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能源危機重現?

管清友 博士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
2008-4-19

這是一個油價失控的時代。我借用克魯格曼2000年一篇文章的題目(The Energy Crisis Revisited)為本文命名。在突破110美元之後,紐約市場國際油價經過短暫回調又重新回到了115美元左右的價格水準。油價幾乎是在世界的恐慌、失望、擔憂甚至是咒罵中不斷突破投資者和消費者的心理極限而疊創新高。
撒切爾夫人曾經說過:“意想不到的事情總會發生,你最好有所準備!”。我們似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似乎遇到了從未見識過的新情況、新問題,一切都似乎要重新開始:開始習慣,開始適應,開始重新審視,開始應對危機的準備。
       一些媒體對油價站上115美元關口的解讀多少有些短視,觀察油價走勢需要一個更寬廣的時間尺度,也許是三十年,五十年,但肯定不能局限於一天兩天的波動。長期來看,決定油價走勢的基本動因還是供給(生產)與需求(消費)。而原油以及汽油庫存的下降、自然因素等等只能起到短期衝擊的作用,並不會決定長期走勢。
首先,生產的不確定性加劇了市場對原油供應的擔憂。《石油效應》、《即將來臨的經濟崩潰》等書的作者,斯蒂芬‧李柏(Stephen Leeb) 博士援引格瑞森‧沃克斯的研究指出,世界範圍內的石油生產將在2010年左右達到峰值。現在,石油開採成本已經很大了,必須花費很大資源才能找到石油。而且,越是晚近發現的油田,其儲量越小,開採成本越大。因此從生產的角度來說,石油價格還將進一步高漲。因為有美國石油生產“哈伯特頂點”的“前車之鑑”,對於世界石油生產頂點的到來越來越被市場接受。
美國能源部資訊署(EIA)2008年3月11日發布的《短期能源展望》則指出,幾個重要的石油出口國石油基礎設施投資緊縮,剩餘產能不足,石油市場供求緊張的緩解主要依靠非歐佩克產油國產能情況。
最近,俄羅斯最大的獨立石油公司盧克石油公司(Lukoil)副總裁列奧尼德費頓(Leonid Fedun)向英國《金融時報》表示,去年俄羅斯約1000萬桶的石油日產量是他“有生之年”所能見到的最高水準。費頓將俄羅斯與石油產量正大幅下降的北海及墨西哥進行了比較,稱在俄羅斯主要石油產區、儲量豐富的西西伯利亞地區,“產油量強勁(增長)時期已經結束。” 市場對產能頂點到來的預期將在一個較長時期助推油價的上漲。
其次,生產的不穩定是石油市場的“頑疾”。從歷史趨勢上看,世界石油日消費除了在20世紀80年代出現過短暫的下降外,大多數時間都保持上升態勢。生產也是如此,但是可以看出其波動幅度要遠遠大於消費。從近期來看,儘管由於擔憂世界經濟出現衰退,GDP增速下滑,2008年原油需求下降了310 kb/d(千桶每天)至87.2 mb/d(百萬桶每天),但由於產油國內部政治因素以及對世界經濟的擔憂,原油供應也出現下降。根據國際能源署(IEA)最新公布月度報告,2008年全球原油供應三月份下降了100 kb/d至87.3 mb/d,其中主要來自歐佩克、北海和非歐佩克非洲國家的產量減少。歐佩克13個成員國3月每天原油產量為27.3 mb/d,較2月減少了300 kb/d。1月份歐佩克13個成員國每天原油產量為27.8 mb/d,歐佩克原油產量已連續三個月出現下降。報告認為原油開採量的下降是由於歐佩克產成員國產能維護工作和尼日爾、伊拉克兩國油田出現的問題。歐佩克組織中原油產量最大的沙烏地阿拉伯自1月起已大幅降低原油產量,2月份的每天原油產量穩定在9.2 mb/d的水準。
    再次,消費國和產油國石油消費需求長期呈擴大趨勢。以中國為例,根據IEA預測,到2030年中國的石油淨進口比率將達到82%。中國沿海地區石油淨進口比率可能還會更高,超過90%,供需矛盾加劇。自2003年以來,中國的石油進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在過去的五年裡,中國的進口已增加逾倍至3.3 mb/d,增加了135 %以上,增量需求超過2 mb/d。就在幾天前,海關總署發布的3月份我國原油進口數據顯示,當月進口原油1730萬噸,創下歷史新高。而產油國的消費增長也成為石油市場當中新問題。如世界上最大的產油國沙特的石油消耗量正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遞增。油價的上漲還沒有嚴重影響到石油消費的增長趨勢,這只能說明價格還有上漲的動力。
當前,次級債危機已經成為影響世界經濟走向的重要因素。美聯儲不負責任的自救式寬鬆貨幣政策導致美元急劇貶值以及油價暴漲,但美元貶值和通貨膨脹風險卻通過金融市場轉嫁到了世界其他國家。如果美國經濟轉好,需求將推動油價;如果美國經濟衰退,美元貶值將加劇油價漲勢。如果次級債危機不但引發美國經濟衰退,而且導致世界經濟出現較長時期的衰退,那麼油價由於需求減少會出現一定回落,但仍然不能逆轉油價長期上漲趨勢。除非次級債危機演化成一場持續數年的“大蕭條”,否則石油消費需求的略微減少並不能改變供求緊張的態勢。
可以斷言,超高油價將可能導致嚴重的通漲、債務危機或金融危機進而導致全球經濟的大衰退,次級債危機可能成為一場能源危機的導火索。而我們可能也會看到,市場派對於能源形勢的樂觀將會因為資源極限和技術極限的存在而變得不合時宜。或許真的像一些學者正在討論的問題那樣,經濟衰退也許是人類在能源與環境上的福音?
除了找到技術極限範圍內便捷、經濟的替代能源和收斂人類揮霍無度的消費,我實在看不到還有其他出路。在這條路走通之前,資源枯竭、產能頂點將使各國在資源爭奪上更加激烈。有限的資源必將帶來惡性競爭甚至是爭奪,國家關係可能不會再溫情默默。而當人類為了有限資源而赤膊上陣的時候,歷史的悲劇會不會重演?實際上,我個人對未來並不樂觀。
因為太多無謂的爭論我們已經浪費了很多時間,也錯過了很多解決問題的機會。今天,我們已經看到全球政治家呼籲應對能源、環境和氣候變化等人類面臨的生存危機,但國際合作依然困難重重。由“危”轉“機”不僅需要理念和口號,而且更需要行動。只有把口號落實到行動上,我們才能撥開迷霧,找到出路,共同創造人類的未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feexplor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