雖然因天然資源稀少,生產成本高而失去田間生產的競爭力,不過我國農業科技相當進步,農業發展的經驗也相當豐富,累積許多結構調整的經驗與應變能力,目前農業部門正積極推動台灣農業策略聯盟,在資源整合、技術創新與市場開拓的策略下,將我國小農調整為大農,以發揮經濟規模效率與技術效率,已經組成的產銷、加工、物流、貿易及電子商務等聯盟,不僅將形成我國農業的軟堤防,亦為我國在國際競爭中預作準備,有利於國際經濟社會中圖發展。
  從另一方面觀察,我國資訊產業發達,亞太營運中心籌畫多年,知識經濟發展亦具備基礎,生物科技受到重視且生技產業亦開始萌芽,凡此均是發展國際農業運籌中心有利條件。再者,我國加入WTO後,不但可開始適用各國近幾年的關稅削減及新開放市場,尤其可享受各國之最惠國待遇與國民待遇,開啟了以前無法進入的市場,對我國而言,此種前所未有的市場開放,為我國農業國際運籌的良好契機。
  由以上的探討顯示,台灣農業利基已不在田間生產,而在於農業發展經驗、運籌中心的基礎建設、生技產業的蓬勃發展契機以及加入WTO的商機等。而由過去發展的經驗得知,產業價值鏈中,以研發與銷售兩頭的附加價值最高,誰能掌握價值鏈的兩頭,就能掌握整個價值鏈,因此台灣農業的國際運籌策略,應以掌握農業關鍵科技與掌控農產品行銷管道為努力方向。由於國際競爭激烈,要在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進而保持本身優勢,則需引用國際法的效力,而其中又以WTO的各項規範保護最為有力,積極培養經貿國際法的人才,也是農業國際運籌戰略佈局的要件。

 

肆、農業國際運籌佈局的執行策略

  盱衡國際經貿環境的發展趨勢,未來台灣農業應捨棄過去增加農業生產、追求高自給率及勞力密集的土地利用方式,而應朝向提供安全的高品質食品及優質生活環境為主要目標,只有進步的農業,農民所得、農業產銷及農村建設等農政目標才能達成。認知國際變遷趨勢,掌握本身優勢條件,適時調整應變策略,讓我們的農業能因應國際化而轉型,如此我們才能適存於今日國際社會。農業國際運籌執行策略,考量其必須性,列述幾點如下:
一、國際市場開拓:現代產業必須要有市場誘因才能發展,過去囿於國內市場太小,難於形成氣候,目前國際化趨勢明顯,經貿環境已大幅放寬,有機會以國際市場需求為動力及著力點,惟我們必須有系統分析國際農產品供需情況,大量培養國際市場開發人員,並透過農業策略聯盟,開拓國際市場。
二、發展農業知識經濟:國際運籌的價值鏈中最關鍵的是研發與創新,我國目前正在推動知識經濟方案,許多配合條件,有的已經形成,有的正在建立,農業部門可以在此環境及基礎上,規劃適合農業知識經濟發展之機制,加以推動及落實。農業研發創新方向,可以在農業生物科技、食品加工、國際農產物流技術、國際農業電子商務等相關技術方面,找出自己的『智財版圖』,做為國際農產運籌的競爭籌碼。
三、建立台灣品牌信譽:參與國際農產競爭,我國必須建立食品衛生與安全的台灣品牌,此方面可由建立最嚴格的生產管理、品質管制、認證、驗證、食品標示、品質保證及消費者保險等制度著手。
四、建構完整運籌模式:一旦國際市場開拓,則必需規劃生產基地、掌握資源,並開發各種國際物流技術,包括銷售、包裝、冷藏、冷凍、運輸及通關等技術,以暢通農產品之國際物流,將農產品由生產基地有效率地配售到國內外市場,以實現農業國際運籌之運作。
五、積極參與經貿談判:積極參與國際經貿集團的運作與談判,結合與我國立場相同國家的力量,發揮在國際組織中之影響力,將國際經貿規範引導至有利我國農業國際運籌之方向。

 

伍、結 語

  我國農業若要在未來國際農業競爭中取勝,則必須掌握國際農業的發展情勢,調整目標,瞭解我們的利基,及早訂定我國農業的國際運籌戰略佈局,並依此佈局,調整法律、組織及各項政策,投入各種必要的資源,以逐步去落實所規劃之戰略佈局。
  在國際變局中,我們也應認知知識經濟時代已經來臨,農業也能夠透過知識的激發創新與運用,不斷向前推動發展成為『知識產業』。今後農業要轉型,必須走出傳統的以『增產』為目標的『數量經濟』發展,而朝向以『增值』為主軸的『知識經濟』發展,將過去以『提升生產力』為核心的農業政策,轉變為『提升競爭力』為主的發展策略,積極推動農業策略聯盟,提升農業競爭力,由生物科技的創新,食品加工的發展,一直到休閒農業的推動,將農業由初級產業提升為二、三級產業,以奠定台灣農業永續發展的不敗基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feexplor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