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自http://www.kfsyscc.org/index.php?article_id=1245

世界醫學史年表

2004.09.16 AM 11:34
 
西元前

-3500 美索不達米亞已有醫生

-3400 埃及製作幹化屍

-3000 美索不達米亞有醫生圖像,建築浴室、下水道

-2700 伊姆荷太普(Imhotep)醫僧被奉為醫神

-1850 埃及康(Kahun)紙草文

-1800 埃及斯密斯(Edwin Smith)紙草文醫書 漢謨拉比法典

-1550 埃伯斯(George Ebers)紙草文醫書,印度《贊誦明論》(又譯《梨俱吠陀》)(Rig-veda)

-950 荷馬史詩《伊裏亞特》載有醫藥知識,民間經驗醫學和戰傷醫療開始發展

-814 希臘神話中的醫神阿斯克雷比亞(Asklepios)

-685 印度《讓災明論》或譯作《阿闥婆吠陀》(Atharva-veda),是巫祝及祭祀的詩集,記有多種病名和創傷、毒蛇傷 等,以及治病的草藥。印度《壽命吠陀》或《阿輸吠陀》(Ayur-veda)謂《梨俱吠陀》之續。

-612 尼尼微宮殿中圖書館的陶上板醫書。

西元前六世紀 印度如火著《瞰食氏集》(Atreya Tantra)

-600~-566 印度《妙聞集》系印度古代外科著作

西元前六世紀 阿爾克梅翁(Alcmaeon)希臘哲學家生理學家、醫生

-572~-497 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

-540~-480 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

-522 迪莫塞迪斯(Democedes)在雅典建立醫學校

-483~-432 思培多克裏(Empedocles),倡四元素說

-469~? 希臘蘇格拉底(Socrates)

-460~365 德謨克裏特(Democritus),倡原子論

-460~370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希臘醫學之集大成者,希狡克拉底全集59篇

-450 羅馬法中禁止城市葬人,規定清掃街道

-430~425 雅典疫病流行

-429~347 柏拉圖(Plato)

-384~322 亞裏斯多德(Aristotle)

-341~270 伊壁鳩魯(Epicurus)

-331 羅馬建設地下水道

-320 亞歷山大利亞建立規模宏大的科學院和圖書館

-335~280 希洛菲利(Herophilus)

-310~-250 艾拉吉斯塔特(Erasistratus)

-219 希臘醫生始至羅馬

-125 凱撒允許外國醫生在羅馬開業,授與公民權,希臘來者甚多

-124~-58 阿斯克雷庇阿德(Asclepiades)

西元後

30 羅馬塞爾薩斯(celsus)首用拉丁文著醫書《醫學集書》(De medicine)八卷

23-79 老替利尼(Plinius),著《自然史》

西元一世紀 印度闍羅迦編撰《闍羅迦集》(系《阿輸吠陀》醫學的內科代表著作)

98~117 索蘭納斯(Soranus),著《論婦女病》

約西元100年 拉弗斯(Rufus)

130~210 蓋侖(Galen,C.),羅馬醫學之集大成者,對醫學、解剖學、生理學均有建樹,成為中世紀醫學之圭臬

167 義大利半島天花流行

300 《妙聞集》(系《阿輸吠陀》醫學的外科代表著作,由龍樹修訂編撰)

325~403 奧芮培錫阿斯(Oribacius),著《醫學遺作集》(Collecta medinalia)

369 賈斯蒂尼安(Justinian)皇帝在凱撒城建立了聖巴茲爾(St.Basil)醫院

375 埃德薩(Edessa)建立傳染病

400 費比奧拉(Fabiola)建立醫院

525~605 亞曆山多羅(Alexandoros),研究內科疾患之病理與治療

529 本尼迪克特(Benedict)宗派在蒙特卡西諾(Montecasslno)建立醫院

570 阿旺什(Avenches)僧正馬里奧斯(Marius)命名天花為“Variola”

581 法國的圖爾地區天花流行

590 法國流行“聖安東尼之火”病(麥角中毒)

623 日本留學生由大唐歸國

651 聖蘭德裏(St.Landry)建立巴黎市立醫院

600~700 煉金術盛行,藥物學進步

738 蒙披利(Montpellier)學校創建

西元八世紀 印度摩陀婆伽羅著《摩陀婆尼旦那》(Madhavanidana)

848~856 義大利的薩勒諾(Salerno)學校開始聞名於世

865~925 累塞斯(Rhazes),阿拉伯醫生,鑒別天花與麻疹

936~1013 阿爾布凱西斯(Albucasis),阿拉伯外科學家,著《方法》(Altasrif)一書

962 聖伯納德(St. Bernard)病院建立

980~1036 阿維森納(Avicenna),集阿拉伯醫學之大成,所著《醫典》乃中世紀的經典

982 巴格達建立愛杜迪(Adudi)醫院

1020~1087 康斯坦丁諾斯(Constantinus Africanus),把阿拉伯醫書譯成拉丁文

1021 舞蹈病流行

1025 義大利建立帕爾馬(Parma)大學

1096~1270 十字軍東征,1096第一次東征,1098疫病流行,發生壞血病

1113~1162 阿文佐阿(Avenzoar),著《臨床著述》(Altersir)

1114~1187 克雷其納的傑勒德(Gerard of Cremona),把《醫典》譯成拉丁文

1126~1198 阿夫羅伊斯(Averroes),著《醫學通則》

1131 蘭斯(Rheims)會冶議決定禁止僧侶行醫

1185~1204 科多瓦(Cordova)的邁蒙尼德(Maimonides),從事醫學、天文學書籍的拉丁文翻譯

1137 聖巴托羅繆(St.Bartholomew)醫院在倫敦成立

1140 西西里王禁止無照行醫。塞勒尼坦納斯(Salernitanus,N.)著《解毒藥集》

1150 巴黎大學建立

1158 波倫亞(Bologna)大學建立

1173 薩勒諾大學建立

1180 弗魯伽迪(Frugardi,R.)《實用外科學》(Practica Chirurgine)刊行。蒙披利大學建立

1193~1280 馬格納斯(Magnus,A.),巴黎的醫師、自然科學家、大百科全書作家

1214~1294 羅吉·培根(Roger Bacon)

1222 帕多瓦大學建立

1223~1226 路易八世在法國建立醫院

1224 那不利大學建立

1231 薩勒諾醫校進行解剖學教學

1241 費裏德里希(Frederich Ⅱ)允許實行人體解剖

1250 壞血病流行,第六次十字軍東征失敗

1280 塞利塞托(Saliceto)記載腎性水腫

1284 開羅建立曼蘇理(Mansuri)醫院

1285 阿瑪蒂(Armati)發明眼鏡

1303 羅馬大學建立

1304 蒙迪諾(Mondino)在蒙披利正式實行人體解剖,著《解剖學》(1316)教科書

1333 在威尼斯建成公共藥用植物園

1348 威尼斯港成立檢疫所。黑死病在歐洲反復流行(1347-1349,1351,1354,1360,1372,1381...1451)

1404 維也納允許進行人體解剖

1450 卡薩努斯(Cusanus,C.)測定脈和尿量

1452 漢堡成立理髮師公會

1452~1519 達·芬奇(da Vinci,L.)

