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餘年來,有一個不利於中國的謠傳在國際上悄悄傳播,或隱或現,或斷或續。這就是13世紀,蒙古帝國曾經三次西侵,在中亞、西亞與東歐一帶攻破許多城市,大肆燒殺使得這些地方成為一片廢墟。因為這些軍隊是黃種人,有人就把這種入侵行為稱為「黃禍」,並且說是中國人幹的。

  先不說歷史真相如何,只就「黃禍」這種說法,已是十分荒謬。國際上發生大規模戰禍,事後追究戰爭罪責,確有必要;但是只能追到某個國家、某個政府和某些戰犯為止,而不能追到一個種族的頭上。二戰期間,東戰場是日本打中國,黃種人打黃種人;西戰場是德國打英法,白種人打白種人,請問這算是「黃禍」還是「白禍」?近代以來,歐洲殖民者一再侵略非洲、亞洲、南北美洲,我們從未說過這是「白禍」。因此「黃禍」之說,絕對荒謬。

  「黃禍」並非正式詞語,海內外詞典一般都不收錄,台灣三民書局版的《大辭典》收了它,是這樣解釋的:「黃禍(yellow peril),歐洲人害怕黃種人興起所作的一種宣傳,他們以13世紀時蒙古人征服歐洲為借口,想要使白種人永遠仇視黃種人。」

  釋文不長,卻把倡言「黃禍」者的身份與作此宣傳的目的都揭開了。歷史上,大肆宣傳「黃禍」的代表人物是德皇威廉二世(WilhelmⅡ1859-1941)。他在位時極力推行侵略擴張政策,1897年強佔我國膠州灣,1900年派軍參加八國聯軍,企圖瓜分中國,1941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個臭名昭著的戰爭販子。這樣的人鼓吹「黃禍」論,足以說明其荒謬性。

  有關「黃禍」的歷史事實必須加以澄清。其實,如果不帶偏見地看待那段歷史,事實的真相是十分清楚的。

  公元1206年,亞洲北部的一個遊牧民族蒙古開始建國,其領袖鐵木真被推為成吉思汗(萬王之王)。他們和當時的中國(南宋王朝)並不接界,中間還隔著一個由女真族建立的金國。

  蒙古建國以後,利用其善騎射的優勢,大肆對外侵掠。從1219年開始,到1259年為止,在40年中間一共發動三次西侵。第一次西侵期間,攻滅中亞大國花刺子模,擊敗俄羅斯聯軍,前鋒直抵伏爾加河畔。第二次西侵期間,攻破莫斯科,屠城;佔領克里米亞,攻破基輔,擊敗波蘭與日耳曼聯軍,進入匈牙利、奧地利,全歐震動。第三次西侵期間,攻滅波斯北部回教國家木刺夷,把全國夷為平地;並一舉滅亡立國已500年的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攻破報達(馬格達),屠殺國王及平民80萬人;擊破巴爾幹各國聯軍,建立起地跨歐亞兩洲當時世界上版圖最大的蒙古大帝國。

  在蒙古軍隊到處征伐而受害民族進行抵抗的時候,中國(南宋王朝)的軍民態度如何呢?這一場世界性的反侵略戰爭,當時分為東西兩個戰場,西戰場在中亞、西亞和東歐,而東戰場就在中國本部,(南宋境內),這兩個戰場上反侵略的各國軍民之間雖無直接聯繫,但在客觀上是互相支持,目標一致的。在這場反侵略戰爭的最後一年--1259年,中國軍民在四川的釣魚城之戰中,奮起反擊蒙古侵略者,一舉擊斃了蒙古大帝國的最高統治者蒙哥大汗。第三次西侵的蒙古將領紛紛從前線撤軍,回來爭權奪位,導致內部紛爭不斷,從此無力西侵,西戰場由此硝煙散盡,轉危為安。這是中國軍民以自己的戰鬥支援了西方戰友,為這一場世界性的反侵略戰爭立下了不朽功勳。在瞭解了這一段史實之後,西方人感謝中國人還來不及,豈能誣蔑中國人為侵略者!豈能把那種牛頭不對馬嘴的「黃禍」謬說與中國人聯繫起來!

  蒙哥大汗之弟忽必烈在蒙哥戰死之後,深感全靠武力不能解決問題,決心逐步接受中華文化,採用中國制度,改蒙古帝國為元王朝,身披龍袍,入主中原,做了元王朝的皇帝。雖然如此,元王朝的民族壓迫還是非常厲害,他們把全國各民族分為四等,一等蒙古人,稱為國人,為統治民族;二等色目人,包括中亞、西亞、東歐等各民族;三等漢人(實指北方的契丹人、女真人);四等南人(指南宋王朝治下的各民族,主要是漢人,還包括南方各少數民族)。這二、三、四等都屬於被統治民族。由此可見,元王朝雖然部分地接受了中華文化,但是對於中華民族中的主體民族漢族還是十分歧視,視為全國四等人中最低賤的一等。既然如此,還有什麼理由把對蒙古人的賬算到中國人的頭上,要中國人承擔「黃禍」的罪責呢?

  總而言之,蒙古西侵一事,當時的中國人毫無責任,非但沒有責任,反而是受害者和抵抗者,南宋軍民的抵抗有力地支援了西方受侵略國家。因此,把蒙古西侵一事算到中國人的頭上,全無根據。不錯,現在的中國人中包括蒙古族,現在中國境內的蒙古族與漢族都是祖國大家庭的一員,但是歷史事件的產生要講時間順序,不能先後倒置。

  世界上有那麼一小撮人,為了反華,為了遏制中國,圍堵中國,有意混淆歷史真相,傳播「黃禍」謬論。對此,我們要作出澄清,說明真相。因為存心反華的人究竟只是少數,不瞭解歷史真相對於「黃禍」之說將信將疑的人總是多數。讓多數人瞭解歷史真相,他們才不會上當受騙,少數別有用心的人也就難以達到煽動反華的目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feexplor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