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世界石油危機: 驅動力、衝擊及影響

中國石油峰值學會(CPOR)

2009年1月7日 (星期三)

 

世界石油峰值


世界石油峰值出現於全球石油產量最高之時,而在峰值之後,石油產量將出現終極下落。這個概念源於對單個油井產率的觀察,以及對相關油井所組成的油田的共同產率的觀察。單個油田的長期總產產量在達到峰值產率前呈現指數型的增長,之後就會出現下落,有時會是急速的下落,直到油田被開採殆盡為止。石油峰值理論被證實可以被應用於對國家石油總產量的評估中,而與之相類似的,全球石油產量亦可被該理論評估。石油峰值點並非意味著快沒油了,而是指巔峰已過,隨後一定會出現產量下落。
 
M. King Hubbert 首創了該理論,並於1956年運用該理論精確的推測出美國的石油產率將於1965至1970年之間達到峰值。他的物流學模型如今被稱作Hubbert峰值理論,模型中的變量被證實在預測峰值及油井、油田、地區、國家石油產量下落時具有相當的精確度,並且在其它有限資源生產領域同樣有效。


部分觀察家,例如石油產業專家Kenneth S.Deffeyes和[wordpress.com/tag/mattew-simmons/ Mattew Simmons]認為現代工業運輸,農業及工業系統對低價並易於獲得的的石油具有依賴性,而正是這種依賴性造成了峰值後的產量下降以及極有可能的油價嚴重上漲,並因此對全球經濟產生負面影響。各類預測對負面影響的影響面有著截然不同的分析。
 
如果政治和經濟變化僅僅是對石油的高價短缺做出反應,而非對峰值威脅做出反應,那麼石油進口國的經濟受損害程度將很大程度取決于峰值後的石油產量的下降速率。根據出口地模型,石油出口的下降速度會比因國內消耗造成的生產速度高很多。供應緊缺將造成價格的極度膨脹,除非需求方實施有計劃的儲備措施,並且採用替代品。



對峰值產量的樂觀分析預計全球的產量下落將發生在2020年或者更遲,並且假設對替代品的主要投資發生在石油危機發生之後,而且石油重度消耗國的國民生活方式沒有較大變化。這些模型顯示了石油價格起先會上升,之後會因為其它能源與燃料被採用而有所回落。



而對未來石油產量的悲觀分析要麼建立在已經越過峰值的分析上,或者是世界正處在峰值期,或者峰值將很快來臨的判斷上,因此將缺乏積極有效的解決措施,由此引發全球性的蕭條,甚至會引起全球性的連鎖反應,各類全球市場的反饋機制會激發全球工業文明的大崩潰,而又有可能引發人口數目在短期內的大下降。在08年的前兩季度,有跡象顯示,一系列創記錄的油價加重了美國經濟的不景氣。



石油需求
 
對峰值石油需求的研究關注的是對石油的長期消耗以及石油需求的增長。世界原油需求在1994至2006年間增長了1.76%,在2003-2004年度達到3.4%的高點。經估計,相對於2006的水準,世界石油需求量將在2030年增長37%(從每天0.86億桶增長至每天1.18億桶),而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因於交通運輸領域增長的需求。



發展中國家的需求增長處於最高水準,而美國是世界頭號石油消耗者。在1995至2005年間,美國的石油消耗量從每天0.177億桶增長至每天0.207億桶,淨增了300萬桶每日。相比較之下,中國在同樣的時間段中,石油消耗量從340萬桶每日增長至700萬每日,增長量為360萬桶每日。



在國家發展的同時,工業,快速的城市化和更高的生活標準會加快能源消耗,而能源消耗中又以石油消耗為主。像中國和印度這樣的繁榮經濟體也在快速的成為石油的大消耗者。中國自2002年以來的石油消耗量每年增長8%,而在1996-2002間,石油消耗量翻了一番。2008年中國的汽車銷售量會有15-20%的增長,而中國總體經濟已經在連續5年中保持10%以上的增長率了。儘管部分預測顯示中國經濟還會保持迅猛增長,另外一些預測則認為中國的出口主導型經濟難以維持如此的增長態勢,原因是由於勞動力工資增長,價格上漲以及美國方面需求量的減小。而印度在2020年的石油進口量將達到2005年水準的三倍,達到每天500萬桶的需求量。