1485~1486 英國流行第一次出血熱

1486 累塞斯(Rhazes)的著作譯成拉丁文

1493 巴拉塞爾薩斯(Paracelsus)開闢了制藥化學與醫化學的研究方向。德國流行天花

1495~1496 梅毒在歐洲大流行(持續至1500以後)

1500 雅各·弗(Jacob Nufer)首先完成剖腹產術

1501 匈牙利病(Morbus Hungaricus)在歐洲大流行

1510 巴累(Pare.A.)進行外科學革新。流行性感冒在歐洲大流行

1514~1564 維薩里(Vesalius,A.),從事解剖學研究

1525 希波克拉底著作的拉丁文譯本

1529 出汗熱(Sweating sickness)蔓延整個歐洲

1530 伏拉卡斯托羅(Fracastoro,G.)發表“梅毒”詩

1536 巴累首做肘關節切斷術

1538 維薩里著《解剖圖譜》(Tabula Analomica Sex)

1548 維薩里著《人體之構造》(Fabrica),為近代解剖學的基礎,同年哥白尼《天體運行論》出版

1545 巴累改進銃傷處置法,著《銃創療法》

1546 科杜斯(Cordus,Y.)第一部藥典出版。伏拉卡斯托羅發表《論傳染病》著作,提出病芽學說

1550 馬吉(Maggi,B.)證明槍傷無毒

1553 塞爾維特(Servetus,M.)著《基督教復興》,內論述小迴圈說

1554 蘭格(Lange,J.)描述萎黃病(Morbus virgineus)

1559 柯倫波(Columbus,R.)描述肺循環。煙草傳入歐洲

1562 歐斯塔修(Eustachio,E.)首先詳細描寫咽鼓管,後稱歐氏管

1565 伊莉莎白(Elizabeth)女王允許對罪人的屍體進行解剖

1570 普拉特(Plattar,F.)提倡對精神病人進行精神治療

1573 瓦羅裏(Varolio,C.)記述大腦橋

1575 巴累用法文介紹按摩和人工假眼。萊頓(Leyden)大學建立

1578~1657 哈威(Harvey,W.)

1580 流感大流行

1583~1600 西班牙流行白喉

1590 簡森(Janssen,Z.)發明複合顯微鏡

1595 鄧·切斯尼(Duchesne,J.Q.)使用甘汞

1597 塔格利阿科齊(Tagliocozzi,G.)改進與推廣鼻成形術

1600 布魯諾(Bruno,G1548—1600)受火刑。法布裏修(Fabricius,ab,A.)發表《胎兒的形成》

1603 法布裏修報導靜脈瓣

1604 開普勒(Kepler,J.)發現映在視網膜上的像是倒的

1614 散克托留斯(Sanctorius)發表《靜態醫學》,研究人體的體溫、脈搏、體重的動態變化

1616 哈威發現血液迴圈

1617 倫敦成立藥業公會

1618 倫敦藥典第一版發表。欽喬(Chinchon)伯爵夫人用金雞納皮(cinchona)治療瘧疾

1619 夏納(Scheiner、C.)著《眼睛》(Oculus)

1620 範·海爾蒙特(Van Helmont)提出物質不滅定律

1621 特雷培爾(Drebbel,C.)改進顯微鏡

1624~1689 西頓哈姆(Sydenham,T)

1627 阿西裏(Aselli,9.)報導乳糜菅(]622發現)

1628 哈威發表《心血運動論》

1637 笛卡爾(Descartes,R.)發現視力的調節是根據晶體結構的變化

1640 塞維里諾(Severino)用冰雪進行局部麻醉試驗

1641 森納特(Sennert,D.)最早正確記載腥紅熱,《全集》(Operacmnia)出版

1642 懷森格(Wirsung,J,G)首先發現胰腺管。邦修斯(Bontius,J)記述腳氣病

1646 托裏拆裏(Torricelli,E)發明水銀氣壓計

1646 迪默布魯克(Diemerbroeck,Y.)記述黑死病

1647 佩夸脫(Pecquet,J.)發現胸導管

1648 柯切爾(Kircher,A.)發現“鼓膜”

1650 格利森(Glisson,F.)記述“佝僂病”

1651 海謨(Highmore,N.)發現上頜竇,記載睾丸縱隔

1652 魯貝克(Rudbeck,O.)發現腸淋巴管與胸導管

1654 格利森記述肝纖維囊(copsule Of the liver)

1656 羅爾芬克(Rolfink,W.)知白內障為水晶體混濁。沃頓(Wharton,T.)研究腺體構造,發現頜下腺管

1657~1669 瘧疾大流行

1658 司文模登(Swammerdom J.)記述蛙之紅血球。韋普弗(Wepfer,J.J.)證明中風乃腦內出血

1661 馬爾比基(Malpighi,M.)發現毛細血管為動靜脈之聯絡管。斯坦遜(Stensen,N.)發現耳下腺管。

1662 貝利尼(Bellini,L.)發現腎臟排泄管。

1668 希爾維厄斯(Sylvius,F.)認為消化是“發酵”作用。魯休茨(Roonhuyze,H.van)記述陰道膀胱手術。

1664 威廉斯(Willis,T.)對腦神經進行分類,報導大腦動脈環。格拉夫研究胰液的消化作用。司文模登發現淋巴管瓣。

1665 洛厄(Lower,R.)進行從狗到狗的輸血試驗。胡克(Hooke,R.)製成複式顯微鏡並發表《顯微鏡學》。

1666~1675 歐洲流行天花。

1667 胡克(Hooke,R)描寫了植物細胞。岱尼斯(Denis,J.)首次在人體進行輸血試驗。胡克使用人工呼吸的方法闡明肺的呼吸功能。尼達姆(Needham,W.)認識胎盤的養育胎兒作用。

