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玖.色法


--------------------------------------------------------------------------------

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種: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聲,八香,九味,十觸,十一法處所攝色。

本論將宇宙人生,森羅萬象,歸為五位,所謂:一心法,二心所有法,三色法,四心不相應行法,五無為法。前二位心法及心所有法,已研究竟,今起研究第三位色法。

何謂色法

什麼是色法?曰:心心所所變相分,皆名為色法。原來,心心所皆各有四分,即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在此四分中,第一相分,即是色法。(按:「相」即相狀,世間有為法,皆各有相狀,所謂森羅萬象,相狀雖各不同,總名為「相」。森羅萬象,皆為心識作用之一分,故名為「相分」。)如下表所示:





色法,梵語叫RuPa(路波),漢譯為「物質」,凡是占有空間,具有質量,會變壞、有質礙的東西,即名色法。
色法雖林林總總,種類繁多,今且約內五根、外六塵而言,則略有十一種,如下表所示:




茲略述十一色法:

甲、五色根





以上二根,離中取境,謂要根、境相離,才能生識取著境界。以下三根,合中取境,謂要根、境相合,才能生識取著境界。





以上五色根,乃第八識中所含藏之「不共相種」所變生之色法,今已研究竟,以下言六塵
境。

















十一、法處所攝色—— 法處,乃十二處之一,即意根所對之境,意識所緣之相分,總名為「法處」,通常說名「法塵」,今所以名為「處」者,以「處」是「生長」門義,眼等六根,
及色等六塵為生心、心所作用之處(所謂根塵和合生識),故名為「十二處」,「法處」即
為其一。十二處與百法相攝之情形,如下表可知:




由上表可知:「法處」是意識所緣之境,具有四分,1.色法 2.心法 3.心不相應行法 4.無為法,今只研究第一分「法處所攝色」。此色又有五種:
(一)極略色—— 亦名「極微」,古名「鄰虛」。「極」者,至極義;「略」者,小義,「極略色」者,即依假想觀,漸次分析色聲香味觸、眼耳鼻舌身等有質之實色,而令至極致,鄰次虛空,名為「極略色」。小乘有部宗立之為實物,攝於眼所緣之色處。然大乘唯識宗以之為假想之分析收於意識所緣之法處中。
(二)極迴色—— 極者,至極義;迴者,遠也。即依假想觀,分析虛空青黃赤白等無質之顯色,此色至遠,故名「迴色」。漸次分析此至遠之空界色至極微而難見,名為「極迴色」。此色非為眼識之所對,但為意識之所緣。
(三)受所引色—— 受,謂領受師教(即戒),所引發於身中之色,叫受所引色,亦即無表色也,謂這種色,無質礙之用,外相不顯,無所表對,故亦名「無表色」,而攝於色法之中,此乃小乘有部之義。若依大乘唯識宗之說,受戒之時,與第六識相應之思心所,其隆盛之勢力,於第八識薰其種子,此思心所之種子,有防非止惡之功能(即防身語惡及發身語善之功能),故以之為戒體,而攝之於心法中。今且順小乘有部之義,名為無表色,彼宗以無表之戒體為色法故也。
(四)定果色—— 又名「定所引色」、「定自在所生色」或「定所生自在色」,即由定力自在變現出之色法也。如八地以上之菩薩,為攝化有情,以威德力,變土砂為金、銀、魚、米等,供眾生享用,是為「定果色」,以勝定力,於一切色變現自在,故名「定自在所生色」。
(五)遍計所執色—— 謂依獨散意識之虛妄分別,所變起之空華、水月、龜毛、兔角等無體之法,無實事之色相,而為凡夫所執迷者,名為遍計所執色。

結 論

以上十一色法已研究竟。總之:此等色法,皆八識心王所變之相分。至於五十一心所,亦各自變現相分,但其所變現之相分,與心王所變者相似,無甚差異(如心王、心所緣青境時,彼此各自變其青境之相分,而現於各各見分之前,但彼此所變之青境相分,皆極相似,無甚差異),故可隨於心王,攝入心王所變現之六塵之中,故除此十一色法,更無其他色法可得,由此亦可了知一切色法,惟是心王、心所二者所現之影相,而萬法唯識之要旨,亦更明顯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feexplor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