另一個影響石油需求量的重要因素是人口增長。人均石油產量在20世紀70年代達到峰值。世界人口數目在2030年會達到1980年人口數量的兩倍。Author Matt Savinar預測石油產量會在2030年回落到1980年的水準,與此同時,世界的石油需求量將大大超過石油產量。物理學家Albert Barlett聲稱,人均石油產量正在下落,而這樣的下落卻並未引起人們的關注,原因是人口控制可能會被採納為應對措施,而該措施在政治上是錯誤的。人均石油產量從1980年的5.26桶每年下降至1993年的每年4.44桶,不過在2005年,人均石油產量又增長至每年4.79。2006年度石油產量由每天84.631百萬桶下降至每天84.597百萬桶,而人口增長卻在持續。這導致了人均石油產量再次降低至每年4.73桶。



自20世紀70年代至今,有一個因素減輕了人口增長所帶來的影響,即人口在增長的同時,人口增長的速率在此時間段下降??儘管發達國家增長的人均壽命在某種程度上抵消了人口增長速率的下降。在1970年,人口以2.1%的速度增長。而在2007年,人口增長率下降至1.167%,然而,石油產量仍然領先於人口增長以滿足需求。世界人口從2000年的60.7億增長至2005年的64.5億,增長了6.2%,而根據BP(英國石油)的數據,世界石油產量在2002-2005年間從0.749億桶增長至0.811億桶(8.2%的增長率);根據EIA(美國能源部)的數據,石油產量由0.77762億桶增至0.84631億桶(增長率為8.8%).


石油供給


- 石油的發現


在油被泵出之前,首先需要發現石油。世界油田的發現高峰期在1965年,在一年中新發現了550億桶的石油儲量。自此之後,石油發現率開始平穩滑落。在2002-2007年間,每年的石油發現量少於100億桶。


- 世界石油儲備


傳統原油儲備包括所有技術上可行的、使用初級、二級、改良法、或者四級方法通過鑽井從儲油池中產出的原油。儲備中不包括礦業中採出的固體或氣體物質,包括油砂、油頁岩、液化過程和煤的鎔化過程。


石油儲備被分為以下幾類:探明儲量 ;估計儲量;真正儲量。一般而言,探明儲量有90%-95%的概率能夠獲取所認定的儲量。估計儲量有50%的概率。而真正儲量只有5%或10%的概率。當前的技術水準能夠從大多數油井中採取大約40%的石油。有人推測未來的技術能夠使更深層的開採成為可能,但是另一部分人的意見則是,未來科技的影響已經被包括在探明儲量和估計儲量的數目中了。


在眾多主要產油國中,大部分國家給出的儲備數目都沒有經過外部審核。大多數易採油已經被發現了。最近的價格上升引發了在採油成本高昂地區的石油勘探,例如在極深並且井下溫度極低的深井中,以及環境敏感地區或者高技術要求採油區。較低的勘探發現率導致了鑽機的短缺,鋼材價格的升高,以及由於複雜性而引起的總體成本升高。
儲量實際上在1980年達到頂峰,當時的產量首次超過新發現量。對峰值的估計是建立在利用創造性的模型對儲量進行重新計算的基礎上的,因此對峰值的估計很難做到精準。


- 被高估的石油儲量


根據Aramco前任副總裁Sadad I. Al Husseini的說法,“世界石油儲量的表述含糊不清,並且實際上在誇大其辭。許多所謂的儲備實際上是資源,沒有成型,不能獲取,也不能產出。”


根據Al-Husseini的估計,全球已探明儲量12000億桶中的3000億桶應該被重新劃分為潛在資源。


對峰值石油數據預測的一大難點是關於“探明”儲量的不透明特性。許多對“探明儲量”枯竭的擔憂跡象開始在近年來顯現。此狀況最好的例證就是2004年的一大醜聞??Shell(殼牌)的儲量蒸發了20%。