1668 梅猶(Mayow)認識到呼吸和燃燒都是靠氧氣進行。

1668~1672 痢疾在英國流行。

1669 洛厄證明了靜脈血液在肺裏獲取空氣。貝歇爾(Becher,J.J.)提出燃素說。

1670 馬爾比基在脾和腎中發現“馬爾比基小體”(Malpighi bodies)

1672 格拉夫描述格拉夫濾泡(Graafian follides)

1673 馬爾比基進行雛雞的發育研究。雷文虎克(Leeuwenhoek)製造和使用顯微鏡

1675 雷文虎克在顯微鏡下觀察“原蟲”

1676 西頓哈姆(Sydenham,T.1624-1672)記述猩紅熱。懷斯曼(Wiseman,E.)記述關節結核病(tumor albus)

1677 皮亦爾(Peyer,J.C.)發現小腸下部集合淋巴結。哈姆(Ham,J.)首先發現精子(1674),雷文虎克向皇家學會作了報告 。

1677~1681 歐洲流行瘧疾

1678 馬凱蒂(Marchetti,D.)通過注射揭示動靜脈的吻合

1679 雷文虎克(Leeuwenhoek,A.von)發現橫紋肌

1680 雷文虎克發現酵母(yeast plant)。巴托林(Bartholin,C.)證明舌下腺為唾液腺

1682 布倫納(Brunner,J.)發觀十二指腸腺。雷文虎克用顯微鏡觀察細菌

1684 伯尼埃(Bernier)將人種按膚色分類。雷地(Redi,F.)發表蠕蟲學著作,是寄生蟲學的最早文獻之一

1685 西頓哈姆(Sydenham,T.)區別天花與麻疹

1686 西頓哈姆描述舞蹈病

1689 雷文虎克研究視網膜和結膜組織

1690 弗洛耶(Floye,r,J.)用錶測量脈搏

1691 哈弗(Havers,C.)發表著作《Ostedogianova》記述哈弗氏管

1695 雷文虎克發表《自然的秘密》

1697 帕丘奧尼(Pacchioni,A.)發現硬腦膜和硬腦膜小體

1700 拉馬齊尼(Ramazzini,B.)著職業病專書《論手工業者的疾病》。考珀(Cowper,W.)記述尿道球腺,今稱考珀氏腺

1701 魯謝(Ruysch,F.)發展和推廣有色溶液注入法

1704 瓦爾薩爾瓦(Valsalva,A.M.)發表《論人耳》(De Aure Human)

1705 布裏休(Brisseau,M.)明確了白內障與青光眼的性質與位置,認為白內障的本質是水晶體的混濁

1708 流感在歐洲流行

1709 布林哈夫(Boerhaave,H.)《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箴言》出版

1710 桑托裏尼(Santorini)記述桑托裏氏肌(Santorini's muscle)

1712 蒙大拿(Modena)的托蒂(Torti,F.R.)用金雞納皮治療惡性瘧疾

1713 艾尼爾(Anel,D.)發現淚管導管

1714 華氏溫度計誕生

1715 佩蒂特(Petit,J.L.)明確鑒別腦震盪和腦壓迫

1718 蒙塔古(Montagu,M.W.)為自己子女種人痘

1719 莫幹尼(Morgagni,G.B.)描述腦動脈梅毒

1721 帕爾法恩(Palfyn,J.)使用與推廣產鉗

1726 黑爾斯(Hales,S.)測量血壓

1727 佩蒂特(Petit,P.du)研究頸部交感神經的作用

1728 切塞爾登(Cheselden,W.)介紹人工瞳孔手術。蘭錫西(Lancisi,G.M.)記載梅毒性動脈瘤

1729 流感在歐洲流行

1730 大衛爾(Daviel,J.)改進白內障手術

1731 霍夫曼(Hoffmann,F.)記述萎黃病

1733 陳恩(Cheyne,G.)記述潮式呼吸(Cheyne-Stokes respiration)

1735 林奈(Linne,C.von)《自然之體系》一書問世,創生物二命名法。沃爾霍夫(Werlhof,P.G)記述紫癜病

1736 哈勒(Haller,A.von)說明膽汁是脂肪消化的必需物

1738 司文模登《自然聖經》(Biblia Naturae)出版

1740 霍夫曼(Hoffmann,F.)描述蕁麻疹。攝氏(Celsius,A.)溫度計問世

1743 黑爾斯論通風換氣原則。弗吉利(Virgili,P.)氣管切開術獲得成功r

1745 克拉特齊斯坦(Kratzenstein,C.G.)應用電療

1750 拉塞爾(Russel,R.)描述東方癤。普林格爾(Pringle,J.)記述監獄熱,強調改善監獄和病院衛生

1752 哈勒(Haller)提出應激學說。斯梅利(Smellie,W.)《產科學的原理和應用》一書問世

1754 施維登(Swieten,G.V.)在維也納開創臨床教學

1757 多洛德(Dollond,J.)首先製成消色差透鏡

1759 巴德(Bard,J.)施行宮外孕手術。沃爾夫(Wolff,C.F.)出版《發生論》一書

1761 莫幹尼著《論疾病的位置與原因》。奧恩布路蓋(Auenbrogger,L.)著《叩診的新方法》

1764 科塔格諾(Cotugno,D.)記述前庭導水管、迷路內淋巴、腦脊液的性狀及坐骨神經痛

1766 德索爾特(Desault,P.)始用骨折繃帶。卡汾狄士(Cavendish,H.)發現氫

1767 方坦納(Fontana,F.)研究蛇毒。斯巴蘭薩尼(Spallanzani,L.)駁斥自然發生論

1768 赫伯登(Heberden,W.)鑒別天花與水痘。懷特(Whytt,R.)記述結核性腦膜炎。赫伯登記述心絞痛(angina pectoris)

