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問題的主要動向 



中國石化新聞網

2008.04.12 



      一段時間以來,能源價格飆升、溫室效應加劇、能源供需形勢不斷惡化,能源短缺和環境問題成為全球能源問題的主題。


  科技在解決能源問題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隨著新型能源逐步代替傳統能源過渡時代的到來, 能源問題科技化已成潮流。發展使用清潔煤、新一代核能利用包括可控核聚變等技術、各類可再生能源,都離不開高科技的支持。可以說,新能源科技將是未來能源的源泉。

迫於能源需求和氣候變化的雙重壓力,歐盟已優先考慮發展核能。20多年前公投棄核的義大利都已表示將與美國合作研究第四代核技術。但目前開發可再生能源也面臨重重困難,主要是價格缺乏競爭力,風能、生物燃料、太陽能發電的成本分別是天然氣發電的1.5倍、2倍和6倍;風能、太陽能受環境局限過多,利用效率不理想;生物燃料導致糧食消耗大幅增加,美國大力發展乙醇燃料已被抨擊為導致國際糧價上漲的罪魁禍首。因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唯一可以取得立竿見影效果的方法,而在這方面科技創新的作用更加明顯。

尤其是目前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能耗偏高,國內生產總值每增長1%,能源需求量即增加0.6%,這種不可持續的增長方式必將被更節約的科學發展所代替。科技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時,也是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重要途徑。


  環境成為左右能源開發和消費的重要因素。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的報告,如不儘快採取實質行動,未來一百年全球平均氣溫將上升3-6度,海平面上升15-35米,導致接近一半的生物物種滅絕,並造成巨大經濟社會損失。如此嚴峻的形勢將迫使野蠻粗放的能源消費方式逐漸被可持續能源發展利用所取代,推動世界經濟逐步轉向低炭經濟直到氫經濟。環境成本成為任何一種新能源研發、定價時不得不考慮的一環,也是推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力量。某些國家對建設核電站充滿顧慮,主要是擔心核廢料處理不完善可能造成環境問題。各國紛紛提高汽車尾氣排放標準,歐盟表示將在2012年前提出新標準,要求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降至120克以下。由於油價居高不下,各國開始將目光轉向儲量更豐富、價格更低廉的煤炭。釋放同等能量,燃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天然氣的兩倍和石油的1.4倍。可見,能源消耗與保護生態環境的矛盾還將進一步激化。


  跨國石油公司控制國際能源市場的時代一去不返。近年跨國石油公司控制的油氣儲量雖有所增加,但佔世界總儲量的比重卻在下降,而石油出口國的國有公司所佔比重相對上升。跨國石油公司需要照顧股東利益關切,對新能源開採和技術創新投入不足,在國際能源市場向賣方傾斜的背景下,不得不與石油出口國的國有公司進行平等對話與互利合作。這些國有公司要求跨國石油公司轉讓技術和經驗,更多開放上游和下游領域,改變與跨國石油公司我產你賣的傳統模式。


  中東和北非產油區的重要性不減反增。中東和北非產油區石油儲量1.2萬億桶,佔全球總儲量的66%,天然氣儲量181萬億立方米,佔全球總儲備的45%。中東和北非產油區佔全球石油總產量的份額還在增加,1990年石油產量佔世界的38.7%,2006年達到39%。1990年天然氣佔世界的8.2%,2006年上升至17%。預計2008至2020年,世界新增液化天然氣產量的一半來自中東。有研究認為,2030年油氣等傳統石化能源仍佔全球能源總消費量的九成,而非歐佩克國家新增產能僅為1000萬桶/天,因此難以動搖歐佩克的主導地位。中東地區的國際投資也很活躍,如沙特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由2000年的2億美元升至2006年的183億美元。


  解決全球能源問題亟需建立全球管理機制。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各國依存日益加強的今天,利益和責任共擔的理念也適用於能源開發、消費和環境保護等領域。能源問題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完全依靠市場解決不了問題,需要世界各國共同努力。新能源的研發與利用耗資大、風險高,需要各方在資金、技術上進行合作。從長遠看,應發展第四代核電技術、二氧化碳儲存技術,而所有這些均需要開展國際合作。如果在能源開發和銷售環節獲利最大的發達國家能夠作出實質性努力,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新能源開發技術轉讓等方面給發展中國家更大的便利,將能減排將會取得更快更顯著的進展。針對部分能源出口國主張在歐佩克的基礎上再組建天然氣歐佩克的動向,能源進口國意識到必須改變目前各自為戰的狀態,有人提出成立石油進口國組織以製衡歐佩克。


  能源供需大國均大打能源牌。能源出口國利用手中的能源在外交中縱橫捭闔,尋求政治、經濟與戰略利益,進口國為了自身能源安全則千方百計試圖控制能源的生產與運輸,能源政治的傾向越來越嚴重。各方高度關注中、印等新興國家能源消耗量顯著增加的現象。據世界能源署預測,至2030年發展中國家能源需求量的增幅將佔世界總需求量增長量的74%。2007年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與美國旗鼓相當,2010年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第一大石油消費國,2030年全世界一半的能源需求來自亞洲,印度能源消費將增加一倍,成為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這些數據已被西方國家某些別有用心的勢力頻繁提及,作為攻擊發展中國家的常用手段。實際上,能源問題不僅是需求增長過快,還包括能源分配不均,發達國家人均能源消耗量遠高於發展中國家,而中國二分之一的溫室氣體排放是為世界其他國家製造產品造成的。世界上尚有16億人無電可用,不能因西方造成的問題而讓發展中國家停止發展。


  
石油峰值論推動各國加快囤油備荒。國際油價不斷飆升與美元持續貶值直接相關,與局部地區局勢動盪存在一定關聯,也不乏國際對衝基金跟風炒作的影響,但這些因素都有一定的短期性和偶然性,不足以說明為什麼過去六年國際油價持續高企。實際上,早在上世紀中期,美國著名石油地質學家哈伯特就提出了石油峰值論,並成功作出了美國石油產量70年代達到頂峰的預測。坎貝爾等繼承哈伯特的理論,根據改進的數學模型預測全球石油產量將在2004-2015年達到頂點。隨著油價不斷上漲,越來越多的研究機構和專家支持石油峰值論,認為全球石油產量將在2020年之前出現絕對下降,德國能源觀察機構(EWG)最新發表專題報告,對近年來廣受關注的石油峰值論提出新的論據和觀點,從供給角度對油價持續攀高及今後走勢作出了解釋。


     不少學者開始做後石油時代研究,認為人類將不得不告別石油時代,轉向煤炭、核能及其它生物能,高度依賴石油的交通行業將面臨極為痛苦的全面調整。雖然一些具有官方背景的機構和專家也在不斷質疑石油峰值論,但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人類開發利用越多,所剩儲量越少,最終必然消耗殆盡。因此,峰值本身的存在不容置疑,問題只是何時到來。近年油價持續高漲似在一定程度上佐證了石油峰值論的部分觀點,至少表明全球石油增產空間已不容樂觀,消費大國均建立並擴大戰略儲備和商業儲備,石油爭奪愈演愈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feexplor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