大多數情況下,“探明儲量”是由石油公司、產油國及耗油國宣布的。這三方都有誇大“探明儲量”的理由:
‧ 石油公司尋求增大其潛在價值。
‧ 產油國尋求更強的國際地位。
消耗國政府為其經濟及消費者樹立安全穩定的形象。



EWG(能源觀察機構)2007的報告顯示,全世界的探明(第95頁)及估計(第50頁)儲量在8.54億至12.55桶之間,這也就意味著在需求停止增長的情況下能夠維持30-40年的供給。OPEC(歐佩克)自己的報告中數目精確度出現了巨大分歧。除去為了政治目的在沒有可持續發現的情況下誇大儲量的國家,有超過70個國家仍然執行著不把年產量從儲備中扣除的政策,因此,12.55億桶已經是最優情況了。分析人士指出,OPEC(歐佩克)成員國有誇大其儲量的經濟動機,因為OPEC(歐佩克)的配額系統允許高儲量國的高出口。



另一方面,調查記者Greg Palast辯稱,石油公司有讓石油看起來更加稀有的動機,並以此為由使高價正常化。別的分析人士在2003年宣稱,產油國刻意隱瞞其石油儲量以拉高油價。


- 非常規石油來源


非常規石油來源,例如重原油,油砂以及油頁岩並不被計算在石油儲量之中。然而,石油公司在開放用于採油的新採礦帶或熱設施後,可以把它們計作探明儲量。


石油工業中的消息來源,例如Rigzone就指出,非常規石油來源生產效率並不高,而且還需要額外的能源用來提煉,因而會導致較高的生產成本,以及高達三倍多的單桶石油溫室氣體排放率。能源被使用時,資源就會被需求,並且開採非常規的石油來源所造成的環境影響一直以來都極高,三大非常規石油來源的大規模開採正在接受論證,來源中包括了委內瑞拉的奧里諾科河地帶的超重油,加拿大西部的沉積盆地的Athabasca油砂,以及科羅拉多、猶他、懷俄明的綠河地質構造帶中的油頁岩。


美國國家地質調查局的Chuck Masters估計“如果算總量的話,西半球的資源量與中東的已探明原油儲量相當。”熟悉非常規石油資源的權威部門認定世界的最終非常規油儲量是常規油儲量的幾倍,並且在21世紀,當油價更高時,非常規油對公司來說十分有利可圖。


儘管有大量的非常規油來源存在,Matthew Simmons認為,生產上的局限性使得非傳統油難以成為傳統油的替代品。Simmons稱“這些高能耗項目從來都難以達到高產量”因而難以抵消其它資源的枯竭所帶來的影響。另一份研究聲稱,即使在非常樂觀的假設之下,“加拿大的油砂不會阻止峰值油的到來”,儘管加拿大在“強制計劃”中所作的努力使2030年的油砂油日產量有望達到500萬桶。


而且,從這些來源採得的油通常含有例如硫、重金屬、碳等污染物,需要高耗能手段去提純消毒。中東的未開採常規油儲備也面臨同樣的問題,重而黏稠的原油在硫和金屬的污染下變得不穩定。然而,最近以來的高油價使得這些資源看上去有利可圖。一份Wood Mackenzie的研究顯示,在15年內,全世界範圍內的多餘油供給將很有可能來自於非常規來源。
一份2003年登載於《探索》雜誌的文章稱,熱解聚有可能被應用于從垃圾、污水、及農業廢物中製油。文章稱,該生產流程的成本是每桶油15美元。而此後在2006年的後續文章中,該流程的成本變為了每桶80美元,原因是由於曾被認為是危險廢物的原料現在具有了市場價值。


- 石油生產


世界石油生產趨勢呈典型的Hubbert曲線型,在過去的百年間一路走高,僅有數次小跌。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石油產量達到峰值,而很多人據此質疑世界石油峰值的真實性。在21世紀中葉,世界除沙烏地阿拉伯以外的主要產油國將達到最高產量,其中多數國家都將已遭遇峰值。而Matthew Simmons等專家甚至開始懷疑包括沙烏地阿拉伯在內的產油國屆時是否還有剩餘儲量。