1770 威廉·亨特(Hunter,W.)記述子宮後屈症。科塔格諾檢出尿中蛋白

1770~1771 印度天花流行,死者三百萬人

1773 福瑟吉爾(Fothergill,J.)描述臉部的神經痛。懷特(White,C.)主張用消毒法防止產褥熱

1774 拉瓦錫(Lavoisier,A.L.)發現氧氣,1777年提出氧化學說,否定燃素說

1775 多布森(Dobson,M.)發現尿中的葡萄糖

1776 舍勒(Scheele,C.W.)在膀胱結石中發現尿酸

1776~1805 猩紅熱大流行

1779 弗蘭克(Frank,J.P.)刊出社會衛生學與醫療政策學論文。麥斯麥(Mesmer,F.A.)著《論動物磁性》

1784 哥德(Goethe,J.W.Yon)發現顎間骨

1785 福勒(Fowler,T.)介紹福勒氏液(Fowler's Solution)。約翰·亨特(Hunter,J.)發現側枝迴圈,確立了動脈瘤結紮法。威瑟林(Withering,W.)應用洋地黃葉治療浮腫

1786 帕裏(Parry,C.H.)記述甲狀腺腫

1788 歐洲流感流行

1789 貝利(Baillie,M.)記述卵巢皮膚樣囊腫。皮尼爾(Pinel,P.)刊佈《哲學的病理學》。安德伍德(Underwood,M.)最初記錄小兒麻痹症

1791 伽伐尼(Calvani,L.)發現生物電

1792 福德勒(Fodere,F.E.)記述甲狀腺腫和呆小病

1793 貝爾(Bell,B.)鑒別淋病和梅毒

1794 道爾頓(Dalton,J.)研究色盲。約翰·亨特(Hunter,J.)刊出《血液、炎症和槍彈傷論集》論述炎症的病理

1796 琴納(Jenner,E.)發明牛痘

1797 沃拉斯頓(Wallaston,W.H.)在痛風的關節上發現尿酸

1798 琴納著作《牛痘之原因及結果之研究》出版

1799 貝利(Baillie,M.)記述心內膜炎

1800 比沙(Bichat,M.F,X.)刊出《論一般組織與特殊組織》,確立了組織病理學。大衛(Davy,H.)發現笑氣的麻醉作用。比沙著《生與死的生理研究》

1801 皮尼爾提倡以人道主義治療精神病患者

1802 比沙著《一般解剖學、應用於生理學和醫學》

1803 奧托(Otto,J.G.)記述血友病。卡皮尤(Carpue,J.C.)開創了電氣治療學

1804 斯卡帕(Scarpa)記述動脈硬化症

1805 維休克斯(Vieusseux,G.)記述腦脊髓膜炎

1807 博西尼(Bossini,P.)發明耳鏡,此為內窺鏡之嚆矢

1808 高爾維沙(Corvisart,J.N.)將奧恩布路蓋論叩診法的著作譯成法文刊行

1810 威爾斯(Wells,W.C.1757-1817)描述心臟病和風濕病的關係,記載尿毒癥、猩紅熱與腎炎浮腫

1811 柏爾(Bell,C.)刊出《腦的解剖新論》,發現脊髓後根神經的作用

1812 萊格勞伊斯(Legallois)研究迷走神經對呼吸的作用

1813~1878 貝爾納(Bernard)

1816 雷奈克(Laennee,R.T.H.)發明聽診器。霍亂大流行

1816~1817 馬根迪(Magendie,F.)《生理學綱要》出版

1817 柏金森(Parkinson,J.)記述震顫麻痹。麥克道爾(McDowell,E.)施行卵巢切除術

1818 裏梅爾(Riemer,P.de)創用冰凍切片法。佩爾蒂埃(Pelletier,P.J.)和卡文托(Caventou,J.B.)分離士的寧。泰納德(Thenard,L.J.)發現過氧化氫

1819 雷奈克刊行《論聽診法》

1820 佩爾蒂埃和卡文托分離奎寧。巴黎成立醫學會

1821 費城藥學院建立

1822 馬根迪(Magendie,F.)確證柏爾(Bell)法則(脊髓前根是運動神經,後根為感覺神經)。傑克遜(Jackson,J.)記述酒精性神經炎

1823 普肯野(Purkinje,J.E.)進行指紋分類、視覺研究。徹夫里爾(Chevreul)進行動物性脂肪分類研究

1824 雪佛裏(Chevallier)兄弟使用消色差透鏡改良顯微鏡。普勞特(Prout,W.)證實胃中存在游離鹽酸

1825 博利奧特(Bouillaud,J.B.)報導大腦額葉損害系失語症之原因。拉伯拉克(Labarraque,A.G.)於外科使用消毒生理鹽水

1826 穆勒(Muller,J.)提出感覺器官特殊能量定律

1827 布賴特(Bright,R)記述特發性腎炎。亞當斯(Adams,R.)描述心傳導阻滯。《美國醫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費城)創刊。貝爾(Bear Von)發現哺乳動物卵,發表《動物發生論》。確立胚層說。

1828 皮奧裏(Piorry,P.A.)發明叩診板,確立間接叩診法。維勒(Wohler,F.)人工合成尿素

1829 瓦格納(Wagner)區別麻疹、猩紅熱、風疹

1830 利斯特(Lister,J.J.)改良顯微鏡,製成消色顯微鏡。斯坦海姆(Steinheim,S.L)最初記載甲狀旁腺。格梅林(Omelin,L.)發明尿的膽色素試驗法

1831 拉塔(Latta,T.A.)最初注射生理鹽水治療。

1831~1832 格思裏(Guthrie,S.)、利俾喜(Liebig,J.Von)。蘇貝蘭(Soubeiran)各自獨立發現氯仿

1832 英國醫學會(British Medical Association)成立。英國通過解剖法(Anatomy Act)。庫珀(Cooper,A.P.)發表《甲狀腺解剖學》(The Anatomy Of the Thymus Gland)。霍奇金(Hodgkin,T.)描述淋巴瘤。科雷根(Corrigan,D.J.)記述主動脈瓣閉鎖不全。

1833 霍爾(Hall,M.)研究延髓、脊髓反射生理。博蒙特(Beaumont,W.)通過胃瘺病人研究胃液的消化功能。

1836 克拉維爾赫(Cruveilhier,J.B.)描述散在硬化症。貝琪裏烏斯(Berzelius,J.J.)確立了發酵的酶的催化理論。布賴特(Bright,R.)記述肝臟急性黃色萎縮。施旺(Schmann,T.)於胃液中發現了胃蛋白酶。韋伯(Weber,E.F.W.& Weber,E.H)兄弟研究運 動生理。迪芬巴赫(Dieffenbacth,J.F.)作腸縫合手術,成功地進行腸切除。

