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簡介(十)  作者:淨常



  在凡夫有漏的八識當中,前六識的活動,比較顯而易見,因為吾人可由常識來體驗它,譬如:眼識緣色,耳識聞聲,乃至意識了別法塵,一般人不論學佛與否,都能瞭解其一、二。若七八二識的行相則微細難知,不但世間聰明睿智者難窮其底,即使是出世間的聖者如聲聞、緣覺,也不能通達其根由。是以世尊平素說到凡夫的心識活動時,只是約所依根及所緣境之不同,建立差別的前六識而已,至於前六識之外別有自體的微細心(即七八二識),世尊除了正對「勝者」開示之外,並未明確的說出。(按:「勝者」是指地上菩薩或雖在地前但對於唯識道理能信解者)。以上所言,特引經為證:
  解深密經云:「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暴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又阿毘達磨經云:「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
  經文中之「阿陀那識」、「種子識」及「阿賴耶識」,都是第八識的別名,佛只對「勝者」說,而不為「凡」(無性有情)「愚」(愚法二乘)開示,乃是唯恐凡愚於此甚深細之理,不能證解,更起分別,妄執為我,起惑造業,墮諸惡趣,障生聖道故。(按:七八二識皆隱微不顯經文中,只說第八識,未說第七識者,以七八二識相依,既說第八,第七必執相應故。)
  第七識是我執的根本,上期已簡介過,今僅略說第八識。
  第八識世尊在小乘經典裏,密意說有四名(密意者,暗指而不顯言):
  (一)根本識─在「大眾部」的經典中,以為第八識是眼、耳等六識所依止故,猶如樹根是莖幹枝葉的根本,故稱第八識為根本識。
  (二)有分識─在「上座部」的經典中,稱第八識為「有分識」,「有」是「三有」(三界之異名),「分」是「因」義。唯此第八識常無間斷而且周遍三界,能為三界有情生死之因。
  (三)窮生死蘊─在「化地部」經典中,稱第八識為「窮生死蘊」因第八識?於三界九地,恒常而有,但有生死處,即常?為依,直到大乘「金剛喻定」(等覺菩薩所入之禪定,其體堅固,其用銳利,猶如金剛,能斷盡最極微細之煩惱而證佛果),煩惱盡時方捨,所謂「金剛道後異熟空」,故稱第八為「窮生死蘊」。
  (四)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喜阿賴耶─在「說一切有部」增一阿含經中,說第八識有四名:依於貪著三世總別之境,立「愛阿賴耶」名;依於貪著現在境,立「樂阿賴耶」名;依於貪著過去境,立「欣阿賴耶」名;依於貪著未來境,立「喜阿賴耶」名。
  第八識含義頗多,在成唯識論中,又舉出七種名稱:1、心2、阿陀那3、所知依4、種子識5、阿賴耶6、異熟識7、無垢識,今僅略說「阿賴耶」及「異熟識」之意義,學者若要詳細研究,論文和古註俱在,自可深入探討。
  先說「阿賴耶」。第八識無論在大小乘教的經典裏,皆名為「阿賴耶」(大乘教如阿毘達磨等,小乘教如增一阿含等),可見阿賴耶名,並非大乘教所獨有。
  阿賴耶,是梵語,譯為藏。藏是含藏義。謂此識能含藏一切法,如倉庫之能含藏種種物品。但世俗倉庫只能含藏有形之物,而且藏量有限,可是阿賴耶卻能含藏無形之物,而且藏量無限!所以此識是萬有之本,諸法之因,世間森羅萬象,皆不離此阿賴耶識。若詳細說之,所謂「藏」有三義:
  (一)能藏─第八識具有含藏有漏雜染種的功能,(有漏雜染,總該善、惡、無記三性)並且令其歷劫不壞。所謂「假如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此即說明第八識中所藏三性種子,只要遇到因緣和合,就會招感果報。反之,假使因緣不和合,那麼第八識中之種子,雖經歷百千劫,乃至無量劫,也是不會消滅。
  由於第八識能含藏雜染法種,猶如庫藏,能含藏寶物,所以約「持種」義邊,稱第八為「能藏」。
  (二)所藏─是說第八識為有漏雜染法所依所藏之處,猶如庫藏是寶物所依所藏之處。易言之:即前七轉識起惑造業之後,能熏其種子於第八識中,前七轉識是能熏,第八識是所熏,今即約「受熏」義邊,稱第八識為「所藏」。
  研究至此,我們應當有所警覺,即:我們一天之中,眼耳鼻舌身意等起惑造業,動身發語,雖然剎那間就過去了,然而並非過去就算了,只是從現實的存在而轉化成另一種形態─種子而含藏於第八識田中,歷劫不壞。譬如:物質從「質」轉化為「能」,質能可以互變,卻是永遠不會消滅。明白這層道理,則吾人在日用平常中,當六根接觸六塵之時,必須隨時檢點,回光返照:我今一念落在何處?善耶?惡耶?無記耶?念頭才起,即如是核對、省察,善者令續,惡者令伏,如是久久,即是善學唯識的人,即是往轉識成智,了脫生死的道路走去。我們研究唯識學,離開這個,就無下手處了。
  (三)執藏─執藏,含有堅守不捨之義,猶如世間金銀寶藏,為人堅守照管。此第八識亦然,為「染污末那」堅執為我(生我、法我),所以稱為「執藏」。「然此第八,決非實我實法,若是實我實法,則應常無變易,而此識者,乃從先世引業所招,名異熟果,既從業招,便非常住。又善業則感天人樂報,惡業則感三塗苦報,往來六道,猶如車輪,變形易貌,曾無一定,豈是實我實法哉?」(錄自蕅祖百法直解)
  具備此上三藏義,即名為阿賴耶識,茲更列簡表說明:



  

總之:阿賴耶識,就意義說,雖有如上所述之三義:能藏、所藏、執藏,但是,若就識體上說,卻還只是一個,即阿賴耶識。即:賴耶對種子言,名為「能藏」;對前七轉識言,名為「所藏」;若只對第七識言,則名為「執藏」。雖說阿賴耶具有以上三種意義,但玄奘大師的成唯識論卻以「執藏」為阿賴耶之正義。亦即賴耶之所以名為賴耶,全由第七識執著第八識為我而來,一旦第七識我執不再起現行(小乘四果,大乘八地),則第八識即不再名為阿賴耶,由此可見「執藏」之過失是多麼重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feexplor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