產業觀察者指出了21世紀中葉的全球石油生產曲線與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石油生產曲線有相似之處。


‧ 自2003年以來石油價格一路走高是由於此前的十年間OPEC(歐佩克)國家為了保持高油價,而不顧石油短缺執行減產。這與得克薩斯的減產類似,其間別的州也維持了油價,儘管在1973年石油危機前曾經歷過十年油荒。
‧ 世界油品價格在2008年年初創歷史新高,然而新油品並未在市場出現,這正符合了供求關係理論的預測。這場關於美國油價上升的甜美回憶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油產量開始滑落之時,而當時油價創下歷史新高,石油公司的鑽井率也是歷史最高。


對於OPEC(歐佩克)國家聲稱的石油儲備存在廣泛疑問。這與美國當年的石油儲備幻象不謀而合??1973-1979
年石油危機前的十年間,它們聲稱它們有足夠的油儲備,而在70年代時,公司難以產出它們曾預計的石油量,而總產量也是不升反降。


全球油產量達到峰值之時正是峰值油的定義時間。這是因為生產能力是供應的主要制約因素。因此,當產量下降之時,產量即成為石油供求方程式的主要瓶頸。


世界範圍內的石油發現量自1980年以來就已經少於年產量了。根據數個消息來源,世界範圍內的總產量已經逼近、或已度過巔峰期。


世界油產量上升趨勢在2005年至2008年間維持原地不動。根據2007年國際能源署的報告,全球的生物燃料、非原油來源的油品、以及對石油儲備的策略性分配使用,再加上2006年的原油產量平均達到每天8.524億桶,使得全球石油供應比2005年上升了每天76萬桶。而從1987年至2005年,全球石油供應上升了每天120萬桶。


在21大油田中,9座油田的產量已經下降。在2006年四月,一名沙特Aramco的發言人承認,Aramco公司的成型油田產量正在以每年8%的速率下滑,而全國的綜合下降率達到了2%。這條資訊被用來指證Ghawar??世界最大油田,在過去50年間承擔沙烏地阿拉伯約一半的石油生產任務??已經越過峰值。世界第二大油田,科威特的Burgan油田,在2005年十一月進入下降期。


根據CERA(劍橋能源研究協會)在2008年早些時候對最大的811座油田進行的調查,油田的平均產量下滑率為每年4.5%。在今後十年間新上馬的項目有望抵消大油田的產量下滑。CERA(劍橋能源研究協會)的報告預測了在2017年,全球日產量將達到10億桶。峰值石油天然氣研究協會的Kjell Aleklett同意大油田下滑的說法,不過同時在認為新的油田項目中,30%都遭受了延期,就算加上一些小型油田項目及擴建項目,人們也是過於樂觀了。國際能源組織在2008世界能源展望會上的報告指出,全世界最大的800座油田正遭遇更快的年產量下滑,達到了5.1%。


墨西哥宣布他的巨型油田Cantareall在2006年三月進入枯竭期,原因是以往的過度開採。在2000年,PEMEX(墨西哥石油0建造了世界最大的氮氣田,通過向地層注入氮氣來保持產量。然而在2006年,Cantarell還是遭遇了年均13%的產量下落。


OPEC(歐佩克)號召在2000年將產量保持在能維持22-28美元每桶油價的基礎上,但是被證實並不可行。在2007年的OPEC年度報告中,OPEC(歐佩克)預測它將能將控制產量,以使油價穩定在每桶50-60美元直至2030年。在2007年十一月18日,當油價漲至98美元每桶以上之時,沙烏地阿拉伯的阿卜杜拉國王宣布,他的國家將不會提高產量以降低油價。而阿卜杜拉本人恰恰是長期穩定油價的鼓吹者。
作為世界最大的石油供應方,沙烏地阿拉伯不能夠通過提高產量穩定油價即暗示了沒有國家或者組織能夠提供多餘的生產力以降低油價。由此我們也可以推論得出,世界的主要石油供應方,即使尚未達到峰值,也是處在滿負荷的生產之中。