1837 亨利(Henle,F.G.J.)描述上皮組織施旺發現酵母菌,否定自然發生說。法爾(Farr,W.)發表人口統計學專論

1838 施萊頓(Sehleiden,M.J.)發現植物細胞普肯野(Purkinje,J.E.)首先描寫神經細胞

1839 施旺發表關於細胞學說的論文

1840 海因(heine,J.von)記述脊髓前角炎。巴塞多(Basedow,C.A.von)記述巴塞多氏病。巴爾第摩建立第一個牙科學校和成立牙科學會

1841 特羅默爾(Trommer,K.A.)發明尿糖檢定法

1842 迪芬巴赫研究斜視。鮑曼(Bowman,W.)提出尿形成學說。朗格(Long,C.W.)應用乙醚麻醉作外科手術獲得成功r

1843 路德維希(Ludwig,C.F.W.)提出尿的濾過和重吸收機理

1844 羅基坦斯基(Rokitansky,K.Von)證明波特(Pott)氏病的結核性質,刊出《病理解剖學綱要》。

1845 蘭根貝克(Langenbeck,B.R.C.von)發現放線菌。貝內特(Bennet,J.H.)初步報導白血病。微爾嘯(Virchow,R.L.K;)進一步描述白血病,微爾嘯認為血栓是敗血症的發病原因。

1846 韋伯(Weber)兄弟研究迷走神經。莫頓(Morton,W.T.G.)乙醚麻醉下作外科手術獲得成功。科立克(Kolliker)發現平滑肌。貝爾納(Bernard,C.)發現胰液的消化功能

1847 路德維希發明記波器。微爾嘯創辦《病理解剖學》雜誌。塞麥爾維斯(Semmelweis,I.P.)發現產褥熱的原因,並採用消毒法預防。辛普森(Simpson,J,Y.)應用氯仿麻醉于產婦分娩

1848 杜布瓦·雷蒙(Du Bois Reymond,E.H.)刊出《關於動物電的研究》,奠定了電生理基礎。伯爾納發現肝的糖原形成功能

1849 阿狄森(Addison,T.)記述阿狄森氏病(Addison's disease)。伯爾納發現刺激第四腦室引起糖尿。日本幕府禁止醫官學習西洋醫學。

1850 赫爾姆霍茨(Helmholtz,H.L.F.von)測定神經傳導速度。沃勒(Waller,A.V.)發表關於脊髓神經退行性變性的論文

1851 赫爾姆霍茨發明檢眼鏡

1862 伯爾納發現交感神經的舒縮血管功能。國際衛生會議在布魯塞爾召開。赫爾姆霍茨提出視覺三原色說

1854 微爾嘯描述神經膠質。加西亞(Garcia,M.)發明喉鏡。佈雷馬(Brehmer,H.)建立肺病療養院

1855 西姆斯(Sims,M.)在紐約建立婦科醫院。杜切尼(Duchenne,G.B.A.)發表《電氣診斷治療法》

1856 微爾嘯記述血栓與栓塞症

1857 格拉夫(Graefe,F.W.E.A.von)做斜視手術及虹腱切除術治療青光眼。巴斯德(Pasteur,L.)發表有關發酵研究的論文

1858 微爾嘯發表《細胞病理學》。日本幕府解除禁止學習西洋醫學的禁令。雷馬克(Remak,R.)發表《直流電氣治療法》

1859 弗勞傑(Pfluger,E.H.W.)著《論電緊張》。達爾文(Darwin,C.D.)發表《物種起源》。查爾麥克(Czermak,J.N.)應用喉頭鏡檢查鼻咽腔疾病。蘭德裏(Landry,J.B.O.)記述急性上行性麻痹

1860 萊梅爾(Lemaire,F.J.)證明石炭酸的消毒作用。克勒德(Crede,K.S.F.)發明胎盤娩出法

1861 布羅卡(Broca,P.)發現腦內的語言中樞。美尼爾(Meniere,P.)描述美尼爾氏病(Meniere’s disease)。巴斯德發現厭氧菌

1862 雷諾特(Raynaud,M.)描述對稱性壞疽。彼騰科費爾(Pettenkofer,M.)測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1863 謝切諾夫(Ceqenov,N.H.)著《大腦反射》。沃伊特(Voit.C.von)和彼騰科費爾研究呼吸與新陳代謝

1864 在日內瓦召開紅十字會議。特勞貝(Traube,L.)研究發熱機理

1865 維萊明(Villemin)證明結核病的傳染性。伯爾納《實驗醫學研究導論》出版。

1866 沃伊特在慕尼克建立第一個衛生學實驗室。格雷菲(Graefe,F.W.E.A,)描述交感性眼炎

1867 李斯特(Lister,J.)發明創傷防腐法(應用石炭酸消毒)

1869 利布賴奇(Liebreich,O.)發現水合氯醛的催眠作用。日本政府決定採用德國醫學。高爾登(Galton,F.)出版優生學著作《遺傳的天才》

1870 弗裏奇(Fritsch,G.T.)和希齊格(Hitzig,E.)說明大腦機能的定位作用。查科特(Charcot,J.M.)和喬夫羅伊(Joffroy,A.)確認小兒麻痹的病變在脊髓前根細胞

1871 韋格特(Weigert,C.)提出卡紅染色法

1874 艾利希(Ehrlich,P.)改革染色法。奧爾(Ore,P.C.)應用水合氯醛進行靜脈麻醉。庫恩(Kuhne,W.)發現胰蛋白酶

1875 蘭多伊斯(Landois,L.)發現異種血液輸入產生溶血作用。波士頓醫學圖書館成立。日本文部省通令實行只考西洋醫學的醫師開業考試。保羅(Porro,E.)進行剖腹產手術

1876 科赫(Koch,R.)進行炭疽桿菌人工培養成功。塞爾(Sayre,L.A.)發明石膏胸衣

1878 國際衛生大會在巴黎召開。庫恩(Kuhne,W.)確立酶的概念。海姆(Hayem,G.)正確計數血小板

1879 尼塞爾(Neisser,A.L.S.)發現淋球菌

1880 埃伯斯(Eberth,C.J.)分離傷寒桿菌。桑茲特羅姆(Sandstrom.I.V.)記述甲狀旁腺。拉佛朗(Laveran,O.L.A.)發現瘧原蟲1880-1882 林格(Ringer,S.)發明林格溶液

