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農業赴大陸投資,「一舉數失」不足取 科技經濟組政策委員 政治大學經濟系教授 林祖嘉 十二月中在經濟部舉行的大陸投資產業產官學專案小組會議中,對於農業赴大陸投資政策突然改為採嚴格而保守的策略,其中禁止類產品由原先規定的13項大幅增加到436項。在原來禁止的13項目中,只有茶葉關係較大,因為茶葉在台灣有技術上的優勢競爭力,而在新的禁止項目包括種畜、種苗、水產苗、豬肉、雞肉、水果、花卉、米、花生等多項產品。由於這些項目大都是台灣農產品中重要的項目,因此在禁止赴大陸投資後,可能會造成台灣農業產品赴大陸投資相當大的困擾。 政府禁止這些項農產品禁止赴大陸投資的主要目的在限制農人將技術移轉到大陸,然後再將產品回銷到台灣,造成對台灣農產品的威脅。我們認為此種禁止農產品赴大陸投資政策,來限制技術移轉,同時減輕自大陸進口農產品的作法非常不妥當,因為一方面根本難以有效阻止有技術的農人赴大陸投資工作,一方面又難以限制大陸產品進口,而且兩岸又將因此而失去農業的分工的機會,可說是一個「一舉數失」的政策。 首先,如果要減輕加入WTO後大陸農產品可能大幅進口所造成的壓力,政府應當與WTO各國談判農產品的全部進口限額,而不應只對大陸限制。只要農產品進口有總額的限制,則產品來自何國何方並不重要。反之,如果農產品進口若沒有總量的限制,則即使不從大陸進口,也很可能會從其他國家進來,同樣會造成對國內農業的衝擊。因此,希望利用減少農業赴大陸投資來減輕大陸產品的壓力,根本就是一個不切實際的想法。 其次,農業赴大陸投資通常都是很小規模,許多是三五個農人帶著某種生產或種植技術就到大陸去投資種植生產,政府要管制可說是非常困難。以茶葉為例,雖然茶葉一直就在被禁止赴大陸投資之列,但相關人士都知道,早就有數以千計的台灣茶農在福建、浙江等地一帶進行投資、種植、與買賣茶葉的生意。其中三百多年前由福建安溪傳入台灣的鐵觀音茶,台灣的茶農早就在安溪找到當年移入台灣的原始產地。換言之,台灣的鐵觀音早就在安溪找到他們的原根了,政府過去禁止茶農赴大陸投資根本收不到任何效果。 第三,台灣的水資源相當有限,許多農產品在台灣種植本來就不妥當;同樣的,畜產養殖易造成河川與地下水污染,而水產養殖則易產生超抽地下水及地層下陷的問題。若將這些畜產與水產養殖移到土地與人口較多的大陸去生產,然後再以較低的價格回銷台灣,則一方面台灣人民可以享有較廉價的農產品,同時又可以提高我們農業與生活環境,減少污染,這是一舉數得的事。 其實,最重要的是,農產赴大陸投資可以實現兩岸農業分工,就如同製造業在兩岸分工一樣。本人今年四月在武漢遇到一位台商,他向大陸的一家國營農場承租一大片土地,他先把該片土地分割成數十塊地,然後再聘請當地農人分別種值多種不同的蔬果,而其使用的種籽全部來自台灣。當這些大陸佃農成功的種植這些蔬菜之後,該台商開始大量的銷售種子給大陸農人,這是一個兩岸農業分工的最佳模式。台灣缺乏土地、人工費用又貴,因此,許多種植與養殖的工作可以移到大陸去做,台灣農人要做的是需要較高技術的農業活動,例如培養魚苗、種籽、以及新品種與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等等。 當然,台灣在加入WTO之後,農業必然會因開放而受到很大的衝擊。政府該做的是應加速協助農業升級,例如強調精緻農業、觀光農業等等;另一方面,加強農業研發應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而大陸農業市場一方提供台灣農人尋找到另一片新的天地之外,也更提供兩岸農業分工,同時亦可促進台灣農業的升級機會。不幸的是,政府採取大幅禁止農產品赴大陸投資的做法,既無法減輕農產品開放的壓力,減少農人開創第二春的機會,又使兩岸農業喪失分工的機會,此種「一舉數失」的措施,實在令人遺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feexplor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