一些評論員指出,新近在2006年九月5日於墨西哥灣投產的Jack 2深水試驗井正是全球石油生產的峰值尚不足慮的證據。根據一份估計,該油田能夠在未來7年中承擔美國11%的石油產量。然而,即使在峰值產量已至後仍能發現新油,新油儲備也將難於被找到並開採。就拿Jack 2油田為例,這架深入水下7000尺(2100米)並深入海床之下20000英尺(6100米)的油田需要至少8500米長的管道連接。此外,即使產量達到150億桶,該最高估計產量也要略微少少于美在如今消耗水準下兩年的消耗量。


增加對難開採石油的投資正顯示了石油公司也認為易採石油快要枯竭。另外,儘管廣泛認為上升的油價會激發產量上升,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開始相信即使油價繼續升高,石油生產也不可能在當今水準之上取得大的上升。造成石油產量在當前水準上停滯不前的原因既有地質學方面的因素,也有“地上”因素。


因為世界人口增長要快於石油產量增長,在1979年人均油產量達到峰值前世界也經歷過1973-1979的石油產量平台期。


- 對石油供應的控制


企業聯合會或者政府組織可以人為地降低國際市場的石油供給量,手段包括通過對石油的國有化以限制供給,削減對石油生產的支持,限制鑽井權,賦稅,等等。國際制裁,腐敗,軍事爭端也會降低石油供應量。


石油供給國有化


另一個影響全球石油供應的因素是產油國對石油儲備的國有化。石油國有化發生在國家開始限制石油生產並控制出口之時。Platt能源資訊的中東編輯Kate Dourian指出,儘管對儲備的估計各有不同,政治如今已成為了石油供給方程式中的一個因素。“一些國家正日益變得有所保留。在委內瑞拉經營的大石油公司覺得他們處境艱難,因為資源正日益國有化。這些國家越來越不願意與別國分享他們的儲備了。”


根據諮詢公司PFC能源的消息,只有7%的世界石油天然氣儲備位於允許類似ExxonMobil(埃克森美孚)這樣的公司自由掌控生產的國家。65%的儲備在國有公司的掌控中,例如沙特 Aramco。而剩下的儲備位於俄羅斯或者委內瑞拉這樣的國家,在這些國家,西方公司難於獲得控制權。PFC的研究顯示了政治因素是限制產量在墨西哥、委內瑞拉、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俄羅斯獲得增長的主因。沙烏地阿拉伯也在限制產量增長,不過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該限制源於其自己設定的上限。不能進入這些國家進行勘探的結果是,ExxonMobil(埃克森美孚)對勘探的投資額甚至少於1981年的數額。


壟斷機構和企業聯合會對供應的控制


OPEC(歐佩克)是12個產油國所組成的聯盟,該聯盟包括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厄瓜多爾、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利比亞、奈及利亞、卡塔爾、沙烏地阿拉伯、阿聯酋以及委內瑞拉,旨在控制石油供給。OPEC OPEC(歐佩克)旨在控制石油供應。OPEC OPEC(歐佩克)的勢力在眾多國家對石油國有化之後得到強化,並奪回了曾經屬於七姐妹的決策權??七姐妹即七大石油公司,包括Anglo-IranianSocony-VacuumRoyal Dutch ShellGulfEssoTexaco以及SocalOPEC(歐佩克)成員國成立了他們自己的石油公司以控制石油供應。OPEC(歐佩克)試圖通過限制產量影響價格。通過分配給其成員國一定數目的產量配額,總產量可以得到控制。所有的12個成員國同意以低產量為代價保持石油高價。由於無法驗證成員國是否遵守配額,所以每個OPEC(歐佩克)成員國都擁有相同的作弊動機。華盛頓方面保持著石油的流動並且通過武力贏得了有益的OPEC(歐佩克)政策,並且暗中支配沙特政權。根據部分分析人士的分析,第二次伊拉克戰爭的目的就是打擊OPEC(歐佩克)並把油田控制權交還給西方石油公司。