1881 沃爾弗勒(Wolfler,A.)作胃腸吻合手術

1882 科赫(Koch,R.)發現結核菌。普萊西杜(Placidu,A.)發明角膜計。艾利希(Ehrlich,P.)發明結核菌的抗酸性染色法

1883 克萊伯(Klebs,T.A.E.)發現白喉桿菌。巴希(Busch,S.S.von)在臨床上使用血壓計

1884 科赫發現霍亂菌。革蘭(Gram,H.O.J)發明革蘭氏染色法。尼科賴爾(Nicolaier,A.)發現破傷風桿菌。克勒德(Crede,K.S.F.)發明新生兒硝酸銀點眼法

1885 魏格特(Weigent,K.)用蘇木精為神經纖維染色。艾利希倡側鎖說

1886 高基(Golgi,C.)發明神經纖維硝酸銀染色法。瑪麗(Marie,P.)發現肢端肥大症和腦垂體的關係。伯格曼(Bergmann)應用蒸汽消毒法於外科手術,為無菌外科之始。韋克塞爾鮑姆(Weichselbaum,A.)發現肺炎雙球菌

1887 韋克塞爾鮑姆發現腦膜炎球菌

1888 魯(Roux,P.P.E.)和耶辛(Yersin,A.E.J.)研究白喉毒素

1889 勃契納(Buchner,H)發現防禦素。巴甫洛夫研究迷走神經對胃液分泌的作用

1890 科赫發現結核菌素。貝林(Behring,E.A.von)與北裏柴三郎發現抗毒素,製成白喉抗毒素和破傷風抗毒素

1891 奎克(Quincke,H.I.)發明脊椎穿刺法。伯克哈特(Burckhardt,G.)試用前額葉切除治療精神病患者。柏林建立科赫研究所。沃爾德耶·哈茨(Waldeyer-Hartz,H.W.G.)揭示神經元的原理

1892 漢堡霍亂流行。梅契尼可夫(Mechenkov?)發現吞噬細胞。阿貝(Abbe,R.)應用腸線作腸縫合

1893~1895 芬森(Finsen,N.R.)用紫外線治療狼瘡,開創光療新途徑

1893 伊萬諾夫斯基研究煙草病,發現“病毒”。北裏柴三郎和耶辛發現鼠疫苗。曼遜(Manson,P.)提出瘧疾是由蚊作媒介傳播的。蓋爾斯特朗(Gullstrand,A.)開始研究眼屈光學

1895 法伊弗(Pfeiffer,R.F.J.)發現溶菌現象。倫琴(Rontgen,W.C.)發現X射線。科塞爾(Kossel,A.)研究核酸的結構與性能

1896 格魯伯(Gruber,M.)及肥達(Widal,F.)發現傷寒之凝集反應。愛克曼(Eijkman,C.)發現腳氣病之病因是維生素缺乏

1887 巴甫洛夫著《消化腺活動講義》。志賀發現志賀赤痢菌。羅斯(Ross,Sir,R.)在按蚊體內發現瘧原蟲。施萊斯(Schlech,K.L.)發明局部浸潤麻醉法。米庫里茲·拉德凱(Mikulicz-Radecki,J.)倡議手術者戴口罩

1898 科克爾(Kocher,E.T.)發現治療甲狀腺腫大的方法。基利安(Killian,G.)發明直達式氣管鏡。霍爾斯特德(Halsted,W.s.)為外科手術者特製橡皮手套

1899 艾利希(Ehrlich)研究所成立。

1900 巴甫洛夫提出條件反射學說。拉澤爾(Lazear,J.W.)和裏德(Reed,W.)證實蚊為黃熱病的傳播媒介。佛洛德(Freud,S.)著《釋夢》創立精神分析學派

1901 烏倫霍茲(Uhlenhuth,P.T.)提出血跡的沉降反應檢驗法。瑞典設立諾貝爾獎金。洛克菲勒(Rockefeller)研究所在紐約成立。鮑台(Bordet,J.J.B.V.)與讓古(Gengou,O.)發現補體結合反應和溶血現象

1902 蘭德斯坦納(Landsteiner,K.)發現人的血型有A、B、O、AB四種。尼科爾(Nicolle,C.J.H.)發現體虱是斑疹傷寒的媒介物

1902~1906 裏歇(Richer,C.R.)發現並研究過敏反應

1903 比爾(Bier,A.K.G.)介紹外科手術充血療法

1903~1906 愛因托汶(Einthoven,W.)發明弦線電流計,製成心電圖機

1904 阿特沃特(Atwater,W.O.)發明呼吸熱量計。桂田富土郎發現日本住血吸蟲

1905 肖丁(Schaudinn,F.R.)發現梅毒螺旋體。斯塔林(Starling,E.H.)始用“內分泌”(hormone)名詞

1905~1908 科歇爾(Koeher,E.T.)研究甲狀腺生理、病理和甲狀腺外科手術

1906 立克次(Ricketts,H.T.)在洛磯山病人的血液中及傳播媒介蜱體上發現立克次體。霍普金斯(Hopkins,F.G.)發現維生素對機體是不可缺少的物質。乏色曼(Wassermann,A.P.von)介紹梅毒的血清學診斷(乏色曼反應)

1907 高爾頓(Gallon,F.)確立優生學原則

1908 卡雷爾(Carrel,A.)對血管縫合和臟器移植進行研究。倫敦成立睡病研究所(Sleeping Sickness Bureau)

1909 艾利希和秦佐八郎發明“六O六”,創化學療法。勞斯(Rous,F.P.)發現腫瘤病毒。 代爾(Dale,H.H.)證明腦垂體後葉素有促進分娩作用

1909~1913 巴拉尼(Barany,R.)對內耳前庭器官的生理、病理及耳科疾病治療進行研究

1910 立克次於斑疹傷寒患者血液中及體虱中發現病原體。亨利(Henri,V.)應用紫外線進行水的消毒。克勞(Crowe,S.J.)、庫興(Cushing,H.W.)和霍曼斯(Homans,J.)研究腦垂體與生殖系統的關係

1911 卡雷爾(Carrel,A.)進行組織的體外培養。蓋爾斯特朗(Gullstrand,A.)創制眼科用裂隙燈對眼科光學理論進行了研究。野口英世研究梅毒螺旋體素反應。鈴木梅太郎提煉出治療腳氣病的米膠蛋白,開創了維生素的研究方法

1912 凱(Kay)發現氟化物可防齲齒

1913 麥克柯拉姆(McCollum,E.V.)發現維生素A。肯達爾(Kendall,E.C.)提出甲狀腺素結晶。希爾(Hill,A.V.)發現了熱量的產生和消耗均在肌肉內進行。阿布德霍爾登(Abderhalden,E.)在妊娠和早期癡呆症的診斷中發現酵素反應

