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聯苯魚毒-內臟別吃

多氯聯苯(PCBS)在台灣雖已禁用多年,但其安定及不易分解的特性,至今仍對台灣的環境及生物造成污染,環保署環檢所長期追蹤檢測台灣過去可能遭多氯聯苯污染河川的魚類多氯聯苯含量,結果發現,這些河川中魚內臟及魚卵的多氯聯苯含量均高出國內目前暫訂的食品衛生標準,南部河川又較北、中部嚴重,民眾在食用時最好將先將魚內臟去除。

 環檢所副所長王正雄指出,由於多氯聯苯進入人體的途徑主要為食用河川中受污染的魚類及貝類,環保署自民國八十四年起至今止,花了五年時間長期追蹤檢測淡水河、新店溪、大漢溪、頭前溪、中港溪、朴子溪、二仁溪、東港溪及高屏溪等多條過去可能遭多氯聯苯污染河川中魚類多氯聯苯生物累積情形。

 結果發現,在魚肝臟部分,其檢測含量為二點三PPM(百萬分之一),魚卵部分則為四點六PPM,均超過目前國內衛生單位暫訂的食品衛生標準一PPM,魚肉部分則在暫訂標準值內,魚體各部位多氯聯苯含量由高至低排序分別為肝、腸、卵、皮、肉。

 另在受檢河川當中,北、中部河川的多氯聯苯污染屬輕度,南部則為重度污染,尤其是二仁溪下游,過去台南市灣裡廢五金專業區所遺留下來的多氯聯苯含量最高。

 王正雄表示,多氯聯苯為「環境荷爾蒙」物質之一,對動物雖不具急毒性,卻有致癌性,並影響人體的免疫系統干擾內分泌平衡,其被廣泛運用於電容器、熱煤、塗料及無碳印刷等。

 民國六十八年,台中縣發生米糠油中毒事件後,國內即於隔年停止進口多氯聯苯,民國七十七年,環保署將其公告為第一號列管毒性化學物質,並禁止製造、輸入及販賣。

  但多氯聯苯因具有不易分解的特性,其在工業使用不當廢棄後,往往自工廠排入水體或滲入土壤中,並隨著雨水沖入河床,沈積於河川底泥當中,進而被棲息在水中及底泥生物系統所吸取進入生物鏈,尤其多氯聯苯為脂溶性,不易溶於水,因此進入生物體中多累積於脂肪內,不易排出形成生物濃縮的現象。

資料來源: 自由電子新聞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feexplor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