而另一種觀點則由日用品商人、《Over a BarrelBreaking the Middle East Oil Cartel》的作者Raymond Learsy提出。他聲稱OPEC(歐佩克)讓人們相信石油是一種過於有限的資源。為了支撐他的論斷,他以曾經的錯誤警報以及明顯的合謀為例。他同時認為石油峰值的分析是OPEC(歐佩克)的陰謀,石油公司靠峰值石油的虛假表演”獲取上漲的油價及利潤。


油價


以2007的通脹率調整後的實質美元為單位,則油價在2008年六月30日達到峰值??每桶143美元。在這段時間之前,最高的通脹率調整後的實際價格相當於95-100美元,發生於1980年。原油價格在前幾年中穩定攀升,從2003年八月的大約每桶25美元升至2008年五月的每桶超過130美元,而最大的價格上漲正是發生在去年。這段時間的價格要比引起1973至1979年間能源危機的油價還要高很多。這也加劇了人們對類似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經濟蕭條的擔心。對油價有可能影響經濟的可能性,人們已經得到了一個支持該可能性的指標??在美國,汽油消耗量已經在2008年的頭兩個月下跌了0.5%,比2007年的總下降率0.4%還多。


然而部分人的觀點是,美元在2007至2008年間對其它貨幣的貶值是油價從66美元升至130美元的的主因之一。在2007年五月至2008年五月間,美元對歐元貶值了約14%,而油價在此時間段上漲了96%。
 
漲價的幫兇還有對石油產量已經達到最高值的報告。在2005年六月,OPEC(歐佩克)承認他們“掙扎”於泵出足夠的油以面對第四季度的漲價壓力。


除去石油的供求壓力,安全因素也常常助長油價上漲,這其中就包括“反恐戰爭”,北朝鮮導彈危機,以色列與黎巴嫩間的衝突危機,美國與伊朗間的核爭端,並且美國能源部與其他部門的報告顯示了石油儲備在下降。


另一影響油價的因素是原油開採的成本。當石油開採變得越來越困難時,石油曾經擁有的高能源投資回報率會變得越來越低。攀升的油價使得非常規油來源對開採的補充更加具有吸引力。例如,所謂的“油砂”實際上是瀝青儲備,一種比原油重,而價值低的油來源。對生產者來說,當油價漲到每桶25美元時,油價就足夠支付生產及合成的成本了。


石油峰值預測


M. King Hubbert最初曾在1974年預測峰值油將在1995年到來??“如果當前的趨勢繼續下去的話。”然而,在20實際70年代晚期和80年代早期,全球石油消耗由於能源消耗的各類轉變應用而下跌??轉變包括低耗能汽車、電能及天然氣供熱、以及其它因素,之後石油消耗又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反彈至低增長的水準。因此,石油產量在1995年並未達到峰值,並且產量攀升至曾經預期中的產量的兩倍。這一現象再次強調了,只有當峰值真正發生後對其進行反溯才能真正可靠地確定峰值到來的時間。然而,預測方法也由於近年來新資訊越來越易於獲取而獲得改善,這些新資訊中就包括新的儲備增長數據。對石油峰值的預測包括峰值已經在最近發生的可能性,或者峰值將很快發生,又或者石油產量的平台期將持續,並維持多達100年的供應。所有的預測都對石油產量峰值的說法深信不疑,不過對於峰值發生的時間,不同的預測有不同的說法。


- 不同國家的石油峰值發生時間


石油峰值是一個全球普適的概念,但是該峰值是對各國峰值的總和。在《State of the World 2005》中,世界觀察研究所觀察到,在世界48大產油國中有33個產油國正經歷產量下降。別的國家也已經經歷過各自的峰值。


以下就是主要產油國的列表,以及各國到達石油峰值的年份,按時間順序排列:
 