1914 巴拉尼論述前庭生理和病理。西皮(Sippy,B.W.)用中和游離鹽酸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1915 坎農(Cannon,W.B.)論述疼痛、饑餓、恐怖、憤怒時機體變化

1916 山極勝三郎和市原厚一研究人工致癌實驗成功。克羅格(Krogh,S.A.)發現血液迴圈中的毛細管現象

1917 埃克諾曼(Economo,C.)記述流行性腦炎。惠普爾(Whipple,G.H.)發現熟牛肉和心、肝等可治療貧血症

1917~1925 瓦格納—賈雷格(Wagner-Jauregg,J.)用接種瘧原蟲的發熱療法治療麻痹性癡呆

1918 邁耶霍夫(Meyerhof,O.F.)發現氧的消耗與肌肉乳酸代謝有關

1918~1919 全球性流感大流行,死亡人數達2,000萬。

1919 代爾(Dale,H.H.)發現神經興奮的化學傳遞

1920 野口英世發現黃熱病病源為鉤端螺旋體。赫斯(Hess,W.R.)發現大腦的調節功能。國際醫學史學會在安特衛昔建立

1921 洛伊(Loewi,O.)發現神經興奮的化學傳遞

1922 班丁(Banting,Sir,F.G.)與麥克勞德(Macleod,J.J.R.)發現胰島素。佛洛德(Freud,S.)《精神分析引論》出版。

1923 卡—介二氏(Calmette,L.C.A.;Guerin,C.)製成卡介苗(B.C.G)

1924 胡賽(Houssay,B.)發現垂體激素影響糖的代謝

1925 瓦爾堡(Warburg,O.)發現呼吸酶的作用方式和性質。謝靈頓(Sherrington,C.S.)與阿德里安(Adrian,E.D.)發現神經原及其功能

1926 繆勒(Muller,H.J.)發現X射線能促使基因變異。摩爾根(Morgan,T.H.)發表基因論,建立遺傳理論。墨菲(Murphy,W.P.)、曼諾特(Minot G.R.)發現肝質能治療貧血

1927 耀雷格(Jauregg,W.)接種瘧原蟲治療輕癱

1928 聖喬其(Szent-Gyorgyi,A.von)發現維生索C並確定其結構。巴甫洛夫出版《條件反射講義》

1929 弗萊明(Fleming,A.)發現青黴素。阿德里安、謝靈頓發現神經元及其功能細胞。

1929~1934 達姆(Dam,H.)發現與血液凝固有關的維生素K。

1930~1935 杜馬克(Domagk,G.)發現璜胺藥的抗菌作用

1931 開放性動脈導管結紮成功。貝克西(Bekesy,G.von)發現聽覺機制,並研究了內耳結構

1932 確定各種雌雄性激素的結構。坎農《軀體的智慧》出版

1933 費拉托夫發表組織療法大綱。摩爾根(Morgan,Th.H.1866一1945)對遺傳染色體進行研究

1935 費拉托夫角膜移植術成功。莫尼茲(Moniz,A.E.)發現切除腦前葉治療精神病方法。用雞卵種牛痘制痘苗。西奧雷爾(Theorell,A.H.)弄清了輔酶結構和生理性質

1936 塞裏(Selye,H.)提出應激學說。

1937 克雷布斯(Krebs,H.A.)發現三羧酸迴圈。厄蘭格(Erlanger,J.)和伽塞爾(Gasser,H.)發現神經纖維的不同功能

1938 沃爾德(Wald,G.)對暗光視覺作了化學研究,並發現缺乏維生素A會導致夜盲

1939 多伊西(Doisy,E.A,)合成維生素K,並確定了它的結構。米勒(Muller,P.H.)發明DDT。肯達爾(Kendall,E.C.)與賴希施坦因(Reichstein,T.)分離出多種腎上腺皮質激素

1940 克雷布斯發現並研究檸檬酸

1941 萊文(Levine,P.)發現Rh因數。哈金斯(Huggins,C.B.)應用激素治療前列腺癌

1942 康恩斯(Coons,A.H.)發明螢光抗體檢查法

1943 錢恩(Chain,E.B.)和弗洛裏(Florey,H.W.)提取了青黴素結晶並用於臨床

1944 克勞德(Claude,A.)、代維(Duve,C.R.de)、帕拉德(Palade,G.F.)三人發現核糖體和溶酶體

1945 蒂勒(Theiler,M.)發現和製成黃熱病疫苗。比德爾(Beadle,G.W.)和塔特姆(Tatum,E.L.)發現遺傳基因可受化學藥品的控制和影響

1947 柯裏夫婦(Cori,C.F.;Cori,G.T.)發現澱粉轉化為糖的催化方法。李普曼(Lipmann,F.A.)發現輔酶A和它在中間代謝

中的作用。博韋(Boret,D,)發明了解除過敏症的抗組胺藥物

1949 亨奇(Hench,P.S.)發現可的松能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恩得斯(Enders,J.F.)、韋勒爾(Weller,T.H.)與羅賓斯(Robbins,F.C.)三人發現試管內培養脊髓灰質炎病毒的方法。伯內特(Burnet,F.)提出器官移植的免疫性。梅達沃(Medawar,P.B.)證實伯內特的免疫學說

1950 肯達爾發現ACTH。瓦克斯曼(Waksman,S.A.)從1943年以來發現和製成鏈黴素、金黴素、土黴素、四環素。呂南(Lynen,F.)發現脂肪酸代謝機理。布洛赫(Bloch,K.E.)發現膽固醇和脂肪酸的新陳代謝機理

1952 口服避孕藥丸產生。多德里爾(Dodrill,F.D.)創制人工肺裝置進行心臟手術成功。威爾金斯(Wilkins,M.H.F.)指出核酸分子呈螺旋結構。艾克爾斯(Eccles,J.C.)、霍奇金(Hodgkin,A.L.)和赫胥黎(Huxley,A.F.)三人發現鈉、鉀離子在神經細胞中的傳遞功能

1953 克裏克(Crick,J.H.)和沃森(Wastson,J.D.)提出核酸分子的雙螺旋結構

1954 瓦爾德提出視覺感光的化學機理模型。伽英夫提出“三聯密碼說”

1955 奧喬亞(Ochoa,S.)用酶促法合成核糖核酸(RNA)。阿克塞爾羅德(Axelrod,J.)、歐拉(Euler,U.von)和卡茲(Katz,B.)發現了神經傳輸的機能