‧ 日本: 1932
德國: 1966
利比亞: 1970
委內瑞拉: 1970
美國: 1970
伊朗: 1974
奈及利亞: 1979
多巴哥: 1981
埃及: 1987
澳大利亞: 2004; 2001
法國: 1988
印度尼西亞: 1991
敘利亞: 1996
印度: 1997
紐西蘭: 1997
英國: 1999
挪威: 2000
阿曼: 2000
墨西哥: 2004
俄羅斯:人為原因所造成的峰值發生在1987年蘇聯解體之前,但是之後產量得到恢復,使俄羅斯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根據2008年早些時候的數據,以及官員的說法,可以分析得出俄羅斯石油產量在2006/2007年度達到峰值。Lukoil的副總裁Lenoid Fedun曾說過,如果需要保持現有產量水品,則需要在開發新儲備上投資一萬億美元。

石油峰值還未來到以下國家(數字根據估計):
伊拉克: 2018
科威特: 2013
沙烏地阿拉伯: 2014



此外,最近的國際能源署和美國能源資訊署的產量報告顯示了在中國和加拿大的石油產量創歷史記錄並仍在上升中。



石油峰值: 可能的後果及影響



自工業革命以來,化石燃料的廣泛應用就成為經濟發展與繁榮的一大重要助推劑,化石燃料的應用使得人類以超過能源再生速度的速率消耗能源。一些人認為當石油產量下降之時,人類文化和現代技術社會將被迫發生巨大轉變。石油峰值的影響將與產量的下降速率、石油能源替代品的開發及應用緊密相關。如果不能獲得替代品,那麼產自石油的化肥、洗滌劑、溶劑、粘劑、以及大多數塑膠都將成為昂貴的稀缺物品。這樣的變化至少會引起生活水準在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的普遍下降,而最壞的情況是全球經濟崩潰。而爭奪日益稀少的石油資源而引起的國際關係緊張會改變政治局面並導致國家地區間的不平等更加嚴重。
 

- 赫斯基報告: 結論與境況


2005年,美國能源部發布了題為“世界石油產量峰值:影響,對策及風險管理”的報告。這份被人們稱之為赫斯基報告的報告中指出“世界石油產量峰值帶給了美國和世界前所未見的風險管理問題。當峰值到來時,液體燃料價格及價格波動性將急劇升高,並且,如果沒有及時的對策來應對,那麼經濟、社會、政治上的代價都將是前所未見的。不同的對策存在於石油的供求兩端,但是這些對策必須在峰值來臨前十年就被執行以獲得持續性的效果。"

報告的結論:
世界石油峰值會發生,並且將是場革命性的突變。
石油峰值將對全球經濟,尤其是那些對石油高度依賴的經濟造成負面影響。
石油峰值帶給人們一場特殊的挑戰??因為峰值的到來是一場革命性的突變”。
問題的主體是需求增長主要來自交通運輸的液體燃料。
對策的執行需要提前足夠長的時間。
20年是平穩過渡的必需時間。
在政府、產業界以及消費者格外努力的情況下,10的過渡期可能將只會帶來少許轉型陣痛。
如果對策實施太遲,後果將很嚴重。
石油供求兩方面都需要格外關注。
風險管理是一個大問題,因為對策必須在石油峰值來臨前實施。
政府干預是必要的。
經濟大地震很難免??“在提前時間足夠的情況下,現在的技術能夠解決問題。”
需要更多資訊以精準地確定峰值石油的時間框架。

可能出現的境況:


等到石油產量峰值到來才展開強制性項目會讓世界陷入20年代液體燃料短缺期。
在峰值來領前十年執行強制性的對策會減輕影響但仍然會讓世界陷入峰值後10年的液體燃料荒。
在峰值來臨前20年開始執行強制計劃有可能完全避免未來液體燃料短缺的情況出現。


- 世界經濟衰退


在相對保守的世界石油峰值境況預測中,較低的石油消耗率以及成功過渡至替代能源仍然會引起經濟問題,例如衰退或者蕭條??原因是較高的能源價格。歷史上,油價暴漲和經濟下落關聯密切。世界經濟也許不像早先的石油危機中對石油那樣依賴了。相反的,20世紀70年代與80年代早期的經濟衰退都與相對較短時間內的能源短缺相關;未來油價有可能會漲得更高,持續上漲時間也會更長。
 

- 世界崩潰


自工業革命以來的經濟繁榮發展都極大的歸功於對化石燃料中高密度能源的高效利用。使用化石燃料使得人類消耗能源的速度超過了其更新速度。一部分人相信,降低的石油產量有可能會造成對人類文化和現代技術社會巨大的影響,因為當今世界對作為燃料和化學原料的石油依賴極大。舉個例子,超過90%的美國運輸依賴石油。


有人認為當石油生產越來越低效之時,馬爾薩斯人口理論會成為現實;也有人把在成型油池中所學來的操作過程應用於正在生產中的油池,以維持油池的生產速度。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農業的生產效率已得到極大提高,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農藥、化肥以及更多機械的使用。這個生產效率提高的過程被稱作綠色革命。食品產量上的提高使得世界人口在過去50年間得到了極大的增長。石油是農藥的主要成分之一,而化肥需要天然氣。農業機械也是需要用油的。


有論點認為:每人吃下的1焦耳熱量需要消耗5-15焦耳的熱量在製造與傳送上。基於該論點,一些人認定石油供應下降將導致現代農業的崩潰,從而引發糧食大減產,食品短缺以及可能會發生的大飢荒。


然而,大多數用在農業上的化石燃料都可以被替代品取代。例如,如今化石燃料在農業上最大的投入是作為氫來源的天然氣使用??氫被用在Haber-Bosch(哈柏法)化肥生產過程中。天然氣被使用知識因為它是眼下可得的最廉價氫來源;如果情況有變,那麼其他來源,例如太陽能供能的電解也可以被用來提供製造化肥所需的氫,而不需要依賴化石燃料。


石油短缺會迫使農業向低投入的“有機農業”轉型,這種農業需要的勞動力更加密集,因此要求城市人口向農業地區轉移,即工業化社會佔主導的城市化過程的逆行;然而,一些使用有機種植法的“有機農”報告了有機農業的產出甚至要高於常規種植法,而這樣的種植還不需要施用高化石燃料密度的化肥與農藥。



另一個石油峰值可能帶來的效應會發生於美國的運輸與住房設施。大多數美國人住在郊區,這是一種低密度的居住方式,人們腦中有著根深蒂固的機動車概念。當前的混合燃料技術可以正常維持這樣的居住安排至下一個千年;然而某些評論員,例如James Howard Kunstler聲稱,由於郊區對機動車的依賴性,郊區並非可持續性的居住安排;石油峰值會讓更多美國人付不起的他們的汽車油錢,並迫使他們搬去更高密度,更利於步行的地區。實際上,以後的郊區會包括“未來貧民窟”。旨在處理該問題的名為“新城市主義”的運動將尋求將郊區發展為高密度社區的發展途徑,並採用高密度,混合使用模式的建造項目。



- 其它世界石油峰值帶來的後果



石油產量峰值可能會導致全世界範圍內的石油短缺,而由於上漲油價壓低了需求,人們也可能會忽略這個短缺。當因供應不足引起短缺之時,穿過Hubbert峰值也就意味著石油產量將繼續下降,而對石油產品的需求也會降低,以與石油供應量相符合。這種類型的短缺造成的影響取決於有效替代能源的開發和使用。如果找不到合適替代品,那麼很多石油製品將變得稀缺,從而至少會引起生活水準在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的普遍下降,而最壞的情況則是全球國際銀行系統因難以維持自身發展而崩潰。政治局面也將發生大變化,對稀缺能源供應的爭奪助長了戰爭的可能性。同時,國際間地區間的不平等也將進一步加大。



- 石油峰值有可能帶來的積極影響



有人認為石油峰值應該被視作正面事件。這些人認為,當油價上漲到足夠高之時,用來替代石油的清潔燃料有助於控制化石燃料使用帶來的污染,同時緩解全球變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feexplor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