1956 科恩伯格(Kornberg,A.)人工合成去氧核糖核酸(DNA)。理查茲(Richards,D.W.)、庫南德(Cournand,A.)、福斯曼(Forssmann,W.)三人自1941-1956年合作發明了心導管術。發現鐮刀狀紅細胞貧血症為分子病。確定人體細胞染色體的數目為23對

1957 湯飛凡、張曉樓沙眼病毒分離和體外培養成功。英國以撒(Isaac,A.)和瑞士杯登曼(Lindenmann,J.)在倫敦國立研究所研究流行性感冒時發現了干擾素

1958 波特(Porter)闡明免疫球蛋白化學結構。萊尤恩(Leieune,)確認先天愚型患者染色體異常。巴克(Barker,H.A.)發現維生素B12。

1960 斯塔爾(Starr)應用人造球型心瓣膜成功。耶洛(Yalow,R.)創立放射免疫測定法

1961 發現去氧核糖核酸分子結構。莫諾(Monod.J.L.)提出操縱子學說。雅各(Jacob,F,)、爾沃夫(Lwoff,A.)、莫諾(Monod,J.)研究了酶和病毒合成中基因控制的機制

1962 霍利(Holley,R.W.)、考拉那(Khorana,H.G.)、尼倫伯格(Nirenberg,M.W.)對遺傳密碼作了解釋,並且對蛋白質的合成功能作了闡明。阿爾伯(Arber,W.)發現細菌內含有兩種內切酶

1962~1963 陳中偉把完全斷離6小時的斷肢再植成功r

1964 斯塔齊爾(Starzl)首例同種原位肝移植

1965 戈爾德(Gold A.L.)等發現癌胚抗原。霍利等研究遺傳密碼對蛋白質的決定作用。中國人工合成牛胰島素

1966 石阪公成等發現免疫球蛋白G(IgG)。德爾布呂克(Delbruck,M.)、赫爾希(Hershey,A.)、盧裏亞(Luria,S.)研究了病毒的複製機理和基因的結構。戈爾德(Goldstein)和懷特(White,A.)從胸腺中分離出胸腺激素。

1967 發現DNA連接酶。南非巴納德(Barnard,Christain)首創人體心臟移植(1967.12.3.)。米勒(Miller)等發現輔助性T細胞和B細胞的協同功能

1968 伽杜塞克(Gajdusek,D.C.)發現庫魯病的腦病毒

1969 杜爾貝科(Dulbecco,R.)發現腫瘤病毒和細胞遺傳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薩瑟蘭(Sutherland,E.W.)發現激素的作用原理。埃德爾曼(Edelman,G.M.)和波特(Porter,R.R.)首次發現人的YG免疫球蛋白的全部氨基酸順序。貝克威思(Beokkwith)等分離出大腸桿菌的乳糖操縱子基因。格特(Gutte)等人工合成核糖核酸酶。發明電子鎮痛器

1970 特明(Temin,H.M.)和巴爾蒂摩(Baltimore,D.)發現反轉錄酶,能使RNA病毒自我複製為DNA的酶。史密斯(Smith,H.O.)發現內切酶作用方式的特點。洛倫茲(Lorenz,K.)發表關於生態理論的著作(此理論早在三十年代已提出)。對前列腺素進行分離和合成,並應用於臨床

1971 克裏克(Crick,F.H.C.)提出染色體學說

1972 吉爾曼(Guillemin,R.)和沙利(Schally,A.)發現並研究下丘腦激素。亨斯菲爾德(Hounsfield,G.N.)發明X線電子電腦體層攝影(CT)儀

1973 科恩(Cohn,S.N.)用限制性內切酶RCORI進行基因轉移。美國猶他大學生物醫療機構研究所製成人工視力器,使盲人部分地恢復視力。美國亞利桑那州印第安醫學中心的西弗斯(Sievers,M.L.)證明人體所攝入的微量元素與各種代謝病的發病有關。美國休士頓德克薩斯的達德里克(Dudrick,S.J.)採用靜脈大劑量療法。人工合成大腸桿菌酪氨酸,tRNA的基因對(126對)。採用低溫麻醉進行心臟直視手術

1973~1974 生物化學研究揭示了GMP、AMP在控制活細胞的代謝過程中的作用

1974 證明胸腺素與人體免疫功能和衰老的關係。莫斯(Moss,G.B.)及其同事製成人工血液。巴納德(Barnard,C.N.)把一個供者心臟移植到一個心力衰竭病人的心臟附近並同其相聯結,首次進行平行的心臟移植。麻塞諸塞理工學院的裏奇(Rich,A.)和他的研究小組為轉移核糖核酸(tRNA)分子畫出三維結構

1975 加拉格爾(Gallagher,R.E.)和蘭洛(Gallo,R.C.)從白血病患者的血細胞中發現一種病毒,美國一些研究組又用以人工誘導惡性淋巴瘤成功。科爾夫(Kolff,W.J.)在小牛身上移植人工矽膠心臟。巴林傑(Ballinger,W.F.)成功地把純胰島移植於實驗動物。在腦內發現能解除疼痛的物質——腦啡肽

1976 柯拉那(Chorana,H.)人工合成大腸桿菌製造氨酪酸轉移RNA基因。布盧姆伯格(Blumberg,B.S.)發現乙型肝炎病毒

1977 美加州大學實驗室用基因工程法合成胰島素及人腦激素。據卡斯特里(Castelli,W.)研究,冠狀動脈狹窄與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所攜帶的膽固醇含量有關。戈爾德(Gold,A.L.)和懷特(White,A.)證明胸腺激素有助於人體的免疫功能,能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從真核細胞中發現內子(終止信號)

1978 美加利福尼亞的—個科學家小組創造了一種能產生人體胰島素的細菌品系。馬克爾特(Markert,C.L.)和彼得斯(Petters,R.M.)首次成功地通過胚胎融合產生一隻具有三胚胎的小家鼠(嵌合體)

1979 美國馬里蘭州的科學家提出病毒是導致幼年型糖尿病的原因。通過毛髮可分析人體內的微量元素,據此來診斷疾病、檢測營養不良與濫用藥物等情況。發明眼科鐳射手術刀。王(Wang,A.)和裏奇(Rich,A.)等發現右旋DNA分子結構。

1980 第33屆世界衛生大會在日內瓦召開,大會於6月8日宣告:全球已正式消滅天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feexplor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